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海證券19日公告,公司與事涉機構達成如下處置方案:一是信用債全部由公司承擔,共計面值35.90億元。二是部分利率債按比例各自買斷,公司買斷面值為 87.30億元。三是部分利率債由事涉機構繼續持有,其投資收益與相關資金成本之差額由我公司與事涉機構共擔,此部分共計面值44.60億元。四是個別事涉機構已於2016年12月20日前對相關債券進行處置,形成實際損失的按比例分擔,公司分擔損失共計約0.56億元。綜上,公司共承擔債券面值 167.80億元。
因個別事涉機構於2016年12月 20日前處置債券形成實際損失,公司分擔的損失約0.56億元計入2016年當期損益,使得公司 2016年度利潤總額減少約0.56億元。
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由公司承擔的債券面值167.80億元全部按成本計入“持有至到期投資”核算。其中,131.90億元的利率債,不存在到期無法償還的違約風險;信用債11只,共計35.90億元,絕大部分信用評級為AA及以上,違約風險預計有限。
公告顯示,公司股票將於1月20日開市起複牌。
樂視網今日複牌,截至發稿,漲超7%,報40.88元/股。
樂視網昨日早間發布停牌公告,晚間發布澄清公告稱,賈躍亭在在一起投資交流會上的回複並非是對公司股價做以判斷,並已意識到不應在任何場合發表與公司股價相關的言論,在此向廣大投資者致以歉意。
公告稱,近期,公司註意到有部分媒體報道了《賈躍亭喊話基金和券商分析師:把股價快速做到100塊錢》、《賈躍亭:把股價快速做到100元》等文章,報道稱: “在一起投資者交流會上,賈躍亭表示,通過自身努力,上市公司業務肯定會進入爆發期,希望各位齊心協力讓它快速達到100元。”
對此,樂視澄清稱,1月15日,公司召開投資者交流會,期間有股東提問關於股價是否能快速達到100元的問題,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賈躍亭現場回複:“樂視網的股價說實在的未來走勢怎麽樣,短期誰都不知道,我們更不知道,但是長期來講我們非常有信心讓樂視網成為在中國上市的第一個千億美金市值的民營企業之一。就像上一場發布會,我講的,我們有責任、有義務給包括孫總在內的所有股東對樂視的投資給予高額的回報,同時實現我們的夢想。所以什麽時候過100,一方面我們自身的努力,我們業務肯定會進入爆發期,對上市公司來講。另外股價能否快速達到100元,希望的是所有人齊心協力。”
停牌一個多月的國海證券20日複牌,開盤便封死在跌停板上,隨後有大量買單介入打開跌停板,最終以7.75%的跌幅收盤,全天成交15.3億元。盤後數據顯示,機構是當日賣出國海證券的主力,三家機構合計賣出1.72億元,但買入方同樣出手闊綽,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南寧民族大道證券營業部等合計買入約2.7億元。
國海證券19日公告,公司與事涉機構達成如下處置方案:一是信用債全部由公司承擔,共計面值35.90億元。二是部分利率債按比例各自買斷,公司買斷面值為 87.30億元。三是部分利率債由事涉機構繼續持有,其投資收益與相關資金成本之差額由我公司與事涉機構共擔,此部分共計面值44.60億元。四是個別事涉機構已於2016年12月20日前對相關債券進行處置,形成實際損失的按比例分擔,公司分擔損失共計約0.56億元。綜上,公司共承擔債券面值 167.80億元。
在猴年最後一個完整的交易周,一度深陷危機的樂視網敲定百億融資,複牌交易。複牌後樂視網股價跌跌撞撞,雖然公司因賈躍亭的“百元股價論”誤導市場,被下發監管函,但其股價仍一度高至41元。除1月18日停牌外,樂視網複牌首周四個交易日獲約136億成交額,漲幅近10%,不過最終股價未能突破40元大關。本周一最新股價則表現疲軟,收跌至39元。
而助推樂視網股價上漲的資金中,遊資首當其沖。在1月17日,複牌第二天,樂視網漲停登陸龍虎榜,新晉遊資營業部中信證券上海古北路營業部買入超1億元。但在遊資入場博弈的同時,更多的資金選擇拋售樂視網,1月17日龍虎榜數據顯示,樂視網買入3.57億元的同時,被賣出4.81億元,凈賣出1.24億元。
除了股價的漲跌,樂視網剛剛獲得的百億融資是否夠用,又如何分配在上周亦是焦點。在日前舉行的投資者交流會上,就此問題來自嘉實基金、銀華基金的多家機構以及個人投資者曾再三追問。對此,樂視網以及賈躍亭給出的回複則是,此次所獲得戰略投資,70億元歸屬上市公司體系,其中樂視網僅獲得20億元;100億元屬於賈躍亭個人,將用於解決除汽車以外的非上市公司的資金壓力,“基本夠了”。
但按照賈躍亭與融創中國方面的約定,屬於其個人的資金中,能夠投入樂視的資金實際有限,通過樂視網老股轉讓所獲的資金中,有30億元將被用於解除其對樂視網的股權質押,且未來12個月內還須將股權質押比例降至50%內,這兩者就需要資金至少65億元以上。更為重要的是,20億元補血對於負債居高不下,不斷輸血關聯企業的樂視網來說,或難解資金之渴。
遊資入場博弈
1月16日,剛剛敲定了百億融資的樂視網正式複牌,但複牌首日,資金並未大筆入場,僅成交9694.88萬股,股價收跌1.12%。但隨後1月17日,樂視網強勢漲停,全天成交38.9億元,上億遊資入場博弈。
龍虎榜數據顯示,前五大買入營業部中,中信證券上海古北路營業部買入1.02億元,接近二三名買入營業部的買入總和。而公開數據則顯示,在過去三個月內,該營業部買入的個股達到55次,上漲概率34.55%。且此前風格偏好次新股,在2016年四季度,該營業部頻繁買入來伊份、花王股份等股票。
上海一私募投資總監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在樂視網漲停當日,創業板亦強勢反彈,這讓不少遊資跑步進場,試圖在樂視網身上“賭一把”。他認為,樂視網剛剛獲得的百億投資,讓其資金危機暫時緩解,而此前的大跌讓樂視網股價處於相對安全的位置,在複牌前的交流會上,樂視網又出現“百元股價論”,遊資有較強進場博弈的動力。
1月16日,樂視網對1月15日的投資者交流活動進行了披露。披露信息顯示,來自廣西的某個人投資稱其以400多萬的身家投資樂視網,但目前虧損25%,提問賈躍亭何時樂視網股價是否能達到100元。
對此,賈躍亭彼時回答此問題中稱:“什麽時候過100,一方面我們自身的努力,我們業務肯定會進入爆發期,對上市公司來講。另外,希望各位齊心協力讓它快速達到100元。”不過,該言論被媒體爆出後,樂視網於1月18日停牌,並隨後收到交易所監管函。
除了遊資,從樂視網的融資融券數據來看,此前豪賭樂視網的融資客,則相對克制地買入樂視網。1月16日到1月20日的數據顯示,在複牌首周,樂視網遭遇融資償還19.93億元,融資買入21.34億元,周凈買入額1.4億元,融資余額從12月6日停牌前的43.57億元,增長至44.98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樂視網曾因48億元定增融資停牌半年,而複牌首周曾獲融資客瘋狂買入,周買入額超10億元。
無獨有偶,機構對樂視網的態度同樣較為謹慎。東方財富網數據顯示,截止到2016年四季度末,持有樂視網的基金41家,環比上一季度減少24家。而2016年三季度持有樂視網的唯一一家券商機構東方紅先鋒2號(展期)則選擇了清倉。
中金公司在16日的研報中,則下調樂視網目標價至43元,以反映市場估值下行的壓力和長期經營改善的不確定性。中金公司認為,樂視網戰略調整和治理優化是長期預期扭轉的關鍵,成效尚待觀察。而本輪樂視危機的原因,體現在過於激進的戰略擴張,與組織構架、人員管理及資金保障的不匹配。
樂視網資金難解渴
充足的資金一直被視為解決樂視危機的鑰匙,而對於整個樂視獲得的百億資金該如何使用分配,又能支撐多久,在複牌首周一直是市場關註的焦點。
樂視網1月13日晚間披露,樂視致新、樂視影業、樂視網在內的三個主體,通過股權轉讓、增資擴股等方式,獲得來自融創中國旗下嘉睿匯鑫、樂視關聯方樂然投資以及華夏人壽合計超過168億元的資金。其中,約150億元來自嘉睿匯鑫。不過,對於資金該如何分配使用,樂視網在公告中並未過多提及。
在1月15日的投資者交流中,該問題成為核心疑問之一。
“關於資金的用途。70億左右是上市公司體系,100億左右是我個人。”賈躍亭在交流中稱,100億將毫無保留投入到除汽車外的樂視非上市公司體系。而70億中,20億屬於樂視網,更多的是用於內容的生產、制作、引進以及技術的研發費用、服務器采購等等。40億將被分配給樂視致新。此外,樂視影業方面會有少數資金註入。
不過,按照與融創中國的約定,實際上賈躍亭可用於投入樂視的資金,可能並不如其承諾的多。融創中國此前公告,嘉睿匯鑫將在相關協議簽訂5個工作日內,支付代價60.41億元至賈躍亭賬戶。其中30億元將被優先用於解除就樂視網權益設立的質押,此外,賈躍亭還需在未來12個月內躍亭須將股權質押比例降至50%以下。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測算,這兩者就需要資金至少65億元以上。
更為關鍵的是,作為樂視最為核心的融資平臺,樂視網不斷輸血關聯企業,負債亦居高不下,20億元的資金則顯得杯水車薪。
2016年前三季度,樂視網實現營業收入167.95億元,同比增長100.54%;凈利潤4.93億元,同比亦有三成增長。但同期,樂視網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約為5.43億元,同比減少32.89%。樂視網解釋稱:本期新增互聯網金融業務(所)發放的貸款凈額計入經營活動流出所致。截至三季度末,樂視網發放貸款及墊款5.68億元。
僅2016年上半年,樂視網就有14筆拆入或拆出關聯借貸款項記錄,其中11筆均為樂視網為關聯企業輸血,總額達3.05億元。
除此之外,樂視網資產負債率逐年大增,數據顯示,2012年至2015年,樂視網的負債率分別為56.11%、58.58%、62.23%和77.53%。到2016年第三季度末的最新數據是,樂視網總資產約288.69億元,比去年底增長69.99%;負債余額約189.72億元,資產負債率65.72%。此外,到2016年三季末,樂視網尚有應付賬款43.83億元,較去年同比增加 35.67%。
香港證監會23日傍晚公布,將在香港原訟法庭展開法律程序,尋求對漢能薄膜發電(00566.HK)前主席李河君和趙嵐、王同渤、徐征及王文靜等四名現任獨立非執行董事作出取消資格令。
香港證監會同尋求法庭頒令,要求李河君敦促漢能的母公司漢能控股、其聯屬公司支付根據多份銷售合同結欠漢能的所有未償付應收款項,並要求李河君簽立一份保證該等公司付款的擔保。
香港證監會表示,經調查發現了漢能與漢能控股之間自2010年以來的多宗非常重大關聯交易後采取上述行動。香港證監會指出,上述五名董事沒有對漢能依賴向其關聯方、漢能控股及其聯屬公司銷售太陽能電池板生產系統作為其主要收入來源的業務模式的可行性提出質疑,也沒有適當地評估關聯方的財務狀況以至它們因進行上述關聯交易而結欠的應收款項的可回收性;他們也沒有采取恰當措施以追討該等應收款項,因為他們把該等關聯方的利益置於漢能的利益之上,因而沒有以漢能的最佳利益行事。
2015年7月15日,香港證監會宣布暫停漢能股份的買賣。漢能股份的交易至今仍然暫停。
漢能方面已表示有意尋求恢複其股份的買賣,香港證監會已就恢複有關股份的買賣訂明兩項要求。
第一,該五名董事同意不會就有關法律程序和證監會申請取消他們擔任董事的資格提出抗辯及李河君同意不會就香港證監會申請法庭頒令要求他促致及保證支付應收款項提出抗辯。
第二,刊登一份披露文件,當中須提供有關該公司、其活動、業務、資產、負債、財務表現及前景的詳細資料,以釋除導致香港證監會暫停漢能股份的買賣出生的疑慮。漢能須向香港證監會董事局提交這份披露文件,供證監會董事局考慮漢能恢複股份買賣的要求,但香港證監會董事局不保證會同意漢能的股份可恢複在港交所交易。
停牌逾一年半之後,漢能薄膜發電(00566.HK)(下稱“漢能”)終於迎來一絲複牌的曙光。
根據香港證監會最新的公告,漢能若要複牌,需要滿足兩個條件,第一是香港證監會要求法院對包括李河君在內的5名董事,頒發取消資格令,且這5名董事不得抗議;第二,則是要求漢能披露公司的所有詳細資料,以消除停牌的疑慮。香港證監會稱,即便滿足這兩個條件,也僅供證監會董事局參考,並不保證漢能最終能夠複牌。
5名董事被判令“市場禁入”
香港證監會稱,1月23日已經在香港原訟法庭展開法律程序,要求對漢能前主席李河君和4名現任獨立非執行董事趙嵐、王同渤、徐征和王文靜作出取消資格令。除李河君外,其余4名非執行董事,都在漢能的董事會中審核委員會、薪酬委員會和提名委員會擔任職位。
漢能公告亦顯示,證監會已於1月23日對李河君及4名現任獨立非執行董事提出第 214 條民事程序之呈請及尋求上述5名董事若幹時間內禁止在香港公司擔任董事或直接或間接參與管理的取消資格令。
業內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介紹,取消資格令是根據香港《證券及期貨條例》第214條,一旦判決,法院可以做出命令,取消某人擔任董事的資格,或令某人不得直接或間接參與任何法團的管理,最長為期15年。上述取消資格令也意味著接下來的時間里,李河君和其余4名董事,都不得在香港的任何一家公司擔任管理層。
香港證監會稱,如果漢能要複牌,包括李河君在內的5名董事不能對證監會要求申請取消資格令提出抗議。
根據香港聯交所制定的《企業管治守則》,非執行董事需要負責監察及確保集團有穩固基礎奉行良好企業管治,同時也需要善意質疑及協助制定戰略建議,根據香港《上市規則》規定,任何上市公司的董事會,必須有至少3名董事為獨立非執行董事,他們至少必須代表董事會全體董事的三分之一,是企業管治的重要組成部分。
香港證監會稱,這5名董事沒有對漢能依賴向其關聯方、漢能控股及其聯屬公司銷售太陽能電池板生產系統,作為其主要收入來源的業務模式的可行性提出質疑,也沒有適當評估關聯方的財務狀況,以至他們因進行上述關聯交易而結欠的應收款項的可回收性。同時,這5名董事也沒有采取恰當措施,以追討欠款,因為這些董事將關聯方的利益置於漢能的利益之上,並沒有以漢能的最佳利益行事。
記者查閱漢能2015年年報資料,除趙嵐是會計師外,其余4名董事全部都是來自於內地的專業人士,趙嵐是於2011年8月23日,被委任為公司的獨立非執行董事、審核委員會主席和薪酬委員會主席。不過在2011年,漢能未更名之前為“鉑陽太陽能”,2012年3月29日,趙嵐被委任為公司的提名委員會委員。另外,王同渤為美國-中國成長基金的合夥人;徐征則是北京交通大學的教授;王文靜是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太陽電池研究部主任,他們分別於2011年、2014年及2014年被公司委任擔任獨立非執行董事。
漢能在公告中稱,李河君及其他4名獨立非執行董事並沒有對取消資格令作出抗辯的打算。
根據香港證監會官網資料,從2012年至今,香港市場目前生效的取消資格令總共只有10人。
要求支付關聯欠款並披露詳細資料
除此之外,香港證監會要求法庭頒令,要求李河君催促漢能母公司漢能控股及其聯屬公司支付根據多份銷售合同結欠漢能的所有未償付應收款項,並要求李河君簽立一份保證這些公司付款的擔保。香港原訟法庭將於2017年5月31日就香港證監會的這一申請進行首次聆訊。
不過,與證監會的表述並不一致,漢能在同日披露的公告中稱,香港證監會要求母公司漢能控股兩年內支付的,是按照2010年和2011年母公司漢能控股與漢能一家附屬公司簽署的銷售合同支付尚欠公司及附屬公司的剩余應收賬款。
在漢能公告中,對如何實現欠款支付這一條並沒有作出解釋。
根據漢能2016年的中期報告,漢能母公司漢能控股及其聯屬公司的貿易應收款項、應收合約客戶款項總額及其他應收款項,以及向漢能聯屬公司預付的款項,總額達到了53.47億港元。另外,還有一家第三方客戶的貿易應收款項及應收合約客戶款項的總額,達到34.78億港元。
香港證監會稱,漢能如果有意複牌,李河君必須同意,不會就證監會申請法庭頒令,要求他促使並保證支付應收款項提出抗議。
另一方面,香港證監會要求漢能刊登一份披露文件,其中必須提供有關公司、活動、業務、資產、負債、財務表現及前景的詳細資料,以釋除導致證監會暫停漢能股份等買賣疑慮。漢能公告稱,公司目前正在準備披露文件,包括已委聘財務顧問對公司進行盡職調查,以及委聘核數師對公司的綜合財務報表進行審核。
不過,做到兩個條件也並不保證漢能一定可以複牌。香港證監會稱,漢能提供的披露文件,僅供證監會董事局考慮漢能複牌的要求,但證監會董事會不保證會同意其複牌要求。根據香港《在證券市場上市規則》第9條,被證監會根據《在證券市場上市規則》第8條停牌的上市公司可以向證監會作出申述,經考慮申述後,證監會可以準許股份在某些條件下規限下恢複交易,或取消股份的上市地位。
漢能相關負責人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漢能註意到了香港證監會發布的新聞稿,並尊重香港證監會所開展的工作。漢能和香港證監會已就複牌的必要條件和程序達成共識,相信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相關問題會得到妥善解決。”
實際上,香港證監會之所以要調查漢能,主要因為漢能與母公司的關聯交易,經過調查,漢能與母公司漢能控股之間,自從2010年以來有多宗非常重大關聯交易,同時公司前董事會主席李河君在關鍵時間,並且至今還是漢能控股等最終持有人及控制人。該公司自2015年7月15日開始被香港證監會強制停牌至今。
在這停牌的一年多時間內,漢能在公司高層人事安排和股權架構上均有明顯的變化。
2016年5月20日,即漢能因盤中暴跌股價被“腰斬”申請停牌一年之後,漢能發布公告稱,李河君辭任公司執行董事及董事會主席之職,由袁亞彬接任該職位。另外,自公司被勒令停牌至今一年多時間內,有多位董、監、高管理人員離職。
而根據港交所披露的股權變更資料,今年1月9日,漢能薄膜發電的股東持股結構出現變化,一家名為“漢能移動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的公司對漢能的持股比例由0變更為47.31%,與此同時,母公司漢能控股對漢能的持股比例,則由原來的72.02%降低至24.71%。
資料顯示,漢能移動能源成立於去年4月,最初由漢能集團與兩名名叫劉少君及劉瑩瑩的人士為股東,但2016年10月該公司重組,由漢能集團主席李河君擔任法定代表人,漢能集團持股10%,另外90%由漢能光伏持有,同時漢能現任董事會主席袁亞彬為該公司董事局成員。由於漢能光伏並非漢能控股的直屬公司,漢能控股對漢能的持股比例已降為不到30%。
在披露了因融資遇阻,導致趙薇收購股權大幅縮水的利空後,萬家文化16日複牌開盤即跌停。隨後,公司股價略有回升,截至收盤報18.42元,下跌8.49%。
不久前,趙薇控股的龍薇傳媒因高調斥資30億元收購萬家文化(600576.SH)引發業界高度關註。方案公布後,萬家文化複牌兩度漲停,甚至有前十大股東被疑借機出逃,而大量中小投資者在利好釋放後高位接盤買入。
然而,如今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事況陡然生變,趙薇收購萬家文化股份總作價從最初的30億元縮水至5億元。 萬家文化昨日回複上證所問詢函,稱融資方案未獲銀行批準。因此,龍薇傳媒判斷無法按期完成融資計劃。根據龍薇傳媒此前計劃,有14.999億元來自金融機構的股票質押融資。此外,龍薇傳媒表示本次取得萬家文化5.04%股權後,不會參與上市公司的經營管理活動,且沒有後續進一步增持公司股份的計劃。
每經記者 黃博文 每經編輯 隋丕寧
債務重組兩年多,佳兆業為推動複牌展開諸多動作,近期郭氏家族資本運作恢複公眾持股數量是複牌的前提之一。
2月24日晚,佳兆業(01638.HK)發布公告稱,控股股東郭氏家族擁有的大昌投資有限公司,以2.3港元/股的價格向一名獨立第三方轉讓合計共21739萬股股份,相當於公告日期公司已發行股本約4.23%。自此,佳兆業集團的公眾持股量恢複至已發行股本的25.04%,符合港股上市公司相關規則規定。
恢複公眾持股量
從2014年11月開始,因控制人郭英成卷入深圳官員貪腐案而引發的佳兆業鎖盤風波,導致公司陷入債務危機。同時因前核數師普華永道拒絕出具“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佳兆業不能簽署2014、2015年財報,股票長期停牌。
2015年4月,佳兆業集團董事會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並聘請獨立第三方機構富事高咨詢有限公司開展獨立調查。
2016年12月19日,佳兆業發布公告稱,由富事高咨詢有限公司出具的調查報告顯示:佳兆業的部分“前雇員”主導了財務造假,他們的部分行為並未得到公司授權;而公司董事會主席郭英成以及現任公司管理層對“前雇員”的部分行為並不知情,亦不認可。
除去富事高的財務調查報告,恢複公眾持股量亦是複牌的前提之一。本次公告顯示,完成本次股份轉讓之後,佳兆業大股東郭氏家族持股量為45.02%,二股東富德生命人壽持股量保持不變,仍為29.94%。高達74.96%的股權掌握在郭氏家族和生命人壽手中,佳兆業股權集中。
公告顯示,佳兆業本次4.23%的股份轉讓成交的價格為2.3港元/股,相比停牌前的1.56港元/股,溢價高達47.4%。佳兆業方面表示,這一成交價格也說明投資者對佳兆業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郭英成的金融布局
公開資料顯示,佳兆業擁有大量優質資產,而且在深圳的鹽田佳兆業山海城、平湖佳兆業廣場、龍崗佳兆業未來城等多個舊改項目已經進入開發階段,不久後將推出市場。此外佳兆業多元化、輕資產的轉型成效顯著,在文化體育、科技產業、醫療等板塊表現突出。
正是以此為籌碼,佳兆業的債務重組引得中信銀行、平安銀行、信達資產等金融巨頭馳援。資深財經與房地產評論員黃立沖認為,佳兆業能獲得金融機構的支持源於優良的資產及其帶來的溢價預期。據佳兆業2013年年報顯示,公司總土地儲備為2330萬平方米,其中超過60%在一線和省會城市,尤其重倉深圳。
富事高發布獨立調查報告之後以及恢複公眾持股數量,佳兆業要面對來自港交所的詢問,以及盡快公布缺失已久的2014年、2015年完整年報,恢複上市。按照該公司早前披露的時間表,12月將刊發2014年、2015年及2016年中期業績;預計至2017年1月,上市公司股份將恢複買賣。
但時節已至2017年2月,佳兆業的複牌承諾還未兌現,佳兆業方面表示,作為公司複牌的條件之一,本次恢複公眾持股量也意味著佳兆業集團離複牌更進一步。據了解,目前佳兆業正在穩步推進複牌相關工作。
除去佳兆業的複牌工作,實際控制人郭英成的野心不止於此。近日佳兆業還在爭取國內體育產業龍頭公司中體產業的控制權,擬受讓中體產業控股股東國家體育總局體育基金管理中心持有的22.07%股份。與佳兆業一起競爭的還有樂視等三家公司。目前,關於四家受讓方的盡職調查正在進行,預計2017年3月中旬完成。
此外,保監會的一則問詢函進一步指明,這家開發商的實際控制人已經開始布局自己的金融版圖。2月17日晚間,保監會以通知公告形式發布問詢函,要求昆侖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昆侖保險”)說明公司是否與郭英成家族存在關系。
保監會指出的4家公司深圳市宏昌宇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深圳市正遠大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泰騰材料貿易有限公司和深圳市正萊達實業有限公司,分別持有昆侖健康股權比例為10.3%、7.68%、7.44%、5.54%,合計持有30.96%。
有消息指出,這4家公司與郭氏家族關系密切,目前保監會未公開披露昆侖健康對問詢函的回複。
萬家文化晚間公告稱,公司收到證監會的調查通知書,顯示因公司涉嫌違反證券法律法規,證監會決定對公司進行立案調查。公司2月28日複牌。
複活後的佳兆業不僅業務多元化,在資本市場的野心也已凸顯。
2月24日佳兆業發布公告,表示公眾持股低於規定紅線的問題已解決,公司就滿足聯交所的股份複牌買賣條件取得實質進展。
在傳統地產業務上,佳兆業也迎來2017年開門紅,據最新公告,今年1月,佳兆業錄得28.57億合約銷售額,同比上升27.2%;總合約建築面積約19.15萬平方米,同比上升49.5%。
同時在A股市場,佳兆業參與競購中體產業的控制權,試圖將文體產業分拆借殼上市。在其多元化版圖中,佳兆業的文體產業率先成為突破口。
但是港股之局未破,再開新局,佳兆業要克服的困難也將增加。
謀求上市雙平臺
佳兆業港股複牌跨出實質性一步。
據2月24日公告,公司股東之一大昌公司將佳兆業已發行股本的4.23%轉讓於一名獨立買方,結合此前20.81%的公眾持股比例,現在公眾持有佳兆業已發行股本的25.04%,達到上市公司相關標準。
此次轉讓價為2.3港元/股,相較於停牌前佳兆業1.56港元/股的股價,此次收購溢價約47.4%。現在佳兆業的股權結構為,郭氏家族通過大昌等三個公司持股45.02%,第二大股東生命人壽持股29.94%。
而在A股市場,佳兆業開始謀求一席之位,參與競爭中體產業的股權。
中體產業是國內第一家以體育主業掛牌上市的國有控股公司,主營業務包括房地產、體育健身及賽事體育經紀等,如今易主在即。
中體產業第一大股東國家體育總局體育基金管理中心於去年年底宣布,擬協議轉讓所持公司全部22.07%股權。本次股份轉讓擬以17.53元/股為基準定價,轉讓的股份總量達1.86億股,涉及轉讓金額或接近33億元。
中體產業近日公告了征集到的四名意向受讓方名單。其中除劉益謙旗下的新理益集團和賈躍亭旗下的樂體安鴻體育等,被認為與佳兆業有很大聯系的深圳市鵬星船務公司也在其中。
商事登記信息顯示,鵬星船務股東為深圳航運、深圳市深粵航運,前者出資4909.6萬元,持有公司股權95%,後者出資258.4萬元,持股5%。
深圳航運70%股權由深圳市鴻利金融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下稱“鴻利金融”)所控制,剩余30%則歸屬深圳市政府的投融資平臺深投控。
鴻利金融持股99%的股東為鷹潭市錦營投資管理有限合夥企業(下稱“錦營投資”),佳兆業的持股比例為1%。
再往下穿透,錦營投資的股東均為中信系公司。
對此,佳兆業方面稱,在鴻利金融平臺,佳兆業與中信具有合作關系。中信向佳兆業提供商業類貸款,相關融資額度包含在中信銀行整體300億授信額度內。
接近佳兆業的人士表示,目前文體產業由佳兆業旗下的佳兆業文化集團運營,歸屬於在港股上市的佳兆業集團中,此次競購是為了公司文體產業尋找上市平臺,有計劃分拆上市的意圖。
佳兆業方面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經過多年深入經營,佳兆業文體產業已擁有豐富的市場業態和龐大的客戶群體。佳兆業文體產業上市,是順應文體產業發展大勢,也將為公司跨越式發展帶來強勁動力。
財經評論員嚴躍進也表示,佳兆業看中A股市場的優勢,能夠提高公司估值。
在中體競購中,股權受讓方需滿足的條件包括,意向受讓方或實際控制人設立三年以上,最近兩年連續盈利且無重大違規違法行為;具有明晰的經營發展戰略;具有促進上市公司持續發展和改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能力。
那麽,佳兆業現在尚在港股停牌的現狀會對此次收購產生什麽樣的影響?地產金融券商分析師黃立沖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這取決於購買方的性質。
如果購買方是在港上市的佳兆業,那麽就需要滿足相關披露規則要求,出具財務報告等,在目前財報缺失的情況下,交易可能會流產。
如果是非上市公司購買,國內還未有明確的法規禁止,但是證監會可能會提出質疑,在沒有完成香港調查質疑的情況下,潛在董事會有人格缺失的疑問,因此是否適合作為國內A股公司的控制人,取決於證監會的態度。
因此,佳兆業分拆文體產業,借殼登陸A股平臺是否能夠成功,還要看其能否順利解決港股市場的財報難產,以及核數師提出的財務造假等相關問題。
地產依舊是主業
盡管資本市場步履維艱,但自2014年底以來,佳兆業經歷了項目解鎖、境內外債務重組、各項業務全面複蘇的重生之路。截至目前,公司與所有債權人均已達成和解,旗下項目全部解封,各項業務正在走向正軌。
公告顯示,佳兆業2016年合約銷售額約為298.4億,合約銷售面積約227萬平方米。
而停牌前的多元化戰略發展路徑更在延續並深化。
以文體產業為例,佳兆業是目前最大的民營體育場館運營商。佳兆業文化集團運營深圳、佛山、惠州等地6大標誌性體育場館,場館運營面積85萬平方米,管理場館總資產超過100億元。
此前,佳兆業還聯手凱興資本, 成立超100億的佳兆業凱興體育基金進軍體育產業。
2016年12月,昆侖健康保險原股東西藏恒實投資與福建清科投資,將手中股份悉數轉讓給深圳市宏昌宇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深圳市正遠大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泰騰材料貿易有限公司和深圳市正萊達實業有限公司四家公司。
四家公司共占昆侖健康保險總股本30.87%。
梳理四家企業歷史股權結構發現,四家公司在股東、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方面曾有多次交叉,部分人士也與佳兆業存在直接或間接關系。
針對外界質疑,保監會要求昆侖保險說明四家公司之間是否存在關聯關系,是否與佳兆業郭英成家族有關,入股資金是否來源於佳兆業郭英成家族下屬企業或關聯方。
除此之外,佳兆業金融集團已經成立,正在互聯網金融與銀行業進軍或布局。
從目前的業務結構來看,佳兆業旗下除金融、文體、商業、酒店、物業、地產、城市更新七個集團,還跨界科技、健康行業。
近期300億投資旅遊綜合體、增持美加醫學股份、入股深圳足球隊等這一系列動作,顯示佳兆業的多元化版圖正在加速。
但截至目前,“舊改之王”佳兆業的主業依然是房地產及相關業務,如金沙灣項目作為旅遊地產業務,可以說是佳兆業地產開發的延續;在科技產業發展中,在東北門戶布局11平方公里產業新城,也是與房地產相結合。
今年,佳兆業再通過土地市場為其房地產發展註入動力。2月13日以3.726億元,拿下占地17.67萬平方米羅陽四宗商住用地。這是繼去年佳兆業以18.096億投資土地市場後,再攻下的一地。
官網顯示,佳兆業地產集團擁有優質土地儲備2400萬平方米,開發項目100多個,其中大部分位於一線和省會城市。
佳兆業方面表示,隨著城市更新迎來黃金時代,2017年在舊改方面,佳兆業將以“全國第一”為目標,積極搶占全國舊改市場,實現規模化擴張和專業化提升。
嚴躍進認為,佳兆業後續的業務轉型和改革,關鍵在於處理好各類債務和經營的問題。未來對於體育等產業的投資,如何壓縮投資周期很關鍵,如果處理得當,有助於其2017年財務數據有較好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