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顯然是服務和運營導向,而不是技術導向(開發門檻很低)和營銷導向(限制很多營銷能力)。
本文由張翔說(微信ID:xiangshuo365)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張翔,白鷺時代聯合創始人、青雀總經理。
小程序很性感,我們都很喜歡它。如下是我的個人觀點,存在偏見和不負責任解讀,見諒。
1
小程序已經不僅僅是一個號,它是騰訊和微信的重量級產品。可以說是微信成為OS的必經之路,Pony很少為某個產品站臺,小程序除外,所以不用擔心騰訊內部的資源投入。
最大的變數,來自於蘋果的強勢態度,從應用號改成小程序,是微信的妥協。可能還會做更多的妥協,但微信之勢不可擋,移動互聯網的開放和Web化不可擋。
蘋果一直和騰訊有良好的溝通渠道,相信兩者的博弈,會達成相對穩定、一致的合作。
2
雖然騰訊不願意談,但小程序顯然具備戰略進攻型產品的能力。
可以預見,將有大量的O2O、商鋪會啟用小程序,微信支付更快速的鋪開,左打支付寶;PC端搜的是信息,移動端搜的是服務,大量的服務型小程序存在,為微信搜索提供資源池,右踢百度。
阿里、百度應該一身汗吧,支付寶和阿里雲OS已經跟進推出了小程序,百度同學在幹啥呢?
3
對微信來說,小程序是繼公眾號、朋友圈之後新增的流量池,微信將來會考慮廣告變現。
但從我在騰訊內部做廣點通業務,對微信廣告團隊的了解來看,變現的形式肯定是創新和友好的,是以重視用戶體驗為前提。
微信生態中的玩家,對微信變現是持歡迎態度的。所以微信官方不用藏著掖著,正常的商業化運轉是生態健康的保障。只是現在談商業化,為時尚早。
4
小程序顯然是服務和運營導向,而不是技術導向(開發門檻很低)和營銷導向(限制很多營銷能力)。
服務號不算成功,微信團隊確實有心結,這次可以看成是服務號的全新升級。
這麽理解的話,小程序其實已經積累了很久的產品經驗和思考,相對成熟,不是無中生有。
5
小程序不是成不成的問題,而是大成和小成的問題。不是擁抱不擁抱小程序的問題,而是根本沒有理由不做小程序。
對於企業來說,PC端網站是標配,移動端小程序是標配。PC網站、公眾號、小程序,可能是多端的狀態,隨著小程序的服務能力越來越強,也越來越重要。
6
小程序到底怎麽做?沒有入口,意味著全是入口。
用好二維碼,對群分享、一對一聊天,對小程序在群里可以是“活”的,對張小龍大神說的微信是工具,希望用戶用完即走有深刻理解的產品經理,才能做出明星小程序。
7
流量紅利,官方不喜歡這樣的詞,就像不喜歡營銷一樣。但前期的流量紅利依然存在,看你會不會玩(合理的)。
你不要總想著流量紅利,小程序不是流量思維,而是連接思維。具備很好的連接思維和意識,才能依托小程序做好O2O。
8
沒有商店(store),意味著官方搜索的重要性。雖然現在只提供有限的搜索能力,我認為未來會不斷強化搜索的能力和社交推薦的能力。
前期的第三方推薦,存在機會。
9
原生APP大廠、和微信有業務往來的公司,他們是既得利益者,肯定能第一波入住小程序。但微信希望打造的是生態,生態也就意味著長尾新勢力,有自己的機會。
如同PC端的網站一樣,我在做Discuz!的時候,發現無數多個草根站長,通過自己的智慧找到機會,比如蔡文勝、姚勁波,甚至小馬哥、丁磊等人都是早期的草根站長。
小程序是新的物種,有新的玩法,很多既得利益者不一定敢創新,或者不懂新的規則和玩法,草根的機會就來了。
10
如同當年做Discuz!幫助了中國的草根站長群體,我們推出的青雀業務,希望通過提供更傻瓜化、組件化的開發工具,降低小程序的開發門檻和服務門檻,幫助更多傳統企業和草根創業者抓住小程序機遇。
物聯網迅速發展,猶如“國王與棋盤”的故事,“加速演變”的趨勢已深入人心。
i黑馬訊 2月10日消息 2016年2月8日-2月11日,在以“經濟轉型與企業家創新”為主題的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第十七屆年會上,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夥人沈南鵬發表了主題演講,分享了關於如何把握智能時代的見解,即“加速演變”和“全球化”。
以下為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夥人沈南鵬在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第十七屆年會開幕式主題演講全文:
各位領導、各位亞布力的朋友們:
今天非常榮幸能來此做開幕演講。春節期間,很多企業家相聚時,大家都在探討2017年投資與產業發展的方向,不同的企業家與投資人可能會持不同的看法,但有一個詞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提到,那就是“人工智能”。毋庸置疑,智能時代已經來臨,並且在很多行業中有了實實在在的運用。
可以說,人工智能是過去幾年信息科技高速發展的重要產物。為了更好地把握智能時代,我們應該先回顧一下信息產業,尤其是互聯網行業的歷史發展軌跡。我有兩個核心觀點與大家分享:第一點是“加速演變”,第二點是“全球化”。第一點,大家很容易達成共識,但是這個“度”未必是所有人都能感知到的。第二點,在目前這個階段,恐怕有些人心中是畫著問號的。
“加速演變”指的是在很多行業的發展中,其增長呈現“指數型增長”,即“加速度增長”。大家知道,互聯網是整個信息產業發展中的主鏈條,全球移動數據量在過去的十幾年中以40%以上的速度增長,預測未來還會以同樣的速度遞增。另一個數據可能讓大家更好地體會到指數增長,那就是物聯網,我們看到全球的網絡連接設備爆發性增長,呈現出J型曲線。
再給大家看一組非常重要且有意思的數據,即全球每一個領先行業排名第一的公司獲得1億用戶所需的時間成本:無線電,38年;電信,11年;社交網絡(PC時代),3年;移動互聯網,1年;這個例子已充分說明,我們處在一個加速增長的時代。這種現象不僅僅發生在信息科技領域,也不僅僅是互聯網範疇,我們看到,在生物科學領域里面,基因測序的成本過去十年從6萬美金左右降到現在的幾塊美金,呈現出指數型下滑的曲線。
也許大家在中學時候都聽過“國王與棋盤”的數學故事:國王決定獎賞一位聰明能幹的宰相,宰相說陛下只要在這張棋盤的第一個格子內賞他1粒麥子,在第二個小格內賞2粒,第三個格賞4粒,每個格子賞賜數量是前一個格子的2倍就可以了。國王一開始聽到這個要求時,認為這個宰相要的並不很多,就爽快地答應了。當麥子不斷擺下去的時候,他才發現這已經遠超過國家財力所及。其實這個數字是巨大的,但到底有多大呢?總量居然是2的64次方,高達18,446,744,073,709,551,615粒小麥,這個數字我們今天讀都讀不出來,這就是指數級和線性級變化的天然差別。今天,指數級變化對人類的適應帶來巨大考驗,因為人的心理習慣於適應線性變化。很多企業家、金融家的直覺判斷正是基於線性的增長變化,指數級增長的趨勢將會是我們面臨的一項巨大挑戰。
我要分享的第二個觀點是關於“全球化”,雖然有些人擔心全球化趨勢可能會有所改變。然而,在過去十幾年中,互聯網作為創新技術帶來的全球化是不可阻擋的趨勢。就全球互聯網用戶分布比例而言,中國第一、歐洲第二、美國第三。互聯網在全球產業中的運用,非常重要的一個領域是電子商務,電子商務和傳統零售的差別在哪里?傳統零售主要是基於本地交易,電子商務本質上是全球連接,是全球商家與買家之間的交易,它幾乎在每一個主要經濟體中都越來越重要,並且在過去的幾年間每個國家都呈現出高速增長的態勢。
另外分享一組數字:在過去20年間,國際貿易從1995年的5萬億增長到2015年的37萬億,年複合增長率高達百分之十幾,遠超過全球GDP增長。從企業的層面來講,有一個現象非常值得註意,全球500強或者全球100強大部分是全球性和跨境擴張的企業,這點不足為奇。但是,比較有意思的是我們看到,一些全球優秀的信息科技企業,它們在早期就已經開始進行全球擴張,如:Uber和Airbnb這兩家公司發展不到六年時間,今天它們的生意版圖是全球化的;無人機領域非常有代表性的中國企業大疆創新,其超過70%的市場份額來自海外,這也是得益於公司從創業初始的全球化定位;BAT的版圖當然不僅僅在中國,這點不多贅述;小米在印度市場的發展已經位列第二;京東的全球化發展也不斷創造出驚喜。
在這里,特別提一下滴滴出行和今日頭條這兩家年輕的公司,最近我們看到的消息是:滴滴出行進入巴西市場,參股了巴西本土最大的移動出行服務商99;今日頭條在春節期間全資收購美國短視頻應用Flipagram。這些公司在發展早期就已經把全球化作為自身戰略的一部分。從企業角度來講,全球化跨境擴張已成為他們發展的基因。
今天我分享的這兩個觀點:一是指數型增長和演變;二是跨境擴張和全球化。這些變化與挑戰背後蘊藏著巨大的機遇,相信如果企業家能夠把握好這樣的市場機會,現在應該是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可以有更長足的進步,獲得跨越式的發展。
2月28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華盛頓國會山進行了就職以來的首次國會演講。在演講中,特朗普闡述了上任一個月以來所取得的成績,包括福特、沃爾瑪等行業巨頭計劃在美投資並創造上千萬崗位、退出TPP以及簽署了頗有爭議的“禁穆令”等。除了回顧過去,特朗普還向展望了下一階段的工作計劃。
對於特朗普的國會演講,外界對此褒貶不一,民主黨和共和黨的觀點更是有明顯分歧。
美國副總統彭斯對演講表示了高度贊賞,稱“這是一個很棒的夜晚”,在一個小時內,美國人民見證了總統重振美國經濟的決心。
傳統基金會政治分析師David Azerrad在接受法新社的采訪時稱,這是特朗普最棒的演講之一。整場演講語氣慎重,緊扣主題,並向全國傳遞了一種團結的信息。
相比於共和黨人士的贊不絕口,民主黨人士則更加犀利,直指特朗普在演講中的不當之處。
參議員桑德斯在采訪中激動地表示,特朗普在競選期間反複承諾不會削減社會保障、醫療保險等費用,但在首次國會演講中,特朗普對這些話題只字未提。
參議院少數黨領袖、民主黨參議員查克·舒默更是直言特朗普的演講總是完全脫離實際。特朗普的主要支持者是工薪階層,但是其所作所為完全與工薪階層的利益相悖。相比於演講中的華麗辭藻,美國人民更希望看到實際行動。
3月14日至15日,美聯儲FOMC會議即將於華盛頓舉行。關於三月會議是否會進行加息,本周多位美聯儲高官及大佬發表鷹派觀點講話,加息信號強烈。
美聯儲主席耶倫3月3日在芝加哥高管俱樂部發表演講,釋放3月加息強烈信號。而美聯儲2號人物、美聯儲副主席費希爾當天在另一場活動上卻持謹慎態度,拒絕對此進行直接評論。
此前,紐約聯儲主席杜德利、達拉斯聯儲主席柯普朗、舊金山聯儲主席威廉姆斯以及美聯儲理事布雷納德也均暗示,3月加息值得考慮。
受此影響,芝商所(CME)數據顯示,3月加息概率已從周二的35%上漲至周三的66%。
此外,隨著美聯儲3月加息預期的增強,美元兌一籃子貨幣周四升至7周以來新高,金價則創下去年12月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
一起來聽一下這些大佬支持3月加息的理由吧:
美聯儲主席耶倫表示,隨著勞動力市場的改善和通脹率接近目標,去年12月美聯儲官員預計的今年聯邦基金利率累積加息0.75%的目標是合適的。鑒於目前的經濟條件,這樣的加息符合美聯儲的預期。
紐約聯儲主席杜德利一直以來都持鷹派觀點。2月28日接受CNN采訪時他表示,考慮到企業主的樂觀情緒上漲等因素,美聯儲可能在“不遠的將來”加息。大選過後股市大幅上漲,家庭消費和商業信心顯著增強。調查顯示,小型商業在去年12月大幅增長,並在今年1月增長保持穩定。
一直以來持鴿派觀點的美聯儲理事布雷納德也轉變了自己的看法,認為美聯儲“很快將適宜”升息。3月1日在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的演講中,布雷納德著重談到了外部風險,認為外部的短期風險正在逐步減弱,中國、歐洲、日本正在恢複的道路上。談到中國時,她表示,中國政府近期促進經濟增長、控制資本流出的一系列舉措,達到了穩定增長和市場信心的目的。
前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古爾斯比則認為,一段時間以來美聯儲都渴望加息,而現在正是一次不錯的機會。目前,包括經濟增長、勞動力市場等在內的條件都向好的方向發展,此外,去年年底開始薪資水平也有所上漲。
3月10日,為期兩天的歐盟春季峰會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正式閉幕。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以及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在閉幕後出席記者會。
在記者會上,兩位領導人就英國退歐談判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容克表示自己並不支持英國退歐的做法,他甚至希望英國有朝一日能重回歐盟的懷抱。在他看來,英國退歐不是歐盟的終點,也不是歐洲發展的結束。歐盟的27個成員國能受此激勵,繼續前進。
圖斯克則持有不同意見。相比於容克的“深情呼喚”,他更多專註於歐盟未來的發展。他表示,27國的團結將是歐盟最珍貴的資產。同時,他還呼籲27個成員國能團結一心,在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
此外,圖斯克發布的一份結論文件還提到了與中國的貿易關系。此份文件顯示,在保護主義逐漸崛起的背景下,歐盟將會加強與中國的貿易紐帶,以便繼續歐洲大陸的經濟複蘇。
3月31日,中國與世界季度經濟預測報告會在上海複旦大學經濟學院舉行。朝陽永續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劉海影發表了題為《2017年2季度中國暨全球經濟預測》的演講,對二季度中國經濟作出了自己的分析。
一、中國長期的經濟增長受到資本回報率影響較大。
近年來,中國經濟資本回報率不斷降低,劉海影認為,企業利潤在下降,這種情況下,資本可能會流出中國。同時,貿易順差收窄,資本項下資金就會收窄,對中國的直接投資也下降。
同時,資本回報率的降低還會導致僵屍企業的增加,目前中國非政府債務占GDP的比例非常高。債務的本質是壞資產,從經濟資源配置的角度看,意味著產能過剩。通常,過剩產能高,即資源配置效率就低。
二、中國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中國經濟資源配置效率問題。
1985年日本債務杠桿飆升和經濟下滑的崩潰主要在於投資回報率的下降,從而催生了資產泡沫。借鑒國外,長期來看,中國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以投資回報率為表達的中國經濟資源配置效率的問題。劉海影認為,一個經濟體要取得增長,必須把自己寶貴的剩余資源,配置在能夠帶來合格回報率的項目身上。
三、中國這一次的庫存周期和以往的庫存周期不同。
雖然庫存只占GDP比重的3%-6%之間,但庫存本身的波動,能夠引發GDP的波動。隨著2015年初中國相關政策的出臺,中國實體經濟在快速複蘇。
具體而言,一個庫存周期可以劃分成複蘇、繁榮、滯脹、蕭條四個階段,分別對應著企業被動去庫存、主動補庫存、主動去庫存、被動補庫存這四個階段。
2013年年初開始的這一輪複蘇,劉海影將其稱為“麥克式複蘇”。但這一輪庫存周期與以前歷次的庫存周期是截然不同的。這一輪周期的表面現象是PPI從約負6%的水平反彈到到正的接近8%的水平,上下落差14個點。但這14個點的落差並沒有體現在工業增加值上。劉海影認為其中的原因在於,這一輪庫存周期的源頭,並不像以前那樣基於終端需求的旺盛。從歷史上看,終端需求旺盛的時候,其會同時推動通脹的上行和企業盈利的複數。
同時,之所以說這輪複蘇並不尋常,另一個依據在於出口。在劉海影看來,通脹的一個巨大的推動力是外需,這一輪複蘇中國外經濟在好轉,但以前歷次國外需求好轉的時候,中國可以在上面切最大的一塊蛋糕,但這次的出口增速遠小於從前。
四、地方政策債務問題影響政府推動的基建投資力度。
目前,政府力保基建投資但力度受限於財政赤字和地方政府債務政策;另一方面,居民透支加杠桿,購買力釋放過大,央行邊際加息,三線城市庫存仍高等因素使得房地產熱潮難以持久。
五、央行貨幣政策在不久的將來可能會調整。
中國央行本質上希望避免金融風險的累積,所以通過邊際收緊的方式,來約束杠桿和風險。但是在劉海影看來,邊際收緊是有代價的,體現為一些金融機構的脆弱性,尤其以中小型銀行為代表,他們用同業存單這種方式,不斷追加自己的資產負債規模的時候,這個里面有巨大的期現錯配、再融資問題以及流動性問題。
因此,劉海影稱,滿足如下三個條件中的兩個,央行將調整貨幣政策:經濟不如預期、人民幣貶值壓力下降、金融市場緊張。
六、中國財政政策空間縮小。
由於房地產市場稅基減少等因素,財政收入與支出增速很可能會降低到個位數,實際財政赤字難以大幅擴張。
七、基礎利差有繼續上調的空間。
劉海影認為中國的利率存在上行空間,同時,中國的信用利差、信用評價較低的企業融資成本也是在上行過程中。例如近期山東和東北出現的一些民營企業,甚至一些大型的民營企業,已經出現比較大規模的違約,這種風險的沖擊,劉海影預計在今年還會發生。
八、PPI到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可能會有所回落
二季度PPI預計達7.8%,但這是一個比較高估的數據,存在下調空間。劉海影認為二月份的PPI會是一個高點,未來會有所下行。
九、美元不會再大幅升值 。
這一預測是基於劉海影不看好美元的升值,而他認為美元的貶值會給人民幣一定的支撐。
十、今年中國GDP增長速度為6.4%。
在劉海影看來,他預測中國一季度增速為6.6%,二季度增速為6.3%,三季度增速放緩為6.1%,四季度預計為6.2%。
截至2017年底,中國城鎮化率已達58.52%,城鎮化帶來的機遇與問題,包括城鎮化對經濟發展的推動力、大城市治理以及城鄉協調發展等,引來越來越多的關註與探討。
在10日的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中國城鎮化的‘城市群’模式”分論壇上,與會嘉賓認為,就業的機會、較高的收入、更好的生活環境等等都是吸引人們流入城市的重要因素。
“城市群”需要治理機制
近年來,決策層就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我國城鎮化水平快速提高。同時,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繼續縮小,2017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速高於城鎮居民0.8個百分點。
當城鎮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和規模的時候,會產生汙染、擁堵等各種問題,迫使城市進行產業轉型,提高服務業在經濟中的分量。這不僅是中國面臨的問題,很多發達國家都經歷過。
日本前總務大臣增田寬談到,日本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高速工業化帶來了資源、環境以及勞動力成本問題,隨後將工業轉移到亞洲其他國家並發展第三產業,但即便如東京這樣的大都市,仍然存在不少問題,貧富差距擴大、老齡化嚴重、社會保障不足等。
2014年3月,《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正式發布,明確提到特大城市要適當舒緩經濟功能和其他功能,推進勞動密集型加工業向外轉移,加強周邊基礎城市連接,推進中心城市功能向1小時交通圈擴散。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理事長、首席經濟學家李鐵認為,中國的最大難度是發展不平衡,一大部分地區屬於工業化的前期,還有一部分地區屬於中期,還有一部分屬於中後期,“我們有很大的回旋余地去推動產業的再分配。城市群地區的成本在上升,如何利用產業重塑發揮中小城市的活力?這是我們面臨的問題。”
亞洲開發銀行副行長斯蒂芬·格羅夫(Stephen GROFF)認為,要有一個集中化的治理機制,包括收入、預算的權限、規劃能力等,還有可能需要跨越三四個不同的市政府來統一投資,使得這些決策能夠做出來。“城市群在亞洲爆發式的增長造成了很大的汙染、交通問題,可能它們GDP增長的速度還不及它們碳排放的增速。而東京比較成功,我覺得原因在於東京有一個中央的部委來負責城市群的規劃。”
城鎮化不會導致鄉村衰落
隨著城鎮化的推進,農村人口不斷減少是否會導致鄉村衰落,成為很多人關註的問題。
增田寬持樂觀態度,認為恰恰是因為勞動人口少,正是農村提高收入的機會。推進農村的發展,需要改變的是生產方式,改變市場營銷方式等,來提高農村農產品的附加價值,進而提高人農民的均收入。
保利集團董事長徐念沙稱,鄉村發展必須依靠城市。城鎮化產生的效果首先在於吸引了鄉村富余的勞動力,勞動率生產力的發展既能夠消除貧困人口,也能夠消除周邊的貧困環境。李鐵補充道,城市多元化的需求刺激著農業的調整和升級,農產品消費多元化同樣使農村離不開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在擴大對外開放的情況下,國外投資者對在華投資機會的關註也明顯提升,而城鎮化更被他們視為是“必勝的押註”。
在另外一場“改革開放40年”的分論壇上,法國前總理拉法蘭稱,自己每年都會來中國六七次,最大的感受就來自於不斷變化著的城市;全球各國都面臨著農村發展的問題,而中國正極大推動著新城市、新生活方式的改革。“中國沒有去複制西方的模式,而是在創造自己的增長方式,這非常重要。因為如果中國做得好,我們就能更好地了解到新的增長模式。”
澳大利亞前外長鮑伯·卡爾(Bob CARR)也表示對中國城鎮化的關註,“中國城鎮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城鎮化進程持續推進,這在很多境外投資者看來會是必勝的押註。”
市委書記李強今天(8月21日)下午會見了美國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會長克雷格·艾倫一行。
不斷優化營商環境,為各國企業在滬發展創造更好條件
李強說,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發表主旨演講時強調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作為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上海是靠改革開放發展起來的,未來還是要靠堅定不移改革開放。我們推出“上海擴大開放100條”,正是為了讓各國企業共享發展機遇,共同做大市場,實現共贏發展。我們正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努力當好服務企業的“店小二”,有求必應、無事不擾,全力打造“一網通辦”平臺,為中外企業在滬發展創造更好條件。今年11月,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將在上海舉辦,歡迎大家把握機遇、積極參與,展示優質產品,拓展經貿合作。中美經貿關系健康穩定發展十分重要,希望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及時傳遞在華美資企業的呼聲,為維護促進中美經貿關系發展發揮好橋梁紐帶作用。
繼續支持美資企業擴大在華在滬投資
克雷格·艾倫感謝上海市委、市政府長期以來對在滬美資企業的關心支持,高度評價上海為企業發展提供的良好營商環境和優質政務服務。他說,我們贊同美中兩國應通過談判協商解決貿易分歧和問題,將繼續支持美資企業擴大在華在滬投資,並組織企業參展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會見中,李強還同陶氏化學、可口可樂、寶潔、艾默生、聯合辦公空間WeWork、強生、高通、英威達、資本集團、富美實公司等美資企業代表親切交談,聽取企業在滬經營情況和發展設想,並就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了交流。
市委常委、市委秘書長諸葛宇傑參加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