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A股未來收益率思考! DAVID自由之路

http://xueqiu.com/5819606767/37792877
客觀的說,最近10年是中國投資的黃金時代,樓市、股市、郵票,藝術品,從全球來看,賺錢都太容易了,而我也是有幸參與了這一場投資大盛宴,分到了一杯羹。
    那麼未來如何?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還是黑暗時代?
    首先,投資收益率的地心引力永遠存在,對於一個人,不可能長期高複利增長,對於一個國家,也不可能長期高複利增長,這裡所說的複利,是扣除通貨膨脹的。
    美國100多年的股市歷史,道瓊斯指數從40點到現在的17000點,年化的複利5%多些,中國股市20多年歷史,複利相比美國要高很多,均值回歸是必然的。
    下面談談幾個指標,用2014年底的數據
     1、GDP
     1)總量:中國是10.6萬億美元,美國是17.4萬億美元,中國是美國的61%
     2)人均:中國是8000美元,美國是53000美元,中國是美國的15.1%
     最樂觀情況,中國人均GDP逼平美國,還有6.6倍的增量。
     較樂觀情況,中國GDP總量逼平美國,還有1.6倍的增量。
     悲觀預期,這個沒法預測,先不去考慮。
     美國股市2000-2015年,僅增長不到2倍,所以按最樂觀情況考慮,未來還有一次大牛市,按較樂觀情況考慮,未來還有一次小牛市。
     2、股市總市值
    1)全球股票總市值:73萬億美元,全球GDP總量:大約73萬億美元,大約1:1
    2)中國股票總市值:5萬億美元,中國GDP總量:大約10萬億美元,大約0.5:1
    從市值看,還有100%的空間,但是要考慮中國資產證券化還不夠,全球就中國IPO最起勁,新股發發發!所以,實際上遠沒有100%的空間。
    3、市場利率
     1)美國、歐洲、日本,大約佔世界經濟總量的50%,利率不到1%,債券收益率不到3%,低風險品種的收益率,我預期很難超過5%。
     2)中國單打新股收益率就有12%,如果再融資打新,20%都能做到,無風險收益率非常高。
      無風險收益率超過發達國家經濟體1倍都不止。

基於這些數據,我對中國A股未來收益率的思考如下
1、從天花板考慮,未來最多還有1次較大牛市,也可能沒有。
2、如果出現較大牛市,前提是低風險品種收益率降低到發達經濟體的水平,也就是不能超過5%,否則長期看即使參與到牛市,也不見得跑贏固定收益的低風險品種。當然有人說可以先騎牛,再回頭參與高收益低風險品種,但這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有參照系存在,很難牛起來,大眾不是傻子。
3、如果沒有牛市,熊市思維的盈利會超過牛市思維的盈利。
4、如果未來出現較大熊市,則是重新洗牌的機會,鳳凰涅槃後可以重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223

【高手訪問】David Swensen – 我怎樣操作240億美元的耶魯大學基金(一)? 名人堂

來源: http://investhof.blogspot.hk/2015/03/david-swensen-240.html


 耶魯大學捐贈基金投資總監David Swensen,去年接受外國著名心靈培訓導師Tony Robbins訪問,分享其操作方法。現分數文節譯:




新手上路財經術語解釋:
資產類別(asset classes)
是指一組在財務、法規和市場回報特性類似的資產。金融市場中,三大資產類別包括股權(股票等)、債權(國債、公司債等)和現金等值品。實體經濟中,又包括房地產、商品(含貴金屬)等。

資產配置 (asset allocation)
就是指將本金分別投放於不同的資產類別之上。由於各類資產之間,風險及回報受經濟環境影響各不相同,相加之下正好減低整體波幅,卻不失它們之間的綜合回報。

TR: Tony Robbins
DS: David Swensen

TR: 請問有沒有錦囊送給散戶?
DS:散戶有三大法門,能夠提升回報。第一,資產配置,買甚麼類型的資產,分配資金的比率如何?第二,是捕捉交易時機,搏某資產短線跑贏。第三是選股。三者最重要,絕對是資產配置。

我在教書時指出,資產配置基本上決定了所有的投資回報!怎可能呀?原因是,你炒出炒入時,要付傭金和其它費用,天下無免費午餐。一按掣做買賣,經紀就有錢落袋,身家隨之點滴消失,回報遂低。選股也有類似的傷害。

TR:那是不是我們應只買指數基金,只追求指數提供的回報?
DS:對!主動管理的基金,講就天下無敵,收費好貴,猛開支票,會跑贏指數,但我們發現,大多是空頭支票。(譯註:據David Swensen研究,19841998年,基金規模大於一億美元的基金,跑贏Vanguard 500(標普500指數ETF)的比率,僅為4%。換句話說,有96%的基金跑輸指數。)買指數基金,既包羅了市場全部的股票,收費又便宜。

TR:那請開示資產配置的法門。
DS:分散投資,能降低風險。分散投資,有兩個層次,第一跟選股相關。如果你買指數基金,你的投資便分散於頗多股票之上。但我想提出的重點,是投資於不同的資產類別。我的資產六寶為:美股、美債、美國抗通脹債券,海外成熟市場股票、海外新興市場股票和REITs(房地產信託基金)。

TR:為甚麼是這六寶?你的基金如何做註碼分配?
DS:股票一定是核心,尤其當你不是短炒而是長線投資。股票固然比債券高風險,實相如此,股票的極長線平均回報,自然較高。我的著作中,有一個基準投資組合,是7成股票,3成債券。

(未完待續)

=====================================================
一圖勝萬言,板塊強弱見。
數據助分析,期權增表現。
想隨時看到美股數據、市場訊息及投資心得,請 Like「美股隊長」專頁。
【如何設定止蝕位三部曲 -上集】:http://on.fb.me/1GgbKlE
【教學篇】IB基本功#1 - 「止蝕」:http://on.fb.me/1yduvFu
Google+專頁:http://bit.ly/1tYbN39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453

【高手訪問】David Swensen-我怎樣操作240億美元的耶魯大學基金(二)? 名人堂

來源: http://investhof.blogspot.hk/2015/03/david-swensen240.html





耶魯大學捐贈基金投資總監David Swensen,去年接受外國著名心靈培訓導師Tony Robbins訪問,分享其操作方法。現分數文節譯:

TR: Tony Robbins
DS: David Swensen

TR:股票佔組合70%註碼,就先解釋那部份吧。你的資產配置法則,是任何資產類別,都不能多於資本的30%,對嗎?

DS:是的。

TR:那組合的首30%註碼,分配在哪裏?

DS:美股。千萬不要低估美國經濟的復原力,那是強勁無匹。就算政客如何倒米,總是暗藏實力。我永不想押註美國經濟不行。

TR:這解釋了為甚麼你押七成註碼於股票上,但求受惠於美國和全球增長。

DS:三成美股,一成新興市場股票,15%於其它成熟市場,然後15% REITs

TR: 可否解釋一下佔組合三成的債券?

DS:我只買國債。一半是傳統債券,另一半是抗通脹債券(TIPS)。如果只單買前者,通脹抽爆機時,你就虧大了。

(未完待續)

(原文取自:MONEY Master the Game: 7 Simple Steps to Financial Freedom by Tony Robbins)



=====================================================
一圖勝萬言,板塊強弱見。
數據助分析,期權增表現。
想隨時看到美股數據、市場訊息及投資心得,請 Like「美股隊長」專頁。
【如何設定止蝕位三部曲 -上集】:http://on.fb.me/1GgbKlE
【教學篇】IB基本功#1 - 「止蝕」:http://on.fb.me/1yduvFu
Google+專頁:http://bit.ly/1tYbN39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454

【高手訪問】David Swensen-我怎樣操作240億美元的耶魯大學基金(完)? 名人堂

來源: http://investhof.blogspot.hk/2015/03/david-swensen240_25.html





第二集:

耶魯大學捐贈基金投資總監David Swensen,去年接受外國著名心靈培訓導師Tony Robbins訪問,分享其操作方法。現分數文節譯:

TR: Tony Robbins
DS: David Swensen

TR:散戶能在今天的市場賺錢嗎?

DS:超長期買入並持有的策略,有其美麗之處,你需要做的是分散投資。我不知道市場將會是牛或熊。1990年代末期,美股大牛市,人們說:「分散投資,那麼麻煩,值得嗎?我只買標普500指數就掂!」他們其實在運用「倒後鏡投資法」,而不自知,他們聚焦在過去表現最好的資產類別,那時剛好是股票。他們又說:「除了買股票,其他的投資都是浪費時間」。但這只是美國經驗,世界其他地方有過不同的發展模式。例如,你是1990年代初[譯註:日本經濟和房地產泡沫剛開始爆破],日本市場的投資者,全部身家買了日股,那你就愁到不得了。分散投資,回報永遠不及持有最火熱資產類別的回報,但誰能預知未來,預測到下一個火紅的資產類別是什麼?

TR:你對於戰後嬰兒潮,有什麼見言,他們很快便要退休了?

DS:很不幸地,我覺得他們對於自己需要多少錢,才能應付退休生活,懵然不知。我很怕很多人看著自己的401(K)退休基金戶口,說:「我有五皮、十皮美金,幾多!」但這樣的數額,對比退休後的支出,其實是九牛一毛!

TR:很多人其實根本不夠錢退休。

DS:他們除了教育自己理財,別無他途。

(完)

(原文取自:MONEY Master the Game: 7 Simple Steps to Financial Freedom by Tony Robbins)

=====================================================
一圖勝萬言,板塊強弱見。
數據助分析,期權增表現。
想隨時看到美股數據、市場訊息及投資心得,請 Like「美股隊長」專頁。
【如何設定止蝕位三部曲 -上集】:http://on.fb.me/1GgbKlE
【教學篇】IB基本功#1 - 「止蝕」:http://on.fb.me/1yduvFu
Google+專頁:http://bit.ly/1tYbN39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455

分级基金溢价套利的方法 DAVID自由之路

http://xueqiu.com/5819606767/41172726
一、分级基金溢价套利简介          分级基金又叫“结构型基金”,是指在一个投资组合下,通过对基金收益或净资产的分解,形成两级(或多级)风险收益表现有一定差异化的基金品种,并根据份额类型分别给予不同的收益分配。

      分级基金各个子基金的净值与占比的乘积之和等于母基金的净值。例如,拆分成两类份额的母基金净值=A类子基净值 *A份额占比% + B类子基净值 *B份额占比%,如果母基金不进行拆分,其本身也是一个普通的开放式基金。通过分级基金A和B两个子基金的二级市场交易价格,我们可以反推出母基金的虚拟交易价格。当然,大部分分级基金的母基金是不能在二级市场进行交易的,母基金的虚拟价格公式如下所述:
母基金虚拟价格=A类子基价格X A份额占比% + B类子基价格X B份额占比%
当母基金虚拟价格超过母基金的净值时,可以进行溢价套利,条件是母基金虚拟价格与母基金净值的差价大于交易费用。





如上图所示,国泰有色的母基金虚拟价格,相比母基金的实际净值溢价13.46%,存在溢价套利的空间。

二、分级基金溢价套利步骤
分级基金申购套利的操作方法如下所述:
1)T日:在股票账户中选择“场内基金申赎”,输入母基金代码,然后点击“申购”和购买金额后,完成基金申购。
以国泰有色为例,申购费率为0%



2)T+1日:基金分拆。注意,只有部分券商可以实现T+1日实现基金份额的分拆,此时基金份额未到达账户,这种方式又被称为分级基金的盲拆,也就是通过申购日的基金净值,反算自己得到的申购份额,并进行基金的分拆,支持分级基金盲拆的券商,又称为文艺券商,例如华泰证券。
选择股票交易项目下的“基金盘后业务-基金分拆“,输入母基金代码,选择需要分拆的母基金数量(盲拆时,用“申购金额/基金当日净值”,计算需要分拆的数量),完成分级基金的拆分。
3)T+2日:拆分后的A类子基和B类子基将到达账户,投资者可在二级市场分别卖出A类和B类子基金,赚取套利的差价。


三、风险分析
1、母基金净值波动风险。我认为T+2短线来看,母基金净值波动风险可以忽略,因为2天周期的多空因素,概率各50%,而且,分级基金溢价的时候,通常也是短线投资者看好对应指数的时候,那么基金净值的波动上看,可能上涨的概率会稍微占优。
2、溢价消失风险,这个是分级基金溢价套利的主要风险,最坏的情况,溢价变成折价,那么投资者的损失=“申购费+赎回费”

四、概率量化分析
从风险分析看,溢价套利最差的情况,是溢价变折价,套利者不得不赎回基金,以国泰有色为例,赎回费是0.7%,申购费是0%,所以最大损失是0.7%
但如果万一套到10%的溢价,可以覆盖14次最差概率的情况,也就是说,1次成功的盈利可以覆盖14次失败的亏损,所以从概率上看,分级基金溢价套利是小亏大赚的投资游戏,非常值得参与。

=====================================================
声明:
1,本文不建议申购国泰有色,本人也不持有国泰有色,国泰有色仅仅是一个例子。
2,溢价套利是有风险的统计套利,有人赚钱也有人亏钱,追求绝对收益,惧怕亏损的人不能尝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470

我的投资之路(一) DAVID自由之路

http://xueqiu.com/5819606767/45138983

最近没有投资干货和大家分享,和大家分享下我的投资之路。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在西安上中学,有一次和同学路过钟楼附近的一家游戏厅,就走进去看看。这不是那种普通的游戏厅,实质是赌场,场内放置了各式各样的电子  赌博机,我们几个小伙伴每人各买了一枚游戏币去玩,结局不用说,都输掉了。
此时我发现一个秘密,这里使用的游戏币,和相距二公里远的和平门外另一家我们常去的游戏厅使用的游戏币一模一样。虽然两家游戏厅使用游戏币的相同,但是价 格确不一样,钟楼这边,购买一枚游戏币需要三毛钱,且允许退游戏币,和平门这边,如果只购买一枚游戏币,也需要三毛钱,但一次性买10个以上的游戏币,则 老板会打折,每个游戏币只需要二毛钱。
       于是还在高中上学的我,开始了我人生中第一次的套利行为,周末,我拿着五元钱,骑着自行车到了和平门外的游戏厅,购买了25枚游戏币,然后再骑车到钟楼 边的游戏厅,把游戏币退掉,为了不引人注意,我每次只搬运25枚游戏币,来回跑了8趟,一共赚了20元钱。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二十元人民币对于一个高 中生也是一笔大钱了。
     由于虚荣心,第二周我把这个秘密告诉了我的小伙伴们,于是情况发生的变化。第二周的周末,我又骑着自行车到了和平门的游戏厅,依然问老板买25枚游戏 币,结果老板拿出来的游戏币已经和以前的不一样了,我只好找个借口说不买了。后来听说,游戏币市场上的价格都是三毛钱,游戏厅老板也是三毛钱买来的,而二 毛钱卖给我们,是让我们在场内玩耍,但是由于这个秘密的存在,估计好多人都去这个游戏厅买游戏币,结果这家游戏厅的游戏币就不够了,游戏厅老板估计也发现 了这个秘密,于是更换了成其他游戏币。
虽然游戏币套利的游戏从此被中止了,但在后面的股市套利投资中,类似的游戏确不断的上演。


     作为生于70后的一代人,我们都见证了中国经济的大发展,在我上大学以前,中国还都是一个物质非常短缺的时代,我记得上高中的时候,我曾经和我的同学 说,”我希望以后能自己赚钱买一辆山地车”,当时别说汽车,即使是电视机,也要花掉一个家庭几年的积蓄。我最早接触的投资,不是股市,而是邮票,我们家附 近有几个邮卡币市场,我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去转转,很清楚的记得,猴票(1980年生肖猴邮票)的价格在几年内,从几十元涨到了几千元,如果说复利,猴票估 计会让人乍舌,从1980年的8分钱,涨到现在的1万元,35年涨了12万倍,复利39%,不仅复利超过巴菲特的基金,连总收益都超过了巴菲特基金,假如 有人1980元花费100元购买1250张猴票,那么现在他的身家将达到一千万。学生时期的我也炒作过邮票和纪念币,也赚了些小钱。这些品种没有任何现金 流产生,纯粹就是炒作,但确实实在在让很多人因此致富。
       上学的时候也听说过股市,但那个时代大家都没什么钱,家里能有万元储蓄都算是巨款,所以周围人投资股市的热情也不高,我是到1997年才开的A股账户, 当时开户还花了90元钱开户费用,而我投入的资金也只有二千元钱,进进出出似乎赚了几百元,后来也觉得没意思,就退出了股市,账户也被闲置了。
        那个时候的生活非常平静,城市面貌和生活水平也一直没什么变化,但是中国财富的大裂变正在孕育中,慢慢的,开始听到一些故事,有些人有幸进入外企工 作,月薪有好几千元。在大部分人月薪不到五百元的那个年代,这样的收入给人很大诱惑, 对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绝大多数人而言,最初财富的分化从职场收入差距的拉开开始。而等我大学毕业的时候,一些企业已经能给员工支付很高的收入了,那是 1999年,记得深圳华为来学校开招聘会,开出的年薪已经可以达到八万元人民币,不过我参加华为的面试,很不幸被淘汰了。
         后来我的选择是上研究生,其实并不是明智的选择。在经济大发展的时代,早出来工作三年,获得的起点远不是上学三年所能收获到的,再说了,在研究生的学习 中,老师大部分都在忙课题,同学们也都在做项目,除了获得一张研究生文凭,我们在学业上获得的能力,并不比本科学生多多少。不过话也说回来了,股市没有后 悔药,人生也没有早知道,走一些弯路是人生所难免的。
         我在上海交大读的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可选择的好公司确实比本科毕业时更多了,但我又做了一次不大明智的选择,去了上海移动工作。主要原因有几个,第 一,当时有机会去华为,但觉得不甘心,因为很多大学同学本科毕业就去了,总觉得慢半拍,类似大多数人在股市中看到潜力股涨高了,就不敢追的心态,第二,上 学期间也曾在一家创业公司做过兼职工作,了解到了做乙方的艰难,心里想当然认为甲方的职位要舒适很多。说实话,进入上海移动以后,开始在收入上还是很令人 满意的,拿到手的年薪超过10万元,甚至比华为还高一些,但里面的前景,确让人压抑。第一,移动公司开始岗位的划分,我当时的岗位是8,升一岗一个月能多 拿一千多元,但是升岗名额卡的很严,感觉在移动公司,人被分了三六九等。第二,大家做事情的导向,就是怎么让领导满意,让我严重怀疑自己的价值。我觉得如 果我一直在这里工作下去,似乎能看到自己的未来,那就是努力工作,让领导满意,争取岗位晋升,一年能多赚个一两万元的工资。天哪,我的人生之路被一眼看穿 了,难道我的将来就被定格成这样吗?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了《穷爸爸富爸爸》这本书,里面说的财务自由突然很吸引我,我一直有一个自由职业者的梦想,希望能体验不同的生活,最好是每种自己 喜欢的工作体验五年时间,但这在职场意味着归零,只有当生活不需要为收入而奔波,才能更好的体会自由职业那种飞鸟翱翔在蓝天的感觉。于是我有了一个目标, 那就是有一天我一定要实现财务自由。(待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545

我的投资之路(二) DAVID自由之路

http://xueqiu.com/5819606767/45209351

续上:


    虽然说在上海移动工作看不到希望,但我还是努力把手头的工作做好,也努力为自己争取向上走的机会,虽然前景很沉闷,但这份工作毕竟在那时给了我一份超过同 龄人的薪资收入,压力也小,有时候也有乙方的人哄着,日子也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有些工作就是这样,一边让你觉得郁闷,一边又让你觉得舒服, 最终让你逐渐麻木。
不过当时的我是不允许这样混下去的,因为在我面前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和女朋友(现在的老婆)两地分居,我在上海,她在北京。后来的各种情况促成我离开上 海,到北京发展,在上海移动工作2年以后,我找到了一个机会借调到中国移动集团的研究院工作。虽然在去北京之前,我已经预感到未来的职场之路会有较大的波 折,但过程还是远超我所想象。
股市中经常有的情况,当你买入一支股票以后,你越是想尽快赚钱,你越是赚不到,职场也是如此。我来移动集团研究院以前,这里每半年都会有一次内部招聘,借 调的同志可以通过这样的内部招聘转为正式员工,可是当我过来后,招聘会突然就变得遥遥无期,这让我的处境非常的尴尬。通常移动集团借调省公司的员工,时间 都是半年为限,到期就要回去,因为我想留在这边,只能让集团研究院这边给我办理续借,逐渐我成了二等公民,对于集团研究院而言,我是借调员工,不可能给我 安排重要的工作;对于上海移动而言,我不在岗,绩效肯定给最差的。不过还是很感谢上海移动的领导,在得知我想去北京以后,他们尽可能的给我提供了帮助。此 时我能怎么办,只能忍着呗,其实我也不是受不了委屈的人,比起我父亲在文革受的委屈,我这点委屈又算得了什么呢。不过集团研究院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无 数的乙方厂家围着,有求必应,我经常组织各大厂家做技术交流,让我自己的技术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
来北京以后,买房的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我给老婆的建议是尽快买房,楼市和股市很类似,也是轮动效应,2000年到2004年,长三角的房价开始迅速升 温,他们做为领头羊已经上涨了1倍多,而北京和珠三角的房价还在底部,从地区估值看,北京还处于价格洼地,那么房价上涨必然一触即发。北京房价经过 2003年非典的低谷期,2004年开始复苏,我和老婆结婚以前花销都很小,所以也攒了20多万元,看中了一套100万的房子,付了首付,从此成为有房一 族。后来再看,买房成为我们当时最明智的一笔投资,我在股市中的总收益率,一直和这套房子的收益率不相上下,直到2012年才超越,如果计算买房是20% 首付,按照5倍杠杆乘以房价的涨幅,那么直到今天,我股市的总收益率仍然跑输。 如果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职场分化造成新中国第一次贫富差距的拉开,那么二十一世纪初的楼市大繁荣则造成新中国第二次贫富差距的拉开,并且在程度上远超过了 第一次,在我身边也出现了一批依靠买多套房子而实现财务自由的人。
我再次步入股市的时间是2004年初,投了3万元,记得买过华联超市、北京城乡、邯郸钢铁等股票,有些小亏损,后来股市一路下跌,我也不敢加仓,因为我心 里没底,不知道这些股票到底值多少钱,因为我不是学金融的,而那个年代互联网也不发达,缺少专业的投资网站来扫盲,直到有一天, 我偶然发现了和讯网的基金论坛,看到了一个很吸引人的投资品种,它的名字叫做“封闭式基金”,它的交易价格相比基金净值有20%-30%的折扣,我被这个 品种吸引了,此时我隐约看到了一条路,指向了正确的投资方向。
在和讯论坛我也认识了一批优秀的投资者,他们是组合投资、金陵大雪、hw6628、明日之星、德隆专家、小竹等人,当时论坛的气氛类似早期的雪球网,让投资爱好者有种回家的感觉。
对封闭式基金有了初步的了解以后,我们家慢慢把资金都投入到了股市,到了2004年底,投入股市的资金已经超过10万元,不过此时封闭式基金的价格仍然不断下跌,折价也不断扩大,我们亏钱了,
以前投资我一直没有记账的习惯,赚了亏了自己都算不大清楚,后来看到和讯论坛的投资高手们纷纷公布投资实盘,于是从2005年开始,我开始对投资账户记 账,也开始在论坛上分享投资收益率。那个时候论坛人不多,大家通过这种方式互相取暖,共同督促共同进步。在记账的方法上,还出现了一段小插曲,我开始一直 按照”投资收益/本金”的方法来计算收益率,一次在股市大涨之前我追加了资金,导致本金变大,结果股市上涨,我的投资收益率反而下降了,我把收益率公布到 论坛中,引来明日之星等人的疑问,后来大家一起探讨如何计算收益率才是最合理的,最终确定采用基金净值收益法来计算投资实盘的收益率。
2005年,A股市场仍然一片黑暗,上证指数跌破了998点,大盘封闭式基金的折价率突破了50%,我和老婆把过去3年的住房公积金都取出来,加上每月剩 余的工资,全部买入封闭式基金。在封闭式基金整体折价率上升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套利机会,经过论坛中的不断讨论,大家总结出了折价率,年化折价率,分 红比例等关键因素,一个又一个低估品种被大家找到,价格出现恢复性上涨,在大家赢利的同时,套利的机会也变得越来越少,和讯基金论坛让封闭式基金的定价效 率越来越高。
封闭式基金折价突破50%后,论坛突然出现一种言论,认为存在就是合理的,一些人认为封闭式基金大折价的原因是坐庄股票,他们认为一旦封闭式基金重仓的股 票大跌,那么其净值下跌50%不是没可能,并拿基金重仓且逆势上涨的贵州茅台做为例子,当时我也相信了这种言论,于是刻意回避重仓贵州茅台的封闭式基金, 结果可想而知。忽略了客观的净值变化情况,而去主观臆测别人的意图,回头再看是是多么的可笑。
虽然我们找到了投资的密钥——封闭式基金,但是我们工作才三年,初始的本金还是太少了,那个时候没什么融资手段,就是有我估计也不敢用,谁能想到封闭式基 金会一直下跌,折价从30%一直上升到50%呢。那时候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依靠工资来慢慢的积累,因为我们还在路上。
记得2005年8月我和老婆从新疆旅游归来,看到账户因为股市大涨增加了2万元,我们欢呼到:“投资真好,这次旅行的钱赚回来了”(未完待续,另外交易日太忙,不更新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546

我的投资之路(三) DAVID自由之路

http://xueqiu.com/5819606767/46007932

我的投资之路(一)参考http://xueqiu.com/5819606767/45138983
我的投资之路(二)参考http://xueqiu.com/5819606767/45209351
续上:

2005 年股市有一个里程碑的事件,就是股权分置改革。以前上市公司的股权被分为可上市交易的流通股和不能上市交易的法人股,流通股是上市公司通过IPO融资发行 的股份。如果单纯从投资价值看,流通股和非流通股没有区别,但是考虑到投机性,则股权分置减少了交易筹码,所以2005年以前大多股票都有庄家入驻,因为 庄家只要控制住流通股的价格就行了。
但法人股无法流通,实际上完全违背了经济学原理,尤其不利于国有股权的兑现,2002年政府试图通过直接国有股直接减持的方式,来补充社保资金,结果造成市场的大恐慌,导致无数庄股覆灭,股市进入漫长熊市,而政府看到国有股直接减持市场无法承受,这件事情就被搁置了。
但一直搁置也不是办法,2005年初的时候,政府又想出一招,搞一个C股市场,也就是法人股交易的市场,A股和C股互不相干,结果C股市场法人股的交易价 格普遍是A股交易价格的30%-50%,这一下又把A股投资者吓坏了,万一这些低成本C股有一天跑到A股流通,那股市怎么受得了,于是股市跌跌跌,终于, 政府把C股交易市场也关掉了。当年有人通过C股交易平台低价买入一批法人股,在后来的股票分置改革后卖出,赚取了暴利,制度性的套利机会最容易产生暴利。
长痛不如短痛,最终政府设计了一个方案,以法人股向流通股东送股的方式,换取上市流通的资格。于是一石激起千重浪,很多股民憧憬着10送10,并找到各种理由,但这怎么可能,最后定出的妥协方案是10送3.5左右。
中国历史上不同阶层的利益冲突,通常都是不可调和的,最终被迫采用暴力的方式解决,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一个隐忧。股权分置改革第一次采用投票的方式,实现了不同利益阶层之间的妥协,这在中国经济的历史上是极大的进步,为后来的大牛市做好了奠基石。
但是最开始,大家是用脚投票的,10送10变成10送3.5,落差太大,人都是贪心的,都想自己能多拿一点,再经过媒体的渲染,本来是多赚少赚的问题,结果变成了流通股东吃大亏,于是有了2005年998点的金底。
当时我和老婆讨论,我们买股票本来就是投资,所以大股东流通不流通和我们无关,10送3.5就是白给的,再加上封闭式基金折价50%,机会千载难逢,这让我们持有封闭式基金的信心更加坚决了。
到了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的利好效应开始出现,股票也开始迈出了熊市阴影,走向牛市的征程,但封闭式基金持有者仍然饱受煎熬。因为封闭式基金的折价始 终保持在50%,让人有一种惯性的想法,那就是50%折价就是封闭式基金的合理折价。而因为70%仓位限制,封闭式基金开始反而是跑输沪深指数的,当时如 果单纯看历史价格,会发现封闭式基金居然熊市跌的多,牛市反而涨的少,很多人因此而绝望,离开了50%折价的封闭式基金,但我们一直坚持着,我们相信 50%折价的封闭式基金,是前人流的鲜血浇灌出来的鲜花,不到价值兑现的时刻,我们决不能放弃。


移动集团总部工作招聘的事情一直没有着落,直到一天我在上海移动的领导给我打电话,说我已经在集团研究院借调一年多,按理说早就该回来了,但是上海这边部门改革,我们集团层面的上级变成了移动集团数据部,刚好那边也需要借调一个人,于是2005年底我去了集团数据部。
其实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好消息,因为我又可以多争取一年的时间等待内部招聘,而且,那时的移动集团数据部,是大家眼中公认的好部门。现在我们谈论移动互联 网,核心企业必然是BAT,但是在2006年,移动互联网的核心就是中国移动,当时大多数互联网企业,盈利需要通过中国移动代收费通道来实现,新浪,搜 狐,网易就是依靠成为中国移动的SP,在纳斯达克泡沫破灭后实现了股价的逆袭。而移动集团数据部,那个时候甚至可以称为王冠上的明珠。
当时中国移动不甘心称为单纯的数据通道,提出转型为移动信息专家,我所在的部门,正是负责中国移动自有业务的新产品中心,当时我们部门大约10人,负责包 括手机音乐,手机游戏,手机支付,二维码,手机广告等几十个业务。在移动数据部的感觉还是不错的, 我的领导并没有因为我是借调员工而安排杂活给我,而是将139手机邮箱等比较关键的产品让我负责,这是我第一次承担产品经理的角色,而这个角色伴随着我, 一直到我离开职场前的最后一天。
当时我的领导还专门找我谈话,告诉我马上要开始内部招聘了,数据部要招聘好几个人,要我做好准备,看来困扰我两年多的工作问题,要得到解决了,后来果然发 了招聘通知,我看了下招聘岗位,有一个正好就是我目前所做的工作,心想这次应该能成了,然后就是笔试和面试,面试我的人都是部门领导,然后就是等待通知。
记得2006年9月初面试已经结束,但是一直没有发最后的录用通知,9月底集团召集所有省公司数据部核心人员开会,鲁向东会上发言,记得他讲了一句话, “现在数据部是中国移动最热的一个部门,你们要珍惜自己的岗位,你们不知道有多少人打破脑袋想到这里工作”,当时我也没怎么在意这句话。会议结束后,很多 领导和同事都去酒吧一起喝酒,因为我从不喝酒,就先回家了,一个和我有业务关系的省公司员工后来QQ上给我说,“恭喜你呀,你们领导说你这次能进集团数据 部”,听到这个消息,我觉得工作的事情总算有结果了。
但是到了10月份,招聘的事情好像突然没有了消息,这让我突然有些心里不安的感觉,但我也不知道哪里出问题了,直到10月下旬的一天,上海移动的我的大领 导来北京开会,和集团的人一起吃饭,大领导单独把我叫过来,突然问了一句:“你后面有什么打算?”,我突然一懵,不知道怎么回答,因为他是知道我应聘集团 的事情,我已经有了预感,“你如果应聘不成功,那还是回上海”,大领导最后说了一句话。我一下子全明白了,但还是不死心,晚上我又打电话给我数据部的直属 领导,她不是暗示我这个岗位给我的吗?但是她最终给我的答案是,:“我们觉得你不合适在这个部门”,就这样,我失败了。(待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547

我的投资之路(四) DAVID自由之路

http://xueqiu.com/5819606767/46120328

我的投资之路(一)参考http://xueqiu.com/5819606767/45138983
我的投资之路(二)参考http://xueqiu.com/5819606767/45209351
我的投资之路(三)参考http://xueqiu.com/5819606767/46007932

续上:
移动集团数据部招聘结果出来,参加应聘的借调员工,其他人都成功了,只有我是唯一的失败者。我失败的原因在哪里呢?后来数据部的部长讲过,在内部招聘的这几个月内,其他人把我办公室的门都踏破了,而你一次都没来过,你真的想来这里?所以,我失败的原因,就是“傲慢”。
在移动集团数据部的岗位上,我有核心竞争力吗?没有!我们的角色就是执行领导的意图,这岗位换谁来都能做的。既然如此,我凭什么那么傲慢,傲慢到连向领导低头求人都不去做,我能不失败吗?
在 很多国企中,领导和员工的关系,类似日本战国时期藩主和武士的关系,武士必须向藩主效忠,才能得到藩主的蔽护。所以这件事情别人没有错,因为双方的价值观 不同,我认为把工作做的出色是最重要的,是对团队和领导最大的尊重,但在领导的眼里,这显然就是傲慢,目中无人,不把领导放眼里,狂妄到了极点!
也许和我自幼的家庭环境有关,我的父母从未教过我怎么求人,我的家人也从未求过别人,甚至我的爷爷和外公,也曾因为类似的性格吃过大亏,既然我不肯低头,那么我也确实不适合这里。
两年多的努力完全白费,我的心情非常失落,回上海移动?且不说又要两地分居,所有人都知道我想去集团,就这么灰溜溜的回去,顶着一个失败者的标签?再说回 去还有我的位置吗? 集团新产品中心的处长说帮我应聘到北京移动(我相信她想帮我,但无能为力),但也要等,我已经耗不起了。所以我只有一条路,那就是离开中国移动。其实这个 时候我反而释然,因为再也没有那种苦苦追求但总是得不到的痛苦,既然今天已经糟透了,明天还会更差吗?
在我的职场危机发生后,A股市场也发生了变化,封闭式基金的振幅开始加大,先是莫名其妙的大涨,传言是要提前封转开,辟谣后又大跌,直到06年10月24日,汹涌的买盘涌向了封闭式基金,这一天,所有的封闭式基金都封到了涨停板。
其实从2005年底部持有封闭式基金,并一路满仓上来,并不因为我眼光有多准,能参透牛熊,当上证指数涨到1700点,我已经有些恐高了。翻看历 史,2002年之后的几次反弹,上证指数都被阻挡在1700附近,难道这次会例外吗?当时有色股已经被炒高几倍,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几大IPO轮番上场, 论坛上开始有人看空,一些人在1700点减仓甚至清仓,期待下一个波段的底部抄底买入。如果我此时持有的是股票,有可能我也投降空军了,毕竟盈利超过 50%,但封闭式基金折价还是50%,我怎能放弃,所以要感谢封闭式基金在大牛市初期的萎靡,这让我坚定了持有的信心。
上证指数在1700点做了一个顶部,并向下做了一个假突破,然后再次上扬,并一去不回头,封闭式基金则像是一头睡醒的雄狮,连续几天,天天封在了涨停板, 两周后,折价率从50%回调到了25%。 俗话说:“先胖不是胖,后胖压倒炕”,2006年10月以前我一直跑输沪深指数,但到了11月,变成了大幅跑赢沪深指数。
2006年的11月和12月是激动人心的两个月,指数连续上涨,1800-2000-2245,关键点位一一被攻克了,股指创了新高!
通常来讲,会抄底的人,通常卖不到顶部,因为他们性格比较谨慎,喜欢低估值品种,所以股市一涨就容易卖出,踏空主升浪;能卖到顶部的人,通常抄不到底部,因为经过顶部的狂欢,很容易在半山腰重新回来,我属于前一种性格的人。
当账户中的利润不断增加,尤其封闭式基金连续涨停后,我反而有些坐不住了,价值投资者的通病,赔钱的时候不动如山,心情安定,等赚钱赚的多的时候,则如热 锅中的蚂蚁,心烦气躁。这个时候大盘封闭式基金折价率已经降到25%,距离到期还有10年左右,万一折价率重回50%,那我前面的利润全吐回去了吗?而且 大盘已经突破2000点,相比998底部上涨1倍,还有多少空间?
这个时候由于工作上处于放弃状态,所以我能静下心来思考,首先要解决如何防止折价回撤的问题
, 此时几个2-3年到期的小盘封闭式基金,折价率和大盘封闭式基金相差已经不大,也有20%,就算回撤,起码小基不会回撤,于是,我首先把大基移仓到小基, 下一步就是指数的问题了,满仓怕回撤,清仓怕踏空,毕竟小基还有20%折价,所以最终我决定减仓20%,减下来的资金用于打新股,这样心中安定了许多,不 再担忧回撤的问题了。
市场并没有出现我担忧的见顶,而是加速上涨,整个社会被股市上涨带动了起来,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入股市,开户的人排起了长队,新股民加速进场了。与憧 憬财富的新股民不同,老股民心惊胆战看着账户市值一天天的增加,当时和讯论坛的一个版主发帖“生命中无法承受之赚”,讲出了大多数老股民的心声。论坛上也 出来越来越多晒收益的人,通常的格式就是“热烈庆祝盈利突破XX万”。
很快上证指数超过了2500点,我也越来越担心市值的回撤,好在这个时候指数虽然涨的很快,但主要是指标权重股在上涨,个股还是有分化的,市场还存在一年 没怎么涨的股票,比如钢铁股。由于股权分置改革中,部分股票国有股占比不高,10送3.5送不起,于是这些企业采用赠送认股权证的方式,用认沽权证来替代 送股,当时华菱管线就是10送7份认沽权证,而此时股价居然相比认沽价折让20%。推演一下,如果认沽权证到期,股价仍然低于认沽价,那么持有权证的投资 者会买入70%的流通股票,必然使得股价上涨并接近认沽价,也就是说华菱管线有20%的保底涨幅,于是在2006年底,我卖出30%的封闭式基金,买入了 华菱管线。不过,这个套利的思路不是我自己想出来的,而是在当年的和讯债券论坛上讨论出来的,我只是在抄作业。
2006年12月31日,我给上海移动提交了辞职报告。也就是在这一年,我的盈利超过了50万。虽然我不知道路往哪里走,但是我已经信心十足,无论未来如 何,我还有股市,这是一个公平的市场,我不需要低头求人,也不需要向别人效忠,只需要通过我的判断和交易,就能为自己争取到领地和空间。(待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548

我的投资之路(五) DAVID自由之路

http://xueqiu.com/5819606767/47060106

虽然2006年收益率不错,但我们距离财务自由还很远,50万还没有高端职场人士一年的年终奖多,于是我又踏上了求职之路。
        开始面了几家大公司,他们给的起薪都不高,后来面了一家小公司X,可以给年薪12万,刚好和我在上海移动的收入一样。说来也惭愧,我在移动工作5年,最终收入0增长,ROE永远是最重要的,赢在起跑线不代表能赢在终点。
        X公司是NOKIA的三方公司,NOKIA公司从中国移动处拿到网络优化合同,然后从我们公司租赁一批网优工程师,为中国移动做网络优化服务。对于X公司 来说,NOKIA是甲方,而中国移动就是甲方的甲方。我刚来上班,发现这里的工作气氛非常的奇怪,与中国移动对领导的毕恭毕敬不同,这里老板简直成了出气 筒,公司每个人都在说老板的坏话,让我有一种感觉,小公司的老板,难道是食物链的最底层?当然这些都和我无关,我就当笑话在听,然后做好自己该做的工作, 但心中再也没有了以前的那种压抑。
        2007年市场很快就突破3000点,身边的股神股市也多了起来,经常听到某某赚多少倍的故事,但是我的心中也越来越担心了,封闭式继续涨,华菱管线也很 快就翻倍了,想想股市从底部上来已经3倍,于是我开始减仓再减仓,最后看到B股还有大约40%-50%的折价,于是买入了一些B股,慢慢我的股票仓位降低 到了30%以下,剩余资金参与无风险的新股IPO。
        上证指数在3000点做了一个小调整,开始我还庆幸自己减仓及时,但几天后股市继续上涨,而且越来越快,每天几百家股票涨停,低价股纷纷消失,此时低仓位 的我感觉难受了。俗话说:“问君能有几何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别人天天在狂欢,自己只能默默的看着,只能靠新股微薄的收益聊以自慰,有种无能为力的 感觉。
做价值投资的人一旦踏空,很难有勇气再追回来,眼睁睁看着股市狂欢到4300点,530终于出现了,当时我心说:“这次总该到顶了吧,连国家都看不下去 了”,并做好后期进入熊市的准备,股票也如预期般的几天内连续大跌,但一周后,下跌又稳住了,我再看以下指数和个股,居然还是比我减仓的位置高,还是下不 了手抄底,然后,再看着指数晃晃悠悠又涨了上去,我突然感觉,这股市还有顶吗?
        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们退出了市场,有1700点走的,有3000点走的,有4300点走的,大家闲置资金都多,于是聚集在和讯债券论坛寻找套利机会,此时一 个讲打新基金的长贴吸引了我,开始还没怎么在意,但看到不少大佬回帖提醒,“别讲太透了,不然大家都没饭吃”,我想怕被知道的东西一定是好东西,于是开始 爬楼研究,文中大致的思路是这样,打新基金在新股中签后,是按照发行价计算净值的,而新股从发行到上市,有大约1周的空档期,那么一个投资者,完全可以先 自己打新股,资金回款后,再申购打新基金,等新股上市后,再将打新基金赎回,实现一鱼两吃。还有人找到参与打新股的货币基金,他们在做净值计算的时候,是 把新股收益分摊到未来2个月,于是有人发明了一鱼三吃的方法,先自己打新股,新股回款后申购打新股债券基金,新股上市后赎回,然后再申购新股货币基金,等 下一轮新股周期前赎回。  
        于是从2007年6月开始,我开始专注打新股+新股债券基金的套利,居然在后面的半年内实现了30%的收益率,并没有跑输下半年的指数涨幅。2007年下 半年,我对股市基本上是看戏的心态,先是超级大盘基金的发行被1天抢购一空,然后是基金发行要抽签申购,再然后是超级IPO从2007年9月开始一周一 个,每一个融资额都是几百亿,到最后的中国石油上市,市值居然超过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的2倍,但即使如此,股市仍然坚挺,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 不是错了,上证指数不会真的到1万点吧。
        随着股市中盈利的增加,人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财务自由的第一步是安全感,当每个月打新股的收入都超过工资收入的时候,对于职位升迁这些事情的关注度也就 淡了。X公司的流动性很高,很多员工才来几个月就离职了,到了年底,居然我都成了老员工,由于我的工作主要是写文案以及和中国移动交流,这都是我所擅长 的,所以没过太长的时间,我也就成为了公司的核心人员,慢慢的我了解到,公司很多人讲老板坏话也有些原因,因为老板喜欢讲Future,把未来讲的太美 好,让人不敢看,而老板又喜欢做一些口头承诺,最后伤了一些人的心。
        但一些员工的要求也是比较过分,记得有一次吃饭,一个销售讲,公司承诺按合同额提成30%,但是不肯兑现,把我们一起吃饭的技术人员惊呆了,项目做成功 了,是大家一起努力的成果,你们销售拿的工资和我们技术人员一样多,但项目成功了我们没一分钱奖金,你们凭什么拿那么多?而且我们的项目合同中,50%是 硬件成本,等于说销售赚的比公司都多,整个公司在给销售打工。然后人家销售说,老板愿意啊,我们为了拿项目往死里喝酒,你们行吗?
        当然,最后的结局,老板肯定不会承认当初的承诺,于是就是一堆扯皮,员工离职,甚至一些销售走了以后还拆台,大家搞的不欢而散。
        我认为这是老板的不成熟造成的,可能是太想拿到订单了,所以把销售捧到了天上。不过话说回来,小公司不容易,90%的小公司5年内就倒闭了,能坚持下去老板,都是成功者。
        经过一年的工作,我发现这里所有利益都要自己争取,于是我评估可一下自己的工作成绩,年底向老板提出加薪10%,基本无悬念的通过,这是我工作6年后第一次加薪。(待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11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