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蘋果打入中國的橋樑 聯強購併不了的對手 神州數碼郭為 瞄準台灣資本市場

2010-11-01 TWM




十年前,郭為從聯想分到一塊很小的分銷事業神州數碼,但如今不僅身價不輸楊元慶,淨利也有八年超越聯想,郭為替神州數碼擘畫事業轉型三大階段,不只把眼光放在分銷事業,更要成為中國的IBM與蘋果。

撰文‧林宏文

三 十八歲就當上香港上市公司總經理,從大陸最大電腦公司聯想集團分家出來的小老弟,靠著十年的努力成為「中國的聯強」,他就是「中國電腦教父」柳傳志的左右 手神州數碼董事長郭為,從最不被看好的通路事業,到成為蘋果賈伯斯、戴爾、惠普都要靠他打入中國市場的橋樑,他是如何做到的?

今年八月二十三日,神州數碼董事長郭為照例飛到香港,準備隔天的業績發布會。沒想到,北京打來一通電話,郭為隔天立刻搭機又飛回北京,因為,與他一起工作十餘年的事業夥伴及好朋友、擔任神州數碼財務總監的賀軍,突然心肌梗塞過世。

郭為趕回北京,直奔賀軍的家,安慰他八十多歲的老母親,由於怕老媽媽受不了,還特別請救護車在家門口待命,時間長達一個多星期。當天晚上,郭為喝了很多酒,在聯想及神州數碼眾多老朋友面前,情緒壓抑不住,崩潰大哭。

郭為用三天時間為賀軍辦完後事,但公司許多原訂計畫,一樣繼續進行,例如香港的法說會,他從未缺席過,因此堅持要用電話與分析師對談;新的財務部總經理立即遞補;至於原本要發行的台灣存託憑證(TDR)進度,也完全沒有耽誤到進度。

這就是郭為,率領著一萬多名全中國最強大的分銷(通路)及服務部隊,一方面理性地面對挑戰,在戰略層次上找出一個更具價值的新商業模式;另一方面又感性地與主管交心,讓眾多追隨他的部屬,都願意死心塌地隨他打拚。

十 年前 只是聯想的小老弟神州數碼目前已是中國最大的電子通路商,通路可滲透到中國的四到六級城市,全中國有近一萬二千家經銷商,二十四小時販售郭為代理的電腦、 電子及各種網路產品。神州數碼的通路密如蛛網,覆蓋在中國的廣大土地上,連賈伯斯的iPhone、HP的產品,都要靠郭為才能賣到大陸消費者手中,但是在 十年前,郭為並沒有今天的風光,甚至還在手機業務大跌一跤。

談起郭為,他的知名度顯然遠低於聯想執行長楊元慶,但早在十年前,當神州數碼還沒有與聯想分割前,兩人都是聯想創辦人柳傳志的左右手。只是,楊元慶分到眾所矚目的母體聯想,他只分到規模小很多的分銷事業。

問他們兩人有沒有瑜亮情結?他承認,十年前從聯想分割出來時,剛開始是有壓力的,因為聯想是母體,在資源分配上,當然以聯想為主。但郭為也說,雖然有壓力,但興奮與壓力是並存的,因為不管大小,至少可以自己獨立掌管一個事業。

十 年後 獨霸中國通路市場但十年後,郭為的表現,一點也不輸給楊元慶。在業績表現上,神州數碼的營收追到與聯想只剩二、三倍的差距,而且,聯想因個人電腦利潤緊 縮,加上購併IBM電腦部門又出現多次巨額虧損,但神州數碼卻是十年來每年獲利,而且有八年的淨利都超越聯想。最近四年,神州數碼獲利不斷增長,從二億港 元、四億港元,增加到六億港元及八.七三億港元,完全不受金融海嘯影響,成長速度令人驚訝。

此外,在個人身價上,郭為應該也不會低於目前持 有價值約二十五億元聯想股票的楊元慶。以郭為為首的經營團隊,今年從聯想控股手中買回持股,總計已取得公司一八.五六%的股權,成為最大股東,讓郭為從﹁ 船長﹂變﹁船主﹂。以神州數碼的市價計算,經營團隊擁有市值超過一百億元的股票,而其中郭為又占了大部分。

在商業模式上,大部分人都很自然 會把神州數碼與聯強做比較,但神州數碼與聯強有著明顯的差異。最大的不同,就是神州數碼與聯強相似的分銷業務,其實只占神州數碼四五%的業績,其他的五 五%則是系統整合及IT服務業務,這些業務毛利率遠比分銷業務高很多,也貢獻神州數碼超過六成的營業毛利。

此外,郭為也將公司發展訂出三個階段,將往服務及營運方向發展,目標是成為中國的IBM及蘋果。郭為強調,聯強把分銷事業複製得這麼成功,讓他很佩服,他與聯強的苗豐強與杜書伍見過多次面,尤其杜書伍與他聊到經營事業的心得時,也從不保密,讓他學到不少東西。

﹁ 例如台灣的低毛利及低成本,是神州數碼做不到的,聯強分銷業務毛利率只有三%,這對神州數碼來說,根本活不下去。﹂郭為說,神州數碼不想追求低成本,而是 要創造更大價值,﹁用麥可波特的理論說,就是我們要做出差異化,而不是低成本。﹂這位中國通路龍頭靠著通路及資訊服務迅速長大,如今又要前進台灣的資本市 場。十一月初,神州數碼將來台發行TDR,預料將是台灣資本市場的重量級新兵,除了先前已入股國內ERP龍頭鼎新三成股權外,未來也不排除來台灣進行集 資、參股基至購併等活動。這個聯強董事長口中「大到無法購併」的對手跨海來台,值得台灣科技業關注。

郭 為

出生:1963年

現職:神州數碼董事長兼執行長學歷:中國科技大學管理學碩士經歷: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

兩岸通路龍頭比一比

──神州數碼獲利金額為聯強七成,但市值僅聯強的五成!

項目 公司 神州數碼 聯強國際股價 13.52(港幣) 72.4(新台幣)預估今年EPS 0.905元(港幣) 3.794元(新台幣)

本益比 15倍 19倍

近一年度淨利* 33億元(新台幣) 48億元(新台幣)市值* 555億元(新台幣) 1070億元(新台幣)主要業務 資訊(ICT)產品分銷業務、資訊顧問服務 資訊產品分銷業務、IC零組件分銷業務*以港幣1元兌換新台幣4元計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33

顛覆豆漿做法20分鐘創380億市場

2010-11-08 TCM




一把大豆、一杯水倒進機器,再按下一個按鈕,二十分鐘後變成一杯熱騰騰的濃純香豆漿,全自動化的豆漿機改變了中國十三億人生活,創造了一家公司一年銷售兩千多萬台豆漿機的市場,光是去年營收就達到新台幣三百八十億元。

以往,喝一杯豆漿要前一晚洗豆、泡豆到隔天天亮,一早再起來磨豆、打豆,過濾後加熱,還得守在鍋邊一邊加熱、一邊攪拌,免得結糊燒焦,前後要八個小時。即便豆漿從漢朝到現在,已經問世超過兩千年,但仍然無法像咖啡,透過西式咖啡機便利的進入一般家庭生活。

為夢想,燒冷灶十二年! 要像日本把電子鍋做到極致

但有一個人改變了豆漿兩千多年來的歷史,他是九陽董事長王旭寧,他發明了全球第一台全自動豆漿機,二十分鐘從乾大豆變成熱豆漿。二○○八年三鹿奶粉添加三聚氰胺事件爆發,豆漿取代牛奶成為中國人攝取蛋白質的來源,在中國更加蓬勃發展。

那一年,九陽豆漿機成為全中國最火熱的產品。同年年底,九陽市值一度超越TCL、青島海爾等中國家電集團龍頭,以人民幣一百三十億元的總市值,一度攀上了中國市值第一大的家電企業,九陽也創造了二十二個身價超過新台幣五千萬元的富豪,王旭寧身價更一度超越新台幣百億元。

但成名之後的王旭寧低調保守,這是他第一次接受媒體面對面獨家專訪,地點竟是在台灣,他首度談如何把豆漿機從夢想變成實際。

一九九四年,王旭寧成立九陽公司,開始生產九陽豆漿機。他說,那個時代大陸喝豆漿,主要在食堂,很多單位都有食堂,但後來食堂慢慢沒落,食堂沒有了,豆漿也跟著沒有了,街頭豆漿店不普遍,飯店也不刻意提供豆漿,豆漿逐漸變成非普級化食物。

外在的環境也開始轉變。中國改革開放後,西式飲食開放進入中國,例如台商的上島咖啡、真鍋咖啡都在一九九○中後期陸續登陸,當時在中國要喝咖啡才時尚,喝豆漿被認為落伍與不時尚。

因此,挑戰最大的,除了他早期生產的機器非常粗糙,更困難的是,王旭寧身處逆勢,市場並沒有給他大好的機會。

但是他卻堅持理想燒冷灶,每隔兩、三年就把豆漿機革新一次,甚至,不把豆漿機當家電賣,而在中國到處推銷喝豆漿的生活。

這 一條路有多漫長?答案是十二年。今年六月,中國家用電器協會在北京首次發表中國豆漿機行業報告。報告這樣評論王旭寧,九陽在一九九四年就開發出全球第一台 自動豆漿機,但直到十二年後的二○○六年,整個豆漿機行業總體規模仍然很小,每年增長緩慢,且幾乎由九陽一家在孤軍奮戰。

回想這段路,王旭寧說,那時候豆漿機不好賣,九陽的賣場推銷人員平均要花四十分鐘解說,才能賣出一台豆漿機,大多的時間都花在解說上。

中 國中大型家電公司超過百家,只有九陽在豆漿機這條路上獨行十二年,他看中什麼?他說:「有兩個現象是我們學習的,第一個是日本的米飯,日本對米飯的追求, 你可以說最好的大米是在日本,最好的米飯也是在日本,日本人對米飯的追求真是大到一種極致啊,再來就是義大利的咖啡機,那種傳統的咖啡機,也是做了好幾十 年。」

日本人把電子鍋做到了極致,成為日本家庭必備,也走向世界各個米食國家,義大利咖啡機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主流的咖啡機。

為研發,委外製造! 省了成本,和碩也是代工夥伴

王旭寧說:「夢想奮鬥的過程,反而不覺得太苦,如果你做你喜歡做的事情,特別是為理想在做的事情,你是幸福的,哪怕是吃點苦。」

但要把豆漿機變得跟日本的電子鍋、義大利的咖啡機並不容易,他第一次透露,九陽豆漿機發展,台商其實是關鍵。他說,九陽剛創立資源有限,最早透過台商的浩瀚科技代工製造,現在華碩集團的和碩也是代工廠商之一。到今天,九陽自己的工廠仍只是一座把零配件組裝起來的組裝工廠。

王旭寧說,把零配件發給代工廠做,這樣可以節省成本、專注於創新與研發。他接著說,其實連智能溫控設備的晶片,也是台商做的。

跟王旭寧打過高爾夫球的特力集團董事長何湯雄這樣分析王旭寧,有些人打高爾夫,雖然打得好,但動作很奇怪,但王旭寧姿勢非常標準,每個動作都做到非常完美,可以看出王旭寧的個性-專注且要求嚴格。

為創新,革自己命! 平均每個零件有兩個專利

王旭寧把精力專注於開發與創新,製造委外。他說,一整個九陽四千多名員工,研發部門的人員超過一千人,分為三大部分,第一個部門負責研發明年產品,第二部門負責研發未來兩到三年的產品,第三部分負責研發未來產品。

這麼多人在幹什麼?簡單的說,王旭寧革自己的命,打敗自己的創新,例如九陽豆漿機最獨特的發明是五穀精磨器,可以把大豆吸到精磨器內產生碰撞,搭配鈍刀打碎,王旭寧分析了當初開發豆漿機的構想,他說,豆子不是被利刀切碎的,而是撞破的,這樣打出的豆漿因此可以更香。

但是,問題來了,這樣打豆之後,豆渣會留在精磨器上,趕時間的人或家庭主婦就抱怨豆渣清洗麻煩。這是矛與盾的問題,又要香又不要豆渣,很難兩全其美。

但王旭寧卻連矛與盾都想辦法要化解,他又開發出不需要精磨器,照樣用鈍刀把豆子打碎,而且更高轉速,連豆渣都打到沒了。這也讓九陽一個原本獨步全中國的精磨器創新技術,被革命掉了。

一台小小的豆漿機,全部零配件加起來不到一百個,王旭寧十六年把它革新了十一次,他說,到目前為止有兩百多項專利,而且還在繼續增加中,平均下來每個零配件有兩個專利。

把豆漿機的創新與改進做到極致,這樣的個性引導九陽稱霸中國豆漿機市場。王旭寧說:「這是我的生命,這是我對產品的熱愛,」一絲不苟的精神,就連打豆漿的二十分鐘過程中,一般人根本不知道其中變化,也有他的堅持。

原來豆子加水在豆漿機中,要等八分鐘加熱到攝氏八十六度,機器才會開始打豆,多一度、少一度都不行。為何要堅持這個溫度?特力品牌經理匡彥語說,攝氏八十六度是大豆釋放出營養跟美味的最佳溫度。

再對比傳統豆漿製造方式,大豆磨汁跟加熱是分開兩道工,王旭寧堅持最佳溫度才打豆,難怪豆漿機也能打出好喝的豆漿。

王旭寧說,九陽豆漿是從頭到腳都有技術的突破。因此,當比九陽更大的公司也投入豆漿機市場,但九陽卻能抓住七成以上市占率,並且始終獨占高階市場,主因就是豆漿機的專利,被九陽緊緊抓住。

中國家電業界有句話這樣說,想打敗九陽豆漿機,除了再造一個圓(指全新的產品),否則是無法突破九陽的專利網。

除了專利,對於中國家電公司來說,豆漿機可能是眾多產品線之一,但對於王旭寧來說是全部,他不把豆漿機當小家電賣,而賣生活與文化,這也是他致勝關鍵。

為顧客,聽抱怨不苦! 主動讓主婦打南瓜幻想成真

他回憶十六年前九陽剛開始推出豆漿機時,刊登一千字左右的廣告,前面八百多字全部都在說明喝豆漿的好處,最後面才介紹九陽出了一款豆漿機。

一 路走來,他打的是豆漿生活牌,並為老顧客成立九陽健康俱樂部,一起分享做豆漿的好處。王旭寧並親自參與俱樂部的活動,聽買家的意見,有老顧客反應豆漿機不 好清洗,容易燒糊、還有豆渣,又有些家庭主婦天馬行空的幻想,建議九陽的豆漿機除了打大豆之外,能不能也打南瓜等等更多的健康食材。

「當我知道消費者在九陽櫃台上,或在有些座談會上,他告訴你這個不好那個不好,你會發現你很痛苦,」王旭寧坦言,但痛苦卻成為九陽創新的動力,他親自參與研發,他說自己最大的樂趣就是跟研發人員一起投入研發。

原本只是家庭主婦的想像,如今新一代的九陽豆漿機真的可以打南瓜。接著王旭寧又把九陽健康俱樂部概念延伸,在中國各地開起豆漿生活館,據點達一千三百多個,賣的不是豆漿機,而是宣傳豆漿生活。就像賣釣竿的,不賣釣竿而是教人如何釣魚。

甚至到東北找好的大豆,從豆漿機往上游發展非基因改良大豆的種植,讓九陽不止賣豆漿機,也賣大豆。

從實際面來看,王旭寧每年給九陽的行銷預算做配比,三分之一宣傳豆漿機,三分之二是宣傳豆漿生活。當別人看到豆漿機市場好,一股腦投進這個市場,卻沒長期耕耘顧客心理,當然難以競爭。

在我們採訪過程中,王旭寧也極少聊豆漿機,卻是滿嘴的豆漿經,從大豆歷史談到了世界主要產地,接著是又談起了兩千多年前,西漢淮南王劉安,發明了豆漿,接著往下產生了豆腐等產品,影響了中國人這麼多年……。

他說著說著,竟提起了台灣的大同電鍋。他說,聽到台灣人出國帶大同電鍋的故事很感動,他的目標就是當中國學子出國留學的時候,帶到國外的是九陽豆漿機,因為他的夢想就是把豆漿生活融入現代中國人生活,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延伸閱讀小小豆漿機,有200多個專利

溫控與加熱專利約17項 智慧不沾黏溫控技術、環繞立體加熱技術等

熬煮專利約6項 文火熬煮技術等

粉碎技術專利約49項 五穀精磨器、小空間精磨器、無網簡易粉碎技術等

粉碎技術專利約49項 五穀精磨器、小空間精磨器、無網簡易粉碎技術等

其他專利約20項 按鍵或小零件等

資料來源:九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02

中国奢侈品市场:乐土还是赌局?

http://www.yicai.com/news/2010/11/601121.html

所有男男女女都穿着制服一般的蓝色服装,没有百货商店和超市,只有贩卖蔬菜的小木棚。这是1977年第一次来到 中国时,曾任法国精品协会主席的克利斯蒂昂·布朗卡尔特(Christian Blanckaert)见到的场景,“当时以为,在我有生之年,这种落后的状况都不可能改变。”

令克利斯蒂昂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是,30年后,这个曾经落后的国家已一跃成为世界奢侈品的第二大消费市场。

但是,这个看似诱人的市场,并不是那么唾手可得。

漫长的培养期

“奢侈品牌的打造,是一个烧钱的狂热运动。”经营奢侈品网站的呼哈网CEO连庭凯说。据他了解,在中国的95%的国际奢侈品牌都是不赚钱的。“如果这个品牌只在一线城市开店,几乎很难挣到钱,因为一线城市的店几乎都是形象店。”

贝恩公司最新发布的中国奢侈品市场调研报告显示,中国众多二、三线城市消费者的品牌认知度和消费意愿,已经相当接近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的消费者,二、三线城市正在成为各大奢侈品品牌搏杀的新兴“战场”。

“1.5亿元是个大致的平衡点。”连庭凯说,如果奢侈品企业在中国的营业额没能达到1.5亿元,就很难实现盈利。“在黄金地段的门店租金可能每月就需要200万~300万元,例如LV在上海开一家店,费用就高达2500万美元。”

“倘若不是有大集团在后面撑着,一般的奢侈品牌很难长久生存。”连庭凯说,“必须做好长期付出的准备。”这使得只有Coach等少数奢侈品牌坚持到现在,皮尔·卡丹等曾经高端的奢侈品牌,现在正沦为在中国二三线城市挂着“清仓处理”牌子的街边大卖场里。

“当年进入中国大陆市场的时候,是蒙着眼睛进来的。”法国奢侈品牌夏利豪(Charriol)中国区相关负责人承认。这个品牌在台湾做得很好,但是 在大陆,为了打开局面,在各个省市都采取了不同的渠道策略,有的省市是成立合资公司,有的省市是聘用代理商,这样的后果就造成了市场价格的混乱,整个产品 的档次都滑落了一个台阶。

“现在也不知道是赢是输。”上述负责人表示,目前不得不处理这个烂摊子,收回所有的代理权。不仅是夏利豪,即便是较早进入中国、在中国知名度较高的一些奢侈品牌,也有这样的困惑。

2010年7月17日,英国最大的奢侈品零售商巴宝莉集团宣布,收购其特许经营伙伴Kwok Hang Holdings位于中国大陆地区的巴宝莉特许经营店。2008年3月,进入中国市场30年的法国梦特娇公司开始收回产品的代理权,对大陆业务进行直接管 理。2008年9月,美国的Coach也用8000万元从代理商俊思集团手中收回了中国区零售业务。

市场风险巨大

现在中国奢侈品市场已经成为世界第二,那些还未进入中国的奢侈品品牌正在蠢蠢欲动,在非常渴望分一杯羹的同时又显得十分谨慎。

“奢侈品牌进入中国有两个思考,”克利斯蒂昂说,“一个是中国真的是奢侈品的乐土吗?进入中国会有哪些风险?另一个就是,中国会不会把自己的奢侈品牌带入市场?”

事实上,不仅在中国,即使是在本土市场,奢侈品牌的成功也并非易事。奢侈品行业的地摊上,也充满着曾一度声名显赫的品牌,而奢侈品行业的“伤病员” 也足以组成军团。它们虽然都曾力图掌握自己的生意,但后来却不得不选择寄身于路易威登集团或巴黎春天集团等这样的大财团,来为它们避风挡雨。

这些被整合重组的品牌,或是为了对抗当时糟糕的时局、在消亡之前全身而退,或是为了避免明天靠借贷来应对难以抗衡的竞争对手,或是为了防范停滞不前,或是出于应对越来越复杂的市场而产生倦怠。

“奢侈品牌背后是有很有因素支撑的。”克利斯蒂昂说,很多品牌设计师非常棒,但是企业经营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步伐,或是在战略定位上出现摇摆, 看到大众品牌商做得不错就把持不住,推出自己的二线品牌,最后整个品牌都无法生存。中国奢侈品牌在将来的发展中也应该借鉴这样的教训。克利斯蒂昂说:“中 国奢侈品市场有自己的特点,中国是个复杂多样的国家,对奢侈品的需求也是多样性的。”

另一方面,“虽然市场前景非常看好,但是现在一个法国顶级的奢侈品牌要进入中国,依然会觉得风险很大。”一是消费者根本不认识这个品牌,需要重新打 造知名度,比如一个法国的高档奢侈品牌与LV相比,中国消费者肯定会选择LV,因为它在中国消费者中更知名。但实际上,在法国这个品牌是比LV更高档、更 受欢迎的奢侈品牌。

另一个担心就是中国品牌的竞争。克利斯蒂昂认为:“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发展匪夷所思,但同时中国也是一个令人生畏的对手。”虽然中国现在还没有一家世 界知名的奢侈品牌,但“中国必将成为奢侈品市场的一名主角,因为,中国人懂得制造业,懂得创新和变革。若干年后,中国不仅会收购欧洲、美国的品牌,而且会 创立自主的新品牌”。克利斯蒂昂表示:“中国模式自始至终令我们紧张,但同时也在激励我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71

联想布局移动互联应用开发市场1亿“乐基金”支持开发者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118/2061397.shtml

 11月12日,联想举办了主题为“应用智慧,乐自由我”的2010年移动互联开发者大会。会上公布了联想应用商店“乐园”的发展策略,即将其打造为最适 合中国用户和开发者的移动应用软件商店,联想“乐园”的十大首发应用也随之亮相。联想集团CEO杨元庆、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兼CTO贺志强与会,并向来自 全国各地的近千位开发者详解了联想的移动互联战略及应用商店“乐园”的发展策略。此外,联想还推出了1亿元人民币规模的“乐基金”支持中国本土应用开发企 业快速、健康成长。
在联想集团CEO杨元庆的谋划里,中国正在大力建设的3G网络是可以连接每一个城镇乡村的“高速公路”,乐Phone是跑 在这些高速公路上的“车”,而“货”则是真正能满足中国用户需要的海量应用。因此,对于联想“乐园”来说,它就像一座“精品店”,不仅是乐Phone的应 用商店,更是联想与中国广大开发者合作,进而赢得移动互联应用开发市场的一招妙棋。
作为中国本土“最具竞争实力”的移动互联应用商店,联想 “乐园”自今年5月推出至今的半年时间里,已经累计收到开发者提交的2000多个应用,并最终成功上架了1000多个精品应用。这些应用包含游戏、娱乐、 生活、通讯、阅读、商务、财经和工具等门类。除了应用以外,联想“乐园”中还设有内容专区,提供期刊、视频和壁纸的下载。10月以来,联想“乐园”的日均 下载数量超过20000次,总下载量超过200万。
为促进“乐园”的健康发展,联想推出的四大策略分别为:通过“聚焦精品”,联想将甄选出最 受中国用户喜爱的精品应用,并与开发者共同对应用进行端到端优化,从而让用户便捷地体验移动互联网的精彩。为了提供最完善的“安全保障”,联想“乐园”中 制定了完善的防盗版、内容审核和后台安全检测等技术机制,能够全方位保障开发者和用户的利益。在“提高收益”方面,联想拓宽支付渠道、提供便捷的支付方式 和建设广告平台以提高开发者收益,并利用强大的渠道优势帮助开发者推广和宣传。此外,联想还将依托整体资源,通过培养初学者、建立联合实验室和开办技术沙 龙等形式,为开发者提供技术、人才、交流等全方位的支持,与开发者“合作共赢”。
随着联想“乐园”的不断壮大,“乐园”中已经诞生了很多得到 消费者喜爱的明星应用。例如这次在大会上公布的十大首发应用,就能让乐Phone用户最早体验到Android平台上新鲜的乐趣。其中包括了:光明云媒、 大牌私房歌、金沙探秘、猴子捞月、他社区宠物、区区小事、部落拯救者、笔多漫画、App虎熊猫滚滚、HamiNotes十项应用。此外,用户还可以在联想 “乐园”下载到种类齐全的“热门应用”和“推荐应用”。
强大的功能配合丰富应用,赋予了乐Phone诸多特点。乐Phone支持功能强大的手 写功能,无需切换输入法便可以输入英文、中文或标点符号。内置的“无线AP”可以让乐Phone变成一台无线路由器,走到哪里,就能把网络搭建在哪里。联 想的推送平台可以实现PushMail和股票、音乐、新闻等多种资讯的主动推送。你甚至可以通过专门的扩展坞让乐Phone拥有全键盘、独立双扬声器和外 接电池。
目前,乐Phone已经推出联通版和与中国电信合作的天翼版。而随着中国3G网络规模化部署的不断完善,联想移动互联战略的布局中已经实现了“造好车”、“修好路”,因此当务之急就是 “备好货”,为中国网民开发更丰富的、契合其需求的移动互联应用。
对于这次的移动互联开发者大会,联想明确提出了致力于构建一个健康、可持续的应用开发、服务和推广平台的目标。一方面是联想针对其“乐园”推出的“聚焦 精品、安全保障、提高收益及合作共赢”四大策略;另一方面,联想还推出了规模高达1亿元人民币的 “乐基金”,支持中国本土应用开发企业快速、健康成长。
“乐基金”首期投入1亿元人民币,由联想控股公司旗下专业投资团队运营管理。“乐基金”作为天使投资,将专注于支持在移动互联网应用和服务领域进行开发 的初创期和早期企业。“乐基金”将与联想集团移动互联战略互为依托,充分利用联想相关业务优势,为被投企业带来增值价值。被投企业不仅能获得资金支持,更 重要是获得“宣传推广、深度开发、上下游合作以及预装机会”等多方面增值服务。凭借在数字阅读平台领域的出色创新,广州华阅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成为首家获得 “乐基金”投资的企业。
这些举措都标志着联想正在加速对移动应用开发领域的布局,与开发者一同建立能力和收益的正循环,努力实现开发者、用户和应用程序商店的多赢。 文/寿鹏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28

股票市场资金短缺 张化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0mzlv.html

大家还记得2000年到2004年中国股市的惨状吗?当时,经济畅旺,世界太平,货币供应量每年以24%的速度复合增长。全球股市复苏,可是中国股市阴跌 了五年,完全不顾政府频频放出的利好,比如股权分置的改革,印花税的减免,人民日报的社论,官员的豪言,以及新股的停止增发,等等。

 

迄今为止,对此现象我还没有听到一个可信的解释。但我有一个假说。也许当初我们的货币供应量增长太慢,银根太紧。难道24%的复合增长率还太慢吗?当然可 能。举个例子。那五年正逢全球各种原材料和商品价格大涨。比如,以前一吨动力煤卖200元,可是很快变成了600元,为了完成这项经济活动所需要的润滑资 金就多了很多。另外,做同样大的生意,工厂和商店的铺底资金也急剧增加,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大幅上升。同样地,地价楼价的飚升也是需要额外资金来润滑的。 各种通货膨胀的指标未必能够反映全貌。

 

货币有三大功能:充当度量衡,润滑实体经济,支撑投资和投机的需求。在原材料价格大涨的时候,为了润滑实体经济的8%的真实增长也许需要30%甚至35% 的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那么24%的货币供应量增长显得很不够。结果是,股市的流动性严重不足。更何况,中国的股票本来也很贵,绝大多数公司的质量本来也很 一般。

 

统计指标不科学,数字不准确,这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全球的统计机关每天都面临同样的挑战。这个问题在中国比较突出,主要是因为我们正在从一个旧体制中脱 胎,而且经济成长很快。但是,大家不要责怪统计机关。你假想一下,如果全球的统计机关都停止发布通货膨胀的指标,会对实体经济有很大的冲击吗?当然不会。 本人的父母亲从来没有上过学,从来也没有焦急地期盼统计局每月10号对 CPI(消费者物价指数) 指标的发布,但他们对物价在20年,10年,或者3年内的变动很清楚。他们的经济活动也并没有受到不知道统计数字的困扰。

 

由此,我还想到一个名言,"即使每个股民都是傻瓜,但股市作为一个整体一定不傻"。也就是说,即使大家都不知道 CPI 是多少,也没关系。我们再做个夸张的假定,如果统计局告诉你,今年的通货膨胀率是70%或者是负的25%,你会相信吗?如果不相信,为什么呢?

 

还是再回到股市里的钱不够的话题上。在通货膨胀比较严重的时候,中央银行会提高利率,紧缩信贷。这对股市打击很大。我前面的例子已经显示,即使中央银行不 采取任何措施,股市也是很难不跌的。这就是流动性的自动收缩机制。这也就是为什么专家们常说,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不能下太猛的药。通货膨胀有自我疗伤的功 能。房地产市场也一样:高房价的解决办法就是高房价。住房供给的增加和需求的减少又会导致新的平衡。不需要政府干预。有一派专家们建议中央银行应该保持货 币供应量的某一个固定的年增长率,不管其它任何指标,让流动性的自动收缩机制发挥作用。这不是没道理的。

 

作为投资者,重要的不是通货膨胀率的精确数字,而是一个模糊的和定性的判断。但这不一定需要准确的统计数字。也有人可能会说,因为中央银行主要关注 CPI,所以其它物价指数比较次要。我认为这不对。由于对货币的三种需求之间存在竞争的关系,所以我们还是要高度关注其它物价的变动。即使中央银行不实施 信贷紧缩政策,股市也会因为流动性的自动收缩机制而有被卡了脖子的感觉。

 

由于自动收缩机制的作用,实体经济会因为通货膨胀而放缓,资产价格也会下落。过了一,两年之后,通货膨胀率得到自我控制,同样速度的货币供应量增长就会显 得比较宽松,于是股价和其它资产的价格就会复苏,经济也会渐趋活跃。也就是说,中央银行完全可以无为而治,只要保持某一个固定的货币供应量增长即可。当然 更有自由经济学者建议,完全不需要中央银行的存在。

 

请大家回忆一下2010年上半年的A股市场很差的表现。货币供应量虽然看起来增长很快(28-29%), 但股市的资金可能还是很短缺。在第二季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的大幅上升就是一个迹象。

 

通货膨胀对股市的影响很复杂。不少学者用欧美的经历做过实证分析。大致可分为几种情况:通涨的高低,扩散的阶段(早期,中期或晚期),以及中央银行的手 段。基本结论大致是,通涨不利于股市的表现。窃以为,那么复杂的分析在实战中没有指导意义。而且,各国情况不同,恐难套用。

 

我们今天的股市会不会就相当于中国的2001年,2002年,或者2003年?我不知道,也不关心。两三年的时间太短了,我不敢做任何预测。我主张大家只 做长期性的,方向性的和模糊的预测。当然,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长期投资者,对未来几年的股市变化,你完全可以象我一样潇洒地说,I do not know, and I do not care! 最近, 我在大陆和香港两地出了一本小书,《一个证券分析师的醒悟》, 对此问题有详细的讨论。

 

(注意:本文纯粹是个人观点。不代表其雇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53

中國和台灣市場都將面臨挑戰 三大專家全方位檢視八五度C

2010-11-22  TWM




八五度C上市在即,承銷價已喊到 台灣傳產類股史上新高,然而八五度C靠加盟發跡的經營模式,卻是台灣掛牌公司中少見的個案,投資人應該如何看待,本刊特邀三位專家問診把脈。

撰文‧林讓均

八五度C的商業模式,在台灣上市櫃公司中,並不常見。在八五度C掛牌之前, 《今周刊》特邀台灣服務業發展協會祕書長李培芬、日盛投顧資深經理鍾國忠、中興大學行銷系助理教授吳志文等,站在餐飲管理、品牌行銷與市場投資的角度,剖 析八五度C的現況和未來。

◎關於股票發行價

專家問(以下簡稱問):法人預估貴公司股票申購價約一百五十到一百八十元(十一月十五日發行價為一百六十八元),算來本益比逾二十五倍,發行價是否定太 高,壓縮了投資人在上市後的獲利空間?

吳政學答(以下簡稱答):幾元算高,要跟誰比啊?(本益比)都比香港(掛牌的)少啦,類似像小肥羊、味千(拉麵)啊,都是三十倍以上。我們本益比大約只有 二十五倍吧,而且現在(十一月八日採訪當天)還沒有正式定價,還在詢價,這個很敏感啦!證交所說我是乖寶寶(笑)。

鍾國忠講評:如果以發行價一六八元、全年EPS(每股稅後純益)七到八元來算,大概二十五倍本益比。但台塑、聚陽等傳產股本益比只有十倍上下,若與統一 超、晶華等個股比較,二十五倍本益比也算中間偏高。

但是八五度C很難歸類,沒有「同業」可比較,只能說「二十五倍」不算不合理,但還得看市場買不買帳。

◎關於加盟

問:過去你經營連鎖體系,曾發生加盟主回收未果而抗議情形,未來如何避免?

答:有人說我們靠加盟主賺錢,可是我們在中國全都是直營店,光靠這些就占營收六、七成了(註:八五度C的中國一五○家店全是直營,台灣的三二四家店有近九 成是加盟)。

未來台灣店會考慮做早餐,明年中國則會再開一百家,但將來加盟會愈變愈少,因十家中只要有一家出問題,都會很累。

李培芬講評:沒有台灣就沒有中國!肯德基與麥當勞也都是加盟起家的,加盟的模式不是問題,而是總部有沒有管理的深度。美東地區曾有高速公路旁邊的麥當勞加 盟者聯合起來專供開車族線上點餐服務,大為成功,總部還向加盟店買回Know-How。所以,加盟者可以是總部的難題,也可以是資源。

◎關於營收狀況

問:從往年每股可創造的營收數字來看,今年營收應要突破百億關卡,有信心達到嗎?

答:現在是上市前的緘默期,不方便談論營收。

鍾國忠講評:依往年營收狀況,幾乎是每一元股本可以創造九元營收。如果照上市增資後的股本十二.八億元來看,今年營收應該要破百億元;但今年前三季營收約 六十三.七億元,離百億元還有一段距離。此外,八五度C前三季EPS是四.九五元,如果要達到全年預估的EPS七到八元,第四季還得賺二到三元,挑戰挺大 的。

◎關於經營成本

問:未來在原物料、工資、店租的三漲壓力之下,該如何降低成本,提升從一七%下降到一二.八%的淨利率?

答:(淨利率下降)不是成本上漲,而是今年開拓新區域、要設中央工廠,而且工廠一開始就要設這麼大了。工廠投資,最先都會「被費用化」(指提列財報、列入 支出),且有些支出是沒辦法計入資產的。你看,(淨利率)第三季又回來了嘛!

你不要開店就不用付房租了嘛,應該是說房租成本有沒有控制在一定的比率,我們大概是控制在(營收的)一四%左右。

而且,你可以隨時變新產品,靠新產品做調整、加價。如果說原物料占(成本)三成,那原物料漲了一○%,也只占末端三%,你說我三十元的麵包漲個三%,也才 漲九毛,我重新定價三十一元,就平手了啊!

鍾國忠講評:今年可能還不會反映成本上漲衝擊,但明年原物料、中國人力成本還會有跳漲壓力。就算明年能賺到今年的獲利水準,也要考量上市後股本稀釋的問 題。而毛利一旦變薄就要用量來衝,就看八五度C明年在中國展一百家店的速度,是否可以彌補成本的起漲了。

◎關於台灣市場競爭

問:面對統一超商City Cafe等平價超商咖啡品牌的竄起,八五度C市占掉了多少?如何因應?

答:從別的東西來增加營收嘛!比如說我多加麵包、新的產品進來啊!你要想喔,我受到那麼多(平價咖啡)攻擊,才掉一○%,仔細思考一下,我也滿厲害的! (笑)吳志文講評:八五度C咖啡的主要競爭者,絕對是平價咖啡品牌,掉一○%市占,是很大的警訊了!一開始八五度C是以「咖啡+烘焙」的模式脫穎而出,但 靠烘焙來差異化的策略不再新鮮,若要穩住市占,得端出更創新的產品。

◎關於中國的市場競爭

問:未來八五度C如何在中國市場保持品牌優勢?最大對手是誰?

答:其實我沒有在想對手,我都在想,要學習哪一位最強的人。(問:你最想學誰?)肯德基!想它的制度啊!想競爭對手沒意義啊,不如想怎麼變強大,讓那個敵 人追不上,這一招可能更好吧!

我們公司光一個採購量,採購價格至少比別人便宜個兩成、一成五吧!我是(生產線)一整排都在做蛋糕,要跟我競爭,其實有困難啦!我們的烘焙都標準化了,要 破解有難度,不然你看台灣做麵包的,都是地區型的。

李培芬講評:現在中國市場是各地群雄並起的狀況,到華南去,人家不知道八五度C,只知道天母藍鳥;到天津去,人家不知道八五度C,只知道甜客和好利來。

在中國拓點,達到千店規模才叫作拿到入場券!更何況八五度C離千店還有一段距離。所以不是現在贏,未來就贏,隨時都會洗牌重組;像今年大潤發就首度超越家 樂福,成為外資賣場的第一品牌!

◎關於策略布局

問:面對美國與中國這兩個超重量級市場,要採直營或加盟模式?未來靠什麼定位來國際化?

答:國際化不是喊一喊就有用的,要看占有率啦!而且你在每個國家、每個地區都持續發展,那就是國際化啦!不是定位得好就有用。

我在美國剛展出的第二家店也是持股六五%(指採「合資經營」模式),人家跟你合作得好好的,為什麼不繼續?

問:會像星巴克在中國授權後,又收回經營嗎?

答:星巴克在全球的品牌知名度、規模,已經可以當老大,我們公司還小啦!有一天,如果我在中國的營收有個一千億元了,這時就有分量做這樣的事(意指品牌分 區授權)。

李培芬講評:我建議八五度C應定位在烘焙店,而非咖啡店。畢竟八五度C在美國市場會碰上星巴克,到歐洲市場會碰上意利(illy),都不免得和這些超大型 的地頭蛇對打。

在經營模式上,如果可以學習星巴克「國際端加盟、落地端直營」,會是「強強相連」的贏家組合。

例如之前星巴克在中國華南與美心星巴克合作、華中與「統一星巴克」、華北與「大星巴克」合作,都是當地的大廠商。○六年,舒茲(星巴克創辦人)收回對於大 星巴克的授權,○七年星巴克就被逐出中國故宮,星巴克內部已評定「收回授權、採直營」是錯誤政策。

專家會診85度C

日盛投顧資深經理 鍾國忠 明年將面臨原物料與工資跳漲壓力,展店速度將會是一大挑戰。

中興大學行銷系助理教授 吳志文 靠烘焙來差異化已不新鮮,要穩住市占,得端出更創新的產品。

台灣服務業發展協會祕書長 李培芬 在中國達到千店規模,才叫作拿到入場券,布點策略很關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598

我為何一直看錯市場?


2010-11-29 TCW




也許這世界上,再也不會出現這樣的投資大師了。

他沒有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旗下的波克夏集團(Berkshire Hathaway)大軍,卻能與股神平起平坐;他也沒有債券天王葛洛斯(Bill Gross)千百人的研究團隊,但只要他動口,全球市場皆側耳傾聽;他不像投資大鱷索羅斯(George Soros),會在各地發動貨幣戰爭,但當他一派優雅提出某國貨幣被錯估時,沒有一個政府敢掉以輕心。

他是科斯托蘭尼(André Kostolany),古往今來的大師中,唯一不打團體戰,特立獨行的散戶投機家。一九○六年出生於匈牙利,他在十三歲,就靠貨幣套利賺下生平第一筆投機 財,二十一歲踏入證券業,三十出頭便已賺到相當於目前四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億二千萬元)的身價;但也曾因看錯方向而破產兩次。

他總是反著看市場 因為市場像醉鬼,聽到好消息竟在哭

他去世至今已屆十一載,但八年前在台灣出版的遺作,至今仍熱賣,四十萬個投資人,透過他的書,認識這個乾瘦老頭,進而被他影響。

如果你在二○○八年市場喊出「台股萬點論」時,不小心搭上了九千三百點的狂瀉列車;如果你錯過了二○○九年三月,台股從四千多點一舉攻上七千點的上升波 段;如果你在今年五月歐債危機時,又慌張的丟掉手中的股票及基金;亦或者,想要在這個實物經濟強權換手的當下,改造自己的投資基因,都應該拿起科老的經 典,潛心重做學生。

一甲子的市場打滾經驗,他知道交易市場是一個逆反人性的世界,他總是說市場「常常像醉鬼一樣,聽到好消息哭,聽到不好的消息卻笑了!」一般世俗的看法,放 到投資這行,都必須「反著看」:獲利佳、前景好的公司,股價一定漲嗎?錯!只要沒有人願意進場買股票,股價依然不振;經濟成長一定會刺激股市嗎?錯!第一 次在本刊曝光的《科斯托蘭尼的交易所研究課——為投資人與投機家而開》一書中,科老就提醒,如果銀行吸走了大部分存款,留給市場的不太多,那還是漲不起 來。

他用極簡投資鐵律 只看資金和人心判斷漲跌

面對詭譎多變的市場,他用「極簡」的態度,處理最複雜的事務。他認為,決定所有交易市場價格起伏的只有兩個變數:一是人心、二是資金,是這兩個變數交替作用,決定了市場的起落。

所有市場,不論交易標的為何,股票也好、債券也罷,甚至是原物料、貴金屬,最後決定買賣的主體都是「人」,「人」才是決定價格的最重要因素。「對我而言,技術狀態只和一個問題有關:股票掌握在什麼人手裡?」

他把投資者分為兩類:固執的及猶豫的。每一次行情的大漲大跌,就是由這兩類人操縱。為了方便解釋,他把市場起伏循環畫成了著名的「科斯托蘭尼雞蛋圖」。

在科斯托蘭尼的雞蛋中,完整的市場循環,被分為三個階段:修正階段、相隨階段及過熱(度)階段,而決定階段進程的,不是景氣,而是看籌碼握在誰的手上。

修正階段,參與人數最少,股價在低檔(A1)徘徊,股票集中在少數固執的人手上。隨著買家越聚越多,股價開始上升(A2),進入緩步上升的調整階段;行情 續熱,更多猶豫的投資人進場,股價越來越高,過熱階段(A3)開始;直到價格高到沒有人願意接手,盤面開始轉弱,進入下跌段的修正階段(B1);此時,更 多人大量拋售股票,恐慌的賣超階段開始(B2),直到最有實力的固執買家再度進場,蒐集籌碼,股價才會落底(B3),新的循環開始。

他是優雅的投機家 有勇氣在眾人搶進時賣掉

投資要成功,就必須當個固執的投資人,有勇氣在眾人搶股票時賣股票。當大家都不要股票時,大膽買進;當眾人搶購時,從容賣出,逆著人類一窩蜂的心理,在「槍炮戰火中買進,在悠揚音樂中賣出」,才能摸懂市場起落的道理。

六十五年的投機生涯,出入全球七十八個交易所,歷經兩次世界大戰、數次股市崩盤和石油危機,二十世紀所有的通膨、緊縮、升值、貶值,都深刻在腦中,科斯托 蘭尼用自己的財富告訴世人,只要貫徹幾個簡單的想法,就能在雜音四處的交易市場中,找到主旋律,交易所也就會從殺聲震天的賭場,變成充滿美妙音樂的樂園, 再加上資金、耐心及堅強的心臟,一個散戶,或許比專業法人,更有機會成為自由支配時間及財富的貴族。

【延伸閱讀】他見證了二十世紀資本市場起落——科斯托蘭尼大事紀展露投機天分1906年:出生於匈牙利布達佩斯 1914年8歲: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學經濟的哥哥教授黃金、外匯與物資交換理論 1919年13歲:移居奧地利維也納,學習貨幣套利投資,第一次投資利潤一○% 1924年18歲:父親送他至巴黎學習股票,自此展開他投機與套利的一生。 1929年23歲:年底股市上漲至最高點時獨看壞市場,放空賺到第一桶金 1932年26歲:兩年內因錯誤的大筆放空,身陷龐大債務,轉任證券營業員,靠佣金為生

展開投機事業 1940年34歲: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占領法國前,變賣家產逃至美國 1941年35歲:至一九五○年擔任G. Ballai and Cie財務公司總經理,也是主要股東 1946年40歲:看好戰後義大利經濟復甦,以一百五十里拉買進一檔將破產的汽車股,幾個月後股價飆漲到四百五十里拉 1955年49歲:融資買進美國電腦和電子股,遇到美國總統艾森豪逝世,股票重挫兩成,慘遭追繳保證金

創下經典戰役 1961年55歲:出版第一本書《這就是證券市場》,之後被翻譯成七國語言,自此躋身暢銷作家三十餘年 1965年59歲:開始為《資本》雜誌撰寫專欄,直至去世為止,歷時三十五年,共四百一十四篇專欄 1967年61歲:加入黃金投機,購買一萬盎司黃金,四天後卻遇政府頒布黃金禁運令,僅小賺出場 1980年74歲:強烈批評金本位,認為是造成通貨緊縮的元凶 1986年80歲:出版《科斯托蘭尼的交易所研究課—為投資人與投機家而開》 1987年81歲:發生黑色星期一全球性股災,當時美國聯準會主席葛林斯班大幅降息提供流動性資金,他判斷危機解除,大量買進股票

晚年致力寫作 1991年85歲:出版《證券心理學》 1993年87歲:出版《最佳的賺錢故事》 1994年88歲:出版《貨幣與證券市場:創造財富的藝術》 1993年93歲:寫下人生的最後著作《一個投機者的告白》,九月因腿部骨折引起併發症辭世

【延伸閱讀】科斯托蘭尼想的和你不一樣2008.3.31台股指數8,572 成交量1,396億元 融資餘額3,300億元

當時市場心理:大量買進‧ 認為馬英九會當選總統,媒體喊出台股萬點論‧ 美元大貶、油價飆翻‧ 美國降息,資金源源不絕到亞股科老會怎麼想:應該大量賣出‧ 成交量遽增,融資餘額衝破3,000億,固執投資人可能乘機離場,行情屬於B 1修正賣出階段‧ 通膨嚴重,歐洲和亞洲都大力升息緊縮,資金缺口大,不利股市發展

2008.12.29台股指數4,416 成交量238億元 融資餘額1,193億元

當時市場心理:大量拋售‧ 原物料大崩盤,媒體預言大蕭條到來,市場拋售股票‧ 電子業狂放無薪假、台灣DRAM廠恐倒閉,銀行業挫咧等科老會怎麼想:應該積極買進‧ 成交量萎縮至300億不到,融資餘額屢創新低,指數陷入盤整卻不破底,屬於B3買入階段‧ 各國利率逼近零,同時美國聯準會推出7,500億美元量化寬鬆政策,資金勢必往股票攏

2010.5.25台股指數7,086 成交量1,035億元 融資餘額2,483億元

當時市場心理:恐慌賣出‧ 歐洲債信危機,加上美國失業率不振,恐將二次衰退,股市再次急跌‧ 中國強力打房,湧現拋售潮科老會怎麼想:應該適時買進‧ 聯準會維持寬鬆貨幣政策,歐洲央行更提供紓困基金,資金面有利股市‧ 成交量萎縮至1,000億左右,融資餘額創半年來新低;且美股破底利空下,台股有守住低點,顯示固執投資人仍在,屬於A2等待或保留現金階段

註: 成交量是觀察市場交易熱度,當成交量越大,表示籌碼是從固執投資人換手到猶豫投資人。融資餘額是觀察散戶籌碼指標。資料來源:證交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75

利率市场化影响几何?--我思故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0nyfn.html

息差—利率市场化影响几何

 

当前,支撑中国银行业高盈利的核心因素是政策性利差;未来,基准利率的放开和利率市场化势在必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净息差究竟影响如何?看看国外。

1960年代,美国通胀率不断提高,推动了市场利率的明显上升;证券市场高速发展,直接融资市场越来越发达。而银行业受到Q条款的限制,在竞争中越来越处 于不利的地位,大量的银行经营出现了问题,全社会的信贷供给量减少。在此背景下,废除Q条款和实现利率市场化被提上日程。

1970年,美国取消金额10万元以上、期限3个月以内的定期存款的利率限制,拉开了其长达16年的利率市场化之路的大幕。

初期,银行业受到的冲击较大,息差水平明显下降:1970年至1974年的5年间,美国银行业的净息差下降了74个基点,降幅达到了19%。但在随后的10多年间,净息差并没有继续下降,而是进入了一个持续上升通道,开始稳步反弹至利率市场化前的水平。

总体来看,在1984年利率市场化过程结束时,美国银行业的净息差为3.77%,相比于1969年3.79%的净息差水平仅仅下降了两个基点,净息差的走势是一个先降后升的过程。

理论上,利率管制的取消将不可避免的引起存款成本率的上升,从而导致银行存贷利差的收窄,进而引起净息差的下降。从美国的经验看,这句话只说对了前半句:利率市场化本身确实会引起存款成本率的上升,但是存款成本率的上升却未必会导致存贷利差的收窄。

美国银行业1983年的存贷利差为3.53%,1970年为3.41%,存贷利差不降反升了12个基点。主要原因是在存款成本率提高的同时,贷款收益率也有相应的提高,而且增加的幅度超过了成本上升的幅度。

但贷款收益率的提高并非没有代价,与贷款收益率持续提升相伴的是银行业信用成本率的不断攀升。整个60年代,美国银行业的平均信用成本为0.17%,而 1970至1984年间的这一数值急剧升高到了0.49%。尽管信用成本率的上升一部分是因为外部经济形势的变化——70年代的美国经历了滞胀,但也有一 部分是由于银行为了追求高的收益率,主动选择了高风险的经营模式,增加了对于杠杆的使用和高风险类贷款的投放,从而加大了贷款的整体风险。

扣除信用成本之后的拨备后净息差是衡量银行盈利能力的一个更加客观指标。观察美国银行业,利率市场化引起了拨备后净息差的显著下降:从1970年的3.71%下降到1984年的2.84%,降幅23%。

在利率市场化漫长进程中,日本银行业净息差的走势与美国类似,呈现出一个非常明显的“V”型:最初的几年,净息差水平显著下降,从1982年的2.2%下 降到1987年的1.6%,降幅达到27%;之后,净息差水平开始稳步反弹,到1990年已经重新达到1.95%的水平;1990年之后受金融危机的影 响,日本银行业的息差水平再次下降。

不考虑90年代开始的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银行业的信用成本在利率市场化期间尽管有波动,但一直维持在0.2%以下的水平。同样考察拨备后净息差指标:日 本银行业的拨备后净息差从1982年的2%降低到了1990年的1.9%,降幅仅仅为5%。相比于美国,日本银行业在整个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受到的冲击更 小,这主要得益于其一直维持在低位的信用成本。

从美国和日本的经验看,在利率市场化开始的3到5年内,银行业的净息差会明显下降,降幅在20%左右。主要原因是利率管制的放开会导致商业银行获取资金的 成本大大提高,而此时商业银行尚未来得及调整自己的经营模式或者是模式的调整效果尚未完全显现,收益率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 

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比普遍徘徊在75%的红线左右,随着监管当局对于存贷比指标的再监管,商业银行对于存款的竞争将日趋白热化。因此,对于存款利率 的管制一旦放开,商业银行的存款成本率将会显著上升,从而引起存贷利差的收窄,净息差的水平也会相应降低。也就是说,与美、日一样,在利率市场化的最初几 年,中国银行业的净息差将不可避免地下降。

如果将利率市场化的全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会发现利率市场化并不会必然导致银行业净息差的大幅下降:美国利率市场化后3年(1985-1987)的净 息差均值为3.79%,高于利率市场化前3年(1967-1969)的均值3.41%;日本银行业净息差在整个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仅仅下降了5%。内在原因 是: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商业银行会主动调整自身的业务模式,努力开发新的业务来提高资产收益率水平,以抵消计息负债成本率上升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但是,如果考察扣除了信用成本的拨备后净息差,利率市场化还是造成了美国银行业息差水平将近17%的下降。所以,决定利率自由化对于银行息差水平总体影响 的核心因素应该是银行自身业务模式的调整:如果银行能有效地调整自身经营模式,在良好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实现生息资产收益率的持续提升,那么其净息差水平不 仅不会下降,反而可能上升。

目前,中国的银行业正积极探索转型,而利率市场化将会加速这一过程。美国和日本银行业的应对措施值得借鉴:1.转型是必须的,只有通过转型来提高收益率水 平才能有效缓解成本上升的压力;2.风险的控制至关重要,如果伴随高收益率的是高信用成本,那么银行的转型只能事倍功半,实际净利润的减少仍然不可避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84

显示器借道富士康渠道奇美品牌再谋大陆市场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209/2100752.shtml

  每经记者 徐洁云 发自上海
昨日(12月8日),我国台湾地区的实业巨头奇美集团宣布,旗下“CHIMEI奇美”品牌显示器产品线正式与富士康结盟,借助后者的渠道进入大陆市场。
资料显示,“CHIMEI奇美”是奇美集团2006年进军消费电子产业创立的自有品牌。目前由奇美集团旗下新视代科技公司负责全球营运,主要产品有液晶电视、液晶显示器、LED照明产品。
两年前,奇美曾尝试以自有品牌进军大陆市场。当时,他们选择了液晶电视整机领域,同时将电视整机产品交给苏宁电器负责独家代销及品牌、市场推广。不过第一次尝试并不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苏宁方面获悉,当时的合作维持了不到半年便宣告搁浅。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台湾面板业受到较大冲击,奇美选择收缩战略,自有品牌整机在大陆市场的推广被叫停。”上海苏宁的有关负责人表示。
对此,奇美方面则表示,苏宁渠道试验的效果并不理想,公司对液晶电视产品的策略有所转变,故在大陆的布局至今仍是暂缓。
将奇美电子卖给鸿海1年后,奇美集团自有品牌的大陆策略再度启动,此次公司选择让LED液晶显示器出任“先锋”。
为什么会选择显示器先行?CHIMEI品牌看中该领域市场较高的增长性。CHIMEI奇美液晶显示器事业处兼照明小组处长余冺乐表示,因受全球市场的强势需求催化影响,大陆LED液晶显示器市场预估至今年底可成长至25%。
奇美的目标是计划2011年CHIMEI液晶显示器在大陆销售30万台以上,并在3年内挤进显示器市场的前十。
在渠道方面,公司选择鸿海旗下富士康的渠道。余冺乐透露,CHIMEI在大陆的渠道布局及开拓策略上,将采用CHIMEI显示器品牌结合富士康现有渠道 为主体。未来在一级战场,如北京、上海、广州的赛博、百脑汇、太平洋等主要IT卖场,将通过富士康快速建立旗舰级品牌形象销售店面。此外,还将通过富士康 旗下的渠道于年底前在全国主要省份,建立超过20家以上的省级代理商。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奇美集团了解,公司预计在2012年视渠道运营状况,决定自有品牌液晶电视整机是否再度投入大陆市场。
业内人士认为,奇美品牌自有电视整机投入大陆市场突围的难度较大,且渠道选择也有难度。基于中小尺寸面板的显示器可借富士康在IT产品领域较为成熟的渠道进行铺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52

以秦始皇之姿一統中國量販店市場 黃明端

2010-12-13  TWM




十二年前,黃明端揮軍西進,以量販新兵之姿迎戰老將沃爾瑪,小蝦米對抗大鯨魚;十二年後,小蝦米變身中國量販龍頭,黃明端這位小巨人,要繼續以秦始皇之姿,開疆闢土。

阿端啊,阿端了不起啊!如果只有一兩名能幹人,是可以撐起小小一片天;但範圍廣大,就一定要靠軍隊作戰了,這是一個組織的價值。

我看歷史中把組織力運用得最好的是秦朝軍隊,效率高,機動力大,所向披靡啊,而阿端就是秦始皇。因為從阿端開始,中國量販店市場開始留強汰弱,就像秦始皇統一六國;我們量販店也是一天到晚在爭霸主,但戰爭的目的其實也是為和平啊,消費者才有最好、最便宜的東西。

那時候阿端說他要做量販店,我說這怎麼能做,不懂技術又不懂管理。但他說,「總裁,調集所有成員投入,很快就可以建構起來,再不做,這個行業的timing︵時機︶就要過去了。」很幸運的,我們擠上最後一班車,還是最後一個客人。

我本來是想早點賺錢,先不要搞那麼大;但阿端的意思,大潤發要以快速發展為原則,所以先進行整併擴點。雖然剛開始賺得沒那麼多,但前五年大潤發迅速成長,才能獲得採購優勢。雖說策略執行順序有時見仁見智,但我現在的原則是,如果不一致,就以阿端的意見為意見。

現在我們有五個物流中心,物流中心後面就是「運輸經濟」;阿端做得很好,效率之高啊,讓他競爭力變得更大,物品周轉力快,大潤發沒有什麼存貨。

阿端很小的時候,母親就過世了,他跟著哥哥到魚市場賣魚,在台南西港鄉做小流氓,到賭場做保鑣;後來覺得這樣混不行,拚命念書,居然考進台北工專,噢,那個時候這是不容易的事情啊!

我進台大商研所的時候,阿端是那屆(第十屆)的狀元;他很厲害,會計學都考一百分! 這個人進研究所第一年就拿書卷獎,每個月有三千元的獎金;阿端窮,但每個月還把錢全部捐給班費,買啤酒、辦舞會啊,搞到自己得吃泡麵。

我看他很有義氣,研二那一年就找他進潤泰紡織工作,結果阿端掉到最後一名,讀了三年才畢業。

到潤紡,他跟著我父親,跟了十年吧。我父親對他沒有任何保留,他天天跟我父親在溝通,受我父親影響很大。我父親最後的十年,最接近他的人其實不是我,是阿端。

阿端不是一位大塊頭的人,是一位小巨人,很堅定,很溫和,操守無懈可擊,是很少見的一個人,而且他很有信心,自己有一套邏輯,做任何事情都是有條有理。他 比我聰明啊,我不是誇獎,這是事實,而且他去中國十幾年沒有改變,他還是他,還是一樣認真,作為一位夥伴,他接近十全十美了。

(口述.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 整理.黃筱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3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