📖 ZKIZ Archives


写大人物还是小人物? 东方愚


http://www.econzhang.com/?p=3857


——对南方周末财经人物报道的一点思考

文/张华



一年前我在《南方传媒研究》写过一篇文章《财经人物报道的八点体会》,主要谈的是我在南方周末做财经人物报道一年多的心得,属于方法论的范畴。之后 很长一段时间,我思考更多的是价值观的话题,那就是,为什么要写这个人,而不是其他?

如果仅仅认为是热点人物就值得做,我觉得肤浅了些。一份报纸,一种报道,应该有它一以贯之的风格和立意。拿财经人物报道这种产品来说,我在2008 和2009两年间,做的人物多是富豪榜上名列前茅的企业家或枭雄,如陈发树、杜双华、李兆会、牟其中等人,那时一直有一个担心,就是持续报道这种财富动辄 以百亿计的人物,是否会让读者产生一种视觉疲劳,毕竟,这些人离普通人尤其是普通创业者的距离实在太远了,“与我何干焉?”

以财富多寡将财经人物分为大人物和小人物有失偏颇——历史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小人物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但在这里,我姑且仍然这样通俗地划分), 这正是彼时我的困惑,遂开始有意关注小人物,譬如我和同事合作了《股市600倍暴富神话降临失地村庄》的封面报道,描述了福建紫金矿业周围一群人,他们是 最幸福的失地农民,最烦恼的百万富翁;《台商回台上市前传》展现的是东莞台商在两岸ECFA签署预期下纷纷希望到台资本市场吸金的变局……

但是2010年过了几个月后,我的想法又变了。我觉得,还是应当聚焦于大人物。为什么这么快时间又有180度的大转弯?主要是两宗众所周知的财经案 件的后续演进触痛了我——一起是力拓案,一起是黄光裕案。

力拓案的审理,牵连出来了更多染指行贿潜规则的民营钢铁富豪,譬如杜双华、张祥青等人。拿张祥青来说,“唐山地震孤儿+民营钢铁巨富+汶川地震豪捐 (1亿元)者”的角色,使得他成为了一颗纯洁的商界明星,直到被曝牵入力拓案。这个时候,两种声音出来了,一种声音是称“双面张祥青”,一边声音是从他为 什么要行贿的政经生态来分析。第二种声音自然客观一些。不过,令人诧异的是,多数涉案的民营钢企虽曾忐忑不安,但很快高枕无忧,因为当一个群体沦陷时,大 家就明了都将相安无事。

再说黄光裕案。黄案牵出郭京毅案,而郭京毅案的审理将新奥集团、苏泊尔等涉案企业也拖出水面。这两家企业的情形均可圈可点。新奥集团是民营燃气和巨 头,美国能源部门朱棣文2009年中来中国,还专程到新奥参观,它被曝入郭案后,第一时间就通过有关部门向传媒下发通知:不得对其行贿事件进行报道,能量 之大可见一斑;而苏泊尔涉案值得揣摩之处是:一起充分竞争行业企业的并购案,为什么还必须要向商务部门行贿呢?

所有这一切都引人深思。这不是判断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系统生病了的问题。中国的民营企业的规模和安全感,是成反比的,规模越大, 安全感越小。所以便滋生上述一些富有中国特色、看起来荒诞但非常现实的案例。这正是我觉得最值得报道的财经人物是所谓大人物的原因之一,他们折射的是中国 政经体制急剧变迁的悲喜剧,和整个社会财富观蜕变的大时代。

这一点其实也和《南方周末》整份报纸的定位有关。“在这里,读懂中国”,做财经人物也应当与此相吻合。切口要小,但寓意不能浅。对读者群来说,《中 国企业家》杂志可以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为富人代言的立场,《创业家》和《第一财经周刊》分别明确地针对创业者和办公室财经人士,《南方周末》的读者则是希 望能从这一张新闻纸中听闻到时代洪流原生性的声音和气息的。

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和第一个10年将会有本质的不同。这句听起来非常空洞,但是很值得玩味。以前的魑魅魍魉大都是半潜伏状态的,而现在则纷纷 大张旗鼓地到台面上争地盘。《南方周末》的财经人物报道如果立足于小人物,故事可能很精彩,同时也不是不可能将大的利益图景融到其中,但仍会有一种隔靴搔 痒的感觉。就好比一个地方有条变态的规定:农民球员不能到城市的足球场踢球,后来这规定废止了,你迫不及待地试图还原出其中的悲喜剧,却未曾料到整个裁判 体系已经被一位城里人牢牢控制了。

这个比方并不恰当。但意思大抵如此。如果有两篇报道组成一个专题,一篇写控制这裁判体系的这位“大人物”,一篇写小人物悲欢,倒是不赖。两篇融成一 篇也不是不可以,就怕遇到作者是位完美主义者,要把前者的前世今生和后者的悲欢离合揉合一起,结果最后弄成了一个四不像。

絮叨了这么多。还是要对“大人物”和“小人物”只具相对性说明一下。中国有太多貌不惊人一直被忽略的大的财经人物了,他们是德国管理学者赫尔曼·西 蒙(Hermann Simon)笔下的“隐形冠军”,对于这一类人物,我觉得同样应倾注更多的精力去关注,他们的生态和商业模式,以及一直以来被遮蔽的东西。譬如中国的民营 医院产业,为福建莆田几大家族绝对控制,他们是如何野蛮生长和成势的,又比如今年4月我写过的在中国殡葬业掘金并将公司带到资本市场的刘添财,为什么中国 第一起殡仪馆改制案例的发起人和受益者是一位台湾商人呢?

一言以蔽之,任何新闻产品都应当有所取舍。如果非要做一选择的话,大人物比小人物更适合南方周末的财经人物报道。取舍不是做加减法,而是方向和价值 观的笃定,基于这一理念的格局反而要大,视野要拓宽,不可作茧自缚,否则没有写出力透纸背、有张力的东西,反而自己把自己给遮蔽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346

牛文文:巨頭的恐懼就是小人物的機會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0128.html

來源:i黑馬

口述:牛文文

整理:王根旺

【導讀】「一夜之間巨頭就有了恐懼,他們怕的是從PC互聯網轉變到移動互聯網過程中,他們帝國突然之間就沒有了,而巨頭的這種恐懼就是小人物的機會。」在今日(5月10日)的黑馬大賽上,《創業家》雜誌社社長牛文文做出了如此判斷。在他看來,巨頭的這種恐懼源自移動互聯網帶來了技術變革,因為變革將由小企業、小創業者和普通老百姓來決定。以下為牛文文口述。

開場我想跟大家說點自己最近在干的事——密集拜訪大企業。從2008年創辦《創業家》雜誌開始,我就「棄明投暗」,一頭紮在創業者中,紮在地裡去,想發出芽來。去年下半年我抬頭看了看這些中國的大企業,我被嚇了一跳,原先我服務的這些大企業最近一兩年變革地很快,我認為這裡面有一些「道」值得大家來學習。

一、巨頭們的變革

大企業家開始退休

首先,很多的大企業家開始退休。從柳傳志開始,到馬云,再到史玉柱,還有任正非,大企業家開始集中宣稱自己退休的事,這已經是一個趨勢了。我最近也問了一些目前不是很偉大企業家們的動向,他們有的公司已經做到了三四十億元。他們也開始學習馬云和史玉柱的選擇,選擇一個接班群體,而不是一個人接班,自己慢慢退到董事長的席位上。而全球華人企業家,不管是台灣、新加坡還是香港,都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很少有人不到50歲就宣佈退休,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

大企業瘋狂買企業

此外,還有一個現象,這些大企業在瘋狂的買企業。不僅是BAT(註:百度、阿里巴巴、騰訊)這幾家,現在每天晚上美股開市的時候都會有一些奇怪現象發生,大公司的併購非常快。上市公司和大公司的投資部在進行戰略佈局,很快買公司,我們把這種現象叫做「大買家」。以前主要是天使投資和VC/PE幫助我們的創業者,從去年開始,這些大的公司都集中開始佈局,所以這也是很大的一個現象,像華為這樣的公司也開始做這方面的安排。

大企業都在拆小公司

第三個變化,現在巨頭們都在把公司拆小,我在《創業家》雜誌上寫了一篇小文章,講創業者都想把公司做大,變成巨頭,從零開始做到一做到十,但是做到一百的大公司卻在把公司變小。我們最近舉辦了華為的黑馬特訓營,每月都會帶一批創業者到華為去學習,上次任正非就有一個發言,他說華為未來三到五年裡要做一個改革——改變中央集權的行政管理體系。他說的比較官方,實際上他就是在醞釀把公司變小,把決策權下放到基層去。不僅華為,阿里巴巴也在這樣做,馬云在做一件影響企業界的管理變革——大變小,這很難的,正如「散功」比練功難,散不好就廢人了。

二、巨頭們的恐懼

中國大企業都面臨著電子商務和移動互聯網的挑戰,不管在哪個領域,所以你公司變成了像13億人民養的寵物,不管你幹什麼,你的公司突然就C2B了,由移動終端的人掌控你的產品。而這種現象在美國都還沒有開始,我昨天跟美國福布斯雜誌的編輯聊天,他們認為中國在移動互聯網的嘗試甚至比美國還快一點。的確,我們很快的把13億人都變成了移動終端。

不管是變小,還是收購,還是拆公司,這些都是我預見的2013年趨勢,而背後都有一些大的因素在發生——技術變革導致的顛覆性機會來臨,所以大公司害怕小公司。如果前幾年說大公司害怕小公司可能還是一個假話,因為那時我們小企業怕他們,怕騰訊。最近,我感覺,實際上是巨頭是怕我們的,三星公司的上一任社長在離任的時候就說,現在韓國最怕的不是已經知道的人,怕的是珠三角和長三角突然冒出來的那些企業,那些企業很可怕,我覺得他的說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

今天,我們小企業怕巨頭,巨頭也怕我們,因為在變革的當頭誰也不知道會發生什麼。現在的客戶正在被手機等移動終端分散,當大家都低著頭看手機,這就危險了,因為變革將由小企業、小創業者和普通老百姓來決定。所以,一夜之間巨頭就有了恐懼,他們怕的是從PC互聯網轉變到移動互聯網過程中,他們的帝國突然之間就沒有了,而巨頭的這種恐懼就是小人物的機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413

【小敗局】小人物的創業:我追不到圈子的中心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27/57447.html

這是一群為了生存和夢想而奔跑的小人物。他們自由地跳槽、高調地創業、懷揣著翻身當高富帥的夢,也為工作為生活如履薄冰、晝夜不分、沒時間戀愛、不敢懷孕、感嘆時勢大於天。但i黑馬認為,只要嘗試過就足夠,而他們也一定會給未來互聯網帶來不一樣的變化。在三個月前,IT人程磊的第一次創業因為投資人的一場意外而夭折。那位著名的天使投資人承諾了一筆200萬的投資,然而就在距離到賬差三天時,他突然被帶走調查了。程磊聽到這個消息時傻眼了。夢醒“第五天,我又夢見老頭了。他出來了,我們的項目可以繼續了”。在投資人事發初期,程磊經常在半夜這樣更新朋友圈,他所稱的老頭,就是那個著名的投資人。等待、等待、等待。。。。近一個月,程磊只能每天關註著官媒的各種報道,他推掉了很多朋友聚會,怕被問起投資人和項目。時間一天天過去,程磊的創業夢開始慢慢清醒。兩個月後,他懷著五味雜全的心情去了一家大公司上班。輾轉在一個班里,一定有一個美女,一個胖子,一個愛打小報告的,一個消息靈通的,也一定有一個做IT互聯網的,我就是那一個。程磊這樣形容自己跨入這個行業的理由,充滿了宿命感。大學時出於對計算機的興趣,程磊開始接觸一些計算機語言,一時興起想學JAVA,買了一本速成書,號稱21天學會,“結果我210天都沒學會。”程磊這樣自嘲。2006年,還在念大學的程磊開始迷戀上了中關村,經常帶著同學去買各種數碼電子產品,這個地方對他而言有一種魔力,以至於他畢業時夢想的地方就是去中關村e世界大樓管理處。他去應聘時,對方問他想要多少錢(薪水),程磊說3000,對方說小夥子你太狂妄了,一盆冷水下來,事兒就黃了。隨後程磊輾轉進了兩家垂直網站,天天與主板、內存等硬件打交道,對硬件癡迷的他很快進入了狀態,每天看各種枯燥的主板評測,樂在其中。當時他每個月的工資只有1200。不過程磊漸漸感覺到,PC已經是一個沒落的產業,而他所處的正是一個沒落產業中的沒落公司,沒過多久,他跳到了新東方,在SNS部門負責論壇,“當時我特別激動,我覺得SNS肯定有戲。”程磊說,“結果一年後我把論壇做起來了,SNS倒了。”入戲輾轉直下程磊進了一家大型門戶網站,這是他踏入互聯網圈的一個開端,在剛進去的時候他甚至不知道李彥宏是誰。有一次被外派出去采訪原亞馬遜中國區負責人王漢華,他做的很詳盡的筆記,準備第二天好好整理寫一個好文章,但是第二天早上主編大發雷霆,他才知道原來這個稿子要當天即時寫出來。程磊在這家網站負責微博的運營,很快這個官方帳號的粉絲從幾千漲到了十幾萬,不過一條微博再一次改變了他的命運。一次有一家國際電子巨頭在發布會上標錯了中國地圖,把臺灣劃了出去,敏感的程磊迅速發了微博,短時間內這條微博被轉發數千次。很快這家公司找上門來,並以取消巨額廣告投放訂單威脅程磊刪除該微博,“刪微博可以,除非我走人。”最終該微博迫於無奈還是被刪除,程磊也在猶豫了三天後決定離開。當時對已經積累了一定業界關系的程磊來說,找個工作並不是什麽難事,很快他到了一家互聯網營銷機構負責一塊媒體業務的運營,聰明勤奮的程磊把這塊業務做的風生水起。也頗受該公司投資人的賞識。眷顧兩年後,程磊決定出來做一些自己的事情,該投資人對他表示支持,在連產品原型圖都沒有的情況下就答應了幫他搞定天使投資。程磊開始招兵買馬,一邊不斷完善產品原型,公司場地也到位了,在四環邊上的一個小區,年租金十幾萬,“我的公司一定拒絕加班文化,一定要有好玩的東西,要有個拳擊袋讓員工發泄……”程磊想著自己公司的種種細節。天災人算不如天算,就在首輪投資到賬前三天,投資人突發意外情況被帶走調查,投資也變成遙遙無期,一邊員工和場地已經就位,彈藥上膛就等開槍,另一邊糧草斷了,這無疑給了程磊一記響亮的耳光。“就好像你有三滴血,本來可以挨三槍才死,結果一個雷下來你直接掛了。”程磊說。最後項目還是被放棄,團隊解散,程磊也回到了一個大型互聯網公司繼續做螺絲釘。回歸從第一個公司至今,程磊的薪水每年都會翻番,這個速度已經讓他在北京衣食無憂。不過經過這一次波折後他發現這幾年的奔波讓他忘記了自己的生活。“我努力的往這個圈子的中心跑,結果越跑發現越追不到中心,而離圈子外的世界卻越來越遠。”程磊說。程磊說:“我折騰了四五年,最遺憾的是特麽的沒有去好好賺錢養家糊口,我現在至少需要有一年時間休養生息,安下心來,結個婚,買個房子,以前只想著工作想著自己的事兒,沒有回歸正常的生活。我在還拿著1200塊錢薪水的時候跟我女朋友說我的薪水以後每年都會翻番,我做到了,但是現在,我需要給她一個交代。”程磊並不後悔進入了這個行業,但是如果還有一次選擇的機會,他說他想去做編劇,其實那跟互聯網是互通的,都是通過一個內在邏輯把沒有規律的東西變得有規律。無數個程磊這樣的人串聯起了一個互聯網世界,相比起馬化騰、李彥宏、雷軍,其實這些小人物才是互聯網歷史的真正推動者,而在他們身上,也折射出了中國互聯網的變遷,或許有一天,他們中的一些人會再一次引領互聯網的改變,這個快速變化的行業,終究是屬於愛折騰的人。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顧曉波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489

【最後一Rap】MastaMic寧刪大事多Rap小人物 記錄香港十年史

1 : GS(14)@2018-01-28 15:19:11

雪糕伯伯黃廣在龍珠街的小公園開檔,讓附近學生可以買到平價零食。


你未必認識Hip-Hop,但都應該聽過MastaMic(馬米)的《RAP UP》系列,每年年三十晚,風雨不改,至少Rap足六分鐘大小事,今年已來到第十年,不過亦是最後一Rap。

迄立中環的「何希記造遮」有逾60年歷史,何伯於2014年退休。


兩句、四句總結一則新聞,嬉笑怒罵,《RAP UP》嘅輕鬆得意曲風、合適嘅速度節奏,令大家可以聽清歌詞,馬米話專登做到老少咸宜,「即使你阿爸唔識Hip-Hop、不聽流行曲,都會聽一下。」2012年開始,社會時事嘅份量超越娛樂圈,馬米坦白:「最初係Gimmick,想多啲人認識馬米,去到第四、五年,我已經覺得不是抽水。」講起抽水,佢有啲激動,「我係音樂人,用我嘅創作手法去記錄,你會唔會話報紙同《頭條新聞》抽水?真係抽水嘅人唔會花咁多心機去做呢件事。」他拎起用環保紙做嘅筆記,幾廿頁紙,百分百手寫,用point form寫低大小新聞,小到「17年,最炎熱夏天,最高氣溫錄得36.6度,歷史紀錄以來最高」,即係睇晒全年報紙啊?忙緊準備3月新專輯《MastaPiece》同演唱會,「今年啲報紙仲未睇完啊,雖然我已經跳咗財經版,唔睇副刊,國際新聞只會睇最大幾則,體育都少睇,除非同香港好有關係,但份量真係好難啃。」如此動作,每年做一次,「我每年年尾都不想做,寫歌不難,最難是一掀報紙,心裏已經……365份啊大佬!最少要個半至兩個月。」堅嘔心瀝血,未正式訪問前,馬米帶記者睇佢嘅「收藏」──報紙,佢拿起大笑:「我唔係淨係睇《蘋果》,我會睇唔同報紙,去了解事件嘅完整層面。呢份係貴州人示威,我會收起我認為重要嘅新聞,仲有好多喺屋企。」《RAP UP》好多社會議題和敏感內容,每年都有唔少傳媒訪問,「對我來講,唔係因為這樣,而係一個簡單想法,想用音樂記錄香港。」係半個娛樂圈人、爭取曝光機會嘅馬米過去兩三年推咗關於《RAP UP》的訪問,寧願低調做史官。

2012年七一遊行有40萬人參與,MastaMic是其一,「當時好感受到嗰份熱情,可惜香港人堅持唔到,要堅持十年真係好難。」


過去十年,香港動盪,馬米說:「啱啱好撞到呢十年,歷史嚟講係好好,香港80至90年代大部份時間都風調雨順,你唔會看到人民的轉變。」頭幾年《RAP UP》,娛樂新聞佔一半,輕鬆搞笑為主,「但慢慢,我挑選的題材也隨時代、市民留意嘅事物改變。」李國章出任港大校委會主席事件、大白象撥款、免費電視牌照、新聞及言論自由,每年都跟得好貼,一口氣聽番呢幾年《RAP UP》系列,成個timeline出晒嚟,香港被吞噬嘅full picture顯而易見。民生同政治都好多大事,最令他深刻的卻是小人物,這幾年,馬米寧願刪減大事都要記小事,中環整遮阿伯2014年退休,佢咁樣Rap:「屹立60年遮王何洪希收山,一代遮王自此絕跡中環」,石硤尾雪糕伯伯今年離世都令佢動容,「而家香港缺乏人情味,人情味都留喺facebook,新聞報過後,三天內有人討論,三天後呢?不會記得。真正陪伴香港人成長嘅係呢啲人,呢啲先最記錄到香港歷史。」今年的《RAP UP》都會有雪糕伯伯,「當係自我安慰,覺得自己都為呢啲人做啲小事。」


最後一Rap仍會在農曆年三十發佈,剛好一個年代,馬米話天下無不散之筵席,在還沒想到更好的方法突破框架,係時候暫停一下,更希望走出《RAP UP》這comfort zone,在音樂創作上有新嘗試。佢希望《RAP UP》在香港流行音樂歷史中有啲位置,「希望聽過我歌嘅人可能做咗老師、教授,拎出嚟同人講香港呢十年係咁咁咁。原來有個人做過香港十年歷史系列,我唔知係幾耐之後,可能三十四十年後。」佢仲話今年上半年仲會有《Rap-Up of the Rap-Up》,唔好走數啊。記者:列淑華攝影:周芝瑩全新旅遊專頁,即like籽想旅行:https://fb.com/travel.appleseed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128/2028770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43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