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金融控股的尴尬


http://www.p5w.net/newfortune/fmgs/201001/t2773306.htm


 目前,国内的金融企业、实业集团进行了各式各样的金融控股模式的探索。其中,平安集团、中国银行、泰达控股等各自形成了不同的金融控股模式,而泛海系在经过了一轮摸索以后,回归到另一条与其他民营集团不同的道路,目标是“绝对控股”,而非参与。

  泛海系在金融领域攻城掠地的同时,平安集团、泰达控股等也正此起彼伏曲线构建金融控股集团。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以花旗集团、瑞银集 团等全球金融控股集团为标杆,平安们更是暗流涌动。时至今日,中国的金融控股集团已初现轮廓,它们与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控股集团实行的完全混业经营模式不 同,是介于混业经营和分业经营模式之间的一种准金融控股公司—子公司坚持分业经营,母公司则是混业经营,属于金融控股公司的雏形。

  金融企业主导,
实业集团及地方政府积极跟进
  考虑到金融控股集团的潜在风险,中国对混业经营存在诸多限制。例如,中国《保险法》曾严格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不得用于设立证券经营机构,不得用于设立保险业以外的企业”。
限制与束缚并没有打消一些企业谋求金融控股集团的积极性。中国最早形成的一批准金融控股公司主要由政策性原因形成,如中信集团、光大集团等。随后,产业集团特别是上市公司,凭借实业所积累下的资金大举进军金融企业,其中,民营企业表现尤为活跃,泛海系就是一个典型。
民营实业资本进入金融业可以追溯到1988年“爱建信托”的诞生。泛海系、爱建系、东方系、德隆系、万向系、希望系、金信系、农凯系等八大金融家族曾被 认为是中国民营谋求金融控股集团最突出的代表,它们主要通过家族直接控制的公司控股或者由家族关联公司联合控股的方式,实现对金融机构的控制。这一阶段进 入金融业的产业集团,大多没有特别明确的战略意图,只是为了获取资产规模扩张、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以及获得融资便利。
德隆系的坍塌沉重打击了 民营企业谋求金融控股集团的激情。近年来,海尔、中海油、中粮、五矿、中化、首创、中远集团、东方集团等一批实业集团又开始向金融领域渗透。目前,实业公 司进入金融业有三种方式:一是股权投资;二是成立金融控股集团统一经营;三是以财务公司为统一平台收编运营集团内相关金融资产。大多数实业企业只是停留在 第一种方式。以海尔集团为例,其金融资产的股份分散在集团旗下不同的公司之中,并没有统一的母体来管理和控制。
德隆事件以后,众多专家和学者 认为,中国理想的金融控股模式应该由金融机构作为主体。这主要是因为,金融机构本身拥有先天的经验、技术、资源等优势,有利于整合金融控股集团的旗下资 源,最大程度地发挥协同效应。于是,金融企业开始成为金融控股队伍中主力军,银行系、保险系、证券系、资产管理公司系等几大派系频频出手,着力构建各自的 金融控股体系。
此外,近年来,以搭建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为由,许多经济发达地区开始积极谋求地方政府控制下的金融控股集团。比如,天津市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上海国际集团公司、江苏省国信资产管理集团公司、浙江国信控股公司等地方国企先后提出了打造金融控股集团的愿景。


  绕道香港或寻求
境外战略投资者支持突围
  面对国内政策的限制,与泛海立足国内逐步谋 取金融牌照不同,一些企业尤其是金融企业纷纷绕道香港,利用香港相对宽松的法律法规获取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牌照,通过到另一个相对独立的司法区域收购 和控股其他种类的金融子公司,再进入国内市场,实现了打造金融控股公司的目的,中国银行与工商银行就是典型的例子。
1998年,中国银行在始 建于1979年的中国建设财务(香港)有限公司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银行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银国际”),以此为平台拿下证券、保险、基金、租赁 等业务经营牌照。随后,中银国际开始向内地发展。2000年6月,中银国际北京代表处成立,标志其开始了在内地的战略布局。
随后,中银国际相 继在上海、广州、重庆等城市也建立了销售网络。2002年3月29日,在上海成立了由中银国际控股的中银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银国际证 券”);2004年7月29日,和美林投资管理合资组建中银国际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其中中银国际证券占67%股权,中银国际占16.5%的股权,美林投资 管理占16.5%的股权);2008年1月,中国银行完成了对中银国际基金管理公司的股权变更,持有其83.5%股权,成为持有基金公司股权比例最高的国 内商业银行;2006年12月,中银国际与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国家开发银行、国家邮政局邮政储汇局、天津市津能投资公司、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 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联合投资了中国第一只产业基金—渤海产业投资基金,并负责管理200亿元资金的运用。
与此同时,以平安集团为 代表的金融企业则选择立足国内,寻求境外合作者支持构建金融控股集团。平安集团在收购福建亚洲银行时取得汇丰银行的支持。2003年12月29日,平安信 托投资公司与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分别宣布,经中国银监会批准,平安集团旗下平安信托和汇丰银行分别以不超过2000万美元的资金正式获准收购福建亚 洲银行100%股份,各自持股50%。这次收购结束后,平安继续增资2300万美元,将持股比例扩大到73%,而汇丰持股则降为27%。银监会同时批准, 福建亚洲银行更名为“平安银行”。在汇丰银行的鼎力支持下,平安集团最终实现了对银行业的布局。
类似的案例还有新华保险,引进苏黎世金融集团和国际金融公司构建金融控股公司。

  规模与形式重于实质
  金融企业、实业集团和地方政府 主导下的准金融控股公司近年来频频攻城掠地,在规模上发展迅速,手中所掌握的金融牌照种类也日益增多,如平安集团(图1)。经过多年的发展,平安集团旗下 控股的金融企业涉及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众多领域,而且,在规模上也不断壮大。截至2009年6月30日,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其总资 产为8854.19亿元,权益总额为1017.93亿元。按中国会计准则,集团总资产为8302.20亿元,股东权益为966.83亿元。英国《金融时 报》公布其进入2009年度“全球500强”企业榜单,在全球寿险公司排名第二,在上榜的中国内地企业中,中国平安以426.629亿美元市值排名第八, 三度蝉联非国有企业第一名。
地方政府金融控股集团如泰达控股,通过各种途径,也将多张金融牌照收归旗下(图2)。




但这些仅仅是规模与形式,与谋求构建金融控股集团的根本目的相差甚远。首先,许多企业尤其 是民营企业难以对金融企业实现控股,更多是财务投资者角色,对金融资产的利用程度很低;其次,从目前来看,金融控股公司对旗下金融资源的整合能力较差,金 融控股集团的协同效应难以实现,这是最关键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30

紫金礦業低賣國大黃金?-佳訊控股(30)、駿科網絡訊息(8081)(少許補充,更新@13-2-2010)





(註: 請留意,該股票是屬於一位股壇聞人劉夢熊先生為主席的股票,故這只僅作研究用途,並不是建議買入的股票,況且在劉先生作為主席,已經提出沽售建議,敬請留意。如有買入此股輸錢後,恕不負責。)



由於我很快要睡覺,現在只簡單說幾點。


(1)


今日,佳訊宣佈已在2009年10月12日購入向陳錫榮先生購入金廣控股有限公司的黃金冶煉業務,作價3.8億,其中1.8億以現金支付,剩下2億以每股4元發行5,000萬股支付。


金廣控股有限公司透過Marigold Time International Limited (金盞時代國際)接持有中國黃金開發集團 (香港) 有限公司,該公司持有國大黃金50.05%股權,主要從事黃金冶煉業務。


 


http://www.sdguoda.com/newEbiz1/EbizPortalFG/portal/html/index.html


其中有三年盈利保證,分別為5,000萬、8,000萬及1億元,不足數以現金支付,並附有另外盈利保證,若三年平均盈利不足76,666,667元,不足數即以5倍補足,惟以3.8億為限。


另外,陳錫榮授予佳訊認購權,以5億元購入山東礦權,全以換股價4元不計息可換股債支付,可換1.25億股,亦授予礦源80噸,及兩年分別1億及2億的盈利保證,不足數(包括虧損)以現金補償,並以1.7億及3.3億的可換股債券作押,賠償亦以5億為限。


(2)


根據香港查冊資料,中國黃金開發集團 (香港) 有限公司前身如下圖,奇怪的事,竟然前身可能是賣紅酒的。





(3)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60621/LTN20060621136_C.pdf


2006年6月,紫金礦業以2,000萬美元(1.56億港元)向4家離岸公司購入該公司70%股權,據稱其持有國大黃金股份50.05%股權。


(4)


在收購後,國大黃金股份有限公司盈利持續增加。




公告稱:

(a) 於二零零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國大黃金之資產總值及資產淨值分別約為人民幣849,000,000元(965,000,000港元)及約人民幣376,000,000元(427,000,000港元)





(b) 截至二零零七年及二零零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兩個財政年度,國大黃金錄得除稅前純利分別約人民幣63,000,000 元(72,000,000 港元)及約人民幣103,000,000 元(117,000,000 港元);







(c) 截至二零零七年及二零零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兩個財政年度,國大黃金錄得除稅後純利分別約人民幣52,000,000 元(59,000,000 港元)及約人民幣85,000,000 元(97,000,000 港元)。


(5)



 網友hierro的三文魚財記稱,這單收購也許和駿科網絡訊息(8081)的一單已取消的收購有關。 
據之前和三文魚財記溝通後,其稱有一位網友告知,這單收購約在2009年6-7月開始進行,為一單大型注資,那為何紫金礦業在9月才公佈事件,這是否有披露訊息上的問題?


現在更補上駿科網絡訊息的公告。



(6)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90915/GLN20090915026_C.pdf

2009年9月15日,駿科網絡訊息大股東宣佈配股。配股分為兩部分:


(1) 第一批為36球,配股價為$0.65-0.85。


(2)第二批為15球,配股價$0.49333(咁多個3,有咩意思呢?係唔係一早已經傾掂數?)。


第一批配售代理為供股代理Convoy。同時,另一名前大股東調任為非執董,現在他只持貨9.35%,即1,475.6萬股。

(7)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90917/GLN20090917021_C.pdf

兩日(即17日)後駿科網絡訊息配股完成,德銀同埋Galaxy Fund(專炒垃圾股那隻基金)各持股1,200萬(即7.6%),Galaxy申報的成本為每股$0.7;另有不知名人物陳漢平以每股$0.8買入1,500萬,即9.5%。



(8)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920/LTN20090920016_C.pdf


2009年9月20日,佳訊介入,宣佈配售1.5億元不計息可換股債券,換股價為2元,共可換7,500萬股,佔已擴大股本約13.84%。


(9)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91007/GLN20091007066_C.pdf

2009年9月23日,駿科網絡訊息提供1,500萬貸款予購入標的賣方,次日改為提供2,250萬按金。


該購入標的和紫金礦業在1日後售出的標的非常相似,公告稱:



目標公司為一家於英屬處女群島註冊成立之有限公司(即Marigold Time International Limited (金盞時代國際)),主要從事投資控股。目標公司已與另一名獨立第三方訂立一份協議,待完成後,目標公司將間接持有一家於中國成立之共同控制實體(即國大黃金)之主要權益,該實體主要在中國從事黃金冶煉業務。


(10)


據(1)段佳訊收購公告稱:


賣方及Marigold Time 之代表夏先生乃由中國律師郭先生於二零零九年九月下旬介紹予本公司執行董事陳家松先生認識。郭先生為陳先生之私友,過往從未出任陳先生或本公司之法律顧問。據董事作出一切合理查詢後所深知,郭先生及夏先生為獨立於本公司及其關連人士之第三方。


(11)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925/LTN20090925720_C.pdf


2009 年9月25日,紫金礦業離奇以1.925億人民幣(約2.1875億港元)代價,向域佳出售中國黃金開發集團 (香港) 有限公司100%股權,即以約6.24億港元(2.1875/0.7/0.5005)的作價出售國大黃金所有股權,折約6.46倍市盈率,無論如何看,作 價都較紫金礦業估值低。




賣出的原因語焉不詳:







本公司的主要業務在中國境內經營勘探,採礦,生產,冶煉及銷售黃金及其它礦產資源。此項交易令本公司有機會出售非受控制的冶煉業務(持有50.05%稱非受控制?)及得到該投資的合理利潤(6.46倍P/E,簡直低估,何稱合理利潤?)


作價支付方法:

根據買賣協議,金盞時代國際同意以人民幣192,500,000元的總代價(「代價」)分期付款如下;





1.於協議簽訂日付款其中的人民幣20,000,000元作為定金予域佳集團,不予退還;及







2.於交易完成日或之前(任何情況下不遲於2009年12月30日)以現金支付域佳集團人民幣172,500,000元之餘款及不超逾人民幣100,000,000元之仍未解除的或然負債。




請留意,佳訊在9月20日開始配售1.5億可換股債券,駿科網絡訊息在9月23日及9月24日和是案賣方達成協議,提供2,250萬資金予公司投資,和紫金礦業的2,000萬人民幣(約2,280萬港幣)非常配合,這是否巧合?也許不必。

(12)




如(10)段附公告,9月28日,駿科網絡宣佈配售計劃,對此次收購提供資金。



(13)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005/LTN200910051155_C.pdf


10月5日,佳訊宣佈以13億向金廣控股有限公司向佳訊附屬Global Force,出售目標公司全部已發行股本及全部股東貸款,總代價不超過1,300,000,000港元,目前預期將由佳訊以現金以及發行代價股份及可換股債券支付。

購入標的:





(a) 中國黃金開發集團 (香港) 有限公司之70%股權。







(b) 持有覆蓋面積合共約5.09平方公里之開採許可證,及覆蓋面積合共約69.69平方公里之勘探許可證,全部均位於中國貴州省(「貴州礦場」)。


(14)

如(10)段公告,107日,因佳訊截糊,駿科網絡宣佈收購失敗,訂金亦已退回,並取消配售計劃。


(15)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012/LTN20091012236_C.PDF


應佳訊自二零零九年十月十二日暫停買賣,以待有關屬價格敏感之須予披露交易公告刊發。



(16)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021/LTN20091021507_C.pdf


10月21日,佳訊公告稱:


於 二零零九年十月十二日早上交易時段結束後,本公司就建議收購事項訂立正式買賣協議。董事會預期建議收購事項將構成本公司之須予公佈交易,屬股價敏感資料。 本公司會致力取得更多有關目標集團及相關業務之詳情,並將於取得有關詳情時隨即另行刊發公佈。本公司股份將繼續暫停買賣,以待有關公佈刊發。



(17)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202/LTN20091202847_C.pdf


紫金礦業更改收款方法。

交易對價(「對價」)為人民幣192,500,000元(或等值之外幣),其中人民幣20,000,000元已於簽署第一協議時,由金盞時代國際支付域佳集團,餘款按下列方式支付:


於2009年12月15日前,金盞時代國際支付域佳集團現金人民幣50,000,000元(或等值之外幣)及金額為人民幣30,000,000元(或等值之外幣)的到期日為2009年12月31日之前的銀行匯票。





對 價之餘款人民幣92,500,000元(或等值之外幣),於2009月12月31日之前,由金盞時代國際將用域佳集團絕對酌情權並以書面確定認可的足額面 值之債券質押給域佳集團作為支付的保證;域佳集團有權要求金盞時代國際在2010年2月25日前以人民幣92,500,000元(或等值之外幣)加該等金 額自債券質押之日起至贖回之日按中國人民銀行同期貸款基準利率計算的利息總和之現金贖回此筆債券,超過此期限,於無損域佳集團的其他權益下,則域佳集團將 完全享有此筆債券之本金及全部收益。







根據補充協議,金盞時代國際已承諾於2010年2月25日前必須無條件解除由本公司為國大黃金所作的全部貸款擔保,總額不超過人民幣100,000,000元。



(18)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209/LTN20091209217_C.pdf


佳訊宣佈可換股債券配售完成,成功籌集資金作收購之用。



(19)


很多對數藝術及財技,幾日內使人變成10億富翁,稍後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58

紫金礦業低賣國大黃金(2)-佳訊控股(30)、駿科網絡訊息(8081)


前文: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14258

很簡單談一談這件事的評論,鱷兄細心翻閱公告後稱,和紫金礦業的出售完全未完成,只在走過程。

(1)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4017

「據此,Global Force 將向賣方收購目標公司於完成時之全部已發行股本及所有股東貸款(不包括除外資產),總代價為380,000,000 港元,」

(p.3),「目標公司為於英屬處女群島註冊成立之有限公司。根據賣方提供的資料,目標公司擁有Marigold Time 100%股本權益。

根據中國黃金收購事項,Marigold Time 現正:?向紫金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之全資附屬公司域佳集團有限公司收購中國黃金之70%股本權益。中國黃金之唯一資產為共同控制實體國大黃金之50.05%股本權益,國大黃金主要在中國山東省從事黃金冶煉及精煉業務。」

(p.8 ),「董事注意到Marigold Time 正在:?向域佳集團有限公司收購中國黃金之股本權益70%。董事特別注意到Marigold Time承擔中國黃金收購事項之總代價為(其中包括)


....

(p.9),先決條件包括「賣方或Marigold Time 確認及承諾妥善並及時進行中國黃金收購事項o.O,而中國黃金收購事項並不需要任何第三方同意;」

(2)

我們再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次收購。

向紫金礦業的收購的賣方是Marigold Time(金盞時代),據佳訊公告稱代表是一位夏先生,但最終賣方是陳錫榮先生控制金廣控股有限公司。我們幻想過程如下:

最初,在9月23日,駿科網絡訊息提供2,250萬予夏先生作付出2,000萬人民幣按金之用,但是其後因佳訊的介入,這筆按金已在10月7日退回駿科網絡訊息。

是誰代他付回對駿科網絡訊息的款項?因為陳先生的身份成疑。


雖然有介紹他是大商人,但是也許只是收購的人頭,據佳訊收購公告稱:

夏先生乃由中國律師郭先生於二零零九年九月下旬介紹予本公司執行董事陳家松先生認識。郭先生為陳先生之私友,過往從未出任陳先生或本公司之法律顧問。據董事作出一切合理查詢後所深知,郭先生及夏先生為獨立於本公司及其關連人士之第三方。

很顯然地,律師郭先生是撮合這次的交易的人,陳先生只是出現作收購之用,又或是他才是真正向紫金收購的買方,但後者應可以排除可能性,因為他們兩者估計應是互不相識,如果相識,又何須經介紹?


況且,因為夏先生完全可以賣給駿科網絡訊息,但他沒這樣做,卻賣給了佳訊,肯定條款上更有利於他才這樣做,但是公司公告中,卻完全沒有披露這次向夏先生收購的費用,甚有可能是平價轉移,但陳先生變成一個完全受益人,道理上說不過去。

但為何陳先生作為受益人?也許他有提供部分資金作向收購之用吧。


(3)

另外,除此外,鱷兄亦質疑作價:

付出總代價380,000,000 港元,得到了甚麼?

山東採礦權不買,貴州採礦權又不買,得到的原來只有國大黃金旗下的冶煉及精煉業務,以及認購期權,認購期權給它權利十二個月期間內用500,000,000 港元收購山東採礦權。

重提一下,目標公司承擔中國黃金收購事項之總代價為人民幣192,500,000元(218,181,818港元),中國黃金就只擁有50.05%的國大 黃金,而佳訊付出380,000,000 港元,就只得到50.05%的國大黃金當中的冶煉及精煉業務,並不包括任何採礦權。


在 現金上,他們在現金上只付出2.18億加上承擔1億人民幣的債權,就向紫金購入部分股權,但佳訊卻支付1.8億給他們,中間的3,800萬,應是金主支付 了,雖取得5,000萬股,現值1.395億的佳訊股票,但是他們或有機會要支付盈利保證代價最多3.8億,但是首年業績應可達到,但未來兩年或成疑,加 上承擔1億人民幣負債,故可能面對大量資金壓力,如再售出礦權,或許能獲得2億可換股債,扳回損失,但只剩下一個未開發的金礦,利益成疑。


所以這也是場危險的賭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59

回覆-十友控股(33)


(註:有機會會補充。)


(1)


今日,有一位網友找了一些關於錦藝紡織(565)的新聞給小弟,小弟發覺可能和上市公司的資金問題有關,但赫然發覺有某公司主席看過小弟的文章,「深感不安」,他在業績公告補充資訊,特此回覆如下:


1. 遼寧的購物商店項目是一項有意與友好夥伴發展的多次性項目。除非本人合理認為某項目╱公司從長遠看可在集團整體穩定性、盈利能力或股價層面令股東受惠,否則我們不會在該項目╱公司上耗費時間。


然而,本公司一貫採取審慎態度,不願在公告內披露有關詳情或未確認的觀點。整個建造工程耗時稍長,但我們及╱或介紹人已為本投資預設某些條款進而容許我們在項目處於比較明朗的第一階段時取得豐厚回報地完全撤出本投資項目。


我們寧願賺取較少利潤(已公佈回報),也要停止技術要求高及無法預測的第二階段,如此才能順暢而有效地運用資金,彌補公司在新行業經驗不足的缺陷。第一階段涉及的技能主要是法律、財務策劃與控制、談判、關係建立及在被投資公司建立良好管理構架,本公司正是精於此道。

2. 本公司首次涉足精品酒店業務時,因涉及的財務承擔未達致作出法定披露的標準,故並無單獨刊發正式公告。本公司對精品酒店採取的策略為租賃而非購買。本人深知,與酒店營運相比,土地及物業升值可為其他酒店運營商創造更豐厚利潤,但本公司不願為之。我們現已著手裝修第二間酒店,但不想在此業務過於急進。

3. 我們未就一元業務發出較多公告,乃因該業務發展平穩。如造成本公司對該業務不上心、績效不佳或創造力喪失殆盡的假象,本人深表歉意。其實原因很簡單,該業務本身極為穩健,毋須就此發出過多公告。本公司於二零零九年失去一個大客戶及若干其他客戶,但新增數個客戶,實屬自然。行業的要求較之以往更為苛刻,但本公司應付自如。


事實上,這是有利於本公司的,因為這環境持續地把那些只靠廉價競爭的對手淘汰,對本公司而言實是利好消息。本公司多次赴海外取經、採購,一年內湧現3,000多項設計,並收緊替客戶開發產品程序。在各方面,本公司均取得進步。故此,本公司在各大國際知名派對產品中穩居派對產品製造商及供應商的龍頭地位。


(2)


現在不談這些,先談談該公司業績:

由於公司一元業務的客戶訂單量猛增,下半年的營業額較上半年的1.7億大增約24%,至約2.1億元,使全年營業額增長15.91%,至3.89億,現時是尚未回復金融海嘯前的高位約2.4億。


但 是,由於原材料價格及人民幣幣值穩定,毛利大幅走高至18.1%,雖開拓新業務帶來的折舊及人工開支增加,但仍使公司扣除結束遼寧的業務特殊的利潤 1,200萬港幣的利潤增加87%,至2,053.5萬(未扣除則為3,253.5萬,增加196.2%,每股扣除遼寧項目盈利為約10.2仙(未扣除則 是16.2仙)。

至於客戶方面,最大客戶及五大客戶分別佔及共佔銷售額之52.4%及69.0%,仍是較為集中。


稅項對盈利來說支出較中國及香港稅率約15-20%有點偏低,估計他們的盈利有部分利用境外公司儲存,本地公司的業務則只有少量盈利,以合法地避稅。


在資產負債表上,公司的生意額有所增加,故存貨及即期至30日應收款亦大約按比例約20-30%上升,但預付款款可能有大量新發展項目增加,但比重尚算不大。


至於現金方面,經取回約2,000萬的投資後,現金達5,392.8萬,小弟定義的負債(其他應付款加稅項加銀行借貸)3,077.7萬,即淨現金約2,315.1萬,折合每股11.57仙。


另外,其應付款水平較去年有少量增長,配合存貨及應收款,估計訂單有約10-15%的增長。


整體來說,公司的財務較去年健康,但尚未計其後的投資項目及派息,獲利有大幅增長,業務也有進展。


(3)


業績期後,公司作出兩項已披露的投資及派發高額股息。


(1) 2月9日,投資2,680萬投資遼寧購物商場開發和銷售項目的12.4-14.4%股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00209/LTN20100209377_C.pdf



(2)同日,以1,230萬向深圳報業租用於中國深圳市福田區深南中路特區報社綜合樓招待所報春大厦一層西北及取得固定資產的使用權利,並承擔蘇怡華持有的深圳特安電子有限公司租約中的責任及義務,開設第二家精品酒店。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00209/LTN20100209677_C.pdf


(3)派息9仙,以2億股來算,即派發1,800萬。


另外,他們正在營運財務服務業務,欲取得經紀業務及財富管理業務方面。


三項已披露合起來共投資5,710萬,基本上耗盡公司現金,但由於本業每年帶來約2,000萬現金,如公司保持穩健及經濟情況許可,應是無大問題,反之如經濟情況惡化,本業惡劣,則問題會很嚴峻。


(4)

現在分析業務前景:


本業來說,據公司稱基礎不錯,2010年的經濟勢頭良好,加上有部分廠商退出,營業額相信能增長,但缺工問題嚴重,反過來降低毛利1%-2%。據公司稱,「管理層會為本公司及股東之整體利益庶竭駑鈍。」

至於財務業務及酒店方面,雖或有人才,但始終要守一段時間,中間或有虧損,應未能有即時盈利貢獻。


遼寧項目,大勢是向上,如無意外,應能賺錢。


不計其他項目,2010年本業營業額預期約4.2億,盈利約1,700萬,每股盈利8.5仙。



(5)


我只是想指出,始終一人分心多項業務不是好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70

十友控股(33)第五項業務?


前言:


我希望將我所知的告訴大家,並希望把可能不知道的事,例如合作的這位先生的背景都談一談,令他有所啟發吧。


他是白手興家,好老實的,我絕對不想他因為一時缺乏資金給人吃了。


現在我絕對是在說真話。


(1)


前兩日,因趕著睡覺,沒把事情說完就完成上一篇文章,其實,最後一段,我是想談談他的所謂四大業務的。


他們四大業務,包括:一元店精品業務、經濟酒店業務、金融業務、投資業務。


首先,就上市業務一元店精品業務來說,該公司在金融海嘯下,據公告稱,本公司於二零零九年失去一個大客戶及若幹其他客戶,但新增數個客戶,實屬自然。行業的要求較之以往更為苛刻,但本公司應付自如。

所以可以知道,他們是有一定競爭優勢,故此應該維持這方面的發展。


但是,在上市後,由於可能不甘心上市後無所作為,所以開拓以下行業。


(1) 經濟酒店: 公司在深圳有一家經濟型酒店,亦正籌備第二家,但行業領導者如家七天連鎖等,分店遍佈全國,也有接近十年的經驗,投資額逾十億元人民幣以上,雖然未必有盈利,但人們是利用一家上市去做,但是十友的經濟酒店卻只是一家上市的一部分,況且規模僅是對手幾十分之一,的想請問你們有甚麼競爭優勢,能避免大型業者的淘汰?


故問題不是在購買土地增值,是在根本在大型業者的競爭下,以較小的上市公司部分資源(現時市值約3億)挑戰人們在美國上市公司全部資源(市值均超過港幣100億)投入,雖然都有機會成功,但未必真的是值得投入。


如家2009財務報表:


http://english.homeinns.com/phoenix.zhtml?c=203641&p=irol-SECText&TEXT=aHR0cDovL2NjYm4uMTBrd2l6YXJkLmNvbS94bWwvZmlsaW5nLnhtbD9yZXBvPXRlbmsmaXBhZ2U9NjgwNzMzMCZhdHRhY2g9T04mc1hCUkw9MQ%3d%3d


七天2009年財務報表:


http://www.sec.gov/Archives/edgar/data/1434220/000119312510050249/d6k.htm


(2)金融業務: 關於產品推銷方面,在雷曼事件後,已經很少人相信這些東西,至於經紀業務,大的做不過大福、新鴻基,平的做不過耀才、一通,網絡也不夠銀行多,請問有甚麼優勢值得你們去做?除非為你們股票開拓市場就可能吧。


(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54

暴力事件- 駿新能源(91)、十友控股(33)、譚木匠(837)


(1)


今日,駿新能源(91,前德榮投資、航宇數碼科技、駿新集團)公佈,附屬公司的關重慶三峽(燃氣)集團有限公司及暴力事件,矛頭直指舊管理層:

公告稱:


誠如本公司截至二零零九年九月三十日六個月止之中期報告所披露,雲陽縣天然氣開發辦公室(「原告人」)於二零零九年三月十五日向重慶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法院」)提交有關重慶三峽(燃氣)集團有限公司(「重慶三峽」)之呈請(2009渝二民初字第25號)(「訴訟」)。


重慶三峽由重慶市雲陽縣天然氣有限責任公司及雲陽縣三峽壓縮天然氣有限公司(「該兩家中國附屬公司」)之前股東擁有。


該指控最終撤銷,並支付與訴訟有關之一切堂費。


但一波未平兩波又起:


(1)原股東不法地把轉益轉移至新股東之手,新股東再出售予駿新:


向本公司之中國附屬公司提出另一項訴訟據悉,原告人已向重慶三峽及該兩家中國附屬公司提出另一項訴訟(「新訴訟」)。


新訴訟之起訴通知書已於二零一零年三月四日或相近日子向該兩家中國附屬公司發出,原告人在當中指稱,重慶三峽在下列各方面違反由原告人及重慶三峽所訂立之開採經營合同(「合同」):


(i)開設該兩家中國附屬公司,將彼於合同之權益轉移及轉讓至該兩家中國附屬公司;及

(ii)未經原告人允許,於二零零六年出售該兩家中國附屬公司之股權予本公司。原告人現要求法院頒令終止合同。


(2) 前管理層及僱員或涉及搶奪該等公司的重要資料:

於二零一零年二月一日,大約20名非法人員闖進本公司之重慶代表處(「重慶代表處」),奪走該兩家中國附屬公司及本公司另外兩家中國附屬公司(即奉節縣三峽風天然氣有限責任公司及巫山縣三峽風天然氣有限責任公司)(統稱「天然氣公司」)之營業執照、公章、官方文件及其他相關文件。本公司懷疑有該等天然氣公司之前管理層及僱員涉及上述事件。


...


發生上述事件後,本公司採取一連串緊急措施,以保障本公司於天然氣公司之合法權益。該等措施包括但不限於:


(i)向天然氣公司所經營地區之不同政府部門(包括重慶市政府)發出緊急通知,要求有關當局阻止非法人員之非法行為;


(ii)將上述事件通報法院及天然氣公司之主要往來銀行;


(iii)向有關政府當局申請天然氣公司之新公章及營業執照;及最重要者為(iv)即時向中華人民共和國重慶市公安局報案。


然而,新公章及營業執照之申請現階段不獲有關政府當局接納,乃因當局認為是次事件乃天然氣公司與其前任管理層及僱員之間的商業糾紛。


(2)


但是,這些資產是誰賣給公司呢?

根據小弟的舊文所述,賣方就是在2007年前後想上市的,但其後失敗,之後在去年捲土重來的譚木匠(2007年上市編號: 805,現837)掌舵人的兄長譚傳榮先生。

該公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60510/LTN20060510048_C.pdf


三峽燃氣集團之資料
三 峽燃氣(英屬維爾京群島)為一家於英屬維爾京群島註冊成立之有限公司。於該等買賣協議日期,其法定股本為50,000股每股面值1.00美元之股份,及其 已發行股本為一股面值1.00美元之股份, 為賣方所持有。於重組(其完成應於完成前發生)後,三峽燃氣(英屬維爾京群島)將直接擁有香港三峽燃氣投資有限公司之100%權益,並間接擁有第一雲陽、 第二雲陽、奉節燃氣及巫山燃氣之100%權益。


「賣方」指譚傳榮先生


譚木匠招股書: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215/LTN20091215030_C.pdf


(a) 銷售產品予重慶三峽燃氣(集團)有限公司(「重慶三峽燃氣集團公司」)重慶三峽燃氣集團公司為一間於一九九八年八月二十一日在中國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由譚先生胞兄譚傳榮先生及譚先生姪女譚佚男女士分別擁有35%及65%權益。

(3)


其後,唐先生因這些資產官司纏身,故在2009年12月出售予透過「共同朋友認識」的商人龐秀英,惜後來失敗,但為何好端端的會失敗,相信就是有人不知這重大不利因素,但後來知道,就不買了。



(4)


有一位網友leolam20092009兄,在港交所十友控股的股權紀錄:

股東名稱 作出披露的原因 買入/賣出或涉及的股份數目 每股的平均價 持有權益的股份數目(請參閱上述*註解) 佔巳發行股本之百分比(%) 有關事件的日期 (日/月/年)
Market Speed Limited 101(L)
2,595,000,000(L)
HKD 1.250 2,595,000,000(L)
999.99(L)
22/02/2010
唐乃勤 101(L)
2,595,000,000(L)
HKD 1.250 2,595,000,000(L)
999.99(L)
22/02/2010

我希望他能迷逃知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79

中铝突然行动:控股江钨 剑指江铜?


http://www.21cbh.com/HTML/2010-3-16/168755.html


2010年3月13日,江西省政府与中国铝业公司(下称中铝)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根据协议,江西省政 府与中铝将在有色金属领域开展全面战略合作。双方以江西稀有金属钨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江钨控股)及其下属企业为合作先导,共同构建稀有稀土发展平 台,中铝通过增资、收购、项目投资等方式,实现对江钨控股的控股。

中铝熊维平总经理称,此次合作是中铝推进国际化多金属矿业公司战略转型的 重要举措,除了稀有金属以外,还与江西省铜、铝加工企业寻求合作。

合作引发了市场对中铝可能染指江西铜业的联想。不过,熟悉中铝国内资本运 作的一人士透露,“就并购而言,中铝还没有和江西铜业有相对正式的接触”。

突然控股

“非常突 然。”据江西省国资委宣传处的人表示,其得知中铝将控股江钨控股的信息也是源于网络。

在江西省政府发布的新闻通稿中,江西省国资委主任、党 委书记李天鸥出席了签约仪式。

上述人士认为,中铝与江西省政府的合作还仅停留在高层,“只是签了一个框架协议。”

“做为改制 的一部分,江钨集团应该进一步股权多样化,引入中铝显然符合这个方向。”江钨集团一内部人士向记者表示。

根据江西省政府《关于同意江西稀有 金属钨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组建方案有关事项的批复》(赣府字[2008]89号),江钨控股2008年的主辅公离成立合资公司就是为了实现江西稀钨的上 市,“江钨集团公司将进一步改制为股份公司并作为整体上市的平台”。

根据江西稀钨的发展规划,该公司计划通过整体改制和股权多元化打通私募 融资渠道,计划2010年底前实现整体上市,力争整个私募和IPO融资达到60亿元以上。

根据公开资料,江钨于2008年12月31日成 立,其主要资产是江西稀有稀土金属钨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江西稀钨)70%的股权,以及相关有色冶金设备制造企业和其它辅业。

据知情人士介 绍,江钨控股在稀有稀土金属和钨的上游拥有雄厚的实力,“在江西肯定是第一”。江西是我国南部最重要的离子型稀土和钨产地,相关企业众多。

江 钨控股旗下资产经历了两次大分离。2003年,旗下主要资产与中国五矿合资成立江西钨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江钨有限),并由中国五矿控股。江钨控股于 2008年进行主辅分离,其中的稀有稀土金属和钨业资产以及江钨有限49%的股权与上海望潮投资有限公司合资成立江西稀钨,江钨控股拥有江西稀钨70%的 股权。

弦外之意

前述知情人士透露,江钨控股近年来发展相当不错,无论是营业收入还是利润都有可 观的增长,“它并不缺钱,从本身的发展来说并不需要中铝”。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江钨有限是江钨控股最优质的资产,但控制权却不在自己手里。”上述知情人士认为,中铝入股江钨控股一定程 度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对于中铝而言,江钨控股亦有鸡肋的味道,据悉江钨有限2009年营业收入为88亿,利润总额为2.03亿,江钨 集团2007年销售收入为43.88亿元,2009年销售收入目标为100亿元。

根据去年国务院分布的《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 内有色金属产业将面临重组。

在江西省政府发布的新闻通稿中,称“支持中铝与江西省属重点有色金属骨干企业开展广泛的重组、股权投资等合作, 合作的项目成熟一个推进一个”。看起来,中铝有了入主江西铜业的条件。

不过,一位熟悉中铝国内资本运作的人士向记者表示,“就并购而言,中 铝还没有和江西铜业有相对正式的接触,这是并购可不是普通的合作”。

“各地政府热情欢迎中铝去投资只是一个表象。”上述人士表示,地方政府 给中铝的投资条件并没有变优,“特别是像江西铜业这样的地方优质骨干企业,要并购它,现在条件还不具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08

十友控股(33)第五項業務? (2)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14654


關於搞證券行,其實以前有一位張志誠先生,他原本應得二十萬(?)佣金,但其後老闆僅給他一萬元,他憤而以四千元結婚,剩下六千元創立創立大凌集 團(211),從事做東歐貿易,後來在1980年代末把之上市,但上市不久其後東歐巨變,公司損失慘重,其後把重心轉至中國貿易及製造,但 其後又因中國1990年初中國宏觀調控,財務陷入困境,但因取得中資銀行的資助,取得融資,終於解除危機。


當時,據小弟調查及資料顯示,大凌集團約在1994年當時購入長雄證券,從事證券生意,廣開人脈, 為大凌及其朋友公司的股票打開銷路,以拯救公司的財政,雖在1997年前後為大量二三四線股集資,甚至可能有炒作自己的股票, 據以往的新聞所悉,他把自己的股票抵押融資予 正達證券(已清盤),可見他的財政不太充裕。


其後 正達清盤,他的股票被鎖住,他炒作的股票也大跌,故他亦陷入財務困境,但當時的報紙稱,大凌集團供股集資,其後以集資所得購入廣州物業,以取得資金紓解財 務問題。


1999年,為協助朋友,他資助創立山河 控股(8127,已除牌),據招股書稱,大凌以股東貸款支持,但無持有股權。不久科網興起,大凌為製造概念集資,竟建議山河控股不做強項,轉做網 業,但朋友卻不願如此做,建議在山河控股下另開一家網站公司,其後大凌以1.48億購入其中40%股權,和之有很多淵源的數字地球(109,前稱榮德控股、後稱榮豐、榮德豐,現稱金威資源)也購入5%股權


不過,其後他們因在多項收購產生 欺騙股東問題,並且在國際融資(8006,已除牌)上市後因利益不均和夥伴鬧翻,爆出大量事件,故此引起證監會調查,於一次供股後,被停牌至今。


所以主席搞證券行,只要真是做生意是無問題,最怕接觸太多財技人士,導致錢賺不成之餘,更暴路更大 的財務困境,故希望他以史為鑑。


(3)其實在遼寧 投資業務來說,根據多項新聞綜合,他是利用他們的會計及法律專長去投資去取得利潤,但因風險太大,故不進行其後投資,並以高利潤退出。不過最後又利用更多 資金又投入一個更大的項目。


這樣項目,其實只要以 其專長其當股本投入即可,為何要投入資金?


(待 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67

泛海入股联想控股暴露了联想的投资盈利模式 Barrons


http://blog.caing.com/expert_article-5598-2682.shtml


泛海入股联想,实际上暴露了联想投资国企的关键盈利模式。这种模式与西方的PE私募完全不同,而是利用了中国国企交易中按净资产收购,不得低于净资产的通 行规定。    
泛海入股联想控股暴露了联想的投资盈利模式
   以下的分析资料全部来自新华网 2005年10月4日的文章《解密联想收购中国玻璃资本大戏》。    
泛海入股联想控股暴露了联想的投资盈利模式
   在弘毅投资运作的中国玻璃一案 中,原来的国有企业苏华达业绩优良,2003年实现净利润3800多万元。即使按保守的15倍P/E苏华达应该至少值6亿人民币。苏华达的控股母公司是苏 玻集团,苏玻集团的控股公司是宿迁国资。      压低净资产    但是,弘毅却仅仅以650万元 就按净资产全资收购了苏华达的控股母公司宿迁国资。中国玻璃招股说明书显示,宿迁国资截至2003年10月31日资产净值被评估为6382万元人民币,减 去权益损失2564万元,及4110万元职工身份置换金,收购成本仅剩650万元。这里面权益损失是非现金的,职工身份置换也是非现金的,除非有人离开公 司,根本无法兑现置换金。这两者的作用就是压低净资产价格。      全面控制    收购了苏华达的控股母公司宿迁国资后,弘毅 投资第一步是先将华融、信达从苏玻集团中清理出去(两者分别持有33.13%、3.52%的苏玻集团股权)。2004年10月、12月,宿迁国资分别和华 融、信达签订协议,前者以2600万元收购后两者持有的苏玻集团股权。这相当于对苏玻集团估值7千万元。      几乎同时,宿迁国资分别和华融、信达、浙江 大学签订协议,以6212万元全数收购后三者持有的苏华达股权,将他们清理出苏华达。这相当于对苏华达估值1.4亿人民币。至此,弘毅投资完全控制苏华 达。      打包上市    随后,弘毅投资经过一系列运作,将苏华达包 装成中国玻璃,让原管理层也通过一番倒腾,在中国玻璃持有16.59%股权。在一切收购完成仅1个月后的2005年6月23日,中国玻璃登陆香港主板市场 上市,配售发行9000万股,配售价2.18港元,融资近两亿港元。这相当于对苏华达(中国玻璃)估值8亿人民币。      获利退出    2005年2月,皮尔金顿全球高级副总裁杰 瑞在北京和赵令欢见面,并有了合作意向。2005年6月3日,股权买卖协议签订。皮尔金顿1000万美元购入中国玻璃9.9%股份。根据2005年6月3 日的收购协议,中国玻璃的第一大股东FirstFortune(弘毅关联公司)同意向企业投资者(皮尔金顿)授出首项收购权,自上市日起满6个月后一年 内,后者可收购前者的股份,使持股量增加到29.9%。同时,皮尔金顿的第二项权利是:自2011年7月1日起6个月内,可收购FirstFortune 持有的中国玻璃所有股权。至此,弘毅投资获得了完美退出的方式。      整个这个过程,就是将国有资产压极低价买 下,然后买通管理层将企业打包上市,最后卖给外国投资者获利退出的过程。简称“卖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821

博彩大王转型低碳 百龄国际收购永顺控股


http://www.21cbh.com/HTML/2010-3-30/xMMDAwMDE3MDcxMg.html


赌业大王黄锦亮近年来频繁高调收购。3月29日,其拥有的百龄国际(8017.HK)斥资2.8亿元收购永顺控股有限公司的全 部股权,从而间接收购东莞九禾生物塑胶有限公司60%股权。

九禾生物从事可被微生物分解的塑胶用料和相关产品的研发、制造及销售,系全国最 大生物降解塑料树脂企业广东上九生物降解塑料有限公司与永顺控股合资的企业,永顺控股持有60%股权。

据记者了解,黄锦亮早期主要在澳门经 营第三方赌业,即娱乐场贵宾厅博彩中介、放债业务,以及资讯顾问服务。而从2008年开始,其贵宾厅博彩服务收入急剧下降。

百龄国际财报显 示,近三年其博彩中介业务和放债收入从几千万港元持续下降,到2008年,只有700万港元,而2009年下降到了不到200万港元。其总营业额也以 50%的速度下降。

黄锦亮说,总营业额的减少主要由于资讯科技顾问服务及澳门博彩及娱乐业务表现欠佳。2008年7月,广东省政府采取措施 进一步收紧到澳门的个人游及当年全球金融风暴影响,该年度开始,每张贵宾博彩权的净收入下降。

这也迫使黄锦亮寻求业务多元化的途径。去年, 百龄国际曾以1.9亿元购入济宁港宁纸业51%的股权,投资发展高端防伪纸业务,从此开始涉足内地实业投资。

此次百龄国际收购九禾生物已经 准备两年,记者了解到,永顺控股系黄锦亮为与上九生物合作可生物降解淀粉树脂项目而专门设立的离岸公司。百龄国际分3期以现金支付2.8亿元,利用上九生 物的专利技术在东莞建设年产2万吨产能的塑料树脂生产基地。

根据协议,上九生物就九禾生物向百龄国际承诺,2011至2013年分别为税后 净利润不少于6000万元、8000万元及1亿元的盈利保证。九禾生物若在上述三年中,任何一年未能达到盈利保证,将分别对百龄国际作出3600万元、 4800万元及6000万元的补偿。

上九生物董事长祝光富介绍,上九生物拥有可生物降解淀粉树脂专利,以木薯等非主粮植物为原料,通过生物 技术为塑料加工厂提供树脂材料,其产出的塑料成品可被微生物直接降解为土壤可吸收的有机物,属于非常环保的低碳科技产品。

“虽然此次合作的 对赌协议比较苛刻,但该专利产品经过10多年的研究,正在实现产业化规模化推广阶段。2009年全球消费2亿吨,中国总消耗6000万吨,市场正在迅速增 长扩大,因此,我们对完成业绩比较有信心。”祝光富说。

此外,黄锦亮意欲逐步退出澳门博彩业,转型内地专注低碳概念实体经济。若九禾生物运 作成功,上九生物其他资产或将陆续注入百龄国际。目前,上九生物在东莞原有1.5万吨可生物降解树脂生产厂,此外,该公司还计划在山东建设大型的5万吨产 品生产基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2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