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眾銀行VS網商銀行 騰訊、阿里旗下銀行的PK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5885

浙江網商銀行。(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圖)
近期,作為首批獲批的民營銀行,騰訊旗下的微眾銀行與阿里旗下的網商銀行分別公布了2016年年度報告。
報告顯示,微眾銀行與網商銀行在2016年度均實現了扭虧為盈,且營業收入擴大為2015年的10倍。在全國首批五家民營銀行當中,網商銀行資產規模與營業收入最高,而微眾銀行的利潤最高。
同時實現了大跨步發展的兩家銀行,依托於騰訊、阿里這樣的巨頭企業,發展方向卻並不相同。目前來看,微眾銀行更聚焦於消費信貸,而網商銀行更多為阿里體系內的商戶提供金融服務。
營業收入均增10倍
微眾銀行,全稱“深圳前海微眾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為原平安集團副總經理、現微眾銀行董事長顧敏。該銀行註冊成立於2014年12月16日,註冊資本42億元。控股股東為深圳市騰訊網域計算機網絡有限公司(持有微眾銀行30%股權)。
網商銀行,全稱“網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為螞蟻金服CEO井賢棟,註冊成立於2015年5月28日,註冊資本40億元。控股股東為螞蟻金服,持有股權比例達到30%。根據阿里巴巴(BABA:NYSE)2016年年報,螞蟻金服的實際控制人為馬雲。
2016年,微眾銀行營業收入24.5億元,比2015年的2.3億元增長10倍以上。其中,利息收入18.4億元,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5.6億元。利潤方面,2016年首次實現盈利,凈利潤4.01億元,而2015年為虧損5.8億元。
再看網商銀行,2016年營業收入26.36億元,同樣比2015年的2.52億元增長10倍以上。凈利潤3.15億元,2015年為虧損0.69億元。
二者相比,網商銀行營業收入更高,而凈利潤低於微眾銀行。

根據兩家銀行2016年年報整理(資料圖/圖)
兩條路徑
查看微眾銀行年報可以看到,其扭虧為盈的關鍵在於一款叫做“微粒貸”的產品。
“微粒貸”作為全線上運營的信貸產品,基於大數據風控技術,依托微信和手機QQ提供個人小額信用貸款。截至2016年末,“微粒貸”產品累計發放貸款1987億元,筆均放款約8000元,主動授信超過7000萬人,開通用戶超過1500萬人。
可以對比的是上線一周年時的數據,截止2016年5月,“微粒貸”累計放款超過400億元。兩相對比,也就是說在2016年剩下的7個月里,放貸規模猛增了約1500億元,是從前的將近5倍。
截至2016年末,微眾銀行資產總額為520億元,同比增加424億元,增幅440%。其中,各項貸款余額308億元,同比增加269億元,增幅697%。不良率為0.32%。
可以看到,微粒貸上線兩年來,放款規模迅速放大,利息、手續費收入大增,覆蓋資金成本以及各種開發支出,利潤也得以轉負為正。
微粒貸之外,微眾銀行還有汽車金融類的產品,其與多個互聯網平臺合作,將信貸產品嵌入消費場景,發展電商二手車平臺融資服務。“微車貸”年末貸款余額達到55億元,比年初增長了22倍。
網商銀行的路徑與微眾銀行不同,它針對的不是社交網路中的每個個體消費,而更多聚焦於阿里電商體系內的小微企業與農戶。
網商銀行的核心產品是“網商貸”和“旺農貸”。其中“網商貸”圍繞阿里巴巴、淘寶、天貓等電子商務平臺,向賣家推出淘寶貸款、天貓貸款、阿里貸款等產品,保證賣家的融資需求。截止2016年末,已為超過277萬小微客戶融資。
在農村市場,結合阿里巴巴集團“千縣萬村”計劃,利用“村淘合夥人”模式,結合消費品下鄉、農產品上行以及農村生態圈等信貸場景,推進農資農具購買以及農產品上行等特定金融服務。截至2016年末,涉農貸款余額37.6億元,余額客戶數26.8萬戶。全行信貸余額中約11%為涉農貸款。
可以看到,依托騰訊與阿里,微眾銀行和網商銀行根據母平臺的特點,發展出了不同的金融路徑。
有望進入銀行業百強
在五家民營銀行以外,微眾銀行與網商銀行在整個中國銀行業處於什麽地位?
虎嗅網的一篇文章做出了對比:在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的2016年中國前100家銀行排名(按核心一級資本規模排序)顯示,進入全國銀行業前100強的銀行最低資產總額在900億左右,另外有多家銀行資產規模在1000億左右。
微眾銀行去年資產規模增長超4倍,網商銀行資產規模也翻倍。這意味著如果延續這樣的增速,基於目前五六百億的基數,兩家銀行在2017年有望進入全國銀行業100名左右(以資產規模計)。
微眾銀行客戶主要是個人用戶,借款用途主要是個人消費,隨著大數據風控模型逐步成型,客戶增長可能更具爆發性。基於微信和QQ的數億活躍用戶,潛力可期。
網商銀行客戶主要是電商商戶與農戶,生產性貸款居多,客戶數量會少於微眾銀行,不過單個客戶貸款金融更高。雖然阿里並未公布整體商家數量,不過目前口碑平臺上的入駐商家就超200萬,再加上阿里B2B、淘寶、天貓、速賣通、支付寶、菜鳥的商戶,數量應該遠超目前網商銀行的客戶數,可挖掘的客戶數量也是巨大的。
這兩家銀行都是互聯網銀行,背後股東可以提供用戶資源與數據。隨著線上風控模型的完善,在不考慮資金供給的前提下,未來客戶數量有實現指數級的增長。
另外,由於兩家銀行2015年剛開始營業,形成的營收與利潤基數都比較低,所以2016年增速驚人。隨著基數的擡高,以及獲取新客戶難度可能逐漸加大,二者的增速應該會回落,營收和利潤的大幅增長不會是常態。
微信PK短信 腾讯“挑逗”运营商
1 :
GS(14)@2011-01-30 15:27:49http://www.21cbh.com/HTML/2011-1-25/wNMDAwMDIxODIwNg.html
短信,中国电信运营商最为成功的增值业务,正遭遇腾讯的虎视。
1月21日,腾讯公司悄然推出了一款针对手机应用平台的免费短信软件——腾讯微信。用户通过下载注册腾讯微信,可以实现跨运营商、跨手机操作系统的“免费”短信互发。
“推出微信,腾讯在进一步挑战运营商的利益底线。”1月24日,业界人士对记者表示。事实上,由于在传统PC客户端、手机终端中,腾讯的即时通讯软件QQ以及附带的视频、语音聊天功能,并拥有庞大而粘性的用户群体,腾讯一直有着“中国最大的虚拟运营商”之称。
“微信,能发照片的免费短信。”——这是在刚刚上线的腾讯微信首页的广告语。根据腾讯的介绍,微信是一款专门为智能手机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应用程序,“我们使用的是与电子邮件或网页浏览器相同的网络通讯方式”,而且微信用户只需要支付运营商流量费用。
据腾讯方面介绍,微信通过走GPRS流量,1M流量1块钱,可以发上千条文字小消息。相比之下,目前运营商的短信标准收费为每条0.1元。基于上述优势,腾讯在其官网中公开叫板运营商的短信业务,称“短信是一种功能有限的旧有传讯方式,并且每条信息都会产生费用”。
“如此敏感的业务,腾讯选择在此时推出,着实让业界感到意外。”易观国际分析师胡志辉表示。多玩网副总裁林军在受访时则分析,腾讯推出微信业务,更多的出于“战略防御”的考虑。
2010年10月19日,一款功能简单到极致的跨平台基于手机通讯录的即时通讯软件KIK,在App Store和Android Market上线15天后,即吸引了超过100万用户下载。
很快在中国,2010年12月末,国内知名应用开发团队小米科技,研发的类KIK应用——米聊正式上线,并遭遇智能机发烧友的热捧。
“不断涌现的类KIK模式,让腾讯在手机客户端,这个未来的战场上,感到巨大的威胁。”林军分析,腾讯推微信业务的初衷,并不一定是针对运营商。但微信上线后,客观上对运营商的短信、彩信、飞信业务的冲击不可避免。
目前,腾讯仅提供iPhone版本的微信客户端,但根据腾讯官网的介绍,Android、S60V3等多个版本也即将上线。“腾讯微信将陆续覆盖几个主流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1月24日,一位腾讯客服人员在电话中告诉记者。
不同于新兴的小米科技,拥有庞大手机客户端基础的腾讯,此番涉足KIK模式,势必会对运营商的短信、飞信等多个业务构成威胁。
而在过往,腾讯与运营商的博弈由来已久。由于在国内手机终端中极为普及的手机QQ软件,大量采取流量包月的用户使用方式。作为运营商的中国移动,一直抱怨腾讯手机QQ业务占用的流量资源与其对运营商贡献的收入并不匹配。
《晚吹真PK》違規ViuTV開台半年首遭勸喻
1 :
GS(14)@2016-09-28 04:51:39【本報訊】通訊局早前接到15名市民投訴指,ViuTV深夜節目《晚吹-真PK》內容含粗言穢語,主持人施加的懲罰意識不良和不雅等,對兒童及青少年造成不良影響,超出「家長指引」或「成年觀眾」類別節目播放尺度。通訊局昨裁定投訴成立,但考慮到開台半年的ViuTV首次違規,決定發出強烈勸喻,籲須嚴格遵守《電視節目守則》。
首3集接15宗投訴
《晚吹-真PK》於今年4月9日首播,逢周六晚上11時半後播放。首3集播出後,通訊局即接獲15宗投訴,有投訴指該節目內容與暴力、危險和性有關,意識不良令人反感,又指主持人作出等同酷刑、虐待及變態行為,包括被人以廁所泵泵其乳頭,將嘉賓的襪子塞進口中,兩名主持人乳頭夾上橡筋拔河,及用口傳活蟲,畫面亦出現一碟活蟲的特寫鏡頭等。通訊局認為主持人施加的懲罰屬於品味低劣、不雅及毫無意義,即使節目在深夜播放,並播出勸喻字句,觀眾一般都不會接受;又指ViuTV沒以負責任的手法播放節目,引起觀眾反感,故決定投訴成立。
ViuTV回應有關節目為輕鬆、諧趣惹笑及為小眾而製作的清談節目,以不矯飾的對話及用語、接受程度較高的觀眾群為對象。但考慮到該節目在深夜播放,節目開始前已提供勸喻字句及節目分類的資料,以便觀眾選擇是否繼續收看節目,而節目包括懲罰等內容應可接受在「家長指引」或「成年觀眾」類別節目內播放。節目主持KB回應稱,節目在周六深夜播放,亦有家長指引,「做出嚟都係想畀大家笑吓,個節目開頭都寫得好清楚,實有人唔鍾意睇嘅,咁唔鍾意睇嘅就唔好睇,鍾意睇咪睇吓囉」。■記者張文鈴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928/19784216
【郁啲就跌】行路成日無端端PK 可能條頸有事
1 :
GS(14)@2017-05-28 10:38:58原來落樓梯跌倒、行平路跌倒,就連轉個彎都跌倒,非因「論盡」,可能是頸椎有事。
身邊總有一兩人,又或你自己,會落樓梯跌倒、行平路跌倒,就連轉個彎都跌倒。他們當中,更有人游泳、踩單車、溜冰一概不曉,如此「論盡」,你也難免會取笑他「你係咪有病啊!」不過,早前網上流傳一個講法,指經常跌倒很可能是腦部有問題,到底是真是假?
腦外科專科醫生彭家雄表示,的確有不少人因為經常無故跌倒求醫,當中不乏年輕人。但他指年輕人因腦部疾病跌倒不算常見,「現在常見的,都是與頸椎疾病有關,智能手機出現前沒有這麼多此類問題。」他分享說,曾有一位年約三十的女病人,一個月跌倒三、四次,檢查後才發現是頸椎椎間盤壓住神經,因而經常「發軟蹄」,最終要施手術根治。
腦外科專科醫生彭家雄表示,年輕人經常低頭玩手機、坐姿不良和睡姿問題,引致頸椎間盤突出,壓住中樞神經。「這會令下身間歇無法用力,繼而踏錯步跌倒。」
要知道自己常跌倒,是否與頸椎有關,可檢查三點:1.經常抑或偶爾「發軟蹄」;2.是否只在落樓梯時跌倒;3.有否肩頸痛。一旦三點全中,醫生建議盡快求醫。
彭醫生解釋,年輕人經常低頭玩手機、坐姿不良和睡姿問題,都是頸椎椎間盤突出的成因,嚴重會壓住中樞神經。「中樞神經受壓,會令下身間歇無法用力,繼而踏錯步,令人在平地行走都會跌倒。」腦科醫生要診斷是否頸椎有事導致跌倒,一般會先排除是穿錯鞋或步姿不當,再問以下三個問題:(一)經常抑或偶爾「發軟蹄」?醫生問症時會問:「有沒有『發軟蹄』?是一天由早到晚,整天都無力,抑或偶爾無力?」彭醫生指出這一點非常重要,醫生要了解病人「發軟蹄」的密度。因頸椎病而常跌倒的人,通常只會偶爾覺得雙腳軟一軟,長時間腳軟或是早期中風等更嚴重問題。(二)只有落樓梯時跌倒?是否行平路、行斜路時都會跌倒?抑或只有落樓梯時跌倒?「其實落樓梯會跌倒,但上樓梯時沒問題十分常見。」彭醫生說落樓梯時,我們雙腳要用力鎖緊關節,故如果你只得落樓梯時會跌倒,很可能只是膝關節弱。相反,假如行任何路都會跌,則可能是頸椎病。(三)有否肩頸痛?彭醫生:「頸椎病壓住神經,不但會令人容易跌倒,亦會出現手痺或腳痺、其他無力的現象,也會令人頸緊酸痛和肩膊痛。」如果以上三點全中,醫生建議盡快求醫,以免情況惡化最終要做手術。不過,只要避免屈曲頸部,如少做「低頭族」、留意坐姿,以及睡眠時棄側睡採仰睡,就可減少頸椎問題。記者:黃凱婷攝影:蕭志南、張志孟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
http://fb.me/AS.AppleDaily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528/20036041
龍淵子﹕騰訊PK阿里巨人之戰
1 :
GS(14)@2017-12-18 03:35:02【明報專訊】上星期,在浙江烏鎮的一頓晚宴揭示了一場中國互聯網巨人未來的戰爭,當然這戰爭指的是良性競爭。這晚宴幾乎雲集了中國大部分的互聯網新科技公司領軍人物,晚宴居中的是騰訊(0700)馬化騰,旁邊有京東、網易、小米……可缺了老大阿里馬雲。媒體訪問馬雲,答案貌似灑脫,可也掩飾不了道長內心的酸,正常,這什麼意思?合起來孤立我嗎?哈哈,可能真是你太強了,不孤立你孤立誰。龍淵子覺得阿里騰訊未來兩三年肯定會短兵相接。
最近高鑫零售(6808)在港交所公告稱,淘寶中國提出強制無條件現金要約,以收購高鑫零售全部已發行股份,要約價6.5港元。隨後媒體報道,騰訊將重金入股永輝超市旗下生鮮超市超級物種,目前交易已完成。「新零售」板塊彷彿被這兩個重磅消息引爆,新零售戰場進入白熱化階段。
新零售戰場白熱化 爭先收購實體店
BAT三巨頭中,百度已經掉隊了。 去年,騰訊控股總營收1519億元,淨利潤414億元,今年一季度飈高50%以上;阿里巴巴則顯示總營收1583億元,今年第一季度增速達60%,全年淨利潤579億元。 與騰訊服務普通網民不同,阿里最初提供的是面向商戶的B2B業務,儘管借助淘寶和支付寶,阿里現在直接對接到千家萬戶的消費者,但從其業務發展的重點來看,搭建商業基礎設施,為生意人打造良性循環的生態,仍是其真正的野心。
騰訊發家,最早從做運營商增值服務,後來是QQ,最後才是遊戲,從找到社交+游戲賺錢套路開始,基本上就一路躺着掙錢,除了張小龍的微信,騰訊所有的產品全部都是圍繞社交導流遊戲來賺錢。視頻業務可能例外,但視頻暫時也不賺錢。
騰訊在社交領域堪稱獨孤求敗,阿里仍不能高枕無憂。從慧聰、中國制造、環球資源,再到ebay、卓越、亞馬遜、京東、當當、唯品會,阿里的升級之路充滿了攔路虎,好不容易挺到了今天,微信支付又來攪局。雖然兩大巨頭的業務重疊還不明顯,但競爭早就開始了。
業務重疊雖不明顯 競爭已開始
舉個例子來說,騰訊和摩拜達成合作,阿里巴巴就拉攏了ofo、永安行、哈羅單車,開通支付寶免押金騎行服務。
馬雲提出了五個新概念:「新零售、新製造、新金融、新技術、新能源」,雖然到2016年底,電商佔比仍高達86%,但其他業務開始發飈。比如阿里雲,連續第8個季度營收保持三位數增幅,全年收入67億元,菜鳥網絡到2016年底,日均投遞包裹近6000萬個,並早已開始佈局海外,這可不是純物流設施佈局,而是與計算能力結合、提前匹配需求的投送能力。
在文化娛樂方面,從阿里影業(1060)、優酷土豆到UC,阿里快速佈局,去年有接近300%的收入增速,總額達39億元。
與阿里對接的螞蟻金服,估值已突破600億美元。至於上游實體,阿里雲的雲計算平台和大數據處理能力,還有阿里電商天貓淘寶的平台能力,同時引入銀杏谷資本、雲鋒基金、豬八戒網、洛可可等企業為創業者提供全鏈路創新創業服務。
騰訊的崛起,從產品開始。微信用戶已達9億多,手中全國最多最活躍的用戶,是騰訊一切溢價和想象空間的來源。騰訊的盈利大頭,始終是遊戲,從PC時代,到手機時代,從來如此。2017年第一季度,網遊收入佔比近55%。利潤上,也是絕對支柱。不過,近年來,騰訊也開始佈局傳統業務之外的拓展,包括人工智能、AI雲服務和全球化佈局。
兩者路線不同 市場大可各據一方
騰訊雲已經開放硅谷數據中心,並宣布將於年內陸續新增德國法蘭克福、韓國首爾、印度孟買、俄羅斯莫斯科等四大海外數據中心,同時還會完成美國硅谷和香港數據中心的擴建,以進一步滿足區內客戶對雲計算服務的增長需求。 今年第一季度,騰訊包含支付和雲服務在內的「其他業務收入」達到76億元,首次超過網絡廣告。
阿里巴巴延伸的是服務能力,騰訊延伸的是變現能力。兩大巨頭,分別走着不同的路。誰更牛,現在沒答案,龍淵子的答案就是太平洋之大容得下兩個巨人。人家美國一個3億多人口的國家,都可以有五六家5000億美金市值的科網巨人——FAANG。
[龍淵子 清源茶舍]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0023&issue=20171211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