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一衣帶水的中日韓經貿互補性逐漸增強,三國建立緊密多邊關系的呼聲日盛,最近亦曙光頻現。
5月9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出席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時稱,中日韓發展都得益於自由貿易,也都主張自由貿易,當前形勢下,中日韓更應堅定地站在一起,維護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自由貿易體系,提升區域經濟一體化水平,加快中日韓自貿區談判進程,推動早日達成“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
而且,中日韓發展走在亞洲前列,應集聚三方優勢,通過“中日韓+X”模式,在產能合作、減貧、災害管理、節能環保等領域實施聯合項目,共同開拓第四方甚至多方市場,帶動和促進本地區國家實現更好更快發展。
中日韓之所以要建立更加緊密的區域多邊關系,客觀原因是三國作為亞洲主要經濟體,GDP總量逾15萬億美元,占全球GDP總量的20%,超過歐盟;經濟上三國各具優勢,互補性明顯,地理上可謂近在咫尺。但因各種原因,三國間的貿易量尚不足三國對外貿易總量的20%,且三國還面臨其他不少需要共同解決的問題。
同時,隨著中國經濟近些年的快速發展,中日韓共同利益不斷擴大。剛剛過去的2017年,日本對華出口1328.6億美元,增長16.7%,進口1644.2億美元,增長5%;韓國對華出口1775億美元,連續5年成為中國最大進口來源國。此時,改善中日、中韓關系,進一步推動中日韓經濟關系發展的呼聲在日韓兩國呼聲不斷。
當然,加強中日韓多邊關系,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國際環境的影響。近年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出現了孤立主義和反全球化的浪潮,美國總統特朗普上臺後即喊出“美國優先”口號,先後退出TPP(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違反WTO(世貿組織)規則,並向多個國家威脅發起貿易戰。這些行為不可避免地會損害到中日韓的利益,如今年4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訪美,希望緩解日美經濟摩擦,特朗普卻公開指責日本對美國保有巨額貿易順差,因此拒絕在鋼鋁關稅上給予暫時豁免。
換言之,奉行多邊主義既是中日韓發展的內在需求,也是當前世界經濟格局風雲變幻下的理性選擇。與單邊主義對應,多邊主義不僅意味著多個國家之間的合作,且這種合作是在制訂和維護通行國際制度和規則背景下進行,對國際經濟合作主張推進和擴大,與經濟夥伴交往以協商和談判為主。正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上月的博鰲論壇上所言:“現在世界上的問題這麽多,挑戰這麽多,還是要通過平等協商,加強多邊合作來應對。”
而以美國當前政策為代表的單邊主義做法,本質上是試圖享受多邊機制的好處,卻不願承擔相應的成本。任由這種單邊主義做法發展,只會加劇國際體系權力的不平等,使少數國家淩駕於國際規則和其他國家之上,最終也無法解決發達經濟體面臨的挑戰和問題。
因此,作為地區重要國家、世界主要經濟體和開放型世界經濟的受益者,中日韓各方均有責任促進地區穩定與發展,維護自由貿易和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推進東亞經濟共同體建設和區域一體化進程,打造地區持續穩定的經濟增長極。呼籲日久的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亟待在三國富有誠意的談判基礎上早日達成。
當前是歷史上罕見的中日韓均達到較高經濟發展水平的時期,應把握機遇,聚合優勢。應該說,在朝鮮半島局勢緩和之後,世界與地區形勢有利於中日關系和中日韓關系向著良好方向發展,三國應以此為契機,早日建立更加緊密的多邊關系。
在全球化3.0體系中,美國和美元在很多方面都處於絕對的支配地位,表面上的權力均衡與實質上的單極世界並存。但歷史經驗表明,單極世界從來都是不穩定的,從而也是短暫的。經濟方面,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並沒有改變全球貿易失衡的狀況,新興市場國家在經歷拉美債務危機、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後紛紛調整戰略組合,努力實現貿易盈余,並開始積累外匯儲備,這就是伯南克在10年前說的“全球儲蓄過剩”。新興市場國家通過購買發達國家的國債等金融資產實現了資金回流。這些回流的資金一方面以外商直接投資(FDI)的形式重返新興市場國家,促進了全球產業鏈的分工;另一方面導致了西方國家利率水平不斷降低,推升了資產泡沫,並最終爆發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
地緣政治方面,主要大國實現了權力均勢,占領了制定規則的制高點。後發國家無望躋身其中,便開始需求地區話語權。但在維護區域均勢方面,聯合國表現並不佳。後冷戰時期軍事暴動的動機往往不是要實現民族自決和建立新國家,而是一種清算與複仇,企圖建立新的政治、社會與經濟階層,以分享增長的成果。當然,這並不是說民族自決問題就解決了。
全球化的兩個維度
全球化3.0體系是不穩定的。總的來說,它由兩個維度構成,第一個維度是在貿易和投資方面,可以將國家分為三類:資源型國家、消費型國家和生產型國家。
資源型國家主要提供資源和原材料,像澳大利亞、沙特阿拉伯、俄羅斯、南非、巴西等國,大宗商品出口占到其對外出口的絕大部分;產業鏈頂端的是消費型國家,經常賬戶的赤字占到GDP的4%以上,典型代表是美國。它們一方面從資源型國家進口油氣資源,另一方面從制造業國家進口制成品;制造型國家主要是指經常賬戶盈余超過GDP的4%,如德國和日本,它們在汽車、數控機床等精密制造上具有優勢,而中國以及東南亞國家在低端制造業上處於優勢地位。
第二個維度是貨幣方面,美聯儲不僅僅是美國的中央銀行,同時也是全球中央銀行。匯率盯住美元的國家,為了維持本幣匯率的穩定,貿易中每賺1美元,就要釋放同等價值的本幣。以中國為例,中國最高峰時積累了價值為4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其中美元資產超過一半,那就是2萬億美元,轉換成人民幣就是超過13萬億元的基礎貨幣,占基礎貨幣比重為50%左右。截至2016年底,美元資產占外匯的比例仍高達53.1%,遠遠高於歐元資產的25.8%和日元資產的5.7%,雖然其結構在逐步優化。
這種貨幣秩序帶給中國的問題就是,長期、大量的貿易盈余是不可持續的,中國貨幣的發行機制如何轉換?中國對美國的貿易依賴程度要遠高於美國依賴中國的程度,從中國海關總署的數據來看,2017年,中國對美國出口占比為19%,而美國為10%;中國對美貿易總額占比為10.4%,美國為3.9%;中國對美出口占GDP的比重為3.9%,而美國為0.8%;而且,從特朗普政府對中國采取的一系列貿易保護政策和其在國內開展的減稅等刺激措施來看,中國的貿易形勢乃至全球的貿易格局,都正在重構,前景不容樂觀。當然,貿易的依存從來都是雙向的,中國依賴美國的出口市場,換個立場,就是美國依賴從中國的進口。
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表面上看是由全球經濟結構性失衡導致的,但本質上是全球化3.0體系的不均衡,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等多個方面,金融危機只是這個單極體系內在不均衡在金融上的表現。危機之後,人們開始反思,準備重建國際新秩序。但這次重構世界秩序的,不是戰爭,是金融危機。
對金融危機的反思
金融危機帶給世人的反思,不僅僅是理論上的,更是實踐上的。
首先,金融自由化不再是信條,強化金融監管、加強監管協調成為共識。1999年創建的金融穩定論壇發展為金融穩定委員會,由20國集團的成員國以及其他幾個國家的財政部和中央銀行組成,宗旨仍然是制定、推廣政策和“最佳實踐”,幫助那些采納其意見的國家預防和管理其經濟體內部和全球金融風險。巴塞爾協議Ⅲ成為各國銀行業監管的新標桿和底線,各國央行紛紛制定了更高的資本金要求;宏觀審慎監管成為金融監管的一大支柱,貨幣政策應關註資產價格取得了廣泛認同。
其次,貿易自由化不再是信仰,貿易保護主義點燃了貿易戰,甚至還出現了“逆全球化”現象。新的區域和雙邊協定正在削弱WTO框架,全球貿易擴大化進程中斷。奧巴馬總統領導的美國想以新的多邊協議——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TPP)和跨大西洋貿易和投資夥伴關系協定(TTIP)重建貿易秩序。而特朗普總統上臺後,奉行“美國優先”戰略的他不希望美國受到任何多余的制約,想用雙邊協議替換多變協議,私人定制貿易規則,所以退出了TPP與TTIP。當然,在不違反“美國優先”的前提下,美國仍有可能重回談判桌前。扭轉貿易赤字並實現貿易盈余,是特朗普平衡內部失衡的手段。
眾所周知,美國走在全球經濟複蘇周期的前列,目前已進入資產負債表與利率的“雙重收縮”階段。為避免陷入長期停滯,引領經濟複蘇的重任轉移到了財政政策方面,這就有了特朗普稅改計劃。但稅改對經濟的刺激作用存在一定的時滯,短期內必然加劇美國政府的財政赤字。所以,吸引美國跨國企業資金與利潤的回流也是其本輪減稅的顯著特點。除此之外,很少有人註意的是,美元指數自2016年12月19日達到102.38的高點之後,便進入了下跌通道,截至2018年3月5日,美元指數為89.95,美元走勢與美國經濟基本面走勢相悖。我們的理解是,弱美元也是美國平衡內部失衡的一個手段。
在國際政治和外交方面,新興市場國家通過後發優勢,逐步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習慣了當老大的美國,自然會有十面埋伏之感,不再貪戀霸權帶來的榮譽感,“有原則的現實主義”成為主流價值觀。美國的戰略性收縮或許是必然的,特朗普上臺,只是讓這個時刻稍稍提前了一點。這種轉變也意味著長期奉行“主權責任”的威爾遜理想主義逐漸式微。它經常將塑造其他國家內部條件和性質作為美國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特朗普在外交政策上並不在意“主權的責任”,而是強調各主權國家的共同義務。
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趨勢,貿易只是其中的一個維度,雖然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過於厚此薄彼就有失公允了。不能僅因為貿易的全球化出現了暫時的倒退就否定全球化仍在推進的現實。打擊恐怖主義、遏制核擴散、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維護網絡空間安全等各項工作,都需要全球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但是,僅僅從全球化一個視角來理解世界秩序已不能給我們提供全圖景,全球化內部還有一個“亞全球化”,那就是區域化。以前,區域化是全球化的補充,但在大國關系取得均勢和全球政經格局趨於穩定之後,爭奪區域性話語權開始成為鄰國博弈的主戰場。
所以,我們一方面看到,原來發生在大國間的軍事對峙局面幾乎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區域性摩擦在增加,比如南亞的印度與巴基斯坦、中東問題、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問題等。另一方面,區域性多邊協議和組織機構也在不斷增加,這既是全球化式微的結果,反過來又進一步削弱了全球化的存在感。除此之外,以非官方組織、跨國公司和個體為單位的國際交往達到了新高度。即使主權國家層面出現不和,民間交往也很少受到影響。
所以,全球化並不是世界秩序的全部內容,世界正在朝向一個多層次和更加多元化的方向發展。我們相信,變化的只是結構,和平與發展仍將是主流意識。決定秩序“質量”高低的,是對規則和原則之定義的認同度和制定,調整與應用這些規則和原則之程序的接受度,決定秩序是否穩定的是權力平衡。
(邵宇系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陳達飛系東方證券高級研究員)
6月8日,螞蟻金服對外宣布新一輪融資,融資總金額140億美元。這輪融資對螞蟻金服的估值超1500億美元。
除原有股東繼續跟投外,包括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馬來西亞國庫控股、華平投資、加拿大養老基金投資公司、銀湖投資、淡馬錫、泛大西洋資本集團、T. Rowe Price 旗下基金、凱雷投資集團、Janchor Partners、Discovery Capital Management以及Baillie Gifford等全球頂尖資本成為新增的戰略投資者。
螞蟻金服方面表示,本輪融資將主要用於支付寶的全球化拓展,自主科研投入和全球頂尖人才的招募,從而提升支付寶及其合作夥伴向全球消費者和小微企業提供普惠金融服務的能力。
螞蟻金融服務集團起步於2004年成立的支付寶。2014年10月,螞蟻金服正式成立。螞蟻金服旗下有支付寶、余額寶、網商銀行、螞蟻花唄、芝麻信用等子業務板塊。公開資料顯示,螞蟻金服於2015年7月A輪融資18.5億美元。2016年4月,B輪融資超過45億美元,由中投海外和建信信托領投。這是全球互聯網行業最大的單筆私募融資。當時,螞蟻金服估值已達到600億美元。
截至2018年3月31日,在全球,支付寶(螞蟻金服的主要業務)和合作夥伴們已經服務了約8.7億活躍用戶,其中,國內活躍用戶數已達5.52億。這是支付寶首次公布全球活躍用戶數量。
6月10日下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出席上合組織青島峰會的各成員國領導人共同會見記者並發表講話。
習近平說,我們一致指出,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是大勢所趨。各方將維護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權威性和有效性,鞏固開放、包容、透明、非歧視、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反對任何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各方將繼續秉持互利共贏原則,完善區域經濟合作安排,加強“一帶一路”建設合作和發展戰略對接,深化經貿、投資、金融、互聯互通、農業等領域合作,推進貿易和投資便利化,打造區域融合發展新格局,為地區各國人民謀福祉,為世界經濟發展增動力。
8月23日,阿里巴巴集團公布2019財年第一季度(2018年4月到6月)業績顯示,收入同比大增61%達到809.20億元,連續6個季度保持超過55%的高速增長。收入增幅超出包括彭博、路透等機構分析師預期,在全球範圍內領先的互聯網企業中,包括FANG(Facebook、亞馬遜、NETFlix與谷歌)在內,只有阿里巴巴的增速超過了50%。
值得註意的 ,本季財報中,阿里巴巴宣布了多筆重大投資,包括對於餓了麽95億美元的全資收購、餓了麽及口碑收到超30億美元投資承諾;阿里巴巴和菜鳥對中通完成對中通快遞的13.8億美元投資,以及菜鳥和圓通快遞對香港港國際機場建設數字物流中心的15億美元投資;對分眾傳媒14.6億美元的投資。顯示持續強勁增長表現下,阿里巴巴在新零售、全球化、技術等領域加碼投資布局未來。
阿里巴巴集團首席財務官武衛對此表示:“我們又收獲了一個出色的季度,集團總收入增長達61%,不計一次性項目的影響,季度盈利增長強勁。很高興在如此巨大的規模體量下,我們的業務依然能夠展現優勢、快速成長。集團各個主要業務板塊,包括核心電商、雲計算及數字媒體和娛樂的卓越增長,均印證了我們面向未來的客戶體驗、產品、技術及基礎設施的投資戰略。通過為企業客戶、合作夥伴及消費者帶來獨特的價值,我們有信心能夠繼續擴大自身的市場領先地位。”
持續面向未來的堅定投資,正是阿里巴巴集團在過去幾個季度保持高速增長的重要因素。
新零售投資打通線上線下
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季度,阿里巴巴集團最大規模的一筆投資,是5月間完成的對餓了麽的全資收購。餓了麽估值95億美元,是中國領先的線上食品配送平臺。
財報披露,阿里巴巴設立了一家控股公司,將作為本地生活服務的旗艦公司,持有餓了麽和口碑兩大業務,並已收到超過30億美元投資承諾,餓了麽的外賣服務和口碑的到店消費將形成更緊密的協同。放大阿里巴巴新零售的視野,電子商務、線下零售和本地生活的界限已被打破,除了餓了麽和口碑,盒馬、高鑫零售等業務單元之間,也在加速發生化學反應。數據顯示,2019財年一季度中國零售業務的新零售項目(包括進口業務、盒馬鮮生、銀泰百貨等)收入同比增長超過340%。
財報指出,高鑫零售(即“歐尚”和“大潤發”的母公司,中國最大的線下零售企業,阿里巴巴持有約31%的股權是其第二大股東)已開始采用盒馬鮮生的技術和服務,包括按需配送服務、生鮮食品的聯合采購和供應鏈管理。在4到6月的這個季度,盒馬鮮生和大潤發還成立了名為“盒小馬”的合資企業,探索線下新零售業態。
阿里巴巴新零售的活力不斷增強。8月推出的88VIP會員計劃,將天貓、餓了麽、優酷、淘票票、蝦米音樂等權益全面整合,電子商務、O2O、文化娛樂等不同需求被統一的會員計劃涵蓋,無疑強化了阿里巴巴生態對用戶的吸引力。同月,阿里巴巴宣布和星巴克達成“新零售”戰略合作,餓了麽和盒馬鮮生推出的“外賣星廚”都可配送星巴克的外賣訂單。
為了強化阿里巴巴新零售生態的競爭力,阿里巴巴在這一季度繼續強化物流投資,夯實商業基礎設施。2018年5月,阿里巴巴和菜鳥以13.8億美元投資收購了中通快遞約10%的股權,旨在和領先的高成長快遞公司共築高效率的物流體系。
持續投資技術
阿里巴巴持續加大涵蓋新零售、物流、支付、雲計算等不同業務單元等技術領域的投入,雲計算即是典型。在這一季度,阿里雲推出了超過660種新產品和功能,其中超過150種專註於大數據、人工智能、數據管理、安全和物聯網,其中包括幫助客戶快速發展工業微服務和機制模型的工業物聯網(IIoT)平臺supET,不斷叠代的優質服務增強了阿里雲對客戶的吸引力,雲計算收入本季度同比增長93%。阿里巴巴表示,將繼續投資,為雲客戶提供有價值的服務以擴大市場份額。
今年以來,核心關鍵技術投資備受國人關註。2018年4月,阿里巴巴宣布
全資收購中天微系統有限公司,在布局芯片產業發展上更邁進一步。中天微是目前中國大陸唯一大規模量產自主嵌入式CPU IP Core的公司,面向多媒體、安防、家庭、交通、智慧城市等物聯網領域,全球累計出貨超過7億顆芯片。這不是阿里巴巴在芯片領域的第一次布局,此前阿里巴巴曾投資過Barefoot Networks、耐能(Kneron)、翺捷科技(ASR)等芯片公司。
阿里巴巴在芯片領域的投資,正展現出阿里巴巴投資的前瞻性。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4月在日本早稻田大學表示:“雲計算時代正在到來,未來將是一個物聯網世界,絕大部分用電的東西都會內置芯片,“所以我們需要廉價的、高質量的、多元化的芯片,各行各業都需要。”阿里巴巴加碼芯片投資,如同2009年阿里巴巴率先啟動雲計算業務一樣,都源於對未來趨勢的預判。在過去近20年里,對未來的洞察力是阿里巴巴保持業務高增長的重要原因。
繼續深度布局國際化
2014年,阿里巴巴集團明確將“全球化”作為公司戰略之一。今年以來,雖然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出現波動,阿里巴巴的國際化步伐也沒有停止。阿里巴巴仍然把推動普惠式全球化的落地,作為公司關鍵的業務方向。
阿里巴巴作為全球電子商務的翹楚,持續加大在海外尤其是亞太地區的新零售布局。此前,阿里巴巴已經控股了有“東南亞淘寶”之稱的Lazada,投資了印度尼西亞最大的電商平臺Tokopedia,在2019財年一季度,又全資收購了巴基斯坦最大的電商平臺Daraz Group。海外電商業務取得比國內市場更高的同比增長,2019財年一季度國際電商零售業務收入同比增長了64%。
菜鳥也在加快全球化的步伐。2016年阿里巴巴提出eWTP(全球電子貿易平臺)計劃,eHub(國際貿易數字中樞)是阿里巴巴“全球運”戰略的重要節點。本季度,菜鳥網絡與馬來西亞海關合作,在吉隆坡機場附近打造第一個海外eHub,這將成為菜鳥智能物流骨幹網的重要節點。
上述業務展現出阿里巴巴國際化的突出特點,堅定投資平臺,堅定投資基礎設施,讓阿里巴巴的數字化能力服務更多國家、更多消費者,也為阿里巴巴開拓未來增長空間。
以清晰戰略投資未來
阿里巴巴自創立以來,戰略思路一直非常清晰。阿里巴巴強調的“經濟體”概念,就是阿里巴巴和螞蟻金服生態的大融合。
在阿里巴巴履帶式前進戰略的指導下,領跑的業務始終是帶動阿里巴巴加速成長的引擎。根據此前的部署,在2017年到2019年領跑的業務是螞蟻金服。2019財年一季度,螞蟻金服完成了140億美元規模的增資,估值達到1500億美元。螞蟻金服價值的大幅度增長,正是阿里巴巴生態持續健康發展的一個註腳。
阿里巴巴始終堅持戰略投資和實業投資的屬性,為構建面向未來的商業基礎設施夯實基礎,隨著螞蟻金服、菜鳥和其他新零售業務的持續增長,阿里巴巴經濟體的整體資產也在持續增值,經濟體的基座也被日益夯實。
由於螞蟻金服估值顯著上升,螞蟻金服股權獎勵公平值隨之提升。財報顯示,授予員工螞蟻金服相關的股權獎勵非現金開支達到111.8億,股權獎勵總開支達164億。截至2018年6月,阿里巴巴在美國上市近4年來累計的股權獎勵已達804.85億,在中國互聯網企業中居第一位。這源於阿里巴巴一直以來堅定的信念,投資人才就是投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