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搶占鄉鎮渠道 中國手機廠商比蘋果有經驗


對市場的敏銳嗅覺有時會給企業帶來驚喜。鄉鎮市場成為了上半年中高端手機的主力,中國手機企業受益於此。

近日,全球調研機構GFK中國零售監測數據顯示,2016上半年中國手機市場零售規模達到2.3億部,同比上漲15.5%,智能手機2.2億部,同比上漲20%。值得關註的是,在競爭逐漸呈現白熱化態勢之際,新千元和中高端手機開始成為中國市場的主要驅動力。其中,2500~3000元價位段上漲111%,3000~4000元價位段上漲70%。

某鄉鎮手機專賣店

GFK通訊事業部研究副總監金瑞兆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上半年中高端價位手機市場增長迅猛,源於智能機替換和消費升級驅動市場結構升級,尤其是T4(四級)以及以下低線市場(占據線下市場45%份額)貢獻最大。

也許是早早看到了這種趨勢,蘋果在一季度推出了四英寸的“廉價”iPhone SE,不過,和抓住市場機遇的中國手機企業相比,半年過去了,蘋果的表現讓人失望,在第三季度財報中大中華區的營收下降了33%。

渠道下沈的機會

渠道下沈不再是一句口號,鄉鎮已經成為國產手機的主要購買渠道。

GFK數據顯示,去年第一季度國產手機線上渠道銷量為1900萬部,環比下降了22.6%,但線下渠道依然保持了增長。從GFK對2010~2015年線上和線下渠道的對比數據中可以看出,線上渠道爆發增長期已過,線上和線下逐漸實現協同增長。而在最新的報告中,GFK認為,在線下渠道中,三、四線等地線市場的戰略地位日趨重要。

“在手機產業鏈中,多角色資源的集中註入,成為低線城市市場增長的強心劑。運營商層面,運營商推動農村市場換機加速4G遷移、沃易購等,而廠商層面,華為千縣計劃、OPPO、vivo低線渠道持續擴張。”GFK通訊事業部研究副總監金瑞兆對記者說。

記者了解到,從大中華區2015年第四季度開始啟動“千縣計劃”,華為截至目前已完成近300個縣市,計劃2017年完成千縣計劃。而OPPO、vivo、金立等廠商更是在鄉鎮市場進行了“全覆蓋”。

截至2015年,OPPO線下門店已經有20多萬家,約為魅族等廠商的10倍。除了門店數量眾多,OPPO在全國一共有36個以上的總代理,多數情況是“一省一代”。而其旗艦手機R9更是在82天內銷售了700萬臺,每1.1秒賣掉一部手機的表現,破掉了去年華為MATE7的銷售記錄。目前vivo線下零售店數量已經達到25萬家,售後服務中心已達430余家,體驗中心超過1000家。

相比之下,蘋果的渠道似乎更加集中於一二線城市。雖然去年庫克就表示要將大中華區的蘋果專賣店數量從15家增加到40家,但比起動輒數十萬網點的國產手機,顯然弱小很多。

“iPhone 6S自身創新不足。”CounterpointResearch高級分析師閆占孟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蘋果公司CEO庫克對銷量的預計過於樂觀,但國內渠道商並不看好iPhone SE等機型的銷售,普遍降低了備貨。

在中高檔智能手機市場上,閆占孟認為,制勝關鍵在於價格競爭、產品發布速度、渠道運營商關系及傭金。在這些方面,中國本土品牌比國外品牌有優勢,因為它們給予零售渠道的傭金更高。

蘋果不靈的困局

今年1月,蘋果公司公布報告稱,其iPhone銷售量出現了自2007年推出這項產品以來的最低增長,截至去年12月26日的財報,售出7480萬臺iPhone,同上年同期的7450萬臺相比,僅增長了0.4%。

庫克在今年的春季新品發布會上表示,推出iPhoneSE是因為“很多客戶都要求我們設計一款讓人們更加消費得起的iPhone產品。”在某種程度上,iPhoneSE是iPhone5C市場思路延續,即面向不同消費群體覆蓋產品。

蘋果公司副總裁GregJoswia隨後更是直白的表示,中國和印度是蘋果兩個非常重要的市場,即便在全球智能手機銷售趨於飽和的時期,這兩個市場的需求仍然在增長。“蘋果不可能對潛在的需求置若罔聞。但這兩個市場共同特點是消費者對價格比對尺寸更為敏感,阻礙蘋果在這兩個市場擴張的也是高企的成本。”

但降低售價和配置真的能夠挽救中國市場的“頹勢”?也許從市場的表現就能看出答案。

“iPhoneSE原本在國內市場的直接競爭對手是華為、OPPO、VIVO的產品,但它們各有自己的特點,比如華為主要針對一二線城市白領,OPPO、VIVO主要針對三、四線及以下城市需求,主打的產品特色也不是屏幕。”手機聯盟秘書長王艷輝對記者表示,無論品牌、渠道,要沖擊到這幾家基本不可能。

作為中國手機品牌為數不多的“常青樹”,OPPO、vivo、金立等始終聚焦2000~3000元價位的市場,他們迎合了這些用戶,同時又避開了與三星、華為等高端品牌、以及小米、樂視、360等互聯網品牌低價的正面競爭。設計上,他們多以貼近用戶實際需求為發力點,如外觀、聲效、拍照、能耗等。

每到節假日,在各地還會有盛大的營銷活動,諸如買手機免費貼膜、免費預裝應用,甚至還可以免費個性化定制服務。

對於蘋果而言,也許很難做到這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508

微鯨搶占超大屏市場:不再只局限於線上渠道

8月1日,微鯨發布78英寸曲面分體液晶電視,以超大屏產品紀念微鯨電視上市周年。

微鯨CEO李懷宇在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表示,作為新興的互聯網電視品牌,微鯨希望籍此鎖定中高端客戶。為此,微鯨不再只局限於線上渠道,正在拓展線下渠道,以增強體驗。

搶占超大屏的市場

繼過去一年發布了43英寸、49英寸、50英寸、55英寸等多尺寸的電視產品後,微鯨78英寸“天幕”曲面電視將於今年9月30日正式上市,售價為39999元。

李懷宇認為,如果推120英寸電視不現實,78英寸是進入家庭最大的電視尺寸。“我們主要按訂單生產,因為超大屏幕電視面板產量少、價格相對較高”。而相比於其它78英寸電視來說,這個價位已算低。

在超大尺寸高端電視市場中,以索尼、三星、夏普為代表的外資品牌擁有領先優勢。微鯨在目前的互聯網電視品牌中,第一個推出78英寸曲面分體電視,欲以硬件與內容結合的新“玩法”,打破外資品牌在這一高端領域的壟斷格局。

這款微鯨78英寸電視新品,將提供更多定制化內容,包括眾多全球熱門大電影TV首播、NBA等國際熱播賽事、以及以《中國新歌聲》為代表的年度熱門綜藝節目等。

硬件方面,這款新品采取分體式設計,電視主機、音響、低音炮三位一體,打造出突破傳統的360度全景聲。與其他品牌不同的是,微鯨的分體電視保留了電視的內置喇叭。

形成智能終端矩陣

自2015年創立以來,微鯨用一年時間,從最初的幾十人發展到如今的708人,成為家庭娛樂產業中頗具成長性的創業公司之一,並在智能終端、軟件、內容三項角逐中不斷前進。

到目前為止,微鯨已經形成了包括多產品線的智能終端矩陣(電視、微投、VR頭盔、智能音響、智能家居)、智能電視軟件系統、微鯨出品自制節目等在內的全家庭娛樂陣線。

在互聯網電視UI體驗上,微鯨打破原有內容的強硬推薦,根據用戶習慣來推薦內容。同時,微鯨在小尺寸電視機上也配備了藍牙語音遙控器,方便老人和兒童使用。此外,微鯨推出首年只換不修的服務。內容整合上,微鯨打破單一內容平臺、或多平臺簡單聚合的做法,希望博采各家之長。

VR(虛擬現實)是今年的熱點,微鯨也即將推出VR產品。李懷宇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微鯨VR在硬件上有和谷歌合作。“VR還是立足長遠,不急於出產品,更多從品牌角度,不是考慮走量的時候。”

李懷宇表示:“微鯨是一個年輕而有實力的品牌,顛覆與挑戰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使命。微鯨電視下一步要做的,是利用科技加媒體的雙重基因,持續發力,趕超互聯網電視行業的先行者,成為互聯網電視的領導品牌。”

向線下渠道擴張

與一些互聯網電視品牌血拼低價的做法不同,剛滿周歲的微鯨正向中高端電視領域、向VR等相關的科技產品領域擴張。與此相應的是,微鯨的銷售渠道也不再只局限於線上。

據奧維雲網(AVC)的數據,2016年上半年,線上渠道在國內彩電銷售收入的占比已提升至36%,但是線上渠道的收入增速正在放緩。與此同時,要推廣中高端、新科技的產品,離不開線下渠道的體驗。

李懷宇透露,因此在8月1日的發布會現場,也有很多線下渠道的代表來捧場。

除了線下渠道,海外市場也是微鯨未來拓展的空間。最近,微鯨背靠的華人文化基金,也參與了美國彩電銷量排第二的Vizio公司的競購。雖然Vizio最終被樂視收購,但是也暴露了華人文化基金、微鯨到海外擴張的野心。

不過,談及這次競購,李懷宇輕描淡寫地說,Vizio在美國彩電市場屬於中低端品牌。“When they go low,we go high”,這位曾參與“東方夢工廠”中美合作談判的高手,用奧巴馬的一句話,來暗示微鯨的雄心壯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067

最嚴奶粉監管辦法出臺,將收緊跨境電商渠道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8685

(新華社/圖)

2016年6月8日,備受關註的《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配方註冊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對外公布,10月1日起正式實施。在最近一次舉辦的“配方註冊制後的乳業監管”課題會議上,國家食藥監總局食品安全監管一司司長張靖表示,目前《辦法》的二級文件和相關配套細則已基本成形。

其中,跨境購奶粉的監管問題成為《辦法》的焦點問題。

為了解決當下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配方過多、過濫等問題,《辦法》明確我國境內生產銷售和進口的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配方均實行註冊管理。首次將註冊制的適用範圍擴大至境外奶企。

所謂註冊制,指的是進口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配方應當經國務院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註冊;向我國境內出口食品的境外企業,應當經國家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註冊。

其實,2015年9月發布的《辦法》(征求意見稿)並沒有將境外的乳粉生產企業納入這一範圍,因此被一些國產乳粉生產企業抱怨“雙重標準”。此次把“註冊制”適用範圍擴展至境外奶企,只有完成配方註冊的奶粉才可以進口。業界稱之為最嚴奶粉配方註冊制。

這對現有的奶粉跨境電商將產生較大影響。有統計顯示,2015年中國進口嬰幼兒配方奶粉價值高達24.7億美元,同比增長59.5%。而跨境電商網站是其主要銷售渠道。

在中國認監委公布的進口嬰幼兒配方奶粉境外生產企業註冊名單中,目前獲得認證的奶粉生產企業共有73家。但有媒體統計,通過跨境購進入中國的進口嬰幼兒配方奶粉品牌有近千個。如果嚴格按照《辦法》規定執行,他們當中將會有一大部分未通過配方註冊的嬰幼兒奶粉將不能在中國境內銷售。

與此同時,為防止企業一個配方包裝成多個品牌,《辦法》規定每個企業配方數量不得超過3個系列9種配方。

此前,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監管一司司長馬純良向媒體透露,國內已取得生產許可證的企業有103家、國外奶粉生產企業73家。以此來計算,未來中國市場最多只有528個系列,也就是528個品牌。但目前,中國市場上有約2500個奶粉品牌,這還不包括通過跨境購進入中國的奶粉品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002

電商渠道變身化妝品銷售最好的專櫃?

網絡、手機改變了無數人的購物習慣,這也影響到了化妝品行業。

以巴黎歐萊雅集團為例。這家美妝巨頭最新發布的2016年中報中最亮眼的無疑是其電商銷售部分。這家公司的電商業務發展迅速,截至今年6月底,電商的銷售額同比上漲33%。目前,全球電商業務所貢獻銷售額占到歐萊雅集團總銷售額6%。歐萊雅稱,電商業務中彩妝的表現尤為強勁,消費動力來自全球的“千禧一代”。

據悉,歐萊雅集團近年來順應市場一直在推行數字化(互聯網化)策略。在2015財年,歐萊雅電商銷售達到13億歐元,增長迅猛;占集團銷售的比例已經超過5%,相當於歐萊雅的第五大市場——德國的整體銷售規模。

而在中國,這一比例則更加突出。今年2月走馬上任的歐萊雅中國CEO斯鉑涵斯說,如何與新一代的消費者建立並維系緊密的關系,才是歐萊雅中國制勝的關鍵。“歐萊雅希望通過數字化的技術和解決方案,通過電商覆蓋、觸及到更多消費者,不管他們生活在中國的哪個地方。”在過去5年間,電商躍升為歐萊雅中國分銷渠道前三位,2015年電商渠道銷售較去年增長60%。

除了歐萊雅這樣的國際公司,國內的化妝品公司也同樣看到了電商渠道的重要性,並紛紛投入巨資。

就在8月16日,上海家化獨家冠名天貓今年的雙11晚會。據透露,這一冠名費高達1億元。“憑借國際化、強大明星陣容、高科技多屏互動等特色,‘雙11’晚會正在成為一個和年輕消費群體互動的良好平臺,上海家化將攜手旗下眾多品牌如佰草集、高夫、六神、啟初等共同見證上海家化2016天貓‘雙11’狂歡夜這個歷史性的時刻。”上海家化聯合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謝文堅表示:“‘多維度創新’與‘全方位改革’並舉,(家化將)通過數字化營銷更深入地融合到這次的創新狂歡盛宴中。”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去年“雙11”,上海家化就成為首批與天貓“雙11”晚會合作的商家。上海家化表示,去年通過天貓“雙11”晚會實現子母品牌“強曝光”,T2O進行多屏娛樂營銷,不僅讓佰草集、高夫、六神等品牌形象更加穩固,同時也讓啟初、家安、玉澤、茶顏等相對年輕的品牌及產品走入大眾視野。

這一“強曝光”也確實讓提高店鋪的轉化率收效顯著。數據顯示,上海家化旗下的男士護膚品牌高夫天貓旗艦店從當天晚會前的30萬訪客量,到零點沖破400萬。結合雙11萬店同慶、全渠道互動一系列整合營銷玩法,最終上海家化全網銷售破億,不僅高夫全網男士護膚品類銷量第1,另一個品牌佰草集的線上銷售額也增長了160%。

值得一提的是,線上的營銷也拉動了線下的銷售。據悉,佰草集線下門店當日也同步實現了70%的營業額提升。

據上海家化剛剛發布的2016年半年報顯示,公司電商業務實現營業收入3.40億元,同比增長45.81%。同歐萊雅一樣,電商業務也成為上海家化增長最快的業務。

由此看來,線上渠道未來無疑會成為化妝品公司的必爭之地,品牌商們投入大量的資金加碼營銷宣傳,一場激戰也已經打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744

網貸成財會人員第三大投資渠道 超四成投資人可接受收益率低於6%

遭遇風險事件頻發、監管緊箍咒的網貸行業正步入規範發展期,同時投資者信心也在回升。

8月17日,網貸第三方研究機構多米網與友金所共同發布《2016中國財會人員理財與網貸投資調查報告》(下稱《報告》)顯示,網貸成為財會人員選擇的第三大理財渠道。

調查顯示,62.96%的財會人員負責家庭理財的打理,其選擇銀行理財的人占比高達35.23%,其次是股票22.03%,網貸理財以14.82%名列第三,高於地產的11.98%。

之所以選擇財會人員作為調查,《報告》表示,在所有的網貸投資人群中,財會人員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既具備必要的財務專業知識,能夠對網貸平臺進行相對深入的研究和判斷,又“天生”偏保守,將控制風險放在第一位。

優質網貸可替代傳統理財

調查顯示,財會人員正在加速進入網貸行業。2013年~2016年進入網貸行業的人數分別占比6.06%、8.76%、24.15%、61.04%,呈現明顯的加速態勢。同時,40.64%的財會人員將三成以上的金融資產配置到網貸產品上,66.39%的人投資的網貸平臺不超過3個,91.97%的人不會超過5個。

“超過八成的財會人員是經人介紹才投資網貸的,說明他們更相信口碑而非廣告。”《報告》分析,如今,大部分網貸平臺都十分頭疼投資人的獲取成本居高不下的問題,都在積極尋找對策。

從本質上看,網貸行業並不缺知名度,甚至知名度已經非常高,真正缺的是信任度。在缺乏信任基礎的條件下,廣告推廣的效果大打折扣,被大量負面信息所對沖。

網貸投資相對於傳統理財除了投資門檻低,網貸平臺給出的高收益率也是獲客的重要籌碼。在對財會人員的調查中,92.13%的人認為優質網貸平臺對傳統理財方式(銀行理財等)具有替代性,其中25.32%的人認為有“很強的替代性”。

《報告》表示,網貸行業要走向規範、穩健,要擴大規模,就需要被大眾所接受,從高風險的小眾市場走向大眾市場。銀行、信托等傳統理財用戶是中國理財人群的主力,他們開始逐漸接受網貸,是一個非常積極的信號。

在網貸平臺進入洗牌期,接受調查的財會人員更加看重平臺的保障措施、股東背景和口碑與品牌,占比分別為17.57%、16.06%、13.38%。此外平臺的透明度和資金存管也是投資時看重的,占比分別為12.27%、12.2%。

可接受預期收益率降低或打破“資產荒”

近年來,在降社會融資成本的背景下,網貸投資的收益率也出現逐步下降的趨勢。在安全前提下,43.43%的人可以接受不高於6%的收益率;81.07%的人接受不高於8%的收益率。

“大量財會人員可以接受6%的預期收益率,大大低於目前行業的平均水平,說明大部分人是比較理性的,將穩健置於收益率之前。”《報告》稱,這對行業是一種利好,網貸行業有望以更加有利的資金成本獲取優質資產,打破“資產荒”。

對於網貸行業的“資產荒”問題,《報告》認為網貸存量規模也就區區千億量級,和信托、銀行理財等相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本不應該這麽快就遇到“瓶頸”了。其原因在於,網貸行業的資金成本遠遠高於銀行,總體上也高出信托不少,在爭奪相對穩健的資產時缺乏競爭力。

目前,網貸平臺也在積極改善這種局面,打破“瓶頸”,部分優質平臺的資產已經開始與金融機構重合。例如,金融機構購買平臺上的同類資產,平臺同類資產在交易所證券化,平臺資產方與銀行合作推出助貸業務等。

穩健型投資人能接受6%的年化收益率,意味著網貸行業有望以更有競爭力的資金成本進入相對標準化、大容量的、資產質量較為優質的市場,比如供應鏈金融、消費金融、票據、保單質押等等。

“一旦資金成本下降到合理水平,整個行業的規模必然迎來真正的大爆發。”《報告》稱。

三大最危理財方式:炒股、私募、線下理財

對於整體的理財風險近半數的財會人員還是表現出擔憂。《報告》調查顯示,49.74%的人認為2016年債券違約、信托兌付危機、線下理財公司跑路、P2P暴雷等現象還會增多。

“理財風險根本上取決於經濟環境,經濟的好壞又直接體現在企業的財務表現上。財會人員最為了解各行各業的企業的財會狀況,因此對經濟形勢十分敏感,對理財風險的變化趨勢有更加準確的判斷,值得參考。”《報告》稱。

在財會人員眼中,最危險的理財方式分別是炒股、私募和線下理財,占比分別為27.42%、24.86%和23.72%。

炒股成為首選,很大程度上是由當前(問卷調查期間)的股市行情所決定的。而私募基金行業近年來發展迅猛,但問題和風險也不斷凸顯。產品違約延期兌付、涉嫌非法集資、登記備案不實等問題層出不窮;線下理財門店問題更多,且多數以中老年為主要的營銷對象,蒙騙沒有經濟常識的群體,危害極大。

而網貸的占比僅為8.82%,甚至低於信托的11.03%。對於這個調查結果,《報告》分析,財會人員認為信托風險大的一個可能的原因是,信托的借款人往往是大企業,而財會人員對大企業更為了解,清楚其中潛在的風險。

隨著經濟下行,特別是能源、化工、地產等傳統領域持續不景氣,信托項目風險頻發,尤其礦產資源與房地產風險暴露最為嚴重,投資者的投資信心受到影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774

最嚴奶粉監管辦法出臺,將收緊跨境電商渠道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8685

(新華社/圖)

2016年6月8日,備受關註的《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配方註冊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對外公布,10月1日起正式實施。在最近一次舉辦的“配方註冊制後的乳業監管”課題會議上,國家食藥監總局食品安全監管一司司長張靖表示,目前《辦法》的二級文件和相關配套細則已基本成形。

其中,跨境購奶粉的監管問題成為《辦法》的焦點問題。

為了解決當下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配方過多、過濫等問題,《辦法》明確我國境內生產銷售和進口的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配方均實行註冊管理。首次將註冊制的適用範圍擴大至境外奶企。

所謂註冊制,指的是進口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配方應當經國務院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註冊;向我國境內出口食品的境外企業,應當經國家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註冊。

其實,2015年9月發布的《辦法》(征求意見稿)並沒有將境外的乳粉生產企業納入這一範圍,因此被一些國產乳粉生產企業抱怨“雙重標準”。此次把“註冊制”適用範圍擴展至境外奶企,只有完成配方註冊的奶粉才可以進口。業界稱之為最嚴奶粉配方註冊制。

這對現有的奶粉跨境電商將產生較大影響。有統計顯示,2015年中國進口嬰幼兒配方奶粉價值高達24.7億美元,同比增長59.5%。而跨境電商網站是其主要銷售渠道。

在中國認監委公布的進口嬰幼兒配方奶粉境外生產企業註冊名單中,目前獲得認證的奶粉生產企業共有73家。但有媒體統計,通過跨境購進入中國的進口嬰幼兒配方奶粉品牌有近千個。如果嚴格按照《辦法》規定執行,他們當中將會有一大部分未通過配方註冊的嬰幼兒奶粉將不能在中國境內銷售。

與此同時,為防止企業一個配方包裝成多個品牌,《辦法》規定每個企業配方數量不得超過3個系列9種配方。

此前,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監管一司司長馬純良向媒體透露,國內已取得生產許可證的企業有103家、國外奶粉生產企業73家。以此來計算,未來中國市場最多只有528個系列,也就是528個品牌。但目前,中國市場上有約2500個奶粉品牌,這還不包括通過跨境購進入中國的奶粉品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314

新三板首例金融債問世 金租公司融資渠道逐步放寬

近日,皖江金租發行6億規模3年期金融債,票面利率為4.50%。這也是新三板公司的第一例金融債。

中國融資租賃三十人論壇執行秘書長聶偉柱稱,金融債的期限一般為3至5年,這樣會與租賃標的物的年限相匹配,並且較低的成本可以為金融租賃公司帶來更多的利潤,具有積極的意義。

新三板掛牌公司第一例

皖江金租本次發行的金融債是新三板公司的首例。這意味著新三板上的金融公司有了新的融資途徑。

金融債券是指金融機構法人(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的、按約定義務還本付息的有價證券,是金融機構重要的資金來源之一。一般來說,金融債不會計算入銀行考核的信貸比中,且具有流動性較強、期限長、成本較低的優點。

早在今年6月3日,皖江金租就收到了中國人民銀行同意其發行金融債券的準予行政許可書,獲準在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公開發行不超過30億元人民幣金融債券。聯合資信評估有限公司認為,皖江金租主體長期信用等級為AA,2016年金融債券信用等級為AA,評級展望穩定,本期債券違約風險很低。

本期債券由主承銷商組織承銷團,通過簿記建檔、集中配售的方式,在銀行間債券市場公開發行,債券利率為4.50%。本期債券的利息將每年支付一次,在兌付日一次兌付本金。

皖江金租表示,此次發行金融債券募集資金主要用於補充公司中長期資金,支持公司逐步增長的融資租賃規模。

皖江金租公布的年度報告顯示,截止2015年12月31日,公司總資產為262.59億元,同比增長46.77%,凈資產為37.02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4.25%,ROE為10.90%。

融資渠道逐步放寬

我國金融債券的發行是一個逐步放開的過程,最初只在國有大行、極少數的政策性銀行中發行,漸漸地又有十多家金融機構具備資格發行金融債券。2009年中央銀行允許金融租賃公司和汽車租賃公司等發行金融債券。

除皖江金租外,在新三板上並且處於一行三會監管下、有資格發行金融債券的金融類機構還包括:湘財證券,聯訊證券,開源證券,東海證券,南京證券,華龍證券,鹿城證券,齊魯銀行,永城保險,眾誠保險等10家。

去年9月初,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促進金融租賃行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允許通過發行債券、資產證券化等方式多渠道籌措資金。

目前金融租賃公司的資金來源除自有資本金外,還有吸收股東存款、同業拆借、銀行借款、發行金融債券、租賃業務保證金等。

除此之外,租賃資產證券化、發行信托產品、引入保險資金、通過自貿區融入境外資金等融資渠道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拓寬。

在這種背景下,截至2016年6月底,我國共成立金融租賃公司49家,註冊資本累計達1536.55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512

最嚴奶粉監管辦法出臺,將收緊跨境電商渠道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8685

(新華社/圖)

2016年6月8日,備受關註的《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配方註冊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對外公布,10月1日起正式實施。在最近一次舉辦的“配方註冊制後的乳業監管”課題會議上,國家食藥監總局食品安全監管一司司長張靖表示,目前《辦法》的二級文件和相關配套細則已基本成形。

其中,跨境購奶粉的監管問題成為《辦法》的焦點問題。

為了解決當下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配方過多、過濫等問題,《辦法》明確我國境內生產銷售和進口的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配方均實行註冊管理。首次將註冊制的適用範圍擴大至境外奶企。

所謂註冊制,指的是進口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配方應當經國務院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註冊;向我國境內出口食品的境外企業,應當經國家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註冊。

其實,2015年9月發布的《辦法》(征求意見稿)並沒有將境外的乳粉生產企業納入這一範圍,因此被一些國產乳粉生產企業抱怨“雙重標準”。此次把“註冊制”適用範圍擴展至境外奶企,只有完成配方註冊的奶粉才可以進口。業界稱之為最嚴奶粉配方註冊制。

這對現有的奶粉跨境電商將產生較大影響。有統計顯示,2015年中國進口嬰幼兒配方奶粉價值高達24.7億美元,同比增長59.5%。而跨境電商網站是其主要銷售渠道。

在中國認監委公布的進口嬰幼兒配方奶粉境外生產企業註冊名單中,目前獲得認證的奶粉生產企業共有73家。但有媒體統計,通過跨境購進入中國的進口嬰幼兒配方奶粉品牌有近千個。如果嚴格按照《辦法》規定執行,他們當中將會有一大部分未通過配方註冊的嬰幼兒奶粉將不能在中國境內銷售。

與此同時,為防止企業一個配方包裝成多個品牌,《辦法》規定每個企業配方數量不得超過3個系列9種配方。

此前,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監管一司司長馬純良向媒體透露,國內已取得生產許可證的企業有103家、國外奶粉生產企業73家。以此來計算,未來中國市場最多只有528個系列,也就是528個品牌。但目前,中國市場上有約2500個奶粉品牌,這還不包括通過跨境購進入中國的奶粉品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231

對消費者“畫像” 良品鋪子發力大數據全渠道建設

當大型商超經營能力每況愈下之時,主營食品零售的良品鋪子近三年的銷售額增幅均超過60%。

公開資料顯示,良品鋪子從2006年開設第一家實體門店開始,到目前為止已在湖北、湖南、江西、四川、河南等地開出實體連鎖門店超過2000家,今年還將把實體門店的業務版圖拓展到深圳和蘇州,使其成為公司進軍華南和華東的實驗場。

同時,在網購消費熱潮下,良品鋪子的零食生意也從實體門店延伸至線上電商。 湖北良品鋪子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楊紅春介紹,2012年,公司線上銷售僅有1500萬元,2013年近8000萬元,2014年達到4.2億元,2015年更飆升至12億元,已連續兩年位列天貓「雙11」零食電商第一陣營。

“2015年,電商銷售額已占公司總銷售額的1/4,我們預計到2018年,良品鋪子實現100億銷售額時,電商銷售額的占比還將大幅提升。”楊紅春說。

楊紅春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逆勢上漲的業績表現,得益於公司專註於小業態里的全渠道建設和門店數字化。

據了解,良品鋪子近期與IBM達成新合作,雙方將基於已成功搭建的全渠道平臺,聚焦優勢業務領域,以設計思維為核心,利用IBM大數據分析等先進技術,推動良品鋪子實現業務、技術和數據三方面的集團數字化升級與轉型。

“未來良品鋪子是以門店為中心的全渠道、全流量和全會員的生意模式。”良品鋪子CEO楊銀芬進一步闡述說,“一個會員要在線上線下買良品鋪子的產品,首先我們要認得你是同一個人,你在天貓上買、在京東上買,或是在實體門店里買,我認得你是同一個人,這樣才能把你享有的權益、折扣、積分全部打通。2000多個門店、20多個第三方平臺和自有平臺、自營平臺實現實時共享倉庫庫存。良品鋪子在商品、會員、促銷、物流這些經營要素上已基本解決‘打通’問題。”

“但是在‘同’字上我們還沒有解決。”楊銀芬坦言,各個經營渠道的協同,消費者要獲得一致的體驗,這個問題還沒有解決,這需要把良品鋪子的整個生意模式進行重構,未來它不僅僅是一個門店,不僅僅做一個電商,而是打通協同之後,重新用電商的辦法、數字化門店的辦法來解決全渠道建設的問題。

楊紅春指出,新的生意模式形成後,同一個消費者無論通過哪種渠道購買了良品鋪子的零食產品,都會被抓取並形成閉環,大數據采集技術團隊對這些消費者進行“畫像”,多大年齡、什麽職業、有沒有老人小孩、身體是否健康、對哪類產品感興趣、對什麽樣的促銷感興趣,都可進行畫像、建模,進而做精準營銷和做一對一的服務,提高有效交易效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611

除了傳統經銷商渠道 酒水開始攻占便利店市場了

便利店,與其說是一個城市驛站,不如用“顛倒黑白的加油站”形容更為貼切。7×24小時的營業時間,滿足消費者工作和生活中匆忙的補給需求。而對於品牌商家來說,其更像是一個24小時不打烊的展示櫥窗。

尼爾森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市場便利店的滲透率已經從2015年的32%上升至38%。“小而美”的便利店在人們日益碎片化的消費中快速增長,酒水企業自然也嗅到了其中的商機。

不過,小生意有大門道,看似“小而美”的便利店經營其實有諸多訣竅,而酒水企業入駐便利店也有自己的“小心思”。

酒企看中便利店什麽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一家位於上海長寧路上的全家便利店門店看到,酒水貨架上超過一半以上的酒是進口酒,以葡萄酒居多。一款大衛斯通霞多麗白葡萄酒(750ml)價格為58元/瓶;貨櫃上還有多款價格在88元~98元之間的葡萄酒,包括黃尾袋鼠慕斯卡托甜白葡萄酒/桃紅葡萄酒等;價格較高的有諸如炫彩葡萄起泡酒等售價為298元/瓶。此外,便利店內對同價位的第二件酒類商品還有5折促銷。

“在我們這家門店里,葡萄酒和啤酒的銷路比較好,這兩種酒可以選擇的種類也會比較多。買酒的主要還是年輕人。”該門店的一名店員表示。

記者隨即也走訪了位於上海長寧路、遵義路附近一帶的其他便利商店。貨架上,酒的品類繁多。粗略算了一下,僅在遵義路上的可的便利店內,從幾元到50元的低價白酒有15種,100元上下的白酒有10種,500~600元和接近以及超過千元的酒水有6種。進口及國產葡萄酒13種,啤酒14種。這樣算來,一家社區型的便利店內就含有近60個SKU的酒水單品。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隨後又到附近距離不到100米的好德便利店,店內酒類品種更多元。各種價位白酒40種,黃酒23種,葡萄酒16種,洋酒3種。

那麽,為何酒企如此喜好在便利店渠道鋪貨呢?

“酒水企業看中便利店密集的網絡分布,選擇以便利店為渠道,銷售業績不是第一位,而是希望透過便利店這樣的終端渠道,直接讓消費者看到和體驗到產品,從而廣而告之,尤其是新產品。便利店向酒水企業進行招商,公司一年需要投入200多萬。但相比較傳統宣傳渠道,還是有一些經濟效益的。”菲斯奈特財務總監楊愚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楊愚進一步透露,像菲斯奈特這樣做進口葡萄酒的生產商,其實更看重的是國內電商渠道,但如果能夠在線下的實體店面中,有過品牌印象後,對於電商渠道的銷售業績也能夠有所體現。

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2016年上半年中國便利店行業經營情況簡報》,日本便利店品牌羅森目前在華東地區的門店達到了 538 家,上海市內有 442 家;全家在中國內地擁有 1554 家門店,其中 990 家在上海(截至2016 年 3 月 31日數據);7-Eleven 在中國大陸擁有 1100 余家門店。

白酒營銷專家肖竹青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酒水企業之所以選擇便利店作為渠道,主要是因為“價格標簽”的作用,鞏固消費者的心理價位。無論是國際賣場和標準超市還是電商渠道,酒水單品價格都是低於便利店的。但便利店因為密集的網絡能夠深入滲透在消費者的工作生活中。同時,對於便利店和酒水企業未來的合作可能,則是便利店若能在大數據方面有所提升,未來深度合作的可能性就不僅僅是現有的售賣和展示的方面,而是有更大的想象空間。

便利店的“算盤”

如果說,酒企大量將商品鋪入便利店更多的是為了營銷,那麽便利店又有何“圖謀”呢?

“便利店是一門非常精細化的生意,看似幾百平方米的門店,但是商品如何擺放、氣候因素對貨物銷售的影響、社區店與寫字樓店的區別等都很值得研究。我們上海羅森的門店主要分布在辦公樓、商圈和社區,應該說社區店的比重是最大的,大約有260家都選址在住宅小區內或路面小區門口。” 上海羅森總經理張晟透露,公司一度有過策略要將新店大量開設在寫字樓,但經過市場調研我們發現,社區選址才是重點,因為寫字樓的便利店一到雙休日就客流大降,而小區的便利店是主動消費,每周7天的客流穩中有升,“因此,我們從2015年開始將開店布局優先級調整為社區店排第一,街面店排第二,車站店排第三,寫字樓店排第四。”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獲悉,目前,大量的便利店都在走社區店路線,就社區店而言,居民對常飲酒的需求還是不少的,便利店會根據社區店的需求來調整酒類的進貨量。比如好德、可的會更多引入國產的黃酒及白酒,以此拉升銷售額和人氣。

 

在張晟看來,更多的社區客戶會願意到樓下的便利店買酒,而並非去相對遙遠的賣場購買。

頗有意思的是,便利店有時也會引入一些好幾百元的高單價酒,這其實是個策略,為的是讓店內的酒類商品看起來種類繁多。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進一步了解到,隨著人工、租金成本高企,價格戰不斷,加之電商沖擊,這讓實體零售店的平均毛利率逐年下降,有時可能只有10%甚至更低。便利店成本不低但卻比較薄利,因此對便利店而言,其若獲得資質可銷售煙酒類商品則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自己的業績,畢竟煙酒類商品的毛利較高。

而且,對於便利店而言,還有一筆收入也不容小覷。

“每個便利店對酒水企業入駐是有門檻的,零售商要向供應商收取入駐費用及銷售後費用,同時還會有制約條件。”掌合天下市場總監王清琴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入駐門店的費用有的是按照商品條碼收費,有的是按照商品單品SKU收費,甚至有的是保銷售合作。”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調研部分二三線的一些連鎖便利店發現,由於是當地的加盟連鎖店,進貨是自己管理,因為沒能像7-Eleven、全家、美宜佳那麽廣地鋪貨,酒水企業找到便利店沒有招商的資金門檻。但酒水企業會給一些區域小門店優惠,例如在便利店內擺5箱疊起來的“堆頭”,該品牌就會每月送兩箱。不同的酒水企業會有不同的優惠方式給便利店商家。

便利店雖然不能真正革新酒水銷售渠道,但社區店存在的方式已經在人們的工作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46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