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無人貨架:從“面包實驗”到互聯網超級競賽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1104/165837.shtml

無人貨架:從“面包實驗”到互聯網超級競賽
36氪 36氪

無人貨架:從“面包實驗”到互聯網超級競賽

20世紀80年代就出現過的商業模式為何又再次興起了?

在討論無人貨架之前,先說一個20世紀80年代的故事。美國有一個名叫保羅·費德曼的農業經濟學家,每拿到一個研究合同時,費德曼總會買點兒面包圈分給大家,當作一種獎勵。後來費德曼養成了習慣,每到星期五都會在辦公室里放一筐面包圈,讓大家隨便吃。這樣下去費德曼自己覺得很不劃算。為了收回買面包圈的成本,他在面包筐旁放了一個空的用來裝錢的籃子,上面標有建議價格。結果這個沒人看守的收款籃收回了95%的面包錢。後來,費德曼決定辭掉研究所的領導職務,專門賣面包圈。費德曼用很簡單的方式招攬生意:一大早,他將面包圈和一個用來裝現金的籃子放在不同公司的食品間,等到午餐時再回來取錢和剩下的面包圈。幾年後,費德曼賺的錢和原來當研究分析師時一樣多。

從今年6月底開始,阿里淘咖啡、繽果盒子、F5未來商店將無人化的概念帶了起來,這個時候辦公室貨架項目也開始宣布融資。這個行為看起來很像是蹭熱點,尤其是這些貨架看上去都沒有什麽技術含量,別說人工智能、圖像識別,連物聯網、自動售賣機的技術也用不上。這生意基本上就是在辦公室外邊擺個零食小攤,旁邊放塊二維碼的牌子。看起來與費德曼實驗並無太大差異,除了商品的種類增多、收款方式從現金轉變為支付寶/微信支付。

目前在這個賽道上已經出現領蛙、老虎快購、零食e家、小e微店、果小美、猩便利等大批新興創業公司。據《IT時報》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披露融資的無人貨架項目接近30余家,累計投資金額近30億人民幣。入局的資本包括IDG資本、經緯中國、元璟資本、真格基金等知名創投機構。

20世紀80年代就出現過的商業模式為何又再次興起了?

1、消費的大趨勢:即時性、碎片化、場景化

在之前2015年那波資本熱炒的o2o大潮來臨時,投資人已經隱約看到消費場景往“即時性”和“碎片化”這兩個方向上發展的趨勢。具體來說,年輕人們之前講究的是“我想要”,現在看重的則是“我現在就要”。一個產品,一種服務,如果不能滿足用戶當下即時的需求,消費行為的時間窗口或許就提前關閉了。同時,消費意願也是越來越碎片化的,這跟信息消費的發展過程類似。

但是在o2o時代,很多創業者的思路是希望用線上下單、線下配送的方式來滿足這種消費場景的變化——後來事實證明,這種方式走不通,碎片化、即時性的消費如果找不到足夠高頻和剛需的點,很難進一步整合降低成本。同時,o2o很大程度是“去場景化”的。看看上門美甲就知道了,它的線上下單和線下消費場景往往是斷裂的。

無人貨架的模式對比之前o2o的打法,顯然更滿足即時性、碎片化和場景化這三個點。首先,零食飲料足夠高頻、剛需。相比叫外賣和走出公司去便利店購買,無人貨架的商品可獲取性很高,用戶觸手可及,很適合在辦公室場景化下進行即時性消費、碎片化消費。可以說,在2015年之後,無人貨架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是o2o改換路徑、卷土重來的另一種嘗試。

2、流量的快速獲取

“搶占白領辦公室的8小時”,這是無人貨架的出發點。辦公室的無人貨架所扮演的角色是“陪伴、接觸”消費者,因為白領一天的大部分時間可能在辦公室,這是一個封閉場景。近年來地鐵成為越來越多互聯網巨頭布局線下廣告營銷的重兵之地,原因和封閉場景有關。在地鐵這類封閉場景里,用戶無聊的程度會超越廣告的無聊程度,用戶的註意力更好攝取,註意力即流量。

無人貨架所處的辦公室和地鐵類似,在如今線上流量越來越難獲取、成本越來越高的情況下,這些線下的封閉場景正在成為互聯網公司必爭的流量窪地。也就是說,在這個流量枯竭的年代,無人貨架可以從線下給線上帶來海量的流量。如果線下用戶足夠多,那麽線上支付成功頁面的流量將會非常大,由此頁面進行線上的轉化成為可能,最終實現流量反哺。

3、較低的運營成本

傳統線下的流量其實並不便宜。無人值守的概念之所以走紅,在於可以降低人力成本,大範圍提升線下流量獲取的效益。無人貨架與自動販賣機、無人便利店相比,較低的運營優勢則更加明顯:

無店租成本(低租金)

較低的準入門檻(較低的技術成本,微信和支付寶已經完成移動支付的教育普及)

較低的集中配送成本(大倉直接配到辦公室,辦公室成為“分站”,辦公室不用再配給消費者,消費者自提)

特別是近年來人口結構調整,中國整體的人力成本是往上走的,這也是為什麽o2o用大量人力資源補貼即時性碎片化的消費需求最終會失敗。同時,我們正在迎來“無現金社會”:過去四年,中國移動支付年交易量由1.3萬億增長到35.33萬億人民幣,2017年整體交易規模預計仍將保持100%的增速,達到75萬億的規模。移動支付的習慣養成,讓無人貨架在技術上幾乎不存在入場門檻。

4、無人貨架的想象空間

無人貨架的想象空間,本質上跟共享單車講的是同一個故事:單車和貨架,都是到達用戶的新觸點,利用新觸點實現大量用戶的獲取和累積,力爭成為未來物聯網的底層基礎設施,然後再連接其他更高層的服務,最終虜獲用戶在數據和入口方面的價值。

沖著這個故事,這波無人貨架的創業熱潮,各路進場玩家跟傳統零售團隊相比,很明顯帶著不同的互聯網基因。

京東到家、餓了麽這類o2o巨頭看中的是線下貨架和線上平臺的互補,包括數據和流量的整合;每日生鮮、盒馬鮮生則借力原本生鮮業務中已經建設好的供應鏈、物流冷鏈等優勢,把無人貨架作為前置倉,成為自身供貨倉的一個延展;猩便利則主打線下便利店的接力。

可以看到,各個不同玩家選擇切入的方法、自有的優勢都不同,但本質上都是希望無人貨架作為最貼近消費者的前端,最終能和自有業務鏈條形成一個完整的聯動體系,實現關於“人、貨、場”的最小化、最高頻、最高效的運營單位,以創造更大的價值。

那麽,升級版的“費德曼實驗”前景真的如此光明嗎?

1、貨損率

原本業內普遍認為:在辦公室這樣小範圍的消費場景下,依托公司內的熟人關系,可以對購物完主動買單做一定的督促,而且主打的白領群體素質應該也比較高。但真正運行之後發現,人性往往是經不起考驗的。9月14日,虎嗅發表了一篇文章《我們已經吃垮兩家無人貨架了》反映了無人貨架這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雖然現在無人貨架各創始人都強調,無人貨架貨損率在商超業態可接受的10%之內,但具體實情仍備受質疑。

2、SKU少

無人貨架的性質決定了雖然在SKU上比笨重的自動售貨機要強,但與便利店相比仍舊非常有限。雖然許多無人貨架創始人頭提出過類似利用大數據畫像,實現無人貨架“千架千面”,但是目前只能通過每個貨架上貨物的消耗量進行粗略畫像,並不能做到精準。而如果想做到淘咖啡那樣運用視覺傳感器、壓力傳感器等多種傳感器結合,將用戶的整個購物行為和軌跡捕捉進行精準畫像是否又違背了無人貨架的低成本的出發點。

3、缺乏有效的競爭壁壘

從已有的無人貨架上來看,大多是簡易的貨架與商品+支付二維碼模式,有的附帶冰櫃。從無人貨架硬件配置上來看,似乎毫無壁壘可言,而軟件應用層面就更沒有深挖的可能性。如今,由於無人貨架落地模式大多是地推人員與放置點的公司談好合作形式,以排他合作模式來作為壁壘。但這種壁壘的價值性非常受質疑,巨頭一旦入場或者競對燒錢入局,都會大大增加無人貨架的穩定性。如何在更好服務用戶的硬件、軟件層面形成壁壘,將是無人貨架玩家未來長期經營的關鍵核心。

4、擴張速度不夠快

市場拓展的速度其實並不理想。從目前各個無人貨架進駐的辦公場所來看,擁有獨立辦公樓的大中型公司是主要的頭部客戶。一旦這些頭部客戶挖掘完畢,聯合辦公或其他中小型辦公場所分布更分散、內部進駐的機制、阻力和難度都很難預測。

而且,貨架的拓展,需要一家家具體談,再一家家具體簽,然後再準備上貨,這個周期並不短。同時,單個貨架的收益和公司上班人數成正比。流水要實現翻倍,貨架入駐就需要入駐更多公司,進行更多談判簽約,以提高使用人數。一旦使用人數提升,商品配送的頻次也要增加。

入駐的談判簽約,商品的配送,這些都是隨著流水提高而上升的成本。也就是說,在突破一個能夠形成邊際效應的數值前,無人貨架的模式是不存在規模效益的。特別是配送環節,布點不夠密時它的成本很高。

如果說無人貨架的貨損率還可以參考共享單車做對比的話,擴張速度上二者就沒有可比性了。相比於無人貨架,共享單車只需要負責造好車,然後進行大範圍的野蠻投放就可以了。它的擴張速度是無人貨架可望不可及的。甚至,共享充電寶的投放擴張都比無人貨架要更容易一些。因為它體積更小、更標準化,商鋪也比寫字樓物業更好打交道。

面對這樣一片藍海,拼速度、拼融資能力,無人貨架們都卯足了勁兒“跑馬圈地”,這場景像極了當年的“百團大戰”,也註定是場燒錢的遊戲。同時,差異化不足、同質化明顯、缺乏有效的競爭壁壘,這些因素使得這個行業很容易形成並購抱團形成寡頭、或是巨頭入場清掃市場的局面。

無論如何,這場升級版“費德曼實驗”已經不僅僅是當年賣面包圈的實驗了。無人貨架盡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且缺乏有效的競爭壁壘,但作為最貼近用戶的前端,它有可能成為白領用戶高密度的觸點,如果無人貨架能夠和其他相關業務(線上平臺、物流系統、o2o服務、本地便利店、本地生活服務等)結合起來,最終有可能會對傳統便利店、傳統零售業務形成高頻打低頻的降維打擊。

無人貨架最終能殺出重圍的,也是這些能跟線上平臺、物流系統、o2o服務、本地便利店、本地生活服務形成有效互動、建立完整體系的公司。同時,它還是一門“燒錢”的生意,講究擴張速度,看重運營能力,強調差異化打法,急需精細運營的技術加持。它是一門對場景選擇高度依賴的生意,也是一門需要和人性對抗的生意。

阿里淘咖啡 繽果盒子 F5未來商店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623

今日頭條天使投資人劉峻:頭條將來沒準也搞個X實驗室進軍太空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1101/165793.shtml

今日頭條天使投資人劉峻:頭條將來沒準也搞個X實驗室進軍太空
捕手誌 捕手誌

今日頭條天使投資人劉峻:頭條將來沒準也搞個X實驗室進軍太空

巨頭們為什麽會與今日頭條擦肩而過?

編者按:前段時間,捕手誌與劉峻先生有過一次近5個小時的長談。他是一位天使投資人,是今日頭條、牛股王、好貸等明星企業最早的投資人。之前我們已經推送了一篇詳解劉峻先生投資策略的文章《對話今日頭條天使投資人劉峻:多數上市公司其實都來自中小市場 |捕手誌》,今天這篇文章,我們要聊的是劉峻先生的投資案例——今日頭條。

在交流的過程中,劉峻先生一直強調做事要朝前看,而不是朝後看,因此這篇文章我們除了交流了他投資今日頭條的原因及今日頭條許多成長的細節外,我們也交流了今日頭條的邊界、壁壘以及未來:

今日頭條剛起步時是什麽樣的,趕上了什麽樣的機會,在融資的過程中估值為什麽頻頻被低估,巨頭們為什麽會與今日頭條「擦肩而過」,目前今日頭條的競爭格局,張一鳴先生的性格特征以及今日頭條將走向何方。本文以口述+對話的形式呈現,希望讀完能對你有所啟發。

為什麽投頭條 

其實關於頭條(今日頭條)的問題最好是采訪一鳴(張一鳴),投資人講多了會喧賓奪主,而且很多具體情況我也不一定很清楚。非要問這個的話,我就說幾句吧,但是只代表我個人,不代表頭條。

頭條是我投的第一個天使項目。大概五六年前,一鳴搞出來一個技術,能把社交網絡里好的內容篩出來,他覺得這里面有機會。正好我一直在琢磨個性化閱讀這事,於是一拍即合,我就成了頭條的第一個天使。我還記得是在中關村一家叫「醉愛」的飯館和一鳴談的,我在那還約過兩個人吃飯,一個是王興,另一個是王小川,也都是談投資,可惜沒成。

十幾年前我在和訊當副總時,就做過一個產品叫「個人門戶」,當時想讓用戶的所有閱讀需求都在「個人門戶」里得到滿足,但用的是RSS訂閱和網摘的方式,有很多問題。

06年奇虎挖我過去當副總,當時最吸引我的是奇虎的社區搜索技術,可以實現「以文找文」、「以人找文」,也就是分析一篇文章的關鍵詞和語義,找出類似的文章;同時分析社區里的個人ID,然後有針對地推送。但是做了一陣發現條件不成熟,一是BBS里多數用戶只看不發,沒法分析他們的興趣;二是那時智能手機和社交網絡還沒起來。

等到11年,360手機瀏覽器部門想做內容,和我不謀而合,他們打算用編輯人工做,我認為要用技術來做個性化的閱讀。

當時我管的產品里有一個360導航,是一個依托於瀏覽器的入口,而瀏覽器又掌握了用戶的所有訪問記錄,用這些記錄來分析用戶的興趣,再用同一賬號打通PC和手機兩個瀏覽器,就可以先在PC上做個性化推薦,再移植到手機上,那不就是後來的頭條嗎?當時我特想幹這事,很興奮,提了好幾次,要人要資源,可惜公司沒通過。沒多久一鳴跟我說他想創業做這個,我當然就投了,然後一鳴上次創業的投資方SIG投了A輪。

當初如果360搜索團隊不去做搜索,而是去做個性化閱讀。同時大比例地投資搜狗,把瀏覽器的流量導給搜狗,讓搜狗去PK百度,360今天的局面可能就完全不一樣了。不過話說回來,如果當時360真這麽幹,我就沒法投資一鳴了。

頭條的崛起

剛起步時,一鳴先做了搞笑囧圖和內涵段子,通過技術把各家微博和社區里轉發率最高、點擊評論最多的內容篩出來。當時還有一個產品叫犀利語錄,內容很犀利,Logo用的還是魯迅的頭像,我擔心這東西批判性太強,早晚會惹麻煩,就讓他們給關了。

一鳴做著做著就發現,內涵段子和搞笑囧圖雖然很抓流量,但是搞笑這種題材的個性化程度有限,還是得做綜合的內容才能發揮出個性化推薦的優勢,於是開始做頭條。

頭條的出現正好趕上了幾個大的背景:

第一, 手機替代PC。PC經常會有幾個人共用,但手機都是一人一部,這是個性化的前提;其次,PC上的IE收藏夾可以無限量收藏網址,而手機上裝的APP平均就三十來個,用戶對各種垂直內容的需求正好由頭條的個性化資訊來承接,裝一個頭條就相當於裝了好幾個垂直資訊APP;另外,手機比PC更便於個人隨時隨地閱讀,而頭條相比於PC上的門戶,能讓用戶更多地點擊和停留,正好需要這麽一個終端。

第二,社交網絡發展起來了。可以通過分析用戶的社交賬戶來了解用戶興趣,構建初始的用戶畫像和興趣圖譜,解決冷啟動的問題

13年頭條融B輪,DST的Yuri領投,當時我還在360管投資,代表360跟投了一些。那之後沒多久,我覺得頭條進步很快,已經展現出成為一家百億美金公司的潛力,就代表360和頭條談了一個大比例投資的條件。

當時新浪也想投,曹國偉找周鴻祎,希望把機會讓給他,老周一大方就給讓了。但是新浪一直在價格上糾結,最後被沈南鵬搶走了C輪的領投,新浪只是跟投了一些。幾年後新浪和360因為需要錢就都把股份賣了,也都掙了不少。

BAT的反應相對比較遲鈍,大公司對外面的創業公司往往容易俯視,剛開始是看不上,後來又總覺得自己一出手就能把人滅了,結果一錯再錯。他們也都找頭條談過幾次,都想讓頭條站隊,記得好像是騰訊吧,還想占比例大點,但是也沒成。我覺得這可能是騰訊在投資上錯過的最大的兩個機會之一,另一個是WhatsApp。

BAT里騰訊的投資相對來說是做得最好的,但他們有時會過多考慮其它一些因素,譬如價格、是不是應該自己做,等等,結果忽視了從更大的戰略格局來看問題。譬如WhatsApp,我一直就奇怪騰訊為什麽不去買,後來聽說是本來想投來著,但是老板受傷給耽擱了。

其實歸根結底還是出價低,據說騰訊報價只有幾十億,而Facebook出了差不多200億,那人家當然不會等你了。其實哪怕300億美金也應該買啊,買下的話騰訊就有機會成為全球第一大互聯網公司了,我都替他們可惜

實際上,頭條幾乎每一輪融資都是被低估的。直到前兩年,還有投資人把頭條當作新聞客戶端來看。其實從一開始我就認為頭條和新聞客戶端不是一碼事,頭條只是從推送新聞起步而已,本質上是一個推薦引擎,也可以理解為一個逆向的搜索引擎。搜索引擎是收斂式的,但推薦引擎是開放式的,它的邊界要比搜索引擎大

在估值達到百億美金之前,頭條幾輪股權融資融的錢,加起來也不到一億美元,既沒有大規模的股權融資,也沒有和大的公司合並,純粹就是靠內生增長做到了幾百億美金的估值。同體量的公司多數都是虧損的,甚至巨虧,而頭條是盈利的,利潤增速很快,股權稀釋也少,ROE很高,按理說應該估值更高。

頭條被低估和一鳴的性格也有關他是一個低調和謙虛得有點過頭的人,一是不愛做宣傳,有段時間想讓他接受個采訪,就跟要殺了他差不多;二是每次融資時,他對投資人報的用戶和收入目標都偏保守,甚至太保守。

他屬於說出來後做不到會特內疚的那種人,心里想的是100,對投資人只會報個80,但實際上最後做出來的往往是120甚至150。而投資人的習慣則相反,通常都是認為創業者報的數偏樂觀,甚至有水分,你報80,我心里只按60算,一來二去就把價格搞低了

頭條的邊界

我一直都是對頭條的前景最樂觀的人,你說是盲目樂觀也行,至少比一鳴自己樂觀得多。可以說,推薦引擎這個模式能發展出一家幾百億美金的公司,並沒有出乎我的意料,包括今後幾年頭條的發展,我也認為會超出大多數人的想象。但一鳴這個人的成長速度之快、格局之大,還有除信息流外幾塊新業務崛起之快,確實是我沒想到的

早年一鳴剛創業時,我還經常跟他嘮叨,要註意這個註意那個,跟唐僧一樣。但是後來他一步步表現出來超強的學習、創新和跨界能力,不光是產品技術,連管理和商業上也喜歡創新。他特別強調方法論,無論大小問題,都喜歡系統化地思考,用創新的、系統化的辦法去解決,而不是一事一議。現在每次跟他聊天都有很多新的火花,信息量很大,有時都想找根筆記下來,回頭再慢慢消化。

一鳴還有兩個特點,一是敢做夢,格局大,二是謙虛,能聽意見。這兩種特點通常很難兼容在一個人身上:有夢想的人往往容易狂熱而剛愎自用,而謙虛的人又往往不夠自信。我後來看項目時,再遇到能把這兩種特質合二為一的創業者,是願意為此付溢價的。因為創始人的成長邊界決定了一家公司的天花板有多高,哪怕一開始的模式不夠好,只要創始人愛學習、能創新,賽道也是可以被拓寬的。

我現在有一種預感,就是一鳴將來會成為一位世界級的企業家。他很多地方不亞於紮克伯格,雖然公司規模還差得遠,但是從最初五六年的成長速度來看,頭條一點也不比Facebook和Google差,要遠超騰訊阿里當年。現在的「百億美元俱樂部」里,頭條是最有可能後來居上的。這聽上去有點王婆賣瓜,沒關系,就讓時間來證明吧,幾年前我說頭條會成為百億美金公司時,也一樣沒人信。

一鳴當然也有缺點,就是臉皮比紮克伯格薄,他其實是個挺靦腆的人,個性太溫和,不喜歡和人爭鬥,有時會過於Nice,說好聽點叫正派,說難聽點就是迂腐。譬如有些自媒體用頭條號發頭條的負面,頭條也不刪,有幾次甚至都推送給我了。問他怎麽回事,說是要尊重作者,人家辛辛苦苦寫的稿子不能亂刪,只要不造謠,罵幾句也沒關系。頭條自家的公關稿反倒很少見到有推送的。

一鳴也有比較固執的時候。譬如現金貸,幾年前就知道會是暴利,他也沒讓做,同級別的公司像美團、滴滴、小米都已經布局了,就頭條沒做。如果想做的話,應該可以讓頭條的利潤翻番,但一鳴在這事上還挺軸,說是只要這個行業還沒規範,他寧可先不掙這個錢。 

對話劉峻

捕手誌 李曌:羅馬帝國的衰亡就是從征服的過程中開始的,如今的頭條是不是陷入了多線作戰中?

劉   峻:其實無論微頭條、抖音、火山,還是西瓜視頻和悟空問答,都是由頭條產品的內在邏輯自然延伸出來的用戶需求,都是為頭條提供內容源的,歸根結底還都是歸屬於同一塊業務,只是形態有所不同

捕手誌 李曌:所謂攘外必先安內,頭條在積極拓展海外,您覺得國內戰場已經結束了嗎?

劉   峻:我不喜歡「戰場」這個詞,我做互聯網很多年,看膩了各種戰鬥,尤其在360時,老得和人打,實在是煩透了。中國公司之間競爭一激烈就喜歡互相「上手段」:發黑稿、向有關部門舉報、惡性挖人等等,結果往往是兩敗俱傷,浪費生命。相比之下國外的競爭環境要單純些。

至於國內的競爭,肯定還沒結束,但是大的格局已經差不多了:雖然BAT都加入戰團,但頭條的用戶增長速度反而在加速,領先優勢越來越明顯;BAT依靠各自的渠道,也都能各占一塊地盤;其它小的恐怕會越來越艱難,即便已經有了一定用戶量的,也很有可能在長期競爭中掉隊,因為這個行業和搜索類似,有很強的馬太效應,各種門檻都越來越高了。 

捕手誌 李曌:但實際上,大家現在所看到的是頭條去知乎挖角兒,都認為你們在惡意地攻擊。

劉   峻:我也看到了,說是頭條對知乎搞排它,而且居然是在頭條上看到的,暈。為這事我還特意問了頭條內容部門的人,其實有點傳歪了,頭條的要求是:自己花錢買的內容只能在頭條上發布,但如果不是頭條買的,作者是可以在任何平臺發的,並沒要求對知乎搞排它

問答是類搜索產品的標配,譬如百度,四分之一的搜索請求都是以問題形式提交的,所以必須做百度知道。頭條作為推薦引擎,也是類搜索產品,不做問答肯定不行,但是這個問答是基於頭條的場景和用戶需求的,是一個大眾產品,而知乎是一個小眾社區,有它獨特的氛圍和調性,兩者不是直接競爭。

現在知乎面臨的最大挑戰也不是來自頭條,而是來自它自己:原來是一個豆瓣範兒的小眾高端社區,現在要擴大用戶量,想變現,就很難不破壞原有的社區氛圍,而且破壞了以後也未必能變現。這真的是挺大一個難題,就算把一鳴和張小龍都挖到知乎去,我覺得也很難搞定

捕手誌 李曌:除了挖角兒,頭條的各種模仿也是被媒體詬病。

劉   峻:要說被模仿被山寨,中國有哪家互聯網公司比頭條更慘?用推薦引擎搞信息流,頭條是全世界第一個,比Google和Facebook都早,這也是少數幾個中國公司獨創、然後被全世界抄襲的模式之一

不但BAT各抄了一個,小米和OPPO、鳳凰網聯合扶持一點資訊,搜狗、搜狐、網易、獵豹、360也在跟進,我知道還有幾家大公司也準備殺進來,另外還有一堆出海的公司在搞巴西頭條、土耳其頭條什麽的;連老外們也開始抄襲,自稱是「日本今日頭條」、「印度今日頭條」等等。全世界互聯網業,還有哪家公司是同時被這麽多對手抄襲的?好像只有頭條。你看到過頭條為此喊委屈嗎?

有沒有知乎、微博、快手,頭條都會做問答、短文和短視頻,只是比他們晚而已。百度早在知乎之前好幾年就已經做了問答,你會說知乎山寨了百度知道嗎?

我有點好奇的是:騰訊和百度也在學頭條,做信息流,做問答,做短文、短視頻……,媒體為什麽不說他們模仿和抄襲呢?當然,人家公關確實做得比頭條好,這點要承認。

捕手誌 李曌:那為什麽頭條會受到這麽多非議呢?

劉   峻:不算多吧?在這個體量的公司里應該算挺少的了,小米、滴滴、美團,哪家的負面不比頭條多?

任何公司只要做大了,輿論就會把你看成一個Evil,一個壟斷者,媒體持這種價值觀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競爭對手黑你兩下就更正常了。還有,公司膨脹得快,人多了管理上難免有疏漏,其實很多公司出了負面時,管理層事先也不知道有這回事,譬如前陣子投訴阿里員工抄襲的事件。這時候媒體報你的負面不一定是壞事,可以幫你發現自身的問題。

另外,這和一鳴自己缺乏公關意識有很大的關系國內大點的互聯網公司我多數都熟,各家內部的爛事多了去了,平心而論,頭條在其中應該算是很正派、也很強調創新的公司了,但是外面知道嗎?你自己都不對外說,別人又怎麽知道呢?幹了好事生怕別人知道,被輿論誤解也不去澄清,不主動和媒體拉關系,連記者要采訪他都拼命躲,偶爾采訪一次還說錯話,能把我氣死

捕手誌 李曌:為什麽會做微頭條? 

劉  峻:頭條之前都是長文,文章長了用戶看著累,而且創作成本也高。所以早在2013年,我們就已經開始討論做短文了,一來豐富內容,二來可以讓整個頭條的內容變得更鮮活。那時我經常跟一鳴叨叨:要做短文、做短文、做短文。當時我們設想的短文要比微博的140字長,目的就是想和微博錯開定位,不要直接競爭。至於微博後來放開140字的限制,那也不是我們能左右的。

一鳴很重視短文,但一直顧不上,因為短視頻更重要。短視頻有爆發期,頭條抓住了這個機會窗口,直到最近一年才有精力騰出手來做微頭條

捕手誌 李曌:有人說頭條是為了做社交才做的微頭條,是有這個考慮嗎?

劉   峻:內容社交不太容易做成強社交。如果用戶沒有社交需求,你非要做社交,會做得比較別扭,支付寶就是典型

捕手誌 李曌:許多人認為微博有被微頭條彎道超車的風險,您怎麽看?

劉   峻:其實微頭條與微博的出發點和機制都不一樣,未來發展方向的差異很大,所以不存在超不超車的問題。

微頭條上不管你是不是大V,只要內容寫得好,都會被自動推送給所有對此感興趣的頭條用戶。這個機制會促使你把精力全部放在打磨內容上,這樣才能讓更多人看到你,所以微頭條上的關註度會急劇地向輸出好內容的人聚集,大V的形成時間會大大縮短,更平民化,普通人更容易出頭。這個生態與微博不太一樣,微博上很多大V是靠名氣來吸引粉絲,譬如各種娛樂明星,而普通人得一點一點地通過運營來積累粉絲

另外即便同一個用戶的微頭條和微博也會有區別,微頭條更像專欄文章一點,而微博上一兩句話的口水貼、心情貼會比較多。

捕手誌 李曌:那麽快手、知乎,將來會是頭條的競爭對手嗎?

劉   峻:這些產品做著做著,將來都會走到不同的道路上去。就像頭條剛出來時,各大門戶都很緊張,把頭條看成公敵,但是幾年過去再一看,這不是關公戰秦瓊嗎?

一鳴跟我聊起過,微軟這麽多年一直把Google當成最大的對手,結果現在才發現:最大的敵人原來是亞馬遜,雲計算才是微軟的主戰場。我覺得Google也一樣,一直把Bing和Facebook當對手,結果現在亞馬遜的站內搜索對它的廣告收入威脅最大

捕手誌 李曌:有用戶質疑頭條內容呈現的價值觀是低俗的,沒有讓人變得越來越好。 

劉   峻:推薦引擎的原理是讀者喜歡什麽,它才推什麽,就像一面鏡子,反映的是讀者的喜好。你要是已經脫離了低級趣味、只喜歡肖邦貝多芬什麽的,它就會天天給你推陽春白雪

和同類產品比,頭條的內容里,「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成分應該是占比最低的,你下幾個同類APP,對比一下就知道了。這是因為頭條的算法在同行里最精準,如果算法不夠精準,推薦引擎會傾向於推薦那些大眾點擊最多最熱的內容,而大眾最喜歡的是哪些,大家都懂的。

十幾年前我在新浪,當時新浪也經常被批評低俗,甚至被取了個外號叫「性浪」,其實新浪在幾大門戶里是最嚴肅的,沒辦法,誰讓你是門戶老大呢。我忘了陳彤還是汪延,當時曾這麽拿自己開涮:全世界最低俗的電視節目在哪里?在日本和美國;最高尚最純粹、三觀最正的電視節目又在哪里?在朝鮮。

捕手誌 李曌:一鳴認為技術是沒有價值觀的,您怎麽看?

劉   峻:這話本身其實沒毛病,有價值觀的從來都是人,而不是技術。印刷機和電視機有沒有價值觀?當然沒有。但是把印刷機和電視機創造出來,讓信息得到自由的流通,這本身不就是一種價值觀嗎

我不知道你說的那句是不是一鳴對記者說的,如果是,那這情商確實有待提高。說真話也要看場合看對象,魯迅講過,你說「這孩子將來會死的」,這話絕對不會錯,但要當著人家父母的面說那就是找打。我也是媒體出身,媒體人都是價值觀至上,一聽「什麽什麽沒有價值觀」,第一反應就是不爽,後面你再解釋都是白搭。

捕手誌 李曌:那如何打破今日頭條給我們套上的「信息繭房」?過去大家接受信息的時候,還可以不斷地在各個網站跳轉,不至於沈迷於其中。

劉   峻:頭條的內容也是來自四面八方啊。沈迷手機的人比沈迷頭條的人多多了,為什麽不說手機是一個更大號的信息繭房呢?

頭條現在除了按興趣推送外,還會推少量不在你原有興趣範圍內、但又會讓你覺得有點意思的新鮮內容。這背後是人工智能在在探索如何拓展你的興趣邊界,目的就是打破興趣收斂。但是這個邊界很難把握,拓展力度稍大一點點,就會有用戶抱怨你瞎推什麽;力度小點,大家又要開始抱怨「信息繭房」了,說實話眾口難調

捕手誌 李曌:現在巨頭、門戶都在抓個性化內容分發,頭條的壁壘有哪些?

劉   峻:好像現在大家都覺得頭條的壁壘不高,不然不會一哄而上。這對頭條有利有弊,如果長期沒有競爭對手,日子過得太舒服了會讓一家公司退化,有點刺激更好。但如果是創業公司,我覺得還是要慎重:

第一,技術壁壘比想象的高。推薦引擎這東西,做個毛坯不難,想做好極難。搜索只要精準就行,用戶想搜什麽是很明確的,把匹配度最高的結果找出來就行。但推薦是模糊的,用戶的興趣不是清晰描述的,邊界也不確定,何況每個人的興趣都會變。

打個不太確切的比方,搜索像西醫開刀,找出病竈切掉就行;而推薦引擎有點像中醫和模糊數學,甚至有點兒像量子物理里的「海森堡測不準」和「薛定諤之貓」。

第二,推薦引擎的產品和技術幾乎一體,因此對幹這事的人要求極高大多數互聯網產品,用戶體驗主要取決於功能和UI,和技術的關系不那麽直接。而推薦引擎的用戶體驗首先就取決於技術,算法略有微調,對用戶影響就很大。這就需要團隊負責人既是技術高手,又是用戶體驗大師,這種人比熊貓還少

產品經理大體分兩種,一種是技術出身,對後臺理解深,往往邏輯強、重數據,但是對用戶體驗的直覺弱;還有一種是不懂技術的,正好相反。很少有人既擅長技術又擅長用戶體驗,一鳴恰好就是這種兩者兼備的「熊貓」之一。要想再找一個這樣的人,有這麽好的天分和能力,還願意在大公司里打工,很難。

第三,生態和資源。頭條上的內容從傳統媒體轉載的比例已經很低,絕大部分都是頭條號生產的了,投入動不動就是十億二十億。為了完善內容生態鏈,新推出的微頭條、短視頻、問答等,每一項投入都很大,其中光短視頻這塊頭條就做了好幾個

此外,推薦引擎的服務器、帶寬支出也很大,還需要招大量最頂尖的人才,用二流人才還不如不幹。要想真把這事幹好,現在除了頭條估計也就BAT能花得起這個錢。

第四,規模效應。除了算法外,數據量也很重要。用戶規模越大、使用時間越長,數據量就越大,這個模式天然就對大公司和先行者有利。

第五,用戶遷移成本。如果你一開始用的就是頭條,一段時間後,頭條積累了你的相關數據(點擊、轉發、收藏等),對你的興趣圖譜了解得越來越精準,推薦效果會越來越好。這時候你改用另一個APP,即便算法能和頭條一樣強,它也得從頭開始積累你的數據,推薦效果會差不少,沒幾天你就回過頭去重新用頭條了。

頭條早期主要是互聯網、媒體和財經圈的人在用,後來口碑和品牌拉動起了主要作用。等幾年後巨頭們開始跟進時,頭條基本上已經把高端用戶一網打盡了。後來的幾個競品主要靠各自的渠道捆綁和預裝,譬如天天快報靠微信,一點資訊靠小米和OPPO手機預裝,百度和UC的信息流也都是靠旗下APP的內置。而高端用戶裝APP通常都是自己主動選擇,不喜歡被渠道強制

第六,網絡效應。頭條的網絡效應肯定比不上微信,但也是在加強中,而且推薦越精準,顆粒越細,網絡效應就越強。你關註的好友和自媒體都在頭條上,他們不走你也走不了。

捕手誌 李曌:您覺得頭條的未來會是怎樣的?

劉   峻:一鳴和我都非常認同一個原則:做事要朝前看,而不是朝後看。譬如有人建議頭條做搜索,我就覺得沒必要,因為做搜索顯然是在朝後看,那多沒意思啊

今後幾年,你會看到頭條推出一系列新產品,其中很多都是獨創的,就讓BAT抄去吧,累死他們。一鳴和我都更喜歡做新東西,都狂熱地愛好科幻,我們兩個討論未來戰略時,幾乎就是上天入地無所不談。我一直攛掇他,等將來公司有錢以後也搞個X實驗室,像Google一樣整一些腦洞大開的項目。頭條一個主要股東就在資助一個太空計劃,向4光年外的半人馬座發射探測器,就跟向三體星系發射雲天明的大腦差不多。萬一將來哪天頭條忽然說要進軍太空探索什麽的,大家也別覺得太奇怪

頭條一定會成為中國最具創新精神的公司之一,中國人一樣可以去改變世界

今日頭條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646

吳世春與6位創業者的投資故事:一場未完結的實驗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1123/166145.shtml

吳世春與6位創業者的投資故事:一場未完結的實驗
創業實驗室 創業實驗室

吳世春與6位創業者的投資故事:一場未完結的實驗

在堅持創業的過程中,如果能得到一位Mentor(創業家&i黑馬註:導師)的及時指點,那麽創業者就能躲開創業路上的某些陷阱或者暗礁。梅花天使創投創始合夥人吳世春就是一個這樣的Mentor。他被譽為“人脈王”、“最懂創業者的天使投資人”,並且有一套堪稱“極速流”的打法,投資快、狠、準,曾拿下兩個千倍回報以上的項目。

【黑馬高調出品】第101期

出品 | 創業實驗室

江西大余丫山,青山連綿起伏。這里佛、道、儒“三教”相輔相成,道源書院在這片山林中若隱若現。不久前,20多名黑衣青年相聚於此。他們來自天南海北,性格迥異,卻有著相同的信念。外人不知道他們在做什麽,也不明白他們緣何聚集於此。

WechatIMG52

丫山是梅花天使創投創始合夥人吳世春的故鄉。2017年11月10日,吳世春創業實驗室二期2課在這里展開為期3天的學習。黑衣青年就是吳世春1期、2期實驗室學員。

自2016年10月11日至今,吳世春實驗室已開展兩期:第一期為“獨角獸成長實驗室”,第二期為“豹變升級實驗室”。投資“快狼”(創業家&i黑馬註:指投資風格“快準狠”)吳世春在這一年里,共投資了6名學員,其中第一期4名,第二期2名,而且這一數字還在持續增加。

一旦看準機會就要大膽地跟,缺少機會就要勇敢地棄。創業者就像自己的底牌,一旦認定是手好牌,就一定要敢於下註,直至All-in。”吳世春說。

據統計,吳世春平均投資拍板時間為30分鐘,最快的一次投資僅用了5分鐘,是在今年8月份面試二期學員時確定的。

“在實驗室面試的過程其實也是看項目的過程,和學員溝通的過程中我又會有深入的了解,這會增加我對創始團隊的認知力、心力的認識。當我們認知到位的時候,就更願意下註。

“打仗最好的辦法是:從山上往下推石頭,因為這樣會越滾越快;如果從山下往上推石頭,就會很累也很難做成。‘中國所有的生意都值得再做一遍’,意味著創業者要找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方向。”

吳世春酷愛德州撲克。他的辦公室里掛著一塊牌匾,42張百元現鈔整齊排列裝裱其中,底部寫著“XX投資機構德州撲克大賽—第一名”。輸家的姓名被簽在這些現鈔上,代表著向吳世春的牌技致敬。

WechatIMG53

他對德州撲克有一套成型的認知,“在德州撲克里,我們可以看到創始人的布局和思維方式。”在實驗室一期課上,吳世春分享了德撲與創業的7個方法論:

1、選桌很關鍵,如同選擇創業領域。

2、起手牌質量。創業起點如同起手牌,只有長期打好牌才能贏。

3、明確收益預期,創業預期,大成或者階段性成功。

4、贏or跟風?play for win or play for fun?

5、進鍋的錢,不要當自己的錢。不要用錢去救錢。

6、既往不戀、迅速放下。

7、廣泛合作,與所有人友好。 

在吳世春的辦公室,記者遇見實驗室二期學員花姐(本名姜蕾)。花姐人如其名,美麗優雅且口才極佳,從業12年,是芯片互聯網二次創業者。她正著手做的項目叫芯片超人。這是吳世春去丫山上課前看的最後一個項目。

WechatIMG54

吳世春講陽明心學,花姐也是王陽明的重度粉絲。近半年來,她將自己的公眾號“芯世相”經營得有聲有色,有3篇文章累計獲得將近30萬的閱讀量。

吳世春二期實驗室有兩名女性創業者,雖然都自稱是行業里的“老司機”,但在資本方面經驗甚少。花姐見過一些投資人,也拿到過大基金的TS(創業家&i黑馬註:投資意向書),但終因上次創業的種種問題而進展不順利。

有一段時間,她非常排斥見投資人。直到遇見實驗室同班同學趙長秋。趙長秋用了一個晚上的時間,給她們兩個女同學講了如何與投資人打交道。

之後花姐重燃信心,“實驗室的同學們知道自己要什麽、而且願意分享自己的心得,這種真誠打動了我。”

吳世春在講精益創業的MVP時說:“新行業領域是沒有成熟的打法和模式可以借鑒的,只能通過MVP思維,用最低成本去測試和驗證。”在實驗室,吳世春會選擇有針對性的課程讓上一期的學員們過來學習並匯報項目進展,學員們如果遇到困難,他就會集中輔導解決。

很多學員回到企業後即開始小範圍以小成本做測試,一些項目被吳世春看好並投資。這些被投資的學員有:二期——張世凱、康少(本名張康);一期——孫卓、大董(本名董利波)、胡不斯(本名胡迪)、仇金申。

90後面試5分鐘即獲投資 

提到張世凱這個名字,二期學員們的印象是“這哥們特牛,面試5分鐘就獲得了吳老師的近千萬天使輪融資。

WechatIMG55

90後張世凱做的是基於共享經濟的辦公租賃平臺,致力於提升辦公體驗和降低辦公風險。張世凱19歲大學畢業後,就一直在裝修家具行業創業,至今已有8年。 

今年8月的一天,當張世凱應約來到吳世春實驗室面試現場,按照慣例,他開始介紹項目。吳世春說:“請你快速介紹一下項目模式。”張世凱按照準備,條理清晰、精煉幹脆地介紹起來。5分鐘後,吳世春拍板“過”,給他的建議是:“悄悄地幹,盯住品類,舍命狂奔。”與此同時,吳世春悄悄告訴身邊的助理與這個90後約好下一次見面時間。

“90後張世凱擁有與他年齡不相符的成熟,是個有韌勁的小夥子,而且情商極高。我很快投了他,事實證明我投對人了”,吳世春說。在獲得梅花創投的投資後,張世凱的業務進展飛快,2個月的時間內,增長翻番,而且已經有了幾百萬的凈利潤。

“吳老師是敏感型的投資人,一旦找到感覺,就能馬上判斷出項目的好壞”,張世凱說。再見面時,兩人只聊了5分鐘就敲定了投資。

張世凱認為,吳世春是他見過的“最有人情味的天使投資人”。對此,吳世春說:“做投資最怕把心做硬、做冷。很多人認為投資要冷靜、冷血,而我認為天使投資人要熱血、激情和冷靜,三者缺一不可。冷靜能讓人做好事情,而冷血則會讓人不像人。

即使溫暖如他,mentor吳世春也有害怕的事情。他說最怕創業者放棄,“聽到放棄,我心里會一涼。如果他說還有希望,要撐下去,我肯定要繼續拉一把的。”

聊德撲邏輯與創業獲得投資 

蜂狂運動創始人康少是花姐的高中師弟,兩人在吳世春實驗室二期偶遇。康少曾就職於寶潔OLAY,負責品牌市場模塊,之前的兩次成功創業也為自己積累了豐厚的認知和心力。

WechatIMG56

康少愛好運動,在黑馬會期間就看過近百個健身行業項目,他堅定看好大眾健身市場,後來自己創業。蜂狂運動圍繞大眾健身用戶所處的各類場景,提供“遊戲化,社交化,定制化”運動內容和服務。

康少在融資方面是個“老司機”。由於前期積累的人脈資源,創業伊始就獲得薛蠻子的種子輪融資。隨後,康少又獲得了兩輪知名機構投資。其中,黑馬大師兄王國安的韓後集團(創業家&i黑馬註:王國安為黑馬營3期營員)也投資了康少。算上吳世春跟投的這輪,已經是第四次獲得融資了。

吳世春是業內德州撲克公認的高手,而康少作為多年德撲玩家,在自己的圈子內也小有名氣。在投資過程中,二人聊項目的時間甚少,更多時間則用來探討德州撲克邏輯在創業中的應用。在二期1課課程結束後,康少就獲得了吳世春的投資。

康少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超強的邏輯思維和認知力”。某知名機構FA表示,在服務數百個項目融資後,康少的邏輯思維表達能力是他見過最犀利的一個,沒有之一。他擅長將日常事物與創業類比。比如他在朋友圈發過這樣一條關於婚姻與事業關系的段子:

婚姻只是對方任命你做CEO,但你的能力段位決定了是否長期勝任CEO,所以結婚只是短時間對外名義上壟斷。

如果對方離不開你,就會體現在數據上的“複聊率,複睡率,活躍度,粘度”。正是這些數據決定了你長期可持續壟斷……如果這些數據都沒有,一定有其他產品滿足了她,那麽你就要小心了。

先獲創新工場投資,又被吳世春“相中” 

孫卓是個爽朗的東北漢子,當過兵,退伍後在電動車領域一幹就是10年。2014年,由於移動互聯網及移動支付的日漸成熟,他將“換電”概念引入兩輪電動車,並取代充電模式。用智能換電解決了里程焦慮和外賣平臺重資產的問題。

WechatIMG57

與市面上同類公司不同,孫卓采取自助、無人的方式,讓用戶自己在設備上掃碼更換電池,提高換電效率(1小時即可充滿)。同時這一模式資產投入輕,省去了人工、場地的成本。

孫卓的融資過程相當順利。在參加吳世春實驗室前,孫卓就獲得了創新工場的數千萬融資。 “當時《創業家》雜誌給我們寫了一篇報道,投資人對我們也感興趣,聊了一兩次後,創新工場就投了我們。”在參加實驗室一期課程後,孫卓又獲得了吳世春的投資。

“吳老師創業5次,更能從創業者的角度理解我們。比如他會從實戰角度,告訴我們投資人關註什麽。包括行業賽道,用戶需求是真需求還是偽需求,市場能否快速複制、推進,條件成熟後流量能否快速提高等等。

“其他投資人問創業者的問題常常是:你有什麽核心技術?有什麽壁壘?而吳老師問我們的則是創業者關心的問題:比如:你的商業模式是什麽?市場需求如何?未來規模會有多大?如何解決商業痛點?你區別於別人的打法等等。”

規範財務融資才更順 

大董是數聯科技創始人,由於受不了國企的氛圍,他出來創業,做了一家網約出租車公司,模式類似於滴滴打車。3年後燒掉了2000萬資金後關閉。當然最後市場只剩下今天眾所周知的滴滴一家巨頭。“做的太早就成炮灰了,所以創業難就在於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WechatIMG58

2012年10月,他和自己的技術天才同學老丁二次創業成立數聯科技,做的是互聯網新能源汽車智能硬件。在實驗室一期課程期間,大董獲得了吳世春A+輪投資。

數聯科技是商用車領域智能互聯硬件出貨量最大的公司,其主打商用車(包括公交車、物流車等)領域的細分市場。“商用車會是第一個實現自動駕駛產業化的領域,對於智能互聯有著天然的需求。”

大董曾是黑馬營10期營員,出於之前對梅花創投的了解,加入了吳世春實驗室一期。“吳老師對業務投資的分析邏輯,對事物的思考方式使我受益良多。除此之外,吳老師很仗義,在公司運營過程中,梅花曾動用了千萬元幫助我們維持資金周轉。只要有資源需求,吳老師就會直接幫我拉群對接。”

與一般的創業者不同,大董非常重視財務分析報表,曾聘請十大審計公司之一為其做財務分析。在大董看來,對於創業者,第一重要的是業務,第二重要的則是財務。“很多創業公司死掉的直接原因是自由現金流斷裂。亞馬遜的貝佐斯就是關註企業自由現金流的典範,他認為,一個公司的價值,是其自由現金流的折現。這些都值得創業者重視和學習。”

被投資的“德撲冠軍”

在實驗室一期開課當天,吳世春帶著他的11個學員展開了一場德州撲克的競技比賽。從未碰過德州撲克的學員胡不斯(本名胡迪)獲得了冠軍。無獨有偶,在吳世春的故鄉丫山,“梅花幫”(創業家&i黑馬註:吳世春代表梅花天使創投建立的關系圈,包括200家被投企業)舉辦的德州撲克競技賽中,胡不斯又一舉從200個項目創始人中勝出,獲得冠軍。

WechatIMG59

有人說胡不斯敢賭,或許有之,但不盡然。玩德州撲克一定有其訣竅。胡不斯的秘訣是對人做分析:“先關註身邊朋友的細微舉動;幾輪下來後,你會大致判斷對手是沖動型還是冷靜型;這個時候再分析他是進攻型還是保守型。

吳世春說:“在德州撲克里面,淺籌碼很好打,拿到好牌就ALL in;深籌碼時技術就非常關鍵,要保護自己活下來的機會,即使在好牌被bad beat時依然要有翻身的機會。

創業與德撲有很多相似之處,什麽時候該賭一把呢?胡不斯說:“如果你在大的領域做的是和別人不一樣的事情,為什麽不去跟他們玩一下呢?而當你的籌碼快沒有的時候,那只有一條路——賭;當你先把隔壁的籌碼打起來,別那麽快死掉,就總有機會翻身。

胡不斯是管車所的創始人,業務以汽車金融服務、汽車共享、汽車後市場為主,通過線上APP打造O2O汽車領域共享平臺,讓用戶實現一鍵購車、一鍵租車、一鍵共享汽車服務,一站式解決所有與車相關的問題。

今年6月,胡不斯獲得了吳世春的投資。事實上,胡不斯創業經歷坎坷,少年出外謀生,曾涉足十幾個行業,不斷地跌倒,又不斷地重新爬起。“每一次失敗都加速了他的成長,同時他抓住了汽車領域的優質資產。”吳世春說。

在得到吳世春的信任背書後,“感覺做什麽事都順風順水了”。今年,胡不斯參加了第二屆明珠特訓營畢業典禮,他的管車所與董明珠的銀隆電動車達成了深度戰略合作。

今年8月,吳世春的段子“就差天使輪了”風靡整個創投圈,同時“就差天使輪了”被梅花搶註成商標,並做成一襲黑色“融資戰袍”。你可以將此看做吳世春娛樂精神的發揚及延續,畢竟投資需要苦中作樂。然而創業又何嘗不是呢?彼時,胡不斯也身著“融資戰袍”在吳老師的辦公室合影留念。

胡不斯喜歡看書,時常研習毛澤東、王陽明、胡雪巖的思想精髓,經歷過創業的苦與痛,他更理解失敗、敬畏成功。他信奉的兩個人生信條一個是努力,一個是吃虧。

——“你為什麽叫‘胡不斯’?”

——“因為不思進取就要完蛋——讓自己時刻具備憂患意識。”

海外項目被投,吳老師說“不看項目只看人” 

一期學員仇金申做的是海外公寓運營,經常是澳洲、上海兩頭跑。仇金申的合夥人曾被吳世春投資,而仇金申也是黑馬營12期營員。去年8月份,當他在了解到吳世春實驗後立馬報了名,課程結束後,拿到了吳世春的投資。

WechatIMG60

仇金申的項目運營模式很重,吳世春在聽完項目介紹後向他提供了一種思路:在別人挖礦的時候你是否可以賣水?

“建議是沒錯,但是原來的模式也掙錢啊!”仇金申並沒有馬上改變自己的模式。

面對仇金申的堅持,雖然與自己的投資邏輯不符,但完全不妨礙吳世春投資他,因為吳世春投項目主要是看人,他說:“一個企業的價值,90%在團隊身上;一個團隊的價值80%是在創始人身上。”結果投資一段時間後,仇金申按照吳世春提出的方向嘗試,發現原來這個方向也是對的。

吳世春常說:“創業比拼的是認知力和心力。”認知對了,決策一定正確;決策不正確,一定是你的認知不到位。

心力即人生。心力越強大,人生越從容,不管對於生活還是事業,其實都是在用心力過自己的人生。心力是從事情上磨練,困難上得到的。所謂,事上練,難上得。心安則身安,心困則身困。

優秀的企業家往往有四個特質:第一,高認知水平;第二,合作的格局;第三,開放的心態;第四,強大的內心。這些都是吳世春一直以來的認知與投資邏輯。

吳老師不只在術的層面上教我們,更多的是教我們如何做人。後期我們在向吳老師匯報進度時做了一些準備,但吳老師並未多看。他說:項目怎麽樣你比我更清楚,我更看重的是人,只有認知到位,心力強大,才會有所成。

把作業做成項目,2個月跑出400萬流水 

吳世春實驗室的授課形式不一而足,比如他會在海灘的大石頭上講風口;比如一邊體驗滑雪的刺激,一邊為自己鼓勁;比如在汪峰的演唱會上一起振臂高歌;再比如去伶仃島體會鹹濕的海風,感受高逼格新奇的潛水……

從虛擬項目路演到德撲練習,吳世春請來酷訊系鐵桿兄弟陳華來當助教,還讓梅花投資過的趣學車創始人劉老木(本名劉偉俊)與學員分享。

一次課後作業,一個小組的4位學員孫卓、大董、仇金申和陳靜琳在調研的基礎上做成了真實的項目,並成立金融分期公司——斑馬金融(現更名為:聚塔金融),在2個月內跑出了400萬流水。

斑馬金融是專註做即時配送領域商用車的金融分期服務平臺,為送外賣、送快遞的小哥解決買車分期付款的問題。他們4個人主要做了兩件事:

一是把產品標準化。將車和電池統一標準,用換電的方式做即時配送;二是把服務做到標準化。然後,給所有快遞小哥、甚至加盟商提供12個月、24個月的金融分期服務。

期間,吳世春提出幾次建議,4個學員不斷調整方向,“現在的雖然模式重一些,然而一旦進去壁壘是非常高的。無論從場景、風控還是資金端,都容易建立起自己的優勢。”吳世春說。 

一場未完結的實驗 

吳世春實驗室開課一年,自身也收獲頗多。他說:“我最大的收獲是投了好學員,也深刻的體會到辦好一件事情的不易。未來實驗室還會繼續,我們也在探索新的改進方向。未來我還會繼續開設第三期實驗室,同時一期、二期的學員也要不斷回爐再造。我希望把這種課程變成一個不斷叠代的長期課程。”

創業就像一場永不結束的德撲比賽。吳世春與他的學員們的這場創業實驗,仍在進行中,而他與創業者們所發生的“化學反應”,也遠未終結。

報名須知 

吳世春-豹變實驗室-20171123

【豹變實驗室】第三期

【導師介紹】

吳世春,梅花天使創投創始合夥人,專註早期投資的專業投資人,投資圈的“人脈王”、德撲高手,以投的多、投的快著稱。曾以40萬投資的玩蟹科技讓他賺回6個億,回報1500倍;2017趣店登陸紐交所,同樣為吳世春帶來超過1000倍回報,並成為他投出的第一個百億美元公司。

截止至2017年10月,梅花天使共投資了超200個項目,這些項目後續融資率達70%,估值超過1億美金的達17家,年凈利潤超5000萬人民幣的有12家,這些數字還在不斷更新。

【投資案例】

玩蟹科技、趣店、唱吧、美麗說、悅動圈、小牛電動、蜜芽、福佑物流、花點時間、車和家、科比特無人機、管車所等。

【招募行業】

互聯網金融、消費升級、智能硬件、大文娛、移動出海、人工智能

【學習主題】

模塊1:打造MVP找到真實市場

模塊2:掌握競爭與融資里的生死法則

模塊3:抓住“豹變”窗口期,走上企業大成之路

【您將獲得】

◆ 一對一項目診斷及優化建議

◆ 項目融資路演

◆ 導師優質資源對接

【招生標準】

◆ 成長期企業創始人

◆ 有過成功創業經驗

◆ 有豐富的行業經驗

◆ 有深度的行業觀察

◆ 行業不限

【招生名額】僅限15人

【學費】10萬/

吳世春 豹變實驗室 創業黑馬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229

大眾員工或早對猴子實驗知情 高層要求嚴查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8-02-11/1192098.html

Ac89e62f55c80adcb43c498e3976436c.thumb_head

據路透社1月28日報道,大眾集團表示,大眾品牌的技術開發部門和大眾美國公司的部分員工對於將猴子用於汽車尾氣測試知情。大眾並未透露這些員工的身份,其中包括大眾法律部門的人員。對於此次事件,各方均進行強烈譴責,並表示將深入調查。

德國日報《圖片報》報道稱,大眾集團內部一封電子郵件顯示,至少部分高管對本研究是知情的。在此之後,大眾表示,該研究從未在任何管理委員會會議上商討過。

據《紐約時報》1月26日報道稱,歐洲交通部門環境與衛生研究小組,也被稱為EUGT,受到德國汽車制造商的委托,該研究旨在避免致癌尾氣的泄露。同時,《紐約時報》也報道稱,EUGT獲得了德國大眾、寶馬和英國戴姆勒的資金支持。是否所有汽車制造商均涉及到用猴子進行試驗,尚有待調查。

1月27日,大眾、戴姆勒和寶馬均公然譴責了該項研究。有關這項研究的披露是大眾集團的“排放操縱醜聞”的最新波動,而這一醜聞也持續影響著整個汽車行業。

德國《世界報》稱,大眾汽車工會主席Bernd Osterloh要求對此事進行詳細調查。據德國媒體1月29日報道,大眾集團監事會成員已要求對本次測試進行調查。德新社29日報道稱,大眾汽車監事會成員Bernd Althusmann代表下薩克森(德國北部的一個州)的汽車制造商表示,這些實驗是“荒謬的,不可原諒的”。“我將盡全力確保本次事件得到詳細調查,”大眾監事會主席Hans Dieter Poetsch在一份聲明中說。“任何對此事件負責的人都必須被追究責任。”

德國政府1月29日表示,以猴子或人類進行的任何排放檢測都是不合法的。在柏林舉行的政府新聞發布會上,政府發言人Steffen Seibert說:“這些對猴子甚至是人類進行的測試都是不合理的,並引發了對背後操縱人員的一系列譴責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885

夏華:來我的實驗室不僅是學習 更多的是共創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8/0207/167254.shtml

夏華:來我的實驗室不僅是學習 更多的是共創
創業黑馬學院 創業黑馬學院

夏華:來我的實驗室不僅是學習 更多的是共創

夏華老師的產業升級實驗室2期近期順利完成答辯,圓滿畢業。

來源 | 創業黑馬學院(ID:heima_ying)

產業升級實驗室二期學員共24人,他們來自手機、電商、紡織、珠寶等各個細分領域,在本行業都有一定的歷練和積累。每一個學員都代表著一個不同的領域,有過心得,走過坑。

在實驗室開誠布公的深度交流,讓同學們極大拓展了戰略視野和突破思路。在夏華老師的組織下,實驗室成為了學員企業的“超級外腦”。

畢業看點一】 

“傳統產業如何實現指數級增長”

本次畢業大課,夏華老師特邀了“3年做百億”的黑馬營4期大師兄、艾佳生活創始人潘定國分享經驗。他認為在當下的時代,傳統產業也具備了指數級增長的條件。並分享了5條核心邏輯。

傳統企業增長的5個邏輯:

1、 關註員工,尤其是合夥人。對公司有幫助、心智特別成熟的合夥人是無價的。

2、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先去了解用戶,再去定制產品會更有特點。

3、 商品交易是沒有高酬的,只有粉絲。只有用戶變成粉絲,才有競爭力。

4、 在萬物互聯的時代,找到人、黏住人、搶占人的時間是創業者最應該掌握的事。

5、 雖然按照產品邏輯看都是紅海,但換成社群邏輯去看,中國還有很多“荒島”。

潘定國是一位70後的連續創業者,對傳統產業和移動互聯網都有豐富的實戰經驗。他已經在ERP軟件培訓、環保、微電商、互聯網生態家居方向創辦了4家企業,並且均已完成A輪融資,發展良好。目前的艾佳生活運營3年做出100億,已經吸引券商加入。

畢業看點二】 

共創秀夢小鎮,二期永不落幕

實驗室二期學員們還在畢業單利上帶來了一份驚喜的謝師禮。

夏華老師目前正在打造“秀夢工坊”項目,要幫助中國大山深處的繡娘獲得永久脫貧的能力。所以在畢業典禮上,二期的全體學員給了夏華老師一個鄭重的承諾:對口扶助貴州南龍古寨,盡心竭力,授人以漁,扶貧扶誌,共同打造“秀夢小鎮”。大家希望,“秀夢小鎮”可以成為聯系的紐帶,讓產業升級實驗室二期永不落幕。

夏華老師當場感動落淚,成為了黑馬學院推出創業實驗室以來,唯一一位把學員感動落淚,又被學員感動落淚的導師。

導師揭秘】 

來實驗室不僅僅是學習,更是來共創

夏華老師在創業實驗室人氣超高,產業升級實驗室二期畢業後,我們特意采訪了夏華老師,尋找其中訣竅。

夏華老師說,創業者在實驗室不僅僅是學習,也來共創的,身處一個真實場景中才能真切領會產業打法的思維。而且,實驗室不僅會改變學員,還會幫助學員去升級他的團隊,讓創始人的進步和努力能真正結出果實。

以下為采訪記錄整理:

Q1:對報名參加實驗室的創始人,您怎樣他的潛質?

夏華:

我其實會希望在最短的時間內,了解他簡單的過往經歷。創業者總的生命經歷其實至關重要,這決定未來他到底能走多遠。第二個,我希望了解他的思維邏輯。其實一個創業者非常重要的是清晰的邏輯、準確的目標。第三,通過日常簡單的對話,我會想了解他的心態和狀態。在一個關鍵的時刻,很多創業者如果能有好的心態,其實就非常容易在整個的授課和互動過程中打開他的另一扇天窗。如果他有很好的思維邏輯、心態和狀態,我相信未來的產業實驗室的這三次大課尤其是互動課,無論從戰略模型上還是未來整個企業成長上,都能夠對他起到一個非常大的作用。

Q2:您覺得創業者最重要的三個特質是什麽?

夏華

創業者最清晰的特質,我覺得第一個是熱愛,比較紮心的熱愛,就是說他說起熱愛的那個事情,你能看到那個創業者的眼睛里都是放光的。第二個是信念。其實沒有創業者是不經過苦難的,但是我覺得在苦難面前,如果你是一個有信念的創業者,你站在未來看今天,你會覺得當前的苦難根本就不是個事兒。第三個是思維邏輯的清晰。很多的創業者,我覺得他不斷地變換,沒有一個清晰的邏輯主線。他的邏輯混亂,團隊就容易混亂、受影響。

Q3:實驗室三期馬上要開課了,您最希望招收到什麽樣的學員?

夏華:

我還是希望大消費領域,因為我認為今天大消費領域涵蓋的範圍相對比較廣,同時這是個消費變革時代,是一個有著巨大機會的時代。我們一期、二期都有很多在消費領域的學員,學完了以後,我覺得他們一下子產業的規模、企業的價值、戰略的格局就完全不同了。所以在這個點上,我是希望在大消費領域尋找那些有態度、有激情、有主張,甚至對未來有更大想象力的學員。我們一起來實驗室做一次共創。

夏華實驗室最不同,我覺得可能就是其實大家不僅僅是來學習,而且是來共創的。無論是一期二期我們都共創了很多大的共同參與的項目。我覺得在這一個模型里面,可能你會豁然開朗,你會發現自己突然間站在另一個制高點上去看原來的事,你就會有完全不一樣的思維方式、完全不一樣的戰略和戰術。

Q4:您的實驗室三期會有哪些不一樣?

夏華:

我覺得會有更大的優化。除了六個模塊的探討之外,我還特別希望加進去更多的互動課程。我覺得創業者其實最重要的是在互動中去找到啟發點。然後在那個啟發點上,老師帶著他去找到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法。很多創業者不是沒想到,是做不到。做不到其實也不是不知道怎麽做,我覺得他是不知道從哪里開始,另外,不知道用什麽方法把這個固化成企業的戰略和價值。所以我覺得在這個點上,我希望還是互動的方式最有效。我更希望它真正是個實驗室,真正的實驗室不是一個課堂,我覺得真正的實驗室是一個思想碰撞,是他由內而發的那個動力,最後變成價值。我覺得這個是至關重要的,激發他們內在的動力、價值和潛能。

Q5:實驗室一期和二期,跟您的預期有沒有不一樣,有沒有印象特別深刻的學員?

夏華:

我覺得還是很不同的,一開始我是覺得反正我願意拿出一些時間來去帶那些創業者,幫他們去解決企業的問題和困難。但是真真正正帶進來,我覺得實驗室每一個學員和我其實一樣享受那個過程,那個過程真的是特別美好。一點點幫他們梳理企業價值,真正帶他們學會管理。很多創業者我能夠感覺到,他一路走到今天是有激情、有戰鬥力的。但是他對整個的組織結構、管理模型、對企業的價值和戰略思維,還都是在一個基礎的點上。

在學習的過程中,每一期其實我都覺得特別享受。比如說一期的學員汪恩平,他真是的改變了思維模式,甚至他認為改變了他的命運。他由原來做一個生意,現在變成了去做更大的一個事業。從實驗室到今天的手工藝的繡工之旅,他現在所有跟政府的打交道,基本上是在開拓一條新的線路模式。他在整個重塑他的產業模型,我覺得那真是很過癮。我相信他如果只是一個人走自己的人生,如果不參加這個實驗室,可能永遠不會產生這樣顛覆性的變化。

二期最有特點和最有意思的是王曉燕的故事,小辣椒的創始人王曉燕。曉燕今天也會帶著她們的團隊,用各種各樣的方式找機會來找我。我在貴州,她帶著團隊飛到貴陽,夜里我們探討兩個小時。其實我覺得在今天的手機大戰的過程中,真的是很多的企業已經逼到無路可走。所以用曉燕的話,水已經到這兒了,接下來怎麽辦?但是我說我們沒有辦法去把水退掉,但是我們有辦法站在更高的點上去看那片汪洋大海。所以我覺得在這個點上,可能真的是在曉燕和她的團隊真的在二期實驗室被激發了。

我的實驗室課程未來會有一個最大的特點:不僅僅會改變創業者,還會改變他的團隊。因為你會發現,創業者最痛苦的是當他出來學習的時候,他獲得了很多想法,他充滿了電、充滿激情。然後回到他自己企業的時候,你會發現,他一下子就被拉回去了。因為團隊根本不知道他因為什麽有如此大的改變,團隊根本不知道他改變的那個邏輯是什麽,所以他漸漸又回到了團隊的那一邊。後來我找到了一個方式,就是如果我們要讓這個項目產生新的生命力,那麽我們就讓團隊徹底認知這個邏輯。

所以我其實基本上不是簡單地在帶創業者,還在帶創業者的團隊。所以每一次王曉燕自己會帶著她的十幾個高管跟我一起開會,很有意思。在手機領域這樣的一個血淋淋競爭的時代,我想小辣椒經過重新的戰略轉型、定位、價值拉伸,可能會成為中國手機行業的一匹黑馬。

夏華實驗室我特別希望每期爆出幾個奇跡,大家通過共創、通過整個的價值梳理和戰略戰術模型的重塑,真正能夠去打造出一些非常有價值的樣板案例出來。

Q6:您是如何幫助學員的?

夏華:

學員來了以後,首先是你如何去打開他的內心。每一個學生來的時候都想學點兒術、學點兒方法:我找點方法,我回去試一試,如果能產生點兒作用,這時間花的就值了,這錢花的就值了。但是事實上真正的到我們的實驗室班里來學習的學員,我覺得最大的感受是不僅僅是術,他找到了道,他找到了真正去做好一個企業,做好一個項目,甚至說去帶領好團隊的那個大道。那個道是他一輩子都值得受用的。所以我經常說,其實來跟夏老師學習,不是簡單的去學一點兒方法,因為有道了,你會發現各種各樣的術,你就真的是能把它用好。

Q7:是什麽讓您對實驗室投入那麽大的時間和精力?

夏華:

在我的信條里,如果我們一群人可以走地很久,不僅要享受那個效果,更要享受那個過程。平等、愛、尊重,我和同學們能夠一輩子成為朋友、成為師生,一輩子成為永不落幕的實驗室。這是我覺得最重要的動力。我們其實不是簡單地只是半年時間里,大家聚在一起上幾次課。我覺得大家都用在真心換真心,可能大家會做一輩子的朋友。

一輩子大家互相在彼此的人生中修煉,互相去促進和提升。我覺得因為這個,大家才會真的產生真感情,才會有真愛,大家才會真的每一次享受那個過程。每一次下課了,學員其實都不太愛走。這是不僅是創業者,也是我在成長過程中的一份動力。我們都是彼此的一份動力。

Q8:如果給您的實驗室打分,100分的話你自己打多少分?

夏華:

應該說現在我只能打80分,其實我們大家都彼此找到了感覺,也找到了一些方法,甚至大家都開始走到那條大道上。但是我覺得還可以更好,因為這兩期其實還是一個實驗,我相信三期、四期會更好。但是我相信在三期和四期的過程中,很多二期的學員還是希望再回來回爐的。而且我們幾乎每一期的課程都會有調整。

2期學員的學習體會(摘錄)

對現在主營項目美空通告app的商業模式進行了深入思考之後,確定了平臺化運營的商業模式,現階段以短視頻業務為突破口。

服務的質量保障是服務平臺上持續下單的關鍵。

閉環是2B服務平臺的核心價值。要通過需求管理、流程管控、投放效果監控,來實現內容服務的閉環管理,達到保證服務質量的效果。

創業者如果不敢於啃硬骨頭,就會不可避免的走彎路。

在這里學會了用戶思維和九個關鍵管理節點。

明確主營業務,以後不再過多嘗試業務板塊。

管人的心態改變了。應該以地板心態,給年輕人搭建舞臺,給他們更多的成長空間。

在實驗室企業最大的變化是找到了清晰的方向。

最大收獲是夏華老師說的發揮長板,所以我再ODM老業務上深耕細作,提升效率,聚焦客戶和供應商,打造了高效的供應鏈體系。

沒有大國哪有小家,作為企業家的視野、格局……夏華老師的這些精神食糧會影響我終身。”

2018“產業升級實驗室”全面升級

“新消費實驗室”第3期限額招募

2018年起,夏華老師的“產業升級實驗室”正式更名為“新消費實驗室”,將更聚焦消費升級帶來的新增長路徑。

夏華老師在幫助學員企業成長的同時,也聯合產業巨頭,積極尋找細分領域的優質成長型企業,共同組建資源共享、促進合作的“消費產業聯盟”。聯盟將幫助企業在更多的細分領域找到應用場景和資源,探索新的成長模式和市場空間,抓住消費升級機遇互利共贏。

夏華 產業升級 實驗室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0935

研究者稱艾滋病藥新發現處動物實驗階段  媒體勿過度解讀

4月26日,媒體又發“重磅”消息,稱“港大:新藥可除艾滋病”,但藥物研究者對一財表示目前只是小鼠實驗結果。

據報道,由香港大學(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艾滋病研究所領導的研究團隊,利用基因工程技術,研制出一種新型的串聯雙價廣譜中和抗體(bi-specific bNAb),可有效抑制所有測試過的艾滋病病毒株,並促進清除人源化小鼠體內的潛伏感染細胞。

“這個實驗是小鼠試驗結果,有的報道太誇張,媒體可能也是為了吸引眼球。如果描述為‘動物模型的結果’就比較準確。不過我們最後目標是一定要做到人體實驗,造福於病人。”4月27日,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教授、艾滋病研究所所長陳誌偉教授對第一財經表示。

全世界,艾滋病病毒(HIV)已經導致約4,000萬人死亡,目前仍有約3,690萬人攜帶著艾滋病病毒生活。2017年,中國檢測2億人次,新診斷感染者有13.5萬人。到2016年底,全國總存活感染者人數數是66.5萬,到2017年底是75.9萬。為了遏止艾滋病的全球大流行,研究出有效的艾滋病疫苗或治愈療法十分重要。然而,HIV的高突變率和抗病毒藥物無法清除的潛伏庫,仍然是兩大科學挑戰。因為在人體內極難利用合適的抗原誘導出具有抑制各種艾滋病變異病毒的廣譜中和抗體(bnAbs),利用已發現的bNAbs進行被動免疫,就成為艾滋病預防和免疫治療的實用方法。

“我們主要是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把抗體基因進行人工改造,在技術上屬於一個革新。就是把兩個抗體串聯在一起,經過這種基因融合之後,可以同時表達出來兩個抗體的活性,且作用是兩個單抗體同時作用的100倍。 同時具有廣譜性,能夠中和124種假病毒毒株。”陳誌偉表示。

據陳誌偉介紹,其研究團隊發明了一種單基因編碼的串連雙價廣譜中和抗體,並將其命名為「BiIA-SG」,具有「一石二鳥」的效果 。BiIA-SG通過結合宿主細胞表面的CD4蛋白,有策略性地伏擊HIV,進而保護CD4+ T細胞不被感染。BiIA-SG不僅展示出強大的功效,在體外能有效中和124株不同基因亞型的HIV,而且可以完全保護人源化老鼠免於多種HIV活病毒的感染。此外,基因導入的BiIA-SG可以在人源化老鼠體內持續發揮功效,並且清除已被HIV感染的細胞。因此,此項研究為BiIA-SG作為一種新型抗體藥物用於HIV預防和免疫治療提供了概念驗證。這項研究成果已在最新一期《臨床研究雜誌》發表,該期刊為全球權威的生物醫學期刊之一。

“這個研究具有功能治愈艾滋病的功能。在小鼠體內會發現,註射了這個藥物後,不在感染艾滋病毒,此外,已感染艾滋病毒的小鼠,持續註射這個藥物3個月後,病毒水平會降低,42%的小鼠體內找不到艾滋病毒。當然我們喜歡能夠在猴子身上以及人類體內也達到這個效果。”陳誌偉表示。

美國波士頓BIDMC醫學中心博士後王宇歌則認為,HIV治愈有“根治”和“功能性治愈”兩種。“根治”需要HIV病毒蛋白(WB)、HIV RNA和HIV DNA完全消失,最終HIV抗體也完全消失。 “功能性治愈”也叫“長期緩解”,是指停抗病毒藥後病毒長期不反彈,不反彈越久越趨近根治。

王宇歌表示,從2013年密西西比嬰兒和VISCONTI隊列開始,功能性治愈的例子不絕於耳,而在一些早治療的隊列出現很高比例的功能性治愈(被稱作PTC),RV254和我們實驗室的某些隊列長期緩解率可高達26%。所以當看到臨床前和臨床試驗中,停藥不反彈的例子,其實並不是個例,而已經成為一種不鮮見的現象。

“所以我現在不驚訝於恒河猴或者病人停藥後很久不反彈,而現在更關註於尋找停藥不反彈的biomarker,這樣可以使更多的病人進行試驗性停藥,從而減少依從性要求和歧視。尋找PTC標記物也是近期NIH和amfAR立項資助的項目。”王宇歌表示。

雖然從動物研究成果到臨床應用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但是這個突破依然是人類與艾滋病毒鬥爭路上的一個成功的機會。而對於陳誌偉,藥物的成功更意味著有望成為首個“香港制造”。自2009年香港引入抗HIV病毒治療及預防手段以來,已確診的HIV感染病例,從2009年的4,443宗已倍增至2017年的 9,091宗。目前估計,香港每年用於HIV抗病毒治療藥物的花費超過5億5千萬港元,其中還未包括終身服藥的財政負擔、藥物毒性和耐藥病毒等問題。BiIA-SG作為一種普遍適用的抗體藥物,其廣譜性和有效性有明顯改進,將有望真正成為首個「香港制造」,適用於臨床治療HIV的抗體藥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273

走出實驗室,中美專家呼籲通用性AI與細分行業相結合

谷歌在這兩天的I/O開發者大會上發布的一系列與人工智能相關的成果令人唏噓人工智能對人類未來生活產生的顛覆性影響。但怎樣的人工智能產品才能真正走進人們的生活?

對此,學界和產業界在5月10日蘇州召開的一場全球人工智能產品應用博覽會上給出了建議性的方向。微軟、英特爾、英偉達等全球科技巨頭以及西門子、施耐德等全球工業巨頭參與了這次大會。

開發對人類有用的技術

人工智能通過軟件能讓計算機模擬人類智慧,識別或處理包括圖像或者語言在諸如自動駕駛領域的應用。專家們一致認為,人工智能對於全球行業的發展無疑擁有巨大的潛力,但目前這項技術仍然處於發展的試驗階段,還有待與產業進一步結合,以發揮更大的價值。

麻省理工學院(MIT)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能實驗室副主任Polina Golland教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們不應該盲目地開發技術,而是要開發對人類有用的技術。醫療影像與AI的結合是未來的一個大方向,學界面臨的一大挑戰是,如何從有限的數據,而不是大數據中做出分析。”

業界一致認為,醫療是人工智能的應用中最容易產生價值的領域。蘋果的頂級設計師John Ive近期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蘋果手表從最初面世起,就一直定位在一款醫療健康設備。

“健康絕對是蘋果手表最早期以及最重要的關註點。”Ive表示,“蘋果從硬件和軟件兩方面建立起基於健康的這款設備。”如今,蘋果手機已經用於心臟疾病的監測和研究。保險公司也通過蘋果手表為用戶提供健康方面的專業項目。

蘋果北京研發中心機器學習專家郭迪博士表示:“人工智能的下一個顛覆性的技術一定會在數據方面展開,手機的傳感器為數據的收集提供無限的可能性。”針對人工智能應用到實際領域遇到的瓶頸,郭迪說:“智能手機的計算能力仍有待進一步提升,另一方面的挑戰是數據如何方便地實現遷移。”

西門子集團執行副總裁Norbert Gaus博士呼籲:“行業的專家應該多與AI專家一起合作,從產品的設計、生產、制造的各個階段共享數據,並建立起有效的機制把這些知識點結合起來,嵌入大數據學習。”

Gaus同時強調,數據不夠本身是一個瓶頸,而且企業將長期面臨這個問題,如何把學習能力加到人工智能當中是一個現實的挑戰。此外,人工智能還需要能夠被解釋,讓更多人了解並且接受。

寒武紀創始人CEO陳天石對此表示贊同。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產業方面,我認為需要把通用性的AI和具體細分行業連接,這樣才能產生革命性的技術。”陳天石表示,寒武紀的芯片仍是相對通用的芯片,非常需要行業提供知識以提升其專用性。

在談到人工智能的下一個革命性的突破時,陳天石認為:“從學術角度來看,機器學習經過長期的發展,在感知方面已經取得突破性的進展,比如在解決語音、視覺的辨識和自然語言處理的部分,下一個重要的技術突破將產生於認知方面。”。陳天石透露,寒武紀也在多模態的智能處理技術方面加強投入。

中美人工智能競賽瞄準制造業

專家們同時強調,中美兩國正在進行人工智能的一場大比拼。據《華爾街日報》最新報道,白宮即將與本周四召開一場人工智能大會,以支持這項先進技術的發展。

根據白宮草擬的一份議程,這次會議將吸引美國已經使用人工智能的工業領域企業的關註,以提升技術並惠及美國人民和美國工人。這些行業的參與者將給出聯邦政府建議,以便保持美國在人工智能發展和部署方面的領先地位。

據了解,包括亞馬遜、Facebook、谷歌、英特爾、微軟、波音、GE、福特等40多家科技和行業公司將會參與這場人工智能大會。

盡管人工智能的質疑者認為這項技術將造成失業等社會危機,不過,白宮更加關註人工智能的好處。行業領袖們將會聚焦人工智能在專門領域的應用,包括食品、農業、能源、制造業、醫療、金融服務業和交通運輸物流等領域。白宮也在努力把人工智能從業界推向更廣泛的公眾群體。

谷歌的I/O開發者大會讓世人見識到人工智能的強大。對此,小米生態鏈企業釹媧創造創始人CEO郭柳宗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谷歌在AI交互軟件方面已經能夠做到沒有對手,但是在機器人制造等硬件方面,中國公司更有競爭力。”他舉例稱,比如中國的機器人公司優必選的估值已經超過50億美元,該公司就是受益於中國相對低廉的制造成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3944

“中原纳斯达克”明重新开盘 创新实验宣告失败

1 : GS(14)@2010-12-31 23:26:16

http://www.chuangyejia.com/norm.php?id=2004
 “中原纳斯达克”开市6天即被叫停,一个月的生死博弈后,将于明天开盘,但内里乾坤已经大变

  据《创业家》得到的最新消息,的国家区域性(河南)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交易市场”)在被暂停交易一个月(11月22日~12月22日)后将于明天重新开盘,但连续竞价交易被取消、自然人投资者进场资格也被取消。“中原纳斯达克”的实验宣布失败。

  今天上午9点半,国家区域性(河南)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的运营机构河南技术产权交易所召集第一批挂牌企业(41家)和综合会员单位代表在郑州郑东新区(CBD)商务内环路1号的中信银行大厦10层召开会议。
  会议开始前,一家挂牌企业的代表致电《创业家》,语气中满是失望:“交易市场明天将重新开盘,一切重回老路。”他说河南技术产权交易所正准备开会说“这个事情”。

  事实上,《创业家》杂志在12月20日已通过内部人士获悉此消息。

  今天上午10点半,河南技术产权交易所悄然连发三个公告和新的交易规则。第一个公告是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的,主要内容是宣布12月22日交易市场按修订后的交易规则逐步恢复交易。另外两个公告涉及到自然人投资者和挂牌企业、综合会员单位的处置办法。

  对于自然人投资者,愿意继续持有第一批挂牌企业股权的可以继续持有,分享分红收益等。如不愿意继续持有,则由河南技术产权交易所“按现有持股数量和买入成本收购”,收购办理时间是2010年12月22日到2011年1月22日。

  对于已在交易所挂牌的企业按照新规则进行交易,为了“安抚”这些中小企业,河南省技术产权交易所将“从挂牌企业中选择优质企业支持其到中小板或者创业板上市,其余企业进入省政府重点上市后备企业或省百户重点中小企业名单;从挂牌企业中推荐部分企业,给予发行集合债券等资金和政策支持。”
众多挂牌中小企业表示,当初相信交易市场是因为有工信部等部门文件,现在市场被“扼杀”,前期数百万元的投入打了水漂,得到的不过是这些“看起来很美的”允诺。

  对于拟挂牌企业,可以选择按照新规则进场挂牌交易,也可选择不进场交易。如拟挂牌企业不进场交易,那么除已发生的中介费用外,其余费用由河南省技术产权交易所退还。据《创业家》了解,交易市场被叫停时总计签订挂牌合同的企业有74家,除41家已挂牌外,还有33家已缴纳过保荐费(几十万元)和其他中介费。这些费用中,除了保荐费是交给综合会员单位(保荐机构)外,其他费用都交给河南技术产权交易所处置,用于支付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信息披露等费用。

  对于综合会员及其营业部,全部转为河南技术产权交易所经纪会员。综合会员所缴纳的席位费和购置硬件设备余款、做市商保证金、保荐人保证金以及由营业部所缴纳的会费由产权交易所退还。中介机构发生的费用由产权交易所与其协商解决。据悉,要成为综合会员单位,每家要交给河南技术产权交易所约300多万元的费用。

  11月12日开市的国家区域性(河南)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推动,由于降低了企业挂牌门槛(只算两个会计年度),允许全民购买企业股权,且100股即可开户,交易异常活跃,第一天交易额即达1.47亿元,被称为“中原纳斯达克”。开市6天后,11月21日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公告:从11月22日开始,国家区域性(河南)中小企业产权交易市场暂停交易一个月,原因是“政策界限不够明晰,运行规则不够完善等一系列具体问题”。

  另据《创业家》记者获得的最新消息,民营性质的河南技术产权交易所股权近期已由河南省国资委出面收购,河南技术产权交易所重回国有原点。《创业家》将于2010年第12期推出更详细报道,敬请关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351

寶潔小子的失誤實驗

1 : GS(14)@2011-02-27 11:38:06

  一個故意的時間「失誤」和熱議,是寶潔想讓消費者記住的新年第一個廣告。接下來,老寶潔還會創新嗎?

  記者_秦旺 實習生 雷順莉  攝影_鄭梓煜

寶潔大中華區玉蘭油市場部的品牌經理馮佳路,一手策劃了「2001新年快樂」這場失誤實驗。
  

  1月1日,「2001新年快樂」的廣告上了5家都市報的頭版和全國
10個城市10000個公交車站的廣告牌。這個有意製造的誤會,
讓很多人不經意間都成了寶潔免費的廣告宣傳員。

  2010年的最後一天,身邊人都在慶祝新年,33歲的寶潔品牌經理馮佳路卻坐臥不安。一則跟他有關的廣告很快就會在北京、廣州、深圳、杭州、成都、南京、西安、大連、瀋陽、青島等10個城市的多個公交車站同時亮相。廣告由馮佳路策劃,但效果,卻不好預期。

  2011年的第一天,網絡迅速出現照片,並稱,「玉蘭油的公交車牌新年廣告大擺烏龍,且看他們幾天內會撤廣告。」這幾個城市的人們發現,新換上的廣告牌寫著,「2001新年快樂!」

  馮佳路所在的寶潔公司,分別在10個城市各買下1000個公交廣告牌,並在2011年的第一天同時推出了這個貌似烏龍的廣告。

  很快,有人拍下照片發到網絡上。類似的帖子在網絡上快速傳播起來。10天後的新浪微博轉帖記錄顯示,關於「OLAY2001」的討論和轉發達到了上百萬次。

  「擺烏龍」的不僅僅是車站廣告牌。2011年1月1日的《京華時報》、《揚子晚報》等5家報紙的頭版廣告,也出現了「2001新年快樂」的廣告。《揚子晚報》值班編輯為這條顯然的錯誤緊急尋找寶潔的聯繫方式,同時做好預案,讓美編準備「糾正版本」。

  接到電話的馮佳路掩飾不住心中的暗喜,告訴電話的那頭:「沒有錯,放心大膽印吧。」

  讓馮佳路忐忑的,正是這個被認為出錯了的廣告詞,2001,這個後退10年的怪異賀年,會不會並不讓人感興趣?有人願意談論它嗎?

  網絡上的熱談和熱轉,讓馮佳路的心掉進了肚子裡。那些談論著錯誤廣告的人,不經意間成了寶潔免費的廣告宣傳員。而這正是馮佳路想要的。這個故意的「失誤」,是這個寶潔小子想讓人們記住的新年裡的第一個廣告。

  創意實驗

  馮佳路在寶潔的工作,就是為公司的品牌產品做宣傳推廣。他的身份,目前是寶潔大中華區玉蘭油市場部品牌經理。2003年是他加入寶潔的第一年,那一年,寶潔衛冕央視廣告標王。這個世界上最熱衷於廣告宣傳的巨無霸,當時每年都會將全部營收額的11%作為廣告費用。

  作為新人,馮佳路接受的教導是與消費者溝通,學會用數字說話。數字一直是寶潔崇尚的廣告利器,理由是它能直截了當突出產品的功效,說服消費
者,所以寶潔的廣告詞裡經常出現「使毛燥的頭髮比以前順滑70%」、「可以去除99.9%的細菌」、「24小時不斷滋潤」等等。但如此直白的營銷策略也一
直被廣告界詬病,斥其為沒有創意,業界有稱其「只不過是在無數次廣告轟炸中,讓消費者被動接受而已」。

  所以,馮佳路在接到任務時,第一反應想到的依然是數字,但他不想照傳統那樣,直接告訴受眾功效,他想作些創新。

  2010年寶潔曾委託市場公司做調查,用戶最期待玉蘭油產品的功效是什麼?收集到的答覆很多是「希望保持年輕狀態」。後來寶潔又派出問卷,
想弄清人們渴望年輕的原因,結果是當初使用玉蘭油的年輕人大多已成家立業,此時此刻的這個人,已沒有了當初的激情,相反,做任何事總會猶豫地問,那是否符
合自己的年齡?

  「要是回到10年前就好了。」馮佳路靈機一動。他設計了兩套方案,第一套是傳統的寶潔廣告,突出功效;第二套方案是「穿越2001」,先是
在公交車站和報紙上刊登平面廣告,從1月2日起更換,並在電視台播放廣告的另一面:「時光倒流十年是不可能的,但擁有年輕人的肌膚每個人都可以做到。」

  為了保險起見,玉蘭油品牌團隊,曾在廣州找了10個購買者,來測驗第二套方案的效果,結果是10人中只有兩人能看懂這個廣告的含義,這直接
導致公司內部對第二套方案的強烈質疑。作為護膚產品,玉蘭油的廣告費用70%都會投放在電視和雜誌上,這套方案卻要讓一半以上的費用投放在公交車站和報紙
—而這都是成熟女性不易關注的渠道。何況多數人還看不懂它?

  馮佳路竭力說服自己的頂頭上司,寶潔大中華區美尚事業部總經理熊青雲。他告訴後者,儘管只有兩人看懂,但這兩個人卻把這個廣告分別轉述給了身邊20個人。這個二次傳播的效果一定是驚人的。

  考慮再三,熊青雲決定冒一個險。

  暮氣守業

  「就算沒有什麼效果,公司也不會有損失,何不拿一筆錢出來做個創意實驗呢?」這是馮佳路打動熊青雲的一句話。對於創新,熊青雲可謂深有感觸。

  1992年,這個華南理工大學化學工程專業碩士畢業的女孩子,加入寶潔市場部洗衣粉部門時,既不會看AC尼爾森的報告,面對外國上司時英語一句也說不出,對生意也幾乎一無所知。

  4年後,她被「下放」到玉蘭油。之所以稱「下放」,是因為玉蘭油幾乎是寶潔進入中國市場最早但卻位列生意幾乎最差行列的品牌—當時的競爭對
手,國產品牌大寶,佔據著全國30%以上的護膚品市場,玉蘭油則因為每年巨大的推廣費用而陷入虧損的境地。想要反敗為勝,唯有重新制定市場策略。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女性在國有商店購買化妝品,東西被放置在玻璃櫃檯裡或者遠離你的貨架之上,購買前消費者很難親手接觸和試用商品。熊青雲作了一個大膽嘗試,把第一個化妝品專櫃搬進了上海的一家百貨公司內,讓玉蘭油直接面對消費者。

  經過調查,她還發現,相比歐美女性,中國的女性更希望自己的皮膚變白,於是她立即向美國總部建議,為中國市場單獨研發一款有美白功效的玉蘭
油產品。熊的這兩個創新,讓玉蘭油嘗到了甜頭,第二年竟然開始盈利,2009年,玉蘭油的營業額達到了40億元人民幣,這個數據讓玉蘭油成為中國銷量最大
的化妝品品牌。

  但昔日的成功,讓進入中國22年的寶潔變得日益保守,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寶潔推出新品平均耗時2—3年,以男性美容產品為例,玉蘭油花了4
年時間才於2009年在中國推出男性化妝品,而此時競爭對手巴黎歐萊雅已潛入這個市場有3年之久,當年的銷售額佔到歐萊雅中國業務的23%。對手先下手為
強,已讓寶潔喪失了先機。在中國,男性化妝品市場絕對是一片新大陸,2010年,中國男性化妝品市場更是以40%的速度增長,為女性護膚品市場增長速度的
5倍。

  早在5年前,前大中華區總裁李佳怡時代,寶潔的中國戰略就已從日化轉為美容護膚產品,現在寶潔的大部分區域市場,一般美容產品只佔30%—35%,在中國,65%—70%的銷售量都來自美容產品。

  儘管在中國美容市場做到了第一,但長期只有玉蘭油和SK-II兩個品牌,可謂人丁單薄。2005年他們引入高端價位的蜜絲佛陀,誰知才一年就遇上困境,半年後撤櫃,兩年後重回中國,銷售依然不溫不火,公司旗下其他化妝品命運也依然如此。

  寶潔內部員工私底下討論,問題就出在寶潔太謹慎了,公司大小改動都是以「年」為單位來計算,無論在研發還是市場推廣上,如此不處於被動才
怪。此前,李佳怡曾經找到馬云,與其商談淘寶網的合作。李詢問馬云,能否制定一個整年合作計劃,結果馬云回應:「哪裡用得著做那麼長時間的計劃,淘寶的模
式三個月就會一變。」

  跟不上思路的寶潔,難免就會比別人慢半拍,當專營店渠道正在迅速地成為美容行業的主流,歐萊雅、資生堂均搶先亮出自身專營店計劃,寶潔仍然無動於衷。以果敢聞名的熊青雲,與身邊的同事聊天,也常為公司喪失原來的銳氣而焦慮。

  勢不等人

  市場競爭可不等人,「歐萊雅超越所有競爭對手,成為中國化妝品市場第一隻是時間問題。」在贊助上海世博會後,歐萊雅中國總裁蓋保羅曾對媒體發出自己的豪言,這並非狂妄之語,2009年歐萊雅旗下巴黎歐萊雅中國銷售額已達35億元,緊逼玉蘭油的40億元。

  這已是迫在眉睫的挑戰,寶潔現任CEO麥睿博在2009年上任後,也意識到這個問題,「以往,寶潔的戰略是抓大品牌、大品類、大客戶以及大
市場,現在必須改變了。」博蓋諮詢總經理高劍鋒說,該戰略主導下,寶潔的銷售重點是力保可觀品牌的銷量,比如洗髮水中的飄柔和海飛絲,美容產品的玉蘭油。

  麥睿博更傾向於「360度創新」:產品要圍繞顧客體驗進行全方位創新,以前寶潔會關注產品銷量、性能或者專利,360度後強調感知顧客的價
值,除了讓產品好用,還得儘可能滿足不同層次顧客的需求,同時向用戶傳遞另一種價值。前者是讓品牌覆蓋更多的細分市場,「另一種價值」則是倡導新的生活態
度和理念。

  作為寶潔在中國化妝品市場的首推品,玉蘭油在新市場思維下的改變之一,是於一年多前,推出300元以上的高端護膚品,這個舉動顯然是衝著歐萊雅重點佈局的高端產品而來。

  不過問題也隨之而來,產品線越齊全,對品牌的經營和管理挑戰就越大。事實上,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玉蘭油瞄準的都是大眾市場,其產品也大多銷
售於中低端市場。所以當玉蘭油想進行中高端轉型時,卻發現高端賣場不樂意了。玉蘭油進入南京的金鷹百貨,就是寶潔用另外一個高端品牌SK-II的進駐與之
談判才獲得了入場券。但玉蘭油在金鷹百貨的銷售成績始終不理想:同一樓面隸屬於歐萊雅的蘭蔻,月銷售額是500萬元,玉蘭油只有40萬。很簡單,在高檔百
貨商店,顧客看到玉蘭油,會覺得它的形象不夠檔次。

  這也讓馮佳路不得不對新年廣告思考,如何才能讓玉蘭油變得更有吸引力。而且廣告中的產品,都是玉蘭油近幾年在中國銷售額最多,價格在200元以上的產品。「我們要明確表達玉蘭油這個品牌的主張。」

  在這樣的背景下,熊青雲同意了馮的創意。馮佳路為「穿越2001」設計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引發誤會,第二階段是揭開謎底,第三個階段則是解釋原因。

  第三個階段是張曼玉為「2001」電視廣告錄製的花絮,影后在花絮中饒有哲理地說道,「年輕不是最重要的,要心態跟樣貌一起年輕才行。」這
段花絮也被寶潔放在優酷和土豆,作為「2001」的解釋和總結。這便是馮佳路想要表達的:不要再猶豫,就像回到2001年做你想做的事。

  「玉蘭油在購買者心中如果就僅僅是一個產品,那寶潔就太失敗了。」在寶潔新的戰略下,馮佳路看到了自己可以冒險的機會,他想為品牌這個東西做點事。如果成功,寶潔在中國將更願意回到從前那樣的大膽行動。

  馮佳路挺喜歡這樣開始一個新年。
2 : idsdown(1658)@2011-02-27 12:20:51

1樓提及


  第三個階段是張曼玉為「2001」電視廣告錄製的花絮,影后在花絮中饒有哲理地說道,「年輕不是最重要的,要心態跟樣貌一起年輕才行。」

一個十八歲心態的幾十歲人
oh.. 不敢想像smileysmileysmiley  
我D隔夜飯
3 : GS(14)@2011-02-27 12:56:03

我覺得扮老成唔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163

實驗室種出耳鼻

1 : GS(14)@2012-05-07 23:32:26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20507/16312666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 UCL)納米科技及再生醫藥學系教授塞法利納( Alexander Seifalian),在實驗室中展示以先進科技培植出來的全球首個人工耳和人工鼻,以及用於製造人工器官的玻璃模,更笑言這裏是「人體器官零件工場」。
[研究員是在這個玻璃模上,利用人體細胞培植出人工鼻。] 研究員是在這個玻璃模上,利用人體細胞培植出人工鼻。
捐贈器官成歷史

塞法利納解釋,人工鼻的外形以聚合物製造,由數以十億計納米分子組成,裏面佈滿數以千計肉眼看不到的小孔,研究員之後將人體組織植入人工鼻中,令它變成與真鼻無異的鼻子。
一名病人下月將首次接受人工鼻移植,但醫生不會直接將它放在病人臉上,而是先放入一個氣球中,再嵌入手臂皮膚下,讓人工鼻的皮膚細胞及血管慢慢生長,四星期後就可移植到病人臉上。人工鼻利用病人細胞培植,理論上不會出現排斥反應。

其實研究員過往已成功培植出人造氣管,去年由瑞典一間醫院,為一名36歲末期癌症病人移植人造氣管,完成全球首宗人造器官移植手術,病人接受手術後,康復進度良好。
英國《星期日郵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19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