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精準扶貧要防止養懶漢

國務院經濟研究中心農村部部長葉興慶在接受《中國經濟報告》的采訪中有一段關於精準扶貧的認識值得討論。

中國經濟報告問:“脫真貧、真脫貧,到2020年就剩三年了,任務不可謂不艱巨。能否實現這一目標呢?”

葉興慶答:“從十八大到去年,這四年間已經解決了5000多萬貧困人口脫貧的問題,現在還有4000多萬。這4000多萬貧困人口,具體分兩種情況:有勞動能力的,通過產業扶貧能夠脫貧;還有一部分是今後要通過社會保障兜底的。現在農村有低保制度,低保制度如果與精準扶貧的政策銜接好,如果能做到應保盡保,僅靠低保就能夠對他們兜底。當然,我們並不會滿足於這個標準,貧困人口處在低保水平上是不行的,希望通過產業發展讓他們過上更好的生活,我們還是會有辦法、有能力的。”

葉興慶認為,現在的精準扶貧其實是在想辦法讓盡可能多的扶貧對象過上比低保更好的生活,否則就不用精準扶貧。他認為“精準扶貧”的核心要義,就是產業扶貧。之所以強調“產業”,是因為只有產業扶貧,才能讓他們長期、可持續地過上更好的生活。有些地方發展產業確實有困難,我們就通過其他辦法解決,例如通過國家的生態建設項目為貧困農民提供生態養護的公益性就業崗位,讓他們獲得穩定收入。

按葉興慶部長關於精準扶貧的意見,對於完全沒有勞動力的農村貧困戶,就只可能通過低保兜底。對於有勞動能力的農村貧困戶,最好的辦法是“產業扶貧”,只有通過產業扶貧才能讓他們長期、可持續地過上更好的生活。對於缺少發展產業條件的農村,也可以通過提供生態養護公益崗位,將扶貧資金分記到貧困戶實際上由合作社或帶頭能人使用,再將資產收益返還貧困戶,從而讓貧困戶獲得較低保更好的生活。

顯然,對於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若只是通過低保兜底來脫貧,有養懶漢的嫌疑,就失去了通過精準扶貧來讓貧困戶過上更好生活的機會。

不過,對於貧困戶進行產業扶貧,雖然可能會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通過發展產業而長期、可持續地過上更好的生活,問題是,貧困戶往往是農村中能力最差、對市場信號反應尤其弱的農戶,發展產業必須要面對市場,這些缺少能力的農戶也許在生產中還能勉強勝任,在面對市場時卻往往缺少基本的應對能力。尤其是在當前農產品總體供給過剩的背景下,產業扶貧可能讓貧困戶在面對市場時有更多虧損,甚至有很多非貧困戶在發展產業中遇到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而落入到貧困中來。我在全國調研很少見到產業扶貧成功的案例。

葉興慶提出通過提供公益性崗位的辦法來扶貧,這個辦法的好處是,貧困戶正好有勞動能力,而國家進行生態建設需要有護林員進行森林養護,兩者結合起來就能為貧困戶提供穩定收入來源,從而幫助貧困戶擺脫貧困。

但我到一些山區調研發現為貧困戶設立的護林員公益崗,實際上只發錢,而幾乎不護林、不做事情,或只象征性地做點事情。其中原因很簡單,就是貧困戶即使有勞動能力,其勞動能力往往也相對不夠健全,他們護林更多只是象征性的。

在當前中國已經形成全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的情況下,正常的健全的勞動力完全可以到貧困勞動力市場上獲得收入。一個農戶家庭只要有一個勞動力在全國勞動力市場上就業,其工資收入就足以讓這個農戶家庭擺脫貧困。

最後一種將國家分配到農戶的扶貧資源交由合作社或帶頭能人使用,貧困戶享受資產收益的辦法,是當前全國農村精準扶貧中的一種普遍做法。這種做法弊端也不少,其中關鍵是貧困戶不用承擔任何風險也不參與任何勞動,卻可以無償地獲得資產收益,因此就是典型的變相直接給貧困戶分錢。分配到貧困戶的國家扶貧資源交給帶頭能人使用,帶頭能人可能經營失敗從而造成國家扶貧資源的損失,而帶頭能人使用扶貧資源所給貧困戶的資產收益最多不過是銀行貸款利率。若國家扶貧資源所要資產收益高於貸款利率,帶頭能人就會直接向銀行貸款。若銀行不願給帶頭能人放貸,則往往是因為帶頭能人缺少可靠的抵押物或銀行對帶頭能人經營的不信任。也就是說,帶頭能人如果願以高於銀行貸款利率來使用扶貧資源,他們的經營往往有很大風險,因為銀行這樣的專業機構都不願意放貸。

實際上,很多地方政府實踐中就是將本來應當用於扶持貧困戶發展產業的資金或政府貼息貸款直接貸給當地效益比較好的企業,而由企業按當地銀行貸款利率來形成所謂的資本收益,再將這個收益分給貧困戶。這樣的所謂“產業扶貧”當然與產業無關,也與扶持貧困戶通過自己辛勤勞動來創造自己美好生活的願望無關。

當前中國已經形成了一個相當成熟的全國勞動力市場,幾乎任何有勞動能力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都可以輕松地進城獲取各種務工經商機會,並可以獲得社會平均工資。一個農民家庭只要有一個青壯年勞動力參加到這個全國勞動力市場上來,他的工資收入就足以讓全家收入擺脫貧困。

因此,農村有勞動力的貧困戶,首先應當動員他們加入到全國勞動力市場。

當前扶貧政策的重點,應當轉到清晰區分有勞動能力貧困戶與缺少勞動能力貧困戶上來。沒有勞動力的貧困戶,家庭收入低於低保戶,就納入到低保戶中,通過低保兜底。有勞動力的農戶則不能直接發錢,而只能支持他們通過自己勞動來改善自己的生活,辦法主要是鼓勵他們進入全國勞動力市場,同時為他們提供進入市場所需的一切便利。

(作者系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教授)

責編:孫維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6807

無還本續貸能否解小微融資難題?業內建議可從“三農”扶貧試點

近日,一篇介紹創新金融實踐、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文章,由於提到“無還本續貸”而在金融圈走紅。

文中的“無還本續貸”業務,解決了小微企業需要通過民間借貸拆借高息資金償還銀行貸款的問題。相關人員介紹說:“通過‘無還本續貸’,幫我們節省了500多萬元費用。”以往貸款到期後必須先還款才能再貸款。為了還款,企業必須先籌集一筆資金,甚至通過民間借貸拆借高息資金,給企業帶來很大的壓力。同時文章還提到,當地銀監局和政府合作,選出了一批經營、信用良好的企業開展了“無還本續貸”試點。

在當前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面臨融資難、融資貴難題下,“無還本續貸”是否真的提出了一條解決之路?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銀行中心特聘研究員王劍指出,這是過去幾年銀行業和監管層一起處理各地的中小微企業信貸問題時,探索出來的一種做法。“無還本續貸”有沒有風險,其實最關鍵的是取決於審核時是否嚴格到位。銀行實操過程中,可能會有道德風險或操作風險,怕銀行拿這個隱藏“不良”。對此,唯一的方法,只能是監管層嚴加檢查,盡可能加以杜絕。

一位大行公司部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無還本續貸”本質上屬於借新還舊,但政策設立的初衷是為了解決小微企業的“倒貸”問題,減輕小微企業的貸款成本。他認為,目前用在小微企業風險可能較高,“三農”及精準扶貧由於單筆金額小,或可以嘗試推開。

何為“無還本續貸”

當前,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面臨的融資難、融資貴成為“老大難”問題。在傳統的貸款模式中,由於小微企業生命周期短,銀行不敢給它們發放中長期貸款(即期限在1年以上的貸款),僅會發放短期貸款。

但是,正如上文小企業主提到的,開辦一家企業,所投入的資金,不可能大部分在一年之內收回來。比如,購置廠房、機器等,都是固定資產投資,回收期很長。

於是便出現大量小企業“過橋貸”的行為,短期貸款到期時,還不上錢的企業主會先借一筆民間借貸,把銀行貸款還掉。等過幾日後,新一筆短期貸款貸下來,再還掉民間借貸。民間借貸利息往往很高,月均利率在10%~20%左右。

但是銀行一旦不續貸,小企業極有可能面臨被高利“過橋貸”拖垮的風險。

在此背景下,相關監管部門多次出手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題,進行了多種嘗試。

早在2014年7月,原銀監會發布《關於完善和創新小微企業貸款服務 提高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水平的通知》,指出銀行應積極創新服務模式,對流動資金周轉貸款到期後仍有融資需求,又臨時存在資金困難的小微企業,符合條件的,可以辦理續貸,提前按新發貸款的要求開展貸款調查和評審。這十分接近上文提到的“無還本續貸”模式。

第一財經記者發現,目前這種嘗試雖然叫法不一,但原理十分接近。例如,某城商行推出的另一種名為“無間貸”的產品,也十分接近“無還本續貸”。

根據該產品的業務申請與受理流程,企業貸款到期前一個月向銀行書面提出小微“無間貸”申請,客戶經理進行貸前調查,判斷準入條件後,對總行審批通過的企業,銀行可以與借款人重新簽訂合同、補充協議與借款憑證等。辦理成功的企業,借款人貸款到期時無需償還本金,系統自動實現貸款自動續期。

上述大行公司部人士表示,所謂的“無還本續貸”,對於銀行而言,只要有監管相關文件規定認可,在銀行內部就是將原借據收回等於還清貸款,再轉一張借據重新續借,其本質是“沒有現金流”。

談到“無還本續貸”與“展期”的不同,上述大行公司部人士指出,如果是一年期貸款,申請展期最長期限是半年,但是“無還本續貸”屬於借新還舊,期限上不同。

對於特定的企業和行業,借新還舊還需要政府出面,監管部門同意則沒問題,否則將觸碰“紅線”,“轉借據”是嚴重違規的。上述大行人士稱,目前該行所在地區並未開展這項業務。

可先從“三農”扶貧領域入手

上述大行公司部人士表示,理論上一家企業沒錢還貸款,這筆貸款就已經客觀面臨“不良”危險,這種狀況下續貸是不正常的,將使得風險不可控。此外小微企業受市場影響大,抗風險能力低,容易形成大面積“不良”。 

但另一方面,他也指出,對於某些企業生產周期較長,且是政府支持、倡導發展的產業行業,由政府出面,監管認可,這種情況則沒有問題。

除了行業風險外,對銀行來說,道德風險和操作風險也需要考慮。另一大行公司部高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由於“無還本續貸”可以減少不良貸款的產生,可能成為銀行掩蓋不良的工具。

對於“無還本續貸”風險,王劍認為,最關鍵的是取決於審核時是否嚴格到位。監管部門也規定,對於“無還本續貸”的企業,必須滿足一系列條件,經營生產各方面良好,確保續貸質量。

王劍表示,市場還是擔心,銀行實操過程中,可能會有道德風險或操作風險,怕銀行拿這個隱藏“不良”。對此,只能靠監管層嚴加檢查,盡可能加以杜絕。當然,本身就沒有完美的工具,只是權衡各方利弊,選擇一個相對有效的工具。

不過,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無還本續貸”是正常業務,不應該過度誇大風險。

業內人士認為,考慮到小微企業“無還本續貸”風險,可以先針對精準扶貧與“三農”貸款領域進行創新。

一位大行三農金融事業部相關負責人認為,農戶需要的融資額不大,一般農戶開展養殖的規模在10萬元以內,但農戶種植的農產品容易受到生產周期和自然災害影響,可能一次還不起貸款但還要繼續用貸款,相比於小微企業上百萬元貸款規模,對金融機構而言風險較小。

他建議,可以針對特定人群、特定養殖行業開展“無還本續貸”,對於扶貧類、小額特定企業群體可以嘗試。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林潔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042

社論:扶貧要防範新的不公平

時至今日,距離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落下一個貧困人口只剩下兩年多時間。毫無疑問,扶貧越往後任務越艱巨,且此前扶貧工作中的問題也逐漸暴露,讓接下來的扶貧攻堅戰需要與反思並行。

近日下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對今後的脫貧攻堅工作做全面部署。在8月20日的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亦表示,要把脫貧攻堅的基礎性工作做得更實,貧困戶的識別、退出一定要做到精準。

的確,過去數年的扶貧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十八大提出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以來,截至2017年底全國貧困人口減少6853萬,平均每年在1000萬以上;2017年返貧的人口只有20萬,總體上呈現逐步減少趨勢。不過,扶貧也衍生出新的不公平,諸如“懸崖效應”和“福利陷阱”並不鮮見。

其中“懸崖效應”既存在於貧困戶和非貧困戶之間,也存在於貧困村與非貧困村之間,主要指兩者的差距太大,讓非貧困戶或非貧困村恨不得也戴上貧困的“帽子”。具體表現是,部分地方在執行扶貧政策過程中,把義務教育有保障變成了貧困戶的家庭成員“上什麽學都不花錢”,把基本醫療有保障變成了全家人“看什麽病都免費”。這樣一來,那些沒有列入扶貧範圍的村莊、村民自然就會有“想法”,特別是本來就與扶貧標準相差不了多少的群體,發現自己境遇遠不如扶貧對象後,紛紛千方百計要當貧困戶也不足為奇。

至於“福利陷阱”,則是因為兜底扶貧的制度設計,在一些地方被不當使用。比如一些貧困患者小病大治;一些子女眼看著體弱多病的老人不去贍養,而是通過“分家”方式,把貧困人口交給政府兜底;甚至有一些地方,超標準實施救助,兜底措施的剛性支出,讓捉襟見肘的地方財政難以為繼。

很明顯,上述頗為普遍的扶貧“怪現象”,不僅影響了扶貧工作的效果,而且造成了新的不公平。因此,在未來的扶貧工作中需要引以為戒,扶貧要義在於量力而行,重在基礎性的保障。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既要避免重返“平均主義”,也沒有高福利社會的物質基礎。

所謂基礎性保障,也就是現行衡量貧困人口是否脫貧的標準:“兩不愁、三保障”,即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這個標準的制定做了大量研究,世界銀行專家組也曾參與評估,符合中國國情和承受能力。如果隨意拔高標準,既會加大脫貧攻堅的難度,也將加大財政負擔,不可持續。

更重要的是,脫貧應該著重在可持續性,而非完成一時的指標。在以往的扶貧工作中,部分地方方式過於簡單化,為了趕進度、圖省事,主要是送錢送物,有的地方幹脆讓貧困人口都吃低保,一兜了之。這種既不是根本性脫貧,也會助長貧困戶的依賴心理,同樣造成了新的不公平。

因此,未來應著力夯實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基礎,特別是深度貧困地區,改善貧困地區居民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十分迫切。既要包括加大對水、電、路、氣、網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更應該加強制度供給,為貧困地區培育現代農業體系,為穩定脫貧找到產業抓手。同時,還需提高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在保障兜底制度設計上力求堵塞漏洞,因地制宜提高貧困地區的教育、醫療水平,精準解決因病致貧、因教致貧等問題,防止出現任何形式的扶貧福利陷阱。

責編:許雲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516

C觀點 - 施永青 政府應扶貧 脫貧須由己 (2012年06月28日)

1 : GS(14)@2012-06-28 23:12:06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php?article=11015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985

房委會少參與扶貧 議員倡借空舖創業

1 : GS(14)@2013-10-01 16:13:06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31001/news/ec_gga2.htm




【明報專訊】房委會掌管大量公屋家庭人口數據特徵,但現在參與扶貧的程度不高,區內有19萬公屋貧窮戶的元朗,區議會主席梁志祥建議,房委會可借出旗下公屋的空置商舖供區內居民做生意,一方面創造就業、提供脫貧機會,另可減少領匯於區內拉高物價的影響。

房委會掌公屋人口特徵

梁志祥認為地區經濟重點不應只是扶貧,而是如何誘導地區人士創業。他指早前政府積極將屋鸷的空置商舖安排給社會服務機構,他認為可考慮引入社企做生意,帶動區內就業機會。

房委會委員黃國健則認為,要求房委會借出空置商舖扶貧的看法比較「表面化」,他質疑區內屋鸷商舖空置自有原因,例如區內人口老化、消費力弱及人流不足等,認為空置商舖未必能帶動就業。黃國健表示,2004年曾提出類似的「自救基金」,供低收入戶借錢做生意,但虧本的佔多數,且屋鸷空置商舖和公屋貧窮人口不成比例,就算房委會願借出舖位,扶貧效果亦不顯著。

區議員倡互委會助扶貧

全港最多公屋貧窮戶的觀塘區,區議會副主席蘇麗珍說,區議會下設不少分區委員會,公屋亦多設居民互委會,當中互委會最熟悉每幢大廈的貧窮情,建議這些組織可發揮作用,協助政府扶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752

【科健籽】富者越富 扶貧定劫貧?

1 : GS(14)@2015-10-30 01:04:25

10%有錢人坐擁全港超過七成財富,餘下90%人所擁有的,三成都唔夠。參考資料:Credit Suisse Global Wealth Report2014



【科健籽:趣味科普】香港人富者越富,有說是經濟發展必然階段;但近十年,有錢人財富的升幅卻令人瞠目結舌。在香港,如果你屬於富貴的10%,你會很幸福,因為你坐擁全港逾七成的財富,而且過去14年資產增值增幅驚人,金蛋自己繼續生金蛋;至於做窮人就慘,政府兒戲地定一條不切實際的貧窮線就當作扶了貧,窮人依舊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向上流?語言偽術也。


根據瑞信去年環球財富報告(Credit Suisse Global Wealth Report2014),香港有10%成年人的財富佔總人口的77.5%,跟其他國家相比,只在俄羅斯和土耳其之後(見表),而且富者越富,過去14年所佔比率增幅高達11.9個百分點,只是輕輕落後於中國(15.4)和埃及(12.3),香港收入不均極為嚴重,反映收入差距的堅尼系數徘徊在0.5之間,冠絕全球,跟南非等國不遑多讓,可謂與有榮焉。津巴布韋總統數天前都獲頒孔子和平獎,看這勢頭,大概也要頒一個給我們的特首和司長,表揚他們對香港「政治經濟穩定」所作出的貢獻。



嘥!用公帑搞中港融合

有說在香港苛徵重稅行不通,只會給人斥責為劫富濟貧式的福利主義,但狼英口口聲聲說的適度有為,又何嘗不是語言偽術?看看財政預算,經常性開支完全無關宏旨,繼續其中港融合的政治任務,例如資助學校搞甚麼愛國交流團,口說讓年輕人向上流動,反過來逼年輕人北上自生自滅,對輸在起跑線的香港人不扶一把都算了,還要倒過來劫貧濟富,讓中國人殖民香港,縱容他們來港搶福利,這個特首也太狠,事事跟香港人對着幹與民為敵,令一個本來貧富懸殊嚴重地方,益見貧窮。你說為了經濟增長總得讓一小撮人富起來,大家才會贏。譬如說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讓小撮人多佔一點點經濟成果很正常。經濟學者近年卻揭破傳統市場經濟的假面紗,指出讓富人帶動經濟,就會出現由上至下的滴漏效應(trickle down economics),社會就會水漲船高,但事實證明,沒有政府干預,富戶依然是滴水不漏,未能惠及基層。



「適度有為」呃細路

來自特拉維夫大學的學者Yonatan Berman和其他學者今年分析了美國和一些西方國家在二戰後的經濟增長,發現美國八十年代貧富差距大幅上升,主因是資產增值,而非收入增加,經濟增長對收入差距影響只是微乎其微,所以不能說因為經濟增長了,就要接受和縱容貧富懸殊的現象。財富均等的發達國家比比皆是,例如560萬人口的丹麥,GDP雖只得2,570億美元,還不到香港的三分二,但堅尼系數只是0.25,是OECD經合組織中最低。香港雖不能效法北歐那些福利主義國家,但庫房如此多錢,學學前港英政府,多關注住屋關注教育,香港可能還沒死得這麼快。香港並非不能,而是不為也,適度有為,只是氹細路而已。



一小撮人(成年人口10%)所佔財富比率摘要(只列部份)

俄羅斯 2000年:77.1% 2014年:84.8% 排名:1土耳其 2000年:66.7% 2014年:77.7% 排名:2香港 2000年:65.6% 2014年:77.5% 排名:3美國 2000年:74.6% 2014年:74.6% 排名:7丹麥 2000年:68.9% 2014年:67.5% 排名:18中國 2000年:48.6% 2014年:64.0% 排名:25加拿大 2000年:61.5% 2014年:57.0% 排名:36英國 2000年:51.5% 2014年:54.1% 排名:41日本 2000年:51.0% 2014年:48.5% 排名:45比利時 2000年:47.5% 2014年:47.2% 排名:46(合共46地區)



參考資料:1.〈大衞˙莊斯頓先生演說-扶貧委員會〉(http://www.povertyrelief.gov.hk/ ... on_presentation.pdf)2.〈二零一五至一六財政年度財政預算案The2015-16 Budget〉3. Berman, Yonatan(2015)“Modeling the Origin and Possible Control of the Wealth Inequality Surge” PLoS One,10(6): e0130181.4.Credit Suisse Global Wealth Report2014.



記者:陳以恒編輯:黃仲兒美術:楊永昌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51029/193509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578

人行設農民「扶貧貸款」

1 : GS(14)@2016-03-28 13:13:43

【明報專訊】人行上周(24日)公布設立「扶貧貸款」,首次開放讓農民向銀行抵押農地、住房借錢,令6億農民進入信貸市場,計劃將於全國以試點方式進行。人行網站文件顯示,農民可自己住宅及該住宅地皮使用權作抵押,以及將其承包土地經營權作抵押。銀行將按借款農民信用情?、需求與償還能力等因素,合理自主決定抵押率、實際貸款額度、利率及貸款期限等。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60328/news/ww_ww1.ht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8593

國策透視:IPO扶貧極荒唐

1 : GS(14)@2016-09-17 16:11:27

A股在中秋假期前下挫,除受外圍拖累外,亦與中證監擬推出「IPO扶貧」有關。政策之荒唐,令見慣風雨的內地股民也被嚇怕。中證監9月9日發佈《關於發揮資本市場作用服務國家脫貧攻堅戰略的意見》,要求對在貧困地區經營和交稅滿3年的企業,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採用「即報即審、審過即發」政策。目前中國貧困線標準為年均純收入低於2,300元,2014年中國有7,017萬的貧困人口,佔全國總人口在5.1%左右。目前內地新股上市要過五關斬留將,中國有592個貧困縣,以每個縣安排3個IPO項目,也將達到1,776個,這是目前IPO排隊規模的兩倍多,如按文件要求輕易過會,足以推冧股市。股市為求財之地,並非慈善機構,扶貧可以有多種方式,非要股民買單,最後可能一拍兩散。目前A股有上市公司2,800家,而來自西部貧困省份寧夏、西藏、青海上市公司數量不足20家,比例極低。市場機制本身已經說明,這些地方的企業在資本市場吸引力不足。扶貧是習近平的政績工程,中央一聲令下,各部門都要交功課。中證監擬推「IPO扶貧」,實際可行性極低。將這種政治性考慮訂為政策,更令股市政策增加不明朗。黃尹華
http://www.fb.com/decodepolicy本欄逢周二、四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915/1977091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193

IPO扶貧「快線」 惹驚弓之鳥

1 : GS(14)@2016-09-18 09:42:10

【明報專訊】在內地精準扶貧的政策大勢下,近日內地監管層發布《關於發揮資本市場作用服務國家脫貧攻堅戰略的意見》,開設IPO扶貧「快線」,引發輿論強烈反彈,部分專家甚至將股市的下跌歸咎於此。

民眾歸咎A股跌市元兇

就在新政發布之後第一個交易日,內地股市出現大幅震盪。當天滬深股指大幅跳空低開,儘管尾盤有所回升,但仍大跌收市。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上證綜指跌近2%,盤中一度失守3000點大關。隨後兩個交易日滬指反彈乏力,且很有可能在中秋節後正式跌破3000點。

面對突如其來的暴跌,一些分析人士將矛頭指向IPO扶貧新政。復旦大學金融與資本市場研究中心主任謝百三直接發文稱暴跌是因為「1億多災多難的中國股民被《意見》嚇壞了」,更直言《意見》「是錯的」,證監會主席劉士余「違反國際慣例亂來」,引發物議沸騰。

謝百三情緒化的言論多少反映了內地股民的不安,但實事求是地講,近期股市的下跌原因比較複雜,包括受外圍市場的拖累、美國聯儲加息預期升溫、內地CPI等宏觀數據不理想等,多重利空因素的疊加引發投資者擔憂,不能完全歸咎於IPO扶貧。

「即報即審」並非「即報即過」

證監會公布扶貧新政後,市場憂慮主要有二﹕一是擔憂大擴容,認為貧困地區的企業或遷址貧困地區的企業上市會大幅增加;二是擔憂劣幣驅逐良幣,正常排隊企業被插隊,影響兩市上市公司質量。但必須看到,新政所提「即報即審」並不意味着「即報即過」,也不意味着降低上市標準。

《意見》明確對貧困地區企業的各項審核事項堅持「三公」原則,堅持標準不降、條件不減,確保市場穩定健康發展。這意味着,對於貧困地區的IPO「綠色通道」僅限於排隊順序,在審核標準、上市條件上均沒有發生變化。

具體來看,《意見》提出享受「綠色通道」的企業需滿足註冊地和主要生產經營地均在貧困地區,且開展生產經營滿三年,繳納所得稅滿三年;或者註冊地在貧困地區,最近一年在貧困地區繳納所得稅不低於2000萬元人民幣,且承諾上市後三年內不變更註冊地的企業,申請IPO時,適用「即報即審,審過即發」政策。

就上述條件而言,前者利用「三年」的硬性要求防止擬上市公司通過改變註冊地的方式「插隊」上市,避免監管套利;後者則利用「2000萬元」所得稅對貧困地區公司提出贏利要求,按照內地的稅制,一般能交2000萬元所得稅其公司凈利潤都有一個億以上,具備相當競爭力。

IPO扶貧早有先例

綠色通道的說法並非首次,證監會此前對西藏等西部地區的企業IPO一直實行「優先審核」政策,單獨排隊,每審核一定數量的上市公司,其中就會審核一家優先類企業。不過,此次的扶貧政策與以往大不同——不僅直接發布了專門文件,還對IPO綠色通道的門檻做出詳細規定。

另一方面,對於開闢「綠色通道」可能導致新股供應增加衝擊市場的觀點也不太現實。據了解,目前的內地1PO在審的845家企業中,僅有6家來自於貧困地區,接受上市輔導的也不超過20家。從其他統計情况看來,貧困地區的企業符合條件的也非常有限。

[馮其十 神州新形勢]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820&issue=2016091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512

扶貧擺脫黑手黨囚1.5萬政治犯

1 : GS(14)@2016-11-27 14:27:32

建立抗衡美國的共產政權讓古巴經濟走上艱難道路,因此卡斯特羅致力扶貧,興建學校與醫院、提供免費教育與醫療、為基本日用品及服務提供補貼,亦讓古巴擺脫黑手黨掣肘。1990年代中開始卡斯特羅開放旅遊業撐起經濟,後來再得到視他為偶像的時任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支持,得以低價買石油,令古巴在蘇聯瓦解、失去靠山後亦不至於動盪,他亦保住政權,只是後來年邁身體欠佳才放權予弟弟。雖跟其他共產領袖不同,卡斯特羅一直反個人崇拜,但古巴人普遍已視他為國父,首都夏灣拿昨天滲着一份哀傷,學生巴爾德斯皮諾感到「很失落,他是受全世界尊敬的公眾人物」。


邁阿密滿街慶祝人群


不過卡斯特羅大力打壓異己亦為外界譴責,1960年代中被他囚禁的政治犯多達1.5萬人,他在1961年曾如此警告批評政府的知識分子:「革命以內的,是一切;革命以外的,甚麼也不是」。靠近古巴的美國佛羅里達州成為異見者逃亡熱點,邁阿密昨天有歡呼聲、甚至有人拿起廚具打鑼打鼓慶祝(圖)。路透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127/1984680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18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