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透露,針對一些國家已經制訂了停止生產銷售傳統能源汽車的時間表,目前工信部也啟動了相關研究,制訂停止生產銷售傳統能源汽車的時間表。(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9月14日《南方周末》)
這對電動汽車行業是大利好嗎?2017年9月9日,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透露,針對一些國家已經制定了停止生產銷售傳統能源汽車的時間表,目前工信部也啟動了相關研究,將制定中國自己的時間表。這些國家已先行一步:2016年,德國聯邦參議院通過2030年後禁售傳統內燃機汽車的提案;2017年7月,法國宣布2040年全面禁售燃油車……
以德法等國為參照系,大家不用擔心明年就買不到柴油車、汽油車了。各國為什麽不立馬行動起來,禁售內燃機汽車呢?首先,特斯拉等采用的鋰電池技術,其(質量)能量密度只有汽柴油的幾十分之一,這導致了純電動汽車盡管電池笨重龐大,但續航能力還是欠佳。其次,電動汽車的能量補充速率太慢,快速充電再快也快不過用油槍加油。幾十年後禁售,意味著各國政府都不太相信車用電池技術短期內能取得突破、能量密度能大幅提高。
不過,這並不妨礙我們暢想內燃機汽車停用後的世界會長什麽樣。當車子不再燒汽柴油的那一天來臨,“石油是工業的血液”之說還能成立嗎?有一點可以確定,中東等產油地在世界經濟與政治中的地位會一落千丈。中國的長久憂慮“馬六甲海峽航道被中斷了怎麽辦”會煙消雲散,中國圍繞著石油供應安全而展開的外交布局也會失去存在的必要,這對中國來說是巨大的戰略改善。
這一天會以什麽樣的方式到來?沒有人會知道,但不妨大膽推理一下。
對能源的利用方式決定了文明的高度。當蒸汽機以水火相濟之力代替人力、畜力與初級自然力(如水力)時,生產效率有了一個飛躍式提升,從英國開始,人類進入了工業文明時代。當電力、磁力與內燃機使用化石燃料產生的熱力等相繼登場,生產效率又有一次陡峭的提升,人類進入電氣化時代,一些國家(如美國)借此實現了彎道超車。電動機的發明是要早於內燃機的,但汽車工業一百多年來的主流驅動技術是內燃機。這足以說明內燃機汽車是市場的選擇,也似乎預示著未來即使內燃機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也未必是蓄電池+電動機。當然,未來之星必須是比內燃機技術更高、成本更低的能源利用方式。
接下來開個腦洞。20世紀中葉出現了第一座核電站,人類掌握了可控核裂變技術,實現了對核能的民用,這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在21世紀,人類若是掌握了可控核聚變技術,意味著長期困擾人類的能源問題徹底解決,將開創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人類將沒有必要使用汙染大、對環境不友好的煤與石油,也沒有必要使用供給不連續、不穩定且能量密度低的風能與太陽能。煙波浩渺、茫茫無際的海洋將成為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量寶庫。天下至柔者水也,但組成重水的氘氚蘊含著創生宇宙、孕育星辰的洪荒之力,這才是名副其實的新能源。運用可控核聚變是內燃機退出市場的一條可能歷史路徑。
有能力掌握可控核聚變技術的只可能是中美這樣的大國。向可控核聚變進軍,需要雄厚的資源、技術的系統化積累及強烈的動機,只有極少數大國才具足這些條件。可控核聚變一旦成為可能,將重塑整個世界的經濟與政治形態,所有的經濟與政治教科書都要撕了重寫,生活在未來的人看我們,就好像我們看生活在前工業時代的人。
也許人工智能在這個進程中能立下奇功。當奇點來臨、強人工智能或超人工智能成為可能之後,人工智能也許會替人類實現基礎科學原理上的突破,發明駕馭“人造太陽”的新方法,或至少開發出大幅度提高電池能量密度的新技術,或以我們目前意想不到的方式掀起一場能源利用方式的新工業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