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時間,關於李嘉誠「脫華入歐」之輿論甚囂塵上。實際上,早在2001年,李嘉誠麾下的長和系就實現了重心向歐洲的轉移。截至目前,佔據整個長和系資產最大比例的電信3G資產,以及佔據營業額最大比例的屈臣氏零售業務,重心已然配置在了歐洲,這顯然顛覆了外界關於「李嘉誠的零售業務主要在中國香港及內地」的認知。而來自中國香港和內地的地產業務收入,幾乎連續多年在和記黃埔各大業務中處於墊底位置,這與「大地產商李嘉誠」的標籤也大相逕庭。
如今的長和系,投資橫跨全球五大洲52個國家與地區,麾下15家上市公司遍佈香港、上海、新加坡、倫敦、多倫多、澳大利亞等證券交易所,其資產總額及市值總額雙雙跨過萬億港元大關。李嘉誠究竟有著怎樣的財技,使得這艘萬億規模的商業巨輪平穩前進?分析長和系核心旗艦和記黃埔長達13年的財務數據可見,其資產配置既存在行業間的互補性,又存在地區間的互補性,這種交叉互補使得長和系始終能夠保持穩定的現金流,從而實現整體收益的平穩上升。
此外,我們連續追溯13年的財報數據,還發現出一個奇特的現象:和記黃埔在不同地區的回報水平不盡相同,其在歐洲的資產回報率最低(約為5%),在中國內地的資產回報率最高(約為15%),但李嘉誠卻在歐洲配置了最大比例的資產(約佔40%),而在中國內地配置了最小比例的資產(約佔10%),這一資產配置背後或許潛藏著一個邏輯:當資本到達一定規模後,安全增長而非逐利才是最重要的。
本刊主筆 蘇龍飛/文
2013年11月5日,長園集團(600525)公告稱,控股股東—李嘉誠家族持有的長和投資有限公司於當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減持其5%股權,持股比例降至20.76%。這已經是長園集團2013年以來第三度發佈控股股東減持的公告,在2012年年報中,其控股股東的持股比例還高達35.76%。
根據減持記錄計算,李嘉誠家族總計減持了長園集團15%的股權,套現金額超過9.5億元。雖然這個數額對華人首富李嘉誠來說不值一提,但在2013年下半年以來其備受「撤資」質疑的背景下,這樣的套現舉動還是頗為引人注目。
此前,已經陸續有長和系26億元拋售廣州商廈、300億港元擬脫手百佳超市(後宣佈放棄出售)、60億元擬出讓上海在建商廈等新聞爆出。而可資對比的是,長和系2010年以來在歐洲的累計投資高達1500億港元。於是,李嘉誠不可避免陷入了「撤離香港」、「脫華入歐」的輿論漩渦。
而更早前的2013年2、3月間,李嘉誠麾下的長江實業(00001.HK)及和記黃埔(00013.HK),先後遭遇香港證監會的調查以及碼頭工人的罷工事件,這些事件似乎成了李嘉誠撤離行動的「強化腳註」。
李嘉誠是否意圖「脫華入歐」?其資產移動的軌跡是怎樣的?其資產配置及業務佈局又揭示了怎樣的秘密?
為此,我們追溯了長和系核心公司和記黃埔連續13年的財務數據,試圖尋找其中的答案。
脫華入歐已是「過去時」
如今的長和系,業務遍及港口、地產、酒店、能源、基建、電力、電信、零售、金融投資,投資橫跨全球五大洲52個國家與地區,麾下15家上市公司遍佈香港、上海、新加坡、倫敦、多倫多、澳大利亞等證券交易所(圖1),其資產總額及市值總額雙雙跨過萬億港元大關。
在長和系的架構中,長江實業位於最上層,其持有的和記黃埔股權比例接近50%。而多元化經營的和記黃埔,總資產逾8000億港元,直接控股長和系的眾多上市公司,是長和系當之無愧的旗艦。
資產配置格局:重心已然在歐洲
當前關於李嘉誠是否「意圖脫華入歐」眾說紛紜,實際上其早已經完成脫華入歐之遷移。雖然長和系的總部依然設立在香港,但《新財富》對和記黃埔的追溯統計顯示,其早在2001年(甚至更早)就已經將資產重心配置在了歐洲(圖2)。
2001年,和記黃埔總資產4312億港元,其中配置在歐洲的資產總額為1634億港元,佔比為38%;配置在香港特區的資產總額為1115億港元,佔26%;配置在中國內地的資產總額為372億港元,佔9%。香港與內地合計的資產佔比(35%)也不及歐洲之高。
從圖2來看,雖然和記黃埔的總資產一路攀高,及至2012年達到8039億港元之巨,但其在各個地區的資產配置格局並未發生重大改變。歐洲資產規模3434億港元,佔比從2001年的38%小幅提升至43%;中國內地資產規模762億港元,佔9%,與2001年之比例持平;香港資產規模1044億港元,佔比從2001年26%下滑至13%,變化最為顯著。這意味著李嘉誠不斷將增量的資本從香港抽離,轉而加重在歐洲的資產配置,以至於如今歐洲的資產幾乎佔據了和記黃埔的半壁江山。
和記黃埔在歐洲的資產佈局,基本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其上世紀90年代以前在歐洲固有的港口資產,包括英國的菲利斯杜港、荷蘭的鹿特丹港、德國的杜伊斯堡港等。
第二個階段,是其上世紀90年代在歐洲投資運營通信2G業務Orange。2000年初,李嘉誠將Orange公司的全部股權以1400億港元出售,淨賺折合1100餘億港元,這筆交易史稱「超人賣橙」,這筆利得依然留在了歐洲大陸,作為和黃日後在歐洲3G業務的啟動資金。
第三個階段,是和記黃埔在2002年開始啟動的歐洲3G投資,此項投資累計超過2200億港元。
幾乎在同階段內,和記黃埔旗下的零售品牌屈臣氏也開始在歐洲大規模擴張,比如:2002年收購在歐洲保健及美容零售業佔有領導地位的 Kruidvat集團,2005年收購德國保健與美容產品連鎖店Dirk Rossmann GmbH四成股權,2005年收購歐洲蔓麗安奈(Marionnaud Parfumeries SA)躍身成為全球最大的保健及美容產品連鎖品牌,2006年收購烏克蘭擁有最多店舖的保健及美容產品連鎖店DC的65%股權。
第四個階段,是和記黃埔基建業務在歐洲的擴張,包括2005年長江基建(01038.HK)與香港電燈(00006.HK,2011年更名為「電能實業」)在英國完成收購北部氣體網絡,2009年斥資約7580萬英鎊增持英國北部氣體網絡的股權,2010年以58億英鎊完成收購英國電網業務,2011年48億英鎊收購英國水務公司Northumbrian Water Group,2012年6.45億英鎊收購英國八個主要配氣網絡之一的Wales & West Utilities。
收入來源格局:歐洲一騎絕塵
和記黃埔不斷加重在歐洲的資產配置的策略,使得其收入結構呈現出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各區域的收入增長中,歐洲呈現出一騎絕塵的姿態,其他各區則緩慢增長(圖3)。
2001年,和記黃埔890億港元的總收入中,歐洲僅錄得66.71億港元,是所有區域中最低的一個,遠不及貢獻收入最高415億港元的香港。當時歐洲的收入貢獻所以如此之低,主要是歐洲當時創收的僅限於港口業務,當時3G業務還未啟動,而2G業務已經出售。
自2002年起,隨著歐洲3G業務的啟動,以及屈臣氏在歐洲的大規模收購,和記黃埔在歐洲的收入迅速增加,並在2004年超越香港,成為最大的收入貢獻區域,此後一路飆升。
2010年之後,和記黃埔在歐洲的收入再一次加速上揚,則是拜其2009年以來在基建業務領域超過百億英鎊的大規模收購所賜。
及至2012年,和記黃埔3984億港元總收入中,歐洲以貢獻1689億港元獨佔鰲頭,香港僅有640億港元,中國內地則以427億港元墊底。
從和記黃埔全球各地的收入佔比來看,港歐「倒掛」的趨勢更加明顯(圖4)。2001年,香港的收入佔比高達47%,而歐洲則是墊底的7%;2004年,歐洲以34%的收入貢獻超越香港的26%;2013年上半年,歐洲的收入佔比更是高達43%,香港的收入佔比進一步跌落至15%。中國內地對和記黃埔的收入佔比,從2001年至今始終保持在10%上下浮動。
利潤貢獻格局:歐洲強勢V型逆轉
從和記黃埔的稅前利潤結構來看,各區域互有漲跌,香港和美洲的稅前利潤數額趨於下跌,中國內地和亞洲、澳大利亞的稅前利潤額處於上漲中,而歐洲部分則呈現出先跌後漲的強勢V型逆轉格局(圖5)。
由於2002年歐洲3G業務啟動,前期的巨額固定資產投資迅速將和黃整個歐洲板塊拉入巨虧泥潭,2004年達到虧損274億港元的峰值,但之後隨著3G業務收入的增加,歐洲板塊虧損額逐年縮減,及至2010年已整體扭虧,到2012年利潤額達到195億港元,成為各地區最高者。
2001年利潤貢獻最高的香港,到2012年已經跌落至第三位,絕對金額從99億港元下跌至91億港元。資產配置比例一直處於末尾的中國內地,對和記黃埔的利潤貢獻卻是一路上漲,其2012年貢獻了110億港元,僅次於歐洲部分。
從以上三個指標來看,無論是資產配置比例、收入貢獻比例還是利潤貢獻比例,歐洲業務皆已當仁不讓成為李家資產的核心部分。外界所爭議的李嘉誠「脫華入歐」,不是「將來時」或者「進行時」,而是「過去時」。
多元化經營的對沖策略
按行業對和記黃埔的業務進行分析,可以提供另一個重要的視角。業務多元化的和記黃埔,可以說是無所不涉,按其官方統計口徑主要可分為八個類別:港口、地產及酒店、零售、基建、能源、亞洲及澳洲電信、歐洲3G業務、財務及投資與其他。
多元經營,零售獨大
《新財富》的統計顯示,零售業務自2001年以來一直穩居和記黃埔收入來源的頭把交椅,2012年更是貢獻了近1500億港元的收入;歐洲的電信3G業務自2003年開始錄得收入之後,也迅速成長為和黃第二大收入來源,2012年貢獻了近600億港元;而其地產業務收入則幾乎連續多年處於墊底的位置,這與大家慣以為的「大地產商李嘉誠」這一身份顯然大相逕庭(圖6)。
2012年和記黃埔的地產業務收入僅有200億港元,相較於其全年3984億港元的總收入而言,已然無足輕重。不過,如果加上以地產為核心主業的長江實業311億港元的收入,長和系的地產業務收入總額則跨過500億港元大關。
從不同業務收入的佔比來看,和黃零售業務佔比基本穩定在35%-40%的區間內(圖7),並保持著和集團總收入等比例增長的態勢。
截至2012年底,和記黃埔旗下的零售品牌屈臣氏,在全球的零售店總數達到10865間,其中歐洲獨佔67%,而中國內地與香港僅佔18%。這顯然顛覆了外界關於「李嘉誠的零售業務主要在香港及中國內地」的認知。
和記黃埔在歐洲的零售規模,主要得益於旗下屈臣氏在歐洲的大肆收購,其先後將歐洲知名的Kruidvat集團、Dirk Rossmann GmbH、Marionnaud Parfumeries SA、DC等保健及美容連鎖品牌收入囊中。
3G巨虧,其他行業補貼
從稅前利潤額來看,和記黃埔的各分項業務基本處於同步增長中,這就使得其利潤總額逐年大幅上揚(圖8)。2011年,和記黃埔的稅前利潤總額暴增至995億港元,主要系因其將旗下所有在廣東省、香港以及澳門的港口業務,分拆後設立和記港口信託(NS8U.SG)並於新加坡上市。和記黃埔借此出售套現該信託72.4%的權益,一舉淨賺556.44億港元,超過其他所有業務的年度盈利之和。
企業經營,難免不受經濟週期、市場回報期拉長等因素影響,和記黃埔亦不例外。其利潤逐年遞增的進程,也曾遭遇驚險之處。2002年和記黃埔在歐洲啟動的3G業務,因固定資產投資數額龐大迅速陷入巨虧境地,2004年達到峰值虧損375億港元,此後雖然虧損額有所縮小,但依然達百億級別。
如何不讓3G業務的巨虧,拖垮和記黃埔的整體性盈利?李嘉誠的選擇是,持續變賣資產,如歐洲瓶裝水業務、廣州寶潔公司20%股權、和記港口集團股權、印度移動通信業務等,創造非經常性溢利,以彌補虧損的缺口(詳見後文《長和系豪賭3G財務闖關》)。正因為「出售投資所得」創造的盈利,很大程度上對沖了3G業務的虧損,才使得和記黃埔整體盈利處於穩步增長中(2008-2010年和黃整體盈利下滑,主要受金融海嘯影響)。
行業互補,有效平滑利潤率波幅
從和記黃埔的稅前利潤率來看,各個子業務的波動相當不規則,既有大幅下跌的業務板塊,也有大幅上升的板塊,2005-2013年,其各業務稅前利潤率波動區間從-80%到100%不等(圖9)。下跌板塊令人心悸,比如財務與投資業務,從最高點101.8%跌落至最低點9.2%,香港及亞洲電信部分,從最高點的15.88%跌落至-12.92%;上升板塊也叫人稱奇,比如歐洲3G業務,從-71.68上升至6.16%。
雖然不同業務波幅巨大,但是和記黃埔的整體利潤率卻始終穩定在15%-25%區間,多元化的業務之間實現了有效的對沖。利用不同行業的週期,實現風險的對沖,以獲得平滑穩定的現金流,這個樸素的道理多數企業經營者都能明白,但是李嘉誠運籌之水準,確讓眾人難以望其項背。
和記黃埔的風險互補對沖,不僅體現在行業之間,還體現在區域之間。圖9顯示,其在香港及亞洲其他區域的電信業務2005-2010年的利潤率處於下滑狀態,而同期歐洲3G業務卻處於上升趨勢,相同業務的不同區域實現了有效對沖。
在和記黃埔的所有業務中,除了處於培育期的歐洲3G業務,零售業可以說是利潤率最低的,多數年份稅前利潤率低於5%。如此薄利之下,緣何和記黃埔還在不停擴張屈臣氏?其實李嘉誠看中的是零售業的現金流「蓄水池」功能,零售業雖然不能帶來高利潤,但其高周轉率能帶來充沛的現金流,使其能夠從容應付突來的現金周轉危機。
2013年8月,和記黃埔計劃整體出售屈臣氏旗下的百佳超市,媒體報導稱價格不低於300億港元。百佳超市旗下店面主要分佈在中國香港及內地,其中香港270餘家,內地50餘家。在香港,百佳超市是第二大百貨零售商,市場份額約佔35%。
雖說百佳超市在香港具有舉足輕重地位,但出售百佳超市並不能撼動和記黃埔在零售領域的根基。從連鎖店數量來看,百佳超市店面總數327間,僅佔屈臣氏集團總數10800家的3%;從營業額來看,根據和記黃埔2012年年報,百佳超市與豐澤電器以及屈臣氏酒窖合計的銷售額為369億港元,佔和黃零售業務1486億港元銷售額的25%,如果去除豐澤電器及屈臣氏酒窖,百佳超市銷售額的佔比約為20%。
2013年10月,和記黃埔宣佈放棄出售百佳超市,其實即便出售百佳,也並不會影響到零售業作為和記黃埔「資金蓄水池」的功能,且有利於將其資產從低利潤業務轉移到高利潤業務,整體拉高利潤率。
資本流動背後的邏輯
目前,李嘉誠在歐洲日益進入全方位投資的狀態(表1),而在中國的投資主要集中在地產、零售、港口領域(表2)。而我們在追溯和記黃埔連續13年的財報數據時,則發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投資回報率與資產配置的倒掛。
2001-2012年,和記黃埔在全球各地的投資回報水平不盡相同(圖10)。整體而言,其在中國內地的資產回報率是最高的,而且處於上行趨勢,目前達到15%左右;在歐洲的資產回報率則是最低的,儘管歐洲3G業務已經扭虧為盈,歐洲的整體回報率在上升,但也僅在5%左右。相較而言,中國內地的資產回報率是歐洲的近3倍。
按照資本的逐利原則,李嘉誠應該把大比例的資產配置在中國內地,小比例的資產配置在歐洲,但實際情況卻是相反—他在歐洲配置了最大比例的資產(約40%),而在中國內地配置了最小比例的資產(約10%)。
此外,在和記黃埔的某一具體業務中,同樣存在回報率與資產配置倒掛的現象。以零售業為例,屈臣氏在中國內地的稅前利潤率約為17.5%,歐洲約為6%,中國內地是歐洲的3倍。相反,屈臣氏的零售店在內地只有1400餘家,而在歐洲卻高達5600家,歐洲的零售店是中國內地的4倍(圖11、12)。
和黃在區域投資中資產配置與回報率背道而馳的現象,究竟應當作何解釋?在長和系完成收購英國主要配氣公司Wales & West Utilities時,長江實業董事總經理甘慶林(李嘉誠之連襟,迎娶了莊月明之妹莊月華)的話或可作為一個註腳:「英國擁有良好的營商環境、完善和成熟的法律、財務及受規管業務制度,集團視英國為最理想的投資地點之一。」而李嘉誠本人在2013年11月22日接受媒體採訪時也直陳:「世界上的投資機會和選擇,實在令我們應接不暇;集團可以挑選有法治、政策公平的環境投資;在政策不公平、營商環境不佳、政府選擇性行使權力之下,投資意欲一定相對下降。」
李嘉誠營商逾70年時間,其所掌控的資本性格越來越像歐洲發展資本主義400年來所積攢下來的「老錢」。對於資本上規模的「老錢」而言,一個重要的投資邏輯是:逐利性並不是第一位的,安全增長才更重要。或許正因如此,日趨謹慎對風險敏感的李嘉誠,主要資本逐漸流向了安全穩定的歐洲。在資本的全球流動日益便捷的今天,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如何為各類「老錢」、「新錢」創造更好的投資環境,值得反思。
「超人」李嘉誠2月28日在香港出席旗下公司業績發佈會時回應了諸多熱點。他表示,長遠看好內地樓市。
這位華人首富同時表示,海外媒體對自己的資產有所低估,但他稱是不是首富不重要。
李嘉誠在缺席去年長江實業(00001.HK)及和記黃埔(00013.HK)(下稱「長和系」)的中期業績發佈會後,有外界質疑他可能缺席28日召開2013年長和系的全年業績發佈會,直至本週中,長和系才最終確定召開今年的全年業績發佈會,李嘉誠稱,未來只要身體條件允許,中期及全年業績發佈會都會參加。
李嘉誠的兩大上市王國公佈2013年業績,表現也勝於預期,截至2013年12月底,和記黃埔的淨利潤增長20%,達到311億港元,全年收入達到4129億港元,同比增長4%。而旗下長江實業的淨利潤增長10%至353億港元,全年收入增長4%達到323億港元。
李嘉誠稱,在過去幾年留意到海外媒體對其資產評估,發現有所低估。根據2013年3月《福布斯》雜誌公佈的全球富豪排名,李嘉誠的淨資產總值高達310億美元,排名第8。
「不過我不承認自己的首富的,我認為一個人是不是首富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別人覺得你這個人是不是信得過,我的基金會全部都是自己的錢,佔我財產1/3,我捐了很多錢出來。」李嘉誠說。
儘管李嘉誠四處佈局海外投資,但和記黃埔在歐洲的業務收入佔比,也僅僅由2012年的40%輕微上升一個百分點至41%,而香港與內地的收入佔比則保持了27%的比例不變。
「做生意有買有賣,我試過在不少國家,有賺1000多億,有賺幾百億,但任何國家地區會批評撤資,這是社會的不健康。」李嘉誠說,如果可以選擇,香港有條件,肯定在香港投資。
而他長遠看好內地樓市,其分析,中國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人一有錢就會買自己的房,過去內地的GDP高速增長,潛力無限,但現在內地的地價處於「麵粉貴過面包」的局面,目前集團手頭的地皮足夠未來5年發展,會等待價格便宜一些再入手。
至於目前正在降溫的香港樓市,他認為現在香港樓市面臨較高風險,「(房貸)利息不會永遠都是這麼便宜的。」李嘉誠用這句話警示仍在投機炒房的投資者,而目前香港樓市不僅需要面對政府推出的高地價政策,還需要面臨建築成本的不斷上升,現在香港的建築成本增長速度大幅超過通貨膨脹,未來還會不斷上升。
| ||||||
今年3月21日,和黃主席李嘉誠召開記者招待會,宣佈與新加坡主權基金淡馬錫締結策略性聯盟,淡馬錫將以440億港元(下同)入股和黃零售分部屈臣氏控股,間接持有近25%權益。交易完成後,和黃會把70%交易所得淨額用作派發特別股息,每股7元。 交易公佈後,股評人普遍認為消息正面,有利和黃股價向上。屈臣氏屬零售業務,面對市場激烈競爭,賬面資產值有限,最大的資產是旗下各公司的品牌和零售網絡。按照今次交易作價,整間公司的市值高達1,770億元,實在要佩服李嘉誠點石成金的能力。可是,3月24日開市後,和黃的股票竟然被大戶拋售,沽空比率高達一成以上,股價由107元急挫至100.6元,收市報101.6元,跌5%。市場傳是因為個別投資銀行過去多月,一直為和黃分拆屈臣氏業務上市造勢,希望承接數十億元的大生意。由於好夢成空,見財化水,故此進行「大報復」,大舉拋售和黃股份,兼且即時降低目標價。和黃去年七月有意將香港的百佳業務出售,由於潛在買家出價不理想而告吹。之後和黃準備分拆港燈和屈臣氏上市,目標是套現過千億元。港燈在今年一月上市,原先最高估值超過600億元,但最後因散戶認購情況欠佳,只能以招股價下限5.45元上市,出售50.1%權益,為電能套現200多億元。上市後港燈一直「潛水」,一度下挫一成多。
港燈上市後,市場便轉為關注屈臣氏上市計劃。過去有消息傳出屈臣氏市值高達3,000億元,佔和黃4,000多億元市值近七成,簡直不可思議。之後估值大幅下調,由1,600億至2,000億元不等。今次和黃以1,770億元的估值出售屈臣氏近25%給淡馬錫,交易費用遠低於分拆上市費用,兼且將大部分所得派給股東,股東應該感到滿意。但對於那些一直唱好,希望透過屈臣氏上市「撈番」一大筆的投資銀行、相關機構和專業人士來說,當然感到十分不滿,故此出現不理性的拋售情況。和黃的業務主要包括長江基建、赫斯基能源、屈臣氏零售業務、電訊、港口、地產和酒店業六大範疇。根據3月24日的股價,和黃佔長江基建78%股權,市值是928億元,佔赫斯基能源34%股權,市值762億元,加上屈臣氏1,770億元的交易作價,合計3,460億港元。當日和黃市值4,330億元,扣除這3,460億元,剩餘價值是870億元。這剩餘價值包括和黃全球的電訊、港口、地產和酒店業務的總市值。那些拋售和黃股份的大戶,到底是覺得李嘉誠「賤賣」屈臣氏,抑或是他們之前高估屈臣氏市值?到底是市場高估長江基建、赫斯基能源市值,抑或低估和黃餘下業務的市值?和黃市值4,330億元,長實持有和黃近50%權益,即2,160億元。長實市值2,850億元,扣除2,160億元,剩餘價值(主要是地產)不過690億元。長實每年售樓收益超過100億元,除非樓市出現大調整,不然長實的地產業務估值理應超過700億元。由此可見,市場不一定準確,特別是由大戶主導的市場,他們為著自身利益,隨時可把股價舞高弄低,小投資者最緊要理智,不要被人愚弄。 林本利 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初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
人民幣在短期和中期內會更多呈現貶值的趨勢。
必須要有一些分散投資,就像李嘉誠一樣。
美國的經濟已經不是處於復甦階段了,不管是從資本市場還是GDP來看,都已經超過了金融危機之前那個高峰點2007年的水平,美國經濟已經處於上漲通道。
可能到2014年年底,美國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就基本上告一段落了,估計到明年年初會慢慢推出加息政策。這樣一來的話,廣東、江蘇、浙江這些以出口為主的地區將有更多的出口美國的機會。
2014年4月9日清晨,下完細雨後的博鰲放晴了。
亞洲論罈酒店咖啡廳,海風挾帶著潮水的氣息撲面而來。海灣遠處,跳躍著銀燦燦的微波細浪。
這是博鰲論壇的第二天。場外,安檢排起了漫漫長龍;場內2000名來自全球的政、商、學界領袖們,在中國規格最高的論壇組織碰撞暢談。博鰲酒店的名利場裡,杯碟相碰,彷彿三江入海口遙遠的漲潮聲。
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陳志武是第三次參加博鰲論壇,每次論壇主辦方都給他設定幾百字的命題,今年的關鍵詞有兩個:改革、創新。
新一屆政府的改革藍圖正在不斷清晰,然而願景雖美,近憂不斷。今年開局以來,多項宏觀經濟數據顯示中國經濟正在遭遇更大的挑戰。在經濟轉型關鍵期,中國企業該如何應對?對此,陳志武接受了南方週末記者的採訪。
南方週末:你怎麼看現在的人民幣貶值?
陳志武:人民幣之所以貶值,主要由於幾方面原因。第一,從一般匯率的基本面——購買力來看,人民幣應該貶值。1986年我到耶魯讀書,那時候普通餐館吃一頓飯可能要花6美元左右,現在差不多也就是七八美元。但同期,100元人民幣的購買力卻是天上地下。
第二,是從貿易順差的角度來講,貿易順差從最高接近GDP的10%,下降到去年接近2%。現在看不出來有繼續升值的理由。
第三,現在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肯定不像前些年。所以,外資外匯進入中國的壓力已大大減少。更多的是去了歐美,尤其是美國經濟已經在復甦和繼續看漲,更多的資金會向發達國家流動。這樣一來,在資本賬戶層面,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不僅大大減小,而且實際上有更多貶值的壓力。
綜合這三方面考慮,人民幣繼續升值的空間已經沒有了,至少短期和中期內會更多呈現貶值的趨勢。
南方週末:這對經濟會有什麼影響?
陳志武:這有個相互作用。不那麼看好中國經濟的增速或增長前景,這樣會讓人民幣有更多的貶值壓力。人民幣一旦貶值,一些外資就想從中國撤走,國內的一些資金也想要往境外投。這些加在一起的話,會增加中國經濟下行壓力。
過去兩年很多企業家都去國外投資,我覺得這是他們應該做的。我也建議我的朋友們要多元化多樣化分散他們的財富。第一,不要把所有的錢都繼續撒在房地產上面。第二,不要把所有的錢都放在中國境內。必須要有一些分散投資,就像李嘉誠一樣。
儘管李嘉誠公開的說法是他並沒有從中國撤離,但是很明顯,過去一年多,他已經減持了在中國的投資,把一些資金更多地轉到英國和其他的一些歐洲國家。當然速度比較慢,因為體量太大了,但是這個方向是毫無疑問的。
南方週末:中國高層一直希望通過城鎮化提振中國經濟,你怎麼看待中國新出台的城鎮化規劃?
陳志武:第一,願望是好的,但新的城鎮化政策舉措在多大程度上能帶來城市的房地產行業的發展機會,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帶動民間消費,刺激經濟增長,在多大程度上能讓農民進城,我覺得期望不能太高。
只要大家多去農村走走就會發現,當前農村青壯年剩餘勞動力並不多,因此要思考未來城鎮化到底是誰的城鎮化、有多大的發展空間,想像中城鎮化的發展潛力往往與實際情況不符。
南方週末:昨天論壇上,張維迎談到了國企改革,稱國企混合所有制長期來看一定會引起嚴重腐敗,你怎麼看待他的觀點?
陳志武:中國還是應該利用更多的社會資本,採用混合所有制來對國企尤其是央企進行改革,並往輕資產的方向轉型。
在過去十幾年,很多央企在資產規模上不斷地擴張,但到前兩年的時候,利潤和收入並沒有成比例地上升,有些反而還有所下降。這樣,就給一些上市央企的業績,包括股票價格的表現,帶來很大壓力。
當時,我就跟其他幾位專家建議往輕資產的方向去轉移。
換句話說,你可以繼續去做你的主業,但資產可以由社會資本來支持,通過一些基金、信託,還有其他的一些安排,把你公司運營資產所有者儘量多元化、社會化,公司的資產負債表都可以表現得更輕。
資金來源社會化程度更高了以後,這些國企對社會要透明、要交代,要被問責的可能性就增加了。原來只有國資委還有間接的財政部等這些部門可以給國企壓力,但這壓力還遠遠不夠。
南方週末:目前美國經濟在復甦,但復甦低於預期,美聯儲過去幾年實行了寬鬆的貨幣政策,你對這個貨幣政策的未來變化怎麼看?
陳志武:首先,美國的經濟已經不是處於復甦階段了,不管是資本市場還是GDP,美國都已經超過了金融危機之前那個高峰點2007年的水平。美國現在的GDP規模比2007年上升了大概20%,股票市場比2007年年底超出了將近40%。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美國已經處於繼續上漲的一個通道。
總的來講,從幾個指標來看,我覺得美國經濟是主要經濟體裡相對風險最小的,美國經濟是接下來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火車頭。
為什麼呢?第一,美國最新的失業率在6.6%-6.7%這樣的水平,這已經比較接近正常水平(5%)了。隨著就業不斷改善,消費者的信心會保持在比較高的水平。
第二,美聯儲最新數據表明,美國所有家庭財富大概是78萬億美元,比金融危機前的2007年還增加了9萬億美元。家庭財富感增強後,可以推動佔美國GDP78%的民間消費,這又反過來拉動了需求。美聯儲推出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從現在來看,他們的目的也達到了。
南方週末:那目前而言,量化寬鬆政策退出對中國經濟而言意味著什麼?
陳志武:現在的確在退出。從去年年底量化寬鬆的總量大概一個月八百億美元,現在按照每個月約一百億美元的幅度在下降,所以可能到今年年底,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就基本上會告一段落了。估計到明年年初就會慢慢地推出加息政策。這樣一來的話,廣東、江蘇、浙江這些以出口為主的地區將有更多的出口美國的機會。
南方週末:在互聯網金融領域,中國是不是比美國更活躍?
陳志武:是的。這裡面主要是一個背景的差別。第一,中國過去這麼多年,金融管制太死,沒有什麼空間讓民營銀行、民間金融可以去自由發展。比如說一個最簡單的指標,1985年的時候,美國社區銀行大概有一萬五千家左右,經過過去二十幾年的兼併重組等等,因為互聯網技術、因為電子技術的不斷推進,使得跨地區社區銀行的整合變得更加有可能,更加方便,成本也更低了,即使是現在,美國的社區銀行還是有八千家左右。
那麼相比之下,中國人口是美國的4倍多,但中國把五大商業銀行和全部社區型銀行都算在一起,不到四百家。
中國目前的現實是因為過去由於監管部門把民間金融空間壓制得太死,把金融創新壓制得太死,使得今天為中國小微企業為個人和家庭服務的金融機構太少了。結果當互聯網金融一出現,給人們帶來很多興奮點,並開始倒逼金融監管,這樣一個放鬆的空間就打開了。
所以中國互聯網金融被炒得很熱,主要是過去被監管得太死了,金融服務的饑荒太嚴重。所以借助互聯網金融的名義實際上把民間金融民營銀行的空間增大了很多,相比之下在美國,並沒有多少人談論互聯網金融。
華人首富李嘉誠家族在西進歐洲的道路上狂奔。4月8日,李嘉誠次子李澤楷71億港元拋售北京盈科中心。這是繼去年下半年至今,李嘉誠家族在中國內地和香港的第七次拋售。
儘管李超人竭力否認自己並沒有拋棄香港和中國內地,但和記黃埔財報數據也許能更真實反映李嘉誠的決絕之心。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英國將成為李氏歐洲商業帝國的核心。和黃如此看好歐洲,究竟為了什麼?
歐洲業務利潤首超香港和內地
最近兩年來,華人首富李嘉誠家族大規模拋售香港和中國內地資產,引起全球矚目。
4月8日,李嘉誠次子李澤楷,將其掌控的電訊盈科子公司盈科大衍地產發展有限公司旗下北京盈科中心權益售予買方Vinter Star Limited,售價9.28億美元(約合71.94億港元)。
至此,從去年8月至今,李家在內地和香港已經上演七連拋。此筆交易完成後,盈大在內地已無重要資產。
在西進歐洲的「康莊大道」上,李嘉誠和他的商業帝國給東方留下了一個漸行漸遠的背影。
從2010年至今,李嘉誠大舉拋售香港和中國內地資產,這些資產的市值,已超過其總身價(2013年為310億美元,約合2403億港元)的七成。
據21世紀網記者統計,自2010年以來,長和系總共在香港和中國內地以外完成了11筆收購,涉及金額約1868億港元,佔李氏總身價的77.34%。在這接近1900億港元的收購資金投向地區中,歐洲地區佔比高達96.75%。
大規模的西進歐洲,在去年和記黃埔的年報業績中,結出了豐碩成果。
去年,和記黃埔歐洲業務的經營利潤,史上首次超過了香港和中國內地利潤的總和。媒體評論稱,「這反映出這家藍籌公司通過多項資產收購拓展歐洲業務的不斷努力。」
2013年,和黃歐洲業務實現息稅前利潤(EBIT)(即營業利潤)239.98億港元,佔該公司總利潤的37%,而香港和中國內地業務的營業利潤佔總利潤的35%,金額為226.86億港元。
相比之下,2012年,歐洲業務為和黃貢獻了34%的營業利潤,以195.56億港元的營業利潤總金額,低於香港和中國內地201.18億港元的營業利潤額。
在開始大規模收購歐洲業務之前,2008年,和黃歐洲業務僅貢獻了12%的營業利潤,而香港和中國內地的貢獻總計達到45%。
去年和黃年報顯示,和記黃埔及其母公司長江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的歐洲業務,主要包括多家基建(公用事業)和電信公司,這兩塊業務貢獻了167.99億港元的營業利潤,貢獻率佔比為26%(其中基建佔比18.58%)。
從各板塊業務貢獻率看,和黃的利潤來源仍是基建、地產酒店和零售業,其中來自香港和中國大陸的三項業務合計的營業利潤佔比分別為2.34%、20.49%和7.33%,三項業務合計營業利潤貢獻率達到30.16%。
在和黃旗下港口、地產酒店、零售、基建、能源和電訊六大業務板塊中,零售、電訊和能源為和黃貢獻了最多的收入,貢獻佔比分別為36%、20%和14%。
去年和黃的營業利潤主要來源於地產酒店和基建,貢獻率佔比分別達到21%和27%,兩者合計高達48%。來自電訊和能源的營業利潤貢獻佔比僅為7%和11%。
英國將成為李氏歐洲帝國核心
李嘉誠為何從香港和中國內地大規模撤資,又緣何對歐洲和英國如此青睞?對此問題,坊間觀點不一,評論極多。
在這些評論中,很少有人提到和記黃埔的歷史和其濃厚的英資背景。
公開資料顯示,李氏旗下上市公司和記黃埔資產包括兩大板塊,一是和記洋行,早年從事棉花和茶葉貿易,後來涉足香港零售業,擁有香港市場佔有率最高的百佳超市和遍佈全球的美容保健品牌屈臣氏;另一個是黃埔船塢公司,二戰時亞洲最大的船塢之一,基地位於如今的香港紅磡,它壟斷了華南和香港地區的修造船業。
20 世紀70年代後期,世界船運業衰退,成立於1880年的英資企業黃埔船塢公司業務陷入困境。在香港匯豐銀行的主導下,成立於1860年的和記洋行(英資) 和黃埔船塢兩大英資公司合併,於1977年9月成立和記黃埔有限股份公司,由澳大利亞人韋理斯就任董事局主席。至1981年1月李嘉誠執掌和黃,在其誕生到發展的整個過程中,都充斥著英國血統。
21世紀網記者注意到,今日李嘉誠和記黃埔的利潤來源,主要為地產和基建,加上在香港和中國內地的零售業務,此三板塊的營業利潤貢獻率分別為21%、27%和7.30%,合計達到55.30%。
有評論人士指出,李氏帝國的利潤來源於帶有壟斷色彩的業務,尤其是基建。如其最近兩年在歐洲的投資結構中,基建業務為去年和黃貢獻了18.58%的營業利潤,在歐洲市場中貢獻首屈一指。整個和記黃埔的業務板塊營業利潤結構版圖中,基建以27%的比重同樣佔據第一位。
「和黃在香港的零售業得利於香港特殊的市場形態。」該人士舉例說,「與大陸零售業百家爭鳴不同的是,香港零售業基本由和黃旗下的百佳與怡和旗下的惠康控制,二者所佔市場之和超過70%,李嘉誠所依靠的百佳優勢在於母公司和記黃埔遍佈香港的商業地產。由此可見李嘉誠的經營手段。」
查閱相關報導和公開資料後,21世紀網記者發現,為獨佔香港零售市場,百佳與惠康多次合作,聯合狙擊沃爾瑪、家樂福等外來零售巨頭在香港市場的拓展,甚至不惜使出逼迫批發商不得向外來巨頭供貨的手段。
在西進過程中,英國成為李嘉誠歐洲業務版圖中的核心重鎮。和記黃埔2013年年報顯示,在和記黃埔核心業務的地區營業利潤貢獻度排名第一的歐洲市場,英國貢獻最大,達到25%,實現60億港元的營業利潤額。
從李嘉誠在歐洲的資產落子看,僅在2010年,李嘉誠就先後在英國買下英國電網、英國水務和英國配氣網絡,合計耗資1067億港元,佔其總身價的44.40%,佔其歐洲投資總額的88.93%。2010年至今,李嘉誠在歐洲投資總額約為1807億港元。
可以這麼說,英國將是未來李嘉誠歐洲商業帝國的核心,如同今日的香港一樣。
香港「李超人」是怎樣煉成的
李嘉誠為何對英國如此重視?真的僅僅是「英國的投資環境好,法律完備」這麼簡單?上述人士指出,這與李嘉誠和匯豐銀行的緊密關係分不開。
與香港船王包玉剛一樣,李嘉誠與匯豐銀行的關係,不但同樣源遠流長,而且雙方緊密的程度,是李嘉誠選擇英國替代香港極其重要的因素。
公開資料顯示,1985年5月15日,李嘉誠受時任匯豐銀行董事局主席的沈弼(Michael Saindberg)邀請,出任匯豐銀行董事局非執行副主席,正式成為英資體系中的一員。
沈弼,是李嘉誠成為李超人的關鍵人物,李嘉誠能掌控和記黃埔,與沈弼和匯豐銀行的支持密不可分。
1927年5月31日,沈氏出生於英國,1945年在英國駐印第六長矛騎兵團服役,兩年後調任英國皇家龍騎兵守衛軍,任英國皇家陸軍中尉。
1948年,沈弼退役,1年後加入香港匯豐銀行,12年後(即1971年)升任匯豐銀行總經理。同年,李嘉誠設立長江置業有限公司,淡出塑膠業,專營地產業。
1975年,沈弼領導下的匯豐銀行,向陷入財務危機的和記洋行注資1.5億港元,並在1977年控股了和記洋行與黃埔船塢公司合併後的和記黃埔。
在韋理斯的帶領下,和黃沒有走出困局。早先和李嘉誠結識並有著緊密關係的沈弼,找上了李嘉誠。
於是,1979年9月25日,在華人行(長和系旗下物業)21樓的長實總部會議室,李嘉誠宣佈,長江實業以每股7.1元的價格,購買匯豐銀行手中持有的22.4%的和黃股權,共計9000萬普通股。沈弼答應,李嘉誠只需要先支付20%的現金,餘下的可以分期支付。
通過此筆交易,匯豐銀行賺了5.4億港元。由於仍擁有大量優先股,故匯豐銀行目前仍是和黃股東之一。
1980年11月,李嘉誠已擁有和黃39.6%的股份,成功入主董事局。1981年1月1日,李嘉誠正式出任和黃集團主席,行政總裁為李察信(英國人)。
和記黃埔與怡和、太古、會德豐並稱為香港的四大洋行,具純正英資背景的和黃,在四大洋行中排名第二位。1981年李嘉誠就任和黃董事局主席,這是自和黃誕生、香港成立洋行以來的首位中國人。此舉震動全港,「李超人」尊號,由此產生。
在李嘉誠成為「李超人」的整個過程中,匯豐銀行和沈弼才是真正的幕後英雄。沒有沈弼,沒有匯豐,就沒有香港的「李超人」。
和黃董事局前主席韋理斯,曾在李嘉誠就任和黃董事局主席時說,「李嘉誠完全是得到沈弼的照應,才得以入主和黃。」
上述評論人士指出,執掌具有英資血統的和黃主席李嘉誠,選擇歐洲和英國作為未來李氏商業集團的後院,已不難理解。
| ||||||
香港首富縱橫創業大潮,投資全球科技未來,七家高科技公司齊來中國巡展。哪個會成為下一個Facebook? ◎ 財新記者 林金冰 田淑娟 王歆慈 實習記者 楊剛 文儘管年屆85歲,香港首富李嘉誠近年熱心投資科技最前沿,舉手投足都備受矚目。 5月19日起的一週,李嘉誠基金會在全球範圍甄選出其投資的七個科技創業項目,以「科技夾子」為題先在北京公開亮相,後赴西安、蘇州、廣州等城市巡展,意在為這些 「李嘉誠門下」的科技創業企業進軍中國市場鋪路。 李嘉誠基金會成立於1980年, 「超人」視之為 「第三個兒子」 ,並將三分之一資產投入其中。 「世上不少重新定義、重新改造、重新想像、重釐層次在進行中,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而置身在科技大機遇的無限可能中,更是不亦說乎。 」李嘉誠基金會董事、維港投資(Horizons Ventures)創始人周凱旋在推介會上代為轉達李嘉誠的書面致辭,呼籲人們參與、互動、締造未來。 「李門」 創業公司中國行在高科技領域,以色列是可被美國同行視為勁敵的所在。李嘉誠近年頻頻透過旗下維港投資涉獵以色列初創企業,這其中就有後來被穀歌收入囊中的導航軟件公司位智(Waze) ,以及移動設備應用開發商Onavo。 此次參與中國巡展的均為維港投資所投資的企業。維港投資由周凱旋及其長期商業夥伴張培薇創辦於2002年,致力於在全球範圍尋找、識別各種實際有效的服務和技術。七家參展的高科技創業公司有四家來自以色列,其他三家分別來自美國、加拿大和西班牙;研發技術分屬農業、生物工程、醫療、能源、環境治理、大數據等領域,商業前景廣闊;員工數目普遍不超過30人,創始人年齡在30歲上下,年輕有為。 活動主辦方除了李嘉誠基金會,還有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直屬的中國經濟年鑑社、國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在各地的推介活動備受當地政府歡迎。 與具有政府背景的機構聯動推介科技項目,可為創業公司儘早落地中國鋪路,這正是李嘉誠基金會的優勢。 據國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明介紹,活動起源於國研中心副主任韓俊在以色列的一次考察活動。韓俊參觀了李嘉誠基金會投資的研發育種技術的凱伊瑪(Kaiima)公司,其技術可令小麥增產30%以上。 「韓俊對這個數據有些懷疑,他冒著酷暑在田地裡一粒一粒地數麥穗,得到確切的數字之後,才相信了這個結論。 」李明說,韓俊回國後即撰寫報告遞呈國務院,希望將技術引入中國。自此,國研中心也與李嘉誠基金會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獲知基金會投資諸多創新項目後,更產生了「將這些項目介紹到國內」的想法,兩家機構一拍即合。 投資全球化科技的未來,不能忽略中國這一龐大市場。此番巡展中,創始人們都期待新技術儘早順利進入、拓展中國市場。儘管對他們來說,中國是個陌生的國度,其中兩人就告訴財新記者,此行是第一次到中國內地,行程雖滿,但感覺新鮮。 據主辦方介紹,此次活動一方面是為了探索外資研發機構參與中國科技計劃實施的新機制和新途徑,亦即通過搭建跨國技術轉移平台,助力企業鏈接全球資源和市場,促進世界科技成果的資本化、產業化、中國化;另一方面也意在探索市場化導向機制,即以市場方式配置科技資源,令其發揮更大效能。 不過,外資科技進場,如何與當地政府、企業等的現有生態和諧共處、攜手共進,減少不可預期的阻力,是這些創業公司必須思考的問題。新星雲集,誰能在中國成長為下一個科技大腕?本土化商業模式料為未來發展的關鍵。 生物與醫學 對備受糧食問題困擾的發展中國家而言,成立於2007年的以色列公司凱伊瑪是個福音。該公司主力研發生物科技和育種技術,其最核心技術——倍體強化(Enhanced Ploidy,下稱 EP) ,可大幅增加農作物產量。 Kaiima 的希伯來詞意為 「可持續的、長久的」 。 「這個詞的含義與我們的理念相一致:發展一種可持續的農業技術,這和目前已有廣泛應用的技術很不一樣。 」凱伊瑪 CEO多倫·蓋爾(Doron Gal)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解釋道。 2011年完成第二輪融資後,凱伊瑪明確了全球發展戰略,在尋找新一輪投資者時開始將目光投向全球化投資機構,擁有中國背景和資源的維港投資進 入視線。蓋爾向財新記者介紹,最初維港投資表現得更為積極,因為當時公司並不缺乏追求者,不過隨著接觸的增加,雙方均認為找到了合適的夥伴。 2013年9月,凱伊瑪完成總額為 6000萬美元的第三輪募資,投資機構除了維港投資,還包括世界銀行旗下的國際金融公司(IFC)以及以色列投資公司英飛尼迪集團(Infinity Group) 。公司現有114名員工,其中92名在以色列。 2014年,凱伊瑪成立了中國子公司。 聯合國糧農組織曾指出,到2050 年前,全球糧食生產需在目前基礎上增加70%,才能滿足人口增長的需求。這是凱伊瑪發展的機遇,蓋爾十分自信地認定,目前世界範圍內,在提高量產方面,EP 技術是最先進的,也非常安全。 EP 技術模仿的是植物自然進化過程。 在應對環境壓力時,植物通過染色體加倍,進化成更強大個體,這在植物界相當普遍,比如小麥本是兩倍體植物,經過上萬年漫長的自然進化過程,最終成為六倍體。 多倍體作物可以在乾旱、高溫、病害等苛刻環境下獲得更高的產量。EP 的技術與自然進化機制一模一樣,不同的是,EP 加速了進化過程。 「生物科學領域有很多不確定性,用數字量化產量的提高非常複雜, 」蓋爾說, 「我們的目標是可以把產量提高10%-30%。 」因為 EP 的自然演化屬性,與轉基因技術有著本質的區別。據凱伊瑪中國公司CEO 矯樹凱介紹,EP 技術和轉基因技術主要有兩點不同,第一,針對某一具體的性狀,轉基因技術是一段基因直接切入,在抗蟲抗病上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但到目前為止,轉基因技術還 沒有在直接增產糧食上取得任何突破;第二個不同是EP 技術沒有引進任何外來的基因,因此不會引起公眾的恐慌。 在推廣過程當中,不用經過複雜的基因安全證書認證等,在應用上比較便捷。 在矯樹凱看來,凱伊瑪的 EP 技術最強大的地方在於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讓強者更強」 ,不同公司的不同品種,只要利用 EP 技術,都會在現有品種上得到提高。正因如此,凱伊瑪跟幾乎所有的大育種公司和機構都有合作,比如拜耳、國際水稻研究所。 「我們跟大公司的合作大於競爭,凱伊瑪負責利用EP 技術加強他們的種子,幫助他們培育更好的品種。大公司可帶著凱伊瑪先進的技術,更快地走進農地。 」蓋爾同時強調,凱伊瑪的技術已經積累了12年,建立了很高的壁壘。 向第三方合作公司提供 EP 技術並收取一定的費用,這是目前凱伊瑪的盈利方式。未來,通過 EP 技術培育的農作物品種走向市場後,凱伊瑪會評估 EP 帶來的增產價值,這部分價值將在種植者、種子公司和凱伊瑪三方中按一定比例進行分配。由於技術投入非常巨大,目前凱伊瑪還沒有盈利,蓋爾預估,凱伊瑪可以在2016年實現淨利潤。 凱伊瑪非常重視中國的業務發展,矯樹凱介紹,凱伊瑪會根據中國行業政策設計不同的商業模式。例如,目前各大公司在玉米育種方面較成熟,凱伊瑪會參考他們的模式,與中方企業成立合資公司,共同研發、生產、經營;在小麥育種方面,政府投資成立一個項目,中方有承擔單位,凱伊瑪與承擔單位合作提供技術,雙方共同研發新品種。 另一家關注食物未來的公司更為具象——專門製造人造雞蛋。在美國硅穀眾多創業公司中,Hampton Creek 食品公司著實算個異類。當其他人都在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熱門概念上大做文章時,該公司創始人喬什·蒂特裡克(Josh Tetrick)卻帶領麾下的植物學家、生物化學家、食品科學家等專業人士,研製「人造雞蛋」 ,研究如何在上千種植物中提取需要的蛋白質。 在傳統禽蛋產業中,一顆雞蛋的誕生過程,實則是以工業化生產方式轉換 食物能量的過程。蒂特裡克認為,傳統產業不僅飼養方式不人道,從能量轉換 角度來看也十分低效,其間的碳排放更是令生態環境難以承受。他致力於用豆類植物蛋白研製雞蛋替代品,現已成功混合加拿大產青豆、南亞大豆等12種未經基因改造的植物,研製出味道、營養 價值、膠質特性與雞蛋基本無異的植物蛋白替代品——不含膽固醇,保存時間更長,成本比真雞蛋少近一半。 這一創新理念贏來投資者青睞。早在 李 嘉 誠 之 前,Hampton Creek 公司已獲比爾· 蓋茨及 PayPal 創始人彼得· 蒂爾注資。今年2月,公司成功攬下維港投資領銜的2300萬美元 B 輪天使融資,此輪的投資者還包括雅虎聯合創始人楊致遠旗下的雨雲創投(AME Cloud Ventures) 、科斯拉創投(Khosla Ventures)以及對沖基金大鱷湯姆· 斯太爾(Tom Steyer) 。 2013年9月,Hampton Creek 推 出以類雞蛋為主要成分的蛋黃醬產品「就是蛋黃醬」 (Just Mayo) ,正式進軍食品市場。該產品已於全美 Costco、沃爾瑪等大型超市上架。 蒂特裡克向財新記者透露,也在籌劃將蛋替代品引進中國,而李嘉誠的投資恰可助力其步入這個雞蛋消費超過全球三分之一的龐大市場。 「中國非常依賴禽蛋類製品,而且曾是禽流感發源地,這些都是 Hampton Creek 進軍中國市場的機遇。 」他說。 人體除日常所需食物之外,醫學檢查也屬必要。來自以色列的公司Medial Research 利用大數據技術和常規血檢資 料,提供低成本的癌症篩查技術。 公司創始人兼 CEO 歐瑞 · 格瓦(Ori Geva)介紹,他們的技術可通過蒐集包括血常規化驗的大量電子病曆數 據,對潛在患病人口進行早期檢測,並篩查出癌症高危人群。由於血液檢測費 用較低,使用其專利技術算法模型進行風險評估,可大大減少癌症篩查成本。 癌症篩檢可在早期發現癌症,然而現有多數癌症篩查技術飽受詬病,常見的醫學影像檢測、大腸鏡和活體細胞取樣等技術缺點不少,如過程繁瑣、成本過高、對身體有一定傷害,令許多潛在癌症患者望而卻步。另一面,準確率也堪憂。美國《家庭醫藥年刊》的一項學術報告表明,在14次癌症綜合篩查監測 中,至少1次誤診的概率平均可達50% 左右,而錯誤的癌症「死亡通知書」無疑對患者造成巨大心理壓力。 「如果能借助大量既有的血檢數據,利用尖端數據分析技術,癌症篩檢可以變得更簡單、更低成本。 」格瓦說。 Medial Research 現已推出的一個數據平台,專門篩查直腸結腸癌。該項 目通過與大型醫療機構合作,獲取大量現有的常規血檢資料,然後利用算法分析,為每個個體得出直腸結腸癌的風險評分。格瓦表示正著手將這套體係引入中國,已開始在中國大型醫療機構和政府衛生主管部門中尋找合作者。 在全球五種流行腫瘤疾病中,中國的肺癌、食道癌患者死亡率高居全球首位。格瓦透露,將會針對中國多發的肺癌和胃癌改進模型。 綠色科技 前述三家公司關注人體本身所需,另有三家直指生活環境改善。 2013年末,李嘉誠在接受財新記者專訪時曾展示一隻納米 LED 燈泡,報導發表後即引發 「李嘉誠效應」 ,產品銷售劇增,LED照明概念股瞬間猛飆。 研發這款高能效燈泡的,是由三名加拿大多倫多大學 「80後」畢業生創辦 的 Nanoleaf,故事的開頭可溯至2009 年,三人在畢業數年後重聚,欲在綠色能源領域有所作為。 目前,全球 LED 照明產業仍處發展初期。受限於散熱能力,市場上能替代功率75瓦或100瓦白熾燈泡的 LED 燈產品不多。以能耗、壽命、環保等維 度 論,Nanoleaf 生 產 的 LED 燈 泡都屬其中佼佼者。31歲的創始人閆思成(Christian Yan)介紹道,功率12瓦的 Nanoleaf 燈泡,即可發出與100瓦普通白熾燈相當的亮度;能源損耗可控制至5%,遠低於普通白熾燈20% 的能耗;使用壽命更可達3萬小時之久。通電過程中,Nanoleaf 燈泡可自動調節電流輸出,維持60-70攝氏度的安全恆溫,減少熱損耗。此外,Nanoleaf 燈泡設計別 具特色,是由可摺疊的印製電路板組合而成,可供刻印各色圖案。 早 期 的 批 量 生 產 所 需 資 金,Nanoleaf 主要從眾籌網站籌得。里程碑式拐點發生在近半年,Nanoleaf 獲得維港投資及凱鵬華盈(KPCB)的共同投資。 「這是新的一大步……我們現在擁有充足的資源可加大研發力度,並數以倍計地擴張生產規模。 」Nanoleaf 官方博客如此寫道。 雖說科技含量與藝術品位俱佳,但造價著實不菲,Nanoleaf 燈泡目前最低售價35美元。顯然,進入尋常百姓家還要走很長一段路。今年春節前 Nanoleaf 進駐深圳,眼下重任之一是建設位於東莞的全自動化生產線。Nanoleaf 希望,隨著技術的進一步成熟和全自動化生產線的建成,生產成本可以降低。 Nanoleaf 寫在官網上的宏偉目標是「以我們的創新徹底改變照明產業,照亮世界的同時保護好地球」 。未來他們還打算生產無需調光器即可調節亮度的燈,佈局商用照明和家電自動化。 節能之外,環保的另一重點是減汙:處理已有汙染、減少新增汙染——前者的代表有研發廢水生物處理技術的NanoSpun 公司,後者代表是 Tipa 公司——研發生產百分百生物可分解的物料包裝,這兩家公司也都來自以色列。 Nano 意 指 「納 米 」 ,Spun 譯 為 「紡織」 ,二詞的組合指向 NanoSpun公司的技術精髓:利用微納尺度的多孔纖維材料,增強特定的生物過程。他們希望以靜電紡絲(electrospinning)技術製備微納纖維,推動智能纖維的發展。 作為高效的水處理技術之一,膜技術廣泛應用於海水淡化、給水處理、汙水處理等領域。而靜電紡絲技術可連續 製備直徑短至幾納米的纖維,因其直徑小、孔多、比表面積(指單位質量物料所具有的總面積)大,去除雜質高效,被普遍認為是一種質量頗佳的膜材料。 NanoSpun 在推介會上介紹的廢水生物處理產品是他們首批推出的產品,借助納米科技,以生物方式處理水、廢水和溢油。 據其官網介紹,水及汙水處理產品的關鍵技術,是在智能雙層中空纖維的多孔淨化面料中,有效裝載生物活性元素。公司創始人兼CEO 歐哈德(Ohad Ben Dror)在推介會上說,NanoSpun 的產品可以做到幾近完全沒有能耗。 NanoSpun 最 初 的 技 術 靈 感 起源於與美國麻省理工齊名的以色列理工學院,團隊成員也多來自此校。 NanoSpun 的產品線,現已拓至智能包裝、紡織物和醫療器械,其技術可為眾多產業提供不同納米結構的應用產品。 第 三 家 綠 色 科 技 公 司 Tipa 的創始人達芙娜· 尼森鮑姆(Daphna Nissenbaum) ,是推介會上惟一的女性創始人。在以色列聚焦突破性創新的新聞網站Nocamels.com5月12日一篇報導中,達芙娜被列為國內科技界十大女性領軍人物之一。 公司名 Tipa,在希伯來文中意指「水滴」 ,其主力產品是百分之百生物可降解的物料包裝,180天內可完全自然分解。突破性的生物高聚物(biopolymer)技術,使產品兼具極佳保濕保鮮性、透明度及拉伸力,幾近傳統食品包裝塑料,可應用於脫水、新鮮、冷藏、冷凍食品。 大數據畫出另一張臉 在這個社交媒體滿天飛的時代,人們都應該有這樣的經歷:當需要在現實世界中與陌生人見面,不管是職業面試、尋找驢友抑或被迫相親時,人們都會偷偷搜索一下對方的主頁、微博賬號或瀏覽 一下微信朋友圈,以獲得初步瞭解,尋找最初的信任憑據。個人和企業在社交媒體上呈現的自我,也似乎成了這個陌生人世界中建立互信和聲譽的依據。 Traity結合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將個人或者企業在社交媒體上的數據信息進行整合,建立一個標準化的信譽檔案平台。具體來說,Traity 通過抓取每個人社交媒體(Facebook、Twitter、Linkedin)上的履歷、行為模式及言論,同時還包括交易網站(eBay、Amazon)上的交易記錄,通過大數據整合,勾勒出一副巨大的「個性考察圖」 ,試圖將 每個個體的信譽、優缺點進行量化,讓參與者更認清自己,同時瞭解別人。 「我們想建立這樣一個世界:人人互信,即使未曾謀面,也不會有隔 閡。 」Traity 的 創 始 人 胡 安(Juan Cartagena)表示。 這家總部位於西班牙馬德里的創業公司借助了當今互聯網界兩個最炙手可熱的概念:大數據和線上名譽管理(ORM) 。在互聯網時代,線上的名譽已經成為個人和企業的 「另一張臉」 ,人們往往通過搜索一位陌生人或者一家企業在線上所呈現的形象,以獲得最初印象。這些穀歌搜索頁面中所呈現的信息可能意味著一個潛在的職業機會,一次購買決定甚至一樁商業合同。 Traity 通過提供用戶線上名譽的標準化評估,以量化直觀的方式呈現用戶的線上名譽,並成為線上人際互信的通行證。這一平台可以在企業招聘、個人財務風險及企業線上營銷等領域得以運用。Traity 目前已經擁有超過80萬登記用戶,並獲得了包括維港投資、貝塔斯曼集團等的首輪投資。 Traity 期望幫助中國企業在人力資源和財務等方面建立信譽參考體系,並尋找大數據及社交媒體合作夥伴,在保險、個人信用等領域有所作為。 財新實習記者劉虹岑對此文亦有貢獻 | ||||||
| ||||||
被翻譯為大數據、海量資料或巨量資料的?Big Data」,向來被視為下一波重要科技趨勢,過去幾年以大企業應用較為積極。不過亞洲首富李嘉誠名下的基金會,近來一連串的投資活動,代表大數據的發展又進階到另一階段;以市井小民為主的終端消費應用,正躍上主流。 今年五月十九到二十三日,李嘉誠基金會由董事周凱旋親自領軍,帶著旗下維港投資(Horizons Ventures)所入股的七家新創公司,在中國北京、廣州、蘇州等七個城市巡迴舉辦發表會,邀來國務院、當地副省長級貴賓現身助陣,幫助這些來自加拿大、美國、以色列、西班牙的創業家打開中國市場。 七家公司中,除了《商業週刊》曾報導的人造雞蛋製造商漢普頓克里克食品(Hampton Creek Foods)外,還包括環保包材、水處理、產量倍增種子、高效能LED等領域的新創業者。引人注目的是,有兩家公司所推出的社交網站個人徵信、癌症篩檢應用,正好都屬於大數據領域。 新創公司嶄露頭角轉向消費端,大企業搶購併 過去,一談到大數據,大家馬上聯想到的就是Google、臉書(Facebook)、IBM等積極佈局相關商機的大企業,一些小型新創事業也大多著墨在發展更先進運算科技、更能跨平台的技術為主。但是今年大數據儼然推進到新境界,比的不再是硬邦邦的技術,做生意的對象也不再是大型企業,而是真正面對消費者的應用服務。 美國創投業者特克(Matt Turck)連續三年發佈「大數據產業地圖」資訊圖表分析。他發現,整個大數據產業中,雖然仍以基礎架構、運算分析、跨平台業者為大宗,但他的地圖顯示,推出消費端應用的新創公司比例逐漸攀升,已經從第一年約佔地圖面積七分之一,進步到今年佔了將近四分之一。 特克觀察,這批新創公司推出應用於市場行銷、客戶管理、惡意造假行為偵測等服務,並開始擴散到生技、保健、教育等更廣泛的領域,發展益趨蓬勃。而令人振奮的是,「這還僅僅是個開端而已!」他說。 這個趨勢,李嘉誠也看到了。 由李嘉誠基金會入股的維港投資,過去創投成功案例相當驚人,曾精準的看上Skype、臉書、Spotify音樂服務、Siri語音人工智慧等赫赫有名的公司,並因此賺得盆滿缽盈。 近年成果還包括投資了被雅虎購併的新聞摘要公司Summly,獲臉書購併的上網流量監控軟體Onavo,以及被Google購併的地圖導航商Waze、人工智慧公司DeepMind。這麼厲害的成績,也難怪吸引︽富比世︾雜誌(Forbes)今年三月專文報導。 漢普頓克里克食品創辦人泰崔克(Josh Tetrick)以自家獲維港入股的經驗分析,維港偏好想法大膽創新、能找出真正問題、並可運用科技為世界帶來大規模改變的新創公司。維港投資這回新壓寶的大數據服務應用新創公司Traity與米迪歐癌症篩檢公司(Medial Cancer Screening),也不例外。 Traity的股東陣容赫赫有名,除了維港以外,矽谷著名的天使投資公司500 Startups也是有力的後援。能吸引大咖入股,Traity想處理的不是什麼更艱深的運算分析技術或是更省成本的方案,而是透過顛覆性的創意,解決臉書、推特(Twitter)等社交網站尚無法處理的網路個人徵信問題。 Traity創辦人是西班牙籍的卡塔赫納(Juan Cartagena),他接受《商業週刊》專訪談創業緣起,甜蜜的笑說,其實是因為在網路上認識女友時,自己是經過女友徹底的網路人肉搜索後,才獲認可進一步交往。 創新運用一:揪出假帳號,交友不怕被騙 於是十八個月前,他與兩位好友創辦了Traity。擁有數學、資訊工程背景的研發團隊,以大數據技術開發出自家演算法,應用在研究社交網路上的人類行為。他們發現,透過大量的資料比對並建立模型,能判斷出帳號資料真假,篩檢出假帳號與背後可能有鬼的造假資料。 想要獲得Traity背書的網友,只需要授權Traity抓取個人臉書、推特、領英(LinkedIn)上的基本資料,或者是eBay拍賣、Uber計程車、Airbnb住宿分享網站上的交易評價,就能獲得Traity給予公正第三方的背書,之後不論是交女友、求職、與陌生網友共乘汽車、網路小額信用貸款,都將更方便、也更容易取得信任與優惠。 這套系統也能用於個人性向評估。透過維港投資的牽線,Traity與李嘉誠基金會捐助的廣東汕頭大學合作,招攬超過千名大學生加入實驗計畫,透過簡單的誰最有團隊精神、最有領導力、最有分析力等簡易問卷,用大數據交叉比對運算,為每名學生提供個人能力分佈表。如此一來,Traity的大數據技術除了能瞄準消費者市場,也能通吃企業職場應用。 創新運用二:花小錢輕鬆完成癌症篩檢 另一家維港看上的大數據公司,則是來自以色列的米迪歐。 一般談起癌症篩檢,大部分人馬上會聯想到的就是昂貴的正子掃瞄或是痛苦的內視鏡檢查,但米迪歐只需要最普通、最基本款型的驗血數據,搭配受測者性別、年齡、是否抽菸等基本資料,透過數百萬筆資料庫所建立的大數據模型,經過比對並監測歷年連續數據變化,就能篩檢出客戶罹患大腸癌、胃癌等癌症的風險。 米迪歐公司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蓋瓦(Ori Geva)指出,他們曾與以色列第二大健保公司Maccabi,進行一項大腸癌篩檢計畫,結果顯示,有了這套系統,在不須將所有客戶送去做大腸鏡檢驗的情況下,保險公司能精準篩選出需要進一步體檢的樣本,估計至少能節省一○%以上的醫療費用。 目前這套系統已經獲得歐盟上市許可,以小成本解決令人頭大的癌症篩檢問題,正中維港的投資口味。事實上,整個大數據產業正由早期實驗性、技術性濃厚的氛圍,慢慢步向成熟與擴張,企業購併、籌資活動頻頻就是證明。 今年一月Google以三十二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九百六十億元)的大手筆,購併可收集大數據資料的溫控器製造商Nest,推特則在四月一口氣購併了三家與大數據相關的公司:社交網路與電視分析商Mesagraph、SecondSync,及社交網路數據提供商Gnip。 過去一年內,在大數據產業中數一數二的反恐數據利器Palantir、技術平台業者Cloudera、資料庫公司MongoDB等企業,都再度籌得上億美元資金。台灣最成功的案例,是推出陌生來電識別whoscall服務的Gogolook。 「大數據的消費端應用,肯定會越來越多,」Traity創辦人卡塔赫納說。大數據應用面的創新正引領新一波創業,不需要龐大開發團隊,也不需要大資本,比的是遠見與創意,誰能跳脫出框框找到突破性的應用,就能勝出! 【延伸閱讀】服務對象,正從大企業變消費者──大數據新創公司現況●被亞洲首富看上1.公司:Traity經營項目:網路個人徵信服務成績單:維港投資入股2.公司:Medial C.S.經營項目:智慧型癌症篩檢成績單:維港投資入股 ●獲知名企業購併1.公司:台灣Gogolook經營項目:來電辨識與號碼管理成績單:韓國Naver(Line母公司)購併2.公司:Mesagraph經營項目:社交網路與電視內容分析成績單:推特購併3.公司:SecondSync經營項目:社交網路與電視內容分析成績單:推特購併4.公司:Gnip經營項目:社交網路數據分析成績單:推特購併5.公司:Topsy經營項目:社交網路數據分析成績單:蘋果購併6.公司:Cue經營項目:社交網路數據搜尋成績單:蘋果購併7.公司:Nest經營項目:智慧型數位溫控器成績單:Google購併8.公司:Inkiru經營項目:大數據客戶資料分析成績單:沃爾瑪購併 ●募資上億美元1.公司:Cloudera經營項目:資料分析技術平台成績單:累計募資10億2.公司:Palantir經營項目:大數據軍事資料、分析平台成績單:累計募資9億3.公司:MongoDB經營項目:大數據資料庫成績單:累計募資2.3億 整理:蔡靚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