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上遊擡價PTA暴漲,江浙織造企業難以承受之重

8月份的江浙織造市場,在經歷高溫的同時,也交織著原材料成本高漲及環保的嚴控。

“今天早上我收到的消息是每噸漲了500元。”吳江駿騰織造有限公司(下稱“駿騰織造”)董事長李光鋒這樣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李光鋒表示,從今年過完年到現在,原料絲的價格基本上一直在漲,這兩個月漲得比較厲害。過年前是9000元/噸,現在漲到了1.5萬元~1.9萬元/噸。吳江這邊一噸最少漲四五千元了,有些新品原料則漲了100%。

駿騰織造位於蘇州吳江區盛澤鎮,以紡織制造和貿易為主,一年有3億~4億元的營業額。“從8月開始,原料絲價格就以每天500元、1000元的速度在漲。等前面的訂單做完了,下面的訂單就沒辦法做了。我們的供應商也說承受不了了,等機器上的這批訂單做完,他們也要停產了。”李光鋒焦慮重重地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從今年7月底開始,化纖原料絲漲價,使得長絲織造市場風波不斷。不單單是蘇州吳江地區,這場風波已席卷整個江浙織造市場,嘉興桐鄉、臺州椒江等多地織造協會還發出了聯合抵制上遊化纖企業的倡議書。

與此同時,吳江地區噴水織機的管控亦愈發嚴厲,吳江盛澤又實行“開三停一”限產,織造企業更是雪上加霜。

第一財經記者通過采訪江浙地區的紡織制造企業了解到,紡織行業原本利潤就不高,如今原料絲價格上漲,導致其利潤基本上是沒有了,有的甚至出現了虧損。

而究其原因,既有PTA(大宗有機原料之一,主要用途是生產聚酯纖維即滌綸等)期貨暴漲的因素,也有上遊化纖企業趁機翻倍漲價的原因。而目前消費者消費能力有限,上遊價格的壓力難以傳導,本輪原料價格上漲基本上是消化在織造企業這一塊。

原料絲價格大幅上漲

繼桐鄉、紹興等地的織造協會聯合抵制聚酯工廠後,臺州市椒江區紡織行業協會也在近日發出了停產倡議書,加入了抵制原料漲價的行列,一時間在網上掀起了不小的波瀾。

臺州市椒江區紡織行業協會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椒江的紡織制造企業主要生產防水布和箱包布的面料,原料價格已從6月份的1萬~1.05萬元/噸,上漲到了現在的1.3萬~1.35萬元/噸,利潤率則是從漲價前的5%~6%,滑落到現在的1%~2%。“如果再把固定資產折舊進去,目前就是虧損的。”

該負責人表示,“跟以往的漲價相比,這次漲幅大,持續時間也長。”

而跟臺州椒江相比,以生產服裝面料為主的蘇州吳江地區,其紡織制造企業受此次原料絲漲價的影響更大。“紡織行業利潤本就不高,現在原料絲價格差不多漲了三分之二,利潤基本上是沒有了,有的甚至是出現了虧損。再漲下去我們就沒辦法做了,差不多快接近停產邊緣了。”李光鋒對第一財經記者談道,在目前狀況下,小企業根本沒法繼續生產,像他們邊上的企業產量基本都已減半。

李光鋒的企業主要是日本訂單多一些,利潤空間相對大一點,他表示,如果不是這個原因,他們老早就考慮停產了。

做羽絨服和風衣夾克面料的金倫(蘇州)織造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奔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次原料價格上漲對他們的影響很大,“我們個別產品的原料漲幅已經超過30%,漲幅基本上從原來的1.3萬~1.4萬元/噸漲到現在的1.7萬~1.8萬元/噸,也有個別從原來的1.5萬元漲到現在的2萬元出頭,漲了5000多元。”

“目前的原料價格,已經超出了企業所能承受的範圍。整個行業每年的產品盈利能力相對來講比較固定,盈利點在7%~12%之間。現在,能維持得好的企業盈利點在5個點左右,但如果算上所有的成本,有可能是保本賣或是虧本賣。”王奔告訴第一財經。

他說,目前吳江地區減產的企業比較多,停產的應該沒有,“生產型企業有一個弊端,工廠不能停,因為有員工、機器設備和銀行融資等多方面的負擔,一旦工廠停產,對其融資、對底下的員工和後期的客戶都會有一定的影響,所以現在是沒辦法停產,個別產品如今都是在虧本賣。”

椒江區紡織行業協會負責人也對記者表示,雖然他們發了停產倡議書,但是要留住並養活工人,即使現在利潤很低還是要接單生產。

“原本以為這次價格上漲是暫時性的,我們就在前期準備了約5000萬元的原料庫存備著。但此次的上漲持續周期太長,加之今年銀行對紡織行業又不怎麽支持。當初未漲價時進的那批原料基本已經用完,接下來進原料必須要按現在的價格買。我們現在只能維持著做,也希望能停止漲價。”李光鋒一臉焦慮。

不過,“今年還好,現在的生意還處於淡季,如果忙一點的話,基本上染費也要漲價。今年染費還沒漲,如果它再漲價的話,(我們)根本就撐不了了。”李光鋒對記者補充道。

圖片來源:綢都網

PTA暴漲和化纖企業擡價

對於這次原料絲價格上漲的原因,王奔對第一財經分析,主要有兩方面,一則是PTA期貨暴漲,二則可能是上遊化纖企業擡價。“單純地從PTA的漲價來說,可能跟中美貿易摩擦也有關系,漲幅也很有可能是通過幾個大的上遊生產商哄擡期貨。”

自6月20日PTA期貨市場便開始處於大幅上揚趨勢,進入8月後,市場漲勢更為猛烈,不斷刷新近4年高點。

一位從事期貨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從PTA指數看,6月1日結算價5728元,8月23日白天的結算價為7702元,這期間漲了2000元,相當於漲了35%。

金聯創分析師張潔在分析此次PTA價格大幅上漲的原因表示,單就聚酯產能來看,今年國內聚酯產能已增加400萬噸,而國內PTA產能暫無擴張,市場供需基本面已處於相對緊平衡階段,且下半年聚酯企業仍將有近240多萬噸產能投放,雖然福化其150萬噸PTA裝置預計將於4季度投放,但仍有諸多不確定性,因此今年PTA供需端將處於偏緊格局,對市場形成較有力支撐。

針對PTA指數的上漲趨勢,鄭州商品交易所曾於8月7日晚間出手抑制PTA暴漲,出臺調高手續費措施,然而依舊難以阻擋PTA期貨上漲的步伐,PTA1901合約日增倉21.29萬手,漲幅達到3.38%。而部分聚酯工廠顯然未受到影響,包括恒力、榮盛等報價普遍上漲50~100元/噸。

面對江浙地區織造協會的聯合抵制,聚酯工廠一方也發聲訴苦,表示成本上漲實屬無奈,這是由於近期伊朗局勢撲朔迷離,使國際原油和PX持續創新高,逼迫他們化纖企業不得不漲價。

不過,對於上述化纖企業的訴苦原因,李光鋒表示不認同,他稱,原油漲價幅度沒像原材料漲價這麽多,“原油最多漲了七八美元,這個價格漲幅對化纖企業影響不大,對應我們的原料絲漲一兩千元那是正常的。但化纖企業現在趁著這個勢頭翻著漲,本身漲200元的,他們就漲400元,本身漲400元的,他們就漲800元。原料絲的價格,每噸至少漲了四五千元,高的每噸都漲了1萬元左右了,他們的利潤空間肯定很大。”

王奔也同樣認為,原油價格是在漲,但漲幅不大。

與此同時,吳江地區噴水織機管控愈發嚴厲,吳江盛澤又實行“開三停一”限產,對目前的織造企業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2017年6月,吳江區召開噴水織機專項整治動員大會,部署未來三年的整治工作。

根據會議部署,即日起,吳江區將禁止新增任何噴水織機,其中包括已經批準備案但未投用的噴水織機。同時,按已經制定的淘汰方案,吳江區將逐年淘汰落後設備、壓減落後產能,確保到2019年年底,吳江區噴水織機總數從34.2萬臺減至23.8萬臺,而中水回用率則從目前的10%提升至100%,全面消滅劣五類水質。

資料顯示,2017年吳江地區共淘汰噴水織機44408臺。

李光鋒告訴記者,他了解到的情況是,吳江地區的噴水織機管控,目標是2017年淘汰12%,2018年淘汰9%,2019年淘汰9%,三年吳江地區總共要淘汰30%的織機。

近日,吳江平望對2018年度減噴淘汰工作又提出了具體要求。未達到2018年度臺機稅收分類標準下限的“黑戶”噴織企業,其噴水織機全部淘汰;未達到2018年度核定臺機稅收分類標準下限的“白戶”噴織企業,其原有核定噴水織機汙水接管臺數核減20%,核減臺數不得恢複。

李光鋒告訴第一財經,噴水織機管控,“開三停一”限產,再加上原料價格上漲,這使得基本上盛澤中小型企業沒辦法生存。有的自動淘汰掉不做了,有的有環保指標的還繼續做。

王奔對記者分析道,“開三停一”限產,部分影響是客戶的流失,本身生產成本也會上漲,對於企業的盈利能力也會造成降低。因為在停工期間,企業照樣要給工人開工資,同時還需支付其它成本費用。

“同時,這對整個產業的品質提升影響也很大,雖然我也有做設備方面的更新淘汰,但‘開三停一’對整個產能包括生產的間歇性會造成很大影響。做持續性生產,它的品質、產能、產量各方面都比較可控,你要是間歇性停產,就會造成產品的品質有所下降。”王奔說。

價格壓力難以傳導

面對這種處境,織造企業如何尋找解困之路?

王奔對第一財經表示,他們試著向上遊企業反映過,但效果不明顯。上遊化纖企業屬於資源性產業,不會為了誰去做價格調整,“他們是偏壟斷型的,不像下遊企業數量多,吳江地區紡織制造企業有3000多家,但上遊化纖企業國內知名的也就二三十家。”

臺州市椒江區紡織行業協會負責人也對第一財經記者坦言,他們雖然發了停產倡議書,但目前沒有企業停產。“其他地方的紡織行業協會發停產倡議書,我們也跟進一下。目的就是讓下遊企業知道我們目前的處境,以便在協商時能夠給我們的織造企業加一點價。”

王奔告訴記者,他們也有跟上遊原料供應商協商,使用一個類似於保價的方式,即織造企業提前把相關資金打到上遊的原料供應商賬戶里,以此將需要的原料價格鎖定在一個區間內。

王奔稱,目前其應對價格上漲的主要方式是跟下遊客戶進行戰略合作,共同應對上漲行情。“對下遊客戶,我們會在價格上適當地進行調整。但一般情況下,下遊的價格漲幅沒有像上遊漲得這麽高,中國整體的經營環境還是以買方市場為主,而價格上漲基本上是消化在我們織造行業這一塊。”

一位資深業內人士也對記者表示,目前消費升級的勢頭減緩,購買力有所觀望。“價格上漲很難傳導下去,若是成品布的價格上漲就會賣不出去,內銷壓力大。”李光鋒也如是說。

接下來,如果原料價格繼續上漲,企業將如何面對?

“如果真到了那天,我們承受不了或者我的下遊客戶承受不了的時候,我們可能會選擇間歇性地停產。”王奔對記者表示。

“我們首先會減產,接下來有可能會停產,因為屆時接了訂單就是虧損,本身利潤空間就一點,現在不停產主要是為了維持工人。”李光鋒無奈地表示。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黃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754

蔡東豪:「中國市場出色至難以置信。」

1 : GS(14)@2012-05-03 00:05:11

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fin/20120502/85099
「中國市場出色至難以置信。」
蘋果CEO庫克

幾百年,不停有外國商人被內地市場迷惑──每個內地人多穿一對鞋、多食一個漢堡包,大都失望而回,因為內地市場未必如想像中之大,或者內地人就是不喜歡這種產品。過去一段時間,我看好蘋果,主因之一是內地市場。熱愛蘋果產品的程度,我覺得內地人比美國人有過之而無不及。
蘋果在內地可以大好的原因,除了產品的本身優勢,還包括2個特殊因素:1. 香港人和美國人手執一台iPhone屬例行公事,iPhone卻是內地中產的身份象徵,內地人才開始愛上iPhone;2. 內地甚麼都有假,但假iPhone卻不多見,因為難冒認,我見過所謂山寨版iPhone,外形笨至根本無人會買。蘋果最新季度業績,盈利上升94%,繼續好到無人信。內地生意是去年同期的5倍,佔營業額2成,是美國以外最大市場。過去一年,在內地關於蘋果的新聞都是負面,例如血汗工廠、版權糾紛等,內地人一於少理,以行動投蘋果一票。庫克形容內地市場表現是冰山一角,我信。

蔡東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069

零售業,優勢難以持久的行業

1 : GS(14)@2012-09-05 12:49:17

http://xueqiu.com/7211544918/22196505
時間海郭榮:
零售業,優勢難以持久的行業
09-03 22:43
回覆
胡龍飛 [雪球運營] :
@堅信價值 兄,@牽牛星 李老先生也和你一樣的感慨啊
09-04 08:54
回覆
牛6牛6:
中國的百貨公司是零售業麼?
各個地方的百貨公司一般都佔據當地核心商圈的物業,並且地方保護嚴重,都是當地的地頭蛇。即使是租來的物業,一般都是長租約。雖然租金遞增條款,但大多是確定性的漲幅,因而租賃成本是已知並可控的。
與國外相比,中國百貨公司毛利低的原因與其主要採用聯營+佣金的模式有關,而不是像國外一樣採取「買斷」的模式。在聯營+佣金模式下,商場收的是場地費。貨不會砸在自己手裡,沒有庫存風險,也不會承擔商品價格波動的風險。風險小,因而毛利低。但是百貨公司又是代商家收款的,現金流是從他那裡走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報表上會有很大的收入、成本、預收款等。但以從經營的本質上講,中國的百貨公司是二房東,經營的是租賃業,主要賺取租金收入。收租婆而已,其實經營難度不大。
國外的百貨公司一般都是採取買斷經營模式,購進後銷售。像美國JC PEnny 和Sears Holding等,毛利率一般在20%以上,像百盛、銀泰等也有一定比例的買斷經營,毛利率也會提升。這種模式的風險要大一些,貨賣不出去就砸在自己手裡了,還得承擔跌價風險。
09-04 10:41
回覆
Zugspitz:
這篇文章確實說到了零售的很多缺點,但也不是絕對作者所說的情況。
首先,零售和航空業是有很大區別的!航空業的固定投資增加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簡直是殺手;所有工業類企業很少能夠通過很少資本撬動很大股本收益的,看看最近的濰柴動力我真是心有所寒。濰柴要搭上近一年的淨利潤(如果是以一般年份來看,很可能是3-5年的淨利潤)去做一次看似很美好的收購,僅此一項夠股東受的。而零售業則慢慢變得聰明,物業開始自建而且自己持有,這已經是很明顯的趨勢了。
其次,路徑依賴的心理法則依然很強大。我還是那個例子,看看七星路上連著3見tesco(樂購),這麼大的賣場,你很難想像那種人去樓空的感覺!!!當人們習慣了去一個地方購物休閒,特別是每次去都是快樂的時候,你不得不承認原來自己也不總是喜歡新鮮。購物一樣,購車一樣,任何一種能夠激起你感覺的因素都會左右你的行為。蘇寧打造的超級大賣場,就是一次非常巨大的進步。一旦成功,會有非常持久的生命力。在人人認為沒有護城河的地方,恰恰有著最深的護城河。若干年後上網購物習慣了易購(也許是京東)琳瑯滿路,送貨服務,以及便宜的退貨甚至試用,你就離不開了。
最後:沒有什麼企業的護城河是永久不變的,作者對這一點過於強調了。我總是震驚與世界五百強和道瓊斯指數的變化,一百年來滄海桑田。如果你放眼歷史長河,發現唯一不變的是變化。但是在一個有限時間的趨勢是可以保持不變甚至你會以為沒有任何變化。企業適用的能力,永遠是管理學教授們爭論的焦點。永遠有一群人在適應,跟隨,推動變化。與其感嘆沒有永久的護城河,還不如好好耐心去尋找這樣的人群。
巴菲特和芒格說了很多很多零售業的壞話,如果你看滾雪球,他們又一次失敗的百貨業收購。當然裡面還有一段兩百貨公司的經理挖空心思競爭的片段,就是那個數衛生紙片數的那段。巴老失敗的投資並沒有停止他對百貨業,零售業的好奇心;他看了50年可口可樂的報告,我打賭他也看了30年沃爾瑪的年報。但是合適的價格,合理的投資回報率以及控股的需要;巴老的策略使他沒有去買沃爾瑪,但是他持有多種內布拉斯加家具超市多年,這是一家正在擴張的超市。我甚至為巴老說了那麼多零售的壞話而偷偷高興,這樣我就能少走很多彎路。我總是覺得如果我能找到一個能說服或者打敗巴老「壞話」的例子,那我就發財了。
我們不能因為巴老說了那麼多不好就不做研究,說一句零售業難以有持久優勢就不管了。如果你左右看不到你要的標定,也是是因為你拿著錘子再找釘子。
09-04 21:11
回覆
知己知味:
回覆@Zugspitz: 零售業有弊端,但網購未必就能一直低成本化。當稅收租金等受到同等待遇時,零售業的優勢就會凸現。更何況我們是佔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市場。 現在大部份零售業股票已經有了投資價值。
09-04 21:36
回覆
Zugspitz:
回覆@知己知味: 是呀,一個人口超過美國,GDP也要超美國的國家;零售沒有理由不出幾個牛股。
09-04 22:13
回覆
堅信價值:
回覆@Zugspitz: 是呀,同理,一個人口超過美國,GDP也要超美國的國家;航空業沒有理由不出幾個熊股。[哈哈]
$中國南方航空股份(01055)$ $中國東方航空股份(00670)$ $中國國航(00753)$
今天 07:16
回覆
堅信價值:
回覆@Zugspitz: 零售業裡物業和存貨的增加不是投資?租金、電費、人工不是固定成本?
零售業和航空業一個鳥樣:
(1)無論你人流和銷量是大還是小,你的租金、電費、人工費用都是那麼大,一樣都不能減少。你也不能實時調節賣場面積的大小。這個和飛機一樣,無論坐多少客,航油、機組、起降費、折舊,一樣都不能少,沒人坐的時候你也不能用魔術把飛機變小。
(2)零售業旺盛的時候,大家都瘋狂開店,爭奪份額。然後下行週期時,又是一輪賣場面積過剩。這個和航空業一樣,經濟好的時候,飛機的確坐得滿,但是大家又開始增加飛機數量,一兩年就又滿足了新增的週期需要。然後再過幾年就有來一期座位過剩,比上一個週期更大的過剩。
@胡龍飛
今天 07:26
回覆
熊熊babybear13:
回覆@堅信價值: 呵呵,總結就是沒有現金流,高槓桿,需要不斷借債投資的企業都很危險,在經濟上升期間可能發展非常快,但是在經濟下行期間就悲催了~零售業非常符合這一特徵。所以蘇寧在08年差點倒閉,國美更不用說了,這回危機再久一點,倒閉不是沒可能。
今天 07:30
回覆
李妍 [雪球財經旗下i美股分析師李妍] :
學習,另加一點,零售是個需要高度精細化管理的行業,體現在供應鏈管理、物流等各個環節
今天 09:19
回覆
matias:
回覆@熊熊babybear13: 我覺得格力也是其中一個。格力現階段的競爭優勢是其獨特的類金融的家電模式,說透了,他就是一個擁有生產基地和設計的專業空調賣場了。
今天 09:22
回覆
逸儒:
哪個行業的企業能夠簡單的保持長久持續的優勢?
芒格曾經總結說,「將喜詩糖果以高於其賬面價值溢價購得,實施證明是成功的。但兩個連鎖百貨商場以低於清算價格買入,實施證明是錯的。「糖果裡死掉的企業不勝數,企業文化和卓越的管理層才是第一位的,沃爾瑪的勝出就在於此,而不是簡單的選擇的行業問題。
今天 09:25
回覆
皎皎云間月:
李劍是有見識的投資人,對零售業的這些觀點也曾經在70-90年代深深困惑他的導師和領路人——巴菲特,儘管巴菲特對山姆沃頓充滿了欽佩,他一直沒有買沃爾瑪,直到2005年才開始買入,近年來更是一路加倉,目前已經成為伯克希爾的第五大重倉股,尤其是最近這個季度,巴菲特在減持寶潔,強生和卡夫等背景下,繼續加倉沃爾瑪。巴菲特的零售組合裡面的常客還有其他牛股:好事多,塔吉特,dollar general,樂購。
人是會變的,巴菲特當年也不買科技股,如今IBM成了名列前三的重倉股,也許將來有一天,李劍也會有變,這個誰也說不準,凡事皆有可能。
今天 09:25
回覆
傑晟JasonZheng:
回覆@matias: 如果把商業模式比作生態系統,格力的生態系統循環不錯。家電本身是個難做的行業,但格力與上下游的利益協調得很好,我認為這是其優點之一。
今天 09:33
回覆
唸唸繼轉:
回覆@李妍: 妓女、殺手和零售,是最古老的行業,零售鐵索連舟,便構成了連鎖。
今天 09:36
回覆
matias:
回覆@傑晟JasonZheng: 這個真不好說。經銷商也不是活雷鋒。可以說,空調東亞乃至中國就是個奇葩,絕對是不可複製性。
以下是個人淺見。
空調這幾個國外家電巨頭不做,個人估計有幾點:
1、一年中高溫不多:比如歐洲,我們看倫敦奧運會,晚上才20多度;歐洲很多地方一年超過30度得總天數可能都不超過30天,跟國內大部分區域動輒35度得 高溫明顯不同;
2、冬天忒冷:跟我們東北差不多,他們(跟東北比)的緯度可能都相似,空調冬天都不管用;
3、房屋結構:歐美多數都是類似我們農村的二層小樓或者城市的獨棟別墅。這些建築,其實安裝單個房間空調並不划算,中央空調可能更加划算和節能;
4、季節性太強(這個我問過以前東家的老外):強勢的工會,不允許公司隨意解僱員工,不能像中國乃至東亞僱傭季節工人,或者peak season加班,淡季工人放假或者解僱別人;
今天 09:38
回覆
環翠堂:
零售是取「下谷」,是圍繞人們衣食住行的行業,我專注過金店,眼鏡店等零售行業,毛利還是可觀!
今天 09:42
回覆
Antonio:
回覆@李妍: 恰巧中國是最缺少精細化管理的國家,日本的精細化管理也不錯,但是日本人缺乏創新意識,觀念守舊
今天 09:42
回覆
飛刀 [i美股分析師謝粼] :
回覆@胡龍飛: 豈止是 @價值兄和 @李劍 老師,零售業這個介乎於苦A和苦C之間的行業,我是堅決不碰的
今天 10:06
回覆
堅信價值:
回覆@飛刀: 是啊。據說電椅死刑用的就是AC交流電。[哈哈]
今天 10:09
回覆
熊熊babybear13:
回覆@matias: 格力的現金流還不錯
今天 10:11
回覆
飛刀 [i美股分析師謝粼] :
回覆@堅信價值: 哈哈,這個我才知道[哈哈]。激烈競爭+低利潤率+高槓桿,這三兒加一塊兒冒汗啊
今天 10:14
回覆
matias:
回覆@熊熊babybear13: 對。但是,我自己計算了一下,不一定對,但是幾個企業標準一樣。這些年,現金流週期逐步改善的卻是海爾,大吃一驚啊。
格力這幾年其實是在變差,絕對數字好看,但是,對比起來看,就不怎麼好看了。
比如存貨周轉等等。
讓我奇怪的是,海爾的存貨周轉一直不怎麼高於30天,這幾天現金周轉週期還是負的。
以後,值得關注一下啊。
海爾在冰洗的領域還是很強的實力。
今天 10:14
回覆
Brandon_Cheng:
回覆@Zugspitz: 我覺得你可能在兩個方面錯誤的理解了這篇文章了。
第一個方面就是對固定投資或固定費用的理解,@堅信價值 已經說了。
第二個方面,人們「路徑依賴」的是那一棟商廈,而不是在那棟商廈中開店的零售業公司。
今天 10:19
回覆
熊熊babybear13:
回覆@matias: 哦,我回頭蒐集下數據吧~海爾的冰洗確實很不錯~
今天 10:19
回覆
alangbj:
最辛苦的錢,是最能持續的;最瑣碎的事情做到極致,是最大的競爭力。
今天 10:20
回覆
湯詩語:
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使零售業的不確定性大大降低,大數據的挖掘令大型零售商的優勢越來越明顯,新競爭者難以進入,行業格局逐漸穩定下來,現金流和回報也逐漸穩定下來了,估計這也是巴菲特敢於去買沃爾瑪的原因。另外,巴菲特投資了數十年的家具城,也給他很好的回報,這也說明零售行業的回報非常穩定,並不苦逼。
在中國,還有特殊因素,即優質地段的商業地產往往被老的零售公司所持有,它們是披著零售皮的地主,看起來毛利率淨利率雙低,但實際上是收地租,地租回報率不高,但比較穩定,波動主要跟地產價值相關。分析這類公司就要跟以租賃為主的蘇寧電器等分開看。
看看A股中的商業類公司,長期保持盈利的公司的比例很高,這也說明零售行業的穩定性很高,估值低時可以買入並長期持有。
電子商務的話,不解決物流和流量獲取成本超高的問題,這行業就沒什麼希望可言。但在大城市快遞工月薪普遍過萬的形勢下,物流成本怎麼可能降得下來?
今天 10:23
回覆
502的牛:
回覆@堅信價值: 百貨股和航空股資產負債表明顯不同,現金比例高、預付款高、有息負債低、現金流充沛,正是租賃模式使得資本支出小,怎麼可比?商圈決定了競爭對手短時間內難業介入,品牌組合、營銷能力也決定了百貨公司之間是不同的
今天 10:34
回覆
Zugspitz:
回覆@Brandon_Cheng:
路徑依賴是商廈還是商店,沒有一定的。如果是自有物業,那就不存在這個問題。
其次固定費用都在上漲,這是一定的;但營業額也在上漲,固定費用考驗的是企業經營能力。相對航空業而言,固定投資和折舊就是噩夢;若干年之後賺得錢僅夠買新飛機。零售行業一樣有固定投資,但折舊期很長很長。如果能夠合理安排投資(開店和自建物業策略),零售業的日子要好過很多。
瘋狂開店是不是的問題,賣場是否過剩?我想暫時還不好下結論。我只能保持觀察。
還是那句話,如果你心中已有一個模式(pattern),不會再接受一個新的觀點。有模式的人覺得在固定費用和固定投資方面零售與航空有很大的相似;但我也覺得兩者也有很大的不同。以固定費用和固定投資來判斷投資優劣不是唯一的標準。
我並不是要全面否定李劍老師的觀點。我想至少在自建物業和路徑依賴上面,李老師沒有花時間仔細分析。
今天 10:37
回覆
歲寒知松柏:
不認同李先生的分析。請問如果不是管理產生利潤,利潤又從何而來?別看著現在的白酒和國藥好賺錢,但它們哪個不是幾百年歷史的沉澱?並且現在這個利潤,能持續幾年還不好說呢。百貨在中國有持續幾百年歷史的嗎?租金一路漲是事實,但過去10年一路漲,並不代表未來10年一路漲。
看看A股的百貨股數據吧:目前,全部A股的總資產周轉率僅0.2多一點,非常之低,但扣除銀行保險後,周轉率為0.8左右,和歐美股市的水平差不多。不同的行業,周轉率差別可能非常之大,比如平安銀行的周轉率還不到0.03,雙匯發展的周轉率超過5倍,兩者雙差100多倍。而以租房為主的超市百貨,周轉率基本都在2倍以上,而設備折舊年限超長的發電企業,周轉率只有0.25倍。
從生意的屬性來看,設備折舊時間長的產業必然周轉率低,而周轉率低需要有較高的淨利率或較高的財務槓桿,由於淨利率根據產品或行業的生命週期,呈現從低到高再到低的趨勢。最終,幾乎設備折舊年限很長的產業,都會用到高槓桿。這個槓桿在大規模擴張或更替時會走高,在投資少時逐步走低。而收費的槓桿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在通貨膨脹來臨前,正好處於高槓桿高負債狀態,那麼貸款利率只要上漲一二個點,利潤就可能被全部吞噬,財務風險巨大。
以租賃物業為主的超市百貨,由於固定資產少,商品周轉快,導致總資產周轉率較高。儘管商超自身的銷售利潤率較低,但現在普遍有較大比重的店中店,這使得整體淨利率並不低。而商超的銷售基本都是現款,存貨的佔款期低於供應商應付賬款,這相當於免費利用了財務槓桿。這樣,較快的周轉率、較高的槓桿和一般的淨利率,讓商超能取得較高的淨資產收益率。從生意屬性來看,它明顯比發電企業要好,比多數製造業要好。
就算是自建店多的百貨股,比如茂業國際,一半地產一半百貨,如果它不再瘋狂擴張的話,我覺得生意模式也還是不錯的。李先生可能看了蘇寧的現狀後,就往這上邊套證據了,聽說前幾年李先生是看多蘇寧的。實際上,蘇寧近三年,固定資產+在建工程+無形資產從不到40億激增到150億,這個現象是不正常的,是值得懷疑的。
就算蘇寧電器沒有通過第三方,變相為大股東的商業地產解困,那麼從戰略上說,在明知實地店增長乏力,戰略轉移到網上店來後,仍然大規模自建店,也是完全錯誤的,結果是損失了小股東利益的。至於物流中心,過去三年實際投資並不算多,資本支出主要在實體店上。另外,物流中心大規模建設也是值得懷疑的,因為蘇寧近幾年的收入增長並不快,以前能送貨,現在需要成倍的增加物流方面的建設嗎?
李先生說百貨股不好,估計是沒有看過A股的百貨板塊的數據,這個板塊在目前的A股裡算是很不錯的了。至於說電視台好賺,說幾個中港台的股票給我們看看,因為我看到的中港台電視股,盈利數據並不理想,最好的鳳凰衛視也是先虧了八年的。
今天 10:38
回覆
Brandon_Cheng:
回覆@502的牛: 資產負債表並不是一切,否則就沒有「表外資產」和「表外融資」這一說法了。其實價值投資者說的「重資產」的概念,應該理解為經濟學上的「上頭成本」和公司戰略上的「退出壁壘」,而不是資產負債表上的「長期資產」或「固定資產」。
大型零售和航空的「上頭成本」都很高,大型零售表現為商廈的長期租賃合約,航空業表現為購買或租賃的飛機。
今天 10:40
回覆
堅信價值:
回覆@502的牛:
有誰能和航空公司比預付款多?[哈哈] 有誰試過坐完飛機才買票的?都是提前好久就給錢的吧?
有誰能和航空公司比現金比例?$聯合大陸航空(UAL)$60億市值,77億現金(我沒有點錯小數點哦!);$達美航空(DAL)$市值73億,35億現金;$美國合眾航空(LCC)$17億市值,25億現金。
有誰能和航空公司比租賃?現在還有誰買飛機?UAL的1256架飛機裡,只有377架是自有的。DAL的775架裡,574架。LCC的430架裡,139架。
商圈?有機場起降權的護城河深?
品牌組合、營銷能力也決定了百貨公司之間是不同的? 托爾斯泰說過,不幸的家庭總有不同的不幸故事。。[哈哈]
@江濤 @飛刀
今天 10:56
回覆
502的牛:
回覆@Brandon_Cheng: 你就看表內的數據,誰好誰差一目明了,。百貨可以強勢用供應商、消費者的錢,航空能夠嗎?航空提供的服務較為同質,而百貨因為品牌不同可以有細分市場。兩個完全不同的生意屬性,非讓你們說得差不多
今天 10:59
回覆
Brandon_Cheng:
回覆@Zugspitz: 零售業的實質是什麼?我理解為應該是代替終端消費者從不同的生產商中選擇最合適的產品、並有效的將商品運送到消費者手上。但目前這種賺錢的模式在受到挑戰,因為現在由於獲取信息的成本降低,消費者和生產商的聯繫越來越緊密了,中間環節的重要性大大降低了。
是的,如果是自有物業,當然不存在固定成本過大的問題,但是這就脫離了零售業的本質,成為地產出租業了,不如乾脆將販賣商品的業務剝離,安心做商業地產。
當然,固定費用和固定投資大不是判斷一個行業好不好的標準。但當行業低迷的時候,固定成本過大容易造成商家的競相殺價,只要收入覆蓋流動成本就應該經營下去。
這些應該都是經濟學的「機會成本」的概念。
今天 11:06
回覆
Brandon_Cheng:
回覆@502的牛: 為什麼航空不能對上下游強勢而百貨能強勢?那麼多家百貨公司呢,生產商、消費者不會在一棵樹上吊死吧。為什麼航空不能細分市場而百貨能細分?細分市場要看消費者認不認,本質上要看能不能減輕消費者的搜尋成本。在網絡技術發達之後,搜尋成本已經很低了。
今天 11:16
回覆
低價股獵手:
回覆@堅信價值: 零售的業態很多。便利店和大商超都不一樣,與開專櫃的差距更大。週期性最大的是開專櫃的,如達芙妮,然後是百貨公司,賣的都是非必需品,然後是大商超(國內成本高,不像美國沃爾瑪都在郊區)。便利店倒是不錯,弱週期,成本低。
今天 11:32
回覆
Abstainer:
這個行業很難建立起核心競爭優勢,產品不是自己的,地盤不是自己的,最後只能看管理提升效率壓縮成本了
今天 11:35
回覆
502的牛:
回覆@堅信價值: 中國國航應付賬款129億,預收款1億左右,總資產1780億,現金122億,有息負債687億。廣州友誼應付賬款4億,預收款6億,總資產30億,現金15億,0有息負債。天虹商場應付賬款12億,預收款22億,總資產77億,現金42億,0有息負債。航空可以為了擴張進行資本支出,從而產生大量有息負債,不過即使百貨股裡擴張最快的,有息負債比例也沒有像航空股那樣喪心病狂的。終究原因,資本支出的盈利能力不同,效率不同,商業模式不同,生意屬性不同。我懷疑你們究竟有沒有看過百貨股的報表,就來說這兩個行業是相同的。
今天 11:46
回覆
502的牛:
回覆@Brandon_Cheng: 數據已經告訴我們了,不用自己想像。網購來臨,全民都變宅男宅女?
59分鐘前
回覆
堅信價值:
回覆@502的牛: 看看固定成本和運營槓桿吧。
54分鐘前
回覆
湯詩語:
回覆@502的牛: 網購是多了一種購物的形式,有些商品確實適合電商來銷售,因為電商可以大大提高這些商品的存貨周轉率,而其物流費率也比實體店的店租費率低,比如服裝鞋3C等。但有些商品也不適合電商,典型的就是生鮮食品等。
29分鐘前
回覆
JG2012:
這個問題很簡單,不用這麼多分析。大家就想想有沒有覺得缺了衣服鞋子就想去逛逛的商場,如果有,是不是就固定這幾個?這幾年變化大不大? 關於網購就問問自己當你想買個稍微好一點的衣服鞋子化妝品(除了標準化的家電),你要花多少時間在網上淘?買來的又是不是合心意?
28分鐘前
回覆
Brandon_Cheng:
回覆@502的牛: 網購和宅男宅女沒什麼關係吧。可以一邊網購,一邊到商場吃喝玩樂啊。數據只反映過去和現在,這裡討論的是未來零售業面臨的風險。
25分鐘前
回覆
502的牛:
回覆@堅信價值: 我看啦,歷史財報上航空業都是百分之幾百的業績上漲或者猛烈的下跌,而百貨都是比較平穩的,足以說明航空的運營槓桿和財務槓桿和百貨完全是不同的
13分鐘前
回覆
湘寧:
回覆@alangbj: [赞]
7分鐘前
回覆
502的牛:
回覆@Brandon_Cheng: 網上很多免費的電影為啥還有那麼多的人去電影院花那麼貴的錢看電影?同樣去商場逛街,可以試衣,還有一大堆吃喝玩樂,重在體驗感。生活水準提高後,人們會為了省幾個錢,不買商場裡的衣服,然後記下來,回家網上搜半天,還不知道買的是真是假,這買的還是便宜衣服,貴的衣服真的在乎嗎?另外很多百貨都在走同商業地產結合的路線,商業地產根據賣場設計,更好滿足顧客購物環境需求,這也是百貨的能力之一。
3分鐘前
回覆
2 : abbychau(1)@2012-09-05 13:18:22

零售式微這個我早就說過... 今日我再進一步的說, 今日的電商模式更快玩完
3 : GS(14)@2012-09-05 13:20:18

2樓提及
零售式微這個我早就說過... 今日我再進一步的說, 今日的電商模式更快玩完


請教高明,試解釋一下吧
4 : abbychau(1)@2012-09-05 13:28:27

3樓提及
2樓提及
零售式微這個我早就說過... 今日我再進一步的說, 今日的電商模式更快玩完

請教高明,試解釋一下吧

電商只是把一貫的操作放到網站上去, 還是B2B2C 的手法, 看京東和蘇寧一役就知線下零售的各種弱點在線上更加表露無違, 如果沒有獨家產品的話, 隨著競爭法案的完善和電商門檻的進一步下降, 只會令廣義上的零售商失去價值, 可能是生產廠增設銷售部, 然後把利潤分給長期合作的物流商, 唯一留下的可能奢侈品零售會能維持。
5 : GS(14)@2012-09-05 13:30:04

咁講到底其實買野會唔會無咁方便,電商好處就是可以一個地方買晒wor
6 : abbychau(1)@2012-09-05 13:37:50

5樓提及
咁講到底其實買野會唔會無咁方便,電商好處就是可以一個地方買晒wor

你睇清楚d 我已經答左呢樣野, 係門檻問題, 門檻足夠低則是名存實亡, 銷售也不一定是用網站, 大可以是類似於ATOM/RSS 方式的推送, 集合端不在中商, 而在客戶
7 : GS(14)@2012-09-05 13:38:37

6樓提及
5樓提及
咁講到底其實買野會唔會無咁方便,電商好處就是可以一個地方買晒wor

你睇清楚d 我已經答左呢樣野, 係門檻問題, 門檻足夠低則是名存實亡, 銷售也不一定是用網站, 大可以是類似於ATOM/RSS 方式的推送, 集合端不在中商, 而在客戶


咁如果弄一個這些比較價格的東西,可能會有商機
8 : abbychau(1)@2012-09-05 13:42:59

7樓提及
6樓提及
5樓提及
咁講到底其實買野會唔會無咁方便,電商好處就是可以一個地方買晒wor

你睇清楚d 我已經答左呢樣野, 係門檻問題, 門檻足夠低則是名存實亡, 銷售也不一定是用網站, 大可以是類似於ATOM/RSS 方式的推送, 集合端不在中商, 而在客戶

咁如果弄一個這些比較價格的東西,可能會有商機

你完全聽唔明, 你幾時見過RSS 閱讀器要賣錢, 係客戶端ge 產品, 除左office 同windows, 好少可以賣到錢, 仲要係d 咁低科技ge 野
9 : greatsoup38(830)@2012-09-05 13:44:46

8樓提及
7樓提及
6樓提及
5樓提及
咁講到底其實買野會唔會無咁方便,電商好處就是可以一個地方買晒wor

你睇清楚d 我已經答左呢樣野, 係門檻問題, 門檻足夠低則是名存實亡, 銷售也不一定是用網站, 大可以是類似於ATOM/RSS 方式的推送, 集合端不在中商, 而在客戶

咁如果弄一個這些比較價格的東西,可能會有商機

你完全聽唔明, 你幾時見過RSS 閱讀器要賣錢, 係客戶端ge 產品, 除左office 同windows, 好少可以賣到錢, 仲要係d 咁低科技ge 野


咁唔使人地個個網去睇嘛....RSS 賣唔到錢,可以用RSS的人來賺嘛
10 : greatsoup38(830)@2012-09-05 14:05:22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20905/News/eb_eba4.htm

以國美(0493)為例,旗下兩個零售網站上半年共錄得虧損約2.7億元,虧損率14%。國美總裁王俊洲坦言:「目前內地做電子商貿的基本上都是虧損,國美正努力找出具備盈利能力的方向。」儘管如此,王俊洲仍表示,不改全年線上業務衝刺60至80億銷售額的目標。

專家﹕銀行搞網購可拓貸款

有分析指出,電貿行業的毛利率一般為4至7個百分點,由於毛利過低,幾乎所有的電商目前都處於凈虧損狀態。隨覑價格戰愈演愈烈,下半年虧損將進一步擴大。

內地獨立電貿行業分析師李成東表示,相較主流電貿,銀行搞網上購物的成本並不高,主要就是營銷費用,包括向旗下客戶發送短信或信件,吸引其來自家網站購物,並以此招徠賣家進駐網站。

李成東認為,銀行做電貿的目的主要還是想拓展貸款業務,包括針對消費者的信用卡和針對商城賣家的中小企業貸款。通過搞電子商務,銀行可以收集商城中賣家的營運數據,有助未來降低貸款成本及控制壞帳率。
11 : greatsoup38(830)@2012-09-05 14:06:20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20905/News/eb_eba1.htm

建行在去年8月在該行網站上推出「龍卡商城」,面向建行信用卡客戶提供分期消費和積分兌換服務。
放大


工行於2008年初在內地最早開設網上商城。



吸引新客 拓貸款金融消費

建行和交行近期推出的獨立電商平台,則將零售客戶擴大至商業客,並在此基礎上再增加金融服務,例如向商戶及買家提供網上融資、貸款等。建行發言人形容,「善融商務」是通過加盟商家向消費者提供產品,建行則提供金融服務,包括網上申貸、還款等;目的其實是吸引新用戶、搜索客戶的金融資訊以及增加貸款、支付、理財等金融消費;「善融商務」的銷售人員又解釋,其商城帳戶起到的作用類似於支付寶。

事實上,相比銀行數千億的息差收入,當前競爭白熱化的電子商務,盈利並不吸引,自營網站業務的銀行,例如工行,還需投入更多成本。建行更明言,「善融商務」網上購物平台並不以盈利為目的,而偏向於金融業務回報,未來會與面向建行信用卡客戶提供分期消費和積分兌換的「龍卡商城」(去年開辦)逐漸整合。

售賣商品較市價廉宜

比較來看,各內銀網店售賣的商品雖較市價便宜,但大多數敵不過京東、天貓等專業平台(見表)。業內人士指出,銀行進行「跨界電商」並非看重從商品差價中獲利,而更多是倚賴各行網站的流量優勢,去推銷分期支付以及貸款業務。

明報記者 張聞文
12 : greatsoup38(830)@2012-09-05 14:06:33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20905/News/eb_eba3.htm
拓展業務還是不務正業?
  2012年9月5日

【明報專訊】內銀投資電子商務,市場有人批評有人讚。從9間行剛剛公布的2012年中報來看,利息收入收窄,非利息收入則既小又慢,拓展「跨界電商」無論從商品差價亦或增加貸款兩方面看,似乎都有裨益。不過,資本市場對內銀此舉並不好看,有分析師直言「不賺錢,又花成本,絕對不看好」。

分析師﹕花錢無盈利 絕不看好

銀行一方對於開設網店,大多數以吸引信用卡客戶、提供增值服務為由,避免談及「 盈利」的問題,有銀行業人士坦言,經營網絡賣場,確實有「偏離主業」之嫌,銀行本身其實並不熟悉電子商務以及消費品零售業務,更多是藉助已有的支付渠道,增設附加業務。

有美資行銀行業分析師認為,銀行開網店,不但脫離了信用卡業務,且盈利可能性微乎其,無論價格、配送、服務都無優勢,而一旦產品出現問題,將直接損害銀行聲譽,等同於不務正業。研究經濟及金融的國家行政學家教授王小廣也表示,內地經濟發展至今,信用消費並非主流,還處於較為低級別的水平,銀行開網店不足以稱為「中間業務多元化」。

建行﹕可解決電貿融資難題

不過,近期推出新平台的建行就給出充理由,「電子商務流程中金融服務的缺失,在交易管理、資金管理、安全與便利性方面,僅僅依靠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服務是不足的,在信貸方面的支持,更是接近於空白,因此是需求強勁,而供應缺失,銀行須盡早進入;此外,銀行還能解決電子貿易新力軍中小企的融資難問題」。
13 : provleng(11142)@2012-09-05 14:37:20

9樓提及
8樓提及
7樓提及
6樓提及
5樓提及
咁講到底其實買野會唔會無咁方便,電商好處就是可以一個地方買晒wor

你睇清楚d 我已經答左呢樣野, 係門檻問題, 門檻足夠低則是名存實亡, 銷售也不一定是用網站, 大可以是類似於ATOM/RSS 方式的推送, 集合端不在中商, 而在客戶

咁如果弄一個這些比較價格的東西,可能會有商機

你完全聽唔明, 你幾時見過RSS 閱讀器要賣錢, 係客戶端ge 產品, 除左office 同windows, 好少可以賣到錢, 仲要係d 咁低科技ge 野

咁唔使人地個個網去睇嘛....RSS 賣唔到錢,可以用RSS的人來賺嘛

製造商-->物流-->end user,以前的批發商,零售商全部不需要.
14 : greatsoup38(830)@2012-09-05 14:42:09

中間人的作用會變無,但是我覺得經營零售,比價系統會重要
15 : abbychau(1)@2012-09-05 15:00:05

14樓提及
中間人的作用會變無,但是我覺得經營零售,比價系統會重要

比價系統唔一定係個網站, 亦應不是一個網站, 明未?
16 : greatsoup38(830)@2012-09-05 15:02:37

15樓提及
14樓提及
中間人的作用會變無,但是我覺得經營零售,比價系統會重要

比價系統唔一定係個網站, 亦應不是一個網站, 明未?

所以用系統比網站更好,手機程式或者更新的模式會是一個好的方向
17 : abbychau(1)@2012-09-05 15:06:43

16樓提及
15樓提及
14樓提及
中間人的作用會變無,但是我覺得經營零售,比價系統會重要

比價系統唔一定係個網站, 亦應不是一個網站, 明未?

所以用系統比網站更好,手機程式或者更新的模式會是一個好的方向

不用想得那麼狹窄, 制定的是數據格式, 甚麼程式, 甚麼地方更新本來就不應在考慮之中, 如要考慮的話, 我第一個想起的是雪櫃, 手機選貨應不及它方便
18 : greatsoup38(830)@2012-09-05 15:09:46

17樓提及
16樓提及
15樓提及
14樓提及
中間人的作用會變無,但是我覺得經營零售,比價系統會重要

比價系統唔一定係個網站, 亦應不是一個網站, 明未?

所以用系統比網站更好,手機程式或者更新的模式會是一個好的方向

不用想得那麼狹窄, 制定的是數據格式, 甚麼程式, 甚麼地方更新本來就不應在考慮之中, 如要考慮的話, 我第一個想起的是雪櫃, 手機選貨應不及它方便


但是雪櫃不能周圍拿來拿去呀...如果當部野壞左的時候,即刻有方法買到部新的,是非常高興的事啊
19 : abbychau(1)@2012-09-05 16:18:46

18樓提及
17樓提及
16樓提及
15樓提及
14樓提及
中間人的作用會變無,但是我覺得經營零售,比價系統會重要

比價系統唔一定係個網站, 亦應不是一個網站, 明未?

所以用系統比網站更好,手機程式或者更新的模式會是一個好的方向

不用想得那麼狹窄, 制定的是數據格式, 甚麼程式, 甚麼地方更新本來就不應在考慮之中, 如要考慮的話, 我第一個想起的是雪櫃, 手機選貨應不及它方便

但是雪櫃不能周圍拿來拿去呀...如果當部野壞左的時候,即刻有方法買到部新的,是非常高興的事啊

我發覺你真係完全唔明, 太小ge 事唔想解釋太多, 討論區唔係一個解釋ge 地方
20 : GS(14)@2012-09-05 17:00:07

19樓提及
18樓提及
17樓提及
16樓提及
15樓提及
14樓提及
中間人的作用會變無,但是我覺得經營零售,比價系統會重要

比價系統唔一定係個網站, 亦應不是一個網站, 明未?

所以用系統比網站更好,手機程式或者更新的模式會是一個好的方向

不用想得那麼狹窄, 制定的是數據格式, 甚麼程式, 甚麼地方更新本來就不應在考慮之中, 如要考慮的話, 我第一個想起的是雪櫃, 手機選貨應不及它方便

但是雪櫃不能周圍拿來拿去呀...如果當部野壞左的時候,即刻有方法買到部新的,是非常高興的事啊

我發覺你真係完全唔明, 太小ge 事唔想解釋太多, 討論區唔係一個解釋ge 地方


咁討論區就是傾傾下野就想野的地方,猛咁附和咁又好似洗腦咁

呢度off topic ,開個貼叫討論區的意義
21 : GS(14)@2012-09-06 12:56:03

http://xueqiu.com/1272530506/22204894
歲寒知松柏:
回覆@梁劍: 好啊,只是他好像不太喜歡和人討論了,博文一般也不回貼的。
今天 00:31
回覆
巴剋星:
寫的不錯。零售可以很成功的,比如日用的好市多,家裝的Home Depot,家具的宜家,高端果蔬的Whole Foods。失敗的如circuit city,best buy。你和李劍大概是在看不同的東西 --賭新的零售贏家很難,比如J C Penney,很難預料這是塊寶貝還是大輸家。
今天 00:37
回覆
歲寒知松柏:
回覆@巴剋星: 他的文章給人一種錯覺,以為A和港股裡的商超股都是績差股,但實際情況剛好相反啊,大家可以去看看這個板塊,過去數年業績大多非常好啊,並且暫時看不到這個板塊有轉為煙蒂或垃圾的跡象。
今天 00:45
回覆
巴剋星:
回覆@歲寒知松柏: 零售還是要小心,看到的輸家也很多。擴張容易,對資本要求很高,受經濟週期的影響也大,冒險分子多。尤其是那些專營某一種品牌產品的,大多不是蘋果。贏家一般是把一類產品的分銷做到極致的。
今天 01:01
回覆
afa68:
「只有人,才是價值的唯一來源,機器是不能產生價值的。」看來得多投信息、軟件。
《投資叢林》:「零售和分銷物流行業也會產生一些好股票,但這是一個比較微妙的領域。例如,業內領先的藥品連鎖店有著很棒的經過時間檢驗的業績。但零售概念股經常只有有限的生命週期,並且很難延長。頂尖的食品連鎖店被證明更可能比百貨公司或專賣店存續得長久。不過,如果你能及早抓住一個好概念股,就像沃爾瑪或者家得寶(Home Depot),它能在許多年裡向你提供15%的成長率。」
今天 01:35
回覆
釋老毛:
回覆@歲寒知松柏: 零售股當然是績優股,現金流也很強勁,但老巴的原意是說,零售企業好著好著經常會突然猝死。李劍是在討論為什麼會猝死的原因吧,高槓桿、低毛利、易複製、強管理……。
今天 02:11
回覆
閒看花:
「我對李先生的這段話難以苟同,請問有哪個企業不靠管理呢?就是茅台也要管理啊」——每個企業都需要管理,但是不同性質的企業對管理的要求是有差異的,我想李劍在此強調是這個。
今天 03:15
回覆
閒看花:
「就算有行政壁壘和地理壁壘能抵擋,這其實也只能是暫時的。因為行政最後還是人,地理可以創造級差地租2。——「暫時」在這裡指的是多久?「行政最後還是人」中的「最後」又指什麼時候?有些似是而非。如果」暫時「可以是十年的話,足夠一個價值投資者成功投資的了。
今天 03:22
回覆
閒看花:
」「所以我認為價值的來源,只能是管理,而管理最終就是人的思想,初中學馬克思的那套剩餘價值理論時就講了這個問題的。」——馬克思的價值論明明是說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至少這是我初中時候學的是這樣的,價值的來源什麼時候改成是管理了?
今天 03:23
回覆
閒看花:
」而護城河可以解讀為:品牌、低成本、規模效應,這甚至都沒有行政壁壘和地理壁壘。「——憑什麼說護城河不包括行政壁壘和地理壁壘?行政壁壘是一種特許經營權,當然是護城河之一了,試問人民網要是沒了行政壁壘還值幾個錢呢?
今天 03:30
回覆
閒看花:
」至於文中從波特五力的角度分析行業的穩定性問題,我個人一直認為,按馬斯洛的5種需求層次來看,越是貼近底層的生理需求的行業和公司,其需求就越剛性,也就是所謂的穩定「——李劍在此強調是這一行業中的具體公司,即個體,而你在這裡卻轉換到了行業整體概念,完全是誤讀了李劍的原意。零售業作為整體當然有著剛性的需求,但是作為零售業其中的個體公司卻要面臨著大量嚴酷持久的同業競爭,即在紅海中,所以極難保持持續性優勢,因為往往不能成為好的投資標的,當然有例外,比如沃爾瑪。但是更多的不是例外,比如我國的電商。
今天 03:42
回覆
閒看花:
本文的漏洞較多,邏輯不夠嚴謹,不過作者也說了這是幾個討論帖拼成的,所以這也是難免的。大家共同探討、共同學習!
今天 03:47
回覆
蜀道不難:
回覆@閒看花: 再簡單說,基本商品總需求穩定,而具體品牌和出貨的渠道所佔份額在不斷變化。歲兄弟的這篇文章水準有點低,邏輯和所舉的例子都有問題,蘋果連鎖店的例子是證明產品品牌的勝利而不是連鎖零售模式的勝利,而且生意2010年很好外,現在開得多了也是苦哈哈。
今天 07:52
回覆
Abstainer:
做投資的 跟摳財務的 想問題方式完全不同
今天 08:24
回覆
matias:
老巴最被誤讀的一句話就是傻子都能經營好的企業,這本來就是在一個特定語境下的簡單比喻,卻被中國人大規模誤讀乃至神化。
可樂也是不是傻子都經營好的,也是因為盲目多元化而導致業績下滑。
多數行業,經過相當長時間後,留下來的都是王中王。
快速食品類企業,在100多年前,也不是僅僅有這幾個巨頭。
美國也不是只有一兩家啤酒公司。

寧高寧先生在《為什麼》中關於人提出個一個觀點:人在資產負債表上體現為負債,但是,在企業管理者眼中,人應該是最珍貴的資產。
今天 08:54
回覆
歲寒知松柏:
回覆@釋老毛: 相對來說零售已經是很不錯的投資選擇了
今天 08:55
回覆
william頭盔:
李劍文章的核心是:現在零售業的替代服務(電商)增多了,新進入的電商又力圖打造一個行業顛覆者的形象,整個行業面臨重大的經營模式變革,所以零售企業的優勢難以持久。------對,這句話說在點子上了.李就是這個意思. 如果李將文章結構調一下, 把電子商務一開始就突出出來可能就不會有大的誤解了.
今天 08:58
回覆
歲寒知松柏:
回覆@閒看花: 那麻煩你打開軟件去看一下a和港零售股過去十年的回報表現吧 我們用事實說話
今天 08:58
回覆
歲寒知松柏:
回覆@閒看花: 請問人類的勞動是什麼?如果能用機器取代 還有嗎 為啥歐美的製造業都挪到中國來了 但他們去賺取了微笑曲線兩端的高利潤?
今天 09:02
回覆
歲寒知松柏:
回覆@閒看花: 天朝有些事物在某段時期總顯得很有特色 但過一陣又還債復原了
今天 09:07
回覆
歲寒知松柏:
回覆@閒看花: 他並沒有例個股 因為個股的業績過去十來持續向好啊 個股的競爭優勢分析其實並不差的 近年的房價和電商確實帶來了一定的衝擊 但業績表現大多仍然很不錯 你隨便找十家公司的財報數據看看吧 我這個貼子是凌亂拼湊的 我最主要的異議是管理和實際業績的問題
今天 09:13
回覆
歲寒知松柏:
回覆@蜀道不難: 喬布斯傳裡有分析到蘋果連鎖店的問題
今天 09:15
回覆
william頭盔:
所以人的表達有多重要, 我也是看完你的全文又對照看李的全文,反覆看才明白李要說的是什麼. 表達上一定要注意. 有時也是文章結構的問題. 我也總是詞不達意的
今天 09:23
回覆
我愛美元:
非常喜歡
今天 09:25
回覆
成一蟲:
確實。
今天 09:26
回覆
william頭盔:
不過李的確說到了傳統零售商的最痛處---電子商務. 這個對傳統零售商是顛覆性,一旦老百姓的電商消費習慣形成, 傳統零售商 麻大煩了!
今天 09:29
回覆
502的牛:
歲寒兄其實沒必要和他們爭了,你怎麼說也改不了別人的看法。如果說零售都算不上一個好行業的話,完全可以推導出交通運輸優勢難以持久,高科技優勢難以持久,製造業優勢難以持久,紡織服裝優勢難以持久,新興產業優勢難以持久。。。。。。,因為哪個行業不面臨技術進步和競爭。最終只能證明結論全部行業中只有醫藥和白酒優勢可以持久。再然後,醫藥白酒下跌了,又得出結論護城河消失了。
今天 09:31
回覆
專注-聚焦:
看到第一個馬克思時,就不想看了,再看到第二個時,果斷淘汰。留言一句:李劍先生對蘇寧觀點的這種轉變,是他的一次大進步。
今天 09:41
回覆
快雪時晴:
重資產還是輕資產不能一概而論,商圈的物業價值一直是傳統零售的主要價值,香港的海港城一個物業去年銷售是270億,比那個漫天廣告的京東商城都高,而且人家淨利50億。對於連鎖企業,除了物業價值還可以通過管理和效率,通過規模化後的供應鏈管理來增加價值,這是互補關係,不是非此即彼。蘇寧永輝的部分自建店ROE能達到30%甚至更高,重資產又何妨。
今天 09:50
回覆
老僧:
有的企業因為有資源優勢(可能表現為低成本),只要管理上不犯嚴重的錯誤,就可在競爭中勝出。有的企業可能完全要靠比同行更高的管理水平來在競爭中取勝,而這中管理上的優勢在企業面臨的技術和經濟環境發生變化之後,很難說是否能夠保持。很可能他在現在勝出是僅僅因為他更適應現在的技術和經濟環境。所謂管理上的優勢也很可能是認為總結出來的,他取得的成功很可能是主要是因為隨機因素,《隨機致富的傻瓜》(黑天鵝作者的新著)一書中對這種情況有很精彩的論述。
今天 09:52
回覆
暴風海燕:
大部分零售業賺錢難是事實。
今天 09:55
回覆
歲寒知松柏:
回覆@502的牛: a股指數是相對低位了 但個股看來看去找不到幾個確定性高且價格低估的股 最近我正想買點商超股 希望大家都看空做空它們
今天 09:57
回覆
環翠堂:
李劍有深度,零售也雖然古老,確實比較容易模仿。但是每一行業都有通過科技創新和管理做到優秀的。
今天 10:02
回覆
502的牛:
回覆@歲寒知松柏: 哦?同感,我關注廣州友誼、天虹商場、友阿股份、海印股份,擴張太快的不太感興趣。
今天 10:15
回覆
98飛雪連天:
感覺李劍和歲寒說的都有道理,零售業會出偉大的公司是事實,但中國的零售業受租金、薪酬上漲和電商衝擊也是不爭的事實。在目前國內零售業股價的情況下,我支持李劍先生,假設價格能跌一半,我支持歲寒老兄。
今天 10:33
回覆
歲寒知松柏:
回覆@98飛雪連天: a股的百貨股 現在股價跌了不少 已經有些吸引力了 現在能買的a股還真不多
今天 10:40
回覆
知己知味:
電商雜而亂,零售商資源集中。都各有優缺點。電商的成本優勢並不是一成不變,零售商也不會坐以待斃等著被電商蠶食。銀座的網上商城(http://www.yinzuo100.com/)業績就越來越好。
今天 10:40
回覆
歲寒知松柏:
回覆@502的牛: 合肥百貨 新華百貨等也很不錯啊
今天 10:41
回覆
502的牛:
回覆@歲寒知松柏: 是不錯,新華百貨兩三年前我也買過,30倍左右PE賣了,那時候是物美進入,管理改善,業績不斷上漲的預期呢,時隔幾年也跌的慘不忍睹。最近是沒怎麼關注了,貌似今年投資性現金流流出很多,不知道有啥大項目。新華百貨也是黑馬變白馬股的例子。合肥就沒看過了。
今天 10:50
回覆
不明真相的群眾 [雪球創始人方三文] :
我的看法,不好的商業模式,要遠多於不好的行業。有時候可能把商業模式跟行業搞混了。
今天 11:03
回覆
TOPCP:
零售業不是說不好,而是無法在經濟不好的時候,他還能好,這就沒意義,我之前也是看好零售,現在看來是錯的,我想李劍是對的。
今天 11:06
回覆
baomaojun:
個人理解,可能只有小作坊不需要管理,因為太小了,一個有規模的企業管理太重要了.
今天 11:10
回覆
歲寒知松柏:
回覆@不明真相的群眾: 商超百貨股給我們的感覺是低毛利 但它們實際上已經通過生意模式的調整彌補了這一弱點 連蘇寧都有近二成的毛利率 很多百貨股毛利率和淨利率奇高 比如金鷹商貿這種 淨利潤率30%多
今天 11:28
回覆
歲寒知松柏:
回覆@TOPCP: a商超百貨這兩年業績很不錯啊 只是股價大跌了
今天 11:29
回覆
堅信價值:
回覆@不明真相的群眾: 還有一個容易搞混的是公司名字和公司的實際商業模式。這個在A股很普遍。很多零售股實際上是商業地產股。(想起一個不相關的例子: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哈哈])
結果,吵架的時候,一方說商業地產好,另一方說零售股的商業地產不壞。這都吵得起來?[哈哈]
今天 11:31
回覆
TOPCP:
回覆@歲寒知松柏: 今年不少都預虧了,說明經濟不好的時候,他們也不好,他們無法在經濟不好的時候逆市增長,本質上他們還是中介,或者是商業地產,總之他們不算是皇冠上的明珠吧,可能有幾個還行,但不算卓越。
今天 11:32
回覆
歲寒知松柏:
回覆@TOPCP: 不少預虧?我怎麼沒看到?幾家友誼 天虹 步步高 合肥 金鷹 大商 新華 茂業 銀泰 京客隆 大潤發等等哪個預虧了
今天 11:37
回覆
TOPCP:
回覆@歲寒知松柏: 天虹沒預虧?呵呵
今天 11:39
回覆
歲寒知松柏:
回覆@TOPCP: 請問您是不是混進雪球來的(^.^) 人家中報業績下滑13%你解讀成預虧?三季度正負15%預虧嗎
今天 11:49
回覆
TOPCP:
回覆@歲寒知松柏: 下滑了,你就虧了
今天 11:51
回覆
TOPCP:
回覆@歲寒知松柏: 我想這對投資者有什麼區別嗎?企業要是真的從盈利變成虧損,那還算投資?呵呵,我可能真是混進來的
今天 11:51
回覆
PaulWu:
回覆@TOPCP: 其實承認錯誤沒那麼難的, 我們都有犯錯的時候
45分鐘前
回覆
TOPCP:
回覆@PaulWu: 嗯,寫成預虧了,應該是業績下滑了。不過在我的眼中業績下滑了,就是虧了
42分鐘前
回覆
TOPCP:
回覆@PaulWu: 零售股本質上不是一個好的標的,這在巴菲特的年報中有說明,儘管如此,我仍然買了天虹,持倉2年,預計中報業績下滑的那一天拋出,虧損25%,還算好,否則現在已經被腰斬。

這次投資失敗的教訓就在於,零售業看起來是成長股,其實是週期股,另外零售業沒有定價權,夾在中間是一個非常尷尬的行業,很難形成護城河,這是一個慘痛的教訓。不同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對老巴必須要服。
38分鐘前
回覆
PaulWu:
回覆@TOPCP: 是的,還是要做容易的事
34分鐘前
回覆
歲寒知松柏:
回覆@TOPCP: 兄弟 好股還要好價格啊 天虹上市不久 當初股價那麼高 肯定不能買啊 現在很多人拋商超百貨股 相反可以考慮了 你該不會現在去追藥酒吧
23分鐘前
回覆
TOPCP:
回覆@歲寒知松柏: 我上市就買了,你覺得他很貴嗎,相反現在就很便宜?如果他的業績不能持續向上,那麼多便宜都是貴的
4分鐘前
回覆
TOPCP:
回覆@歲寒知松柏: 我們本質上是要尋找業績一直持續向上的企業,老巴也說過,零售業一旦業績向下,幾乎注定就會失敗,開始沒聽他的買了這個我自認為還很瞭解的企業,現在我想該聽他的了,我建議你也認真的考慮一下這個行業。我們討論結束吧,我沒想到還引起這麼多的回覆,呵呵。
2分鐘前
回覆
林本木:
回覆@專注-聚焦: 馬克思也有對的地方^_^,比如他說:沒有不賺錢的行業,只有虧損的企業。
2分鐘前
回覆
22 : GS(14)@2012-09-06 13:17:55

http://xueqiu.com/7211544918/22196505
鎮海先生:
1、零售業做的好的企業,在中國其實沒有什麼投資價值,因為不分紅,不拆股,不重組,不併購,沒有任何意義,他漲的時候別人漲得更快,公司是好公司,肥了大股東和管理層;
2、在內地,零售業也很難異地擴張,無形的彈簧門太多太多;
3、為什麼銀泰系要舉牌鄂武商、武漢中商?現在老牌的零售商,只要地段好,有住夠的停車場的,基本上都變身為:商業租賃+金融股了,銀泰系要是舉牌了鄂武商成功,乖乖,賬上26個億的預付款就是他的啦。
09-05 12:59
回覆
堅信價值:
回覆@502的牛: 看看$彭尼(JCP)$、$梅西百貨(M)$、$西爾斯(SHLD)$、$薩克斯(SKS)$、$諾德斯特龍(JWN)$、$狄樂百貨(DDS)$,一個不漏,統統從高點跌80%以上。

百貨和航空業的共同點:高固定成本(無論有沒有客人,地租、存貨、工資、資本的機會成本都差不多);人流量都是最重要的運營指標,人流量大賺大錢,人流量小虧本。你不能說人流量小的時候就把百貨店關掉幾層。這就是運營槓桿。

國情原因,A股並不存在真正的百貨股,只有商業地產股。你投的是商業地產而已。(我沒有說商業地產不好哦。)

關鍵是要看清楚自己投的到底是什麼,如果是看好商業地產的話,就把寶壓在商業地產最多最好的「百貨股」上,而並不用關心太多百貨的「主業」。
09-05 13:03
回覆
靜思:
回覆@堅信價值: 凌晨1點了,去上床睡覺吧[调皮]健康是人生最大的投資。
09-05 13:04
回覆
堅信價值:
回覆@Zugspitz: 關鍵要看你到底是在投零售還是在投商業地產。兩者要分開來。要是看好地產的價值可以找些REIT了投,更加單純,更加放心一點。
09-05 13:07
回覆
Brandon_Cheng:
回覆@502的牛: 網上很多免費的電影為啥還有那麼多的人去電影院花那麼貴的錢看電影?因為在電影院能第一時間看到新片,而且IMAX的效果也比在家好。但是家庭影院還是給電影放營業帶來了很大的衝擊。如果百貨公司真的能夠像IMAX那樣有創新,有特色,能夠給上門的顧客提供更多的價值,當然有可能賺錢。但是怎樣防止人們在商場中逛,在網上買呢(圖書零售最明顯)?人們願意為良好的「體驗」支付多少錢呢?這些良好的「體驗」,帶來的增量成本是多少?我知道您對這些問題是樂觀的,但是不能否認百貨業的變革在加快,不確定性在增加。
09-05 13:07
回覆
堅信價值:
回覆@502的牛: 「百貨可以強勢用供應商、消費者的錢」
可以上百度或者谷歌搜一下「資金鏈斷裂」這個關鍵詞。[哈哈]
09-05 13:08
回覆
堅信價值:
回覆@靜思: 還精神飽滿呢。[哈哈]
09-05 13:10
回覆
Zugspitz:
回覆@堅信價值: REIT的收益是固定的還是隨著營收增加會有上浮呢?
09-05 13:24
回覆
堅信價值:
回覆@Zugspitz: REIT完全是個」傳遞實體「(pass-through vehicle),收的租金去掉管理費用全部轉遞給投資者。說白一點,就是大家湊在一起合夥當個房東,指派幾個人去收租。REIT的好處是沒有公司所得稅。
09-05 13:28
回覆
Zugspitz:
回覆@堅信價值: REIT的流動性如何,容易變現嗎?有沒有專門的REIT交易中心或市場捏?
09-05 13:44
回覆
njlaomai:
回覆@歲寒知松柏: 我想他的意思是零售業公司需要不停的進步,永遠有被超越的可能。
09-05 13:53
回覆
ericz:
mark
09-05 14:08
回覆
堅信價值:
回覆@Zugspitz: REIT有上市正常交易的,美股港股都有。
09-05 14:17
回覆
歲寒知松柏:
回覆@njlaomai: 其實哪個行業都一樣,真有傻瓜做管理層的,就算能賺錢也不會長久的。
09-05 14:17
回覆
牛6牛6:
網購的衝擊,我個人理解應該是在一線城市等相對發達的地區會有較大的影響。但中國各個地區發展不平衡,差距是很大的。不是所有的地區都像北京上海這麼發達,對於一些中西部地區的二三線城市,人們還在存在一些逛商場、「湊熱鬧」的需求,購買行為和習慣的改變還沒有那麼快。
09-05 14:35
回覆
巴老的門徒許榮:
回覆@堅信價值: //@堅信價值: 回覆@502的牛: 「百貨可以強勢用供應商、消費者的錢」 可以上百度或者谷歌搜一下「資金鏈斷裂」這個關鍵詞。[哈哈]//@502的牛:你就看表內的數據,誰好誰差一目明了,。百貨可以強勢用供應商、消費者的錢,航空能夠嗎?航空提供的服務較為同質,而百貨因為品牌不同可以有細分市場。
09-05 14:43
回覆
寄生蟲阿笨:
回覆@歲寒知松柏: 很有道理啊
09-05 14:53
回覆
njlaomai:
回覆@歲寒知松柏: 哈哈!你說得對
09-05 15:46
回覆
雲霄:
廣州天河天娛商城用較低的租金出租物業給百佳超市,利用其品牌優勢吸引客流,從而提高其他零售商的銷售額,這是百貨與商超合作吸引人流量的一個例子
09-05 16:35
回覆
郭曉平 [北京博納國際影院投資管理有限公司 市場研究中心 主任 ] :
似乎有力,似乎無力。零售業是個傳統行業,有交換行為出現就有了零售。衣食為第一需求。個人認為零售的發展方向是向便利化方向發展,今後各種零售業態將長期並存發展。電商有其不良基因(物流、廣告、互聯網基因),份額佔比很快會有個天花板,很難突破。傳統零售業總會大浪淘沙,出現這麼幾個穩定發展的巨頭,多形態共存,長期看來還是一個很穩定的行業。
09-05 17:05
回覆
呼嚕:
回覆@歲寒知松柏: [赞]自己理解的肯定比背誦經文強。
09-05 18:21
回覆
逆向投資:
回覆@歲寒知松柏: 呵呵,天天跟數字打交道的人,難免變成拿鐵錘思考的人。關於李先生的思考層面和角度都沒有搞清楚,如何駁斥?李先生從行業角度分析,此行業很難產生消費壟斷性企業。李先生思考的層面是永遠不賣,而你思考的時空又是多久呢?10年還是20年,這個出發點都沒搞清楚,就在這裡駁斥,不覺得可笑嗎?下次駁斥之前,先搞清楚思考高度一樣嗎?不在一個智慧水平,亂駁斥,只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09-05 18:43
回覆
道簡法嚴:
回覆@歲寒知松柏: 反駁就反駁,為了蘇寧而反駁,那就搞笑了
09-05 19:38
回覆
Vincentqin:
回覆@歲寒知松柏: 轉
09-05 19:48
回覆
歲寒知松柏:
回覆@道簡法嚴: 是他自己先寫了蘇寧好不?而且還反覆提到蘇寧。
09-05 20:20
回覆
歲寒知松柏:
回覆@逆向投資: 我做財務就一定是拿錘子思考的人了?說個波特五力就很牛了嗎?不要看貶我們這個行業行不?起碼我還會舉出上市公司的數據案例來,不會像有的人財報都不看,在那瞎說,明明A股的百貨股基本面都還不錯。光在那背巴菲特的話,不是刻舟求劍嗎?
09-05 20:24
回覆
歲寒知松柏:
回覆@njlaomai: 「即便像沃爾瑪這樣的日用品超市,雖然已經建立起了強大的低成本堡壘,但它卻嚴重依賴管理。這個行業永遠無法湧現傻瓜都能管好的企業。」

我是很不認同李先生的這句話的,請問哪個企業不靠管理?就是茅台也要管理啊,你看西鳳酒和古越龍山就是反面教材嘛,當然還有像廣藥和加多寶的對比之類的。

就算有行政壁壘和地理壁壘能抵擋,這其實也只能是暫時的。因為行政最後還是人,地理可以創造級差地租2。所以我認為價值的來源,只能是管理,而管理最終就是人的思想,初中學馬克思的那套剩餘價值理論時就講了這個問題的。

所以不單是零售業需要不斷進步,所有的行業和公司都需要不斷進步,否則一樣被超越。關於零售的反證,還可以看看喬布斯弄的連鎖店,蘋果的電子產品我就不說了,想想智慧是怎樣變成價值的。
09-05 20:45
回覆
歲寒知松柏:
回覆@呼嚕: 李劍先生是前輩高手,他的博客我大多有看,受益良多。所以今次我無意冒犯,只是就事論事而已。
09-05 20:49
回覆
Brandon_Cheng:
回覆@歲寒知松柏:

博主從資產周轉率的角度切入,分析了資產周轉率高低給公司盈利帶來的後果,用以反駁李劍對零售業的看法。仔細通覽全文,有些地方不敢苟同。

不同行業的資產周轉率不具有可比性。行業不一樣,盈利模式不一樣,資產周轉率不可能一樣。拿百貨和銀行、製造業比資產周轉率是關公戰秦瓊。現實中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的行業(如珠寶、奢侈品、港口等)照樣活得很滋潤;來料加工作坊的資產周轉率很高,也沒看到賺多少錢。

所以,資產周轉率只是一個指標,反映了單位資產帶來的銷售收入的多少,並不能反映核心的問題:企業的投資回報。而且在經營中,資產周轉率是可以操縱的:將所有的機器、設備、廠房由自建改為租賃,資產周轉率馬上上去了,但並不一定給企業帶來增值。還有,關門之前進行清倉跳樓大甩賣的企業資產周轉率也很高。

輕資產行業的好處是:一方面當環境變化時,企業的資源配置能夠快速靈活;另一方面,當競爭對手失敗時,能夠快速的承認失敗、退出競爭,而不是由於大量的專用資產處理不掉,繼續留在行業內削價死抗,將競爭勝利者也拉下水。

但是,企業增值的源泉是能不能以儘量低的價格提供儘量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以及這樣的狀態能夠持續多久。如果這兩方面都很確定,利率的上漲、成本的上升都可以轉移給消費者。這樣的企業重資產又何妨?比如很多壟斷型國企都是重資產,淨資產回報卻很高,如果扣除高福利和一些浪費後,淨資產回報更高。另一方面,如果企業提供商品和服務的收入很難覆蓋成本,要這樣的輕資產企業有什麼用呢?

李劍文章的核心是:現在零售業的替代服務(電商)增多了,新進入的電商又力圖打造一個行業顛覆者的形象,整個行業面臨重大的經營模式變革,所以零售企業的優勢難以持久。他的文章與資產周轉率的關係不大。

最後,不是李劍說電視台好,而是他轉述巴菲特對零售業和電視台的評價。當然,巴菲特的評價現在看來是錯了,原因在於電視台後來也發生了很多技術變革,比如有線電視的興起。所以,我覺得價值投資者不要輕易涉足產業環境不穩定的行業,在不穩定的行業中的企業,其未來現金流量很難把握。
09-05 21:50
回覆
影子武士2012:
回覆@堅信價值: 是否會隨著房價波動呢?
09-05 22:07
回覆
歲寒知松柏:
回覆@Brandon_Cheng: 我當然知道不同行業有不同的周轉率,因為生意模式不同嘛。我拿高周轉說事,是因為他提到百貨業低毛利低淨利率的弱點。百貨股因為高周轉高槓桿(這個槓桿至少在表面上是不需要負利息的),所以儘管毛利和淨利率低(實際上A百貨股並不算低),它仍然有較高的ROE,我下載了全部2500只A的數據,做了簡單的統計,結果就是這樣的,不信你自己可以去看百貨股的ROE。

你還是沒有想明白所謂的增值來源於哪裡,價值是怎麼產生的。重資產之所以難以產生高價值,是因為重資產的企業,人力資產佔總資產的比重低,而只有人,才是價值的唯一來源,機器是不能產生價值的。自動化程度高的企業,在一定時間內可以比同行產生更高的價值,其原因只是它個人的效率提高了。但同行業的自動化程度都提上來以上,這個價值差額就沒有了。

這一點,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說得再明白不過了,巴菲特也表達了這樣一種思想,芒格先生的《窮查理寶典》上也有說為什麼他們當初害怕新技術的紡織機出現。

至於行業的穩定性問題,我個人一直認為,按馬斯洛的5種需求層次來看,越是貼近底層的生理需求的行業和公司,其需求就越剛性,也就是所謂的穩定。當然,如果有毒品、煙酒和遊戲之類能讓人上癮的東西,甚至因此而能放棄基本的生理需求,那麼這無疑是個好生意。

這是我自己對價值的理解,可能與別人不一樣,歡迎拍磚。
09-05 22:22
回覆
firstrump:
回覆@歲寒知松柏: 我的理解是這樣,行行出狀元,再不好做的行業也會出現優秀的企業,這個企業一定是能改變現有商業模式或成本結構,取得相對領先優勢的。

零售行業整體不佳,我贊成,受制於房租和人工的上漲,成本大幅上漲,隨著售賣場所的增加(到處是商場)和網絡購物的不斷侵蝕,蛋糕越分越小,傳統零售日子肯定不好過。但也不是沒有機會,一個是最後一公里甚至是100米的零售點越來越顯示其價值(物流節點上的價值、便捷性的最大化價值和低成本的價值),一定會有一個龐然大物的公司產生。另外是結合網購和實體店購物的模式一定會產生,既滿足人民逛街和試穿的意願,又將網購的特點包括,如價格利器應用到極限,庫存降到極點。也許人們在實體店只試穿,貨物隨後寄到,現場立取就加價一倍,呵呵,到底是怎樣的方式,我也不知道。但是蘇寧開始了嘗試,雖然這次嘗試我覺得會失敗,但畢竟走在了正確的路上,也許走著走著就有了轉機。

危機危機,有危就有機,沒什麼好爭辯的。
09-05 22:27
回覆
Vincentqin:
回覆@歲寒知松柏: 精彩啊
09-05 23:01
回覆
Brandon_Cheng:
回覆@歲寒知松柏:

稍微看了一下,沒想到百貨公司的ROE的確很高,其背後的原因值得分析。

人並不是價值的唯一源泉,人力資產佔總資產的比重低也並不代表低效率,否則那些房東、地主整天不勞動,其資產結構絕對超重量級的(都是房產、地產),怎麼還那麼滋潤?我覺得歐文 費雪的《利息理論》比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更能解釋這些經濟現象。

拿同行的自動化程度能迅速跟上,造成超額回報的消失舉例,不能證明重資產企業不好。同行的人員素質迅速跟上,也能造成超額回報的消失,比如各大投行互相挖牆角,比如紡織業、服裝業向越南等地轉移。

越是貼近底層的生理需求的行業和公司,其需求就越剛性,這對行業來說沒錯,但對具體的公司來說就不一定,因為一般來說,越是貼近底層的生理需求的物品,進入壁壘越低,能生產這種產品的公司越多,人們對某個特定公司的依賴程度就越低,需求剛性也就越低。
09-05 23:24
回覆
歲寒知松柏:
回覆@Brandon_Cheng: 歐美國家的大富豪,好像並不是和天朝一樣,由房地產打頭吧?
09-05 23:32
回覆
Brandon_Cheng:
回覆@歲寒知松柏:

這個我贊同,但並不能反駁我的觀點:人的勞動並不是價值的唯一源泉。很多資產都產生價值:公路、港口、礦山、森林。。。尤其是森林,不用任何管理,封山幾十年,自然增值。
09-05 23:47
回覆
歲寒知松柏:
回覆@Brandon_Cheng: 公路、港口是人建的,不建哪有利潤來?建了也要有車船和人才行,實際上,中國的公路和港口,ROE並不高,特別近幾年新建的,能不能回本我看都是未知數,因為很多根本就是無效的建設。

礦山和森林,是上帝賜予我們的資源,土地、陽光和雨水,是最根本的資源,孕育了整個大自然的生物,當然也包括人類。從人類的角度看,這些資源只有和人的勞動智慧相結合,才能產生價值。結合得不好,破壞了環境,那就是負價值。

再放大了看,我認為就算是有所謂智慧的相結合,其實最終是在破壞和毀滅自然,只是輕重緩急的差別罷了,也是在給自己掘墳墓。
09-05 23:59
回覆
Brandon_Cheng:
回覆@歲寒知松柏:

我的論點是:人的勞動不是價值的「唯一」源泉。當然,資源離不開勞動,勞動也離不開資源,兩者結合才能產生價值,產生收入。產生收入怎樣分配?看勞動的供應更稀缺,還是資源的供應更稀缺。
今天 00:10
回覆
歲寒知松柏:
回覆@Brandon_Cheng: 我認為,權力的分配決定著資源的分配,資源的分配決定了財富的分配,說穿了,都是人的思想決定,稀缺只是表象。
今天 00:14
回覆
Brandon_Cheng:
回覆@歲寒知松柏:

權力,或公權力可以看作一種資源,但是這種資源只能為其所有者帶來現金流量,創造價值,即只會產生價值轉移,而不能為社會創造價值。生產商品,拿到市場上賣,自願交易的情況下,交易完成後,買家和賣家都得到了好處:買家得到自己生產不出來或很難生產出來的商品,賣家得到金錢。

權力卻不一樣,政府獲得權力時,並不會提供等值的產品,所以權力必須要有強制力來維持。如果社會資源是由權力來分配的,那麼人們就會去拉關係,走後門,試圖從有權人手中分一杯羹,而不是去創造財富,對社會無益。所以限制政府權力是經濟繁榮的長久之道。

由於人的慾望永遠不可能得到完全的滿足,所以稀缺是所有經濟問題的根源,所以更為優化的資源配置才會產生超額回報。
今天 00:36
回覆
歲寒知松柏:
回覆@Brandon_Cheng: 我是針對你指的「分配」來說的。
今天 00:46
回覆
Brandon_Cheng:
回覆@歲寒知松柏:

哦,我說的分配是指在自由市場交易決定下的收入分配,不是政府說的「收入一次分配」和「收入再分配」。
今天 00:59
回覆
william頭盔:
回覆@歲寒知松柏: 李劍文章的核心是:現在零售業的替代服務(電商)增多了,新進入的電商又力圖打造一個行業顛覆者的形象,整個行業面臨重大的經營模式變革,所以零售企業的優勢難以持久。------對,這句話說在點子上了.李就是這個意思. 如果李將文章結構調一下, 把電子商務一開始就突出出來可能就不會有大的誤解了.
今天 08:13
回覆
漢尼拔:
回覆@歲寒知松柏: 1、波特五力(外在)+企業文化(內在)一個都不能少。
2、只強調「傻瓜都能經營的公司」是有問題的,好馬+好騎手,股東有福。
3、穩定硬朗的行業,操的心較少。
今天 08:16
回覆
歲寒知松柏:
回覆@william頭盔: 那他應該直接說蘇寧和京東 而不應該泛指零售 他文中的表述讓人誤以為零售股基本面很不好似的 都拿航空股對照了 實際上它們增長快roe高現金回流好
今天 09:19
回覆
william頭盔:
回覆@歲寒知松柏: 所以人的表達有多重要, 我也是看完你的全文又對照看李的全文,反覆看才明白李要說的是什麼. 表達上一定要注意. 有時也是文章結構的問題. 我也總是詞不達意的
今天 09:21
回覆
william頭盔:
回覆@歲寒知松柏: 不過李的確說到了傳統零售商的最痛處---電子商務. 這個對傳統零售商是顛覆性,一旦老百姓的電商消費習慣形成, 傳統零售商 麻大煩了!
今天 09:29
回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404

港人港事:港人難以承受的人民幣之貴

1 : GS(14)@2012-11-11 10:42:48

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 ... /100313521738.shtml
 記憶中那些很值錢的港幣
  幼年的記憶中,港幣是很值錢的。家裡有住在香港的親戚,時不時會來內地探個親,小孩子若能在過年時收到港幣壓歲錢是會欣喜雀躍很久的。這雀躍中不僅包含著對外面世界的羨慕和嚮往,還因為同樣面額的壓歲錢,港幣比人民幣的「含金量」更高。
  05年時第一次來香港短期生活,當時的港幣依然比人民幣值錢,大約在1港元=1.06元人民幣左右的水平,對學生來說,花港幣的感覺實在有點「肉痛」。還記得那年的國慶長假,宿舍附近的惠康超市掛出大大的國慶特別優惠廣告,上書「國慶期間在本超市可以1:1的優惠價格使用人民幣」。隨著港幣兌人民幣在07年1月跌破1,08年4月跌破0.9,這個月又跌破了0.8,現在再看這句廣告,突然有種曾經滄海難為水的感覺。
  港人難以承受的通脹之痛
  雖然賺的花的都是港幣,但人民幣升值無疑對香港民眾的生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首當其衝的就是通脹問題。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的最新數字顯示,香港9月份消費物價指數(CPI)同比上升3.8%,8月份同比增幅為3.7%,其中食品價格比去年同期上升了4.4%。若將2009年10月至2010年9月的消費物價指數視為100,今年9月的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已經達到了108.7,升幅超過8%。
  香港有不少蔬菜由內地進口,內地此前食品價格的節節攀升,再加上人民幣升值所帶來的影響,帶動了香港蔬菜價格的上漲,不少人都抱怨,「人民幣升了,菜也吃不起了」。
  除了蔬菜之外,其他食品原料的價格也在漲。朋友涂先生有親戚在新界開糖水店,一直購買內地生產的蔗糖。10公斤的蔗糖在兩年多年前只要100多元港幣,現在卻暴漲到500多元。親戚無奈地說,人民幣越來越貴,進口價也越來越高,再加上不少內地人「現在有錢了都不願意幹這個了」,蔗糖的成本便這樣翻了幾番。
  通脹問題之外,不少港人擔心人民幣升值後將有越來越多的內地人來港購物消費,若物品供應不足,則會對他們的生活造成困擾。
  廣東道早已不是香港人的地盤
  香港一直以「零關稅」的優勢帶動旅遊和消費行業的發展,吸引來自各地、尤其是中國內地的遊客前來購物。隨著人民幣的升值,不少內地朋友覺得來香港購物是「折上摺」,這種趨勢便愈發明顯,而香港商場的店員也會在告知物品價格後,特別計算一個看上去更讓人心動的人民幣價格,以吸引消費。此前尖沙咀廣東道的奢侈品名店門口常年大排長龍,擠滿了內地遊客,讓香港人紛紛感嘆「廣東道早已不是香港人的地盤」。
  香港旅遊業議會的統計發現,今年的內地黃金週期間,內地訪港旅客雖然達到了破紀錄的98萬人次,同比增加20%,但與這個數字形成明顯對比的是,內地人赴港消費卻同比下降了25%,主要原因是隨著歐元的下跌,不少內地遊客開始轉戰歐洲搶購名牌貨。雖然奢侈品銷售風光不在,但卻並不能阻止越來越多的遊客轉而開始在香港購買大眾日用消費品,其中奶粉和藥品等最受歡迎,這對港人生活的實質影響更大。
  9月中旬有近百名香港人來到港鐵上水站,參與「光復上水站」的行動,抗議內地水貨客長期霸佔車站外的通道分包貨物,造成交通堵塞,影響上水居民的生活環境。此前亦有內地遊客來港搶購養樂多和奶粉的事件,更有香港人與內地遊客為購買奶粉而大打出手。
  家住上水的鄭先生表示,由於臨近羅湖口岸,每天都有不少內地水貨客前來掃貨,家裡附近的超市有不少貨品經常缺貨,車站擁擠,給他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而抱怨和擔心奶粉供應不夠的新媽媽更不在少數。不少港人擔心,隨著港元對人民幣匯率跌破0.8的關口,「八折優惠」引來的越來越龐大的內地赴港消費大軍將佔用他們的生活資源,同時進一步推高香港的物價。
  港漂一族的苦惱
  對於人民幣升值,更為苦惱的是習慣於北上深圳消費的港人和內地來港工作的「港漂一族」。楊女士習慣上深圳就餐和捶背按摩,平均一個月就要上深圳消費一次。她感嘆手中的港幣在關口的找換店轉一圈回到手上之後,「500變400,感覺一下子少了兩成。」
  來自北京的王小姐稱,這幾年拿著港幣回家,覺得越來越不值錢,看什麼都覺得貴。希望今後能回內地工作的陳先生則擔心收入水平的競爭力,「現在的工資看著還行,但回內地就得打個八折,以後新工作的工資水平肯定是在現有收入的基礎上談,這個問題不得不考慮」。大家都笑稱理想的加薪幅度「不僅要趕得上通脹,還得跑得過人民幣升值」。
  港幣換成人民幣
  人民幣步步攀升該怎麼辦?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將手裡多餘的港幣存款轉為人民幣存款。由於香港實行港元與美元掛鉤的聯繫匯率,美國的低息政策下,在香港銀行存港幣的利息幾乎為零,有不少港人都選擇將港幣轉換為人民幣存在內地的銀行裡以賺取利息差。
  家住粉嶺的張女士早在三四年前就開始將存款轉為人民幣存在內地銀行,她坦言自己年紀大了,並不太懂得投資理財,認為存銀行是最為保險的理財方式。雖然現在內地的存款利率比之前有所降低,但仍有超過3%的年利率,再加上人民幣升值的幅度,因此仍然「有的賺」。
  選擇將港幣存款轉為人民幣的多為年紀較大的老人,他們並不太擅長股票基金等投資產品,也不能承受太大的風險,這樣的情況下,賺取利息差不失為一種不錯的選擇。近期香港各本地銀行也因人民幣升值而看好人民幣存款業務,推出各種高息優惠以吸引更多人民幣存款。
  恆生銀行此前便推出人民幣利率遞升存款證,最高年利率達3.3%,匯豐和渣打銀行的3個月人民幣定存利率也分別調高至3%和2.8%,還有一些銀行則採用開戶送禮品或現金回饋的方式,吸引不少家離深圳較遠的老人轉而選擇在本地銀行轉存人民幣,以節省路費和時間。
  人民幣存款之外,對於年紀較輕,能夠承受較大風險的人來說,投資人民幣產品無疑會是更好的選擇。從事金融行業的許小姐就明確表示自己不會持有人民幣存款,但會考慮購買人民幣債券或者內地在港上市的股票來收取股息。「內地上市公司派發的都是人民幣股息,雖然拿到手還是港幣,但至少能跟上人民幣升值的速度。」
  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教授宋敏此前在接受iMoney雜誌的專訪時也曾建議,除了香港已經推出的人民幣投資產品外,長期持有內地資產對投資者來說是不錯的選擇,比如投資內地A股以及二三線城市或北上廣等超大城市附近邊緣區域的房地產市場。「A股長期下跌,目前泡沫已經擠地差不多了。二三線城市及超大城市邊緣區域的房地產泡沫也不多,同樣值得長期持有。」
  為何在貶值預期下,人民幣今年反而漲得風生水起?市場人士指出,美國9月推出QE3導致美元貶值、中國經濟第三季度觸底反彈以及美國大選和人民幣國際化的需要等都是人民幣升值的原因。雖然市場認為人民幣升值對資金的流入以及提升內地的流動性有所幫助,但預計升勢未必會持續到年底,且不會再有太大的升幅。
  真所謂風水輪流轉。昔日港人憑港幣強大的購買力北上吃喝消遣並高喊「好抵」(抵即粵語划算的意思)的時候,又何曾能想到今日會有內地遊客攥日漸升值的人民幣蜂擁南下血拼並大呼「便宜」的情景?港元和人民幣今後的發展又會如何?讓我們拭目以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905

難以判斷收購價是否合理-東方日報20130610 王雅媛

1 : GS(14)@2013-06-11 22:58:43

http://blog.163.com/wang_ya_yuan ... 141201351015318887/

早前美即(1633)控股公佈,以代價4億元人民幣收購百庫控股。百庫控股是一個包括了B2C和B2B的網絡經銷商。B2C的是公司在天貓營運店舖,而B2B是指把產品銷售給其它電商平台或其它淘寶店舖等。如果單以2012年收購市盈率超40倍去衡量,那麼筆者認為沒有多少人會說不貴。但是我們都知道公司之間的收購是需要考慮協同效益,戰略目的及長遠部署,當涉及這些因素時,我們就難以輕易判斷收購價是否合理。



筆者認為收購的協同效益在於線下競爭越來越激烈,在這環境下需要投入大量廣告去保持競爭力。相反,在線增長空間仍然龐大,相同的推廣費用在在線可能會實現更好的增長。而戰略目的是公司下半年將推出價位較低的新產品,推廣渠道以在線為主,這次收購將有利於該新產品的推出。假設公司選擇不收購,就拿4億在線下大賣廣告。短期內,營業額一定會大幅上升,但是效果有機會很快消失,並未能帶來任何長遠的利益。而用4億去收購年賺一千萬都不夠的網購公司,就是屬長遠部署,認為網購的長遠價值是遠超現在的收購價。



但是要留意的是百庫這類公司應該是營業額大,但純利率低,主要是公司提供服務的成本很高,如訂單執行,運送服務及在線使用者服務支持等等。因此,百庫財務報表初被併入美實時,將會把後者的純利率實時拉低。至於之後能否回升,就要看協同效益及戰略合作發展如何。



亦都有陰謀論的認為,這次收購是為了公司之後的賣盤鋪路。公司的股東結構以基金為主,基金不是要長期去經營一盤生意,而是要在交易上賺錢。美即值錢的地方在於線下渠道,收購百庫後,在線線下渠道都齊全,公司在外資眼中將更值錢。



王雅媛為持牌人士,並沒有持有以上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060

免費早餐 - 曾國平 難以解釋的小費現象 2014年05月30日

1 : GS(14)@2014-06-09 00:16:13

http://www.am730.com.hk/column-209633
對飲食從來不講究,但對經濟學者來說,食店往往是個緊張刺激的地方(同樣有趣的是超級市場),充滿不易解釋的經濟行為。
話說上星期剛從美國回港,時差未曾適應,我就到酒樓食晚飯,只見侍應態度冷淡,又不甚留神落錯單,兼且「多謝」、「唔該」未有一句。經濟學者習慣「對事不對人」,我沒有責怪侍應,只想到若果侍應的收入取決於顧客的打賞,其服務態度必定大有分別。
在美國的餐廳吃飯,安排一般是「一枱一侍應」,從點菜、上菜到其他要求,都由同一個侍應負責。飲飽食醉以後,顧客會視乎服務質素給10%至20%的小費(gratuity,或稱tip),以15%為平均數。在美國生活十多年的經驗,遇上的侍應絕大部分態度良好,打醒精神,以賺取最多的小費。
相比旅行到陌生餐廳吃東西,筆者每到住處附近熟絡的食店,給小費都會慷慨一點,以賺取侍應的好感,建立長遠的友善關係。
至於這是否一般的現象,我就不得而知了。此外,小費一手交一手難以觀察,侍應可以知情不報少交入息稅;「一枱一侍應」的流行可能跟美國的稅制有點關係。
低級食店以外(如大牌檔),香港餐廳小費一般是固定的10%(即加一),可能是經理跟員工分,東主也可能分到一點,安排包羅萬有。正如張五常教授在《經濟解釋》講過,這種定額小費跟把餐牌上食物的價錢提高一成實際上沒有分別,跟侍應的服務質素又似乎沒有關係,難以解釋。餐廳收加一是否為證明自己有中級或以上的水平?為何又有餐廳以「免收加一」作招徠,而不更簡單的打個九折?
香港商人出了名創意十足反應快,是否有飲食業老闆試過採用美國「一枱一侍應」的形式提升服務質素?執行起來有甚麼香港獨有的困難?
奇怪的是,「一枱一侍應」的小費形式並非不存在於香港:例如到理髮店、按摩店光顧,付完正價之後,可以將小費放進服務員的「小費箱」。而根據筆者多年來的觀察,不少顧客都樂於付小費,一般從10元到20元不等。何以同樣的安排,不曾在飲食業出現?
問題有趣又難解,讀者有甚麼好答案?
作者為美國維珍尼亞理工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
http://www.facebook.com/economics3.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4627

難以懷孕 情緒反覆新婚蔣雅文 急醫卵巢病盼生B

1 : GS(14)@2015-02-09 08:58:28





■患卵巢病的蔣雅文感激老公支持,昨日她貼出和老公戴情侶帽,恩愛出巡選購仙人掌的照片。互聯網圖片



現年三十二歲的前英皇組合3T成員蔣雅文(Mandy),元旦日才榮升做人妻,早前她因月事周期亂七八糟,加上體重增加及情緒起伏很大,一度以為懷孕,怎知去做婦科檢查時,才驚覺患了多囊卵巢綜合症,患者難以懷孕,更年期徵狀更提早出現,晴天霹靂的Mandy現接受藥物治療,老公無怨無悔地陪她一齊努力,Mandy昨感動說:「慶幸自己踏入婚姻呢條路,會努力養病,期望可以生BB!」


今年元旦日驚爆結婚的前組合3T成員蔣雅文,揚言先斬後奏註完冊才通知雙方家長,當時有傳她奉子成婚。前晚Mandy在facebook撰文自爆以為懷孕,經檢查後發現患了多囊卵巢綜合症,患者的受孕機率不高,幸好Mandy及早發現接受藥物治療,她感激老公「品客先生」無怨無悔的支持,寫道:「為了他也為了自己,我會好好把身體養回來的,希望在兩年內可以回復好狀態,成功蹦出一個小品客。」昨日記者致電Mandy問候,身在台灣的她說:「多謝大家關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691

【難以取代】星戰迷最愛角色

1 : GS(14)@2016-08-16 06:11:22

機械人R2-D2演足7集《星戰》電影,戲內主要負責助主角脫險。R2-D2由導演佐治魯卡斯構思、藝術家Ralph McQuarrie設計,並由Tony Dyson製作。



■《星戰7》的新機械人BB-8,未能動搖R2-D2的地位。

R2-D2是電影最受歡迎角色之一,雖然去年上映的《星戰7》製作了外形同樣可愛的全新機械人BB-8,但未有影響其在影迷心目中的地位。《星戰8》的R2-D2已換上Jimmy Vee參演,製造者Tony亦於今年3月去世。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815/1973613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945

浪漫月巴睇90s - 月巴氏 你的鼻環是如此的難以忘記~ 2016年09月02日

1 : GS(14)@2016-09-04 18:17:40

http://www.am730.com.hk/column-328137
兩個問題:1.梁朝偉唱歌好唔好聽?2.梁朝偉戴鼻環好唔好睇?
1.瀟瀟灑灑的給我瀟灑的相機——吓?相機?相機點瀟灑法?
2.Oh I’m so sorry,不是「相機」是「上機」。這一句來自梁朝偉名曲《一生一心》。
3.唔知點解地,梁朝偉唱歌總是令我感到怪怪哋。像他第一首名曲《朦朧夜雨裡》,每逢唱Live,硬係覺得他入慢了半拍或四分一拍——總之就慢咗啲啦,但聽得多,又覺得,入慢咗又點啫?好大問題咩?冇計,因為唱的是偉仔。我自細就鍾意偉仔——全因《新紮師兄》的杰仔。我不知怎樣形容當年《新紮師兄》給我的震撼,而我萬料不到,梁朝偉唱歌給我的震撼,竟然是《新紮師兄》的十二萬倍。
4.嗱嗱嗱我唔似其他人咁,覺得梁朝偉唱歌難聽,我只是覺得怪,一種好難形容的怪,一種愈聽下去會慢慢習慣甚至迷上的怪。
5.怎樣才算唱歌好聽?曾幾何時,有人把喉核好似有靈性咁識得郁上郁落,視為唱歌好聽的附帶表象;也有人認為,唱歌稱得上好聽的歌手,就是無論聽錄音帶/黑膠/CD抑或現場,佢把聲都要一樣。以上,一概被統稱為唱功。
6.那麼梁朝偉肯定冇乜唱功。我好似從未見過他唱歌時喉核會生性地郁上郁落。而聽他唱現場,又同錄音室版本唔多同(例如唱《朦朧夜雨裡》硬係好似入慢咗)。
7.離奇是他在上世紀90年代出過多張專輯。不計1993年的粵語精選《難以忘記的你》,同年就先有張國語大碟《一天一點愛戀》(係呀,一個被認為唱廣東歌都唱不好的人竟然挑戰國語歌);跟住,1994年,《重慶森林》上映那一年,直情出夠三隻你歎,《一生一心》、《為情所困》、《日與夜》(《一生一心》是EP)。而自小就鍾意偉仔的我,自然三隻買晒!尤其愛《一生一心》和《為情所困》——歌暫且不說,單是封套已經無可抗拒!《一生一心》上的朝偉大頭,幾執頭髮在有點偏色的情況下,有意無意間垂在他雙眼之間,心心眼!《為情所困》,不玩大頭,玩一格格電影菲林,格內除了他,還有周嘉玲——兩位就像在重演《重慶》中的激情,心心心心眼!我可以好大膽咁講:即使以今時今日目光去看,這兩個封套依然經典,依然贏晒市面上九成廣東專輯封套(嗰九成簡直完全喪失美學觀念的核突噁心示範)。
8.咁,啲歌呢?Well,歌曲本身,其實都是很典型的中慢板情歌套路,但全仗朝偉的深情和深情及深情,每一首,都被add了無盡的深情value,明明再直白再冇嘢的一句歌詞,由他去唱,定必化成情深的一句:《為情所困》的「這一生為情所困/只為當初妳的心太真」(你睇,強如朝偉都會為情所困!);《一天一點愛戀》的「一天一點愛戀/一夜一點思念/給我一句真的誓言/讓我可以期待永遠」——把聲已夠深情,睇埋個MV,全程就咁影住朝偉獨坐木凳,Keep住把不羈的髮揈嚟揈去,有時又含吓條頸鏈……最後,望住你,甜笑,完。連性好AV的我都被打動。
9.要唱live時,朝偉就以一身當年的我難以名狀的時裝風格示人(後來才知道源自Grunge),而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最勁的是:他.戴.鼻.環。今天回看,你或者會笑,但在當年,是多麼的出類拔萃驚世駭俗——連四大天王都冇個敢戴。可以說,90年代的朝偉以歌聲和衣著(別忘記他還有著裙!),創造了一個只有他自己才carry到handle到的歌手形象。前無古人,也應該後無來者。
10.回到一開頭兩個問題。1.好聽。好聽不基於喉核識唔識郁呢啲門面嘢,而在於看不見的感情,我們是聽人唱歌而不是聽machine唱歌。2.好睇——肯定比你同我以及大部分男歌手戴得好睇。
(9月4日投票日,且讓我借《朦朧夜雨裡》憑歌寄意:在朦朧時局裡,這一票怎可是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484

5,441搜救員患癌「死法難以想像」

1 : GS(14)@2016-09-11 05:46:13

911恐襲(圖)是美國人一道傷疤,對曾經歷其中的人,這15年就更為煎熬。當年數以萬計搜救人員奮不顧身、日以繼夜於瓦礫堆中搜索生還者,結果至少5,441人因此患上癌症。有前警員目睹昔日戰友逐一病逝,感慨道:「他們不是安詳離世,他們的死法難以想像。」恐襲後,紐約世貿中心大火持續焚燒逾90日,現場灰塵滾滾。之後陸續有搜救人員因呼吸道疾病求醫,該徵症甚至被稱為「世貿咳嗽」。有環保組織公佈調查指,當時空氣中有多達400噸石棉,以及鉛、汞等其他有害物質,可引致哮喘、心理問題、創傷後遺症、濫藥等連串健康問題,更增加患癌機率。當局多年後成立「世貿健康計劃」,為曾參與搜救或居住在世貿附近的居民提供終身免費醫療服務。醫療團隊相信,911恐襲與近70種癌症有關,包括舌根癌、結腸癌及甲狀腺等。美國《新聞周刊》報道,截至今年6月,參與計劃的75,000人中,已有5,441人被診斷出一種或以上癌症。曾處理911現場的退休警員杰拉西齊克表示,當時以為只是咳嗽,後來才知悉患了哮喘及腎臟癌。他又指當年的兩名同僚,分別患了胰腺癌及腦癌,最終痛苦而終。美國《新聞周刊》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911/1976725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857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