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國資委:國旅整體並入港中旅 成其全資子公司

國資委:經報國務院批準,中國國旅集團有限公司整體並入中國港中旅集團公司,成為其全資子公司。中國國旅集團有限公司不再作為國資委監管企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217

淡馬錫巨虧,還值得中國國資改革學習嗎?

2016財年,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淡馬錫凈值較上年減少240億新元(約合1191億人民幣),這是2009年以來淡馬錫凈值首次下降。

淡馬錫近日發布2016年度報告(下稱“報告”),相比以往黯淡得多的業績,“淡馬錫模式”再次引發熱議。中國國資國企改革進入深水區,“淡馬錫模式”還值得學習嗎?

對中國投資仍占四分之一

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3月31日,淡馬錫投資組合凈值為2420億新元,比上一財年減少240億新元,按新元計算的1年期股東總回報率為-9.02%,相比上年的19%大幅下滑。但從期限較長的10年期和20年期來看,淡馬錫股東總回報率均為6%,自1974年成立以來的股東總回報率超過15%。

報告還顯示,這一財年淡馬錫凈利潤為80億新元,低於上一財年的140億新元。報告稱,這主要是在經濟減速和油價走低的背景下,淡馬錫持有的上市股份市值下跌所致。

淡馬錫對中國的投資占其整體的25%,規模僅次於對新加坡本土的投資(29%)。淡馬錫曾經十分重視投資中國的銀行股,但今後將加快拓展美國企業和中國消費相關企業等新投資對象。報告稱,對美國市場的投資占據了其過去一個財年新增投資的最大份額,其次是中國。

淡馬錫在中國的投資雖然持續增加,但資產占比卻在下降。報告顯示,集團價值2420億新元的投資組合當中,新加坡資產所占比重最大,從一年前的28%上升至29%。中國資產仍然排在第二,但占比從27%下跌至25%。美國資產排名第三,占10%。

過去一個財年,淡馬錫也在調整投資組合,比如增加了對不少互聯網企業的投資。其中,包括中國國內幾個火熱的平臺:電子商務物流平臺菜鳥、滴滴出行、美團—點評。此外還有全球旅遊住宿網絡平臺Airbnb。今年6月,淡馬錫繼續對阿里巴巴增投5億美元。

“淡馬錫模式”不適合現階段的中國

近年來,國內關於學習借鑒新加坡“淡馬錫模式”的呼聲不斷高漲,甚至有些人把“淡馬錫模式”當作中國國企改革的“靈丹妙藥”。

新加坡財政部對淡馬錫擁有100%的股權。它自1974年成立以來的股東總回報率達16%,創造了“全球國有企業贏利神話”。

“淡馬錫模式”的特點是政企分開、市場化運營和董事會制度。政府控制國有資本,但不直接管理企業,完全市場化,不搞特殊化,在微觀運作中尊重市場規律。
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淡馬錫模式”是一種市場精神,政企分離是該模式的核心。政企分離也是中國國企改革的目標之一,但這並不意味著“淡馬錫模式”在中國行得通。

李錦認為,新加坡的國情與中國非常不同。新加坡面積小,市場單一,而中國國有資產規模龐大,國情複雜。在中國國企中,經營權和所有權尚未分開,一股獨大、一權獨大的局面在短時間內無法改變,缺乏“淡馬錫模式”得以實施的基礎。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國企研究室主任項安波也表示,“淡馬錫模式”不適合中國的發展階段和國情,目前無法照搬或采用。新加坡的國情、地理條件、市場化程度、政府管理的理念與體制、企業治理結構與運行環境等很多方面與中國存在很大的差異。

項安波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目前中國在能力和體制方面都不具備采用“淡馬錫模式”的條件。國企“管資本”的能力還比較弱,缺乏高素質而行之有效的管理隊伍,政府和企業無法完全分開,國企的市場化程度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學習借鑒“管資本”經驗

李錦表示,“淡馬錫模式”中也有一些值得中國參考和借鑒的經驗。本輪國企改革中,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一直是被反複強調的重點,從“管資產”到“管資本”是最有可能給國有企業帶來真正變化的改革方式,也是“淡馬錫模式”的基礎。

項安波認為,“淡馬錫模式”中,良性的政企關系、規範的董事會制度、國際化的經營團隊和全球性的業務戰略,都是值得中國學習的。

“淡馬錫模式”是一種實用的國資國企改革方式,基礎是政企分開。其核心經驗是較好理順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的服務與引導作用。

新加坡政府對淡馬錫做到了完全的放管結合,以出資人的角色確保其為國家戰略服務,但又不把它變成政府的附屬物。淡馬錫在投資運營中不享受任何的優待或者保護,無論在國際還是國內市場上,都與其他性質的企業平等競爭。

在企業內部管理機制上,淡馬錫建立了以董事會為核心的管理體制和高度市場化的人才選聘機制。董事會的建立劃清了政府與淡馬錫、淡馬錫與被投資企業之間的邊界,雖然新加坡政府對淡馬錫100%控股,但其董事會制度有效阻斷了政府幹預。

項安波表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也應該發揮政府與企業之間“防火墻”的作用。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作為隔離層實現政企分開,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董事會作為防火墻實現政資分開,行政委托關系到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為止,以下就是完全市場化的委托代理關系。

此外,項安波還認為,要提高國有資本的流動性和公共屬性,使資本有進有退,更頻繁地流動起來。國有資本也應向民生領域傾斜,國有資本的收益應讓老百姓更有感知和獲得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473

迎國資產權交易井噴 上海產權交易市場擬大打”全國牌“

隨著國資國企改革的推進,以及企業國有資產交易行為的進一步規範,中國產權交易市場迎來巨大機會。上海產權交易市場規劃在“十三五”期間,基本建成資產處置規範、價格發現敏銳、交易過程便捷的全國性的國有產權交易中心。

7月12日,上海市產權管理辦公室聘請了8名法律顧問,以參與上海產權交易市場重大發展決策、專項課題,使上海產權交易市場在“十三五”期間規範發展,並實現跨域式發展。

上海市產權管理辦公室主任王傑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因為國務院國資委和財政部的32號令,預計國資產權交易項目會出現井噴,進而促進進場交易的繁榮。

7月1日, 國務院國資委與財政部聯合公布《企業國有資產交易監督管理辦法》,對企業國有資產交易行為,包括企業產權轉讓、企業增資和企業資產轉讓等行為進一步做出了細致規定,要求國有企業的增資擴股和資產轉讓行為應當在產權交易機構中公開進行。

目前,產權交易市場都具有區域性,比如上海、北京、天津、深圳、重慶等地,都有產權交易市場,以上海為例,上海市所轄國有、集體產權的交易,都必須在上海的產權交易市場進行。而中央企業國有產權和其他產權,可以進入產權交易市場進行交易。

7月8日,中鋁(上海)有限公司60%股權就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掛牌價格21.14億元。

國有產權的交易,是上海產權交易的主體。

自1994年1月上海成立“上海城鄉產權交易所”以來,到2015年底的20多年間,上海產權交易市場累計完成各類交易成交金額3.02萬億元,交易規模持續走在全國前列。

其中,企業國有產權交易也在穩步提升。

“十二五”期間,上海產權交易市場國有企業共出讓產權5405宗,成交金額4218.06億元,其中上海本地國有企業成交金額2297.59億元,出讓產權3384宗,比“十一五”期間(2896宗)增長16.85%。

以2015年的數據來看,上海市產權交易市場累計完成產權交易項目2653宗,同比增長30.5%,成交金額1710.66億元,同比增長45.34%。其中國資的股權轉讓、資產轉讓、增資擴股共1079宗,占總成交宗數的40.67%;成交金額1242.24億元,占總成交金額的72.62%。

相對而言,上海要做大產權交易市場,有一個先天的優勢,就在於地方國資的體量巨大。

數據顯示,2015年上海地方國有企業實現營業收入3.01萬億元,利潤總額3130.56億元,累計資產總額15.9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7.1%、18.8%和21.9%,繼續保持全國地方省市第一。

而從全國來看,上海國資系統企業的資產總額、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分別占到全國地方省市國資委和計劃單列市系統企業的1/10、1/8和1/5。

目前,上海市國資委系統資產超千億的企業11家,營業收入超千億的企業7家,利潤超50億元的企業6家。系統企業上繳國資收益257.34億元,增長72%;地方國有企業累計繳納稅金7500億元,增長268%。

而隨著上海國資國企改革的深入,“十三五”末,上海將爭取85%國資布局到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基礎設施和民生保障等4大領域。目前上海市國資的集中度達70%,並將在2016年底達到75%。

不過,市場競爭也在越來越激烈。一方面,針對央企進場交易資源競爭激烈,北京有天然優勢。天津、重慶等地交易市場也在進一步加大服務央企的力度,上海產權交易市場做大做強的外部競爭壓力日益凸顯。

另一方面,各地產權交易市場的業務創新、模式創新層出不窮,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比如,北京產權交易所在2013年實現成交金額突破萬億元,還推出了北京旅遊資源交易平臺、中國物流股權交易平臺等專門平臺。

上海產權交易市場目前的服務功能還不足。在交易產品中,經加工後的標準產品、金融類、資管類以及衍生品交易還相對較少;與資本市場、金融市場對接缺少制度依據,產權交易市場交易結果無法得到其他部門的認可。

比如,在物權轉讓方面,國企對外轉讓的房產項目,通過產權交易市場完成交易後,在房地產市場變更時,還需要再次按照房地產市場的相關規定進行二次評估,辦理二次交易手續,大大增加了國資處置的時間和經濟成本。

“上海產權交易市場要繼續保持領先和優勢,就需要做強自己的服務功能。”王傑說。

上海市產權交易管理辦公室制定的《上海產權交易市場“十三五”發展規劃》稱,“十三五”期間,上海產權交易市場要增強區域輻射能力,拓展服務地域範圍,從服務上海本地國企為主,向服務周邊省市、輻射全國轉變。

規劃稱,上海產權交易市場要在已有北京總部的基礎上,逐步開設華南、西南、西北等地區總部,同時積極吸引境外投資機構和投資項目,實現更大範圍的信息共享和資源優化配置。

同時,上海產權交易市場需要拓展國有產權交易品種,積極發展非標準產品交易,創新產股權交易產品,將國有產股權交易等大宗非標產品,打造成類標準化產品,在交易平臺上再次交易流通,提高產股權交易流動性,實現國有資產的合理配置,為各類非公資本參與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拓展渠道。

也要積極發展金融產品交易,在國有企業產股權交易和實物資產交易的基礎上,從非金融產品向金融產品領域拓展,如銀行、證券公司等機構的不良資產處置以及金融產品交易等。

為了配合國資國企改革深入推進,上海產權交易市場還必須推進國有產權轉讓方式、交易模式、運行機制不斷完善,打通國有產權交易與其他資本市場的對接通道,對央企、本地國資、外省市國有產權轉讓交易的吸引力不斷增強,成為全國性的國有產權交易平臺。

作為上海重要的產權交易市場之一,在今年5月27日上海市政協重點協商辦理“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專題提案座談會上,上海市國資委主任金興明說,上海聯交所改革列為上海市國資國企改革年度重點工作,聯交所的改革方案正在制定完善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484

國資委:嚴密防範各類經營風險 加強負債規模和負債率雙管

國資委14日對外表示,下半年國資委將指導中央企業進一步完善風險識別、防範和應對機制,優化資本結構,加強負債規模和資產負債率雙管控,切實做好債券兌付風險應對工作。

國資委強調,特別是關註資金流動性不足的困難企業,完善應急預案;優化外幣資產債務期限和結構,合理利用套期保值工具,減少金融市場波動影響;加強大宗商品貿易、金融衍生品業務、委托擔保、墊資建設、信托等高風險業務的管控,完善風險防範與化解措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976

國資委:央企戶數年內有望整合到100家之內

國資委14日對外表示,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集團層面重組步伐不斷加快。

國資委表示,5組10家中央企業重組工作正在積極推進,還有幾組重組工作正在醞釀之中,中央企業戶數年內有望整合到100家之內。

同時,化解過剩產能工作取得積極進展,截至5月底,中央企業粗鋼產量、玻璃產量、電解鋁產量分別同比下降5.9%、17%和24.1%,分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4.5、17.4和22.4個百分點。組建中央企業煤炭資產平臺公司,深入推進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

處理低效無效資產深入推進,指導中央企業通過股票市場和產權市場處置低效無效資產、盤活存量,獲得轉讓收入321.68億元。

壓減企業管理層級系統推動,對中央企業所屬法人單位和管理層級進行全面摸底清查,明確了5家企業作為壓減工作的重點企業,對面上企業也提出了明確目標要求。國家電網目前已經取消所有區域公司管理層級,將電網主業的法人層級減少到國家電網公司和省公司兩級。

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取得突破性進展,駐黑龍江中央企業分離移交“二供一業”試點工作基本完成,河南等九省市試點取得了積極成效,為全面開展分離移交工作積累了寶貴經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977

國資委將設兩大基金助力國資布局調整

國資委14日對外表示,國資委將積極開展改組組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試點工作,抓緊做好“國有資本風險投資基金”和“國有企業結構調整基金”的設立工作。這是國資委首次提到兩大基金的組建。

國資委強調,要優化調整國有資本結構,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和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產業集中,向產業鏈價值鏈的中高端集中;同時加大中央企業集團層面的兼並重組,提升國有資本整體功能和運行效率,打造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跨國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978

國資委公布試點企業名單

國資委14號對外表示,當前國企改革試點全面鋪開。

其中,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試點,中糧集團、國投公司試點工作繼續深化,陸續將21項權利歸位於或授予企業,在此基礎上,選擇誠通集團、中國國新開展國有資本運營公司試點,選擇神華集團、寶鋼、武鋼、中國五礦、招商局集團、中交集團、保利集團等7家企業開展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

落實董事會職權試點,在中國節能、中國建材、國藥集團、新興際華集團等4家的試點進一步深化。

中央企業兼並重組試點,選擇中國建材和中材集團、中遠集團和中國海運、中電投集團和國家核電等3對重組企業開展了試點。

中央企業信息公開工作試點選擇中糧集團、中國建築等2家企業開展了試點。

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試點選擇部分地方省市開展了試點。

國資委表示,各地普遍將試點作為推動改革文件落地的重要抓手,今年上半年,各地共啟動國企國資改革試點147項,已有50項試點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979

國資委:二季度央企效益水平呈現回升態勢 利潤降幅收窄

隨著增收節支各項措施逐步落地,國資委14日對外公布,中央企業效益水平明顯回升。

其中,二季度實現利潤總額3702.2億元,月度利潤平均1234.1億元,比一季度月均利潤增加389.9億元。

6月份中央企業當月實現利潤1419億元,是上半年的最好水平。有38家企業上半年效益同比增幅超過10%, 16家企業效益增幅超過30%。

同時,虧損企業實現扭虧減虧。

今年一季度,有18家中央企業整體虧損,虧損額137.8億元。為此,國資委組織開展困難企業改革脫困專項治理工作,逐戶確定扭虧目標和落實工作責任,各項工作措施逐步到位,經過二季度的積極努力,有6家中央企業扭虧為盈,其他12家企業實現大幅減虧,比一季度減虧70. 6億元。

企業收入降幅逐月收窄。受石油、煤炭、鋼鐵、有色、電力等大宗商品價格下躍或政策性下調影響,1-6月中央企業累計實現營業收入10. 8萬億元,同比減少1981億元,下降1.8%, 但降幅逐月收窄。

6月份當月實現營業收入2.2萬億元,高於近兩年中央企業月均收入(2萬億元)水平。營業收入仍處於小幅下滑狀態,同時,國資委組織中央企業開展融資性貿易業務清理,低毛利、高風險的貿易業務大幅削減,收入質量得到進一步夯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980

快訊:央企國資改革板塊走強 中糧生化率先漲停

央企改革概念早盤走強,截至發稿,中糧生化、振華重工、久聯發展率先漲停,中糧屯河、中糧地產等漲逾8%。消息面,國企改革試點全面鋪開,七家央企開展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

消息面上,國資委昨日表示,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集團層面重組步伐不斷加快。目前,5組10家中央企業重組工作正在積極推進,還有幾組重組工作正在醞釀之中,中央企業戶數年內有望整合到100家之內,國企改革試點全面鋪開。

實際上,今年6月初開始,多家央企邁開整合的步伐,央企重組加快。6月2日,中國五礦集團與中冶集團召開重組大會,兩家央企重組落到實處;6月26日,寶鋼集團和武鋼集團也開始籌劃重組事宜;6月29日,中國海外和中信地產業務的並購細節公布;7月11日,國旅整體並入港中旅,再完成了一次央企重組的“減法”。

據悉,國資委會同有關部門正在加快推進《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重要配套文件的制定出臺工作,目前已相繼制定出臺了14個專項改革意見或方案,還有8個正在履行相關程序,“1+N”政策體系基本建立。

此外,國資委還表示,當前國企改革試點全面鋪開。其中,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試點,中糧集團、國投公司試點工作繼續深化,陸續將21項權利歸位於或授予企業。在此基礎上,選擇誠通集團、中國國新開展國有資本運營公司試點,選擇神華集團、寶鋼、武鋼、中國五礦、招商局集團、中交集團、保利集團等7家企業開展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143

國資委:中國中紡整體並入中糧集團

7月15日,國資委官網稱,經報國務院批準,中國中紡集團公司整體並入中糧集團有限公司,成為其全資子企業。中國中紡集團不再作為國資委直接監管企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18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