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別逼自己當個「好媽媽」

2013-04-22  TCW
 
 

 

懷孕的時候,一位經歷完美在家生產歷程的朋友給我席爾斯醫生的書,成為我的聖經。《育兒寶典:從出生到兩歲,你必須知道的大小事》(The Baby Book: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About Your Baby from Birth to Age Two),我每晚必讀。我將丈夫該知道的段落畫線,讓他也跟著注意;我對於強調母子親密性的看法頭點個沒完,再同意不過。(席爾斯醫生是倡導親密育兒的現代宗師,親密育兒法是鼓勵母親時時刻刻都和嬰兒保持親密接觸的一種流行哲學,舉凡背寶寶、餵母奶和一起睡等等。)

我想像自己邊寫文章邊背著蕾雅,在午休時間烹煮有機嬰兒食物,快樂的窩在床上餵母奶,偶爾還和寶寶一起打瞌睡。

這當中的一些情景的確發生了——我已經能夠整出一頓像樣的糊爛有機餐,我也試著使用布尿片長達一整個月,直到洗衣槽散發出來的臭味無法忍受……然而當我無法完成所有的自然媽媽計畫時,我很失望(極大部分是對自己感到失望)。一開始我以為是因為蕾雅出生時的危急狀況——在並非完美的情況下生孩子的壓力讓我無法將母性發揮到最好。不過現在我比較懂了。

天生母性是建構出來的理想典範

若要保有自外於孩子的任何生活,唯一的法寶就是「彈性」,它能讓你平順的度過一天。倘若你只有你一人得打點孩子的每日所需,那麼你絕對沒有辦法顧及自己的需求。換句話說,如果天生母性還得靠別人推一把才行得通,那它就未必是一條準則。

我曾有過自認為展現天生母性光輝的一刻。經過數週,因早產而不易餵母奶的蕾雅,終於首次快樂的吸著奶水。我俯看著她從我的身體吸取養分不禁淚盈於睫。這就是我曾聽聞過的一刻,是我所期盼的一刻。

正當我這麼想著,蕾雅打了個噴嚏,在我的奶頭上留下紅紅綠綠的鼻涕屎。於是我終於了解,沒有任何書籍或哲學可以教會我如何育兒。儘管我滿心幻想著要去實現席爾斯醫生的育兒經,現實卻不偏不倚的擊中了我的奶頭。

荷蘭育兒研究員佩特拉.彼士肯斯(Petra Buskens)近期在她的一本關於母職與心理分析的書中提到,這種直覺的天生母性事實上是由現代經濟和政治現實所建構出來的理想典範。

缺乏社會支援現代媽媽總深陷罪惡感

以前的母親有來自整體社區的支持,她們和其他男女老少一起擔起育兒工作,那些人在做著和育兒無關的活兒同時也幫忙育兒。可是就在女人被推上公共領域後,社會便將「高貴的母親身分」轉變成一種「神聖的職業」,並且告訴婦女養育小孩應該是屬於家務、獨自完成的任務。

三十三歲的德妮爾住在波士頓郊區,她有了大麻煩。生了第一個寶寶後,德妮爾發現自己住的地方距離家人和朋友聚集的紐約有四個半小時的車程。

對於親密育兒法躍躍欲試的德妮爾發現她幾乎不可能工作。「因為必須通勤,所以基本上我每天都要跨坐在公共廁所的馬桶上擠奶,可是在產後四個月,我每天仍會擠出十五盎司的奶水。」

她說缺乏社會支援,獨自做著這些「自然的」與兒子連結的工作,讓她覺得自己快要瘋掉了。「即使我面臨了這麼多的挑戰,我兒子還是很棒,不過我很確定他感覺不出我承受的壓力有多大。我,總之,唉,經歷這一切,我都快瘋了。」

彼士肯斯寫道:「現代育兒的實況距離期待太遙遠了——它一點都不『傳統』。」她指出媽媽們因為亟欲想要依附所謂的自然育兒哲學,卻又得不到像她們高曾祖母們那樣的支援,於是便時常引發「令人感到虛弱的」罪惡感。

「媽媽們試著在越來越支離破碎及不甚支持的社會環境中實施偉大的親密母職日程表。」基本上,我們實施的是缺乏網絡的親密育兒法。

事實上即使聲稱平等的婚姻,也在小孩加入後變得越來越「傳統」。突然間共有的責任全讓給「媽媽懂比較多」本質論,而「自然」育兒論認為女人應擁抱回歸本能母性的做法。畢竟我們是媽媽。

當女人是唯一的照顧者時,男人不僅得到免參與的通行證,女人還會因為自己無法處理,而覺得自己是個壞媽媽。身處在一個認為妳該和寶寶如影隨形的文化裡,媽媽們會覺得喘不過氣來實在不足為奇。

就如同一個媽媽在熱門育兒網站Babble所言:「只要我的男性友人試著跟我說我的『工作』沒有那麼糟糕時,我就會問他們,有什麼工作必須一週七天,每天二十四小時待命,沒有病假,沒有午休,需要無比的耐性、在生命裡的每分鐘都要對另一個人完全負責,而且還沒有辭職這個選項。」

當母親之所以艱難,是因為直到我們終生和一個必須相信是生命中最值得的工作監禁在一起以前,我們並不了解自己會碰到的是些什麼。

在暢銷書《當母親的代價:為何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作仍被低估》中,安.克里丁頓(Ann Crittenden)認為母職被尊崇的程度和它在文化、經濟上的實際價值相去甚遠。她寫道,我們嘴巴上說母職很重要,但行動上卻並非如此。

不可否認的,我們必須讓媽媽活得更輕鬆(和公平)一點,方法就是在家庭、社會、政策上全方位的重視她們的工作。因為如果女人仍相信她們所能做的最重要一件事就是撫養子女——而子女必須是他們的宇宙的中心的話,那麼婦女的社會生活只會減弱和不被認可,而我們的育兒和私人生活也將因此更形狂躁、更吹毛求疵。

我欣然承認自己過於使勁,給自己太多壓力。我一直覺得不適任。我總認為自己是失敗的。我從不在一天將盡之際認為自己已給了孩子足夠的時間,足夠的社會、成長、文化涵養內容。只要我這麼看事情,那沒錯,母職就是一個工作,一個我做得不怎麼成功的工作。

現在,我仍然相信做母親所付出的勞力是重要且有價值的嗎?當然相信,我只是不認為將每一分精力都放在育兒上,就會對蕾雅到底成為流浪漢還是女總統有決定性的作用。

是的,母親很重要,不過不是因為我們是女人,抑或是我們和小孩有血緣關係。我們之所以重要,是因為我們是那些愛護及照顧一個正在成長的人類中的一個。

想當快樂媽媽就別用「標準」壓死自己

如果我們想要從這個經驗裡得到一些樂趣,就不要認為自己是唯一一個能把這件事情做得對的人,也不要以為必須經過某種折磨或做出巨大的自我犧牲才算把事情做對了。

並不是說女人就不該在乎育兒工作,不該為育兒調整社會和事業步調。我也不認為女人不應該待在家裡陪伴孩子。我想聰明的做法是,把育兒工作融入生活當中;我不認為它必須成為我們的身分認同的構成要件。

事實是,我們可以在喜歡育兒、發現它既充實又有價值的同時,也意識到母職裡的瑣碎小事並不如這個社會要我們相信的那麼重要。我們在不相信世界繞著孩子轉的情況下也可以疼愛孩子。我們在不認為育兒是自己做過最重要的事,或是對社會做出的最大貢獻時也可以樂趣無窮。

我們也許是筋疲力盡、工作過度的媽媽,但是仍然清楚知道還有許多其他更辛苦甚至更重要的工作。因為只有當我們回歸育兒的本質——它是種感情關係而不是個工作——我們才能夠讓自己不去期待,才能夠脫離那令人窒息、有著如雇員般要求的母職標準。

所以,沒有錯,讓我們務必確保育兒工作有其價值,但是關於女人這部分,也讓我們少評價一點吧。(本文摘自第二章、第五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850

普京:別逼我進入狂暴模式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2195

按照布魯金斯學會專家的分析,俄羅斯主動挑起圍繞克里米亞半島的問題,針對的並非烏克蘭本身,而是西方國家,因為普京已經把不斷向東擴張的歐盟看成北約的政治武器,而歐盟對烏克蘭的邀請已經越過了普京設定的紅線。這次普京不顧短期的經濟利益下狠手應對,就是要警告歐盟不要“獨占”烏克蘭。 本周普京快速“吃下”克里米亞半島,踩入了西方的禁區,令局勢再度加劇,似乎有點出人意料。但普京強硬應對其實也符合布魯金斯學會的分析邏輯,“如果我們(西方)決定嘗試對他來硬的,他將更硬地反擊。”就在普京本周二對克里米亞問題表態前,據華爾街見聞網站實時新聞報道: 歐盟擴大委員會專員Stefan Fule稱,歐盟重申願意接受烏克蘭為歐盟成員。 正如布魯金斯學會分析的,讓烏克蘭在歐盟和俄羅斯之間作出抉擇,本來就是一個錯誤的外交策略。烏克蘭是誰都不能獨自吞下的硬骨頭,烏克蘭單方面傾向哪一邊,都會導致歐洲的政治局勢不穩。 然而,西方領導人看似還沒接受這個事實,起碼暫時不能在政治層面上作出這樣的妥協。本周五,在俄羅斯完成合並克里米亞半島的最後法律程序的同時,歐盟宣布與烏克蘭簽訂合作協議,據路透社報道: 歐盟和烏克蘭本周五簽訂了具有政治合作核心元素的協議... 該協議承諾烏克蘭和歐盟將建立更緊密的政治和經濟合作,但更多關於自由貿易的實質性協議將會在5月烏克蘭舉行新總統選舉以後才會簽訂。 這似乎再次擊中了普京的痛處,因為歐盟再次嘗試獨自“吃下”烏克蘭,這是普京所不能接受的。雖然歐盟的外交官員認為,歐烏簽訂了合作協議仍然可以令烏克蘭保持中立,然而,普京真的會這麽看嗎?智庫機構開放歐洲是這麽分析的: 北約明顯是軍事聯盟,而歐盟也有自己的國防政策:歐盟派軍隊幹預爆發沖突的地區和執行軍事任務,比如說在索馬里、波斯尼亞和非洲的任務。里斯本條約也加入了聯合防衛的條款。並非所有的歐盟成員國(包括奧地利)都是北約的成員國,但奧地利已經派出軍隊執行歐盟的任務。雖然歐盟不等價於北約,但在柏林+協議(Berlin Plus Agreement)的條款下,它們的合作越來越緊密了。就算對中立國家來說,這兩者的區別現在已經變模糊了。 ...如果按照當前加入歐盟的程序,烏克蘭是不大可能加入歐盟的,也很可能維持在歐盟的防衛協議之外,除非為烏克蘭制定特殊的條款。 這應該令俄羅斯感到擔憂嗎?邏輯上來說不應該,因為歐盟和我們所看到的烏克蘭,都不是好戰的巨頭,不會對俄羅斯的黑海艦隊造成威脅。但從俄羅斯多疑的角度看,“更緊密關系”可能會令其產生錯誤的結論。 (藍色代表僅是歐盟成員,綠線代表同時為歐盟和北約成員,橙色代表僅是北約成員)  從上圖可以看出,俄羅斯更像是一只被逼上懸崖邊的老虎,如果歐盟希望再踩入其最後的立足點——烏克蘭,俄羅斯就要和你拼命了。因此,本周五歐烏簽訂的合作協議,可能會再次激怒俄羅斯,令烏克蘭局勢進一步惡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953

菜鳥業務 別逼客戶說Save it!

2016-07-04  TCW

業務新兵Mary力求表現,每天照三餐問候潛力客戶。一日,主管問起進度,她自信滿滿說:「我介紹下訂優惠,很多客戶叫我save it,月底應該會進帳。」如果你也是業務員,你聽懂了客戶的回話,其實得反面解讀才對嗎?

1.Save it.

【你聽成】保留產品╱折扣╱優惠條件 【真義是】省省吧!

解析:save it是常見口語,意思是要求對方停止目前在做的事,因為無論如何都是徒勞無功。當客戶明白叫你別再白費唇舌,那就是該自省是否說話稍不得體了。

例句:Save it! I don't think this product you're talking about meets my needs.

(省省吧,別說了。我不覺得你們這項產品符合我的需求。)2.You're SO full of it.

[你聽成]你還吃得真飽 [真義是]你真是吹牛大王!

解析:當一個人誇大其辭或言行太超過時,都可以用you're so full of it來指責對方。一旦客戶這麼不客氣了,也許是你介紹產品優點時過於浮誇,或者態度不佳冒犯對方。

例句:I know your job is to promote this new product,but you're so ful I of it.

(我知道你的工作是促銷這個新產品,但你說得太天花亂墜了)Can't you just give it a rest?

[你聽成]想休息一下嗎? [真義是]行行好,放過我吧!

解析:聽到rest別直譯為「休息」,因為在美式口語中rest、break有時表示「清靜」。若你常用電話或簡訊問候客戶,可能有一天會聽到對方脫口而出還他/她清靜。

例句:I need time to think about it. Can't you just give it a rest and don't call me again?

(我需要一些時間考慮。你就不能暫停一下,別再打電話來嗎?)

撰文者湯名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95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