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利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澳門博彩行業的吸引力(二)

網誌分類:股票經
網誌日期:2017-05-03

我於2015年3月份寫的文章 <增持銀河娛樂> 說過「博彩收入下跌屬於周期性多於結構性」,從澳門最近公布的數據看來,博彩行業正在復甦,證明當時我的分析是對的。

2017年4月博彩收入為201.6億澳門元,同比上升16.3%,是從2016年8月見底以來,連續9個月錄得正增長。今年首4個月博彩收入共836.4億澳門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3.8%,中場和貴賓廳業務均表現不錯,勢頭良好,分析員預測全年博彩收入應該可以達到雙位數的增長。



為何我會推斷當時的博彩收入下跌只是屬於周期性,而不是結構性呢?

假如大家跟我一樣,利用波特五力模型(Porter's Five Forces Model)去分析澳門博彩行業的吸引力,相信也應該會得出同樣的結論。

五力分析:

買方的議價能力 = 弱

- 由於澳門是全中國唯一合法博彩的地區,只有六個賭牌,分別是金沙(1928)、銀河娛樂(027)、永利(1128)、澳博(880)、美高梅(2282)及新濠國際(200)旗下的新濠博亞(MPEL)經營賭場,屬於寡頭壟斷,賭客的選擇不多,沒有議價能力。

- 雖然中國賭客也可以選擇前往東南亞國家的賭場,但交通相對地不及去澳門方便。

供應商的議價能力 = 中性

- 一般來說,賭場中介人(俗稱疊碼仔)需要依靠賭場維生,而賭場亦需要疊碼仔帶來賭客和提供借貸,兩者互相依賴。

- 經過多年的整合,現時賭場中介人集中度偏高,比如龍頭中介人太陽城經營各個賭場的賭廳生意,佔有不少市場份額,增強了他們的議價能力。

潛在進入者的威脅 = 弱

- 澳門法例規定只有六個合法賭牌,入行門檻相當高。除非下次在2020及2022年商討續牌的時候,澳門政府引入新的賭牌,否則潛在競爭者根本難以進入。

替代品的威脅 = 弱

- 中國人最喜歡賭博,雖然股市或樓市都有賭博成份,但並不能完全替代賭場的賭博產品(如百家樂)所產生的樂趣及刺激。

- 由於中國旅客去澳門交通十分便利(尤其是2018年港珠澳大橋將會通車),加上澳門和鄰近的珠海近年大力發展非博彩娛樂,比如橫琴的長隆水上樂園,大大增加對旅客的吸引力,這是東南亞賭場不能相提並論的。反而是日本計劃開賭,中期而言可能會給中國賭客多一個選擇,這點值得投資者留意。

現有競爭者的威脅 = 弱

- 澳門只有六個賭牌,加上行業成長率不錯,競爭不算激烈。

分析結論:

基於五種競爭力量中,只有一種競爭力量----供應商的議價能力是中性,其餘四種力量都弱,包括買方的議價能力、潛在進入者的威脅、替代品的威脅和現有競爭者的威脅,因此澳門博彩行業屬於吸引的行業,行業內的企業都能享受超高的資本回報率,過去4年行業平均股東資金回報率逾30%,相信未來持續賺取暴利的機會頗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716

財政部:依法明確舉債融資政策邊界 嚴禁利用PPP變相舉債

據財政部網站4日消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防範政府債務風險,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政府工作報告都對此提出明確要求。第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通過的《關於2016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17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審查結果報告》指出,一些地方存在變相和違法違規擔保行為,債務風險仍在累積,要高度重視、認真研究,采取有效措施解決。為做好貫徹落實工作,財政部、發展改革委、司法部、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近日印發《關於進一步規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行為的通知》(財預〔2017〕50號)(以下簡稱《通知》)。就此,財政部有關負責人回答了記者提出的問題。

一、問:當前我國政府債務風險情況如何?《通知》出臺背景是什麽?

答:《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2014年修訂)和《國務院關於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國發〔2014〕43號)實施以來,地方各級政府加快建立健全規範的舉債融資機制,防範化解財政金融風險,取得明顯成效。截至2016年末,我國地方政府債務15.32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務率(債務余額/綜合財力)為80.5%。加上納入預算管理的中央政府債務12.01萬億元,兩項合計,我國政府債務27.33萬億元。按照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我國2016年GDP初步核算數74.41萬億元計算,我國政府債務負債率(債務余額/GDP)為36.7%,低於主要市場經濟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水平,風險總體可控。

與此同時,一些地方政府違法違規舉債融資問題仍時有發生,部分金融機構對融資平臺公司等國有企業提供融資時仍要求地方政府提供擔保承諾,部分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政府投資基金等存在不規範現象。這些行為違反了現行法律法規和制度規定,擾亂了市場秩序,積聚了財政金融風險。針對上述問題,財政部會同發展改革委、司法部、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專門印發《通知》,進一步規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行為,依法明確舉債融資的政策邊界和負面清單,牢牢守住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風險底線。

二、問:《通知》主要內容是什麽?

答:《通知》嚴格依據現有法律法規和制度規定,堅持問題導向,重點在組織清理整改地方政府融資擔保行為、切實加強融資平臺公司融資管理、規範政府與社會資本方的合作行為、進一步健全規範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建立跨部門聯合監測和防控機制、大力推進信息公開等六個方面,提出了下一步工作要求,明確了規範的舉債融資行為的政策邊界和負面清單,正面引導地方政府履職盡責,堅決制止違法違規舉債擔保行為。

一是組織全面清理整改。《通知》要求各省級政府抓緊設立政府性債務管理領導小組,盡快組織一次摸底排查,全面改正不規範的政府融資擔保行為,對逾期不改正或改正不到位的,依法依規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

二是切實加強融資平臺公司融資管理。《通知》要求規範地方政府註資行為、融資平臺公司舉債融資行為以及金融機構提供融資行為,包括土地註資、擔保承諾、境外發債等方面,分清政府和企業的責任邊界。

三是規範政府與社會資本方的合作行為。《通知》要求地方政府規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允許地方政府以單獨出資或與社會資本共同出資方式設立各類投資基金,依法實行規範的市場化運作。嚴禁地方政府利用PPP、政府出資的各類投資基金等方式違法違規變相舉債。

四是進一步健全規範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通知》強調地方政府舉債必須按照預算法有關規定,一律采取發行地方政府債券方式;除外國政府和國際經濟組織貸款轉貸外,地方政府及其所屬部門不得為任何單位和個人的債務以任何方式提供擔保。

五是建立跨部門聯合監測和防控機制。加強對政府中長期支出事項以及融資平臺公司舉債融資情況的監測,建立跨部門聯合監管機制,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金融機構等的違法違規舉債融資行為實施跨部門聯合懲戒。

六是大力推進信息公開。《通知》依據現行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要求全面推進地方政府及其所屬部門舉債融資行為的信息公開,嚴格公開責任追究,主動回應社會關切,自覺接受社會監督。

三、問:《通知》對切實加強融資平臺公司融資管理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通知》依據現行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從地方政府與融資平臺公司的關系、地方政府對融資平臺公司註資行為、金融機構向融資平臺公司提供融資行為、違法違規舉債擔保形成的債務處理等方面,提出明確要求,引導融資平臺公司按市場化方式融資,嚴禁地方政府違法違規通過融資平臺公司變相舉債。

一是厘清地方政府與融資平臺公司的邊界。加快政府職能轉變,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推動融資平臺公司盡快轉型為市場化運營的國有企業,依法合規開展市場化融資。健全信息披露機制,融資平臺公司在境內外舉債融資時,應當向債權人主動書面聲明不承擔政府融資職能,並明確自2015年1月1日起其新增債務依法不屬於地方政府債務,防止誤導投資者決策行為,促進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二是規範地方政府註資行為。地方政府不得違規將公益性資產、儲備土地註入融資平臺公司,不得承諾將儲備土地預期出讓收入作為融資平臺公司償債資金來源,推動提高融資平臺公司資產的合法合規性,既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又避免地方政府繞道通過國有企業變相舉債。

三是規範金融機構提供融資行為。金融機構應當切實加強風險識別和防範,落實企業舉債準入條件,按商業化原則履行相關程序,審慎評估舉債人財務能力和還款來源、防範經營風險。金融機構為融資平臺公司等企業提供融資時,不得違法違規要求或接受地方政府及所屬部門以擔保函、承諾函、安慰函等任何形式提供擔保。鼓勵金融機構依法合規支持融資平臺公司市場化融資,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四是依法處理違法違規舉債擔保債務。對地方政府違法違規舉債擔保形成的債務,嚴格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應急處置預案的通知》(國辦函〔2016〕88號)、《財政部關於印發〈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分類處置指南〉的通知》(財預〔2016〕152號)要求,依法妥善處理,由債務人和債權人合理分擔債務風險。

四、問:《通知》如何規範政府與社會資本方的合作行為?

答:《通知》依據現行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鼓勵地方政府以規範的方式開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設立各類投資基金。嚴禁地方政府采取不規範的PPP項目、政府投資基金“明股暗債”等方式違法違規舉債。

一是鼓勵地方政府與社會資本依法規範合作。要求地方政府規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允許地方政府以單獨出資或與社會資本共同出資方式設立各類投資基金,依法實行規範的市場化運作,引導社會資本投資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二是嚴禁地方政府利用PPP、各類政府投資基金等方式違法違規變相舉債。地方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應當利益共享、風險共擔,除國務院另有規定外,地方政府及其所屬部門參與PPP項目、設立政府出資的各類投資基金時,不得以任何方式承諾回購社會資本方的投資本金,不得以任何方式承擔社會資本方的投資本金損失,不得以任何方式向社會資本方承諾最低收益,防止地方政府通過承擔項目全部風險的方式違法違規變相舉債。同時,明確地方政府不得以借貸資金出資設立各類投資基金,不得對有限合夥制基金等任何股權投資方式額外附加條款變相舉債。

五、問:《通知》提出進一步健全規範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主要內容是什麽?

答:一是依法明確了規範的舉債融資方式。嚴格執行預算法和國發〔2014〕43號文件規定,地方政府舉債一律采取在國務院批準的限額內發行地方政府債券方式,除此以外地方政府及其所屬部門不得以任何方式舉借債務。地方政府及其所屬部門不得以文件、會議紀要、領導批示等任何形式,要求或決定企業為政府舉債或變相為政府舉債。

二是鼓勵地方構建市場化運作的融資擔保體系。允許地方政府結合財力實際狀況設立或參股擔保公司(含各類融資擔保基金公司),鼓勵政府出資的擔保公司依法依規提供融資擔保服務,地方政府依法在出資範圍內對擔保公司承擔責任。

三是嚴禁地方政府違法違規擔保。除外國政府和國際經濟組織貸款轉貸外,地方政府及其所屬部門不得為任何單位和個人的債務以任何方式提供擔保,不得承諾為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的融資承擔償債責任。

六、問:《通知》提出建立跨部門聯合監測和防控機制,主要內容是什麽?

答:《通知》針對當前地方政府和金融機構融資擔保行為的突出問題和主要特點,致力打破部門信息孤島,完善統計監測機制,推動建立相關部門組成的跨部門聯合監管機制,實施聯合懲戒,形成監督合力。

一是完善統計監測機制。針對地方政府融資擔保行為的主要類型,《通知》明確由財政等五部門建設大數據監測平臺,統計監測政府中長期支出事項以及融資平臺公司舉借或發行的銀行貸款、資產管理產品、企業債券、公司債券、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等情況,加強部門信息共享和數據校驗,定期通報監測結果。

二是開展跨部門聯合監管。針對地方政府融資擔保行為的關鍵環節和參與主體,《通知》提出建立財政等六部門以及註冊會計師協會、資產評估協會、律師協會等行業自律組織參加的監管機制,對地方政府及其所屬部門、融資平臺公司、金融機構、中介機構、法律服務機構等的違法違規行為加強跨部門聯合懲戒,形成監管合力。

三是嚴格依法依規追究責任。針對涉嫌違法違規融資擔保的責任主體,《通知》明確對地方政府及其所屬部門違法違規舉債或擔保的,依法依規追究負有直接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的責任;對融資平臺公司從事或參與違法違規融資活動的,依法依規追究企業及其相關負責人責任;對金融機構違法違規向地方政府提供融資、要求或接受地方政府提供擔保承諾的,依法依規追究金融機構及其相關負責人和授信審批人員責任;對中介機構、法律服務機構違法違規為融資平臺公司出具審計報告、資產評估報告、信用評級報告、法律意見書等的,依法依規追究中介機構、法律服務機構及相關從業人員的責任。

七、問:《通知》對大力推進信息公開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通知》依據現行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圍繞地方政府債務和當前潛在風險的重點領域,要求地方政府及其所屬部門做到舉債融資行為決策公開、執行公開、管理公開、結果公開等“四個公開”,主動回應社會關切,自覺接受社會監督。

一是完善地方政府債務信息公開制度。縣級以上地方各級政府應當重點公開本地區政府債務限額和余額,以及本級政府債務的規模、種類、利率、期限、還本付息、用途等內容。省級財政部門應當參考國債發行做法,提前公布地方政府債務發行計劃。

二是推進政府購買服務公開。地方政府及其所屬部門應當重點公開政府購買服務決策主體、購買主體、承接主體、服務內容、合同資金規模、分年財政資金安排、合同期限、績效評價等內容。

三是推進PPP項目信息公開。地方政府及其所屬部門應當重點公開PPP項目決策主體、政府方和社會資本方信息、合作項目內容和財政承受能力論證、社會資本方采購信息、項目回報機制、合同期限、績效評價等內容。

四是推進融資平臺公司名錄公開。

八、問:近期在制止地方政府違法違規融資擔保行為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黨的十八大以來,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2014年修訂了預算法,並出臺了《國務院關於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國發〔2014〕43號),構建了地方政府債務管理的法律制度框架,明確了地方政府融資擔保行為的“正面清單”和“負面清單”。但由於個別地方政府法治觀念薄弱、責任意識和風險意識不強等原因,違法違規融資擔保問題仍時有發生,財政部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會同有關部門依法堅決制止違法違規融資擔保行為,切實防範政府債務風險。

一是建立地方政府債務常態化監督機制。印發《財政部駐各地財政監察專員辦事處實施地方政府債務監督暫行辦法》(財預〔2016〕175號),發揮專員辦就地監督優勢,授予專員辦就地查處的權力,建立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問責一起的機制,加快推進建立全方位、常態化的監督體系。

二是認真核查違法違規融資擔保問題。2016年以來依據審計移交線索和舉報線索,先後組織駐相關地區專員辦,對部分地方違法違規融資擔保行為開展專項核查,持續保持對地方政府債務監督的高壓態勢。

三是嚴格依法懲處違法違規行為。依據預算法、國務院文件等法律和政策規定,對部分地方政府、金融機構違法違規融資擔保行為,一律按照管理權限轉請有關省級政府、中央監管部門核實情況,嚴格依法處理,及時防止風險擴散。

四是公開曝光一批違法違規案例。分批公開通報典型案例,敢於對違法違規融資擔保行為揭開蓋子。目前已分3批公開通報部分市縣政府和金融機構的違法違規融資擔保行為,既起到警示作用,也有利於引導地方政府依法行政、金融機構回歸服務實體經濟本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900

財政部規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 嚴禁利用PPP變相舉債

近日,財政部、發展改革委、司法部、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印發《關於進一步規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行為的通知》(財預〔2017〕50號)(以下簡稱《通知》),進一步規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行為,依法明確舉債融資的政策邊界和負面清單,牢牢守住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風險底線。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通知》重點在組織清理整改地方政府融資擔保行為、切實加強融資平臺公司融資管理、規範政府與社會資本方的合作行為、進一步健全規範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建立跨部門聯合監測和防控機制、大力推進信息公開等六個方面,明確了規範的舉債融資行為邊界和負面清單,堅決制止違法違規舉債擔保行為。

財政部預算司相關負責人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一些地區政府違法違規舉債擔保仍時有發生,部分金融機構對企業提供融資時仍要求地方政府提供擔保承諾,部分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政府投資基金等存在不規範現象。這些行為違反了現行法律法規和制度規定,既不符合全面依法治國精神,也擾亂了市場秩序,積聚了財政金融風險。

上述負責人介紹,為制止地方政府違法違規舉債擔保行為,財政部建立了地方政府債務常態化監督機制,定期核查違法違規融資擔保問題,加大懲處違法違規行為工作力度,公開曝光一批違法違規案例。目前已分3批對部分市縣政府、金融機構違法違規融資擔保行為公開通報,既起到警示作用,也有利於引導地方政府依法行政、金融機構回歸服務實體經濟本源。

嚴禁利用PPP變相舉債

第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通過的《關於2016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17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審查結果報告》指出,一些地方存在變相和違法違規擔保行為,債務風險仍在累積,要高度重視、認真研究,采取有效措施解決。

《通知》依據現行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鼓勵地方政府以規範的方式開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設立各類投資基金。嚴禁地方政府采取不規範的PPP項目、政府投資基金“明股暗債”等方式違法違規舉債。

一方面,允許地方政府以單獨出資或與社會資本共同出資方式設立各類投資基金,依法實行規範的市場化運作,引導社會資本投資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政府可適當讓利。

另一方面,嚴禁地方政府利用PPP、各類政府投資基金等方式違法違規變相舉債。地方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應當利益共享、風險共擔,除國務院另有規定外,地方政府及其所屬部門參與PPP項目、設立政府出資的各類投資基金時,不得以任何方式承諾回購社會資本方的投資本金,不得以任何方式承擔社會資本方的投資本金損失,不得以任何方式向社會資本方承諾最低收益,避免地方政府違法違規通過承擔項目全部風險的方式變相舉債。

同時,明確地方政府不得以借貸資金出資設立各類投資基金,不得對有限合夥制基金等任何股權投資方式額外附加條款變相舉債。

加強融資平臺公司融資管理

《通知》依據現行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從地方政府與融資平臺公司的關系、地方政府對融資平臺公司註資行為、金融機構向融資平臺公司提供融資行為、違法違規舉債擔保形成的債務處理等方面,提出明確要求,引導融資平臺公司按市場化方式融資,嚴禁地方政府違法違規通過融資平臺公司變相舉債。

首先要厘清地方政府與融資平臺公司的邊界。《通知》明確,加快政府職能轉變,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推動融資平臺公司盡快轉型為市場化運營的國有企業、依法合規開展市場化融資。健全信息披露機制,融資平臺公司在境內外舉債融資時,應當向債權人主動書面聲明不承擔政府融資職能,並明確自2015年1月1日起其新增債務依法不屬於地方政府債務。

《通知》對規範地方政府註資行為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地方政府不得違規將政府辦公樓、學校、醫院、公園等公益性資產,儲備土地註入融資平臺公司,不得承諾將儲備土地預期出讓收入作為融資平臺公司償債資金來源,提高融資平臺公司資產的合法合規性,既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又避免地方政府繞道通過國有企業變相舉債。

此外,要求金融機構切實加強風險識別和防範,落實企業舉債準入條件,按商業化原則履行相關程序,審慎評估舉債人財務能力和還款來源,支持金融機構提升風險管控能力。金融機構為融資平臺公司等企業提供融資時,不得違法違規要求或接受地方政府及所屬部門以擔保函、承諾函、安慰函等任何形式提供擔保。鼓勵金融機構依法合規支持融資平臺公司市場化融資,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支持防範金融機構經營風險。

對地方政府違法違規舉債擔保形成的債務,將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應急處置預案的通知》(國辦函〔2016〕88號)、《財政部關於印發〈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分類處置指南〉的通知》(財預〔2016〕152號)依法處理,實現債務人和債權人依法分擔風險的目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916

國務院:加強縣域企業創新建設 利用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

5月24日消息,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縣域創新驅動發展的若幹意見》,《意見》中強調,加大新一代信息網絡、智能綠色制造等產業關鍵技術推廣應用,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支持符合條件的高成長性科技企業上市,引導企業有效利用主板、中小板、創業板、新三板、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等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

《意見》指出,新形勢下,支持縣域開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加快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是打造發展新引擎、培育發展新動能的重要舉措,對於推動縣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文件中提出,到2020年,縣域創新驅動發展環境顯著改善,創新驅動發展能力明顯增強,全社會科技投入進一步提高,公民科學素質整體提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氛圍更加濃厚,形成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新格局,為我國建成創新型國家奠定基礎。到2030年,縣域創新驅動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創新驅動發展能力大幅提升,創新創業活力有效釋放,產業競爭力明顯增強,城鄉居民收入顯著提高,生態環境更加友好,為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提供有力支撐。

附《關於縣域創新驅動發展的若幹意見》全文: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縣域

創新驅動發展的若幹意見

國辦發〔2017〕43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基礎在縣域,活力在縣域,難點也在縣域。新形勢下,支持縣域開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加快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是打造發展新引擎、培育發展新動能的重要舉措,對於推動縣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鬥目標具有重要意義。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縣域科技創新取得了長足進步,對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顯著增強,但總體仍然比較薄弱,區域發展不平衡等現象突出。為貫徹落實全國科技創新大會精神,全面實施《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推動實現縣域創新驅動發展,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發揮科技創新在縣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支撐引領作用,強化科技與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有效對接,打通從科技強、產業強到經濟社會發展強的通道。以建設創新型縣(市)和創新型鄉鎮為抓手,深入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整合優化縣域創新創業資源,構建多層次、多元化縣域創新創業格局,推動形成縣域創新創業新熱潮,以創業帶動就業,培育新動能、發展新經濟,促進實現縣域創新驅動發展。

(二)基本原則。

——創新驅動。堅持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加強創新資源共享,完善創業培育服務,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向更大範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發展,加快形成具有縣域特色的創新驅動發展路徑。

——人才為先。堅持把人才作為支撐縣域創新發展的第一資源,實施更加積極的創新創業激勵和人才吸引政策,優化縣域人才環境,加快培育集聚創新創業人才隊伍。

——需求導向。緊扣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內在需求,提高科技創新供給質量和效率,集聚各類創新資源,促進產學研用結合,加快先進適用科技成果向縣域轉移轉化,做大做強縣域特色產業。

——差異發展。堅持分類指導、精準施策,結合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定位,因地制宜確定縣域創新驅動發展的目標和任務,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社會轉型,推動實現縣域差異化、可持續發展。

(三)主要目標。

到2020年,縣域創新驅動發展環境顯著改善,創新驅動發展能力明顯增強,全社會科技投入進一步提高,公民科學素質整體提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氛圍更加濃厚,形成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新格局,為我國建成創新型國家奠定基礎。

到2030年,縣域創新驅動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創新驅動發展能力大幅提升,創新創業活力有效釋放,產業競爭力明顯增強,城鄉居民收入顯著提高,生態環境更加友好,為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提供有力支撐。

二、重點任務

(四)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落實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規劃,支持城鎮化地區整合各類創新資源,推動制造、加工等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加大新一代信息網絡、智能綠色制造等產業關鍵技術推廣應用,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支持農產品主產區加快發展農業高新技術產業,促進農業與旅遊休閑、教育文化、健康養生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觀光農業、體驗農業、創意農業、電子商務、物流等新業態,推動商業模式創新,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實施農業產業競爭力提升科技行動,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支持重點生態功能區以保護自然生態為前提、以資源承載能力和環境容量為基礎,科學有度有序開發,促進人口、經濟、資源環境均衡發展。結合地方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發展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促進縣域特色主導產業綠色化、品牌化、高端化、集群化發展。

(五)培育壯大創新型企業。

找準縣域創新驅動發展的著力點,加強企業技術創新平臺和環境建設,在有條件的縣(市)培育一批具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高新技術企業。加快實施《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指導縣域內企業加強與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的產學研合作,支持有條件的縣(市)加強基礎研究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引導金融機構支持縣域科技創新,提升縣域科技資源配置和使用效率。支持符合條件的高成長性科技企業上市,引導企業有效利用主板、中小板、創業板、新三板、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等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鼓勵有條件的縣(市)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基金、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等,引導社會資本投資初創期、種子期科技型中小企業。鼓勵有條件的縣(市)采取科技創新券等科技經費後補助措施,支持小微企業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發展新服務、新模式、新業態,培育一批掌握行業“專精特新”技術的科技“小巨人”企業。

(六)集聚創新創業人才。

發揮企業家在縣域創新驅動發展中的關鍵作用,營造有利於創新型企業家發展的良好環境,支持企業家整合技術、資金、人才等資源,加快企業創新發展。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支持科技領軍人才、高技能人才、專業技術人才等到縣域開展創業服務,引導高校畢業生到縣域就業創業,推進農村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推廣“科技鎮長團”、“博士服務團”等模式,發揮鄉土人才等農村實用人才作用,提升縣域人才集聚和創新管理服務能力。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若幹規定》,通過股權期權激勵等措施,讓創新人才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過程中得到合理回報,激發各類人才的創新創業活力。加強農民就業創業培訓,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推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

(七)加強創新創業載體建設。

科學編制縣城總體規劃,支持有條件的縣(市)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農業科技園區、火炬特色產業基地等創新創業平臺,並將相關園區納入縣城總體規劃統一管理,引領縣域創新驅動發展。推動符合條件的科技園區升級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若幹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在有條件的縣(市)建設創新型縣(市)、創新型鄉鎮。結合縣域需求實際,依托科技園區、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等,加快發展“互聯網+”創業網絡體系,建設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開放式的眾創空間、“星創天地”,降低創業門檻,促進創業與創新、創業與就業、線上與線下相結合。鼓勵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高等學校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等各類創新平臺在縣域開展應用示範,實現開放共享,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有力支撐。推動縣域生產力促進中心建設,提升知識產權代理、交易、咨詢、評估等服務水平。

(八)促進縣域社會事業發展。

加大大氣汙染防治、土壤治理、水環境保護、資源高效利用等領域核心關鍵技術轉化應用力度,強化重點地區生態保護與修複。圍繞重大慢病防控、人口老齡化應對等人口健康重大問題,加強疾病防治技術普及推廣,加快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協同創新網絡向縣域發展,推進健康中國建設。開展集生產生活、文化娛樂、科技教育、醫療衛生等多種服務功能於一體的社區綜合技術集成與應用,推動科技成果更多惠及民生改善。加快實施“雪亮工程”,推進縣域公共安全視頻監控建設和聯網應用,加強縣鄉村三級綜合治理信息化建設,提高縣域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科技化水平,建設平安中國。充分發揮市場主體作用,結合地方特色產業基礎和發展潛力,加大對經濟發達鎮、特色小鎮、專業小鎮、技術創新專業鎮等的支持力度,建設美麗鄉村。

(九)創新驅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實施科技扶貧行動,強化科技創新對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支撐引領作用,瞄準縣域脫貧攻堅中存在的科技和人才短板,動員全社會科技資源投身脫貧攻堅,提升縣域發展的內生動力。精準對接貧困地區發展的科技需求,加強先進、成熟、適用技術的應用推廣和集成示範,支持發展優勢特色產業。推進創業式扶貧,激發貧困地區的創新創業熱情,提高農民技能素質,以創業式扶貧帶動產業發展,幫助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致富。

(十)加大科學普及力度。

把縣域科學普及擺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深入開展農業科技教育培訓和農村科普活動,切實提高農民科學素質。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著重在縣域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推動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充分發揮縣級學會、企業科協、農技協開展農村科普的獨特優勢和科技社團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紐帶作用,面向縣域有針對性地開展科學普及和信息服務。提高縣域中小學科普教育質量,為青少年提供更多參加科普活動的機會。

(十一)抓好科技創新政策落地。

加強國家與地方科技創新政策銜接,加大普惠性科技創新政策落實力度,落實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等創新政策。加大創新產品和服務采購力度,鼓勵采用首購、訂購等方式支持縣域企業發展。面向縣域企業等創新主體加強政策培訓解讀,建立縣域科技創新政策落實督查機制,幫助企業更好享受優惠政策。

三、保障措施

(十二)加強組織領導。

推動部省市縣聯動,建立適應縣域創新驅動發展的組織領導體制和工作推進體系,科學謀劃創新發展工作格局。強化縣(市)科技管理隊伍建設,提高縣(市)科技部門管理和服務能力,加強對鄉鎮科技工作的指導。支持有條件的縣(市)制定創新發展規劃,在科技管理、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人才吸引等方面探索先行先試改革措施。

(十三)加大支持力度。

國務院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對縣域創新驅動發展的政策扶持,通過技術創新引導專項(基金)、人才支持計劃等,支持縣域開展科技創新創業。各地要積極支持縣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確保一定比例的科技創新項目、一定數量的科技創新平臺和載體在縣域落地。

(十四)開展監測評價。

實施國家創新調查制度,開展縣(市)創新能力監測,加強縣(市)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研究,優化區域創新布局。指導有條件的地方參照國家創新調查制度開展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調查工作。

(十五)做好宣傳總結。

在推動縣域創新驅動發展中及時發現新典型、總結新模式、探索新機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對先進單位、先進個人進行獎勵和表彰。宣傳推廣各地成功經驗和做法,形成全社會支持縣域創新驅動發展的良好局面。

國務院辦公廳

2017年5月11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491

大牛股是怎樣煉成的? 騰訊和吉利用靚麗中報來解答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8-16/1139132.html

_____.thumb_head

每經記者 袁東 每經編輯 謝欣

騰訊控股:手遊收入超過電腦端

作為港股“股王”的騰訊控股業績長期保持高速增長,在今年上半年也不例外。

今年上半年,騰訊控股收入106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7%;同期權益持有人凈利潤達到了32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4%。

對於上半年的增長,騰訊控股表示,“我們的收入實現了59%的增長,主要受智能手機遊戲、個人電腦遊戲、支付相關服務、網絡廣告以及數字內容訂購及銷售所推動。”

在騰訊控股的收入中,個人電腦客戶端遊戲收入達13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9%;手機端收入同比增長54%,達148億元人民幣,手遊的遊戲收入首次超過了電腦客戶端遊戲收入,而《王者榮耀》、《魂鬥羅:歸來》等遊戲都起到了推動作用。

需要註意的是,於2017年6月30日,雖然微信及WeChat的合並月活躍賬戶達到了9.63億個,同比增長19.5%,但是QQ的月活躍賬戶卻同比下跌了5.4%,降至8.5億戶。

此外,騰訊在業績報告中也別提到了人工智能,“我們認為,人工智能是一項使我們業務收益的重要能力,可提升整體用戶體驗,提升我們的定向技術,並可賦能予我們生態圈內的合作夥伴。我們內部的工程師最近在圍棋人工智能、人臉識別及醫學影像等多個領域取得了突破。”

吉利汽車:表現超管理層預期

在今年上半年,吉利汽車收入394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18%。同期股權持有人應占凈利潤達到43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28%。而在上半年吉利汽車銷售汽車53萬部,同比增長89%。

對於吉利汽車的中報,摩根士丹利在研報表示,公司上半年的凈利潤優於7月份吉利汽車公布的盈利指引。該投行表示維持吉利汽車“與大市同步”的投資評級,並指出吉利汽車現在的估值相當預測明年市盈率14.5倍,較其自2010年以來歷史平均值10.5倍高出38%,相信股價已反映市場對其SUV及領克等高預期因素。

吉利汽車也表示,公司上半年的表現繼續超出管理層的預期。盡管上半年內地乘用車市場競爭極為激烈,但是吉利汽車的轎車及SUV車型在內地市場仍取得強勁銷售表現,足以抵消持續疲弱的出口銷售。

值得註意的是,在今年上半年吉利汽車的出口銷量為3848輛,同比下滑了64%。另外,吉利汽車管理層重申公司全年的銷售目標由100萬輛上升至110萬輛。

在上半年里,吉利汽車銷售最好的汽車車型是新帝豪,銷售了11.77萬輛。銷售增長最快的是帝豪GS,同比銷售增長達到了687%。

對於這只自2016年以來上漲近4倍的大牛股,鼎泰資本基金部副總裁鄭偉華就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投資港股吉利汽車是其重要持股,而此次中期業績的披露符合他們的預期,並將持續持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804

能源利用方式決定文明的高度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8957

 

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透露,針對一些國家已經制訂了停止生產銷售傳統能源汽車的時間表,目前工信部也啟動了相關研究,制訂停止生產銷售傳統能源汽車的時間表。(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9月14日《南方周末》)

這對電動汽車行業是大利好嗎?2017年9月9日,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透露,針對一些國家已經制定了停止生產銷售傳統能源汽車的時間表,目前工信部也啟動了相關研究,將制定中國自己的時間表。這些國家已先行一步:2016年,德國聯邦參議院通過2030年後禁售傳統內燃機汽車的提案;2017年7月,法國宣布2040年全面禁售燃油車……

以德法等國為參照系,大家不用擔心明年就買不到柴油車、汽油車了。各國為什麽不立馬行動起來,禁售內燃機汽車呢?首先,特斯拉等采用的鋰電池技術,其(質量)能量密度只有汽柴油的幾十分之一,這導致了純電動汽車盡管電池笨重龐大,但續航能力還是欠佳。其次,電動汽車的能量補充速率太慢,快速充電再快也快不過用油槍加油。幾十年後禁售,意味著各國政府都不太相信車用電池技術短期內能取得突破、能量密度能大幅提高。

不過,這並不妨礙我們暢想內燃機汽車停用後的世界會長什麽樣。當車子不再燒汽柴油的那一天來臨,“石油是工業的血液”之說還能成立嗎?有一點可以確定,中東等產油地在世界經濟與政治中的地位會一落千丈。中國的長久憂慮“馬六甲海峽航道被中斷了怎麽辦”會煙消雲散,中國圍繞著石油供應安全而展開的外交布局也會失去存在的必要,這對中國來說是巨大的戰略改善。

這一天會以什麽樣的方式到來?沒有人會知道,但不妨大膽推理一下。

對能源的利用方式決定了文明的高度。當蒸汽機以水火相濟之力代替人力、畜力與初級自然力(如水力)時,生產效率有了一個飛躍式提升,從英國開始,人類進入了工業文明時代。當電力、磁力與內燃機使用化石燃料產生的熱力等相繼登場,生產效率又有一次陡峭的提升,人類進入電氣化時代,一些國家(如美國)借此實現了彎道超車。電動機的發明是要早於內燃機的,但汽車工業一百多年來的主流驅動技術是內燃機。這足以說明內燃機汽車是市場的選擇,也似乎預示著未來即使內燃機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也未必是蓄電池+電動機。當然,未來之星必須是比內燃機技術更高、成本更低的能源利用方式。

接下來開個腦洞。20世紀中葉出現了第一座核電站,人類掌握了可控核裂變技術,實現了對核能的民用,這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在21世紀,人類若是掌握了可控核聚變技術,意味著長期困擾人類的能源問題徹底解決,將開創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人類將沒有必要使用汙染大、對環境不友好的煤與石油,也沒有必要使用供給不連續、不穩定且能量密度低的風能與太陽能。煙波浩渺、茫茫無際的海洋將成為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量寶庫。天下至柔者水也,但組成重水的氘氚蘊含著創生宇宙、孕育星辰的洪荒之力,這才是名副其實的新能源。運用可控核聚變是內燃機退出市場的一條可能歷史路徑。

有能力掌握可控核聚變技術的只可能是中美這樣的大國。向可控核聚變進軍,需要雄厚的資源、技術的系統化積累及強烈的動機,只有極少數大國才具足這些條件。可控核聚變一旦成為可能,將重塑整個世界的經濟與政治形態,所有的經濟與政治教科書都要撕了重寫,生活在未來的人看我們,就好像我們看生活在前工業時代的人。

也許人工智能在這個進程中能立下奇功。當奇點來臨、強人工智能或超人工智能成為可能之後,人工智能也許會替人類實現基礎科學原理上的突破,發明駕馭“人造太陽”的新方法,或至少開發出大幅度提高電池能量密度的新技術,或以我們目前意想不到的方式掀起一場能源利用方式的新工業革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588

利用假黃金騙貸 19家銀行業機構被處罰5250萬元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8-02-03/1189926.html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每經記者 陳玉靜

繼此前銀監會查處郵儲銀行甘肅武威文昌路支行違規票據案件,對涉案的12家銀行業金融機構罰沒2.95億元後,近日,銀行業又一大案浮出水面。

2月2日,銀監會通告稱,近日,經過立案調查等一系列法定程序,陜西、河南銀監局依法查處了轄內銀行業金融機構質押貸款案件,對兩地涉及該案的19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共計罰款5250萬元,並處罰104名責任人。

事件源於2016年的一起2000萬元抵押貸款案件,兩地銀監局在排查過程中發現多名外部不法人員橫跨陜西、河南兩省,以純度不足的非標準黃金做質押物,騙取19家銀行業金融機構190億元貸款。對此,銀監會指出該案暴露出上述銀行業金融機構內控管理存在諸多缺陷,比如貸款“三查”形同虛設,押品管理嚴重失效,業務開展盲目激進等。

假黃金騙取19家銀行業金融機構190億貸款

此次質押貸款案件的緣由在兩年前,2016年5月,陜西潼關縣聯社發生一起2000萬元質押貸款案件。據《財經》報道,2016年5月初,潼關信合因一筆約2000萬元的黃金質押貸款逾期而聯系借款人張青民,但張青民一直未接電話。隨後,潼關信合工作人員將張青民堵在辦公室,張青民借打電話機會逃脫,從此杳無音信。在催款無果後,潼關信合決定處置質押黃金,但在處置過程中發現黃金摻假,遂將此事層層上報。同年5月19日,潼關縣公安局正式立案,一起橫跨豫陜兩省的假黃金騙貸案浮出水面。隨著陜西金融機構隨後的自身盤查以及公安機關的偵查,潼關信合發現更多的質押用假黃金,涉案金額超過110億元。

結合案件情況,陜西、河南銀監局迅速組織轄內銀行業金融機構開展全面排查,發現多名外部不法人員橫跨陜西、河南兩省,以純度不足的非標準黃金做質押物,騙取19家銀行業金融機構190億元貸款。截至目前,公安機關已抓獲35名外部涉案人員。

銀監會表示案發後,陜西、河南銀監局積極指導督促相關機構多措並舉化解風險,並啟動了立案調查和行政處罰工作。其中陜西銀監局對涉及該案的18家銀行業金融機構罰款合計5000萬元,其中對陜西省聯社及潼關縣聯社等11家縣級農信社聯社罰款3600萬元,對郵儲銀行陜西省分行及其渭南市分行、潼關縣支行罰款1000萬元,對工商銀行陜西省分行及其渭南分行、潼關縣支行罰款400萬元。

對上述機構的95名責任人予以處罰,其中取消8人1年至終身高管任職資格,對87人分別給予警告。同時,責令相關機構按照黨紀、政紀和內部規章,對262名責任人給予紀律處分和經濟處罰。此外,陜西銀監局對內部監管履職不力人員進行了執紀問責。

而對於牽涉其中的河南各地銀行業金融機構,河南銀監局對涉及該案的工商銀行河南三門峽靈寶支行處以罰款250萬元,對該支行及工商銀行三門峽分行9名相關責任人予以處罰,其中取消5人3至8年高管任職資格,對4名高管分別給予警告。同時,責令工商銀行對省、市、縣三級分支機構48名責任人給予了紀律處分和經濟處罰。

暴露內控管理諸多缺陷

銀監會指出該案暴露出上述銀行業金融機構內控管理存在諸多缺陷,一是貸款“三查”形同虛設。相關銀行業金融機構貸前調查不盡職、貸款審查不嚴格、貸後管理缺位,部分基層機構在業務辦理過程中有章不循、違規操作,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二是押品管理嚴重失效。相關銀行業金融機構對貸款質押物的檢測及價值評估存在重大紕漏,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三是業務開展盲目激進。相關銀行業融機構過度追求業務發展規模和速度,不了解自己的客戶,不能穿透業務風險,部分機構違規開展業務審批,重要崗位未形成有效制約,內控審計作用缺失。

銀監會表示下一步將繼續堅持依法監管、嚴格監管、公正監管、廉潔監管,堅決剎住亂象,堅決治愈沈屙,著力防範化解銀行業風險,引導銀行業回歸本源、專註主業,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金融風險攻堅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692

上市公司非標年報背後的資金黑洞:利用應收、預付向體外轉移巨額資金

利用一些老掉牙的會計手段,大肆粉飾財務報表和業績,借此獲得巨額融資,繼而公司借助預付、保理、拆借種種渠道,將資金向上市公司體外轉移,形成巨大的資金黑洞。

拆借、預付等會計手法導致的巨額資金去向不明,成為新近吞噬A股上市公司的最大黑洞。2017年,僅年報被出具無法表示審計意見的上市公司,就已經達到17家。動輒數億元乃至數十億元資金不知所蹤,是絕大多數年報被非標的上市公司共同存在的最大隱患。

資金黑洞爆出之際,便是業務變臉之時。然而,待到危機暴露,上市公司已經深陷泥潭,徒自留下一地雞毛,股價“跌跌不休”乃至面臨退市,只剩下脫身乏術的一眾投資者。

觸目驚心的資金黑洞

銷售收入確認、交易真實性存疑、資金黑洞和巨額債務,是17家上市公司年報被無法表示意見的三大主要情形。在這三種情況中,資金黑洞又最為嚴重。除了*ST東淩(000893.SZ)之外,其他16家公司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資金和債務問題。

天龍集團(300063.SZ)年報被無法表示意見,就包括應收賬款無法確認。根據公開披露信息,截至2017年底,天龍集團兩家子公司賬面應收賬款余額 4.34億元、3.16億元。但審計機構表示,由於未能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無法判斷其準確性。

寶德股份(300023.SZ)也存在類似情形。今年4月前後,寶德股份子公司慶匯租賃資產證券化違約,被恒泰證券起訴追索5.31億元款項。審計機構認為,慶匯租賃存在重大未決訴訟,而高達55.9億元的風險資產,資產減值準備只有8669.15萬元,占比僅為1.55%。在此過程中,未能獲得確定資產減值準備是否計提充分的審計證據。

不同於寶德股份、天龍集團兩家公司,更多上市公司年報被出具非標意見,都出現了資金往來中的流出,導致的資金黑洞和巨額債務。

*ST工新(600701.SZ)2017年審計報告中,中準會計師事務所就指出,該公司合計超過5億元的款項確認存疑。審計意見顯示,2017年3月1日,*ST工新分公司中大植物蛋白分公司支付了2億元大豆采購款,執行時間為2017年3月1日到12月31日,但截至報告簽發,“合同尚未履行,無法判斷交易的真實性”;子公司上海哈青貿易有限公司對外的1億元預付賬款,子公司漢柏科技對外預付的2億元項目工程款,均無法確認真實性。

相對於上述幾家公司,*ST龍力(002604.SZ)、*ST天業(600807.SH)涉及的資金金額更大,而且涉及巨額資金流出。*ST龍力4月27日披露的年報,亞太會計所給出了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具體理由有四:公司進行財務自查調整,但未能提供完整的財務資料;存在內控失效、審計範圍受限、被證監會立案調查等情形。內控失效等三項理由,均與該公司財務自查調整產生的巨額營業外支出有關。

年報數據顯示,2017年,*ST龍力凈利潤巨虧34.8億元,同比下降達3065.21%,扣非凈利潤虧損11.8億元,同比下降1285.71%。其中,僅增加的營業外支出就達27.27億元,接近該公司最近兩年營業收入總和。

如此規模的營業支出,究竟去了哪里?*ST龍力並未給出交代。財務報表附註顯示,2017年,該公司營業外支合計27.37億元,僅滯納金、違約金、財務自查調整損失就高達27.36億元左右,但財務自查調整損失的具體構成,該公司卻未進行任何說明。審計機構認為,在未能獲取充分、適當的證據的情況下,無法實施有效審計。

*ST天業的情況,幾乎如出一轍。瑞華會計所稱, 2017年*ST天業保理業務對外借款25.93億元、天業小貸對外借款8352萬元,非金融機構及個人借款余額13.95億元、對外擔保11.67億元等,以上借款金額合計多達52.4億元。審計機構稱,雖然進行了分析、檢查、函證等程序,但未能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

做大利潤的突擊術

同樣涉及應收賬款、資產減值準備,以及銷售收入確認、交易存疑,而被審計機構出具非標意見的年報,但不同公司的最終目的,卻大相徑庭。部分公司的行為,與業績激增存在很大關聯。

在天龍集團的審計意見中,中介機構稱,對兩家子公司合計7.5億元的賬面應收款,無法判斷其準確性。截至2017年底,該公司總資產35.5億元,凈資產19.65億元。若上述全部或部分應收賬款的真實性不能確認,對其凈資產影響之大可想而知。

寶德股份(300023.SZ)同樣如此。2017年,該公司營收7.21億元,凈利潤3601萬元,扣非後為2353萬元。而慶匯租賃風險資產原值高達55.9億元,計提金額只占1.55%。這意味著,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比例只要再提高2%,該公司去年就會陷入巨虧。

這還是建立在不計風險資產可回收性的前提上。截至2017年底,寶德股份總資產70.7億元,凈資產11.45億元。即便按10%的比例計提資產減值準備,該公司去年底的凈資產也將減少一半。根據媒體報道,2017年12月15日,恒泰證券收到告知函,慶匯租賃ABS承租人已停產整改,並被多家金融機構采取法律程序催收欠款。

除了上述情形,部分公司涉及資金流出的同時,又通過合並報表的方式,做大自身資產規模。4月28日,普華永道對*ST天馬(002122.SZ)2017年年報的審計報告表示不發表審計,原因是一項采購預付款未提供合理解釋及支持資料。

審計報告顯示,2017年12月末,*ST天馬與深圳東方博裕貿易有限公司(下稱“東方博裕”)簽訂一系列合同采購鋼材及機器設備,並在合同簽訂後的三天內全額支付鋼材預付款5.666億元,機器設備預付1.066億元,但采購合同沒有約定交貨時間。此後,管理層提供了雙方在2018年2月12日簽訂的補充協議,約2018年9月30日前交貨。

審計意見還稱,東方博裕為*ST天馬新增供應商,此前沒有發生任何交易。該公司以往與其他供貨商采購,一般按貨物的到貨情況分期付款,交貨期一般為3 個月,與東方博裕的采購合同約定明顯不同。對比該公司下屬軸承生產廠家及機床生產廠家發現,去年鋼材采購金額共計1.99億元,遠低於上述預付的4.6億元。而截至報告日,上述采購的鋼材及機器設備尚未到貨。更離奇的是,今年 1 月 2 日,*ST天馬全資子公司喀什耀灼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又向東方博裕支付了1億元,並計入預付款中。

慷慨支付預付款的同時,*ST天馬還通過合並報表的方式,創造資產規模奇跡。在2017年年報中,*ST天馬將一家投資合夥企業“天馬誠合”合並報表。原因是天馬誠合於 2017年5月以現金人民幣 16.61億元收購了喀什基石 99.99%股份,後者有56家被投企業,其中51家被投企業規定喀什基石有權派駐董事。但該公司管理層稱,喀什基石並未對51家被投資企業派駐董事,因此不將這些企業作為長期股權投資核算。

如此一來,並表後的天馬誠合及其資產,在*ST天馬合並財報中就作為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核算。並表後,*ST天馬財報中的可供出售金融資產增加了15.47億元,其他綜合收益的稅後凈額1.45 億元。審計機構稱,在財務報表批準報出日前兩天,上市公司管理層要求將天馬誠合並表,但未能及時提供相關財務報表的明細賬戶及會計資料,導致無法執行相關審計工作。值得註意的是,收購前,喀什基石由*ST天馬第一大股東徐茂棟控制。

“空心”的上市公司

同樣的結果,卻各有各的煩惱。一些上市公司利用資產減值計提、應收賬款做大利潤,有一些上市公司卻因巨額資金黑洞,而背上了沈重的負擔。

*ST尤夫(002427.SZ)被出具非標審計意見,除了隱瞞關聯方外,還涉及大量體外負債。審計報告顯示,*ST尤夫收到法院16起案件訴訟材料,其中12件為民間借貸,涉及金額5.4億元;4起為金融借款糾紛,金額3億元。

不僅如此,*ST尤夫還存在大額資金劃轉、商業承兌匯票違約問題。根據審計報告,該公司因與上海祈尊實業有限公司(下稱上海祈尊)發生大宗貿易業務,開具給對方商業承兌匯票3.77億元,後來又以現金支付,形成應收上海祈尊3.77億元。但截至審計報告簽發日,上海祈尊未返還前述商票,其中2.78億元目前已違約。

此外,*ST尤夫全資子公司還將6億元活期存款劃給上海祈尊及另一家公司;子公司上海尤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3億元定期存款,解活後也立即對外劃款。

從自身資金狀況來看,*ST尤夫上述舉動非常可疑。截至2017年底,該公司賬面貨幣資金僅有15.5億元,而上述涉及資金總額,就達到12.77億元,約為同期貨幣資金的80%。*ST尤夫5月7日公告顯示,該公司又涉及4起訴訟,被追索資金2.18億元。加上上述16起訴訟,目前該公司涉訴債務至少已達10.58億元。而一季度末,該公司賬面資金僅有8.4億元,資金緊張程度顯而易見。

*ST尤夫自查發現,涉及的12起民間借貸,只有5000萬元本金進入公司賬戶,且並未查到用印流程、記錄。另外涉及的9 起案件,公司未收到法院送達的訴訟材料。而*ST尤夫董事會同一天的說明則顯示,涉及的16起案件中, 5件為表內借款案件,11件為民間借貸糾紛。

債務留在上市公司,資金卻流向別處,並承擔巨額虧損。相對於*ST尤夫,*ST天業的形勢更為嚴重。

2017年,*ST天業營業收入20.4億元,凈利潤、扣非凈利潤巨虧2.27億元、5.77億元,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同比下降63.45%、12.04%,唯獨財務費用大幅增加149.05%,從上年的2.64億元增加到6.57億元。

一手承擔高昂成本融資,一手向外慷慨輸送資金,在*ST天業表現得十分明顯。年報數據顯示,2017年,該公司融資余額51.11億元,增長約20%,達到營業收入的兩倍有余,融資成本則從7.01%,上升到10.18%。同期,其應收賬款卻達33.4億元,其他應收款25.1億元,但利息收入卻只有1988萬元,其他業務收入也只有1.07億元,類金融和金融業務凈收入合計不到1.5億元,與融資成本形成鮮明反差。

*ST龍力的巨額債務,不僅讓該公司承擔不菲成本,還造成了該公司債務危機。根據年報披露,截至2017年12月底,其短、長期借款分別為12.07億元、10.33億元,其他應付款5.82億元,應付票據4.98億元,合計33.6億元。

盡管未披露營業外支出的構成,但從負債結構可以判斷,*ST龍力的虧損,主要來自未入賬的債務。2017年三季報顯示,該公司短、長期借款余額1.44億元、7.43億元,其他應付款6384萬元,應付票據為0,合計金額不到9.6億元。據此計算,短短一個季度之內,其負債陡增24億元以上。

但這些債務,並非全部發生在2017年四季度。去年12月,該公司債務違約後,融資已極度困難。年報數據顯示,去年四季度,該公司短期借款共約4.2億元,長期借款僅有9900萬元,且全部發生於債務危機爆發前。據此計算,新增的債務中,至少19億元並非發生在去年四季度。

這些從天而降的債務,究竟來自何處?答案是借款發生時,該公司沒有入賬。2017年12月27日,回複深交所問詢函時,該公司就承認,在部分金融機構的借款,財務此前並未入賬。除此之外,ST龍力還與多家小貸、保理、實體企業存在債務糾紛。4月26日公告顯示,此類債務共計約6億元。

高價借來的資金,卻未創造利潤,反而帶來了沈重負擔。2017年,*ST龍力產生的財務費用達4.02億元,比上年大幅增加3.66億元,同比猛增了11倍以上,但利息收入卻為0。巨額營業外支出的形成, 表明這些債務只產生了成本,卻沒有形成任何利潤。

手段並不高明,為何屢屢得逞

五花八門的資金輸出,比並非無跡可尋,也並不高明。應收賬款、預付款等方式,在上市公司向外輸出資金中,是最為常見的手段。2017年年報被無法表示意見的上市公司,基本都存在這一問題。

根據公開披露, *ST工新年報被非標涉及的5億元資金,就由三筆采購款構成,除了2億元大豆采購款外,子公司對外支付的1億元預付賬款、2億元項目工程預付款,真實性均被審計機構質疑真實性。此外,*ST天馬預付的5.66億元采購預付款,也存在類似情形。

而從暴露出來的問題來看,保理業務、對外借款等手段,在部分上市公司資金黑洞中,所起的作用更大。而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則成為財務上掩蓋資金真實流向的工具。

在*ST天業的身上,上述種情況體現得尤為明顯。年報數據顯示,2017年,*ST天業保理業務對外借款余額25.93億元、天業小貸借余額款8352萬元,非金融機構及個人借款余額13.95億元,對外擔保約11.67億元,合計約為52.4億元。

財務報表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末,該公司應收保理款項余額29.25億元,而上年同期只有6.53億元,一年時間暴增22.78億元,增長超過3.7倍,遠遠超過其營業收入規模。

這些巨額應收對應的資金,去向了哪里?財務報表顯示,截至2017年底,該公司應收賬款余額高達33.4億元,其中多數是保理應收款。這意味著,其巨額應收款,主要是由保理業務構成。但在年報中,*ST天業並未詳細交代保理業務借款人的信息,資金流向何處成謎。

此外,截至2017年底,該公司還有非金融機構及個人借款余額13.95億元,但同樣沒有明確交代資金去向。而財報顯示,同期該公司其他應收款賬面余額26.49億元,比期初的13.87元增加12.62億元,增加接近1倍,大幅增加的非金融機構、個人借款,可能被歸到了其他應收款名下。

*ST天業去年增加的其他應收款,主要來自非關聯方,金額從期初的2。6億元,增加到13.2億元,增加額約10.6億元,凈增加了4倍左右,而關聯方資金往來、拆借合計余額12.46億元,比上年底增加不到1.8億元。

部分上市公司借款形成的巨額債務,甚至憑空消失。2017年年報顯示,*ST龍力的資產負債表中,應收賬款、發放貸款等資產,並未出現明顯變化,只有負債出現大幅增長。換言之,數十億元的借款、負債,不僅沒有轉化為資產, 甚至還憑空消失了,其資金流向成為巨大的懸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607

羅牛山:不存在利用相關概念有意炒作的違法違規行為

5月15日,羅牛山回複深交所稱,公司不存在利用相關概念有意炒作的違法違規行為,公司治理和內控不存在重大缺陷。近期因羅牛山對取得海南國際賽馬娛樂文化小鎮項目備案證明的事項進行公告,引起羅牛山股票股價異動波動,總體分析,此次公司股價異動,與項目信息披露有較大關系,但公司不存在利用相關概念有意炒作的違法違規行為,公司治理和內控不存在重大缺陷。

此前,羅牛山收到深交所關註函,要求公司詳細說明該項目投資的資金來源及項目在3年內完成的可行性,公司對重大投資項目可行性研究的具體情況及相關內控是否存重大缺陷。

5月8日,羅牛山公告稱,公司下屬全資子公司羅牛山國際馬術俱樂部有限公司的“海南國際賽馬娛樂文化小鎮”項目已獲得《海南省企業投資項目備案證明》,總投資約287.8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相較於賽馬小鎮項目高達287.8億元的投資總額,羅牛山去年實現營業收入13.3億元,實現凈利潤1.55億元,資產總計61.82億元。

公告部分截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094

深交所:從嚴監管利用財務數字遊戲規避“披星戴帽”等行為

深交所新聞發言人陸序生表示,下一步,深交所將對複雜程度高、標的估值高的交易增加中介機構核查環節,加大對中介機構的監管力度;同時將持續深化會計審計監管,對利用財務數字遊戲規避“披星戴帽”、退市或美化報表等行為從嚴監管。

對於“上市公司商譽大額減值”,陸序生表示,近年來在重組業績承諾履行方面出現了新問題、新情況,導致商譽出現大額減值。對於上市公司無法有效控制並購標的,該類事項通常導致年審機構的審計範圍受限,容易在年報披露時暴露問題,深交所將以年報監管為契機,對此類現象重點關註。

5月15日,深交所召開現場新聞發布會。深交所新聞發言人陸序生在新聞發布會上就深市上市公司2017年年報監管有關情況等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陸序生指出,中介機構的獨立性及專業能力是發現公司問題、降低公司風險的關鍵因素。下一步,深交所將對複雜程度高、標的估值高的交易增加中介機構核查環節,加大對中介機構的監管力度,督促歸位盡責,同時將持續深化會計審計監管,對利用財務數字遊戲規避“披星戴帽”、退市或美化報表等行為從嚴監管,凈化市場生態環境,切實保護廣大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在回應“上市公司商譽大額減值”的問題時,陸序生介紹稱,商譽中如果含有的“水分”較多,商譽減值就成為上市公司業績變臉的“爆雷”大戶。2017年,深交所共發出重組問詢函246份,持續重點聚焦重組高估值、高商譽、高業績承諾的“三高”問題。同時,深交所也發現,2015年至2017年深市上市公司商譽減值金額占資產減值損失的比例分別為4.38%、5.21%和12.52%,占比逐年提升,且2017年資產減值損失金額比2016年增長近40%。

此外,在重組業績承諾履行方面還出現了新問題、新情況,導致商譽出現大額減值。重組交易對手方拒不履行業績補償承諾並提請訴訟或仲裁要求免除其補償義務,該類行為嚴重損害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嚴重侵害市場公平、公正,深交所堅決從嚴監管,對相關當事人違反承諾行為作出紀律處分。對於上市公司無法有效控制並購標的,該類事項通常導致年審機構的審計範圍受限,容易在年報披露時暴露問題,深交所將以年報監管為契機,對此類現象重點關註,及時采取措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09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