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69歲簡永松,Fintech專利數是國泰近四倍 金管會頭痛人物 變金融科技專利王

2016-03-14  TCW

他曾被金管會告上法院、蹲過六年多的政治牢,不懂英文、沒有理工背景,但他卻是台灣有最多金融專利的人。

他受過不良少年感化教育、坐過六年多的政治牢,曾是司法系統的常客、金管會的頭痛人物,但,他也是台灣身懷最多金融專利的發明家、年營收五千萬元的金融創新公司老闆──簡永松。

因為日前新科立委、前金管會主委曾銘宗舉辦的一場金融科技專利公聽會,讓外界注意到,喬美國際創辦人簡永松這個陌生的名字,竟是擁有台灣最多金融專利的人。他有四十七項金融科技專利,是第二名國泰銀的近四倍。

「在保險公會、銀行業眼中,我就是異類,」操著一口台灣國語的簡永松說。

「我非常佩服他的眼光,」曾銘宗說。但是,金管會卻曾經將他告上法院,嚇跑了一堆股東。

二○一五年,金管會宣告為台灣的金融科技(Fintech)元年,簡永松卻早在二○○○年就成立網路金融公司,把民間標會搬到網路上。七年前,他又成立喬安互助網,讓被商業保險拒保的老人家,透過網路投保,按月繳費,死亡時就能領得一筆錢。

敢反!搞線上投保挨告

打贏官司,逼金管會修法但這樣的商業模式引來金管會保險局的質疑,二○一○年金管會向法院提告,認為簡永松違反保險法。「當時沒有人認為我會贏,」簡永松說,許多股東急忙把股份賣還給他。官司打了兩年,簡永松贏了,金管會也修正了保險法。

簡永松從小就反骨。年少時,他經常蹺課,最後進了專門接收問題學生的彰化進德中學,成為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的同窗。二十一歲時,簡永松對體制的反抗,帶給他更大的麻煩,在念世界新聞專科學校(現改制為世新大學)期間,他在校門口被警備總部抓走,判刑十年,最終坐了六年八個月的政治牢。

出獄後,簡永松加入了前立委黃順興的競選團隊,因而認識許多企業金主,後來支持他創業。雖沒有理工背景,但簡永松自認聰明,選擇投入電子業,設立聯雍科技公司,代理RFID感應晶片。

雖不懂英文,也不阻礙他一卡皮箱跑遍世界,到處談生意,最好的時期曾一天賣出幾十萬張晶片。

敢闖!從當鋪借貸起家

自認不光彩轉攻平民金融

不過,隨著代理的盈利空間越來越小,簡永松開始思考下一個方向,愛看書的他從《數位達爾文主義》書中,看到了網路金融的潛力。

一開始,簡永松做的是對當鋪融資借貸、游走於灰色地帶的地下金融。「別人要用錢,拿厝來當,我就借,」但他很快發現,雖然錢好賺,卻一點也不光彩。曾有一位顧客用房子當抵押,借了八百萬元,後來還不出錢,簡永松以一千二百萬元賣出他的房子,一週內賺四百萬元。「那時候我驚覺,這些都是弱勢的人,賺他們的錢不好,」自稱社會主義者的他,立志要做「平民金融」。

敢衝!找來尹衍樑投資

47項專利數至今尚未賣出二○○○年開始,他提出許多網路金融的構想,在電腦程式人員協助下,申請了多項金融專利。包括金管會前委員、現台灣人壽董事長凌氤寶也與他合作寫專利;台大財金系教授李存修等人,也是他的顧問。

但二○○四年,五十七歲的他因肝硬化惡化,被醫生宣判只剩半年可活。他接受換肝手術,撿回一條命。妻子鍾春蘭回憶,他在加護病房待了二十一天,被轉到普通病房時,他不好好躺著,卻在醫院走廊上一路高唱《奇異恩典》。

公司因病荒廢了兩年,重整旗鼓需要資本,簡永松在走投無路的時候,聯絡上少時故舊尹衍樑。原本尹衍樑的投資團隊評估結果,不建議投資,但尹衍樑仍情義相挺,以一億三千六百萬元入股。

二○○六年開始,簡永松緊鑼密鼓的推行他的平民金融理想,○八年和永豐銀行合作成立標會網,隔一年又自己成立了喬安互助網,今年還要推出全台第一家P2P借貸平台。但是,不論標會網或互助網,業績都不怎麼樣。雖號稱網路金融,實際上仍靠許多業務員跑出生意。

即使金融科技在台灣漸漸熱鬧起來,目前喬安互助網的用戶僅一萬二千多人,在全球申請的百餘項專利,也沒有一項賣出過。「金融專利都是處理資訊的方法、流程而已,」政大科技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許牧彥說,「需要實際上找到獲利的空間。」換肝後簡永松不但體力大不如前,也因愛看書造成視網膜剝離,今年才動了手術。年近七十,距離理想卻還很遙遠,簡永松的回答很傲氣:「我頭起了,下一代就做成啦。我的業務員常講,我死了他們要給我蓋廟,這就值得了嘛。」不論年紀、不論背景,創新的動力,可能就是來自這股唐吉訶德一般、勇於追求理想的精神。

【延伸閱讀】他的金融專利數,比國泰世華、富邦都多—台灣企業金融科技專利數前6名

公司:喬美國際

專利數:47

公司:國泰世華

專利數:12

公司:富邦

專利數:6

公司:中國信託

專利數:4

公司:玉山

專利數:1

公司:永豐金

專利數:1

整理:陳彥錚

簡永松

出生:1947年

學歷:世界新聞專科學校(現改制為世新大學)公共關係科肄業經歷:聯雍科技董事長、聯盛機電工業董事

現職:喬美國際董事長

撰文者陳彥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199

中國芯專利申請量23倍增長 欲擺脫歐美技術掣肘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07447.html

手機圈曾經流傳著這樣一個段子:蘋果一“饑渴”,其他手機品牌就要挨餓。其實說的是由於高端芯片供應有限,在芯片廠商選擇客戶時,國產手機廠商只能“稍等片刻”。

如今,雖然蘋果已走下神壇,但背後折射出的畸形的商業生態狀況依然存在,“一芯難求”的局面仍然困擾著渴望走高端路線的終端手機廠商。而在其他領域,雖然如華為海思、中興微電子等國產芯片的自給率逐年提高,但在對穩定性和可靠性要求很高的通信、工業、醫療以及軍事的大批量應用中,依然是國際芯片廠商的天下。

中國社科院在2014年《經濟藍皮書》中指出,中國工業雖然存在產能過剩狀況,但很多行業的高端環節大量依賴進口,例如,芯片90%依賴於進口,每年進口額超過石油。

“中國的集成電路需求量達到了萬億級別,但和市場需求相比,不到3600億的中國集成電路產值確實還是不夠。”深圳中興微電子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新陽在4月26日知識產權日上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全球芯片專利數量在過去18年里實現了6倍的增長,而中國芯片則實現了23倍的增長,從數量上中國已經成為芯片專利申請第一大國。

“相比國際企業,中國的集成電路企業需要補的課太多,但要想不受制於人,就必須找到自己的長處,逐步追趕,5G設備上有很多的機會。”劉新陽說,中興微電子希望在5G終端芯片領域做到全球前三。

“空心之憂”下的追趕

中國半導體產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去年12月份全球芯片銷售額較上年同期下降5.2%,全年銷售額略低於2014年的歷史最高水平,其中,中國市場增長7.7%,為銷售額唯一增長地區。

從體量上看,中國目前已經成為全球最大、增長最快的集成電路市場,2014年市場規模首次突破萬億。

“中國集成電路的發展是極為快的,在芯片產業涉及到的幾個領域中,IC設計增長38.7%,IC制造業增長25%,IC封裝業則增長達到16.9%,對比全球個位數的增長,呈現爆發趨勢。”劉新陽對記者表示,去年中興微電子出貨量相比2014年有成倍的增長,其中核心的4G芯片增長達到10倍。

劉新陽說,雖然起步較晚,但從追趕的速度來說,中國企業具有在某一領域趕超歐洲企業的技術實力。

“過去我們說IC的投入有三高,高風險、高投入、高產出,對於資金的需求非常大,隨著摩爾定律的演進,現在要做16納米的芯片,投入的資金金額不能低於億元級別。”劉新陽表示,但目前中國企業迎來了較好的發展機遇,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的支持,資本推動的支持,讓有技術積累的企業有更多的空間發展。

在國際專利檢索公司QUESTEL發布的《芯片行業專利分析及專利組合質量評估》報告中,中國企業在芯片專利數量上已逐步趕上國外老牌企業。

但也有業內人士提出質疑,認為目前在很多高精尖的領域中,如高速光通信接口、大規模FPGA、高速高精度ADC/DAC等主要依賴美國供應商。對此,劉新陽對記者表示,從光到電,電到數字需要一些轉換的技術,我們把這塊的技術叫做ADDA,但很多國內的團隊都在做技術積累,國家也在支持,會有實現突破的機會。

“手機這塊我們已經建立起了自己的射頻團隊,也有自己的產品,目前五模的芯片可以使用自己的。而在基站的處理器等產品上,基本可以做到自己供應。”劉新陽說。

“超車”的機會

據QUESTEL報告統計,中國芯片專利申請量從2001年之後出現穩定增長,自2010年後申請節奏顯著加速,技術創新越來越活躍,整體水平越來越高,對芯片行業的知識產權保護更加重視,到2012年超過3萬大關。在全球芯片專利申請量前30位專利權人中,日本公司居多,日立、東芝和NEC排名前三位,其次是美國的IBM、英特爾、德州儀器、高通等老牌企業,中興通訊、華為的專利申請在國內企業當中排名靠前。

但和國際廠商相比,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艷輝認為仍有天然的差距。他對記者表示,目前國產芯片廠商和國際廠商的差距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商業模式上的差距,美國有很多IDM公司,韓國有從頭到尾的產業鏈,中國各自為戰,沒有清晰的模式;二是龍頭企業差距,國內企業的銷售額和生產規模與歐美公司相比有一定的距離;三是生產工藝和技術上差異;四是資本差距,有傳言稱國內集成電路制造行業全行業的研發投入不及英特爾一家的六分之一。

這意味著,由於難以依靠自身積累完成再投資和持續的研發投入,中國芯片廠商從一開始就輸在了起跑線上,但在很多廠商看來,這並不代表未來沒有“超車”的機會。

“華為對於芯片的研究從1991年就開始了,海思芯片去年也實現了5000萬片的發貨。”華為輪值CEO郭平對記者如是說。

而劉新陽也認為在5G時代,中國廠商,特別是具有通信能力的廠商在集成電路領域有更多的優勢。“5G技術有更多的連接,可以解決物聯網多連接、低延時的需求,這都是中興微所擅長的領域。”他認為,智能制造和物聯網需要集成電路提供更多的智能化或者通信的能力,包括計算、存儲、無線控制,同時也聯接更多的終端。

“終端芯片應用趨勢上會與智能家庭結合,與未來多媒體數據中心結合,整體市場有很大潛力。”王艷輝對記者表示,從2016年市場,智能終端品類向更寬泛的形態發展,而智能終端市場的活躍會讓中國芯片產業有彎道超車的機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302

“創新光環”下的蘋果將向華為支付專利費 預計達數億美元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1022.html

近日外媒一則華為手機抄襲蘋果設計的消息引起了行業熱議,該文提到華為模仿蘋果采用“五瓣”防撬螺絲。

“我們對此不評論。”華為方面今日上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但根據華為內部人士透露,此前華為已經和蘋果簽署了手機方面的專利交叉授權協議,而在此次外觀設計上,華為並不存在抄襲行為。

上述華為內部人士對記者表示,目前智能手機外觀看上去較為雷同,但在功能和體驗上每家廠商都在進行著各自的創新,在關鍵技術上的創新也會申請相關的專利進行保護。此前,蘋果和愛立信曾在標準關鍵技術的全球交叉授權許可上達成合作,預計愛立信將從iPad和手機的營收中收取可觀的專利費,金額達過億美元。

據悉,華為消費者BG去年共申請專利9000件。其中,中國申請6200件,境外申請2800件。同時已經獲得中國專利授權2000多件,歐美等境外專利授權1100多件。

抄襲蘋果外觀?

“在技術上我們的P9已經超過蘋果新產品半年的時間,但價格卻更低。”在此前的P9發布會上,華為消費者BG負責人余承東對記者如是說。

但在近日外媒爆出的“抄襲門”中,華為P9被指“借鑒”蘋果的設計。“由於蘋果把指紋傳感器放在了背面,也沒有實體Home鍵,但是這兩部手機有著十分相似的天線帶、風格和拋光效果。它們甚至都采用了同樣的專用星形安全螺絲,安裝的位置也一樣。畢竟,如果你希望自己的手機看起來更像iPhone,你不能忽略細節。”拆解網站iFixit CEO凱爾·韋恩斯說。

蘋果對此事暫無評論。

事實上,近年來關於智能手機的專利訴訟案件並不少見。

比如2014年5月3日,蘋果和三星在美國加州聖何塞地區法院針對專利開戰,判決認為三星侵犯了蘋果的多項專利,應向蘋果賠償1.196億美元。盡管蘋果勝訴,但這一賠償數額遠低於蘋果尋求的22億美元。而HTC在德被禁售,也全是諾基亞的“禍”:2014年年底,諾基亞在德國起訴HTC侵犯其USB相關的專利,並獲得了勝訴,這也意味著所有使用“USB接口”的HTC都將被禁售,基本上HTC的安卓手機都受到牽連。

“但在外觀設計這件事上,華為並沒有抄襲。”華為內部人士對記者表示,目前華為在專利上和蘋果有一定的交叉授權,在關鍵技術領域會以商業法規合理合法的進行合作。

而據記者了解,在目前智能手機外觀創新乏力的大環境下,比起外觀設計,更多的手機廠商把創新突破放在了核心專利上,比如GSM、UMTS及LTE蜂窩標準的專利授權,亦或是核心技術的創新上。

蘋果也要交專利費

蘋果擁有世界最優秀的設計師,它樹立的工業和機械設計原則也成為了行業的風向標。盡管如此,蘋果也需要向行業中的其他競爭對手交“專利費”。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去年12月,愛立信與蘋果簽署全球專利授權許可協議,該協議包括標準關鍵專利技術的全球交叉授權許可(包括GSM、UMTS及LTE蜂窩標準)及某些其他專利的使用權。根據這份7年期協議,蘋果將首先向愛立信支付一筆專利使用費,此後定期向愛立信支付專利費。

據投資銀行ABG Sundal Collier的一份報告,預計愛立信將在iPad和iPhone營收中收取大約0.5%的專利費。此前,愛立信在對蘋果的專利訴訟中曾要求蘋果每年支付2.5億至7.5億美元的專利費。而據愛立信透露,公司2015全年的知識產權收入達到130億-140億瑞典克朗。

此外,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給出的消息稱,去年華為向蘋果許可專利769件,而蘋果向華為許可專利98件,這意味著華為也已經開始向蘋果收取專利費。

目前,華為與愛立信在專利儲備上的量級與等級不相上下,按照愛立信與蘋果的專利許可費用來估算話,蘋果每年至少向華為支付數億美元的專利費。至於具體金額,華為官方表示,雙方簽有保密協議,不便透露。

從之前公布的情況看,華為2015年投入92億美元進行新技術和新產品的研發,占銷售額的15%,已經超過蘋果的85億研發投入,占銷售額3.5%。目前,華為累計中國申請專利52550件,而去年華為消費者BG共申請專利9000件,其中,中國申請6200件,境外申請2800件。

事實上,隨著智能手機領域競爭日益加劇,專利糾紛及專利訴訟數量將顯著攀升,除了國際品牌之間的專利競爭外,國產智能手機產業發展也面臨著嚴峻的專利風險。

此前,愛立信在印度狀告小米,印度德里高等法院裁定,小米侵犯了愛立信的專利,並下發了禁令,要求小米停止在印度銷售和進口手機,而德里高級法院也頒發過禁令禁止在印度進口和銷售一加手機。

去年4月21號,工信部電子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發布《世界信息技術產業發展報告(2014-2015)》,報告中指出,專利是產業研發和創新能力的重要衡量標準,專利布局更是著眼未來的一場“圈地運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076

代工廠做品牌,規模做到亞洲第一大 台灣牌醫療氣墊床 靠專利賣進60國

2016-05-02  TCW

雃博從一家本土貿易公司發展做全球品牌,憑藉專利認證及高CP值,讓它在歐美大廠壟斷的市場立足。

四月八日,行政院長張善政到了一家他稱為「醫材業隱形冠軍」的廠商參訪。你可能不知道,亞洲生產規模最大、也是出貨量最大的醫療用氣墊床廠商,就在台灣。

俗稱「褥瘡」的壓瘡,是久臥病人的最大威脅。只要兩個小時不翻身,皮膚與肌肉受身體重力壓迫,就會造成皮膚壞死,甚至有引發敗血症風險。而醫療用氣墊床的發明,解決了病患無法翻身問題,是醫院的必備輔具。

雃博醫材所研發的醫療用氣墊床,在台灣市占率超過五成,也拿下二0一五年度台灣精品獎,包括台大和三軍總醫院都是它的客戶。在八仙塵爆期間,大量的病患需求更是派上用場。

找定位》靠使用者訪談

在醫生的困擾中發現缺口

雃博原本是一家貿易商,公司創辦人兼總經理李永川表示,在二000年時面臨中國削價競爭,為了脫離「殺得見骨」的市場,決心找一條全新的路重新來過。因為從事貿易商培養的市場敏感度,被列為第二類醫材的醫療用氣墊床就被他相中。這類商品毛利率超過六成、歐美大廠總市占雖超過八成,但李永川發現市場有一個缺口,值得他去挑戰。

「透過訪談,發現再厲害的公司都有弱點,」李永川拿出貿易商打拚精神,跑遍歐洲、美國、日本、泰國和中國醫院,聽取醫生和病患對不同廠脾氣墊床的使用者經驗。

「我們要滿足病人還沒有被滿足的地方,」李永川說,日本醫生曾以臨床研究為例,長達十年向歐美大廠反映氣墊床可改進之處,但問題始終沒有解決。日本醫生的這席話讓李永川很興奮,等於點出了他可以努力 的方向。

為定義產品差異化,雃博決定聚焦在防褥瘡氣墊床研 發。第一步,就是 延攬工研院生醫中 心團隊,鎖定醫療 用氣墊床的壓力控 制和抗菌度,做為研發的主要項目。

拚研發》蓋千萬實驗室

研發出全球首例的抗菌床罩研發團隊觀察到,以往醫院用氣墊床的布料為了防火需求,透氣性很差,加上久臥的病患翻身不易,長時間與無抗菌處理的床罩接觸,容易造成病毒由傷口入侵造成敗血症,死亡機率瞬間提高四王六倍。

為了研發專利,雃博砸下一千五百萬元打造實驗室,團隊花了六年時間,經過上千次測試,才開發出獲得八十五項專利認證的醫療用氣墊床,並研發出全球首創、添加銀離子的抗菌床罩。

他們找上機能性布料廠商合作開發,測試十種以上的特殊布料,為要找出兼具防水、舒適又耐水洗的布料,團隊成員曾關在實驗室裡,反覆測試整整一個月,才發現Nylon/PU布料是最好選擇。

「這款床罩即使經過大量重複清洗也不會變質,加上能抗菌的銀離子之後,具有九0%抗金黃葡萄球菌功能,可有效降低醫院內交叉感染的風險,」李永川說。

床罩材料克服了,雃博下一步,則是挑戰無法翻身的重症病患,想辦法改善氣墊床壓力感測技 術,讓無法翻身的病患,能藉此預防褥瘡發生。

「當病患接觸床 面的面積越大,身體所承受的壓力就 越小,」雃博公司協理林東燦說,壓縮機無法隨著病患 移動而減壓,因此團隊研發高流量鼓風機的關鍵零組件,讓氣墊床能隨著病人移動,適時交替充氣和減壓,有助預防褥瘡。

創品牌》購併海外通路

去年品牌營收占比逾七成

這兩大技術,不僅讓雃博拿下專利認證,從美國Hill- ROM、英國Peagsus等大廠的代工夥伴,轉型為國內唯一做全球品牌的醫療用氣墊床廠商,且與美國大廠同類型產品相比,售價只有四分之一,讓其二局性價比」醫療用氣墊床成功打 局度壟斷的歐美市場。

從貿易走到代工,雃博二0一0年開始自創品牌,甚至透過購併英國公司,把產品賣到六十國。不同規格的產品單價也從原本低階的三十美元提高王高階的兩千美元,增加六十六倍。

堅持五年的品牌轉型沒有白費。以二0一五年財報看來,雃博自有品牌營收占比已超過七成,毛利率更從代工時期的三六%提升到四五%。

「轉向自創品牌,等於直接面對客戶抽單的風險!」政治大學企管系特聘教授于卓民說,醫材業大多以代工為主,像雃博這樣不甘只做平均利潤高達六成、仍大幅成長中的代工市場,而也做品牌是異數。

但它未來仍有挑戰,比如中國廠商用低價策略競爭,歐美等跨國公司如ResMed,利用專利布局早、點網綿密優勢,在各國市場圍堵雃博。面對強敵,李永川認為,唯有「用萬分的準備,隨時應戰」先對手一步埋首研發,才能從日新月異的專利浪潮中掌握利基。

撰文者林淑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131

中外藥企乙肝專利爭奪:最後十年數十億美元市場紅利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4717.html

對於全球的制藥企業來說,中國的乙肝藥物市場是最具吸引力的“肥肉”之一:我國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人數占全世界的34%左右。根據研究與咨詢公司GlobalData的數據,未來十年,中國仍將是最大的主要乙肝市場,市場規模預計將從2014年的近9.23億美元增長到2024年的逾14億美元。

但這十年,也極有可能成為目前已有的乙肝藥物在中國盈利的最後黃金十年。根據此前國家衛計委統計的數據,中國實施的以預防接種為主的綜合防控病毒性肝炎策略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乙肝報告發病率呈下降趨勢,並有望此後逐年進入乙肝低流行國家。

種種環境交錯下,跨國藥企、國內仿制藥企比以往任何時候更看重這十年的市場爭奪,也正因此,一場有關乙肝藥物專利保護的爭奪戰拉開了序幕。

2016年4月26日,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做出1448號判決,駁回吉利德科學股份有限公司(Gilead Sciences)的上訴,認定其專利(中國專利號:200710196265.3)保護的含具體比例的替諾福韋二吡呋酯的富馬酸鹽專利無效。而這只是近幾年乙肝藥物專利爭奪的一個縮影。

國產仿制藥的步步緊逼

自上世紀90年代末期以來,包括葛蘭素史克、百時美施貴寶、諾華等跨國公司就紛紛將目光鎖定中國市場,進口肝病藥物隨即進入,並迅速占據了市場主導地位。

但近年來,隨著國產仿制藥的陸續審批、上市,跨國藥企被步步緊逼,盡管包括葛蘭素史克在內的進口乙肝藥物供應商屢屢降價,但國產仿制藥由於不再需要大量的研發投入,低廉的價格依舊分走了曾完全屬於進口乙肝藥物的一杯羹。

在國內的乙肝市場,江蘇企業正大天晴就是仿制藥中的佼佼者。在2014年,正大天晴靠著恩替卡韋等仿制藥品,實現了年銷售額100億元人民幣,其中恩替卡韋的銷售就占20%。正是正大天晴,讓銷售進口恩替卡韋的百時美施貴寶在近兩年的部分省市招標中應接不暇,節節敗退。

對於國內的仿制藥企業來說,這麽多年苦等的就是進口藥物專利到期的時間節點。“很多國外的藥物,只要他們在國外申請臨床了,我們就開始在國內同步研發、報審,然後專利到期了就在第一時間推向市場。如果等專利到期了再開始做就完全來不及。”正大天晴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田舟山此前對第一財經記者透露。

專利的陸續到期,讓國產仿制藥在近兩年的乙肝市場上風生水起,也正因此,中外藥企再次打起了“專利保護爭奪”的主意。

專利之戰未完

2016年4月26日,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做出1448號判決,駁回吉利德科學股份有限公司(Gilead Sciences)的上訴,認定其專利(中國專利號:200710196265.3)保護的含具體比例的替諾福韋二吡呋酯的富馬酸鹽專利無效。

抗病毒藥物替諾福韋的化學名全名為富馬酸替諾福韋二吡呋酯片,在中國,其適應癥之一為慢性乙型肝炎。

據了解,來自美國加州的吉利德科學,其產品替諾福韋在中國手握三項專利。分別是化合物專利(專利號:97197460.8)、化合物鹽專利(專利號: 98807435.4)和化合物鹽具體比例專利(專利號:200710196265.3)。而此次審判,僅針對最後一項專利做出無效判決,前兩項專利保護的糾葛仍有待解決。這也意味著,替諾福韋專利的官司在中國還沒打完。

而這也並不是近幾年唯一的一場有關乙肝藥物專利保護期的訴訟。

2010年,正大天晴首仿恩替卡韋,其後,百時美施貴寶對其仿制品發起侵權訴訟。但2015年,百時美施貴寶狀告正大天晴仿制其恩替卡韋被北京高院駁回,終審判決判百時美施貴寶的恩替卡韋專利在中國無效,正大天晴名正言順地繼續銷售。

另一家上海的仿制藥公司奧銳特,則瞄準了仿制替諾福韋。在2011年接受采訪時,奧銳特公司董事長彭誌恩稱此專利有重大缺陷,不屬於重大創新。彭誌恩希望,該專利在中國也能被取消。當年5月13日,奧銳特公司向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複審委員會提交了“替諾福韋專利無效申請”的相關證據,國家知識產權局受理。而當年4月,吉列德公司則以侵犯專利為由,已經將奧銳特公司告上法庭。雙方各不相讓。

緣何爭奪

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統計數字,目前中國有約9000萬乙肝病毒攜帶者,其中有2800萬是慢性乙肝患者,760萬丙肝感染者。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對乙型肝炎感染率的定義:超過8%的國家或地區被定義為高流行地區;乙型肝炎感染率小於2%的國家或地區被定義為低流行地區;而乙型肝炎感染率在2%~8%的國家或地區被定義為中流行地區。

1992年以前,我國屬於乙型肝炎高流行區,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率高達9.75%,每年因乙肝病毒感染相關疾病而死亡的人約有27萬人。

1992年我國衛生部將乙肝疫苗納入計劃免疫管理,對所有新生兒接種乙肝疫苗,但疫苗及其接種費用需由家長支付;2002年乙肝疫苗正式納入計劃免疫,對所有新生兒免費接種乙肝疫苗,但需支付接種費;2005年6月1日起全部免費。

疫苗接種對乙肝感染的抑制在數年後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2006年全國乙型肝炎血清學調查顯示,我國的乙肝病毒感染率下降至7.18%,15歲以下的兒童乙型肝炎的感染率明顯下降。2014年,我國再次對1~29歲人群進行了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學調查。全國1~4歲兒童的乙肝表面抗原的流行率降到了0.32%,與2006年0.96%相比下降了66%,5~14歲的青少年乙肝表面抗原流行率降到了0.94%,與2006年相比下降了61%。

這就意味著,十年後這些兒童到了生育年齡,乙型肝炎的母嬰阻斷將不再成為乙型肝炎預防的主要問題。而且,只要堅持推廣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種,再過幾十年,我國就能夠成為乙型肝炎的低流行國家。

在這樣的乙肝市場判斷下,專利之爭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跨國藥企希望可以在專利保護期內實現更多的藥品價值,而國內的仿制藥企則希望可以更快地進入市場,在紅利消失前分得一杯羹。

讓藥企人士緊張的原因不僅僅來自於基於中國的乙肝患者未來會大幅縮減的判斷。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肝腫瘤內科主任張博恒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市場上已有的治療乙肝的藥物並不能徹底治愈乙肝,需要“持續用藥”,但是一種可以徹底治愈乙肝的新藥已在臨床階段,“預計2~3年內就會走進市場。”而屆時,新老藥物的交替將進一步壓縮現有藥物的市場占有份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204

中國PCT國際專利有兩成是華為、中興創造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9985.html

近日,華為公司在美國和中國對三星公司提起知識產權訴訟,要求三星公司就其知識產權侵權行為對華為進行賠償,成為最近熱議焦點。

此次華為訴三星事件表明,中國的一些專利也開始在其他市場遭到侵犯,這意味著,中國正逐漸成為知識產權大國,但在為這個轉折點到來感到高興時,一些專家認為,中國在專利質量和結構分布上,還存在一些瑕疵和爭議。

上海市知識產權局局長呂國強舉例說,從知識產權的數量來講,中國現在已成為一個大國。不管是專利也好,商標也好,商標方面我們已經是全球連續14年全球第一。但在專利的一些核心技術方面,跟發達國家還是有很大差距。2015年中國的PCT(專利合作協定)國際專利申請是2.9萬件,而美國是5.4萬件,日本也有4.3萬件。在這2.9萬件國際專利中,將近6000件是由華為、中興創造。

呂國強是在5月28日“上海論壇2016”的高端圓桌會議“多維角度:知識產權與創新”做出上述表述的。

在這個論壇上,來自美國和中國的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和企業對中國目前的知識產權發展及其出現的問題進行了討論,會議由第一財經首席顧問、前FT中文網總編輯、複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張力奮全程主持。

華為訴三星是聰明之舉

知識產權是國家發展的戰略性資源和國際競爭力的核心要素。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創新引領發展的趨勢更加明顯,知識產權制度激勵創新的基本保障作用更加突出,國家圍繞知識產權事業發展作出了一系列戰略部署。

“十三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要“深化知識產權領域改革,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去年底,國務院出臺了《關於新形勢下加快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若幹意見》,提出建設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知識產權強國。

地方上,2012年7月,上海發布《上海知識產權戰略綱要(2011-2020年)》,提出以建設亞洲太平洋地區知識產權中心為目標。呂國強表示,現在上海的科創中心建設在知識產權工作方面,就主要圍繞著這一目標在努力。

在這一背景下,中國知識產權飛速發展。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提供的數據,2014年和2015年中國知識產權在註冊和登記、申請上的總量達到了全球第一,超過了美國和日本。以上海市“十二五”期間知識產權主要指標為例,截至2015年底,上海市發明專利申請量達到194547件,比五年前增長了108.6%;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達到4855件,增長了114.9%。

在知識產權糾紛上,以前一般都是外國人告中國的公司比較多。這次華為起訴三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反映了中國知識產權的增長速度。

呂國強表示,從最近幾年情況來看,這種情況確實已經發生變化,這跟中國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有關。華為是中國企業在創新方面的一個傑出代表,華為的PCT申請量這幾年連續在全球都是第一。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去,隨著中國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這種國際間的中國企業和外國企業的訴訟也將會越來越多。

在上述論壇上,美國前商務部副部長、Cravath, Swaine & Moore合夥人David J.Kappos表示,這確實是一個轉折點,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華為是少數幾家中國企業中能夠在創新上面投入巨資的一家企業,他們希望獲得投資回報。華為采取的這一訴訟行動,是在捍衛自己的知識產權利益,這是一個非常聰明的舉措,而且這對於“創新”的保護是極其重要的。同時David J.Kappos提出,中國應該避免進入這樣一種陷井,什麽都跟著美國走,也就是說,中國不要追隨美國所有在標準制定方面的流程。

專利重數量而輕質量

雖然中國專利申請量已達世界第一,但中國目前的專利申請質量還是不能令人滿意。呂國強表示,中國企業在專利的一些核心技術方面跟發達國家還是有很大的差距,像華為、中興這種願意在研發上面投入巨資的企業,在中國還是鳳毛麟角。

呂國強表示,在專利的質量方面,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未來在國家政策上,包括地方政府在政策制定時,要更加註重鼓勵中國企業更多地在知識產權原創方面有更大的投入。

David J.Kappos談到,中國在過去幾年當中的商標侵權行為呈爆發式增長,尤其是商標搶註的行為此起彼伏,非常頻繁。許多希望在中國開展業務的外國公司發現他們的商標已經被很多本地企業所搶註,尤其是惡意的搶註。所以建立起一個更為以市場為導向的商標體系,鼓勵創新,十分重要,它能夠讓中國更多的本土商標獲得獨特的保護地位,也能夠讓更多的外國企業獲得信心,並且能夠吸引更多來自於外國的投資。中國應該對“商標搶註”持“零容忍”的態度。

David J.Kappos認為,現在關於專利申請“數量”的問題,中國應該沒有問題了,目前對中國來說應該是一個很好的時機,將關註的重點從數量轉向質量。

參與人士認為,政府部門在知識產權方面有一些不恰當的鼓勵,可能是造成中國現在專利質量不能很快提高的一個原因。比如:很多地方政府現在把專利註冊申請的數字和創新直接掛鉤,專利的申請量幾乎等同於該地區創新指標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甚至企業在專利申請上也得到了很多地方政府的激勵,包括在資本上的激勵。因而,很多公司本來只想申請一件專利的,但是既然政府有補貼,這些企業就把一件專利拆分成四五件。

呂國強表示,各個地方在鼓勵創新、鼓勵知識產權的創造方面,政策會有所差異。一些比較不發達的地區,知識產權的數量相對還是比較低,政府可能會采取一些政策來鼓勵當地的企業去申請專利和商標。

在這方面,上海政府沒有把專利申請數量作為考核指標,在政策導向上,一是鼓勵企業更多地申請發明專利,因為發明專利畢竟含金量高;二是鼓勵發明專利的轉化運用,政府可以在一些方面給予支持。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張平也表示,中國對知識產權制度的認識歷史很短,中國企業買專利大部分是抱著湊數的心態,想著從政府那兒拿到優惠,拿到進入園區的免稅。中國有一個專利市場,但是一個很虛的市場,這個完全偏離了專利經營的本質。

專利轉化能力不高

波士頓咨詢合夥人Antonio Varas表示,其實中國是一個研發的資源大國,在研發上,中國已經有3500億的投入,但是在研發的時候,要關註這些技術是不是真的能夠在全球範圍內產生影響。在專利申請方面,不能只把眼光限於中國,還需要在海外市場上保持非常活躍的態勢,華為就是非常好的例子。如果能夠參與到國際標準制定,那麽你的定位就會更好一些。

張平表示,中國的科研水平並不是那麽差,我們在某些領域甚至是引領國際的,但是我們在把技術的先進性變成技術的壟斷性這一能力還不夠。中國的一些科學家即使研發出很好的成果,但往往覺得浪費時間而不去申請專利,最終這些專利被別的國家企業給申請了。凡是有壟斷欲望的人才想申請專利,而大學老師沒有壟斷的欲望,除非他和企業合作,美國的大學在跟企業的合作上就很緊密。

小米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法務官孫豳表示,在一些美國的高校,會建立NGO(非政府組織)來替高校管理和推動技術轉化業務,這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也有與會者談到,目前建立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並不能完全保證能保護你的知識產權。複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院長鄭立榮表示,一家企業辛辛苦苦研發的技術,一旦別的企業把這個企業的核心技術人員挖走,你的專利也就被拿走了。

對此,零度智控(北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零度智控”)研發總監周炯表示,這就需要公司在各個層面保證人才的穩定性和工作的積極性。通常現在特別流行的一種做法,包括小米公司在內,就是合夥人制的方式,很大程度上,他們是給公司大部分核心員工一個“分享公司利益”的機會。

零度智控致力於成為全球頂尖的智能飛行器產品和智能無人機整體解決方案供應商,周炯在會議現場為大家演示了他們公司新發布的重量只有200克“口袋無人機”DOBBY,該無人機申請了20多項專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931

華為三星專利大戰 不僅向侵權說不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8787.html

“華為要用四到五年的時間趕超三星。”除了這句話,事實上,身為華為消費者BG的負責人余承東還提了一句,華為還有很多能力沒有爆發。

如今看來,其中的一種能力也許叫作“專利能力”,如果沒有記錯,這一次華為向三星公司提起知識產權訴訟,是中國企業第一次向手機巨頭通過法律手段要求保護自身專利權益,並且是在中美兩地。

是什麽讓華為的知識產權策略從壁虎變成了鱷魚?要知道,在過往,對待專利的態度華為總是謹慎而小心的。

華為的回複耐人尋味。

華為稱,此次訴訟的目的是使三星尊重華為的研發和知識產權成果,停止未獲得許可情況下的專利侵權行為。華為有權從使用其技術但未獲得專利授權的公司獲得合理賠償,而訴訟中主要涉及的是4G標準專利和智能手機功能相關的專利。

把這句話放在全球智能手機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也許就不難理解華為此時的舉動了。

Gartner的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第一季度,三星手機的市場占有率達23.2%,擴大對蘋果(14.8%)的領先優勢,而華為的市場份額進一步提升至8.3%,穩居第三。華為的市場份額要進一步擴大,三星和蘋果是繞不過的門檻。

而在此前,華為剛剛釋放了收取蘋果專利費用的信號,此次公開向三星收取專利費用,可以理解為華為在專利領域吹響號角,以更強硬的姿態爭取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份額。

不過,在過去,中國廠商向國際廠商“出手”是不可想象的。

長期以來,國產手機出海屢屢受到“專利大棒”的威脅,需要向高通、愛立信等支付巨額的專利費用。余承東不止一次地對記者闡述專利的重要性,“有些廠家還號稱要去美國去歐洲,但你看它們真的進去了嗎?它們去的話一定會遇到專利費問題,一旦量做起來了就會被起訴,專利費收死它。”

但在這幾年,情況開始改善,國產手機在相關專利上的申請量開始走高。

以華為為例,為新技術、新產品和無線通信標準的研發投入就達596億元人民幣(92億美元),占銷售收入15%。據華為數據,截至2015年底,華為在全世界範圍內累計獲得授權專利50377件,這些專利包括對智能手機具有很高價值的LTE通信、智能手機操作系統、用戶界面等專利。

如果說在2G時代中國的通信企業只能被帶著走的話,到了4G時代,中國廠商已經在靠自身技術實力奪得行業的話語權。

“專利技術也是華為、中興等手機品牌在海外市場迅速擴張的護身符。”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2016年內部講話中對消費者業務提出建議,“在知識產權的保護傘下,消費者業務要加快在170個國家的終端業務的布陣點兵,要敢於提出5年內超越1000億美元的銷售收入目標。”

事實上,從任正非的變化就能看到華為在專利問題上的轉變。雖然每次談話的主題不同,不過任總每次都堅持的一條是提倡原創、創新,建議政府保護知識產權。

近日,有媒體采訪任正非時提到華為與愛立信的專利簽約問題,任正非答道:“是的,簽訂後我們公司高層歡呼雀躍,因為我們買了一張世界門票。一個普通員工還寫了個帖子,說‘我們與世界握手,我們把世界握到了手中’。如果我們保護原創發明,就有很多人去做原創,最後這個原創就會發展成產業。”

不得不說,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是企業重視創新的原動力,與幾年前相比,中國企業重視專利、重視創新的戰略已經明朗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063

雅虎“賣身”路線圖:專利、房產、核心業務,將要花落誰家?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01/156246.shtml

雅虎“賣身”路線圖:專利、房產、核心業務,將要花落誰家?
無冕財經 無冕財經

雅虎“賣身”路線圖:專利、房產、核心業務,將要花落誰家?

商業的輪回有其命數,雅虎逃不了,所有要做百年企業的巨頭都逃不了。

黑馬說

22歲,雅虎度過成年禮不久,便步入中年危機。在其業績接連下滑的背景之下,出售專利、房產、核心業務資產,成為了這個門戶鼻祖地選擇。那麽,選擇賣身的雅虎,如今身家幾何?在眾多買家中,雅虎眾資產可能花落誰家?

文|吳

這個周末,我的朋友圈在刷屏。先是巨頭雅虎的業績堪憂,後是沈澱中國互聯網的老兵Donews,異常低調地闖進新三板。

今年,中國的Donews16年了,而雅虎已經22歲。作為互聯網時代的“領路人”,度過成年禮、迎來中年危機的雅虎,門口有虎視眈眈的投資界“野蠻人”,家里面有走馬花燈流水不斷的互聯網巨星職業經理人。

164504999618530980

▲雅虎創始人楊致遠

時代變更,曾經的巨頭,也陷入方法論過時的窘境之中。現在已經不是巨頭和明星經理人的時代,行情不好,沒有一個巨頭身家不在跌停,蘋果跌掉13000億元,聯想、京東跌掉1000億元,新興與傳統,時刻在變臉,分秒在逆轉。

雅虎之死?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雅虎也許沒有這麽快死去,但這具軀幹之中,流淌的已經不再是鮮活的血液。要麽變革,要麽保守療法,要麽死去,抑或,商業的輪回有其命數,雅虎逃不了,所有要做百年企業的巨頭都逃不了。

專利糧草:老本也會揮霍完

2016年3月,雅虎財務長高德曼表態,雅虎正想方設法求售專利、地產和其他“非核心資產”,希望能夠為公司帶來10億—30億美元進賬。

賣專利求生存,幾乎是所有歐美高新企業的避冬糧草。這一招,諾基亞在用,柯達在用,雅虎也在用。在過去的3年中,雅虎出售或授權的專利超過6億美元。2003年,雅虎未雨綢繆,以16.3億美元收購Overture,從而獲得了提供雅虎關鍵詞廣告的技術服務的Overture的三項專利。

473371600121405695

▲Overture首席運營官吉尼.司徒登蒙德。

而今天,專利這一避冬糧草,又恰到好處地發揮了作用。幾乎是所有的互聯網巨頭,都對雅虎的專利糧草表示了興趣。

2012年,在facebook上市之際,雅虎在美國北加州聖荷西聯邦法院指控Facebook侵犯了其10項專利,涉及email實時通、廣告、隱私權和社交網絡等技術方面,並要求3倍的損失賠償。雅虎善用專利糧草,也是受到收入囊中的子公司Overture啟發。Overture在與Google的專利大戰中,曾狠狠地撈了一票。

2002年,Overture以專利US6269361控告Google侵權,Google當時忙於IPO上市,出於信息披露的必要性,Google與Overture達成和解協議,在2004年IPO上市前,Google以270萬股票換取專利授權和解。

而母公司Yahoo順帶著做了筆大買賣。Yahoo換得270萬股占1%的Google股權,約當時市值2.6億美元的非現金收入。

72546040961718558

▲雅虎總部

截止2011年數據,雅虎持有1100項專利,另外還有2661項專利正在申請之中,其中最有價值的當屬每點擊付費(pay-per-click)廣告專利。這項專利最初是由搜索引擎服務提供商Overture旗下公司GoTo.com申請。

Facebook IPO上市之際,Yahoo背後插一刀。Facebook與Yahoo通過提出專利授權要求或者通過支付Pre-IPO股份與達成和解。而Facebook的創始人小紮,在上市的路演錄像里面公開感謝雅虎,稱其是少年時代就使用的信息武器。Facebook官方媒體聲明聲稱,雙方通過協議,擁有專利互換權,知情人士披露,協議中的專利指的是兩家公司所有的專利。

這就給今日的雅虎售賣專利,尋求財務輔助埋下了伏筆。而買賣專利,是互聯網企業之間的充分必要舉措,阿里巴巴在赴美上市之前也花了大代價購買專利,而雅虎持有24%的阿里巴巴股份,以及超過1500項專利。

“一般來說,雅虎的專利質量已隨時間流逝下降。如果雅虎專註於拋售專利,那才會讓我感到吃驚,尤其是在當前雅虎自身難保的時候。”專利和IP收購咨詢公司Ocean Tomo執行董事邁克爾•弗里德曼(Michael Friedman)曾如此給雅虎稱骨算命,哀嘆雅虎風光不在。

砸鍋賣鐵:雅虎身家幾何?

在高峰期,雅虎市值曾達到800億美元,但時移勢易。2016年第一季度雅虎Q1季報顯示,雅虎第一季度營收為10.87億美元,低於去年同期的12.26億美元;第一季度歸屬於雅虎的凈虧損為9900萬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歸屬於雅虎的凈利潤為2100萬美元,收入和利潤繼續“雙降”。

641623489172072141

▲雅虎逐年下降的收益

雅虎砸鍋賣鐵,要挽回局面,首先兜售的是專利。

矽谷某律師事務所對雅虎知識產權估值高達100億美元。在雅虎出售專利的過程中,newyork post透露,包括私募投資公司在內的至少5家競購方一直在要求評估雅虎知識產權的價值。

雅虎擁有約6000件專利,覆蓋移動消息、數據挖掘、精準廣告等領域。

賣完專利還有不動產,消息披露,雅虎準備將近20萬平方土地出售給中國土豪樂視。

2006年7月,雅虎花費1億多美元買下這塊地,地址位於美國矽谷聖克拉拉研發園區。10年前,買下這塊48英畝的地塊,定位是建設雅虎未來的全球總部。

2015年年底,矽谷當地媒體披露雅虎欲出售該地塊,但隨即被雅虎董事會否認。無風不起浪,今天輪到雅虎的財務總監來澄清,雅虎確實需要通過砸鍋賣鐵來實現財務正能量。

現在與谷歌、蘋果的爭奪對手中又多了一家來自中國的公司——樂視。

586977594275887862

▲傳聞收購雅虎土地的中國“土豪”樂視創始人賈躍亭

美國時間5月2日晚,全球安卓社區Android Authority通過自身和Twitter平臺,以“傳雅虎出賣48.6英畝(約19.67平方米)地給新興科技公司樂視,此舉具有代表性顯示全球趨勢格局變化”為題,曝光了樂視競購雅虎未來全球總部一事。

除開專利老本、不動產總部之外,雅虎寄予眾望的是出售核心業務。此外,擺在雅虎女將執行長梅爾(Marissa Mayer)面前最燙手的山芋,即難以提升銷售及出脫的雅虎所持阿里巴巴集團260億美元股權。

在投資人壓力日增下,雅虎祭出轉型交易手段。已經聘請財務顧問,獨立董事也在探詢救援策略。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Group Inc.)、摩根大通集團(JPMorganChase & Co.)和PJT Partners Inc.將提供財務咨詢。

砸鍋賣鐵,雅虎究竟身價幾何?而追逐者蜂擁而至,最終將花落誰家?

門口野蠻人:無可奈何榮光去

正面臨壓力的雅虎當務之急是接觸潛在的企業與私募股權買家,但資方的入駐將極大地影響著雅虎的未來。包括威瑞森通訊公司(Verizon CommunicationsInc.)、康卡斯特公司(Comcast Corp.)和AT&T公司(AT&TInc.)等企業,以及貝恩資本(Bain CapitalPartners)、KKR & Co.和TPG等收購公司表達了收購意願,潛在首輪競標可能至少要等一個月。

曾是互聯網開路先鋒和巨頭的雅虎,發出信息披露,要求買家在4月18日截止日前給出報價,留給女掌門梅耶的時間並不多。

311676266830899429

▲梅耶爾在拉斯維加斯的國際電子消費展為雅虎站臺

將門口的野蠻人排排數,先來說說行業內的高科技公司谷歌和微軟。2008年,微軟擬並購雅虎,開出450億美元的報價,但終不能如願。谷歌倒是對雅虎垂涎已久,但由於反壟斷法的原因,可能不會報價買雅虎。

試圖透露收購雅虎資產跨界嘗試的,還有電信圈的巨頭Verizon。它在2015年以40億美元購得AOL。AOL名為美國在線,是著名的互聯網服務提供者,AOL如同一個小型的雅虎,如果電信巨頭Verizon拿下雅虎,抑或給雅虎的現有業務打一劑強心針。

雅虎22年的發展,通過免費搜索、免費郵件、免費內容服務引流,通過廣告實現盈利,在線廣告的模式成為後來者谷歌、百度、Facebook等互聯網公司模仿的對象。幾乎每一個巨頭賴以發家的路徑,都是雅虎跑在最前面。

283409624989628719

▲雅虎官網首頁

無可奈何榮光去,雅虎核心互聯網業務作價80億美元。《每日郵報》(Daily Mail)和時代公司(Time Inc)等媒體正在考慮報價。《每日郵報》的一位發言人告訴CNN財經頻道說,他們計劃競購雅虎。

雅虎貪多不爛的多元化業務,也吸引著擅長註入概念的興趣買家,諸如私募股權公司泛大西洋資本(General Atlantic)、TPG和KKR等多家企業。根據對沖基金Starboard Value研究,雅虎試圖以複雜的反向剝離來出清其手中的阿里巴巴股份。看上去,雅虎持有中國阿里巴巴和日本雅虎的股份,並不在這作價80億美元的核心互聯網出售業務之列。

回望2000年初的互聯網浪潮巔峰,雅虎市值飆升至2550億美元,中間值也一度被高估至800億美元。但由於門口的野蠻人和明星職業經理人如走馬觀花一樣變更,雅虎並沒有從互聯網泡沫中恢複過來。

雅虎的高管曾創下9年更換6任CEO的記錄,而女當家梅耶爾更享受“黃金降落傘”補償。若因雅虎被賣掉而離職,她將得到3700萬美元的“黃金降落傘”補償。如果雅虎不被賣,她被要求離職時將獲得1250萬美元。

相逢盡是分利人,扣去專利和房產,留在雅虎軀幹上的鮮活生命力還有多少?有評論人士認為,雅虎最多也就值340億美元,運營得比較好的雅虎日本和持有的中國阿里巴巴業務,或也就這個價值,換言之,雅虎核心業務一錢不值。

這話雖然說得有一點過,但無法挽留住雅虎英雄遲暮行將老死的現狀。

281936698783089415_副本

雅虎 業務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807

高通與魅族在專利上談崩,正式起訴魅族公司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24/156892.shtml

高通與魅族在專利上談崩,正式起訴魅族公司
楊博丞 楊博丞

高通與魅族在專利上談崩,正式起訴魅族公司

今年將變成專利申訴年。

i黑馬訊(楊博丞)6月24日消息,今日,高通公司宣布同魅族的專利授權談判失敗,已正式向北京知識產權法院起訴魅族公司,稱其侵犯3G和4G通信技術專利。

據悉,此前高通為了與魅族達成專利許可協議,其已向魅族發起多輪交涉,試圖通過談判與魅族達成協議。

而魅族方面始終未能與高通在前述整改方案條款的基礎上達成專利許可協議的意願。同時,魅族繼續不公平利用高通的創新來拓展其業務,並拒絕向高通支付專利使用費用。

高通法律事務總顧問唐·羅森博格表示,毫無疑問,高通的知識產權已被使用,但未獲得相應報酬。他還表示,魅族在未獲得許可的情況下使用這些技術,不僅違反法律,而且對那些尊重專利權的被許可廠商也造成了不公平。

高通聲稱,盡管“帶有誠意”地同魅族進行了談判,不希望用訴訟手段尋求解決方案,但無奈魅族在談判上“不帶有誠意”。

在宣布起訴魅族之前,高通近期已先後同海信、酷派、格里、聯想等簽署了移動通信技術相關的專利授權協議。

在更早的2015年第四季度,高通曾宣稱已經在中國簽署了60份移動通信技術相關的新專利授權協議,其中包括TCL、中興、華為等。

目前,針對專利技術的知識產權案明顯上升。

今年5月,華為曾發起對蘋果的專利案件起訴,這普遍反映出廠商們對於知識產權專利的重視。

高通 魅族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769

“專利大棒”舉起 高通在中國對魅族提起訴訟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3109.html

隨著國產手機份額市場上的進一步提升,作為基帶芯片制造和移動通信專利雙料老大的高通開始行動了。

2016年6月23日,聖叠戈 ——高通 Incorporated(下稱“高通”)宣布其已向北京知識產權法院提交對魅族的起訴狀。

高通請求法院判決高通向魅族提供的專利許可條件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的規定和高通所承擔的公平、合理和非歧視的許可義務。該起訴狀同時請求法院判決高通向魅族提供的專利許可條件,構成高通與魅族之間針對移動終端中所實施的高通中國基本專利的專利許可協議的基礎。前述高通中國基本專利包括與3G(WCDMA和CDMA2000)及4G(LTE)無線通信標準相關的專利。

高通方面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為了與魅族達成專利許可協議,高通始終秉持善意,向魅族發起了多輪交涉,試圖通過誠信談判與其達成協議。

高通提到,目前向魅族提供的專利許可協議的內容,與高通在2015年向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提交並得到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同意的整改方案的條款一致。雖然高通更希望無需付諸訴訟就能與魅族解決爭議,遺憾的是,魅族始終缺乏通過誠信談判與高通在前述整改方案條款的基礎上達成專利許可協議的意願。與此同時,魅族繼續不公平地利用高通的創新來拓展其業務,並拒絕向高通支付使用其有價值的技術的費用。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目前已有超過100家中國公司接受了上述整改方案條款,其中包括中國最大的幾家手機廠商。

據了解,去年年底,包括小米公司在內的幾家手機品牌廠商就相關專利與高通達成了協議。

第一財經記者聯系魅族方面,相關公關負責人表示,“我們一直在和高通保持接觸和談判,但是這件事沒有任何提前通知,還在確認中。”

市場調研機構Counterpoint的數據顯示,魅族在2016年第一季度實現了同比39%的銷量增長,外界也開始關註在高速增長的背後,魅族面臨的隱憂。

盡管魅族這麽多年從未在自家產品上使用過高通驍龍的SoC,但是實際上在高通的聲明中表示,魅族手機所使用基帶芯片支持的WCDMA以及CDMA2000的標準並沒有拿到高通的授權專利,這也是此次訴訟最大的問題點所在。

高通Incorporated執行副總裁、總法律顧問唐·羅森博格表示:“高通的技術是所有移動終端的核心組成部分。魅族選擇在未獲得許可的情況下使用這些技術,不僅違反法律,而且對那些誠信經營、尊重專利權的被許可廠商更是不公平的,最終必將損害移動生態系統和消費者的利益。”

“高通一直是中國的良好合作夥伴,樂於見到中國移動生態系統的蓬勃發展。中國智能手機廠商正在國內和全球市場中獲得成功,高通致力於助力中國廠商取得更大成果。高通期待著能夠繼續不斷提升對中國無線通信和半導體生態系統的投入和投資。”唐·羅森博格說。

事實上,專利問題一直是中國廠商國際化發展的門檻,此前也有多家中國手機企業已經因專利問題栽過跟頭。

有專家認為,高通、蘋果這類美國高科技企業,往往願意花上幾十年,持續進行資本和人力的投入,以打造基礎性的技術優勢。高通和英特爾代表了全球半導體的核心競爭力——硬件的專利高墻與制造能力;蘋果和谷歌則代表了智能手機的核心競爭優勢——高階的軟件操作系統(IOS和安卓)。這些底層的核心領域積累就像創新的土壤,是衡量一個國家能否成長出引領型企業的根本。

遺憾的是,相比於美國的巨無霸企業,中國的半導體行業與軟件操作系統領域,整體都非常落後。一個明顯的原因是,與動輒去納斯達克上市的互聯網企業或傭金豐厚的金融行業相比,這些基礎行業往往投資規模巨大,回報周期長,收益率也有限。

“以前量小的時候也許對方不會註意,但現在隨著市場份額的擴大,手機廠商應該提前做好準備。”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艷輝對記者表示,過去國內知識產權訴訟比較少,往好處講是消費者受益,其實是以傷害企業創新為代價,隨著中國內地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的完善,可以肯定未來內地知識產權保護的遊戲規則會向歐美靠攏,從這方面看,越早適應海外遊戲規則,未來就越容易應對市場的變局。

通信專家項立剛則認為,以前大家都認為反正在中國,我不出去就不怕,可能是這種思想,魅族才不和高通談,也不簽協議。但在尊重知識產權的大背景下,專利將會越來越受到企業的重視。他舉例稱,華為一年付3億美元專利費,在自己的技術積累下,收入和回報遠不止3億美元。對待專利問題,企業更應該以長遠眼光看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94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