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五粮液:股东财富最大化实现了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64b5010102dwme.html

====近 期,五粮液和茅台集团想要设立财务公司的新闻,已经被各大媒体传遍每一个角落。而五粮液更是在公开场合强调“五粮液股份不缺钱”,开设集团财务公司的目的 是“五粮液集团发展又需要钱”。这个声明言简意赅,为此,前两天的博文专门提及“集团财务公司”这一知识点来补充,想让大家了解更多。今天打开邮箱,看见 好友发来一封电子邮件,是关于五粮液的。之所以他给我发来,是因为前两天电话中谈及五粮液组建财务公司的事情,他说稍晚的时候有资料给我发到邮箱。今日读 完之后,想要和大家一起分享。=====

 
五粮液:股东财富最大化实现了吗? 
   五粮液的股东创办企业的目的是增加自身财富。而投资企业的目的在于它能给股东(企业的所有者)带来超过其期望的未来报酬,这种报酬包括2方面:   1.获得现金股利   2.出售股权获得资本利得。
 
如果我们把五粮液股东财富看成是EPS(每股净利)的函数,则企业通过2种路径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这一企业财务目标:
 
1.“做饼”(指企业创造的全部报酬,即EBlT)。保持资本结构不变的前提下,尽可能把“饼”做大来提高EPS。其重点是降低产品成本,充分利用经营杠杆,加快销售收入增长。
 
2.“分饼”。在“饼”大小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合理调整资本结构来提高EPS。重点是降低资本成本,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多利用相对便宜的债务资本和无息负债,尽力节约利息费用。
 
 
一、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途径: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策略选择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所有的产品都是沿着一定的生命周期发展的,产品从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在这个周期里,产品销售价值的趋势要根据该产品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来做出理性判断,现在就来看这四个周期:
 
企业采取何种方式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实际上与公司的自身发展阶段和投资战略相关。公司基于对公司产品所处发展阶段的判断做出投资决策,以及相应的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决策。
在企业生命周期初始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用于经营设施(如产品生产场地)、辅助设施、试销及市场开发等方面,而来自销售收入的现金注入不仅少而且慢,因此 需要不断地向企业注入新的资金,而此时,产品能否为客户所接受,市场能够扩大到何种规模,公司能否获得足够的市场份额,这些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经 营风险会很高,为了把总风险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上,财务风险就应尽可能降低,在这一阶段最好使用权益资本而不是债务资本,同时,现金净流量为负,不大可能分 红。
当企业的产品进入成长期,销售规模就开始快速增长,并产生比创业阶段更充裕的现金流。但是,对大多数公司而言,对某个产业领域构建进入屏障通常是在其高速 发展时期完成的,以便在产品开发潜力被确认时能阻止竞争对手追随本企业具有竞争性的创新技术进入该领域。企业必须在总体市场开发和市场占有拓展两个方面同 时投入大量资金,同时为了与生产活动中不断增长的规模水平相匹配,也需要大量的投资。
 
而在这个阶段,企业经营风险的程度依然很高。这意味着必须采用适当的融资渠道,将财务风险控制在低水平,也就是需要继续使用权益资金。同时,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现金也必须重新投入到经营中去,这最终导致股利支付率保持在低水平上。
企业在经历了成长期之后,销售高而稳定且利润空间合理的成熟阶段开始出现,其公司持续花费大量的资金来寻求和维持早期阶段的高增长率在财务上的合理性越来 越小,此时的战略重点转移到保持现在的市场份额和提高效率,维持已经达到的销售利润率水平。经营风险会降低,通过负债融资而提高财务风险可以用降低的经营 风险抵消,并且因为这个期间的净现金流量已变成正数,借款和还款成为可能。
 
在早期阶段,企业股东的投资回报是通过在投资上的资本利得来获得的,但企业一旦进入成熟期,获得资本利得的可能性就降低了,利润比较稳定但不能期望继续猛增,未来的增长将主要取决于效率上的提高而不是在销售量或销售额上的大幅增长。
 
如果企业不再需要过多现金,通过提高股利支付率或用多余的现金回购部分股票是将现金转移给投资者的一种合理有效的办法。
企业在成熟期所创造正现金净流量的能力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除非它能创造巨大的市场,并能无限制地持续下去),而且市场对产品的需求最终将逐渐衰退。需求的减少伴随着现金流入量的减少,一旦市场需求不可避免地下滑,企业再投入同样的资金以维持市场规模是很不明智的。
 
那么企业就会对衰退业务的再投资尽可能的减少,因为未来的增长前景并不乐观,据此,企业应实施高额股利分配政策。实际上,在衰退期,由于无充分理由进行固 定资产的更新重置,股利的发放额可能超过税后利润数额。虽然固定资产的更新重置是维持现有经营规模的一个通行办法,但在衰退期,这种做法并不合理。实际 上,股利应该等于利润与折旧之和,股利发放的一部分就相当于资本的返还。
通过生命周期理论可看出企业财务目标实现的路径原理(如表1所示):在单一产品情况下,成长期应追求规模经济效益,不断增加EBIT,即采取“做饼”路径;而在进入成熟期以后,应减少固定资产投资,调整资本结构,通过高分红、股票回购等方式回报股东,即采取“分饼”路径。
 
1 不同产品生命周期下的财务政策选择
产品生命周期
经营风险
财务风险
融资来源
股利分配
股东价值
最大化实现方式
初创期
非常高
非常低
权益资金
     做饼
成长期 
权益资金
一般
成熟期
中性 
中等性
债务资金 
分饼
衰退期 
  
  
债务资金
100%
 
 
二、五粮液:股东财富最大化实现了吗?
近年来,由于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居民消费心理的变化,白酒的生产量开始大幅度的萎缩,1996年是高峰值期,自2004年之后是下降期。对白酒行业的发展,五粮液的王国春曾经说过:“白酒市场在今后10年内会不断萎缩,今后十年销售规模大概在每年250300万吨。很显然,白酒行业已经进入成熟期。”五粮液在近几年是如何选择其投资政策以及资本结构、股利分配决策的呢?
首先,不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和增加员工。自2001年以来,五粮液进一步加大了对白酒产业的投资,随着产能的扩张,其销量也逐渐上升,但是自2004年之后,其产能开始下滑,这就意味着增加的产能几乎没有发挥作用。而2001年开始,五粮液的员工数目一直呈上升态势,相应的人均利润也随之下降。这符合我们前面关于“过度投资”、“讨好员工”的理论猜想一。与此成鲜明对比的是,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也随之下降。  
 
为了进一步揭示五粮液股东追加投入与增加的净利润之间的关系,利用边际分析法,对五粮液近几年净利润、净资产及报酬率进行定量分析。可以看出自 2004年,股东对企业追加投入的净资产,每年远远低于行业的平均净资产报酬率,低于股东的期望报酬率,甚至低于以国债年利率表示的无风险收益率,有的年份还是负数。这表明五粮液的股东投入企业的资本机会成本没有得到足够的“关心”。这印证了前面的理论猜想二。
其次,保持较低的资产负债率水平。我们知道,如果项目的投资回报率超过银行贷款利率,通过使用一定的债务资本还可以提高净资产收益率。从公司近几年年报来 看,五粮液的资产负债率显示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而且这些负债全部是商业信用形成的无息负债,公司多次出现没有银行贷款,显然公司管理层认为使用股东的钱 “更便宜”,而且是软约束。
 
在公司目前经营效益非常好,经营风险很低的情况下,保持如此低的负债结构,没有充分发挥其财务杠杆作用来提升公司的每股净利,增加股东价值,管理层囤积自由现金流量动机十分明显。
最后,在没有更好的投资项目的情况下,留存大量资金,这些留存的资产不能产生与投资通常可获得的收益相等或者有更高的收益,使股东的财富受到损害。五粮液自2000年以来分红很“吝啬”,在如此富有的情况下,一毛不拔,不分配、也不进行资本公积金转增。靠留利和配股,公司的净资产却上升很多,但留用的利润和配股资金几乎没有带来任何边际效用。
 
显然,股东资本巨大的机会成本没有被管理层放在“心上”。从当地政府、公司实际控制人的角度看,他们不愿意通过分红派现、股票回购等方式让资金流出宜宾市,流出上市公司,因为这对当地经济发展不利。这也印证了理论猜想二。
很明显,五粮液采取的是“做饼”的策略,如上述及,财务政策的选择应该与企业自身的发展相适应,“做饼”需要有“做饼”的条件,如行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 景、企业具有击败竞争对手增加市场份额的能力、规模经济效应不够充分、降低产品成本尚有潜力可挖、品牌等无形资产可带来可观的额外利润或具有新的利润增长 点等。
 
在行业明显缺乏成长性、竞争十分激烈的外部环境下,处于成熟期的五粮液并不具备“做饼”的基本条件,在拥有大量自由现金流量且考虑股东投入资本巨大机会成本的情况下,“分饼”路径才是最有利于实现其财务目标的现实选择。
假如五粮液采取“分饼”路径,会给股东带来什么财务后果呢?由于五粮液是单一产品经营企业,并且股东追加投资的机会成本必然大于0,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如果五粮液增加负债使资产负债率增加到50%,然后公司将相当于借款金额的资金作为现金股利发放给股东,其他条件不变(总资产、所得税率,流转税不变),则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将会得到提高。
因此,五粮液急需在对经营者完善财务激励和加强财务约束的前提下,改善公司的财务政策。而这种改变必须是多层次的——
 
1.多用债务融资增加财务压力,降低人工成本和资金成本,合理纳税筹划,提高每股净利水平,多分红派现或进行股票回购。
 
2.在降低资金成本当中,还可以建 立自由的现金池,成立集团财务公司,以便顺利回笼集团资金,降低资金使用成本,形成统一拆借。这样即加强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又对成 员单位提供担保,办理成员单位之间的委托贷款及委托投资,对成员单位办理贷款和融资租赁,办理成员单位间的内部转账结算和结算、清算方案设计等。
 
3. 减少股权自由现金流量,加强集团和股份之间的产权改革,对无形资产做适度投资,对固定资产投资采取收缩策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709

最大規模太陽能路燈實驗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2-04/100334074.html

小樓鎮是廣州市北部山區的一個小鎮,屬於廣州市越秀區定點扶貧對象,下轄20個行政村和 1個居委會。

  11月24日,約午後1點。小樓鎮政府三樓會議室,一夥人正在七嘴八舌討論鄉鎮路燈工程建設碰到的問題,內容瑣碎。廣州市建委的一名官員聽著突 然有點不耐煩,「這有什麼好討論的。」在他看來,關鍵是要抓緊時間施工。

  他的焦慮自有道理。此次鄉鎮路燈工程,是廣州市要落實的「十件民生實事」之一。更有多名受訪者稱其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太陽能路燈照明示範項 目」。項目主要採用太陽能LED路燈設備,分兩期進行,總投資超過10億元。第一期是今年底必須完成8個標段12個鎮的施工,需要安裝路燈五六萬盞。留給 施工單位的時間並不多。

  太陽能路燈並非新生事物,近幾年各地示範項目處處可見,但示範過後即入沉寂。廣州此番嘗試魄力頗大,只是能否持久運行,主事者亦心中無數。

  廣州正如火如荼進行施工,遠在北京的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總工程師肖輝乾一聽此事,卻不勝訝異,沉默片刻,連稱要慎重,「你到北京農村 看一下,花了好幾億元建設的太陽能路燈,大部分都壞了,都浪費了。」

決策始末

  11月4日,廣州市發改委覆函稱,同意實施鄉鎮路燈建設工程,新建路燈15.18萬盞,白雲、花都、增城和從化四區就佔11.68萬盞,其中普 通LED燈5.2萬盞,太陽能LED燈5.75萬盞,另外的番禺、蘿崗和南沙三區也分得3.5萬盞。

  至此,這項民生工程計劃終於敲定。根據一年前廣州市建委的調查數據,廣州市北部山區八鎮未安裝路燈道路總計1568公里,需安裝路燈約4萬盞, 其他鄉鎮農村未安裝路燈道路總計3888公里,需安裝路燈10.9萬盞。

  「建國這麼多年,終於可以把路燈送到鄉下。」不過,8月開始進行摸查的設計部門發現,最大的難題是電源。參與工程方案設計的一名工程師指出,村 與村之間距離很長,拉電線電纜不太現實,需要開路、破路,管理也很麻煩。此外,有些村的有效用電量只能滿足本村照明,沒有多餘電量用於路燈。

  設計單位也曾比較過拉市電和太陽能兩個方案,從一次投資上講,如果是拉市電,一盞燈綜合單價大概6000元,而太陽能LED大概是8000元一 套,拉市電並不佔有很大成本優勢。而且拉市電還涉及電費問題。該名工程師指出,有些村集體年收入不過一兩千元,如果是拉市電,以一盞路燈每年90度電計, 每村每年應付電費5000元左右。「廣州市政府只管一次投資,電費就只能由村裡支付,但村民根本負擔不起這個電費。」

  「我們原本也想過用鈉燈和拉市電,跟建委多次討論交流,方案也經過七八次修改。」該工程師指出,方案大量採用普通LED燈,主要是政府希望引導 這個產業發展,「廣東政府強推LED已經很普遍了,以前設計時,要求戶外推廣LED,現在連戶內也要求用。」

  設計單位調查過設備價格後,發現LED和太陽能的成本已有所下降,「下降到我們可以接受的範圍。」

廣州做法

  不過這仍是一筆巨大投資。由於大部分採用太陽能LED設備,除番禺、蘿崗和南沙三區需自籌資金外,此次白雲、花都、增城和從化四區總投資估算約 10.76億元,資金來源包括企業贊助和財政資金,其中廣汽集團捐款4億元。

  儘管太陽能LED方案是出於現實需要做出,但作為一項創新之舉,廣州政府不得不慎重。《照明工程學報》2009年的一篇文章指出,2008年北 京地區的太陽能路燈工程在一年左右需要更換蓄電池的達到83%以上,而江西某個路燈工程,1000多盞太陽能路燈在2008年底完工,到2009年3月份 去檢查時,僅下了三天雨,就只剩三盞燈還能亮了。

  前述廣州市建委官員回應說,政府已考慮到相關問題。他指出,傳統招標一般是採用施工標,施工單位中標後,為壓縮成本,可能採購劣質燈具設備。而 廣州此次採用設備標,即施工單位和設備單位捆綁投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障質量。此外,政府也與施工單位簽有三年保質期,同時將一定比例的工程款作為保證 金扣押,三年後支付。

  事實上,圍繞著這個龐大工程,今年5月起有些鄉鎮已開始試驗段施工。一名中標企業負責人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按照標準,連續七天陰雨後仍 可亮燈,我們的試驗段曾經歷過連續九天的陰雨天氣仍然亮燈。」

  即便如此,整個操作流程中仍有失嚴謹。8月1日,廣州市發改委對項目建議書進行批覆,同意項目建設,同時要求編制工程可行性報告後再報批;11 月4日,發改委最終批覆。但在這期間,該工程的設計招標和施工招標早已進行,比如工程的業主單位廣州市隧道開發公司9月便發佈施工招標公告。

  「各方幾乎同時進行,甚至招標結果尚未公示,中標單位就已開始著手作業。但這也是中國工程項目中的一貫做法了。」一名接近投標單位的人士透露, 招標結果公示後,有數家投標單位投訴,「但投訴不被受理」。

  這筆新能源投資吸引了諸多廠商投標。以第一期工程建安費5.4億元的預算看,最後中標價格只有4億多元。多名中標廠商表示這也就是成本價,企業 盈利有限。「這樣的價格,恐怕難以保障質量。」上述接近投標單位的人士稱。

能一直亮下去嗎?

  工程建設方案也有瑕疵。在廣州市《鄉鎮路燈建設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中,提到了一個最為關鍵的問題,即電池設備壽命只有3-5年,屆時面臨電池 更換的難題。保質期只有三年,三年後的維護問題如何解決?但上述官員認為,當務之急是「先讓鄉村亮起來」。

  三年後的事情無人關心,這是專家們最擔憂的。肖輝乾總工程師指出,北京太陽能路燈工程號稱壽命長達10年-20年,結果沒有幾年就壞掉。

  按照廣州市政府的計劃,市財政僅負責鄉鎮太陽能路燈的初次投資,維護由鎮政府負責。對比前期投入,太陽能路燈後期維護成本相當高昂。以一盞路燈 為例,太陽能蓄電池3-5年需要更換,每盞路燈需要兩個電池,以每個電池約1000元價格計,每三年需要更換的電池價格上億元,這對廣州北部山區各鎮政府 無疑構成巨大財政壓力。

  此外,以北京為例,其2009年-2012年「亮起來」工程建設年度投資測算彙總表顯示,總投資約五六億元的項目,四年僅運轉維護費就接近 500萬元。

  從地理位置上看,廣州處於廣東南部,全年日照為2200-3000小時,總輻射量為每年4400-5000兆焦耳/平方米。「日照條件大概在全 國處於中等水平,不是特別理想。」上述工程師指出,採用太陽能路燈方案,只是從廣州鄉鎮經濟條件和環境出發,尋找一個現實可行的方案,「但就實際而言,並 不建議做太陽能路燈」。

  在這種情況下,曾有人提出風光互補方案,即風力加太陽能發電,「做成一個小型電站,以一拖五,成本比太陽能還節省10%-20%。並且一桿五盞 燈,容易防盜」。接近投標單位的人士透露,方案提出時,設計單位表示已經太晚,來不及修改。接受採訪的該院一位工程師也不認同風光互補方案,認為鄉村情況 特殊,設備越簡單越好,「因為無人管理,後期維護不宜複雜」。

  對於廣州鄉鎮路燈工程,復旦大學一名學者指出,政府採用太陽能LED路燈無疑是正確的,「技術比較成熟,隨著規模擴大,成本正在不斷降低,而且 對於正陷入低谷狀態的國內光伏產業來說,也是一則利好消息。」不過他指出,政府投入在管理上必須具有延續性,或者在體制上創新,例如將之私有化給公司做後 期管理,「政府不太適合做這種事情」。此外,他認為,在光伏產業政策導向上,與其鼓勵路燈,不如鼓勵架設家庭發電裝置。

  這項仍存留諸多爭議又耗資巨大的工程,在政府推動下已匆忙上馬。從提交項目建議書到施工建設再到完工驗收,原計劃用時32個月,在實際操作中已 被縮短至不足一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796

最大科技業「軍火商」 苦等晶圓油水


2011-12-12  TCW

 


十一月中旬,美商應用材料 (Applied Materials)董事長暨首席執行長史賓林特(Mike Splinter)特別來台四天,參加台積電供應鏈論壇。大家特別期待的是,在全球經濟能見度不高,而半導體產業具有龍頭的指標意義,應材做為半導體設備 最上游,更是最能描繪出未來景氣輪廓,市場對應材的看法也格外期待。

位居最上游大廠擴產,它先知道

史賓林特在接受專訪時表示,不認為明年歐美將出現經濟二次衰退,也不認為總體經濟會比○八年更糟,「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新型電腦與電視的需求仍殷切, 明年半導體總產值將比今年略增一%至五%,全球太陽能裝置量也將比去年增加二五%,達到二十三GW(十億瓦),」他說。

然而,半導體、面板、太陽能設備卻因為先前的高速擴張,在明年將全面衰退。史賓林特估計,半導體設備市場規模將比今年減少一○%至二○%,不過應材因為市 占率持續提升,跌幅將小於業界平均。太陽能則因為龍頭廠保利協鑫集團(GCL)總裁朱共山日前宣布,明年將停止擴產而熄火,史賓林特預期,應材明年來自太 陽能的營收可能將大減五成。

預報一明年營收靠台積電、三星

明年,唯一能教設備商期待的「世界大戰」,就是台積電與三星電子(Samsung)晶圓代工部門的競賽。

而在這種世界大戰級的局勢中,有一類公司,全球戰事越是緊張激烈,越能夠從中得利。它,就是軍火商;而當今勢力最強大的高科技「軍火商」,莫過於應用材 料。

應用材料從半導體設備業起家,接連跨足面板與太陽能設備,現在,它在這三個市場都高居龍頭地位,英特爾(Intel)、三星電子、台積電、保利協鑫、友 達、奇美電等大廠,都得向應材採買「軍火」、也就是生產設備,才能在全球市場上廝殺。

也因此,每當應材的營運績效創下新高,就代表著高科技業裡剛進行過一場激烈的產能軍備競賽。二○○七年,應材年營收高達九十七億美元,就是全球記憶體廠 (DRAM、儲存型快閃記憶體為主)瘋狂擴充產能、競相追逐的結果。

但隨之而來的,是記憶體在供過於求與電腦成長停滯的夾殺下,連年價格崩盤,資金耗盡後,轉型求生者比比皆是。例如力晶轉做晶圓代工;南科為解決財務難關而 大舉增資,成為台股僅次於台積電的第二大股本公司;茂德的銀行總借款超過五百億元,還因而讓台灣金融圈大地震。

預報二需求不振,太陽能大砍單

今年(會計年度為去年十一月至今年十月底),應材再度改寫營收新高,以一百零五億美元的新紀錄首次突破百億美元大關。這一次的功臣,是史賓林特在○三年出 任應材董事長暨執行長後,積極往太陽能設備多角化的結果。應材太陽能業務○八年營收還不到八億美元,但近年受惠於保利協鑫等中國業者猛烈的產能軍備賽,今 年已拉升到近二十億美元,成長率躍居三大產品之冠。

但肆無忌憚的擴產所帶來的後坐力,是今年第二季開始,供過於求的太陽能從上游到系統產品所有價格崩跌,以大同集團的綠能為例,年初宣布今年每股獲利可望達 十五.八二元,十月底卻二度調降財測,改為每股虧損七.七八元,前後落差超過二十三元。

百億美元的營收,是應材早在二○○○年就訂下的目標。苦等十年終於達成,史賓林特接受專訪時,臉上卻沒有太多的欣喜,內部除了十二月即將發放的紅利獎金 外,也沒有特別的慶祝活動。如此低調又平靜,因為應材已意識到,接下來得準備過冬了。

景氣的嚴峻已反映在應材第四季的訂單上,顯示器與太陽能設備的新增訂單比前一季分別銳減九一%與七三%,就連營收主力半導體也減少了二五%,反映出客戶仍 在消化先前積極的資本支出所帶來的供過於求。「產業並非不健康,庫存不是議題所在,真正的問題是需求不振,才導致產能過剩,」史賓林特說。

預報三中國加持,面板會反彈

至於面板,史賓林特認為,面板的產能過剩問題較小,且電視、顯示器的尺寸不斷增加,中國業者又展現旺盛企圖心,對新設備的需求可望在明年下半年率先反彈, 「不過產業供需回復平衡,一般需要十二至十八個月的調整期,」他說。面對混沌的景氣,就算是全球設備大廠的領導者,史賓林特也只能且戰且走。

呼應史賓林特的看法,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則在十月底法說會上,將今年半導體產值成長率從五%降為一%,對明年的預估則為成長三%至五%;指標太陽能廠如中 美晶悲觀的認為,需求要到明年下半年才能有效復甦;友達顯示器事業本部總經理彭双浪雖然認為第四季旺季落空,但明年有奧運 加持,液晶電視市場成長率可望重回一成以上。

今年才創下營收新高,來年卻是無可避免的衰退,史賓林特大笑說:「這就是人生啊!」他解釋,設備業訂單往往在一段時間裡蜂擁而至,之後買氣又整個潰散,劇 烈的反映景氣的高低起伏。

研調機構顧能(Gartner)也預估,今年全球半導體資本支出將以六百一十八億美元創下新高,三星與台積電是其中兩大推升力量。兩家公司從蘋果 (Apple)的處理器代工訂單一路搶到高通(Qualcomm)等手機晶片客戶,利用景氣蕭條之際逆向投資,已經不是三星超越對手的獨門策略了;外資報 告指出,三星與台積電明年在晶圓代工的資本支出水準相當,均在七十億美元附近,兩家公司互不相讓,最大贏家就是應用材料了。

「景氣走下坡時,正是投資的好時機,」史賓林特這句話,不僅是對應材明年持續高額研發的決策注入強心針,同時也對台積電、三星等客戶信心喊話。剩下的,就 看低谷何時結束,印證逆勢投資的成效。

【延伸閱讀】十八吋晶圓廠訂單,設備商又愛又怕

未來三至五年,對英特爾、台積電、三星這三家重量級半導體公司而言,有一個重要的趨勢將決定他們是否能徹底擺脫對手糾纏,就此三分天下,這就是十八吋晶圓 廠。

八、九年前,半導體從八吋廠轉進十二吋廠,每片晶圓產出面積是原來的二.二五倍,單位成本下降,競爭力提升。但一座十二吋廠要價一千億元,在當時已引發一 波淘汰潮。

現在三雄想藉著轉進十八吋廠,追求單位成本的進一步下降,以及十八吋晶圓廠數千億元的龐大建廠成本,把其他業者隔絕於外。

然而,十八吋晶圓廠雖是英特爾、台積電、三星眼中的核武,卻是設備廠眼中的大毒藥。原來,晶圓廠從八吋轉進十二吋、十八吋,產出面積倍數增大,需要的設備 機台數量因而減少,但設備商投入的開發費用卻得大幅增加,「除非晶圓廠也能讓我們漲價為二.二五倍,否則每前進一個世代,我們的獲利只會變得更少,」應用 材料行銷經理張慶璋透露。

現實是,新世代機台價格漲幅約三○%,絕非設備業者夢想中的倍數調漲,加上十八吋廠目前只有三雄表態,讓設備業者一想到訂單風險、投資回報率,就裹足不 前。

所以儘管三雄希望十八吋晶圓廠能在二○一五年前試產,但史賓林特卻認為,時點將落在「二○一五年至二○二○年間」,顯然雙方的期望值有所差距。

「大客戶不斷給設備廠施壓,應材遲早會把十八吋設備開發出來,」英特爾內部悠悠的說:「現在太陽能、面板什麼都慘,只能抓住半導體了。」這一波景氣急凍, 似乎讓客戶端在這場拉鋸戰站了上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17

放眼观美股: 全球最大GPS制造商Garmin

http://xueqiu.com/4043855103/20609143

GPS 的第一品牌--- Garmin創立至今已有20多年的歷史,主要從事導航和通訊產品的研發、製造及銷售,從製造當初在波斯灣戰爭中被聯軍採用的第一台手持GPS,到 1998年全球首台車用GPS導航儀產品橫空出世,到航空航海產品持續創新……其產品功能及用途已超越傳統GPS接收器,開始為汽車、航海、航空、以及戶 外愛好者提供多樣的導航產品和服務,目前他在航天、航海等專業GPS市場仍佔據較大市場份額。


作為老牌GPS公司,Garmin在該領域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其核心技術優勢決定了其產品的專業性,另外,Garmin十分注重產品研發和創新,新產品開發及更新效率極高,因此得以長期保持領先的市場地位。


目 前,Garmin的GPS產品(除航空產品外)遠銷全球100多個國家,其市場滲透率與Garmin的銷售策略緊密相關。Garmin在世界各地共計擁有 約4000個獨立的經銷商和分發商,在美國市場,其較大的銷售途徑包括百思買(Best Buy)、亞馬遜、沃爾瑪、好市多(Costco)、Halford's、Petra等,此外在歐洲、中東、澳洲、非洲、以及台灣等地,也與當地經銷商建 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


Garmin產品分類及營收構成



2011 年第三季度,Garming總營收6.92億美元。其中,車載/手機導航產品貢獻58%的營收;登山、露營、打獵的戶外愛好者必備的戶外及健身手持導航, 貢獻營收約為總收入的24%,該項業務已成為該公司新的增長點;航海導航產品則能夠提供從單純定位導航到結合電子地圖、潮位數據、日出日落等實用信息,該 快業務貢獻營收約7%;航空導航產品可安裝於包括固定翼飛行器,亦或直升機、旋翼機、超輕航機等各飛行器中,能為飛行愛好者,提供具備基本定位導航功能、 Jeppesen數據庫,並結合地面電子地圖便攜式導航產品,配置不同詳細度之Jeppesen數據庫、不同尺寸的液晶屏幕、電子地圖與軟件功能,該業務 貢獻營收11%。


財務狀況:最近兩年收入和利潤下滑



2009 年和2010年,Garmin淨銷售額和利潤都在下降。2010年,Garmin淨銷售同比下滑9%,主要由於車載/手機導航產品銷售額下降(19%)所 致,但戶外及健身產品銷售額同比增19%,航海產品銷售額同比增12%,航空導航產品同比7%。淨利潤同比下降17%至5.84億美元,淨利率也由 2009年的23.8%,下降至2010年的21.7%。




股價走勢


Garmin 於2000年12月8日在納斯達克市場IPO上市,發行價為美股14美元(因上市後曾於2006年8月16日2:1拆股,復權後對應發行價為7美 元);2007年其股價曾觸及120美元高位;2008年遭遇經濟危機重創後,股價又一度跌破20美元;最近一年累計漲幅為20%,當前市值75.7億美 元。




Garmin困局:受智能手機導航衝擊嚴重


前 幾年,GPS導航市場主要由Garmin和TomTom等公司主導,但目前兩家公司面臨的挑戰愈發嚴重。隨著智能手機大範圍普及,人們通過手機下載或者預 裝導航軟件,已能夠完成基礎導航功能,Garmin車載及手機導航產品銷售因此受到衝擊,一方面Garmin潛在用戶流向手機,另一方面由於競爭加劇其產 品被迫不斷降價,而目前車載/手機導航產品銷售額佔其佔總收入大頭。



上圖是Garmin車載/手機導航產品銷售額佔總營收比重,以及同比變化情況:2007年該項業務銷售額同比大增115%至23億美元,佔營收比重高達73.65%;但2008增速明顯放緩至8%,2009年和2010年則呈現接近20%的負增長,佔營收比重也逐漸下降。



同時,2010年由於車載/手機導航產品平均售價下降11%,導致該項業務貢獻毛利同比下降22%。另一方面其他幾部分業務毛利潤增長,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車載/手機業務毛利下降的不利影響。


但 無論如何,仍有許多人熱愛精確的GPS產品,Garmin目前在該領域的專業性是智能手機導航功能無法替代的。為了減小車載/手機導航產品銷量及收入流失 的負面影響,Garmin也加大了新產品的研發速度,希望以專業和創新的態度推出更多新產品,Garmin近期在戶外及健身產品取得的進展則體現了這一 點。

 

作者:雪球 @李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56

長三角外貿危情報告:面臨08年來最大壓力

http://slamnow.blog.163.com/blog/static/199318236201111230594745/



雜的國際形勢,為以出口為主要支撐的長三角經濟,蒙上了一層濃濃的陰影。

12月18日-19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江蘇省常熟、崑山和蘇州工業園區進行調研時,指出了目前全國形勢嚴峻的四個方面內容。其中,出口下降幅度逐月增大被溫家寶總理率先提及。而外向度較強的蘇南板塊,出口壓力在逐步顯現。

南京海關數據顯示,1到10月份,江蘇省外貿進出口增長乏力,雖然相比去年同期增長17.5%,但增幅低於同期全國進出口增幅,10月份江蘇省外貿進出口431.7億美元,同比增長8.6%,環比下降9.8%。

對於長三角另一經濟重鎮 上海 而言,出口同顯疲態。上海海關最新統計顯示,由於歐盟市場不景氣,上海關區11月份對歐盟出口只有93.3億美元,出現了罕見的負增長,也「拖累」了整個關區出口增幅降至兩年來的低點。

浙江也不樂觀。來自杭州海關的統計數據顯示,10月份浙江實現出口166.9億美元,環比下降16.1%。這是浙江出口貿易自9月份以來再次下滑,且環比下滑增速擴大。受外商投資企業外貿增長乏力影響,目前加工貿易在浙江外貿中的佔比已經跌到了20年來的最低水平。

蘇南外貿不振

IT、光伏和船舶三大出口主導產業遭遇寒冬

南京海關分析稱,今年1到10月份,江蘇省外貿進出口的特點為:加工貿易進出口增速較低,對歐美出口乏力;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幅均低於總體產品的增速。

IT產業一直是蘇南的支柱產業,據南京海關公佈的數據,1-10月,江蘇口岸累計出口便攜式電腦4907萬台,價值241.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分別減少3.3%和9.6%。每台出口均價492.7美元,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6.6%。

蘇州工業園區知情人士透露,江蘇口岸便攜試筆記本電腦出口量減價跌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眼下全球電腦市場被平板電腦給侵佔,第二是產能也在轉移,去年下半年開始,以重慶市為代表的西部地區正在崛起新的筆記本電腦製造基地,侵佔了蘇州的出口。

此外,泰國洪澇災害也給江蘇省部分IT企業出口帶來了衝擊。蘇州市統計,水災導致硬盤進不來、產品又出不去,一個月損失40多億元人民幣。

船舶行業亦一樣,進入10月,江蘇省船舶出口首現2月以來的負增長。江蘇揚子江船業集團公司人士透露,自2009年船市大幅下挫以來,新訂單一直很難接,10月底船廠在手訂單普遍比年初減少25%,價格大幅下挫,散貨船、雜貨船銷售價格已低於成本價。

他認為,國際市場需求減少導致航運市場持續低迷,海運量少、投資回報率低。比如,一條17萬噸的散貨船,租金最高每天可達20多萬美元,而不久前降到了4000多美元,連發船員工資都不夠,受此影響,船舶需求量大幅減少。

其他產業出口也深受大勢拖累。如,由於受到歐洲國家調整光伏發電政策,控制裝機總量,削減上網電價補貼等因素的影響,南京海關數據顯示,太陽能電池出口呈現下降,價格全線下滑,直接導致江蘇太陽能電池出口值連續三個月月度同比增長為負,10月份出口太陽能電池8億美元,同比減少38.5%。

在江蘇的出口產品群落中,IT、光伏和船舶一直為新型出口產品的三大行業支柱,IT產品出口占江蘇省出口的三分之一,以船舶為主的交通設備和光伏產品則佔出口大盤的10%以上。眼下,這三大支柱著實遭遇了寒冬。

滬浙的共同難題

上海和浙江再度聞到了2008年金融危機的味道

上海關區進出口占全國外貿總額比例超過五分之一。作為中國最大的對外貿易口岸,上海著實也再度聞到了2008年金融危機的味道。

上海海關數據顯示,由於與主要市場貿易往來下滑,上海關區11月份的整個進口和出口增速均回落至近期低點。其中,當月出口441.1億美元,同比增速由上個月的16.2%下滑至9.5%,為2009年12月以來的次低點,僅高於今年2月份的水平。當月進口269.1億美元,同比增速由上個月的25.9%大幅下滑至13.3%,為2009年11月以來的最低點。

與主要的貿易夥伴貿易額下降是一大原因,11月上海關區對歐盟、美國和日本三大市場的進出口,同比分別增長6%、12.4%和9.4%,增速較上月分別下滑7.7%、11.2%和7.6%,往年聖誕節的繁忙景象悄然不見。

同樣為出口大省,浙江省政府的「浙江省外經貿運行監測系統」數據顯示:10月份重點聯繫企業中出口訂單同比增長及持平的比重為70.3%,比9月份回落3個百分點。自二季度以來逐月回落的態勢明顯,10月份出口訂單同比增長及持平比重較4月份已下降10.1個百分點,創2010年以來新低,逐步向景氣與不景氣的分界點趨近。

「浙江省外經貿運行監測系統」的相關分析認為,在出口乏力的同時,企業出口利潤也不容樂觀。10月份企業利潤同比增加的比重僅為27.4%,比上月下降了0.2個百分點;而企業利潤同比減少的比重為41.3%,比上月擴大了1.5個百分點。

中金公司近日發佈的對杭州、紹興兩地進行的中小企業調研報告則稱:「目前出口型中小企業的訂單狀況和歷史上最困難的2008年四季度類似,但訂單下滑的趨勢尚未見底。」

浙江省國際經濟貿易研究中心主任張漢東表示,今年出口前高後低的增長態勢基本已成定局。他預計,2011年浙江外貿全年同比增長將在15%左右,今後幾年增速還可能進一步降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85

最大教育PE融資背後:龍文「秘笈」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2-23/xOMDcyXzM5MDgxOQ.html

「我就是想看一看,沒有資本助力的龍文(龍文環球教育集團,以下簡稱」龍文「)能否成功?」龍文學校校長、董事長楊勇解釋說,因此他在3年前的那輪教育投資熱中雖然也接觸了很多VC、PE機構,卻都沒有走到「討論價格」這一步。

3年後的12月15日,龍文與信中利資本集團(China Equity Group,以下簡稱「信中利」)正式簽立合同:引入以後者為主的4.5億元人民幣投資,號稱國內教育領域最大一筆PE融資。

在美上市的中國教育概念股大多跌破發行價時,龍文何以能逆市融資?何況其專注的一對一課後輔導市場,前有學大,後有模仿者。

對該項投資如何估值的問題,交易雙方都諱莫如深。惟有接近者透露信中利巨資進入在龍文中仍僅是小股東,「龍文的銷售有幾十個億」;而學大教育(XUE,以下簡稱「學大」)2010財年的總營收為1.541億美元(約合10億元人民幣),利潤率約為8%強。

「與 3年前相比,龍文的規模應該是翻了好幾番的。」楊勇稱過去幾年龍文的年均增長速度保持在200%-300%之間。從2006年使用「龍文」這塊牌子開 始,5年半的時間裡在全國53個城市已經開出了超過1000個教學網點、有教學員工逾萬。反觀學大,其CFO高峻峰此前在與投資者溝通時曾指出,學大今年 年底在全國的學習中心數量為270個。

「以龍文現有的規模,若未來年均增速能維持在50%-80%之間,作為投資人已然非常滿足。」信中利合夥人張晶表示,上市前龍文前幾年高速發展的慣性之下未來的龍文依然會跑地極快。

1999 年,當了2年老師的楊勇從公立名校辭職、在一對一個性化教育市場中開始創業。「最初我只有光桿司令一個,甚至鬼都不願意跟著我混」。時移世易,龍文如今已 經走在了上市之路上。信中利董事長汪潮湧說,希望此次融資能促成龍文成為國內A股市場最大的一家市場化教育服務上市企業,形同新東方之於美國股市。「儘管 目前國內市場對教育企業上市仍有許多政策性障礙,但相信未來幾年這些問題都會得以解決」。

「圍獵」式擴張

最初認識到龍文,「是今年年初在上海的大街上。」深圳市創東方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創東方」)董事長肖水龍回憶說:這家教育公司太多「特立獨行」的地方,引得他的投資團隊走下出租車去看個究竟。

在此之前,極少有教育培訓公司的教學點是緊鄰大街的門面房、底層商舖,何況是在上海這樣寸土寸金的地方。

「從 我們開始,教學點從社區、辦公室搬了下來。」龍文校長、董事長楊勇指出,龍文教學點的特點除了底層商舖外,還有大招牌。在龍文內部甚至有這樣一條「標 準」:如果哪個教育點的招牌沒讓城管找上門來,「那就意味著這個招牌的尺寸還沒有做到極致」。這種策略既然吸引了投資人,自然更能吸引顧客。

這樣的底商教學點、龍文大招牌,幾乎每隔15分鐘的路程就有一個。之所以這麼佈局,龍文的目的是方便顧客、吸引顧客。「我們把教學點開到家門口」。僅上海市,龍文就有超過100個教學點。這也決定了龍文的教學點規模都「相對較小」。

創東方的團隊彼時就對龍文頗有興趣,但此前從未投資教育企業的創東方卻無從入手,「對這個領域、這樣的公司太不瞭解了」。7個月後,創東方董事長肖水龍才從信中利合夥人張晶處瞭解到了更多信息:比如龍文在上海的所有教學點,竟然是同時開出來的。

「龍文的這種擴張策略,我們稱之為圍獵計劃。」楊勇解釋說:如果一個獵人進入一片森林,有可能一無所獲甚至會被獵物所傷;若是十幾號、幾十號獵人一起進入同一片森林打獵,打到獵物的幾率就大大增加。龍文在考察完一個城市後就會大兵壓境,「一夜之間派遣幾十名校長進入」。

「圍獵計劃」是龍文的一個殺手鐧。「從我們的盡職調查看,只要有龍文進入的城市,競爭對手的市場份額都在下降。」信中利合夥人張晶說,這種橫向對比是印證龍文競爭力最好的辦法。

「圍 獵」式的擴張方式,也是對投資人的致命誘惑。由於一次性擴張到位,「龍文的擴張成本、費用之前基本已經自我消化,分攤到未來的部分會相對較少」。而這恰是 造成學大股價下滑的重要原因,儘管其2011財年第三季度淨營收同比增長32.2%達到5150萬美元;但其淨虧損也進一步上升到630萬美元,比之去年 同期增加162.5%。其中重要原因即學大的擴張計劃所帶來的巨大成本,教學中心要從去年底的200家左右增加到今年底的270家左右,新增量佔總數的 30%強。

反觀龍文,其全國所有教學點中已經有70%盈利,新教學點大多「運營6個月後」就開始盈利,老教學點的單店營收每年仍有20%-30%的增長。為了印證這些數據,信中利的盡職調查團隊「蹲點」在龍文的教學點:從早上8點開門到下班,就在那裡數人頭、計算流水。

魔鬼訓練營

「我曾經有一句看起來很狂妄的話。」楊勇說,「只要培訓基地足夠強,龍文可以一夜間佔遍全國市場。」這句話的背後,是其對教育培訓行業乃至圍獵計劃關節點的清醒認識:要有足夠的人,否則龍文何以一夜之間輸送幾十位校長到同一片區域市場中去。

迄 今,龍文幾乎所有的校長都是自己培訓的,「龍文所有的教師上崗之前,都要通過教師培訓基地的考驗」。楊勇認為,一對一的個性化輔導關鍵就在於老師的認識, 因此必須給老師們「洗腦」。龍文的教師培訓基地也讓信中利董事長汪潮湧記憶深刻:在上海遠郊的某個軍校中,幾百名校長在7、8月的烈日下排成方隊、進行訓 練。

據透露,此次4.5億元的融資中將有一部分用於教師培訓基地的建設,「人、軟實力是龍文最大的核心競爭力」。此外各個教學點的硬件改造,對包括教輔、教材等上游、相關產業的整合併購,也是龍文未來的重要發展策略。

按照楊勇的介紹,龍文計劃在全國建立四個教師培訓基地,「每一處基地光土地租賃費用就在200萬到300萬之間」。然而龍文在此之前為何不這麼做?據信中利合夥人張晶說,龍文並不缺錢,「在我們進入做盡職調查時就發現,他們賬上有一大筆錢」。

「龍 文的利益分享制度,每個老師、校長都能把這裡當作共同創業的平台這一點,打造了一隻非常有戰鬥力的團隊」。這也是汪潮湧認為龍文的競爭力所在。但其總部與 各個分校,公司與校長、老師們之間的利益具體如何分配,對此龍文以「商業模式」為由含糊帶過。唯一可知的是龍文在全國的所有教學點都屬於直營,「暫不考慮 加盟」。

從一個細小的案例中,或許可些許瞥見這個團隊的凝聚力。2年前,現任龍文總裁的劉映東帶著幾十名校長開闢上海市場時,立下了這樣的軍令狀:如果不成功,「我們就一起去跳黃浦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136

攜程商旅:挺進中小企業市場做中國最大TMC

http://news.imeigu.com/a/1326432881780.html

當商業模式超前於市場,是等待市場成熟,還是將市場催熟?等待,可能會錯失良機,催熟,可能會得不償失。進退之間的分寸該如何拿捏?攜程的商旅管理業務曾在「催熟」中做了試錯的先烈,而今卻攜資源和技術儲備捲土重來,挺入中小商旅深水區,前途將會如何?

又是年關忙碌時候。出行的那些事情總是讓人感到些許緊張。大約是所處行業的關係,莊宇翔說話的節奏有些明快,語言滲透著很多嚴謹。這位攜程旅行網副 總裁,主管公司的商旅業務,簡單來說就是幫助企業們打理人員出差、商務旅行的那些事務,試圖幫企業「分憂」,優化節省差旅費。這項企業級的B2B業務,長 期潛藏在攜程散客預訂業務的強大光環下,低調潛行擴張。

2011年,攜程剛剛晉身為國內商旅管理市場的老大,莊宇翔就決定將產品線下沉到中小企業。然而傳統意義上只服務大型企業的商旅管理,能否為管理鬆 散、個性化強的中小企業及小老闆們所接受? 進入攜程11年的莊宇翔,曾經歷過2000年商旅業務的失敗,並帶領團隊在2006年重啟並成功登頂。這一次,他和他的團隊是否有能力讓改變發生?

一千億元的藍海

許多中小企業主可能在一覺醒來驚訝地發現,印象中以訂機票訂酒店起家的攜程,開始「為小公司出差管賬」,幫助他們精打細算節省公司差旅開支。

企業下面的員工雖然經常需要出差,但是「商旅管理」對他們來說卻是一個異常陌生的詞語。而且,極度關注成本控制的民營企業老闆們,可能並不清楚差旅 支出是企業的第二大可控成本。那攜程能為他們做什麼呢?企業可以把差旅業務外包給攜程,而攜程可以幫企業規範員工差旅行為,杜絕費用虛報和浪費,從而節省 大筆支出。

但是,之前攜程商旅業務主要將精力集中在索尼、海爾、ABB等跨國公司和大型企業,直到2011年6月,攜程才大張旗鼓地推廣中小企業商旅通業務。 在國內,常年活躍的中小企業數量超過了1200萬家,市場規模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中小企業協會的調研數據顯示,99%的中小企業沒有商旅管理。在成 功地吸引了眾多世界500強和中國500強公司以後,攜程就瞄準了1200萬家中小企業。分析來看,國內中小企業基本都沒有建立嚴格的差旅制度,更談不上 差旅政策的執行,企業出現管理盲區:沒有明確差旅政策;員工差旅行為很不規範,經常違反公司差旅政策;未對員工差旅數據進行收集分析。那些籠統的要求在大 行其道,例如,「出差只能坐經濟艙」,「買最便宜的機票」,管理效果甚差。

同時,主要的TMC(商旅管理公司)絕大部分將目標瞄準在跨國公司或國內500強企業,鮮有為中小企業服務的機構。

攜程看中了這塊龐大的市場!「節省一元錢,就是淨賺一元錢」,莊宇翔常常把台灣「經營之神」王永慶的這句話掛在嘴邊。在他看來,眼下銀根緊縮,企業融資困難,現金流緊張,對於中小企業來說急需開源節流,商旅管理這樣的節流服務,正契合了市場需求。

看起來如此巨大的蛋糕,為什麼此前少有人問津?這個市場很大但很分散,每家中小企業一年差旅開支一般也就是幾萬、幾十萬,如果像服務大型企業一樣提供一對一的顧問式、個性化定製服務,商旅管理公司的投入與產出算下來「不划算」。這塊肉不容易吃!

但是攜程有自己的底氣,「攜程擁有一個強大的互聯網平台,有很好的後端服務系統、技術能力,每年能服務四千萬人次,這些都為中小企業商旅管理打下了 基礎。專門的平台軟件——中小企業商旅通,讓中小企業通過該軟件自己比較容易地進行管理,而平台化的服務優勢能夠幫助攜程降低服務成本。」

莊宇翔的自信來源於試錯後的成功。進入攜程11年的他,目睹過2000年商旅業務的失敗,並帶領團隊在2006年重啟商旅業務繼而成功登頂,這一次,他能否在中小企業商旅業務上複製成功經驗呢?

在青澀市場中跌倒

曾幾何時,攜程商旅業務就是在不斷試錯中痛苦成長。生於20世紀末,攜程也曾有互聯網泡沫催生的懵懂。最初,攜程是想做旅遊資訊和旅遊電子商務,怎樣盈利、建立怎樣的商業模式,攜程只能不斷地去摸索試錯,訂酒店、賣門票、賣旅行團等業務都折騰過。

2001年前後,入世也是中國經濟的熱點詞。中國實體經濟也正步入活躍期,商務人流在國內的機場和酒店頻繁穿梭,飛機與酒店是他們生活的長期載體。 但有效的需求背後,市場沒有針對性的機構來引導規範這個消費市場。這些人大多以散客的形式出現在攜程的視野中。如果將他們的消費集中起來並長期鎖定,攜程 既能擴大業務收入,又能增添與酒店、航空公司博弈的籌碼。

上馬!一個月時間,商旅業務部很快被組建起來。但是諸多難題被市場的誘惑掩蓋了,隨著業務的開展它們漸漸浮出了水面。

中國入世,中國企業卻尚未「入世」,至少他們對所謂的「商旅管理」就不感興趣。大部分企業連在線預訂都不清楚,何談商旅管理?他們想不明白為何出差報銷要讓外人來操心,至於為服務買單就更不用談了。商旅業務遠沒有受到想像中的歡迎。

除去客觀條件,彼時攜程自身的條件也有限。技術後台尚不成熟,酒店、機票資源剛剛起步,不能給商旅業務更好的服務體驗。不到一年時間,攜程就發現為不同公司、不同需求開發不同的技術平台,其操作維護非常吃力。

還有資金問題,差旅業務需要月結,攜程要為企業墊付大筆差旅費用,這就會產生巨大的應收賬款。「一年應收款可能至少一個億甚至更多。2000年的時候,攜程哪有這麼多錢?」莊宇翔如此談論當年。

「我們發現酒店機票也能做,旅遊度假也能做,商旅也能做,四個一起做,可能活不到2001年就死掉了。」莊宇翔說出了成長初期攜程的無奈。泡沫時期,盈利是生存下去的必要條件。

最終,商旅業務被凍結封存,儘管它是如此前瞻和富有價值,卻有點「生不逢時」。攜程「催熟」市場的打算宣告失敗。當很多錢投下去沒有回報之後,商旅業務的先行者變作了先烈。然而,試錯的寶貴經驗對於攜程來說卻是彌足珍貴。

合適的時機做合適的事

因為對利潤的追求,商業理想的踐行往往要打一些「折扣」。攜程系企業在這方面有些典型。攜程網創辦的初衷,是要打造網上旅行社,後來變成訂房中心,再後來發展機票分銷,現在則又回到最初想做的綜合性的服務企業。

時過境遷,商旅業務的重啟也是一樣。2006年,國家旅遊局的行業報告又「刺激」了攜程。報告顯示,在歷年機票和酒店預訂市場中,「至少有一半來自商旅市場」。當時機票、酒店預訂的市場規模已接近4000億元人民幣。

四年後再分析商旅服務的市場,攜程已看得更通透。旅行服務按照出行目的來劃分是商務市場和休閒市場,按照買單人的身份來劃分則是散客市場和企業商旅 市場。攜程以前做的多以散客為主,但其實散客最多只佔整個市場的50%,剩下的大部分是企業的商旅市場,而且許多散客本身也屬於是商務出行的範疇。另外, 市場環境也成熟了很多。中國企業的整體管理水平不斷提升,尤其是在企業成本日益提升的情況下,企業對商旅的管控要求也在提高,商旅管理勢在必行。

市場既然已經成熟,就不能再等。而且這次攜程是有備而來!

2003年底,攜程在納斯達克上市,擁有了雄厚的資本,2006年之前就已成長為酒店、機票預訂行業的龍頭,酒店、航空公司等方面的合作資源在日益 擴大——這是商旅業務的核心。攜程可以在企業面前大膽承諾提供更好的機票、酒店預訂服務。攜程技術的研發實力也進入了更高階段,OTA(在線旅遊代理商) 行業中,攜程的技術能力號稱頂尖,它可以「用技術的方式解決企業商旅管理的需要」。更重要的,攜程的品牌可以為商旅業務提供巨大的品牌支撐。企業的員工大 多接觸過攜程,覺得攜程「靠譜」,商旅業務的拓展也就有了信任的基礎……

各方面資源已經齊備,整體一站式的出行服務已具雛形,「等到2006年的時候,我們發現可以做企業級的預訂服務了」,莊宇翔如是說,「一個很好的理念,很好的商業計劃不一定能夠成功,整個市場起來你才可以」,重拾商旅業務是「在一個合適的時候去做一件合適的事情」。

2006年,攜程商旅重裝上陣;2007年推出在線預訂和管理平台——攜程商旅通;2008年推出商旅通智能報告,2010年商旅通升級提供全時信息化商旅管理。

這一次的市場效果遠非當年可比。「第一家意義重大的客戶是施耐德,然後就開始做了松下,做了索尼、愛立信、ABB……」就這樣,攜程從全球500強開始,一個一個去攻堅。到2011年,攜程已經是國內市場份額最大的商旅管理公司了。

競爭邏輯:做到別人所不能

在OTA行業,從開始到現在,攜程一直有各種「稀奇古怪」的對手:或是垂直搜索引擎做便捷訴求,或是用低價、團購來挑逗用戶,還有各種叫不出名字自殺式網站。但這些對手都是針對酒店、機票、景區的散客業務。

而商旅業務方面,國內鮮有人站出來說要對抗攜程。與散客業務相比,商旅業務的門檻要高很多。散客關注的是便宜、性價比高,而企業客戶更關注的是員工 的差旅體驗,以及攜程綜合性的服務價值。比如通過在線預訂和管理平台商旅通,可以滿足企業的商旅管理的預訂和管理,滿足企業的各種個性化需求,提供差旅消 費分析報表。對差旅政策、成本預算進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帶來費用的節省。

因為機票價格隨時變動,員工買了8折票未必是買貴了,買了5折票也未必是買便宜了,只有「中小企業商旅通」這樣的專業商旅管理軟件才能記錄和管理。老闆們就能清晰掌握員工出差的開銷,避免費用的浪費或濫用,這是非常重要的附加價值。

顯然,一個小的OTA企業或旅遊搜索引擎無法為客戶提供這些服務。這種「做到別人所不能」的優勢大大提升了競爭門檻,有助於攜程繼續領跑在線旅遊市場。

但攜程還須解決一個老問題:怎樣將一個青澀市場催熟?大企業已經明白企業管理的重要性,而中小企業市場好像仍然有些尚未開化。

這個問題似乎有些多慮。當經濟低迷,人力、物流、稅收、債務成本等各種成本猛增的時候,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重新審視差旅的成本管控,特別是中小企業!「我們比競爭對手,比整個市場更早看到了這一點」,談到這裡莊宇翔略有些得意。

而且,攜程一直在推廣與大企業的合作案例、強調商旅管理的服務價值。「一個企業客戶每個月有100萬元左右的差旅預算,通過有效管理,每月至少能節 省10%,一年之後就是120萬元,它甚至不需要企業為此賣出一件產品。」企業中,人力資源成本是企業第一大可控成本,但是上升趨勢很難阻擋,差旅成本是 第二大可控成本,通過科學管理自然可以大幅壓縮。當客戶領悟了服務價值,攜程自然就輕而易舉地賺到了錢。

目前攜程中小企業商旅通的客戶已經突破2萬家。從歐美商旅市場發展經驗來看,中小企業也將成為這個市場的主流。

深挖本土優勢

在中國商旅業務市場,雖然TMC企業不超過十家,雖然沒有本土挑戰者,但攜程並不是沒有對手。接受商旅管理的往往都是運作比較規範、制度健全的現代 化企業,攜程業務的拓展首先從世界500強開始也是這個道理。但其實,500強企業在國外往往都具備自己的商旅管理合作夥伴,比如美國運通(國旅運通)、 CWT(中航嘉信)。當500強企業在中國開展業務的時候,美國運通這類公司也一併將業務延伸到中國,為其服務。

最初,莊宇翔面對國外巨頭遍佈全球的服務有些擔心。國外企業在開展商旅業務方面有先入為主的優勢。他們能憑藉大客戶全球統一的招標體系,持續獲得在華外企的訂單。

所幸的是,攜程雖然是後發劣勢,卻具有本土化的先天優勢。「在中國境內,無論是中資企業,還是外資客戶,更看重服務提供商對本土資源和服務的掌 控」,莊宇翔如此分析。現在,國內任何一家航空公司的前三位代理商中,都可以找到攜程的名字;酒店方面,攜程已經在國內有擁有2萬家左右的簽約合作酒店。

「我們更懂中國市場。我們的客戶裡面,70%是外資企業,30%是中國企業。國外的企業則少有中國客戶。」莊宇翔將國內知名的企業掐指數了一遍:海爾、李寧、百度、阿里巴巴、三一重工……「中國優秀的企業基本上都選擇了我們。」他說。

還有全國性的服務渠道。攜程現在能提供全國57個城市當地的服務,可口可樂、松下、索尼這種大公司往往在全國都有分公司,而攜程恰恰能夠滿足他們的多地域需求——這也是商旅管理業務的一個進入壁壘。

一家公司要廣泛地深耕中國,就必須要選擇一家布網全國的商旅管理公司。否則員工一離開上海、北京、廣州幾個城市,跑到四川、湖南等內地的二、三線城市,就缺乏服務和資源支持。

比如索尼,它在中國有40多家分公司或駐地機構,以往他們的商旅業務採購都是各行其是,採購無法集中、採購地域不一,實際成本不可控且偏高。 2007年10月,攜程開始為後者的全部在華機構提供商旅管理服務。通過攜程的技術平台,索尼「員工輸入出差時間及目的地,顯示前後一小時內所有機票的價 格信息,特別是最低價格;員工預訂的價格及過程也將被如實記錄,那些違反差旅政策的行為因而有據可查」。而且,攜程整合了索尼中國的整體採購量後,機票採 購服務得到的優惠也不再侷限於某一個地區,得到了全國範圍內的更大優惠。

儘管商旅業務目前只佔攜程整體營收的5%,但未來增長空間卻可能超過機票和酒店預訂業務兩項業務。商旅業務的競爭門檻很高,它的加強或許會讓攜程在旅遊服務行業樹立更大的優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72

互聯網史上最大套現:Facebook狂歡B面

http://www.21cbh.com/HTML/2012-2-4/yNMDcyXzM5OTIyNA.html

一場頂級資本盛宴,亦展示著硅谷刀鋒的兩面。

「硅谷人才競爭非常激烈。我在硅谷呆了20多年、做了三家公司,感受最深的就是,人才 好招但難留。」舊金山時間2月2日晚,硅谷最大華人科技協會華源科技協會主席、網絡安全公司FoRTinet(納斯達克:FTNT)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Ken Xie在接受本報記者越洋電話採訪時指出:「現在,硅谷人的平均跳槽時間已經不到兩年。」

對於因IPO在即而即將解開「金手銬」的Facebook員工來說,這種硅谷式跳槽效應可能更有一番意味。

Facebook 創始人、CEO馬克·扎克伯格說,上市為惠及公司僱員和投資者。他兌現了諾言:Facebook計劃融資50億美金,這將是美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科技公司 IPO交易,市場預計其估值可望達到750億美金至1000億美金。由此,27歲的扎克伯格可躋身《福布斯》去年全球首富的第九位,身家超過280億美 金。同時按該雜誌預計,這家最大社交網站還將造就上千名的百萬美金富翁員工,這一數值預計佔Facebook公司總人數的近三分之一。此外,它還將造就不 少千萬美金的富翁以及若干億萬富豪。

但是另外一方面,夢幻般的Facebook也正舞在硅谷的刀尖。硅谷有著全球幾乎最豐腴的資金、人才 和創業環境,卻沒有哪個公司能真正把人才留住。來自剛剛結束的達沃斯論壇消息:美國創業者的平均年齡已由20年前的37歲變成27歲。在硅谷,員工一旦跳 槽,投身早期公司的價值最大。

換句話說,Facebook的榮華已經超越Google,但恐怕即將經歷Google曾經歷的考驗,當年大 量Google人才跳槽前往Facebook的遷徙波很有可能即將上演。「從另一個角度看,創下科技公司IPO之最的Facebook,也創下全球互聯網 領域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套現。」有接近Facebook的投資人向記者戲稱。

目前,Facebook尚處緘默期,該公司公關部門和普通員工均拒絕發表任何評論。不過,據記者從不同渠道獲得的消息,確實已有不少Facebook員工計劃在賬面資產實現後離開,或暫休一段較長時間的年假,抑或投身新項目的創業。

人才流失風險

從 2004年創立,到2012年啟動IPO,Facebook的過去8年,用夢幻來讚譽並不過分。這幾乎就是一個夢幻般的公司。與去年底上市的團購網站 Groupon截然相反,Facebook的招股說明書展示了真正的利潤、數十億美金的現金流和投資,3000多名員工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工作效率,它的用 戶參與度也讓人聞所未聞。招股說明書幾乎沒有會計噱頭或可疑指標,甚至都沒有硅谷創新企業經常會面臨的一疊高過一疊的各類法律訴訟。

當 然,在之前的創業期,Facebook為招攬人才,在股權計劃上亦可謂慷慨。據此前的公開報導,一位Facebook前招聘負責人曾經透露,2009年, 該公司曾授予工程師15年期期權,可以6美元價格購買6.5萬股公司股票。2010年Facebook實施拆股計劃後,這批工程師的期權規模達到32.5 萬股。而據該前招聘負責人透露,三年前加盟Facebook的工程師可獲得幾千到幾萬股不等的受限股,按拆股比例及預計融資規模,這些工程師的持股價值

都將超過百萬美元。

「但 百萬和千萬富翁也是最難管理的。」上述投資人士指出。而上市後Facebook還將面臨人才流失的挑戰。Facebook招股說明書顯示,很多 Facebook老員工有望在公司上市時獲得400萬至2000萬美金不等的賬面資產,而等到IPO後6個月的禁售期過後,這筆賬面資產就可以套現。

硅谷居住著這個地球上智力指數最高和最愛冒險的人種,其人來人往的人才遷徙波素來蔚為壯觀。這是硅谷特殊的區域文化,也與硅谷所在的加利福尼亞州鼓勵冒險和創新的政策一脈相承。據記者瞭解,加利福尼亞州的法律政策甚至不允許公司僱主與員工簽署競業禁止條款。

「競 業禁止」條款是指公司僱主為保護其商業機密、知識產權和商譽,限制其僱員在離開公司一定時間內加入競爭對手的法律條款。這種條款在一定程度上是對自由競爭 的限制,也是對僱員勞動權利的限制。美國法律界並未對此達成共識,因此美國沒有通過相應的聯邦法律,而採取各個州有各自不同法律的做法。

以 高科技企業云集的加利福尼亞州和得克薩斯州就明確反對這項法律。加州商業和職業條例(California Business and Professions Code)第16600款(Section 16600)明確規定:限制某人進行合法的工作、貿易或商務活動的合約都為無效。這也就是為什麼在過去法律訴訟案例中,如果新僱主在加州或者得州,而外州 的舊僱主以競業禁止合約為由要求新僱主放棄僱傭關係的訴訟往往都不成功的原因。

飽和的美國市場

Facebook 的另一大挑戰是,其美國市場已經趨向飽和,沒有太多的用戶增長空間。扎克伯格在Facebook的招股說明書中指出,其公司業務已幾乎涉及全球所有的國 家,月活躍用戶超過8億人。這的確是一個驚天的市場規模,但是如果與當年Google的招股說明書相比較,Google首次公開募股時間發生在2004年 8月,當時,Google還達不到美國上網人口的40%,今天Facebook已經達到73.7%。

另外一方面,根據互聯網統計公司 ComScore的統計,目前,所有Google業務所涉及的美國用戶總量(包括郵箱服務gmail和視頻服務youtube)已達美國互聯網用戶總盤的 84.9%,如果把這一數值和Facebook的73.7%相比,也意味Facebook的天花板已經不遠。

「Facebook在美國市 場的用戶增長只能到此為止,它的收入增長很大程度上將依靠增加用戶的停留時間來實現。目前看來,Facebook已在這麼做,包括不斷推出新產品、獲得更 高的廣告份額等。」投資資訊網站VentureBeat的分析師Rocky Agrawal認為,「Facebook往海外進一步擴張是一個必然方向,但讓人遺憾的是,Facebook的國際用戶價值體現還十分低。」

記者查詢eMarketer發佈的2008年至2014年美國互聯網用戶規模數據顯示,預計到2014年,美國的互聯網用戶規模將達到2.51億,普及率達77.8%。換句話說,目前Facebook的用戶量已經有接近6億來自美國以外的海外市場。

Facebook 招股說明書顯示:截止到去年年底,其月活躍用戶為8.45億人,同比增長39%;日活躍用戶4.83億人,同比增長48%;移動月活躍用戶超過4.25億 人;Facebook平台有1000億對好友關係,日均贊和評論數量為27億次。而其海外用戶增長量也確實迅猛,與美國市場16%的增長率相比,其用戶在 巴西比上年同期增長了268%,在印度則比上年同期增長了132%。

不過由於文化隔閡等因素,海外擴張素來是互聯網公司的一大難題,而從 利潤貢獻率來看,Facebook的國際用戶價值體現還十分低。根據VentureBeat分析師Rocky Agrawal的計算,Facebook每年每位用戶平均貢獻的收入是5.09美金。在美國,這一數值是13.99美金,而在其它西方國家地區,這一數值 是2.81美金。「儘管Facebook並沒有展示亞洲、非洲和南美洲的收入情況,但是我猜測,這些數值將會更低。」Agrawal說。

Agrawal 認為,這裡的原因主要是:其它國家的網絡廣告市場欠發達;美國之外的用戶更少在互聯網上投下錢幣,這也意味更少的錢被投放於廣告市場;發展中國家移動設備 會是更為普遍的計算設備,而Facebook目前還沒有進入移動設備上的廣告市場,即使進入,移動廣告的市場目前也還遠遠低於網絡廣告市場的發展等。

扎 克伯格在Facebook的招股說明書中提及的風險因素主要包括三點:未來網站會放緩增長;若不能維持目前用戶數,若用戶參與程度減弱,公司業務營收將受 到衝擊;若廣告主削減支出,會嚴重影響公司未來業績;目前移動廣告暫未跟上,用戶日益通過移動平台登錄也會影響Facebook的營收。

此 外,Facebook還面臨競爭的威脅。扎克伯格在招股說明書文件中表示,社交平台Google+和其他國家的本地社交產品也給公司業務帶來了威脅。 2011年推出的Google+目前用戶數已經超過9000萬人,而按Google+目前的增長步伐計算,預計年底用戶數將達到3.45億人。

互聯網史上最大套現:Facebook狂歡B面

誰是「下一個大東西」?

互聯網領域的一個通則是:通常,最可怕的對手並不是來自直接競爭者,而是完全不同領域反向包抄殺入的鯨魚。從更硅谷的角度講,上市後的Facebook恐怕一點都不能輕鬆。

「一個熱門應用或者一家公司引發的熱潮,通常會維持三至五年。現在大家也都在看,互聯網領域接下來會出現一個什麼樣的大東西。」Ken Xie告訴記者。

互 聯網直接面對消費者的應用,最終目的是如何實現人與信息的有效鏈接和整合。從雅虎開創的門戶模式開始,互聯網直接面對消費者的應用已經歷了三輪重大類目的 發展,這包括採集數據和信息的門戶和電子商務,可對數據與信息進行分析和檢索的工具搜索,以及將「人」引入的Facebook。

事實上, 去年夏天,對於「誰可能是Facebook的殺手」這一疑問,Facebook創始人之一、扎克伯格創建Facebook的重要領路人Sean Parker則對記者這樣戲稱,能真正殺掉Facebook的下一個大東西將是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人 工智能是一種可能。不過我覺得,計算機和人還是有很大區別,這個跳躍不會那麼快。」Ken Xie說:「下一波浪潮很有可能會誕生在與圖像處理相關的領域,即不僅僅是體現在對數字、符號、文字等信息的處理上,還會有圖像、聲音、影視、超媒體的處 理等。圖像(包括視頻)以後會慢慢改變互聯網,它將超越數據而更多融入生活,比如手機和電腦的融合已經得到一定展現,而電視機和電腦的融合領域,接下來會 有更多的發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52

資本策略(497.HK) - 利潤最大化 天知 - 價值投資者 BLOG

http://blog.yahoo.com/_72WIFHLVKF2G7BULLLTKWEWV6Y/articles/600209/index

 

有朋友跟我說,如果你以現價買入經擴大後相當於25%的資本策略,然後接受鐘楚義的收購,這樣可策略利潤最大化,而且是無風險的。我且將他的說法以不同個案去分析一下。

 

總括而言,我們可以將它分為六個個案,可見下表。

 

有閒置現金?

將閒置現金買入更多股票?

接受股份收購?

個案一

沒有

na

個案二

沒有

na

個案三

個案四

個案五

個案六

 

 

如假設現價為$0.24,下表將展列了收購完成後股價所代表的回報。


$0.22

$0.24

$0.255

$0.27

$0.29

個案一

-8.3%

0.0%

6.3%

12.5%

20.8%

個案二

-4.7%

1.6%

6.3%

10.9%

17.2%

個案三

-8.3%

0.0%

6.3%

12.5%

20.8%

個案四

-4.7%

1.6%

6.3%

10.9%

17.2%

個案五

-6.3%

0.0%

4.7%

9.4%

15.6%

個案六

-4.3%

0.4%

3.9%

7.4%

12.1%

 

由上表可觀察到幾項事情:

 

l   個案一和三﹑二和四是一樣的,即代表如果你將閒置現金投入以現價買入更多股票,與你沒有閒置資金的時候是一樣的,無論你接不接受。

 

l   個案一至四可見,如果之後股價等於$0.255,回報將一樣。而當之後股價低於$0.255,個案二和四比一和三好,當高於時,則一和三比二和四好。

 

l   大部分其他情況下,每個個案都不要股價下都有機會比其他優勝,唯獨是,個案五的回報在任何情況下都比個案四低1.5625%,即是說,如果你有閒置現金,既不接受收購,又不買進更多股票,回報將會比一位既接受收購,又買進更多股票的投資者吃虧1.5625%

 

 

附錄:


現股價

現持股

股票總值





0.24

300,000

72,000











個案一: 不接受股份收購







之後股價

持股

股票總值

套回現金

總回報



0.22

300,000

66,000

0

-8.3%



0.24

300,000

72,000

0

0.0%



0.255

300,000

76,500

0

6.3%



0.27

300,000

81,000

0

12.5%



0.29

300,000

87,000

0

20.8%









個案二: 接受股份收購







之後股價

持股

股票總值

套回現金

總回報



0.22

225,000

49,500

19,125

-4.7%



0.24

225,000

54,000

19,125

1.6%



0.255

225,000

57,375

19,125

6.3%



0.27

225,000

60,750

19,125

10.9%



0.29

225,000

65,250

19,125

17.2%









個案三: 閒置現金買入部分股票,但不接受股份收購





現股價

現持股

買入股票

股票總值




0.24

300,000

100,000

96,000











之後股價

持股

股票總值

套回現金

總回報



0.22

400,000

88,000

0

-8.3%



0.24

400,000

96,000

0

0.0%



0.255

400,000

102,000

0

6.3%



0.27

400,000

108,000

0

12.5%



0.29

400,000

116,000

0

20.8%









個案四: 閒置現金買入部分股票,接受股份收購,以維持原先持股




現股價

現持股

買入股票

股票總值




0.24

300,000

100,000

96,000











之後股價

持股

股票總值

套回現金

總回報



0.22

300,000

66,000

25,500

-4.7%



0.24

300,000

72,000

25,500

1.6%



0.255

300,000

76,500

25,500

6.3%



0.27

300,000

81,000

25,500

10.9%



0.29

300,000

87,000

25,500

17.2%









個案五: 有閒置現金,不接受股份收購,以維持原先持股




現股價

現持股

股票總值

現金

總值



0.24

300,000

72,000

24,000

96,000










之後股價

持股

股票總值

現金

總回報



0.22

300,000

66,000

24,000

-6.3%



0.24

300,000

72,000

24,000

0.0%



0.255

300,000

76,500

24,000

4.7%



0.27

300,000

81,000

24,000

9.4%



0.29

300,000

87,000

24,000

15.6%









個案六: 有閒置現金,接受股份收購






現股價

現持股

股票總值

現金

總值



0.24

300,000

72,000

24,000

96,000










之後股價

持股

股票總值

套回現金

現金

總回報


0.22

225,000

49,500

18,360

24,000

-4.3%


0.24

225,000

54,000

18,360

24,000

0.4%


0.255

225,000

57,375

18,360

24,000

3.9%


0.27

225,000

60,750

18,360

24,000

7.4%


0.29

225,000

65,250

18,360

24,000

12.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75

全球最大電信運營商為何無緣iPhone

http://www.infzm.com/content/69315

聯通有了,電信有了,中移動還是沒有

中國移動與蘋果為引進iPhone進行了四年馬拉松式的談判,然而即便在聯通、電信相繼談判成功之後,這場漫長的談判還在持續。而iPhone的熱銷,帶走了全球通用戶,也壯大了對手在3G時代的競爭力,中國移動現在不得不將扭轉戰局的希望寄託在4G。

近日,中國電信正緊鑼密鼓部署iPhone發售事宜,如無意外,消費者最快將在2月15日左右買到電信版合約機。

聯通有了,電信有了,最早與蘋果談判欲引進iPhone的中國移動仍兩手空空。從2007年開始,中國移動和蘋果公司就引入iPhone手機展開了長達4年多時間的談判,至今沒有實質性結果。

作為全球最大電信運營商的中國移動為何始終拿不到蘋果手機的銷售權?

誰都不願低頭

其實中國移動很早就看上了iPhone。2007年6月底, iPhone在美國上市,風靡一時。11月,中國移動數據部部長高唸書等人就來到蘋果總部,洽談將iPhone引入中國事宜。

但到了11月13日,中移動董事長王建宙在參加GSMA移動通信亞洲大會期間透露,兩家公司在一些具體條款如收入分配上存在分歧,沒有達成任何協議。按照蘋果公司和其他電信運營商合作的先例,蘋果要求從中移動獲得20%-30%的流量費分成,遭到拒絕。

2008年1月,中移動表示,已暫停與蘋果的談判。但五個月後,在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上,蘋果CEO斯蒂夫·喬布斯稱,3G版iPhone有望在年內進入中國內地,但還需要等待監管部門的批准。

沒過幾天,中移動董事長王建宙公開表示,同蘋果合作的障礙已解決,中國移動始終保持著跟蘋果的密切聯繫,剩下的只是工作層面的問題。

據知情人士透露,此次談判的轉機在於,蘋果公司讓步,不再堅持收入分成模式。雙方重啟談判,蘋果要求中國移動一次性支付每部iPhone手機600 美元,且還要給客戶補貼。此外,蘋果於2008年7月10日發佈了在線商店App Store,用戶直接從那裡購買應用,無須繞道運營商。

這些都與中國移動的過往經驗大相逕庭。反差最大的是,在中國移動平台上,SP、CP們都唯中國移動馬首是瞻,用戶訂購的所有服務和內容,都是中國移動從話費中收取費用,然後與之分成。

於是,蘋果開出的條件再次遭到拒絕。2008年10月,王建宙表示,「作為時尚產品,iPhone不是中國移動的唯一選擇」。

的確,中國移動的選擇還有谷歌。2007年末,中國移動就加入了Android聯盟,谷歌手機T-Mobile G1在2008年9月上市,當時被市場寄望為一款可以與iPhone對抗的產品。

但此後讓中國移動陷入被動境地的,是中國3G牌照的發放。

解不開TD-SCDMA的結

2009年1月7日,中國工信部正式向國內三家電信運營商發放3G牌照,中國聯通獲得WCDMA,中國電信獲得CDMA2000,中國移動則是中國自主研發的TD-SCDMA。前兩者在全球各有多家運營商,技術相對成熟,覆蓋面廣;後者僅有中國移動一家運營商。

而蘋果推出的新產品3G版iPhone,恰恰支持WCDMA制式,但不支持TD-SCDMA。

2009年3月初,中國聯通董事長常小兵帶領中國聯通談判小組赴美與蘋果談判。同年8月28日,雙方宣佈達成為期3年的合約在中國大陸銷售兩款3G iPhone手機,並簽訂了獨家經銷協議,中國聯通成為蘋果在大陸的唯一授權銷售的電信運營商,期限為兩年。

中國移動不甘示弱。三天後,中國移動發佈了基於TD制式的智能手機OPhone平台,採用基於Android的開放操作系統OMS,聯合聯想移動、多普達、海信、LG等廠商共推OPhone手機,發展TD終端。

此外,中國移動也開始借鑑蘋果App Store的做法,2009年8月17日,正式推出了應用商店Mobile Market(MM)。

但中國移動也並未真正放棄蘋果。2010年3月,王建宙在2009年中國移動業績發佈會上談到,中國移動仍在和蘋果就引進iPhone進行談判,難點在於國內自主研發的TD-SCDMA如何植入iPhone。

同樣至今沒有獲得iPhone銷售權的還有美國第四大運營商T-Mobile,該運營商雖然採用的是CDMA制式,但iPhone無法支持它所特有的AWS頻段。

支持AWS頻段,並非增加一個模塊那麼簡單,還可能影響iPhone整體設計。要知道,iPhone4發佈之初,機身四周不鏽鋼邊框作為外置天線的一個設計缺陷,影響手機信號接收,曾給蘋果公司帶來一場信譽危機。

畢竟,中國移動不等於T-Mobile,作為擁有全球最多用戶的運營商,其權重不足以讓蘋果為之出一款產品嗎?但蘋果可能擔心的是,TD網絡問題是否會帶來糟糕的iPhone用戶體驗。

2011年1月,王建宙在達沃斯論壇的一次採訪中表示,中國移動希望蘋果在新一代iPhone的開發中能夠支持TD-SCDMA,但是蘋果有難處, 他們要開發的項目太多,安排開發TD制式還要一個過程。兩家公司為此一直在談判,蘋果已明確表示會全力支持TD-LTE(4G)。

iPhone的殺傷力有多大

iPhone手機對運營商的拉動作用究竟有多大?

在美國,儘管T-Mobile也力推三星等安卓系統手機,並對iPhone用戶採取了專卡、套餐等服務,吸引了100萬左右的iPhone用戶寧願 捨棄3G上網功能,也要留在T-Mobile,但是在2011年第三季度財報大會上,作為唯一一家沒有獲得iPhone運營權的公司,他們不得不面對用戶 增速減緩,甚至因為iPhone4S而轉向其他運營商的事實。

自引入iPhone後,中國聯通在利潤指標上表現不佳。2010年中國聯通業績報告顯示,其2010年營收1713億元,同比增長11.3%,但淨利潤只有38.5億元,同比下降了59.7%,破歷史最低紀錄。這被很多人指責為對iPhone的補貼太多。

2011年前三季度,中國聯通銷售費用為206.3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5.24億元,增長20.6%,3G手機補貼成本為41.56億元,同比增加28.9億元。

一位中國電信內部人士對南方週末記者稱,中國聯通補貼iPhone表面上看雖然虧了,但是卻樹立了聯通在3G領域的口碑,並拉動了1000-1500元級別智能手機的銷售。

2012年初在深圳華強北電子市場走了一圈之後,他發現這個原本最大的手機零部件集散地,60%的廣告和零部件都和iPhone有關。

更重要的是,中國聯通借助iPhone開發了蘇寧、國美等社會渠道發售手機,2011年上半年,中國聯通的社會渠道銷售佔比達到51%。 iPhone也幫助中國聯通挖走了很多中國移動全球通用戶,從2010年開始,中國移動搞得最多的促銷活動是充值送話費,目的是能綁住用戶一年算一年。

按照這個勢頭髮展下去,等智能手機熱起來,中國移動還能保持第一大運營商地位嗎?

2012年2月7日,中國工信部總工程師朱宏任透露,截至2011年底,全國電話用戶達到12.7億戶,3G電話用戶達到1.28億戶,當年淨增 8137萬戶。截至2011年底,中國聯通公佈其3G用戶數為4000萬,中國移動則稱3G終端的G3客戶數為5121萬戶。這兩個數字裡不僅包括3G手 機,還包括3G數據卡,但他們都沒有公佈其比例。

寄望TD-LTE

蘋果公司和中國聯通從未透露其掌握的iPhone用戶數量。但從2011年5月起,中國移動卻高調公佈其iPhone用戶量。

2011年10月25日,中國移動董事長王建宙參加日內瓦ITU世界電信大會時透露,中國移動網絡iPhone用戶已達1000萬。他將此歸功於蘋果在國內開設的專賣店。

其實中國移動各地子公司也功不可沒。2011年11月,在北京地鐵廣告牌上,中國移動打出全球通智能手機套餐的廣告,首選機型iPhone4,最高可享受2800元返還。當然,中國移動自有渠道並不發售iPhone,消費者需要從別處購買。

除了iPhone套餐和剪卡,中國移動各地子公司也通過各自渠道暗線推廣iPhone。一位中國移動內部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具體操作辦法是:在 當地找一兩家有實力的第三方代理商組織貨源(只要確保正品,有些是行貨,有些甚至直接來自聯通),綁定與中國聯通類似的套餐,中國移動補差額。

中國移動這1000萬iPhone用戶,雖然持有高端設備,但只能用上2G網絡通話或者短信,上網主要依靠WLAN或者Wifi,畢竟不如直接3G上網來得便利。如何穩住這些用戶也是一個問題。

2011年整整一年裡,中國移動一直強調與蘋果公司的談判在繼續。這一年裡,「中國移動即將銷售iPhone」的傳言和澄清相繼上演。

當年6月22日,時任蘋果COO的蒂姆·庫克造訪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總部,中國移動將在9月開賣iPhone手機的消息隨即傳開。

兩個月後,在中國移動中期業績發佈會上,中國移動董事長王建宙表示,希望盡快與蘋果就iPhone合作達成協議,但目前沒有時間表。

但到了11月,彭博社報導稱,蘋果和中國移動之間有關在TD-SCDMA領域進行合作的談判破裂了,蘋果將不會發佈支持TD-SCDMA的iPhone。中移動很快否認了該報導,稱談判還在進行中。

儘管有蘋果承諾將支持TD-LTE,但無人知曉4G何時到來。中國的4G頻段規劃尚未出台,在上海、杭州、南京、廣州、深圳、廈門六個城市試點的TD-LTE第一階段規模試驗後,目前剛剛進入第二階段規模試驗,預計要到2012年6月才能完成。

對中國移動來說,4G也不全然是好事,「4G來得越快,運營商死得越快。」一位中國移動的內部人士對南方週末記者說,網絡越快,互聯網公司提供的基於網絡的通信產品會加快其傳統高利潤業務如語音、短信等的衰退,加速其淪為管道的命運。

儘管中國移動正在極力推動其平台能力建設,但OPhone和MM都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其九大移動互聯網基地也剛開始起步。

前述中國移動內部人士透露,最近他們接到通知,正在解決部分iPhone手機iOS5.0.1與移動Sim卡不兼容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8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