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每月給成年公民發錢 很多瑞士人反對!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6-06/1010667.html

  歐洲富國瑞士5日就一項基本保障收入提案進行公投,以決定未來是否向每位公民無條件發放2500瑞士法郎(約合1.68萬元人民幣)月薪。

法新社報道,瑞士政府和大部分政黨均建議選民否決這一提案。公投前民調顯示,71%的受訪者表示會投反對票。公投後初步結果預測印證了這一點。公投結束後大約1小時,調查機構gfs伯爾尼說,78%的人投了反對票。

瑞士並不是第一個提出要給全民發基本工資的國家。去年,北歐國家芬蘭提出要向每位國民每月發放800歐元基本收入,最終提案將於今年年底前提交。此外,荷蘭、加拿大等高福利國家也在考慮類似方案。(綜合新華社)

  • 每日經濟新聞
  • 祝裕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或 028-86740011 廣州:020-89660257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968

白拿錢都不要!民調:瑞士“全民發錢計劃”僅25%支持率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3462.html

當地時間5日,瑞士就向每個成年公民無條件發放月基本保障收入的提案進行全民公投。

但據英國廣播公司的報道,民調顯示僅有約四分之一的瑞士選民支持該提案。

反對聲浪

該提案提出,向每個成年公民每月發放2500瑞郎(約合1.65萬元人民幣)基本保障工資,未成年公民625瑞郎(約合4205元人民幣)。

提案支持者稱,21世紀越來越多的自動化代替人工作業,工人的就業機會日益減少。根據提案,目前月收入高於2500瑞郎的瑞士人不會得到額外補貼。

在瑞士政壇,支持該提案的人屈指可數,也沒有一個議會政黨明確表示支持。他們稱,將工作和掙錢割裂開來,對一個社會來說不是好事。

瑞士政府也對該提案表示反對,稱政府若要支付這筆保障收入,每年的開支將增加250億瑞郎。而若削減其他部門開支或實施新的稅收政策將會損害瑞士經濟。而瑞士經濟聯合會則表示,若該提案得以實施,政府將增加近1400億瑞郎的開支,這會使瑞士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下降17%。

瓦格納(Che Wagner)來自發起基本保障收入活動的組織“瑞士基本收入”,他稱,這不會是那種不勞而獲的事。

“在瑞士,所有工作中有50%以上都是無報酬的。”他說,“因此,基本保障收入讓工作更有價值。”

“瑞士基本收入”組織制作了一張全球最大的海報放置在日內瓦市中心的一個廣場上。海報面積為8115平方米,由巨型黑色塑料片組成,上面用金色字體寫著“若你的收入得到照顧,你會怎麽做”。

瑞士右翼政黨瑞士人民黨(SVP)成員施塔姆(Luzi Stamm)則明確表示反對該提案。SVP是瑞士議會國民院第一大黨,在國民院200個席位中占據68席。

“從理論上說,如果瑞士是一個島,答案是‘yes’。但作為一個開放邊界的國家,這完全是不可能的,尤其是瑞士,生活水平很高。”他說,“如果你提供給每個瑞士人一筆錢,會有無數人試圖移入瑞士。”

瑞士關於基本保障收入的爭論始於2013年,有10萬瑞士民眾簽名支持該提案,按照法律可以進行公投。但要將該提案變為現實,仍需得該國26個州大部分選民的支持。

公投之國

作為永久中立國,瑞士也是一個“公投之國”。根據瑞士憲法,只要在18個月內收集到10萬個有效簽名,公民就可以針對相關提案進行全民公投,進而修改或更新憲法。瑞士目前人口約830萬。

2014年5月中旬,瑞士曾就一項最低工資提案發起全民公投,引起全球關註。該提案要求把每小時22瑞郎(約合148元人民幣)作為最低工資標準寫入瑞士法律。瑞士全職工作周平均工作時間為42小時,如果通過,瑞士人每月最低工資將達到近3700瑞郎(約合2.5萬元人民幣)。然而瑞士人並不領情,最終該提案遭到七成瑞士選民反對。

除了瑞士外,北歐國家芬蘭去年底提出每月無條件給每個成年公民免稅發放800歐元(約合5852元人民幣),替代其他一切福利。提案預計今年12月提交,如果正式實施的話,該方案將令芬蘭每年支出約467億歐元。此外,荷蘭城市烏特勒支也在考慮從明年1月開始嘗試一個類似的試點項目。

基本保障收入是5日瑞士人投票的五個問題之一,他們同時還將就公共服務資金以及簡化尋求庇護申請程序等問題進行投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340

奇跡!世界最長最深的鐵路隧道在瑞士開通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1833.html

你知道目前世界上最長且最深的鐵路隧道在哪里嗎?

不是在中國,而是在瑞士!

經過了17年的建造後,這條名為戈特哈德鐵路隧道(Gotthard base tunnel)從阿爾卑斯山脈底部穿越,連接歐洲的北部與南部。該隧道單長57公里,由東西兩條隧道組成。同時,隧道的設計使用壽命為100年,旨在加快通過阿爾卑斯山脈的鐵路旅客和貨物運輸。

瑞士方面表示,隧道的貫通將極大地改變歐洲現有的貨運物流格局。今後,年均百萬輛貨車的貨物運輸將由原來的路線改走這條隧道。經過測試後,該隧道將在今年年底正式投入運營。

當然,也有人質疑瑞士的這一紀錄能保持多久。因為,中國政府已宣布將建造橫穿渤海海峽、長達123公里的海底隧道,用以連接中國的大連與煙臺。該海底隧道一旦建成,將是瑞士戈特哈德鐵路隧道長度的2倍多。煙大隧道已的建設已被中國國務院列為2016年重點工程項目。

紅線為新建的戈特哈德鐵路隧道

 

17年的等待

戈特哈德鐵路隧道的貫通,已取代長達53.85公里的日本青函海底隧道(Seikan Tunnel),成為世界排名第一長的鐵路隧道。而長50.5公里、連接英法的海底隧道也因此被置於第三位。

在隧道的開通儀式上,德國總理默克爾、法國總統奧朗德以及意大利總理倫齊都紛紛到現場,表示了祝賀。在他們看來,當歐洲深陷極右翼勢力困擾與邊界開放爭議的當前,鐵路隧道的開通象征著歐洲的團結與凝聚力依舊彰顯光彩。

“這是瑞士身份的又一個象征。”瑞士聯邦運輸辦公室主任佛格利斯特勒(Peter Fueglistaler)對媒體表示,“對我們而言,征服阿爾卑斯山就好比荷蘭人當初征服了大洋。”

這項造價120億美元(約792億元人民幣)的工程早在1992年就在瑞士獲得全民公投通過。當時,環保主義者提出倡議,建議途徑瑞士的火車全部由公路改走鐵路,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當然,要造這樣一條“穿越阿爾卑斯”的鐵路隧道並不是件簡單的工程。之所以耗費17年,因為隧道最深處位於阿爾卑斯山地表下近2.3千米,途徑的巖石最熱達46攝氏度。為了開鑿隧道,工程師不得不挖掘和爆破了73種巖石,有些硬度與花崗巖不相上下,而有些又和白砂糖那樣細軟。建造期間,約2800萬噸巖石被開鑿,也付出了9名建築工人喪生的代價。

通車後,該隧道65%的建造成本將由對重型卡車征稅來完成。

經濟效益無限

隧道貫通後,瑞士方面預計,每天將有260列貨車65列客車經過隧道,成為連接荷蘭的鹿特丹與意大利熱那亞之間的主幹道。而且,由於它的存在,瑞士蘇黎世與意大利米蘭之間的旅程也將縮短大約1小時。

最讓瑞士方面引以為豪的是,隧道的開通不僅沒有耽擱工期,也沒有預算超支。

其實,該隧道的設想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存在。與1980年貫通的公路隧道(也就是當前鐵路隧道的前身)不同,該隧道將以平直的方式從山地穿越阿爾卑斯山,而不是沿著山脈彎彎扭扭地行使。而且,即使是重型火車,屆時也只需要一個火車頭,而非兩個或三個。

瑞信表示,隧道的經濟效益將使得歐洲內部的貨物運輸更為便捷,同時還將極大地刺激旅遊業。

在歐洲,穿越阿爾卑斯山的下一項巨型工程也已開工。該工程也是長達55公里的巨型隧道,連接奧地利的因斯布魯克與意大利的博爾紮諾。另一項連接芬蘭赫爾辛基與愛沙尼亞塔林、長達80公里的地下鐵軌項目也靜待相關政府的批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360

全球最長隧道在瑞士開通 真空列車離我們還遠嗎?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2969.html

據BBC報道,全球最長最深的火車隧道日前在瑞士正式開通。經過長達20年的建設,這條貫穿阿爾卑斯山,全長57公里、深2.3米的雙孔隧道——聖哥達基線隧道宣告完工。它將連接南歐和北歐,為歐洲貨運帶來一場新的革命。

聖哥達隧道開通後,將超過日本青函隧道,成為世界最長的隧道,而連接英法之間的英吉利海峽隧道位列第三。該隧道北至瑞士中部烏里州的埃斯特費爾德,南至提契諾州的博迪奧,投資120億瑞士法郎建造,使用年限為100年。

外媒援引瑞士聯邦主席約翰-施耐德-阿曼在隧道啟動儀式上的話說:“這不僅是瑞士,也是我們的鄰國以及歐洲大陸的勝利。”德國總理默克爾、法國總統奧朗德、意大利總理倫齊等多位歐洲國家元首參與了聖哥達隧道的開通儀式。儀式結束後,隧道進行首次通車運營,500名通過抽簽贏得首次旅行機會的乘客有幸成為第一批體驗者。

造這樣一條打通歐洲南北的火車隧道的想法最早要追溯到1947年。當時瑞士工程師格魯納就描繪出聖哥達基線隧道的設計草圖,但由於工程審批的拖延,直到1992年這項工程才獲批,1999年才開始動工,於17年後完成。

公開資料顯示,隧道將於今年12月正式開始商業運營。屆時每天將有260列貨車和65列客車穿越這條雙孔隧道。有了這條隧道後,從瑞士蘇黎世到意大利米蘭的行程將縮短1小時至2小時40分鐘。到2020年,日載客輛將達到1.5萬人次。

不過,聖哥達隧道全球第一的紀錄能保持多久是個問題。因為它或許很快就會被一項更為雄心勃勃的海底隧道計劃所超越。中國正在籌劃建設一條長超過123公里,穿越渤海的跨海海底隧道煙大隧道。該隧道將連接煙臺和大連,以火車220公里的運行速度來計算,隧道建成後從蓬萊至旅順僅需40分鐘,比目前來往兩地時間超過6小時的時間大大縮短。不過也有消息稱類似於馬斯克打造的Hyperloop真空列車也有可能成為未來的一種通行工具。如果傳言屬實,那麽從煙臺到大連的通行時間僅花費12分鐘。

公開資料顯示 ,此前中國真空列車設計公司北京九州動脈隧道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子忠在今年4月於煙臺召開的渤海海峽跨海通道與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研討會上,公開介紹了真空列車:“就是把一根水管塞進海底,把水抽出來,把人裝進膠囊列車里面。”渤海海底跨海隧道發起者,魯東大學原副校長柳新華研究該課題已有20年,他說:“煙臺蓬萊到大連旅順直線距離只有106公里,現在需要繞道1800多公里,當時就在想如何打破煙臺成長發展交通制約的最大瓶頸,讓煙臺成為一個國際型的城市。”

煙大海底隧道戰略規劃研究項目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曾對媒體表示,該工程的總造價大約在2000億至2600億元人民幣之間。不過這一項目建設條件是否成熟的爭論仍然存在。王夢恕說:“該項目2013年上報國家發改委。目前尚未動工,主要的挑戰是嚴格的勘探和技術論證。按照當前的條件,項目開工後10年內肯定能夠建成。”

巧合的是,上個月超級高鐵Hyperloop One全球CEO Rob Lloyd來到中國,他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到2017年,Hyperloop的高速列車將投入商用,希望逐步抵達全球任何地方,公司已經在美國、北歐以及俄羅斯等國進行項目評估,希望將把高速列車的成本大大降低。”Lloyd還表示,來到中國也是對中國雄心勃勃的鐵路建設充滿興趣。不過如何讓政府、技術和資本三者更好地協同,是實現高速鐵路投入運營的最大挑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525

中國化工收購瑞士先正達127億美元項目 完成首層分銷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5933.html

近日,中信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信銀行”)與中信銀行(國際)有限公司(下稱“信銀國際”)代表牽頭行及簿記行集團宣布,關於中國化工集團(下稱“中國化工”)及其子公司,收購瑞士先正達(下稱“先正達”)127億美元項目,中信銀行及信銀國際已於2016年6月3日成功完成組建牽頭行及簿記行集團,總承諾額達到銀團貸款總額的120%。

本次並購銀團項目得到了境內外銀行機構的積極響應和大力支持,共有7家中外資銀行與中信銀行及信銀國際組成牽頭行及簿記行集團,包括興業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香港分行、上海自貿區分行)、法國巴黎銀行、東方匯理銀行、瑞士信貸集團新加坡分行、法國外貿銀行香港分行及裕信銀行。另外,荷蘭合作銀行以牽頭行名義參加該項目。

2016年2月3日,中國化工宣布將通過公開要約收購瑞士農化及種子公司先正達,收購價格為每股465美元,股權收購價為430億美元。收購完成後,中國化工可獲得國際一流的農化、種子研發技術、品牌及渠道資源,並顯著提高其農業科技水平。中國化工收購瑞士先正達項目為迄今為止中國企業在海外進行的最大一筆並購交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016

瑞士躺領月薪公投 給全球的一堂課 機器人搶工作、貧富不均惡化 撒錢有救?

2016-06-13  TWM

瑞士的國民月薪公投,不只是爽領八萬元的議題,而是點燃了全球對貧富不均的焦慮。 進入機器人的時代,大量傳統工作將被取代,未來貧富差距只會更大,社會該如何安定?

這個世界真的「錢太多」了嗎?美國聯準會狂印鈔票;日本發出一千兆日圓國債,買了三百多兆日圓鎖進央行保險箱;歐洲央行從六月起在市場買企業債券,直接送錢給歐洲大公司;還有中國人民銀行,在今年第一季猛灌兩兆多元人民幣,創造了房地產與大宗物資的狂飆漲勢。

然後,瑞士在六月五日舉行被稱為「躺著也發錢」的「國民月薪」公民投票,主張只要是瑞士公民,每月可享有二千五百瑞士法郎(約新台幣八萬三千元),連未成年的孩童也發給六二五瑞士法郎;也就是說,一個四口之家,父母不必工作,就可以從政府拿到超過新台幣二十萬元的月薪!

生猛提案!

完勝中美日英QE撒錢

瑞士這種「終極撒錢」的方案,從金融貨幣的角度來比較,生猛指數完勝中美日英的央行QE(貨幣寬鬆);從社會福利的角度來比較,慷慨手筆讓挪威、瑞典瞠目結舌;一旦實施,瑞士將成為國父孫中山一心想打造的「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的大同世界,或徹底實現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社會國度。

六月五日的「無條件基本收入」(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 UBI)法案,正是瑞士公民對於人民的憲法權利、國家的任務、以及面對工業四.○全面機器人化的新世紀,再一次全民深度的思考。

公投結果,有七六.九%的公民投了反對票,議案雖然沒有通過,但這個聽起來匪夷所思的議案,發生在以「理性討論」聞名於世的瑞士,的確值得探究。

這起「國民月薪」公投案的發動者,不是中央銀行,也不是社運團體,而是五十八歲的藝術家施密特(Enno Schmidt),以及二十八歲的歷史學者華格納(Che Wagner)。

施密特從二○○六年就啟動這個被視為激進的運動,並在一三年十月通過瑞士《公民投票法》需十萬人同意的門檻,完成十二萬六千多人連署支持。

國民月薪制度主張,國家應保障所有國民基本生存權,使國民不必為餬口而勉強工作,所有的工作與薪水才能展現「真正的附加價值」。因此,企業主雇用的員工,會是真正有意願想要上班的員工,企業的績效將大幅提升,最終創造整個社會最大的福祉。

此外,國民月薪制可以一次解決「社會福利成本過高的問題」,因為簡單、無條件,替代掉大多數的社會福利津貼,讓政府毋須再為社福相關政策,雇用大量人力、購買複雜的電腦系統。

公投否決!

政府扛不起預算暴增三倍

如此慷慨的直升機撒錢,到底需要多少錢?

根據瑞士國會議員克勞圖(Raymond Clottu)的估算,每年至少要新增二千億美元的預算,但是瑞士聯邦政府每年的預算規模,也就只有六八○億瑞士法郎(約七百億美元、二兆二千億元台幣),為了一個沒有實驗過的福利,政府預算一下子暴增三倍,恐怕瑞士很快就淪為希臘了。

但是,施密特認為,這個方案的財政負擔影響遠低於外界的憂慮,他的論述是,發放國民月薪之後,大家都有了基本生活保障,所有的工作都會成為「附加價值型」的工作,實際上雇主付出的薪水會大幅降低,企業人事成本大減,企業獲利增加,政府的營利事業所得稅會大幅增加;至於社會福利支出方面,國民月薪內含了既有的社會福利支出,新增的支出其實也是有限的。

瑞士聯邦政府反對這個方案,主要理由還是財政,在聯邦政府的網站上載明,「這個方案會大幅減少政府稅收,必須增稅來因應支出,而且無法取代既有的社會福利系統。」另外,瑞士政府也警告,一旦啟動直升機撒錢的模式,必然會引發通貨膨脹,所謂的「基本生活費用」會被迫不斷上調,對原本穩健的瑞士經濟造成無可挽救的傷害。

公投結果其實早已預見,過去半年的民調,「強烈支持」的瑞士公民約只有一二%上下,而「強烈反對」的選民則在五○%以上。

除了聯邦政府公開表明反對之外,也沒有任何一個政黨支持,一位瑞士國會議員說得很簡單:「這個議案是建立在『鎖國』的前提之下。如果通過,將導致數百萬移民湧進瑞士,立刻拖垮國家財政。」不過,施密特等提案人卻欣喜若狂,因為運動獲得高度關注,在瑞典、丹麥、英國甚至美國,已有團體啟動同樣議案;荷蘭烏特勒支市(Utrecht)一七年元月將啟動類似實驗;芬蘭政府也在研擬實驗,對八千名低收入戶直接發給國民月薪,並計畫擴及全國國民。

在社會學的教科書中,全民發薪的概念問世超過一百年了,為什麼到一六年,才在瑞士的公投運動中引爆全球注意?

今年五月,一五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迪頓(Angus Deaton)來台演講,對於全球化造成的貧富不均問題特別關注,耗費多年心血鑽研解方。他強調:「政府有責任照顧低收入的人民,而且應該推動『基本收入津貼』(編按: Basic Income Grant,即國民月薪)。」背後意涵?

全球貧富不均的反撲

舊金山的創投公司Y Combinator 總裁歐特曼,出資啟動基本收入津貼時也說:「政府發給人民基本收入津貼,是達成『真正的機會平權』必要的工具。」網路通訊公司Netscape創辦人馬克.安德森,也公開支持這個理念。

紐約的創投大師溫格納,則設立一個鼓吹國民月薪的網站,他強調:「我們即將進入機器人的時代,大量傳統工作將被取代,未來貧富差距只會更大,社會如何安定?」溫格納不僅贊助瑞士的公投,也在底特律啟動一個千人社區的發錢實驗,給予所有居民每人每月四百美元的無條件津貼。

總部在英國的慈善團體樂施會(Oxfam)最新統計,或許可作為「國民月薪」在全球熱炒的注腳。

報告指出,全球七十三億人口中,最富有的六十二人所擁有的財富,剛巧等於三十六.五億人、相對貧窮的全球一半人口所有財富的加總;而全球的財富,有一半被掌握在最富有的一%富豪手中。

報告更強調,「經濟發展沒有帶來均等的富裕,對於我們的下一代來說,我們留下的是只有一%富豪享樂、其餘九九%陷入貧困的不均等社會。」或許,在機器人大量取代傳統勞工、大量失業中產階級陷入只能餬口的惡性循環,中央銀行狂印鈔票,又造成更大的貧富不均後,政府真的必須向極少數的超級富豪徵稅,用難以想像的直升機撒錢「國民月薪」制度來維持社會安定,這個未來,到底是無奈還是期待?現在誰也說不上來。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撰文 / 乾隆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359

作為內陸省份,貴州要拜瑞士為師學“山地經濟”

貴州和瑞士雖遠隔萬里,但自2013年以來,瑞士已經連續4年成為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的重要參與國。在該論壇2016年年會“中瑞論壇”上,貴州省副省長盧雍政分享了4年來貴州與瑞士的學習合作之旅,並透露了未來的合作方向。

近幾年,貴州經濟保持較快的發展勢頭。2015貴州省GDP增速達10.7%,位居全國第三,總值達到10502.56億元,首次成為GDP“萬億俱樂部”省份,這與近年來國家對貴州發展的重視分不開。

目前,貴陽是國家級大數據產業集聚區,全國領先的大數據技術創新與應用服務示範基地和產業集聚發展的“中國數谷”。

2014年,國家級新區貴州貴安新區獲批複成立,到2020年,貴安新區城鎮人口將達到90萬人左右,城鎮建設用地控制在94.5平方公里左右;到2030年,城鎮人口將達到200萬人左右,城鎮建設用地控制在220平方公里左右。

貴州是內陸型區域, 缺少直接海岸線與出海口, 境內均以山地為主,因此在發展模式上,貴州也取法與其在自然地理特征上具有很大相似性的瑞士,致力於發展綠色山地經濟。貴州省委書記陳敏爾曾提出,貴州要加強對瑞士的經驗學習與應用,努力把瑞士的根留在貴州。

瑞士是世界上最具創新活力的國家之一,被譽為創新之國,連續多年穩居全球創新指數的首位,在高端工業制造、生態環保等領域擁有一批世界知名企業和先進的技術。盧雍政表示,貴州與瑞士的合作完全可以從節能環保、現代生態農業、高端制造業及職業培訓等重點領域進行規劃,加強創新合作,實現互利共贏。

2014年7月,中瑞自貿協定生效後,貴州就積極推動以貴安新區為代表的“1+7”國家級開放平臺的建設。而中瑞創新戰略夥伴關系中的一層內容即雙方將在包括海關合作在內的良好機構框架下,繼續深入推進協定的實施。

盧雍政表示,貴州將以此為契機,加快推進貴州內陸開發型經濟試驗區建設,營造國際化、法制化的經商環境,為雙方加強經貿合作,用好貿易優惠措施提供進一步的便利。

盧雍政希望,接下來雙方能在城市低碳發展、森林和巖溶碳匯交易、綠色消費及再生資源利用等方面進一步加強合作,通過引入瑞士的創新技術和方法,幫助提升貴州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和綜合管理能力,打造綠色生態家園。

在人才交流培養方面,盧雍政表示,這幾天貴州省商務廳與瑞士西北應用及藝術大學、貴州商學院與盧塞恩酒店管理學院分別簽訂了管理人才培訓協議,這標誌著貴州與瑞士在人才交流與培訓領域的合作已經正式開啟,未來貴州還將與瑞士建立更加穩定的人才培養和交流渠道,推動貴州高校、企業與瑞士培訓機構建立人才委托培養制度,搭建固定的學術交流平臺,幫助培養綠色經濟、山地旅遊和生態領域的貴州省急需人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875

雅高完成收購FRHI酒店集團 費爾蒙、萊佛士和瑞士酒店收入麾下

經股東在股東大會上通過,雅高酒店集團(AccorHotels Group)7月13日正式宣布完成收購FRHI酒店集團及其三個奢華酒店品牌:費爾蒙,萊佛士和瑞士酒店。這三個品牌的加入使雅高酒店集團成為全球奢華酒店市場的領導者之一,將利好其長期的發展機遇和盈利能力。

經股東在2016年7月12日舉行的股東大會上通過,與FRHI的交易以現金8.4億美元(7.68億歐元)支付於卡爾塔投資局(QIA)及沙特阿拉伯王國控股公司(KHC),同時將發行雅高酒店集團4670萬新股。此次交易中卡塔爾投資局和沙特阿拉伯王國控股公司將分別擁有10.4%和5.8%的股份。來自卡塔爾投資局的Ali Bouzarif和Aziz Aluthman Fakhroo以及沙特阿拉伯王國控股公司的Sarmad Zok將加入雅高酒店集團董事會。

雅高酒店集團旨在通過品牌整合、最大化酒店收入、提高營銷效率、開拓銷售及分銷渠道以及優化支持成本,創造約6500萬歐元的收入和形成成本協同效益。其他重要的提升還包括整合客戶資源,FRHI的客戶群將帶來300萬忠誠會員,其中75%位於北美市場。

雅高酒店集團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塞巴斯蒂安·巴贊(Sébastien Bazin)表示:“今天對於我們集團來說是意義重大的一天。收購這三個奢華酒店領域的象征性品牌對雅高酒店集團而言是一個歷史性的里程碑。這將展開令人贊嘆的發展前景,幫助我們在國際市場上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從長遠來看它將創造巨大的價值。”

“我們將保持對客人一如既往的服務,與此同時為我們的股東及酒店業主帶來優質的投資回報為目標。通過充分發揮FRHI和雅高酒店集團之間的運營協同作用,我們的良好定位將加速旗下奢華品牌的發展,在更多目的地為客人奉上更多令人興奮的酒店選擇。” 塞巴斯蒂安·巴贊(Sébastien Bazin)補充道。

為了支持此次收購,作為雅高強化旗下奢華及高端業務的戰略之一,集團已任命Chris Cahill擔任全球奢華品牌酒店首席執行官。在這個新設立的職位上,Chris將成為雅高酒店集團執行委員會的成員,引領FRHI的整合進程並負責雅高酒店集團全球範圍內奢華品牌的戰略和運營。這一新的架構包括:萊佛士、費爾蒙、索菲特傳奇、SO索菲特、索菲特、美憬閣索菲特、鉑爾曼以及瑞士酒店。

據悉,Chris是一位經驗豐富的酒店經理人,他曾領導過數次成功的並購,深諳多品牌管理並帶來奢華酒店運營、銷售及市場營銷方面廣泛的工作背景。憑借他在酒店行業30多年、其中包括19年與FRHI及其前身的工作經驗,Chris將引領費爾蒙、萊佛士和瑞士酒店品牌融入雅高酒店集團,同時確保雅高旗下奢華品牌的發展和繁盛。在此任命之前,他於拉斯維加斯金沙金團擔任全球運營執行副總裁。

據了解,萊佛士、費爾蒙和瑞士酒店擁有154家酒店和度假酒店(其中40家正在籌建中),56000間客房遍布五大洲34個國家,其中絕大多數在長期管理合同下經營,平均剩余期限接近30年;六家酒店為租賃經營,一家為自有。萊佛士、費爾蒙和瑞士酒店在全球雇用超過45000名員工。

雅高的股東大會同時通過了六位新董事的任命決議。這六位新董事分別是來自卡塔爾投資局的Aziz Aluthman Fakhroo和Ali Bouzarif、來自沙特阿拉伯王國控股公司的Sarmad Zok,以及三位獨立董事——蔣瓊耳、Isabelle Simon和Natacha Valla 目前董事會共有包括一名雇員代表董事在內的16名成員,其中7名女性董事、9名獨立董事。

塞巴斯蒂安·巴贊(Sébastien Bazin)表示:“今日由股東大會通過任命的這六位新董事將為雅高酒店集團帶來極大的多樣性及經驗。我確信他們互補的背景和視野,定將極大地幫助集團未來的成長和創新戰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608

鐘情瑞士企業 海航又拿下瑞航技術延伸產業鏈

第一財經記者今日獲悉,穆巴達拉發展公司(下稱“穆巴達拉”)同意將其手中瑞航技術80%的股權出售給海航航空集團有限公司(下稱“海航航空”)。

總部位於蘇黎世的瑞航技術是一家集機身、發動機、航材服務和航空技術培訓為一體的獨立第三方綜合性MRO服務商和供應商,基於其世界一流的服務質量及其長期建立的技術人員資源,瑞航技術擁有創新型的定制解決方案以及世界級的服務標準。

據記者了解,穆巴達拉作為一家位於阿布紮比的投資發展公司,目前是瑞航技術的唯一股東,並將在交易後繼續持有瑞航技術20%的股份。

未來收購完成之後,瑞航技術仍將在海航集團的航空產業集團中獨立運營,並繼續擴展其全球業務,就飛機、發動機和航材提供MRO整體解決方案,並與包括全服務航空公司、低成本航空公司、飛機租賃商以及原始設備制造商在內的多元化客戶群體建立長久的合作夥伴關系。

瑞航技術首席執行官Jeremy Remacha表示,現階段,瑞航技術除了繼續為現有的客戶,如阿提哈德航空等,提供優質的服務以外,還致力於開發亞太地區潛在客戶,為他們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在海航航空全產業鏈的支持下,我們相信將在中國市場得到更多的發展機會。”

值得註意的是,目前在海航集團旗下,已經在境內運營著海航技術,境外運營著myTECHNIC等多家航空維修技術企業,此次收購瑞航技術後,有望將雙方在資源、市場、管理等方面的優勢整合,並幫助瑞航技術更好地開拓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

收購瑞航技術是海航集團再一次向瑞士企業拋出橄欖枝。在此之前,海航曾在去年收購了瑞士另一家企業Swissport100%股權,後者是世界最大航空地面服務及貨運服務供應商,最近又宣布將全球第二大航空配餐公司收入囊中,總部同樣位於瑞士。

而在過去一年里,海航集團進行了一系列航空及其上下遊、酒店、地產等領域的收購,幾乎平均每月一筆。

記者梳理海航的海外收購標的發現,與三大國有航空不同的是,海航的國際化布局不僅限於開通新航線,而是通過收購國外的公司來打造完整的現代服務業產業鏈。其投資方向主要是兩方面,一是業務布局,二是資產配置。

業務布局方面,主要是在航空主業、輔業以及旅遊、酒店等上下遊的延伸,比如投資藍鷹航空、巴西蔚藍航空、澳洲維珍航空,收購紅獅酒店、卡爾森酒店等;資產配置方面,主要在倫敦投資了兩個地產項目,還收購了美國曼哈頓的地標建築。

多位行業分析人士認為,從海航集團海外投資的思路來看,是希望將航空和旅遊產業鏈打通,以航空運輸、旅行社、酒店、金融及支付、技術等產業為基礎完善一站式旅遊服務,並將地區型航空公司以及海外參股的航空公司資源整合起來,加速“大旅遊”產業的布局。畢竟現在全球經濟低迷,海外企業的估值和海外融資成本都相對較低,此時可以進行低成本擴張,,利用良機打入海外市場,提升品牌國際競爭力。而後續的資產和業務板塊的整合對收購效果的落實也很重要,比如將海外航線與投資的海外酒店、地面服務、維修以及配餐資源協同。

據記者了解,目前海航集團仍在尋求更多海外資產標的的投資,而內部資產和業務板塊的重整也在醞釀。對於大規模海外並購的錢從哪來,海航集團首席執行官兼投資總裁黃琪珺接受外媒采訪時曾透露,公司的並購資金來源主要是經營現金流、資本市場、國內的私募股權基金、社會化基金和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

值得註意的是,在近期國家發改委利用外資和境外投資司發布的“鼓勵試點企業境內母公司直接發行外債”的公告中,海航和華為是21家試點企業中的唯一兩家非國有控股企業。

附:2015~2016年海航海外收購清單

2015年度

5月26日

花銷:1300萬美元

南非商務航空6.2%股份

南非商務航空集團(Comair Limited)發布股權變更公告,南非商務航空股東Thelo Aviation Consortium出售其全部股份,海航集團旗下荷蘭的全資子公司支付1.6億南非蘭特(1300萬美元)獲得南非商務航空集團6.2%的股份。

6月17日

花銷:約2150萬美元

紅獅酒店公司15%的股份

海航集團從一家位於西雅圖的投資基金收購了紅獅酒店公司15%的股份,以擴張其在北美地區的酒店品牌與產業。公告中沒有披露海航的收購價格。若按紅獅周二7.21美元的收盤價計算,海航需為此支付2150萬美元。

7月30日

花銷:175億元人民幣

瑞士空港100%股權

海航集團在瑞士蘇黎世與私募股權基金PAI Partners簽署協議,全資收購後者持有的全球最大航空地面服務及貨運服務供應商瑞士空港公司(Swissport)100%股權。瑞士空港公司在48個國家開展業務,每年營業收入達30億瑞士法郎。

8月10日

花銷:160億元人民幣

愛爾蘭飛機租賃100%股權

渤海租賃與Avolon簽署《排他性協議》,擬以32美元/股的價格收購愛爾蘭飛機租賃公司100%股權,預計收購總價款約26.38億美元。分析師表示,成功收購Avolon使渤海租賃在成為世界第一大集裝箱租賃公司之後,躋身國際飛機租賃業務的一線陣營。

8月28日

花銷:不詳

倫敦路透社總部大樓

海航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簽約收購傳媒巨頭英國路透社總部大樓,這是海航集團在倫敦的首個重大收購項目。英國路透社總部大樓位於倫敦金絲雀碼頭金融區核心位置,是倫敦標誌性建築之一。

11月24日

花銷:4.5億美元

巴西第三大航空23.7%股份

海航集團出資4.5億美元收購巴西蔚藍航空23.7%的股權,成為後者最大的單一股東。海航稱,雙方將合作發展航班共享、開發新航線以及擴大常旅客計劃。在其看來,雙方合作將長期受惠於中巴兩大全球貿易夥伴的龐大乘客量。

2016年度

2月17日

花銷:60億美元

美國IT分銷商英邁

美國當地時間2月17日,海航集團宣布擬以60億美元收購美國IT產品服務分銷商英邁(Ingram Micro)。具體的收購協議由海航集團旗下天津天海投資發展有限公司達成,創下中國企業收購美國IT公司最高金額紀錄。

4月5日

花銷:4.63億美元

曼哈頓地標建築 850 3rd Avenue

海航資本集團有限公司同賣方Shorenstein Realty Service以4.63億美元在紐約曼哈頓完成第二棟寫字樓(8503rdAVE)的收購交易。該寫字樓位於紐約最黃金地段,總面積61.7萬平方英尺,周邊有中央車站、聯合國總部等地標建築及眾多世界五百強企業,是海航在美國投資的第一棟A級寫字樓。

4月11日

花銷:近15億美元

瑞士航空服務公司Gategroup

海航集團提出以每股53瑞士法郎的價格收購Gategroup,得到Gategroup董事會的一致贊成。雙方在聯合公告中稱,在股票完全稀釋的基礎上,上述收購價對Gategroup的估值約為14億瑞郎(14.7億美元)。

4月15日

花銷:不詳

英國外幣兌換運營商ICE

海航已達成協議收購ICE。這是中國企業向亞洲以外地區擴張業務的背景下,對歐洲投資熱潮中的最新收購案。海航未透露交易條款。

4月19日

花銷:1.31億英鎊

17 Columbus Courtyard 倫敦金絲雀碼頭商廈

海航國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已同意以1.31億英鎊(合1.89億美元)購買倫敦的一處商用物業。據道瓊斯消息,海航國際投資表示,計劃購買位於倫敦金絲雀碼頭的一棟名為“17 Columbus Courtyard”的商業大廈,賣方為Fourteen Ninety Two Ltd.。該物業總樓面面積為195443平方英尺(約合18157.25平方米),現租予一家投資銀行,年租金約為640萬英鎊(約合922.37萬美元)。

4月28日

花銷:不詳

全盤收購卡爾森酒店

4月28日,海航旅遊集團與卡爾森集團(Carlson Hospitality Group,Inc.)宣布達成協議,海航旅遊集團將全盤收購卡爾森酒店集團,以及後者持有的瑞德酒店集團(RezidorHotelGroup,AB)一半以上的股權。對於協議的收購價格,交易雙方均沒有披露。

5月31日

花銷:1.14億美元

維珍澳洲航空

維珍澳洲航空(Virgin Australia)(VAH.AX)已與海航集團達成協議,海航將通過供股向其投資1.59億澳元(1.14億美元)。

7月7日

海航確認收到Gategroup共計61.76%的股票出售,加上Gategroup自身仍然持有的620641股,交易雙方合計擁有公司63.6%的所有權和投票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115

中國制造助力瑞士初創 買單還要靠美國資本

全球化的創客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間。從設計、制造到獲得資本,創客完全可以尋找並把握最適合他們的機會。

夏日的夜晚,深圳一個創客吧內開展了一場特別的路演,這場路演是EPFL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CAL瑞士洛桑藝術與設計大學、UNIL洛桑大學三個學校發起的硬件創新訓練營CHIC(ChinaHardwareInovationCamp)的行程之一。經過CHIC篩選出的團隊帶著項目到中國矽遞參加將近20天的訓練營,並開始打版生產產品原型。

該項目帶隊教授MarcLaperrouza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這個活動的宗旨並不是要展示學生的創作,而是讓學生置身在學習的環境中。“不管是好還是壞,學到東西就可以了。”Marc說道。

瑞士設計與中國制造

“昨晚我們對產品做了很多修改,想讓它跟其他同類產品區分開來,然而,修改結果並不理想,但事情就是如此,我們從犯錯中學習。”路演之後,Tikku團隊負責人SvetlanaErshova在CHIC官網上寫道。

Tikku是此次跟隨Marc來到中國的團隊之一,他們利用傳感設備將鼓槌裝置與手機相連,通過手機App使鼓槌每次擊打產生旋律。

Svetlana寫下的感受正是CHIC的目的,不是追求產品的完成,而是讓學生了解創新的界限。“學校希望讓學生體驗不同,了解差異。活動的主旨並不是讓學生設計產品,而是改變學生的綜合思維,讓他們了解中國市場,以及其他專業的思維模式,通過動手了解哪些能夠做到,哪些不能。”深圳柴火創客空間、矽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產品化項目經理余月枚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因此,Marc願意花更多的時間讓學生體驗不同的環境。據介紹,學生們以5~7人的團隊形式聚在一起,通常有3~4名工程背景學生、2名設計系學生,外加一名商科背景學生。經過創意篩選,他們利用矽遞科技提供的開源軟硬件,集中14天開發出產品雛形,再花一天時間做準備工作,之後來到中國,用18天時間分別和香港、深圳的創客空間合作,制作出產品,最後回國用一天時間做評測總結。

“對於工程系學生來說,學習到的很多都是課本上的內容,最難的是落到實處,如何生產、產品是否有市場。”Tikku的工程師之一SzabolcsBalási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說。

深圳的行程主要集中在矽遞,除了和團隊分享供應鏈,提供工程師,電子、結構、商務等方面專業人士對接給出專業的改進意見,還會舉辦路演、分享會,為團隊提供更多反饋意見以及行業交流。“前期項目運營學校內部在做,把項目定下來之後,柴火空間再去評估設計,是否需要生產。”余月枚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也有一部分項目在來到中國之前就已經有成型產品了。自助加熱飯盒Hibachi在瑞士已經將外部塑膠部分利用3D打印機完成了。由於飯盒外殼原型較大需要特制的3D打印儀器,在中國改良之後,他們在華強北找到了能夠滿足條件的3D打印機。

除了利用深圳的硬件制造優勢,在十多天的行程中,Marc還為學生安排參觀DJI、華大基因、富士康等深圳創新公司與制造業公司,也包括參觀山寨公司。“很多學生談到中國創新的時候,會顯得極端,認為非黑即白。我希望讓他們看到,中國是多元的國度,有非常創新的公司,也有還在山寨的公司。這里沒有唯一的商業模式,只有尋找如何讓商業模式活下去。”Marc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工匠精神與資本市場

第一屆CHIC的三件產品還未正式投放市場,其中一款名為FiMi的智能奶瓶,作為第一屆中比較出色的產品,獲得了投資邀請。

據了解,和手機上的App相連,可以實時測量瓶中奶水的溫度,並能直觀地告訴媽媽寶寶喝了多少奶。Marc告訴本報記者,團隊目前還未接受投資,而是集中精力改進產品技術,進行新技術更叠。

事實上,這是CHIC結束後,大部分學生面臨的選擇:繼續打磨產品還是準備投放市場。

大部分學生會選擇繼續打磨產品。“結束之後老師就不管了,完全靠自己決定是否要繼續進行這個項目。所以可能還是沒這麽快投入商用。”Hibachi隊員徐諶悅對本報記者表示。

對於這些學生來說,本土資本市場是其中一大挑戰。根據瑞士初創企業網站startupticker.ch發布的《2016瑞士風險投資報告》(下稱《報告》),2015年瑞士初創企業總投資額以及融資輪數都有所增長,初創企業比2014年增長了47.9%,融資輪數從92增長到120。

但瑞士基金缺乏可觀的規模,因此幾乎不可能在後期進入初創團隊。事實上,歐洲創投基金普遍面臨這種結構上的問題:根據投資歐洲2014年的一份分析報告指出,中等規模的基金只有2700萬歐元的規模。

美國投資者乘虛而入,《報告》指出,25%的美國投資投向瑞士初創企業,這個占比還在增加。

“瑞士有很好的工程學院,很容易獲得初始投資基金,但是很難獲得之後的投資,很多初創團隊都是在本土獲得首輪融資,之後如果還需要融資的話,他們會選擇到美國。”Marc告訴本報記者。

作為學校項目,參加CHIC的團隊有更多時間去優化產品,而不是急著將產品投放市場。Tikku團隊的Bérénice表示,回到瑞士之後將會繼續改進,而非尋找投資人。“畢竟這是6個月趕出來的產品。”而等到項目成熟,他們也許會考慮尋找國外投資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06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