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投資者(主要指共同基金,養老和捐贈基金),有一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週年洋
http://xueqiu.com/6691655012/29939527闖蕩華爾街,個人投資者與機構投資者同台競爭,個人投資者只有避開自己的劣勢,大力發揚自己的優勢,才有可能不被獵殺,反而有超越機構投資者的投資戰績。
機構投資者(主要指共同基金,養老和捐贈基金),有一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1、不能購買市值低於10億美元的公司;
2、不能持有股價低於2美元的公司;
3、基金持股總值不能超過該股總市值的10%;
4、單只股票市值不能超過基金總資產的10%。
格林佈雷特的神奇公式多年的業績表明,小盤股的業績遠遠超出市場整體回報率,我以為其原因在於,當優秀的小公司市值低於10億美元時,各類大型基金受限於其規章,不能夠買,等小公司快速發展成長為過10億美元的公司時,這些機構被其過去的成績和未來的前景鼓舞,開始大量買進,給過去買進去的個人投資者抬轎子。
個人投資者不受限,相對機構投資者,這是看得見的優勢。小盤股可以買,低於2美元股價也可以買,想買多少買多少,只要自己有足夠的資金,完全可以用上,下重注,一次做對,就可以創造出一個財務自由人,或者一個小富翁。
要獲得超出常人或者機構投資者的投資業績,利用機構投資者的限制,自然多了制勝的機會。但制勝的核心還是選擇投資標的。評估投資標的,少不了定性和定量的結合。機構投資者擁有諸多股票分析師,每個人都有非常強大的蒐集數據,建立模型的能力,在公司估值這件事情上,大多數個人投資者,難以競爭過他們。
但在定性上,可就不一樣了。機構投資者是吸納眾人的意見對投資標的下判斷。在對一個標的做定性判斷時,多人的情況下,往往意見紛紜,難以統一。眾人做決策的質量並不一定高於個人。如果一個修煉足夠的投資者,有自己成熟的投資體系,基於自己的分析和邏輯推斷,在對投資標的的定性判斷上,其正確的可能性遠大於機構,雖然估值上是劣勢,但多一點謹慎,多一點耐心,追求高一點的安全邊際,只要定性判斷是正確的,再利用機構投資者受限的方面,個人投資者的優勢是機構投資者達不到的。
在定性和定量上,我以為定性更重要。在南轅北轍這個故事裡,方向是定性,馬車是定量。如果方向是對的,加上一匹快馬,我們就很快達到目標;但如果方向錯了,就是世界上最快的馬,也只能讓你離目標越來越遠。
定性比定量重要,機構定量上有優勢,但個人更能在定性上進步。我以為,從這個角度上講,個人要提高自己的投資水平,更多要從定性研究上努力。(每天一則16)
投資機構對企業的五種估值法(上)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716/144176.html一、風險收益法: A同學是秀紅資本的合夥人,他在2013年發現並跟進了「二百六」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自稱是由多名擁有海外留學背景的高學歷人才創立的一家致力於X產業的高科技企業。
經過一段時間實際考察,A同學和「二百六」科技的管理層達成投資意向,代表秀紅資本期望獲得20-30%左右的股權(關於普通股和優先股的問題,結合投票權又涉及比較複雜的投資模型和不同國家地區的法律和監管適配,本文一律以普通股作為投資標的),根據投資額的不同,可以浮動。
而「二百六」科技需要的資本額大致在2000萬到4000萬之間,而經過秀紅資本的內部討論,其認可的現金出資額度大致在3000萬元,然後A同學負責實施,計劃在2014年投資3000萬元人民幣至「二百六」科技。他正在考慮應該要求一個多大的股權份額並進行談判。
雙方大致認可如下事實:公司可以長期正常運營,雖然幾年內虧損但是業務能夠持續增長,不過即使公司未來可以賺無數的錢,雙方討論決定以第5年的預測數據0.6億元人民幣利潤做為評估基礎。而目前市場上為數不多,但一直盈利的該行業同等規模類似的非上市企業平均市盈率為15倍. 現在「二百六」科技有2千萬股由多名管理層和原始投資人持有,以此標的進行增資擴股進行投前估值和投後估值的計算。出於對3000萬元投資所面對的風險,A同學堅持要求至少50%的目標回報率。
隨後做出以下計算:
結論:投入3000萬現金,持有投後公司25%的普通股。看起來皆大歡喜是不是,不忙,故事還沒有結束。
初步定價後,考慮企業的長遠發展需要融資和引進高水平人才,綜合平衡秀紅資本的利益,在不考慮未來新一輪融資參與跟投的情況下,A同學又進行了如下業務和股份稀釋推演,並對初始投資價格進行了修訂:
A同學建議「二百六」科技聘請三位高級管理人員分別負責技術,財務和營銷。以秀紅資本的經驗, 這三位高管需要分掉10%的股權分別為(3%,3% 以及4%)。預計公司也將會進行第二輪融資,這將會分掉總的另外20%的股權。秀紅資本還認為在公司上市的時候(雖然已經有過了兩輪投資和高級管理層的股份稀釋),20%的普通股將會在公開市場上出售。為了彌補未來幾輪融資而產生的股權稀釋,她需要計算留存率。希望在IPO之後,秀紅資本的股份總額仍不低於18%。
鑑於此, A同學又修改了她的計算:
結論:投入3000萬現金,持有投後公司28.6%的普通股。經過一番討價還價,最終成交。總體而言,資本相對於企業來說還是強勢一些的。
這樣就對該企業的投前估值和投後估值都進行了向下修訂,換句話說,在評估基準值=第5年預期利潤X市盈率這個公式下,預期利潤或可比同類企業市盈率都向下修正,這樣也為投資人留出了一定的安全邊際。同時如果預期利潤低於預期或者高於預期的某一個百分比(比如20%),就要修訂之前的估值,這也是對賭協議的基礎。
如果管理層贏,投資人所佔的股份減少,但是企業總價值大增,則雙贏,或者管理層輸,投資人獲得部分額外股份或業績補償,但是雙輸。
你或許質疑計算裡所引用到的高貼現率(50%)。 這也是對風險收益法最大的批評。私募基金對此做了以下辯護:
1)高貼現率是為了彌補私營企業流動性不足的性質,投資人需要更高的回報來換取股份的低流動性。
2)私募基金認為他們提供的服務是有價值的,承擔的風險是巨大的。需要高回報率來回饋。
3)私募基金認為企業家所做的預測通常含有水分,誇大其詞。需要由高回報率來抵消誇大的部分。
儘管私募基金的論斷有一定道理。但我們認為也有很多地方值得商榷。比如說:
1)私募基金認為高貼現率是為了彌補私營企業流動性不足,但具體溢價多少,需要評估。
2)我們認為私募基金提供的服務應該和市面上專業諮詢公司的服務來比較並進行估值。服務的真實價值也可用相應價值的股權的形式來抵扣。
3)我們並不認同貼現率和企業家誇大的預測掛鉤。而是應該做好市場和企業的調查,就事論事。
不過任何事物的存在性就有其合理性,風險投資本身是一個失敗率高的職業,只要雙方均誠實守信,客觀公正並自願地達成協議,不是強買強賣,就應該認可並必須遵守。
企業經營成功後,部分企業家會對媒體宣稱:我最後悔引入風投或者我最後悔的就是上市,因為他們就出了些錢,什麼事情都沒有做,就分了這麼多股份等等之類的言辭都是非常醜陋的,為人從商都必須有契約精神。
而實際上,沒有風投入股的現金實力做支撐,無形資產為企業增值,或者投資了你的對手,那麼他今天是否能夠成功具有非常大的不確定性。
同理:對風投也是如此,當形勢判斷錯誤或者宏觀政策風險以及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企業失敗,應該願賭服輸,即時對賭也要有底線,有節操並在契約下辦事,而刻意動用各種資源讓企業家傾家蕩產,名譽掃地,摧殘人性都是不道德的行為。
以下是一個虛擬的案例,為大家介紹一種新的估值方法:
二、比較法
比較法是一種快速簡便的方法來給公司進行一個」大概的「估值。我們在其他有類似」特徵「的公司裡尋找比較對象。這些特徵包括風險,增長率,資本結構,以及現金流和時間節點等等。
B同學是」二百六」科技有限公司的CEO。該公司在接受了秀紅資本的投資後,實力大增。經過一段時間運營和市場調查後於2015年3月,」二百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會一致決議,由B同學負責收購同行業的競爭對手「二百七」公司。
「二百七」是同行業在江蘇省的著名私營企業,但董事長王老先生由於身體原因並且子女無意繼承該公司業務,同時在飛速發展的X行業內不斷有實力很強的挑戰者出現,公司業務增長率開始平緩,於是有意將公司出售,然後退休。對於「二百六「來說,如果收購成功則將大大加強其技術實力和在華東地區的市場份額。3月18號, B同學正式向」二百七「遞交了收購意向並進行排他性談判。
當B同學離開王老先生的辦公室之後,王老先生立刻召開會議,並要求公司的CFO 小Z 重新計算一下」二百七「的價值。進行實質性報價談判。作為公司的CFO,小Z經常接觸私募基金和投行,他們一直在尋求機會入股並爭取將「二百七「IPO。根據其最新寄給小Z的一些同行業的調查報告的數據,小Z比較了廣東省兩家同行業上市公司H公司和P公司的業績 (2013年數據-百萬元)。
根據以上數據,小Z就可以計算出一些倍數,這樣就可以推算出「二百七「的大概價值。
綜合來看,小Z認為這些數據給公司的估值提供了很好的參考,但是市盈率的倍數一定要調整了。這是因為H公司(資產負債率為33%)的槓桿率大大高於」二百七」(資產負債率為3%)。如果用P公司的市盈率(14.5)去估值的話,「二百七「的價值大約為4.35億元(14.5*30)。
根據以上分析,小Z 大致認為」二百七「的價值在3.89億和5.33億之間。取中值4.5億元左右做為評估基數。但是小Z也知道用上市公司來比較私營公司的時候要考慮資本的流動性。正是因為私營公司的股權缺乏流動性,估值也因此需要打個折扣,保守估計在20% 到30%之間,取中值25%。
綜合判斷後小Z認為「二百七「的價值大約為3.3億元,經董事長王老先生批准後正式向「二百六」公司報價。B同學是第一次接觸收購案,於是也進行了差不多的推演,覺得報價合理,準備接受了,一切似乎皆大歡喜,雙方都很滿意,各取所需。
然而故事並沒有結束,又起波瀾,「二百六」公司的董事長T同學在董事會上否決了這一提案,並要求B同學重新準備談判,進行報價。B同學很是不解地私下與T同學溝通,「我覺得報價很合理啊,還有足夠的折扣,收購後我們不是會更加強大了嗎」? 「這個收購項目對我們公司有巨大的價值,我也是非常主張去做的,所以不是收購本身的問題,而是價格的問題」。 「價格有什麼問題呢」? B同學不解地問道。
首先我知道你是用了估值常用方法中的比較法,進行了細緻地計算並經過了雙方財務核查的確認,也給出了合理的折扣,但是比較法還有幾個重要的方面,不知道你考慮過沒有?
1,比較幾個公司之間的價值時需要更加全面的衡量,我想請問一下,P和「二百七」兩家公司的銷售額、利潤和負債似乎差不多,但是你仔細看一下明細,P公司前五大客戶和供應商都比較分散,可是「二百七」公司前五大客戶佔了整個銷售額的一半,而80%的原材料供應都來自幾個特定的供應商,從中你能看出什麼問題?「是啊,需要考慮是否有關聯交易和利益輸送的問題,尤其在公司準備出售給其他人的時候,還要考慮其未來供貨和銷售風險的問題,大客戶是否會隨著收購後流失」。這裡需要更細緻的盡職調查和實地走訪。
2,還有你看二百七和其它兩家公司的人才結構和薪酬福利情況對比,發現什麼問題?對啊,兩家上市公司的人才結構更合理,水平更高,薪酬福利也高出一大塊,雖然最後和二百七的現金流、利潤率等財務數據差別不大,但是這對公司的估值是有區別的。因為二百七公司為獲得更大的利潤,僱傭了較多普通水平的員工,人才結構老化,而在比同行業其它公司的單位人力薪酬支出少15%的基礎上,利潤等財務數據才和其它公司相當,那麼說明其內部管理、技術能力、產品創新或者市場營銷上是有些問題的。未來的持續競爭優勢存疑。
3,關於私營企業還有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就是創始人對企業的影響。王老先生是有很強的管理能力和營銷能力,在公司中有極高的權威和執行力,多年來大權獨攬,勇於決策使得經營成本比較低並創造了佳績。那麼他離開後,團隊的執行力和效率會不會下降?會否有一批骨幹員工離開呢?我們能否順利進行去中心化管理模式的替代呢?類似我們這樣的科技企業,最重要的是人,如果很多骨幹流失,那麼只會剩下一堆電腦,有什麼意義呢?
4,還有技術儲備,新產品研發,市場營銷等多個方面都要進行全面比較。才能相對正確估值。
B同學被說服了,於是根據以上這些方面進行了調查,重新壓低了報價,經過一輪輪談判,最後以2億元的價格成功融資收購了「二百七」公司,並進行了整合。
以上的案列是對比較法的一個詮釋,我們要認識到比較法的侷限性:
1)首先,我們幾乎不可能找到和完全同等類似的私營企業。也不可能知道其他私營企業是怎麼估值的。
2)而且和上市企業不同,私營企業也不大可能將他的財務信息、客戶和市場等向外透露。
3)和以貼現現金流模型為基礎的估值方法比較,比較法似乎出入較大,多重因素的重疊使得這個比較變得很複雜。
更重要的是,我們也認為,以財務數據為基礎的比較法比較難以適用於初創企業的估值,這主要是由於初創企業大多沒有多少銷售額和利潤,但是成長很快。對這些初創企業用某些財務數據來估值毫無意義。以移動互聯網產業為例,或許用戶註冊量和活躍度是更為重要的指標。用產業相關的倍數給初創企業估值要比用財務數據為基礎的估值可能更加有現實意義。
散戶為什麼有可能打敗機構? DAVID自由之路
http://xueqiu.com/5819606767/30429617我第一次接觸股票,是在證券公司的散戶大廳裡,那個時候每到交易時間,大廳裡面就會擠滿人,大家都注視著翻動著的大屏幕,看自己股票的價格變化,而等所有股票翻完一次,至少需要5分鐘時間。買入或者賣出股票,都需要到櫃檯排隊,等排到自己的時候,交易價格早已經不是剛才大屏幕裡面看到的價格,而委託交易的櫃員,總是不耐煩的催促著散戶,就這個價格,要不要成交,通常散戶們只能接受這個價格,因為都想著盡快成交。另外,那個時候股票的交易成本也高的嚇人,印花稅千4,佣金千3,一買一賣,1.4%的金額就貢獻出去了。
那個年代沒有互聯網,當看到股票價格起伏波動時,我們不知道這代表這什麼,甚至連這支股票代碼後面是什麼公司,他們在做什麼,也都是一知半解,而唯一的信息來源,只有報紙、電視和廣播,所以那個年代是股評師的年代,散戶不聽消息、不聽股評,還能聽什麼呢?甚至連股票的K線圖,都需要散戶們拿筆自己畫出來。
當時的我特別羨慕坐在大戶室裡的人,覺得他們就是莊家,掌握雄厚的資金,擁有便利的炒股條件,就好像草原上的獅子,追捕著羊群一樣的散戶,而機構,那簡直就是上帝,他們是證券市場的主宰者,而散戶最好的命運,就是跟在獅子後面吃些殘羹,或者猜測上帝們的意圖。所以說,那個時代的散戶是完全的弱者。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散戶投資變的越來越方便,各家證券公司都提供免費的交易軟件,買賣股票也不需要去券商處填單子,在家裡就能夠很方便的瀏覽股市行情和買賣股票。另外,股票交易的印花稅和佣金也在不斷降低,散戶的交易成本僅相當於以前的十分之一。信息收集上,相比以前也方便了很多,上市公司的年報、季報可以隨意下載,交易軟件的F10功能鍵,也會將該股票對應的基本情況進行一個完整的介紹,例如財務指標、經營情況、股東變動等。
時代變遷下,莊家也不再如以前那樣威風凜凜,一個弱女子劉姝威,依靠自己的分析,將藍田股份拉下了馬,而德隆系三莊股「新疆屯河、湘火炬、合金投資」,在散戶的目送下,以優美的跳水姿勢,結束了股市中通過坐莊就能賺取暴利的時代。
到了今天,散戶的力量更加強大,投資論壇上的一篇深度分析的文章,可以讓一支股票連續跌停,市值蒸發幾十億,而一些優秀散戶投資者的年復合收益率,也大大超過了公募基金。
為什麼互聯網普及以後,散戶能打敗機構了呢?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互聯網的普及大大弱化了散戶與機構投資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一個普通的散戶,可以利用互聯網搜索引擎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內容來輔助自己的分析,這樣機構利用信息不對稱來魚肉散戶的機會將大大減小。
其次,互聯網的普及大大方便了散戶之間的相互合作。例如雪球這樣的投資交流平台,有人分析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有人分析上市公司的行業前景,有人分析上市公司的橫向估值,還有人現場去上市公司調研,然後將結果與大家分享,由此產生的交流成果,甚至比很多投資機構分析師的報告更加專業和全面。
再次,由於互聯網的普及和IT技術的發展,使得散戶在行情的獲取及最終的交易上,相比機構不存在明顯的弱勢,由於投資品種越來越豐富,很多投資品種成交量較小,此時散戶資金量小,受投資品種流動性的限制也小,可以選擇的投資品種會更多,而大資金受制於投資品種的流動性,很難轉身,投資機會反而較少。
最後,機構容易受到外界力量的驅使,產生同向的非理性行為,就好比列隊過大橋的軍隊,由於士兵們的動作過於一致,結果產生了共振,導致大橋垮塌,證券市場上很多非理性的上漲和下跌,都是由於機構非理性的同向行為造成的,而聰明的散戶,可以很容易避開這樣的風險,還能從中獲利。
所以,聰明的散戶投資者,完全有力量戰勝機構投資者,互聯網時代的機構投資者,就像是身體龐大的恐龍,力量雖大,但行動遲緩,而聰明的散戶投資者,就像是身材短小的獵豹,力量雖小,但是行動敏捷迅速。做為散戶的獵豹相比做為機構的恐龍,完全可能追捕到更多的食物,甚至有時候恐龍還會成為獵豹的食物,例如散戶投資者利用機構的弱點和漏洞進行套利,從機構身上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