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是間兩層樓高、破舊的衛生所,搖身一變成了地上十二層、地下三層的摩登新大樓,這棟大樓就是位在新北投、即將開幕的台北國際醫旅。 它創了兩個第一:台灣第一家健檢與旅館同一棟樓的案子;國內第一個政府結合醫療、觀光的OT案(營運、移轉)。攜手創新的,是北榮康健康管理公司(以下簡稱北榮康)、老爺酒店和台北市政府。 三個原本不可能有交集的單位,共投資近十三億元,打造台灣第一家健檢醫美旅館,他們各自的盤算是什麼? 市府、旅館、醫療大合體切入不熟領域,靠三方互補 對台北市政府來說,活化資產的經驗不少,但要把觀光和醫療結合在一起,還是創舉。二○一○年,台北市政府準備活化前身為北投衛生所的市立聯合醫院北投門診部資產時,國內對醫療觀光認同度低,要在醫療用地上蓋旅館,「要邊突破中央法規還要創新,難度很高,」大力催生此案的台北市衛生局局長林奇宏說。 依照合約,台北市政府要出資七億元興建大樓,移轉給廠商營運後,每年包括租金、權利金至少有兩千萬元收入。該案租約十五年,廠商還可續約十年,最遲二十五年後,這棟大樓的地上所有權將歸回台北市政府使用。 對得標廠商包括北榮康與中榮科公司來說,經營團隊有承包台北榮總與台中榮總高端健檢十三年的經驗,二○一○年,衛生署(現合併成衛福部)的一紙公文,規定醫院的醫療業務不得外包,榮總遂將外包的健檢業務陸續收回自營;對面臨營運可能斷炊的北榮康來說,市立醫院資產活化案,成了另一條活路。 標下OT案不是難事,從事高端健檢工作更是游刃有餘,問題是還要結合完全不熟悉的旅館業,那就頭大了。北榮康曾經找過亞都麗緻、寒舍、喜來登,都被拒絕,最後透過關係,跟老爺酒店集團總裁林清波接觸,雙方一拍即合,促成了這次合作案。 對開業三十年的老爺酒店來說,經營都會型的商務旅館、休閒為主的溫泉旅館,有豐富經驗,在台北、宜蘭、新竹、台東都有據點,獨缺在北部溫泉勝地北投插旗,藉此還可經營保健型旅館,甚感興趣。 要經營一家溫泉旅館不難,但是要跟健康檢查結合,難度很高,而且還只有五十個房間,「我們第一次做房間這麼少的飯店,但一樣請荷蘭的設計師設計。這是一家保健旅館,雖然是一個小的飯店,但什麼都要有,水療、餐廳,還有觀光飯店的執照,每一樣東西都是成本,」老爺酒店執行長、北投老爺酒店董事長沈方正說。 三方合作,除了要解決各自的問題,還要突破共同的兩大障礙。 軟硬體都捨得砸錢建材講究,人員都重新培訓 首先是硬體要求的門檻。為了打造出有質感的大樓,不少地板、牆面,使用的材料都採用進口貨,是負責興建大樓、預算上限七億元的台北市政府無法做到的,於是超出的金額,就由北榮康與老爺來補。 以飯店每個房間的房門為例,既要符合防火要求、對抗溫泉區硫磺腐蝕,還要與位在低樓層的健檢部門呼應,這扇門價格就達三十萬元。「光是硬體設備就多花了五千萬元,」北榮康財務長蔡才灣說。 其次是服務上的差異。同一棟大樓裡,要能同時服務住房與健檢需求,讓接電話的接待人員,可以同時滿足消費者兩種需求,就是難題。傳統上,懂得飯店服務的人員,可以快速解決住房客人的需求,但要回答健檢細節,可就難了。「人員都要重新訓練,不光是老爺的人員,北榮康的人員也要訓練,訓練的時間至少要多三成,」沈方正說。 共同的問題解決後,還有各自的難題要處理。 除了硬體建設投資的費用多出三成外,醫旅大樓只有五十個房間,但飯店人員與旅客配置比達二.七位:一位,比老爺酒店其他飯店約一.七位:一位還高。 因此,必須利用拉高價格來縮短損益平衡點,住宿費用一萬元起跳,且成本回收年限也從傳統的六、七年,拉長到八、九年。 專業技術須到位讓醫生入股,留住優秀人才 對北榮康來說,過去在台北與台中榮總的投資金額不多,加上平均客單價四、五萬元間,所以,台中一天只要做八、九位客人,台北做十五到二十位客人,就可以損益平衡;但因台北國際醫旅投資高,平均每日要有四十位客人才行。所以,把健檢的項目從套餐擴大成單點,檢查的費用從一萬多元到九萬多元,才能快速攤提固定成本。 設備,只要花錢投資就有,最重要的是醫生提供的專業與技術到位,才能吸引客戶上門。要搞定醫生不容易,除了提供比現在職位更優渥的薪水,還讓醫生入股,醫生轉戰於此,等於是把工作當成事業一樣,才能留住優秀人才。 比起韓國、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度等,台灣的醫療觀光只是起步;這宗OT案的營運模式若能順利運作,吸引國際客戶,把優秀的醫療人員留在台灣,將為台灣的醫療市場,開拓另一種可能。 【延伸閱讀】3個門外漢做醫旅,背後各有賺頭—台北國際醫旅模式 ●台北國際醫旅 ˙地主、建商—台北市政府活化市立醫院資產,預估每年至少有2千萬元收入 ˙住宿服務—老爺酒店首度在溫泉一級戰區插旗,住宿費1萬元起跳 ˙醫療服務—北榮康從面臨斷炊到開創活路,健檢費用1萬~9萬多元 註:北榮康得標後,委託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經營整理:吳美慧 |
| ||||||
原本是間兩層樓高、破舊的衛生所,搖身一變成了地上十二層、地下三層的摩登新大樓,這棟大樓就是位在新北投、即將開幕的台北國際醫旅。 它創了兩個第一:台灣第一家健檢與旅館同一棟樓的案子;國內第一個政府結合醫療、觀光的OT案(營運、移轉)。攜手創新的,是北榮康健康管理公司(以下簡稱北榮康)、老爺酒店和台北市政府。 三個原本不可能有交集的單位,共投資近十三億元,打造台灣第一家健檢醫美旅館,他們各自的盤算是什麼? 市府、旅館、醫療大合體切入不熟領域,靠三方互補 對台北市政府來說,活化資產的經驗不少,但要把觀光和醫療結合在一起,還是創舉。二○一○年,台北市政府準備活化前身為北投衛生所的市立聯合醫院北投門診部資產時,國內對醫療觀光認同度低,要在醫療用地上蓋旅館,「要邊突破中央法規還要創新,難度很高,」大力催生此案的台北市衛生局局長林奇宏說。 依照合約,台北市政府要出資七億元興建大樓,移轉給廠商營運後,每年包括租金、權利金至少有兩千萬元收入。該案租約十五年,廠商還可續約十年,最遲二十五年後,這棟大樓的地上所有權將歸回台北市政府使用。 對得標廠商包括北榮康與中榮科公司來說,經營團隊有承包台北榮總與台中榮總高端健檢十三年的經驗,二○一○年,衛生署(現合併成衛福部)的一紙公文,規定醫院的醫療業務不得外包,榮總遂將外包的健檢業務陸續收回自營;對面臨營運可能斷炊的北榮康來說,市立醫院資產活化案,成了另一條活路。 標下OT案不是難事,從事高端健檢工作更是游刃有餘,問題是還要結合完全不熟悉的旅館業,那就頭大了。北榮康曾經找過亞都麗緻、寒舍、喜來登,都被拒絕,最後透過關係,跟老爺酒店集團總裁林清波接觸,雙方一拍即合,促成了這次合作案。 對開業三十年的老爺酒店來說,經營都會型的商務旅館、休閒為主的溫泉旅館,有豐富經驗,在台北、宜蘭、新竹、台東都有據點,獨缺在北部溫泉勝地北投插旗,藉此還可經營保健型旅館,甚感興趣。 要經營一家溫泉旅館不難,但是要跟健康檢查結合,難度很高,而且還只有五十個房間,「我們第一次做房間這麼少的飯店,但一樣請荷蘭的設計師設計。這是一家保健旅館,雖然是一個小的飯店,但什麼都要有,水療、餐廳,還有觀光飯店的執照,每一樣東西都是成本,」老爺酒店執行長、北投老爺酒店董事長沈方正說。 三方合作,除了要解決各自的問題,還要突破共同的兩大障礙。 軟硬體都捨得砸錢建材講究,人員都重新培訓 首先是硬體要求的門檻。為了打造出有質感的大樓,不少地板、牆面,使用的材料都採用進口貨,是負責興建大樓、預算上限七億元的台北市政府無法做到的,於是超出的金額,就由北榮康與老爺來補。 以飯店每個房間的房門為例,既要符合防火要求、對抗溫泉區硫磺腐蝕,還要與位在低樓層的健檢部門呼應,這扇門價格就達三十萬元。「光是硬體設備就多花了五千萬元,」北榮康財務長蔡才灣說。 其次是服務上的差異。同一棟大樓裡,要能同時服務住房與健檢需求,讓接電話的接待人員,可以同時滿足消費者兩種需求,就是難題。傳統上,懂得飯店服務的人員,可以快速解決住房客人的需求,但要回答健檢細節,可就難了。「人員都要重新訓練,不光是老爺的人員,北榮康的人員也要訓練,訓練的時間至少要多三成,」沈方正說。 共同的問題解決後,還有各自的難題要處理。 除了硬體建設投資的費用多出三成外,醫旅大樓只有五十個房間,但飯店人員與旅客配置比達二.七位:一位,比老爺酒店其他飯店約一.七位:一位還高。 因此,必須利用拉高價格來縮短損益平衡點,住宿費用一萬元起跳,且成本回收年限也從傳統的六、七年,拉長到八、九年。 專業技術須到位讓醫生入股,留住優秀人才 對北榮康來說,過去在台北與台中榮總的投資金額不多,加上平均客單價四、五萬元間,所以,台中一天只要做八、九位客人,台北做十五到二十位客人,就可以損益平衡;但因台北國際醫旅投資高,平均每日要有四十位客人才行。所以,把健檢的項目從套餐擴大成單點,檢查的費用從一萬多元到九萬多元,才能快速攤提固定成本。 設備,只要花錢投資就有,最重要的是醫生提供的專業與技術到位,才能吸引客戶上門。要搞定醫生不容易,除了提供比現在職位更優渥的薪水,還讓醫生入股,醫生轉戰於此,等於是把工作當成事業一樣,才能留住優秀人才。 比起韓國、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度等,台灣的醫療觀光只是起步;這宗OT案的營運模式若能順利運作,吸引國際客戶,把優秀的醫療人員留在台灣,將為台灣的醫療市場,開拓另一種可能。 【延伸閱讀】3個門外漢做醫旅,背後各有賺頭—台北國際醫旅模式 ●台北國際醫旅 ˙地主、建商—台北市政府活化市立醫院資產,預估每年至少有2千萬元收入 ˙住宿服務—老爺酒店首度在溫泉一級戰區插旗,住宿費1萬元起跳 ˙醫療服務—北榮康從面臨斷炊到開創活路,健檢費用1萬~9萬多元 註:北榮康得標後,委託北投健康管理醫院經營整理:吳美慧 |
| ||||||
從家族企業負債六千萬,到三兄弟能共同擁有三間上市科技公司,瑞昱半導體創辦人葉佳紋與兩位弟弟,瑞昱前董事長葉博任與現任董事長葉南宏,是台灣少有的上市公司三兄弟檔,三兄弟公司市值相加超過五百六十億元。 行事低調的葉佳紋,六十歲再度創業,成立瑞雲資訊,這是三兄弟首次集旗下公司資源之大成的創業作——一支能跨iOS與Android平台的手機影音棒。 這支影音棒,有葉佳紋掌管的IC通路公司弘憶國際提供解決方案,以及瑞雲資訊主導整個產品的設計、生產到銷售,葉博任與葉南宏主導的瑞昱和中國珠海炬力,則負責當中的IC設計。 如此分工,其實正是葉家三兄弟多年合作關係的縮影。 無用的世家出身搬貨打包,他們從打雜做起 過往,以葉佳紋為首,投注資金並提供建議,兩位理工科背景的弟弟則負責經營管理,他們共同造就了曾經稱霸網通晶片領域、股價最高近三百元的瑞昱,以及曾引起熱議,當年台灣第一個西進大陸、一度為中國最大IC設計公司,並在美國那斯達克上市的珠海炬力。 三個人能在半導體業合作無間,是因為他們共同經歷過一段特殊的成長背景。 葉家三兄弟的父親葉重德,是替「虎標萬金油」與「德恩奈漱口水」代工的西德有機化學藥品創辦人。他們的媽媽,則是父親二房妻子。 從小,家中經營的藥廠與皮革化工廠生意,都由大房的家庭把持。葉佳紋回憶,自己念建國中學時,大房的兄姊們在藥廠內當職員管帳,自己則在假期時,總得充當臨時工,「每天就在倉庫裡面搬貨啊、打包啊,什麼雜事都要幹。」 突來的債務人生大房掌權,靠他十年還債 雖然出身世家,但葉佳紋沒想到,成大礦油系(現為資源工程系)畢業後,人生的重擔卻突然落在他的肩上。 當時,大房家庭主導經營的皮革化工廠倒閉,連帶藥廠也因背書負債六千萬元。民國六○年代的六千萬,可以買下台北市東區精華地段至少十戶公寓,葉佳紋因為這突如其來的變化,被迫提前長大。 由於父親被債務纏身,無暇掌管生意,其餘的弟妹也還在念書,身為二房長子的葉佳紋,在沒有選擇的狀況下,只能一肩挑起藥廠生意,努力還債。 不懂藥理的葉佳紋,只能憑著過往所學的化學基礎,硬著頭皮在外跑業務,將時間都花在跟藥商與醫師打交道。「我那時候很天才,還跑去跟醫生講藥理,跟他們說這藥是怎麼做的,」他回憶。 耗費了十年,葉佳紋終於清償完債務,也向父親與家族證明自己的能力。並於父親往生後,從父親手中接下藥廠的生意,掌管至今。 拆不散的兄弟親情事業崛起,不計較誰當董座 面對大房、二房的不睦,葉佳紋不願再捲進家族的紛擾,打算在藥廠外,另闢一番事業,於是靠著藥廠生意所掙下的本錢,投資理工科系畢業的弟弟與他們的同學,在台灣半導體業剛萌芽的階段,創辦瑞昱,成為外界看不見的那位瑞昱共同創辦人。 當弟弟們所經營的瑞昱羽翼壯大,且台灣半導體產業鏈逐漸成熟後,葉佳紋在一九九五年成立買賣半導體元件的IC通路公司弘憶國際,代理瑞昱與其他半導體公司的產品,三兄弟在半導體業中扮演不同角色、彼此合作。 一出社會便歷經十年還債,以及家族財務糾葛,看透金錢帶來的家庭糾紛,遠比幸福還多,讓葉家三兄弟現在無論是各自投資或主持多少事業,從不計較誰當董事長、誰的鋒頭健,葉佳紋與弟弟們也都謹記「家和」的信念,共享、並共同承擔所有投資成果。 「在業界裡面大概少有人像我們這樣(感情和睦),我們到現在都住在一起耶。」剛帶著自己的妻小和兩個弟弟的家庭一起旅遊回國的葉佳紋表示。 與葉佳紋相識二十多年、同為政治大學「企家班」同學的精技電腦董事長葉國筌觀察,葉家三兄弟各有專長。葉佳紋擅於整合人脈、兜資源,葉博任長於經營管理企業,葉南宏則是專精半導體領域的研發創新,三個人的能力正好彼此互補。畢業後的同學聚會,葉佳紋也都會帶上兩個弟弟的家庭一起,並讓同學彼此的第二代也互相認識,「他不是個人跟大家交朋友,而是整個家族一起交朋友。」 睽違多年再創業,葉佳紋會選擇影音棒,是因為眼見三兄弟各自經營多年的事業裡,其實已有現成的資源,可應用於行動影音的趨勢,卻未能整合,因此決定出面統整。 但這條路,卻不好走。不僅是葉家三兄弟二十多年來,首度將事業版圖從半導體業上游,跨足到終端產品,要學習從「工程師語言」轉換成「消費者語言」,同時,更得面臨市場先進者如Google與蘋果等國際級企業所築起的層層關卡。 六十歲再創業,喜愛接受挑戰的葉佳紋直言,「你一輩子就跟這些人玩過一次,可以跟小孩講一輩子耶。你老爸當年跟這些人打過,被打死也沒關係。」因為對葉家三兄弟來說,投入三億資本成立瑞雲資訊,不論成敗,都是一場給他們孩子的人生創業課。 【延伸閱讀】3兄弟攜手,事業從藥廠做到科技業—葉家兄弟事業版圖 ■ 瑞昱˙2014年營收(億元):312.6˙市值(億元):510.0 ■ 珠海炬力˙2014年營收(億元):16.0(註)˙市值(億元):42.0 ■ 弘憶國際˙2014年營收(億元):184.4˙市值(億元):11.7 ■ 西德化學有機藥品˙2014年營收(億元):2.0˙市值(億元):未上市 註:珠海炬力2014年資料為預估值資料來源:上述公司財報整理:吳中傑 |
| ||||||
撰文‧鄧麗萍 「滾石三十周年紀念演唱會的那一天,我掉了眼淚,因為看到段先生在巡舞台的時候,對我們這些以前的員工揮揮手。看到他白髮蒼蒼,始終躲在幕後,卻給了另一群人這麼大的舞台,我心想,你給了我們這麼多美好,但願我們也曾給過你!」一位匿名的滾石唱片前員工這麼說的時候,雙眼泫然欲泣,儘管這場讓他激動落淚的演唱會已在四年前落幕,儘管他坐在滾石辦公室內更是二十年前的往事,但那「美好」,彷彿已經跟著他一輩子。他口中的這位「段先生」,就是滾石唱片的總經理段鍾潭。 曾經,滾石是個讓所有藝人、員工都自豪的大家庭,但卻在二○○○年左右被一波巨浪打散,那是段鍾潭心中最深刻的一樁遺憾。 「我們那時海內外員工共一千二百人,現在一百二十人。」坐在位於內湖的滾石辦公室裡,段鍾潭點起一根菸,與我們娓娓道來,那段墜入負債黑洞長達十年的日子最早,故事是意氣風發地開始。段鍾潭自讀交大電子系時就熱中於組樂團、搞課外活動,與段鍾潭組過團的同窗、富智康集團前執行長程天縱回憶:「我們曾錄過幾小時的試聽帶,由三毛(段鍾潭暱稱)介紹流行音樂,錄完還沾沾自喜寄給知名廣播人陶曉清,異想天開要包中廣的節目。」 曾經.意氣風發 網羅創作藝人,與飛碟打對台大學玩了四年的段鍾潭,畢業後考取政大企研所,自知不可能吃電子飯的他,在一九七五年五月與二哥段鍾沂用兩千元創辦《滾石》雜誌。一九八一年,兄弟倆與吳楚楚、彭國華、鄭勝明,合資成立「滾石有聲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這就是滾石唱片的緣起。 後來,有好長一段時間,滾石的頭號對手正是吳楚楚、彭國華離開後另組的飛碟唱片。當時飛碟旗下囊括小虎隊、郭富城、劉德華等一干偶像明星,滾石卻仍堅持栽培外形不討喜的創作歌手。 歌手任賢齊回憶:「我讀大學時,得知滾石要幫趙傳出唱片,就留下深刻印象:滾石真不是一家以貌取人的唱片公司!任何有才華的人都有機會出唱片!」幾年後,他自己也進了滾石,面對這位「三毛老闆」,任賢齊最常聽他說:「覺得該做的事就去做吧!」新人如他,竟能得到公司的信任,赴美國錄音。 變局.銷售直落 盜版猖獗,海外公司被迫關門九○年代,滾石把觸角伸到香港、日本、韓國、東南亞、中國等海外市場大肆擴張,同時搭上網路熱潮,在網際網路世界砸錢布局,只是二○○○年前後,來自科技與網路興起的盜版巨浪,把滾石與所有的唱片公司全捲進深深海底。唱片銷售大受衝擊,而海外投資的營運卻看不到光。 「○一年和○二年,二年下來光是本業就賠四億多元。印象中我成立的日本公司在○二年關掉,花了新台幣二億元,韓國分公司關掉,花了一億五千萬元左右。我們投資滾石網路公司,包含滾石移動,也花了一億五千多萬元。泰國、菲律賓少一點,但每個地方都有三、四千萬元,我當時也不敢去面對,只請財務抓出一個大概的數字出來。」段鍾潭彷彿是在一口氣講完這一大串話,才突然白了頭,因為那個「大概的數字」高達十八億元。 這場風暴逼得他不得不在第一年就裁掉近半數的員工,每每提起這件事,都讓他內心糾結。但更讓段鍾潭難過的是,把裁員當作止血,只是讓自己失血更重,因為「資遣費根本發不出來!」能處分掉的辦公室都在那時出脫變賣了,段鍾潭還與環球唱片簽了一紙五年約,將業務與物流部門併給環球唱片,每年再以一定比率營業額歸還給環球,「這張合約幫我換來五年的緩衝。」段鍾潭說。 然而,牆上正漏水的洞,多到他一雙手也擋不住,「我們一直遇到銀行雨天收傘,遇到也只能到處找親友借。」他說得無奈。 段鍾潭現在回想起這段過去,盡付一抹苦笑:「我常常想到打麻將,要是打八圈輸了兩萬元,那就再打八圈!」為何把自己說得像是賭徒?他說:「一般人碰到這種情況會有兩種要不得的心態,一是喊輸了,第二就是很急。」即使跌倒了,也要用自己最習慣的節奏再站起來,段鍾潭從○二年定下十年計畫,拉長戰線解決債務問題。 在段鍾潭「變賣家產」、「出清有價資源」的那幾年,獨有一樣東西他始終死守著,就是滾石唱片上千張專輯的版權。其實,曾有買家開價二.一億美元想買下滾石這塊招牌,但段氏咬牙拒絕。 任賢齊說:「三毛不是會精打細算的生意人,在利益算計這方面,他不懂得計較。」歌手周華健也透露:「三毛曾經說過,想買塊地來種葡萄,可以自己釀紅酒,但你看,他到現在還是在做唱片。」隨著科技的普及,兩岸對於歌曲的版權觀念愈來愈成熟,滾石握在手上的每一首歌,都化為權利金。像是手機答鈴,一年就有一五○餘萬元的收入,讓滾石慢慢撐過住在加護病房的危險期。 復活.辦演唱會 「縱貫線」世界巡迴五十三場○九年,滾石推出讓人耳目一新的「縱貫線」樂團,由羅大佑、李宗盛、周華健、張震嶽聯袂演出。一年之間,「縱貫線」在全世界巡迴了五十三場演唱會,票房高達四十三億元。「能做『縱貫線』算是已經離開加護病房了!」段鍾潭邊清菸灰缸裡的菸蒂邊說。 接著的一○年,段氏更推出滾石三十周年紀念演唱會, 近八十位滾石歌手齊聚一堂,兩岸共八場演唱會,吸引二十五萬人,平均票房逾億元,比王菲演唱會還高。 任賢齊透露,他曾經「勸諫」段鍾潭控制成本,沒想到卻得到一句義無反顧的回應:「這樣就不叫滾石三十了。」連兩年推出演唱會,為滾石的「復活」打了兩劑強心針。段鍾潭思索著演唱會形式的成功,如何為滾石未來鋪路。 一四年三月十三日,段鍾潭在中國廣州黃埔大道羊城創意產業園區,以一千五百萬人民幣打造「中央車站展演中心」。第一炮是周華健,還有張震嶽、伍佰等人陸續接力。這裡,「平日能找創作藝人表演,空間會慢慢長出屬於自己的氣息,就像以前的民歌餐廳。」 未來.燃燒點子 打造展演中心,推入各個城市未來,段鍾潭計畫將「中央車站」推入各個城市,「就像一條真的鐵路,把live house(展演空間)開到各地!」他興奮地說。 說著,段鍾潭的眼神都發亮了。「中央車站」內獨步全中國的高級音響、大牌小牌藝人輪番上陣的演出行程、看完演唱會馬上就能買到的實況紀錄片??,他的腦袋裡,好像還有一團燃燒點子的火種。 重啟這個計畫,豈不是又要燒錢?段鍾潭從容地說:「有多少錢,做多少事吧。」現在,「中央車站」第二個站點,預計在今年九月開幕,「二點一線,勢必是新挑戰!﹂他說。 從「縱貫線」開始,一路參與「滾石演唱會三部曲」的周華健戲稱段鍾潭像個「電動玩具店的老闆」,以前只看歌手玩,現在自己也跳下來玩。一三年年底,周華健正苦熬新專輯《江湖》一度遇到瓶頸,被段鍾潭的一番話鼓舞:「現在做唱片很不利,但我還是在做,為什麼?因為我喜歡。」他有感而發地告訴記者:「我這輩子只待過一間唱片公司,以後應該也是,我跟定三毛了!」程天縱說:「三毛很有耐性,天塌下來,他也很從容。」段氏在一四年底,曾到程天縱發起的創客微信平台「Terry & Friends」,分享創立滾石後的一路甘苦,程天縱才大吃一驚:「他從沒跟我提起那一段,我不曉得他背負這麼沉重的債務!」訪談尾聲,穿著牛仔褲與棉T的段鍾潭,隨記者到公司外拍照,他舉棒球為例,「這不是淘汰賽,比較像是積分制的大聯盟。」說到底,還是那股十年磨一劍的沉著心態,「你總要找到這把劍去磨,那是要花很多時間的事。」他靜默看向滾石的黃底招牌,那是一枝朝向標靶射去的箭。在他眼神裡,其他沒說的話,盡在不言中。 段鍾潭 出生:1951年 現職:滾石唱片集團總經理經歷:1975年創辦《滾石》雜誌 學歷:政大企管研究所 成績:創辦華人世界規模最大的唱片公司 我的2015小革命 中央車站邁向第二站! |
| ||||||
二月二十五日,《富比世》(Forbes)雜誌公布「二○一五年亞洲商界最有權勢五十位女性商業領袖」(Asia's 50 Power Businesswomen),上銀科技總經理蔡惠卿不僅獲選亞洲商界最有權勢女性,還是台灣唯一上榜的企業家,同時也是國內精密產業中,第一位獲此殊榮者。同樣上榜的還有全球空調女王、中國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以及阿里巴巴聯合創始人與首席人才官、螞蟻金融服務集團首席執行官彭蕾等名人。 以機械關鍵零組件滾珠螺桿、線性滑軌為主力產品的上銀,目前已是全球第二大傳動控制產品廠,服務客戶包括全世界工具機大廠、前四大半導體設備製造廠、蘋果、Google等國際大咖廠商。 在亞洲,擁有這樣成績單的女性不少,能在多位競爭者中勝出,蔡惠卿靠的是「顛覆傳統」與「創新行銷」。 精密產業是男性的天下,擔任董事長、總經理職位,清一色都是男性,女性即使再能幹,能夠當上協理或副總經理,已經很不容易,更何況她已經當了七年的總經理。 曾不懂專業崩潰大哭她上課證明自己,細心勝出 沒機械背景的她,進入男性為主的機械業,常是被「忽略」的對象,官員拜會時,握手常跳過她,談起專業,同事直覺她聽不懂,懶得跟她解釋,讓她挫折不已。「同事講話我聽不懂,他們又覺得我講話天馬行空,我講話他們也聽不懂,」蔡惠卿曾經因此崩潰大哭,卻未打倒她。她去上課,搞懂同事間對話內容,就是要證明自己可以。 她靠女性主管擅長的「溝通」與「細心」,收攏同事。現在,她是除董事長卓永財外,上銀背後第二個最重要推手。「她是功能和角色上和我最互補的專業經理人,」卓永財指出。 「強將手下無弱兵,蔡惠卿要是不夠強,坐不上上銀總經理這位置,」台灣區工具機暨零組件公會總幹事黃建中觀察,最早不懂機械技術的蔡惠卿,就像現在上市公司聘請的獨立董事,不在這行,卻能以獨到眼光看到行業內的人看不到的盲點。 事實上,蔡惠卿從三十四年前、三專畢業初入職場時,就展現「顛覆傳統」的特質。 她當時第一個面試工作是上市公司業務助理,面試時公司要她一個人先進會議室等,面試主管不但超過約定時間,而且進來時頭髮凌亂,讓她心中連打好幾個問號;當主考官要她提想法時,她甚至毫無遮攔,敢主動反映對方公司沒警覺,讓她一個陌生人在會議室晃、主考官頭髮沒梳好就進來……。 後來她被錄取,卻選擇進了第二家面試公司,也就是卓永財離開交通銀行辦的雜誌社和顧問公司工作。 卓永財曾評論蔡惠卿說,「上銀成立前的基本功,全是她幫忙打下來的。」 做零件卻想打品牌她用故事,軟化硬邦邦產品 蔡惠卿的個性裡,不想走別人走過的路,也不想自己做重複而沒有新意的事,但在機械業冷冰冰的產品中,想要和別人不一樣,除了要有勇氣,更要有取之不盡的好點子。 她從小編輯進入黑手工廠成為上銀頭號員工,再到營收百億元的總經理,一開始不是沒有挑戰。尤其是,她還想要打品牌。 做零組件卻要打品牌,在當時的機械業算是異數,蔡惠卿從自己擅長的行銷強項出發,定調一個人從生、老、病、死,都用得到上銀出產的產品,替硬邦邦的產品說出品牌故事,又請來外部講師上創意思考課程;約在十年前開始,率團隊在展覽攤位下功夫,不斷思考如何讓產品會動、有聲音甚至還要求有味道,讓來參觀展覽的人完全顛覆重型機械冷冰冰的印象,例如去年機器人展,上銀推出機器手臂煎雞蛋糕,便出自她的巧思。 創新的點子,讓《富比世》看到了蔡惠卿把老行業玩出新生命的能耐。 「我不甘心產品都擺這樣呆呆的,沒辦法忍受是這樣,帶領團隊創意思考,做成可以demo(展示)表演、有尖叫聲那種東西,」蔡惠卿邊比手勢邊解釋,不懂機械專業反而讓她沒包袱,思考更開放,「工具機展覽攤位慢慢變活潑,但我不能告訴人家說是我功勞,而是一種潛移默化。」 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其實讓自家產品變活潑,吸引高中、大學生等年輕族群看展時覺得新鮮有趣,也是她布局人才的盤算。 一般公司總經理,不是負責業務、技術就是財務,但蔡惠卿卻沒有循著傳統的思路,選擇站在人才布局的高度,替上銀的下一個世代埋下種子。 「吸引年輕人來看產品,這些可能是我potential(潛在)人才,」她認為,人才,是公司要壯大的最大武器,所以她把每天的日常營運工作通通交給經理、協理、副總級專業團隊,自己負責品牌行銷、人資和教育訓練等人才布局工作,和卓永財做到角色互補。 「一般總經理忘了統合,……我做的工作比較未來性,不是routine(例行公事)。」採訪前,蔡惠卿還在和一名日商自動化醫療設備企業回台工作的小女生面談,就為了替公司物色下一代人才,她甚至還到美國取得組織心理學博士學位,就為了精進布建接班團隊的能力。 「我現在對幼齒的(指年輕人)比較有興趣,」她笑稱,現在只要一聽到同事小孩念機械工程,便開始招兵買馬,「其實我就在建構接班梯隊!」 曾為員工伙食掛電話她扮白臉,感性關照員工 為了避免人才被台積電、友達搶走,上銀特別和台中高工、台科大推動產學合作專班,二月底她還特別花時間到台中高工座談,讓學生爸媽放心把小孩交給上銀,隔天又對幹部耳提面命,強調這群小朋友不能和一般新進同仁做一樣的教育訓練,要用一對一的師徒制來導引,甚至以留置率當作主管領導力的關鍵績效。 四月,蔡惠卿會去北京工具機展現場,她除了觀察同事、拜訪客戶建立長期關係,也要專程和長期贊助的機械博士論文獎得主碰面,乘機物色蘇州中心的潛在人才,「有些人不懂,以為我只是去做公關,其實這些都是我在替未來鋪路。」蔡惠卿透露。 截稿前,記者請卓永財用一句話形容蔡惠卿,他這樣回覆:「她是上銀建立企業文化總督軍及最佳詮釋者。」 「我老闆常說,世界上最難的事情就是溝通,」卓永財認為最難的事,卻是蔡惠卿的強項,她會先了解對方需求,直搗「罩門」外,讓每一次都能有效的溝通。 親和力十足的她靠柔性領導,對內和對員工要求嚴格的卓永財,一人扮白臉一人扮黑臉,奠定上銀組織管理基礎。 相較理性的卓永財重員工專業技術和績效,感性的蔡惠卿則關心員工的家庭和生活,甚至曾為了新廠員工餐廳不找外包廠開伙現煮熱食,只能吃便當,溝通時用掛掉承辦主管電話,來表達她的重視。 蔡惠卿透露,平常外界看卓永財要求高,其實他心腸軟,最後砍人都是她出面,對外也由她拒絕外界上門要求的贊助,「跟他(卓永財)說推給我,對不起我沒有預算、屬性跟我們不適合,我當黑臉沒關係,很互補。」只不過卓永財個性急,蔡惠卿卻顯得慢條斯理,兩人也曾經過磨合才累積信任,卓永財就曾念她:「妳當什麼總經理,動作那麼慢,慢吞吞的,這些事情怎麼還沒想到!」 「我不是沒想到,是在我這裡(腦袋),」蔡惠卿解釋,有的人需要花八○%時間醞釀、二○%做,馬上做好,她就是那種人,「這種人醞釀時間久,可是後面都不需要擦屁股。」 「過去幾乎沒有女性總經理model可以學習,我自己也是笨鳥先飛。」但她強調,有冒險和熱情就能勇往前進。 「上榜有兩個好處,台灣還有精密產業能曝光;第二,女性原來可以被看到。」在上銀一待二十七年的蔡惠卿說。過去女性在陽剛的機械業常被看成附屬的,蔡惠卿浮上檯面之後,讓機械業老闆開始敢起用女性主管,打破傳統思維注入新元素,也讓《富比世》看到她的影響力。 |
一般而言大牛市會解放所有投資者,如2007年的牛市,市場上大多數的股票都火過一把,解放上一波熊市被套住的投資者。
然而,根據第一財經日報《財商》(微信號:caishang02)統計,有一小批股票在2007年大牛市中並未刷新歷史新高,截至目前,它們的歷史最高價仍停留在1999年~2001年。也就是說,有些股票上世紀末買入後至今仍未有解套的機會。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些股票自15年前就進入了調整狀態,按長周期K線(周線乃至月線)來看,調整已經經歷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俗話說“橫有多長豎有多高”,這些股票若能解放所有被套投資者,突破歷史新高,則必定是大行情的啟動。
據第一財經日報《財商》(微信號:caishang02)統計,歷史最高價停留在1999年~2001年的股票有近50只。有投資者質疑這些被套15年的股票是否業績很差,其中的確有一些是虧損的公司,不過經過進一步篩選,剔除一些業績較差的股票,加入市盈率(TTM)指標,可以發現有9只市盈率在40倍以下的股票調整了15年以上。
海信科龍近日創一年新高
海信科龍(000921.SZ)屬於白色家電行業,上世紀末以四川長虹為代表的家電行業出現過不少牛股。海信科龍上市於1999年,是家電股最輝煌的那些日子,然而過高的估值上市使得海信科龍股價至今未能突破當年的高點22.49元。即便是在2007年牛市中,該股最高價也就只有9.67元。
短期技術面來看,近日海信科龍突破最近一年最高點,同時量能積極釋放,表示著該股處於強勢上攻的形態。上周該股最高上摸至10.49元,股價已經高於2007年,不過距離1999年的價格仍然腰斬。
價格突破一年高點是技術面的支撐,市盈率低則是海信科龍另一看點,去年三季報顯示,去年1~9月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19.89億元,同比增長11.79%,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7.12億元,同比下滑38.36%,每股收益0.53元,市盈率(TTM)值為17.79倍。
渤海證券預計,海信科龍2014年~2016年EPS分別為0.63元、0.94元、1.19元,並認為三季度是公司業績低點,四季度業績改善是大概率事件,公司有較為完備的產品、技術儲備以及新冰箱基地出貨放量需要一定的過程。
銀億股份
戶均持流通股市值121萬
銀億股份(000981.SZ)於2000年上市,上市首日沖高至30.67元,該價位介入的投資者之後再也沒有出逃的機會,2007年9月,該股票摸高至那年牛市的最高價19.65元。
幾次更名後,銀億股份目前是一家房地產公司,是寧波當地的龍頭房企。存量項目中寧波項目占一半以上,其余項目分布在上海、南京、南昌、舟山和沈陽,產品類型全部是住宅。在住宅市場景氣度下滑的情況下,公司也開始謀求地產業務多元化發展。去年9月份公司獲取了韓國濟州市度假型住宅開發項目,進軍海外市場。
根據去年三季報,公司去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48.82億元,同比增長76.59%;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52億元,同比增長0.03%;扣非後凈利潤3.46億元,同比增長2.11%;基本每股收益0.41元,目前股價13.7元,市盈率(TTM)為18.5倍。
從短期的技術面來看,該股股價周五止跌於60日均線,同時有量能釋放是個不錯的買點。從籌碼集中度來看,3月13日該股票的股東總戶數為9673戶,戶均持有流通股A股8.87萬股,按目前股價計算戶均持流通股市值約121萬,是戶均持股市值百強個股之一。
根據東興證券觀點,銀億股份積極布局旅遊地產、海外地產,力求多元化發展。同時,公司擬收購彩票公司,謀求新的利潤增長點。估計公司2014、2015年營業收入分別為50.2億元、57.2億元,凈利潤分別為6.8億元、7.7億元。
證券代碼證券簡稱所屬行業1999年最新價1999年以市盈率歷史最高52周距52周
以來最高價日(元)來最高價(TTM)以來跌幅最高價最高漲幅
(元)(%)(元)(%)
000921.SZ海信科龍白色家電1999-07-2010.1221.4717.79-52.8710.493.66
000981.SZ銀億股份房地產開發2000-06-2213.7019.4718.50-29.6415.5913.80
600077.SH宋都股份物流1999-07-237.178.9426.99-19.797.575.58
000885.SZ同力水泥水泥制造2000-10-1810.7913.5530.45-20.3711.496.49
600356.SH恒豐紙業造紙2001-04-209.0715.2631.00-40.579.150.88
000881.SZ大連國際綜合2001-05-259.6921.2131.97-54.3110.6710.11
000620.SZ新華聯房地產開發2001-04-168.8622.1534.95-60.009.34.97
000722.SZ湖南發展電力2000-03-0214.2123.1735.52-38.6615.6910.42
000688.SZ建新礦業工業金屬2001-07-208.0911.9735.61-32.419.6619.41
數據來源:本報整理
更多《技術選股》請見第一財經《財商》APP。
| ||||||
2014年7月,聯合國宣判印度是貧窮人口最多的國家;不到半年,它卻又被西方資本市場捧為最閃耀的經濟亮點。 超越中國、取代中國、世界新工廠,這是古老印度最迷人的新題材,題材背後,是一套翻轉12.5億人命運的經濟藍圖,結局仍然未定,但2015年,印度人的確已經站在翻身起點。 撰文‧楊紹華 研究員‧吳沛璇、蔡曜蓮 攝影‧林育緯 一分鐘看印度 面積:328萬平方公里, 排名世界第七 人口:12.5億, 排名世界第二 人均所得:1570美元 人行道上沒有太多路燈,主要光源來自於零星攤販。晚間十點,鎢絲燈泡發出黃白光,照在攤子上滯銷的水果及小販漠然的臉。 車子駛在三線道馬路的外側,因為塞車,我們被迫暫停在這攤子前。我的右手邊是小販,還有一排年久失修的磚瓦住宅;左手邊是瘋狂鳴按喇叭的擁擠車陣,還有一片鐵皮圍欄;圍欄圈住了幾台重型機具,以及正在大興土木、象徵著美好明天的捷運工程。 冷冷看了我們一眼,小販很快地撇過頭去,彷彿,我左手邊的世界與他無關。 這裡是新德里,印度首都、政治中心,也是印度第二大城。小販大概不知道,他所在的城市、這個國家、在我左手邊所呈現的一切繁華與希望,已經成為全球資本市場眼前最具亮度的聚光焦點。 取代中國論,一夕變身世界焦點二○一四年十二月,高盛證券發表報告,預言這個國家會在一六至一八年間成為全球經濟成長最快的大國,也就是,「超越中國(overtake China)」。 一個月後,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IMF)分別公布最新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不約而同都出現同樣的主要亮點:「印度超越中國」;另一個將印度與中國比擬的重要論調,出現在一四年九月。德意志銀行全球策略分析師Sanjeev Sanyal表示:「印度有機會取代中國在過去十年所扮演的角色─世界工廠。」他並強調:「如果成功,印度將改寫世界經濟的既有模樣。」超越中國、取代中國、新世界工廠、改寫世界經濟??,過去半年來所有「印度翻身論」的起點,同樣源自去年九月。當時,印度新總理莫迪對著世界宣示:「出口製造救印度」,政策宣示的背後,是一份利用印度超強人口紅利打造全新世界工廠的野望,更是一套要讓地球表面一七%人口、共十二‧五億人命運翻轉的宏大工程。 股票市場急著為「下一個中國」的夢想下注,印度SENSEX指數過去一年漲幅逼近四成;在一片看好聲中,我們決定飛越四千三百公里來到這個古老國度,循著工業走廊的藍圖,縱貫一四八三公里,探究這個已讓資本市場瘋狂簇擁的新興題材,究竟是魔幻?或者寫實? 從德里機場開往市區的路上塞車嚴重,車陣中,一頭牛緩緩走過路中央,兩旁的房子多半殘破,直到看見了大型購物中心,這座由三棟建築連結而成的購物城,是以華麗炫目的LV旗艦店為終點;再往前開不到一公里,則是城裡最大的貧民窟。 車與牛、貧與富、精品店與貧民窟、繁華與落寞,不可思議地被擺放在同一空間。這個國家正以一種奇妙的節奏行進著。資本市場聽見了它的搖滾,我們身在市井的感受卻像藍調:是有很強的生命力,但仍被壓在略帶無奈情緒的基調裡。 「別懷疑,印度經濟一定會起飛!」大概是看出我們的質疑眼神,辛夏倫(Shailendra Singh)加重語氣篤定的說。 他是印度商工部產業政策及推廣司司長,對比於眼前不算稱頭的辦公室,辛夏倫充滿信心的說法令人直覺有些過度:「投資機構預估我們的經濟成長率會到七%、八%,我覺得未來可以衝到一○%以上。」接受採訪時,他後方的牆上掛著一幅雄獅圖騰;自一四年九月開始,這個圖騰已經成為印度新象徵,它代表著莫迪最具煽動力的新政:「MAKE IN INDIA(印度製造)」。 「印度的經濟問題其實很明確……」,辛夏倫娓娓道來「印度製造」計畫,這個要讓十二.五億印度人翻身的大工程。 「首先,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比印度更年輕、更有發展製造業所需要的勞動力。」印度目前的人口平均年齡是二十六.六歲,明顯低於中國的三十六.二歲。「但是,世界上也很少有國家像印度一樣,製造業產值僅占GDP(國內生產毛額)的一五%。」根據世界銀行資料,亞洲國家如中國、韓國、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等,製造業占GDP比率至少都比印度高出十個百分點。 兩個世界之最,得出一個最簡單答案:製造業。 「印度製造」計畫,要讓印度從鈍象變雄獅一四年九月二十五日,莫迪正式發表「印度製造」政策,記者會現場聚集了世界多國的部會首長,莫迪很清楚,老外們眼裡看中的是印度龐大消費力,於是他先這麼說:「非常歡迎你們把產品賣到印度,」但很快地,他就鏗鏘有力地提出要求:「然而,也請你們讓這些產品能在印度製造。」計畫端出來了,「二○二二年以前,製造業占印度GDP比重必須從目前的一五%拉高到二五%!」這是核心目標。依循這個目標的附加效果,「是在七年之內創造出一億個新增就業機會。」想像中,為數多達一億、人口數相當於一個大型國家的製造業全新生力軍,就是辛夏倫認定印度將有雙位數經濟成長的原因。 但是,怎麼做?「我們正在同時打下四根柱子。」不愧是肩負推廣政策重任的官員,談起作法,辛夏倫的論述層次分明。 「新法規、新流程、新產業,還有打造新的工業走廊。」前三者,是為了營造友善的經營環境,至於工業走廊,則牽涉到整套計畫最困難、也最重要的部分:基礎建設。根據印度ELARA資本管理公司估計,整個「印度製造」計畫相關的基礎建設商機高達一.二五兆美元,將近四十兆新台幣。 六成農村人口,卻只貢獻四成GDP 在「印度製造」計畫中,一共包含五條工業走廊;攤在地圖上,五條蜿蜒的曲線包圍了四分之三個印度,而其中占有最核心角色者,是連結兩座最大城市、全長一四八三公里,由印度政府與日本政府共同合作的「德里—孟買工業走廊(DMIC)」。「它將帶領印度經濟持續成長二十、三十年。」政府官網上如此說明這條走廊的巨大影響力。 對於「印度製造」政策的成敗、對於印度人的未來,這一四八三公里彷彿就是一條翻轉窘困宿命的生命線。如果成功,至二○一九年,這條走廊就將貢獻全印度四五%的GDP,全國四○%的勞工和工廠都將在此聚集,囊括印度五七%的出口值。 生命線的起點是德里,負責這條工業走廊整體規畫的總部,也就設在新德里。在德里—孟買工業走廊開發公司(DMICDC)執行長庫馬眼中,他的任務不只是推動製造業,更重要的,是讓印度「城市化」。 「印度有六○%的人住在農村,以農業為生,他們對GDP的貢獻僅四○%,土地和勞力的生產力都太弱了。」把農村的土地變城市,把人民搬到城市生活工作,這是德里—孟買工業走廊的基本精神。 在一四八三公里的長廊上,庫馬必須按照計畫陸續打造二十五個數位化新城市,基礎建設的投資額估計達到一千億美元,但若根據合作夥伴日本政府的估算,整體投資額更將高達一千四百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四.二兆元。 在這張翻轉印度的宏偉藍圖裡,有理所當然的願景、有合乎邏輯的作法,也蘊藏了讓世界各國不可忽視的無限商機,於是,新德里動起來了。 二月二十六日,新德里國際展覽中心,「國際工程技術展」盛大舉行。一條長長的紅毯鋪展在場館門口,迎接貴賓的陣仗氣勢十足;然而,紅毯上卻也有隻百無聊賴的野狗正享受日光浴……,又是一個充滿矛盾與衝突的畫面。無論如何,十分鐘之後,這裡將有來自日本的代表舉行剪綵儀式。這一回,日本包下一整個場館,最醒目的攤位是新幹線,他們必須搶下印度第一條高鐵的商機。 莫迪經濟學發跡地,印度最強示範城市展場四處懸掛著象徵印度製造的雄獅圖騰,吸引外商投資的企圖鮮明。但對於所有外來投資者而言,更重要的展示中心不在這裡,而是位於新德里西南方九三○公里的一座新興城市。 阿美達巴市(Ahmedabad),是德里—孟買工業走廊第一階段的示範城市之一,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九月曾經造訪;今年一月,美國國務卿約翰.克里也曾率團來此參加投資峰會;然而,更具意義的頭銜,它是「莫迪經濟學發跡地」。 阿美達巴是古吉拉特省(Gujarat)第一大城,在莫迪擔任省長的十三年間,該省經濟累積成長率超過五○%,人均所得成長超過兩倍。走出阿美達巴機場,立刻就能看到莫迪的大型招牌,標示著這個城市之於莫迪經濟學的看板意義。 比起新德里,這裡的市區景象更加現代化,道路兩旁的新式商業大樓與中產階級住宅相對密集;塞車固然難免,但一條有模有樣的BRT(快捷巴士),已讓車流失序的亂象減少許多。據官方說法,全省九七.三%道路都已完成現代化,比率位居印度之冠。「你所聽到有關印度經商不易的問題,在這裡,情況多半相對輕微。」台商盟立阿美達巴辦公室主管蔡維倫說。 他在這裡住了三年半,「最了不起的是,我沒有遇過停電。」根據統計,印度有三億人至今缺乏正常的電力來源,供電不穩更是印度所有製造業者的最大困擾;但在古吉拉特省,自二○○一年以來不但幾乎從未斷電,甚至成為全印度唯一擁有過剩電力的省。 基礎建設催動製造業的效果,在古吉拉特省顯而易見。距阿美達巴四十分鐘車程的沙南工業區,除了有印度最大汽車製造廠塔塔的生產基地,美國的福特汽車、德國的汽車零件大廠Bosch、瑞士的雀巢、日本日立,這些世界級的製造業A咖,都進駐於此。 「但是,印度需要更多的古吉拉特省……。」在印度三年半,蔡維倫幾度騎著重型機車走訪大小城鎮,在他眼中,「印度製造」計畫是一個由點、而線,再到面的工程,先要建設更多新興城市吸引投資,再來要有足夠的道路相互連結,才能形成製造業大國的氣候;「計畫有了,但執行面還有一段很長的路!」印度製造預算登場,一一三億美元搞建設「的確需要時間,而且,需要錢!」身為政府重要經濟智庫成員,印度國際經濟關係研究院院長卡圖里亞(Rajat Kathuria),對印度經濟的評論一針見血:錢從哪裡來? 印度有財政與貿易赤字問題,「另外,這個十二.五億人口的國家,每年竟然只有三千萬人繳稅。印度的租稅負擔率只有一一%,稅收嚴重不足,如何建設?」據德意志銀行在一四年九月的估計,印度目前計畫中的基礎建設,實際完成僅有三%;「稅制必須調整,銀行體系和民間投資也要動起來。」他語氣急切地說。 不過,卡圖里亞畢竟還是樂觀的,「至少,新的政府看來非常專注於執行面,而不是空有政策。」二月二十八日,卡圖里亞的期待獲得了重要的落實。 這一天,印度財政部長傑特利公布了二○一五財政年度(二○一五年三月至一六年三月)預算案;這是莫迪政府上台以來第一份完整的預算案,全印度、全球資本市場都在高度關注,也被認為是一九九一年印度前波經濟改革以來最重要的一份預算案。 新預算案決定增加一一三億美元投入基礎建設,宣布實施全國統一的銷售稅,取代目前各地稅率不同的怪象。此外,即使基礎建設及社會福利增加,財政赤字占GDP比率卻仍控制在三.九%的合理水準。整體而言,這份預算案被當地媒體冠上一個別名:「『印度製造』預算(Make in India Budget)」。 當天晚上,新預算案成為所有印度財經電視台的「唯一」話題。正反兩派陣營的來賓,火力十足地爭論不休,唯一能讓兩派陣營同時點頭的發言,是其中一位來賓說出這樣一句話:「無論如何,現在是印度翻身的最佳甜蜜點!」油價、金價大跌,五成能源仰賴進口且為全球最大黃金消費國的印度,不但經常帳赤字有機會獲得改善,在財政支出上得到喘息空間,而且有效壓抑印度過去不斷惡化的通貨膨脹,也讓印度央行(RBI)能夠暫時撇開通膨疑慮,有了祭出寬鬆貨幣政策刺激經濟的難得空間。 今年以來,印度央行分別在一月十五日及三月三日兩度調降利率,但在兩次降息之間,二月七日,央行則宣布調降銀行流動性比率(SLR)兩碼,相當於○.五%。「一般人可能不清楚,SLR其實是央行超好用的寬鬆貨幣工具。」印度央行新德里分行行長迪帕.辛格(Deepak Singhal)說。 根據他的估計,「調降一%,就相當於釋放出八兆元的盧比。」SLR是指銀行必須持有政府公債或黃金的法定比率,比率愈高,銀行就有愈多資金卡死在這些資產,而不能對外放貸。「我們現在的SLR仍然高達二一.五%,還有很大的下調空間。」國際原物料價格下跌,彷彿給了印度一段「財政假期」,誇張一點來說,財政吃緊的印度,至少能利用這段假期放手撒錢。然而,民間投資及銀行放款意願,仍然仰賴企業體質的有效改善,「這部分,就是我們的重要任務。」孟買證交所執行長查汗說。 三月四日,我們走進孟買證交所,大樓外的巨型螢幕底下,聚集不少民眾交頭接耳;這天,印度央行總裁拉詹突然宣布降息,孟買證交所的SENSEX指數迅速衝高,一度突破三萬點大關,改寫歷史紀錄。 在全球瘋印度氛圍下,孟買證交所過去一年交投熱絡,股市總市值已躋身全球第十大證交所,而這樣的榮景,其實也是印度經濟改革的「甜蜜點」之一。「印度的企業偏小,股票市場是讓企業成長的重要管道,我們必須利用這段股市榮景,打造更多有競爭力的企業。」查汗說,目前手邊已有五到六家小公司,準備在孟買證交所的SENSEX指數主板掛牌上市。 對於西方資本市場一片樂觀看待,卡圖里亞說,印度的確值得世界關注,「說難聽一點,我們未來三年的經濟成長展望樂觀,是因為全世界總體經濟的客觀環境有利印度,而不是印度做了什麼偉大的事。」基礎建設動了多少,人民生活就能改變多少這個說法,得到印度政府前首席經濟顧問迪帕.納亞(Deepak Nayyar)的呼應,「未來三年,印度經濟成長率的確有機會超越中國,但是,經濟不會『自動』成長。」他認為,客觀條件給了印度最好的翻身機會,西方資本市場的樂觀不是沒有道理,但印度必須動起來。 「基礎建設,這絕對是印度抓住翻身機會的第一件大事!」在他看來,有條件、有政策、有預算,印度儼然已經站在擺脫窮困宿命的轉折點上,「但,我們不能只有三年的榮景,人均GDP成長率七%,要維持十年才能讓所得翻倍。其次,經濟成長的果實也必須確實能讓印度人的生活改善,這是政府未來必須思考的事。」說到這裡,他提到了印度的最後一個甜蜜點:「我們的人民,真的夠窮了!」窮,一方面代表人力成本低廉,有利於整套翻身工程力拚製造業的主軸;另外,這也代表了印度人有強烈的翻身企圖。 我們的最後一站是孟買,印度第一大城與金融中心,國際都會元素隨處可見;不過,屬於印度特有的矛盾節奏也仍然存在。 行駛於市區,司機先生不時介紹這個讓他驕傲的城市,「這裡是全世界最美的海灣……,看左邊,那有全世界最貴的豪宅。」但有那麼一回,他要我們向右看,「進去一點,就是全亞洲最大的貧民窟……。」塞車的情況比新德里更加嚴重,喇叭音量也不遑多讓。司機先生每天工作八小時,每月收入大約新台幣四千至五千元,和印度一般中學畢業程度的上班族相當,「不會想太多,日子過得去就好。」據說是因為長久以來根深柢固的種姓制度使然,印度人還算能夠安於現狀;但即使如此,我們的司機還是忍不住按了一長聲喇叭,嘴裡跟著碎念一番。 我想,他和所有印度人的內心裡,終究是期待擺脫一些什麼樣的宿命吧!「超越中國」是資本市場的題材,對於市井小民的真正意義,還是擺脫貧窮,站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機會點,二○一五年,是他們最接近夢想實現的一個新起點。 貧窮大國變身世界新焦點! 印度,地球上聚集最多貧窮人口的國家,如今卻是全球資本市場的目光焦點。他們憑什麼? 全球聚焦的經濟舞台 世界銀行、IMF、高盛證券 預估未來 3年內,印度經濟成長率超越中國。 德意志銀行 預言印度將在未來10年內取代中國,成為世界新工廠。 金磚之父歐尼爾 三月初奉英國首相之命赴印度考察,稱其「成為經濟大國時間不遠」。 最火熱的題材 超越中國 經濟成長率趕上中國—— 金磚四國經濟成長率變化 最強大的動能 人口紅利 平均年齡 26.6歲,遠比中國年輕 印度26.6歲 中國36.2歲 未來十年,新增1億勞動力 最實在的利多 油價大跌 通膨壓力大減—— 印度核心CPI年增率貿易赤字改善—— 印度貿易赤字占GDP百分比註:一般常用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來衡量通貨膨脹率,核心CPI則為扣除價格波動大的食物、能源類價格,所得出的消費者物價指數。 德里—孟買工業走廊 翻轉窮困宿命的1483公里莫迪在2014年9月,提出「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政策,其中包含25個產業、5條工業走廊,試圖讓印度經濟結構轉骨翻身。 「印度製造」目標: ● 至2022年,製造業占GDP比重,從目前的15%提高到25% ● 至2022年,創造1億個新增就業機會● 製造業及投資專區將占全國面積30% 德里—孟買工業走廊1483公里連結德里與孟買兩大城市,沿途經過6個省份,準備打造25個新興城市,預計2019年完成。 未來估將貢獻印度45%的GDP,全印40%的勞工及工廠都將在此,囊括印度57%的出口值。堪稱印度經濟未來的生命線。 孟買—班加羅爾 經濟走廊 班加羅爾—清奈 工業走廊 東岸經濟走廊 阿姆利則—加爾各答 工業走廊 他們眼中的印度困境 尼米.寇斯勒 亞米堤大學MBA學生 印度的貪汙情況太嚴重了,不只是高官,不只是政府,我的感覺是幾乎所有人都會貪汙。聽過學長姊說,找工作必須給錢、想升職加薪也得用買的。這種環境,我不認為能夠留得住有企圖心、有能力的年輕人。 我不是說自己多有能力,但我現在的確是想到海外謀求生路。 辛夏倫 印度商工部產業政策及推廣司司長在政府部門,扭轉觀念是最困難的。 印度政府長期以來習慣把管制當成管理,對每項開放都保持戒心;現在,我們的政策是開放,是營造友善的投資環境,但政府的每個環節能不能改變長久以來的思惟,從管制導向變成效率導向,這是一個必須克服的問題。 迪帕.納亞 印度政府前首席經濟顧問 印度的教育仍不普及,在教育政策上,我們的政府太相信市場機制,以至於私立學校林立,他們通常只收相對家庭收入富裕的學生。 政府必須改善一般民眾接受教育的機會,否則,未來我們有的只是足夠的人數,而不是足夠的人力資源。 2015印度預算案重點 7000億盧比(約新台幣3544億元)投資基礎建設,包括10萬公里公路、6千萬個廁所,5座發電廠增列500億盧比(約新台幣253億元)的社會保證就業計畫預算,要使偏鄉窮人能有農業以外的工作實施全國統一的銷售稅,取代目前各地稅率不同的現象廢除財富稅,針對年收入逾1千萬盧比(約新台幣500萬元)的所得階層,開徵2%附加稅企業稅分4年調降,將從30%降到25%打擊將資產藏在海外的肥貓,將祭出最高刑罰10年刑期,懲罰逃稅者未來對貧窮家庭的補助,將採現金直接匯至窮人的銀行帳戶,取代現有的食物、燃料、肥料等補助 |
| ||||||
想像一下,如果你正在網站上收看《來自星星的你》影片,看見女主角身上穿的Gucci睡衣很美。這時,在影片播放同時,底下立刻出現對應商品訊息,你會立刻想要按下商品選項,甚至連結下單的意願會否大增? 這,就是現在從臉書(Facebook)到各大視頻網站都感興趣的「隨選即買」技術。 現在,全球第一個被臉書認證「隨選即買」技術的廠商,就是來自台灣的「創意點子」公司。平均十個此類技術開發者,僅一個能進入臉書競技場。 三月二十五日,臉書在舊金山的F8開發者會議,現場聚集逾三百家臉書新購併軟體開發公司,包括線上影片廣告技術公司LiveRail和應用程式開發商皆到場;臉書打算進軍電子商務市場,也宣布將擴大用戶的「臉書影片」上傳和分享功能。 簡單說,隨影片點選或分享,影片中置入商品,將傳遞至更多眼球。 而台灣這家公司擁有逾四十六國專利,讓如民視、TVBS、台灣最大有線電視系統商、中國前五大視頻網和最大電信商,一一找上門用它的技術。雖然它至去年還沒獲利,竟然已吸引到H&Q漢鼎亞太集團、兆豐金、國泰金、第一金等上億元創投資金。 搶人生意不自知他向電視台叩關,一年無果 但創辦人陸意志在八年前,還只是個被奚落要騙錢,在街頭大哭的失意工程師。 時間回到二○○七年,當時是戲碼遊戲公司執行長的陸意志,從國外報章雜誌中發現,串流影音觀看方式和商品置入方式是未來趨勢。他邊工作、邊將開發技術的專利一一申請下來,花費上百萬元並開始創業。 他打的如意算盤很好,好比說,你正在收看民視《娘家》戲劇,想要購買劇中提到的滴雞精,就可以下單購買。過去,電視台尚未數位化,技術尚不成熟,消費者點了商品要購買,必須用手機掃描QR Code後,在手機上操作才能下單。 陸意志有好的技術可以讓購買更方便,但,不代表這就是好的商業提案。 他也沒想到,自己還挑戰了電視台與廣告業主間,最隱晦的利害關係。沒錯,這個技術確實能讓廣告業主們,更容易吸引消費者下單。然而,若消費者的注意力,就因此從電視轉往網路,廣告經費也會因此移轉到數位世界。對電視台來說,他們何必替數位媒體作嫁?這一年,他跑遍台灣四?五十家有線、無線電視台的門,都不得其門而入。 影音開發資深工程師劉漢賢分析,「重點在於須工程師、節目PM(產品經理)到商品置入採購等各方人馬配合,不是技術好就能成事。」 好點子他絕對能拿兩百分,但商業模式卻僅有零分。 創業整整一年,一張訂單都沒有,還燒掉兩千多萬元,房子二胎到保險再貸。一次,為申請九十萬元創業輔助款,申請單位限制僅能帶USB隨身碟,他卻因文件檔案使用的軟體版本是新的,無法與申請單位電腦的舊軟體版本相容,而無法秀出企畫書,傻站在現場。 苦蹲八年磨技術他縮短交易時間到五分鐘 申請單位的主管對他奚落:「沒錢想騙錢,也不須用這種做法。」他什麼都沒說,直到走出大門,眼淚才潰堤。一個大男人就這麼一路哭著回公司。 最低潮時,他沒放棄,一直除錯更新技術。 「隨選即買」的技術入門不難,但難在穩定與成熟度。曾接受其輔導金申請、信保基金文創類科長張文巧解釋,「隨選即買」技術做得好的困難在於讓消費者看節目時,一按鍵就能直接閱讀資訊且購買,不用轉換螢幕與平台,能夠像坐公車一路到底。而為改善增加穩定度,低潮的陸意志仍不斷精進,使手上專利技術能讓原本手工撮合交易過程縮短至五分鐘,僅是原來的六分之一。 二○一三年,技術的成熟,讓他在資策會「ideas show」上獲得第一名。八年的挫折經驗,終於讓他在今年被臉書看見。 他發現,有好技術還不夠,還要跳出來想:「我在整個商業生態圈可扮演什麼角色?」才能找到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一開始,將YouTube影片置入商品後放進臉書,產品全不見了;在有限工具開發環境下,要把高階技術改成適用他們的環境,挑戰很大。」他解釋。十一人團隊,為客製化臉書需求,花半年才達陣成功。 「做低」,對很多心高氣傲的工程師是挑戰,對曾開發首個台灣影音分享平台,想自建平台稱王的他而言,更是很大的邏輯衝突。中途,有員工無法理解為何要屈就而離職。 「我先將自己當作『tool』(工具),藉由十四億用戶臉書流量,打破疆域性,才能讓世界看見我們。」他說。走到全球,一直是他創業的初衷。 現在,臉書的肯定,給了他與各領域廠商談判合作的籌碼。但如何理解不同領域利害關係,把自己也「置入」到最佳位置,這位技術剛被全世界看到的創業家,才開始學習。 【延伸閱讀】邊看影片邊消費,成交3步驟—陸意志的「隨選即買」互動操作步驟1:影片播放中,商品品項出現在螢幕下方步驟2:按下商品品項,立即顯現商品資訊步驟3:按下購買鍵,連結到下單網頁,完成購買 資料來源:創意點子整理:黃亞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