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癡?心痛?】屠房外為豬隻發聲 素食者:豬與狗只是外表不同?
1 :
GS(14)@2017-04-04 08:56:28全港三個屠房,一年合共屠宰150萬至170萬隻豬,即每日平均屠宰超過4000隻。
網上的屠場紀錄片比比皆是,畫面血腥恐怖,但這種事其實每日都在香港發生。最近,一群素食者在周末帶同橫額、海報、相機,到屠房外等待豬車,拍下豬隻臨入屠房前的一刻,再將相片及影片上傳至社交網站,希望令更多港人重新思考素食的意義。
根據食物環境衞生署的《環境衞生統計數字(2013-2016)》,上水、長洲、荃灣三個屠房,一年合共屠宰達150萬至170萬隻豬,即每日平均屠宰超過4000隻。屠房須跟從政府的指引去屠宰豬隻,過程包括先電暈後放血、以熱水燙洗除毛等。食全素一年的行動發起人馮一芯(一芯)希望,行動可以令更多人看到肉類的原貌,反思肉食背後的殘酷真相,「原來我們平日吃的午餐肉有樣貌,因為通常我們認識它,就當它是一塊肉,但其實它有個原形,大家都不認識。」
行動以和為貴,純粹目撃及紀錄豬隻送入屠房的過程,並非「拯救」豬隻。
豬車一到,參加者便舉機攝錄。
有參加者聽見豬隻送入屠房時不斷慘叫,激動落淚。
行動在網上流傳,引起討論,有網民認為行動白癡兼無聊,批評「智障」、「笑片都諗唔到咁嘅嘢」,但其實這是不少國家都有動物保護組織參與的The Save Movement的做法。The Save Movement於2010年由多倫多的動保組織發起,鼓勵人將家禽、牛、羊、豬等動物送入屠房的過程拍下再公開,全球現時已有過百個小組參與其中,遍佈世界各地,而一芯發起的「救救港豬」(Hong Kong Pig Save),正是全亞洲第一個參與的小組。
行動亦包括在屠房外,以VR裝置體驗豬場環境,讓參加者更完整地了解豬的一生。
高舉豬隻屍體相片,希望途人也看到豬隻的慘況。
話雖如此,不過行動又是否真的有意義,抑或只是眼白白送牠們去死?一芯淡然地說:「至少有人會看到牠們去死,如果我們連送都不送牠去死,牠就真的白白死掉,現在至少有人為牠發聲。」她坦言,行動以豬隻為核心,除了因為香港屠宰的豬隻數量遠較牛及羊多(日均宰牛48隻、羊9隻),更因為豬「有小朋友樣」、「膚色跟人類相近」,「很有人的影子」。「香港人很喜歡狗,或者經常神化貓,但其實豬比狗更聰明。豬輸的,就是牠們不會忠心,你可以說是有性格,不去刻意服從人類。」她還以內地的桂林狗肉節作喻,「試想像我們剛剛看的全部都是狗,香港人肯定會覺得很嘔心。其實我們每日做的都一樣,只是我們還未知道,豬跟狗的分別,就只有外表而已。」
救救港豬發起人馮一芯食素只有一年,但已積極參與動保行動。
食素兩年的參加者Brian指行動令他有很深感受,不禁淚灑當場。
雖然行動沒有叫口號、沒有發生衝突,只有默站和拍攝記錄,但參加者仍有深刻體會。已食素兩年的Brian在默站期間淚灑當場,流下男兒淚,他坦言現場目撃比他過往看的紀錄片更震撼,「最令我辛苦的,是其中一隻豬仔一直看着我,單純從眼神的接觸,你已不會考慮你跟牠有何分別,你只知道牠有生命、會感覺到痛苦。」食素還是食肉始終是個人選擇,行動歡迎非素食者參與,非素食參加者Agnes指,行動與想像有出入,本以為可以進入屠房見證豬隻被屠宰一刻,但原來只在外面目送豬隻,已令她有不少反思,「豬車一到,味道已經很濃烈,而且你會看到豬群的樣子都很累,這都令我反思,原來食素都是飲食的另一選擇。」
雖然行動驚動警方及屠房職員,但一芯坦言不會就此暫停行動,更希望越來越多人能參與其中。「我不肯定人們有否興趣來,或者有人會因為害怕而不敢前來,但豬的經歷可能比你看牠那刻更慘,對牠們而言,這就是牠們的一生,絕不是悶和無聊那麼簡單。」
facebook@ hongkongpigsave
Instagram@ hongkongpigsave資料來源:食物安全中心、食物環境衞生署、政府統計處記者:李煒汯攝影:張志孟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
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404/19979232
入行會發聲 「我代表一套價值觀」湯家驊:民主立場呃唔到人
1 :
GS(14)@2017-07-05 03:45:17■湯家驊稱入行會盼改善泛民與政府關係。邱仲權攝
【本報訊】為反對《基本法》23條立法走上政途的湯家驊,2015年離開一手創立的公民黨,及後自立門戶組「民主思路」走中間路線,至林鄭月娥上任特首,成為唯一有民主派背景的行會成員。走進建制,自言目標是改善民主派與政府關係,為重啟政改創造條件,卻換來「湯家驊不代表民主派」,湯家驊重申過去堅持的民主價值觀從無改變,直指「我代表嘅係一套價值觀」,自問民主立場「呃唔到人」,希望行會內至少有一把聲音可以在政府處理法治問題上發揮影響。記者:陳雪玲湯家驊受訪指加入行會有3個目標:改善民主派與政府關係、推動重啟政改、多就法律事務提意見。他說行會非民選,他當不能代表任何人,「我代表嘅係一套價值觀」,自問對民主立場「呃唔到人」,相信港人及北京對此都相當清晰,認為林鄭找他入行會已代表一個訊息,希望他發揮某種作用。
指政改與23條環環緊扣
他說討論重啟政改不應有任何前設,如要求先撤8.31框架,就等於問民主派是否堅持公民提名般,無助拉近雙方鴻溝,他望透過溝通創條件:「我諗民主黨會係第一個對象,跟住公民黨。呢個係從政治角度睇,唔係人際關係睇。」林鄭競選特首時從未承諾重啟政改,湯的目標會否只是一廂情願?他說林鄭對於沒把握的事不會輕易許諾,「佢冇同我講:『Ronny你儍啦,唔好搞喇,如果要重啟政改不如唔好入來(行會)』。佢冇咁講!」問及若有政策與自己理念有矛盾時如何是好?湯自言:「我做任何一件事,都係盡力去做,唔一定盡力做就會成功;我喺議會11年,結果要辭去議席退出公民黨,就係一個最好例子。當然啦,你唔好今日問我你會唔會辭去行會,未入去就講辭職?我唔會啦,一定盡力去做,堅持到最後一刻。」他承認走入建制以影響政府,其中一個代價是不可再隨便對政府政策「說三道四」或唱反調,但強調不會推銷不認同的政策。新一屆政府似無可避免要為23條立法,湯家驊指,政改與23條看似不相干,但其實是環環緊扣,「因為香港未有法律去制裁港獨,所以(中央)覺得普選係危險;香港人就覺得,因為你冇普選,所以我要從自決方面諗,呢個係惡性循環嘅開始」。湯家驊建議政改、23條立法同步進行,認為未嘗不是解決問題的方向;2003年是反23條的大旗手之一,今日對23條立法有否不同想法?湯堅持23條立法不可衝擊《基本法》保障港人的自由,「呢個係冇中間位,係我一貫嘅政治睇法」。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703/20076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