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斯坦福高材生,用5毛錢買下210萬人的手機屏 | 每日黑馬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ject/2016/0104/153593.shtml
導讀 : 斯坦福畢業的施侃,2008年在矽谷創辦了數字廣告營銷公司AnG,2009年轉戰中國。在廣告行業摸爬滾打多年後,他開始進軍移動互聯網。
i黑馬 王奕1月4日報道
斯坦福畢業的施侃,2008年在矽谷創辦了數字廣告營銷公司AnG,2009年轉戰中國。在廣告行業摸爬滾打多年後,他開始進軍移動互聯網。
於是,從2B到2C,他創立了廣告鎖屏APP“招財狗”,兩端布局。招財狗相當於將用戶的屏保廣告位置買斷,並支付一定費用給用戶。
施侃試圖將“廣告主-媒體-受眾”的三角關系打破,剝離媒體,將廣告價值直接給受眾。
三角戀到你情我願
傳統的廣告鏈條是一個“三角”關系:媒體生產優質內容,吸引受眾,為了生存,夾雜一些廣告,以此獲利;廣告主在媒體上投放廣告,支付費用給媒體;受眾通過媒體看到廣告。
施侃認為,這是一個有悖論的三角畸形關系:既然受眾是最終產生廣告價值的終端,為什麽不給用戶付費?
他通過收集數據,發現一個互聯網用戶,每天被廣告轟炸的次數是500次,包括視頻、網頁、APP等各個渠道的廣告,鋪天蓋地。
而一個深度用戶,甚至能產生1000次的廣告轟炸。
“你是廣告價值的產生者,但卻從來沒得到錢,這是一個悖論”,施侃一直在思考,如何讓價值鏈回歸本質。
於是有了“招財狗”的構思。招財狗是一款鎖屏APP,每一張屏保都是一張廣告圖片。
施侃介紹,一個智能手機用戶每天解鎖的頻次,在200次以上。
說白了,招財狗買斷了用戶屏幕廣告,並支付一定廣告費。目前給用戶的金額是每日0.5元,如持續使用,每個月會增加一定金額。
今年4月份,產品開始研發。因為蘋果系統的封閉性,目前只有安卓手機可以使用。7月份開始推廣,據施侃公布的招財狗數據,目前下載量210萬,日活70萬。
“我並不刷下載量,這是真實數據”,施侃本是做廣告公司的,“招財狗”只是為日後廣告推廣多一個渠道,刷量對他沒有太多價值。
而這種做法也將原本的“廣告主-媒體-受眾”的三角關系被打破,形成“廣告主-受眾”的價值鏈條,“變成你情我願的事情,這才應該是一條正常、健康的廣告價值鏈條”,施侃稱。
買斷屏幕廣告
每天0.5元的收入,對用戶來說,安裝使用的動力有多大?
施侃有自己的考慮:一個月收入5千的人,如果在地上看見0.5元,都不見得會撿,因為他需要停步、彎腰、甚至用泥濘中把錢撿起來。如果直接給他0.5元,大部分是願意接受的。
招財狗實質就是一張屏保圖片,不需用戶多余操作,“相當於直接將0.5元塞到用戶手里”。
當然,用戶數據依然偏年輕,施侃分析招財狗的數據,註冊用戶多是35歲以下的互聯網用戶。
目前,市面上和招財狗類似的鎖屏應用還有幾款,但方式都不太一樣。有些APP是任務式的,比如鎖屏左劃就會下載,給用戶2元。
這樣模式的實質,和積分榜下載並無區別,是一個眾包刷量平臺,可能存在的問題是,會吸引一些專業的“薅羊毛”選手——下載APP,獲得2元後就將應用刪除。
這也是招財狗盡量避免出現的。
廣告的本質就是:廣而告之。因此招財狗的屏保廣告,只給品牌提供展示的位置,並不會提供鏈接直接導流。但如果對廣告感興趣,招財狗的APP內部有更深入的廣告鏈接。
據了解,二次點擊跳轉,會流失90%以上的流量。但施侃有自己的考慮。每個用戶一天200次點開手機屏幕,產品廣告輪流出現,一個產品的推薦次數也達到30到40次。
“一個產品出現30多次的展現,還沒有引起用戶的註意力,只能說明這不是該產品的用戶”,施侃稱。
目前,招財狗只作為AnG的一個渠道,暫未產生盈利。未來的盈利模式也較明晰——廣告主投放廣告產生的費用。這也意味著,APP的日活數越多,盈利空間越大。
未來,招財狗會進行社群化運營,增加用戶黏度。
2B比2C難?
從DSP廣告到招財狗,施侃相當於經歷了從2B到2C兩種不同商業模式的運營。
和業內“2C燒錢模式已終結,2B的春天要到來”的觀點不一樣的是,施侃認為2B的推廣和運營更難。
“以前2C需要燒錢推廣,是因為都是用戶的偽需求”,施侃認為, 2C的用戶基數龐大,如果你的產品能切中剛需,就能吸引用戶,獲客成本極低。
而2B的推廣很難,因為企業的決策非常理性、保守、謹慎,一個決策需溝通環節很多,緩慢低效。不像2C,只要好玩有趣,就有用戶。
另一方面,2B的公司發展都極為緩慢,從發展到上市,需要10到15年的時間,施侃稱:“而2C做得好的話,3年上市也不是問題”。
黑馬檔案
公司名稱:北京安與極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創始人:施侃
所屬行業:移動互聯網廣告
融資進度:A輪
說史160105以色列人的復國恐怖主義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6/01/05/%e8%aa%aa%e5%8f%b2160105/
說史160105
以色列人的復國恐怖主義
掌門執筆:天花亂說系列27
〈劇場:722 事件〉大衛王飯店爆炸案
1946 年7月22日耶路撒冷 最大型也是最豪華的旅店「大衛王飯店」遭到恐襲。 恐怖組織「伊爾貢 Irgun」 (意為 “國家軍事組織”)在旅店側廳地下室引爆五百磅炸藥, 炸毀了整個側廳, 造成91 人死亡 ,包括了英國人、猶太人和阿拉伯人.
恐襲目標當時由英國「巴勒斯坦託管地政府」 徵用, 作為政府機關辦事處和情報單位總部 . (死者中5名是 “軍情五處”人員, 其時MI6尚未成立.) 「722事件」的國際震撼力,無論在象徵和實際意義層面均勝過數十年後的911事件.***
722事件的過程極具戲劇性, 恐怖分子假扮成阿拉伯住客和北非裔員工混入飯店, 將裝置了炸彈的牛奶桶放進地下室,並且成功引爆. 伊爾貢在爆炸稍早時間以匿名電話 通知 “巴勒斯坦郵報” 和法國領事館, 警告飯店緊急疏散 ,但未獲正視和及時處理. (這恐怖組織夠專業嗎?)
伊爾貢頻頻出擊, 另一傑作是同年10月炸燬英國駐羅馬大使館 .
11月託管地政府 招募冷血殺手,組成反恐特種部隊 , 由戰功彪炳(獲十字勳章) 的愛爾蘭傘兵少校 Major R. Farran率領,清剿伊爾貢. Farran手段兇殘,濫殺無辜. 伊爾貢以炸彈郵件暗殺他, 誤中副車,殺了他的兄弟.
雙方刀來劍往,每逢組織成員遭到鞭打, 伊爾貢立即俘虜英兵,鞭打報復; 每逢組織成員遭到絞殺, 伊爾貢立即當街隨機狙殺英兵. 某次當局大規模判處組織成員死刑, 伊爾貢以炸彈攻擊 “英國軍官俱樂部” ,造成14人死亡, 同時突破阿卡監獄 ,救出同誌.
這麼高效能的恐怖組織可算是前無古人,後鮮來者了. 看官莫要誤會 穆斯林那麼厲害, 若果當年的阿拉伯人有這水準一半的組織行動能力,以色列人休想復國!
伊爾貢乃是「猶太復國主義 (ie錫安主義) 」 組織的激進支派 , 其領導人就是三十年後的 以色列總理和 政黨聯盟「利庫德集團」創辦人 貝京M Begin .***
〈歷史:以色列人的復國恐怖主義〉
英國政府於1917 年發表著名的「貝爾福宣言Belfour Declamation」 , 明確支持猶太復國主義 . 1920 年「國際聯盟」賦予英國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權 , 宣言寫進了託管協議. 其時猶太人對英國感恩戴德,五體投地.***
兩次大戰之間,波蘭和德國排猶形勢險惡, 歐洲猶太人大量移入巴地. 猶太移民財力強大,逐漸成為大地主和大僱主. 當地的阿拉伯人受壓反彈,暴力事件叠起,兩族積成水火. 猶太移民為求自保, 建立地下民兵組織「 哈加納Hagana」 ,*** 成為後來建國的行動和軍事核心, 以色列國父 本 -古里安D Ben Gourion 即其領袖.
阿族社會不滿狀況,向英治政府大力抗爭,要求限制移民.*** 抗爭持續升溫,終於爆發了 1936年阿族大暴動 . 暴亂連綿不絕,政府兵力不足, 暗中勾結哈加納以維持地方秩序. 這是政府和以族的蜜月期, 也是哈加納的實力養成期,對緊接而來的建國行動非常關鍵.
不料 1939年英國政策轉向,實施巴地移民限制, 此舉戲劇化地使到以族與政府頓起齟齬 . 二戰結束,納粹難民營倖存者紛紛湧進巴勒斯坦, 造成龐大難民潮 . 英治政府 無法擔,於是堅定地執行不人道的遣返政策 , 為此進一步與猶太人反目成仇 .***
1946 年伊爾貢策劃的「大衞王飯店爆作案」把復國恐怖主義推到高潮.*** 溫和派哈加納對 激進派伊爾貢的作為沒法容忍,進行取締, 造成了猶太人內部分裂,險些滑入內戰. 但伊爾貢作業使得大量阿拉伯人 (尤其是富裕階層)逃離巴地 ,對以色列建國帶來實質好處 , 所以也有說法認為 本-古里安和貝京幹的是 “一個紅臉, 一個黑臉” 的把戲.
另一方面, 恐怖作業令筋疲力盡的英國決心撤離巴地 , 拋出燙山芋,把問題國際化 . 1947聯合國大會按2/3決通過了 (註: 33國贊成,13反對,10棄權.) 「巴勒斯坦分治方案」 ***** , 分別建立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國家, 耶路撒冷城則交付國際共管.
此方案堪稱錫安主義的終極勝利! 阿拉伯國家集體斷然拒絕方案, 絕不承認以色列國,*** 成為漫長「以阿戰爭」的導火索. (內情請參閱《讀書劄記130313以色列史》.)
上述「猶太復國恐怖主義」是罕有的恐怖主義成功案例 . (因為建國大業輝,後人就忽略了它的恐怖主義特徵.)
〈拆局:戰略恐怖主義〉
以色列人的恐怖主義高度成功, 原因在於懂得區分作為戰術手段的恐怖作業和作為戰略綱領的心理戰法 . **** 他們在建國前夕斷然揚棄恐怖主義, 於是享受了它的好處而避開了它的禍害.*** (數十年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做法也如出一轍.)
恐怖主義的出發點 一般有二者, 首先是寃屈和復仇的義憤 (例如 安重根之刺殺 伊藤博文.); 再者是給予對手警告和壓制 , 終止或緩和其敵對政策或行動. (如上述伊爾貢的作為.) 前者近乎情緒反應; 後者則是戰術手段 .
但恐怖主義的戰略面 迥然不同, 旨在製造一種政治和社會氛圍, 令對手(包括政權和民眾)心理崩潰, 失去或放棄敵對和抗爭的意誌.***
歷史上戰略恐怖主義 源遠流長, “於古為烈”, 在跨域帝國誕生的時刻即已高度成熟和策略化. *** 屠城是最典型的作業, 集體迫害(包括放逐)則是較溫和的形式.
一般來說,敵對兩方中的弱者較易施行恐怖策略 , 原因是緊迫的情緒反應加上可供選擇的戰術手段不多 .*** 進入文明史之後,如有可能堂正地擊敗對手, 人類已不作興施行恐怖戰術, 避免後繼處理方面的困難. (如敵方可能殘酷報復或殊死抗爭, 又或難以統治.)
有時強者 也會施行恐怖策略 , 那是出於成本考量 (最佳例子是蒙古帝國.), 通常是征服者方面人力資源不足, 而征服對象卻幅員和人口過大過多. 這種情況下恐怖主義便是戰略主導的作業.
《耶路撒冷三千年Jerusalem :The Biography》(2013) Simon Montefiore
從一個木工看日本人的工匠精神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113/153746.shtml
導讀 : 中島喬治對樹木懷有一種敬仰,他對木材的研究已經到了一種出神入化的境界。
George Nakashima(中島喬治)是一位可以稱得上大師的創造者,一位真正的智者,是木手工藝者心中永遠的經典。
中島喬治是住在賓州的日裔美國人,大學念的是建築,年輕時候愛好藝術,上世紀30年代曾經到過巴黎。在那個現代藝術的黃金時代里,中島卻覺得那些無根的虛無里,沒有他要的東西。二戰之後,他突然選擇去做一個木藝家,他把這當一種無盡的禪修。
中島喬治對樹木懷有一種敬仰,他對木材的研究已經到了一種出神入化的境界。他寫的<樹之魂The Soul of a Tree> ,他可以通過看木材的紋路,就知道一棵樹的歷史,這好比算命先生給人看手相一樣,比如:這棵樹哪年遭受過水災,或者哪年遭受過風災等。
“我收來許多大木材,其實都是大樹,死了,或者因為開發給砍了下來,我不急著做些什麽,長年看著它們在雪里在雨里,它們自己會決定它們是什麽,我只是依它們意願,讓里面的靈魂再活過來。”
正因為對木材如此了解,他很懂得尊重每一塊材料,根據每一塊木材來做設計,通過鋸子、刨子成了一種探索與修煉的學習工具,將木材天然的美展現出來。
中島喬治許多著名的代表作品,木材完全自然地呈現著它原來的質態,大量大面積地完整地保留樹木的原來形狀,樹的年輪、樹癭,仿佛雕塑似地成了一張椅子的主要特征。他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刨光、拋光,但是,他從不在木材上使用油漆。 那些桌子和椅子,日後大量被仿制,歲月久遠之後,很少人知道原來是誰的創意,更不用提這隱含了一種什麽樣的心情和概念。
在生活里,對於真實的木制家具的想念,讓人心情低落。
木手工藝隨著人對樹的敬畏,已無可避免地在慢慢消逝。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易木世界 ,文中所述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
阿里首席技術官:我們遠遠低估了互聯網對人的影響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119/153873.shtml
導讀 : 技術把世界上兩個最重要的計算系統連在了一塊,一個是互聯網,一個是人的大腦。那麽互聯網作為一種火對於我們的影響,從長遠來看是被低估的。
在未來論壇上,阿里巴巴首席技術官王堅發表了主題演講,他從人,技術和產業等三個角度,闡述了對互聯網,數據和計算這三樣東西的理解。他認為這三樣東西對人類進程的影響意義深遠。同時他還指出人類應該把精力放在對人類意義深遠的問題上,比如,太陽、地球、以及未來,而非在思考怎樣讓人長命百歲。
以下為王堅現場演講口述,經i黑馬 編輯整理。
我這幾年其實就接觸了三個東西:互聯網,數據和計算。我想從三個角度來談談對這三個東西的理解:人的角度,技術的角度和產業的角度。
人的角度
今天大家對於互聯網短期的期望高過對它長期的期望,互聯網對人類長期影響,有一個東西可以跟它相比,就是人類對火的使用。大家可能低估了,甚至是忽視了吃熟食對人類的影響。那麽互聯網作為一種火對於我們的影響,從長遠來看是被低估的。這是從人的角度對互聯網的理解。
如果在人類發展史上有一個事件可以與數據相比的話,在互聯網的時候理解到數據是一個新的東西,我覺得可能跟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相比,突然發現在地球上還有一個新的世界,其實你可以探索很多年很多年,所以這是對數據的理解。
對計算的理解,從人的角度,看整個發明的過程,不亞於蒸汽機的發現,大家突然發現,人的能力可以被這麽的放大,可以遠遠超出我們自身肌肉的能力、大腦的能力。
技術的角度
談到科學,如果把互聯網、數據和計算這些東西加起來,在整個科學發展史上,在技術發展史上是非常了不起的,它們改變了我們的想法。我想這三個事情加起來的作用可能跟這三個東西相比。
第一個東西是望遠鏡。其實人類是不知道世界是怎麽樣的,直到有了望遠鏡才知道世界是長得這樣的。
第二個很重要的東西就是顯微鏡。互聯網的出現、技術的出現、計算的出現,就像當年第一次有了顯微鏡,看到原來肉眼看不到的活生生的微觀世界。那些傳統行業里面沒有生命、沒有價值、沒有意義的東西,在互聯網的作用下,在鼠標點擊後變成了人類活動的一部分。
第三個很重要的東西是雷達,在二戰前後,人類最大的一個發明就是雷達。它唯一的作用就是讓你比別人早知道一件事情發生三分鐘還是五分鐘。如果沒有雷達,英國不知道怎麽守英吉利海峽,沒有雷達,美國也不知道怎麽在太平洋贏得戰爭。
所以今天我們來看互聯網、數據、計算的時候,它起的作用,就跟人類發展史上望遠鏡、顯微鏡、雷達的作用一樣。
產業的角度
如果從產業角度看互聯網,互聯網變成了人類或者整個社會經濟、教育等方面最重要的基礎設施。它的重要性就像最早開始的時候,人類在兩個村子之間修一條路,而使得有了我們所有的機會,就像最早有船可以把兩個大陸連在一起,所以從產業角度互聯網作為一個基礎設施,使得改變了我們任何一個東西。
所以今天互聯網這個基礎設施,比人類歷史上任何一個基礎設施的影響力都要大。過去人類一百多年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設施就是電力。可現在,在外面找到網絡比找到插頭更容易,這就產業的更叠。
從產業角度看數據是什麽?在此以前,人類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是自然資源,從土地到石油到礦產。當互聯網出現以後,當數據在以人類歷史上沒有過的速度沈澱的時候,數據變成了人類非常重要的生產資料,這給了我們一個巨大的機會。更重要的,當有了這個基礎設施、有了生產資料以後,計算就能夠像蒸汽機一樣使你能夠產生價值。數據和計算對科學以及產業的影響是深遠的。
一點感想
剛剛談到創新,為什麽叫創新?這是非常奇怪的。我們的挑戰是什麽?要解決人類什麽問題?其實我們是在看別人做什麽而做什麽,這是我去CES最大的感受,我們今天講的創新,里面所有的事情在很多年以前,在世界上別的地方就發生過。今天講的所有虛擬現實的東西都是20多年以前我在學校做的事情。人工智能,50年代就在講,今天講得機器人,在20、30年代就有公司在做,如今已經做出來可以抽煙的機器人了。
其實今天我們沒有太多好的想法,我們只是有很多好的技術去實現很多年以前的想法,卻沒有花時間去想想有哪些是目前根本還不存在的事情。
技術把世界上兩個最重要的計算系統連在了一塊,一個是互聯網,一個是人的大腦。我不希望人類因為科學的發明而長命百歲,人壽命到了就應該去另外一個世界,去享受那個世界。我們應該回答的問題是,當太陽沒有的時候,地球還存不存在?地球不存在的時候,我們的這些人到哪里去了?不是個體的人,是作為人到哪里去了?
說史160229日本人的戰俘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6/02/29/5674/
前年戍月支,城下沒全師。
說史160229
日本人的戰俘
掌門執筆:天花亂說系列28
1941年12月7日「偷襲珍珠港」掀開了「太平洋戰爭」的序幕. 蓄勢而發的日軍狂風掃落葉,一周後殲滅駐 馬來西亞(英國殖民地) 的英國小型艦隊. 同月關島和 香港淪. 1942年1月日軍攻佔 馬尼拉和 婆羅洲; 2月新架坡,蘇門答臘; 3月雅加達,仰光,爪哇. 同月美國遠東軍司令 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奉令撤出菲律賓,退往澳洲, 去時誓言 “I shall return.”.
日軍勢如破竹,所向披靡, 特別是以不到敵方一半的兵力,穿越馬來半島熱帶叢林強襲新架坡,迫使七萬英軍投降, 連邱吉爾也這樣評論:「日軍的迅猛, 技巧和力量都超出我們的預期. 」 西方人嚴重低估日軍的作戰能力, 超級種族主義者 希特拉甚至對劣等人種的盟友, 竟可輕取日耳曼同種的敵人,而感到痛心.
日本人並非強在軍備, 在他們自已看來是強在「精神」. 那是東方淳樸堅毅的 “大和魂”優於西方 荏弱萎靡的 “物質主義”和 “利已主義”的明證.*** 然則這無以尚之的「軍魂」既體現於奮擊取勝之際, 也理應體現於不濟敗亡之時.
〈劇場:寧為玉碎〉
美軍既強於裝備,精神看來也不差. 1942年5月珊瑚海戰役險勝, 但已足夠粉碎日軍進佔整個 新畿內亞的計劃,扼止其前進步伐, 也粉碎了 “皇軍不敗”的神話. 1943年初美軍開始反攻,日軍被逐出新畿內亞, 瓜達卡納島Guadalcanal之役日軍慘敗,折員25000人,是時候考驗皇軍的魂魄了.
主客逆轉,果爾更突顯出日本人精神之頑強, 日軍逐島固守,美軍只得逐島掃蕩, 戰況極盡慘烈之能事.*** 1943年5月阿留申群島之役, 守軍2351人戰死,只有28人投降, 陣亡對投降比率84 :1, 淒厲情狀使西方極其震撼. 這還不是皇軍的最顛峯演出, 其後北緬甸之役比率120 :1, 被俘者只因昏迷或重傷而未及陣亡. 簡單地說,全師「玉碎」, 大和軍魂確實非常之得人驚.
相較之下,盟軍的陣亡對投降比率1 :4 (考慮到星架坡英軍不戰而降,對表面數據有所扭曲.), 也令到日方大惑不解,世上何以有這般怯懦的軍人?
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日本艦隊覆滅, 成為戰爭的決定性轉捩點,此後皇軍魂飛魄散. 44年7月塞班島Saipan易手; 10月菲律賓雷特Leyte灣戰役據信是史上最大型海戰, 這次是整個日本海軍覆滅,勝負已定. 45年3月收復馬尼拉; 5月英軍收復仰光.
6月沖繩經過三個月激戰後陷落. 此役日軍陣亡11萬人,總指揮官自殺; 美軍也陣亡1.3萬人,雙方死傷數字都冠於全個戰爭. 美軍兵臨城下,日本旦夕亡國, 此刻雙方畏懼的是,日本會否 “一億總玉碎”? “幸而”在8月美軍投下(上個月剛研發成功的) 兩枚原子彈後,天皇於14日宣告投降,太平洋戰爭結束.
得悉敗戰,日本軍官自殺者約350人.*** 在整個二戰中,日本6M人參軍,3.5M不歸. 「劍與櫻花武士魂」, 按照一般解說,高陣亡率源於激昂而又浪漫的戰鬥精神, 真的是這樣嗎?
〈sense :劍與櫻的背後〉
從人類學的觀點看,戰爭是不折不扣的習俗行為. 農耕民族的作戰目的是守地, 因而其榮譽法則是「寧為玉碎」; 遊牧和航海民族作戰誌在掠奪,不成則撤走( “ I shall return” 何等灑脫.), 撤走不成則投降,為何要戰死?**** (西方部隊在死亡率超出三成而又勝負已決的情況下, 指揮官反倒有投降的責任,以保存餘下士兵的性命.*** 這豈非也是一種 “高尚的精神” 嗎?)
日軍之寧死不降,首先反映出農耕民的心態和價值觀. 引伸之,投降令到家人、家族和祖宗蒙羞,這又大於個人的生死榮辱.*** 西人戰俘會 “合理地” 要求寄信回家報平安,這又使日本人為之齒冷….. 這般無恥還算是軍人嗎?
其次,「宿命論」深埋日本人的潛意識之中. 在“宿命的對決” 中兩雄必有一死,就像 宮本武藏和 佐佐木小次郎那樣, 這既是無可逃避,也是無比光榮的命運. 日本軍政高層並非不知與美國開戰毫無勝算, 而是 “知其不可而為之”.*** 這是日本的宿命,也是軍人的宿命. (我的偶象,這場戰爭名將 山本五十六 的銘言: “男兒當常與戰場永存.” 他的意義其實是 “男兒當死於戰場”.)
還有一種想法導致玉碎,那就是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投降會受到敵人的羞辱和虐待. 他們有所不知,西方的軍官作興向比自已高位階的戰俘敬禮, 這篤定是一種高尚的精神.
一切都是為了 “不可遭人輕賤”,尤其是萬萬不能被同儕鄙視, 反正茍且偷生日後也做不了人,倒不如現在死了較好. 此外,遭社會輕賤固然會蒙羞,連遭敵人看輕也不堪忍受. 這種極端的追求身份認同,就是《菊花與刀》所說的「羞恥文化」.****
自已投降與否決定了對待投降者,即戰俘,的態度.*** 日軍虐待戰俘之苛酷,去到令人髮指的地步.
〈自虐者虐人〉
總計共36000英美戰俘死於集中營,佔戰俘總數1/4. 最慘絕人寰的是強徵人伕趕急興建從泰國入緬甸的鐵路, 共六萬人死於溝壑,包括當地民工和15000名英澳戰俘.
為何要虐待戰俘? 就算不考慮人道主義, 戰俘也是勞動力,也是一種有用的資材. 虐俘主要是出於輕賤心態, 不死而降的軍人怎算是軍人?甚至算不上是人. 這是一種「義憤」心理,對待戰俘理該有如禽畜….. 所以 “發明”了那個可怕的拘禁籠子.
虐俘者還潛藏著一種心態,被派監督戰俘營的多是軍中的失意人. 他們被調離前線或要職,無論是出於能力低下,抑或派系傾輒, 心中都抑鬱難當,於是洩憤於俘虜身上.***
那麼, 自己“不幸”當了戰俘又如何?
〈哀莫大於心死〉
他們覺得人生經已完結,而且是極不光彩的完結. 對他們來說,錯失了光榮戰死或自殺的時機, 蒙上汙名而茍存世上,這比死亡更為痛苦.***
日本戰俘的心情是極度麻木, 就像行屍走肉一樣. 他們之間連話也不想說, 更不會計畫搗亂或越獄. (這與西方的戰爭文化成為強然反差, 跟據Hollywood電影,西方戰俘們總是很齊心地搗亂或越獄.) 他們異常馴良和合作,與戰場上的表現兩極化, 這也大出西人意料之外.
《日本史A History of Japan:From Stone Age to Superpower》Kenneth Henshall (1999)
谷歌和希拉里之間究竟有沒有見不得人的勾當?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6102.html
美國總統明星候選人康威(Conway)在競選中通過搜索引擎收集用戶搜索數據、了解選民關心的問題,並通過展示自己的正面信息給選民“洗腦”,成功拉到了千萬選票。這一出現在《紙牌屋》第四季中的劇情,如今似乎有了現實版。
名為SourceFed的獨立媒體6月9日爆料稱,將“Do not be evil(不作惡)”作為口號的谷歌涉嫌與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希拉里·克林頓(Hillary Clinton)的政黨、財團勾結,操縱搜索結果,讓人們只看得到她的正面報道。
特朗普(Donald Trump)隨後也來插了一腳,用“無恥”、“非常不誠實”等言辭表達了對於谷歌涉嫌操縱搜索結果的憤怒。
“我們的自動填充算法在與人名聯系時,不會呈現具有攻擊性或詆毀性的預測性查詢內容。”谷歌6月12日發給《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的聲明與其公開表態基本一致,“谷歌的關鍵詞自動完成功能沒有傾向於任何候選人,相反的看法誤解了關鍵詞自動完成功能的工作方式。”
那麽,谷歌究竟有沒有“作惡”?
憑什麽質疑谷歌
SourceFed在爆料視頻中稱,在谷歌、雅虎和必應上搜索與希拉里相關的關鍵詞時,谷歌彈出的自動聯想詞與雅虎、必應大相徑庭。谷歌傾向於呈現對希拉里有利的詞,而後兩者則根據熱門程度跳出了對希拉里不利的聯想詞。
SourceFed還作了演示:在谷歌搜索欄上輸入“HillaryClinton cri”,自動跳出的聯想詞是“HillaryClinton crime reform(希拉里+刑法改革)”、“HillaryClinton crisis(希拉里+危機)”和“HillaryClintoncrime bill 1994(希拉里+刑法法案1994)”;在雅虎和必應上鍵入相同詞語時,顯示出的自動聯想詞則都與“HillaryClinton crimes(希拉里+罪名)”相關。
另外,在谷歌上輸入“HillaryClinton ind”時,顯示的是“HillaryClinton India(希拉里+印度)”及“HillaryClinton Indiana(希拉里+印第安納)”等詞,而不是與希拉里2015年擔任國務卿時的“電郵門”相關的熱搜詞“HillaryClinton indictment(希拉里+指控)”。
SourceFed還搜索了2016美國大選另兩名候選人桑德斯和特朗普作為對比,當在谷歌上鍵入“bernie sanders soc”及“donald trump rac”時,彈出的自動聯想詞分別是“bernie sanders socialist(桑德斯+社會主義者)”和“donald trump racist(特朗普+種族主義者)”,結果與雅虎、必應一致。
一般情況下,搜索引擎的搜索結果主要基於網友對於關鍵詞的搜索次數,次數越多越可能成為自動聯想詞,可谷歌的聯想詞並未推薦不利於希拉里的高流量關鍵詞。SourceFed查詢谷歌的統計數據發現,相對於谷歌顯示的聯想詞, indictment的搜索量遠遠大於Indiana和Indian。
SourceFed借此認為谷歌存在操縱搜索結果支持希拉里的嫌疑。
谷歌有沒有“作惡”
對於SourceFed的指控,谷歌在聲明中表示,自動完成功能中顯示的關鍵詞不會包含具有攻擊性、侮辱性的詞匯,而“crime(犯罪)”屬於具有攻擊性的詞匯。此外,搜索聯想的最終顯示會基於多種影響因素,包括用戶的搜索歷史和位置,而不僅僅是搜索流量。
谷歌負責搜索功能的產品副總裁耶霍舒亞(Tamar Yehoshua)在博客中表示:“谷歌的自動填充文本算法在設計時就避免了與人名同時出現時推薦帶有攻擊或者侮辱性的詞匯。這項過濾操作不是針對某一個人的,對所有人都是如此。”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6月12日在中國境內在google.com.hk上嘗試輸入上述提到的幾個關鍵詞時,得到的結果與SourceFed並不完全相同。
當本報記者在谷歌上輸入“HillaryClinton ind”時,“HillaryClinton indicted(希拉里+被指控)”被排在了第三位,即“印度”和“印第安納”之後;輸入“HillaryClinton cri”時,聯想詞中也有“HillaryClinton crimes”和“HillaryClinton criticism”(希拉里+批評),雖然次序排在正面聯想詞的後面,但並未隱藏。
網友在美國加州測試的結果顯示,“cri"與"ind"的聯想詞出現了crimes和indicted
本報記者又嘗試搜索了一些詞,比如鍵入“Hillaryclinton e”時,得到的聯想詞是“Hillaryclinton election(希拉里+大選)”和“Hillaryclinton emails(希拉里+郵件)”,即此前的郵件門事件,這也是公眾關註的熱搜詞。
從更廣泛搜索詞彈出的更多不一致的聯想詞來看,自動聯想詞確實是因地而異,畢竟不同地域的網民關註的話題並不相同。因此,SourceFed的指控並非沒有道理,卻也存在“以偏概全”的嫌疑。
谷歌的資深高級工程師庫茨(Matt Cutts)也在社交網站上回應稱,SourceFed的指責是“低級錯誤”。他指出,大部分用戶在搜索時鍵入的都是“Hillary…”,而非“Hillary Clinton…”。當搜索“Hillary in”時,就會出現“Hillary indictment”的自動聯想。
數字營銷公司OutSpoken的CEO德賴斯代爾也撰文力挺谷歌。他指出,如果在谷歌搜索“Donald Trump ra”也不會出現任何關於“rape(強暴)”的聯想詞,最多的建議是“rally(集會)”。事實上,特朗普曾被曝在離婚期間涉嫌強暴妻子,去年搜索“Donald Trump rape”的網友顯然更多。
“谷歌比我們人類自己還要了解我們。”德賴斯代爾這樣對媒體說道。因此,指控谷歌試圖隱藏希拉里負面的信息以支持其競選的指控並不成立。對比而言,必應和雅虎並沒有像谷歌這樣複雜和智能的算法。它們更多的還是在字面上來理解人們的搜索,因此才會出現詆毀希拉里的搜索結果。
共和黨很怕谷歌?
谷歌的聲明和業內人士的觀點足以揭示所有真相嗎?似乎也不盡然。
谷歌被指通過搜索服務支持希拉里早已不是第一次。2015年10月30日,美國《赫芬頓郵報》就曾報道過“維基解密”創始人阿桑奇(Julian Assange)稱谷歌是希拉里的“秘密武器”一文。
阿桑奇爆料稱,由谷歌執行董事長施密特(Eric Schmidt)資助的一家神秘初創公司The Groundwork就是為希拉里提供競選咨詢服務的。根據美國商業新聞網站Quartz的說法,The Groundwork正在為希拉里的2016年大選建造數字化基礎設施,鋪設個性化、由數據引導的大選基礎,就像當初為奧巴馬2012年的競選所做的一樣。
《赫芬頓郵報》報道稱,谷歌與奧巴馬政府的聯系此前也十分緊密,不少谷歌前雇員都在奧巴馬政府的團隊中擔任要職。比如,奧巴馬任命的美國首席技術官梅甘·史密斯(Megan Smith)、美國專利局局長米歇爾·李(Michelle Lee)都來自谷歌。希拉里競選團隊的首席技術官斯蒂芬妮·漢農(Stephanie Hannon)也同樣來自谷歌。
事實上,由於過去谷歌和民主黨人之間的緊密紐帶,共和黨人一直懷疑谷歌會插手這次總統大選,比如通過微調算法來增加希拉里·克林頓的支持率。
當然,SourceFed和阿桑奇也並非首先指出搜索算法會影響選票的人。哈佛法學院的教授齊特林(Jonathan Zittrain)還專門對“通過優化搜索結果或新聞,谷歌或臉書將會改變搖擺選民的態度進而影響大選結果”這一議題做了研究。
美國《財富》雜誌去年刊登的一份調查顯示,有偏向性的搜索排名可能改變超過20%猶豫不決的選民的態度。報道稱,如果谷歌向用戶展示更多關於某位候選人的積極結果,很可能讓用戶對該候選人產生更好的印象。
路透和益普索6月11日公布的最新民調顯示,在這場白宮大戰中,希拉里目前的支持率比特朗普領先11個百分點。上周一至周五,有46%的投票者支持希拉里,而只有34.8%的選民支持特朗普,另有19.2%的人支持其他候選人。
在美國人的眼里,無人駕駛有多安全?
前不久一輛特斯拉在無人駕駛狀態下和卡車發生致命相撞的事故令特斯拉的安全性受到質疑,也由此引發了人類對無人駕駛技術的再考量。 被認為很快就要普及的無人駕駛技術安全嗎?人類可以把自己的生死交托給機器人嗎?
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Elon Musk)在今年6月時曾預測自動駕駛會在2018年實現。美國著名智庫蘭德公司信息技術科學家卡爾拉(Nidhi Kalra)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說,自動駕駛在未來5~6 年內應該會實現。“如果自動駕駛在10年之內還未實現我會非常吃驚。” 卡爾拉表示。
目前,除了特斯拉推出的自動駕駛技術外,其他主流汽車生產商,比如通用、奔馳等都承諾在未來幾年內推出自動駕駛。美國已經有四個州將自動駕駛汽車合法化,另外還有13個州也在考慮類似的法律。在美國汽車業的重鎮密歇根,豐田公司4月份就與密歇根大學展開了合作,建立了自動駕駛汽車研究基地, 共同研究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從而提升自動駕駛技術。福特正在試驗的自動駕駛汽車將是同類產品最大的, 更不用提Google 的自動駕駛汽車已經在矽谷行使140萬英里了。
美國交通部長福克斯(Anthony Foxx) 在1月份的北美汽車展上宣布,將在10年內投入40億美金,用語提升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究。2月, 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 表示,同意將電腦視為無人駕駛汽車的司機,這對那些正在研發沒有方向盤的自動駕駛汽車的公司來說無疑是利好。
那麽無人駕駛技術安全嗎?可以依靠嗎?很多權威媒體的答案都是“Yes”。
計算機是更好的司機
《時代》雜誌在3月份的封面文章中認為無人駕駛更優越,計算機會是更好的司機。計算機能夠更好地觀察其他司機,更好的穩定速度也會實現更加節能的駕駛。除此之外,它還能更好地處理包括路況、天氣、衛星定位系統在內的各種數據。而且計算機不會被孩子或配偶分心, 也不會被無禮超車的司機激怒。 最關鍵的是,計算機不會去發短信、玩遊戲,連眨眼睛也不會,還能除非接到指令的計算機永遠不會打瞌睡。
在美國,每年有600萬起嚴重車禍,大約3.3萬美國人喪生,200多萬人受傷。根據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的數據,94%的車禍都是由於司機的錯誤造成的。而在Google 自動駕駛汽車140萬英里的行使中,只發生了17起事故,大多還是其他人類駕駛的車輛造成的。
根據美國的非營利組織伊諾交通中心在2013年的一項研究,僅僅將10%的美國汽車轉換成自動駕駛將會讓每年的交通事故減少21.1萬起,讓1100人免於喪生;因為人類的失誤而產生的損失將會降低255億美元;未來如果自動駕駛的比例能夠達到90%,每年將能避免420萬起車禍,拯救2.17萬人的生命。
但是特斯拉的致命車禍讓自動駕駛的美好前景出現了疑問。
5月7日,布朗(Joshua Brown)在利用特斯拉的自動駕駛模式行駛中發生車禍。特斯拉在隨後的聲明中指出,在陽光非常刺眼的情況下,自動系統的攝像頭和傳感器以及司機都沒有發現這臺白色貨車,所以未能剎車。根據布朗以前在Youtube上炫耀特斯拉不需要司機駕駛的錄像,他很有可能並沒有遵照特斯拉自動駕駛系統對司機註意駕駛的要求, 而把特斯拉的自動駕駛功能當作完全的自動駕駛系統。但特斯拉並不是完全的自動駕駛,它需要在出現情況時司機能夠馬上重新控制車子。馬斯克也屢次強調,應該由司機而不是汽車的自動駕駛系統來承擔事故責任。
“特斯拉還處在最初的輔助自動駕駛階段。”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工程師施拉多弗(Steven Shladover)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說,“現在最危險的就是人們以為這些輔助駕駛系統擁有完全駕駛的功能, 而實際上它並沒有。”
從理論上講作為人類司機的輔助自動駕駛,它是安全的。但是從現實的角度來講,人們以為有個自動駕駛裝置就會放松警惕,在車上看電視、 讀書或者睡覺。 即使司機沒有做別的, 也容易覺得無聊從而註意力不集中。
特斯拉和Google 在無人駕駛方面采取了不同的方法。特斯拉率先推出需要司機全程註意的自動駕駛輔助功能,並已經投入實際應用。 而Google 汽車根本不期待司機參與駕駛,而選擇承擔全部責任。“Google汽車有這樣的能力,但是還沒有準備好推廣。”卡爾拉說,“特斯拉功能稍微欠缺,但是在市場中已經可以應用。”
不過,不管是特斯拉的輔助駕駛功能,還是Google 的自動駕駛都還處於初級階段。
根據大西洋月刊的報道, Google基本上創造了一個虛擬的城市地圖,自動駕駛汽車知道街道上完全是空的時候的樣子,從而相應地去判斷行人和物體出現時的情況。Google 自動駕駛團隊的地圖總監表示:“我們會告訴它紅綠燈離地面有多高,馬路的確切位置,這樣Google car 就會知道不要去哪里。我們甚至包含了限速這樣無法看到的信息。”
但是,無人駕駛汽車現有的電流傳感器和處理系統,在沒有這種詳盡地圖的情況下可能不會那麽平穩地駕駛。根據上述文章,Google 到目前為止僅僅制作了2000英里這樣的地圖,而美國的公路總長是400萬英里。
“汽車業和媒體過分炒作了自動駕駛汽車。”施拉多弗表示,“簡單的道路相遇對計算機來說是巨大的挑戰,完全自動駕駛,比如汽車送孩子上下學等在任何情況下完全自動的無人駕駛技術還要在幾十年之後才能實現。”
安全性僅靠測試不能下結論
針對上文提到2013年所做的自動駕駛減少車禍的研究,卡爾拉認為這個研究是有價值的,有理由相信一個設計良好的自動駕駛汽車會大幅減少撞車的可能性。 但是要真正證明一輛車的安全性是非常困難的 。僅僅是測試還不能下結論, 還需要很多很多的實踐和數據。
“ 無人駕駛是有可能比人類司機安全,人會被各種各樣的事情分散註意力,而計算機不會這樣,”卡爾拉對第一財經稱,“但問題是計算機會不會犯一些人類不會犯的錯誤,比如計算機不能分辨兩個物體的不同,但人類可以。這類研究沒有將計算機有可能會犯的錯誤統計在內。”
而特斯拉在聲明中指出其自駕系統行使超過 1.3億英里後,這是第一起死亡車禍。和其他死亡車禍數據相比,美國平均每行駛 9400 萬英里就有一起死亡車禍,全球則為6000 萬英里。卡爾拉認為這種對比數據在統計學上沒有意義。
汽車制造商現在所面臨的另一個困難是大雨和大雪這類極端天氣下計算機的處理能力。
“Google 和特斯拉的大部分自動駕駛測試都在加州、內華達、德克薩斯等幹旱少雨的地方。”卡爾拉說,“許多探視器在大雨大霧中不能正常工作,他們沒有在極端天氣下自動駕駛表現的數據。”
不過自動駕駛技術是一項極具前景的技術, 它的到來似乎是無可避免。
“ 在未來十年內,我們會看到很多在特定條件和應用程序下使用自動駕駛汽車的情況。” 施拉多弗說,“ 比如低速的校園班車以及在高速特定車道上的自動駕駛都是可行的,而且也許是不可避免的。”
死傷近300人的土耳其襲警案 庫工黨武裝承認系其制造
8月19日,據新華社消息,庫爾德工人黨武裝通過其網站宣布,該組織制造了18日發生在土耳其東部的汽車炸彈襲警事件。
土東部埃拉澤省埃拉澤市警察總部18日上午遭遇汽車炸彈襲擊,造成3名警察死亡、包括85名警察在內的217人受傷。土內政部長阿拉19日對媒體表示,警方最新調查表明,發動襲擊者為土耳其人,其通過引爆一輛裝有炸藥的小巴士制造了襲擊。
當地時間8月18日,土耳其埃拉澤省發生汽車炸彈襲擊事件的現場。(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據土耳其媒體報道,埃拉澤市數千名居民19日走上街頭,抗議庫爾德工人黨武裝分子制造恐怖襲擊。
17日晚至18日,土耳其東部凡省、埃拉澤省、比特利斯省接連發生針對警察和軍人的炸彈襲擊,已導致12人死亡、近300人受傷。土總統埃爾多安18日召開緊急安全會議,討論應對庫爾德工人黨武裝頻繁制造襲擊的措施。
庫爾德工人黨武裝人員進行軍事訓練。(資料圖來源:新華社)
庫爾德工人黨成立於1979年,試圖通過武力建立獨立國家,現已被土耳其、美國和歐盟視為恐怖組織。土耳其政府從2012年開始推動與庫爾德工人黨的和平談判,但隨著執政的正義與發展黨在去年的選舉中失利,和平進程陷入停滯。去年7月以來,庫爾德工人黨武裝頻頻制造針對土耳其軍警的襲擊事件。
一個在德難民的心聲:想過普通人的生活
對於大量湧入歐洲和正在前往歐洲路上的敘利亞和伊拉克難民來說,能夠抵達歐洲已經拼盡全力,難民申請得到批準更是涉險過關,而那些最終能夠融入歐洲社會的,幾乎是得到了命運的眷顧。
“他們不會教你怎麽從零開始新的生活,你也學不到如何為了在一個新的地方生活而拋下過去的一切,包括你的家庭、工作、朋友、社區。在這個新的地方沒人認識你,你也不認識任何人。”來自敘利亞的23歲的法拉赫(Sami Farah)到德國1年多後,已經把柏林視為自己再次紮根的地方,但他對自己最初來到德國時的境況記憶猶新。
法拉赫只是去年進入德國的100萬難民中的一個,但他是幸運的。
法拉赫在柏林幹著洗碗工作
力保非法滯留難民遣返
去年9月,德國向難民敞開邊境大門。德國總理默克爾在德國人面前說,“我們能做到”(we can do it)。於是,過去1年里,從敘利亞、伊拉克、阿富汗、北非和巴爾幹地區進入德國的難民超過100萬人。
但1年過去,一直拒絕為難民數量設置上限的默克爾也表態要減少難民數量,而且今年也首次在其領導的基民盟支持率下跌的背景下,承認自己一直堅持的難民政策存在錯誤。默克爾15日表示,德國需要舉國之力確保避難申請未獲批準的非法難民悉數遣返。
隨著歐盟與土耳其之間難民協議發揮作用,通過土耳其進入歐洲、尤其是德國的難民數量迅速減少。今年上半年有22萬難進入德國,1月有9.2萬,到了7月數量下降到1.6萬。但目前也有22萬非法難民需要被遣返,其中德國政府因為這些非法滯留的難民的故鄉正在飽受戰亂而對其中的17萬人采取了容忍態度。從遣返人數上看,2015年德國遣返了2萬人,但今年上半年就遣返了1.3萬人。
“有時候你需要在國家醫療和社會事務辦公室前排上10小時的隊,而一些保安和工作人員會用有損人格的方式對待你。”法拉赫抱怨道。
盡管從統計數字來看,去年年底以來,進入德國的難民數量從峰值一路減少,但是提交難民申請的數量則不斷增加。
盡管德國聯邦移民與難民局從2015年初至今增設了3倍以上的人手,雇員數量從2300人增加到8000人,且統計顯示,該機構處理的難民申請逐月遞增,在今年前7個月就批準了33萬的難民申請,數量是去年同期的146%。但是,仍然有將近53萬份難民申請被積壓,官方預計難民局無法在年底前處理完這麽多的難民申請。
喜歡與難民合照的默克爾
就業規模接納有限
來德國之前,法拉赫在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學習音樂治療,立誌成為一名音樂治療師。這是一種在20世紀50年代從歐美興起的職業,現在已經廣泛運用在醫療、教育和社會工作中。
相比其他遠渡重洋而來的難民,會講德語和受過高等教育是法拉赫的優勢,但即便如此,移民部門並沒有給他正式的難民身份,而是為期1年的居住權,同時得到政府部分補貼。
德國當局對他工作申請的批複也讓法拉赫等了足足5個月。在社會活動組織“為難民尋找工作”(Jobs 4 refugees)的幫助下,法拉赫得到了在酒店後廚洗盤子的工作。
當然,相對於其他難民來說,法拉赫已經非常幸運。
為了給更多像法拉赫這樣的難民提供工作,目前已經有超過100家公司加入了數月前發起的“我們在一起”(US Together)的倡議。通過這份倡議,已經有1800個實習崗位、500個訓練崗位和400多個全職崗位向難民開放。
但對默克爾來說,這樣的就業接納規模仍然十分不足。德國勞動部門統計,7月有32萬難民登記待業。像法拉赫這樣既懂德語又接受過高等教育的難民,數量非常少,多數難民還是缺乏教育的年輕人,他們所帶來的融入問題更加顯著,而這些都需要教育和培訓來逐步彌合。
難民兒童融入當地學校
法拉赫目前的收入是當地的最低工資標準,即每小時8.5歐元,但這僅能令他每個月的開支相抵。令法拉赫松口氣的是,他的同事人很好,老板也對他很支持。
“我來到這里後遇到了這麽多好人,我從他們身上學到東西,和他們分享經驗,這段難忘的時光一定是上天的庇護。”法拉赫不斷告訴自己要積極而樂觀地看待自己的遭遇。
對於難民的融入問題,官方預計今年將有55萬難民參加社會融入課程,是去年(18萬)的3倍多。在2014年和2015年,有32萬難民兒童和未成年人被納入德國的教育系統,占整個德國同齡在校學生人數的2%。為此,教師的缺口可能達到2萬人。
“我並沒有感到安全,對此我不撒謊。但是,本能驅使著我們去相信未來會更好,去希冀生活恢複正常,能夠學習,有自己的事業,有一個自己的家庭。”法拉赫說道。
陳春花:誰是唯一有能力解雇企業所有人的人?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017/159259.shtml
陳春花:誰是唯一有能力解雇企業所有人的人?
陳春花
2016-10-17 08:46
陳春花是集教授、企業家、作家於一體的傳奇女性。
2003年3月至2004年12月,陳春花曾擔任山東六和集團總裁,任職期間六和集團年銷售額由28億元增長到74億元。
2013年,新希望集團創始人劉永好宣布不再擔任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交班給他的女兒劉暢,但同時聘請陳春花擔任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聯席董事長和首席執行官,頗有“扶一程”劉暢的意味。2016年5月27日,完成輔助交班使命的陳春花再次離任。
劉永好曾這樣評價陳春花,“陳春花在企業管理、人才培養和經營戰略上相當有研究,且長期擔任許多國內一線企業的獨立董事,將近兩年時間做過山東六和集團總裁。在公司人才培養和戰略制定上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帶著她在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任上的思考,陳春花最近推出了她的新作《中國企業的下一個機會:成為價值型企業》。
她試圖幫助脆弱、且大部分走不遠的中國企業——它們非常容易受到影響,企業家個人的危機、自然條件的變化、資源的改變、國際市場的風吹草動等,各種外部環境或者內部條件的改變就會給企業帶來致命的危機。
她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中國企業應該轉型為價值型企業。
所謂的價值型企業,在陳春花看來,那就是以人的成長為核心,用教育引導的方式,對內實現人本價值;對外實現客戶價值;最終借助資本的力量,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價值型企業不單輸出產品和服務,更重要的是輸出領先的理念、獨特的價值觀,讓客戶享受到與眾不同的體驗和感受!
以下內容節選自《中國企業的下一個機會:成為價值型企業》,創始人們好好享受這美妙的閱讀時光吧。
中國企業為什麽走不遠
中國企業非常容易受到影響,企業家個人的危機、自然條件的變化、資源的改變、國際市場的風吹草動等,各種外部環境或者內部條件的改變就會給企業帶來致命的危機。為什麽中國企業這樣脆弱呢?一個很奇特的評價是:中國企業是內戰內行外戰外行。遇到外戰市場的時候,為什麽中國企業總是被頻頻打擊?
那些無論市場如何變化、行情如何起伏、時間如何推移、地域如何差異都能夠推進自己前進的企業被稱之為“鷹企”,“鷹企”依據自身的能力超越了環境和變化。
當一個行業領先的企業開始出現虧損的時候,內部自身原因成為企業領導者必須面對的首要問題。
企業需要面對的問題實在是太多了,如果需要企業能夠不斷地存活下去,企業就必須回答憑什麽活下去這個問題。事實上,企業多大、企業賺多少錢、企業可以解決多少就業、企業是否具備品牌等,都是企業經營的結果,是企業運營的外化表現。
如果說是因為企業不夠強大而無法抵抗風險,我認為這個假設本身就是無法回答的問題,我們還是要回到企業憑什麽存活下去這個根本問題上來思考,這個層面就是企業戰略。
人們認為成功企業都是源於它們創造性地開辟了新的商業領域。其實成功企業的奇跡都是源於創新能力的發揮,這些創新會依賴於技術、資金、人才等,但是最重要的是人才、技術和資金需要轉化為創新的成果,而能夠轉化出創新成果則是依賴於企業所具有的明確的戰略邏輯。中國企業缺失的恰恰就是戰略邏輯。
絕大多數中國企業所做的努力都是管理的努力而不是戰略的努力。這些企業追求的是解決問題,而解決問題是管理思考而非戰略思考。對於一個企業來說,解決問題應該是第二位的,第一位應當是選擇做什麽和不做什麽,也就是回答戰略的問題,先回到戰略思維方式上,之後再落到管理理念上解決問題。因此,中國企業之所以走不遠的根本問題仍然在企業戰略問題上。
戰略思維與管理理念有著根本的區別
戰略本身就意味著做出艱難的抉擇,選擇那些有利的事情;而管理則是那些你不必做選擇的事情,它事關各種業務的處理方式。戰略思維就是這樣一種思考方式,它需要確認什麽才是最重要的,確認最後所選擇的方向能夠回答最初確定的目標,所以戰略思維是用如下邏輯展開的:
首先需要回答問題1:你想做什麽?這個問題實際上就是企業確定的目標。
接著需要思考問題2:憑借什麽?這個問題就是需要了解企業實現第一個問題的目標應當具備什麽必需條件,企業所具備的必需條件是這個企業實現目標的基礎。
接著思考問題3:你擁有什麽?相對於第二個問題而言,企業需要進一步了解自己的能力和資源,明確自己的相對優勢。除了已擁有的能力和資源外;
企業還需要面對問題4:你還缺什麽?這個問題是回答企業相對於第二個問題即必需條件而欠缺的部分。
最關鍵的是問題5:你要幹些什麽?當企業清楚地知道自己欠缺的是什麽時,它就能夠做出選擇並決定最關鍵的是做什麽,而這個最關鍵的是做什麽的選擇就是戰略選擇。
所以,戰略思維不是解決企業當前問題的,而是解決企業目標所帶來的選擇問題。
相對於戰略思維來說,管理理念反映的是另外一個角度:
企業在遇到問題時都需要找到解決的辦法;
企業經營過程中處理各類問題而形成管理,管理沒有對錯,只有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因此,不管遇到什麽問題,處於管理的位置就要去解決,並不需要關註這個問題本身,但是很多人以為解決問題就是做了戰略選擇,這是錯誤的。戰略思維會讓企業關心企業存活的依據,有能力更清楚地界定盈利來源,更明白自己能夠做什麽不能夠做什麽。
戰略思維就是選擇不做什麽
戰略需要根植於環境來做選擇和判斷,戰略需要保證企業能夠順應環境的趨勢。企業與環境是互為主體的,如果企業不能夠順應環境的變化、不能夠與環境互動,企業就不可能具有競爭力。
中國企業不要急著解決問題,更應該先回答企業到底要做什麽。30年中國經濟和中國企業的神速發展掩蓋了中國企業戰略能力的缺失,這是一個最為關鍵的問題。
當我們的增長可能來源於市場本身巨大需求的時候,中國企業不要急於追趕世界500強,也不要急於開始價值型企業的夢想里程;不要以為有了2000億元的銷售額就是世界強者之一,畢竟在戰略上中國企業並沒有做出什麽選擇。
價值鏈共享是價值戰略的出發點
如果中國企業不明白價值鏈是今天競爭的基礎,戰略不能夠以價值鏈為出發點,那麽市場將會淘汰我們。全球化的趨勢給企業帶來了許多新的商機,同時也引發了殘酷的世界性競爭,從家電業到金融業,全球各大企業無一例外。
然而一旦投入到這場洪流中,許多企業就會發現自己如果沒有本地合作夥伴和全球性合作夥伴,就無法參與競爭。
事實上,贏取未來的競爭具有三個特點,它們決定了今天的戰略需要以價值鏈共享作為出發點。
第一個特點是信息時代許多重大商機都要求融合各種技術和資源,現在很少有公司能夠獨家擁有所有的技術和資源;
第二個特點是網絡技術導致企業不再是在垂直整合的體系上發展,而是在一個扁平化的網絡上發展,這就要求企業能夠提供強大的網絡解決方案,而能夠提供這樣的解決方案的企業也必須是一個能夠與網絡結合的企業而非獨立的個體;
第三個特點是信息時代的不確定性成為常態,面對不確定性也是企業必須具有的能力,而價值鏈共享正是解決不確定性的最佳途徑,經由價值鏈成員的優勢互補來解決問題。
選擇價值鏈共享,可以讓企業更快速地擁有成功所需要的各種資源。我們把共享價值鏈作為今天戰略的出發點,就是要確定整個價值鏈所有成員能夠表現出更寬泛的總體價值。
因為產品價值界定,產品直接使用的差異化營銷,價值分享的可能性都來源於所有成員對價值的把握,都來源於價值鏈成員對於終端顧客價值的理解。
價值增長驅動企業遠行
企業增長作為首要考慮的問題,應建立在核心業務的基礎上。如果說以往的增長是基於市場需求整體的增長,那麽中國企業在這個過程中雖然普遍得以成長但有更多企業在發展進程中夭折就是非常正常的現象。
因為依賴於市場自然增長帶來的企業成長會有停滯的時候,只有建立在核心業務基礎上的成長才能帶來企業的持續成長,具有這種成長能力的企業才可以走得更遠。
具有核心業務基礎的企業需要具備以下一些特征:市場份額領先;盈利能力較強;具有較強的抗競爭能力;提高企業綜合業績的財務能力和穩固的財務基礎。這四個維度所界定的企業核心能力可以用一個概念來描述:價值增長。
價值增長是企業內在的增長
事實和數據都證明,30多年中國企業的發展更多的是來源於該時期中國市場需求的持續劇增,是市場容量的自然增長所帶來的繁榮,這表明中國企業的發展並不是內在能力的發展,而是外部環境所提供的充裕條件直接所致。
顧客在獲得基本需求滿足的時期是不會要求企業關註個性化需求的,而在基礎需求得到滿足的階段,企業是否有能力繼續滿足各類個性化或更寬泛的顧客需求就直接反映企業的發展能力,因為真正的持續發展來源於企業滿足顧客價值增長。
什麽是真正的商業成功?實質上就是在使顧客滿意的同時讓企業盈利。這也是衡量商業成功與否的基本標準。如果以這個標準來界定企業的發展,就可以判斷企業增長是否能夠帶來持續性,就可以判斷企業能否集中所有的資源贏得顧客滿意度,進而推動企業真正擁有發展的內在動力。
人們驚嘆微軟的發展,而微軟持續高速的發展源自讓世人不斷地享受操作系統帶來的變化和樂趣;人們也驚訝於蘋果公司最近的再度崛起,這次的迅猛增長體現在蘋果公司關註於與顧客之間產生全新的價值體驗,蘋果公司創造的產品代表了它獨有的價值體驗,最重要的是這獨有的價值獲得了消費者認可——只要是蘋果公司推出的產品,必然存在其獨到的價值體驗。
顧客價值創新是價值增長的根本來源
增長型企業的領導者都是基於明確理解顧客價值需求的,他們不斷關註以下幾個問題,這些問題使得他們了解激烈的競爭和變化的市場所帶來的顧客價值需求:
第一,因為市場成熟度的形成和增加,企業必須找到和回答什麽是自身發展的驅動因素;
第二,因為面臨全球競爭,企業必須清晰了解自己的產品(服務)在哪里競爭和如何競爭;
第三,因為產業合並的不斷加劇和普遍發生,企業必須知道自己需要推出哪一類業務以適應當下的商業環境;
第四,因為資源成為競爭的主要要素,企業必須做出明確的判斷,應該把重點放在哪個發展機會上;
第五,因為新技術不斷湧現,企業需要回答怎樣使增長和發展持續下去。這些問題已經是今天的企業領導者們必須面對的問題,而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共同點就是:
顧客價值創新。
Google的成長讓人們感受到更為真切的顧客價值創新帶來的變化。Google擁有清晰、明確的企業使命,那就是“整合全球信息,服務所有用戶”。
企業活動遵循用戶優先的準則,在企業里,“用戶”一詞多了一層含義,即Google的員工也是互聯網的用戶,Google的工程師們在研發產品的同時,也能夠以最終用戶的身份審視和評價產品,這樣就做到大多數產品的研發過程都會有最終用戶的直接參與和全過程追蹤。
Google能夠實現信息的更精準投遞,滿足的是營銷者的長久期望,隨著它的用戶數的粘性和數量的增加,Google從本質上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種方式。
顧客價值創新的實現
到這里,或許你已確信價值增長是必需的,更加確信顧客價值創新是實現價值增長的根本途徑,我們還需要回答另一個關鍵的問題:什麽是顧客價值創新?對於風靡全球的豐田生產方式,用東京大學的藤本先生的評價:豐田生產方式的強大之處在於暴露問題並不斷反複地解決問題。
這說明豐田生產方式的實質核心是:追求革新、勇於創新。“豐田汽車永遠是創新生產技術領域的第一名。”所以顧客價值創新的實現,是指洞悉顧客需求和持續創新投入,滿足這兩個條件才有可能真正實現顧客價值創新。
洞悉顧客需求,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麽困難,為什麽許多中國企業無法做到這一點?根本原因是企業沒有真正轉變為以顧客為導向的思維方式和管理習慣。許多企業管理者,尤其是高層管理者已經沒有機會貼近顧客,就失去了真正了解顧客的途徑。
華為總裁任正非先生曾經告誡華為高層管理人員,企業高層領導的責任包括三件事:布陣、點兵、與顧客溝通。這也是華為公司得以在激烈的產業競爭中保持領先位置的要素之一。
而持續的創新投入需要企業領導者極大的勇氣和能力,更需要企業文化所營造的創新氛圍,當每個員工都能夠自發地關註創新並願意參與創新時,顧客價值創新就有了基礎和保障。記住:
顧客是唯一有能力解雇我們所有人的人。
突破邊界
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和國際經濟貿易體系的不斷完善,產品生產在地理上的概念將基本消失,資金流動與產品流通在世界範圍內變得更加容易和方便,全球經濟信息的瞬時溝通,使得世界經濟融為一體,因此,目前企業面臨的市場是一個國際化、全球化的大市場。
全球化的直接誕生物之一是大型跨國企業或跨國集團在全球範圍內的迅猛擴張,並以數量眾多、規模龐大的分(子)公司的建立為其具體表現。跨國企業必須進行組織創新,以不斷適應自身發展和不斷應對多變的外部環境。
在新古典經濟理論中,企業被完全當作一個“黑箱子”。企業的唯一功能在於按既定的使企業利潤最大化的生產函數進行輸入與輸出之間的轉換。在這一假設下,企業的邊界主要由生產中的技術因素決定。
當企業依據產品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益的原則去組織生產時,它所選擇的生產規模是最佳的。而這種理論不需要企業是一種組織,也沒有註意到企業內眾多的組織問題。
科斯等人將企業視為節約成本的市場替代物的思想對企業邊界的界定產生了深遠影響,企業存在或擴充取決於成本之間的比較:
當企業內部的成本高於市場交易的成本時,企業邊界(規模)將趨於縮小乃至消失,即市場替代企業;反之,企業得以存在或擴充邊界(規模),即企業替代市場。
羅恩·阿什克納斯(Ron Ashkenas,1999)從動態環境對企業邊界的影響角度考察了企業邊界的模糊性。他認為,規模(Size)、角色清晰(Role Clarity)、專門化(Specialization)和控制(Control)是20世紀導致企業成功的幾個關鍵因素,企業外部邊界越大,規模經濟的優勢越明顯,其效益就越好。
而隨著企業競爭環境的日益動態化,傳統的成功因素已失去了往日的支配力,動態環境下導致企業成功的關鍵因素演變為:速度(Speed)、柔性化(Flexibility)、整合(Integration)和創新(Innovation),它們需要企業快速地回應顧客,要求員工不斷學習,企業應更多地關註流程而不是專門化的環節。
為了有效地應對外部環境的變化,企業組織原有邊界必須相應地做出調整與突破,企業間的邊界變得越來越模糊。可以這樣說,隨著技術和環境的不斷變化,企業組織需要面對的不再是一個確定的狀態,不再具有靜態的條件,也不再可以封閉的、自我的發展。
所有的企業組織都需要不斷地打破自己的邊界,讓自己的組織邊界具有更強大的穿透力,具有更好的柔性和模糊性,這樣的開放組織,才可以適應如此巨大的環境變化。
企業邊界的影響因素
當對企業的功能、組織、生產、契約、產權等進行分析時,人們可以發現這些要素可以分為兩大類:生產性要素和組織性要素。
借用古典微觀經濟學IS-LM曲線分析方法可以把生產可能性邊界和組織可能性邊界映射到同一象限,進而可以在圖3-1中得出一個結論:企業的生產可能性邊界和組織可能性邊界的交點就是企業的最優外部邊界。
企業的規模和邊界屬於同一個問題的不同表達。例如,企業的生產規模擴大可以理解為企業的生產可能性邊界得到擴展。為直觀起見,在圖3-1中我們將橫坐標表示為邊界。L1表示組織可能性邊界,L2表示生產可能性邊界。
圖3-1
下面分別討論企業處於不同象限時企業外部邊界變化的情況,在圖3-1中,A點表示公司原有的組織邊界狀態。
第一象限 企業邊際生產收益和邊際組織收益均比較大,因而企業為追求更大的收益,有極強的欲望將生產和組織可能性邊界向右推移,從而形成新的交點B,企業的外部邊界向外擴展。屬於這一類的企業比較典型的代表是處於高速成長的新興企業,它們一方面不斷地進行兼並,進行橫向一體化;另一方面大量收購上、下遊企業,進行縱向一體化。
第二象限 企業的邊際組織收益較大而邊際生產收益較低,這樣的企業出於理性的考慮會將一部分生產剝離出去,部分產品采取外購的形式,企業保持核心能力,生產更加專業化,企業生產規模相對變小。
但是由於企業邊際組織收益較大,企業有向外擴展組織可能性邊界的動機,因而企業會以自己為核心企業,向外輸出資金、管理,超越原有的組織邊界,幹預到交易方的生產管理過程。常見的模式有虛擬企業、戰略聯盟等。
從圖3-1中看,原有的平衡點A被新的平衡點C所代替。企業外部邊界是內縮還是外擴要取決於生產可能性邊界和組織可能性邊界各自變化的幅度。
第三象限 企業的邊際組織收益和邊際生產收益都比較低,企業處於非常不利的位置。在這種情況下,企業要麽收縮生產可能性邊界,要麽收縮組織可能性邊界,或者同時收縮兩者來提高企業的收益水平。企業常見的做法有大幅裁員和資產剝離。從圖3-1可見,原來的平衡點為新的平衡點D所取代,企業的邊界變小。
第四象限 企業的邊際生產收益大而邊際組織收益小,這意味著企業的經營管理不善,機構設置不當、管理冗余等。企業有可能進行重組、重新設置組織架構、精簡管理人員、去除管理冗余,或者進行合並,如歷史上手工作坊網絡向聯合工廠的轉變等,也有可能將生產可能性邊界外擴,以消化較高的組織成本,獲得好的組織收益。
從對圖3-1的分析可知,新的平衡點E取代了A,企業的外部組織邊界發生了變化。
影響企業邊界的四種情況如表3-1所示,此表還列出企業邊界所受到的影響以及企業應該選擇的對策。
表 3-1
企業邊界管理
首先,企業邊界管理要理解企業外部邊界的清晰性——模糊性維度。企業外部組織邊界的高模糊性(低清晰性)有助於企業迅速獲取外部的資源,是適應瞬息萬變的外部環境的需要,也是瞬息萬變的外部環境所導致的結果。
其次,需要了解企業外部邊界的穩定性-動態可變性維度。企業組織的外部邊界不斷調整,日益有越來越不穩定的趨勢。企業外部邊界的高動態可變性(低穩定性),要求企業必須提高生產和組織的柔性和彈性,降低企業面臨的不確定性和風險。
最後,企業外部邊界的不可滲透性-可滲透性維度。企業持續存在必須具備的前提條件是:充分開放,與外界充分交流能量、物質和信息。現代企業邊界是有機的、活性的,除隔絕有害的成分以外,它必須是開放的、可穿透的。由此推論:企業外部邊界的高可滲透性是企業獲得持續發展、不斷創新、適應環境的標誌。
小結
企業中許多最有價值的改善機會不是來自於改進企業的職能,而是來自於更好地銜接貫通整個企業為顧客服務的各項活動,只要把註意力集中於向顧客傳送價值的各項活動,企業就會具有增長的能力而處於領先的地位。戰略邏輯的清晰和持久性決定著一個企業是否可以獲得這些持續的顧客價值,價值型企業必須具有明確的價值驅動能力。也就是說,具有與外界廣泛溝通的能力,能夠打破商業間的邊界,消除企業與顧客(消費)間的界限,最終實現商業價值。
本文內容摘自《中國企業的下一個機會:成為價值型企業 》
[本文作者 陳春花,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陳春花
企業邊界管理
贊(...)
分享到: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