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移動10月20日晚間發布公告稱,其2016年前三季度營收為人民幣542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3%;其中通信服務收入為人民幣481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5.4%;EBITDA為人民幣200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3%;股東應占利潤為人民幣88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1%。
公告顯示,截至2016年9月30日,中國移動移動客戶總數達8.44億戶,前三季度凈增1742萬戶。移動客戶ARPU為人民幣60.0元。其中4G客戶總數達4.81億戶,前三季度凈增1.68億戶。
手機上網流量約為3.82萬億MB,同比增長64.21%;總通話約為3.10萬億分鐘,同比增長49.78%;短信使用量為4038億條,同比增長51.07%。
在寬帶業務上,截至2016年9月30日,有線寬帶客戶總數達7424萬戶,前3季度凈增1921萬戶,有線寬帶客戶ARPU為人民幣33.0元。
在終端銷售業務上,受手機銷售更大程度市場化、公開渠道銷售規模擴大等影響,中國移動銷售產品收入為人民幣615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5%。
中國內地企業海外投資的熱情在2016年繼續加碼。前三季度的海外並購中,超過10億美元的大額交易集中出現,上市公司成為並購主力軍,同時,財務投資者活躍度也大大增加。
10月20日,普華永道發布“2016年前三季度中國內地企業海外並購市場回顧與前瞻”,數據顯示,2016前三季度中國內地企業海外並購交易數量和金額均實現顯著增長,交易數量達到創紀錄的671宗,幾乎是去年全年交易數量的兩倍;交易總金額逾1600億美元。
普華永道中國企業購並服務合夥人唐迅說,今年前三季度,中國企業海外並購的顯著增長,主要得益於資本市場暢通的融資通道,以及快速增長的財務投資者。
而在人民幣納入SDR貨幣籃子後,唐迅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人民幣匯率更加市場化,更多企業希望尋求海外收購以進行人民幣匯率波動的對沖,同時通過並購收獲穩定的外幣現金流。
因為國家外管局支持中國企業在海外的真實並購業務,唐迅表示,外匯收緊資金出海並未對海外並購造成很大的影響。“有經驗的中國投資者可以通過其他方式,例如自貿區的自由兌換額度、內保外貸等,從容應對資金出海問題。”
也因此,唐迅說,中國內地企業的海外並購交易活動總體增長趨勢,不僅將在短期內延續,也將成為常態。
大額交易集中出現
在全球經濟尚待複蘇和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大環境下,中國內地企業更為頻繁地大額交易海外並購。前三季度單筆金額超過10億美元的大額交易逾30宗。
比如,中國化工430億美元收購先正達是迄今為止最大的中國企業海外收購案例。如這項交易最終達成,將刷新歷史記錄。
唐迅說,基於現階段的國際經濟環境和國內競爭態勢,中國企業主動選擇海外並購,以期實現行業多元化、產業全球化、技術高級化的布局。
此外,民企延續了去年的趨勢,在海外並購中持續發力。
按交易數量衡量統計,民營企業在2016年前三季度的活躍度高達449宗,接近國有企業的5倍,在30余宗超過10億美元的大規模海外並購交易中,民營企業占六成。
就交易金額看,民營企業海外並購交易金額達806億美元,占2016年前三季度總交易金額的一半。
借助於行業分布廣、經營體制靈活等優勢,越來越多的民企在海外並購中出手,在國內實體經濟增速持續放緩以及海外投資相對的低成本刺激下,更積極地通過海外並購尋求業務增長以及板塊的多元化。
延續前兩年的趨勢,唐迅說,民營企業的海外並購更多地傾向於獲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人才、品牌、服務以及海外市場份額,重點關註有助於提升中產階級生活方式的傳媒娛樂業務、高端制造業、擁有品牌和供應鏈及/或客戶資源的消費品業務。
從民企的海外並購交易金額來看,媒體娛樂領域的投資額度最大,達到263億美元,其次是工業(115億美元)、高科技(101億美元)、消費品(97億美元)、原材料(55億美元);
與之不同的是,國有企業依然更關註能源、礦產等傳統資源類項目,不過也已經在積極布局農業、醫療健康、環保等行業。
上市公司成並購主力軍
在海外並購中,上市公司持續成為並購的主力軍。
數據顯示,在前三季度的671宗海外並購中,由上市公司實施的有377宗,占比56%。其中國內主板和國內中小板(含創業板)上市企業交易數量,占上市公司海外並購交易總數的75%。
從交易金額而言,上市公司海外並購的金額達679億美元。
“一方面上市公司有通暢的融資渠道,一方面海外資產估值相對便宜,因此上市公司為了保持在資本市場的持續增長能力,對於海外並購有一個內生性的動力。”唐迅說。
而在交易標的布局上歐洲(含英國)和北美等成熟市場仍然是中國內地企業的主要目的地,位於歐美的項目占總量的54%,投資金額占總投資量的74%。
2016年前三季度前十大海外並購交易中,有9宗交易的標的位於歐洲和北美,其中高科技及娛樂行業並購占半數。
與此同時,中國企業同樣越來越關註亞洲機會,隨著“一帶一路”、亞投行等國家戰略和相關機構的逐步落地實施,“一帶一路”沿線和中國周邊國家的優秀企業重新回到了國內並購主體的視野。今年前三季度,亞洲的並購項目達165宗,超過去年全年的93宗。
財務投資者更活躍
另外值得關註的是,財務投資者的活躍度也明顯增長,今年前三季度,財務投資者的交易數量,從2015年全年的56宗,增長到127宗,實現倍增。
這其中,由民企下屬的投資基金、金融機構以及政府主導的基金進行的海外並購交易金額,占2016年前三季度財務投資者海外並購交易金額的近7成。
從投資領域來看,房地產以83億美元的額度,成為財務投資者海外並購的首選。比如,安邦以65億美元收購了美國酒店連鎖strategic hotel。其次是工業(77億美元)、高科技(41億美元)、娛樂媒體(39億美元)、醫療(13億美元)。
2016年10月20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海關總署副署長孫毅彪介紹促進加工貿易創新發展和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整合優化情況,並答記者問。
會上,孫毅彪介紹,據海關統計,今年1-9月,我國進出口總值17.53萬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1.9%。其中加工貿易進出口5.16萬億元,同比下降7%,下降的幅度比外貿整體要大,加工貿易占我國外貿總值的29.4%。海關特殊監管區域作為加工貿易的重要載體,今年1-9月實現進出口2.78萬億元,同比略降0.4%。值得關註的是,今年第三季度我國外貿出現回穩向好的跡象,第三季度進出口、出口和進口分別增長1.1%、0.4%和2.1%,比如8月份進出口總值2.2萬億人民幣,同比增長7.8,其中加工貿易是6542.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3%,回穩向好的跡象十分可喜,也非常來之不易。
分析外貿回穩向好成因,孫毅彪表示,首先是一系列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的政策措施成效逐步顯現,國內需求增加。前三季度,我國實際進口貨物數量同比增加3.2%,去年全年則為減少1.8%。
其次是進口商品價格跌幅收窄提高了進口總值。前三季度我國月度進口價格下跌5.3%,較去年全年收窄6.3個百分點。
三是外需轉暖帶動了出口的增長。8月,美國咨商會公布的消費者信心指數為101.1,為去年9月以來的最優表現。
“我們期待四季度外貿有更好的表現。”孫毅彪說。
湖北省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吳中誌副局長20日對外通報了前三季度湖北經濟運行情況。前三季度,湖北省生產總值(GDP)22198.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8.1%,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4個百分點,領先全國平均水平的規模較上一季度縮小0.1個百分點。
各項經濟數據顯示,湖北經濟增長新動能正在持續集聚,高新技術產業完成增加值3485.07億元,增長13.9%;現代服務業發展勢頭良好,1~8月,全省946家規模以上戰略性新興服務業企業共實現營業收入430.5億元,增長19.7%,領先全國平均水平4.4個百分點;過剩產能化解有序推進,前三季度,全省鋼鐵行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5%,比上半年放緩1.8個百分點,其中9月當月同比下降2.5%,從產品產量看,9月份,粗鋼和平板玻璃分別同比下降0.3%和20.9%。
與此同時,第一財經記者也註意到,該省房地產市場分化嚴重,武漢等部分城市房價上漲過快,另一部分三四線城市去庫存壓力較大。
此外,前三季度,全省41個大類行業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較1~8月份有26個出現回落,民間投資低於全省投資平均增速12.1個百分點。民間投資低迷、實體經濟困難等確保經濟回穩的根基尚不牢靠。
武漢房價同比漲19% 省內7縣去化周期超3年
前三季度,湖北省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21133.23億元,增長13.4%。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3175.00億元,增長7.6%,環比下降0.4個百分點,同比提高3.5個百分點。
其中,住宅完成投資2238.62億元,增長8.6%。商品房銷售仍保持較高增速。全省商品房銷售面積為4829.15萬平方米,增長24.5%,環比下降3.7個百分點,同比提高10.4個百分點。全省商品房銷售額為3302.53億元,增長48.6%,環比下降1.6個百分點,同比提高31.0個百分點。
房地產去庫存效果顯著。前三季度,全省待售面積為2448.54萬平方米,下降7.1%,增速比上年同期增幅低11.8個百分點。其中,住宅待售面積為1572.93萬平方米,下降13.1%,增速比上年同期增幅低17.1個百分點。
不過,隨著去庫存的深入,湖北省各地樓市出現分化,一部分城市房價上漲過快,1~9月,武漢市房屋均價為9816元,同比上漲19.0%,漲幅環比、同比分別上漲3.2個和13.9個百分點;而另一部分三四線城市去庫存壓力較大,全省仍有36個縣(市、區)消化周期超過16個月,其中有7個縣(市、區)消化周期超過36個月,縣(市、區)庫存壓力依然較大。
26行業工業增加值回落 企業三角債重新擡頭
吳中誌指出,湖北省經濟回穩的基礎尚不牢靠。前三季度,41個大類行業中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較1~8月有26個出現回落,較去年同期也有25個出現回落。
市場需求疲軟。從外需看,全球經濟深度調整,世界經濟複蘇乏力,外需不足的局面短期內難以有效緩解。從內需看,盡管在穩增長政策以及去產能效應下,原材料行業價格有所恢複,但全省鋼材、水泥等行業面臨階段性和結構性產能過剩雙重壓力,企業產能普遍發揮不足。
企業“三角債”問題重新擡頭。民營和小微企業大多依托大企業和產業鏈生存,在經濟下行壓力下容易受到大企業擠壓,出現資金困難。1~8月,全省規上工業企業應收賬款同比增長14.7%,連續10個月達10%以上,增幅同比、環比分別擴大3.5個和1.0個百分點。
前三季度,全省民間投資累計完成13345.41億元,微弱增長1.3%,環比下降0.3個百分點,低於全省投資平均增速12.1個百分點。
吳中誌分析,影響湖北省民間投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占民間投資份額較大的工業和房地產業的投資較低,工業和房地產業民間投資增幅分別低於全省工業和房地產業投資平均增速4.5個和6.1百分點。
完成全年目標難度加大 堅持增強經濟新動能
對於後勢的主要判斷,吳中誌分析,從國內外市場看,年底歐洲局勢及美國大選,12月美聯儲加息概率將大增,人民幣下跌,國內經濟短期複蘇,持續性仍待觀察。從湖北省的情況來看,雖然當前經濟仍保持平穩增長態勢,但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完成全年目標難度加大。他建議,明年制定經濟增長目標時,可采用增長區間值來取代定值。
今後一段時間,湖北將繼續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積極研究具體政策措施,促進湖北建成區域金融中心、國際物流中心、橋梁鐵路設計之都等重點服務業健康發展。大力支持完善配套措施,促進旅遊、文化、體育、健康、養老等“五大幸福產業”發展。
引導市場主體加大對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的探索力度,積極利用新供給引導創造新需求。綜合利用財政、稅收、金融等政策工具,通過項目補助、基金介入、稅收減免、人才培訓等方式促進初創期的“四新”經濟快速進入成長期。
在硬環境建設方面,推動教育、醫療、文化、交通等方面配套建設,使高端技術人才引得進、留得下、幹得出成績來。在軟環境建設方面,減少新技術創業進入市場的行政審批手續和各種行政壁壘,增強對新生事物的包容和歡迎態度。同時進一步強化知識產權的保護,讓投機取巧者得到應有懲戒。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20日舉行新聞發布會,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發言人、總工程師張峰介紹2016年三季度工業通信業發展情況並答記者問。
張峰表示,信息通信業實現持續平穩發展。前三季度,電信業務總量同比增長50.3%,業務收入增長4.8%。4G用戶發展迅猛,凈增2.56億戶、總數達到6.86億戶,占移動電話總數的52.1%。高速寬帶用戶占比持續擴大,固定寬帶用戶總數達到2.92億戶,2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寬帶用戶總數達到1.99億戶、占比達到68.4%,月戶均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近800M,同比增長96.3%。電信普遍服務機制不斷完善,第一批5萬多個試點行政村已有約4.8萬個行政村開始建設,部分鄉村已建設完工。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經濟發展勢頭迅猛。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增值電信企業完成增值業務收入4310億元,同比增長17.8%,其中,互聯網數據中心業務收入增長13.9%,信息服務收入增長18%。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持續較快增長,服務化和融合發展趨勢日益深化。前三季度,軟件業務收入3.5萬億元,同比增長14.5%。全國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26.1%。
中國聯通晚間發布公告稱,前三季度,聯通公司權益持有者應占盈利為人民幣15.88億元,同比下降80.6%,EBITDA為617.49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16.8%,移動出賬用戶達到2.6億,較去年年底凈增975.7萬。
公告顯示,運營方面,2016年前三季度,中國聯通移動出賬用戶達到2.6億,較去年年底凈增975.7萬,ARPU為47.0元,較去年全年平均略有上升;4G用戶達到8,890.6萬,較去年年底凈增4,475.0萬,ARPU為79.3元;移動服務收入為1,096.38億元,同比增長0.1%,較今年上半年同比下降0.6%有所改善。固網寬帶用戶數達到7,505.0萬戶,較去年底凈增272.0萬戶,固網寬帶接入ARPU較去年全年平均有所下降。
財務方面,前三季度,中國聯通集團服務收入為1,827.52億元,同比上漲1.7%,漲幅較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長1.4%有所提升;公司權益持有者應占盈利為人民幣15.88億元,同比下降80.6%,但比去年下半年剔除鐵塔出售收益後公司權益持有者應占虧損約33.63億元已有明顯改善;固網業務服務收入為719.08億元,同比增長3.9%;整體服務收入為1,827.52億元,同比增長1.7%,漲幅較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長1.4%有所提升。
報告期內,聯通公司銷售費用為254.34億元,同比增加14.3%;網絡、營運及支撐成本較去年同期上升32.0%,主要由於鐵塔使用費用增加及能源、物業租金等成本投入加大;折舊及攤銷費用同比減少1.0%,主要得益於去年10月底存量鐵塔資產出售所帶來的折舊節省;EBITDA為617.49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16.8%,EBITDA占服務收入比為33.8%。
此外,中國聯通還公布了2016年9月運營數據,4G用戶凈增605.4萬戶,累計達到8,890.6萬戶。
瑞典電信設備制造商愛立信發布截至9月30日的2016財年第三季度財報。 財報顯示,愛立信第三季度凈銷售額為510.76億瑞典克朗(約合57.43億美元),同比下降14%;凈虧損為2.33億瑞典克朗(約合2620萬美元),去年同期則實現凈利潤30.80億瑞典克朗,同比下降約107.56%。
愛立信表示,公司第三季度凈銷售額中網絡設備銷售額為233億瑞典克朗(約合26.20億美元),同比下降19%。
愛立信公司代理執行長Jan Frykhammar在聲明中稱,“2016上半年以來的行業負面趨勢進一步加劇,影響到第三季營收,主要與移動寬帶有關。”
而據華爾街日報報道, 上周三愛立信曾發布業績預警稱第三季度營收將“嚴重低於”公司預期,且看不到複蘇跡象的影響。公司還稱將推出更多削減成本措施,以應對日漸疲弱的移動寬帶市場。
中國聯通10月21日晚間披露三季報稱,2016年前三季度營收2071.39億元,同比下滑2.3%;凈利潤4.89億元,同比下滑81.8%。
公告顯示,運營方面,2016年前三季度,中國聯通移動出賬用戶達到2.6億,較去年年底凈增975.7萬,ARPU為47.0元,較去年全年平均略有上升;4G用戶凈增605.4萬戶,累計達到8,890.6萬戶,較去年年底凈增4,475.0萬,ARPU為79.3元;移動主營業務收入止跌轉增,為1,096.4億元,同比增長0.1%,較今年上半年同比下降0.6%有所改善。固網寬帶用戶數達到7,505.0萬戶,較去年底凈增272萬戶,固網寬帶接入ARPU較去年全年平均有所下降。
財務方面,前三季度,中國聯通集團整體主營業務收入為1,827.5億元,同比上漲1.7%,漲幅較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長1.4%有所提升;公司權益持有者應占盈利為人民幣15.88億元,同比下降80.6%,但比去年下半年剔除鐵塔出售收益後公司權益持有者應占虧損約33.63億元已有明顯改善;固網業務服務收入為719.1億元,同比增長3.9%。
報告期內,聯通公司銷售費用為254.34億元,同比增加14.3%;網絡、營運及支撐成本較去年同期上升32%,主要由於鐵塔使用費用增加及能源、物業租金等成本投入加大;折舊及攤銷費用同比減少1.0%,主要得益於去年10月底存量鐵塔資產出售所帶來的折舊節省;EBITDA為617.49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16.8%,EBITDA占服務收入比為33.8%。
此外,值得註意的是,在今年上半年增持中國聯通的證金公司在三季度大手筆減持8189.28萬股,減持比例達0.38%。
10月22日,全球市場研究機構TrendForce官網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延續第二季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逐漸回溫的態勢,以及中國品牌出貨持續高度成長,2016年第三季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維持強勁成長動能,生產數量約3.5億部,季成長高達10.4%,創今年新高。
報告顯示,第三季華為智能手機生產數量達3200萬部,季成長約10.3%,穩坐全球第三。雖然雙鏡頭旗艦機種P9在其他中國智能手機品牌夾擊下銷售不如預期,但在旺季需求帶動下,華為整體生產數量仍持續在第三季攀高。
TrendForce智能手機分析師吳雅婷表示,第三季中國品牌智能手機生產數量達1.68億部,季成長18%,持續超越三星與蘋果兩大品牌的生產數量總和,全球出貨成長引擎的角色儼然確立。
蘋果在第三季生產數量達4500萬部,雖有iPhone7開始小量鋪貨,但仍呈現5.3%的季衰退,表現並不突出。而蘋果大部分的iPhone7生產集中在今年第四季,TrendForce預估第四季蘋果iPhone生產數量將呈現跳躍式成長。
第三季三星智能手機生產數量約7800萬部,小幅季成長1.3%。今年三星智能手機生產數量仍能維持與去年相仿的高水位,主要歸功於高性價比的J(Junior)系列部撐出貨表現,高階機種Galaxy S7/S7 edge也表現不俗。然而,在新旗艦機Note 7發表不久後即因爆炸意外停產的沖擊下,恐將影響消費者對三星手機的品牌印象,後續出貨表現值得持續觀察。
◎每經實習記者 吳凡
從最初上市即被外界看好為中國光伏裝備業的“未來之星”,到如今忙著力求保殼,7年不到的時間里,江蘇華盛天龍光電設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龍光電)似乎坐了一趟“過山車”。
日前,天龍光電發布業績預告,公司預計2016年1~9月份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000萬至-2500萬元。值得註意的是,這已經是公司連續第2年的業績虧損,而根據新版的《創業板上市規則》規定,連續虧損3年就將被直接退市。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按照目前狀況來看,今年前三季度出現虧損2500萬至3000萬元,天龍光電想要在第四季度實現扭轉盈虧難度不小。而如果公司今年的業績仍無法回暖,留給天龍光電“保殼”的時間僅僅只剩下1年。
業績連年虧損
在天龍光電的《2016年前三季度業績預告》中,今年1~9月,公司歸屬上市公司的股東凈利潤虧損了2500萬至3000萬元,上年同期顯示虧損3543萬元。
對於公司業績出現持續虧損,天龍光電解釋稱,主要是各項費用較高。其中預計1~9月份非經常性損益對凈利潤的影響金額為1325.78萬元。
這是天龍光電連續第2年虧損,但7年前公司的經營可謂是另一番景象。
2009年12月,主營單晶矽生長爐、研磨機、藍寶石晶體生長爐、光伏電站的天龍光電正式登陸深交所創業板。彼時,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9億元,實現凈利潤0.68億元,同比增長16.17%。
到2011年,天龍光電宣布,其實現營業收入8.42億元,同比增長86.10%,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0.62億元,同比下滑27.08%。《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對於業績下滑的原因,公司稱是受全球光伏行業不景氣的影響。
2012年,公司的營業收入僅為1.76億元,同比下滑79.09%,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5.11億元,同比下滑程度更是達到了921.28%。
事實上,2013年,公司的業績也並沒有出現扭轉為盈的“奇跡”,公司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為虧損1.3億元。2014年前三季度,公司虧損金額仍然高達0.62億元,按照規定,創業板上市公司連續虧損三年將被直接退市。
對此,天龍光電於2014年11月22日發布公告稱,由於2011年以來子公司江蘇中晟半導體設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蘇中晟)業績一直處於虧損狀態,公司認為,轉讓江蘇中晟的股權是實現2014年度扭轉盈虧的唯一方案。
天龍光電也確實“押對了寶”,公司2014年實現扭虧為盈,盈利2947.32萬元。
不過,由於公司主營業務低迷,盡管2014年實現盈利,天龍光電2015年卻再次巨虧3.6億元。截至2016年前三季度,公司依然深陷業績低迷的泥潭。
主業持續低迷
除公司的業績遲遲無法複蘇以外,天龍光電還被其他事情所累。
今年8月18日,因一起借款糾紛,天龍光電被要求賠償總計3800萬元。
此外,去年9月,天龍光電因違規擔保惹禍上身,遭四名自然人起訴。同年9月,公司還收到了一份民事判決書,由於一起金融借款合同糾紛案,公司子公司上海傑姆斯電子材料有限公司被要求向南京銀行上海分行賠償20萬元。
不僅如此,由於天龍光電控股股東常州諾亞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常州諾亞),於2015年3月4日向天龍光電借款3500萬元,並於2015年3月12日歸還了該筆借款。深交所認為常州諾亞向天龍光電借款行為屬於控股股東非經營性占用上市公司資金。因此,天龍光電與常州諾亞被證監會給予公開譴責處分。
除了上述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天龍光電的實際控制人近年也更換頻繁。
2014年11月,天龍光電發布公告稱,北京靈光能源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靈光)擬對常州諾亞增資1.1億元,增資完成後,北京靈光持有常州諾亞81.48%的股權,從而間接控制天龍光電20.05%的股權,成為天龍光電第一大股東。這也意味著,公司的實際控制人也變成了周榮生、顧宜(彼時上海晶美持有北京靈光40%的股權,而上述兩人持有上海晶美全部股權)。
值得註意的是,上述增持行為也一定意義上解救了天龍光電。而近期,公司實際控制人再次易主。
今年7月20日,公司接到控股股東常州諾亞通知,福建商人陳華以現金出資8000萬元收購上海晶美持有的北京靈光40%股權、以現金出資2000萬元收購胡小星持有的北京靈光10%股權。收購完成後,陳華將持有北京靈光50%股權,間接控制上市公司4045.72萬股股份,持股比例20.23%。股權交割完成後,上市公司天龍光電實際控制人變更為陳華。
處於退市邊緣的天龍光電,會在這位新晉實際控制人掌控下發生怎樣的變化還不得而知。不過,公司目前主營業務低迷卻是事實。
“我國光伏行業發展迅速,技術進步也很快,但最核心的問題是目前掙錢的企業不多。”廈門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對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