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大地主」黑石進軍歐洲房地產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3585

FT援引投資者消息源稱黑石房地產部門正悄悄募集一隻50億美元的歐洲房地產基金,經濟狀況轉好正在令歐洲當地交易活動復甦。

房地產投資是推動黑石業績的核心,黑石房地產業務部門管理640億美元資金,是黑石最大的一個業務部門,二季度該部門報告營收6.485億美元,為黑石貢獻了一半的收入。

黑石主席Tony James在7月份發佈財報時沒有提及在籌資,但他當時指出:

」交易活動似乎正在從原先的重點美國開始向經濟受困的歐洲轉移……隨著人們開始傾向出售資產閘門正在鬆動「。

Preqin數據顯示目前有112只以歐洲為目標的房地產基金總共準備籌集460億美元資金,如果黑石50億美元籌資屬實,那麼該基金將成為當地市場最大的地產基金。

歐洲資產需求增長已經推高了價格,這又吸引了更多賣家進入市場。而過去賣家一直不願尋求交易,因為他們將被迫接受價格減記造成的損失。

而與此同時歐洲經濟數據改善提升了投資者信心,在私募基金Centerbridge Partners負責處理房地產交易的Lance West說:」市場已經排除發生重大災難的風險發生的可能「。

最近幾個月裡黑石已經收購了荷蘭大賣場開發商Multi Corp,並聯合加拿大魁北克養老金收購了法國房地產信託Gecina的部分貸款和有抵押債務。

黑石同時正在準備出售倫敦金融城Broadgate Estate 50%的權益,市場預期套現規模最高將達到17億英鎊,成為按價值計算有歷以來最大一筆私募退出交易之一。

6月份黑石競爭對手KKR旗下的新房地產基金完成了第一筆在歐洲的交易,它聯合資產管理公司Quadrant Estates購入了托斯卡納地區的零售商場的停車場資產組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840

借鏡篇》善用房地產增值、收租效益 小資單親媽靈活存房 勇度人生難關

2013-08-19  TWM
 
 

 

人生難免有風險!當面對困境時,平時存下的房產,只要靈活運籌,靠房子增貸、收租金甚至出售換現金,皆可能是幫助渡過難關的「貴人」。

撰文‧李建興

即使是一位月薪不到五萬元的小資女,歷經失業、失婚,成為單親媽媽,張家芬仍在十年內,於台中市區文心路四段及十期重劃區存到了一戶透天厝、兩戶包租套房,走入谷底的人生,開創出一個新局!

「我從沒想過,房子除可以擋風遮雨安身立命,竟也是幫我度過難關的貴人。」夏日的午後,剛滿四十歲的張家芬,穿著一身利落套裝,坐在咖啡廳裡,自信、爽朗地侃侃而談自己十年來的房地產經。今日生活無虞,對比過去曾經連孩子生病時醫藥費都付不出來,真是天壤之別。回想一路走來的風風雨雨,張家芬認為,之所以會不顧一切地咬緊牙關存房,與不安的童年有很大的關係。

張家芬出身軍人家庭,小時候不但要隨著父親的部隊移防而搬家,甚至,因父親退休後投資失利,還跟著在工地當建築工人的父親,在工寮生活了好幾年。「長大後一定要有自己的房子,一個安身立命的家!」張家芬怕極了「何處是我家」那般顛沛流離的日子;因此,在幼年時,大部分孩子還什麼都不懂的年紀,即許下了這個心願。

婚前趁低檔進場 以防將來無力買房幼時生活的苦楚,堅定了張家芬買房的信念,讓她在一九九六年剛踏入社會不久,就展開買房計畫。例如,在桃園南崁貿易公司擔任基層專員時,一放假就四處看房。此外,工作省下的錢,以每月三千元的方式,定期定額買基金,加薪或獎金的部分全省下來再加碼,為存房準備。由於投資與節省開銷雙管齊下,二年內,張家芬就存得了七、八十萬元的買房準備金。

到了二○○一年,雖然買房的基金仍十分有限。但張家芬考量到自己已經三十歲了,再不買,未來房貸可能要一直背到退休,並且房地產景氣已降到冰點;因此,即使親友看壞當時的房市,張家芬仍毅然決然買房。她的盤算是,單身時,自住可省房租;若結婚,可以與先生一起攤還,或賣掉房產,盈餘用來換更適合的房子。

由於張家芬計畫婚後盡快懷孕生子,因此決定買稍大坪數的房子。她選擇了位於南崁,一戶四十三坪、總價四三○萬元的大樓新成屋,向朋友無息借款五十萬元,以頭期款一三○萬元加上貸款三百萬元,順利買下人生第一戶房。

於是張家芬婚後,便有別於一般新婚夫妻要為住處煩惱,而她已擁有屬於自己安身立命的房子;並且,還房貸存房,也成了小兩口的共同目標。由於省下了各自的租屋開銷,加上努力工作,很快地償還了欠朋友的五十萬元借款。張家芬以為自己將脫離童年的噩夢,人生將走向坦途;然而,老天給的考驗,才正要開始……。二○○三年,孩子出生後,張家芬竟發現先生欠了一屁股卡債,最後,甚至要獨力撐起家用與房貸。不僅如此,八個月大的兒子更在此時生了場大病,八、九萬元的醫療費用,讓她簡直喘不過氣。在心灰意冷下,張家芬決定離婚,成了單親媽媽。

失婚後出租房子 增加收入過難關突來的巨變,曾讓張家芬一度考量賣掉房子,改以租屋來渡過難關。後來想想,時值房地產已經復甦,賣掉要再買回就更難了。因此,她轉個念,何不用出租的方式,來補貼家用?由於前夫已搬離,家裡空出了房間,她在台中也找到了工作,評估之後,決定先搬回娘家與媽媽同住,再把位於南崁的房子以每月二萬元出租。這麼一來,不但省了自己的租金,並且用出租的錢繳房貸後,還有二千多元的盈餘可用來做其他用途。張家芬憑一己之力養房,再以房養家,成為一位勇敢的單親媽媽。

然而,張家芬怎麼也沒想到,對她而言,充滿幸福想像的人生第一戶房,竟會成為獨力養家的重要支柱。在挫折中學得經驗後,婚變後三年,她著手買第二戶房的計畫。

這一年是二○○六年。 由於節度有餘以及工作順利,張家芬用公司的分紅配股買基金,又存得了一百多萬元。此時,她考慮到孩子已漸漸長大,需要更大的空間,年邁的母親也不適合住在老公寓;因此,買下台中市十期重劃區一戶總價八百萬元、三樓半的透天厝。

「身邊有閒錢,還是買房最穩!」張家芬分析,當時台中的生活四號線快速道路已動工興建,房子增值潛力大,無論自住、投資甚至賣掉應急,都是很好的標的;因此,她為了籌措自備款三百萬元,賣掉了南崁的房子。由於房子已增值了將近一百萬元,還掉了貸款後,還多了二百萬元的資金;不但足以補貼新房子的頭期款,又能作為未來生活以及繳房貸的基金。除此之外,張家芬為了快速還掉買房的五百萬元貸款,還把位於台中北區的老家,以每月八千元出租,接媽媽與她同住,縮短還款時間,靈活運用現有的資產。

以資遣費再養房 失業依舊老神在在然而,老天爺似乎想給張家芬出另一道人生試題……。

一○年,原本生活逐漸順遂的張家芬面臨另一個考驗||公司解編,命途多舛的張家芬頓時失業了!照理說,負責全家溫飽的她應該慌亂至極,但張家芬卻老神在在,原因是她另有盤算||著手第三次的買房計畫,以總共八十萬元的資遣費與退股金,以及幾年來的基金盈餘,在台中市文心路買下了二戶打通的中古屋。

雖然在生活頓失依據時買房,讓人替張家芬捏一把冷汗,但她分析,危機可以是人生的轉機。例如,由於屋主急售,這間房只賣一七○萬元,買下後,把房子隔成兩戶出租,每間月租金六千元,就可以取得一萬兩千元的租金收入來渡過難關。「再怎麼看,買房存錢都比放著來得划算!」對自己的買房計畫,張家芬顯然很有自信。

由於張家芬是用現金買下文心路中古屋,因此,沒有貸款問題;再加上一萬二千元的二間套房的租金收入,讓她在失業期間,得以度日。同時,除了利用專長接會計事務所的案件外,張家芬也有最壞的打算,萬一撐不過時,可將增值一倍的套房賣掉,解除危機。

天無絕人之路!去年年底,張家芬又重回職場,解除了財務的警報。精明的她,除了繼續買基金存錢外,由於認為台灣房價已高,已將部分資金挪往腰斬的美國房市買不動產證券化產品(RITs)。

回顧這十年來生命歷程,雖然,時感艱辛,但張家芬卻從不覺得匱乏,「支持我的,除了兒子與媽媽,還有『房子』!」張家芬欣慰的說。

張家芬存房三訣竅:

我可買總價多少的房子?

自備款與貸款金額又各是多少?

1.婚前可做的準備:

1.選擇優質基金與股票,先存得自備款。

2.趁低價買房,婚後與配偶共同養房。

2.失婚應有的打算:

1.暫回娘家將房子出租,節省開支又可收租金。

2.因房貸本金已在婚前繳了幾年,壓力已減輕。

3.失業必須的應變:

1.拿資遣費買兩戶小套房出租,增加收益。

2.預備無力支撐時,賣掉其中一戶增值房渡難關。

缺錢繳房貸時的 4 個救命恩人

救命恩人1:政府

善用政府針對首購、勞工、青年、公教人員、殘障及低收入等弱勢族群、失業者一系列的優惠房貸方案,來降低還款壓力。例如,青年安心成家貸款、財政部優惠房貸補助。

救命恩人2:銀行

主動向銀行表明還款壓力,協商調整以爭取更優惠的房貸或是尋求解套方案,包括利息、寬限期、還款年限、貸款手續費以及轉貸。

救命恩人3:親友

相對於政府和銀行提供的是有息的貸款,親友往往是良心借貸,只要有借有還,通常可以無息借到款項,對於應急,十分有幫助。

救命恩人4:自力救濟

可分為止血與開源。止血方面,即是如壯士斷腕,對於不良資產,寧可賣出停損;倘若房子具有增值性,則可以出租或分租開源以暫解壓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165

美國房地產的壞現象:「全現金」購房者增多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5005

Marketwatch稱,最近的幾份研究顯示,越來越多的人在美國用「全現金」的方式購買房屋,但是房地產專家認為,這可能不是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一個好現象。

以下是三分研究報告的數據:

據房地產數據公司RealtyTrac稱,在2013年7月份的住宅購買中,40%購買者採取「全現金」的方式,這一比率高於上個月的35%,也高於去年同期的31%。

高盛上週公佈報告稱,美國「全現金」購房者從2005年的19%上升至現在的57%。

全美地產經紀商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Realtors)的發言人 Walt Molony稱,我們估計的美國7月份全現金購買者比其它機構的預測值低,為31%,但仍然創歷史新高。

一些專家認為,使用全現金購房的人包括美國富人和退休者。另外,一些熱衷於低價買入以獲取收益的投資者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Molony表示,在全現金購房者中,投資者佔據35%,付清了抵押貸款的退休者佔12%,剩下的是度假房購買者和國外的購房者

雖然全現金購房者解釋了去年房屋銷售增加的原因,但是一些專家認為,這種趨勢不能持續下去,市場需要謹慎對待此事:

RealtyTrac的副總裁Daren Blomquist稱:「對房地產市場來講,採用全現金方式購房的比例上升,這在長期內並不是一種良好的趨勢。」

Blomquist表示,在長期內,退休者和美國富人的力量不足以使房地產市場維持這種趨勢。他稱,如果全現金購房的方式處於主導地位,那麼這將對美國的房屋銷售和房價產生不良的影響。

賓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房地產和金融學教授Susan M. Wachter表示,購房者使用全現金的方式說明,他們的融資成本高,且難以獲得融資。Wachter稱:「這是一件壞事。」

專家稱,因為銀行收緊放貸標準,以及利率走高,潛在購房者受到了限制。

上週,美國30年期抵押貸款利率均值觸及4.85%,為兩年內最高水平。美國7月NAR成屋簽約銷售指數為109.5,已經較110.9的前值下降了1.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653

深圳與衡陽的房地產數據比較 狩獵中國資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1d7b2e0101azir.html

昨天整理文件櫃,翻開2009年的筆記本,裡面有我記錄的2000-2008年深圳和衡陽兩座城市新建住宅成交量和價格,我上網把2009-2012年的數據也查了出來,整理後製成圖一和圖二:

 深圳与衡阳的房地产数据比较

深圳与衡阳的房地产数据比较

   2005年開始,我在衡陽做過一段時間房地產顧問。從那時起,我一直把深圳和衡陽作為研究中國房地產的樣本。這兩個樣本很有代表性:深圳代表了中國的一線城市,衡陽則是三線城市的典型代表。

兩座城市2012年人口和經濟規模見圖三:

 

 深圳与衡阳的房地产数据比较

需要說明的是,由於筆記本上未說明數據來源,我不能保證本文所用數據一定準確,但不會有很大的差錯。從以上數據似乎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如果說現在中國的房地產有泡沫,那麼,一線城市的泡沫主要體現在價格上,三線城市主要體現在成交量上。

2004年,北京、上海等地房價明顯上漲,深圳總漲不起來,有一個理由很有說服力:1993年在深圳買房的人到1997年虧損過半,人們心有餘悸。到了2005年,就在政府加大對房地產宏觀調控的同時,深圳的房價開始起飛。2008年受金融危機影響,下跌了一段時間,2009年又恢復上漲。從統計數據看,2011年之後的房價略有下降,但在深圳呆著的人都知道,這是結構性因素造成的:關外的成交量佔比越來越大。若就同一地段比較,除2010年年初出現過短暫下跌外,2009年到目前為止都是處在上升趨勢。

衡陽跟深圳同處華南板塊,衡陽主城區的新房客戶約15%是在珠三角工作的衡陽人。所以,衡陽主城區的房地產走勢受深圳的影響很大。不過,這座城市也有自己的一些特點。從上面的圖示可以看出,衡陽主城區的住宅價格和成交量都是在2007年突飛猛進的。不過,這種突飛猛進很快戛然而止,2008年4月開始出現量價齊跌。圖中看到的是按年統計的數據,能看出2008年的成交量下滑,看不出價格的下跌。其實,那次下跌很厲害,普通電梯房,2008年2月可以賣2500元/平方米,到2008年7月,2100元/平方米都賣不出去。這讓很多開發商膽顫心驚。不過,這種膽顫心驚持續不到一年,之後在「4萬億」的刺激下,衡陽主城區的房價反彈力度很大,一直保持上升趨勢。

從價格來說,十三年時間,兩座城市的房價運行週期幾乎相同,都處在上升的態勢,中間有些波動,最大的一次下跌是在2008年。從成交量來說,兩座城市新建住宅成交量卻在完全不同的年份達到最高點:深圳是在2005年達到901萬平方米(同一年衡陽主城區的數據是46萬平方米),衡陽主城區是在2010年達到258萬平方米(同一年深圳的數據是321萬平方米)。兩座城市的住宅銷售量似乎存在「蹺蹺板」效應。

2000年到2012年,十三年時間,深圳的新建住宅成交量年均為587萬平方米,衡陽主城區則為107萬平方米,深圳為衡陽主城區的5.5倍。最近三年,深圳的新建住宅成交量年均為321萬平方米,衡陽主城區則為240萬平方米,深圳為衡陽主城區的1.3倍。兩座城市的人口規模相差9.8倍,經濟規模(GDP)相差24倍(需要說明的是,衡陽數據採用的是主城區,不含下屬縣市和南嶽區,跟新建住宅的統計範圍相同)。據我瞭解,深圳新房入夥後三年內入住率一般可以達到60%以上,而衡陽主城區很多樓盤都達不到40%。可見,衡陽的房子是建多了。我以為,「房子建多了」是中國三線城市的普遍現象。作為一線城市,深圳市政府有很多經濟來源,加之政府內部的內控制度嚴格一些,賣地不如那些三線城市那麼急迫和隨意。三線城市的政府更加依賴土地財政,土地供應量一直很大。

在衡陽做房地產顧問時,我總是跟開發商強調風險,響應的人很少。最近幾年碰到衡陽的開發商,我都不願談這個問題,就如2007年股市到了6000點,你跟人談風險,別人會覺得你有病。雖然深圳的房價高出很多,關內稍好一點的住宅已經到了4萬元/平方米,差不多是衡陽主城區的10倍,但看到最近三年深圳的新房成交量只有衡陽主城區的1.3倍,感覺持有深圳的物業比持有衡陽的更踏實。

2005年開始,我開車周遊了全國不少地方,沿途琢磨投資和考察房地產。在周遊過程中,我見證了中國房地產發展最快的一段時間。2006年11月,我在浙江金華、溫州等地,明顯地感覺到了房地產泡沫。金華有個開發商是朋友,帶我去看他開發的樓盤,銷售已經出現困難,房子建成現樓還剩下一大半沒賣掉,這在當時是難以想像的。到了溫州,售樓處見不到客戶,業務員都在打牌聊天。看到的這些地區到處是新房子,不管賣沒賣掉,大多空著,沒什麼人住。我就認定這些地區的房地產快崩盤了。但剛過不到一年,2007年國慶前後,我得到的消息是這些地區不光沒崩盤,存量都賣得差不多了,房價還出現了暴漲。從那時起,我再也不敢簡單地來理解中國的房地產,更不敢輕易下結論說泡沫即將破滅。

預測泡沫破滅就如瞎子摸象,是不靠譜的。再說了,中國的房地產從地域上來說,大多數地方量價沒有同時出現大的泡沫(只有少數地區,如鄂爾多斯和溫州,量價同時出現大泡沫,前一段時間房價出現大幅下跌),怎能輕言崩盤?

不過,我以為,我們可以跟隨泡沫起舞,但舞到一定的時候,要及早離開。前幾年我也投資過房產,從2009年開始我逐漸把資金轉移到了股票市場。在股票市場,除了小試花樣年(H股)和招商地產B股外,一直不敢重倉房地產股,就是跟我在衡陽的經歷有關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708

美國房地產市場的壞現象:抵押貸款再融資活動下滑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6431

美國抵押貸款再融資活動本週下滑20%,這是在過去的18周內第16次下滑。自5月初削減QE的言論傳出以來,美國抵押貸款活動已累計下滑70%

現在,美國總抵押貸款再融資活動下滑至2008年10月份來最低水平,當時正處於金融危機之中。

當然,下圖顯示美國抵押貸款活動下滑和利率走高過去並不影響房屋銷售:

ZH稱,造成上述情況的原因是因為行動具有滯後性除非美聯儲不削減QE,否則美國房地產市場的前景不是很好

因為大大小小的抵押貸款的服務商和提供商開始裁員,因此投資者不認為美國房地產市場復甦能夠持續下去。

另外,此前研究顯示,越來越多的人在美國用「全現金」的方式購買房屋,房地產專家認為這不是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一個好現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076

朱平:當下互聯網類似2004年房地產 moutaichina

http://xueqiu.com/9274252395/25367574
證券時報記者:您怎麼看互聯網泡沫?

  朱平:只要中國經濟確定轉型,新興產業的強勢行情就一定會繼續,因為這是新興產業自我增強的過程,給它的估值越高,行業整合越容易進行,行業佈局也會越快完成,它的價值增長也越快。

  適度的泡沫,是伴隨新興行業成長的必然現象,因為泡沫會降低企業的收購成本、融資成本,促進行業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泡沫可能才剛剛開始。房地產從2004年開始出現泡沫,到現在走了9年,這也是房地產行業自我增強的過程,現在,房地產泡沫現開始走進末端,而互聯網相當於2004年的房地產,互聯網的泡沫才剛剛開始,會伴隨行業發展,持續相當一段時間。

  從總量來看,互聯網離泡沫崩潰的時間還很長。在美國市場,TMT佔總市值的比重為20%,A股連5%都不到。簡單算個大數,2020年A股市場總市值可能到50萬億以上,TMT佔10%也有5萬億市值,如果阿里、騰訊、百度可能佔2萬億,那還有3萬億,就算一部分公司可能到海外上市,A股市場的發展空間也相當大。所以,從單獨的公司來看,股價的確有泡沫,但從總體上來說,還談不上泡沫,泡沫還遠沒到破滅的時候。

  互聯網的發展空間可能超出我們的想像,手游去年的銷售額是30億,有人預期5年後手游銷售額將達1000億。因為90後跟我們不是一種人類,對我們來說,吃喝住行才是消費,花錢去玩遊戲會有罪惡感,90後認為吃穿住行是必需品,遊戲則是消費的一種。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茅台也許會隨著我們這一代人的老去永遠老去,90後的年輕人,可能會覺得這玩意太土了。

  一切才剛剛開始。今年所有人都驚呆了,我4月份在公司做報告時說,10年後可能沒有銀行了,沒想到,僅僅5個月後,互聯網金融就大熱,你不談互聯網金融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專業人士。微信一夜之間就非常普及,讓所有人的眼睛承受巨大的壓力。還有小米、樂視網、百度競相推出低價電視,鵬博士日前宣佈投10億做免費WIFI。

  從人類歷史上來說,移動互聯網也許是可以和工業革命比美的革命。我們很幸運,能夠生在這樣一個時代。

  證券時報記者:能夠在低點買入這些公司,當然最好,但股價漲到一定高度後,應該以較高的價格買入還是繼續旁觀?

  朱平:所以,大師們都說投資是一門藝術,該堅持時你要堅持,該撤退時也得撤退。最慘的是不斷踏錯節奏,最近市場流行一個段子:年初炒創業板的時候,你買藍籌股,市場炒自貿的時候你買創業板,藍籌上漲時你炒自貿,等你買藍籌時藍籌卻崩潰了。能夠踏准節奏當然最好,踏不准節奏,就應該回到價值投資的原則,踏踏實實根據價值來做投資,值就買,不值就賣。

  基金作為一個整體,業績比市場平均水平好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條是,大多數基金以價值投資為原則。從長期來看,投資成長股肯定會賺得多一些,比如雲南白藥、茅台、伊利等都曾讓長期投資者賺大錢。

  最後,我想告訴大家的是,投資就像打棒球,你沒有接到一個好球不會影響全局,做投資,你沒有買到一隻好股票,也不會有任何損失。不能為了一隻可能會漲但不熟悉的股票,冒太大的風險去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662

溫州房地產警示錄 財經天下週刊

http://xueqiu.com/3157962190/25607598
70個大中城市裡只有溫州的房價在下跌,溫州房價過去兩年的腰斬會成為中國房地產泡沫破滅的預兆嗎?

本刊記者  盧雋婷  張兵  發自溫州  攝影  張兵

入夜,位於溫州楊府山CBD區的鉑金府邸和香緹半島,矗立在燈光四溢的甌海大道邊,從一個個幽暗空洞的窗口裡散發著被人遺忘的荒涼。

這兩個成交均價為45000萬元/平方米的豪華樓盤,目前在二手市場的價格掛到了2萬元,但仍然淪為賣不掉的空置房。而在溫州房價最貴的市中心,曾經暴漲到10萬元/平方米的鹿城廣場,如今也被腰斬到5萬元。

越是奢華,越是荒涼。根據溫州銀監局9月的調查結果,由於購房者自身資金鏈的斷裂,溫州一些大戶型按揭房已經出現了「棄樓斷供」的現象。

「那時候大家都瘋了,好像你不買就虧了,」一位曾經輾轉在全國各地看房、買房的溫州老闆,指著那些或遠或近、看起來黑黢黢的大樓感慨道,「這幾年,就像過山車一樣。」

2011年4月,有人出1500萬購買他的一套房產,他說考慮一下。5天後,房價開始不受控制地下滑。現在這套房產在二手市場以750萬售價已經掛出了一年,始終無人問津。

自從2011年溫州限購令出台後,溫州的房價已經連續24個月下跌。近期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溫州是近兩個月來全國70個大中城市中唯一一個房價下跌的城市。大潮退去,原本被房地產泡沫掩蓋的民營經濟和債務危機也越發刺目地裸露出來。

2012年底數據顯示,和2011年同期相比,溫州地區規模以上企業出現停產、減產情況的高達60%。2013年,減產停產現象並沒有緩解,甚至比2012年還要嚴重。根據2013年上半年浙江省經濟運行情況的調研報告,溫州的工業總產值是1986.8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僅3%,為浙江各市中最低。

位於溫州市區五馬商圈的新國光精品超市裡,蘭蔻、倩碧等化妝品架上只剩下零星的貨物,紅酒專區的貨架整排地空置;日用品清倉打折,買二送一;對面的國光電影院一整層都在招租,晚上八九點鐘,只剩下一個賣蘋果手機殼的櫃檯仍然亮著燈。在代表高端生活方式的溫州香格里拉酒店,入住率下跌三分之一;街上的酒吧、KTV等娛樂場所也少有人氣。

由於工廠開工不足,大批外來務工人員返鄉,濱海工業園區已不復昔年大型節假日前人流攢動的景象。在溫州永強,隨處可以見停工或者半停工狀態的鞋廠、小五金廠。

兩年之後,這場風波仍在持續地擴大和蔓延。許多人相信,最難過的日子可能還沒有到來。

在溫州,出租車司機飆車的本事總是讓外地乘客膽顫心驚。前兩年溫州新樓開盤,從來都是只有圖紙沒有樣板房,只有毛坯沒有精裝。一套房子放在手裡兩三個月,已經是炒房的最長時限。這就是溫州的速度。它曾為溫州贏得了許多第一,也使之率先飽嘗退潮後的煎熬。

全民炒房

「早些年,在溫州做房地產,利潤沒100%就是不合理。但現在開發商都覺得25%就是很合理的回報。」在溫州天浩置業總經理陳鴻看來,溫州房地產在經歷了過去幾年的大起大落之後,開始回到正常邏輯。

包括他在內的很多溫州人士認為,當年溫州房價的暴漲,正是炒房客聯合擔保公司和銀行非理性驅動的結果。改革開放後的20年,溫州人在實業領域迅速完成了對資本的原始積累,但在全民投資的熱潮下,他們又似乎厭倦了用實業獲取財富的緩慢,開始夢想著「以錢生錢」。

2002年,在溫州開發型屋的老闆方之勇成為中國第一批炒房者。有一段時間,每到晚上10點店裡關門後,他都會坐夜車去看房、簽約,再連夜趕回店裡,等著早上開門。「當時每天在店裡就看看股票和樓市,也沒心思做生意了。」

炒房團在這種背景下出現,他們炒熱全國各地樓市的同時,也不斷刷新著溫州的樓價。溫州的樓價2001年基本都在3000元/平方米以下,2005年,市區標誌性的房價誕生,大南門區域房價開始超過萬元,到了2006年市區的平均房價已經超過了8000元/平方米。到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已經有很多樓盤價格超過20000元/平方米。

房價高企,所有人都夢想著在這一時刻一夜暴富。

在炒樓高峰期,一次轉手就可以賺到百萬。有的房子沒有產權證,只要下了定金,就已經拿出來賣了。在下定金到支付全款的這段時間內,炒房客會委託中介,把房子加價賣掉,收到房款後,抽出自己的幾十萬收成,把房款打給房主。如此一來手上有點錢的炒房客,就利用定金的這種槓桿,一次炒十幾套房。甚至沒大筆資金的溫州普通人也加入了這場狂歡。

21世紀不動產區域副總經理葉柏峰迴憶,那時很多普通人,通過資金槓桿炒房。「當時一些退休大媽也來組團炒房,哪怕只有兩萬就投兩萬,房子幾天沒漲,定金被房東收走,就當賭輸了。」這些用丁點資金撬動房價的被稱為「小炒客」,「大炒客」則會暫時吃下整個房子,等待房價暴漲。

2009年,溫州市房價均價達到26000元/平方米。2010年,房價跨過30000元/平方米大關。根據溫州大學房地產研究所統計,2006年至2011年,溫州市區商品房銷售均價從8045元/平方米漲到34674元/平方米,6年中上漲4.2倍。僅僅一張房號的認購券,就意味著幾十萬元。

「這時候已經是全民炒房,全民瘋狂。」據葉柏峰迴憶,2009年溫州炒房進入高潮的時候,很多樓盤早上一個價,晚上一個價,價格幾個小時一變。房東經常在看房、簽約的過程中坐地起價,每平方米加價1000元,或是被出價更高的客戶或中介公司叫走。「當時完全是賣方市場,不由得你不買,別人可能總價會加好幾十萬跟你搶。」

但這一切都隨著「限購令」的頒佈直轉急下。2011年3月,國務院發佈了《關於進一步做好房地產市場調控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溫州隨即出台更為嚴格的「溫州版」限購政策——本地戶籍家庭擁有兩套房以上、非本地戶籍擁有一套房和不能提供一年本地納稅證明的非本地家庭都不允許再購房。

一紙限令的4個月後,溫州房價開始下跌,初始的兩個月就狂跌了20%。如今,溫州的平均房價已比其最高點時跌去了40%。

方之勇是最早退市的一批溫州炒房客之一,早在2008年,觸覺敏銳的他就拋掉了自己在溫州、江蘇、上海等地投資的十幾套房產。「我當時就覺得要刮颱風了。在最高峰的時候,溫州作為一個三線城市的房產價格比一二線還要高,太不正常了。」

葉柏峰所在的房產中介,當時交易量下降了30%至40%,不得不縮減規模,關閉門店。溫州曾經遍地開花的「紅牌子」(小型房產中介機構)一夜之間紛紛關門,只剩下21世紀不動產、哥倫布等不到10家大型品牌連鎖機構的門店。「在2009樓價飆升的時候,新人上手很快就能開始有單做,但2011年過後,很多員工半月都沒有簽單,不得不離開這個行業。」

在連續下跌24個月之後,「溫州的樓市泡沫終於被清理乾淨,購房者、開發商也終於回歸了理性,但背後確實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陳鴻感慨道。

但在陳鴻以及在溫州的很多被採訪者看來,僅就房地產而言,溫州還沒到外界傳言的「崩盤」地步。

不同於日本1980年代的房產泡沫破裂,溫州市場上並沒有出現大面積拋售的現象,很多人仍持有當年囤積的多套房產,他們仍在徘徊觀望,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出手。事實上,在限購令鬆動的政策出台後,溫州的剛需市場成交量有了明顯的改善。近一段時間溫州新開盤的住宅銷售率都能超過70%,有的甚至達到了100%。

這更像是一次洗牌,雖然這樣的洗牌充滿了折磨和煎熬。同時兼任溫州大學房地產研究所研究員的陳鴻發現,當下溫州房地產界的各方面已和幾年前截然不同。「他們追逐利益的心態已經很平靜了,不平靜的是,他們現在害怕市場又會出現幾年前的大起大落,現在任何一個企業都受不了這樣的折騰了。」

「四萬億」反作用

回顧兩年來的這場煎熬,許多溫州人都會追溯到2008年的四萬億投資計劃。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曾讓溫州樓市不斷上揚的價格短暫受挫,房價開始下降,有些樓盤降幅甚至達到2000元至4000元,市區樓盤基本上無一倖免。一直堅挺的新房開盤,也不得不調低了價格。「但四萬億政策一來,人們像打了雞血一樣貸款買房,房價就開始瘋長了。」方之勇說。

曾經開過民間貸款公司的王林認為,四萬億的結果是,寬鬆的信貸政策導致更多的人追逐房地產泡沫。「2008年貸款利率一下子降低10%,政府號召大家來貸款,幾乎所有人都去貸款了,本來2008年撐不下去的企業又多撐了幾年。而一些本可以活下來的,也在這場資本盛宴中透支幹淨了。到了2009年找我貸款的更多,許多人是『短貸長用』,借去還銀行貸款。」

2008年,方之勇以17000元的單價最後一次購買了一套溫州的房產。在當時寬鬆的信貸政策下,一套價值100萬的房子可以抵押到120萬。「銀行的人來找過我,求我去貸款,隨便做點什麼。當時和銀行打交道,真能有自己是上帝的感覺。沒什麼好投資的,只有買房子。」

一位溫州銀行界人士向《財經天下》週刊透露,當年銀行會被下達貸款指標,因為指標太大,使得放貸人員在貸款考核裡面做一些適當的「妥協」,以便盡快把錢貸出去。於是人人都跑去貸款。即使這樣,貸款仍放不完,以至於銀行的工作人員懇求企業家去銀行貸款。甚至於房產中介,也被銀行拉來作為推介貸款的通道。

溫州民間通過幾十年打拚積累的巨大財富,通過溫州企業這個「融資平台」洶湧地流向了房市。但大部分的投資客沒有方之勇這麼幸運,能夠及時抽身。

然而隨著時間的逐漸推移,四萬億逐漸消耗,民間借貸危機爆發,銀行壞賬率上升後突然收緊了貸款的口子,這一收緊,令房地產和企業元氣大傷。

「如果這四萬億出來不那麼急的話,給溫州5到10年時間去消化,那麼溫州就一點問題也沒有了。而現在,等於把這個錢剛剛種下去,還沒有等到成熟,就要收回去,哪裡有錢還給你?」

另一方面,房產泡沫的背後,是飽受詬病的土地財政。根據國土部的統計,2013年前7月全國土地出讓收入超2萬億,增長49.4%。地方政府在增收的同時,各地房價也一路飆升。

在GDP政績的催化下,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投身到「賣地」的行動中。經濟危機後,製造業乏力,直接導致的是地方政府稅收的減少,以及希望通過抬高土地價格彌補財政收入。據測算,2009年溫州土地出讓金,是地方財政收入的1/3。而同年,溫州出讓的住宅面積只有437.91畝。有人算過,溫州市區一年剛性需求的住宅面積是400萬平方米。供給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又推高了土地單價,直接推動房價。

溫州並不是個例。地方政府對財政資金的共同渴望,使得全國各地「地王」頻出,地價推動著房價一路走高。今年9月,融創中國控股有限公司因拿下位於東三環的農展館地塊而成為北京乃至全國的新科地王,單價高達7.3萬元/平方米,刷新了全國歷史地王的紀錄。「土地財政不解決,中國的房地產問題也無法解決。」溫州中小企業促進會會長周德文說。

空心的實業

在被房地產裹挾一切的溫州,製造業也不能倖免。2008年,炒房炒地暴富的神話在溫州一度到處流傳。就連溫州炒房團太太也賺得比她們的企業家老公要多。

「許多企業家就對做實業失去了信心。他們不但炒房,還大量購買寫字樓、廠房,他們的錢基本沒有投到實業生產裡面,只不過是把實業當成了一個融資平台,甚至以極低的價格接訂單,只為了維持表面上的正常運轉,以獲得銀行授信。」一位曾參與房產投資的人士說道。

一個原本做小五金生意的企業家以溫州廠房做抵押,從銀行及民間借貸了共一個億,去投資商業地產。風雲變幻,溫州房價下跌,資金鏈斷裂,導致他的投資擱淺。最後他只能降價賣房,但在「買漲不買跌」的心理下,二手房市場有價無市。一位知情人告訴《財經天下》週刊:「他把所有的身家,包括他和他父親兩代人做實業的所得全部都投入進去了,現在要不回來了。到今天一說起這些事情他還流淚。」

在兩年前一樁樁跑路、跳樓的驚心動魄之後,這位老闆並沒有「跑路」。在這個熟人社會,跑路意味著背井離鄉,自絕後路。如今的溫州人學會了妥協。他們正在每天的掙扎求生中為當年的資本盛宴買單。「他現在天天盯在那個項目上不敢挪步,每天還要接無數個催債的電話。他告訴那些債主,讓他們幫助他一起把這個項目做成,這樣的話,還能有辦法慢慢還他們的錢,現在這也成為了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

根據溫州工商聯房地產商會的統計,前幾年,溫州做實業的企業有70%都參與了房地產行業。「有很多原來做實業的老闆的資金現在都套在裡面了,」副秘書長卓學松對《財經天下》週刊說,「位於鹿城區的『公園大地』樓盤就是個典型的例子,有好幾個做皮鞋和服裝產業的老闆一起入股開發,但現在都套在裡面。這樣的情況對溫州的實體經濟影響太大了。」

近兩個月,溫州銀監會根據對轄區內40多家銀行的調查,承認溫州出現房產「斷供」現象。溫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透露的數據是,今年1月至8月,委託法院拍賣的財產共1244件,其中約80%為房產。溫州中小企業促進會會長周德文表示,出現棄房現象主要是借款人自認經營出現困難,目前溫州中小企業仍處於最困難的時期,很多老闆不得不做出取捨。

在溫州濱海工業園區,許多工廠都處於開工不足的狀態。過去幾年,這個園區倒閉了大批企業,包括老牌電器企業月兔——它因為深陷民間借貸的債務危機而破產,商標在今年被拍賣。在這之前,它曾是浙江省200家重點企業、地方最大規模、最佳經濟效益企業之一。

園區內的一家企業破產之後,廠房被第二個企業買走,但不出一年,這家企業又因效益不好,老闆給員工放長假,以逼迫他們主動辭職。現在,這個開發區比原來少了三分之一的人。

傳統製造業的平均年利潤率只有5%。當資產領域的預期利潤率大大超過製造業時,資本逐利的特性使得大量的資金從實業中抽離,流向房地產行業。而為了償付借貸成本,高利貸借來的資本只能回流到房地產等高利潤行業,進而形成惡性的資本循環和風險鏈條。

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用「溫水煮青蛙」來形容目前溫州民營企業的困境。「2008年金融危機時,是訂單一夜間消失,死了也乾脆。現在訂單倒有,但原材料、勞動力、匯率、資金等多座大山一起壓來,一下子死不了,活著又看不到希望,這種『溫水煮青蛙』似的煎熬,讓很多中小企業痛苦不堪。」而今年的情況甚至比往年更甚。

溫州迪安鞋業的一位銷售人員對《財經天下》週刊說,他們最近接了一筆300雙鞋的訂單。各大鞋類品牌開始拿著鞋樣尋找可以開工的代工廠,因為有大批的小型工廠早已在這場風波中關門歇業。「前兩年訂單多的時候,都是四五千雙的單,這種小生意根本沒人理。」

這家原有1500人的中等規模製鞋廠,如今只剩下500人。原來訂購原材料可以賒賬,但由於民間債務和信任的危機,現在所有業務往來一律只收現金了。「日子難過,大家都是慢慢捱,繼續撐吧。以後怎麼辦呢?」她說著低下頭去,聲音輕微,「不知道出路在什麼地方。」

如今,溫州的製造業平均年利潤率只有1%至3%,有的甚至沒有利潤,而在苦苦支撐。「現在企業不好做,投資又無門,最幸福的恐怕就是上班拿薪水的人。」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汽車配件出口商說。

在2011年房產泡沫破裂的當口,她的企業還沒有感受到太大的影響。但從去年起,她開始慢慢感受到了這種煎熬。「銀行和企業,都在慢慢地抽資抽貸,資金從借貸鏈條上一層一層地往回收。問題是,你計劃好了資金應用的週期,譬如5年,怎麼受得了提前?你趴下了,又會帶動別人趴下,這樣一來,就很可怕了。」

另一方面,溫州製造業昔日的競爭力正在逐漸失去。溫州信實外貿公司老闆張宏圖對《財經天下》週刊說,去年前他就已經開始減少與溫州製造商的合作,轉而向周邊城市(如台州等)發展。「現在各類加工廠在全國遍地開花,溫州地價又貴,尋求外地廠商合作,要價會比溫州便宜三分之一以上。」而一些企業倒掉之後,又會對整個產業鏈產生影響,迫使其他的企業也遷離溫州。

自2008年以來,中國以密集勞動力、低端製造業和破壞環境為代價的經濟發展模式已經開始日益失去競爭力。勞動力成本上升和技術門檻過低等,都是制約發展的問題。而所謂的產業升級轉型也並未真正發生,更多的是重蹈由實業向信貸公司或房產投資轉變的覆轍。

溫州的企業家們已經開始反思其中的問題。「我們所犯的最大的錯誤,就是明明只有一塊錢,卻總是想做三塊錢的生意,借錢也要做,」王女士說,「從宏觀面來講,國家政策也是一把雙刃劍。光靠四萬億這樣的短期刺激,是無法支撐起經濟體的長期健康發展的。」

房產泡沫的破裂成為了壓垮溫州民營經濟的最後一根稻草。但究其背後,卻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結構性問題。「在我們這樣特殊的體制下,各種矛盾被不斷掩蓋,非但沒有解決,反而越來越激化。這就造成了這種危機的爆發。」周德文說。

消化不良

自從2011年9月「眼鏡大王」胡福林跑路之後,溫州的民間借貸危機大白於天下,兩年間「跑路潮」已漸漸平息,但危機仍然在持續發酵。債務鏈條已從民間借貸蔓延到了銀行。

根據央行溫州中心支行的一份報告,可以看出溫州民間借貸涉及之廣:「大約89%的家庭個人和59%的企業都參與了民間借貸。」錢從哪裡來?大部分都是以房屋向銀行進行抵押貸款;報告還指出,約20%的民間借貸資金最終又流向了房地產市場,抬高了房產價格。這條投資鏈條,最終隨著房產泡沫的破裂而分崩離析。

「這兩年浙江的不良貸款率在全國居高,而溫州又是浙江的重災區。具體數字觸目驚心,而實際上的風險比這個數字還要大。」溫州某銀行客戶經理胡大可說。

在中秋至國慶的這段時間,是許多溫州企業相互清賬的一個時間節點。這幾天,胡大可也正在緊張地關注著手上一些企業,計算著可能的「不良」。只要是每月能還出利息的,他就和其他同行一樣,以時間換空間,儘量給它們機會慢慢活過來,而其他的只能施以緩刑了,「過幾年還是會死掉的,只不過我們現在太平間床位不夠,今年不能死,要死也死到明年去。」

對溫州的銀行業來說,今年是最難熬的時刻。和許多貸款企業一樣,銀行也寄希望於房地產的再次回暖,這是唯一能夠最快解決各方需求的辦法。但是胡大可知道,這終究是飲鴆止渴。

由於擔保貸款盛行,一家企業一旦出現問題,就會牽扯到其他企業。有人計算,在溫州樂清,已有15個互保形式的擔保貸款鏈浮出水面,每個鏈條上都綁著十幾乃至幾十家企業。一些資產優良的企業也受到了一些「不良」公司的影響,負債危機的波及面如漣漪般層層擴大。

現在,聽到擔保貸款胡大可只管往外推。新增的貸款業務,擔保公司不願意做,銀行也不願意做。「原來大家都吃壞了肚子,現在要把它消化掉。我們在想怎麼消化不良貸款,他們也在想辦法,企業欠的債怎麼周轉一下,看看有沒有機會把它轉活了。把它救活,才有錢收。」

房產泡沫破滅,民間資本無處可去,有一部分又回到了銀行裡,安守著每年不到5%的利率。胡大可說,就他所在銀行的數據來看,截至今年8月,比去年同期個人存款增加了一個億。不過他並不因此感到欣慰,「對公業務下來了10個億。現在還是治病的時候,以後再談發展。」

以前溫州人有錢都不存銀行,喜歡把錢放在自己認識的做擔保公司的人或者放貸的人身上,等掙錢了再分。如此一來,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民間借貸鏈條。在實體經濟環境不景氣的情況下,民間高利貸的回報率卻動輒高達72%(以每月6分利計算),這種利潤差使得民間資本大量抽離實業,轉移到民間借貸中去了。一時間,溫州的高利貸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地冒出,多如牛毛。而那些苦苦支撐的實業,實際上也成了隱形的融資平台,暗地裡卻在放高利貸。而這些錢有很大一部分又直接或間接地進入了房地產市場。

在溫州房價最瘋狂的2008年,溫州人王林懷揣1.5萬起家,在瑞安體育館門口租了家門面,開起了貸款公司,並向舅舅借了180萬開始對外放貸。「收回一筆錢之後去買房子,房子抵押貸款,貸款下來再去放貸,收錢之後再買房子。」半年不到,除了連本帶利還給舅舅之外,自己還開起了奔馳。2011年房產泡沫破裂之後,高利貸全面崩盤。

「凡是做這一行的,都有爛賬在裡面,可以說幾乎是全軍覆沒。」40歲剛出頭的王林,已經是滿頭白髮,「真的很累,我從來不建議身邊的人做這個,它不是好的東西,害了很多人。」

2008年開始,他從銀行以一兩分利貸到錢,3分起步拆借給擔保公司,而以六七分的利息借給其他工廠、煤礦等實業和房產開放商,最高可達9分利——這意味著,向他借款的企業,每100萬的借款,每年要還的利息就高達108萬元。「那時候大家都瘋了,有錢都放出去,沒錢都拚命借,好像幾千萬都不算錢,上億才算錢。」

這些企業如今都因經營不善或投資過度而倒下了。「我明明知道他們都很危險,可能還不出錢,為什麼還願意借錢給他們?所有人都抱著賭博的心態,只要房地產看漲,心想著擊鼓傳花,總有下一個接手的,大家都認為自己不會是最後的一棒。」

溫州民間借貸之盛行,數千萬元的資金往來甚至不需要立任何字據,也不說明什麼時候還。「都是告訴你,要用的時候說一聲,馬上給你打過來,都是這麼說。」在溫州這個熟人社會,朋友帶朋友的民間借貸,導致了無數說不清的爛賬。「現在,越是好朋友越是變成仇人。」

房產泡沫開始破裂的這兩年,王林一直在溫州和上海兩地的法院奔波,希望能收回別人欠他的2000萬元借款,但對方的房產兩次流拍,至今也沒能拿回欠款。「打官司、追債都太費精力了,我估計能收回十分之一吧。現在大家都對前景一片悲觀,不知道能做什麼。」

儘管如此,民間的墊資公司和高利貸就像掐不斷的火苗,又開始重新活躍起來。一些比較「安全」的做法,是為銀行去拉存款業務,可以獲得2%至3%的抽成。雖然低,但仍然吸引著像王林這樣的人。「我們這樣的人,不會做別的,以後也只能在這個行業了。」

「不行,就再來個幾萬億,今年先解脫了,明年再說。」他玩笑道。

(應採訪對象要求,王林、胡大可為化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916

綠地集團巨資投資紐約房地產,或創中國房企美國投資最高紀錄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9681

中國國有房地產開發商綠地集團(Greenland Group)將持有紐約Atlantic Yards內一處包含15幢樓的項目的多數股權,這筆交易預計將成為中國房企對美國地產的最大投資。

據綠地集團介紹,該集團將持有Forest City Ratner Companies包含15幢樓的開發項目的70%股權。該項目是紐約20年來最大規模房地產單體項目,而綠地集團的投資規模也將是中國房企迄今為止在美最大投資。

該項目面積達60萬平方米,總投資很可能超過50億美元。但是,受成本上升和現金投入需求巨大影響,該項目進度緩慢。一旦與綠地集團完成交易,該項目將獲得額外資金,且有望加快開發速度。

綠地集團董事長張玉良表示:

「綠地集團相信美國市場行情看漲。」

「美國經濟正在復甦,這為市場帶來了充足的流動性,也帶來了穩定回報。房地產開發前景總體上十分樂觀。」

他還指出,「綠地的國際化不做財務投資者,而是堅持做開發商、運營商,通過自主經營來培育自己的國際化精英團隊,唯有這樣才能成就真正的世界級企業。」

綠地集團與Forest City Ratner達成的協議是一份諒解備忘錄。參與談判的一位顧問表示,兩家企業計劃在明年中正式完成他們的合資程序。

過去1年內,為推動業務多元化和尋找新市場,中國房地產公司開始進入美國。此前20年裡它們幾乎都在中國國內進行投資。

7月綠地集團曾宣佈,投資10億美元收購美國洛杉磯中心區大都會項目。目前,綠地集團在海外市場已成功進駐四大洲六個國家九座城市。

在過去1年內,其他進入美國的中國開發商還包括:中國最大的房地產上市公司萬科(Vanke)——該公司正聯合開發舊金山的一個豪華高層住宅項目;北京鑫源(Xinyuan)——該公司在紐約收購了一塊兩英畝的公寓樓地塊。

綠地集團和Forest City Ratner Companies的合資項目的詳細簡介:

這15幢樓公寓項目位於布魯克林區中心東南角,在Atlantic Yards內(此處還包括Barclays Center體育館),至曼哈頓華爾街僅需10分鐘地鐵車程。

項目面積達60萬平方米,規劃建設成為以中高檔公寓住宅為主的綜合社區,住宅產品租售各半,總投資很可能超過50億美元

項目一期有兩棟公寓已完成所有審批程序,隨時可開工,首期剩餘地塊預計明年初獲得審批並開工,計劃分兩期開發,首期項目開發週期為4-5年。

綠地此次投建的住宅項目不僅將面向中國投資者及移民群體,同時也瞄準了整個曼哈頓白領群體

雙方合資的背景如下:

綠地控股集團的加入有望幫助加快上述項目的開發速度。該項目十年前開始規劃以來,Forest City一直疲於應對工期延誤和成本超出預期

雖然巴克萊中心體育館去年投入使用,但公寓樓的建造進度緩慢,部分原因就是難以獲得資金。Forest City的管理人士曾表示,建造這些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住宅單位比該公司預期的要困難。

受成本上升和現金投入需求巨大影響,目前僅有一座公寓樓開工建設。這座擁有350個住宅單位的公寓樓不包含在對綠地控股集團的出售交易中

Forest City首席執行官MaryAnne Gilmartin表示,與綠地控股集團的交易一旦完成,將使該項目獲得額外資金來源,有望加快開發速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092

萬達集團 重構「黃金比例」:哥不玩房地產了!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55035.html

找靈感、挖黑馬、評熱點、抄本質-這裡是黑馬通訊社一家大型商場,業態分佈通常分為購物、餐飲和娛樂三大板塊,其中,由於服飾毛利較高,因此購物板塊以往是重中之重,購物中心給服飾品牌的地理位置通常較好,收取租金和營業額分成也較高;而餐飲由於毛利率遠低於服飾,以前通常連20%業態佔比都不到;KTV、電影院等娛樂業態在以往更只是點綴甚至不佈局。按此計算,業界傳統的「黃金比例」是購物、餐飲、娛樂各為52:18:30的業態分配。

「可現在消費走低、房地產『輸血』也不是持久之計,加上網店對實體店的衝擊,原本是重點的服飾毛利驟減,所以減少服飾面積而增加能聚集人氣的餐飲和電影院等娛樂業態佔比是趨勢。」上海商學院教授周勇表示。

地產「養」商業已過時?

萬達廣場是典型的集合了商場、酒店和辦公樓等要素的綜合體樣本。此前,地產給百貨業態「供血」功不可沒,2011年,萬達百貨40家店年收入僅69億元。中國經營連鎖協會發佈的「2011中國連鎖百強榜單」顯示,百盛集團當年門店數52家,營收達164億元;廣百股份也以29家門店的規模實現總營收93億元。

「目前房地產政策不穩定,住宅交易越來越不好做,所以更多業者投向商業地產,並且必須要有專業管理團隊將商業真正做好,而不是純粹靠賣樓養活所有人。」周勇認為。

根據萬達集團信息,其已經調整策略,弱化純房地產業務,加強商業零售和文化產業板塊。萬達商業地產公司今年上半年收入567.2億元,完成全年目標的41.5%、上半年目標的112.6%,同比增長15%;上半年現金回款395.2億元,完成全年目標的39.6%、上半年目標的112.1%,同比增長25.6%;上半年施工面積3728.4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3.6%;其中新開工面積1106.4萬平方米,同比增長96.6%;竣工面積476.9萬平方米,同比增長55.2%。

剛在上海開發了iapm商場的新鴻基則認為,商業地產必須要做出特色,使自身租金和營業收益價值有所體現,並非純粹靠售賣樓盤過活。「上海環貿iapm一樓租金約為60元/天/平方米,該項目的業績目標是希望達到一年租金收入約6億元。」新鴻基地產租務總經理馮秀炎說。

重構「黃金比例」

在一家購物中心做服飾生意的張小姐表示,她以前一天營業額可達8萬元,如今卻只有一半的業績。由於電商衝擊,現在很多客人只把實體店當「試衣間」。儘管一件衣服的售價可能是成本價的10倍,但鑑於銷售量下滑,加之商場租金和人工昂貴——比如有些商場每天每平方米租金可達30多元,因此張小姐的服飾店可能會「挪地方」。

相反,以往毛利遠低於服飾的餐飲因能聚集人氣而變得「吃香」起來。在南京新百新街口店內的外婆家餐廳,到下午2點還是人頭攢動,據其內部人士透露,該店一天營業額可達8萬~10萬元,一天要翻檯8次才能滿足眾多客人的需求,足見人氣極旺。

「我們研究過,一個客人只有在商場內停留3小時以上,其購物的可能性才最大,因此必須要延長客人停留時間以促進消費,所以餐飲和娛樂業態變得很重要。」金鷹商貿董事長王恆透露。

於是,購物、餐飲、娛樂各為52:18:30的「黃金比例」被打破,現在逐漸演變成各佔三分之一,甚至餐飲佔40%的格局。

根據戴德梁行統計,目前,在休閒娛樂、餐飲方面的業態佔比,天河城、正佳廣場、太古匯、中華廣場分別為48%、53%、43%、48%。

杭州銀泰城在業態上,服飾、名品、主力店的比例約佔42%,餐飲和配套的比例則高達58%。上海日月光中心由原本電子產品、餐飲、百貨各佔三分之一的比例向餐飲、娛樂傾斜,其調整後的餐飲和娛樂業在日月光中心的比重上升到60%。萬達方面則坦言,目前以宜興萬達廣場為樣本的新一代萬達購物中心項目會逐漸「去服飾化」,加大餐飲和其他新型娛樂業態招商。

除了提升餐飲和娛樂的比例,為吸引客源,各商場對新娛樂業態的引入也是煞費苦心。「但這一定要注意分寸,以前江蘇省一家購物商場為吸引人氣,居然在店內引入動物園,結果由於動物的衛生清理等問題反而導致客流減少。」一位在南京新百工作多年的資深人士坦言。

35640-131022235339
 

用電商戰電商

購物中心之所以大費周章調整業態,打破「黃金比例」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電商對實體零售業的衝擊。為了擺脫「試衣間」命運,不少實體業者選擇在做大體量後也投資電商,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TESCO、麥德龍這些賣場起家的零售商其實都已涉足商業地產,並試水開發在線業務以補短板。目前有30%左右自持物業並配合一定招商的大潤發也開始進軍電商,高鑫零售(大潤發和歐尚合併的上市公司)執行董事兼大潤發中國董事長黃明端向記者透露,已投資1億元成立上海飛牛集達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其中,康成投資(中國)出資65%,中國台灣最大購物網站PChome創始人之一——謝振豐旗下香港公司Excellent First Limiterd出資35%,未來,在電商公司還將實行員工股權激勵機制。

此外,O2O(Online To Offline,線上線下融合)是實體業者的又一大籌碼。

「其實線上和線下有很大一部分客戶群是重疊的,假如我們多開拓一條線上渠道,那麼我們就多一個機會抓住消費者。除了我們自身的實體購物商場、銀泰網之外,我們還可以與對手競合,即O2O,借力在線網購商資源來推廣我們實體商場貨品。」銀泰商業集團CEO陳曉東表示,O2O是完善消費者體驗和模式創新的需求,日前銀泰已與天貓達成戰略合作,共同探索中國商業的O2O融合發展。

「區別於B2C、B2B、C2C等電子商務模式,O2O即把線上的消費者帶到實體商店中去,在線支付線下商品、服務,再到線下去享受服務。通過打折、提供信息、服務預訂等方式,把線下商店的消息推送給互聯網用戶,從而將他們轉換為線下客戶。在此模式下,線下服務就可以用線上來攬客,消費者可以通過線上來篩選服務,還可以在線支付、點評。該模式最重要的特點是,推廣效果可查,每筆交易可跟蹤。O2O實現了用戶行為可追蹤、可衡量、可預測,讓企業跨時間、跨地域接單,為三高一低——高人力成本、高房租、高稅費、低利潤的傳統行業帶來了低成本推廣、運營的新方法。」上海商情信息中心研究部主任韓姍月如是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9347

【讀懂耶倫時代】耶倫:股市沒有泡沫,房地產沒有泡沫,目前金融市場沒有風險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3717

美聯儲副主席耶倫接受參議院聽證時說,現在她沒有看到美國股市和房地產出現泡沫跡象。

她在週四聽證時說:

「股市上漲相當強勁。但是你不能認為目前股價所處的位置,就意味著存在泡沫」。

當被問及美聯儲是否在推高股市中起到了作用時。耶倫用一個詞回答稱:

「沒有」。

耶倫的評論正值市場激辯連創新高的美股是否存在泡沫之時。

目前標普500指數估值相當於未來12個月盈利的15倍,自2011年10月以來該指數回調幅度不超過10%。部分投資者擔心股市已經處於過熱。

耶倫認為:「在目前階段,我沒有看到威脅金融穩定的風險」。只有相當有限的證據表明,投資者「為追求收益承受過高風險,或者正在增加槓槓」。

在回答有關美國房地產市場是否存在泡沫問題上時,耶倫認為應該分地區考察。

她說:「我們必須仔細觀察,但是我不認為存在資產泡沫」;她認為目前價格上漲,是市場做出的「符合邏輯的反映」。

耶倫承認美聯儲「偵測資產泡沫的工作」非常重要,但是目前她沒有看到任何需要擠破的泡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10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