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滿遭爆料 擬派心腹審查特朗普整頓情報機關
1 :
GS(14)@2017-02-18 00:50:37■特朗普斥情報機關「非法洩密」累弗林(左二)辭職;圖為他上任後到訪中情局總部。
美國白宮醜聞不絕於耳,國家安全顧問弗林更因「通俄」醜聞辭職,總統特朗普歸咎是情報人員「非法洩密」所致,正計劃「空降」一名紐約富商朋友、情報「素人」,全面審視和整頓情報機關職能。情報機關方面質疑此舉實際目的,是要在不聽話的部門安插親信,削弱部門獨立性。
《紐約時報》引述政府官員報道,特朗普有意委任美國投資公司博龍資產管理創辦人范伯格(Stephen A. Feinberg)領導審查情報機關職能。白宮雖未作官方公佈,但范伯格近日曾向股東透露,正考慮加入特朗普的政治團隊。
被指欲肅清異己
消息讓情報部門誠惶誠恐,憂慮范伯格出任白宮高職,職權可介入情報機關運作,肅清反特朗普團隊聲音,更讓白宮直接掌控美國間諜事務。候任國家情報總監科茨據指對消息大為震怒,認為范伯格會獲得情報工作事宜的巨大話語權,大大剝奪他的重要職權。
料情報素人空降
范伯格沒有任何政府和情報機關經驗,僅曾以私人保安公司高層等身份接觸過國家安全事務。特朗普團隊一度考慮提名他為國家情報總監或中情局局長,而這兩個重要職位向來由擁有豐富情報部門經驗的人出任。對上一次由情報「素人」掌管間諜事務已是1980年代初,該官員任職半年就辭職。弗林早前被揭與俄羅斯大使多次私下通電話,他矢口否認曾經與俄方討論制裁令,但上周傳媒引述情報人員報道通訊內容紀錄證實他講大話,最終弗林辭職。特朗普對弗林所受的「惡劣待遇」感到痛心,前日發推文批評「非法洩露國家機密的情況有如派糖果一樣」,又炮轟主流傳媒充斥着陰謀論和仇恨。特朗普與情報機關不和非一日之寒,他競選時多次批評情報機關偏幫對手希拉莉,早前又質疑它們對俄干預美國大選的結論。不少情報人員質疑審查只是第一步棋,以在日後整頓情報機關運作。不過,由於改革情報機關須獲國會通過,美國傳媒相信即使共和黨控制兩院,亦難有重大改變。美聯社/美國《紐約時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217/19931159
德情報局被揭長期監控BBC《紐時》
1 :
GS(14)@2017-02-26 13:23:52德國聯邦情報局(BND)被指長期監控歐美多家大型傳媒機構的通訊,包括路透社、英國廣播公司(BBC)及美國《紐約時報》。「無國界記者」譴責是「對新聞自由的駭人聽聞攻擊」。
「無國界記者」譴責
近年多番踢爆BND監控活動的德國《明鏡》周刊,前天依據記者看過的監控名單,指BBC英國倫敦總部、其阿富汗分支、BBC國際頻道、及《紐約時報》阿富汗分社等,最少50個記者及新聞室的電話號碼、傳真及電郵,自1999年起被BND盯緊。周刊無法確定監控已停止還是仍在進行,指這些目標只是整個監控傳媒計劃一部份,準備在昨天刊出的印刷版披露更多資料。一名出現名單上的比利時記者坦言從沒想過遭監控,「一直以來我跟消息人士的交易都被人偷聽,這事令人不好受」。BBC亦直言失望:「我們的使命是為全世界送上準確的新聞與資訊,我們的記者理應在全面保障消息來源情況下,自由及安全地工作,促請所有政府尊重新聞自由。」「無國界記者」正研究是否採取法律行動;BND拒絕回應報道。美國中情局前僱員斯諾登(圖)2013年揭露美國國家安全局(NSA)全民監控計劃後,德國曾嚴辭批評,但原來是偽善表態,BND不久後就遭揭發應NSA要求監控歐洲多個目標;2015年10月及去年4月,《明鏡》最少兩度揭發BND對美國及多個歐洲盟國的政府部門「有系統地進行間諜活動」。這些監控行動德國國會正在調查有否違憲,《明鏡》今次爆料所依據的文件正是跟國會調查有關。法新社/英國廣播公司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226/19940700
美情報機構避用俄防毒軟件
1 :
GS(14)@2017-05-13 05:33:50卡巴斯基(Kaspersky,圖)是全球最常用的電腦防毒軟件之一,但美國情報機構表示,該公司根據地是在俄羅斯,故此憂慮俄政府的黑客會否在軟件設置後門,竊取美國政府及用戶的資料。
全球四億人使用卡巴斯基
聯邦調查局(FBI)、中央情報局等六部門前日出席參議院聽證會,均對卡巴斯基的安全表示密切關注,國防情報局局長斯圖爾特更稱該部門正避用卡巴斯基產品。民主黨參議員曼欽要求各情報部門「確保沒有在安裝卡巴斯基的軟件」。此外,美國廣播公司報道指,國土安全部2月曾就卡巴斯基問題發表秘密報告,FBI正調查該公司與俄政府的關係。卡巴斯基公司在1997由曾為俄羅斯軍方工作的電腦工程師尤金.卡巴斯基成立,至今在全球用戶達四億人,前年收入達6.2億美元(48.4億港元)。卡巴斯基發聲明,否認與俄政府有任何連繫,「本公司從未及永不協助全球任何政府從事網絡間諜活動」,不能接受美方「完全沒有證據的錯誤指控」,尤金表示願到參議院解釋事件。另外特朗普前日簽署行政命令,要求提升政府的網絡保安,以保護重要的網絡基礎建設免受黑客攻擊。美聯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513/20019866
特朗普晤俄外長洩高度機密恐累提供IS情報盟友曝光
1 :
GS(14)@2017-05-18 01:10:38■特朗普被揭上周三會見拉夫羅夫時,洩露機密情報。美聯社
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大嘴巴」,又再闖禍。他被揭接見俄羅斯外長時披露高度機密情報,可令提供「伊斯蘭國」(IS)關鍵情報的中東盟友曝光,危害與盟友情報合作關係。白宮極力否認,但特朗普昨日在Twitter推文,指自己「絕對有權」,跟俄方分享涉及恐怖主義及航空安全的情報。
美國《華盛頓郵報》及其他傳媒引述美國官員指,特朗普上周三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接見俄外長拉夫羅夫(Sergei Lavrov)時,偏離事先準備的對話要點,吹噓自己對IS恐襲陰謀有內幕情報,說「我有人每日向我匯報猛料」,大談IS圖以手提電腦炸彈襲擊航機,其間披露了這陰謀是從哪一個IS控制區城市偵查出。官員指這情報是由一個有IS內部線眼的中東盟國,透過情報分享安排提供,被列為高度機密,在美國政府內部亦只有極少數情報官員得知,向其他盟友披露時也會扣起細節。一名官員指特朗普「向俄大使披露的情報,比我們跟盟友分享的還要多」。如果是其他政府中人向敵國談這情報,大抵都要法辦,總統則因有權解密而一般不違法,不過問題是該盟國沒有授權美國向俄分享情報。
自稱「作為總統絕對有權」
《華盛頓郵報》前天率先報道洩密事件後,白宮連忙撲火,會面當日在場的正副國家安全顧問麥克馬斯特、迪娜.鮑威爾和國務卿蒂勒森,分別表示相關報道不實,指特朗普只討論美俄面對的共同威脅,但是迴避他有沒有披露敏感來源的情報。俄羅斯外交部昨亦稱報道「是假的」。不過,特朗普昨日在Twitter推文並未有否認事件,反指「作為總統,我希望、亦有絕對權力,跟俄羅斯(在公開預先安排的白宮會面中)分享涉及恐怖主義及航空安全的事實」,指是基於人道理由,並希望俄加強對付IS和恐怖主意。爆料官員指俄羅斯可從特朗普披露的資料獲得情報位置,追查出涉及哪個美國盟友和甚麼情報單位,由於那單位亦可能提供俄羅斯在敍利亞的情報,俄方會有興趣抓出來甚至設法擾亂。一名曾經負責對俄情報的前情報官員說:「我不認為查出來會有多難……我肯定當日在場的俄駐美大使基斯利亞克會將所有(特朗普披露的)細節,火速發電文給克里姆林宮。」《華盛頓郵報》指白宮負責國土安全和反恐的幕僚得悉特朗普說多了後,隨即通知跟那盟國直接處理情報分享的中央情報局(CIA)和國家安全局(NSA)局長,有關那對話的內部備忘錄亦扣起有問題的部份,完整謄本只發給少數人。
民主黨批評「危險鹵莽」
一名前高官表示:「實在令人震驚。特朗普看來很鹵莽不知輕重,尤其是對於情報和國安,而他跟俄羅斯的瓜葛更令事件蒙上陰影。」民主黨參議院黨鞭德賓批評特朗普行徑「危險」和「鹵莽」,共和黨的參議院情報委員會主席科克亦指事件如屬實將「非常令人憂慮」。美國《華盛頓郵報》/路透社/美聯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517/20023752
情報界譁然 怒轟形同叛國
1 :
GS(14)@2017-05-18 01:10:38特朗普向俄羅斯洩密的「大嘴巴」行為令情報界譁然,引來多名前官員及專家厲聲疾討,狠批犯下形同「叛國」的錯誤,令情報機構的工作大受打擊。
洩密者若非總統勢撤職
前總統喬治布殊時代的國務院官員科恩表示,倘若洩密者不是特朗普而是別的官員,「如果是無心之失,將烏紗不保;如果是蓄意的話,是叛國行為」。有與特朗普共事的匿名官員直言他口沒遮攔,「轉眼就將聽到的事說漏嘴」。《華盛頓郵報》評論員魯賓認為,政府內部有人不惜激怒特朗普,也要披露相關事件,反映有「愛國」的官員認為,特朗普正威脅國家安全。有情報人員指,就算特朗普只是洩漏小量情報,亦足以令他們對把國安情報交予一位漠視專業及毫無軍政經驗的總統感到憂慮。美國科學家聯會政府保密專家阿費古指事件反映「總統行事粗心大意,或破壞重要情報來源」。資訊安全督導辦公室前總監倫納德認為,海外盟友可能成為特朗普洩密的受害者,「他們可能會開始細想,到底要給美國多少敏感情報」。特朗普早有輕視機密的前科,曾公開他與澳洲總理特恩布爾的通話內容,又在馬阿拉歌莊園餐廳食客眾目睽睽下,處理北韓試射導彈的報告。布魯金斯研究所專家賴特認為他已「無藥可救」,「過去數月,常有人說特朗普正變得正常,這是廢話。儘管他身邊有理智的人試圖力挽狂瀾,但最終由他話事,再瘋狂的事他都會獨行獨斷」。美國《華盛頓郵報》/Politico網站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517/20023760
英美澳紐加勢難坦誠通情報
1 :
GS(14)@2017-05-18 01:10:39【盟友焦慮】西方國家對特朗普(圖)與俄羅斯眉來眼去一直憂心重重,今次他被揭私下向俄洩密,勢令美國盟友更加焦慮,不但令他後日展開的首度外訪蒙上陰影,由美國、澳洲、加拿大、英國和新西蘭組成的「五眼」(Five Eyes)聯盟日後或難像過往般坦誠互通情報。
外訪未出發先失分
特朗普即將訪問沙地阿拉伯、以色列及梵蒂岡,然後前往比利時參加北約峯會,以及到意大利參加七國集團(G7)峯會。白宮原本計劃讓特朗普藉外訪擺脫華府的政治亂局,一展大國領袖的風采,惟洩密事件曝光後,有西方官員直言「這是歐洲最憂心的事情」,特朗普未出發先失分。報道指出,早在特朗普就職前,前總統奧巴馬政府的官員曾經警告以色列「克里姆林宮能影響特朗普」,令以色列憂慮日後向美國提供的情報,可能會被洩漏到俄羅斯,然後輾轉落入伊朗手上。但最忐忑不安的相信要數「五眼」聯盟。加拿大前情報分析員卡文(Stepanie Carvin)表示:「特朗普向俄羅斯提供機密情報的新聞,對美國核心盟友而言是最壞情況,尤以『五眼』為甚。」布魯金斯研究所美歐中心總監賴特(Thomas Wright)直言「五眼」成員國必須重新評估特朗普的風險,並相信各國會用盡方法保護獲取情報的來源及方法,「就算對情報合作造成不利影響亦在所不計」。美聯社/英國《衞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517/20023772
被洩IS情報來自以色列或影響特出訪
1 :
GS(14)@2017-05-19 05:27:40特朗普被指向俄羅斯官員透露關於「伊斯蘭國」(IS)的機密情報,《紐約時報》引述華府現任及離職官員指至少部份資料來自以色列。事件或動搖美以同盟關係,影響特朗普稍後的以色列訪問。
將到哭牆參拜
特朗普上周三接見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期間,據報在未獲以方授權下披露有關IS的高度機密,包括蒐集地點和方式。以色列在IS擁有龐大的間諜網絡,事件恐將以方線人置於險地,令情報落入與俄羅斯友好、與以色列為敵的伊朗手中。以色列未證實報道真偽,但重申美以會維持緊密的反恐關係。國家安全顧問麥克馬斯特前日再度護主,指特朗普無提及情報來源因他本人未獲告知,又指他向俄方官員透露的資訊「全部恰當」,無異於恒常與外國領袖分享的情報。俄羅斯總統普京亦提出可交出相關談話紀錄作證。特朗普明天展開上任後首個外訪,將先後到訪沙地阿拉伯、以色列、意大利及比利時。麥克馬斯特指特朗普將到位於以巴爭議領土東耶路撒冷的哭牆參拜,但迴避特朗普是否認同哭牆屬於以色列的提問。據報以色列總理內坦亞胡曾提出與特朗普同遊哭牆被拒,更有美方官員直言「這非你的領土」,激發以方怒火。美國《紐約時報》/美聯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518/20024924
美屢洩案情掀外交風波英發火 停分享情報
1 :
GS(14)@2017-05-27 00:06:36■《紐時》刊登照片顯示可能是引爆器的物件染有血迹(左圖),而背包則嚴重損毀(右圖)。
【曼市恐襲】英國曼徹斯特體育館的炸彈襲擊,炸出英美外交風波。周一晚恐襲後,當局全速徹查幕後黑手,但親密盟友美國一再扯後腿,把案情外洩,或妨礙調查,英方「大為光火」,決定中止跟美國分享本案情報。首相文翠珊昨更趁着到比利時出席北約峯會,向美國總統特朗普投訴。
英方官員震怒有因。襲擊發生不到24小時,美傳媒披露了疑犯阿貝迪身份,內政大臣盧綺婷表明「惱怒」,表示已向美國國安部長投訴,要求「勿再犯」。但美媒持續爆料,披露當局是經銀行卡及臉孔識別技術確定兇徒身份後,前日《紐約時報》更刊登8幅現場鑑證照片,對死者伏屍位置亦有清晰圖解。相信是搜證人員拍攝的照片,清楚可見Karrimor牌的藍色背包殘骸、炸彈內含的螺絲和螺絲帽,還有阿貝迪左手握住可能是引爆掣的物體,以及可能是啟動炸彈用的12伏特電池。
使用引爆器不尋常
報道指英方調查人員初步認為,炸彈是裝在輕巧金屬容器中、藏在黑色背心或放在藍色背包內。專家認為,製彈兇徒為免炸彈失效,特別用上比一般背包或背心炸彈所用更強的12伏特電池。緊急照明燈都是用這種電池。人肉炸彈使用引爆器亦不尋常;雖然由相片難以判定引爆器是否按掣、抑或有計時或無線訊號接收功能,但假如該物體確是引爆器,意味引爆炸彈的方法多於一個,比一般恐襲用炸彈精密得多。報道亦刊登圖解顯示死者伏屍位置,可見大部份死者是以炸彈爆炸位置為中心倒下,但可能屬兇徒的身軀卻在入口位置;有炸彈專家看圖估計,兇徒是被放在背包的炸彈炸飛,反映爆炸威力強大。
英斥損關係和調查
對於美媒再洩案情,英方相信「源自美國情報人員」,政府消息直斥「絕對不能接受」,曼市警方指這些照片令案中家屬不安。英國反恐警方昨天罕有譴責美方人員,強調保安夥伴間要能互信,若有人違背信賴,「就會損害關係,更損害調查……在重大反恐調查中、涉及擅自披露可能是證據的資料時,損害尤其大」。傳媒引述英國反恐消息指,當局現已中止與美國分享這宗案件的情報,直至「確定完全堵住外洩源頭」。特朗普回應事件指,非常珍惜美英特殊關係,他已要求司法部及相關部門全面檢討情報外洩情況,必定將涉事者繩之於法。《紐時》就為公開照片辯護,指做法負責任。路透社/法新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526/20034073
情報互換建基特殊關係 靠互信
1 :
GS(14)@2017-05-27 00:06:36美英情報互換工作是兩國特殊關係的延伸,而這種聯繫乃基於信任,即一方分享情報,另一方須確保沒有第三方知情,更遑論向傳媒爆料。由美、英、加拿大、澳洲和新西蘭五個英語國家組成的「五眼」(Five Eyes)聯盟,是基於1946年《英美協定》設立的情報共享系統,成員國可交換各項軍事及機密情報,最初用作應付冷戰時期的國際局勢,但隨着911襲擊後恐怖主義在全球蔓延,聯盟亦成為國際反恐工作的關鍵。有指今次事件或粉碎兩國經營多年的互信關係,但有英國官員認為,與華府密切而恒常地交換情報是英國國安政策之本,英國退出五眼聯盟的機會極微。美國已不只一次因洩漏英國反恐調查的情報捱轟,據悉IS英籍劊子手「聖戰約翰」的真名埃姆韋齊(Mohammed Emwazi)曝光,也是拜美國嘴快所賜。英國廣播公司/《金融時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526/20034089
逼近182米 中國戰機攔截美偵察機屬港飛行情報區 危及民航安全
1 :
GS(14)@2017-05-28 10:32:12【本報訊】中美軍機在香港附近空域角力。美國媒體稱,美國海軍一架偵察機,於本港時間上周四(25日)飛到本港東南約240公里的南海國際空域時,被解放軍兩架裝有導彈的殲10戰機,近距離切入攔截,其中一架殲10更作飛轉動作,雙方一度僅距不足182米,美方批評中方機師「不專業」。有軍事評論員指,這次中美軍機在香港飛行情報區範圍角力,本港附近空域繁忙,可影響民航機安全。記者:曾昭坪
美國國防部官員於美國時間26日證實,兩架中國殲10戰機於上周四攔截美國海軍一架P3「獵戶座」(Orion)反潛偵察機。綜合美國媒體報道,官員稱當日P3飛到香港東南方約240公里的南海國際空域時,兩架裝有空對空導彈的殲10逼近,其中一架更高速切入,飛至P3前上方,前後相距不足182米,上下相距僅有約30米,更做出一連串緩慢空中飛轉動作。另一架殲10則在P3右邊保持約690米距離飛行。
美斥中方機師「不專業」
官員引涉事美軍機師稱,殲10機師以高速及不規則方式攔截,意圖不明,令美偵察機飛行受限,行為「不安全且不專業」。美國國防部發言人、海軍指揮官羅斯(Gary Ross)表示:「我們在持續核查事件,並會通過適當渠道向中方表達美方的關切。」但美方未透露當時偵察機在進行甚麼任務,及當時有否配備武器等。本港民航處網頁資料顯示,其職務包括要在國際民航組織所指定的飛行情報區內,提供航空交通管制、飛機事故警報等服務。本港飛行情報區所管理的南海範圍,航班每日平均逾1,600架次。本港東南方的覆蓋範圍約370公里,亦即這次中美軍機是在本港飛行情報區內角力。軍事評論員黃東昨對《蘋果》稱,軍機如此飛近本港「當然影響本港民航安全」,出事起來「可大可小」,並對航班準點率可構成影響。民航處昨回覆《蘋果》稱,一般而言,如有軍機飛越本港情報區,在可行情況下會知會民航處。按國際慣例,民航處會配合並在需要時採取適當空管措施,以保障民航機安全;惟未透露有否收過通報指中美軍機飛越本港情報區。同樣在本港時間上周四,美國防部也發聲明指,美國海軍神盾級驅逐艦「杜威號」(USS Dewey)同日執行自由航行任務時,曾駛入中國聲稱擁有主權的南海美濟礁12海里範圍;中方同日回應敦促美方「糾正錯誤」;惟今次事件中方暫未回應,內媒昨報道事件時,均全稱是引美媒消息。
內地網民:應直接擊落
中共喉舌《環球時報》昨日下午則發社評,指一周內兩次的中美軍事磨擦「都是美軍在挑釁」,又指「中方很少主動公佈它們(中美軍機角力),美方覺得沒意思也對外不作聲,每次對外發佈此類消息,通常帶點當時的功利目的,「想撈點甚麼額外的東西」。而在一周前,中美戰機亦在東海國際領空相遇,美軍聲稱當時一架空軍WC135偵察機,在東海收集北韓的核試物質,其間遭兩架中方蘇30戰鬥機逼近,蘇30更做出「滾桶」動作。內地網民昨日更被挑動情緒,怒斥美國戰機「侵略中國領空」,有人表示應該「直接擊落」。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70528/20036464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