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李嘉誠:三大現象令我無心睡眠

http://www.yicai.com/news/2014/06/3983167.html

長和系主席李嘉誠,出席由他擔任校董會名譽主席的汕頭大學畢業禮,並發表題為《無心睡眠》的致辭。李嘉誠表示,最近網絡討論頗多,他雖已看破事態得失,但還是憂心個體的機會失衡將成「新常態」、憂心國家資源侷限影響到未來發展,他還憂心政府對教育改革和投資不足、人與人之間欠缺互信。

以下為演講全文:

無心睡眠 ——李嘉誠汕頭大學畢業典禮致辭

尊敬的劉明康教授、各位領導、各位嘉賓、老師們同學們:

每年六月,能參加畢業典禮,分享同學們完成人生階段里程碑的快樂時刻,我內心的欣喜,猶如自己畢業一樣。我謹代表校董會全人恭喜每一位同學,祝願你們在天空海闊的人生大道上能實現理想,走出自己的寬坦大路。

可能因為網絡上的許多討論,最近很多朋友,不約而同,積極向我推介各種酣眠良方,有氣功的、有食療的、有中西各種靈方妙藥——希望我可以在晚上睡得好點;朋友關懷那份濃厚情誼令我感動,但大家討論我長夜裡未能成眠的熱切....對我卻是一番鼓舞。我今年85歲,事態間,各種個人得失,早被風風雨雨沖淡,還有何憂心?

我憂心,在全球化、知識經濟的時代,各人智商、能力和努力程度不一樣——機會失衡成為「新常態」。

我憂心,國家資源侷限成為未來發展的難題。

眼前,我們需要把困難變為機遇;

眼前,我們急需科技拓闊創新;

政府要有靈活方略,處理價值世界和實際世界間微妙的關係,特別在再分配的調節機制,不要讓「貧富懸殊的憤怒」和「高福利負擔」一事的兩面現象,持續讓社會停滯和不安;政府必須率先納新求變、開拓思維,政府必須深切推行教育改革,我一直認為投資教育失當是對未來嚴重的罪行。

我憂心,人與人之間欠缺互信:信任是凝聚理性社會一個重要的環節,當它未能成為潤澤社會的「正能量」,當大家總覺得一切在變味,對一切存疑,認為公平正義被腐蝕時,政經生態均會走向循環的大滑坡:構建社會信任——是民族最好的無形資產。

各位同學,你們今天畢業了,在新大門的真理鐘敲響之時,你對未來的許諾是什麼?每天晨光初現時,你可曾對社會的問題有所記掛?你會是,視而不見、無動於衷,還是淵深邃密、鍥而不捨?一個有真能力的人,總會自覺的把「推動社會進步」視為己任。

不可言詮的世界,她的未來需要你們年輕人的承擔、需要你們正面的價值觀、需要你們的關懷、需要你們的耐心,也需要你們的解決問題的能力,盡其心者知其性,有你們推動社會進步的決心和堅持,就是你我在變動不居的世局中最好的酣眠良方!

再次祝願各位同學在責任之路上活出成功、豐盛、快樂和充滿尊嚴的人生。

今天你以汕大為榮,明天汕大必以你為榮。謝謝各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943

《抄捷徑》有錢人越來越有錢的祕密 跟著巴菲特、李嘉誠這樣做 成功快三倍

2014-06-23  TWM
 
 

 

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就連搭飛機時,做的事情都和一般人不太一樣。

像是股神巴菲特、華人首富李嘉誠,至今仍靠著好習慣,不斷開創富足人生,無論如何,學習他們的精神,是成為有錢人的捷徑。

撰文‧施禔盈

看見頭等艙或商務艙有錢人在做的事情,是不是與一般人搭機時所做的事情很不一樣?歸納這群有錢人的三大習慣,從日常生活中就學習這樣的態度與精神,不久的將來,你當然也能升等搭商務艙,甚或頭等艙。

專注力

有如肌肉鍛鍊,

常運作就更茁壯

每年四到八月,是磊山保經首席顧問李佳蓉頻繁飛行的日子,這段期間因為講課邀約、內訓與外訓,她大概每兩週就要搭機一次;但對李佳蓉而言,坐上商務艙的位子後,是享受的開始。

一般來說,不論長程還是短程,她從不闔眼,一上飛機,她會把準備好的水瓶交給空服員裝滿,並要求不受打擾,之後就沉浸在策略思考上。

磊山保經的第一個三年計畫:「成為保險經紀人的典範」,即是她在飛機上細思的結果。現在,她正在構思第二個長期計畫,「答案還沒找到,所以這是我目前搭機時一定要思考的事情。」於是,李佳蓉每每坐上飛機後,就會打開隨身攜帶註記重點的小冊子,然後準備幾張A4紙,開始拼湊片段的思惟,希望盡快擬定公司未來方針。

她強調,機上沒有手機、沒有LINE、沒有fb,沒有任何人與你互動,時間由自己百分之百掌控,「只要一把座位上的頭燈打開,因為燈光直直地投射在筆記上,這時候,我可以完全專注在該做的事情上面。」有趣的是,只要是日常生活中,需要專注處理某些事情時,李佳蓉也會選擇一個不被打擾的時段,僅打開桌上的檯燈,讓燈光帶領她聚焦在重點事情上,「這樣完成事情的品質與效率,都超乎想像。」其實,「專注」絕不是商務艙或頭等艙的少數樣貌,東森行銷整合公司執行董事邱珮琳,曾任大鵬灣國際開發公司董事長,剛接任時,她去了一趟美國辦事,回台的十四小時航程,她一路詳閱公司近四年的會議資料,列出相關問題及重點項目。一下飛機,即進到公司開會,再將問題一一釐清。「當時,與會者都很驚訝我的提問,怎麼可以這麼精準?」她露出自信的笑容說,在機上如此安靜的環境,當然容易聚焦。

十四個小時看完厚達十來公分的資料檔案,邱珮琳早在搭機前,就規畫好這趟航程的重點工作,「對一般人來講,搭飛機很無聊,需要『打發』度過,我反而覺得,搭機時工作很容易進入狀況,並且經常可以三倍速的效率完成事情。」《專注的力量》一書提到,科學已經證明專注力的技巧高低,足以決定我們從事任何工作的優劣,但可怕的是,現在的環境很容易讓人分心,目前美國青少年平均每天送出超過一百則文字訊息,相當於他們清醒時平均每小時發送十則訊息。當專注力匱乏,會導致心思飄移;心思飄移時,談不上效率,更遑論成功。好消息是,專注力的運作方式很像肌肉:不加以鍛鍊會萎縮,好好鍛鍊就會成長茁壯。

知識力

不間斷閱讀,

五分鐘也能充電

理財女王何麗玲搭機時,手上的書本不曾離開過;外資圈天王級分析師楊應超搭機時,如果已經完成工作要撰寫的報告,接著一定戴上耳機聽有聲書。股神華倫.巴菲特搭機或等飛機的空檔,也一定是埋頭讀書,而他最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便是,「盡一切可能廣泛閱讀。」「巴菲特根本是學習機器。」巴菲特長達五十年的智慧合夥人查理.蒙格曾說,「我這輩子遇到的聰明人,沒有不每天閱讀的;沒有,一個都沒有。華倫讀書之多、我讀書之多,可能會讓你吃驚。我的孩子都笑我,他們覺得我是一本長了兩條腿的書。」閱讀的力量有多大?它可以讓巴菲特成為世界首富,事實上,華人首富李嘉誠也是閱讀狂,大家都知道,他將「知識改變命運」奉為圭臬,雖然只有小學學歷,卻因閱讀翻轉人生;即使晉陞首富,睡前看書的習慣也從未中斷。終究,大量閱讀才能形成自己邏輯思考判斷的能力。

只是多數現代人「不習慣閱讀」,而是「習慣滑手機」,但習慣是養出來的,當閱讀變成習慣時,你會發現閱讀就像呼吸一樣自然,並且像空氣一般,沒有它會有窒息感。

執行力

搶空檔、排順序,讓時間價值極大化在日本航空服務近十三年、現為開南大學空運管理學系講師的陳莞茜,長期觀察不同座艙乘客的習慣,她發現,商務艙與頭等艙的乘客,有一個極大的共同特色就是:絕對不浪費時間,「可以感受到他們時間跑馬燈的速度,是一般人的五到十倍。」「除了在機上幾乎每個人都專注於自己的事情外,下機前十分鐘,人人也好像上緊發條似的,將一切準備就緒,希望艙門開啟的同時,就可以盡快離去,前往目的地辦事。」陳莞茜說。

《時間,愈用愈有價值》一書作者羅伯.博任退休前曾任全盛資產董事長、富達投資副董事長及總裁,書中有一段話是這樣說的,「雖然我用黑莓機,但還是會帶紙本閱讀材料,足以善用搭機時幾小時的關機時間。我也隨身攜帶小手電筒,以備困在計程車或其他太暗無法閱讀的地方時使用……,不管哪些方式適合你,務必為如何利用預期或非預期的空檔預做準備。」這就是成功人士「搶」時間的最佳寫照,當然,這幅畫面時時在商務艙或頭等艙登場。但要怎麼爭搶時間?除了絕對不浪費時間外,另外就是排定優先順序。以楊應超為例,因為出具具有深度且精準的報告是第一要務,所以搭機時,必定先完成撰寫報告的繁重任務,然後才是充電時間。如果他打算利用中短程約四小時的航程休息,就一定在候機時填飽肚子,然後一上機就戴上眼罩睡覺,不被送餐服務打擾。

每個人一天都只有二十四小時,最終能得到的總價值卻是人人不同,為什麼?這就是時間管理與時間價值的差異,只要愈有效率,時間使用得愈少,就愈有時間去創造更多的價值與未來;當然,財富累積的速度也將高效率化。

3步驟,聚焦不分心〉〉找出最能激發你的強烈動機,例如賺錢、兩年內升職。

〉〉訂目標,但不要太難,像是每天看書一小時、每天寫職場日記。

〉〉循序漸進,以職場日記為例,初期條列三點,慢慢延伸至一頁。

3技巧,天天讀上癮〉〉隨身攜帶一本好書放在包包裡,讓書本隨時跟在自己左右。

〉〉初步選書以易讀、短篇章節為原則,閱讀起來較得心應手。

〉〉遇空檔就拿書出來讀,若每天通勤讀一小時,一個月可讀完一本。

3觀念,達成高效能〉〉待辦清單分輕重緩急,上半部列優先目標,下半部列次要事項。

〉〉講求最終結果,處理複雜問題,先寫下初步結論,才能掌握重點。

〉〉別為小事傷神,次要事項達B+就好,才有時間把優先目標做到A。

(摘錄自《時間,愈用愈有價值》)

書中自有黃金屋

盡一切可能廣泛閱讀,搭機或等飛機的空檔,也不放過。

股神 華倫.巴菲特

把握時間創造價值

憑己力謀經驗很好,但時間就浪費得多了,若知識能應用於工作中,將事半功倍。

華人首富 李嘉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4364

李嘉誠的VC大棋:已投60多項目 重構人類食物鏈

http://news.iheima.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6&id=143843

而就在此前兩週,李嘉誠還親自在廣東秀炒「人造蛋」,力推該食物。目前,這種人造蛋黃醬已經成為百佳超市多個店舖的在售新品。年初,維港投資牽頭向該商品製造商Hampton Creek投資2300萬美元。

「人造蛋」和「打印皮革、牛肉」等超前衛科技投資,使李嘉誠成為實實在在的「超人」。實際上,李嘉誠私人參與投資的科技公司已經有60多家,「科技讓我心境年輕化。」在一次公開採訪中,這位老人道出了對高科技投資保持衝動的源泉。

人造蛋的商業構想

「人造蛋的沙津醬味道和真的沙津醬一樣,分不出來;用來做蛋糕的話,與真雞蛋已沒有分別,相信人造蛋將來一定好吃。」今年5月,李嘉誠和人造蛋生產商Hampton Creek在廣東的科技巡迴展覽上如此推薦被稱為「JustMayo」的人造蛋黃醬。

6月13日,「JustMayo」首次在李嘉誠擁有的百佳旗下Great超市金鐘店正式售賣,共有四款口味上架,每瓶售價23港元。

「目前,JustMayo還屬於百佳獨家代理的產品,先行會在香港百佳銷售。」 百佳超市公共事業部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導表示,「如果銷售表現良好,內地百佳也會大力引進。」

此前,生產商Hampton Creek已經在國內多個城市做了市場推薦,包括廣州、北京等城市。但是百佳超市主要網點在香港及華南地區(主要是廣東),因此,JustMayo要實現全國銷售,還需要進入到其他品牌的商超渠道。

據Hampton Creek創始人Josh Tetrick稱,人造蛋的營養價值比市面雞蛋多四分之一,且不含麩質與膽固醇,保存時間更長,但售價僅約為雞蛋一半,每罐蛋黃醬在美國的售價為2.99美元。

據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在Hampton Creek官方網站上獲悉,這種在美國被稱為「植物蛋」的產品,由多種容易生長的植物,例如豌豆、高粱、葵花籽等混合調配,複製出味道、營養價值及烹調特性與普通雞蛋相似的粉劑,可代替雞蛋烹製美食。

2012年創業初期,該項目獲得了比爾·蓋茨和Paypal創始人布萊爾的注意和支持,蓋茨還成為該公司的顧問,在硅谷大力為人造蛋產品做宣傳。

去年9月,這款名為Beyond Eggs的植物蛋在加州Whole Foods超市開賣,上市首月就獲得100萬美元的收入。Josh Tetrick當時預計,很快也會在世界各地上架。

目前,Hampton Creek已與世界各地的食品製造商洽談,希望他們的植物蛋能取代超市產品中使用的真蛋。該公司已製作出一種完美的蛋代替品,適合用於製作美奶滋,另一種則可用於製作蛋糕。

「我們可以製作很棒的美奶滋,我們和市場的領先產品做過口味測試比較,都能持續地打敗對手。」Josh Tetrick說,「而在餅乾方面,我們拿我們的產品讓比爾·蓋茨、布萊爾等人品嚐,他們兩人都吃不出差別。」

今年2月,李嘉誠和雅虎創始人楊致遠通過風險投資基金,向食品創業公司Hampton Creek Foods出資2300萬美元。人造蛋由此邁向亞洲商業之門。

「公司正在與中國大陸大學生及80後消費群體進行調查和溝通,希望瞭解中國年輕人的口味喜好、消費需求,以尋找市場推廣方向及規模,為即將推出的急凍無添加曲奇產品上市做準備。」 Josh Tetrick說。

Josh Tetrick認為,中國大陸消費者對食品安全、非基因食品高度敏感,將成為人造蛋要攻克內地消費者最重要的兩道防線。

打印牛肉

而對於投資商李嘉誠來說,人造蛋只是他構建未來的棋子之一。今年5月份,由國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李嘉誠基金會聯合舉辦的科技巡展上,李嘉誠基金會共推介了7個科技創新項目,除了人造蛋,還有癌症醫學篩查技術、農作物基因優化、廢水處理、生物可降解包裝、LED燈和「大數據」應用研究。

李嘉誠基金會董事周凱旋表示,李嘉誠一直想令香港、新加坡等寸金尺土的地區,如何透過科技令經濟效益提高,人造蛋的科技便是一例;另外又一直希望能研究能否透過幹細胞生產皮革的技術,及能生產肉類的植物技術,令寸金尺土如香港皮革產量能超越南美洲、肉類產量超越美洲。

6月18日,維港投資向ModernMeadow注資1000萬美元,開啟李嘉誠的高科技皮革和肉類生產的理想。

這是一個瘋狂的想法:ModernMeadow使用3D打印機將細胞塊沉澱到生物組織模型中,細胞粒會在打印後熔化,就像細胞在胚胎中發育一樣,培養出畜肉和皮革。

Enter Gabor和Andras Forgacs是Modern Meadow的兩位合夥人,在研究階段,該項目贏得了來自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和美國農業部極富優勢的津貼,並獲得了Peter Thiel's Breakout Labs等組織的科研經費。

「Modern Meadow一共獲得了200萬美元的資金贊助,這些津貼都非常快地批准並授予我們。」Gabor說,「這筆資金會讓他們完成其原型產品,並有能力爭取小企業創新研究機構對其下一個階段的資金支持。」

對於這些被培養出來的牲畜的肉和皮革的用途,現階段則主要是供應時尚設計師和皮革產品生產商,以滿足全球對這些廠商所製造的商品的不斷增長的需求。

全球每年的皮革貿易總額達到600億美元,皮革生產帶來的效益正契合了李嘉誠的商業構想,大型製造商、服裝配飾設計商,甚至是汽車製造商,都受惠於這條更有效率的皮革供應鏈。

獲得李嘉誠的投資資金之後,Modern Meadow的目標是進行一定數量的生產,並在今年把這些皮革整合進服裝和飾品,然後逐步擴大規模。

Modern Meadow的遠景目標是利用3D再生技術,生產符合美國農業部標準的肉類,供人類食用。該公司預計,由於「生物墨水」(也就是構成肉類的原料)是不同類型的細胞的混合體,可利用3D打印使原料成型,並在生物反應設備中進行處理,在原型階段,能夠打印出2cm×1cm×0.5mm見方的肉片。

Modern Meadow認為,生物打印肉類不僅能夠滿足人類對於動物蛋白質的需求,對環境也更加友好。

重構食物鏈

「對消費者來說,人造革會降低環境影響,也不必擔心動物保護權利等問題。」 Gabor在其官方網站產品介紹中說,「畜牧業釋放的溫室氣體佔所有人類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的一半,且畜牧業還佔據了地球上可用的非冰凍土地的三分之一,將3D打印技術和生物組織工程結合在一起來打印畜產品,可滿足人類每年消耗3億噸肉製品的需求,並處理這個星球上最大的問題。」

但Gabor認為,肉制食品是一個長期的工程,需要擁有更多的財務支持。有了李嘉誠的維港投資入股後,財力已經不是問題。「在許多虧損的初創企業裡,李嘉誠的投資被視為信心的主要來源。」香港一家產業投資基金經理人表示,「維港投資通常不會急於去談項目的回報率。不過綜合公開項目的發展進程來看,維港投資應該有著相當高的退出回報率。」

過去多年,維港投資多以信息科技為主要方向,Skype、Facebook、Spotify、Waze、Siri、DeepMind和Summly等科技界新秀在初創階段都得到過維港投資的資金支持。

而這一次李嘉誠正在下一盤大棋。「李嘉誠對科技的興趣正在從信息延伸到生物界,這兩大科技領域的區別就是一個關注人類生活方式,一個關注人類生存方式。」上述產業投資經理人說,「如果人造蛋和打印肉類真的走進大眾消費市場,人類在一定程度上將重構自己的食物鏈。」

Josh Tetrick就曾公開表示:「我們要把動物從配方中剔除,食品業是個破碎的行業,迫切需要創新,特別是涉及動物時。」

不過該人士認為,人造蛋的原料來源於易種植物,3D打印肉類原料來源於幹細胞,這種食物生存依賴是人類幾千上萬年產生的,要被改變成另一種依賴能否被人類接受還很難說。

李嘉誠對未來科技對人類食品生產的改變頗有信心,有公開信息顯示,除了上述兩個食品製造企業,李嘉誠還投資了一間以色列公司Kaiima,該公司發展了一種農業新技術,用一樣的水,一樣的土,農產量可以增加30%,且並沒有使用轉基因技術。

對Kaiima注資後,李嘉誠曾一度想在中國將Kaiima公司的農業技術商業化,但種種原因最終沒有成功。

在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范志紅看來,要說服消費者接受這些非自然出產的肉蛋類食物,還需要很長時間。「目前公開的數據不足以證明『人造蛋』的營養成分和各種工業用途能夠完全取代雞蛋,營養成分不是一個指標就能評價的,例如蛋白質成分高並不代表所有營養成分都高。此外,雞蛋獨有的營養成分,如卵磷脂,人造蛋中尚不知道是否含有。」

范志紅認為,在食品工業中,雞蛋有獨特的口感和放在食物中獨特的功能,人造蛋也不一定能夠完全替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219

大都市的悲哀 李嘉誠在香港推出16平米“蚊型”公寓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1027

李嘉誠 「不賺最後一個銅板」的箴言曾被奉為圭臬,但長實最近推出的16平米「蚊型公寓」,卻被媒體痛批「賺盡最後一分錢」。嘗試本週在新界推出新樓「嵐山」,有43套實用面積僅16平方的微型戶型,創下香港「最小戶型記錄」。該戶型居室面積僅8平方米多,和香港監獄的單人囚室相仿。媒體紛紛驚呼,李嘉誠是想藉此榨盡每一個香港人的錢,連剛畢業的小年輕都不放過。不過媒體罵歸罵,這種迷你戶型卻頗受年輕貴族的青睞,近年來已經成為香港最受歡迎的戶型,有時甚至要用「哄搶」來形容。迷你戶型雖然面積小,但總價也低,在樓價常年居高不下的香港,這類戶型成了資金不足的置業者唯一選擇。你身在大城市,享受各種便利性的同時,卻也得忍受面積小如牢房的居所。這不能不說是大城市的悲哀。蚊型公寓面積「堪比牢房」本週,長實在香港新界大埔區的新樓「嵐山」開售,不聲不響地刷新了新盤「小戶型」的紀錄——其中一套「開放式」戶型實用面積僅177平方英呎,折合約16平方米。新盤資料一面世,長實馬上被套上「無良開發商」的帽子,媒體冷嘲熱諷,紛紛送上「劏房豪宅」。長實最近在香港推出的「小戶型」,小得可以媲美香港監獄的單人牢房。香港樓價長年居高不下,小戶型的面積就越來越小得令人稱奇。包括恆基、華人置業、信和置業等開發商,近年來都曾推出總面積不到20平方米,居室面積小於10平方米的迷你戶型。「嵐山」這次引發爭議的戶型,居室面積只有8平方米多,而香港赤柱監獄單人囚室甚至都有7.5平方米。熱銷的「窮人恩物」然而,輿論罵歸罵,開發商每次推出這類迷你戶,卻總是意外地受歡迎,有時甚至要用「哄搶」來形容——最近信和置業推售的九龍大角咀新盤奧朗-禦峰,其中包括一大批面積在20平方米左右的迷你戶,僅僅開售半天就售罄,收到的預訂更超購21倍,早上9點開售前售樓處已經排起長龍。事實上,這種面積也小得有些「不人道」的迷你戶型,也是這兩年才開始在香港流行。最直觀的原因當然是小戶型面積小,總價也低,在樓價常年居高不下的香港,這類戶型成了資金不足的置業者唯一選擇。例如嵐山的超小戶型,最低僅售165萬港元(約合人民幣132萬元),相對於過去較常見的50平方米左右的兩房小戶型,總價低了一半以上。這就像許多地產中介一針見血地在推介中說的,真正是「窮人恩物」。單身貴族青睞迷你戶這類迷你戶的買家,不少都是首次置業的單身人士,或是沒有子女的年輕夫婦。全球不少研究都認為未來單身和無孩小家庭將越來越多,因此也令超小型住宅的發展長遠看好。香港城市大學教授、有多部樓市論著的曾淵滄博士更多次撰文,鼓勵政府、開發商興建超小型公寓。他認為大多數單身人士,其實只需要一間如同酒店單人房那樣的住所,傳統設計給一家三口以上居住的2、3居室,對於不富裕的單身一族而言根本是浪費空間。「就像超市也推出多種微波爐食品,對象就是這些不煮飯的單身者」,他相信,由於這類家庭的增加是時代大趨勢,因此在長實之後,其他開發商也一定會跟隨。可憎,可悲?現在,「牢房豪宅」是否看起來沒那麼面目可憎了?事實上,長實旗下「嵐山」的迷你戶開售四天以來,也一直是最受歡迎的戶型,這裡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精緻豪華,不但有單人廚房,浴室還裝有浴缸,甚至有個小小的陽臺(下圖)。這個開放式單位還被設計成與旁邊一套三居室的大單位相鄰,而且可以打通,長實更美其名曰「1+親」,指最適合年輕家庭帶著老人一起居住,也的確有不少買家將兩套住宅同時買下。事實上,沒有開發商建房子是為了「良心」,無論建豪宅還是小戶型,出發點無非都是為了公司的利潤。「迷你戶」越來越小,其實只反映了這類住宅的需求越來越大,也折射出香港地產市場正從過往的炒作豪宅,轉變為更多由自主需求主導市場。房子越來越小,房子的總價也隨之越來越低,解決年輕人的剛需,其實未嘗不是一件讓樓市變得更健康的好事。你身在大城市,享受各種便利性的同時,卻也得忍受面積小如牢房的居所。這不能不說是大城市的悲哀。(本文內容來自於新浪財經彭琳的文章《李嘉誠怎樣賺盡香港最後一個銅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361

無視政策利好 李嘉誠持續大手筆拋售內地物業資產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4096

李嘉誠又要拋售物業資產了。

中國房地產企業泛海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周二公告稱,擬透過附屬公司泛海控股國際以近40億港元價格,收購和記港陸逾七成股權,出讓人為亞洲首富李嘉誠控股的和記黃埔旗下兩間全資附屬公司。

公告顯示,泛海控股國際擬出資不少於35.56億港元(相當於每股0.5556港元)但不多於38.3億港元(相當於每股0.5984港元)價格,收購和黃兩附屬公司合計持有的和記港陸71.36%股權。目前相關各方周一已簽署諒解備忘錄,正就合作事宜進行洽商。

和記港陸主要在中國內地從事物業投資及賺取租金收益。

另一則消息稱,李嘉誠持股7.84%的新加坡房地產基金亞騰資產管理(ARA)接近完成洽商出售上海黃浦江西岸虹口區的盛邦國際大廈。

該物業是位於虹口區四川北路商圈的上海盛邦國際大廈甲級寫字樓,高31層,總面積為56859平方米。其中,B1至5樓為商業,6至31層為寫字樓。

該樓原名福海商廈,自1994年建成以來,曾經三度流拍、兩次轉手,2008年金融危機中倒閉的雷曼兄弟也曾做過盛邦國際的業主。

據《21世紀經濟報道》,按照知情人士透露的交易信息,盛邦國際此次的售價為15.4億人民幣,持股不到8%的李嘉誠將從此筆交易中獲益近三千萬。

ARA是由現任行政總裁林惠璋與長實共同出資成立。成立時林惠璋為ARA第一大股東,控股36.45%,而長江實業為第二大股東,持股ARA 13.87%。

新加坡公司Straits Trading以2.38億美元從林惠璋和長江實業手中購買了總計20.1%ARA的股權。交易完成後,林惠璋退居第二,而長江實業為ARA排行第四的投資者。長實目前只持股7.84%,為第四大股東。

近兩年,李嘉誠父子開始大量在香港和內地拋售房地產物業。據不完全統計,過去一年內李家父子拋售的樓盤價值已達250億元。

此前,李澤楷的香港盈大地產以72億港元賣出北京盈科中心,長江實業子公司出售上海陸家嘴東方匯經中心寫字樓,並出清已持股多年的的長園集團股權。

今天的最新消息顯示,李嘉誠已將和記黃埔旗下的兩家全資附屬公司以近40億港元的價格出售,收購方為中國房地產企業泛海控股。

與其不斷賣物業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李氏父子已經很久沒有新增房地產項目了。據專註於房地產領域的微信公眾號及第行,李嘉誠已經兩年沒有在大陸拿地了

此前,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就曾評論稱:“李嘉誠等有國際影響力的人物開始拋售中國房地產資產,會影響很多精明投資者對市場預期的判斷,帶動部分精明者加速拋售中國房地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567

泛海接盤李嘉誠旗下和記港陸

來源: http://xueqiu.com/1025819408/30792509

李嘉誠再次拋售內地物業,接盤者為內地富豪盧誌強名下泛海控股股份有限公司(000046.SZ)。 ■ 近40億港元購七成股份,主要資產為上海港陸廣場和港陸黃浦中心

  李嘉誠再次拋售內地物業,接盤者為內地富豪盧誌強名下泛海控股股份有限公司(000046.SZ)。

  泛海控股於8月12日公告稱,擬以近40億港元收購和記港陸有限公司(00715.HK)逾七成股權,出讓人為亞洲首富李嘉誠控股的和記黃埔(00013.HK)旗下兩家全資附屬公司。

  和記港陸主要於中國內地從事物業投資及賺取租金收益,目前旗下的兩棟物業為港陸廣場和港陸黃浦中心,均位於上海人民廣場商圈。

  以房地產開發為主業的泛海控股擁有18家控股子公司,開發的項目分布於中國北京、深圳、武漢、上海 、杭州、青島及美國洛杉磯等地。

  盧誌強為中國泛海控股集團(泛海集團)董事長,泛海控股為其下屬公司。泛海集團在金融領域涉獵甚廣,主要投資控股的金融機構有民生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中國民生信托有限公司等,參股的金融機構有中國民生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等。

  
泛海控股享有獨家權

  和記港陸前身為港陸國際——為 “玩具博士”陸宗霖所創辦,1992年引入長江實業(00001.HK)作為股東之一,後由和記黃埔接手,陸氏家族於2008年全面淡出。

  和記黃埔發言人表示,和記港陸近年業務已不太活躍,公司想過很多選擇,認為泛海控股出價較有吸引力,所以決定出售,同時建議和記港陸董事會派息每股0.2元。至於此次出售股權是否反映長和系進一步撤資內地,發言人引述李嘉誠在年初業績會上的言論,稱“有買有賣是很平常的事”。

  泛海控股公告顯示,泛海控股擬出資價格區間為35.56億港元(相當於每股0.5556港元)至38.3億港元(相當於每股0.5984港元)。收購對象為Promising Land及Uptalent Investments,兩家公司合計持有和記港陸已發行股本總額約71.36%的股份。目前相關各方已於8月11日簽署諒解備忘錄,正就合作事宜進行洽商。

  公告並稱,泛海控股已於簽署備忘錄當日以本票形式向兩家出讓方支付共計9.99億港元保證金。同時,自簽署備忘錄之日期開始,泛海控股享有對此次和記港陸股權收購的獨家權。

  

或為拓展融資渠道

  分析人士稱,不排除此次泛海控股只是為了購得一個上市平臺。

  泛海控股表示,為進一步壯大海外平臺,公司簽訂了上述諒解備忘錄。如果最終實現收購並順利完成整合,將有利於泛海控股更為充分地利用國際資本、市場,推動公司的可持續發展。

  值得指出的是,泛海控股在上海擁有董家渡10、12、14號三幅地塊,計劃開發建設的泛海國際公寓位於中華路以東,紫霞路以南,王家嘴角街以西,王家碼頭街以北。

  泛海國際公寓項目總用地面積約12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近56萬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築面積40萬平方米,包括住宅建築面積30萬平方米,商業面積5萬平方米,酒店式公寓3.9萬平方米。項目內規劃有大型綜合商業中心、對公眾開放的大型景觀綠化帶,整個項目計劃建設成為高品質、高智能、環保型的大型綜合社區。

  其中,董家渡12號和14號地塊為舊改地塊,須在動遷工作達到80%以上才可以申辦土地使用權證。目前上述兩幅地塊尚未完成拆遷。

  上述分析人士稱,董家渡所在地塊因處於外灘金融集聚中心,帶動地塊估值的同時,造成後續地塊拆遷成本的上升。此前為了開發10號地塊,泛海控股已多番融資。此次收購在港上市的和記港陸,不排除是在搭建境外的上市平臺,拓展公司的融資渠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649

李嘉誠:企業家所有失敗都源於貪婪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0916/145699.html

i黑馬:李嘉誠個人負責包銷的近億股新股,現金10.38億元,僅僅是包銷長實新股,李嘉誠就賬面損失3.5億元,更重要的是,根據發行新股協議,李嘉誠可以從已包銷出手的新股按比例提取傭金,但是,李嘉誠分文未取。

李嘉誠認為,企業起伏在國內國外都有,最要緊的是企業不論大小,一定要有核心業務,經濟整體往下掉50%時,你的業務只掉10%,這就是核心業務。核心業務可以在經濟起伏時起到很大作用。宏觀調控雖然是國家的規劃,但國家是不會讓經濟出現大的波動的,(鋼鐵)現在若不控制,將來問題不小,民營企業機會還有,現在不要放棄,困難時要多探討多聽意見,要更投入,要自己努力改變環境。

走偏路走歪門邪道的商人發展快掉下去也快,100%的失敗是因為貪婪。要知止,走正途最好。發展中不忘穩健,穩健中不忘發展。

長江集團是如何通過收購策略來達到風險管理的目的?而如何的風險管理可以使得集團整體保持平穩的收入和盈利之余,也能不斷增長呢?

整個和記黃埔的貨櫃碼頭業務是由其在香港的旗艦公司香港國際貨櫃碼頭的運作開始的。和黃1977年成立後,一直將貨櫃碼頭作為其業務發展的重頭戲。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此項業務便開始不斷向海外擴展。

李嘉誠今時今日的地位,對香港經濟舉足輕重,一舉一動都惹人註目,每當市場傳出李嘉誠入股某公司,這些公司的股價無不三級跳,跟李嘉誠買股,往往成為散戶發財的捷徑,不過,長和系入股的上市公司眾多,投資者要跟也要跟得小心。

李嘉誠入股性質主要可分為三大類:上市時入股、現貨現金吸納、可換股債券。“比如和黃許多時入股,其實沒有什麽特別原因,純粹因為資金多,用CB(可換股債券)入股,好過把錢放在銀行。”梁伯韜指出,和黃這類跨國企業都會設有獨立的財務投資部門,管理流動資金,入股一些公司往往只是為了增加資金運用效率。

每一個機構有不同的挑戰,很難有絕對放諸四海皆準、皆適用的預制組件,老實說我對很多表面的、人雲亦雲的專家分析是尊敬有加,心里有數,說得俗一點,有時大家方向都正確,耍的卻是花拳繡腿、姿勢又不對。管理者對自己負責的事和身處的組織有深層的體驗和理解最為重要。了解細節,經常能在事前防禦危機的發生。

和黃集團於1991年收購了英國最繁忙的港口費利克斯托港,邁出了全球化拓展的第一步。之後的數年里,和黃就已經將其貨櫃碼頭業務擴展至全球不同的策略性地理位置,包括中國內地、東南亞、中東、非洲、歐洲和美洲的二十個國家與地區。目前,和黃經營著全球30個港口,共170個泊位。集團到2001年年底已共處理了2700萬個標準貨櫃。根據和黃1995至2001年年報資料顯示,貨櫃碼頭業務的收入這幾年仍然是穩步增長。

貨櫃碼頭業務的總收入能保持穩定的增長,主要原因在於其港口業務分散在不同地區,無論集團面臨什麽樣的經濟大環境,各港口受影響程度也不盡相同。所以,在不同的時期,表現好、盈利增長快的地區往往可以支援表現相對較差、盈利增長緩慢或呈負增長的地區,使集團的碼頭業務的整體盈利始終保持正增長。

為了對這一互補效應有一更深入的認識,比較香港地區、中國內地及歐洲最具代表性的三個貨櫃碼頭對集團整體業務的貢獻。這三個碼頭分別是香港本地的國際貨櫃碼頭、中國內地的深圳鹽田碼頭以及英國費利克斯托港。

三地貨櫃碼頭從1997年開始的吞吐量增長率。雖然三地碼頭在過去五年里吞吐量增長有快有慢,有正有負,各有千秋,但簡單地加加減減後發現,整體業務始終保持著增長態勢,且還相當穩定。

即便是遇到特殊情況,如2001年歐美經濟持續放緩及當地貨櫃碼頭行業的競爭程度越發激烈,和黃在香港和英國港口進出口貨物數量均下降,吞吐量呈負增長;但中國內地經濟發展的一枝獨秀,使深圳鹽田港吞吐量始終保持大於20%的年增長率,從而令和黃整個集團的港口業務在2001年並未受累香港和英國方面的不景氣而大幅下滑,而是持續保持平穩增長態勢。可見,和黃由於實施了業務全球化的策略,使得其各種投資風險得以合理分散,並確保業務及盈利整體上保持穩定的放大增長。

1987年9月14日,李嘉誠宣布,旗下四間公司集資103億元,其中29億元用來收購大東電報局4.9%股份,這是香港有時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集資活動,對市場影響深遠,引起市場轟動。

李嘉誠親自向媒體解釋集資行動,回答記者提出的各項問題。起先李嘉誠一律用粵語作答,但當翻譯談到101億元時,李嘉誠即時搶過話題,迫不及待地用英語搶答,反映其春風得意的絕好心情。

這次龐大的集資案,長實承擔一半金額,其余由包銷商及股東負責。其辦法是按當日市價折讓兩成,具體分配是:長實以十供一,每股供款10.4元的形式集資20.78億元,和黃以八供一,每股供價11.2元的形式集資37.53億元,嘉宏以五供一,每股供價4.3元的形式集資20.78億元,港燈以五供一,每股供價8元集資24點18億元。四家公司集資總額103.27億元。

這次供股集資的特點是,采用連鎖包銷形式,即大股東與控股公司除了按所持股份供股外,還會再多包銷一部分新股,使得他們承擔了其中一半的包銷任務。

至於其余一半新股,則由萬國寶通國際、獲多利、新鴻基、加拿大伯東融資及百利達亞洲負責分銷。如所有股東接納供股,長實系所吸納資金可達65.06億元。其他包銷商則負責集資51.06億元。

正常情況下,這點資金對五大包銷商來說,不費吹灰之力。但是,就在幾個大包銷商簽署包銷協議之墨跡未幹之際,市場逆轉,受外圍大市影響,香港股市調頭向下,一路狂跌。最終,四大券商接獲股東認購只占總數的0.1%~0.4%,接近五成的股份則由包銷商獨立承擔。

面對如此熊市,券商叫苦不叠,現在又要根據合約背負50億元的供股。就算他們有能力供股,也會在禁售期過後瘋狂拋售,對市場構成沈重壓力。因此,許多人遊說李嘉誠,當機立斷放棄供股集資。這也是券商的基本立場。但站在李嘉誠的角度,取消供股計劃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李嘉誠旗下四家公司在香港證券市場占有舉足輕重的江湖地位,信譽一向超卓。一旦因為市場因素突然取消供股,會予人話柄,認為長和系投機圈錢,被市場牽著鼻子走。

李嘉誠對百億集資計劃解釋得很清楚:“這次集資,其中一半是由我認購包銷的,和其余包銷商的正式合同還沒有簽署,如果要暫時取消在法律上是可以的。但我不想給人批評為不守信用,因為股價跌落就取消包銷,以避免損失,所以我個人承擔的責任一定照數兌現。我希望維持長和系的合理股價,老實說,原因之一,也是在鞏固長和系各公司的信譽。”

況且李嘉誠動議的百億集資計劃,在資金的流向上已經有了明確的目標與部署,況且許多項目已經開始了前期投入,這顯然是李嘉誠所不願見到的。而且這些包銷商一路以來都是依靠李嘉誠這個大財主找食的,如果得罪了李嘉誠,他們在香港還有飯吃嗎。包銷商權衡利弊,也不敢貿然開罪李嘉誠。而實質上,這班包銷商又與過百個分銷商簽署了分銷協議,最終50億元,也未必全由他們四大包銷商承擔。

事實上,李嘉誠個人負責包銷的近億股新股,現金10.38億元,僅僅是包銷長實新股,李嘉誠就賬面損失3.5億元,更重要的是,根據發行新股協議,李嘉誠可以從已包銷出手的新股按比例提取傭金,但是,李嘉誠分文未取。正是李嘉誠這樣至誠的務實的作風,最終使得長和系百億元集資計劃大功告成。

正是因為這一集資計劃,使得李嘉誠財團鶴立雞群,在香港十大財團中的地位遙遙領先,其財政基礎也更加穩健健全。

1987年,長實除稅後綜合純利達15.89億元,較1986年之12.83億元,激增3.06億元,增幅達23.85%。

話說美國寶潔公司多年前想進入中國內地洗滌劑市場,卻始終不得其門而入。

1988年,和黃幫助世界護理洗滌業巨頭寶潔進入了它夢寐以求的中國市場,條件是以3000萬的投資獲取了合資公司33%的股權。原來,內地13億人用的洗發水,都與李嘉誠有關,那些恍然大悟的人或許不得不說:又關卿事。

1997年,寶潔與和記黃埔有限公司協議重組中國內地合資控股公司寶潔和記。根據該協議,寶潔可於1998年年初把所持之69%權益增至80%,並可於20年內行使多項認沽/認購權,以便在2017年前把所持權益增至100%。

十年前與和黃成立一家合資公司後,隨即萬事大吉,該公司董事長稱,李嘉誠旗下公司,“是我們在中國生意上的寶貴合作夥伴”。這種合作關系到底有多寶貴,直到1997年年末人們才能掰著手指頭算出來,李嘉誠當時把手中所持寶潔公司的11%的股份出讓給美方合夥人,作價6.5億美元,與當時僅為3000萬美元的投資相比,短短五年間獲利二十余倍。之後李嘉誠仍持有該公司20%的股份,價值估計為12億美元。盡管競爭激烈,該公司仍然牢牢把持著中國洗滌護理行業的第一位置。

2004年5月12日,和記黃埔香港公司宣布,作價150億港元將手中持有的20%廣州寶潔股權全部出售,一筆過賺走137億港元,接近和黃2001年143億港元的盈利。和黃董事總經理霍建寧形容這筆買賣是一個“讓人牙根發軟的肥雞腿交易”,他否認出售寶潔是為了填補和黃3G業務的虧損,而主要是為股東創造價值。霍建寧笑呵呵地對記者說:“我們要的就是‘嘩’的一聲的感覺。”

在全球範圍內,和黃精心構織著多元業務網絡。面對今日全球經濟增長放緩,質優價平的資產俯拾皆是,坐擁千億實力的李嘉誠選擇了加遠實施其既定目標的戰略,在淡市中加大拓展港口、電訊業務的力度,務求引領公司拓展新的領域,開辟新的產業,邁向新的目標,攀登新的境界。

繼2001年在六個國家中收購八個港口業務後,2001年以來和黃仍在並購方面大展拳腳,試圖確保其世界碼頭業領導者的地位。從投資舉動判斷,發展中國家的航運業市場將成為拓展的重點之一。觀察和黃投資方式,可以發現一個特點,即和黃入股企業,大多采取透過購入可換股債券(CB)進行。

據業界分析,采取CB戰略收購的確有可取之處。對發行CB的公司來說,可帶來即時的現金支援,易於引起調動市場的正面反應。作為CB的持票人,則可進退自如,因勢隨時行使,相對減低投資的風險。

截至2001年年底,和黃擁有千億現金在手,凈負債與凈資本之比僅僅是0.7%。但業績公布後,竟因為擁有巨額現金而在財務方面遭人指點保守,這是穩健的和黃多年來首次出現的新氣象。一家大型跨國集團,因為資金嚴重過剩而遭人說三道四,可謂空前絕後。

盡管在2001年的年報中顯示,和黃的財資隊伍及其出眾表現可媲美任何一家銀行,但公司在或然負債和獲得特殊盈利的能力上,依然引起有關方面的強烈質疑。《亞洲華爾街日報》曾公開撰文批評和黃的透明度不足,沒有披露公司或然負債的基本情況,就算是和黃小股東,也是不知所謂。

和黃在高調反擊後,四月下旬,專門安排財務董事陸法蘭接受了該報的訪問,但所做的解釋似乎仍然未能完全平息有關方面的疑慮。和黃2001年總負債為1390億港元,比上年大幅度增加27.52%。陸法蘭解釋,子公司向NEC和摩托羅拉[微博]訂購3G手機,和黃為此做出必需的財務擔保而承擔責任,購置手機的款項已準備妥當,一旦交易完成,相關的或然負債便會在短期內取消,這項擔保符合慣常商業做法。陸法蘭認為,如在年報中列出詳細資料,則會太過繁雜,而且大部分股東都不會關註這些事項,股東關註的主要是和黃之投資方向與回報。

《亞洲華爾街日報》居然對此仍然做出質疑,再次把和黃同安然相提並論,指出安然股東同樣對公司負債不感興趣,結果招致沈重損失,最後全軍覆沒。很顯然,該報完全以美國人的商業理念揣度東方人的經營哲學,難怪有如斯疑慮。

業界流傳一種觀點,認為和黃賺取特殊盈利的能力將會逐漸下降。主要理據是和黃太精於計數,對於自己投資專案的價值和價格有著極為精到的把握,一向善於運用高沽低買的策略,制造大量非經常性盈利。且低進高出的投資手法,將招致未來投資目標選取上的困難,更因為李嘉誠個人的投資風格,造成賣出時產生意想不到的困難。因為誰都知道,李嘉誠是高出。其實這完全是紙上的臆想,2007年和黃出售和電印度的策略,就絲毫未看出有這方面的障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000

一張圖看清香港“超人”李嘉誠拋售了多少內地資產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4-10-02/867150.html

 

原標題:香港超人這一年

鏈接:http://finance.ifeng.com/business/special/picture7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881

大賭可以變李嘉誠?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10/blog-post_30.html

不知大家有否聽過有個facebook page名為《小賭可以怡情 大賭可以變李嘉誠》(後稱小賭),在頁內鼓勵大家入會,交錢之後就能透過whatsapp得到必勝賭錢貼士。其facebook page現有三萬多人like,對於經常分享財務知識的止凡來說,實在感到有點心灰。



小賭facebook page內,上載了大量贏錢後的圖片及影片,更有點算大量銀紙以及享受財富的影片,看情況,付錢的人數都不少。近日已經有雜誌採訪記者追蹤這小賭page主,發現他是一名21歲的小夥子,並不是如此有錢,家住深水埗唐樓,當然絕對不可能與李嘉誠先生相提並論。

多月前第一次在facebook看到這樣的一個page,靠賭可以發達?感覺無聊,完全沒有理會,心想這類網站不會生存太久吧。直至多月後看見雜誌也在報導這個page,揭視背後的騙局之後,我才驚覺原來這樣無聊的概念也會有市場,真金白銀的要求過戶,而真的不少人會跟著做,這令我有點錯愕。

草草看了雜誌影片,笑完之後,再到google search一下相關文章看看,原來這個page苦主不少,還有不少youtube講解騙局內容。包括先收2000元入會,確認收錢之後所提供的貼士不準,網主就會話要多加5000元才能有準繩度較高的「重心料」。另外,不時又會搞集資買盤,例如話放錢進去一個月時間,一個月後有4倍多的回報,網主會收少許手續費,但其實連將會買什麼都不知道,過了一個月之後,當然就會話「中」了,是你「中」他的招了。

我在想,為何這麼多人會「中招」呢?應該跟網主的策略有關,他完全捉了大眾的心理。的而且確,大部份人都是貪的,尤其是喜歡賭博的人,小賭的目標群組就正正是賽馬會的賭徒,賭徒最希望的就是贏錢,雖然永遠事與願違。於是網主就拍攝了大量疑似贏錢後的影片及相片,一個鏡頭拍攝著一個賭馬戶口,戶口紀錄數字由28萬增加至48萬,又有戶口更由3萬多增加至近200萬,又拍攝著滿枱數以百萬計的銀紙,這些片段實在使不少賭徒著了魔。

再加上網絡世界的慣用技倆,一人分飾多角,令小賭page內好像有很多fans,有男有女,大家大談贏錢經驗。而有一個更到肉的招數,就是先降低入場門檻,如果一下子要網友付出5千一萬可能很難成事,但網主會先要求2000元,網友看著幾百萬的銀紙,又看著賭博戶口紀錄的數字,心想拿2000元試一試不會過份,不中的話損失有限。但原來入了場之後,網主才會告訴你有更多更昂貴的選擇,既然踏出了第一步,2000元都損失了,不少網友會考慮一些由一開始不會考慮的動作,例子再投入5000元,參加集資博多倍回報的活動。

其實,為何這樣這方法會有人中招呢?除了貪心及網主捉心理有法之外,最重要還有無知。為何當時我看了一眼就沒有理會呢?當然我未必不貪心,在資本主義世界貪心某程度上是一種推動力,但我根本無機會知道網主捉心理的方法,原因是當有人話他有方法長期贏賽馬會的時候,我就已經不太相信了,這有點算是變成了常識。就好像有人話他能從30樓跳下來而不會死傷,要你付錢看,你會相信嗎?

當然,要從30樓跳下來而安然無事是有方法的,例如地面有大型氣墊,跳樓者備有降落傘或滑翔翼之類。要贏賽馬會也有方法,是從機會率上取勝,以前都分享過一位世伯能做到,見《機率上的優勢》,但這類機會已經隨賽馬會改掉賠率而不再出現了。而要贏賭場錢也是有方法的,是靠計數同記億力,但你真的做到的話也不會贏很多,亦不可能待得很久,因為很快你會被列入賭場的「黑名單」,全世界賭場都不再歡迎你。

當對這些東西都深入地思考過及研究過,從機會率之上大約有感覺,知道賽馬會「抽水」有多深,再有人話有什麼方法能必勝的話,就算多貪心也不會上當,因為要上當是需要配合無知,無知就是缺乏知識,對事物欠缺認知能力,所以苦主最應該做的,除了埋怨別人及採取法律行動之外,更要好好吸納知識,否則只會一次又一次成為苦主。

關於這樣的小賭page,我就不貼網站連結了,但討論這網站問題的forum就貼一個吧,大家有時間不妨看看,了解一下。

http://www.discuss.com.hk/viewthread.php?tid=2353790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120

從貧窮到富有 李嘉誠的財富人生觀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4/10/4033663.html

多年來李嘉誠早已成為一個象征,一個華人商業領袖可以在這個財富世界上抵達的最高高度。他可以自謙說:“假如我是一盞燈,能夠照亮一條路就好了。”但所有追隨者都相信,他能夠照亮一條漫長寬闊的道路,通往財富帝國,挖掘出人性貪婪的欲望與卑微的人格,以及作為萬惡之源的金錢。

李嘉誠,生於1928年,不到30歲就成為了香港的塑膠花大王。隨後,他憑借自己敏銳的眼光,進軍地產,並多次演繹“蛇吞象”的神話,促使自己的財富大幅飆漲。

根據美國《福布斯》雜誌中文網的數據顯示,在2013年福布斯華人富豪榜中,李嘉誠以310億美元的凈資產再度成為華人首富。值得一提的是,李嘉誠已經連續15年蟬聯華人首富。

從一名酒樓夥計到世界華人首富,李嘉誠的成功也並非一帆風順。然而,對於他的成功,不僅離不開其堅韌的毅力,還與其敏銳的眼光,善於抓住每次致富機會有著密切的聯系。

早在上世紀50年代,李嘉誠就已開始進軍塑膠花市場。不過,他並非盲目跟風,而是借助一本英文雜誌的塑膠花信息,從中挖掘了商機,並最終將塑膠花市場做大做強。

此外,自1958年進駐地產業後,李嘉誠的敏感眼光也進一步促成了他的財富增值。

鑒於他對當時的政治、經濟環境的研判,他認為香港經濟有望實現騰飛,並於1971年6月,成立了長江地產有限公司,大舉發展房地產業。於是,在隨後的時間內,李嘉誠陸續上演了“蛇吞象”式的神話,並最終借助香港經濟騰飛而實現財富上的大幅增值。

李嘉誠談財富理念: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李嘉誠被問及會否增加捐款力度時表示,他對財富的理念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亦用之有道”,未來10年李嘉誠基金會的捐款,將超過他過去30年的捐款。

李嘉誠透露,旗下李嘉誠基金會在1980年成立,基金的一半捐款用於內地,2008年至2010年期間,基金共捐出約53億港元,長實及和黃兩間公司則合共捐出約2億港元。他表示,過去30年捐出的錢,總數約100億港元,相信未來10年基金會捐款會多於過去30年。

李嘉誠透露,旗下基金8成是用在中國人地區,即大中華區域,而過往主力做醫療及教育工作,因為他深信教育可以解決跨代貧窮。他指出,在內地不少大學一些沒有命名的大樓,都有可能是自己捐款所建的。

最近不少海外富豪將一半財富捐出,李嘉誠說,過去一段日子自己捐出的財富亦不少,他將李嘉誠基金會視為自己的第三個兒子,並將自已身家三分一註入基金會,這筆財產將相等於他個人在1980年的資產規模。

李嘉誠表示,在5月已部署一些公益項目,將於9月公布詳情,公益項目將由基金會負責,在香港進行,他沒有透露資金規模,但如果反應良好,未來會增加規模。

長實公布半年盈利119億港元,增長4%;和黃半年盈利64.5億港元,增長12%,中期息派0.51元。

李嘉誠表示,歐美仍有不明朗因素將影響全球經濟複蘇步伐,但預料世界經濟前景穩定,他對內地及香港的經濟前景充滿信心。他表示,如無重大不可預見之情況,集團業務發展蓬勃,對未來充滿樂觀和深具信心。

對於3G業務連年虧蝕後,終於有望轉虧為盈,李嘉誠表示,對明年和黃增加派息很有信心。 

李嘉誠分享人生觀:逆境和挑戰激發生命力度

“生命拋來一顆檸檬,你是可以把它轉榨為檸檬汁的人。要描繪自己獨特的心靈地圖,你才可發現熱愛生命的你,有思維、有能力、有承擔,建立自我的你;有原則、有理想,追求無我的你。”李嘉誠在汕頭大學“2011屆畢業典禮”上,借“檸檬汁人生觀”,鼓勵年輕人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

大多數年輕朋友羨慕的是李嘉誠現在的財富、名望和地位,而對李嘉誠經歷過的苦難、逆境和挑戰知之不多。李嘉誠在童年時,父親因勞累過度不幸染上肺病,為了給父親治病,一家的生活過得相當清貧,兩頓稀粥,再加上母親去集貿市場收集的菜葉子便是一天的糧食。父親逝世後,14歲的李嘉誠被迫離開學校用他稚嫩的肩膀,毅然挑起贍養慈母、撫育弟妹的重擔。筆者曾經對一位年輕朋友介紹過李嘉誠先生苦難的童年時代,並問她願意經歷這樣苦難的童年嗎?這位朋友沈吟良久後說:“我擔憂我無法經歷這樣的人生考驗。”

李嘉誠說,他學到最價值連城的一課,是逆境和挑戰只要能激發起生命的力度,我們的成就是可以超乎自己所想象的。

法國啟蒙主義學者盧梭說過:“十歲被點心、二十歲被戀人、三十歲被快樂、四十歲被野心、五十歲給貪婪所俘虜。人,到什麽時候才能只追求睿智呢?”李嘉誠說:“我要拒絕愚昧,要持恒地終生追求知識,經常保持好奇心和緊貼時勢增長智慧,避免不學無術。在過去70多年,雖然我每天工作12小時,下班後我必定學習。”

“貧窮不一定是缺乏金錢,而是對希望及機遇憧憬破滅的挫敗感。很多人害怕可上升的空間越來越窄,一輩子也無法沖破匱乏與弱勢的局限。我理解這些恐懼,因我曾經一一身受。沒有人願意貧窮,但出路在哪里?”李嘉誠說。

的確,貧窮不一定是缺乏金錢,而心靈的貧窮更加可怕。李嘉誠成長的年代,香港社會艱苦,是殘酷而悲涼的。那時候沒有什麽社會安全網,饑餓與疾病的恐懼是強烈迫人;求學的機會不是每一個人的權利,貧窮常常像一種無期徒刑。今天香港社會新的富足,為大部分人帶來相對的緩沖保障,這是許多像李嘉誠那樣的前輩胼手胝足、篳路藍縷為香港社會奠定的基礎。

李嘉誠坦白地對學生說:“我愛當我自己!”告訴學生,上天賦予每一個人獨特生命的同時,也賦予每一個人熱愛自己和塑造自己人生的責任。

李嘉誠14句經典財富格言

1、在20歲前,事業上的成果百分之百靠雙手勤勞換來;20歲至30歲之前,事業已有些小基礎,那10年的成功,10%靠運氣好,90%仍是由勤勞得來;之後,機會的比例也漸漸提高;到現在,運氣已差不多要占三至四成了。

不敢說一定沒有命運,但假如一件事在天時、地利、人和等方面皆相背時,那肯定不會成功。若我們貿然去做,失敗時便埋怨命運,這是不對的。

2、與新老朋友相交時,都要誠實可靠,避免說大話。要說到做到,不放空炮,做不到的寧可不說。

3、你要相信世界上每一個人都精明,要令人信服並喜歡和你交往,那才最重要。

4、即使本來有一百的力量足以成事,但我要儲足二百的力量去攻,而不是隨便去賭一賭。

5、一般而言,我對那些默默無聞,但做一些對人類有實際貢獻的事情的人,都心存景仰,我很喜歡看關於那些人物的書。無論在醫療、政治、教育、福利哪一方面,對全人類有所幫助的人,我都很佩服。

6、人才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你對人好,人家對你好是很自然的,世界上任何人也都可以成為你的核心人物。

7、知人善任,大多數人都會有部分的長處,部分的短處,各盡所能,各得所需,以量才而用為原則。

8、做人最要緊的,是讓人由衷地喜歡你,敬佩你本人,而不是你的財力,也不是表面上的服從。

9、決定一件事時,事先都會小心謹慎研究清楚,當決定後,就勇往直前去做。

10、在劇烈的競爭當中多付出一點,便可多贏一點。就像參加奧運會一樣,你看一、二、三名,跑第一的往往只是快了那麽一點點。

11、人生自有其沈浮,每個人都應該學會忍受生活中屬於自己的一份悲傷,只有這樣,你才能體會到什麽叫做成功,什麽叫做真正的幸福。

12、苦難的生活,是我人生的最好鍛煉,尤其是做推銷員,使我學會了不少東西,明白了不少事理。所有這些,是我今天10億、100億也買不到的。

13、在事業上謀求成功,沒有什麽絕對的公式。但如果能依賴某些原則的話,能將成功的希望提高很多。

14、人們贊譽我是超人,其實我並非天生就是優秀的經營者。到現在我只敢說經營得還可以,我是經歷了很多挫折和磨難之後,才領會了一些經營的要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36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