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兩市大體低開低走,熱點板塊紛紛“一日遊”,整個盤面給人一種雞肋行情的感覺。在年底流動性壓力及債券違約頻發的情況下,指數上下兩難,短期突破不易,料年前將延續窄幅震蕩,市場風險收益比較難把握。盤面上看,行業板塊幾乎全線飄綠,煤炭、家電、港口、水泥等板塊跌幅居前;增強現實、高送轉等概念盤中一度活躍,但因缺乏跟風盤而回落。
滬深股市全日收盤,上證綜指收報3,110.15點,下跌29.41點,跌幅0.94%,成交額1,892億元;深證成指收報10,199.86點,下跌107.06點,跌幅1.04%,成交額2,154億元;創業板指收報1,964.54點,下跌21.73點,跌幅1.09%,成交額543億元。
具體看,上個交易日表現強勢的“共享經濟”概念集體啞火,龍頭中路股份漲停開盤後欄板,對整個板塊的人氣打壓比較嚴重,深中華A、力帆股份、信隆健康等均是高開低走,上海鳳凰更是被砸死在跌停板上。混改仍是市場相對強勢的板塊,人氣標桿中國聯通本周累計大漲15%,中糧生化、際華集團、中成股份等個股逆市飄紅。
影響周五盤面的消息整體偏空,國海證券“假章門”依舊令市場掣肘。在經歷一波三折之後,牽動市場神經的國海證券“假章門”事件昨日向著穩妥解決方向再邁一步。國海證券與相關機構達成了由相關機構繼續持有涉事債券,國海證券承擔風險收益的原則性方案。
市場人士認為,這一原則的達成有助於在消除各方分歧的同時,盡可能地減少對包括國海證券在內各涉事機構的流動性沖擊。值得註意的是,扛下近10億元浮虧的國海證券今日依舊停牌,一旦國海證券複牌,股價大概率遭遇重挫,可能對市場造成一定的沖擊。
資金面上,央行公開市場今日凈回籠50億元。此外,央行還就7、14和28天期逆回購操作需求詢量。央行連續6日的公開市場凈投放5100億元,將連續下挫的國債期貨硬生生地“拉”了起來,給持續暴跌的債市留了一線生機。
暫時緩解的流動性危機會否卷土重來?方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表示,利率急升階段明年初將結束,“央行的初衷是去杠桿、防風險,而非人為制造錢荒,甚至‘踩踏’成金融風險。因此,預計央行後期會加大投放力度,以緩解錢荒給市場帶來的恐慌。”
國泰君安固定收益分析師徐寒飛表示,市場猛烈下降的過程大概率已經結束,後期市場可能在低位震蕩,如果資金面緊張加劇,或暴露出更多債券市場內生交易結構上的風險,不排除市場再來一波風險釋放的過程。
一般而言,年底的股票市場大都是“雞肋”時間,行情機動幾率不大。專家建議控制倉位,布局明年行情。
聯訊證券分析師郭佳楠表示,周三滬指在3100點和上升趨勢線處獲得支撐,但周四選擇橫盤整理,是否已經完全消化前期影響,還需要時間印證。混合所有制改革企業昨日再度領漲,兩桶油沖高回落,留有上影線,板塊持續性有待驗證,也影響了大盤整體走勢。年前的操作上還應保持審慎態度,控制倉位,把布局目光放在明年。
廣州萬隆認為,增量資金不足導致市場難以走出稍大級別的反彈行情,短線操作難度也將進一步增加。雖然表面上看近期國央企混改等題材遭到資金持續追捧,但事實上大部分個股卻面臨成交低迷,反抽無力甚至陰跌不止的局面。投資者千萬不可小覷鈍刀子割肉所帶來的殺傷力,對於技術上嚴重破位,股價炒作過高的次新股、短期連續漲幅過大這三類品種既不能盲目抄底或加倉,更不可抱有反彈幻想,需第一時間斬倉出局。
減產協議開始實施的首個交易日國際油價上漲,截至發稿,WTI原油漲幅擴大至2.33%,升至18個月高點,報54.97美元/桶,盤中更是升破55美元關口,為2015年7月以來首次。布倫特原油漲幅擴大至2.27%,報58.11美元/桶。
2017年1月1日是歐佩克和非歐佩克產油國減產協議的生效時間,歐佩克產油國和部分非歐佩克產油國正式開啟減產,雙方將通力合作減產近180萬桶。而1月3日,是減產協議開始實施的首個交易日。
分析人士指出,今年油價反彈勢頭或持續,隨著歐佩克與非歐佩克產油國時隔十五年首次達成減產協議,原油市場供需失衡的局面有望得到“根治”。對於2017年油價走勢,多數機構調高了預估價格。
據火幣網比特幣人民幣現貨行情數據顯示,自1月4日7時起,比特幣在3小時內上漲近350元人民幣,漲幅4.12%,最高價達7718元,距2013年歷史最高價8000元僅相差不到300元。比特幣2017年1月1日以來已經從6788漲到了逾7700元,累積漲幅逾12%。
截至1月5日,上交所融資余額報5395.49億元,較前一交易日減少7.18億元;深交所融資余額報3933.51億元,較上一日減少9.77億元;兩市合計9329億元,減少16.95億元。
個股方面,融資買入額前五的個股分別為中國聯通(600050)、中國建築(601668)、東方航空(600115)、羅頓發展(600209)、中國重工(601989),金額分別為7.56億、5.32億、3.73億、3.40億、3.20億;融資償還額前五的個股分別為中國建築、中國聯通、東方航空、中國重工、格力電器(000651),金額分別為6.05億、5.58億、4.15億、3.11億、3.07億。
具體來看,當日正常交易的894只兩融標的中,有364只股票實現融資凈買入,占比40.72%。中國聯通的融資凈買入額居首,達到1.98億元,兩市總共2只股票的融資凈買入額超過億元,有8只股票的融資凈買入額超過5000萬元。國元證券(000728)的融資凈償還額居第一位,達到1.14億元;格力電器、長江投資(600119)、雲南白藥(000538)等10只個股的融資凈償還額也超過了5000萬元。
當電影產業投資的潮水退去,是誰在沙灘上裸泳?
“(票價)太便宜了”,在遼寧省沈陽,一位王先生笑著告訴媒體。最近幾年,在離他家步行10分鐘的範圍內開出了規模不等的5家電影院。如果從網上或電商處購票的話,一般30元左右的電影票只賣9.9元的“特價”。
不只是在沈陽。隨著休閑方式的改變,觀影人數的增加,影院林立已成為許多城市商業街的常態。盡管超低價格能在競爭中吸引更多觀眾,但票房利潤已經變得“比紙還薄”。
17億元、9552塊銀幕——這分別是去年中國電影票房增長和銀幕數的增長量。票房增速遠遠落後於銀幕數增長,影院整合大幕將開啟。
北大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向第一財經記者表達了對前景的擔憂:“影院整合潮已經來臨,大批影院會面臨倒閉或被整合,這是必然的。”
影院收益逼近紅線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的最新統計顯示,2016年截至12月20日,中國內地銀幕總數已達40917塊。全年保持了平均每天新增26塊銀幕的高速,比2015年每天新增22塊的速度還要快。
對比美國電影協會的市場報告,截至2016年5月份,美國銀幕總數為40759塊。因美國銀幕數增長微弱,到2016年年末,中國銀幕總數達41179塊,已成為世界上電影銀幕最多的國家。
而另一方面,中國的電影票房卻大幅下滑,剛剛過去的2016年,中國電影市場結束了連續5年30%的增長,全年票房止步457億元,比2015年僅增加了17億元,漲幅3.73%,遠遜於2015年票房近50%的增幅;除了第一季度(春節檔)延續了2015年的穩增外,後面的9個月里有5個月票房負增長。
在陳少峰看來,這一切早就在預期中。“我在4年前就已經預言中國票房達到350億元之後將進入中速和低速增長,2015年雖然創造了440億元票房,但去掉票補及票房註水的80億元左右,票房就是370億元,已經進入中低速增長期。”
“但電影院並沒有因此停止建設,現在院線、銀幕數還在增長,影院的盈利水平下滑是必然的。”陳少峰表示,“未來,中國電影票房將維持在5%~12%這樣的低速增長,必然無法支撐銀幕數的高速增長。洗牌隨之而來。”
在票房敗退的背後,是去年我國單影院和單銀幕的票房產出雙雙大幅下滑,同比跌幅達到了17%和20%。平均下來,去年每塊銀幕僅產出票房110萬元,與2015年相比降幅已超過20%,收益被迅速攤薄。單個影院及銀幕的平均產出已逼近盈利紅線。
電影投資人高軍向媒體表示,銀幕數在增加,但是院線的盈利能力在持續下降,2016年普遍都低了十多萬元,最嚴重的是新建影院的單銀幕產出只有80萬元。
這是有警示作用的——院線和影院的生存出現了一定的問題。高軍分析,場均收入的紅線正在逼近,“電影內部人士特別關註的點,叫作場均收入,就是每場電影收入多少錢。2015年是七八千元,2016年降到了610元。而且有一條紅線,如果場均收入低於550元,影院收入就會受到威脅。”
銀幕建設“產能過剩”?
眼下的癥結在於,影院建設速度已經失控,而影片本身乏善可陳。
據統計,中國去年的電影平均票價為33元,同比跌幅達5%。除了電影院價格戰的影響,電商不再貼錢票補又中間抽成,也極大影響了影院盈利。
陳少峰表示:“影院增多必然加劇競爭,票價還是會繼續下跌,加上失去了電商的票補,單個影院的平均收入會進一步下滑,市場會越來越難做。影院為了吸引人流只能自己補貼,主動降低利潤。”
據媒體報道,河南南陽的一家橫店影城去年3月開業,就實行了長達半年的微信購票9.9元的促銷。而為了保持同行最低價,另一家大地院線則堅持在早場“倒貼錢”放映。影院負責人李經理很無奈地說:“上午看電影的人確實很少,可即使只有一個觀眾我們也照放不誤。因為這樣可以給觀眾留下一個好口碑,贏得更多的觀眾,畢竟現在競爭太激烈了。”
某院線前高管、一發行公司的常務副總黃群飛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整個大勢不好,影院產業必然會面臨困境,倒閉整合在所難免。但問題的關鍵是,影院建設的速度並不會因此而快速下降,影院建設有慣性,不可能一下子就剎車,很多影院在兩三年前就已經規劃好了,項目不可能說停就停下來,還是會繼續上馬,速度也許會減慢,但不會隨著票房的大幅下滑而立即減少。”
陳少峰也表示,今年銀幕數預計還將會增加七八千塊,銀幕數這樣的增速還將持續,但市場已經很難支撐這樣的增速了。
與此同時,按照影評人楊時旸的說法,2016年的中國電影開始發生變化——“爛片”無法再肆無忌憚地騙錢了。他表示,此前,“IP”變成了避風港,隨便找一個耳熟能詳的書名,編一個毫無邏輯的故事,再配一大堆明星,就能投入院線等待高額回報。但是,人們的熱情被迅速耗盡了。“2016年,眾多按照之前的慣性堆砌出的影片都沒能取得期盼中的高票房,片方發現靠欺騙和忽悠就能獲得成功的短暫而甜蜜的時代過早地結束了。”
影迷也更有辨別力更趨成熟。“每一次你花的錢,都是為你想要變成的世界投票。”一位藝術從業者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他只為值得的電影去影院捧場。
院線公司何去何從
在這樣的市場情況下,行業整合在所難免。
那麽影院發展會呈現哪些趨勢呢?專註文化產業的葉榕投資創始人黃歷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會有兩大趨勢出現。一方面,將出現大規模的並購,上海電影、中國電影、幸福藍海等大型院線公司相繼上市,有意願有能力完成同業並購,擴大規模;另一方面,影院出現高端化、功能化發展趨勢,如華誼兄弟要自建高端影院品牌,國美要建VR(虛擬現實)影院,蘇寧要建智能化、個性化影院等。
盡管如此,黃歷還是認為,影院投資還會快速增長,但投資者的訴求不一。“有以萬達為榜樣的房地產商,如保利地產、寶能集團、泰禾集團,擬以影院帶動商業人流,進而提高物業租售價值;也有為構建產業鏈閉環而自建或並購的投資方,如完美世界並購今典院線,阿里影業、華誼兄弟投資大地院線;還有受互聯網沖擊謀求轉型,將自持或長約物業轉為社區型娛樂中心的傳統零售業主,如國美、蘇寧。因此,影院的盈虧狀況並非投資者關心的唯一問題,亦有歸類為戰略投資、為主業服務的考慮。”黃歷說。
但這些主要是對擁有其他產業為主的大公司而言,對小院線公司或者純粹只有院線業務作為支撐的公司,其倒閉或被收購將成為大概率事件。
陳少峰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幾年,影院投資熱度的升溫炒高了物業租金,影院成本也不斷增加,消費端卻沒有相應增長,單靠影院運營很難有好的發展空間。可行的做法是轉型成大型文化公司,走產業鏈模式,影院業務則變成其產業鏈上一個環節或者說渠道載體,為自己的影視內容、廣告營銷、衍生品業務服務。
“院線公司一定要轉型成文化產業集團,才具有可持續性,必須業務擴展到其他文化產業門類中,才能形成競爭力。”陳少峰強調。
當電影產業投資的潮水退去,是誰在沙灘上裸泳?
“(票價)太便宜了”,在遼寧省沈陽,一位王先生笑著告訴媒體。最近幾年,在離他家步行10分鐘的範圍內開出了規模不等的5家電影院。如果從網上或電商處購票的話,一般30元左右的電影票只賣9.9元的“特價”。
不只是在沈陽。隨著休閑方式的改變,觀影人數的增加,影院林立已成為許多城市商業街的常態。盡管超低價格能在競爭中吸引更多觀眾,但票房利潤已經變得“比紙還薄”。
17億元、9552塊銀幕——這分別是去年中國電影票房增長和銀幕數的增長量。票房增速遠遠落後於銀幕數增長,影院整合大幕將開啟。
北大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向第一財經記者表達了對前景的擔憂:“影院整合潮已經來臨,大批影院會面臨倒閉或被整合,這是必然的。”
影院收益逼近紅線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的最新統計顯示,2016年截至12月20日,中國內地銀幕總數已達40917塊。全年保持了平均每天新增26塊銀幕的高速,比2015年每天新增22塊的速度還要快。
對比美國電影協會的市場報告,截至2016年5月份,美國銀幕總數為40759塊。因美國銀幕數增長微弱,到2016年年末,中國銀幕總數達41179塊,已成為世界上電影銀幕最多的國家。
而另一方面,中國的電影票房卻大幅下滑,剛剛過去的2016年,中國電影市場結束了連續5年30%的增長,全年票房止步457億元,比2015年僅增加了17億元,漲幅3.73%,遠遜於2015年票房近50%的增幅;除了第一季度(春節檔)延續了2015年的穩增外,後面的9個月里有5個月票房負增長。
在陳少峰看來,這一切早就在預期中。“我在4年前就已經預言中國票房達到350億元之後將進入中速和低速增長,2015年雖然創造了440億元票房,但去掉票補及票房註水的80億元左右,票房就是370億元,已經進入中低速增長期。”
“但電影院並沒有因此停止建設,現在院線、銀幕數還在增長,影院的盈利水平下滑是必然的。”陳少峰表示,“未來,中國電影票房將維持在5%~12%這樣的低速增長,必然無法支撐銀幕數的高速增長。洗牌隨之而來。”
在票房敗退的背後,是去年我國單影院和單銀幕的票房產出雙雙大幅下滑,同比跌幅達到了17%和20%。平均下來,去年每塊銀幕僅產出票房110萬元,與2015年相比降幅已超過20%,收益被迅速攤薄。單個影院及銀幕的平均產出已逼近盈利紅線。
電影投資人高軍向媒體表示,銀幕數在增加,但是院線的盈利能力在持續下降,2016年普遍都低了十多萬元,最嚴重的是新建影院的單銀幕產出只有80萬元。
這是有警示作用的——院線和影院的生存出現了一定的問題。高軍分析,場均收入的紅線正在逼近,“電影內部人士特別關註的點,叫作場均收入,就是每場電影收入多少錢。2015年是七八千元,2016年降到了610元。而且有一條紅線,如果場均收入低於550元,影院收入就會受到威脅。”
銀幕建設“產能過剩”?
眼下的癥結在於,影院建設速度已經失控,而影片本身乏善可陳。
據統計,中國去年的電影平均票價為33元,同比跌幅達5%。除了電影院價格戰的影響,電商不再貼錢票補又中間抽成,也極大影響了影院盈利。
陳少峰表示:“影院增多必然加劇競爭,票價還是會繼續下跌,加上失去了電商的票補,單個影院的平均收入會進一步下滑,市場會越來越難做。影院為了吸引人流只能自己補貼,主動降低利潤。”
據媒體報道,河南南陽的一家橫店影城去年3月開業,就實行了長達半年的微信購票9.9元的促銷。而為了保持同行最低價,另一家大地院線則堅持在早場“倒貼錢”放映。影院負責人李經理很無奈地說:“上午看電影的人確實很少,可即使只有一個觀眾我們也照放不誤。因為這樣可以給觀眾留下一個好口碑,贏得更多的觀眾,畢竟現在競爭太激烈了。”
某院線前高管、一發行公司的常務副總黃群飛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整個大勢不好,影院產業必然會面臨困境,倒閉整合在所難免。但問題的關鍵是,影院建設的速度並不會因此而快速下降,影院建設有慣性,不可能一下子就剎車,很多影院在兩三年前就已經規劃好了,項目不可能說停就停下來,還是會繼續上馬,速度也許會減慢,但不會隨著票房的大幅下滑而立即減少。”
陳少峰也表示,今年銀幕數預計還將會增加七八千塊,銀幕數這樣的增速還將持續,但市場已經很難支撐這樣的增速了。
與此同時,按照影評人楊時旸的說法,2016年的中國電影開始發生變化——“爛片”無法再肆無忌憚地騙錢了。他表示,此前,“IP”變成了避風港,隨便找一個耳熟能詳的書名,編一個毫無邏輯的故事,再配一大堆明星,就能投入院線等待高額回報。但是,人們的熱情被迅速耗盡了。“2016年,眾多按照之前的慣性堆砌出的影片都沒能取得期盼中的高票房,片方發現靠欺騙和忽悠就能獲得成功的短暫而甜蜜的時代過早地結束了。”
影迷也更有辨別力更趨成熟。“每一次你花的錢,都是為你想要變成的世界投票。”一位藝術從業者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他只為值得的電影去影院捧場。
院線公司何去何從
在這樣的市場情況下,行業整合在所難免。
那麽影院發展會呈現哪些趨勢呢?專註文化產業的葉榕投資創始人黃歷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會有兩大趨勢出現。一方面,將出現大規模的並購,上海電影、中國電影、幸福藍海等大型院線公司相繼上市,有意願有能力完成同業並購,擴大規模;另一方面,影院出現高端化、功能化發展趨勢,如華誼兄弟要自建高端影院品牌,國美要建VR(虛擬現實)影院,蘇寧要建智能化、個性化影院等。
盡管如此,黃歷還是認為,影院投資還會快速增長,但投資者的訴求不一。“有以萬達為榜樣的房地產商,如保利地產、寶能集團、泰禾集團,擬以影院帶動商業人流,進而提高物業租售價值;也有為構建產業鏈閉環而自建或並購的投資方,如完美世界並購今典院線,阿里影業、華誼兄弟投資大地院線;還有受互聯網沖擊謀求轉型,將自持或長約物業轉為社區型娛樂中心的傳統零售業主,如國美、蘇寧。因此,影院的盈虧狀況並非投資者關心的唯一問題,亦有歸類為戰略投資、為主業服務的考慮。”黃歷說。
但這些主要是對擁有其他產業為主的大公司而言,對小院線公司或者純粹只有院線業務作為支撐的公司,其倒閉或被收購將成為大概率事件。
陳少峰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幾年,影院投資熱度的升溫炒高了物業租金,影院成本也不斷增加,消費端卻沒有相應增長,單靠影院運營很難有好的發展空間。可行的做法是轉型成大型文化公司,走產業鏈模式,影院業務則變成其產業鏈上一個環節或者說渠道載體,為自己的影視內容、廣告營銷、衍生品業務服務。
“院線公司一定要轉型成文化產業集團,才具有可持續性,必須業務擴展到其他文化產業門類中,才能形成競爭力。”陳少峰強調。
在岸人民幣對美元短線迅速上升,最高報6.8548元。離岸人民幣兌美元升破6.81關口,日內漲幅擴大至513點,日內已連破6.85、6.84、6.83、6.82、6.81五大關口。兩岸價差擴大至近600點。
美元指數持續回落,現報101.80,日內跌73點。
持續飆漲的美元隨著特朗普即將入職顯得動能不足,路透調查顯示,近幾周多數亞洲新興市場貨幣人氣有所改善,針對人民幣的空頭押註將降至三個月最低水準。
外匯分析師韓會師指出,2016年12月中旬之後,也就是美元指數突破103之後,美元就收住了強勢上攻步伐。美元前期的淩厲漲勢就是建立在對特朗普一系列“新政”的狂熱樂觀預期之上的,一旦這種預期出現降溫,美元的漲勢必然遭遇波折。
截至1月24日,上交所融資余額報5075.24億元,較前一交易日減少26.86億元;深交所融資余額報3742.05億元,較前一交易日減少17.20億元;兩市合計8817.29億元,減少44.06億元。
個股方面,融資買入額前五的個股分別為樂視網(300104)、碧水源(300070)、京東方A、中國建築(601668)、中國聯通(600050),金額分別為3.71億、2.77億、2.75億、2.30億、1.92億;融資償還額前五的個股分別為樂視網、中國建築、中國一重(601106)、中國聯通、中國重工(601989),金額分別為3.93億、2.82億、2.13億、2.13億、2.00億。
具體來看,當日正常交易的898只兩融標的中,有231只股票實現融資凈買入,占比25.72%。碧水源的融資凈買入額居首,達到1.66億元,兩市總共1只股票的融資凈買入額超過億元,有4只股票的融資凈買入額超過5000萬元。中國一重的融資凈償還額居第一位,達到1.54億元;中國重工、貴州茅臺(600519)、交通銀行(601328)等11只個股的融資凈償還額超過了5000萬元。
1月23日,萬達集團旗下院線美國AMC宣布以9.3億美元並購北歐最大院線北歐院線集團(Nordic Cinema Group)。這是AMC繼並購歐洲最大院線歐典院線(Odeon&UCI)之後,再次在歐洲並購大型院線,使得萬達在歐洲電影市場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據公開資料顯示,北歐院線集團在北歐地區擁有118家影院、664塊屏幕,影院遍布北歐50個主要大中城市,在瑞典、芬蘭、愛沙尼亞、挪威、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等國市場份額排名第一。此次並購並購後,AMC在北美和歐洲15個國家擁有1000家影院、11000塊屏幕,其作為全球最大單一院線的領先優勢進一步擴大。
目前,萬達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電影院線商,除中國萬達院線外,已在全球並購了美國AMC、美國卡麥克、澳大利亞赫伊斯、歐洲歐典、北歐院線集團,目前累計擁有1470家影城、超過15000塊屏幕。隨著北歐院線的加盟,萬達向占據全球電影市場20%份額目標又邁進了一步。
王健林在2016年年會上表示,文化產業在2016年的收入占萬達集團整體收入比重超過四分之一,已經真正成為萬達的支柱產業。
電影產業目前在文化產業中占據著重要地位。王健林稱,目前萬達影城全球累計1352家,屏幕14347塊,約占全球12%的票房市場份額。
王健林一直對於萬達集團成為世界電影史上首個跨國院線集團引以為豪。
2012年,萬達集團以26億美元的價格收購美國第二大院線AMC,使萬達一躍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電影院線營運商。並購後,AMC短時間內扭虧、上市等表現,也使得萬達一年半內投資收益翻番。
他在萬達集團2016年年會上稱,“當初萬達並購美國AMC時,有一個知名教授洋洋灑灑寫了三千多字的文章,論證萬達必然失敗,他說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跨國電影院線,萬達一個地產商憑什麽可以成功?我就想,如果從來沒有過就等於不可能有,那人類就不可能有汽車,也不可能有飛機,也不會有五星級酒店了!所以有人把有些專家叫’磚家’,磚頭的’磚’。”
2015年11月,萬達院線又豪擲22億元,收購澳洲第二大院線Hoyts。
2016年1月12日,萬達宣布以不超過35億美元現金收購美國傳奇影業公司,這也是迄今為止中國企業在海外最大的一樁文化並購案。
3月3日,萬達集團旗下AMC並購美國另一家電影院線卡麥克。
7月12日,AMC又以9.21億英鎊(約合80.94億元人民幣)並購歐洲第一大院線——Odeon&UCI院線,這也是萬達首次在歐洲的電影院線投資。這次並購完成後,萬達將控制15%的全球票房收入。
9月22日,萬達集團與索尼影視娛樂旗下MotionPictureGroup宣布達成戰略合作。合作內容包括,索尼影視今後將對萬達開放索尼制作影片的股權投資,並努力讓參投影片展現中國元素。
王健林也一直表示想要買下好萊塢六大影業公司的其中之一,的確他也這麽做了。此前有消息稱,萬達正積極推進收購派拉蒙的相關交易,意圖獲得49%的派拉蒙股權。但隨著維亞康姆前總裁菲利普·多曼出局,這一交易擱淺。
而目前的好萊塢六大均不肯出售,所以王健林目前只能考慮曲線入股。
王健林在此前接受采訪時曾表示:“我想收購六大中的一個,但是能不能收購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還不確定。我也許會從任何可能的地方開始,比如投資全部六家公司。”
從全球主要國家及地區電影市場來看,萬達已經在北美、中國、英國、法國、德國、澳大利亞等完成了布局。但從覆蓋區域來看,未來不排除萬達繼續並購日本、韓國、印度、俄羅斯等其它國家或地區院線的可能。
(藝恩網根據澎湃新聞、DoNews相關報道整理發布)
東阿阿膠2月2日晚間發布權益變動書,華潤醫藥投資於2016年4月20日至2017年1月25日增持3271.08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5.00%。本次權益變動後,華潤醫藥投資及其一致行動人華潤東阿合計持有公司28.14%股份。本次醫藥投資通過二級市場增持東阿阿膠近3271.08萬股,交易價格區間為43.99-55.00元/股,涉及資金總額逾15億元。
華潤醫藥投資稱,基於有利於鞏固國有股東對於旗下上市公司的管控和決策力、維護企業長期戰略穩定、更好地發揮華潤集團整體優勢和協同效應,提升東阿阿膠的盈利能力和綜合競爭力、提振資本市場信心、實現國有資產和股東價值的保值增值,決定增持東阿阿膠股份。
華潤醫藥投資及一致行動人不排除在未來12個月內繼續增持東阿阿膠股票的可能,並承諾在法定期限內不會減持所持有的東阿阿膠股票。
本次權益變動前,華潤醫藥投資未持有上市公司股份。醫藥投資一致行動人華潤東阿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數量為 151,351,731 股,占上市公司總股本23.14%, 為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本次權益變動後,華潤醫藥投資及其一致行動人華潤東阿合計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數量為 184,062,502 股,占上市公司總股本比例為2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