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外運長航集團「整而不合」 長航系兩上市公司虧損加劇

http://www.yicai.com/news/2012/10/2197453.html

年來兩大央企航運集團的整而不合,加上航運大環境的不景氣,正在將原本都希望做大做強的中外運和長航,拖向越來越尷尬的境地。

今天,中外運長航集團旗下長航系下上市公司長航鳳凰(000520.SZ)發佈三季報,公司前三季度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虧損6.29億元,在此之前公佈三季報的長航系下另一家上市公司*ST長油(600087.SH)前三季度更是虧損9.4億元。受此影響,據記者獲得的內部統計數據,整個中外運長航集團沒能完成年初下達的目標,已經陷入多年未有的虧損,虧損額超過1億元。

更令人擔憂的是,長航系下兩家公司的負債率都遠超行業均值,面臨沉重的債務負擔,其中,長航鳳凰已經資不抵債,*ST長油則面臨暫停上市的風險。

虧損擴大

據記者瞭解,目前中外運長航集團旗下的物流板塊仍能取得盈利,而集團的整體虧損,主要來自於航運板塊。中外運集團旗下的中外運航運(00368.HK)前三季度仍可盈利,而長航系下的長航鳳凰和*ST長油,三季度則持續虧損。

今年上半年,長航鳳凰和*ST長油的虧損額分別為4.46億元和6.46億元,而三季度,兩家公司進一步虧損1.82億元和2.95億元。

航運大環境的不景氣,是長航系下兩家上市公司陷入困境的背景。今年1~9月BDI指數平均僅為910點,較2011年全年平均的1549點下跌41.25%,各種船型的日均租金水平亦有30%~40%的下跌幅度,原油、成品油運價指數走勢也呈現「持續下行」的趨勢。

不過,在最近一段時間,BDI上破千點位,BCI近兩月也翻倍,顯現出干散貨運輸市場有整體趨暖之勢。不過,中金公司的分析師楊鑫,對這一輪反彈的高度和持續性表示懷疑,因為一旦BDI短期沖高至1500~2000點的水平(總成本保本點),更多的閒置運力將重新投入市場,又會對運價造成壓力。

而*ST長油的冬天顯然也遠沒過去。廣發證券的研報指出,由於全球經濟復甦狀況不佳以及替代能源興起,原油運輸需求低於市場預期,四季度有可能旺季不旺,因此預計*ST長油業績四季度環比改善幅度不大,預計2012年全年虧損11.5億元。

「去年長航鳳凰已經虧損8.8億,如果今年全年再度虧損,將被戴上ST的帽子。」一位行業分析師告訴本報記者,而*ST長油的情況更加緊迫,今年全年虧損的話,直接面臨暫停上市。

負債率高企

更令人擔憂的是,航運效益的進一步下滑,令企業的籌融資壓力不斷加大。長航系兩家上市公司的負債率,都遠超行業均值,長航鳳凰甚至已經資不抵債。

記者根據兩家公司公佈的三季報進行測算,目前長航鳳凰的負債率已經高達104.66%,*ST長油的負債率儘管相對較低,但也已經達到79.67%,這比其他幾家航運類上市公司負債率高出不少。截至今年6月30日,中國遠洋(601919.SH)的負債率為70.92%,中海集運(601866.SH)和中海發展(600026.SH)的負債率只有55.81%和57.08%。

*ST長油前三季度的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為-7745萬元,公司的短期借款28.69億元,而其「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餘額」僅11.86億元。

長航鳳凰更是自9月起就宣佈轉讓馬鞍山港等3家公司的股權,處置38艘船舶,並將公司13艘船舶和相關負債轉讓給長航國際和長航有限,以期降低公司負債規模。

據記者瞭解,對於航運企業來說,資產負債率超過60%就比較危險,而且銀行信貸也會被收緊。目前已經有多家銀行開始收緊對長航鳳凰的新增貸款。

為了彌補資金缺口,長航鳳凰已經多次向母公司長航集團借債,甚至還向實際控制人中外運長航集團「求救」。不過,由於兩家公司重組整合工作一直「貌合神離」,中外運方面對解決長航系燃眉之急並不積極。

值得注意的是,從2008年12月19日國資委下發通知,批准中外運與長航實施重組至今,兩家公司的重組仍陷於拉鋸式的方案細節爭論階段,業務重合部分始終沒能協調,已經給日常經營帶來了麻煩,直接影響的就是集團資源的分配,尤其是投資資金的分配。

「不論是管理層還是要被整合的業務,都由於主導權問題無法達成統一的意見,文化和利益的強烈衝突阻礙了整合的順利推進。」中外運長航集團一位內部人士對本報記者透露,如今對於*ST長油如何避免退市,集團基本無能為力,而對於長航鳳凰,指望集團一再出手相救也不現實,採用??場化方法進行債務重組則是可能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669

再議京東方融資的不合理性 舒顏

http://xueqiu.com/8528235036/24553546
——人們口誅筆伐,只因厭惡融資圈錢,尤其額度如此之大,卻不知道其中要點,這一篇來展開一下。

通常來說,企業涉及融資活動,通常有二個方向上的考慮:

一、經營考慮。

出於競爭戰略的考慮,需要在經營上加大資本開支的幅度,比如上馬新項目,跑馬圈地擴產能,加大研發支出等等,這些都意味著要在經營上加槓桿。為了面對未來的競爭需要,原先的人力、產能、財力都不夠了,假設這些判斷或舉措是正確的,無疑這是一個企業比較積極進取的態度,原股東們都應該支持。但是加槓桿有很多做法,可以向銀行舉債,向資本市場舉債,或者向股東增發,或者向政府尋求支持等等。由於面板業是大投入的生意,而中國面板業者幾乎沒有什麼資金積累,相對於原來的業務而言是經營槓桿大幅度提高了。所以這些手段是必須用的,只是如何選擇的問題。

TCL在上馬華星光電的面板項目就採用了多種手段,首先是尋求政府支持,其次是申請政府代持股份,最後是增發。第一種方法,得到了免息貸款51億,這筆款項在今年甚至被豁免。第二種方法,政府代持了30%比例的股份。這個股權在今年原價轉讓給TCL,30億元。第三種方法,定向增發。公司於2010年7月26日以非公開發行股票的方式,向10名特定投資者以3.46元/股的價格發行了約13億股A股,募集資金總額為45億元。

當然即便如此,也只是解決了啟動資金,因為項目投資高達245億,仍然需要大額銀行貸款。註冊資金100億,是遠遠不夠的。華星在2010年10月20日,向銀團貸款12.8億美元(83億)。從而完成了整個項目的資金安排。

京東方在06年為了北京5代線定增6.7億股,以及08年為了成都4.5代線定增4.1億股,09年為了合肥六代線定增50億股,在2010年底為北京八代線增發30億股。可以說京東方為了四個項目,施行四次增發,其中第三次募得120億,第四次募得90億。

為了這四個項目,京東方一方面通過定增解決資金,另一方面也通過了銀團的渠道。合肥6代線項目通過由國家開發銀行、中國民生銀行、徽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組成的銀團,獲得了總額約為75億元的銀團貸款,進而補足了項目投資缺口。在北京8.5代線項目中,京東方又通過由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光大銀行、華夏銀行、北京農村商業銀行組成的銀團獲得了等值105億元的銀團貸款。

當然,尋求政府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北京市政府投資平台直接向該項目平台注入的85億元,最終使得八代線280億元資金全部到位。合肥為了爭取六代線,也在各方面做了貢獻。

由於在2012年前,中國面板業處於幼兒期,難以盈利,股價低迷,所以向股市融資是比較傷身體的。京東方在第一次定增前,也就是企業走向「液晶」戰略前,股本僅僅10億股,而等第四次定增以後,股本已經過百億。股本擴大十倍多。截至目前,不論是最早的職工股,二級市場的投資者,還是一路參與增發的機構個人,按照現在2.2元的股價,應該全部都是虧損者。

接下來,京東方仍然有合肥八代線、合肥觸摸屏項目、鄂爾多斯5.5代線和重慶8.5代線項目等四個項目,為此要啟動第五次融資,以2.1元的歷史最低融資價,定增224億股,希望募得460億。那現在應該怎麼做呢

二、財務考慮

以上說了那麼多,我們可以討論這次的定增。

我們先假設這些項目都是好的,無論是競爭戰略角度,還是盈利考量,都應該上的。本人對面板業做了深度研究之後,也認為京東方的這些動作,是積極的。而且,中國面板業,經過長期的努力,收穫期即將到來。那麼我們可以看看京東方從財務角度,應該怎麼做。

從財務角度考慮,我認為應該有一個基本的原則,那就是要從股東的利益角度出發,這是應該遵守的倫理。無論是道德上,還是程序上,畢竟定增是需要股東大會決議的。

重慶項目投資為328億,鄂爾多斯項目投資220億,合肥觸摸屏項目54億,合肥八代線投資285億。加上補充流動資金,合計需要915億。這些項目裡,鄂爾多斯由於之前已經貢獻了煤礦資源,而京東方笑納後也已經賣掉獲利,所以,鄂爾多斯項目的籌資事項,理該京東方單肩解決了。重慶項目,黃市長發言中,詳細提到了該項目的籌資安排。他當時透露是京東方通過融資解決90億,其他已經通過地方政府和銀團落實。合肥項目的細節,我沒有去查。

我是覺得沒有必要去查證了。因為這一次增發,和以往四次增發,在時機上有本質的不同,即如今中國的面板業能盈利了,而且是賺的盆滿缽滿。這一點,無論從華星光電還是京東方自身的報告,都可以看得出來。而我本人通過深度研究,認為這僅僅是開始,強勁的盈利能力和持續增長這二方面,在未來都可以長期保持。

比如重慶項目,考慮到地域因素,以及產業特徵,這個項目的盈利必然是非常可觀的。合肥項目也一樣,合肥已經或即將成為家電之都。所以京東方在跑馬圈地的佈局方面是領先了,處於很有利的競爭位置。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京東方完全可以從財務角度,為股東考慮利益。這些股東,長期為京東方的發展忍受經營上的虧損,和股價上的低迷,現在黎明曙光在即,完全沒有理由實施這樣的增發方案,讓即將到來的果實如此稀釋。

比如,需要增發42億股,去購買北京北京國管中心當年扶持的85億元。這有什麼必要呢?究竟是為了財務分紅考慮,還是為了競爭戰略?顯然是前者。僅僅為了財務分紅角度的定增,顯然和以往競爭戰略角度是不一樣的。這樁交易,假設現在京東方沒錢,可以不買,過幾年再說,完全不影響京東方的競爭戰略。如果非要評估,那就要看是增發40億股收購權益對股東有利呢,還是不擴大股份暫不收購權益對股東更有利呢?每個人會毫不猶豫的選擇不增發。

其他項目的增發或籌資,現在一方面要結合自身業務的質變,可以考慮向資本市場發行債券,也可以繼續增加銀團投資。以前由於風險大,銀團投資還具有政府支持性質,現在情況逆轉,將變成香餑餑。另一方面,應該利用自身的造血能力,京東方一季度的經營現金流淨額就是15億,未來還會逐季向好,管理層可以預期今年通過經營造血70億,明年過百億,三年後達到250億,加上賬面現金,京東方的自身潛力是很可觀的。透過這二方面為主的渠道,應該是京東方是未來擴張的主要渠道。只要熬過二三年,情況就會完全不一樣,可以讓現有的股東,享受未來的果實。本身,項目的開支也是有時間梯度的,比如重慶項目,明年下半年才用錢,沒有必要現在來進行一次性增發,等明年再解決不遲。

從財務角度考慮,本次增發是不合時宜的,以未來的現金流做信用,應該多舉債或少權益,先完成競爭戰略。三年後,再利用自身盈利,收購政府代持的權益,並且降低有息負債。

結論:

可以說,這次京東方的融資,沒有合理審視自身行業的變化,也沒有利用自己已經質變的經營能力,在如此低迷的股價,定增的如此高額的股份,匪夷所思,只能解讀為「對原股東利益的侵害,給新股東輸送利益」。

京東方可以成為世界第一陣營的面板企業,現在已經沒有疑問,三四年後進入世界前三。屆時,強大盈利能力會表現無疑,市值也可以達到千億以上。如果是現有股本,那麼股民還是有有較好的獲利回報,但要是股本變成350億股,麻雀變鳳凰式的質變,帶來的權益,不是被大大的稀釋了麼?

呼籲強烈抵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8894

程序不正義、補償不合理 人民卻無力自救 大埔強拆 土地徵收淪為野蠻圈地遊戲

2013-08-05  TWM
 
 

 

打著地方發展旗號,苗栗縣政府再次出動怪手,輾過大埔居民安身立命的家園。在號稱先進國家的台灣,這種不文明的場景不斷出現,原因在於,我們的土地徵收制度實在不太文明。

撰文‧鄭閔聲

七月十八日上午,三年前鏟平農地的怪手再次開進竹南大埔,準備拆除被劃入都市計畫區內,卻堅拒拆遷的四戶民宅。當靜坐的居民學生被優勢警力架離後不久,水泥建築也在鋼鐵機具摧殘下崩毀,抗議者只能無奈地搖搖頭說,「小老百姓怎麼和政府對抗?」標榜自由民主、號稱進入先進國家之林的台灣,難道找不出更文明的方式,處理必要公共建設的土地徵收程序?

政大地政系教授徐世榮認為,與先進國家相比,台灣的土地徵收制度,至少有「公共利益遭濫用」、「程序不正義」、「補償不成比例」等三大不合理,前年修正的《土徵條例》,仍未確實導正問題。

公共利益遭濫用

住商用地大 有炒作之嫌?

已被拆除的張藥房原址,如今鋪上嶄新的柏油,一旁三年前被鏟平的農地,現在成了景觀綠地;附近不少農舍已經轉手,改掛起開發公司招牌,方圓一公里內,至少就有五間類似店面,等著收購土地改建。在這些打著「為您開啟幸福之門」口號的土地開發公司看板之間,穿雜著「家破人亡、誓死抗爭」的布條,顯得格外諷刺。這起都市計畫案,離真正的「公共利益」仍十分遙遠。

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系副教授廖本全就認為,都市計畫區人口達成率僅六成的苗栗縣,在大埔開發案中劃定了一六五公頃的新訂都市計畫範圍,卻僅有二十八公頃是「園區事業專用區」,其餘皆為住商用地,顯然是藉發展之名,行土地開發炒作之實。

政大地政系教授陳立夫也早在二○○五年的研究中即指出,台灣向來輕率發動土地徵收,原因在於制度面欠缺嚴謹判斷,對於何謂「應有公共利益」?何謂「保障私人權益的程序」,皆無具體的判斷準則。

在美國,徵收計畫是否確實符合公益,須由法院進行最後裁決。但在台灣,前年修正的︽土徵條例︾規定,徵收私有土地的適用事業除了國防、交通、水利、教育以外,還包括「其他依法得徵收土地之事業」。徐世榮感嘆,「土地徵收在外國是天大地大的事情。但在台灣,少數人憑著抽象的『公共利益』,就能大肆徵地。」

程序有瑕疵

有爭議時中央無法介入裁判英、美、德、日等國皆規定,地方政府徵收土地之前,必須進行不同的公聽、審議程序,中央機關或司法系統,對開發計畫有最終的准駁權力。唯獨台灣,都市計畫與土地徵收由地方擬定,雖須送中央核准,但中央一向「尊重地方職權」,從前任閣揆吳敦義的白紙黑字保證,都不能維護大埔四戶原屋原地保留就可得知,中央形同放任地方各行其是。

前年修正的︽土徵條例︾雖規定,徵收土地前應舉行公聽會聽取利害關係人之意見;特定農業區經核定為重大建設須辦理徵收者,若有爭議,應舉行聽證。但由地方主辦的公聽會通常徒具形式,唯有中央舉辦聽證,並保留最後裁量權,才能節制地方濫權。

然而,行政院院長江宜樺認為,若所有土地徵收皆進行聽證,或由中央政府代辦公聽會,業務量將超出政府所能承擔範圍。也就是說,未來當人民與地方政府發生土地徵收糾紛時,法令依舊沒有提供任何「中央介入裁判」的保障。

此外,補償價格與地主實際損失不成比例,也是台灣土地徵收制度的另一大弊病,︽土徵條例︾修法前,政府皆是以遠低於市值的公告地價加四成作為收購價格。以張藥房為例,縣府補償金總額才區區二十四萬元,恰好折抵怪手代拆費用。

補償不成比例

政府以超低價取得私有土地徐世榮指出,台灣徵收土地的補償金額,比起先進國家,簡直低得不可思議。例如德國政府認為,徵收土地是對人民憲法權利的侵害,因此應給予超過土地現值的補償,德國巴伐利亞邦甚至明確規定,徵收土地時給予居民市價五倍的補償;美國政府也多採「協議價購」方式,以高於市價金額向民眾購地。

儘管行政院號稱︽土徵條例︾修法後,土地徵收已能做到「市價補償」。但仔細觀察法條後發現,新法規定地方政府應定期調查地價動態,每六個月將變化幅度提交「地價評議委員會」評定,作為徵收補償地價之依據。也就是說,地價仍是由政府評定,並非市場交易金額,且充滿人為操作空間。

區段徵收則是近年來政府徵收土地的一大利器。所謂區段徵收,指的是政府圈起一大片土地進行建設,土地被徵收的民眾,可選擇在同一區段內換領「等值」土地作為補償。

世新大學社發所助理教授蔡培慧說,區段徵收幾已成政府搶奪人民財產的工具。由於區段徵收能用抵價地代替徵收補償費,故政府不必事先支付龐大補償費,可有效降低開發成本;美其名是人民與政府合作開發,共享繁榮成果,但政府得以取得大量配餘地標售、標租、設定地上權,民眾對換領地面積、位置則毫無決定權。

以大埔徵收案來說,苗栗縣府提供的抵價地雖在同一「區段」內,許多卻是位於墳場、電塔附近的畸零地,根本無法興建住宅,但民眾只要一經同意徵收,即再無轉圜空間。

儘管江宜樺出面信心喊話,強調修正後的《土地徵收條例》內容已包含抗爭團體多數訴求,期盼未來不再有不當徵收土地的情形發生;然而,從法令仍無力約束的荒誕問題看來,民眾還是只能自求多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279

張數課稅不合理、F股地雷仍多 如何面對未上市股兩大風險?

2014-06-02  TWM  
 

 

對於未上市股投資人來說,課稅已成去年起最重要的投資「風險」與技巧之一,另外,在F股陸續出現狀況下,如何選擇好的F股公司,也成為未上市股投資最重要的課題,要如何面對及因應兩大風險,值得投資人關注。

撰文‧林宏文

對於未上市股的投資人來說,目前最煩惱的就是課稅問題。根據去年開始實施的核實課稅制,包括未上市股票、首次上市櫃︵IPO︶股票十張以上、興櫃股票一百張以上,都要以稅率一五%課稅。不少投資人認為,由於未上市股票、興櫃股票到上市櫃後,課稅方式完全不同,已形成未上市投資人不少困擾,加上未上市股票成本計算複雜,讓很多人都搞不清楚。

事實上,用張數來作為課稅標準,原本就很不合理,因為股價高低有別,高價股如寶齡富錦股價近四百元,低價股如啟耀一股兩元不到,賣一百張啟耀的總金額還不到賣一張寶齡富錦的一半,用張數作為計價單位,完全不符合課稅的基本精神。

計算成本與獲利易引起爭議益鼎創投總經理邱德成就認為,不只以張數課稅不合理,未上市股在計算成本與獲利上也很複雜,容易引起爭議,因此,與其用一百張做課稅基準,不如把未上市股的證交稅提高,成交就課稅,從原本千分之三提高到千分之四.五,如此最簡單易懂,政府也最容易課到稅。

不過,就算是財政部訂定核實課稅制的規定,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未上市股投資人就相對應產生不少避稅方法,而且完全合法,絕對讓政府課不到稅。例如,有投資人為了避稅,不僅用夫妻兩人的戶頭,未成年子女的戶頭也可以使用,只要注意每年贈與免稅額二二○萬元即可。如此,一家四口就有四百張的額度可以使用,大大減少被課稅的機會。

此外,有投資人也說,要善於利用每年一百張的額度,因此,只要預估股價還有上漲空間,隔年有可能被課稅,今年就先賣一趟再買回來,把成本墊高,隔年被課稅的機會也因此降低。也有投資人表示,如果真的成交張數超過百張,而且確定是獲利會被課稅的話,那就想辦法把一些已經確定虧損的壓箱未上市陳年股票拿出來處分一下,藉著這些損失,把前項交易的獲利平衡下來,如此也不會被課到太多的稅。

一位資深的未上市股投資人笑說,現在投資未上市股的人,除了研究公司基本面外,還要花很多精神在加減乘除的數學計算,才能與財政部鬥法鬥智。

總而言之,政府規定了不甚合理又窒礙難行的未上市股課稅規定,投資人相對也會祭出各種反制措施,結果很可能是政府課不到稅,投資人徒增煩惱。但最嚴重的負作用卻是,未上市股交易冷清,對想要創新創業的人又形成一道門檻,是徹底三輸的局面。其實,若觀察近幾年未上市一百強的名單,就可以發現,未上市公司的數量及品質確實愈來愈差,尤其是電子產業已經不容易找到具份量的企業,反倒是在生活、文創及生技產業中,還會出現一些不錯的公司,這也與近年來電子業創新創業的動能不再,在好公司陸續上市櫃後,後續動能已無以為繼,難怪未上市的電子股已找不到好公司。

此外,未上市股的投資如今也更為多元化,由於F股的開放,如今許多海外公司回台掛牌,但這些公司大部分並未先在台灣公開發行或在興櫃交易,因此投資人不見得有機會參與,只能等到股票上市櫃後才能買到。

不過,也有少部分的F股,已先行在興櫃市場交易,有鑑於先前發生的F - 再生事件,投資人對F股的投資會更加謹慎。四月間曾坐上興櫃股王、預計六月掛牌的F - 通訊,日前公佈第一季季報,由於預先提列所得稅,致使原本第一季的稅前獲利,從三.三七元驟降為○.八元,股價也在短時間內大跌超過兩成。

可檢視有無台灣創辦經驗另外,原本已拿到上櫃核准函、創辦人為中國企業家的F - 中晶,日前申請補辦公開發行,也遭證期局停止生效,在承銷業又投下一枚震撼彈,也讓投資人對於F股的投資又更為審慎小心。因此,F股的投資,可能要更加注意,公司是否有台灣創辦人的背景,雖然這也並非品質絕對保證,但若有其他相關的台股上市櫃經驗,可能是檢驗經營者誠信較佳的參考。

例如六月中下旬即將掛牌上櫃交易的F - 達輝,去年每股稅後純益︵EPS︶三.○七元,F - 達輝的大股東是徐鴻鈞及徐鉦鑑兩兄弟,先前該集團主導的兩家公司已經掛牌,分別是在新加坡掛牌的奐鑫及在台灣掛牌的祺驊,有這些掛牌公司的經驗與資料,對於投資人來說,至少可以作為判斷企業家經營風格與品德的基礎,這也是未上市股投資人可以稍加留意之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649

馬英九政見 江宜樺強行推動 政府「合法圖利」建商 合宜住宅四個不合理

2014-06-16  TCW  
 

 

在二○一○年對高房價的民怨中,馬英九總統宣示合宜住宅政策,並由當時的行政院長吳敦義拍板定案,內政部長江宜樺全力推動。豈知,卻是一場以抑制高房價之名、行圖利建商之實的騙局,除了桃園八德弊案,由中央推動的板橋浮洲案、林口A7案,也是疑點重重。

撰文‧賴若函

五月底至今,隨著桃園縣前副縣長葉世文、遠雄集團董事長趙藤雄相繼收押,桃園八德合宜住宅的行賄弊案曝光,合宜住宅被大眾看清是「打著協助弱勢旗幟,實質圖利建商」,加上涉嫌擔任白手套的台北科技大學退休教授蔡仁惠,也供出林口A7案有行賄弊端,這個問題百出的政策是否該走入歷史,引發各界熱烈討論。

近日,中央已出面對合宜住宅喊停,營建署長丁育群表示,將不再推行新的合宜住宅,但不排除地方政府自行出資、出土地興建。

「這是中央政府不負責任的說法!」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祕書長彭揚凱表示,本來桃園縣和台中市都還有幾個合宜住宅案子要推動,中央應施展決心全面喊停,不應怕擋人財路,繼續放任地方推行錯誤的政策。

彭揚凱認為,當前之計,除了已經蓋好、也標售完成的板橋浮洲合宜住宅,技術上不可逆,其餘林口A7、桃園八德合宜住宅,應當全面喊停,轉往只租不售的社會住宅發展,才能解決台灣的居住問題。

地政學者出身的台北市副市長張金鶚也表示,合宜住宅以出售為主,建商利潤較高,合約和競標過程若不謹慎,產生許多圖利空間,無法真正幫助弱勢者,這個政策應重新檢討。

問題一

不當的土地徵收 等同搶劫回溯合宜住宅的歷史,來自於高房價下、民怨四起的社會氛圍中,政府推出的住房政策。

二○○八年,馬英九在競選總統時提出政見,要推動《住宅法》立法,使社會住宅政策法制化。一○年,研考會調查顯示,房價高漲是十大民怨之首,四月,在行政院長吳敦義主持下,行政院會通過「健全房屋市場方案」,決定持續推動都會地區規畫興建合宜住宅。十月十三日,馬英九接見社會住宅推動聯盟,允諾提高社會住宅的比例,來協助弱勢、年輕族群成家,要求當時內政部長江宜樺,提出社會住宅規畫報告,並指示國有財產局、國防部等單位釋出土地以作為興建社會住宅之用。

江宜樺隨即於十月底宣佈重啟國宅政策,當中就提到要透過合宜住宅方案,提供一定比例只租不售的社會住宅。之後,江宜樺多次公開表示,興建合宜住宅可有效抑制房價。

「最後,吳敦義拍板定案,在相關部會提出的建議中,唯一通過成為中央住房政策的,就是內政部營建署推的合宜住宅。」彭揚凱認為,要為整個政策負最大責任的,非吳敦義、江宜樺莫屬。

在上級的全力護航下,內政部營建署陸續推動新北市板橋浮洲、林口A7合宜住宅兩案。不過,在營建署的規畫下,這個不合理的制度,開始以公共建設之名被合理化。

第一個問題,來自於不當的土地徵收。率先於一二年六月公告的林口A7案,以「預標售」的方式,在政府未完成民地徵收程序下,就把土地標售給財團開發。

「這樣的作法,和搶劫有什麼兩樣?」被徵收的村民楊明財曾無奈表示,居民手上還有土地所有權狀,政府就已經把土地標售出去了,非常不合理。

問題二

忽視環境破壞帶來的惡果

淡江大學建築系教授黃瑞茂說,A7案徵收的土地多為私有地,總共二三六公頃,卻只有不到五%、十公頃的地,用來作為合宜住宅,其他作為「產業專用區」、住宅區與商業區使用,「提供低價住宅,根本只是個幌子。」忽視環境開發的破壞可能性,則是第二大問題。林口A7在環境、水土保持的規畫上也大有問題。

交通大學土木系副教授單信瑜曾在臉書公開質疑,推動林口A7案時葉世文態度強硬,帶頭違法,忽視既有山坡地的開發法令,免去做水土保持、環評,大興土木,假公共建設之名、大舉圖利建商。

問題三

政府執行態度傲慢、強硬

A7合宜住宅問題不斷,板橋浮洲案又浮現第三大問題,就是中央執行的傲慢與強硬,在浮洲案開發過程中,完全忽視地方既定的都市計畫,強行轉彎。

「一一年,因著營建署強行插入合宜住宅,浮洲的都市更新計畫,整個毀了。」黃瑞茂說,浮洲地區因為多年的淹水問題,被禁限建二十多年,當時,新北市政府正在進行全面通盤檢討,希望給予浮洲地區新的都市機能想像,例如生態、娛樂科技城等規畫。但行政院突如其來選浮洲為合宜住宅基地下,打亂了地方發展的計畫與期望。

黃瑞茂說,當時新北市空屋量高達九萬戶,合宜住宅這四千多戶一蓋下去,徹底斷絕了浮洲居民透過市場需求而都市更新的機會。

「新北市副市長許志堅在協商會議上還曾經拍桌,對於中央強硬的態度表達不滿。」黃瑞茂說,浮洲合宜住宅還衍生出公共設施不足、環境品質下降等問題,過程中,卻從不見營建署有任何實質的計畫、承諾。

問題四

建商從中謀取暴利

曾參與浮洲案「都市設計審查會議」的彭揚凱,形容這是一場極度弔詭的會議,雖然審查委員對於浮洲合宜住宅的量體太高、老樹保存等問題提出質疑,但與會營建署官員強硬表示,這是已經明訂好招標日期的案子,容積率都已訂好,完全沒有討論的空間。「最後他們答應要修改的,都是一些不痛不癢的東西。」彭揚凱說。

第四大問題,就是合宜住宅給建商謀取暴利的空間。

彭揚凱表示,營建署儼然成為建商的打手,為了「保證投標者獲利」,給予過多的容積獎勵,讓建商最終蓋出來的面積,遠超過合理範圍。

根據德明財經科技大學教授花敬群以合宜住宅的建商成本去比對、精算,A7合宜住宅「至少獲利百億元」;八德合宜住宅建築成本七十億元,至少有十億元的利潤。

又一次,合宜住宅成為政府「合法圖利」建商的工具。

引發貪瀆弊端的桃園八德合宜住宅,是一三年葉世文從營建署長的職位退休後,轉任桃園縣副縣長時開始推動。檢方調查指出,葉世文在其中收取超過兩千萬元的賄賂,護航遠雄得標,另在A7合宜住宅案則進帳六百萬元。

從需求面來看,「社會住宅」原本用意在於為買不起或租不起房屋的弱勢族群解決居住問題,但合宜住宅九成以上為建商銷售,僅有的五%至一○%暫時出租房屋,最長十年後都可以轉售,無法長期租用。

「台灣的社會住宅需求量為十九萬戶,但合宜住宅只要求建商劃出一○%做社會住宅,換算一下,等於要蓋一九○萬戶合宜住宅才夠。」內政部前部長李鴻源對於政府是否有這麼多錢買地,畫上很大的問號。

「這是從一開始就錯誤的政策!」彭揚凱說,八德合宜住宅弊案,絕非只是葉世文個人的操守問題,更嚴重的是,合宜住宅從頭到尾一點都不「合宜」,不但對紓解國內高房價狀況無效,更是將國有土地標售、濫徵民地,成為圖利建商的工具。

政府應回歸社會住宅的本質,參照各國作法,建立只租不售的住宅,才是落實居住正義的方法。

爭議不斷的合宜住宅

總統政見 2008年

馬英九在競選總統時提出政見,要推動《住宅法》立法,使社會住宅政策法制化。

政院核定 2010年4月行政院核定「健全房屋市場方案」,選定新北市板橋浮洲作為合宜住宅的第一個興建基地。

總統承諾 2010年10月13日總統馬英九接見社會住宅推動聯盟,允諾由雙北先推動社會住宅政策,再擴及到其他縣市。

內政部宣佈 2010年10月30日內政部長江宜樺宣佈重啟國宅政策,包含社會住宅、合宜住宅。

吳揆拍板 2011年5月12日行政院長吳敦義拍板定案合宜住宅為中央住房政策,含林口A7及板橋浮洲兩案。

不當變形 2011年8月5日營建署修改承購戶轉售年限,由5年提高至10年;出租住宅提高至總戶數10%,仍被批出租比太低。

爆發收賄 2014年5月30日桃園縣副縣長葉世文因八德合宜住宅案收賄被解職。

中央棄守 2014年6月2日營建署宣佈不再蓋合宜住宅,但地方可自行決定;桃園縣長吳志揚宣佈與遠雄解約。

台灣現有四大合宜住宅

建案

位置

建商

單坪價(萬元) 戶 數(戶)轉售限制(年) 交屋日期

主管單位

板橋浮洲

台北捷運亞東醫院站

日勝生

19.5

售:4009

租:446 10

2015年

內政部營建署

林口A7

機場捷運A7站

遠雄、皇翔、名軒、麗寶 15

售:4238

租:225 5

2015年

內政部營建署

桃園八德

桃園捷運藍綠線匯流

遠雄

14.9

售:1021

租:102 已解約

已解約

桃園縣政府

台中幸福好宅

台中市南屯區台中工業區南側

新業建設

12

售:200

租:20 10

2017年

台中市政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146

“不合時宜”的標普:中國銀行業房地產風險遠超財報數據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489

信貸泡沫,標準普爾,信用評級機構,A股

近日銀行板塊成為“牛”氣沖天的A股“寵兒”,三大國際信用評級機構之一標準普爾(標普)昨日卻發布報告,稱中國銀行業持有的房產市場風險敞口遠高於其報表的貸款數據,房產市場下滑“至少”一兩年內會增加銀行業的信用風險。這是標普在不到一個月時間里第三次警告中國,前兩次分別針對中國樓市和地方債。

在昨日公布的報告中,標普認為,未來兩年最打擊中國50大銀行的可能就是國內房地產市場持續急劇下滑。未匯報的房地產相關貸款本應被計入信貸增長,但官方貸款數據並未體現。標普資深董事、分析師廖強稱,標普認為房地產市場低迷成為中國銀行業的主要風險是源於:

1、國內銀行對房地產開發和建築貸款的實際直接信貸敞口遠高於財報公布的數據,截至去年末,實際貸款敞口至少有人民幣8.2萬億元,財報數據卻是7萬億元;
2、估算中國30%-40%的企業貸款以房地產和土地作為抵押;
3、房地產市場對中國經濟的整體影響比房地產投資的影響更為廣泛和深遠。

就在標普發布上述報告當天,在券商、保險和銀行板塊帶動下滬深兩市盤中再創新高,滬指大漲109.55點,單日漲幅為2013年9月9日以來最大,深成指漲近300點創17個月新高。銀行板塊當日漲幅達6.27%,凈流入資金14.05億元,僅次於資金流入39.51億元的券商板塊,僅漲停的民生銀行一家就獲得14.58億元凈額流入。華爾街見聞開盤前文章提到,安邦保險意外舉牌民生銀行完全超出市場預期,打開了業務和股權方面巨大的想象空間。

不過,標普對中國銀行業的警告其來有自。中國約15%的年度GDP都由房產行業貢獻,而國內銀行業又為興建房屋和業主購房提供貸款,假如房產市場持續低迷,可能對經濟構成重大風險。華爾街見聞此前文章分別提到,上月下旬,標普警告中國房價過高、房產市場供應過剩,比其他亞洲大型房產市場更有可能受打擊,稱中國房產業未來幾年可能被標普下調評級。

上月標普還暗指,在其調查的31個地方政府中,15個都應該被評為“垃圾級”。這與此前地方政府自發自還試點給外界的印象相去甚遠。標普分析認為,東北的表現最差,東北三省有兩個出現“投機級特征”,12個中部省份之中有6省、12個西部省份中有5省都表現了垃圾債券的特征。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866

【專欄】千億市場?不合理邏輯的外賣送餐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114/148895.html

i黑馬:整個2014年,O2O 的概念都非常的熱,幾乎所有行業都在提所謂的線上到線下,但真正把這個概念融入到商業邏輯中去的少之又少。餐飲O2O在瘋狂的補貼下,大量用戶湧入,撐起了行業繁榮。紮根在外賣送餐行業的公司,商業利潤點是值得推敲的。在邏輯上看,並沒有想象的那麽多。

\ 

整個2014年,O2O 的概念都非常的熱,幾乎所有行業都在提所謂的線上到線下,但真正把這個概念融入到商業邏輯中去的少之又少。這個概念更多的落腳點還是服務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兩個,河貍家和58到家。前者的邏輯是房租和店鋪所有者利潤的去除+手藝人自品牌的打造,後者的邏輯就是標準化降成本增質量+去無品牌中介。兩者都涉及到一個 O2O 的核心邏輯,就是先減後加——無關成本的削減然後以此讓利於消費者或提升服務質量。現實結果是服務價格下降或不變,服務質量卻大大提升。商鋪租金等非必要成本讓利於消費者、服務提供者和服務平臺。

當然 O2O 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就是餐飲,去年最火熱的餐飲 O2O 屬於外賣送餐。餓了麽、美團、百度等相繼投入大量補貼到競爭當中,也讓外賣送餐在去年有了一個爆發性增長。在瘋狂的補貼下,大量用戶湧入,撐起了行業繁榮。紮根在外賣送餐行業的公司,商業利潤點是值得推敲的。在邏輯上看,並沒有想象的那麽多。

商業模式的質疑

如果只做信息集中平臺,它並不能像58同城、趕集那樣去賺優先排序的錢,一是因為餐飲並不像分類信息網站那樣覆蓋面廣,不能同時賺像租房、招聘、二手交易等的利潤;二是因為餐飲不是一種無差異或微差異性服務,沒法付費排名,因為口味差異較大。其它服務比如說搬家或請寶潔阿姨,排第一的和排最後的也許並沒有太大差異,差別只在於第一的出錢買了第一的位置

如果做信息服務平臺兼後臺軟件提供商,賺取軟件試用的付費,這也是行不通的。因為這種軟件服務很容易就能被微信上的第三方開發插件打敗,該插件提供後臺訂單管理和前端訂餐頁面合成。商家軟件使用的錢是很難成為利潤點的。

因為平臺流量而賺取平臺使用費,似乎這個商業模式被淘寶驗證過,但是淘寶的平臺溢價不僅僅在於平臺流量,而是支付寶對於交易的擔保和流量的雙重價值鎖定,少了任何一個,淘寶都難產生今天這般的溢價。同樣的思路來看餓了麽,溢價點找不到。

市場大小的質疑

在消費者端,我所能想到的外賣三個大用戶群體就是高校學生、公司白領、宅客。前者對價格極其敏感且10分鐘生活圈一定有足夠多的實體餐飲店。作為外賣網站優先推廣的高校,占了每天訂單量的很大一部分,但這一部分用戶是很容易被補貼推動的。價格敏感+10分鐘生活圈意味著補貼停下之後,這部分用戶很容易流失。從地域上說,一線城市白領、宅客日常點外賣平均每餐單價應該不會超過25元,這個額度隨著離一線城市的距離增加而降低。低的客單價意味著平攤配送成本的忍耐度有限。因為我可以為了客單價100多的產品承擔10-15元的快遞費,卻不會為了一頓20元的飯承擔5元的配送費,這是比例計算和心理學問題。所以從消費者端來說,用戶的總量並沒有想象的那麽多。

在商家端,物流成本是壓在頭上的巨石。我問過一些外賣送餐員每天的送餐量,幾乎都在30左右。假設一個送餐員每月工資2500元,一個月上班26天,平均每天工資96元。一天送餐30單意味著每單平均承擔成本超過3元,再加上人力以外的成本和平臺服務費(無論落在軟件使用費還是交易抽點上),平均每單成本超過了5元。而且在沒有第三方物流配送的前提下,商家靠自己的運營能力提升配送效率的可能性是極其有限的。在這種情況下門店做得好的小商家拓展外賣送餐的動機有限,而門店本身情況不好的商家被接受度又很低。從這個角度看,商家端也並非特別願意拓展外賣。而且小商家的能力閥值較低,當訂單量到達一定的程度,管理能力缺失會導致配送成本的大幅增加。

未來利潤點的質疑

餓了麽的商業規劃里應該是有物流平臺的,為賣家提供可選擇的第三方物流。但物流這個規模效應明顯的行業里,甩手做供需匹配平臺,期盼產生很多物流供應商似乎是件很扯的事情。我一直有個觀點,就是純線上生意時,輕資產的商業模式是很受歡迎的,因為核心價值在軟實力,多一分實體資產都是累贅。O2O 時代環境變了,重資產成了商業模式的護城河、利潤點。餓了麽輕資產的願望和商業規劃會葬送已有的優勢。

我曾在和朋友打賭中用餓了麽的死亡來作為標誌事件,來證明餐飲外賣市場的空間有限,燒錢必死。前不久參加虎嗅創新節,IDG 李豐說到 O2O,提到一個很重要的思考,就是在線下出現巨頭的領域通常相應的在線上也出現了巨頭,哪些領域線下沒有出現巨頭,為什麽?在線上還有沒有可能?想清楚這個問題很多問題就想明白了。

未來之路

以上的觀點把外賣送餐網站推向了物流建設的必然道路,因為似乎除了提供物流配送用規模效應來保證利潤點外,沒有其他路子可走了。餐飲是個手藝活,大多數情況下沒法過度標準化和規模化,否則就會像服裝行業的凡客。這一點決定了餓了麽沒法自己做餐食提供商,但是餓了麽有機會且可以抓住從餐食出鍋到食客手上這一段流程中所需要的服務,這不僅僅是配送問題。

外賣網站上將來會出現這麽一種情況,小的死,中的活,大的立。小的餐廳從平臺消失,中型外賣餐廳成為網站供應商主流,大的商家自立門戶,在以辦公樓或局部區域為垂直分類方法的外賣領域活得很好。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293

國務院出五招加快國企提質增效 對不合標準、長期虧損的企業采取資產重組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23385.html

國務院出五招加快國企提質增效 對不合標準、長期虧損的企業采取資產重組

一財網 重華 2015-12-09 21:29:00

會議提出,加強分類指導,對不符合國家能耗、環保、質量、安全等標準和長期虧損的產能過剩行業企業實行關停並轉或剝離重組,對持續虧損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結構調整方向的企業采取資產重組、產權轉讓、關閉破產等方式予以“出清”,清理處置“僵屍企業”,到2017年末實現經營性虧損企業虧損額顯著下降。

在明年國企發展改革即將啟動的關鍵時期,國務院常務會議專門向國企布置了五大改革任務。

據新華社消息,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2月9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促進中央企業增效升級,聽取監事會對央企監督檢查情況匯報。

會議指出,對中央企業取得成績應予肯定,對面臨困難不容低估,還是要堅持深化改革,以提高質量效益為中心,綜合施策,促進央企紓難解困,在市場拼搏中提質升級,更好發揮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骨幹作用。

今年,《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指導意見》的出臺奠定了國企未來的改革發展的主基調,給全國國有企業帶來的極大的鼓舞。但由於新常態下的經濟調整,國有企業在今年已經面臨極大的調整轉型壓力。

來自財政部數據顯示。1~10月,國有企業利潤總額18806.6億元,同比下降9.8%。其中,中央企業13530.7億元,同比下降11.3%;地方國有企業5275.9億元,同比下降6%。

特別是交通、電力、電子和輕工等行業實現利潤同比增幅較大;石化、石油和建材等行業實現利潤同比降幅較大;鋼鐵、煤炭和有色行業繼續虧損。上述這些行業的企業以往都是國企利潤貢獻大戶,這些企業的經營出現問題,自然影響到了整體國企利潤的下滑。

針對當前的情況,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今後兩年要以提質增效為重點,做好五大任務。

探索組建科技集團

一是緊盯市場需求強化創新,改善供給增效益,建設央企專業化“雙創”平臺,推動優勢產業集團與中央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對主要承擔行業共性技術研究的科研院所探索組建科技集團。圍繞新興產業和關鍵技術發力攻關,發展“互聯網+”等新業態。推動高鐵、核電、智能電網等全產業鏈走出去。

其中,對主要承擔行業共性技術研究的科研院所探索組建科技集團是首次提出。

此前,科研性國有企業因為規模較小,往往被整合到更大的國有企業中去。但新一輪國企改革貫徹五大發展理念,特別貫徹了創新理念,國企中的科研企業收到了格外的關註。目前,盡在國務院國資委所監管的中央企業層面,還有北京礦冶研究總院、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機械科學研究總院等企業。部分企業如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組建的烽火集團、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組建的大唐電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都在科技集團化的道路上有所探索。但下一步是否重新組建或改造新的科技集團還需等待國家的進一步明確。

上述意見所提出的“發展‘互聯網+’等新業態”也顯示,“互聯網+”不僅是創投企業的主攻方向,也要成為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主方向。在重大的科研探索和“互聯網+”的前導性項目中,國有企業要主動承擔探索與發展的責任。

對不合標準和長期虧損企業予以“出清”

會議提出的第二點任務是加強分類指導,對不符合國家能耗、環保、質量、安全等標準和長期虧損的產能過剩行業企業實行關停並轉或剝離重組,對持續虧損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結構調整方向的企業采取資產重組、產權轉讓、關閉破產等方式予以“出清”,清理處置“僵屍企業”,到2017年末實現經營性虧損企業虧損額顯著下降。

會議還要求,要加快從非主業領域退出,嚴控產能過剩行業投資,促進國有資本更多地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點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

其中,“到2017年末實現經營性虧損企業虧損額顯著下降”這樣的調控目標也是在國務院層面首次明確,也給予國企明年發展攻關的清晰目標。

開展“成本管控、效益否決”專項行動

三是推進管理增效,開展“成本管控、效益否決”專項行動,加大存貨和應收賬款清理,大力壓縮非生產性支出,減少管理層級,實行工資效益聯動,強化業績考核和激勵約束,落實提質增效責任。試點市場化選聘經營管理者。

成本管控之一是國有企業近兩年轉型升級的主抓科目。此次國務院常務會議首次提出“效益否決”的專項行動,預計將從成本管控和投資效益管控兩方面強化國企錢袋子的管理,打好降本增效的大仗,同時謹慎安排投資,降低重複性投資而加大服務國家長遠目標、提升企業長期價值戰略性投資。

2016年加快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

四是加快混合所有制等改革,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2016年在全國全面推開供水、供電、供熱和物業管理分離移交,啟動剝離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機構試點。

今年以來,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的的“三供一業”移交進程明顯加快。7月27日,國務院國資委主任、黨委書記張毅出席 “央企走進吉林”暨駐吉央企分離移交“三供一業”啟動工作會議。7月28日,國資委與遼寧省政府共同召開駐遼中央企業分離移交“三供一業”啟動工作會議。9月24日,國務院國資委與貴州省人民政府共同組織召開駐貴州省中央企業分離移交“三供一業”啟動工作會議。10月22日,國務院國資委與海南省人民政府共同組織召開駐瓊中央企業分離移交“三供一業”啟動工作會議。10月21日,國務院國資委又與廣東省人民政府共同組織召開駐粵中央企業分離移交“三供一業”啟動工作會議。

國資委副主任孟建民曾強調,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是國有企業公平參與競爭、真正成為市場主體的必然要求;是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基礎工作;是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客觀要求。做好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工作是當前國有企業抓發展、穩增長的有效舉措,也是強化國有企業管理的重要措施。

推動商業銀行落實不良資產處置政策

五是創新政策支持。會議提出,推動商業銀行落實不良資產處置政策,加大產能過剩行業呆壞賬核銷力度。會議還聽取了監事會對央企監督檢查情況匯報,要求改進和完善監督制度,圍繞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采取有效措施,對發現問題抓緊處置和整改,對違規經營和不作為的依法嚴肅問責。

 

編輯:汪時鋒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453

產生我國質量問題的根本原因在於質量配置效率不合理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6668.html

中國質量存在很多問題,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是什麽?這是一個必答題。

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政府的質量監管發揮了一定主導作用,但從目前現狀看,這些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產生中國質量問題的原因分析,目前大體上有三類:第一類原因是政府,即政府對質量問題的重視程度不夠、質量治理不得力,抑或是地方行政機構基於財政、就業、經濟等方面考慮,形成了地方保護主義行為;第二類原因是企業責任主體的缺失,突出表現為企業家質量素質缺陷和企業在生產經營環節中故意弄虛作假;第三類原因是社會層面,主要表現為社會發展水平滯後於消費者對產品質量的需求,以及社會公眾的質量文化水平亟待提高等。

基於以上原因,學界發表了多篇論文進行闡述,各地政府也紛紛改進質量監管政策,但事實卻一再證明,這些改進措施並沒有很好地解決中國質量問題。其根源在於,上述三類原因並非中國質量問題的決定性因素。

筆者基於實證分析數據,對產生中國質量問題的根本原因給出了一個答案:產生我國質量問題的根本原因在於質量配置效率不合理。

什麽是配置效率?它與生產效率存在什麽樣的區別呢?

實際上,促進某區域的經濟發展(或提高某區域的全要素生產率)的路徑一般有兩種:一種是著眼於提高該區域的生產效率,即通過內在的行為改變(包括提高員工的素質、增強科學技術研發、提高管理水平等)來提高生產效率;另一種則是著眼於完善影響行為的制度和機制,即通過資源和要素的重新配置來提高配置效率。

舉例來說,改革開放以前,我國的農業問題(特別是糧食問題)一直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大難題。當時,我們將產生農業問題的原因歸結為農民群體本身,即農民缺乏良好的組織管理系統、科學的農業生產技術以及先進的生產機器。這些原因體現了生產者內在的行為改變,屬於生產效率的範疇。在這一原因的背景下,政府為提高生產效率做了很多嘗試,但收效甚微,農業問題也甚至一度成為阻礙我國經濟發展的絆腳石。

改革開放之後,我國農業問題(至少是糧食問題)僅在五年內就得到了有效解決,解決方法就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即將土地分給農民、讓農民以家庭為單位自行安排生產。這種以農戶為單位的家庭生產方式,充分調動了農民提高生產效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了社會生產率,使困擾我們多年的農業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通過從完善影響行為的制度和機制入手,進而改變資源和要素的配置效率,較好解決了我國農業問題,這無疑是從配置效率角度解決問題的一個絕佳範例,這也為中國質量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個極為深刻的啟示。

為什麽我們花費了如此大的精力去解決質量問題卻效果不彰?是我們在質量生產效率和質量配置效率的路徑選擇上,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法。

實際上,解決我國現存的質量問題主要有兩種路徑,即質量生產效率和質量配置效率。質量生產效率方面,主要著力點在於提高公民的質量素質和質量文化水平,引進先進的質量管理體系,加大檢測設備投資,加強質量保障技術攻關等;質量配置效率方面,主要著力點在於建立優質優價的質量市場機制、充分競爭的質量信號傳遞機制、多層次的標準與認證機制等。通過分析這兩種路徑的優勢與劣勢發現,資源配置方式的最大優勢在於能通過對資源和要素的重新配置來間接提高生產效率。

筆者基於行業差異對政府質量監管的績效進行了實證檢驗,研究發現政府的監督抽查偏向於重點監管行業的企業,但其對企業產品質量的提升作用並不顯著。實證結果表明,政府對企業產品質量的監督抽查並不能有效解決我國的產品質量問題。

對產品質量的控制是企業內部的質量管理,屬於企業質量生產效率的範疇,在充分競爭條件下,企業只有通過質量的提升才能獲得更高的價格與市場份額,形成更大的競爭優勢。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具有通過質量生產效率的提升來獲得利潤的內在激勵,具有最大的動力去推動質量提升。如果政府對企業內部生產效率進行過多幹預,將給企業帶來不必要的麻煩,阻礙企業家精神的充分發揮以及企業質量生產效率與產品質量的提升。

然而,現有的政府質量監管政策,如監督抽查、標準體制等,大多是對企業質量生產效率的直接幹預,而不是面向整個市場資源配置效率的優化,可以說,政府的質量監管政策存在著很大程度的錯位。這一現狀導致市場在質量配置效率的提升作用無法得到發揮,嚴重影響了我國質量水平的提升。具體表現為:大量的質量管制壁壘的出現,企業與消費者的質量主體地位得不到確立;市場化的質量信息主體缺乏,質量信息不對稱得不到解決;專業化質量社會組織的發展滯後,質量共同治理的局面無法形成等。

因此筆者認為,中國質量問題要得到根本性的解決,關鍵在於改變政府質量監管政策的錯位,更加重視質量配置效率的提升,建立優質優價的市場競爭秩序,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具體來說,就是要大幅減少質量管制壁壘,尤其是過多的事前審批,確立企業質量創新的主體地位,激發企業質量創新的內在動力;要發揮消費者在質量創新中的驅動者地位,特別是加強消費者的集體行動能力,包括消費者保護的集體訴訟、對違法企業的懲罰性賠償和獎勵內部人舉報制度的建立;要培育和發展檢測、標準和認證等市場化的質量技術服務機構,增加市場中質量信息的有效供給,降低買賣雙方質量信息的不對稱;要促進專業質量社會組織的培育,加快“比較試驗”制度的推行,廣泛開展對企業產品和服務質量的第三方評價;要建立以競爭性的“團體標準”為主導的標準化體制,促使標準的不斷更新並及時反映技術、產業和產品的趨勢變化,讓企業產生追求更高質量產品的動機,形成市場的質量自我規制;要建設以質量信用為基礎的社會化“質量大數據工程”,使得企業能夠識別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消費者能夠識別企業產品真實的質量狀況,政府實施更有效的質量政策與質量公共服務。

總之,中國質量最需要提高質量配置效率,而不是人為幹預企業在質量上的生產效率。

(作者系武漢大學質量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960

“一言不合”就轉型!創業轉型有什麽禁忌?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721/157591.shtml

“一言不合”就轉型!創業轉型有什麽禁忌?
青山資本 青山資本

“一言不合”就轉型!創業轉型有什麽禁忌?

轉型不是解決問題的解藥。

在創投領域,有一個概括性的數據是,天使輪之後,有一半的創業公司會出現轉型。

如一位創業者說,早期創業時,想第一次就命中市場點是小概率事件。沒有命中才是普遍情況,所以轉型才是早期團隊的常態。

所以,為了創業公司更好向前,在創業公司早期階段,轉型並不是一件難以啟齒的事情,也不意味著必然失敗。

相對而言,正確的轉型恰恰是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從投資機構的角度來說,自然是鼓勵創業公司在不斷試錯或者探索中找到正確的方向,平常也有創業者也向青山資本咨詢要不要轉型,以及如何轉型的問題。

我們可以把轉型的問題分兩步來解決,第一步,評估自己要不要轉型,第二步,確實需要轉型之後如何轉型。

先問自己,你為什麽要轉型?

創業轉型有主動轉型和被動轉型之分,如此簡單區分其實沒有太多意義,因為對於創業者而言,所有的轉型都會有主動和被動的成分,只是從不同角度去看罷了。比較來看,在要不要轉型的問題上,青山資本提倡需要先認清需要轉型的原因。

第一種是,因為這個方向確實無法進行下去,需要轉型。

這種情況比較常見。比如在準備創業的時候,市場還在,但創業進行了一段時間,該領域已經被其他大公司的業務所代替;用戶增長不及預期;經過了一段時間,發現用戶需求或者市場沒那麽強烈,沒那麽大;過高估計了市場的成熟度,現在做不夠成熟等等。

更好的情況是,在創業過程中發現了一個更好的方向或者模式,用同樣的時間和資金做去另一個方向更好。這時候,創業者認為需要轉型。

第二種是,這個方向因為創業者沒有做好,所以認為需要轉型。

相對於第一種,創業者更需要特別慎重地評估這一種情況。有時候創業者也會分不清到底是自己沒有做好導致做不下去,還是這個方向確實沒有做不下去而必須另尋他途。

如果是因為沒有做好,相對於盲目轉型,更需要考慮下如何調整團隊、增進執行力,動用更多的智慧和資源把這個方向再試試。因為如果是自己團隊、執行力等原因沒有做好一件事情,換個方向,這些內部原因依然會存在,不會因轉型而消失。

所以,轉型不是解決問題的解藥。

如果創業者確定是第一種情況,且認定必須要轉型之後,具體如何轉型?青山資本提出幾個建議,希望能幫到創業者:

1、轉型需要殺伐果斷。

有兩個層面的含義:

一是,如果下定決心轉,就要盡快轉,不要在考慮要不要轉的問題上,浪費太多時間;二是,具體轉哪個方向,決定系於一人。

一位創業者,實現網創始人王龍行創業中經歷了三次轉型,他的一個心得是,每一次轉型方向的決策只能由創始人來做,不要提出幾種想法,讓大家頭腦風暴,充分自由討論,更不要讓大家來投票表決走哪條路。這個過程會消磨團隊士氣,也並不能深入地分析問題,還會導致時間上的浪費。

更好的做法是,創始人首先自己一個人進行轉型方向的深入分析和調研,形成定論之後,召集會議向大家宣布轉型並解釋為什麽這麽做,然後做快速執行。在轉型時期,凝聚團隊士氣比業務增長時期要難得多,如果有成員不是很贊同轉型方向,可以再一對一的解釋和溝通。

2、不要傷害用戶。

不談任何轉型戰略、技巧等層面,轉型應該特別考慮對用戶的影響。

戰略、策略、增長、轉型、融資等問題只停留在創投從業者的層面,用戶不會去感受一個服務背後的運營者是怎麽運用和調整策略實現增長的,它的評價只有服務的好壞。用戶能感知的只有產品和服務的質量,他也不應該也不會去承擔創業者轉型的成本和代價。

特別是,用戶只可能給一個應用或服務一次機會的情況下,一次用的不好,很可能永不買單。創業公司在轉型中要永遠記得考慮這一點。不要方向轉了,用戶沒了。成功的轉型應該是在用戶側、資源側有累積效應的,前一段的積累會為下一段的發展提供幫助。

3、處理好和投資方的關系。

必須承認,創業者和投資方之間是有“張力”存在的。

投資方自然樂見創業者實現規模化的增長和擴張,在創業公司發展的同時,自己也能獲得好的財務回報。創業者從實地經營的角度,多半會在擴張速度、客戶質量、用戶規模,甚至是員工培養方面做適度平衡。

這中間,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張力結構”,過去我們見過太多創業者和投資方鬧得不愉快的事件,多半是張力進行了負面作用的結果。

所以,創業者在轉型的同時,也需要處理好和投資方的關系,讓投資方來成就和支持自己,而不是為了迎合投資方的想法硬去做轉型或者堅守。

所謂如魚飲水,冷暖自知。轉型也是如此。無論是投資方還是周圍朋友,在創業者的轉型期可以給一些建議,甚至給一些鼓勵打氣,但最後做決策和執行的還是創業者,所以轉型需要“聽多數人意見和建議,自己做決定”。

轉型 創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58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