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歐盟與美國正鉚足勁想在年底前結束《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系協定》(TTIP)談判時,歐元區前兩大經濟體德國和法國卻均傳來反對之聲。德國經濟部長加布里爾近日甚至直言談判“已失敗”。TTIP談判真的失敗了嗎?
7月12日,美國財政部長雅各布·盧(左)與法國財政部長薩潘在在法國巴黎的新聞發布會上握手。 盧表示,美法兩國仍將共同致力於推動正在進行的TTIP談判達成目標。(圖片來源:新華社/法新)
談判三年尚無結果 抗議之聲不絕於耳
歐美如果就TTIP達成協定,將建成世界最大自貿區,涵蓋全球40%的經濟產出和50%的貿易活動。自2013年以來,雙方已舉行14輪談判,最近一次於今年7月在布魯塞爾舉行。
德國經濟部長加布里爾28日在接受德國電視二臺采訪時說,TTIP談判事實上已經失敗。他表示,在第14輪談判中,雙方未能就任何一項問題達成一致。他還說:“作為歐洲人,我們不能聽命於美國人的要求。”
對TTIP持悲觀或反對態度的歐洲高官遠不止加布里爾一人,自談判開啟以來,歐洲的反對和抗議聲不絕於耳。法國總統奧朗德5月就曾公開對談判說“不”,表示法國“不贊同沒有準則的自由貿易”,並永遠不會接受損害本國農業、文化等行業利益的協定。
此外,德國、英國、西班牙、意大利等多國民眾也多次走上街頭抗議,他們擔心TTIP將給歐洲農業、醫藥、食品安全、勞工權利等帶來不利影響。
德國是歐元區最大經濟體,也曾被認為將從TTIP獲益,但德國國內反對TTIP的情緒愈演愈烈。反對TTIP的抗議者計劃於今年9月17日在德國多個城市舉行示威活動。
5月5日,人們帶著一只巨型充氣特洛伊木馬聚集在匈牙利國會大廈前,抗議歐盟和美國正在進行的TTIP談判。(圖片來源:新華社)
複雜因素增多 談判前景不明
有分析認為,雖然歐美雙方努力彌合分歧,但談判進程受多重因素制約,雙方能否在年底達成協議還是未知數。
首先,今年6月底英國公投“脫歐”使歐盟與英國關系面臨不確定性。雖然歐美官方均表示英國“脫歐”不會阻礙TTIP談判,但美國首席談判代表達恩·馬拉尼曾在第14輪談判結束後明確表示,缺少英國將令歐洲市場價值“明顯”受影響。
馬拉尼說,對英貿易占美國對歐貿易額的四分之一,占美國政府采購額的四分之一,英國是美國在歐洲的重要市場。分析人士認為,在TTIP談判中,由於英國傾向支持自由貿易,被認為是美國在談判中的一個重要盟友。因此英國“脫歐”或將降低美國談判意願。
此外,民調結果也對談判越來越不利。德國4月份的一項民調結果顯示,只有17%的德國人支持TTIP,遠低於兩年前55%的支持率。而同時,持反對態度的人則從25%增長到33%。另據多項民調顯示,歐洲反對TTIP的民眾比例在不斷上升,德國和奧地利的反對聲最大。
圖為4月23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到訪德國前夕,在德國漢諾威市,抗議者手舉反對TTIP的標語參加遊行。 (圖片來源:新華社/法新)
歐盟仍對談判抱有希望
準確地說,加布里爾的言論並不能代表德國政府立場,但顯示出歐盟在TTIP問題上日趨分裂。雖然面臨阻力、反對和抗議,但歐盟仍對談判“抱有希望”。
德國政府發言人賽伯特29日在柏林表示,總理默克爾認為TTIP談判仍有成功機會。他還強調,盡管目前歐美“在一些重要問題上立場不一致”,但關鍵性妥協往往在最後一輪談判中才出現。
歐盟委員會首席發言人馬加里蒂斯·斯基納斯29日說,歐盟與美國就TTIP的談判仍在穩步推進。他表示,目前談判確實進入了關鍵階段,“談判仍有可能在今年年底完成”。
美國財政部長雅各布·盧7月訪問巴黎時也曾表示,盡管英國決定“脫歐”,但美歐仍將共同致力於推動正在進行的TTIP談判實現目標。
美國政府發布的8月非農就業人數環比增15.1萬,明顯低於市場預期,歐美股市雙雙上揚。歐洲股市更是升至4個半月高位。
分析師此前普遍認為,增量達到18萬可能是美聯儲9月加息的“及格線”,因此今天的就業數據基本上排除了聯儲本月加息的可能性。
數據公布之後,歐洲股市漲幅擴大。泛歐斯托克600指數漲2%,創下4月20日以來的最高收盤水平。英國富時100指數收報6894.60點,漲2.20%,是6月30日以來的最大單日漲幅,收盤指數更創下2015年6月3日以來的最高收盤價。法國CAC 40指數收漲2.31%,報4542.17點,刷新4月28日以來的最高收盤位置。德國DAX 30指數收漲1.42%,報10683.82點,創年內最高收盤價。
美國三大股指同樣全線攀升。道瓊斯工業指數收報18491.96點,上漲0.39%;標普500指數收報2179.98點,上漲0.42%;納斯達克指數收報5249.90點,上漲0.43%。
不過,仍有意見認為9月加息存在可能。高盛認為,雖然新增非農就業人數低於預期,但增幅仍高於美聯儲官員通常認為足以使失業率持穩的水平。巴克萊的報告則指出,盡管就業增速放緩,但就業市場仍然保持健康狀態,就業報告應該會維持大多數聯儲成員對經濟前景的信心。
數據:
美國8月非農就業人口變動15.1萬,預期18萬,前值25.5萬修正為27.5萬。美國8月失業率4.9%,預期4.8%,前值4.9%。
8月私營部門就業人口增12.6萬,不及預期的18萬,前值由21.7萬修正為22.5萬;制造業就業人口下滑1.4萬,預期為下滑0.3萬,前值為增0.9萬。
美國8月平均每小時工資環比增0.1%,不及預期的0.2%,前值0.3%;當月勞動力參與率62.8%,與前值持平。
過去12個月,美國平均的新增非農就業人數20.4萬;月服務業就業人數持續增加;過去三月平均新增非農就業人數為23.2萬。
機構熱評:
路透社:9月沒可能加息了 12月還有可能
美國8月季調後非農就業人口僅增15.1萬,遠低於預期值18.0萬;失業率也並未如市場所預期的那樣降至4.8%,而是維穩於4.9%,因受制造業和建築業雇傭人數下降拖累,這表明美國9月幾無加息的可能性;不過此前兩月非農就業人數的靚麗表現仍為聯儲12月加息留下可能性。
格羅斯:今年只可能在9月加息一次
“債券之王”格羅斯:非農報告表明9月加息成為可能,美聯儲今年只可能在9月加息一次;明年非常有可能會出現金融不穩定性;FOMC已說過了儲戶將需要等待。
加拿大皇家銀行:非農報告無積極跡象
鑒於美聯儲官員最近發表的鷹派講話,在這種良好狀況下,8月非農報告算中等,其中並沒有什麽積極的跡象,一些關鍵的數據都很疲軟。這種報告不是聯儲在9月加息前所想要看到的數據,報告太疲軟了,應會平息市場9月加息的話題。
安聯集團:數據不足以讓聯儲在9月加息
安聯集團分析師稱,8月非農報告讓美聯儲處於複雜境地:這份報告並沒有強勁到足夠讓聯儲在9月加息,不過足以引起激烈的政策討論,尤其是考慮到利率長期處於低位所帶來的意想不到後果和間接損害。
富國銀行:美股大松一口氣
富國銀行認為:美國8月季調後非農就業人口並沒有增加20多萬,或許會讓市場大松一口氣,尤其是美國股市。鑒於過去三個月非農平均就業人數達到23萬多,本月數據也有15.1萬,還是個不錯的數據。預計美股估值將把聯儲今年加息一次納入到預期中,但如果市場開始預計聯儲將啟動一連串的加息行動,那麽美股遲早會開始恐慌,不過“15.1萬”這個數據並不足以讓美股作出如此判斷。
匯豐:非農報告可阻止9月加息 但不是百分百
匯豐:8月非農報告至少應會阻止聯儲9月加息,但這也不是一錘定音的。如果聯儲想要找其他的加息理由,也是可以的,不過8月非農就業報告的存在不足以令人信服。而且,8月薪資增速很溫和 — 這是很重要的跡象。市場普遍的邏輯是:勞動力市場更趨緊,意味著薪資增速加快,推升通脹壓力,進而美聯儲應降低寬松的程度。不過這種狀況並沒有發生,因而8月非農就業報告並不能說服聯儲加息。
美國國民銀行:聯儲仍有可能在9月加息
美國國民銀行:很明顯,8月季調後非農就業人口增幅低於預期,不過仍有15.1萬,預計聯儲會把這視為一個相對積極的跡象。前兩個月的數據總共才下修0.1萬(幾乎持平),這也是一大積極跡象。預計聯儲應會認識到,從歷史來看,8月的非農極有可能被平均上修7萬,因而剛公布的數據看起來似乎也挺好。市場應會希望在美儲加息前,看到非農就業人數增加逾20萬。聯儲仍可能在9月加息,因為整體就業趨勢依然是積極的。
PIMCO:9月不太可能加息
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首席投資官Mather:8月非農報告疲弱,9月不太可能加息。
高盛:8月非農剛好足以支持9月加息
高盛認為,雖然新增非農就業人數低於預期,但增幅仍高於美聯儲官員通常認為足以使失業率持穩的水平。8月份就業報告被認為“剛好足以”使大多數FOMC官員們支持9月加息。9月加息概率從40%升至55%,12月加息概率從40%降至25%,今年至少加息一次的幾率為80%。
俄羅斯投行Renaissance:美聯儲9月將按兵不動
俄羅斯投行Renaissance認為,美聯儲9月按兵不動,雖然8月非農報告疲弱,但就業增長積極趨勢“不斷”,應會促使美聯儲在今年稍晚加息;9月加息的門檻很高;不過,想要今年都不加息門檻同樣很高。
霓裳麗影,余音繞梁。來自中國、美國、巴西、荷蘭、俄羅斯、烏克蘭等國家和地區的模特近日齊聚敦煌,在絲綢之路重鎮為觀眾呈現了一場美輪美奐的時尚秀。
以首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為契機,在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時尚秀上,代表歐美時尚的時裝秀和極富中華民族特色的獨舞、琵琶等民樂在古老的敦煌交響,演繹了一場中西合璧的時尚盛典。
“能夠在這些時尚造型里融入敦煌元素,我們得以在敦煌見證時尚,在時尚里面又可以窺見敦煌。”中國視覺藝術委員會專家委員於京民說。
全國首發銀唐卡 圖片來源:人民網
歷史上,地處河西走廊最西端的敦煌曾是東西方文明的匯流之地。如今,這座古老的城市再次匯聚了中西文化。除了時裝秀,敦煌文博會文化年展也讓各國觀眾領略了中西文化的交融之美。
在文化年展法國館里,一輛雪鐵龍公司於1931年生產的、造型前衛的履帶車安靜停靠在展館中央,車上的鐵鍬、繩子等探險工具一應俱全。今年,距它第一次到訪敦煌已過去85年。
據法國館中文講解員王嵐介紹,這輛從法國空運至敦煌的古董車大有來頭。85年前,雪鐵龍公司為亞洲的“東方之旅3號任務”探險活動特制此車。當時,40名探險隊員歷時13個月“重走絲綢之路”超過12000公里。探險隊從我國新疆入境,途經大漠敦煌,最終抵達北京。
“為了連接中法絲路情緣,上世紀30年代有13輛這樣的法國半履帶車沿著古絲綢之路來到北京。這次,在法國政府支持下,其中一輛車被專程空運到敦煌。”王嵐說。
在敦煌文博會上,法國以主賓國的身份攜200余件文化珍品“亮相”。除了精美的古董車,還有路易十四時期的鎏金古董櫃、里昂絲綢畫、德拉克洛瓦的繪畫手稿、畢加索的立體派作品等。
在敦煌國際會展中心,中國館和國際館遙相呼應。國際館里,來自法國、意大利、埃及等國的諸多展品都能找到絲綢之路的“影子”。中國館里,銅奔馬、漢代彩繪俑、東羅馬時期的鎏金銀盤也在訴說著古絲路上意蘊深厚的中國故事。
盡管由於歐洲難民危機、英國公投脫歐和TPP折戟美國國會等事件在國際上造成了全球化衰退甚至逆轉的一些擔憂,但是眾多學者仍然對全球化進程保持信心,認為中國和中國的企業應該堅定地支持全球化,甚至把握機會接棒新的全球化秩序。
美國貿易保護主義趨勢明顯
在24日的“2016中國浙江寧波人才科技周暨全球化企業發展中國(寧波)論壇”上,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主席、原外經貿部副部長、原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稱,全球化的問題近來引起了全球關註,類似英國脫歐等一些事件令經濟全球化遭遇波折,特別是最近在美國大選中,兩位候選人都發表了很多反國際貿易、反全球化的言論。
龍永圖在論壇發言
“特別是關於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議,即TTP,奧巴馬費盡千辛萬苦終於達成協議,最後兩位總統候選人都不買賬,國會不批準,搞得美國人很尷尬。還好我們還是比較有遠見的,像兩年之前在博鰲論壇上所講的,我們保持著開放的態度,而且樂觀其成,顯示了一個大國寬闊的胸懷和全球的視野。”龍永圖稱。
8月中旬,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里在公布自己的經濟政策時就強調反對TPP,並且“現在反對,將來當選了還會反對”,認為TPP抑制就業、壓低美國工人薪酬,由此可見其態度堅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更是從最初就反對TPP,實際上,特朗普甚至反對貿易自由,反對全球主義,稱如果當選,不僅TPP不複存在,甚至《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也將重新修改。
中國堅定支持全球化
再看中國這一頭。在剛結束不久的二十國集團(G20)杭州峰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稱,面對國際貿易增速大幅放緩,經濟全球化出現波折,多邊貿易體制受到沖擊。中國推動二十國集團加強貿易和投資機制建設,制定全球貿易增長戰略和全球投資指導原則,鞏固多邊貿易體制,重申反對保護主義承諾。希望通過這些舉措,為各國發展營造更大市場和空間,重振貿易和投資這兩大引擎。
就在21日,在紐約出席第71屆聯合國大會的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發表講話,警告貿易保護主義有擡頭傾向,堅定維護世界貿易組織構建的的自由貿易體制,同時保證中國將在海外投資和全球貿易方面繼續保持對外開放政策。各方應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保護主義。
由此可見,中國的最高決策層同樣關註全球化遭到的挑戰,並表態支持自由貿易,繼續以開放姿態在全球經濟中發揮作用。
“我們中國過去堅持了30多年的改革開放,這是我們內在的動力,但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也為我們營造了良好的環境,所以我們不願意看到經濟全球化的倒退和逆轉,而是繼續經濟全球化。”龍永圖認為,只有堅定地參與全球化的歷史進程,中國的開放才會繼續下去,中國外部才會有一個好的發展環境。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學術專家委員會主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認為,中國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在西方遇到困難的時候抓住機遇,進行新一輪的全球化。“誰都不會否認,中國加入WTO之後,中國的經濟總量翻了一倍,從5萬億美元達到10萬億美元,經濟總量翻倍是有很多因素,但是加入WTO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8月份,鄭永年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的時候變表示:“美國主導的全球化可能出現崩塌,但是會出現新的全球化,像中國所倡導的‘一帶一路’,可以讓其他很多國家因此成長起來。近代的全球化是英法德在推動,後來是美國。……全球化本身不會消失,另外一種類型全球化的出現要求規則重建,以前的全球化是美國為主導的西方資本推動的一套秩序,以後也許會有不同的規則會出現。”
前段時間,特朗普在接受采訪時稱必須重新商談或者退出WTO,認為“WTO也是個災難”。然而,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最近的報告稱,美國若果真推出WTO,將面臨喪失一項重要全球市場準入安排,喪失重要貿易糾紛解決機制,並把全球貿易系統的領導地位讓給中國的“三大風險”。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前,全球貿易增長速度一直維持在兩倍或者兩倍以上的增長速度。但是,危機之後,全球貿易增長乏力,速度開始回落。數據顯示,到2011年,全球貿易的增長速度和全球GDP增速持平,到2014年,國際貿易的增長速度已經開始出現低於全球GDP的增速的情況。WTO最近發布的《世界貿易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全球貿易總量緩慢增長2.7%,與全球GDP增速(2.4%)基本持平,同時預測2016年全球貿易增速將與去年持平,也將是全球貿易增速連續第五年低於3%。
國際貿易轉向國際投資
“以全球貿易和投資來實現全球化的手段來看,過去主要是以國際貿易為主……現在國際投資的作用越來越大。實際上,‘一帶一路’的戰略也是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之下誕生的。”龍永圖表示。
9月22日,商務部、國家統計局、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了《2015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指出201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創下1456.7億美元的歷史最高值,占全球流量的份額由2002年的0.4%提升到2015年的9.9%。
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張向晨在發布會上表示:“中國2015年對外投資的金額是1456.7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金額是1356億美元,這兩個數字相差100多億美元,從統計上來說,從2015年中國正式成為資本的對外輸出國。”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王誌樂在24日的全球化企業發展論壇上提出:“投資輸入是被動融入全球化,投資輸出則是主動型的全球化。”他認為遺撼的是,很多人的思維還是停留在投資輸入國的行為,沒有認識到投資輸出國的局面。
龍永圖認為,中國在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後,逐漸對全球化問題形成了一些基本共識,包括四個方面要素:科學技術發展是全球化最重要的動力;全球化的目的在於全球配置資源;開展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是實現全球化的手段;實現全球化的載體就是跨國公司。
“通過在全球的產業大轉移來實現全球經濟結構的調整,這一點非常重要,過去一個國家的產業結構調整主要是在國內進行的,比如說美國,一個產業多了,從東部搬到西部,從南部搬到北部,這是在國家內部轉移來實現結構的調整。”龍永圖稱,“在過去幾十年中,西方發達國家都利用全球大平臺來轉移產業,實現他們產業轉移和升級的目的,使結構調整付出的代價更小了,經歷的痛苦更少了,需要的時間也更短了。”
龍永圖表示,通過全球成千上萬個跨國公司,特別是其中數百個大型跨國公司的全球投資和貿易,全球經濟結構調整得以實現,而每一次調整都使得國家的經濟質量得到提升。另外,過去配置資源的主體是發達國家,而現在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崛起使資源配置出現了新興國家向發達國家轉移的新網絡體系。
在歐洲和美國,“打零工”的獨立勞動者占總人口的20%~30%,超出官方估計。這部分獨立勞動者中,約有30%不得不靠打零工來維持生計。這表明,盡管歐美各國的官方失業率徘徊在5%左右的低位,但失業率和低工資依然是困擾這些經濟體的兩大問題。
麥肯錫全球研究所近日發布報告《獨立工作:選擇、必需和零工經濟》,研究了美國和歐洲15個國家“零工經濟”參與者的情況。報告給“零工經濟”的“獨立勞動者”定義是:自主選擇何時工作、有多個雇主、可在工作間自由流動。
報告顯示,西班牙人“打零工”的比例最高,達到31%,比例較高的還有法國和美國,分別占到兩國勞動人口的30%和27%。
從人數上來說,美國的獨立勞動者人數在5400萬~6800萬之間,法、英、德、瑞典和西班牙這5個國家的獨立勞動者人數總和在3000萬~6200萬之間。
報告涉及的各國均有超過半數的年輕人參與了零工經濟,但他們在所有獨立勞動者中的比例不足四分之一。盡管有40%~45%的低收入家庭參與到了零工經濟當中,但除西班牙和法國外,這些家庭占所有獨立勞動者的比例不到25%。
根據研究,主動選擇並以打零工為輔助收入來源的“賺外快者”在美、法、德、英、西班牙和瑞典6個國家中均占據最大比例,其次是“主動選擇並以此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自由經紀人。這兩類人加起來占到了所有獨立勞動者的70%~75%。受訪者中,有超過半數的人(美國54%、歐洲58%)都不是以打零工為主要收入來源。
約有5000萬美國人和歐洲人是出於需要而不得不打零工,而其中有2000多萬人將打零工作為主要收入來源。此外,獨立勞動者中有15%的人使用電子平臺來賺取收入。
北京時間11月9日,特朗普以278張選舉人票戰勝希拉里218張選舉人票,當選新一任美國總統,參眾兩院均花落共和黨。這一事件令人始料未及,可謂英國脫歐後的又一項“黑天鵝事件”。
然而,對於很多華爾街人士和美國民眾而言,所謂的“黑天鵝”其實只是“白天鵝”,因為不少選民從去年開始便支持特朗普當選。這也從大選當天的資本市場中充分體現——盡管股指期貨一度在投票間跌停,但北京時間11月10日淩晨,美國市場迎來特朗普當選後的首個交易日,與所有人的預期均不同,風險資產暴漲,避險資產暴跌:美股大漲超過1%,美元指數暴漲近3%,黃金暴跌、回吐大部分漲幅,美債收益率創1年新高。
“市場之所以快速切換了模式,是因為特朗普給了美國一個機會,給了市場一個想象空間。無論是奧巴馬執政還是希拉里執政,都是以‘貨幣政策’為核心,財政政策較為保守,而特朗普則效仿中國2014-2016年,將重心由貨幣政策切換到財政政策。特朗普不一定會成功,但一方面至少短期不會被證偽,另一方面相比奧巴馬和希拉里還是更有可能成功。”九州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表示。
其實,特朗普的逆襲折射出的是各地民粹主義、反全球化浪潮的進一步加劇,在這背後實則是歐美國家貨幣政策過度負重、改革不作為所導致的“長期低增速並發癥”。
央行舉步維艱
“全球可能在2-3年內走到‘T字的分岔點’(T-Junction),此後不是向左走——采取正確的政策行動而使經濟重現生機,就是向右走——迎來另一場危機。” 安聯環球投資首席經濟學家Mohamed A. El-Erian在今年10月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El-Erian則劍指問題核心——市場現在像是“溫水煮青蛙”,這是一個非常明顯地人為制造的市場,市場一直還在期待央行以越來越快地步伐購買資產,但央行的政策已經失靈了。
放眼全球,央行是各國唯一的“鬥士”。日本央行自2012年末並啟動了QQE政策(量化和質化寬松),持續購入政府債券和ETF,且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眾多上市公司大股東,然而其年初祭出的負利率政策卻已經產生了負作用——銀行利差收窄、日元不降反升。如今,日本央行可能發現寬松再也無濟於事,於是轉而將中心放到了盯住長端收益率曲線上。
歐洲央行在2015年3月突破了法律的重重阻礙,大力推行QE政策,至今歐元區核心通脹率仍然與2%的目標相差十萬八千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英國脫歐產生的一系列不確定性、歐洲移民問題滋生的社會動蕩等等都是整個歐洲的嚴峻挑戰。
轉視最早啟動非常規政策的美聯儲,占盡先機者也必定複蘇最快,然而美聯儲也意識到了貨幣政策的極限與局限,因此其在2015年12月毅然啟動了危機後的首次加息,邁出了正常化進程的第一步,如今第二次加息也已經箭在弦上。但由於財政赤字攀升,美國的財政中始終無法發力。
然而,特朗普的勝利演講中直指問題核心,不論其能否最終落實承諾,市場的反應說明了各界對於“不作為”的厭惡。
鄧海清認為,對於特朗普的“治國”思路,從勝選演講出發,預計有以下幾點:
第一,以美國GDP增速翻倍為主要目標。在勝選演講中,特朗普明確表示“我們能夠讓經濟增長率提升一倍,並成為全球最強勁的經濟體”,這將成為特朗普一切政策的核心。再強調一遍,特朗普是一個商人,“政治正確”根本不重要,利益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寬財政”成為唯一確定性的政策。從特朗普競選時的言論來看,市場認為最確定的的是兩點:一是“寬財政”,二是“貿易保護”。到了特朗普的勝選演講,則只剩下了“寬財政”。“寬財政”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擴大基建支出,二是減稅,三是擴大軍事支出。毫無疑問,這三點都將執行下去。
第三,“反全球化”可能只是一個幌子,或者是利益交換的工具。在特朗普勝選演講中,找不到任何“反全球化”的蛛絲馬跡。對於墨西哥、移民問題,特朗普或許會堅持其強硬態度,但對於中國以及其他重要經濟體,特朗普或許會爭取美國更大的利益,但絕不會采用“零和”的方式。
改革和創新重於重於央行協調
盡管特朗普的部分思想頗為理想主義,例如如果制造業回歸本土,這很有可能降低美國的企業利潤,但他的逆襲隱含著市場對於“變革”的期待。
主流觀點認為,這種變革的真正途徑並不在於所謂的全球央行政策協調,更不是競爭性貶值,而是在於創新和結構改革,並以此提高潛在經濟增長率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曾多次提出,致力於提高全球潛在經濟增速已刻不容緩。
根據IMF報告,如果將增長要素做一個分解,不難看到,2000年的大穩健以來,全球經濟增長的驅動因素主要有三個,勞動的貢獻略有上升,資本明顯上升,而全要素增長率(TFP)的貢獻則明顯下降。
早在中國主辦的G20峰會舉辦前,《第一財經日報》此前便聯合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撰文指出,中國主辦的G20峰會議題應明確提出,只有創新和結構改革,才能提高潛在經濟增長速度。
其也具體細化為4個支柱:一是通過創新和結構改革提升全球主要經濟體的增長潛力,重在TFP;二是通過政策協調增強全球金融穩定機制,完善全球金融治理,推進金融監管改革;三是促進國際貿易,通過互聯互通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四是實現包容性發展,改善收入分配,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值得註意的是,危機以來,全球的潛在經濟增速減少了1.25個百分點,各國經濟增長軌道下移後從未恢複到之前的曲線,產生了潛在缺口,上述情況的結果體現為全球投資下降(美國投資占GDP的比重較金融危機前下降了1.5個百分點),出口下降(目前出口為2007年前平均水平的一半)。
IMF副總裁朱民此前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潛在增速在下降,這緣於結構性問題和周期性波動。“最新研究表明,危機對於全球經濟造成很大影響。新興市場、發達國家和低收入國家的潛在增速都在下降,未來全球增速將維持中速水平。”
經合組織首席經濟學家凱瑟琳•曼恩表示,“全球經濟在低速增長的陷阱中掙紮的時間越久,各國政府實現經濟增長的承諾就越難以兌現。如果政府不作為,對於年輕人來說,其職業前景明顯將變得更為黯淡,而未來的年金領取者的收入也將大受影響。”這也將直接導致民粹主義升溫,而歐美的動蕩不安正式伴隨著持續的低增速。
IMF也始終呼籲,采用包括財政和貨幣政策以及結構性改革等在內的多種政策來促使經濟步入更高增速軌道。
“女人天生愛美”,這句話在美妝行業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隨著“她經濟”時代的崛起,女性的消費力愈發強勁。電子商務的滲透也是不可小覷,美妝產品線上渠道交易規模保持快速增長,為美妝行業帶來了深刻的影響。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CBNData)攜手《時尚芭莎》共同推出《2016芭莎美妝大獎線上美妝消費大數據榜單》(以下簡稱為《榜單》)。
此次,CBNData與《時尚芭莎》強強聯合。這份《榜單》基於阿里巴巴電商平臺4.34億活躍消費者的大數據進行深度洞察,一共評選出37個年度最佳獎,10個大獎榜單,215個年度入圍獎告訴消費者如今的美妝消費趨勢及熱門單品銷售情況,用真實的消費數據幫助消費者結合當下美妝潮流趨勢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美出新高度。
從《榜單》顯示,美妝產品以歐美、日韓和國產為主。其中,歐美品牌占據了半壁江山,尤其在口紅、眼霜、香水系列總表現極為出色,包括Dior,雅詩蘭黛,蘭蔻等歐美大牌擁有大批忠實的消費者。而在底妝、眼眉彩妝系列中,日韓品牌以親民的價格和優質的口碑突出重圍,贏得了不少消費者的喜愛。蘭芝、悅詩風吟等大眾品牌就特別受年輕女性的歡迎。
國產品牌則主要在防曬類別中占有優勢,自然堂的防曬霜結合了國內消費者對於防曬產品的整體需求,研發、生產了更為貼切的產品受到了廣泛愛戴。其他護膚,彩妝系列相較歐美,日韓而言優勢較弱,但仍有可以提升的空間。
同時,《榜單》也突顯了目前消費者在美妝消費中的四大趨勢:
趨勢一:年齡不一,美妝需求大不同
隨著年齡的增長,95後對美妝越來越註重,特別是眼妝方面,使用知名品牌眉筆、眼影、眼線逐漸增加,學生黨們對底妝方面的需求量也不容忽視。而相比之下,70後更註重各類面部的保養,補水、淡斑美白、抗老等不同功效的大牌精華個個都不落下。
趨勢二:愛美共性,輕奢美妝人手必備
愛美的女性們對一些輕奢美妝都愛不釋手,從大數據美妝榜單就能非常明顯地看出這一趨勢。例如口紅,香水等這些相對物美價廉又必備的單品,受到越來越多女性的追捧。
歐美大牌的口紅像紀梵希、阿瑪尼、香奈兒等都各有千秋,再搭配令人迷醉的Dior真我香水,這些單品的合理混搭也是吸引異性的絕佳方式之一。
趨勢三:合二為一,功能強勁需求大
功能性美妝產品一直都是美妝市場上的主流,但現在通過大數據洞察卻發現複合性產品正在逐步占領市場。
當下使用的防曬霜大部分都集美白、隔離、保濕於一體,多重功效的產品更受到廣大女性朋友青睞。隔離也是如此,它不僅能抵抗外界空氣的汙染,也能修飾膚色。這些單品受歡迎的程度更多折射出美妝產品的功能性從單一性到複合性的轉型已經是大勢所趨。
眼霜類產品也再次驗證了這個事實。眼霜、眼周精華的功效不再是單單的保濕、淡化黑眼圈、抗皺、緊致這一系列功能多效合一,更受人們的青睞。
趨勢四:全面呵護,內外滋養都不落
美妝已並不是只有大家潛意識里的護膚和彩妝,全身護理(身體護理+頭發護理)得到了越來越多女性的重視,其中洗護套裝最受女性歡迎,而造型套裝男性購買比例更高。
而從面部基礎護理來看,再也不是之前單一的洗面奶,水,乳三部曲,更是趨於多樣化。面霜,面膜也逐漸衍生為日常護膚的必備步驟之一。
日本經濟產業省8日發布消息稱,關於中國在世界貿易組織(WTO)中的地位,已決定繼續不承認中國是“市場經濟國家”。日本將維持容易對不當傾銷征收高關稅的“反傾銷稅”機制。
共同社報道稱,這是因為中國尚未解決國有企業等產能過剩問題。日本擔心中國的廉價商品大量湧入,與持同樣方針的美國與歐盟統一了步調。
關於在調查傾銷問題時,對象物品按照國際價格估算,而不是按中國國內價格,以便易於征收高額關稅的制度,日本在迎來失效期限的11日之後仍將繼續實施。
中國的非市場經濟地位問題源於當年加入WTO時簽訂的《入世議定書》。議定書第15條規定:“在針對來自中國的產品發起反傾銷調查時,並不自動用中國產品國內價格作比對價格,而是選擇第三國產品價格,即替代國價格作對比價格,這種待遇保持15年。”
今年12月,中國加入WTO將滿15年,按照入會協議,世貿組織應當如約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中國外交部此前就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問題表示,中國政府始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的改革,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致力於營造更規範、更穩定的市場經濟環境。中國在發展市場經濟方面取得的成就也是舉世公認的。
美國當選總統唐納德·特朗普的前外交政策顧問卡特·佩奇日前到訪俄羅斯。他表示,美國和歐洲企業非常有意返回到俄羅斯經濟的一系列領域。
據俄羅斯衛星新聞網9日報道,佩奇於當日抵達莫斯科,並與數位企業家和政客舉行會談。佩奇稱:“美國企業和歐洲企業一樣非常希望返回俄羅斯市場,他們的興趣涵蓋廣泛的領域。”
佩奇還表示:“敵對地試圖通過西方制裁的方式懲罰俄石油以及其高級管理層並沒有達到目的,卻使西方企業受到損失。”
“本周的交易證明了這些限制,因為很多有潛力的戰略投資夥伴被排除在外”,佩奇說道。7日,俄石油總裁謝欽稱,俄羅斯最大石油企業19.5%股份的私有化交易已經完成,售價105億歐元,收購方兼戰略投資方為嘉能可國際和卡塔爾投資局。
佩奇
據新華社10日報道稱,佩奇在美國總統選舉期間擔任特朗普團隊外交顧問,被認為是親俄派。佩奇曾作為投資銀行美林的投資經理人在俄首都莫斯科工作,現在紐約運營一家名叫“全球能源資本”的咨詢公司,業務主要涉及俄羅斯和中亞國家的石油和天然氣。
值得一提的是,對佩奇的到訪,俄羅斯總統發言人德米特里·佩斯科夫表示,克里姆林宮和佩奇沒有接觸,也不打算接觸。
佩斯科夫稱,克里姆林宮通過新聞報道得知佩奇一行訪俄,但他不知道佩奇將以何種身份在俄羅斯會客。至於是否與其接觸,他表示,“坦白說,我們沒有接觸,也沒有這方面的打算。”
12月15日,民政部公示了第二批民政部登記的基金會2015年度年檢結果,其中有11家年檢不合格。
從民政部網站獲悉,第二批公示的基金會共有104家,其中83家年檢合格,10家年檢基本合格,11家年檢不合格的分別是歐美同學基金會、華民慈善基金會、中國關心下一代健康體育基金會、北京交通大學教育基金會、中央財經大學教育基金會、紫金礦業慈善基金會、海倉慈善基金會、中華文學基金會、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瀛公益基金會、中國治理荒漠化基金會。
今年6月,民政部公示了第一批民政部登記的基金會2015年度年檢結果,98家基金會中有88家年檢合格,9家年檢基本合格,1家不合格的是民福社會福利基金會。
本次公布的11家年檢不合格的基金會名單
據新華社15日報道,根據民政部出臺的《基金會年度檢查辦法》,基金會不按照捐贈協議使用捐贈財產,擅自設立基金會分支機構、代表機構,基金會理事、監事及專職工作人員私分、侵占、挪用基金會財產,或違反《基金會管理條例》關於基金會組織機構管理方面有關規定的,有以上情形之一,登記管理機關可視情節輕重作出年檢基本合格或年檢不合格的結論。
按照《基金會年度檢查辦法》,登記管理機關作出基本合格或者不合格年檢結論後,應責令該基金會或者境外基金會代表機構限期整改,並視情況依據《基金會管理條例》有關規定給予行政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