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TVB終於帶着一大把解不開的結,賣了「話事權」給殼王陳國強和據稱台灣女首富王雪紅等成立的投資集團,之後如何解結,沒有人知道。 TVB打結之多,實在全因「無敵是最寂寞」演化為「無敵是最危險」的結果。邵氏電影王國是怎樣沉淪的?因為只求節儉不求上進而失掉光芒。邵逸夫難忘昔日華彩,故而怎麼都要再與娛樂傳媒掛鈎,再做其電視大亨。終於老了,要休息了,便交給妻子方逸華打點。 總經理陳志雲和方逸華愛將樂易玲不咬弦是人盡皆知的事,那個結越拉越緊,易主之後解不解得開仍是未知之數。 其實陳志雲做總經理便別做《志雲飯局》秀,做秀便不要做總經理,搞得滿城風雨,難道TVB沒有主持訪問節目的人才嗎?那又好像沒有了,肥姐沈殿霞已逝,鄭 裕玲雖然有那個能力,但她做主持綜藝節目已是不二人選了,主持現場直播的大型綜藝節目,必須一眼關七,得聰明靈活才行。想來她不會熱衷於做個《裕玲飯 局》。 恕我一次都沒看過《志雲飯局》,那是我的偏見。烹飪和談飲談吃的節目已經太多了,一聽見「烹飪」,或者「飯局」,兩個名堂已經先滯掉了。我是個不愛廚房的女人,對那類節目是零興趣,母親亦是一生都不進廚房的,女兒自然五穀不分了。 TVB又發生ICAC事件,不知是內部怎麼個鬥法,街外人無可能知道誰有沒有賄賂誰。這個是極端不好的反面效應。 陳志雲沒事了,TVB又易主了,誰當總經理都會面對一大堆結。外行人是做不了電視台的總經理的,那到底是很專業的事,我的朋友鄭君略做了幾年都不想做了。 鄭君略是怡和洋行出身,怡和是香港三大英資洋行之一,很多事情都難不倒他,一碰到電視台的千頭萬緒,便水土不服了。他笑道:「我有幸在香港三大最難伺候的 老人家手下做過總經理。邵逸夫、查良鏞和林百欣,都算中了三重彩,問他哪個最難伺候?他說:「林伯。」總之亞視狂蝕,傳聞卻是林百欣其實不用蝕本的。怎麼 可不那樣,各人自己想像吧。成功人士和富翁不是每個都好伺候的,他們都是運籌帷幄的高手,怎會容易伺候? TVB收費電視的結如何拆解,沒有人說得出來,且看之後誰要接手解結。至於歌星和藝員的合約更是每個人一個結,一年只簽一個秀便是無綫的人了,對手亞視又病入膏肓,無綫就是看死藝員沒有第二條路可走。 要是每年只做一個秀,也許離申請綜援之途不遠了,條件實在太刻薄,真是高人才想得出這樣的合約。正如一家公司請職員,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只給你一日的薪金, 你便不可以到別家公司做了。無綫也不外是一家公司,這麼個做法很是「見你病要你命」,對藝員是十分不公平的。藝員也是專業人士,怎可能把人家當作連狗也不 如?狗狗至少有主人天天給狗糧吃啊。 至於這個那個的歌曲頒獎禮,觀眾都不在乎了,如果說林峯唱得比古巨基好,那是聾子也不相信的了。林峯無罪,是硬捧他的高層有罪。誰愛怎麼整容無所謂,他們搞的是自己的臉孔不關別人的事,又不是搞你的臉孔。 那些獎,張學友、王菲會在乎嗎?沒有獎更好,那表示他們已去到不需要獎的更高層次了,得獎反而拉低了身份。那是屋邨小姐環球小姐之別,TVB把歌曲頒獎禮摧殘了。那些結又如何解?(完) |
|
||||||
「登山,讓我坦然面對死亡。」 ?中國地產大亨萬科集團主席王石,在歷經事業高潮、瀕死威脅,以及人生種種風雨後,如何持續尋找自己的人生新坐標? 撰文.林宸誼 當一位身價數億元的富豪面臨死亡,那一刻閃過他心中的念頭會是什麼?死裡逃生後,他的人生又會有什麼改變? 美東時間上午七點半,大雪過後的波士頓,露出久違的陽光,一名身材高瘦,裹著厚厚外衣的長者,正穿越街道前往哈佛校園。他是中國地產大亨──萬科集團董事會主席王石。在歷經事業高潮及人生的風雨後,選擇重回校園,才是他此刻最想沉浸的單純喜悅。 創 立於一九八四年的萬科,是中國規模最大的上市地產公司,總市值近人民幣九百億元(約合四千億元台幣)。不過,王石的特殊之處,並不只是經營成就,他極度的 冒險性格,更令他在中國富豪中獨樹一幟。去年,他不僅創下中國登頂聖母峰最年長者紀錄,還曾攀登過七大洲第一高峰,以及橫越南北極,完成「七加二」極限運 動壯舉。 王石曾說,登山是因為自己的英雄主義情結,想要自我表現,要做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不過,山裡環境惡劣,每次一進山,他就開始後悔,王石大笑地說。「但下山之後,覺得還可以挺下去,所以下次還是去。」 多次登山經歷,讓他開始思索如何面對生死的課題。 其 實在○三年首次攀登聖母峰,他就曾有一次瀕死的體驗。「如果要說絕境,這世上沒有比連口氣都不給你喘的境地更絕了。」 王石回憶起當時,離聖母峰頂只剩下不到五十公尺的高度,卻發現氧氣瓶快要空了。「很多人勸我還有口氣時,趕緊往下撤。」 然而,好強的王石為這攻頂的一瞬間,已經拚命練了好多年,如今目標就近在眼前,怎麼能夠放棄? 攻頂後,王石趕緊下撤,但身心備受煎熬的那一刻,他永遠忘不了,當時天空陰沉,風雪颳過他身軀的情景。下撤的路上,他思索著路旁登山者丟下的廢氧氣瓶,「裡面是否還殘留著半口氣?」念頭一閃,他趕緊一路蹲下去撿,一個氧氣瓶、一個氧氣瓶地更換,就為了吸一口氣。 坦 然面對死亡 格外珍惜現有王石描述起當時的情境,「那時兩個耳朵感到熱熱的,就像陽光照射般溫暖」 ,可是怎麼可能會有陽光呢?他下意識抬起頭看,根本就沒有陽光,接著全身開始感覺暖洋洋,「當時特別想坐下來、閉上眼睛,覺得如果能坐下來,感覺一定很美 好。」 但是另外一個聲音告訴著他不能坐,如果坐下來就起不來了。 當下到八五○○公尺的高度時,居然讓他撿到一個特別重的氧氣瓶,裡面的氧 氣還有半瓶!但王石還是不敢大口喘氣;到了八四○○公尺時,王石遇上了救援隊送來一瓶裝滿的氧氣。「終於能痛快淋漓地喘!」 王石說,此時,那種「瀕死經驗」 的感覺才消失,事後他向隊醫描述,才知道人瀕死時就是這樣。 登山無法迴避死亡問題,「因為一進山之後,可 能是一個星期,可能是一個月,能不能活著回來就不清楚了。」 有時晚上睡不著覺,頭痛欲裂的他會想到,如果第二天死了怎麼辦?女兒將來怎麼生活?家庭會變怎麼樣?自己的工作會變得怎麼樣?「你必須要去面對死亡,面對 死亡不是說很勇敢不怕死,而是會不會認真坦然去面對,把身後事一一考慮好。」對他來說,放寬心坦然面對死亡後,讓他更加珍惜地活在世上,再次面對原來逃避 的問題,做什麼事情都會更加坦然與平和。 對現在的王石來說,登山是否能攻頂已經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登山的過程。他語重心長地說,「實際來講就是對生命的體驗,人為什麼活著?活著目的是什麼?」真正價值不是生命有多長,而是如何讓生命變得有價值。 熱 愛登山的王石,之前就曾遭到股民抨擊,認為上市企業的董事長,萬一登山出了事怎麼辦?「總不能為了股票,什麼都不能做吧?」 鐵齒的王石,只要別人越反對,他越是要去證明。「我進山之前會告訴他們,我要去登山了,你們要是覺得危險,就把股票賣掉。」王石說,有段時間,萬科的股價 稍微下跌一點點,但當他登山歸來,股價又開始回漲;這種情況在他○三年攀登聖母峰時發生大逆轉﹗原來那時中國因為遇上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 許多人待在家中,「結果看到央視轉播,萬科的董事長竟然在爬聖母峰,簡直是找死,那SARS有啥好怕?」 王石又氣又好笑地說,萬科的股票就突然「登登登」 往上漲,從此他的登山就成了一種正面的消息,對股市的影響變小。 「網路讓我認識我是老幾!」歷經了這些以及後來的「捐款門」 事件,王石決心淡出萬科的經營階層。現在,除非他自己談起房地產話題,要不然很難從他口中問到對中國房地產的看法;更多的時間,王石則是投身於公益活動。倒是他主動解釋起○八年「捐款門」 事件的教訓。 ? 「汶川大地震時,我一篇關於萬科應捐出人民幣二百萬元的網誌,幾乎把我打倒在地。」 在王石當時的想法裡,企業捐款多少是出於企業自願,慈善不應成為負擔,卻遭到網友的圍剿與抵制,質疑捐款太少,甚至有網友揚言不買萬科的股票和房子。坦蕩 蕩的王石,承認因為說話的時機點不對,而向全中國網友道歉。 王石以為,自己已經是被社會肯定的人物,○八年竟把他打回原形。「就是在網路 上,重新知道我是老幾,昨天你是英雄,今天就可以把你打到十八層地獄,什麼都不是。」 EQ高的他,曾有人問他是否每條網路評論都看,「那當然!」 王石說,但不可能每條都回,批評蜂擁而至,他要怎麼回? 「王石真是個該保護的稀有動物!」同樣是「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由中國近百名企業家出資成立的環境保護組織﹚會員的信義房屋董事長周俊吉指出,在王石的身上,看到中國企業家少有的「捨與得」。 周俊吉說,當時萬科改制時,王石大可保有多一點股份,「但他卻捨棄掉,只留下專業經理人的身分」。周俊吉更進一步解釋,王石以喜歡登山的形象,無形當中把萬科企業品牌和他個人品牌完美結合,造就出圓滿的「得」。 一 九九五年,王石因為左腿劇烈疼痛,被醫生診斷出罹患了腰椎血管瘤,還被警告不能運動,否則很可能隨時癱瘓。好強的他,想在癱瘓前把沒有做到的事情都實現, 於是去了西藏,又結識了西藏登山隊,才會有今天的他。「骨子裡確實有逆反心態,總想要藉由冒險證明自己。」 王石如此定義自己的生活態度。 「做企業是一種挑戰,登山是一種挑戰,出國深造也是一種挑戰;這是我選擇的生活態度,儘管我已經六十歲了。」王石在接受專訪時透露,出國留學是為了圓自己深造的夢想。可以預見,這位風格獨具的中國富豪,仍將持續尋找自己的人生新坐標……。 王石 出生:1951年 現職:萬科集團主席 經歷:萬科總經理 學歷:蘭州交通大學 |
(以下留言稍有刪節。)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22239
noether:
價值投資其實簡單, 只是前期學習較多, 但一旦明白了, 就是流水作業計算和分析. 相反, 技術走趨經驗難以作普遍原則, 多為勝則為準, 敗則例外.
greatsoup:
技術走勢反而更難學,因為真是太多模型了,況且我問過一些人,他說這些模型率成功率多過60%已很勁,何況太多人學曉這東西,成功率會下降。
但是價值投資卻是很簡單,只要那東西較其他東西便宜,就買,很容易明白,技術分析卻像接火棒遊戲,如果圖型適合,價值被忽略了,很容易輸錢。
timfwong:
「技術走趨經驗難以作普遍原則, 多為勝則為準, 敗則例外」
這是技術走趨得以長存的原因。是一種人性的普遍邏輯謬誤,還是另一種類似大數定律原理的可行歸納邏輯?我不敢武斷結論,沒有時間去研究。
....
「太多人學曉這東西,成功率會下降。」
以我理解,這說法應用在價值法較適合,在技術分析太多人學曉同樣方法,方法的有效性愈強。但所謂「太多人學曉」是有限度的,所有人也學曉(操作原則)時,並假設所有人有足夠條件執行,所有方法都是無效的,不會出現任何獲利機會。
greatsoup:
但我想問,如果太多人學曉同樣方法的時候,為何在技術分析上和基本分析上會有所不同?因為他們都是按一定的條件作出買入的動作呢?
不過我卻認同若全部人都知這方法,並假設大家都能用的時候,所有方法都會失效的理論,獲利空間會很快變成沒有。
這是指是消失的速度加快,但不會是完全消失,因為無論如何總有一段時間偏離了。
timfwong:
「但我想問,如果太多人學曉同樣方法的時候,為何在技術分析上和基本分析上會有所不同?因為他們都是按一定的條件作出買入的動作呢?」
以現實情況為基礎︰
基本分析︰基本分析旨在找出某股的合理價值,假若有一個完美的計算方法可計出該合理價值,愈多人學懂,股價愈偏離合理價值時的購買力愈強,股價偏離合理價值的可能愈低,出現獲利空間的機會愈少。
技術分析︰技術分析旨在找出股價走勢在一定情況下會有必然的反應,假若有一個技術分析方法要旨是「股價觸及或剛跌穿50天線會反彈」,愈多人學懂,股價觸及50天線時的購買力愈強,失敗機會愈低,獲利機會愈高。
「不過我卻認同若全部人都知這方法,並假設大家都能用的時候,所有方法都會失效的理論,獲利空間會很快變成沒有。」
以極端情況為基礎,(全部人都知這方法,並有能力使用)
基本分析︰所有人對每股票會得出唯一合理價值(設$10),沒有人會願意以低於該合理價值($10)賣出股票,亦沒有人會願意以低於該合理價值($10)買入股票。股票價格只會是($10)。獲利空間不會存在。
技術分析︰所有人均認為並深信「股價觸及或剛跌穿50天線會反彈」,沒有人會願意以低於50天線以下的價格沽出股票,50天線以下的價格不會出現,股價永遠也只會處於50天線之上。(50天線導致的)獲利空間不會存在。
「這是指是消失的速度加快,但不會是完全消失,因為無論如何總有一段時間偏離了。」
這個問題是比較難的,但我有一個完美的答案可以解決你的問題。既然如此,不如你自己試可唔可以解決到。
greatsoup:
第三個例子,可以用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來說,其實我們有機會其實日日都見到,假設我們日日去指定地方派錢,派足一個月,自然會明白啦。
timfwong:
「但我想問,如果太多人學曉同樣方法的時候,為何在技術分析上和基本分析上會有所不同?因為他們都是按一定的條件作出買入的動作呢?」
以現實情況為基礎︰
基本分析︰基本分析旨在找出某股的合理價值,假若有一個完美的計算方法可計出該合理價值,愈多人學懂,股價愈偏離合理價值時的購買力愈強,股價偏離合理價值的可能愈低,出現獲利空間的機會愈少。
技術分析︰技術分析旨在找出股價走勢在一定情況下會有必然的反應,假若有一個技術分析方法要旨是「股價觸及或剛跌穿50天線會反彈」,愈多人學懂,股價觸及50天線時的購買力愈強,失敗機會愈低,獲利機會愈高。
「不過我卻認同若全部人都知這方法,並假設大家都能用的時候,所有方法都會失效的理論,獲利空間會很快變成沒有。」
以極端情況為基礎,(全部人都知這方法,並有能力使用)
基本分析︰所有人對每股票會得出唯一合理價值(設$10),沒有人會願意以低於該合理價值($10)賣出股票,亦沒有人會願意以低於該合理價值($10)買入股票。股票價格只會是($10)。獲利空間不會存在。
技術分析︰所有人均認為並深信「股價觸及或剛跌穿50天線會反彈」,沒有人會願意以低於50天線以下的價格沽出股票,50天線以下的價格不會出現,股價永遠也只會處於50天線之上。(50天線導致的)獲利空間不會存在。
「這是指是消失的速度加快,但不會是完全消失,因為無論如何總有一段時間偏離了。」
這個問題是比較難的,但我有一個完美的答案可以解決你的問題。既然如此,不如你自己試可唔可以解決到。
...
最後一個問題是不真實的,答案其實好唔重要。
其實如果每人都學懂一個完美的方法,要假設方法是真確的,並假設人們都有能力執行。要得出你所說的結論。
「消失的速度加快,但不會是完全消失,因為無論如何總有一段時間偏離了。」
其實是你幻想中允許了人們能力上有差別,比方說人們不能同時去拿你手中所派的錢。
這問題有三個答案,你的情況可於其中一個情況出現。
情況一︰以基本分析的情況來說,所有人能一早預知將來。每個人都知公司收入如何,因此能計算的公司價格只有一個,而且不會變動。獲利空間完全不會出現,不需要「時間偏離」了。(這說法還有延伸的解釋,但會過份起來,哈哈)
情況二︰所有人不能一早預知將來,但允許人們能力上有差異。每個人對公司收入的看法是一致的,因此能計算的公司價格只有一個。但是若公司出現意外收獲,令 價值上升,獲利空間出現,利益分配由先知道有關資訊者,及執行能力較快者獲得,出現「時間偏離」了,時間長短視乎人們對有關資訊獲取速度以及執行速度。
情況三︰所有人不能一早預知將來,但不允許人們能力上有差異。每個人對公司收入的看法是一致的,因此能計算的公司價格只有一個。但是若公司出現意外收獲,令價值上升,獲利空間出現,但價格會在沒有成交下即時跳升至合理水平,不需要「時間偏離」了。
greatsoup:
我覺得街頭智慧中,每個人所得到的資源是不一樣的,這種的資源導致各位有不同的情況,但在一個只有幾款選擇的地方,大部分的人都是會選那幾個選擇,只有很少數是例外。
就以派錢為例,第一天知道的人會很少,所以有些觀察敏銳的人會拿到,派的時間都會較長,但第二、第三天,隨著人們的廣泛傳播,假若派的錢是真的,就應該會 愈來愈多人拿,派的速度會愈來愈快,但過了幾天,情況逐漸穩定,有部分人覺得成本太高不再拿,但是有部分人仍覺得值都會去試試。但到了最後幾日,這種情緒 會達頭高潮,到了期後一兩天,草著先機的人已不會再去,但還有一堆人以為有錢派,結果賠了夫人又折兵。。
就你的三個情況來說,一三暫時我真的沒有意見,但我認為二的情況,較類似真實,所以我認同,但是我認為每個人對收入是不一致的,所以永遠都有一個時間偏離的,何況亦忽略了群眾壓力的作用。
就你的文章來說,其實只要想到的話,一星期一篇也沒有問題啊。況且寫東西的確真是有壓力,但寫得多就會有題材,其實我只是沒有時間寫,不是沒有題材,多看報紙雜誌就有大把。
timfwong:
不用觀察敏銳才知道派錢吧,你試試就在旺角街頭派,那你會發覺大部分人都會是觀察敏銳的,哈哈。用不著兩三天,兩三個字你都不得了啦 (我想像的是一千大鈔一張張地派,而不是一毫子)。幾天都在派,真不見得場面會如何穩定下來。成本太高要看你派什麼啦,一千元的話…你知道有多少人的時薪 超過一千元嗎?只要花一小時能搶到一千元,想想會有幾多人覺得值得而會去試試。什麼是最後幾日,派錢是公開通知的計劃嗎?公眾不會知道你派到何時吧。草著 先機為什麼不會去,他們過了癮不就會再試試嗎,嫌錢多?後來才去的人一定拿不到錢?不明白。當然如果你話派錢係派一毫子,就沒有人會睬你的。
重點是,你說的例子跟我們討論的有什麼關係?
我認為每個人對收入是不一致的,所以永遠都有一個時間偏離的,何況亦忽略了群眾壓力的作用。
「每個人對收入是不一致的」是什麼意思?「群眾壓力的作用」是什麼?
要詳述一點。
那些只是其中數個的原因。你的興趣範圍廣,要講日日可以講,財經話題每天遍地開花。我不會對覺得不有趣或不切身的事情去了解,所以話題不多,平時我思考的東西只為自己去想,通常見人在討論一些東西不大同意才會加嘴。
greatsoup:
我知道自己認識不夠多,但是我也沒到說派多少錢,假設我派50元,應該會現形到。我也講到明是派一個月,並稍作公告,應該會控制到吧。
早著先機的人,覺得太多人搶的,成本太高,他就不會去啦,如果值得搶的,應該還是會去。
後來才去會拿不到錢,因為我派的是定額,等得較久當然不會等啦,又唔係好多。
這個例子,派錢就是那個方法,等的人就是使用這種方法的人,這個方法其實在解釋任何產業發展都是幾適用的。
每個人對收入是不一致,因為你假設水平有差異嘛,是不是會導致每個人都計出不同的結果。群眾壓力的作用,這個就要你買幾本雜誌睇下,去證券行了解下,多看財經節目,就會感受到啦。
timfwong:
我認為對派錢例子的討論可以止於這裡。
要用例子去嘗試解釋某些東西應該要夠簡單易理解,
這樣下去沒有結論的,因為這個例子的推想空間太廣,我們很難有一致的推論過程。
若果要討論,應返回我所寫的最簡單的情況。
或許你可能把#34的內容也放到你上面開的題目,如果你認為有矛盾或推斷錯誤可以指出。
|
||||||
究竟億元店有哪些共同特色?他們如何在同業競爭中,快速崛起創造驚人業績?除了四大心法,最重要也最令人肯定的,就是為工作全心投入的那分專注與努力。 撰文‧黃筱雯 年營收一億元,連有些上市、櫃公司都辦不到,卻有單一店面能夠做到;一億元,等於一天得進帳三十萬元,連高價商店都難以達到的成績,這些店家又是如何做到的? 心法一:薄利多銷 平價才是王道 快速掃描這些億元店,最大的共同特點就是:低價。 台 北市南京西路上人來人往的中山商圈,這裡是平價商店的一級戰場,日系平價領導品牌大創百圓店、日本第二大百圓店seria轉投資的彩遊館,以及台灣本土自 創品牌金興發,三強鼎立。然而,在兩大日系品牌的夾殺下,粉紅色招牌,本土味濃厚的金興發南西店,卻能創造出一年營業額高達一.一億元的好成績! 成立二十年,擁有九間門市的金興發,整個集團年營業額高達六億五千萬元,位於中山商圈的南西門市,更是集團內成績最好的門市。 以 「比他人更低價」為目標的金興發,同樣的商品,他們硬是可以比別人便宜五到十元,甚至更多,什麼原因?大量切貨是他們議價的最大武器。「一項熱門商品在推 出半個月後,雖然市場上熱度不減,但在廠商眼中已歸類為下架商品,這時的批價已比之前便宜許多,加上我們一次大量買斷,更能得到比他人更低的價錢,我們的 售價也相對可以壓低。」金興發總經理魏鳳珍指出。 薄利多銷,是金興發的銷售理念,然而低價外,金興發還得走出獨特性,才能在藉著低價吸引消 費者後,靠著特有商品將利潤拉高。因此,魏鳳珍自己率團飛往大陸、韓國、日本,自己擔任中間貿易商的角色,尋找特色商品,並加以改造、委託廠商製作。這些 魏鳳珍口中具設計感、流行性強的獨特藍海商品,成為金興發的銷售強項。且因為省去中間商的費用,成就了金興發驚為天人的低價,「但品質完全不因低價而降 低。」二○○五年,金興發更開始推出自有品牌,這些特有的OEM商品推出後,金興發的年營業額暴增至四.五億元,效益驚人。 位於台中市餐飲 一級戰區的赤鬼牛排,平均客單價僅兩百元,卻也能創造單店年營業額破億元的好成績。赤鬼老闆張世仁,也是抓準顧客想大口吃肉的心情,去除自助沙拉吧、選擇 簡單服務,將經費全都撥至肉品成本上。因此,即使是兩百元的平價牛排,依舊可以吃到好品質。也因為去掉自助沙拉吧,除了主餐之外僅有少量副食品取用,客人 用完餐不會多作逗留,馬上又有下一組客人可以入座,意外創造出一天十五次的高翻桌率!因此,即使每份餐點淨利只有一○%,赤鬼仍舊可創造出億元成績。 同 樣靠低價成功的,還有國內汽車百貨大王金弘笙。原本就是批發商出身的金弘笙,與國外供應商有長期合作關係,靠著過去人脈可拿到較低價格, 此外,金弘笙每周都有專人負責到全台各同業祕密探訪價格,一發現有同業打出低價促銷,金弘笙便會立刻反應,同步將店內售價降低,緊握價格優勢,也就緊握消 費者的心。 心法二:區隔市場 創造品牌特色 位於台中逢甲夜市旁,今年邁入第七年的 富發牌,賣的是廣受年輕人喜愛的帆布鞋與運動鞋。不論是單一色系的基本款,還是搶眼配色的流行設計款,富發牌都應有盡有,現在月營業額可達五百萬元,一年 也有近六千萬元的成績,這全是創辦者呂紹楠從七年前開始,頂著寒風,在逢甲夜市一雙又一雙親自設計的鞋款換來的。 原本在友達負責勞工安全及 衛生管理的他,適逢兩個孩子出生,為了賺取更多收入,他白天在友達上班,晚上批貨擺地攤,半年後決定辭去工作專心賣鞋。一開始向廠商叫貨,商品與他人並無 不同,因此生意慘澹,一個月僅有一萬多元的營業額,「所以我就想,要做,就要做出跟別人不一樣。」家中原本就幫忙做鞋的呂紹楠,因此開始設計鞋款,客家大 紅花布的設計款,就是他的第一項作品。設計大膽、用色搶眼,一推出就大受歡迎,呂紹楠再接再厲,不斷推出更多他人沒有的款式,成績驚人。一個晚上可以有八 萬多元的銷售額,地攤零售做了一年,即改立店面。 富發牌以十六歲到三十歲為主要客群目標,呂紹楠深知流行淘汰的速度,因此富發牌現在一個月 推出二十款新系列,平均一周就要想出五款,而一個款式上架只有兩周的保鮮期。兩周後,若銷售不如預期,即無條件全面下架,補上新款,快速地推陳出新,以迎 合年輕族群變換快速的口味喜好。 一樣台中起家,北上立刻竄紅成為高人氣頂級火鍋店的鼎王,創辦人陳世明二○○○年在台中精誠路砸下八百多萬 元,開啟第一家鼎王麻辣鍋。大手筆的裝潢金額,令附近商家搖頭直言完全不看好,但陳世明有自己一套想法。在開店前,他觀察到許多老字號火鍋店,裝潢單調不 起眼,連最重要的火鍋食材擺盤更是凌亂,難怪會讓他人覺得「火鍋是個等級不高的產業」。 為了破除舊有觀感,並創造出品牌特色,陳世明投入大 筆裝修費,將中國古典風格融入現代火鍋店,從裝潢到桌椅都呈現濃濃中國味,鼎王店內不僅掛起唐朝仕女圖,連服務人員也身穿改良式唐裝,與店內風格相呼應。 陳世明更首創服務人員九十度鞠躬,獨一無二的服務態度,令人印象深刻。 心法三:節省時間 作業流程標準化 為了應付大量的來店人潮,如何有效運用時間服務,就成了一門大學問。 金 興發南西店每天要面對平均兩千多人的來客量,尤其在下午的尖峰時間,雖然有四個結帳點,但排隊結帳的客人,依舊把狹小的走道擠得水泄不通,「很多時候客人 看到結帳要排這麼久,原本拿在手上的東西又放了回去。」魏鳳珍說,為了減少客人流失,金興發規定,精簡結帳動作,每次結帳時間不能超過兩分鐘,以減少客人 等待時間,並可服務到更多客人,增加商品銷售量。 赤鬼牛排也有一套標準作業流程。赤鬼販賣菜色簡單,利於流程標準化,烤肉、夾肉、擺盤、送餐等,都有專人負責,每人每天重複做同樣的動作。長期下來,因為熟練而達到快速且不易出錯,工廠化流程的赤鬼,也因此才能應付每天高達十五次的翻桌率。 心法四:誘人獎金 刺激員工拚業績 要創造單店高業績,除了物超所值的商品外,服務人員也是重點。 台中知名火鍋連鎖店輕井澤,老闆王振模深知服務人員的重要與辛苦,因此建立分紅制度,從店長、副店長甚至一般員工,都可共同分享店內獲利,就此讓員工感到受肯定,更致力於工作上。 金 弘笙也提出高獎金機制,因為薄利,所以如何多銷是店內重點,金弘笙將店內服務人員分組。除了個人達到績效者有獎金分紅,小組若達到績效,另有小組獎金,而 單店成績當月超過績效,還會有另一筆。一個月內,一位金弘笙的員工可能就會有三筆獎金,與一般業者大多只給予一筆獎金明顯不同,如此優渥的獎勵下,金弘笙 的員工都盡全力創造多銷業績。 屏東科技大學員生消費合作社也善用分紅機制,當教授所研發的商品越受歡迎、銷售越好,依固定比率的分紅就會全數為研發人所有。為了創造更好更受歡迎的商品,教授們便會投入更多心力於產品研發,這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當 然,除了這些特色之外,要做到年營收億元的好成績,最基本的專注與投入是不可或缺的。鼎王陳世明為了找出與眾不同的湯頭,腸胃不好的他,硬是在兩天內試吃 完八家麻辣火鍋店;輕井澤王振模,為了將菜盤完美呈現至客人面前,可以花上一整晚反覆擺飾,只為找出最好的擺法;為確保沒有漏掉任何一樣適合商品,金興發 團隊出國採購都睡在工廠,只為把握時間挑選下一個明星商品。如此的專注與努力,億元店的王冠才能戴得實至名歸。 |
http://www.21cbh.com/HTML/2011-3-4/4MMDAwMDIyNDA4Mw.html
「我就是道路。」
在iPad2推出之後,喬布斯完全可以模仿耶穌,對平板電腦行業如此發聲。
凌晨兩點,「喬幫主」準時出現了,全場觀眾起立鼓掌,一些鐵桿蘋果迷甚至激動得熱淚盈眶。
黑色圓領T恤,藍色Levis牛仔褲——依舊是眾人熟悉的行頭。只是頭髮似乎更稀疏了,這也是他一個多月前宣佈因病休假以來首次公開露面。
「我可不想錯過發佈iPad2這樣重要的日子。」3月3日,在偌大的舊金山芳草地藝術中心,喬布斯用招牌式的演講調侃。
諸多細節顯示,蘋果在供應鏈管理、零件採購、軟硬件結合上依舊保持著明顯的優勢,而這些,都讓擔心喬布斯生病會嚴重影響蘋果的人長舒了一口氣。
更令人矚目的是,蘋果採取的價格策略:配置頗高的iPad2售價卻大大低於同類產品。個中秘密何在?
低價的理由
「iPad2的售價,比市場上隨便一款其它同等級的平板電腦都要便宜2000元人民幣左右。」 台灣拓墣產業研究所副所長楊勝帆指出,因此該研究所表示維持iPad 2011年銷量預期不變,認為iPad將佔到2011年全球平板電腦總銷量的70%。
相比於第一代iPad,iPad2薄了33%,速度快了兩倍,配備了前後雙攝像頭,顯示芯片性能則提升9倍,配備了全新的軟件,待機時間同樣長達10個小時。
但配置頗高的iPad2的售價卻大大低於同類產品——摩托羅拉Xoom的售價高達800美元,三星的Galaxy7英吋平板電腦售價為600美元。
「iPad2並不是革命性的產品,但是它把市場上競爭對手有的配置都加上了,例如攝像頭,例如雙核處理器,價格還更便宜,以打擊競爭對手。」 平板電腦製造商、無錫矽鼎科技CEO陳海雷告訴記者。
在發佈iPad2的同時,第一代iPad也宣佈大幅降價——中國市場銷售的第一代iPad官方價格直降1100元,最低售價降到了2888元,這一價格已直逼上網本的價格。
「iPad維持低價的秘訣在於,iPad和iPhone許多零組件都是共用的。」楊勝帆指出,蘋果超大的出貨量保證其在和上游零部件廠商議價時有超強的談判能力,這顯著降低了生產成本。
「蘋果的競爭對手會發現,即使把iPad的零件一個一個拆掉,去買一樣的,價格會比蘋果貴很多。」陳海雷也指出,蘋果善於調動資本市場上的巨額資金,和上游零部件及代工廠商簽訂長期供貨合同,以壓低生產成本,這一招對於其它競爭對手來說,無異於釜底抽薪。
以iPad生產中使用的高端模具為例,「你不要小看這個模具,蘋果通過大批量生產,將這塊成本就能省下不少,其它生產環節成本都比競爭對手低一點,加起來就能便宜很多。」陳海雷指出。
此外,iPad2對硬件進行了升級,大大提升了平板電腦的工藝難度,這給蘋果的追擊者們建立起了一個不小的門檻。
高盛剛發佈的一份報告稱,iPad2將超薄打造成平板電腦的發展趨勢,但製作超薄屏幕對工藝要求非常高,這種超薄玻璃屏幕的處理過程要比生產技術更棘手,因此在生產初期全球產能將很有限——這意味著短期內蘋果的競爭對手們很難推出類似超薄設備。
與此同時,由於提高了iPad的配置,蘋果也有意出讓部分利潤,以繼續保證市場佔有率,根據台灣業者預估,第一代iPad的毛利率約在20%左右,但此次iPad2在處理器、相機鏡頭與輕薄上強化,毛利率下降至10%—15%。
買斷關鍵零件
「有件事我一直好奇:到現在為止,我沒在任何一個場合看到任何一個人用iPad之外的平板,請問其它廠商的Pad出貨量都賣到哪去了?」國內著名投資人王冉在自己的微博上表達了自己的疑問——這一直觀的感受也和市場上其它廠商的平板出貨不佳的表現一致。
據諮詢公司PRTM統計,市面上共有64家廠商推出102款平板電腦,大部分平板開始長得越來越像iPad,並被市場稱之為「iPad—like。但遺憾的是,除了iPad外,現有的平板電腦幾乎都表現糟糕。
第一代iPad發佈後不到一年間,共賣出了1500萬台,佔據全球平板電腦總銷量的90%。也就是說,其它廠商出品的平板電腦銷量加起來也只有10%。
而iPad2的提前上市讓蘋果的競爭對手們更是雪上加霜。iPad2上市距離去年4月3日第一代iPad上市不到一年,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推出新一代產品,表現出了蘋果對整個上游供應鏈的超強控制。
蘋果向供應商提出2011年iPad系列總出貨在4000萬台目標——要達到如此驚人的目標,其關鍵在於蘋果控制了上游的零部件。
據台灣《電子時報》報導,蘋果目前掌握著全球60%以上的電容式觸摸屏產能——iPad的觸摸屏主要由台灣廠商宸鴻和勝華兩家企業生產,它們的產品大部分被蘋果包下來。
就在此前幾週,市場突然傳出消息稱蘋果正和三星簽訂78億美元的零部件供貨大單。三星是iPad2最重要的零部件供應商:三星將向iPad2提供TFT-LCD顯示屏、圖形處理器(GPU)、隨機存儲器(RAM)、Nand-flash內存等零部件。
這曾讓蘋果的競爭對手們感到十分緊張,因為過去蘋果曾屢屢拋出類似採購大單,將市場上一些關鍵部件短期產能買斷,導致全球缺貨。
2005 年時,蘋果曾在COO庫克主導下以12.5億美元的價格向三星和海力士定下快速閃存記憶芯片的長期供貨合約,以確保蘋果在這一關鍵零部件上的供貨。當蘋果 的競爭對手們紛紛推出類似產品,其產能早已被蘋果買光,這一供貨合同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iPhone和iPad成功的基礎,導致競爭對手難以在短期內推出 類似產品。
其結果是,市場上其它廠商的平板電腦,要麼缺零部件無法大量出貨,要麼因零部件上漲出貨價格居高不下。
黑莓的製造 商RIM在2010年9月發佈了自己首款平板電腦PlayBook,但這款平板電腦的上市進度一再推遲。摩托羅拉的Xoom平板電腦比iPad更早使用雙 核處理器,並配備兩個攝像頭,但這款基於Android3.0的平板電腦的售價高達799美元,在推出後乏人問津。
三星Galaxy Tab是2010年除了iPad之外少有的比較出色的平板產品,一度被譽為是iPad的殺手級產品,但喬布斯卻在iPad2的發布會上不忘嘲弄它:「三星Galaxy Tab的銷量並不盡如人意」。
上 游原料的缺貨也導致大量上游廠商加入到平板電腦相關零件製造大軍中來,以觸摸屏為例,僅在中國就有為數眾多的廠商宣佈投產電容式觸摸屏,但由於製造工藝的 問題,這些工廠至少需要花費半年到一年的時間才能夠將良率提升至合理的水平——觸摸屏生產線的良率低於80%工廠就要虧本。
「現在平板電腦原料最缺的是觸摸屏、顯示屏、CPU、高端閃存等。」陳海雷指出,等這些追趕者的產能和質量上來,蘋果的iPad3已經要上市了。
「我們預計蘋果之外的平板電腦唯一會賣得好的是三星。」楊勝帆指出,三星和電信運營商合作密切,因此會有一些起色,至於其它競爭對手是否能夠對蘋果提出挑戰,要等到今年下半年新一代的Android平板電腦陸續上市,才能見分曉,但短期內其它廠商的平板出貨量將十分有限。
「和蘋果正面對抗是沒有前途的。」陳海雷指出,中國平板電腦的未來是Android加上行業深度定製,例如他領導的矽鼎科技就正在為醫療、汽車客戶深度定製專業平板電腦,「只有和運營商深度合作,並走行業定製的道路,才能避開蘋果的衝擊。」陳海雷表示。
移動開發者向iPad靠攏
在當天的發布會上,喬布斯尖刻地諷刺競爭對手們可以提供的應用下載寥寥可數,他指出蘋果的競爭對手們現在仍然在追趕第一代iPad,因為許多平板電腦的應用程序商店裡只有100多種程序,而蘋果的App store中有6.5萬個程序適合iPad。
喬布斯的挖苦點出了競爭對手們頗為尷尬的一點——移動應用開發者們正在紛紛湧入iPad的程序開發,而其它操作系統的應用開發者數量寥寥。
「iPad2 加支持視頻輸出功能,所有的應用都可以輸出到電視上,而且又配有雙攝像頭,這讓iPad將來可以作為交流工具,打開了相當多的應用開發空間。」中國最大的 蘋果開發者社區cocoa china的創始人陳昊芝告訴記者,iPad2的一些新功能給開發者們留下了較大的想像空間。
對軟件開發人員來說,iPad2在硬件方面的改進可能會讓這款設備成為更具吸引力的平台。這些改進包括使用了雙核處理器,圖形處理能力也提升了九倍。
陳昊芝指出,iPad2的高配置使得iPad可以跑動大型3D應用,這將吸引一些大型應用開發方團隊投入資源來開發基於iPad的大型應用。
隨著越來越多的開發者湧入蘋果iOS平台為其開發應用程序,蘋果在軟硬件結合上的優勢越發明顯,陳昊芝指出,現在還很少有開發者去專注開發蘋果iOS平台以外的平板程序。
從蘋果現有的財報來看,App Store更多的還只是起到促進硬件銷售的作用。2010年蘋果App Store的年收入為17.82億美元,這和蘋果直奔千億美元的年營業收入相比,還只是一個零頭而已。
不過App Store的營業收入比上年同比增長131.9%,這將是蘋果未來最具想像空間的一塊業務,這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解釋,為什麼蘋果願意出讓iPad2的部分利潤。
以上細節揭示出,不管喬布斯身體狀況如何,他搭起的蘋果框架,已經可以讓蘋果從容應對一陣了。
http://magazine.caing.com/2011-03-05/100232690.html
中央和地方財權與事權的非對稱性和不平衡發展,是融資平台與土地財政問題的根源。
以分稅制改革為分水嶺,在近15年間,中央財政收入佔比從40%上升到50%以上,與此同時,地方財政支出佔比60%持續攀升到80%。當然, 整體財政收支通過中央再分配得以平衡。但地方守土有責,在之前經濟滑坡期有保增長、保就業和保民生壓力;在當前的通脹背景下又負有管住米袋子和菜籃子的責 任;在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期還承擔著通過固定資產投資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職能;再以當前熱議的保障房為例,以大數4000萬套,在不考慮建材成本呈現逐 步上升趨勢、不考慮土地成本,僅以每平方米建築成本3000元計算,假設每套80平方米,則全部投入將接近10萬億元,這意味著投資總規模將超過2009 年財政投資計劃的2倍。
在如此逐步提高的剛性支出背景下,地方政府具有持續「開源」的內在衝動——信貸和土地成為籌資的兩大模式。
一是銀行中長期信貸需要的抵押品,主要體現為土地。二是地方財政的土地出讓金收入連年攀升,2010年已經達到2.7萬億元。當土地出讓金收入形成後,按照固定資產投資所需自有資金比例,地方又可以再度完成槓桿化,以此撬動銀行信貸。
於是,我們觀察到一種土地與信貸循環往復的交易流,通過土地,財政和金融再度實現相互捆綁,成為地方政府的融資聖經,並把房地產徹底改造為一種金融資產,所謂「大金融板塊」。
一旦出現土地財政,且地方財政支出剛性,則房地產價格泡沫化,決策當局等於騎上了老虎背,只能隨其狂奔而難以自拔。當前的「限購」令雖然一定可 以形成抑制房價的效果,但只要土地財政問題沒有得到本質解決,限購必然面臨某種尷尬:一方面,限購抑制了土地出讓金來源,將在根本上造成地方財政收支失 衡,所有債務負擔最終仍將體現為中央的包袱;另一方面,假如在地方財政收支壓力下放鬆或取消限購,房價反彈勢必發生;此外,還蘊含著某種極端情形——不排 除信貸違約時,土地和房產等抵押品會作為抵貸資產進入銀行,又因找不到合格競購對象,大量缺乏流動性的資產將堆積到銀行賬面上。
因此,解決上述問題的核心還在於設計某種機制,促使地方擺脫土地財政。
一是中央從地方剝離某些事權,民生主要歸地方,投資主要歸市場;由於整體經濟景氣週期和宏觀政策造成的波動及損失,應由中央給予抵補。只要財政支出增幅有所下降,對「開源」的壓力自然有所降低。
二是推動市政債券發行。當前的問題體現在兩方面:不同地區發債籌資的難度是否不利於區域均衡發展?地方發債是否可能轉化為中央債務?顯然,從兩 害相權取其輕的角度出發,發債可以在額度上加以控制,且有利於專款專用;從最終成本負擔看,中央一旦控制了房價,就應該能夠意識到地方借債已經通過銀行體 系把債務轉嫁為中央銀行金融穩定成本;從發行價格看,中央應該替欠發達地區代發,但發達地區債券發行完全可以在銀行間市場上隨行就市。
三是分稅制比例向地方傾斜。但需注意的是,整體宏觀稅負水平應呈現持續下降態勢。當然,由於中央轉移支付壓力大,同時亦面臨赤字風險,這一比例確定涉及存量改革,因而難度極大。
四是變徵地為租地。既可為農戶獲得細水長流式的租金收益來源;又可打掉地價推動房價的循環,降低全社會對資產價格持續攀升的預期;再是可維持恆產者有恆心的穩定社會結構。
本文有刪減,全文詳見財新網陸磊專欄
作者為廣東金融學院副院長
http://www.zhanghua.org/?p=4412
3月10日,美國《福布斯》雜誌發佈了2011年全球富豪排行榜。1210位上榜富豪的總資產達到4.5萬億美元(約30萬億元人民幣)。如果他們 組成一個國家的話,則是世界上第四大國,排在日本之後、德國之前(均按2010年GDP總量計)。中國富豪顯然是這份榜單上很扎眼的一個群體,共有115 人上榜。人數比上一年增加了8成。
《福帀斯》列出的中國最富十人,依次是李彥宏、梁穩根、宗慶後、李鋰夫婦、何享健、吳亞軍、許家印、馬化騰、張近東、王健林。他們的資產總和是 597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3930億元。這大體相當於3個青海省或7.7個西藏自治區的GDP總量。如果將他們看到一個城市的話,則是中國第18大城 市,排在南京之後(2010年GDP為4170億元)、唐山之前(2010年GDP為3800億元)。
仔細看一下這十人小組。他們悉數在中國參政議政。現任或曾是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有梁穩根、宗慶後、吳亞軍、許家印、張近東、王健林;李彥宏是 山西省政協委員、工商聯副主席;李鋰與馬化騰是深圳市人大代表;何享健曾是佛山市政協黨委。
在今年中國的「兩會」上,宗慶後提了1項議案和17條建議。「這些想法源於平時的積累,」他說,「我花了一天一夜時間才將其整理成材料。」宗慶後今 年66歲,他執掌的娃哈哈集團是中國最大的食品飲料企業,去年的營收是550億元人民幣,比上一年增長了近130億元,但是利潤下降了20億元,為67億 元。《福布斯》給出的大約是6倍的市盈率,事實上A股食品飲料業上市公司現在的平均市盈率為30倍,也就是說,如果娃哈哈在中國內地整體上市的話,宗慶後 的身家將會超過2000億元人民幣。
宗慶後顯然是 「兩會」上諫言最積極的中國企業家之一。2009和2010年,他的議案分別為1項和2項,提建議分別為16條和14條,差不多和今年一樣多。他每一年的 議案與建議幾乎都涉及政治、經濟、教育、文化、醫療等多個行業。
不過,宗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參政議政近十年,曾引起最大關注和爭議的一條提案,仍是2007年他《關於立法限制外資通過並晌壟斷我國各個行業維護經濟 安全的提案》。這一提案,將娃哈哈與法國達能之前的矛盾公開化,兩者關於爭奪合資公司控股權的鬥爭從此升級。
這一馬拉松式的鬥爭歷時近3年,最終於2009年9月達成「和解」。達能原先持有的所有合資公司51%的股權,以3億歐元價格轉讓給娃哈哈。這一價 格遠遠低於前者曾開出的16.2億歐元的價格。名為和解,實為宗慶後勝出。這也是宗慶後日後摘得中國首富桂冠的因子之一。不過,宗慶後在「達娃之爭」中也 被指高舉民族大旗,缺乏契約精神。
宗慶後如今已經不願意再談當年事。3月4日,宗慶後面對媒體 「你覺得要替老百姓說話還是代表自己階層」的尖銳提問時,馬上回答稱:「作為人大代表,應該代表國家利益和人民的立場說話。」
2006年胡潤版富豪榜上的「中國首富」、玖龍紙業董事長張茵對這一點體會最為深刻。2008年,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的她提出的關於降低富人稅負等提 案被指代表自身利益,引發一場不大不小的風波。加上隨後香港一家民間組織對玖龍紙業列入「血汗工廠」名單,張茵一時幾成千夫所指,不得不請公關公司出現解 圍。
張茵同樣不願意重提往事。去年「兩會」期間某次和她共進午餐,她感慨道:「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
相比於宗慶後2007年的提案和張茵2008年的提案,他們如今的提案與建議所關心的主體,似乎有意向社會中下階層傾斜。宗慶後今年的議案內容是關 於取消居住用地使用權七十年年限的建議,而張茵關注的是不久前民間熱議的打擊拐賣兒童行為的話題。
不過有人說他們也非刻意迎合民間情緒。「今年的提案被要求『四平八穩』,」一位人不願具名的全國政協委員說。這意味著,因為源頭上的硬約束,前幾年 民間關注的大快人心或「雷人」式的代表與提案,今年出現的概率要小得多。至於何謂「四平八穩」,並沒有一個明確說法。
今年中國政協提案中,諸如《關於調控房地產市場的提案》、《關於抑制城市房租非理性上漲》、《關於徵地問題若干建議的提案》,甚至關於《如何加快推 廣應用高效鋼材的提案》等若干提案,都被標註上「不公開」的字樣,媒體記者也無權查閱。
甚至各省市自治區分組討論會裡,一些有趣的話題和段子少了許多。譬如去年,龍湖地產董事長吳亞軍(《福布斯》版「中國女首富」)在重慶團分組討論 時,針對「企業老總群體個稅徵收漏洞」話題稱自己「繳過1000多萬的個人所得稅呢,每年繳納個稅在100萬元到200萬元之間」。今年,中國富豪曝出一 些隱私性數字的案例,至今沒有出現過。
吳亞軍向來以低調著稱,她曾做過記者,諳習如何面對媒體。我有次在龍湖於香港召開的財報發佈會上見到她,她臉上始終保持微笑。不過,對於她的身世, 坊間始終有她與某紅色家族關係密切甚至是其「代言人」的說法。她的龍湖地產當初在短短的5年時間就竄升為重慶地產界標竿企業,且在此期間受到包括胡錦濤、 江澤民、李鵬、曾慶紅、賀國強、尉健行、劉云山、丁關根、李鐵映、俞正聲、鐵其琛、韓正、汪光燾、薄熙來等近20位中央、部委及外省(市)重要官員都的視 察,這讓同城巨賈或業界同行歎為觀止。
富豪委員和代表們的言行總被人們密切關注。相比宗慶後,美國一家研究機構發佈的美國國會議員中的「首富」是加利福尼亞州共和黨聯邦眾議員達里爾·伊 薩,其財富為2.51億美元(16.6億元人民幣)。今年兩會伊始,針對坊間傳「38名中國人大代表都是億萬富豪」的說法,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發言 人李肇星回答是「希望中國有越來越多的富人,但是富人必須依法致富。」
王健林今年的提案是關於如何保護緊縮政策下中小企業的金融需求。儘管是個人提案,但王顯然考慮到了自己全國工商聯副主席的身份。「盡快出台關於中、 小、微型企業的界定標準,」他說,「然後才能有的放矢,否則幾大國家銀行都說自己六成信貸給了中、小、微型企業,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萬達地產去年 已經向中國證監會遞交了上市申請,但至今尚未過會。
民營企業家站在政治舞台,標誌性的事件是2003年初力帆集團創始人尹明善當選為重慶市政協副主席,這是改革開放後中國第一位進入省級政協領導班子 的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兩個月後,全國政協委員中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增加至65人,佔所有委員的比例將近3%。而恰恰就在此間,全國政協委員、山西省政協常 委、山西海鑫鋼鐵集團創始人李海倉被人槍殺,一場關於民企業主「原罪」的爭論開始。
一邊是政治頭銜,一邊是商人角色,與國外「專職」的議員相比,中國「兩會」中的企業家代表們,似乎避免不了外界對其立場的拷問與質疑。或許最好的方 式是提案提為自身服務,又向民生靠攏。蘇寧電器董事長張近東向記者詮釋自己提案內容時頗具代表性,一是加快建立現代化流通體系,這樣可以「有效拉動內 需」,二是培育國際性跨國零售連鎖,這樣可以「帶動中國製造走向國際」,三是關於家電惠民政策的一些優化建議。
同樣,同為全國人大代表、首富級人物的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今年既有關於在產業指導、信貸扶持、信息溝通及海外協調等方面支持民營企業海外投資的 建議,又有關於藏富於民、制訂居民收入增長計劃等建議。而對於前者,背景之一是,郭正打造旗下的復星醫藥成為一個全球性的醫藥投資控股集團,且於3月初發 布公告稱不日將發行H股,在香港主板上市。
如果橫向來看,從1999年胡潤在《福布斯》發佈中國第一份富豪榜,到2003年他們分手後分別發榜,再到2011年的今天, 12年間「中國首富」誕生了10多位。分別是榮毅仁、榮智健、劉永好、劉永行、丁磊、黃光裕、張茵、楊惠妍、王傳福、宗慶後,李彥宏。這些人幾乎悉數參政 議政。其中,榮毅仁被稱為「紅色資本家」,於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一次會議上當選國家副主席。榮智健、劉永好、張茵、宗慶後為全國政協委員或人大代表, 丁磊與楊惠妍之父楊國強分別是廣東省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王傳福是深圳市人大代表。黃光裕雖沒有過政治頭銜,但曾把原廣東省政協委員連超(連卓釗)拉下了 馬,他入獄後能力十足,最近的進展是其妻杜鵑資產解凍,陳曉出局,被國美收購的大中電器創始人張大中出任國美新掌門。
今年「兩會」,沒有聽說哪位記者看到榮智健的身影及提案。榮智健顯然是在刻意避開鎂光燈。2008年有記者偶然碰見他,他提到紅籌股回歸,及中信泰富有赴 中國內地上市之意向。未料到不久後他遇到衍生品投資巨虧醜聞,遂於2009年4月辭去中信泰富主席一職,家族成員亦陸續退出。他現在執掌一家名為隆源控股 (原名榮氏企業)的公司。
類似於榮智健式的兩會「低調代表」不在少數。2009年「兩會」前夕,坊間傳出合生創展董事局主席朱孟依可能因涉入黃光裕案而遭調查,於是他能否赴 京參會倍受矚目。之後,朱的秘書曾出現在北京,但政協特邀會務人員稱並沒看到朱本人。
今年年初,2009年福布斯和胡潤百富「雙料首富」、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因為請假、未參加深圳市「兩會」,後被發現連續兩年請假、且連續三年「零建 議」,於是被坊間稱之為「殭屍代表」。一位熟識王傳福的人說,相比於政治,他從來都是更喜歡汽車,甚至只喜歡汽車。
另一位全國人大代表說,無論是省市級還是全國「兩會」,代表與委員們參會、請假、缺席的情況,以及所有提議案與建議,都有必要向全社會公開,「這好 像人們只知道有一場棋賽,」他說,「卻不知道到底誰在下棋以及下的是象棋、軍棋還是圍棋。」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6101
巴黎:
先多謝多個Blog友的股票報料。
在此我談談生意人是如何留意一盆生意的機會。
生意人在洽談生意 的第一個問題,不是問P/E,也不是帳面值P/B,他們通常想知道的是:
1.這盆生意,有多小營業額Sales?
3.毛利率Gross Profit Margin是多小?
3.純利率Net profit Margin是多小?
這些問題,上至財富十大生意佬,細至街邊魚蛋小販都 是相同。
假如有一檔生意A的營業額是10億元,它的純利率很平常,只有5%,賺5千萬元。
或B公司營業額是2億元,純利率很高, 是40%,亦賺5千萬。
生意人接著就會問:
1.到底工廠有幾多資產?
2.用幾多人?
這很重要,因為:
總資產代表需要 的資金,總工人代表管理的複雜性、難度。如果:
i) 10億元的額業的A只需要2億元的資產,Assets Turnover就是5倍,即使純利潤率低,也是非常吸引,這時候,生意人就會問,幾多錢?即使是5億元,P/B是2.5倍,P/E是十倍,生意仍然是化算,條數 很易計,即使50%盈利派息,A公司首年,可以把餘下的錢再加大產能,在100%沒有借貸下,增長率是12.5%(5千萬除以2億),詳細如下:
派息比 增長率 Yield
0% 25% 0%
10% 22.5% 1%
40% 15% 4%
80% 5% 8%
100% 0% 10%
ii) 2億元的營業額的B公司,若需要3億元的資產,Assets Turnover就是0.67倍,但是它的純利潤率高,也是不錯的,如果價錢亦是5億元,P/B就是1.67倍,P/E仍然是10倍,增長率和Yield 比例如下:
派息比 增長率 Yield
0% 16.7% 0%
10% 15% 1%
40% 10% 4%
80% 3% 8%
100% 0% 10%
啟示:
從上面的兩組數字顯示,Sales To Fixed Assets的倍數比,對於一支股票的長期價值非常重要。這亦是價值投資派的一個重要指標。
不過有一些行業,像茫格說的水漲 船高行業,它們根本不怎麼再投資,股神甚至說,那些管理人分分鐘是庸材,但也應買入股票。因為,它們的Turnover的大餅是因經濟好、其它人、行業出 錢賣廣告而自動上升。例如VHS & Beta, DVD,藍光........等等的互相優化、血并,只會一直加大Disney的影片權收入,運動的註重,雪箱的發明對可樂的收入,當然這類企業的成功率 只有1-2%,即100間98-99間會倒下,Winner takes it all。
資產需求小的行業能產生大額盈收的行業,或盈收 的利潤率高的行業,如果沒有保護,自然引入新競爭者分薄了市場的份額,或在競爭中把利潤率殺下來,又假如一間企業運用了槓竿借貸....等等,研究時就需 要一些很多事實的根據、調節和腦汁。
最近我研究神威藥業就發現,大陸的藥廠的研究費投入小得可憐,只有營業額的1至2個%,而美國的大藥 廠,如JNJ,MRK..普遍都有10%以上。因大陸藥廠,只是用外國已過期的專利藥方,做一些換湯而不轉換配方的藥,趕快一點在中國拿了個保護,就坐著 等中國人富有、多病、注重身體的速度上升,而年年營收大升,純利率高之餘,Assets Turnover又高,我一時真不知如果評估它們,也不知這種科研法是否能持續發展,或是非常適合國情,唯有把它們放在自已的雷達監視中。
結論:
下 一次Blog友股票報料,不妨先把注意力放在Assets Turnover和 Sales profit Margin兩組數字,然後才問價錢,P/B,P/E,這樣的話,我回答時就事半功倍。
另有一問題希望Blog友可指點,Google的 股票的篩選工具,並沒有Sales To Assets準則,不甚就手,有些很好的又只限美國市場,不知各位有沒有港股篩選工具的企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0recw.html
雖寥寥數語,卻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2007年暮春的一天,在南加州大學(USC)的校友公園,查理面對法學院畢業生發表了一個關於他是如何獲得成功的演講,我以為這是他所有思想的精髓和提煉。包括下面的16點。
1、要想得到你想要的某樣東西,最可靠的辦法是讓你自己配得起它。己所不欲,也勿施於人。
2、獲得智慧是一種道德責任,必須堅持終身學習。
3、真正的大道理佔了每個學科95%的份量,所以對我而言,從所有學科汲取95%的知識,並將他們變為我思維習慣的一部分,並不太難。你們必須通過不斷的實踐去使用他們。
4、對於複雜適應系統以及人類大腦而言,如果採用逆向思考,問題往往變得更容易解決。如果你們把問題反過來思考,你們通常能夠想得更清楚。
5、避免極端強烈的意識形態,因為他會讓人們喪失理智。我覺得我沒有資格擁有一種觀點,除非我能比我的對手更好的反駁我的立場。養成一種客觀公正的習慣當然對認知非常有幫助。
6、有一種「自我服務偏好」的心理因素也經常導致人們做傻事。你們認為「自我」有資格去做它想做的事情。別以為對你有利就是對社會有利的。但是如果你們不能容忍別人在行動中表現出自我服務的偏好,那麼你又是傻瓜。
7、總的來說,忌妒、怨憎、仇恨和自憐都是災難性的思想狀態。
8、如果你要說服別人,要訴諸利益而費訴諸理性。
9、避免受到變態激勵機制的驅動。
10、人們還需要養成核對檢查清單的習慣,你們不應該光是掌握廣泛的基礎知識,而是應該把他們在頭腦中列成一張檢查清單,然後再加以使用。
11、將不平等最大化通常能收到奇效。我認為生活就像比賽,也充滿了競爭,我們要讓那些最有能力和最願意成為學習機器的人發揮最大的作用。讓最好的球員打最長久的比賽。
12、如果你真的想在某些領域做得出色,你必須對它有強烈的興趣。
13、勤奮。
14、每一次打擊,不幸,都是鍛鍊和汲取教訓的良機。
15、節儉是責任的僕人。富裕並非擁有許多財產,而是有很少的需求(愛比克泰德)
16、複雜的官僚程序並不是文明社會的最好制度,更好的制度是一張無縫的,非官僚的信任之網。
http://oldjimpacific.blogspot.com/2011/03/blog-post_31.html
日本首富地震後在北京講嘢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