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邊個賣股票-中國星投資(764)、亨達集團、信達國際控股(111)


前傳: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936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12925

故事: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904/LTN20080904089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00118/LTN20100118513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00201/LTN201002011306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00331/LTN20100331826_C.pdf


有機會繼續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28

吉利控股:资本的游戏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4/331531.html

对于浙江吉利汽车集团之控股公司——吉利控股(00175.HK)来说,其是吉利汽车资本运作的主要平台,而从吉利控股的财务报表也能看出,吉利汽车 从2004年上市以来发展的轨迹。
2004年,吉利汽车通过借壳香港上市公司南华信息科技实现了上市计划。从2004年到2009年中期的总资产来看,作为上市公司,吉利控股发生了 质的变化。在2004年,吉利控股的总资产仅为7.2亿元人民币,而到了2009年中期业绩时,已经上升为136.6亿元。在过去的6年中,吉利控股资产 的年膨胀速度为80%。

这一惊人速度产生的原因有二:吉利汽车正在不断将内地汽车资产打包进入上市公司;不断打包进入上市公司的资产,自我造血,不断通过投资产生收益。

因此,从吉利控股的增值速度来说,与其说李书福是一名成功的实业家,不如说其是一位成功的资本运作高手。

李书福向上市公司大幅注入资产始于2006年,即借壳成功两年后。是年,浙江吉利变速器有限公司、上海国邦汽车配件公司被注入了上市公司。

到了2007年,李书福又将价值16亿港元的资产注入吉利控股,随着这些资产的注入,李书福同时获得了上市公司13亿股的股权,其个人拥有香港上市 公司吉利控股的股权随之增至37.88亿股。

核心汽车资产的控制权转入吉利控股,吉利汽车在香港资本市场实现整体上市。李书福经过4年的资本运作,从以资产换壳公司股权到控制壳公司,最终掌控 了上市公司吉利汽车,其间吉利汽车股价也一路走高:从2005年的每股0.3港元升至近1.5港元,翻了五番。

由于上市公司大幅向李书福购买固定资产,同时,资产造血能力不够,在2006年初期,上市公司的负债率达到了历史高点的65.9%,这一负债额度随 着核心资产的注入逐渐被降低。

而另一方面,香港资本市场的融资正在源源不断进入到浙江吉利的口袋中。2006年,吉利将3.3亿美元中首期到账的2.45亿美元用于收购吉利汽车 母公司吉利控股的三家工厂,即济南、成都、兰州三个吉利工厂。

把上市公司融资的钱转嫁给母公司,吉利汽车正在充分利用资本的杠杆为母公司“挣钱”,以此支撑其战略转型发展的后续资金。滚动发展,成为吉利汽车在 内地扩张的重要策略。

即通过将成熟项目放入上市公司,以获得融资,再将投资转回内地进行其他项目的投资。资本市场成为吉利源源不断带来资本的“造钱机器”。

事实上,在2006年上市公司“最为艰难”的时刻度过后,吉利上述生财之术运行得尤为完美,从上市公司不断增长的非流动性资产就可以看到这种变化, 由此不难理解吉利的多基地发展格局。

作为内地基地最多的汽车生产企业,吉利的每一个新基地、新项目进入上市公司之时,都是一次资产重估和溢价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让吉利其后的发展,获 得了宝贵的流动资金,还降低了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增加其在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

以2005年、2006年两年为例,吉利控股现金流小于净利润,处于明显的“失血”状态,其投资收益等到2008年的年报中,才逐步体现出来。

从股价角度来看,虽然吉利汽车不断将资产放入上市公司,同时业绩增长强劲,但是股价在2007年以后一直处在逐步下跌的过程中。这期间,吉利还通过 上市公司融资的方式,购买了英国锰铜公司(MBH)。

在收购沃尔沃后,李书福向《第一财经日报》坦言,其境外融资的13.5亿美元中,有一部分来自香港。事实上,由于吉利控股在香港资本市场起伏6年, 并购沃尔沃项目在香港普遍被看好,在宣布收购消息以来,股价从4.12港元冲至4.3港元,而在一年多之前,吉利控股还只是一只“仙股”。

而对于未来沃尔沃会否放入上市公司中,李书福表示,将视适当时机、适当价格来进行操作。可以想见,当沃尔沃运营进入良性状态后,上市公司收购沃尔沃 资产,将让李书福对于沃尔沃的投资得到最大回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33

邊個賣股票-中國星投資(764)、亨達集團、信達國際控股(111)(少量更新)


關於這些公司,在小弟的博客都談過大家,都耳熟能詳,但想不到,他們竟是有關係 的。詳情請看以下文章。現在我們談談故事。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936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12925

(1)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904/LTN20080904089_C.pdf


亨達國際在2000年上市,主要從事包括保險、證 券買賣、金屬買賣、外匯及企業融資業務,以及少數國內的基建投資。


在2008年,公司賣殼。在分派所需境外金融及外匯買賣業 務予Hantec Pacific Limited予全體股東後,再由最初職責為處理銀行壞帳的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控股的華建華建國際投資有限公司控制的Sino Today及銀建國際(171)分別購入原大股東亨達集團的218,650,000及40,220,000股,每股93.4仙,斥資 204,219,100元,並提出全購。完成重組後結構如下:





其後原大 股東亨達集團提出以30仙全購Hantec Pacific Limited,約出資48,751,000元,估計淨套現155,468,000元。

公司在變更控股權後,易名信達國際控股,由於全購關係,信達國際方股權一度增至91.05%,但為維持足夠公眾持股量,維持上市地位,信達國際減持股份至約72%


其後公司配售股票,並以1.103億元向母公司收購漢石資產管理40%股權,現時信達國際持股約62%,銀建國際持股約7%。最近,因原有本業槓桿式外匯交易業務業績不佳, 故此不會接受客戶槓桿式外匯交易的新交易落盤,並把省來的資源投放在董事認為在集團餘下有較高潛力的業務上。


至於中國星投資(764),其前身海岸集團亦於2000年上市,不久即給中國星集團(326,前星光娛 樂)購入 控股權,成為大股東,據稱當年網上有一位先生為主力之一,聲稱股權已非常集中,在 2002年易名丰采多媒體,股價持續上升,在2005年涉足賭業及中國北京房地產業,前者雖失敗,但後者成功,終成功 散貨,開始進入熊途。



當年其稱:


如 果764個老闆低價批股,這個係有可能的,但不一定下跌,764仲有兩個 股東各9%(138&326)他們成本1.38(上市價),你估我地每人拿幾百萬出來,係亂簡一隻來玩,當然不是,請你放心吧! 有位朋友又話拿千幾萬博千幾萬值得咩!邊個同你講博千幾萬呀!咁睇少我地!!

.....

764 我不敢話賺10倍,你比心機睇下會點, 你由可以睇番595同979兩隻股既上市時圖表過程,收集同派發用多少時間,人地賺10倍利潤不是一朝一夕


 如 果你記得,我講過蛇年會玩764,其實隻股已圍哂貨,街貨已冇幾多, 但你們不要入,原因點解,講出來好殘酷,話到明一有街外人跟,我地就會吾玩,做到低收,悶死你,....到我地要派貨時至會大手掛入,其實到這時已知街冇 貨比,係比人睇既,趕個價上去....



764係小弟第一隻打莊既股(同幾個人合資),成間公司只發行1億5千萬股,扣除大股東既貨,只得約2000萬股,我地既貨 已佔85%,收集1年,成本約 0.6,賬面仲要輸,


在 2007年,公司向中國星集團(326)購入收集巳久的金域假日酒店,失敗,其後購入澳門賭業,不久中國星集團(326)把當時公司控股權售予向先生夫 婦,其後更 反過來透過借款予中國星集團,後變成可換股票據,成為中國星集團大股東。


2009年,經過一連串的系內供股,由寶利福(8172, 前稱恆科創業,現稱中國星電影)購入中國星投資的在2005年發展的北京投資項目,成功把中國星投資變成 空殼。


2009年11月,永恆國際(8351) 的大股東之一,張國勳先生中國星投資(764,前稱海岸集團、丰采多媒體)認購擴大後29.9%新股,成為大股東,稍後委任李先生及陳 先生為執董,其後向先生辭任主席,並由李先生取代。根據公告,至於李先生及陳先生的資料如下:


李先生曾任中國星投資前身丰采多媒體的行政總裁及執董,並 曾為為中國星系內的采藝多媒體(8130,前銀河影像、現杏林醫療科技)的主席,該公司後來予向疑似陳振聰及多金控股(628,前浩基控 股)有關人士收購醫療電子業務資產,成功把控股權轉移。



陳 先生則為公司的財務總監、並為火車系之一的正興(692)及大股東張國勳先生大股東 之一的永恆國際(8351)的獨立非執董之一。由此可見,兩個僅為中國星系的人頭之一,可以說,雖原大股東控制力減少,新大股東進入,但中國星的控制力無 減退也。


下篇繼續談今次這個交易。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00331/LTN20100331826_C.pdf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94

邊個賣股票-中國星投資(764)、亨達集團、信達國際控股(111)(2)(再次更新)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00331/LTN20100331826_C.pdf

(1)


公司在2010年3月31日宣佈,向一名未有公佈名稱的獨立第三方購入亨達集團控 股(即是前述的亨達控股)4.5%股權,作價1,800萬元,以每股68.1仙,發行2,642萬股的代價股票支付。


當中有兩項條款:


(1) 賣方可以在1年內2,160萬購回這批股份,相當於購入價的120%。


(2) 由購入日期起至2012年6月30日,年度化的股息不少於180萬元,相當於年度化回報10%。


(2)


這名賣方會是誰?

根據公告顯示,亨達集團有限公司由鄧先生擁有 35%、Convenient Way Limited(一家由楊世杭先生控制之公司)擁有 35%、Alpha Elite Assets Limited(一家由何月英女士全資擁有之公司)擁有 25%及文剛銳先生擁有5%。





1. 楊世杭先生(上圖右)為其父親楊培鑑創辦的培新集團的主要掌舵人,據明報稱,其家族祖籍山東,自1908年代起,因舊樓併購熾烈,楊先生也亦積極參與,並 開始認識李兆基等城中富豪,其後陸續將收購所得的跑馬地南廬、山村臺及灣仔活道20號 等舊樓,其後轉售予發展商後,更勁賺約13億元。


據胡潤百富榜資料稱,其家 財約18億元,但據我們手上的資料,肯定較為低估。據公司網頁稱,其在香港及中國北部省份有大量投資,目前僅以手上可估值的資料:


(1) 持有濰柴動力A股3,760萬股,現值30.12億港元。


(2) 手上持有名家匯、天匯項目的40%股權,只僅據恆基兆業的收購價估值折算計,約16.76億元。


(3)恆基兆業此前向其購入落禾沙項目,價格合共5.96億。


此三項已約52.12億元,由此可見其家財豐厚。





2. 鄧予立,據東周刊的報導,其出身於書香世家,父親鄧毅生是中醫師和書法家,他十七歲便在大同中學執教鞭。1年後,他 發覺金融界才賺到大錢,1969年毅然轉行,加入浙江興業銀行做外匯交易員,其後任職交通銀行及萬國寶通銀行,在1990年和以上三人合夥創立亨達集團, 經過10年的努力,終使公司在2000年上市,故事則如上篇所述。


3. 至於何月英,我找到一個同名同姓的人在瑩輝集團(1163)股東出現,其為創辦人兼主要徐水盛之妻,亦為該公司主席的兄長。





4. 文剛銳,據資料稱,文先生先後在美國Smith Barney (現為花旗集團)、Shearson Lehman Brothers Inc.(現為雷曼兄弟)、Derby Metals及寶生銀行等大型企業累積了十五年的經驗,在1993年加入亨達國際,出任董事及副總經理,其後在2005年加入澳門資本的結好(64),其 後陸續加入快意節能(前大中華科技,8032)、財華社(8317),以及中國星系的杏林醫療科技(8130,前銀河影像、采藝多媒體),均任董事。


從上面資料可見,售出的所謂獨立第三者,以他們認識的人和股東之中,最後一位的機會較大,因 為其和中國星系的確千絲萬縷,並任其中一家前身公司的董事。


(3)


到現在我們談談交 易條件的問題。


1. 作價


按作價而言,購入4.5%權益的亨達集團,作價1,800萬,故全部亨達集團相應估值為4 億,P/B為1.2倍,價格尚不致太高,但懷疑之處在於,由於缺乏表決權,估值應該相對有折讓,為何要以溢價購入?


2. 股息保證


這位先生提供股息保證,保證其部分的年度股息不少於180萬,即全家公司派息4,000萬。


據公告顯示,2007年稅後賺3,995萬,2008年-2009年6月18個月稅後賺1.03 億,年度化即6,897萬。


而據資料稱, 其主要子公司Hantec Pacific至2005、2006、2007年盈利持續增長,2007年盈利達3,091萬,2008年因經濟環境關係,上半年業績倒退,獲利僅 709.5萬,但近年經濟好轉,業績應持續增長。

由上述資 料可見,亨達集團應另有其他業務,近年的盈利如果全部用於派息,應能維持保證,故此這條款其實無甚保障。


3. 回購期權


購回期權為一年期,保障回報是20%,看來甚具保障,其實不然。我們要問問,他為何要保證20%回 報?可能就是他發現一項超過20%回報的投資。


但是,一年超 過20%回報的投資肯定有一定的高風險,如果這樣的高利息都肯借的話,那你想想,為何低利息的人不借給他呢?

所以這更證明他借的錢投資的標的肯定含高風險,失敗機會較大,所以極有機會可能拿不出錢,所以需要股息保證,以保證其利益看來不致損害。但是又為何要保證 3年?
即 可以稱,公司肯年會持有超過1年,亦因為這樣,購回期權一定失效,作價則可能任意。所 以這購回期權可見只是一個幌子,使股東以為是有保證的。


故此這購回期權也可以忽略。那 他們的真正目的,只剩下以亨達股權交換股票,那為何這位先生肯這樣?


(4)
個人認為,因公司肯定持有超過一年,故缺乏認購期權的保證,這件東西的價值就可變得任意。那他們的盤算可能是這樣,本質上其實和華匯系的林木及物業交易有 異曲同工之妙,但稍有變化。



我估這位先生拿中國星投資股票後就售出套現,在一年後,以這些 股票套現所得一部分,購回這批亨達股票,售出原因則是可能不能釐行派息的保證,故此無得益,就此沽出之類。


至於中國星投 資,則這個方法變相印發新股票,換取資金營運,雖然 在帳目上有虧損,但實際上以無成本公仔紙換取真正的現金,其實是有賺的。


雖然他們本意 是好的,不過以股東錢幫,就有點不太好。

個人認為,這些公 司根本不知股東權益為何物,賺錢就自己吃掉,蝕錢就叫公司吃掉,真的不懂做股票,只是懂集資,不知所謂,做股票不是股票一定要升,是在每股股東權益 而言,使股東獲到增值,這堆公司萬不能做到這一點。這些只顧自我利益的行為,只會被股東所唾棄。


一家公司是要賺到錢,照顧到小股東利益,才能賺到大錢,這 些短視的行為,雖然自己勢成騎虎才會做,但如果一早沒這麼大的頭,為何要戴這麼大的帽,所以可以 話,他們是自己捉蟲。

做股票不是這樣做的,只要踏踏實實做事,又何愁不能集資,經常騙人的,最後都是沒人相信的。

希望他們懂得想,現時資訊流通,騙得一次,不能再騙第二次的,做股票是要股東賺到錢,每股權益增長,不只是為了集資,或是幫朋友這樣做,是要每個股東都獲 得公平的照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00

噩耗傳來-如煙控股(329)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00407/LTN201004071606_C.pdf


[湯財手記訊]停牌已久的如煙控股(329,前金龍集團)宣佈配售可換股債券。


四十九分鐘前,公司宣佈,此前與有意投資者就可能重組本公司之磋商經已終止,並委任大名鼎鼎、由華匯 系的民豐控股(279,前東方紅、恆盛東方、內蒙發展)控制的Hennabun屬下的中南證券為配售代理,全數包銷2.5億的可換股債券,換股價為10 仙,共可兌換25億的新股相當於經發行換股股份擴大股本4,033,269,832股約61.98%。


集資的主要資金用途,主要是贖回2007年3月收購Best Partners及其控制的如煙電子煙業務所發行的可換股債券,另外Hennabun旗下的中南財務(Cheung Nam Finance)提供5,000萬予原大股東Absolute Target,用作贖回2007年1月向投資者發行的可轉換債券,Absolute Target則以其所持的351,200,000 股份抵押予中南財務作保證。Absolute Target並稱,其中3,900萬股已由一名可轉換債券持有人轉讓予一名獨立第三方。


在3月30日,有一位周錦華先生增持公司106,367,804股,其為及榮盛科技(1166,前美盛周氏)的董事,此股和澳門資本的金利豐有關,其亦與中南證券多有牽連。

此為華匯系控制的第12家公司。其所有關係的11家公司包括包括海王集團(70,前德智發展、駿雷國際)、馬斯葛集團(136)、威利國際 (273,前稱怡南、華匯控股、互聯控股)、民豐控股(279,前稱東方紅、恆盛東方、內蒙發展)、漢基控股(412,前東峻、大雄科技)、福方集團 (885)、萊福資本(901)、合一投資(913)、德發集團(928)、南興集團(986)、大地資源控股(8116),其往績劣不可聞,建議大家小 心迴避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14

酶平台技術-中國衛生控股(673)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00408/LTN20100408010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00408/LTN20100408012_C.pdf

不日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027

一次非常不超值的收購-十友控股(33)(仍在更新中2010/4/25@11:45pm)


(註: 謝鱷兄提醒及tsebbb兄更正。)


(1)

關於早期的文章已一大堆,請看此 處

總的來說,他們的一元店是有競爭優勢,但經濟酒店需要的資源甚多,但公司資本甚少,其實不適分做這 一個行業,而證券行 在人脈已先天不足,況且搞這些前期費用甚麼,其實是浪費金錢。

至於遼寧項目,其實個人認為,如真的有心做,其實可以以人力資本代出 資,但是我認為做這些低成本高效益的業務,偶一為之則可,但長期則是對大股東的心力是挑戰,影響本業經營。

小弟用心經營這個股票博 客,就只是寫股票圍繞的人知事,如果叫我寫其他不擅長東西,也許就沒這樣的成就了。

但我最初的文章已談及公司已賣殼,結果 不幸言中。



 

 

這家公司肯定心虛,今次這份文 件pdf是鎖了,轉成Microsoft Word也不成,所以打也花時間,但我可以剪圖啊,哈哈。


(2)

今 日公司宣佈向一位本博常客熟悉的唐乃勤先生購入Market Season Limited(即圖中提及的目標公司),其控制和協海峽信用投資有限公司90%股權,作價3,243,750,000元,即32.4375億元,即整體 作價3,604,166,667元,或36.04億。


至於這32.4375億,係全數以無息可換股債支付,換股 價1.25元,可換 25.95億股,較停牌前1.68元,折讓25.95%,至於其架構如下。

如以4月22日價格計算,作價則為81.483億,整體估值為90.54億。




至於其餘10%股權是由北京實業總開發公司 持有5%及鄭逢時先生持有,我們稍後會談談這些公司及人。

至 於持股量變化如下:



(3)

關 於該公司的 描述如下:


http://www.12312.gov.cn/swxy/xydb/634140.shtml

和 协海峡信用担保有限公司是由大陆、台湾、香港的三家股东发起,在北京注册成立的一家合资公司,注册资本1 亿美元,主要经营为信誉良好的企业、机构和个人提供融资担保及相关的投资和咨询服务。

和协海峡信用担保有限公司是大陆第一家建立境 外资产补偿 机制的合资担保公司,将成为两岸三地联合创办的规模最大、专业性最强的融资担保机构。

至於公告有更詳細地談及:



 (4)

至於賣方的唐乃勤先生,其實在談駿新能源那些貼也談不少,在此轉貼至此,其實他是一個金融掮客,只是做刁,亦有不少麻煩在身。 他旗下的駿新集團(91,前德榮投資、駿新能源,不是今次的賣方之一),和譚木匠(837)主席的哥哥因一些關係鬧翻,所以現在出現不少問題。

他也是損害股柬權益的剋星。





http://paper.wenweipo.com/2009/03/21/zt0903210005.htm

來港奮鬥 人生轉捩

 唐乃勤早年在內地 接受教育及生活,由於父親早逝,全靠母親艱苦地撫養他和姊姊弟弟,後來唐乃勤趁 79年毅然隻身偷渡來港碰運氣;由於在港舉目無親,所以投靠一位朋友。

 「1979年是我 人生的轉捩點,從家鄉三水偷渡來港,希望謀求更好的生活,自75年中學畢業後,我 便出來工作,還記得那個年代在家鄉工作,每個月只得十多二十元,生活非常艱苦。」

 當年來港短短一星 期,唐乃勤在朋友的介紹下加入了一間塑膠工廠工作,「我可算是幸運的一群,來港一 星期便有工開,暫時解決了當時生活的問題,那時白天工作,晚上睡在一張帆布床過著『朝拆夜鋪』的生活,由於煮食亦在工廠內,生活簡單刻苦,所以每個月九百 元薪金剩下五百元作儲蓄,以寄錢回鄉,幫助改善家人的生活。」

自強不息 小本創業

 「大陸改革開放 後,我雖然人在香港,但仍與舊同學保持聯繫,他們有的已經在家鄉市政府當官,記得我 向當時的三水外貿局的處長求助,表示自己擁有塑膠加工技術,但缺乏資金,想找伙伴借貸創業起家。」唐乃勤道出自己的成功之道!「做人一定要有信心,我在香 港塑膠廠工作期間,已掌握了塑膠業的生產,碰巧有廣州市做外貿生意的朋友在內地開工廠,他終於提出合作開辦塑膠廠,由朋友出錢三十萬,他則負責技術及管 理。」

 唐乃勤 深信每個人 勤奮工作是有回報的,回憶起早年奔波的日子,他娓娓道來:「我的第一桶金便是憑這 次機會賺取的,故此繼續利用賺回來的錢與朋友合資開廠,最高峰時我與拍檔在廣州及三水共有六間塑膠廠,業務範圍包括製衣、家庭電器、塑膠、鈕扣及皮具等; 由於在內地開廠,人工及廠房皆比香港便宜。」

 當年一個月有二十 多天上內地廠房,其餘時間則在香港公司聯繫採購原料。

 個性堅強、自信十 足的唐乃勤稱,當年已深信自己將來可成就一番事業,「這個處長被我的誠意打動借錢 給我,我承諾憑一台機塑膠機器在兩個月內為他賺回六十萬元,成功打響塑膠生意的門路;當時塑膠原料大旺,工廠的生意非常火紅,因此在這段時間已可年賺數百 萬元。」一年間他的身家已達三千萬元,那時只是1982年的事。

置業啟發 轉攻房產

 1985年是另一 個令唐乃勤難以忘懷的年份,當年他人生第一次置業令他明白香港地少人多,對住屋的 需求量大,加上中國人傳統觀念有安居樂業的心態,均令他感到投資地產行業比投資其他行業的利潤更高。

嘗盡甜頭 全情投入

 有見及此,唐乃勤 決意將事業轉攻投資香港房地產,那時他為了專心物業投資籌集資金,便將大陸的六間 塑膠廠賣掉,全力留意樓市,其後他又與另外的中資集團組成興達集團,那時唐乃勤在半山豪宅及港九甲級寫字樓的多項投資均獲利甚豐,在1995年後有段時 期,他每天工作就是睇樓。當時只要有單位放盤,漏夜也會驅車前往,更瘋狂的是有過億的豪宅唐乃勤未曾看過就決定購入,所以他靠投資樓市發達的故事,早年不 斷被媒體刊登。

眼 光獨到 獲利甚豐

 九十年代樓市風光 無限,後來唐乃勤也將資金轉到房地產方面作投資,由於他眼光獨到,能令賺回來的資 金增長,使公司進帳了豐厚的利潤。令唐乃勤最引以為傲的買賣,是炒賣九龍行,當時他以五億元購入,連建築圖則都未看過就簽約,其後不足一年內以九億元售 出,利潤接近一倍。

其 後唐先生在1999年左右認購接近破產的德榮投資(91)的可換股債券,在 2000年,宣 佈和當航天科技工業系統投資2,000萬元合作投資科網業務。 這位

唐 先生

並 聲稱需要10億之資金,前已與「數名策略夥伴」就聯合投資及營運若干可能進行之項目進行磋商。


4月,德榮投資更取 得當 時陷入破產廣東信託投資背景的廣信企業(340,後易名創富生物科 技、中國礦業)32.2%股權,但半年後即購入

臍 帶血業務

, 並逐步退出公司。


其後因航宇數碼科技又陷入財困,故其以債務又成功取得控股權,並演出其後

故事




鱷 兄所稱,在2007年10月25日,已易名駿新能源曾經宣佈向唐先生簽訂一項有 條件框架協議,內容有關建議收購一個位於阿根廷的石油資源權益的Jade Honest,經多次延遲後但其後於11月11日

失 效




次日,即11月14日的公告中, 同一家Jade honest竟是新時代能源(166,前太平洋興業、新時代集團)收 購標的,其後也演 出官非。亦可見這位唐先生只是做交易賺錢,不是真做實業的。

(5)


至於其全部公司的註冊資料,可看到他是 先成立香港駿新能源,才後成立盈昇控股,可見這老闆也是原本可能是注入上市公司駿新集團,但因為發生那些事情,故其後改變計劃把概念轉至十友。


上市公司駿新集團:





今次控制的爺爺公司香港駿新能源:





盈昇控股有限公司:





稍後有一些東西補充。


(6)


在兩位股東方面,分別為鄭先生及北京實業開發總公司,介紹 如下:


1.鄭先生:


圖像如下,因時間關係,稍後補充。





至於其資料如下,還有些軼聞,是粉紅色的:


http://www.ly.gov.tw/ly/01_introduce/0103_leg/leg_main/leg_ver01_01.jsp?ItemNO=01030100&lgno=00196&stage=5


http://mypaper.pchome.com.tw/ybonbon/post/2450513


 


2. 北京實業開發總公司

 


 





 


至於其網頁如下:





 


http://www.bedc-china.com/bedc/chn/about_us.jsp


(6)


 


至於其真實價值是否值36-90.54億 呢, 我給你看公告的一些東西,按計算其成本只是1,600萬,平均成本是約0.61仙,較現時股價3.14元高509.26倍!


 


若以一般中國金融保險 股約2-4倍P/B計算,以其資產值1,600萬計算,僅值約3,200至6,400萬,況且其未獲得盈利,並呈虧損,資產更大部分為現金,作價還要打折。






(7)


總的來說,其實在買這件東西時 已給了評價:


對於公司來說,當然是好事啦,因為擺明是擴充太多計劃沒有 錢,所以做一些資本運作來製造賣點賺錢 嘛,但成敗當然難料。

在短期來說,只是對股價有助,並不是對股東有利的行為。在長期來說,更不見得這是好事,因為這些東西年年虧錢,未來仍需大量資金支撐,要印好多公仔紙,試 問股價如何會好?

對於大股東來說,隻股咁乾,做成至少30億的刁,唔炒上一兩倍點得?大股東趁機炒高減持,退出上市公司,並買回業務,唐先生又可把垃圾變成賺成幾十億,這 樣不好嗎。

對於小股東來說,這是破壞股東價值的行為,把空氣變成幾十億,完全是掠奪公司的行為,應該反對。

對於股價來說,因股票確實是乾,很易打上,你買了,確實會贏大錢。但這名唐先生是破壞股東價值的殺手,經常做一些肥自己,害股東的行為,我對他的所作所為 非常討厭。

對股價有利的事,並不是對股東有利,反而是未來失敗的催化劑。股價始終會反映表面的基本因素的。

希望你明白,這只是公認的好消息,並不是真的好消息,真的好消息是令股東所佔資產增值,不是破壞股東價值。

所以我認為,對上市公司來說,這是壞事。


故 我建議,反對這單交易。賣了就走,不要幫助這些人。


購入資產後,4月23日市值是87.763億,估計資產值是約1.86億,折每股7.16仙,是現時股價2.28%,即有機會跌97.72%,敬請留意風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20

物業背後的故事-民豐控股(279)、威利國際(273)、萊福資本(901)


(1)


這看來是一單很平常的交易,可參看威利國際方公告,也可參看民豐國際方公告,但牽涉的東西卻是不少。


今日,威利國際(273,前怡南實業、首創、華匯控股,中聯控股、互聯控股)的附屬Apply Worth Limited,宣佈向民豐抗股(279,前東方紅、恆盛東方、內蒙發展)附屬賣方昇朗投資有限公司100%股權,作價5,200萬,其控制華匯中心21樓的業權,淨值約900萬,及股東貸款賬面值約4,430萬,每年租金收入90萬,其盈虧情況如下:





可見大部分獲利都是靠物業重估得來的。


(2)


買方何時買回來的?我翻查了幾年的年報,發覺應是在2006年間購來的,翻查2007年報附註:


財務報表附註15:




明天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97

物業背後的故事(2)-民豐控股(279)、威利國際(273)、萊福資本(901)


再續昨晚的話題。


從上面的年報一頁中,可以留意到這就在2006年年報附註31(a)的一段東西,內中寫明:


(a) 收購附屬公司
於2006年5月4日,本集團收購Startech Business Limited(其主要業務為持有物業)之全部權益,現金代價為港幣3,882,000元。


但是該公司在2006年5月並無公告說明這項收購,可能是因為按上市規則第14章提及的標準,金額不夠高,所以不用披露,比率與披露的定義詳如下圖,至於比率的定義,請參閱以下文章











在這項交易中,買回來的租金回報率還不足2%,以北角區的標準,可能真的較低,真要誇誇那估值師。


(2)


但是買方威利國際持有55.27%的公司,在公告中它稱是間接控制買方Apply Worth Limited,而直接控制的公司就是由歌德豪宅有限公司。


這家歌德豪宅公司,其實就是華匯系物業投資的精華所在組合而成,其物業組合及資產如公函所 述。在2009年10月,有一位獨立第三方羅小姐(這位羅小姐資料請詳閱該訪問)向 該公司以每股60仙認購公司7.5億股,作價4.5億港元,據年報所述 (p.14),資金將分3個月支持,交易在12月完成,持股降至55.27%,在3月,公司稱羅小姐已付1.5億,其餘3億尚未付。


明日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02

物業背後的故事(3)-民豐控股 (279)、威利國際(273)、萊福資本(901)


在繼續談之前,買方民豐控股在昨天出了澄清公告:


公司稱原本物業是由民豐附屬Wise Sky持有,其後民豐在2010年4月9日成立另一附屬Sunny Soar,然後把Wise Sky權益轉移Sunny Soar,架構則變成民豐控制Sunny Soar,Sunny Soar再持有Wise Sky,Wise Sky再持有物業。


並補充稱該物業面積為10,736平方尺,因Sunny Soar剛成立,並無報表,故其業績只是參考標的,以營業額粗略計算,每月平均租金每呎只是7塊,真是非常便宜。


可以知道,這家Sunny Soar目的是在做這次交易,並希望把物業標的儘量隱去,以使人查不出底細,方便他們做同系交易,把資產不停交換。


今晚再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0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