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叶檀:国美大战两阶段关注的焦点

http://www.21cbh.com/HTML/2010-9-26/3MMDAwMDE5OTA3MQ.html

9月28号,国美股东大会召开,国美控制权斗争的第一阶段结果将水落石出。

以特别股东大会召开为界,国美事件有两个关注的 焦点。股东大会召开之前是为第一阶段,是黄陈双方争取同盟军的过程,更是中国市场化过程中上市公司民主制度建设的试金石。而股东大会召开之后,大局初定, 控股权之争尚未结束,围绕增发与控股,公司实际控制人是否为最大多数的股东利益服务将水落石出,一旦实际控制人偏离为公众投资者服务的目标,投资者有权利 获得法律的救济,此时是考察法律公正性的时候。

第一阶段,争斗刚开始,需要关注控股股东入狱后各方能否按照市场规则行事。很幸运,我们在第一阶段看到了中国公众公司的市场独立品格的萌芽,中国三十年的市场化与二十年的改革开放有真实成果。

从大局上来说,国美控股权之争是件好事,能够推动中国证券市场的制度化进程。在黄光裕出事之后,实现了控股股东与公司管理分离,上市公司依然有生存空间、控股股东的权力没有被剥夺。

各方在特别股东大会之前呼吁投资者支持自己,各自公布未来五年发展规划,到处谈判、拜票,股东的权利受到了空前的尊重。如果中国的公司能够实现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将是中国上市公司发展史上的一件幸事。

在 黄陈争斗过程中,政府与公众的表现可圈可点。政府基本上保持克制,从始至终没有大张旗鼓地动用有形之手进行干预。公众较为理智,既没有狂热地指责陈晓不仁 不义,也没有故作圣人状谴责黄光裕罪大恶极,财产活该被充公。而是在黄光裕事发之初,就指出黄光裕与公司应该分清,不该就此剥夺黄光裕的控股股东权利;黄 陈之争白热化,没有被操纵一面倒地支持黄或者陈,而是支持在市场的游戏规则下由股东选举出未来的公司控制者。

这才是最好的维护公平的途径,如果我们不相信民众与股东的自我维权意识与才智,那就意味着只有靠上帝之手才能让公众过上好日子。按照目前黄陈争斗的逻辑,无论黄陈何方胜出,他们必须在规则下给自己与股东创造最大价值,否则就应该被赶走。

第二阶段,需要关注控股权之争中的利益分割与法律救济,以观察法律救济渠道是否为绝大多数股东的利益考虑,观察中国重要行业的控制权是否旁落。

目前黄陈的控股权之争背后有各方利益角逐,陈晓有可能只是前台人物,真正的大资金隐匿在后。

人们对陈晓背后的国际资本有层出不穷的阴谋猜测,甚至认为是大摩、小摩等联手给陈晓下的又一个丧权辱国的圈套。没有那么多阴谋,国际资本玩的是利益最大化的阳谋。

黄 陈内斗,贝恩得利。贝恩以债权人身份退出,约16亿元的投资可收回约24亿元,收益率为50%。贝恩选择债转股,显然认为国美的未来价值远远大于50%的 债务红利。按9月15日贝恩债转股当日收盘价计,其投资收益率高达137%。更不必说未来美国投资机构联手,可以左右国美的走势,甚至通过国美左右中国的 家电零售业,由此进入其他企业、或者通过国美股价影响相关企业股价,一本万利。私募投资在中国动辄5倍以上的收益,有可能是贝恩等国际资金的目标。

对于资本大鳄而言,要得到的是最大的利益,而不是成为永远的股东,如同新桥进入深发展,最终的结果是得到数倍收益后鸣金收兵——贝恩资本不是实业家,而是榨汁机或者说是资金润滑剂。

目 前,贝恩资本泳刃有余、可进可退,如果与黄光裕联手,可以让黄签订条约保障未上市门店资产注入上市公司,保证不失去国美品牌,坐稳中国最大家电销售连锁企 业大股东的位置;如果与陈联手,则需要通过一般授权增发等步骤成为国美电器的实际控制人,在数场血战之后,彻底将黄氏家族边缘化。

退一万步说,即使贝恩资本联手其他外资控制了国美,有必要仔细想想中国的反垄断政策,想想外资在中国商业市场的份额限制,更有必要做一番静夜思,想想国美对于中国经济的重要性。资本战争不可能不受到法律、法规、规章的约束,否则商业世界将任由资金大鳄予取予夺。

股东大会黄陈战局,如果陈氏一方获胜,斗争还将继续;如果黄氏一方获胜,争斗基本结束,陈晓将再次成为被国际资金巨鳄游戏的悲剧人物。

黄 氏此前纪录不佳,过度的资本游戏、对管理层的吝啬、在资本市场失去诚信,最终反被资本所害。黄光裕让国美在境外上市,为的就是操作便利,境内外有制度与利 益溢价空间,不料今日反遭其害,也是所有大玩资本游戏的实业家们的前车之鉴。陈氏与国际资本之间的爱恨情仇,以及较为稳妥的性格,使人担心他在市场草莽阶 段的能否有更大的作为。制度对内幕交易的受害者司法救助过迟,同样难辞其咎,是这幕资本游戏的导火索。

无论是黄氏获胜,还是陈晓获胜,都须遵守保障股东利益最大化的承诺,否则,根据香港的法律与上市规则,投资者有权提出司法救济,要求控制者赔偿。事实上,当双方向天下昭告经营方略、对投资者的责任心时,已经做出了庄重的市场承诺,做不到,就得下台。

在第一阶段,政府保持沉默是对市场的尊重,在第二阶段,司法与监管者保持对公众利益的关注,则是题中应有之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46

鴻星爾克出問題了,值得關注的案例 value9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4dc8080100r77c.html

感覺對自己喜歡的公司,如果出現問題,許多人往往願意相信管理層的解釋。

鴻星爾克是最早到新加坡上市的體育服飾公司,看公司網站http://www.erke.com/cn/ 似乎不錯

 

09年業績倒退,出了篇文章 http://stock.stockstar.com/SS2010060130328396.shtml ,估計當時pe應該是很低的。此類辯解在許多其他公司都有,你相信嗎?

 

現在,終於出大問題了,http://www.jidongxw.com/licai/2011/0302/255.html

 

令人納悶的是在體育服飾老大們、和類似鴻星爾克這種三線公司都感到極其難受時,其他香港上市的福建體育用品股卻全部錄得大幅增長。說老實話,我心裡是不相信的,沒有證據哈。

 

說到證據,曾經看到某投資者為自己看好的公司,針對別人的質疑,辯護說,這些質疑都沒有確鑿的證據。也不想想市場上哪有那麼多確定無疑的事。要等到確鑿的證據出來了,你還來得及抽身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51

又發現幾個值得關注的公司。嗷嗚!!! 黃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cf8aa830100ziwz.html
我最近在關注「中國利郎」,看他的盈利增長實在是酷斃了,但已經高速增長了好多年,是否還能繼續增長好多年?

     中國運動品牌的慘烈競爭給我提了個醒,現在男裝品牌已經上市或正準備上市的公司也好多,大家都弄到大把的金錢去打廣告租鋪面,大手大腳地花錢競爭,整個行業的利潤都將會銳減,這在運動品牌上已經有前車之鑑了,在男裝品牌上也會這樣嗎?

 在租鋪面上,男裝品牌不光要和直接同行競爭,還要面對其他需要鋪子的企業競爭,如運動品牌,同一個鋪子男裝品牌租得運動品牌自然也租得,誰有錢誰上。最後錢花光了,業績增長卻有限得緊,像361度,多一度熱愛,才融資兩年多,現在又要借錢了。

 唯有推廣上,利郎的推廣非常有效,「商務男裝」概念深入人心,遠超其他品牌。這麼多年來推廣費用增加得非常也少,是我喜歡的類型,在這點上利郎可能會比那些運動品牌好吧,但也不很確定,所以就買少少吧,作分散投資的標的可行,買太多就不行。

 既然這些融到資金的公司會花大量金錢在推廣、鋪面上,那麼若有公司能夠提供優質廣告資源或者有大量優質鋪面出租或出售自然是大賺錢的勾當,當然,前提條件就是貨幣不緊縮,現實的殘酷又告訴我們,央行放水啦!!!

 提供優質廣告資源的典型就是「中視金橋」,但中視金橋這種公司需要的背景很深,同時對央視這一個單位依賴太深,我不喜歡,個人估計,中視金橋未來數年的業績還是會一如即往的好,但是我卻賺不到這筆錢,可惜了的。

 提供優質鋪面的公司如「春天百貨」,「新世界百貨」以及「soho中國」就自然而然地出現在了我的選股名單中。春天百貨及新世界百貨是向外出租店中店的,方法是獲取店中店的提成,但本質上還是出租,他們的市盈率大概是10.5倍。soho中國是賣商舖的,同時他們自己認為最好的商舖會留下來不賣,僅供出租,市盈率是6.5倍。這三個公司現在的分紅都接近5%,都是好公司啊,我的口水嘩嘩的。

 嗯,去研究研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817

歐巴馬與郭台銘都在關注的最新趨勢3D列印入侵

2013-04-01  TWM
 
 

 

科幻片中常見的「無中生有」場景已在現實生活裡一一實現!

只要一台電腦、一部3D印表機,獨一無二的iPhone機殼、F1賽車、槍枝,甚至是人體器官……,未來隨手自製各種生活用品都不再是神話。

歐巴馬在今年2月的國情咨文上提到3D列印,希望重拾美國製造業風光;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也下令旗下各事業部主管展開3D列印探訪之旅。

第三次工業革命正啟動中......。

撰文‧李洵穎、陳翊中、賴筱凡 研究員‧蔡曜蓮「午安!」一走進店裡,店員笑吟吟地送上問候,周一中午的上班時刻,店裡泰半座位都被坐滿了。這家位在日本東京澀谷的FabCafe咖啡廳,空氣中飄著咖啡香,一切看起來就跟一般咖啡廳沒兩樣。然而,這家咖啡廳在過去兩個月裡,受到許多科技部落客關注,甚至連美國頗具盛名的科技網站「The Verge」都特地撰文介紹。究竟FabCafe特別在哪裡?

就像「The Verge」報導開頭寫著,在東京,實在不缺咖啡廳,但是這家FabCafe,卻有著那麼一點不同。店裡頭擺著大大的一台雷射切割機、不算小的投影螢幕,這些可能讓你摸不著頭緒。但是,我們把時間倒退回到一個月前的西洋情人節,FabCafe推出了一項特別的服務:做一個人像巧克力。

如果每到情人節,你都得傷腦筋要送什麼禮物給另一半,或許,你可以嘗試FabCafe的這項特別服務,只要掃描你的臉部,FabCafe就能為你量身打造一個擁有你臉部表情的人像巧克力,送給情人,保證讓你的情人驚喜萬分。

街角的咖啡工坊 讓更多人一起玩科技聽起來很科幻、很瘋狂,但是三月二日,FabCafe再推出第二個驚喜,這次,他們要掃描全身,替你做一個全身的人像軟糖。短短兩天內,就有超過五十個人報名,卻只有九個幸運兒可以體驗這項服務。

想知道FabCafe怎麼辦到的?那你就得好好認識這項被喻為可能開啟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新技術——3D列印。為了一睹FabCafe如何走在趨勢前端,本刊採訪團隊親自飛到日本,專訪FabCafe背後團隊。

「一年前,這裡其實是我們的會議室。」有著透明的大面玻璃窗,坐落在街角最顯眼的位置,日本設計公司Loftwork創意專案協調師鈴木真理子說,作為一家具有實驗特性的設計公司,他們時常舉行大大小小的「工作坊」,邀請朋友來體驗。「那時同事說,為什麼我們不把這裡改成咖啡廳,讓更多人可以跟我們一起玩?」就是這個靈光一閃,讓Loftwork的老闆們決定要開一家具有實驗性質的咖啡廳。一開始,店裡只提供雷射切割服務,不論是牆上擺的木頭雕刻,或是高掛有著精緻雕花的牛仔褲,只要消費者提前預約,就能在FabCafe玩雷射切割服務。

去年十一月,他們有了更多新點子,LoftWork找來3D印表機經銷商iGUAZU與3D列印顧問公司K’s Design Lab合作,希望透過體驗的方式,讓3D印表機走入消費群眾,「不再只是大公司才能玩3D列印,一般人也可以玩。」K’s DesignLab執行長原雄司透露,近五個月來,超過五百人參加K’s Design Lab與FabCafe一起推的workshop,裡頭就有五個消費者下訂購買3D印表機回家做。

為了讓更多人認識3D列印的魅力,他們要有不同的作法,「我們就想,在西洋情人節這天,能不能用3D列印來做一點特別的事情。」鈴木真理子口中說的,正是FabCafe針對女性消費者提供的服務,只要掃描臉部,就能打造專屬的人像巧克力。

一個扭腰、一個俏皮的動作,統統都可以把你的肢體動作掃描起來,這些3D數據全進了電腦後,透過一些設定,3D印表機就能印出擁有這些動作的模具。「有了這些模具,你可以把糖漿倒進去,做一個獨一無二的人像軟糖,你也能做一個人像冰塊。」鈴木真理子不諱言,實驗工作坊成功打開了人們對3D列印的想像。

「過去,Fab代表的是遙不可及的工廠、大量製造,可是,FabCafe是一個開放的『工場』。我們要的是小量、有價值的產品,讓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其中。」鈴木真理子說,有別於二次工業革命大量製造的主流,他們認為,未來的工業革命將更重視每個人的差異,科技也將不再遙不可及,而是在每個人的生活裡。

就在FabCafe推出3D列印實驗工作坊後,FabCafe迅速在全球暴紅,每天都有接不完的電話,就是想複製FabCafe的商業模式。「我們想要傳達這種實驗性質的概念,讓更多人可以一起玩。」鈴木真理子說,所以,FabCafe很早就確立第二家店不會在日本的策略,而是要拓展到其他國家去。

台北街頭即將出現3D列印設計公司與東京擁有類似消費氛圍的台北,看準開店成本相對低,香港出身的建築師黃駿賢成功說服了LoftWork團隊,要將FabCafe複製到台北華山園區。「最快五月,台北也能有一家FabCafe,到時面也會有3D列印服務可以玩。」鈴木真理子說。

不只是日本,3D列印技術在全球各地的應用更是五花八門,幾乎所有的物品都可以透過它來製造。有人用3D列印技術設計立體時裝;運用3D列印技術建造的建築物即將在荷蘭出現,預計明年完工;Urbee汽車是世界第一款3D列印汽車,其中除了最重要的引擎與底盤之外,大部分零件都是3D列印而來;也有人從網路下載槍枝構造圖,就此「印」出槍枝;還有人「印」出會飛的遙控飛機;甚至有一家名為Modern Meadow的公司,宣稱用生物3D列印技術,造出全世界第一片可食用的「人造肉」。

一夕之間,圍繞在這個新潮的機器,產生了大量有趣的應用方式。

看到這裡,是不是更覺得3D列印很不可思議?其實這項技術已存在近三十年,直到最近幾年才重獲注意。《經濟學人》雜誌認為,繼十九世紀瓦特發明蒸汽機,以及二十世紀流水線生產之後,3D列印將會掀起「第三次工業革命」。

然而,3D列印受到熱烈討論,更重要的推手是美國總統歐巴馬。他在今年二月十二日的國情咨文中,特別提到計畫建設十五座製造創新中心,以專注研究3D列印等新興技術,最終希望能以3D列印技術全面提升美國製造業。

中美大國已列為戰略性產業歐巴馬在國情咨文中說:「工人們在這裡學習使用3D列印,學習這項有可能顛覆工業的新技術。革命一定會在這裡發生,我們要確保這波製造業革命發生在美國。」美國政府傾全力為這場「第三次工業革命」鋪陳,在最近兩、三年裡,鼓勵全國的小學將3D印表機納入到工藝課的課程內容,希望從初等教育起就告訴孩子們,今後的生產流程會是什麼樣子。

科技趨勢大師凱文.凱利(Kevin Kelly)同樣也呼應歐巴馬的看法,他說:「在自動化設備與3D印表機快速發展下,將會加速製造業回流美國。」因為美國昂貴的勞工成本,將不再是問題。

中國工信部副部長蘇波也在「二○一二年增材製造技術論壇」上宣示將推動3D列印產業化,並制定3D列印路線圖與中長期發展策略,G2兩大強國紛紛將3D列印納入戰略性產業。

事實上,3D列印技術也開始受到台灣與韓國三星的關注。在這波3D列印風潮中,製造代工大廠鴻海自然也不能置身事外。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在去年看到相關報導,便下令各事業部主管深入研究3D列印技術與流程。於是來自鴻海,共有四到五批人馬,一次約有四到五位主管加工程師,前往3D列印相關廠商了解。據廠商研判,鴻海可能計畫自行開發3D印表機台,以降低成本與縮短生產時間。

三星去年內部改組時,就已將印表機部門獨立出來,加以整頓。今年三月初,三星又向夏普提議收購其印表機部門,但遭夏普拒絕。三星在印表機領域上動作頻頻,據傳就是為了搶攻3D列印的商機。

3D列印技術,簡單地說,使用者透過電腦繪製零件或物品的3D設計圖,或是掃描現有物件,將3D圖檔輸入3D印表機後,印表機噴頭將材料逐層噴出,像是砌磚牆似地層層堆疊,最終形成完整的堅固物件。這個流程又稱為「快速成型」(Rapid Prototyping)。

有了3D印表機,無論是在家還是在辦公室,你可以使用各種材料製造玩具、零件、工具。在電腦上簡單地新建、修改或者下載你想要的3D圖檔,然後點擊「列印」,一個實物即出現在你的眼前。可能某一天早上起床之後,你突然想要用一個不同造形的杯子,這時可以按下印表機,「印」出一只杯子,這不是科幻小說裡的情節,3D列印讓這一切成為真實。

諸多管理學與經濟學的理論將被顛覆波士頓諮詢集團(BCG)高級合夥人太田直樹預測:「蘋果公司遲早會採用3D列印方式,來製造符合顧客喜好的手機等產品。」「也許終於有一天,iPhone手機可以從蘋果手機連鎖店,或是乾脆從消費者家裡的印表機直接『印』出來。」也就是說,未來的產品生產,將會像用印表機一樣方便。

不僅如此,未來的工廠變得完全不一樣,同一個工廠的3D印表機可以既生產茶杯,又能製造汽車零組件,以及量身訂製的醫療產品,這將顛覆管理學與經濟學的諸多理論。

過去,3D印表機整體技術不成熟,且能夠使用的材料主要是樹脂,因此使用者被局限於打樣等冷門領域。但如今各項技術的進步,且金屬、陶瓷、尼龍,甚至用於打造人體器官的「生物墨水」都成為可以使用的材料。因此,目前已能生產須具高精密度與強度的汽車與飛機零組件。

3D列印所帶動的技術革新是典型的「破壞式創新」,儘管3D列印主要適用於小量生產,但是其列印的產品,可以遠遠優於傳統製造業生產的產品,更輕便、堅固、客製化,可直接組裝成形且成本更低。

波音工程師麥克.海耶斯(Michael Hayes)表示,在採用3D列印一體成形技術製造零組件後,由於不再需要用傳統的螺絲組合零組件,可將零件的重量降低三○%,且其牢固程度遠遠超過傳統方法。

3D列印研究機構Wohlers Associates指出,3D列印市場快速成長,尤其自己動手做(DIY)市場蓬勃發展。該機構初估,二○一二年銷售達十六億美元,一三年應可突破二十億美元,預估到了一九年整體市場將達六十五億美元。換言之,3D列印全球產值將在七年內成長三倍。

趨勢一:製造業回流先進國家一旦3D列印被廣為接受,那麼對世界的意義會是什麼?

英國拉夫堡大學3D列印專家理查海格(Richard Hague)表示,3D列印對經濟有深遠的影響,企業再也用不著把各種商品堆積在倉庫中,再將其配送出去,因為,產品可以按照用戶需求在當地列印出來。這種類型的3D列印模式,不但大規模減少倉儲需求,也削減運輸成本。

他並認為,3D列印還可以幫助美國將製造業從海外遷回,「海外製造已經沒有任何優勢,只會導致運費增加。」目前,蘋果公司的產品,幾乎全在鴻海中國工廠裡的數萬條生產線上組裝,員工數十萬人。但如果3D列印技術進一步發展,不用將生產基地集中在人工便宜的中國,也能將產品送到全世界顧客手中。

波士頓諮詢集團認為,到二○年,一○%~三○%由中國進口的物資,將改由美國製造,美國一年將增加二○○億到五五○億美元的經濟產出。

趨勢二:機器即工廠 人人都是創業家3D列印技術讓產品設計到製造之間只有一個「列印」按鈕的間隔,第三次工業革命將會由大規模製造轉向個人化生產,打破跨國代工產業鏈。

3D列印設備龍頭廠3D Systems,在今年發表消費型3D印表機Cube,售價五萬新台幣有找;這種消費型的印表機可以製造如小玩具、棋子等簡單的產品。已有網站Cubify幫消費者客製化小型產品,例如茶杯、公仔等。這將掀起客製化的工業革命,未來五金行也可能會放一台3D印表機,提供各式各樣的零件,以滿足不同客戶需求。

趨勢三:產品創新速度加快從《長尾理論》到《免費》,再到《創客:新工業革命》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說,當製造一個產品,與製造一萬個產品的固定成本幾乎一樣時,任何人都可以成為製造業的創業家。

隨著3D印表機價格迅速下降、設計軟體越來越強大,以及更多的列印材料推陳出新,意味著設計人員能更方便地使用3D印表機,使他們在設計過程中,就能隨時列印出原型產品進行修改,有助於加速創新。

例如,當一○年蘋果首次推出iPad後,四天之內,就有人利用3D列印代工服務商Shapeways所提供的代印服務,在四天內生產出保護套,整整比其他競爭對手快了一個月,自然是大發利市。

趨勢四:少量多樣 個性化商品更為風行第三次工業革命將使消費者變得更挑剔,他們不只要便宜好用的一般商品,更渴求創新、高技術商品,好打造他們獨特的生活品味。裝上翅膀的鞋子、復刻一九六○年代的老爺車,換言之,個性化、客製化商品正是消費者想要的。

以往,若要請工廠幫你製作客製化商品,若沒有一定的數量,開模、打樣的成本肯定不划算;但有了3D列印,就變得易如反掌。未來專業代印服務勢必逐漸普遍,就像以前三五步就一家相片沖印店般,可以隨時應你的需求列印商品,甚至只要到便利商店就可以實現你的需求。

麥肯錫的研究報告指出,這股自造者(自己製造產品)產業化的趨勢,將改變製造業的未來:未來十五年內,將有超過十八億消費人口,加入這股新製造產業價值鏈中。

趨勢五:門檻降低 創意設計才是王道3D列印技術能為工業設計領域帶來新的活力,打破傳統加工的枷鎖。在3D列印的新世界裡,「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創意才是獲得財富的不二法門。

3D列印代工服務商Shapeways執行長彼得.威蕭森(Peter Weijmarshausen)認為,3D列印一層一層把材料堆疊起來的製造方式,讓一些無法開模製造的特殊產品,也有機會被製造出來。因此,3D列印普及後,製造業門檻降低,產業價值鏈將加快由製造端位移至設計端。

雖然現在3D列印還無法完全取代傳統大量製造的商品;然而,忽略3D列印的影響力,不跟著進步,漠視即將發生的顛覆性革命,就像當年王安電腦等大型電腦主機廠商,無視個人電腦的出現,最後如侏羅紀的恐龍般,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

如今在醫學界,客製化的助聽器、齒模已經逐漸為醫界使用,甚至以鈦粉打印,經由特殊設計,更容易與人體緊密結合的人工骨骼、關節,已有很多手術成功案例。

趨勢六:3D醫療為健康帶來新革命此外,位於英國愛丁堡的赫瑞瓦特大學,研究人員透過3D列印技術,成功製造全世界第一個肝臟組織。美國的Organovo公司,則製造出全世界第一台商業化3D生物印表機,以自體幹細胞生成原料後一層一層堆疊成血管壁,已成功長出靜脈血管。未來若有一天,腎臟、心臟等大型臟器能被製造出來,且實驗證明不會有後遺症,器官移植將變得很容易,人類的壽命可能大大延長。

雖然不久的將來,3D列印將為人類創造許多好處,但是伴隨這個趨勢發展所帶來的負面效應也不容小覷,例如:槍枝管制。其中,最大的挑戰將會是||如何保護智慧財產權。一旦所有實體物品都能轉化成3D數位圖檔,它們就會變得容易複製與傳播,盜版的風險相當大。而如果盜版成風,就沒有人願意花重金投入研發設計。

不能否認地,3D列印想要拓展到消費市場,並不是沒有它的限制性。3D列印技術對一般人而言門檻仍高。依照現階段的技術水準來看,數萬新台幣的消費級3D印表機,幾乎只能製造出結構簡單的產品。

不過,近期已有3D列印代工服務,提供消費者下單訂製商品,新創企業如德芮達科技、貝特資訊出現,有助於提升民眾對3D列印的接受度。

破壞式創新的歷史已經證明,3D列印不會停止腳步。隨著時間推移,所有的困難點與阻礙都會被克服。

一旦顛覆開始萌芽,它被接納的速度遠遠超過任何人的想像。或許哪一天,我們就可以住在自己列印的房子裡,吃著自己列印的糖果,穿著自己列印的衣服,開著自己列印的汽車,這一切看似不可思議,但它卻悄悄地發生了……。

小辭典

3D列印是什麼?

透過電腦輔助軟體,建立物品的3D數位檔案,再運用金屬粉末或塑料等耗材,以一層一層堆積的列印方式來形成物品。過去應用在模具製造、工業設計等領域,以製造模型為主,現正逐漸用於產品的直接製造。

3D印表機使得消費者也可以是製造者,並大為縮短產品開發週期,產品將可就近消費地進行生產,不受土地取得、廠房面積大小的限制。

第三次工業革命

正在啟動中

第一次工業革命

時間:1730年~1870年

特點:發明蒸汽機

機器取代傳統手工業

第二次工業革命

時間:1870年~1914年

特點:流水線生產

發明電報與無線通訊系統等新科技;福特汽車導入流水線,提升生產效率

第三次工業革命

時間:1980年~

特點:3D列印技術興起

革命性技術,可做出傳統工藝做不出來的商品

生產流程大進化

傳統製造業

1 鍛造

利用壓力改變金屬形狀,使它符合後續製程的要求。

2 磨床

利用磨具研磨,以獲得所需的形狀、尺寸,或使表面精密化。

3 鑽孔

用鑽針鑽出後續製程所需的定位孔、零件孔等。

4 組裝

整個製程經過上述步驟,最後經由生產線組裝。

3D列印

1 3D繪圖

將想要製造的物品利用3D CAD繪圖軟體或掃描輸入電腦,形成3D數位檔案。

2 數位切片

電腦軟體會再將上述3D數位檔案中的物體,進行2D「數位切片」,物體會被「切」成一層一層的數據資料。

3 傳送到

印表機

將數據資料傳送到3D印表機內。

4 輸出產品

就像2D印表機列印平面檔案一樣,此時3D印表機噴嘴會依據數據資料噴出材料,一層一層地堆疊出立體物品。

無所不「印」 全面入侵 你的生活

1休閒

印出來的跑鞋

2012年倫敦奧運後,一名倫敦皇家藝術學院學生Luc Fusaro宣稱,以3D列印技術量身訂做的單片跑鞋,重量僅96公克,讓運動員在百米賽跑中增速0.3秒。

2服裝

印出來的立體時裝

荷蘭女服裝設計師Iris van Herpen運用3D列印技術,打造立體感的時裝設計,無論是用透明材質做出水花飛濺效果的禮服,還是猶如人體骨骼般細膩複雜結構的立體服飾,令人嘖嘖稱奇。

3軍事

印出來的一把槍

美國Wiki Weapon團隊,從網路上下載了槍枝的構造圖,並使用3D印表機列印出了AR-15的下機匣。經過多次改良,目前該團隊已研製出可連續發射600發子彈的下機匣。

4醫療

印出來的人工骨骼

2011年6月,一位83歲的女性骨髓炎患者在荷蘭接受手術,成為3D列印顎骨的第一位受惠者。這個下顎骨採用高精密雷射層層融合鈦粉製成,沒有使用膠水或黏合劑,在金屬中植入晶格狀的天然骨骼內部結構,易與病人自身的骨骼接合。

印出囚籠,關住細胞荷蘭達爾特大學(University of Twente)奈米研究院採用被稱為「邊角平面印刷」(Corner Lithography)的奈米級3D列印技術,印出可以裝下一個軟骨細胞的「金字塔囚籠」,未來可望應用在癌症治療,用此概念鎖住癌細胞。

5 交通

印出來的飛機

航空龍頭波音公司研究利用3D列印技術,將機翼逐層印出,然後接合成形,包括787夢想飛機所用的32種組件。波音宣稱,3D列印可以降低30%的零組件重量,進而節省燃油成本。

印出來的跑車

比利時的Formula Group T團隊以一種名為「巨獸級3D列印」的技術打造塑膠材質外殼,創造一輛叫作Areion的單座跑車,最高時速可達140公里。

6 住宅

印出來的建築物

荷蘭建築師Janjaap Ruijssenaars使用一種名為D-Shape的巨型3D印表機,列印6公尺乘以9公尺的零件,再用這些零件拼接成建築物,並命名為「景觀房(Landscape House)」,實體建築將於2014年竣工。

7食物

印出來的人造肉

美國Modern Meadow公司使用生物3D列印技術,以活細胞構成的「生物墨水」為原料,成功生出長2公分、寬1公分、厚度小於0.5公分的可食用人造肉品。

一台機器等於一座工廠

——適合小資創業或個人工作室的3D機台機型 價格 特色 設備商ZPrinter 450 220~230萬元全彩、適用於辦公室環境,製作個性商品,例如公仔、吊飾、小飾品 美商3D Systems Cube 4~5萬元單色、適用於製作簡單小物品,例如小杯子或小碟子 美商3D Systems Afinia 4~5萬元單色、適用於製作簡單小物品,例如:茶杯、小公仔 陸商太爾科技資料來源:代理商 製表:李洵穎

「自造者」急速增加

——歷年消費型3D印表機的銷售量

2007 66

2008 355

2009 1816

2010 5978

2011 23265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163

聯想之星投資副總裁況奕:VC投資最關注的幾大要素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7227.html

現在很多人都說,找投資跟談對象很像,這個話其實挺對,希望通過今天的一些分享給大家一些怎麼樣一個投資人的經驗,讓大家瞭解投資人,同時也希望大家在這個中間去學到找到另一半的經驗。

其實每一次站在台上都是被很多人看著,其實心裡是一個特別忐忑的過程,因為投資人和創業者表面上看投資人往往都是作為評委,審視的一方,但是在這個行業做早期待久了,覺得投資人可能真的是和創業者一樣,剛剛認識的算是貧賤夫妻,希望未來走一輩子,而這個過程融資本身其實也跟談戀愛,到最後能夠找到自己的另一半結婚蠻相像的。

我今天想講兩點,一個是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去做融資,這一塊其實主要是想跟大家講一點,我們這幫投資人怎麼看問題和思考問題,就是瞭解你的另一半,未來你們可能會合作的這幫人他們腦子裡到底在想些什麼東西。第二塊就是一些融資中的技術要點。

投資機構的基本特徵

其實風險投資都是做早期企業的,風險投資只佔很小的一些股份,大家也都知道。決策,是建立在專業投資的基礎上,這個提一點,如果跟大家接觸的是一些個人的投資者或者是你們的親戚朋友、父母、兄長這些投資人,其實他們更多的是一種更為快捷、便捷的決策流程,大家在媒體上聽到過關於誰做了一個什麼,然後第二天誰拿了多少錢,這種更多跟媒體的宣傳噱頭有關係,專業性的投資機構都會經過一個比較漫長的程序化的過程。

還有一點經常會談某個投資人進來之後,給企業帶來了多大的價值,這個應該說有,但是應該說投資人更多的是參謀和輔助的決策,我們更多的是以一種增值服務,比如說在一些專業的領域,比如說財務、人力資源提供一些支持,這個裡面去做,真正在場的還是創業企業的團隊。

最後一點,風險投資主要通過上市和轉讓投資回報,我想就是下面一句話「這幫風險投資到底在想是什麼,或者說各位未來跟投資機構談的時候,坐在對面的這位投資經理或者是合夥人他們腦子裡在轉的到底是什麼東西?」

其實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我在投資之後這個企業到底價值能夠有多大的增長,相對於我們的估值。這個挺現實的一些問題,我們都會談一些很漂亮的話,核心就是這些。

投資機構都具有資本性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聯想之星培訓是公益,這是另外一回事。但是請大家牢記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如果需要一些不帶任何條件的資金,比如說政府的資助或者是家人的資助,最好還是找這個,不要找機構投資人,他本身對於所投資公司的價值的成長期望應該是非常高的,這個跟你們具體接觸的投資人,都背著這個抱負,如果他投入了這個企業,如果發生一些很糟糕的事情,對他個人的聲望和未來的職業發展應該會有非常大的壓力。

投資人真的很忙

這是比較典型的從投資機構獲得資金的流程,我想各位未來如果是希望拿到投資的話,一般會經歷這麼樣的一個過程,從最左邊的開始去準備一些PPT和推薦材料,然後去跟投資經理一級的投資人談,最後上到合夥人這個級別。整個流程非常長,過程本身我先給大家開看一組真實數據,聯想之星過去12個月看到的項目,收到的商業計劃書1500份是有的,真正去和團隊坐咖啡廳廳面談的至少是300以上,真正進入我們的初篩流程了超過100個,通過初篩的20個左右。最後通過決策的項目就是10個,投資人很忙,一定要注意珍惜投資人的時間。

一方面我們看的項目確實很多,所以不能在短期內打動投資人,獲得繼續往下走的機會就比較少,另外一點也是想跟大家在分享,從他開始接觸到實際跟他簽訂整個的投資合同,花了大概的6個月時間,因為中間的交易結構我們經歷了一個比較艱苦的談判過程,還有整個對於投項目的統計,最快的項目我們從接觸到決策一個半月,平均時間大概是三個月左右,想說真正?其實創業者自己的時間也是非常寶貴的,這個項目在整個過程中,我相信所有的項目做融資都有類似的問題,就是投資人會和創業團隊在一起,這個過程當中創業團隊很難有專注自身的業務,整個融資過程效率提高,其實不僅僅是為了便於投資人更好的看重,更多的是節約創業者自己的時間,因為兩邊的時間都是非常寶貴的。

融資是等價交換的過程

創業公司的融資其實是有高昂的成本,你們需要去接觸投資人應該不難,不會花太多的時間,而真正的花時間的是大家開始和投資機構認真接觸,這個時間對於創業者來說是非常耗候的,創業公司最寶貴的時間就是公司核心團隊最有能力的人,他們自己的精力和時間。創業者和投資公司的員工,經常會看到各種各樣的扯皮事情,比如鼎暉和俏江南,像是恩怨江湖。

創業者和投資機構應該說真的是彼此需要的。雙方都有一些不可替代的東西,所以這個是大家合作的最根本的基礎、利益,做商業最終追求的,除了一些精神上的東西,利益一定是一個重要的,很難說帶著精神訴求去做一件事情,利益應該說有共同點,創業者肯定也是希望投資機構資金進來之後,公司能有很快的發展,但是必須承認價值方面雙方存在差異,我希望我們公司估值1億,未來還有諸多的好處,你告訴我說估值只是1000萬,我恨不得直接拿板磚拍你,或者機構也會遇到商業人跟我講,我公司值3億,說你開價1億還砍一砍,開價3億我砍都沒法砍。

互信非常重要,在座有沒有遇到一些男女朋友背叛自己或者是一些什麼事,有一次不管是投資人還是創業者,一旦有一次嚴重的事情,合作就沒有任何的基礎,最後一點, 結完婚之後會互相的容忍,很不幸的是你們還是得忍5—8年,做一個初創企業的話,最後到成功一般是8—10年,都會隨時的看這家你喜歡或者不喜歡,所以真的是建議各位在選擇投資機構或者是融資事情的時候需要注意的。

這個事兒有人說緣分天注定,融資這件事情,其實大家也有一點從容淡定,今天的事今天定。一個創業者說我今天要去融資的時候,他能拿到多少錢,估值多少幾乎就是均等的事情,在創業人的經歷,這是不可能改變的,公司的業務,比如說是在3、5個月內可以說可以預期的12個月內業務能有多大的變化,也就是這樣了。而且最重要的資本市場現在是什麼狀況,像前幾年一樣火熱還是怎樣,基本上就確定了這個公司未來是這樣的估值,能拿到或者拿不到錢,最重要的是保持平和的心態,這種事情不是我們作為一個個體去撬動市場,可以去改變的。

投資人最關注的東西

下面講融資中的技術要點,很久以前我工作很忙的時候被家裡父母逼著相過親,開始都是儘量找高檔的餐館,後來很發現如果很不幸的是對象不想跟她說太多話,但是無論如何要把這頓飯吃完,一開始我是吃火鍋,覺得比較長久,多聊一會兒,後來改成中餐,再後來就改成簡餐,實在忍不住我就每次就找個地方喝喝茶,融資這個過程其實也是一樣,我覺得在所有的技巧或者是數的層面,最重要的是什麼?創業者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儘可能用最低的時間成本高效把自己的價值核心點跟投資人有一個充分的互動,也對於這個投資人有一個很相信的瞭解,大家的時間真的很寶貴。

我在相親的時候也碰到過很多的問題,比如你們家小區、車位多少錢一平米,這樣很經典的問題,而男士是女士的長相、身材,這沒有什麼不對的。因為跟結婚一樣,投資與被投資都是把自己最寶貴的部分東西拿出來去換對方一部分最寶貴的東西,所以雙方這種很詳細的互相考察,我覺得這是非常正常的。我相信很難有一個女士在結婚前不會去瞭解一下先生的收入狀況。最重要的投資機構關心的就是這個企業的盈利能力和成長空間,只是他們會以各種各樣的形式來去把這些問題問出來,而在回答這些問題的時候,建議各位一定仔細想一想,說它真正考察或者在意的是什麼。

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很多以前做互聯網的,如果這個事兒你去做你會怎麼樣,把自己放到被投企業的位置,你給我幾百萬我怎麼去跟騰訊玩,你要給我30億我跟他玩玩看。在這種時候投資人想看的,真的不是這個問題的回答是什麼,更多的是可能創業者在面臨這麼一些有挑戰的問題或者一些比較尷尬的狀況的時候想什麼,所以我想寫一個,回答問題要有效的回答問題,如果女士問你們的小區車位多少一平米,她想瞭解的不是說那個車位多少錢她想去租,而是想問你這個先生有沒有車有沒有房,合適就合適,不合適咱們就找下家。

我一定是跳出去看創業團隊,因為過去幹過什麼直接影響未來能幹什麼,這個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投資人一開始對於團隊的評價,如果你是賣麵粉的,你去賣油還可以,如果你去買石灰,雖然兩個東西長得一樣,但是市場完全不一樣,肯定會對於團隊能不能在新的環境中間能不能適應會有一個疑問。

最後講一個小技巧,這一點對於創業團隊來說是一個提醒,什麼樣的態度容易讓人有一個好的印象,當我基本面已經很確定的時候,怎麼去跟人交流,更容易把握,成功概率大一點。

一個就是很坦誠的一個態度,因為很多東西其實你要藏是藏不住的,投資人一定要想方設法把你們家祖宗三代查一遍,所以如果有什麼問題,沒有必要先藏著,要相信投資人總會給你挖出來。

對事物客觀量化準確的描述,未來前景怎麼樣不確定,但是有些事情可以加分,比如說在描述場景的時候,這是一個什麼應用,比如我下游是汽車,是一個千億的市場,這個投資人是知道的,但是千億裡面有多少是歸你,這個要清楚。還要算個項目裡面,在汽車這個市場裡面會怎麼怎麼樣,我們見過一些比較成熟的或者是其實已經融過資的,他會直接告訴你,目標市場有哪幾個,各自是怎樣,怎麼算出來的,創業者把很多的做了之後,就會留下一些好感,好比覺得你是第一次吃飯,拉一個椅子,很客氣的問他,這些禮貌總是沒有錯的。

還有一些就是容易被一刀殺,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不誠心,或者是有意識的誤導。一個投資機構真正跟個人接觸的都是像我這樣的投資經理或者是VP或者是董事,他們說我想投資項目的時候,其實他們是把自己的職業的聲望這一塊是放在了局中的,如果一個投資人項目連續出現一些什麼問題,他未來職業發展就會很艱難,這個過程中如果是因為創業者本身欺騙了投資人,最後一定是很麻煩的,這個我就不用婚姻和愛情之間的關係來舉例。剩下的兩點就是過於自信和過于謙虛。大家如果知道一些經濟學理論,就會知道,這其實是一個需求和供給的決定,如果是在一個女比例是20:1的理工科學校,很不幸我當年畢業的交大一樣,一定女士會在這個學校受歡迎很多,如果是在一個藝術學校或者護士類的院校,男士一定卻受歡迎多。

投資人和創業者的博弈

投資人和創業者之間會有一些針對細微價格條款的博弈都很正常,只是先大家把這個事情本身的判斷要到一個相對都容易接受的地步。關於公司到底是未來能長成一個多大的公司,切忌一開始把這個事講得特別確定,讓投資人對這些難點、痛點瞭解比較透,會覺得這個哥們不錯,對這個行業熟悉,有好印象,也不要太過于謙虛。

問一些建議是可以的,但是在各位最擅長的,比如我是技術,把這個技術談得非常細談得非常透,技術方面我就是專家,有些項目就是他做這個行業,就說這個行業我不懂,能不能給我們介紹一下,沒有問題,開一個單子,所有行業協會的會長都在裡面,我們一看真不錯,頓時對這個打分就高了很多,因為信任這種東西,或者對這個人的好感,最後投資也好都是一步一步積累起來的,不要放過任何一個可以增加自己在對方心目中價值的機會,但是也千萬不要去犯被秒殺的錯誤。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140

「專注投資」的困惑:你專注的行業低迷三五年,該怎麼辦? 西點老A

http://xueqiu.com/1512170192/30150661
提出這個問題是由於Julian-Z上週建議,感覺很好,這幾天一直在思考,昨天方同學的話題「股市與賭徒」也頗有感觸,於是今天想聊聊這個話題。
(「股市與賭徒」:http://xueqiu.com/1955602780/30147669
Julian-Z的建議原文是:
---------------------------------
Julian-Z:專注有專注的好處,但分散也有分散的優點。如果專注於某一領域或個股進行投資的話會出現兩個問題:

一是如果這個領域遭遇整體性滑坡後怎麼辦?比如你之前要是專注於鋼鐵股的投資,而行業又恰逢多年的不景氣,投資者是選擇不離不棄還是選擇其他深度研究的行業領域可以頂上?如果選擇進入其他領域的話,那是不是意味著在專注的同時還是需要適度的分散?

二是「專注」不能與「準確」劃等號,我可以說我專注於某一行業或個股的研究,但並不能因此就認為自己的研究結果一定是準確的。有時恰恰因為你對行業或個股研究太過深入,因此會在不經意間愛上這個股票,你的結論反倒不如其他未做深入研究的旁觀者來得準確客觀。

-------------------------------------

    對於走「專注投資」道路的朋友來說,這是個難以迴避的問題,如果專職做研究不交易,倒好辦,對於更多人而言,研究是為了實戰,如果你專注一個行業持續低迷三五年怎麼辦?
   比如這幾年的鋼鐵,機械,券商等傳統強週期行業,比如塑化劑和禁酒令之後的白酒行業,專注這些行業的話,這段低迷的日子怎麼辦?要不要換到其他行業?換的話會不會偏離「專注投資」的理念?

思考了很久,我的想法是:

1 「專注投資」,從資產配置的角度,有個比例劃分的問題,比如我主倉就是七分倉位在軍工北斗,三分倉位在消費醫藥,「軍工北斗高波動性 + 消費醫療穩健性」是我認可的今後比較好的投資組合。七分精力聚焦在熟悉的行業,三分精力聚焦在簡單易懂型業務的公司上;

2 對於能力圈外的行業和公司,如何儘可能達到專業的程度,一是自己儘可能多學習,而是想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請教,比如我的配置的醫藥消費類股票,是我長期看好的大行業,對於該類股票,除我自研外,主要參考身邊這方面的專業人士意見。很多機構的組織形式也是這樣思路,每個研究員負責自己的領域,基金經理綜合把關,實現「專注基礎上的有限分散」;


我的回答很膚淺,想請教雪球的朋友們是怎麼做的,怎麼看這個問題的。這個問題和建議很有代表性,要想做好「專注投資」,就必須想通想透這個問題,否則就容易「打著專注投資的旗號,不干專注投資的事情,就像很多號稱價值投資,實際卻幹著投機的活,專注投機的人,套住了,就號稱價值投資死扛了」,就像@不明真相的群眾 昨天的「股市與賭徒」的討論一樣,不論你用什麼理念,關鍵是堅持你的理念,言行一致才是重點。採用的思路,提出的理念,自己都不相信,做不到,那還有什麼意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5913

我是怎麼去選擇關注的標的。 路過十八次

http://xueqiu.com/3004708315/30419426
今天有博友問我,2500只股票,你怎麼確定去買哪一個,守哪一個,跌了怎麼辦等等。

我想大家經常聽到的一個名詞便是市場熱點,主流板塊。

什麼是市場熱點,就是行情裡經常出現在漲幅榜裡面的個股,於此,每一段時間,市場總會有一些所為的主流,現在亦然,這表現為整個市場的資金喜好,這與行業所處於的社會關注度、政策熱點有關,於此在之前很多文章的論述裡,我都把政策作為研判熱點的一個重要出發點來考究。

但顯然,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都有一定的規律,對於規律的遵從遠比簡單的追逐熱點有價值,那麼中國經濟目前所處的階段,從改革開放至今,形成了很多之前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產業機會。這便是我們現在依然熱情挖掘的方向之一。

但儘管有這麼一個趨勢性的機會,我們也不會盲目跟進,我依然還需要聚焦,於此在看全球各國資本市場中出現長牛公司的規律,便可以總結出一個板塊,便是消費和服務類公司的長牛屬性。

特別是貼近於大眾端的消費和服務類個股,在牛熊交替過程中總會表現出驚人的漲幅。消費屬性的疊加和重複性,決定了這類公司可以實現客戶端的疊加效應、重複獲得營收,而營收即對應現金流和利潤,遠遠比週期類個股或者一些大型設備製造類公司更具有利潤的持續性。那在這個過程中,能不斷集中市場份額和擴大市佔率的公司,都呈現出長牛甚至爆髮式的增長,而這個規律不因為種族和國別產生不同。那麼在中國尋找這樣的投資機會,往往更容易獲得成功。

所以在這個背景下,我們對於那些在國外有過成功先例的企業對照版本便可以在諸如醫藥,消費類的公司中找到很多的投資品種,儘管現在這些之前漲得好的醫藥,消費個股似乎被市場遺忘,但下跌改變不了人類需求的規律,一些處於消費端和服務端有話語權的公司依然會在後期高高揚起他們的頭顱。

在這個過程中,又由於科技的發展和通訊網絡的蓬勃,誕生了更多互聯網經濟,但依舊體現的是消費和服務屬性的市場規律。

但這個過程也不是說沒有風險,諸如同樣是通訊需求,微信這類溝通方式顛覆了以往話務和短信收發的模式而對同樣處於通訊行業的基礎服務商造成衝擊,同樣是對零售行業的銷售,線上成本和銷售路徑的優勢又讓傳統線下銷售處於劣勢。

於此,對於各種社會規律的預判又成為一個必修課之一。這涉及到人類消費模式,生活模式等等及階段性變化。說得簡單一點,技術升級和消費升級同樣是把雙刃劍,企業的研發能力和對市場需求的適應能力又會讓很多同樣行業的公司處於不同的競爭優劣之中。

於此我們理解的,長期擁有行業話語權的公司是很少的,特別是那些技術革新異常快的行業,醫藥醫療能走出來,也是因為其專利保護和研發週期更長,所以顯得公司一個產品的長尾效應更加有效,諸如目前A股在研發成果形成規模的恆瑞醫藥,基本很難打到低谷,而一些在行業研發上具備成長和話語權預期的公司自然會有成長預期帶來的溢價,諸如二三十億的冠昊生物,但市場的波動價值帶來的市值漲跌,則是給有眼光的人佈局的良機。

而諸如一些品牌因為消費共識的達成而擁有絕佳的市場份額和優勢,諸如貴州茅台或者上海家化,他們終究還是中國數一數二的品牌公司,也包括湯臣倍健這類在中國還處於普及期的膳食營養品牌。但這個過程中,也都面臨這其他競爭者的擠壓,於此,對於品牌建設能力,企業經營能力的跟蹤則是長期的功課,就像我們之前耳熟能詳的健力寶、旭日升不也都淡出了視線。

而服務類的公司國內早就有過先例,諸如騰訊的市值膨脹過程,是中國互聯網和社交需求信息化的必然,而一旦抓住了用戶的規模入口,各種試錯成本幾乎可以無視,這也是為什麼阿里和騰訊基本形成如今寡頭的原因。

也包括我最近談的藍色光標,廣告公關服務,信息越發達,需求程度越高,這是一個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之後永不消逝的產業。只要人類社會還存在信息的傳播,這類公司的業務就會一直存在,很霸道吧,但大部分投資人不會意識到這類公司的業務屬性。那麼,誰能更好的理解行業,誰能最有效的傳播信息,掌握最有效的資源,就成為這類公司最大的看點和競爭力,因為再好的行業,也會因為管理,經營者的原因而產生風險。

我們常說,去理解你的生活需求然後挖掘投資機會,也基於這麼一個道理,你所見所用所想所看的,可能就是投資機會,當然,有些是可以直接認知到的,有些則藏匿於身後。

投資沒有訣竅,常識最重要。

對於市值的理解,行業規模的理解,公司形態的理解,成長路徑的理解,這都應該是你投資過程中應該掌握的常識。

而利用你的常識,抓住他們能從小變大的可能性機會,這就是我理解的投資。而這個過程中,儘管有波動,我們依舊可以根據基本面來判斷未來預期的高度而不用糾結於短期的上漲和下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308

忘了資本開支的意外下滑 你該關註的是前值修正!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6877

在7月的耐用品數據中,商業設備訂單的意外下降是唯一的汙點。投資者應該關註的不是商業設備訂單的下滑,而是6月數據的大幅向上修正。(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7月,美國扣除飛機的非國防資本耐用品訂單月環比下降0.5%,低於增長0.2%的預期。

盡管環比下跌,但該數據的前值由增長1.4%上修至增長5.4%,創下2011年1月以來最大上修幅度。

在過去6個月間,資本開支訂單同比平均增長14.9%,為2013年6月以來最強。出貨量同樣強勁,同期攀升10.8%,為2011年底以來的最佳表現。

彭博新聞社援引加拿大皇家銀行美國資本市場資深分析師Jacob Oubina稱,

6月數據的大幅上修表明,進入下半年,資本開支表現良好。現在的一切數據都表明,下半年的資本投資將優於上半年。

Oubina正確預測到了7月商業設備訂單的下降。

受到波音公司飛機訂單激增的影響,耐用品訂單7月增長達到了創紀錄的22.6%。更重要的是,美國商務部將上月的數據從0.7%上修至2.7%。

7月耐用品訂單的增長還受到了機動車輛及零件訂單增長的推動,這使得接下來的資本開支交付前景有所改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915

今年大戶最關注的賺錢機會 滬港通全解析

2014-09-15  TWM
 
 

 

10月即將上路的滬港通,吸引全球資金前進香港、帶動A股從谷底反彈兩成。

中國政府終於敞開A股大門,朝國際化邁開大步,對個別投資人而言,滬港通可能帶來千載難逢的賺錢機會,然而在中、港兩地強力吸金下,台股是否邊緣化,令人憂心,要讓財富持盈保泰,搞懂滬港通成為一門重要功課。

製作人.謝富旭 撰文.周岐原

研究員.蔡曜蓮

這是你今年一定要認識的三個字!因為這三個字不僅牽動國際上數以兆元計的資金流動,而且不管你願不願意,因為這三個字,你我將被捲入一場澎湃洶湧的全球財富重新分配浪潮。

這三個字叫作「滬港通」。今年四月,中國政府正式批准這個聽起來彷彿某條高速公路即將動工的金融開放政策。然而,如果滬、港兩地真的「通」起來,它的影響,遠勝過在上海(滬)與香港(港)兩地之間真的興建一條十線道的實體高速公路!

你認為太誇張?那麼我們先來看看,到底是什麼原因,能讓港股半年內大漲二○%,登上六年多來最高點?到底是什麼原因,讓走了長達五年大空頭,幾乎水波不興的上海股市,近半年來突然大漲一成,漲幅甚至超越台股,露出由熊轉牛的契機?又到底是什麼原因,讓受到經濟成長放緩影響的人民幣由貶轉升,兌美元匯價創下六個月來新高?

所有問題的共同答案都指向這三個字:滬港通。滬港通從四月迄今,只是被中國官方「批准」的政策,還沒正式實施。預定過完十一長假後,簡單地說,「中國投資人可在自家下單買港股,香港投資人可在自家下單買陸股」的政策,才會正式上線實施。

滬港通造成的效應,會不會成為今年另一個最強的賺錢機會?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一個故事。一九九○年,正是「台灣錢淹腳目」,加權指數飆上萬點的流金歲月。當時已名列台股「四大天王」的「榮安邱」(本名邱明宏)決定急流勇退,撤出台股,將資金轉往當時指數僅三千多點的香港股市(目前為兩萬五千多點),並重押匯豐銀行。這個決定,不僅讓「榮安邱」躲過了之後的台股大崩盤,更讓自己的財富再上層樓,增長數十倍。

翻版「榮安邱」滬港通再度上演人人都想成為「榮安邱」,但當機會真的降臨,卻鮮少人能像他一樣,具備慧眼及勇氣,緊緊掌握!

事實上,滬港通帶來的致富機會,已經有嗅覺靈敏的投資達人默默布局,在即將到來的這場財富重新分配浪潮中卡好位置。《今周刊》曾經以封面故事報導的「司機大戶」|| 關大戶,就是其中之一。

三年前,關大戶布局在中國生產馬口鐵罐的統一實,後來漲到三十元以上,今年他陸續出清,轉戰中國股市。關大戶認為,上海A股將結束五年空頭邁入多頭,於是買進中國寶安、撫順特鋼及同仁堂。三檔個股中,中國寶安宣布從房地產跨足鋰電池業務,股價自人民幣八.五二元漲到人民幣十三.四六元,漲幅近一倍;撫順特鋼則受惠中國製造航空母艦將使用公司產品消息激勵,今年來股價上漲逾二五○%。

事實上,如同「榮安邱」一樣,在九○年代初期、台股萬點行情正熱時,關大戶曾經賣掉股價三位數的三商銀,轉買每股只有五港幣的匯豐銀行。當時,他退出牛氣沖天,每天都在大漲的台股,轉入冷冷清清,看不出未來在哪裡的港股,此舉曾引來周遭許多訕笑,卻也成功締造倍數獲利。如今,他認為中國股市具有同樣的吸引力。「接下來,真正的機會在A股!」近來忙著廟務的關大戶笑說。

投資經歷長達三十多年的資深投資人劉俊杰則說:「全球主要股市中,就屬中國股市基期最低、最便宜,就長線投資的角度而言,也是最有可能創造數以倍計報酬的市場。但前提是,習李的政經改革能有一定程度的成效!」滬港通不僅是關先生或劉俊杰這種大戶級投資人目前最關注的趨勢,芸芸小資族或許對滬港通一知半解,然而,滬港通帶來的不僅是投資中國股市的方便性,更為廣大中國基金的投資人帶來了解套、甚至是為過去半年來急漲一成的中國基金帶來大賺一倍以上的希望曙光。

其實,搭上滬港通列車,未必得要遠赴香港或上海開設股票帳戶才能辦得到。目前,在台灣總計有四檔中國ETF以及兩檔中國股票型基金可供投資,它們所連結標的均是上海、深圳以及香港三地股市主要指數的成分股。除此之外,經金管會核備公開販售的中國股票型基金則有超過三十幾檔可供選擇。換言之,台灣現有投資滬、港兩地股市已經有相當方便的管道,投資人未必非得長途跋涉赴海外開戶,才能參與滬港通帶來的投資機會。

開放雙向買賣 新金流即將誕生到底滬港通是什麼?一言以蔽之,滬港通就是二○○七年「港股直通車」的「二.○」版本。

當年,港股直通車僅放寬中國投資人買賣H股(中國成立公司、香港掛牌個股)。七年後的滬港通,則進一步准許雙向交易,也就是在香港開戶的投資人,未來可買進上海交易所指定的五六八檔個股,中國的投資機構法人及帳戶餘額超過人民幣五十萬元的散戶,則可買進香港交易所指定的二六六檔股票。

換句話說,滬港通上路之後,騰訊、長江實業、高鑫控股等,在香港上市的知名企業,中國散戶終於有機會「一親芳澤」、成為股東;在上海A股掛牌上市,如貴州茅台、上海汽車等在香港相當罕見的產業,也將是國際投資人經由香港布局的重點標的。

從滬港通的實施規模,也凸顯中國政府的自信心。深入觀察兩岸股、房市的達一廣告董事長徐一鳴說:「這次光開放買進上海證券的總額人民幣三千億元,規模就是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開放十二年來累積總額的一半。」可見開放力道之大。

交易帳戶數量和成交量的變化,往往是衡量股市人氣最有效指標。今年八月底,A股的交易戶數增加至一三一四萬戶,為一○年來同期最高水準;不僅如此,上海證交所(簡稱上交所)的月成交金額也從今年元月的人民幣一.三六兆元增加至八月的人民幣二.七九兆元,數據雙雙價漲量增,意味著A股離最壞局面正在遠颺之中。

「中國絕大部分資金都被房地產吸進去,因為房市太好,大家都忘記股市往往是第二大的資金倉庫。現在第一大倉庫(房市)遭殃,資金往外跑,第二大倉庫的價值就出現了。」前長城基金總經理張涵分析。

張涵指出,滬港通固然是A股利多因素之一,但市場信心改善,才是推動行情的主要引擎。他分析,投資人原來對中國總體經濟與中國政經改革太過悲觀與疑慮,想不到習李體制反貪力度如此之大,所以一旦情勢比預期來得好,股市自然走強。

政策推動 A股接軌國際市場「對滬港通的預期,是今年以來A股漲勢一個比較小的原因,頂多可視為一個催化劑,A股大漲主要還是中國國內資金流入所致。」瑞銀財富管理亞太區首席投資總監浦永灝表示。他指出,A股上漲另一個重要因素,是亞洲政經局勢相對平靜,尤其對俄羅斯方面的資金沒有限制。由於東歐局勢緊張,部分俄羅斯資金轉進香港,今年第二季,香港金管局統計淨流入資金就有三百億美元之多。

浦永灝對滬港通上路帶來的實際效應,依舊抱持信心。他表示:「滬港通是一項影響深遠的措施,因為它是漸進式,每日有限額,不會一下子暴衝,所以會形成長期影響。」目前市場看滬港通還停留在討論滬港兩地同時掛牌的股票套利空間的多寡,浦永灝預期接下來滬港通之後,A股投資人形同打開新的大門,因為香港不只有H股,還有許多知名外國企業在此掛牌,例如新秀麗(Samsonite)、俄國鋁業(RUSAL)、普拉達(PRADA)等,買進外國股票,是滬港通實現中國資金買賣國外證券的重要意義。

如將眼光放得更長遠,浦永灝反問:「現在滬港已經通了,以後會不會與新加坡股市、甚至美國股市連通呢?這是第三層的想像空間。」換句話說,當中國政府用明確的開放進程表,宣示資本市場與國際接軌的目標,將讓這一輪行情,走得更久更遠。

中國散戶找到資金「出海口」滬港通「未演先轟動」,有其歷史因素。回顧○七年時,當中國官方宣布港股直通車,雖然配套措施全無,但市場情緒已然沸騰,短短四個月之間,恆生指數就暴漲一萬點、以六成漲幅創下三一九五八點的歷史新高。但是幾個月之後,溫家寶親口喊停港股直通車,恆生指數又隨之暴跌。

正因為港股直通車告吹,讓投資人情緒從激昂降至冰點,這次在博鰲論壇上,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再次提出滬港通,市場高度關注,能否如官方預期進度實施,將是大中華股市一大變數。幸好目前看來,上海、香港交易所在八月底的連線測試,至少已完成模擬交易,距離實際開通雙向買賣,又邁進一步。

滬港通備受矚目,另一重意義是,海外投資人只要在香港開戶,就能買進上交所的部分股票,打開外資投資A股大門;相對地,中國散戶也找到資金投資海外市場的「出海口」。

高盛亞洲區執行董事劉勁津指出,目前中國民眾持有的資產當中,A股比重遠遠不如房地產及現金,約只有五%;在上海A股少見的企業,未來將特別受到中國投資人歡迎,滬港通於是將成為投資人分散風險的重要管道。

而且與其他國際股市對比,中國股市價位也顯著偏低。當世界主要股市紛紛創歷史新高,美國、德國股市站上歷史新高,連台股也長期在高檔區間整理,唯獨中國,儘管身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上證指數卻只有歷史高點的四成不到。

在市場信心最低迷時,中國證監會主席郭樹清也試圖力捧股市,他曾在活動中公開直言:「藍籌股已具備罕見的投資價值!」然而政府首長力挺,救市效果仍不彰,自一○年反彈至三四七八點後,A股一路下滑,跌破一九四九點「建國底」、一九一一點「民國底」,直到去年出現一八四九點「道光底」,今年才正式展開反彈。

從上述種種跡象看來,就價位而言,中國顯然是全球主要國家中,相對低價的股票市場。股市有一句俗諺說,「高價就是最大的利空」,滬港通尚未放行,中國股市的氣氛已明顯改善,這種預期心理若能延續至方案實際開通,勢必成為中國股市築底、展開另一輪多頭行情的新動力。

每次股市多頭,都是在一片死寂中出現,並在半信半疑中成長。中國股市如今從低點起步,在滬港通加持之下,哪些標的最有上漲機會?「稀少性」,將是主導因素。

浦永灝認為,想買進港股的中資,應不會只滿意於買進恆生指數大型權值股,而是布局A股少見的股票。其次,市值規模屬中小型在港上市的中資股,也將是中國散戶青睞標的。高盛也發布報告指出,以貴州茅台為代表的白酒產業,以及文化媒體產業、醫藥產業,都是市場需求較熱切,且貼近GDP(國內生產毛額)實質成長的族群,這些擁有長線成長空間的族群,將是資金追逐的焦點。

需觀察台股是否出現「排擠效應」然而,滬港通啟動之後,在外資眼中,兩岸三地股市的比重,是否因此隨之受到調整,令台股出現「排擠效應」?浦永灝認為,兩岸三地股市並不是此消彼長的零和遊戲,還得考量日本、印度和印尼等其他市場的投資價值,未必影響台灣原本的資金分配。

惠理康和投信兩岸價值基金經理人蔡俊宸也認為,台股基期較高,將是資金短期轉戰滬股原因之一;若台股回檔,資金還是會優先考量有上漲機會的市場,資金未必長久分流。

相較之下,徐一鳴顯得對台灣股市前景較為悲觀。他表示,「由於距離紐約交易所太近,人才、資金不斷外流,所以加拿大股市不管成交量或漲跌動能均較以往大幅減弱。台灣一定要精準定位自己、避免成為加拿大股市。政府強化台灣股市的作法,應該是加強吸引電子、生技和大型台商掛牌,將這三種類型企業為主的台股,設計成『亞洲的那斯達克』,這樣無論企業上市或購併,都會想到台灣。」箭在弦上的滬港通,終於打開買進A股的大門,這是全球資本市場今年的大事。它可能是一個賺錢機會,也可能對台股造成深遠衝擊,不管願不願意,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課題。

滬港通2大方便門

1.中國投資人可直接下單港股只要資格符合,中國投資人可以在總額人民幣2500億元、每日限額人民幣105億元總量下,買進266檔香港上市股票;但在港交所休市期間不開放交易,也不開放更改訂單、賣空及融資券。

2.開啟外資投資A股大門香港投資人可投資上證180指數、上證380指數成分股,及同時在港交所掛牌的滬股,共計568檔;但在上交所休市期間停止交易,亦不得進行融資券。

3大養分 滋養滬港通

政策出台後,散戶信心改善、成交金額放大,A股築底漸漸成形散戶進場買A 股 8月底,參與A股交易的帳戶達1314萬戶,創5年來同期最高數字,顯示散戶正重新開始買賣A股。

成交金額放大 上海交易所A股成交金額逐月放大,從今年1月1.36兆元、增長至8月2.79兆元,增加超過一倍,顯示買盤已逐漸回籠。

政策明確指示 5月中國國務院發表「新國九條」,明確提出資本市場開放時間表,市場解讀此為中國官方有意逐步提振資本市場的重要訊號。

滬港通實施後最值得關注的受惠股

滬 今年以來漲跌幅

貴州茅台 6.9% 市值:7163億元上海汽車 10.7% 市值:3638億元中國國旅 11.0% 市值:1799億元寶鋼 26.5% 市值:9544億元中信證券 32.3% 市值:9051億元

港 今年以來漲跌幅

康哲藥業 48.3% 市值:1123億元港交所 39.8 % 市值:8256億元聯想 31.0% 市值:5027億元友邦人壽 14.6% 市值:20791億元光大國際 3.3% 市值:1841億元套利空間大! —— A 股與 H 股折價前五大個股較有反彈空間

A 股折價幅度

中國銀行 8.7% A股代號 : 601988 建設銀行13.9% A股代號 : 601939 寧滬高速 14.3% A股代號 : 600377 工商銀行 17.3% A股代號 : 601398 中國平安 18.8% A股代號 : 601318

H股折價幅度

山東墨龍 60.5% H股代號 : 568 東北電 52.4% H股代號 : 42 經緯 50.3% H股代號 : 350 北人 50% H股代號 : 187 第一拖拉機 47.9% H股代號 : 38 註:漲跌幅統計截至9月4日在台灣,散戶可參與

「滬港通」的3種管道:

1、透過四檔在證交所掛牌的A股相關ETF 寶滬深(0061)、FB上證(006205)、元上證(006206)、FH滬深(006207)交易方式:與股票下單一樣2、透過國內核備的境內外中國相關基金,

約30多檔

例如:「聯博中國時機基金」、「歐義銳榮中國股票基金」交易方式:可單筆買進或定期定額

3、透過指數股票型基金

例如:「永豐滬深300紅利指數基金」、「恒生H股指數股票型基金」交易方式:與買基金一樣,可單筆買進或定期定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074

你最需關註的事:明晚7點歐央行壓力測試結果揭曉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847

iFZcrWpCRMWI

北京時間周日晚7點,歐洲央行對歐元區內130家銀行開展的資產質量評估和壓力測試結果將揭曉。

這是歐元區銀行業面臨的迄今以來最廣泛的壓力測試,也是當前市場最關註的焦點,更可能是影響下周一全球金融市場的最大風險事件。

按照德國Assenagon Asset Management SA負責人Michael Huenseler的觀點,投資者應當關註的重點是資產質量評估將如何影響資本充足率和不良貸款的發展。

華爾街見聞昨日提及,歐洲央行草案顯示,25家銀行料將無法通過銀行業壓力測試,105家銀行通過了歐央行評估。這比PIMCO銀行業專家警告的18家未通過的情況更糟糕。

在未通過的銀行中,約有10家仍面臨資本短缺。

據西班牙媒體Efe報道,3家希臘銀行,3家意大利銀行,和2家奧地利銀行未能通過測試。此外,1家塞浦路斯銀行,1家比利時銀行和1家葡萄牙銀行也未能過關。

德意誌銀行聯席執行長暨德國BdB民間部門銀行業協會總裁Juergen Fitschen給出了一些暗示,他說,測試結果可能顯示德國銀行業者都很健康。

據路透社消息,兩位知情人透露,德意誌銀行通過了本次壓力測試,其以8.8%的核心資本率遠超歐央行設定的5.5%的最低要求。Bankhaus Metzler分析師Guido Hoymann周三曾表示:“如果不包括今年籌集的資本,不排除德意誌銀行通不過壓力測試的可能性。”

歐洲央行曾在周三警告:不對單個機構壓力測試結果置評,不要臆測銀行業壓力測試結果。

意大利米蘭人民銀行CEOGiuseppeCastagna在接受彭博采訪時表示:“全面評估之後,市場對於銀行資本比例不足的擔憂將會緩解,銀行的貸款需求將明顯回升。預計至2016年的年化貸款增長率將在5%左右。”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36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