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顺丰:不入电商圈 为何隔岸观火?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0-23/wNNDE4XzM3MzgwNA.html

在电商大潮席卷一切的今天,一向市场嗅觉敏锐的顺丰似乎有些反应“迟钝”。

虽然,顺丰也在尝试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但业内人都知道,那不过是个投石问路的实验品,还提不到战略层面。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种尝试不会成为主流,“没有快递企业愿意成为自己大客户的竞争对手。”业内人士说。

同时,顺丰在战略布局、业务模式上,似乎也不打算去“迁就”电商的需求而进行调整。

不妨举例说明电商的特性与需求:网络购物使商家可以无限陈列商品,商品的长尾效应客观上使消费者可能无处不在;这意味着,和电商系统匹配的物流体系必须也体现出这些特点:网络要广覆盖、配送能力要多样。但这与顺丰在空间上的非均衡布局和服务的标准化努力恰恰是两个方向。

顺丰的非均衡是指,其业务模式和布局特点是典型的市场导向,哪里业务多,顺丰的快递员就会在哪里出现;哪类业务更赚钱,就大力气做哪一类。而服务的标准化 核心因素是速度和安全,物品越庞杂,越不利于顺丰对标准化的要求。此外,电商订单普遍价格较低,也不符合顺丰自己的定位。

顺丰的订单中究竟有多少来自电商,不得而知。但外界一般认为,顺丰对于电商订单的依赖性要弱于华东的“四通一达”。这有利有弊,利在于顺丰尚未被电商网站 “绑架”(很多同类企业都发现,自己的价格话语权已经失去,业务比重越来越依赖一两家电商巨头,生存空间越来越窄),不利在于顺丰定位在“中端产品”,既 区别于多数快递公司的低端价位,也不同于UPS、FedEx的高端定位,这反而使得顺丰在电商的推荐物流体系中,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很多淘宝的大C 客户,在退换货过程中,并不希望自己的客户选用顺丰。“他们觉得顺丰太贵。”一位有类似经历的网购者说。

当电商越来越多地自建仓储,把整个供应链关键环节握在自己手中,有意无意地让很多快递企业沦为简单的“门到门的跑腿者”—这样的形势下,如果顺丰不准备彻底倒向电商企业,就只有寻找自己的蓝海。

快递业里的麦当劳

外界看,顺丰长达20年神秘而传奇的发迹史,是商业史上又一个“唯快不破”的故事。顺丰一直尽量用飞机运快件,先是租用扬子江货运的飞机,2009年成立航空公司后,开始用自己的飞机运快件。“速度”,一直是顺丰明显优于其它同行的显著特征。

目前,顺丰共有20架飞机,5架为自有。对于顺丰用自有飞机运快件的意义,业界有不同看法。尽管罗兰贝格一位资深航空业分析师说:“我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但顺丰的高管则对《中国企业家》表示,这使得顺丰的快运环节更为可控,可控的不只是时间,还有安全性。

顺丰走到今天,并非一个“快”字能简单解释的。一位业内人士认为,顺丰的成功,除去创始人(参见附文《看不见的王卫》)和环境因素,完全是商业模式的成功。在他看来,顺丰的成功,在于王卫把快递业的本质理解为一种连锁服务,“顺丰就是快递业的麦当劳。”

顺丰快递员来自天南海北,但做过快递员的王卫明白,当他们站在客户面前,如果就像“同一个人”提供服务,这才是真正的品牌形象。“一个人的顺丰”,这是顺丰的可怕之处。

其实,2002年之前,顺丰也和中国多数快递企业一样,经历了通过加盟方式迅速扩大领地的阶段;但2002年的收权行动,让顺丰开始与众不同,走上了直营发展道路。

顺丰为什么放弃加盟模式?事实上,加盟模式最大的好处在于网点的扩张。但在中国,一家快递企业是否可以凭借网点的广覆盖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王卫认为,答 案是否定的。据顺丰内部分析,在中国,网点覆盖最完整的是EMS,即使是加盟模式的领军企业、民营企业中网点分布最广的申通,仍难以跟EMS相提并论,所 以,顺丰把网络重点放在一些大中型城市之间的快件运输,这些来自干线的订单也为顺丰贡献了大部分收入。而对于GDP在全国排后五名的省份,顺丰布局很少甚 至放弃。

王卫曾表示,他崇尚的是差异化竞争。除了网络布局和营运模式的差异化,服务的差异化也是顺丰的杀手锏。

由于采取全国直营,顺丰有统一的呼叫电话,而很多加盟模式的快递公司,下单实际要打两次电话,先打总机,再转至所在城市的呼叫中心,客户体验逊于顺丰。此 外,无论在哪个城市,交通状况如何,顺丰快递员都能严格按照一小时上门取件的标准,而很多快递公司至今做不到这一点。而收件环节,是快递业标准化服务的起 点,也是客户感受最直接的第一印象。本质上,这与麦当劳所提供的标准化服务无异。

从快递到综合物流

但是仅仅强调速度、标准与安全,已不够。今天,快递业正在发生着复杂的格局演变。除了跨界进入的电商,在物流圈内,快递与传统物流的界限也在模糊,越来越多的综合物流商进入快递领域。当顺丰努力上行坚持航空快件服务时,资本强大者如海航也在逆向进入快递领域。

现在,让我们回到本文开头提出的那个问题:顺丰如何驶向电商势力圈之外的蓝海?

第一个发现是:20年来一直关注做快递业务,而且是中高端市场的快递业务的顺丰开始“不务正业”了。在深圳,你现在可以通过当地的7-Eleven直接叫 顺丰送快递,这还不算完,有人说,顺丰即将推出自己的快递便利店,其模式近似7-Eleven。一向靠口碑营销的顺丰似乎嫌自己的客户黏度还不够,还要通 过其社区战略把客户牢牢拴住。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业内普遍认为,顺丰的“陆运通”业务是它的下一个战略布局。当所有人都以为成立了航空公司的顺丰将彻底走向航空快件的高端市场时,顺 丰却杀了个回马枪,开始大力发展物流界最为传统的陆运,且把武汉作为转运中心基地。华东亦有快递企业有意向陆运转向,其负责人一直密切关注着顺丰,“我们 本来是想做中国的‘陆运王’的,这下,又要短兵相接了。”他对本刊记者说。

在一位要求匿名的业内人士看来,顺丰大力发展陆运,并非仅仅为了增加运送快件的手段和灵活性,很有可能正在向综合物流商转变。从国内物流业的需求来看,快 递业虽处于井喷状况,利润回报较高,但物流业的主要需求仍集中在制造业和资源型产业相关的领域。进入中国500强的物流企业,大多与此相关。

王卫一直念念不忘的,是中国民营快递企业,与国际巨头的巨大差异。他心中的标杆,不是靠跑“快递”跑出来的。他曾说:“在资金实力上,人家一家企业就有600多架飞机,而中国所有快递企业加起来,也只有不到50架飞机。”

从国际上看,最具竞争力的物流企业还是具备供应链管理能力的综合物流商,而非单一的快递公司。在2010年,UPS以500亿美元收入,获得35亿美元的 净利润,在相近规模的前提下,净利润是老对手FedEx的两倍,超出原因就在于其供应链业务的贡献。“你供应链越完整,你获取净利润的能力越强。”显然, 沿着物流产业链条进行延伸,或许是顺丰跳出电商包围圈的出路。

不过,顺丰也要先消化掉过高的成本。10月8日起,顺丰对部分线路的快件价格进行了调整,上涨2%-4%。

该业内人士进一步认为,电商企业做物流,并不会把真正优秀的物流企业逼上绝路。电商背景下物流企业的出路就是更专业化、全面化。“物流的本质是什么,是为客户提供供应链上的一站式服务,目前中国真正这样的物流大鳄还没有出现。”他说,顺丰是最有可能扮演这个角色的企业。

不过,顺丰如果要做综合物流,就意味着要对公司过去20年赖以支撑的快递文化进行升级改造,这无疑又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就像从麦当劳去改做满汉全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人如是评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26

他們人生90%都失敗 為何還成功?


2011-10-24  TCW

 


如果你以為,像王建民這樣受傷後 努力復健,最後成功重回投手丘,這不過是他人生中少數挫折,最後幸運撐過來而已,那你就太輕忽逆境的殺傷力了。

其實,過去有無數像王建民這樣的人,他們遭遇失敗,比常人更多,但最後還是能在舞台上發光,這並不是他們比別人更傑出,也不是他們更幸運,而是他們面對失 敗時,比那些失敗者多一分堅持而已。

留聲機,失敗常客的大發明 他六十七歲時廠房燒光竟說感謝

一個畢生做過的事有九成以上都是失敗的人,大概會被認為是失敗者,若用這種標準,那發明大王愛迪生(Thomas Edison)就是這樣的人。他光發明電燈就失敗將近一萬次,其他實驗也都是失敗居多,但誰會認為愛迪生是個失敗者?

事實上,愛迪生晚年還碰到一次毀了他一生心血的重大失敗。

一九一四年,愛迪生在美國新澤西州的工廠失火了,這家工廠是愛迪生畢生的心血結晶,這讓他當時損失兩百萬美元。

火災發生時,愛迪生二十四歲的兒子查爾斯(Charles)記錄下他眼裡的父親:愛迪生冷靜看著火苗吞噬他畢生的心血,他的白髮在風中飛舞,「我為他感到 痛心。他已經六十七歲了,不再年輕了,他畢生心血都付之一炬。」

「突然間他看到了我,向我大吼:『查爾斯,你媽呢?』我告訴他我不知道。他說:『快去叫你媽來!她一輩子都沒看過這種景象!』」

隔天早上,愛迪生望著火災後的殘垣斷壁,自言自語的說:「這樣我們以前的錯誤全都被燒光了!感謝上帝,我們又可以重新開始了。」

就在這場火災後三週,愛迪生成功發明世界上第一部留聲機——這是個至今仍讓人類受惠的發明。

對愛迪生來說,每次試驗失敗,意味著「又少了一個可能失敗的機會,」這種樂觀面對失敗的態度,才能讓這位發明大王即使遭遇無數次挫折,最後仍是成功者。就 如他說:「失敗也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對我一樣有價值。」

解放黑奴,倒楣鬼的功績 他破產又落選,全靠幽默甩嘲笑

因此,成功者絕不是一帆風順,若有人覺得自己命苦,把這當作無法出人頭地的原因,那不妨再和下面這個人物相比:

他七歲時,全家被地主趕出去;九歲時喪母;二十六歲時愛人死亡,他幾乎發瘋。他兩度經商,全都失敗,二十四歲就破產,讓他負債十六年才還清。想要從政,競 選議員數次也都落選。一個新政黨成立,他毛遂自薦要當該黨副總統候選人,結果得票數不到對手的一半,當時有人形容,這個人是「毫無希望的失敗者」。這個人 當時衰到自己感嘆:「我都不敢帶刀在身上,因為我怕我自己想不開。」

但這個「失敗者」,在美國南北戰爭中帶領北方獲勝,宣布解放黑奴,他就是美國史上最偉大的總統林肯(Abraham Lincoln)。

林肯並不是什麼修身養性的大師,他面對挫折的態度很簡單,就是「幽默」。

國防部長暗地嘲笑他是「笨蛋」,他聽到後回答:「我了解他,他的話大多是對的。」競選失敗,他開自己玩笑:「這就像一個踢到腳趾的孩子,因為太痛而不能 笑,可是又因為自己已經長大而不能哭!」別人笑他醜,又批評他要解放黑奴,卻不娶黑人,根本是兩面人,林肯回答:「我知道我很醜,但如果我有兩張臉,我還 會用這張臉見人嗎?」

在南北戰爭最艱困時期,林肯用這種幽默擺脫許多痛苦,他曾告訴朋友:「我之所以笑,是因為我不能哭!」

面對失敗,可以像愛迪生那樣保持樂觀,或像林肯那樣苦中作樂,但最重要的是,他們都百折不撓。

洛基,沒人要無名演員的鉅獻 他自薦拍戲,被狠拒一千五百次

以下是另一個失敗無數次,卻仍打死不退的人物,完成了一件原本被別人認為不可能成功的故事。

一九七○年代初,美國有一個年輕人很想當演員,他找上電影公司經紀人毛遂自薦,沒有人願意給他機會,每個電影公司經紀人都嫌他「長相滑稽、講話聲音含糊不 清,聽起來很可笑」。這個年輕人在出生時,因為頭部是從母體被硬拉出來的,所以他面孔有一部分肌肉沒辦法正常運作,這也影響到他的嘴唇以及說話能力,因此 他的長相與聲音確實「與眾不同」。

這個從小就被恥笑的怪模怪樣年輕人,找上紐約數百位電影公司經紀人,得到的答案是千篇一律的「NO!」

這個年輕人最後被拒絕了多少次呢?一千五百次!

最後,有位經紀人終於給了這個年輕人第一份演員工作,在一部電影裡演一個被打的小混混。但這個小角色的待遇微薄,當時他已窮到連公寓暖氣的錢都付不起,飯 也沒得吃,只好跑到紐約公共圖書館(New York Public Library)去,那裡至少還有暖氣。當時這個年輕人讀到了一本愛倫坡(Allen Poe)的小說,大受啟發,他想到他也可以寫一部電影劇本。

有天這個年輕人碰巧看到當時的世界拳王阿里(Muhammad Ali),與另一名選手衛普納(Chuck Wepner)的比賽。在阿里的鐵拳攻擊下,衛普納毫無招架之力,然而衛普納每次被擊倒在地後,都奮力爬起來再戰,這個景象讓這個年輕人大受感動,他在家 閉關三天寫了一部電影劇本,內容就是描寫一個拳擊手如何在擂台上奮戰不懈的故事。

他的劇本被看上,買家竟出高價要他別演

這個年輕人想向電影公司推銷他的劇本,但沒有任何公司感興趣。當時,老婆和他離婚,他已一無所有,最心愛的寵物,一條狗,最後也以二十五美元賣了,賣掉之 後他立刻轉頭大哭,事後他形容這是他人生「最低潮的時刻」。

但為了實現他的演員夢,他毫不退縮,繼續向每家電影公司推銷他的劇本,在無數次被拒絕後,終於有兩個製作人看上,他們出價十二萬五千美元要買這個劇本,但 條件是這個年輕人不能演裡面的角色。

年輕人卻堅持要演主角,否則不賣劇本。製作人之後將價碼提高至二十五萬美元、三十二萬五千美元,年輕人還是不同意。最後,製作人讓步,同意他演主角,但只 給他三萬五千美元及承諾分紅。

一拿到那三萬五千美元片酬,年輕人第一件事就是去贖回他的狗。他一開始出一百美元,狗主人不肯賣,最後逐步加價,即使喊到一千美元,狗主人還是不願賣。最 後年輕人花一萬五千美元才買回那隻狗,這隻狗後來在該電影裡也軋了一角。

這部當時花了一百萬美元拍攝的電影,最後票房成績超過兩億美元,該片還贏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

這部電影,就是《洛基》(Rocky),這個當時拚死拚活都要當演員的年輕人,就是席維斯.史特龍(Sylvester Stallone)。

在奧斯卡獎頒獎前,史特龍把所有曾經批評他、羞辱他的字句,一一念出來,因為他把人們對他的每一句批評都寫了下來。史特龍說:「我把挫折當作催促我起床的 號角。」

愛迪生、林肯、席維斯.史特龍,他們經歷的失敗次數,比任何人還要多。但他們在面對失敗時,或樂觀以對,或自我解嘲,或打死不退,他們並不是天生就比別人 優秀,他們不過是面對失敗時,比其他人多了一分堅持而已。

這也印證十八世紀愛爾蘭詩人哥德斯密(Oliver Goldsmith)名言:「人生最大的光榮,不在永不失敗,而在能屢仆屢起。」

【延伸閱讀】王建民度過低潮7步驟

第1步 確立精神:只要成功機率不是零就不放棄第2步 接受挫折:誠實檢視自己不足之處,再困難也要堅持目標第3步 正向態度: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學會耐心等待第4步 尋找激勵:把負面的聲音 轉化成證明自己的動力第5步 設立目標:不要想一蹴可幾,設定短期目標一步步達到第6步 外部支援:家人是最好的支持力量第7步 再創高峰:在低潮時開發自己的第二、第三武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28

(轉)為何美國沒有身份證和戶籍管理社會卻不亂套? (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6f4b4a0102dx37.html

我是1997年認識勞倫斯的,11年來他搬了5次家,平均2年多點時間就搬一次家,真是夠頻的。

 

美國人就是這樣,隨意搬家,不在乎搬家,甚至熱愛搬家。

美國人剛參加工作時,由於收入不高,一般是租住小房子;收入高點了,就換租大點的房子;有條件供房了,再搬到自己買的房子裡;收入再增加了,把買的小房子 賣掉再買大房子;再發達了,換到更好的社區更好的房子裡去;到老了,房子不會留給子女的,賣掉,再搬到老人公寓裡去頤養天年,去天堂以前把信用卡里的美元 都花光,沒準還透支呢。

美國人換工作也比較頻,到另一個城市另一個州去,甚至從西海岸到東海岸去工作,在美國人看來是很簡單的事情。美國人的祖先最先從歐洲移民到北美時,就有一 句著名的口號,「哪裡有面包,哪裡就是祖國。」現代美國人繼承了這個精神,哪裡生活好,哪裡就是家園。美國有的企業招聘外地員工時,甚至給支付搬家費。

美國人搬家的理由還多呢,哪個地方環境好,哪個地方稅收少,哪個地方學校好,哪個地方本族裔人口多,哪個地方稱心的餐館多,都會成為搬家的理由。據說美國人平均一生要搬十幾次家。

美國人熱愛生活,熱愛家庭。人到了哪裡,家就必須遷移到哪裡。絕對不可能兩地生活,絕對不可以為了事業而不顧家庭的。房子可以換,家可以搬,就是夫妻不能分居,未成年的孩子不能分離。美國人絕對不理解中國民工一年只回一次家的境況,他們認為那樣太不人道了。

可以肯定,如果有哪個威權總統敢發一個命令剝奪了美國人的遷徙自由,把類似中國的戶籍制度強塞給他們,美國人一定會彈劾他的,如果彈劾不成,一定會再打一次獨立戰爭或解放戰爭。

問題是,美國沒有戶籍制度,美國人沒有戶口,也沒有派出所村委會居委會這樣的管理機構,他們這樣搬來搬去的,那社會不亂套了嗎?政府怎麼管理呀?

我把這個問題提給勞倫斯。

勞倫斯對「政府管理」這個概念很反感。他說,誰管理誰呀?政府不是管理公民的,是要為公民服務的,應當是公民管理政府。我每次搬家到一個新地方,都是政府或想進入政府的政客(競選議員或政府官員的人)上門來請我,一個新到來的公民,去管理他們,而不是他們來管理我。

說的也是。在美國,沒有哪個政治家或官員敢認為自己是公民的領導、上級、管理者,也沒有哪個公民會買有這種意識的人的帳,想領導人民管理人民的人絕對沒有任何機會涉足政治領域,老老實實恭恭敬敬地為選民服務才有機會。

美國公民每遷徙到一個新的地方,就自動成為了那裡的居民,自動地擁有了該地的管理地方政府的權利──選舉權和其他政治參與權利,自動的享受當地的社會福利 待遇。不需要申請或批准,不需要辦理什麼戶籍手續。你只要在那個地方居住,即使時租住的房子,當地政府也會主動找到你,請你行使權利。比如做選民登記,做 陪審團候選資格登記等。選舉時,候選人的競選班子會主動向你寄送競選資料,尋求你的支持和「管理」。

問題是沒有戶籍制度,沒有戶口的轉入轉出,原居住地政府怎麼知道你這個「管理者」走了,新居住地的政府又怎麼知道有新「管理者」來了。特別是新政府怎麼知道你住在那裡,如何瞭解你的基本情況。你不去政府報到,政府怎麼找到你呀。

勞倫斯告訴我,美國的各級政府是從DMV(機動車輛處)那裡獲得公民信息的。在美國,幾乎所有的公民都有駕駛執照,美國關於駕駛執照的規定是,駕駛人員每 到一個地方超過15天,就必須到DMV登記,否則會被視為持無效證件駕駛。所以,每個公民搬家了,會到DMV登記變更住所的信息,這樣,DMV就有了有駕 照人員流入流出的詳細信息,當地政府也由此得到了本地居民的流入流出情況。

在美國,駕照就是身份證,乘坐國內飛機要出示駕照,住賓館要出示駕照,凡是需要身份證明的地方都需要出示駕照。

那麼,不會開車沒有駕照的人怎麼辦呢?比如一輩子都不開車的殘疾人,或者新移民來的老人等。這一類人就辦身份證。身份證也是到DMV去辦。在機動車輛處辦理身份證,而且身份證的樣子與駕照是一樣的,對身份證如此不重視,大概只有美國人這樣。

美國政府瞭解公民信息的另一個渠道是居民的社會保障記錄。在美國的所有合法居民,都有一個社會保障卡,社會保障號碼(也翻譯為社會安全號碼)是唯一的,是 從生到死伴隨每個人一生的。一個人就業、開工資、繳納保險、繳稅和獲得所有的社會保障,都要依據這個號碼,這是美國人的福利保障的依據,是命根子。美國人 每到一個新地方,都要到社會保障機構辦理住所變更手續,以便社會保障部門與自己的聯繫不中斷,給自己的資料能寄到,有好事情不漏掉自己。

美國人挺自私,絕不大公無私。他們對國家和政府的定位是十分功利主義的。他們絕沒有建設一個偉大祖國的雄心壯志,也沒有振興美利堅民族的宏偉願望,更沒有 為著後代的美好生活而犧牲今天自己的幸福的獻身精神。所以他們從來不認為人民需要一個強有力的領導來支配他們帶領他們走向未來。他們絕不會以繳稅的名義把 錢交給另一部分人隨意支配。他們把政府看作是「一個人無法做的事情大家不得不湊份子請一些人來做的僱用者們」。政府是他們雇來為全體公民服務的,為全體公 民謀取最現實的利益的。政府就是大家湊錢為大家辦事的。每個公民出錢了,湊份子了,不僅有權委託各級議會裡的議員們代表自己對如何花錢進行審查、批准和監 督,而且還必須從交給政府的錢中拿回一塊,由政府以社會保障的形式回報給自己。公民交給政府的份子錢如何記錄?公民靠什麼領取回報?就是社會保障卡里的記 錄。

所以,美國人的流動情況工作變動情況收入變化情況和繳稅繳費情況等都被一清二楚地隨時記錄著的。無論你到了哪裡。

駕照和社會保障卡使得世界上人口流動量最大的國家的人口流動情況被隨時清楚地掌握著。所以,社會不會失控。

可能有人會說,掌握情況不等於有序。那麼多人說搬家就搬家說流動就流動,社會秩序能不亂嗎?大家都往大城市跑怎麼辦?都去經濟發達地區怎麼辦?人口流動不控制不管理不可能不亂套。

但事實上美國沒有亂套,自由遷徙隨意遷徙甚至是愛好遷徙的美國一點都沒有亂套。其實,世界上有戶籍管理制度的國家只有區區三個國家,絕大多數國家是可以自由遷徙的,絕大多數國家都沒有亂套。

為什麼呢?因為自由。在自由的領域裡,始終會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起著調節的作用,自由總會比行政控制更有效更合理更自如地調節著供需的平衡,保證著不亂套。

大家都往大城市擠,那裡的住房和物價就會提高,就業機會就會減少,准入的門檻就會越來越高。企業也會選擇到新的成本低的地區去發展,如此就會把人流引到新的地區。

再比如荒涼的地方沒有人去,當地人自然就會想辦法吸引人。美國的內華達州大多是沙漠,工業農業的資源都不行。窮則思變,於是這個州的法律允許辦賭場,以賭 為誘餌發展旅遊業。這個州有兩個著名的賭城,拉斯維加斯和裡諾。其中拉斯維加斯是世界級的賭城。美國人在道德領域裡非常現實,既然賭博是客觀存在的,與其 讓美國人去摩納哥的賭場送錢,還不如讓全世界的賭徒來美國送錢。如此,荒涼的沙漠裡建起了最熱鬧的都市,不僅賭博業旅遊業發展了,拉斯維加斯還成了商業會 展中心。

由此可見,政治上經濟上的自由是最有效的調節機制。保證不亂套的往往不是控制、管理和強制,而是自由,是老子的無為而治。從宏觀的角度思考,如果把人看作 是自然的一部分,政治上和經濟上的自由主義本質上是自然主義,就是讓自然規律起作用的主義,而不是由人類的空想臆想幻想設想理想來限制人類的自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49

張忠謀為何「追殺」三年前叛將?


2011-11-07  TCW




台積電前資深研發處長梁孟松,今 年開始多了兩個新的身分,他是三星電子(Samsung)新任研發副總經理,也是台積電全力追訴的被告。

他的名字,再次牽動台積電和三星之間的敏感賽局。

就在台積電宣布領先全球晶圓代工廠,率先生產二八奈米晶片的兩天後,十月二十六日,梁孟松帶著大群律師出現在台北智慧財產法院。

這一天,法院審理重點,是台積電對梁孟松提出的「定暫時狀態假處分」聲請,台積電主張,梁孟松手上擁有在台積電工作獲得的營業秘密,必須限制梁孟松使用, 才不至於影響台積電的權益。台積電和三星的法律戰,再落下一顆棋子。

梁孟松是誰?為什麼這個官司這麼引起注目?

梁孟松在台積電十六年,在現任研發副總經理蔣尚義加入台積電前,在一九九七年,梁孟松曾代理過台積電研發部門領導人,因此得以了解台積電研發的整體狀況。 在美國專利局的資料庫裡,梁孟松個人參與發明的專利半導體技術,有一百八十一件。

這個數字,和台積電擁有的五千多件專利相比,也許不特別多,重要的是,梁孟松參與的都是最重要先進製程的技術研發。台積電十月二十四日宣布進入量產的二八 奈米製程,就和梁孟松參與研發的多項專利有關,因為工作,他得以接觸台積電最核心的關鍵技術。

曾經,是台積電悍將研發能力可排進前十名

一位半導體公司主管觀察,「說他是蔣爸(指蔣尚義)的大弟子,是錯的,但梁孟松確是台積電研發部門的一流高手。」他分析,如果說發明浸潤式顯影的台積電微 製像技術處資深處長林本堅是光學高手,梁孟松就是在半導體先進製程模組開發的一流高手,「梁孟松是台積電可排進前十名的研發人才,」他觀察。

梁孟松的工作,就是領導模組開發團隊,這是先進製程的核心,再把結果回報給先進製程開發負責人。從九○、六五、四五甚至到二八奈米,計畫領導人都是由米玉 傑擔任,他是台積電今年新升任的研發副總經理。

但一位曾和梁孟松合作過的工程師觀察,「他一直覺得自己對公司有很大貢獻,希望自己也能升到副總位置。」曾有一度,台積電決定把二八奈米兩個平台的研發計 畫,其中之一交給梁孟松負責,但最後還是臨時決定由米玉傑負責。

關鍵在於梁孟松的行事風格。「他是不容易team work(團隊合作)的人,」一位台積電主管觀察。「梁孟松個性豪爽,講義氣,但有的時候他把話說得太滿,」一位曾和他合作的工程師說。「梁孟松是比較單 打獨鬥型的人,」這位台積電主管分析。

二○○六年,蔣尚義退休後,一位認識他多年的朋友觀察,梁孟松原本以為自己有機會再往上升,卻沒想到台積電從英特爾挖來台積電前總執行長、現任新事業組織 總經理蔡力行的學長——英特爾前先進技術研發協理羅唯仁,負責先進製程研發,梁孟松雖然研發能力強,但英特爾在半導體製造上,當時更勝台積電,這間接影響 梁孟松的職場規畫。

同時,原本一直和他在公司內平行發展的同事孫元成升上研發副總經理,雖然台積電把梁孟松調為基礎架構的專案處長,這也是先進製程裡的核心單位,但○八年, 梁孟松仍選擇離職。

採訪過程中,本刊記者分別由台灣三星,以及梁孟松在韓國成均館大學的通訊地址聯絡,查證梁孟松的想法,但一直沒能得到回音。

三年時間,梁孟松為什麼一下子從台積電不得志的悍將,選擇遠走韓國?

後來,變出走叛將赴三星投資的大學任教

「二○○八到○九年,三星計畫來台積電挖兩百到三百個工程師,」一位半導體公司主管說。三星開出的條件是,「在台積電十年能賺到的錢,在三星三年就能賺 到。」以梁孟松的位階,這個金額,不會輸給美國公司的CEO,三星還出動行政專機,載他和其他台積電前員工往返台灣和韓國。

台積電祭出結構性調薪等方案留人,同時勸這群人,「不要走,走了,就不要想再回來。」最後三星只挖到二十幾個人,只有原來的十分之一。

三星電子公關王慈萍回應:「三星在全世界都對優異人才有興趣,我們在全世界聘人,都會遵守當地和國際的法規。」

當時的梁孟松,雖未從台積電離職後,就直接進入三星,但仍被視為是跳槽出走。關鍵是他離開後,在新竹清華大學電機研究所的教職只待不到一年,就轉往韓國的 成均館大學(Sungkyunkwan university)任教,直到現在,成均館大學資訊和通訊學系網站上,教師名冊裡,還放著梁孟松的照片。

這一步,讓梁孟松被台積電視為投奔敵營的叛將,因為成均館大學是三星投資的大學,三星在一九九六年投資成均館大學,其中資訊科學院更在三星總部所在的水原 市;進了成均館大學,就等於進了三星,「他那個時候,就在替三星做事,只是規模還小,」一位台積電主管觀察。

如今,成官司被告老東家殺雞儆猴意味濃

台積電代理發言人孫又文表示,台積電目前有關於智慧財產權的官司正在進行,因此不評論這個案件。

最值得注意的是,若○八年,梁孟松就被視為投奔敵營,進入被三星投資的機構,為何台積電要到今日才出手?

表面看來,是因為今年中,梁孟松終於正式加入三星公司。但過去兩年,三星的晶圓代工部門,已從台積電雷達幕上的一點,變成今年張忠謀口中「很大的競爭 者」,台積電原本冀望甚深的蘋果(Apple)A6處理器訂單,一直受到三星的干擾,才是關鍵原因。

「這一步,是要殺雞儆猴,」一位半導體公司主管觀察。梁孟松擔任過研發主管,熟悉台積電的研發流程,「台積電最怕的,是梁孟松回來挖角。」侵犯營業秘密, 是有刑責的重罪,如果已掌握證據,「不會只是假處分,」現在告梁孟松的用意,就是告訴其他人,離開台積電,除了財務上的風險,還得承擔被全世界最大晶圓代 工廠控告的法律風險。

除了殺雞儆猴的用意外,台積電背後「順藤摸瓜」的策略,更值得玩味。

一位律師觀察,警告只是第一步,「後面還有一系列的動作計畫。」

他分析,過去台灣曾打贏過重大的營業秘密官司,第一步就是先控告對方關鍵員工,如果梁孟松有交付營業秘密給三星,關鍵的場景和最重要的證據都會在台灣。

「他交付秘密的對象是誰,那個人也有刑責,」只要查扣關鍵證據,順藤摸瓜,三星就將進入台積電的法務火力範圍,若找到證據,梁孟松將成台積電送進三星的 「特洛伊木馬」。

像上次台積電對中芯的訴訟,在台積電掌握重要證據後,中芯前執行長張汝京就不曾再到台灣過境,如果台積電在台灣官司裡掌握了重要證物,就可望循中芯模式, 在美國法院控告三星。台積電選在開庭前兩天宣布二八奈米領先量產,就是要證明二八奈米的生產技術,台積電領先全球,而梁孟松擁有的先進製程技術,是因在台 積電工作取得,未來若梁孟松把擁有的先進製程知識使用在三星,形同三星利用台積電的營業秘密,勝算將更往上升。

這就是,台積電以這麼激烈的手段,對付一個離職研發處長的原因。

這是一場商業戰爭。一個悍將,是企業在戰場上的支柱,但善用法律制度,一個離職員工,也可能成為企業殺敵的刀刃。當企業如此「精算」人才的價值與意義時, 人才未來將會如何看待「企業」,雙方的互動關係,其實更值得關注。

該如何與這群最優異的頭腦共舞,對台積電與其他人來說,未來,可能是比專利、製程,更重要的競爭力。

【延伸閱讀】台積電留不住的研發高手——梁孟松跳槽三星大事紀1992 進入台積電,負責DRAM、嵌入式記憶體技術2006 直屬長官蔣尚義退休,原以為升遷在望2008 離開台積電,進入清大後留職停薪,轉赴韓國成均館大學2008 三星啟動挖角計畫,要挖台積電200名好手,最後只挖成20名2010 媒體報導梁孟松可能洽談回台積電事宜2011/7 加入三星電子任研發副總經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099

台灣大企業 為何變外國眼中肥羊?

2011-11-21  TCW




「現在,台商的國際訴訟數量,比 十年前多了兩到三倍,」理律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馮博生觀察。

官司增多,被告的內容卻大同小異,二○○六年,台灣DRAM廠才因《反托拉斯法》被美國三十四州政府聯合控告,到二○一○年,奇美電等四家面板廠又因此法 在美國敗訴,汽車零組件產業也同樣為了此法奔走美國法院。

今年十月,連南韓公平交易委員會,都裁定台灣廠商違反《反托拉斯法》,新台幣八億元可能拱手送人……。

搶快搶便宜,總憑直覺做生意

企業多年的國際化,為什麼這堂國際法律學分,總是修不過?

第一層原因是,台商習慣把搶訂單、追求低成本,擺在競爭力第一位,甚少時間考慮法律風險。

「傳統老闆習慣憑直覺做生意,」一位業者舉例,一家上市網通廠老闆,幾年前飛到美國購併通路商,「他跟對手談了一個星期,就決定買了!」

為了一個好價錢,這位老闆沒找律師查核被併公司的法律風險,拍板成交後才發現,被購併者曾簽下對公司極不利的合約。這老闆憤而對原公司的高階主管提起訴 訟,但「這公司因為美國的購併案,連虧了好幾年。」

根據美國司法部的一則新聞稿,最近,一家台灣汽車零件公司也因涉嫌違反《反托拉斯法》被告上法院,老闆遲不到案,「有一次,他到美國轉機,以為不過海關, 就不算入境,美國政府不會知道,」結果他一下飛機,就直接被美國司法人員帶走,只能在看守所裡等人交保。

法規又多又雜,送禮恐變重罪

第二層原因是,即使願意尊重法務的專業判斷,台商也會面對資源不足的窘境。

當台商涉足的市場越來越多,法律複雜度倍數增加,成本更直線攀升,「台灣法務長最痛苦的事,就是怎麼分配資源,」馮博生指出。

像違反環保法規,在台灣非重罪,在美國卻是要進監獄的刑事罪。在美國,連送禮物也可能變重罪。美國有一條《反境外貪腐行為法》(Foreign Corruption Prevention Act),如果美國公司或在美國掛牌上市的公司,送任何有價值的禮物,給美國之外的各國官員,想影響官員的決定,就可能被認定是賄賂。二○○八年,德國西 門子就因此被判罰八億美元,主管因此被關。

「這條法律是台灣廠商在《反托拉斯法》後該注意的法律,」眾達法律事務所律師趙梅君觀察。

即使同一個國家,法律制度也可能有差異,像美國德州,為了禁止隨便提告,規定敗訴的一方要負擔訴訟費用,而在加州,敗訴要承擔的風險就小得多,打官司變成 家常便飯。

另外,這次美國政府控告JM的「吹哨子」制度, 適用範圍極廣,甚至能用來保護舉發企業偷偷污染水源、空氣,違反航空安全法規的人,連政府員工向國會踢爆政府內部的弊端,都適用這個法條。

過去,還曾有一個人吃過吹哨子制度的虧,仙妮蕾德董事長陳德福。

當年陳德福在美國經營直銷事業極為成功,他也聘用親戚,在公司裡替他管理財務。沒想到這個親戚卻跑到美國國稅局「吹哨子」,檢舉陳德福逃稅,美國國稅局成 立秘密小組調查,根據媒體報導,國稅局最後認定他逃稅三千八百萬美元,陳德福因此要補繳高額罰金。

可找律師訂生產和跑業務SOP

這還只是美國,如果市場分散在南韓、歐洲,法規又完全不同,但現實狀況是,如果不建立法律保護傘,少一個動作,就可能致命。

「我學到的是,法律一定要用到最多,最保護公司的程度。」JM總裁王文祥說。

他認為,小公司風險較小,但在海外市占率領先的公司,就可能變成被盯上的肥羊,要事先做好法律準備。

怎麼做,才能兼顧時效和成本,又可以降低法律風險?

有些公司開始找律師協助,從生產、定價甚至業務員洽談規範,開始設計標準作業流程。還有公司基於專業分工,把法務部門外包,委託大型事務所。

在竹科,也有公司雇用「駐廠律師」,由大型事務所派律師到工廠執行法務的工作,不用自己花大錢訓練公司律師。

法律變成商場上的秘密武器。當各國越來越窮,未來台商面臨的法律戰,只會更多,不會更少。

【延伸閱讀】'08年後,被告台商激增——海外重大賠償案

廠商/判決年:盛香珍 2003年 被控罪名與違反法規:美國統一商法典產品責任規定 觸法內容:3名幼童噎死 賠償金額和判刑結果:判賠1億1,670萬美元

廠商/判決年:台塑美國 2004年 被控罪名與違反法規:勞工安全法觸法內容:伊利諾州工廠爆炸,5人死亡賠償金額和判刑結果:判罰30萬美元

廠商/判決年:奇美電、華映、彩晶與友達 2008-2010年 被控罪名與違反法規:反托拉斯法 觸法內容:被美國法院控告聯合操縱價格賠償金額和判刑結果:●判罰3億1,500萬美元(奇美電、華映與彩晶)●華映林鎮弘、奇美電何昭陽、彩晶吳睿紘等 8位高階主管入獄服刑●友達訴訟中

廠商/判決年:台塑美國 2009年 被控罪名與違反法規:環保法規 觸法內容:污染超過標準 賠償金額和判刑結果:判罰280萬美元並投入1,000萬美元改善污染

廠商/判決年:華航 2010年 被控罪名與違反法規:反托拉斯法觸法內容:聯合其他航空業者違法收取貨運燃油附加費 賠償金額和判刑結果:判罰4,000萬美元

奇美電、友達、彩晶、華映 2010年 被控罪名與違反法規:反托拉斯法 觸法內容:歐盟控告聯合操縱價格 賠償金額和判刑結果:判罰4億3,390萬歐元(全案上訴中)

廠商/判決年:南亞科技 2010年被控罪名與違反法規:反托拉斯法 觸法內容:歐盟控告操縱歐洲DRAM晶片價格 賠償金額和判刑結果:賠償180萬歐元和解金

廠商/判決年:長榮 2011年被控罪名與違反法規:反托拉斯法 觸法內容:聯合其他航空業者違法收取貨運燃油附加費 賠償金額和判刑結果:判罰1,320萬美元

廠商/判決年:帝寶 2011年 被控罪名與違反法規:反托拉斯法 觸法內容:被美國法院控告聯合操縱價格 賠償金額和判刑結果:●賠償2,500萬美元民事和解金●賠償4,300萬美元刑事和解金

廠商/判決年:友達、奇美電、彩晶、華映 2011年 被控罪名與違反法規:反托拉斯法 觸法內容:南韓公平交易委員會控告面板商價格壟斷 賠償金額和判刑結果:判罰312億4,000萬韓元(全案上訴中)整理:林宏達、劉于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482

雀巢銀鷺併購案全程解密:為什麼賣給雀巢?為何能通過審批?

http://www.21cbh.com/HTML/2011-11-22/3NMDcyXzM4MTk3Ng.html

「銀鷺可以上市,但我們不選擇上市,選擇比我們強的同行。」從一家地處偏僻小山村的罐頭小廠,發展到年銷售收入逾50億的食品飲料集團,陳清淵最終將銀鷺毅然賣給了雀巢。

根據協議,銀鷺、雀巢將通過合資改組原銀鷺食品集團公司,改組後擁有新股東成分的銀鷺食品集團公司,雀巢方持股60%、銀鷺方持股40%,但繼續由銀鷺原經營團隊管理,並沿用「銀鷺」品牌。

2010年,銀鷺食品集團實現銷售收入53.53億元,同比增長52.54%。業績一路高歌猛進的同時,一場關於賣者與買者的博弈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今年11月17日,經過近兩年的洽談和溝通,銀鷺正式「嫁給」了雀巢。

「銀鷺的發展確實是借用外力。」在陳清淵看來,銀鷺正處於需要通過市場迅速擴張來取得地位的關鍵時期,「市場是殘酷的,不進則退,我們最後選擇了進。」

三度引資

1985年,陳清淵與哥哥陳清水以及蔡學彥等6個村民舉債集資3萬元,創辦了同安縣新圩興華罐頭廠,主要生產荔枝、龍眼、蘑菇等罐頭。1990年,為了給產品拓展外銷渠道,陳清淵引入了新加坡華僑黃福華和廈門外貿集團糧油進出口公司,共同組建廈門同茂食品罐頭有限公司。

「我常說銀鷺的第一桶金不是賺來的而是引來的。」陳清淵笑著回憶,在獲得來自合資方20萬美元後,廈門同茂不但開發生產八寶粥,還擴建新廠區,興建碳酸飲料、蛋白飲料和利樂飲料廠。

但由於食品飲料行業的門檻低,上世紀90年代市場已經出現惡性競爭的苗頭。1999年,廈門同茂再次遭遇發展瓶頸,資金出現緊張。於是,進行了第二次引資。

2000年6月,廈門同茂與台商合資成立廈門銀鷺食品有限公司,同年11月,組建了廈門銀鷺集團。「與第一次引資不一樣,經過了15年的時間,銀鷺在第二次引資的時候已經有一定的資本積累和經濟實力,接下來就是打造品牌的問題了。」陳清淵說。

此後,銀鷺進入了飛速發展期,除了先後投資建設PET無菌冷灌裝生產線以及每分鐘1000罐的八寶粥生產線以外,集團還進軍房地產、電子、裝備製造、國際貿易等行業。

在陳清淵看來,「前兩次引資是缺乏資金,而與雀巢合資則主要是因為兩個企業的文化雷同。」

事實上,銀鷺與雀巢的合作已長達六年。收購前,銀鷺一直在為雀巢公司中國市場代加工即溶咖啡。「雀巢自己沒有PET無菌冷灌裝生產線,銀鷺在這一塊無論是技術、設備甚至是成本管控方面都做得比雀巢好。」陳清淵不無自豪地說。

今 年4月,陳清淵親赴雀巢瑞士總部,就有關合資合作細節達成框架協議。當時,雀巢公司首席執行官保羅·薄凱告訴陳清淵,雀巢最大的股東是中國,「我問為什 麼?」陳清淵被告知,雀巢是完全市場化的上市公司,最大的股東是中投,佔比2.7%。這讓陳清淵多了一份放心,也多了一份信心。

博弈與談判

儘管4月已與雀巢達成最終協議,但收購仍需通過商務部的反壟斷審查。在這期間,陳清淵如坐針氈。

4 月25日,陳清淵給廈門市委、市政府發函報告合資情況,當中提到:為了實現「十二五」期間突破250億的發展目標。銀鷺計劃在近5年內新建5個生產基地, 新增年產能360萬噸,其中包括:總投資10億元的廈門年產60萬噸食品飲料新廠;投資15億元在安徽建設年產120萬噸食品飲料生產項目;投資12億元 在西南地區建設年產70萬噸食品飲料生產項目。

「以上三個項目將分別於今年、最遲明年上半年啟動建設。此外,計劃於2013年啟動東北、華北或西北年產50萬噸生產基地1-2個,預計總投資20億元。」根據計劃,未來5年,銀鷺的總投資達50億元以上。

一旦沒有通過反壟斷審查,這一系列宏大目標就難以實現,更甚者,就像可口可樂收購匯源被否後一樣,陳清淵不僅要面對如何收拾殘局的問題,甚至需要重新調整企業的發展方向。

即便收購方是雀巢這般熟悉中國遊戲規則的企業,即便銀鷺的影響力與匯源、娃哈哈等尚存一定差距,但每次涉及到「民族品牌」,大家的神經都難免變得敏感。

「合同中有約定,銀鷺所有的產品沿用銀鷺的商標,而雀巢的即溶咖啡飲料,則要放到合資公司裡面。」陳清淵透露,未來雀巢的即溶咖啡營銷隊伍將融進合資公司,銀鷺旗下將設立銀鷺事業部和雀巢事業部。

「策劃分開做,然後由總部負責,共享銷售渠道。」在陳清淵看來,「這個是合資中非常成功的談判」。

2010年,銀鷺食品集團在廈門本部實繳國家各類稅收2.48億元,同比增長34.90%。因此,將雀巢即溶咖啡飲料撥歸銀鷺,不僅兌現了當初把總部繼續留在廈門的承諾,還將增加銀鷺食品集團在廈門當地的稅收。

銀鷺在上述給廈門市委、市政府的報告中就提到,「預計『十二五』規劃的5年期間,銀鷺食品集團將累計實現營業收入800億元,累計上繳國家稅收超過50億元,其中歸屬於我市(廈門市)的稅收不低於40億元。」

合資後進退

8月底,雀巢收購銀鷺60%股權案闖關成功,陳清淵終於鬆了一口氣。

「組 織架構在合資前一年基本已經跟雀巢接軌,只是在一些市場的管理層面,比如原來的沉痾太多的,現在進行梳理,希望能夠更扁平一點。」陳清淵表示,儘管自己的 頭銜已變成「銀鷺首席執行官」,但銀鷺原管理層基本沒有變動,雀巢僅派駐了財務官等進入新銀鷺,日後也不會隨便干預銀鷺的日常經營。

11月17日,銀鷺廈門總部「年產60萬噸食品飲料新廠」正式開工,同時銀鷺還將總部遷至廈門市湖裡區五緣灣。

「十多年來,銀鷺在廈門既是生產基地又是運營中心,但合資後銀鷺將實行『總部+基地』的發展戰略。」陳清淵表示,在總部運營模式下,銀鷺食品今後將把運營和生產進行分離,總部將主要發揮統籌、規劃、決策、指揮等功能以及擔負行政、財務、研發等職能。

目 前,雀巢公司在大中華區經營著23家工廠,產品覆蓋嬰兒食品、飲用水、巧克力和糖果、咖啡、奶製品、飲料等多個領域,其中98%以上在中國銷售的產品是在 中國境內生產製造。而銀鷺的主要產品,如花生牛奶、八寶粥等屬於「中餐類飲料」,正好填補了雀巢在罐頭和復合蛋白飲料市場領域的空白。

而對於銀鷺目前與雀巢重複的產品,例如純淨水等,雀巢大中華區總裁狄可表示,暫時無縮減的計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567

賣火鍋 為何能列入哈佛教案?


2011-12-26  TCW




餐飲通路的指標標準普爾綜合餐廳 指數(S&P Supercomposite Restaurants Index)今年十一月創下歷史新高(同期費城半導體指數下挫五%)。說明全球餐飲通路正火紅,在這波外食熱潮中,國外有一些餐廳異軍突起,成功丟掉地區 和文化的舊包袱,用創新帶動新世代的飲食趨勢。

漢堡變健康——Smashburger《富比世》票選為最有潛力公司

美國《富比世》雜誌票選二○一一年最有潛力公司,第一名竟是一家漢堡店Smashburger,打敗眾多軟體、雲端新貴拔得頭籌,創下四年內營收增加二六 七三%的數字。這家漢堡店是何方神聖?

漢堡是國民食物,美國人一年啃掉一百三十億個漢堡,每人平均一年吃掉四十三個。美國的速食市場,麥當勞和漢堡王聯手搶下七五%的市占率,剩下的四分之一, 有老牌連鎖通路溫蒂漢堡、In-N-Out等公司虎視眈眈。此時,成立僅四年的Smashburger異軍突起,在一百四十個城市展店,名冊上還有五百家 店排隊等著加盟。

Smashburger的每餐平均消費是八美元,比麥當勞高了兩美元,但是,四年營收成長二十六倍的秘訣,就蘊含在這薄薄的兩美元內,打造出全美最火紅的 「精緻漢堡」。

《富比世》形容,它有一份讓全美國人願意埋單的「冒險性菜單」。沒有一家漢堡店會主打「素食漢堡」, Smashburger創辦人湯姆.萊恩(Tom Ryan)認為,沒人重視的素食漢堡,才是待開發的金庫。它最早期的菜單上,素漢堡就是招牌商品。經過兩年開發,牛肉的部分以黑豆餅取代,搭配炸紅蘿蔔和 新鮮蘆筍,在店內的人氣與傳統安格斯牛肉堡不相上下。

每個城市推特色產品,引發獵奇

產品客製化和快速標準化只能擇一,相較麥當勞的菜單全國統一,Smashburger選擇因地、因客制宜。每位顧客可以任意搭配漢堡中的配料和沾醬,一般 的漢堡沾醬不外乎美乃滋或番茄醬,它提供十一種沾醬讓客人選擇,加在熱狗中的黃芥末醬最讓顧客驚喜。

此外,不同城市有自己一款特色漢堡,紐約的配料不能少了燻起司、聖地牙哥招牌是酪梨漢堡。小量採購讓食材成本增加,彈性服務需要更多員工,使得每家店的人 事費用比麥當勞高出許多,它將這些成本轉換到價格上,結果顯示,消費者捨棄「硬的像皮鞋」的連鎖漢堡,願意多花兩美元到各地餐廳獵奇,成為美國餐飲通路成 長最快的品牌之一。

美國第一個漢堡出現在一八九五年,一百多年來,漢堡始終是最平民的食物代表,今日除了Smashburger,五兄弟(Five Guys)等類似性質的漢堡店快速發展,精緻漢堡的力量,正挑戰著「快又省」的傳統漢堡地位。

極致低價化——全勝集團膽小哲學,打造全日最大外食餐廳

「我的理想,是想要成為飲食業界最膽小的企業。」這句話,出自於全日本最大的外食餐廳──全勝集團(Zensho)社長小川賢太郎。

最膽小的社長,卻做出最大膽的決定,他將牛丼價格調到全日本最低,一舉將百年老店吉野家踩在腳下,稱霸日本數十年的麥當勞都不是對手。小川社長「膽小的經 營」哲學,涵蓋的理念是在危機擴大之前就徹底將它消滅。因此,全勝集團有全日本餐飲業最嚴格的管理SOP,打造出公司的生產神話,年年打破營收紀錄。

以秒計算動作,員工產值勝豐田

全勝的生產性革命精髓,在於靠著軍事化管理,激發出雇員的生產力。店面管理上,「分」已經是最大的計時單位,產線上的員工規定一秒鐘要走兩步路;客人點餐 後十秒內,餐點必須製作完成;員工一天交談時間,總量不得超過三十分鐘。

全勝不同於其他業者的機械自動化,作戰方針靠的是人海戰術。當生產流程出問題,就會有一組十人負責搶救。特別的是,全勝為了壓低人事費用,正職與臨時雇用 比達到一比七,兼職員工比吉野家多了將近一倍。因此,全勝每位正職員工的產值達到四千五百九十七萬日圓,比起豐田汽車及索尼(Sony),員工產能效益高 了一倍以上。

開源節流雙管齊下,讓全勝的價格無人能破底。但是,小川社長讓全勝站上日本第一的原因之一,是扭轉了牛丼的刻板印象,開拓更大客群。日本觀念中,牛丼是 「廉價」的同義詞,甚至有些粗俗的味道,因此,牛丼餐廳內都是坐在吧台上,埋頭苦吃的男人。

小川社長心想,美國漢堡是兩片麵包夾牛肉,牛丼是牛肉放在米飯上,但是,美國男女老幼都吃漢堡,為什麼牛丼在日本是男人的食物呢?小川認為,一般牛丼餐廳 都是長條吧台,空間狹小,客人吃完就倉卒離開,是讓家庭不上門的原因。

轉型第一步,將店面設在郊區,面積變大。本來只有「大碗」的牛丼,為了迎接家庭,將分量調整為四種大小。過去牛丼餐廳只賣牛丼,現在全勝設計更多品項,讓 不喜歡米飯的小孩能開心用餐。重點是,所有餐點仍是低價路線,符合經濟實惠。

改變後的全勝,女客人來了、小孩上門了,這家堪稱比科技業還精密的餐飲業,創新的不僅是管理流程,而是讓物美價廉的牛丼,變成全日本都享用的國民美食。

服務好到變態——海底撈同業撐不過三年,它一年半回本

中國有一家餐廳,以「好到變態的服務」聞名,肯德基、必勝客兩百位經理專程去學藝,顧客至上的台灣餐飲界,幾乎人人都聽過它的大名──海底撈。

北京火鍋店超過四千家,業內人士認為,新火鍋店多半活不過三年,相對的,得北京者得天下。海底撈不僅一年半就回本,在北京三十八度的三伏天,每天翻桌率還 有三次以上。

北京大學教授黃鐵鷹分析,火鍋是客人自己當大廚,服務的品質會影響顧客的味覺。海底撈的故事聽來不可思議,客人說,光顧第二次、服務員就能喊出客人的名 字,第三次服務員就直接端上客人喜歡吃的菜;等待的時候幫擦鞋、美甲,等得無聊還可以要副撲克牌打發時間。

授權員工提供折扣、免費送小菜

《哈佛商業評論》有一段話:好的服務是讓客人滿意,更好的服務是讓客人感動。如何能做到讓人感動的服務?海底撈讓他人無法複製的秘訣是,大量授權給基層員 工,讓員工的表現超越顧客的期待。比方說,每一位基層服務生都 能決定幫顧客打折、免費送小菜,在服務過程中,可以活用這項武器,讓客人感受到被殷勤招待。

類似服務模式容易被同業模仿,但是,海底撈透過培訓,內化員工的服務理念,這一個環節不易被學習。許多老闆無法放心讓員工參與金錢交易,擔心浪費太多經營 成本。海底撈創辦人張勇解釋,「要讓員工的大腦起作用,必須給他權力。」海底撈的服務差異化捏在每一個員工手裡,沒有大規模授權,如何抓住一桌桌的客人?

員工訓練需要從基本態度開始內化,海底撈的員工除了基本考核制度之外,還享有飯店級員工宿舍、量身打造的制服、人員調度的隱性福利。結果,海底撈員工流動 率只有一○%,遠低於餐飲界平均的二八%。員工資深,就能帶來穩定的服務。

中國的軟實力還在發展階段,卻蹦出了海底撈這樣的餐廳。許多人上門不是為了吃,而是專門去享受服務的尊榮。其中的精神,黃鐵鷹分析,創新不是推行的,是員 工自然滿意的結果,員工滿意,才能帶來顧客滿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14

預測中國經濟為何如此之難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64b5010102dynu.html

房地產投資放緩的跡象、製造業產量萎縮以及貨幣政策朝著促進增長的方向轉變,使得研究中國經濟的經濟學家們校正了他們對2012年的預測。當然預測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前景都是充滿困難的,只是在預測中國的發展前景時,問題就更加複雜了。

 

經濟結構疾速轉變,一些關鍵變量缺少長期的歷史數據,其他方面也根本沒有數據可循,這一切都意味著預測中國經濟發展前景更像是一門藝術而非科學,一直以來都要依靠大量的猜測。

 

如同PNC的資深經濟學家比爾•亞當斯(Bill Adams)所言:多數預測模式的基本假設是,未來的各種關係會與過去一樣,但是中國的情況往往不是如此。

 

對經濟的預測是由對潛在增長率的估算來支撐的,其不確定性就由此而起。潛在增長率是由可利用勞動力和資本存量的額度以及二者結合的有效度來決定的。美國及歐洲主要經濟體的所有這些變量是可知的,或者是可以估算到一定的準確程度的。而在中國卻不行。等著從農村遷移到工廠的農民工的數量、資本存量的規模以及生產能力的增長幅度都是相當不確定的因素。

 

大家都認同的一點是中國的潛在增長率放低了,但是在勞動力和資本存量的根本問題上卻有很多不一致的看法,要預測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會去到多遠或發生得多快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許多經濟學家乾脆只審視目前的增長率,並且假設在接下來10年中會逐步放低。

 

預測將來一年兩年的增長率基本上是在估算出潛在增長率的基礎上,計算出需求的變化將推動實際增長率比潛在增長率高多少或低多少。為了表達他們的想法,經濟學家們把國內生產總值界定為消費、投資和淨出口的總和。

 

曾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經濟學家、目前就職於經綸國際經濟研究院(Fung Global Institute)的高路易(Louis Kuijs)解釋說,計算國內生產總值的每個組成部分的貢獻需要依據展示關鍵變量如何影響經濟行為的一系列等式。

 

舉例來說,要預測家庭消費,高路易會考慮工資變化、財富水平和消費決策的信心的影響,在中國,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拿出口和消費的關係來說,歐洲危機肯定會在2012年影響中國出口業,進而又影響就業、工資和家庭消費。但是影響有多大?中國不公佈有意義的失業數據,工資方面的數據稍好一些。估算出口業遭受的打擊對消費的影響,既要依賴硬數據,也要依賴自身的判斷。

 

在投資方面,企業和政府的資本支出數額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非理性的動物精神是影響商業投資的一個決定性因素。如果企業認為經濟在快速發展,他們就會掏腰包辦新工廠買新設備。如果他們認為發展放緩了,他們的投資就會降為零。

 

非理性的動物精神讓預測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的商業投資都很困難。但是美國和歐洲有幾十年的數據顯示出各行業對經濟週期變化做出怎樣的典型性反應。中國30年來幾乎未曾中斷的增長和產業結構的急速變化意味著很難去預見其商業投資的走向。

 

在這種混沌之外,如果商業投資急遽下跌(像2009年那樣),政府很有可能開始行動。這種決定會有很大影響。在2009年,大規模公共基礎設施投資令中國經濟轉危為安,但是經濟學家們通過研究中國經濟的歷史趨勢是完全不可能預見到這一點的。

 

在出口方面,成熟的經濟體預測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是很直接的。估算貿易夥伴的需求,與競爭力的變化綜合起來,就能得到準確的結果。但是對那些還正在世界舞台上咱露頭角的國家(例如中國)來說,這種方法就沒那麼有效。

 

2012年為例,歐洲的衰退肯定會削減中國的貿易夥伴的需求,工資的增長又有損競爭力。但是如果中國繼續在全球市場佔較大份額,將減弱需求衰減及競爭力下降的打擊。整體的影響很難預見。

 

相關的主要數據和各種關係有著這麼大的不確定性,因此經濟學家已經不止於單純運用模型來形成對於中國經濟發展的預測,他們同時還要運用判斷和直覺,在預測中國經濟發展時,這兩者所起的作用要比預測美國和歐洲的經濟發展來得大。

 

那麼我們對待關於中國的預測是否應該比對待關於那些成熟經濟體的預測抱有更大程度的懷疑呢?高路易認為,答案為是,也可以說不是。他說:一方面,中國的預 測數據的不確定性更大;另一方面,中國政府對於推動經濟增長有著很強烈的意願,願意通過政策的靈活性來實現目標。所以如果經濟增長率降低得很多,相信政府 會拿出刺激政策使經濟增長率回升。

 

市場指望通過經濟學家來得到正確的增長預測,經濟學家則指望政府來幫助他們做出正確的預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528

詳解鄭裕彤財富:為何挑戰首富失敗

http://www.chuangyejia.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57&id=5873

  對於香港富豪鄭裕彤來說,2011年12月15日,是個大日子。

  「周大福能上市,我很開心,亦算完成心願。」2011年12月1日,在周大福珠寶集團(1929.HK)的投資推薦會上,86歲高齡的鄭裕彤,展開笑顏。2周之後,他如願以償。

  2011年12月15日清晨,香港聯交所的交易大廳已擠滿了人。當天,周大福珠寶和新華人壽,同時在這裡掛牌上市。對於香港聯交所來說,在今日之市況下,這成了難得一見的盛景。

  交易大廳混雜著兩家公司的嘉賓,但幾乎所有人都在討論,周大福掌門人鄭裕彤會否親自到場,或許,他們也都期待著見證一個重要的歷史時刻:鄭裕彤超越李嘉誠,成為「華人新首富」!

  8點50分,一位身穿黑色西服、打著紅色領帶、踏著黑色休閒鞋的老人,在工作人員攙扶下,面帶笑容緩步走進大廳。緊隨其後的,是周大福珠寶集團主席鄭 家純和執行董事鄭志剛。所有人都第一時間意識到,鄭裕彤來了,這個曾經叱咤風雲的珠寶大亨,近年來已甚少出現在公眾場合。

  或許是因為外界對「鄭裕彤衝擊華人新首富」已渲染太多,又或者因為,資本市場此前並不算太熱烈的反應,已經讓鄭裕彤家族放低了預期,當記者問及「若此次衝擊首富不成,是否有些遺憾」時,鄭裕彤之子鄭家純反問道:「什麼首富?」

  但鄭裕彤卻難掩對周大福股價的關心。9點30分開盤之後,原本一直坐在椅子上的鄭裕彤,忍不住站起看了一眼電子屏幕。看到周大福開盤後即跌破發行價報14港元,他的表情立即嚴肅了許多。

  之後,周大福股價一度沖高至14.14港元,但旋即回落,並一直在14港元下方徘徊,鄭裕彤在現場一言未發,活動還未結束,他便在工作人員的陪同下匆匆離去。當天周大福收盤於13.74元。

  鄭裕彤曾在多個場合表示,對他來說,周大福上市是「割愛」,是把「最值錢的資產」拿出來與公眾分享,那麼,他期待的回報是什麼?成為「華人新首富」,是否其中之一?

  「割愛」周大福

  2011年1月7月,福布斯香港富豪榜發佈,李嘉誠以240億美元(約合1868億港元)的身家,繼續蟬聯榜首,而位列第四的鄭裕彤,身家僅為90億美元(約合700億港元)。

  對鄭裕彤來說,這可能是一個他早已習慣的位置。2008年,他排名第四,李嘉誠第一;2009年,他排名第六,李嘉誠排名第一;2010年,他排名第 四,李嘉誠排名第一;2011年,他排名第四,李嘉誠還是第一。李嘉誠比他小3歲,而在富豪榜上,他與李嘉誠之間無法跨越的距離也是3。

  但鄭裕彤有理由心有不甘,李嘉誠的核心資產均已上市,但周大福還沒有,後者可視為他最有價值資產。

  作為中國乃至全球最大的珠寶商,周大福珠寶集團,目前在中國大陸、香港、澳門以及亞洲其它地區,擁有1421個珠寶零售點,85家鐘錶零售店。 2010財年(截至當年3月31日),周大福珠寶實現了229億港元的營業額和22億港元的淨利潤。2011年度,其營業額和利潤更是增長了50%以上, 分別達到350億港元和36.7億港元。

  事實上,周大福曾多次研究過「珠寶業務的上市」,但由於公司現金流強勁,該計劃一直被擱置。鄭裕彤本人曾表示「上市很麻煩」,要披露許多信息,「不喜歡」。

  2011年4月,鄭裕彤在出席一個宴會時還是披露了,周大福珠寶集團計劃上市。而來自香港投行界的消息稱,周大福下半年將在香港上市,計劃募集資金 20億至30億美元(約156億至234億港元)。2011年11月28日,周大福展開積極路演,並於12月5日開始全球招股。

  「發行後總股本」高達100億股的周大福,欲發行10.5億股新股,並為其設定了高達「15-21港元」發行價區間。以其2011年度每股盈利 0.367港元計,其市盈率(股價/每股盈利)將在40倍至57倍之間。即便按其「2012年度每股盈利0.63港元」的預測計,市盈率也在23.8倍至 33.3倍之間。

  與周大福同業的香港上市公司六福集團和周生生,市盈率僅在16倍左右。而港股的平均市盈率為12倍。2011年全球股市持續低迷,讓周大福的招股價顯得高處不勝寒。

  雖然恆基地產主席李兆基、華人置業主席劉鑾雄、玩具大王蔡志明等鄭裕彤好友,悉數前來參加投資推介會,並表示將率先認購,不過,2011年12月14日,周大福公佈的全球發售結果顯示,最終仍只能以15港元這一「下限」確定發行價。

  2011年12月15日,以「割愛」之情推動周大福上市的鄭裕彤,更是現場目睹它直接跌破發行價。

  在鄭裕彤離開交易大廳後,其子鄭家純的心情,也明顯受到了「破發」的影響。在隨後的記者見面會上,鄭家純臉上已沒有了開盤前的笑容,甚至顯得有些倦 怠。儘管他反覆強調,「上市是我們的心願,今天能夠如願我們非常開心。」不過,「現在,股價的波動受國際金融的影響很大,我們也沒辦法預測市場狀況。」

  誰是新首富?

  雖然,周大福上市首日便跌破發行價,但對於鄭裕彤來說,他的財富規模,仍因此快速膨脹。

  來自香港聯交所的數據顯示,目前,鄭裕彤家族共持有20家香港上市公司的股權。其中,周大福(持股89.5%)、新世界發展(0017.HK,持股 40.51%)、新世界中國(0917.HK,持股80.31%)、新世界百貨(0825.HK,持股72.29%)、新創建集團(0659.HK,持股 64.31%),是最為重要的資產。

  以鄭裕彤家族的持股量和2011年12月19日的收盤價計,其擁有的周大福股權,市值為1240億港元,其擁有的新世界發展股權,市值為150億港元。考慮到,鄭裕彤家族通過新世界發展持有新世界中國、新世界百貨和新創建集團的股權,故後三者不再重複計算。

  鄭裕彤家族還持有2.42%的中國平安(2318.HK)股權,市值為40.6億港元;22.01%的佐丹奴國際(0709.HK)股權,市值為19 億港元;48%的新礦資源(1231.HK)股權,市值為16.5億港元;74.78%的國際娛樂(1009.HK)股權,市值為12億港元等。由此推 算,鄭裕彤家族名下的香港上市資產市值,合計高達1500億港元。

  不過 ,這些掛在鄭裕彤名下的資產,並不全部歸他所有。周大福珠寶集團招股說明書顯示,直接持有周大福上市公司89.5%股權的是一家名為「周大福控股」的公 司,而「周大福控股」的控股股東是一家名為「周大福資本」的公司(持股74.1%),鄭裕彤家族則通過兩家離岸公司合計持有「周大福資本」89.2%的股 權。其持有其它香港上市公司股權的方式,也大致與周大福類似。

  也就是說,鄭裕彤家族名下的1500億港元上市資產中,僅有約66%真正歸鄭裕彤家族所有,約1000億港元。這雖然不是鄭裕彤家族的全部資產,但已囊括了最重要的部分。

  2011年初,福布斯富豪榜公佈的鄭裕彤資產為700億港元(包括未上市的周大福),考慮到,隨著股市的持續下跌,鄭裕彤家族持有的新世界發展股權, 市值已由當初的360億港元,大幅下跌至150億(減值210億),而鄭裕彤的總資產卻增加了至少300億,因此,周大福上市,事實上給鄭裕彤帶來了超過 500億港元的財富增長。

  但這樣的增長,仍不足以支持鄭裕彤衝擊「華人新首富」的寶座,雖然,2011年初至今,李嘉誠的上市資產同樣因股市低迷有所縮水。

  目前,李嘉誠旗下的主要香港上市公司包括長江實業(0001.HK)、和記黃埔(0013.HK)、長江基建(1038.HK)、電能實業 (0006.HK)、和記電訊(2332.HK)、和記港陸(0175.HK)以及長江生命科技(0775.HK)等。不過,其中,和記黃埔、電能實業等 的股權,由長江實業持有,而和記電訊、和計港陸、長江基建等的股權,又由和記黃埔持有,因此,同樣不應重複計算。

  2011年初,福布斯富豪榜公佈的李嘉誠資產為1868億港元。當時,李嘉誠持有長江實業約43%的股權(10億股),每股股價為120港元,總市值 高達1200億港元,佔據了李嘉誠總資產的三分之二。如今,李嘉誠在長江實業的持股量與當時相當,但股價已下跌至90港元左右,總市值減少至900億港 元,縮水了25%。

  不過,即便李嘉誠的所有資產全部縮水25%,其目前的身家仍高達1400億港元,依然遠高於鄭裕彤的1000億港元。

  當然,如果此番周大福能夠以每股21港元的「上限」發行,並在上市之後保持股價穩定,那麼,鄭裕彤家族名下上市資產市值將高達2140億港元,其中66%歸鄭裕彤家族所有,同樣約為1400億港元,與李嘉誠的身家大致相當。

  但,這只是個假設。

  

详解郑裕彤财富:为何挑战首富失败

 

  「李鄭」情結

  在一位瞭解鄭裕彤和李嘉誠的人士看來,「鄭、李雖然同樣是從小角色成長起來的香港大亨,但兩人在行事風格上,卻頗為迥異」。

  在他看來,這也造成了二人如今的財富差異。鄭裕彤素有「鯊膽彤」之稱,做事果斷大膽,率性而為。而李嘉誠則做事小心謹慎,從不輕易冒險,已蟬聯首富多年的他,投資股票從來只買低PE和高息股。

  鄭裕彤最常被人提及的一段經歷是,1977年,與何鴻合夥,投資了中東地區第一個標準賽馬場。當時,曾有朋友向他提出「局勢不穩定,投資風險太大」的警告,但鄭裕彤稱:「做生意就要冒風險,看準了就要出手。」

  馬場剛開業後,豪客紛紛前來,鄭裕彤也利潤頗豐。但不久,當地政局變動,新政府上台後,取締了賽馬場,鄭裕彤的投資最終血本無歸。後來提及此事,鄭裕 彤只輕描淡寫地說了八個字,「月有圓缺,人有盛衰」。雖然,在好友何鴻看來,鄭裕彤是一個「真正的大豪客,贏得起,更輸得起」,但冒進的特點,亦彰顯無 遺。

  與鄭裕彤不同,李嘉誠甚少冒險投資。「小心使得萬年船」的他,在歷次股災中,往往都能獨善其身,甚至逆市獲利。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 香港恆生指數從31958點一路狂跌至11015點,包括鄭裕彤、李兆基在內的眾多香港富豪,都因此次股災身家大幅縮水。但李嘉誠則通過提前減持南方航 空、中遠控股以及中海集運,在3個月的時間裡套現近100億港元。

  鄭裕彤與李嘉誠都非常熱衷於打高爾夫球,但二人卻很少一起打。鄭裕彤曾向友人透露,自己喜歡早上睡醒,吃完早餐,再慢慢去高爾夫球場。而李嘉誠則習慣 6點鐘就去,因為打2個小時之後,他就要立刻趕回公司上班。而在鄭裕彤看來,大把年紀何必要這麼拚命,公司的事情,應該更多交給後生仔處理。

  如今的鄭裕彤,已經很少參與公司的具體事務,大部分事情都交由兒子鄭家純處理。

  事實上,早在1989年,鄭裕彤就曾宣佈退休。但當時年輕氣盛的鄭家純,在出任新世界發展公司董事總經理後,接連耗費數十億進行收購,一度讓新世界的債台高築。在「退休」兩年後,鄭裕彤被迫復出,甚至出售了部分業務,才讓公司恢復元氣。

  當然,現在已經65歲的鄭家純,看上去已比當年沉穩了許多,鄭裕彤已經可以放心地把公司交給兒子打理。

  2011年12月15日,當被問及「周大福此時選擇上市,是否在為分家和第三代接班鋪路」時,鄭家純面帶慍色地回答道:「什麼時候上市不重要,能上市才是最重要的。至於接班人的問題,等20年後我退休,你們就知道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43

阜豐(0546)的債券行使價為何沒有調整?

之前在三文魚財記中,有位網友ays稱,「印象中CB很少因正常派息而調整換股價,如阜豐(546),公佈及年報並沒有提及調整換股價。」

但是經筆者翻過2010年3月,這公司發行的債券的紀錄,「換股價將視乎多種情況而調整,其中包括股份拆細、股份重新分類或股份合併、紅股發行、供股、資本分派、分派及債券條款及條件所載的其他攤薄事件。換股價不得下調以致兌換債券而發行之股份按低至面值之價格發行。」,可見確實有調整代價的條文,但為甚麼這家公司派了幾次股息也沒有調整呢?

筆者發現這上市公司的債券在新加坡上市,那我就去新加坡證券交易所找找這些紀錄,發現了這本資料備忘錄,當中派息就屬於資本分派的一節,當中在這本東西的43-44頁(pdf 第50-51頁)說了是派息是按派息金額和市值的比例扣除調整,但是條文則說明

「For the avoidance of doubt, when the Capital Distribution is by means of a distribution of cash dividend, only such portion of the cash dividend which exceeds the percentage for the period basis referred to in proviso (i) of the definition of Capital Distribution (the 「excess portion」)shall be regarded as Capital Distribution and only the excess portion shall be taken intoaccount in determining the Fair Market Value of the portion of the Capital Distribution attributable to one Share.

可以見到只有超過的部分才計算作資本分派,但比率是多少呢?再翻翻47頁(pdf 第54頁):

「...in the case of a Relevant Cash Dividend, it does not, when taken together with any other cash dividend previously made or paid in respect of the same fiscal year exceed 40% of the consolidated net profits attributable to shareholders after deducting minority interests and tax for that fiscal year in respect of which the Relevant Cash Dividend is made....」

由此可以見到把利潤超過40%分派的部分才需要調整。根據公告稱,「為免混淆,換股價不得就本公司宣派或派付截至二零零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止財政年度的現金股息而予以調整。」,故不列入2009年末期的派息,但2010年至2011年中期的3次派息如下,可以見到3次的派息比率都低於40%,所以就不用作調整。


可以知道的是,就是如果小心看清楚條文的話,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5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