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隧道分流的士劃一收25元(2013/3/7) 林本利

2013-3-7  NM
 
 

 

去年紅隧的流量已跌至平均每日118,213架次,較2011年下跌約2%,較2006年的高位123,866架次,下跌近5%。而去年東隧和西隧的流量則穩步上升,東隧平均每日流量突破70,000架次,較2011年升近2%,西隧更突破60,000架次,大幅增長6%。

由此可見,駕駛者在考慮各條過海隧道的收費、行車距離和時間(包括等候時間)所涉及的燃油費和時間成本後,已自行作出分流。紅隧擠塞嚴重,促使個別駕駛者轉用東隧或西隧。東隧和西隧去年每日總共多了近5,000架次車輛使用,而紅隧則少了2,000多架次車輛使用。

前文提到,除非西隧承諾在試驗期間凍結收費,不然任何「紅加東減」的分流方案,效果都十分有限和短暫。紅隧大幅加價後,西隧肯定馬上跟隨,抵銷紅加東減的效果。此外,東隧每日平均流量已超過70,000架次,去年11月每日更超過74,000架次,距離78,000架次的設計客量不遠。紅加東減的方案,不單向東隧輸送巨大利益,還導致東隧變得更加擠塞。

故此筆者反對紅加東減的分流方案,應該留待至2016年收回東隧專營權,政府同時擁有紅隧和東隧時,才推出分流方案。政府若希望每日減少大約4,000架次車輛使用紅隧,反而應該主動向西隧進行商討,看看能否尋求「雙贏」方案,不應以西隧連接道路已經擠塞為由而不考慮「紅加西減」的方案。

香港的私家車車主養車的費用極其高昂,不計車價,只考慮牌費、保險費、停車場收費、燃油費及維修保養費,每月至少6,000至7,000元,試問又有多少車主會因為政府增加紅隧每程收費五元或十元,而願意轉用東隧?現時每日大約43,000架次私家車使用紅隧,38,000架次使用東隧,並沒有出現車流嚴重不均的情況。相反,由於的士使用三條過海隧道的收費差距極大,紅隧收10元(加10元回程費),東隧收25元(加15元回程費),西隧收50元(加15元回程費),這自然鼓勵的士乘客選用紅隧,以節省隧道費用。東隧和西隧每日約有15,000至16,000架次的士使用,而紅隧每日的使用量則超過31,000架次,差不多是東隧和西隧的總和。以市區15,250輛的士計算,每日每輛的士平均使用東隧及西隧各一次,使用紅隧兩次。現時使用三條過海隧道的的士回程收費是10至15元,僅足夠支付紅隧的費用;故此一些沒有載客的的士選用紅隧,加重紅隧的負荷。政府若希望縮短紅隧的車龍,避免紅隧車龍影響附近交通,實應考慮調高紅隧的士收費,將額外收入用作補貼的士使用西隧。

去年三條過海隧道的士流量每日平均是63,329架次,為三間隧道公司帶來150多萬元收入,平均每程收費約25元。在維持總收入不變的原則下,政府可考慮調高紅隧的士收費至25元(加15元回程費),與東隧睇齊;並和西隧商討,將的士收費由50元調低一半至25元(加15元回程費),由政府負責補貼收費差額。當三條過海隧道收費劃一後,的士乘客和司機便按本身的位置和需要去決定使用哪條隧道,不會因紅隧收費偏低而扭曲選擇。現時市區的士每分鐘等候時間為1.5元,一小時不過90元,相信的士司機也不願意浪費時間使用紅隧過海。的士過海劃一收費25元(加15元回程),可鼓勵乘客改用西隧或東隧,節省的士司機等候時間,方案可望較容易得到的士業界的支持。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347

操控碼頭收費賺取千億元暴利(2013/4/11)林本利

2013-04-11  NM
 
 

 

葵青貨櫃碼頭發生工潮,數百名外判工人連日罷工。和黃旗下國際貨櫃碼頭(HIT)董事總經理嚴磊輝指摘工人沒顧全大局,損害香港航運業。

嚴磊輝指碼頭工人罷工,HIT每日損失500萬元。即使工人罷工一年,HIT的損失亦不過18億元。這相對於過去20多年,大財團一直阻撓香港興建十號貨櫃碼頭,對香港經濟所帶來的損失,可算九牛一毛。

香港經濟四大支柱之一是物流業,佔每年本地生產總值四分一,聘用人手超過80萬人。物流業涉及的工種非常廣泛,由高增值的資訊科技和行政管理,到基層工作,包括出入口、運輸、倉庫、保安和建築等,一應俱全,為擁有不同學歷和技能的打工仔提供大量就業機會。

香港首個貨櫃碼頭於1972年建成,隨後十多年,本地貨櫃業務快速增長,1987年已成為全球貨櫃吞吐量最高的港口。但政府在1992年批出九碼貨櫃碼頭後,便再沒有批地興建新碼頭。香港在貨櫃業方面的領導地位,自2005年起被新加坡及上海取代。

回歸前,港英政府已計劃在大嶼山增建貨櫃碼頭,預計到2011年泊位數目達到24個。連同葵青貨櫃碼頭24個泊位,泊位總數合共48個。港大經濟學者王于漸,早於1992年便指出貨櫃碼頭擁有權過分集中,因此他建議為貨櫃碼頭業引進新的經營者,與現存享有支配地位的經營者競爭。到1997年,王于漸與科大經濟學者鄭國漢合作,出版名為《港口設施及貨櫃處理服務》的研究著作,認為政府有必要在2002/2003年及2005/2006年就分別建好十號及十一號貨櫃碼頭。

兩位學者指出政府採用的「觸發機制」(Trigger-Point Mechanism),幫助現有經營者維持支配地位,限制新經營者進場競爭。按照這個「觸發機制」,除非未來五年後貨櫃的需求預測超越現有的處理能力,否則政府是不會倡議興建新貨櫃碼頭。這個政策與新加坡政府在社會有需求之前就興建新碼頭,可謂大異其趣。常識告訴我們,貨櫃的需求量受制於貨櫃碼頭處理費;處理費愈高,需求量增長自然受到限制。本地大財團在深圳投資興建貨櫃碼頭,在香港則收取全球最高的貨櫃碼頭處理費,讓大量貨櫃業務流失至深圳港口,之後便說香港沒有需要興建新貨櫃碼頭。大財團在香港和深圳兩地操控收費,賺取豐厚利潤,香港的物流業卻因此而損失巨額收入和大量就業機會。和黃操控香港及深圳兩地的港口業務,每年賺取數十億元利潤。自2005年起,和黃便透過出售碼頭業務,賺取巨額利潤,好填補投資3G業務的巨額虧損。2005年,和黃以72億元向新加坡港口局,出售HIT 20%及中遠國際貨櫃碼頭10%股權,獲利55億元。2006年,再以340億元作價向新加坡港口局出售和黃港口(持有HIT)20%股權,獲利244億元。到2011年3月,和黃分拆和記港口信託於新加坡上市,作價高達685億元,獲利440億元。三次出售碼頭業務,作價合共1,097億元,和黃獲利739億元。若非特區政府任由大財團操控貨櫃碼頭業務,和黃又怎能賺得過千億元暴利?政府高官方便大財團牟取暴利,損害中小企和工人的利益,亦令香港貧富不均問題愈趨嚴重。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410

香港有個港口「不」發展局(2013/4/18) 林本利


2013-04-18  NM

若不是葵青貨櫃碼頭發生工潮,相信很少人會留意過去20多年的港口發展,更加不會知道原來香港港口發展局仍然存在。政府早於1990年成立港口發展局,負責向政府提供港口規劃與發展方向的意見,成員包括港口設施經營者和使用者。若果登入香港港口發展局的網站(http://www.pdc.gov.hk),可以找到關於港口發展局的資料,包括職權範圍和成員名單。

回歸前,港口發展局在經濟局轄下。回歸後,首任特首董建華在2002年連任後重組政府架構,港口發展局改由經濟發展及勞工局局長葉澍堃出任主席,取代之前的胡應湘。還記得2003年葉澍堃宣佈成立新的港口發展局,表明港口發展策略是政府的主要政策工作,為香港未來20年港口發展策略作出適時及深入的討論。若細看當日港口發展局的成員名單,包括和黃的霍建寧、九倉的李唯仁、東方海外的董建成,以及其他貨櫃碼頭經營者的代表,便大概知道未來20年香港港口的發展,將會停濟不前。事有湊巧,新的《證券及期貨條例》在2003年正式生效,規定持有本地上市公司5%或以上股權的股東,均需要向交易所申報,較以往持股一成或以上才需要申報的要求嚴格。新例生效後,公眾才知悉長和系主席李嘉誠自1990年起已經入股東方海外,持股量接近一成,剛好低於申報要求。不知道當日特首董建華在制定港口未來發展策略時,有沒有申報和李嘉誠在這方面的利益關係。

自從97回歸董建華當上特首後,香港的港口發展便一直「冬眠」,沒有寸進。1999年,董建華說為了加快香港經濟轉型,推動創新科技發展,擅自更改土地規劃,未經正常競投程序批出數碼港用地給李嘉誠二子李澤楷操控的公司。此外,又將位於大嶼山,原本規劃用作興建十號貨櫃碼頭的用地,改為興建迪士尼樂園。這個決定令香港短期無法增加碼頭泊位,需要花時間重新規劃,慢慢失去全球貨櫃吞吐量最高的領導地位。大財團及其打手一直說香港貨櫃碼頭成本高,缺乏競爭力,航運中心地位遲早被內地港口取代。但實情是即使大財團收取全球最貴的貨櫃碼頭處理費,香港的貨櫃吞吐量依然有所增長。九號貨櫃碼頭在2003年落成後,幾年間葵青貨櫃碼頭吞吐量大幅增長五成,已差不多達到飽和,貨櫃愈疊愈高。若果貨櫃碼頭業是夕陽工業,香港又怎能收取全球最貴的處理費,讓大財團賺取過千億元的暴利?正如一些研究物流業的學者所說,香港在貨櫃處理方面享有眾多優勢,包括營運效率高,海關稅局廉潔,國際航班頻密,法律、會計、保險等專業服務一流,還有尊重私有產權和法治精神,這一切都不是使用內地港口服務所能及。加上自2005年人民幣持續升值,令港商在內地經營成本上漲,大量內地人湧入香港購買本地進口貨,貨物經香港出口享有優質品牌等因素,政府若批地興建新貨櫃碼頭,又怎會沒有新經營者願意加入市場競爭?根據政府網站資料,現時港口發展局已改由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出任主席,但卻在職權範圍的網頁中,仍舊列明會通過經濟發展及勞工局局長向特首提供意見。自2007年,經濟發展及勞工局已不存在,這正顯示港口發展局早已名存實亡,變成港口「不」發展局。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621

田北辰要港鐵多賺1.5億元?(2013/4/25) 林本利

2013-04-05  NM
 
 

 

政府與港鐵達成新的票價可加可減機制,消息公佈後,惹來各方面指摘,認為新方案對港鐵有利,對乘客幫助不大。前九鐵主席、新民黨立法會議員田北辰認為加幅降至2.2%才合理,並認為行政會議應有權審批港鐵票價調整。

筆者十分欣賞和尊敬田北辰,一位來自商界的立法會直選議員,願意放下身段,接觸基層,參與直選。這相對於那些只顧繼續在功能組別尸位素餐,大吃政治免費午餐的商界代表,當然更受人敬重。筆者亦一直相信大部分的港人不是仇商,亦不民粹,只希望社會能夠均衡發展,政府施政不會偏袒大財團,能夠照顧有真正需要的弱勢社群。企業在創造財富的同時,也會顧及社會責任,讓整個社會達到可持續發展。田北辰來自商界,兼且曾經出任九鐵主席,理應對香港鐵路公司的經營模式和盈利狀況瞭如指掌。去年港鐵的基本業務利潤共97億元,當中只有20多億元來自本地客運業務,其餘是來自車站商務、物業租賃及管理業務、物業發展和內地及海外業務。政府若不是讓港鐵以10多億元賤價,租用九鐵600多億元資產,港鐵本地客運業務根本就沒有利潤可言。港鐵前身是地鐵。2000年地鐵上市,吸引大批市民認購,至今仍有20多萬名小股東持有股權。2007年,政府推動地鐵與九鐵合併成港鐵,獲立法會和地鐵小股東通過。政府要求港鐵放棄票價自主權,接受可加可減票價調整機制,藉此約束港鐵票價加幅,平衡小股東和乘客的利益。

按照原先的票價程式,綜合消費物價指數變動和運輸業名義工資指數變動各佔一半,再扣除生產力因素。生產力因素最初是0%,2013年起上調至0.1%。去年政府與港鐵檢討票價程式,在四方面回應市民訴求,包括將生產力因素調升至0.6%,加價時考慮市民負擔能力,推出利潤分享計劃和服務表現欠佳罰款。當然,新方案仍有一些值得爭議的地方,例如生產力因素調升幅度是否足夠?利潤分享比率是否太低?罰則和罰款是否太輕?以家庭每月收入中位數增幅為港鐵加價「封頂」,是否合理?例如當家庭收入跌幅大於程式計算出來的跌幅時,為何不是以收入跌幅來計算港鐵的票價調低幅度,以免增加市民的負擔。即使方案有不足之處,我們亦不應全盤否定新方案,甚至要求立法會和行政會議有權審批加價幅度。以政治手段取代票價調整程式,可能影響港鐵的未來發展,對小股東不公,亦不一定對乘客有利。事實上,自2008年引入票價程式後,港鐵的整體加價幅度低於同期物價升幅,亦低於家庭收入升幅,這還未計算去年港鐵將所有加價所得回饋市民。真正的輸家,是運輸業員工,同期工資升幅低於通脹和家庭收入升幅。按照新程式,港鐵今年的加幅將由原來程式的3.2%調底至2.7%,加上利潤分享和其他優惠,實際加幅跌至1.1%。田北辰堅持採用原來程式計算出來的3.2%加幅,再由行會打個七折,即加價2.2%,變相令港鐵多加1.1%,額外多賺1.5億元。相信選民不會認同田氏的方案。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906

偏袒財團觸發碼頭工潮(2013/5/9) 林本利

2013-05-09  NM
 
 

 

貨櫃碼頭工潮延續個多月,負責和黃港口業務的公司和高層,接二連三在報章刊登文章,指摘碼頭工人要求大幅加薪,令外判商被迫結業,損害香港的貨運業。並且批評工會領袖,以文革方式進行階級鬥爭,損害香港的法治和營商環境。

正如和黃在報章發表的聲明所述,公司自2005年已分三次出售港深兩地港口業務,獲利七百多億元,現在只擁有和記港口信託27.6%股權,國際貨櫃碼頭(HIT)對和黃整體盈利貢獻跌至不足1%。故此,碼頭工人罷工,對和黃的損失微乎其微;付貨人若改為使用鹽田貨櫃碼頭,對和黃來說不過是將錢左袋交右袋而已。

和黃高層一直強調香港是個自由市場,工人若不滿意工資,可自由轉工。工人連續工作二十多小時,是工人自願的,僱主不能強迫工人長時間工作。這種說法,停留在十九世紀工業革命初期,工人為了生活,「自願」地在血汗工廠內長時間工作,只得數小時睡眠休息的時間。

筆者相信香港人不喜愛亦不會認同搞階級鬥爭,對文革式的批鬥深感厭惡。不少內地人合法和非法移居香港,就是要逃避內地的文革和階級鬥爭。大量港人移民離開香港,以及大批內地幹部子女移居西方國家,正正因為擔心類似的鬥爭會再次發生。

不錯,香港一直崇尚自由市場制度,企業和員工享有高度自由。但貨櫃碼頭業務,明顯不是自由市場,純屬寡頭壟斷,被少數財團操控,收取全球最貴的處理費,賺取數以千億元的暴利。

九七回歸後的特區政府,本應即時引入競爭法,制止大財團壟斷市場,操控價格,損害整體社會利益。特別是物流業是香港經濟的最大支柱,佔本地生產總值四分一,聘用數十萬工人,政府又怎能讓少數財團操控整個行業的發展,收取極其高昂的處理費,損害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既然貨櫃碼頭業務對香港經濟息息相關,政府便應進行規管,防止出現壟斷情況。要市場存在有效競爭(effective competition),最少要有四至五個競爭者,每個競爭者的市場份額維持在兩成左右。政府必須規劃貨櫃碼頭用地,定期批出土地讓新經營者進場競爭。貨櫃碼頭的總體處理能力必須高於需求,才可以避免經營者聯手加價,損害付貨人的利益。個別經營者若從事反競爭行為,競爭事務委員會可以根據競爭法採取適當行動,懲處有關經營者。只可惜九七回歸後首任特首董建華沒有按照消委會建議引入競爭法,又沒有將貨櫃碼頭業務納入規管。董建華更把原本規劃用作興建十號貨櫃碼頭的大嶼山土地,改為興建迪士尼樂園,方便財團繼續壟斷市場,毋須面對新經營者的競爭。倘若政府按照原先規劃,香港現時的貨櫃碼頭泊位至少由24個倍增至48個,斷不會出現一個財團獨大的情況。倘若泊位增加,有更多新經營者入場競爭,對碼頭工人的勞力需求自然上升,又怎會出現工資大幅倒退,而財團卻可以賺取過千億元暴利的荒謬現象。由此可見,倘若特區政府過去十多年公公正正處理貨櫃碼頭的規劃和監管,今次碼頭工潮其實是可以避免的。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383

改朝換代四大富豪處境各異( 2013/5/23) 林本利


2013-05-23  NM  
 

 

過去十多年,雖然香港經濟面對過不少衝擊,但依然能夠持續增長,不少人坐擁億萬身家。以香港這片彈丸之地,能夠產生這麼多億萬富豪,本應是港人之光。奈何市民清楚看見特區政府施政不公,讓有權有勢的人巧取豪奪,予取予攜,加深市民的不滿。根據福布斯富豪榜,去年本地四大富豪,打進世界富豪前五十位,合共擁有財富接近七千億港元,與特區政府的儲備睇齊。四大富豪的控股公司,都是在1972年上市,當年股本合計不過12億元。經過41年的經營,他們的控股公司現在的市值合共接近8,000億元,平均每年增長17.1%。若加上股息,每年投資回報超過20%。

本地富豪能夠累積如此巨大財富,當然有其「特異功能」。只可惜過去港人引以為傲,爭相學效的富豪,今天卻變成為富不仁、與官員勾結的大財閥,實在叫人感到遺憾。自從去年3月25日梁振英擊敗唐英年當選特首後,出現改朝換代局面,本地富豪的命運似乎出現逆轉,處境各異,與過去順風順水的情況截然不同。首先是去年梁振英當選後不過四天,廉署便拘捕新地聯席主席郭炳江和郭炳聯,以及前政務司司長許仕仁及其他人士,之後更正式落案起訴各人。隨着案件進入司法程序和開審,相信會披露更多官商勾結的資料。這場官司估計會持續多年,或多或少會影響新地集團的未來發展。到去年九月,新世界創辦人鄭裕彤因中風入院,至今仍未再公開露面。鄭裕彤早於1989年宣布退休,但之後新世界多番進行收購,以致負債大增,鄭裕彤於是在1991年復出救亡。到2011年鄭裕彤將私人持有的周大福珠寶成功上市,便再宣布退休,由兒子鄭家純接棒。梁振英當選特首後,鄭家純「轉軚」公開支持梁振英,之後積極參與新政府的扶貧工作,希望借助商界方面的影響力在這方面出謀獻策。倘若鄭家純真心扶貧,回饋社會,紓解市民對地產霸權的不滿,倒是值得嘉許。眾所周知,本地首富李嘉誠一直支持唐英年,希望特區政府延續過去十多年的管治模式,可惜事與願違。去年「十一」國慶,港燈船隻被撞,39名港人遇難,暴露港燈在管理船隻方面的問題。今年三月,和黃旗下的貨櫃碼頭公司出現工潮,暴露和黃在管理碼頭方面的問題。最近長實宣布取消雍澄軒酒店房間交易,暴露公司分拆資產賺到盡的種種問題。經過這一連串事件後,李嘉誠個人聲譽跌至谷底,實應深刻反省和檢討集團的營運模式,並作出改變(包括炒掉不稱職的管理人員)。至於恒地李兆基,名義上是香港第二富豪,但以過去數十年恒地及煤氣的股價表現,再加上其私人擁有的國企投資基金價值,財富理應超越李嘉誠。過去李兆基較為低調,較獲市民接受。只可惜2007年高調唱好國企股,令不少跟風的股民受損。再加上嘉亨灣事件、仁安醫院事件、天匯事件、三個「無母」孫兒事件,個人聲譽江河日下。近半年李兆基提出捐地協助年輕人置業,似乎希望挽回聲譽。筆者期望富豪樂善好施,真心回饋社會,而不是藉此換取商業利益。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897

本地企業毛利率四成(2013/5/30) 林本利


2013-05-30  NM  
 

 

稅務局公布上個財政年度稅收,總額再創新高,合共2,422億元。其中利得稅較前一個年度增加6%,達到1,256億元。若以有限公司稅率為16.5%推算,即代表交稅的公司合共賺取7,612億元利潤(7,612億×16.5%=1,256億)。

去年香港本地生產總值(GDP)突破20,000億元,達到20,419億元。若以此粗略推算,本地企業的毛利率(profit margin),高達37.3%(7,612億÷20,419億=37.3%)。若考慮到政府寬減利得稅十多億元,以及獨資及合夥企業的稅率較低(15%),保守估計本地企業的利潤高達8,000億元,毛利率接近四成,遠高於美國的兩成多。

筆者一直有興趣知道香港的收入分配情況,四類主要收入,包括薪酬、利潤、租金和利息,佔GDP的百分比。可惜政府統計處估算GDP,只採用開支法和生產法,並沒有採用收入法,以致無法知道這四類收入的比重。

筆者嘗試根據統計處及稅務局的資料,去估算一下這四類收入佔GDP的百分比。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資料,當時共有350多萬工作人口,當中包括僱員、僱主和自僱人士。人口普查報告列出工作人口每月主要職業收入(不包括年終花紅及雙糧),分為十二個等級,由每月少於2,000元至每月多於60,000元,並列出每個等級的工作人口數字。

筆者以每個等級的平均數,再乘以該等級的工作人口。最高收入的一個等級(即每月多於60,000元),就以100,000元作為平均數推算。按照這個方法,推算出總薪酬約8,000億元。再考慮到2012年工作人口增加,薪酬上升,以及年終花紅及雙糧等因素,估計總薪酬約8,500億元,約佔2012年GDP的42%,數字遠低於美國接近六成的比重。

至於房地產帶來的租金收入,可以參考計算GDP的開支法和生產法的數字。若以開支法計算GDP,便需要計算四方面的開支,包括私人消費開支、政府消費開支、投資總額和出口淨值(出口總值減進口總值)。當中私人消費開支,是包括自住和出租物業的租值,合共約2,000億元。

若以生產法計算GDP,便需要計算各類經濟活動帶來的增加價值(value-added)。例如農業和漁業,增加價值不到10億元,佔GDP不足0.05%。至於批發、零售、進出口貿易、飲食及酒店業所佔的比重,則接近三成。由此可見,現時選委會的組成,完全未能廣泛代表香港經濟實況。各項經濟活動中,有一項稱為樓宇業權,反映物業租值,2012年的估算是1,957億元,與開支法大約佔GDP 10%的數字相若。生產法亦列出產品稅,2012年的估算是622億元。

採用開支法計算出2012年的GDP是20,419億元,扣除薪酬、利潤、租值和產品稅,餘下的便屬於折舊開支和利息收入,約1,300億元。若以2012年投資總額為5,000多億元,以及本地銀行存款共80,000多億元推算,約1,000億元的投資用作更換資產(即折舊),數百億元是利息收入,在低息環境下尚算合理。

由於香港稅率較低,故此相信不少跨國(或跨境)公司會選擇在香港報稅,以會計方法調高在香港境內所賺取的利潤。但即使如此,以本地企業繳付接近1,300億元利得稅來計算,政府若能夠有效動用其中的10%,即百多億元,來改善香港收入不均,基層工人收入偏低的情況,必能大大紓解市民的怨氣。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 - http://www.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295

認購現代教育 上了寶貴一課( 2013/6/13) 林本利


2013-06-13  NM  
 

 

香港學生補習成風,家長在這方面支出頗大。根據2010年港大民意研究調查,小學生每年的補習費平均達到8,500多元,中學生更高達9,200多元。以全港八十多萬中小學生推算,每年補習費支出超過70億元。家長付出金錢,學生付出時間補習,結果是否能夠提升學生的學術水平,以及他們的考試成績呢?

香港的補習市場每年營業額至少70億元,市場分門別類,各適其適。有單對單補習,小組補習,小班和大班補習,甚至過百人排排坐一起看錄像,真人show則額外收費等不同形式。整個市場以應付公開試所佔的份額最大、市場參與者最多。其中較具規模的補習學校,包括現代教育、英皇教育和遵理學校等。

補習學校隨處可見,在報章雜誌和巴士車身,經常可以見到它們的宣傳廣告。但隨着學制轉變,中學會考和高級程度會考(A-Level)二合為一,中學畢業生只需要面對中學文憑試,市場已大幅萎縮。加上中學生人數持續下降,大量學生為逃避文憑試前往海外升學,或者減少選修科目,大型補習學校的業績已大不如前,甚至可能被迫結業。

去年四月,曾經發生過多次導師糾紛的補習學校康橋教育便突然停學。當時康橋教育創辦人決定「離場」,將旗下五間分校轉手至另一教育機構。但分校卻沒有開門營業,學生未能進校補習,要向康橋教育追討賠償。康橋教育在2008年創立,創辦人是劍橋護老院集團董事陸艾齡,由開老人院轉戰至補習社。陸氏無懼學制轉變,豪擲過億元重金禮聘多名補習天王加盟,但經營不到四年便宣布結業。

相反,另一大型補習學校現代教育,創辦人吳錦倫(人稱Ken sir)的市場觸覺遠勝陸艾齡,一早部署「離場」,賺取最後一筆大錢。早於2009年《壹週刊》已報導有關現代教育向聯交所申請上市的消息,卻遭到否認,並指週刊報導失實,強調學校財政狀況穩健,資金充足,毋須股東集資。直到2011年,現代教育終於公開招股,招股價1.3元,集資1.5億元,當中近四成是用作償還債項,變相「抽水」預派股息給一眾舊股東。現代教育上市不到兩年,業績便出現大倒退,股價由1.3元下跌至兩、三角的水平,跌幅達八成。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的上半年(截至去年12月)的收入和學生報名人次大幅減少兩成多,稅前溢利只得400多萬元,較之前急挫六成多。溢利當中包括一筆2,000萬元的可換股票據公平值變動的收益,若扣除這筆收益,現代教育實際錄得1,600萬元營運虧損。現時現代教育的市值跌至只得一、兩億元,但向外發放的通告卻多多。一時說公司要改名叫「香港教育」,一時又說要將集資所得款項改為投資於非教育業務。大股東吳錦倫多次減持股權,持股量由接近四成跌至不足5%,兼且辭任董事會主席。從公司年報可見,即使現代教育溢利大跌,但一眾關連人士依然可以透過提供顧問服務、教學服務,收受董事酬金、承包費和出租商業單位,收取巨額費用。還記得當日現代教育上市時,不少評論提醒小股民不要沾手。那些最終相信Ken sir而認購的人,就當作交學費,上了寶貴的一課。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750

發電量反映內地經濟下滑(2013/7/4) 林本利

2013-07-04 NM
 
 

 

近月香港和內地股市極其波動,恒生指數、恒生中國企業指數(即H股指數)和上海A股指數均大幅下挫。美國聯儲局主席伯南克宣布退市策略,內地銀行資金緊絀,上海同業拆息颷升,觸發今次大跌市,完全應驗股市「五窮六絕」的說法,不知七月會否「翻身」。

不論大跌市出於什麼原因,內地股市不振,連累恒指及H股指數大瀉,或多或少反映內地經濟前景不容樂觀。今年三月新領導班子上台後,遲遲未有推出刺激經濟方案,市場似乎已經感到不耐煩。

中國官方今年定下的GDP增長目標是7.5%,首季公布的增長率是7.7%,看似完全達標。然而,當我們仔細分析其他數字,便知道增長率根本未達標,內地經濟下滑,正陷於衰退邊緣。

眾所周知,內地官員喜愛造假,官方GDP數字絕不可靠,就連總理李克強也不相信有關數字。上世紀八十及九十年代,中國經濟快速增長,有經濟學者(包括張五常)斷言官方GDP數字低估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

但到最近十多年,由於各省市政府盲目追求GDP增長,甚至不惜虛報和誇大增長率,以致經常出現各省市GDP加起來,遠遠高於全國GDP的荒謬現象。2006年前國家統計局局長邱曉華被免職,之後因重婚罪被判入獄,更令人質疑國家統計局的公信力。

2007年,時任遼寧省委書記的李克強,當會見美國大使時,坦言中國官方GDP數字不可靠。他個人會參考電力消費量、鐵路運量和銀行貸款數字,作為衡量內地經濟增長的指標。2010年《經濟學人》把上述三項指標,用作編製「克強指數」,用以反映內地實體經濟的表現。

上述三項指標,以電力消費量較為可靠,其餘兩項亦有本身的問題,不宜盡信。內地官方公布的銀行貸款數字,明顯未能反映實際貸款數字。內地大型國企銀行較其他中小型銀行容易取得資金,主要將資金貸給大型國企。這些大型國企取得銀行貸款後,又會以更高利率將資金貸出去,賺取息差。其他規模較小的銀行資金不足,惟有依賴同業拆息市場取得資金,或者出售理財產品吸納資金,然後再以高息將資金貸放出去。故此,內地整個金融市場(包括影子銀行)的實際信貸情況,資金投放是否具效率,沒有人可以說得準。另外,內地鐵路部門貪污腐敗,行政混亂,鐵路運量數字未必可靠。三個指標剩下電力消費量較為可信。由於電力生產和消費必須同時進行,只能作有限度儲存(例如透過抽水蓄能系統),加上大型發電企業屬上市公司,因此數據較難造假。電力生產量(即發電量)或消費量增長,大致反映實體經濟的表現。過去三十多年,內地官方GDP數字平均每年增長率約為10%,大致與電力生產量的平均每年增長率相若。

雖然兩者的平均增長率相近,但電力生產量增長率的波幅遠遠大於GDP增長率的波幅。例如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爆發的一年,內地GDP增長率為7.8%,但電力生產量增長只得2%,遠遠低於GDP增長率。2008及2009年金融海嘯期間,官方公布的GDP增長率是9%以上,但電力生產量增長率不過5-6%而已。去年及今年首季,官方公布GDP增長率仍維持在7.8%左右,但電力生產量已大幅回落至3-4%左右。內地經濟增長率實際可能只得5%或以下,實難以吸納農村的剩餘勞動力和城鎮新增的勞動人口。若想知道內地經濟的走向,不妨參考電力生產量單一指標,這遠勝於GDP數字和「克強指數」。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838

國企股不濟 拖累恒指(2013/7/25) 林本利

2013-07-25  NM
 
 

 

今年7月15日,是首隻內地國企股青島啤酒來港上市20周年。過去20年,青島啤酒市值由30多億元上升至現在接近400億元,增長十多倍,投資者肯定飲得杯落。然而,不是所有國企股的投資者都飲得杯落,不少人因炒賣國企股而損失慘重,苦不堪言。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中國政府推行企業改革。1993年通過公司法,開始把部分國營企業重整為股份制企業,並且容許國企在內地和其他證券市場(包括香港)發行股份。中國政府期望透過國企上市,不單可以籌集資金用作企業發展,還可以讓市場發揮力量推動國企改革,提高生產效率。

1993年7月15日青島啤酒在港上市,當日恒生中國企業(即H股)指數是3,964點。之後H股指數大幅颷升,到12月升至9,452點,不足五個月內大升138%!當年大量資金流入香港炒賣紅籌國企股,恒生指數和H股指數愈升愈有。恒指由年初的5,000多點,上升至年底逼近12,000點,一年內上升115%!

到1994年,內地經濟過熱,政府連番推出宏觀調控措施,令恒指和H股指數大幅回落。及至1995年1月,H股指數打回原形,低見3,750點,一年多的升幅全數報銷。九七回歸前後,又有大量資金流入股市慶回歸,H股指數重上7,700點的水平。之後遇上亞洲金融風暴,指數一度跌穿1,000點,一年間重挫87%,把小股民嚇怕。

2000年開始,大量重磅國企股來港上市,先是能源(包括石油、煤炭和電力)企業,然後是保險企業,到2005年再有多間大型國企銀行在港上市。恒指公司因應國企股所佔市值比重愈來愈高,在2006年9月起,將國企股納入恒指成分股,中國建設銀行成為首隻恒指成分股。之後恒指愈來愈多國企股,至今總共有10隻國企股,佔恒指市值約26%。隨着多隻大型國企股進身恒指成分股,而這些國企股的股價在上市初期又大幅攀升,結果推高恒指。恒指由2006年9月底的17,000點水平,大幅上升至2007年10月底的31,958點歷史高位,一年左右上升近90%。H股指數更誇張,同期由大約7,000點,颷升至20,609點歷史高位,上升近兩倍。但之後金融海嘯全面爆發,H股指數下挫至4,792點,足足跌去77%!

今年7月中,恒指處於21,000點的水平,較歷史高位相差約33%,但H股指數只得9,500點,仍較歷史高位相距超過50%。倘若投資者在1993年7月15日開始持有恒指,恒指由當月的7,488點上升至今年7月15日的21,303點,上升近兩倍,平均每年升幅約5.4%。至於H股指數,同期由3,964點上升至9,445點,升幅只得1.4倍,平均每年升幅約4.4%,低恒指一個百分點。若由1993年12月9,452點計算,H股指數至今更沒有寸進,維持在9,500點水平。過去20年,H股指數大上大落,持有國企股的風險極高,隨時可以輸身家,但每年投資回報卻只得7%左右(連同股息),低於持有恒指成分股的9%(連同股息)。事實上,倘若恒指成分股沒有加入國企股,沒有受到國企股拖累,今日的恒指應該在24,000點水平或以上。經過20年的改革,內地紅籌國企股依然問題多多,公司賬目混亂,運作缺乏透明度,企業管治欠奉,貪腐問題嚴重,股價隨時因突如其來的不利消息而暴挫。投資國企股的風險與回報根本不成比例,又如何令投資者放心持有國企股?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41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