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OLED電視PK量子點電視 論勝負還早

本屆AWE(中國家電及消費電子博覽會)上,黑電產品也爭奇鬥艷。彩電領域,量子點電視與OLED電視還在熱戰,談論勝負為時尚早。

海信在2017AWE上發布了75英寸的ULED,使ULED覆蓋55、65和75英寸。海信電器總裁胡劍湧說,55英寸是目前彩電的主流尺寸,65英寸是今年的風口,中怡康預測國內75英寸彩電的銷量未來三年將有100%的增長。未來,電視將與智能家居融合。

在量子點與OLED陣營的“站隊”中,今年海信明確表示加入量子點電視陣營。海信電器的技術負責人說,“海信選擇ULED+量子點”。ULED是海信融合多項技術的LED背光液晶電視,結合量子點技術,可以使色彩更豐富。

“我們還在研發自發光的量子點電視QLED,預計大約在2019年可以推出。”海信電器一位媒體傳播負責人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OLED藍光壽命不長,如有突破,我們也會跟進。”

國內彩電業另一家龍頭企業創維,則在2017AWE上繼續大張旗鼓地推廣OLED有機電視。而且,創維剛剛還宣布將讓OLED電視降價20%,加快OLED電視的普及。

韓國彩電兩巨頭三星和LG也在AWE現場“對陣”,LG展示了厚度只有2.57毫米的OLED“壁紙電視”,薄如畫框的藝術範兒謀殺了不少鏡頭;三星則亮出了QLED光質量子點電視。

三星電子大中華區彩電營銷副總裁劉峻光介紹QLED時表示:“以前我們講到色彩會提到色域覆蓋率,越高的色域值畫質越好,這個觀點沒有錯,但是稍顯片面。有些色域測試值很高,但是看電視畫面的時候色彩並不好,因為電視機影像的亮度提高以後畫面容易偏色。完美的光加上完美的色彩,等於完美的畫質,我們需要不同畫面下的亮度,可以得到真實的還原。”

他還引入了顯色體積這一指標來衡量在不同亮度下的色彩表現,QLED不僅提高了超高的色域覆蓋,更是能夠達到百分之百的顯色體積。“通過大大地提高光的擴散性以及全新的面板技術,最大程度地減少側面影像色差,無論你坐在哪個位置,都成為貴賓席,這是20多年來對納米科技研究所得到的最佳畫質,我們可以預見,QLED的時代已經來臨了。”

有趣的是,國內創維、康佳、長虹形成OLED陣營,而TCL和海信則形成量子點陣營,也形成對壘之勢。這次康佳在AWE上展出的重點便是OLED電視。

也有“單幹”的。已被鴻海收購的夏普,展示了85英寸8K液晶電視。而在中外傳統彩電品牌之外,微鯨、CAN等新興互聯網電視品牌也擠進AWE會場,強調內容優勢。

中怡康黑電事業部總經理彭顯東向第一財經記者分析說,從技術角度看,OLED電視是自發光,而現在的量子點電視仍是液晶電視,是被動發光,只是通過優化背光使色彩更豐富。因此,OLED電視在發光效率、色彩上有優勢。但是市場與技術並不一致,就像等離子退市。

OLED電視目前上量難,受制於上遊面板供應。LGD的OLED電視面板供應量不如預期。2017年全球OLED電視面板供應量160萬~170萬,分到中國市場只有其中10%。而2017年全球量子點電視銷量預計650萬臺以上,其中中國市場銷量90萬臺以上,去年只有30萬臺。

彭顯東認為,OLED電視要把技術優勢轉化為市場成果,要過三關。首先是面板供應更充足,其次是有更多企業參與推廣,第三是價格更親民。目前55英寸OLED電視的價格為12000~13000元,而55英寸液晶電視的價格為4000元,消費者喜歡OLED也不能拿三倍價錢來買。預計創維把OLED電視降價後,55英寸OLED電視的價格為9000多元。“OLED還需要有更好的中國名字,現在OLED、QLED、ULED都混在一起,用戶認知度不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819

經濟面回暖PK流動性收緊 誰將主導A股後續走勢?

盡管市場流動性面臨季末時點考驗,但在經濟基本面穩步複蘇的帶動下,A股的反彈之旅仍在繼續。滬深兩市股指周二繼續雙雙小幅反彈,成交量保持平穩。市場人士對於股指短期走勢仍抱有一定信心,但對於長期走勢則看法開始趨於謹慎,A股下半年走勢或不容樂觀。

從股指全天走勢來看,滬深兩市股指早盤略有回落之後即被資金拉起,全天維持小幅震蕩上行態勢,白酒、環保、建築、家電等板塊成為推動股指上行的主力,煤炭、證券、銀行、有色、鋼鐵等藍籌板塊則出現休整。上證指數最後報收3261.61點,上漲10.80點,漲幅0.33%,成交2191億元;深成指報收10586.62點,上漲54.29點,漲幅0.52%,成交2773億元;創業板指數報收1961.06點,上漲7.24點,漲幅0.37%,成交817億元。兩市全天合計成交4964億元,與上一交易日基本持平。

渤海證券策略分析師宋亦威認為,受經濟數據超預期的支撐和外圍利空落地及國際市場良好情緒的帶動,上周市場曾突破2月份高點。但當央行提升利率主導情緒回歸理性之後,市場在最後一個交易日出現放量下跌。短期看,市場向下調整的風險仍存,但由於基本面的支撐尚且堅固,預計指數震蕩整固的趨勢尚難動搖。因此在配置方面,建議繼續關註改革和業績兩條主線。在改革方面,除了持續關註供給側改革和國企改革外,還可以跟進“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召開在即所帶來的主題機會。而在業績上,應謹防房地產調控收緊所帶來的相關產業鏈的下行風險。

銀河證券策略分析師姚玭也認為,行情行至於此,投資者開始心態糾結、踟躕不前。糾結主要在於兩個方面,即基本面改善的持續性與流動性趨緊的現實。

一方面,1、2月經濟數據顯示,基本面短期仍處於回暖過程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3%,較12月高出0.3%,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9%,較去年12月高出0.8%,尤其基建與地產增速雙雙向上,制造業投資也穩穩上行。這些數據與信貸數據,尤其與企業中長期信貸數據相印證,均表明當下實體經濟融資需求回升,基本面在實實在在的回暖。暫且不管實體經濟回升仍然走的是“基建+地產”的老路,基本面的回升確實給了股票投資者短期信心。

另一個糾結在於貨幣政策的收緊也是實實在在看得見的。3月16日淩晨美聯儲加息25個基點後,當天早上央行進行公開市場操作,立刻上調了7天、14天、28天逆回購中標利率10個基點,同時上調6個月及12個月MLF操作利率10個基點。雖然央行發言人對此並不解讀為加息,但貨幣政策的收緊行為確是無法否認的。央行在公開市場加息,既是對內部通脹與房價擔憂的反應,也表明了穩定匯率、緊跟美聯儲動作的態度。短期內,預計存貸款利率理論上調的可能性有限,但考慮到核心CPI溫和上行的趨勢以及今年美聯儲加息路徑的陡峭化,預計貨幣政策將持續收緊,資金面面臨較大壓力,流動性趨緊。

對於這兩個方面,銀河證券認為基本面回升的持續性雖然不夠確定,但考慮到中觀數據的表現,基本面在一、二季度問題不大,短期對行情仍然形成支撐。同時貨幣政策的趨緊也要再看下一步的信號,如CPI再度超預期、美聯儲5月加息,則將進一步收緊。一二線城市房價在多地凍結性政策出臺後不會再出現大幅上漲的情形,三四線城市的去庫存則是今年政府任務所在,不構成貨幣政策掣肘。流動性趨緊目前處於量變過程,尚未質變。因此,當前基本面的回暖力量超過貨幣政策趨緊的力量,行情仍能維持,但已經到了交易性行情階段,缺乏具有持續性賺錢效應的板塊,此時最佳策略為尋找確定性高、業績好的板塊與行業,如白酒與家電。

對於更長期的行情展望,銀河證券認為不宜過於樂觀。基建與地產投資均是信貸數據的滯後反應,到了下半年,基建與地產投資均難以維持目前的高增速或者回升狀態。政府工作報告將赤字率維持在3%,同時要大幅減稅,今年基建不是大年,而地產受制於3月新一輪嚴厲調控,銷售、投資、新開工數據均將逐步回落,基本面的回暖難以持續到下半年。一旦流動性收緊的力量超過基本面回暖的力量,市場就將向下。若下半年面臨基本面向下與流動性收緊,則市場將面臨更大的壓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165

什麽才算好的自媒體後臺?今日頭條PK企鵝哪家強?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7/0412/162540.shtml

什麽才算好的自媒體後臺?今日頭條PK企鵝哪家強?
羅超 羅超

什麽才算好的自媒體後臺?今日頭條PK企鵝哪家強?

自媒體平臺必須做好後臺,不要設置任何障礙,提供創新增值服務,同時還可擁抱AI、開放和移動化解決現在自媒體們的問題,讓他們可以專註於創作本身。

前幾天在科技媒體記者群“山寨發布會”看到有道雲筆記在宣傳其剛上線的“語音速記”功能,受到群里記者小夥伴的歡迎。有人說再也不需要錄音筆了,有人說以後再也不用在現場劈劈啪啪打字幹擾別人了,還有人說以後機器就能寫快稿了。從科技媒體記者們熱捧這個小功能,可以看出內容創作者眼下還是有許多痛點的,創作工具遠遠不夠多、不夠好、不夠智能。

最近兩年,隨著企鵝媒體平臺、今日頭條、UC等內容平臺的興起,在平臺上進行內容創作也成為越來越多文字工作者和內容生產者的日常工作。以我本人為例,自從2012年嘗試撰寫科技專欄以來,我一直跟不同平臺打交道,最初是科技博客的投稿後臺,現在則入駐了超過10個自媒體類平臺,除了頭條號、企鵝號、網易號、搜狐、大魚號、百家號等“號”之外,還有知乎專欄、艾瑞專欄等等,我每天都要耗費個把小時進行內容同步。這些平臺的後臺已經成為內容創作者的工作臺,好用的後臺,不只是可以讓發布內容事半功倍,還可以給內容創作者提供好的支持。

不同內容平臺的後臺究竟做得如何?最近“羅超頻道”基於長期的體驗做了一個橫評。一方面,希望可以給不同內容平臺提供改進建議;另一方面從中管窺內容平臺的策略和業務能力。在進行正式評測之前,先談談我對內容平臺後臺的理解和期望。

自媒體後臺的自我修養

首先說一下我現在的日常的內容生產流程。

一般是通過MacBook在Pages里面撰稿,因為它提供簡潔易用和沈浸式的書寫體驗。在發布之前會將需要用到的圖片存放到一個文件夾,發布時會用Chrome瀏覽器打開所有自媒體平臺,逐個發布實現“一處水源供全球”。還有一些自媒體朋友的工作流程可能是開著某個平臺的後臺寫稿,之後再同步到別的平臺,我偶爾也會這樣做。總之,大家的使用場景和流程應該是大同小異。

其次,談一下我眼里合格的內容平臺後臺。

1、正常工作。確保內容可以正常發布,不會頻繁地出現提交失敗、提交卡頓、提交後消失、圖片上傳失敗等問題——除非遇到不可預測的偶發故障。

2、簡單高效。要讓內容創作者盡可能少的在發布內容上耗費時間,只有這樣才能聚焦於創作本身。比如發布內容的步驟要少、不用重複填寫不必要的信息、支持一鍵導入、直接複制在線圖片等。

3、容錯能力。比如在線編輯時突然卡死重啟了,內容要能自動保存草稿,否則創作者肯定想跳樓;再比如提交時沒有填寫標題等關鍵信息或者標題字數超過限制,要有友好的提示。

最後,再談一下我眼中優秀的內容平臺後臺。

能做到上面三點,是一個正常的內容發布平臺,不只是自媒體後臺,包括發帖後臺等等表單提交頁面,都要具備這些基本能力。這三點都做不到,不能算一個合格的後臺,歡迎對號入座。但是要成為一個好的內容平臺後臺,就必須充分考慮內容創作者的運營需求,滿足其在內容管理、粉絲互動、數據分析、財務統計等工作項上的需求。

具體來說這些點很關鍵:

1、內容管理:通過技術手段提高發布效率,比如自動檢測格式、比如編輯框設計、再比如考慮到原創自媒體的內容維權訴求的抄襲檢測、原創標記、抄襲舉報等功能。還有有合適的內容維護(撤回、編輯、刪除)權限。總之,必須確保自媒體高效地進行內容的發布和管理。

2、粉絲互動:自媒體平臺上,內容是產品,產品就要運營用戶(不是讀者)。因此如何讓自媒體與粉絲建立聯系,並且圍繞內容進行互動就至關重要。

3、數據分析:用數據指導內容生產是每個自媒體平臺都在提的。傳統媒體時代媒體人憑借經驗,互聯網時代自媒體要基於數據對內容進行生產和運營。

4、財務統計:無利不起早,自媒體平臺都有不同形態的分成機制。讓內容創作者可以清晰地了解收入明細,便捷地對賬和提現同樣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自媒體的後臺哪家強?

接下來,基於我上面提到的“標準”,對我認為最具代表性的幾個自媒體平臺後臺進行評測。

1、今日頭條:該有的都有,還有小創新。

今日頭條能夠從眾多個性化資訊App中脫穎而出,除了算法支撐起的千人千面特質之外,一個關鍵原因是App足夠簡單好用——而不是像其當初對手一樣去重視設計或者別的。在後臺上今日頭條也做到了簡單好用,不論是內容管理還是粉絲互動還是數據分析還是財務統計,都很好用。

說一下我印象深刻的幾點:

1、發布效率高。比如在線圖片複制過去,它會自動保存到雲端;再比如每次打開都自動載入上次的草稿,聲明原創一般不需要填寫任何信息,編輯框具有標題、引用、加粗、項目這幾個關鍵格式選項,不多不少。

2、數據分析強。文章列表就可以輕易看到關鍵數據,其外還提供文章分析、視頻分析、粉絲分析、頭條號指數等細化分析服務,可以看到細粒度數據,支持excel表導出進行更細化分析。

3、創新功能多。雙標題支持不同標題的AB測試(側面表明今日頭條上標題的重要性),粉絲必見和內容置頂給自媒體更大的運營權限,號外服務支持對內容進行付費推廣。

說一下我覺得不好的點:

1、互動能力差。今日頭條用戶評論活躍度高,但是卻不好管理,尤其是在評論數變多之後,很難去運營,設計上也不夠周密比如回複一個評論之後就跳走了,也很難理清與粉絲的關系。

2、圖片描述功能不好用。頭條編輯框增加了一個功能,添加圖片之後就會強制要求填寫圖片描述,很難取消,但很多時候圖片並不需要描述,所以導致了編輯效率的降低。

整體而言,今日頭條的後臺已經算上乘水平,不少自媒體小夥伴都曾表達對今日頭條後臺的認可,在整體功能大同小異時,能體現出內容平臺功夫的地方在於細節。今日頭條後臺最近增加了批量視頻上傳功能,反映出它在強化短視頻。還增加了原創維權賠付功能加大原創保護。頭條號指數的五維模型表征內容質量進而決定分發效果,扶持優質內容、清洗低質內容成為一個趨勢——這是它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否則就會劣幣驅逐良幣。

2、企鵝媒體平臺:一鍵分發,充分發揮騰訊優勢。

盡管今日頭條聲名鵲起近日還流出10億美金融資消息,然而眾所周知,騰訊才是移動資訊的No1。不論是易觀還是Questmobile數據都顯示,騰訊新聞是最大的移動資訊App,天天快報是僅次於今日頭條的第二大個性化資訊客戶端,其外騰訊還有微信、QQ等分發渠道。

騰訊對內容創作者的統一窗口就是企鵝媒體平臺,今年啟動芒種計劃2.0,投資12億補貼內容創作者,後臺這樣的基本支持自然不會缺位,體現出了騰訊的產品功底(當然,還是要看具體團隊,同樣是微信,Mac版就比手機版差遠了)。

說一下我印象深刻的幾點:

1、發布效率高。跟今日頭條一樣,功能設計都註重發布效率,自動保存圖片、草稿和原創聲明都有,同時也很少出現提交失敗這樣的情況。最近還上了一個功能,支持標簽的自動生成,可以少填寫或者不填寫標簽了。

2、互動能力強。騰訊是社交基因,企鵝媒體平臺也在互動上發力,可以對評論進行精選,可以分別從評論維度和文章維度來管理評論。

3、一鍵分發能力。這是騰訊的優勢,與今日頭條只有一個App不同,騰訊有分發渠道矩陣,不少註意力入口,微信、QQ自不必說,騰訊新聞、天天快報在移動資訊中分別位列1、3名,還有QQ瀏覽器、手機騰訊網以及騰訊視頻、騰訊體育等垂直App。企鵝內容平臺與這些平臺都已(將)打通,在後臺可以選擇內容源同步,接入微信;也可以進行內容輸出到QQ等平臺。至少在騰訊系,騰訊媒體平臺的後臺做到了一鍵分發,降低獲取單位閱讀數的時間成本。

4、數據分析強。跟頭條一樣,提供文章分析、視頻分析、粉絲分析、頭條號指數等細化分析服務,可以看到細粒度數據,支持excel表導出進行更細化分析。還提供熱門文章可以讓自媒體進行針對性的選題優化。不過,在文章列表頁的數據沒有頭條詳細。

說一下我覺得不好的點:

1、編輯框有待改進。企鵝的編輯框,缺乏其他媒體平臺後臺基本都有的標題、引用和列表三大格式刷,很多時候會覺得別扭。

2、缺乏雙標題等功能。文章置頂、雙標題和粉絲必見等功能還不支持,相信為時不遠。

3、發文數量只有5篇。一個自媒體人一天只能發布5篇內容,可以滿足我的產量,但可能無法滿足一些團隊運作的機構自媒體的產能訴求,我想騰訊此舉是出於控制內容質量的考慮,但要做到這一點靠限制更新數量是做不到的,而是要更系統化的方法,當然騰訊也在踐行。

企鵝媒體平臺後臺充分考慮了自媒體人的日常生產和運營訴求,提供全套工具而不是一個單純的發布後臺。它與今日頭條的後臺大同小異,但充分利用了騰訊在社交互動和多渠道分發上的優勢,提供了更好的互動管理和一鍵分發能力。最近企鵝媒體平臺上線全網維權功能表明其正在加強原創保護;企鵝媒體平臺還支持圖文直播等內容形態,形成內容的差異化布局。

其他自媒體平臺的後臺功能大同小異,但整體都各有長短,簡評如下:

1、百家號起步較晚,在內容發布、數據分析、互動管理、原創維權、一鍵分發等方面都還有較大提升空間,比如它現在連標記原創、定時發布都還不支持。“發現”菜單下,通過大數據分析時事熱點、稀缺詞給創作者提供內容創作參考算一個創新。

2、一點資訊基本做到了跟企鵝媒體平臺、今日頭條一樣好用,一鍵導入功能還支持對不同來源的文章鏈接進行導入,但是在數據分析、互動管理、原創保護等維度還有較大提升空間。

3、UC頭條(大魚號)在內容發布上已經做到足夠簡單,亮點是數讀輿情功能,可以進行更專業的輿情分析,在所有平臺中做得最全。不過,它在互動管理、數據分析等維度也有進步空間。

整體而言,目前今日頭條和企鵝媒體平臺的後臺相對更完善、更好用,這也與公司入場時間有一定關系,這兩家做得早,也是目前最大的兩個自媒體平臺,後臺好用似乎也是理所當然。

自媒體後臺的下半場

拜王興所賜,一切都在進入下半場。自媒體後臺也在進入下半場,我認為以下幾個方面最為重要:

1、全網實現一處水源供全球。

我現在每篇文章都要花大約1個小時進行10多個主流自媒體平臺的更新,非主流的不會主動更新。盡管自媒體後臺不斷提高發布效率,但依然還要時間。能不能實現全網一鍵發布呢?就像企鵝媒體平臺打通騰訊新聞、天天快報等九大分發渠道一樣,如果不同公司之間形成一個協議,實現一鍵分發對內容創作者來說每篇文章可以省下差不多一個小時的時間,這個事情就很有價值,這樣內容創作者就可以更多聚焦在創作本身,降低單位閱讀數的運營時間。

我認為這個可能性還是有的,畢竟自媒體平臺之前的競爭不應該是提高發布門檻,因為就算不打通自媒體也會手工去更新到不同平臺。自媒體平臺應該聚焦在內容生態、用戶運營、商業變現等維度,而不是內容發布這樣的細節上,未來就看誰牽頭來做這個事情了,這也蘊藏著第三方的自動發布平臺的創業機會。眼下對於內容創作者最合適的策略還是聘用實習生助理進行更新。

2、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

人工智能正在改變各行各業,它與資訊行業結合還是非常密切的,不過更多是在內容的個性化分發上,除了今日頭條、天天快報這樣的個性化App之外,還有騰訊新聞、網易新聞等新聞App也在引入個性化算法。不過未來人工智能技術會更多被應用在後臺,比如實現智能語音寫稿、自動識別錯別字、智能識別洗稿洗思路的內容、大數據分析指導創作、給創作者生成100個標題供選擇……總之,用AI幫創作者提高效率。

3、移動支持實現隨時隨地創作。

現在對於大多數自媒體來說,說到後臺還是會首先想到電腦後臺。很多時候會不方便,比如在外面時急著要發布內容、更新內容、刪除內容、添加白名單、精選評論,都還不夠好用,自媒體很多時候都有到處找地方用電腦的窘迫。微信公眾賬號後臺推出了移動App之後很受歡迎,我想自媒體平臺後臺的App會成為標配,讓自媒體隨時隨地管理後臺,至少可以完成部分事情。

總之,後臺是平臺能力的展示窗口、是平臺與自媒體的互動窗口,也是自媒體的生產平臺。因此,自媒體平臺必須做好後臺,不要設置任何障礙,提供創新增值服務,同時還可擁抱AI、開放和移動化解決現在自媒體們的問題,讓他們可以專註於創作本身。

企鵝號 頭條號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162

全球頭條丨法國大選最終對決出爐 馬克龍PK勒龐

——華爾街日報——

【法國總統大選迎來新紀元 馬克龍、勒龐順利通過首輪】法國總統大選首輪投票周日結束。根據出口民調顯示,近幾周來在民調中領先的馬克龍和勒龐最終順利進入第二輪,兩人將在5月7號的投票中進行最終角逐。根據法國內務部截至北京時間早上六點的數據,90%的選票已經被清點完畢,馬克龍得票率23.71%,勒龐22.91%,中右翼大黨共和黨候選人菲永,極左翼候選人梅朗雄和社會黨候選人阿蒙出局。其中阿蒙和菲永在投票之後的演講中均承認敗選,並將在次輪投票中支持馬克龍,梅朗雄則拒絕認輸。在獲勝演講中,馬克龍表示,希望成為愛國者的總統,抵抗民族主義者的威脅。勒龐則在投票後的演講中向支持者宣稱,將要解放法國人民。另據法國電視2臺報道,由於左翼陣營在此次大選中敗北,支持者在巴黎巴士底廣場與警方爆發沖突,三人被捕。

——CNBC——

【NBC News/WSJ 民調:特朗普上任百日公眾滿意率歷史最低】根據NBC新聞和華爾街日報的最新民意調查,近2/3的美國人認為特朗普上任百日的表現“差強人意”。其中45%的受調查者認為特朗普的開端“很糟糕”,19%則認為“無功無過”,只有35%的人認為這位新美國總統前三個月表現“不錯”或者“棒極了”,特朗普將在4月29日迎來上任第100天。特朗普工作的總體認可率為40%,較2月下滑4個百分點,創出這項民調有史以來同時期最低水平。相比之下,2009年4月剛上任的奧巴馬獲得了54%美國人認可,只有21%的人認為其表現“糟糕”。

——金融時報——

【特朗普稅改承諾屢屢爽約 美企選擇“持幣觀望”】越來越多的美國企業開始選擇持幣而不是加大投資,這種情緒上的轉變源於對特朗普政府政策信心開始逐漸減弱,此前特朗普在稅改、放松監管及基建投資計劃的承諾因種種原因未能順利推出。根據Association for Financial Professionals的季度調查,相較於一季度,企業財務管理者傾向於“持幣觀望”,雖然消費者及商業情緒調查等“軟數據”好於預期,但零售銷售、生產活動及新屋開工等“硬數據”卻差強人意。

——BBC——

【朝鮮揚言擊沈美國“卡爾·文森”號航母】備受關註的美國海軍“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戰鬥群周日與日本海上自衛隊兩艘護衛艦,在菲律賓海進行2個月內第3次的聯合海上演習,計劃本周開拔朝鮮半島。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機關報《勞動新聞》發表評論文章,表示朝鮮革命力量處於戰備狀態,以便通過一次性打擊擊沈美國核動力航母。作者將航母比作“肥胖的動物”並聲稱,對它的打擊將成為“顯示朝鮮軍隊實力的實際案例。”

——Reuters——

【默克爾:對於美國與歐盟間簽訂自貿協定很有信心】德國總理默克爾周日在出席第70屆漢諾威工業展開幕式時表示,此前的華盛頓之行讓她對歐盟和美國之間最終簽署自貿協定很有信心,德國將一如既往的反對保護主義和貿易壁壘,並致力於與世界各經濟體簽訂平等的自由貿易協定。此前,英國倫敦時報曾於上周六報道稱,特朗普在與默克爾會面後,轉而傾向於同歐盟簽訂自貿協定。

——Bloomberg——

【特朗普將於本周簽署若幹政令 為能源開發放行】白宮官員周日透露,美國總統特朗普將於本周簽署若幹涉及能源和環境的行政命令,以幫助美國企業更好地進行能源開發。據該官員透露,周三特朗普將簽署涉及美國《1906古跡法》的相關政令,該法案允許總統將聯邦土地劃歸為歷史遺跡,以防止土地遭到開采。周五特朗普料將簽署一道惠及能源行業的政令,以貫徹其政府“美國優先”的主張,但具體內容尚不得而知。

——印度經濟時報——

【印度地鐵列車需實現75%國產化】為了實踐“購買印度貨”運動,印度即日起要求地鐵公司所采購列車中需要有75%為國產列車,此外25%關鍵零部件也需要實現國產化采購。海外供應商可以選擇合資本土化生產或直接在印度設廠生產。目前印度在新德里、加爾各答、孟買等七座城市擁有地鐵線路,里程326公里,配備列車1912輛,計劃未來在13座城市推廣地鐵,總里程將延長至903公里,需要投放新列車3000余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710

2017:美的PK格力的下半場,誰才是時間的朋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504/162936.shtml

2017:美的PK格力的下半場,誰才是時間的朋友?
諸葛阿瞞 諸葛阿瞞

2017:美的PK格力的下半場,誰才是時間的朋友?

五年前,沒人相信家電企業能沖上2000億市值。五年後什麽樣?今天同樣無法想象。

來源 | 諸葛阿瞞

 | 黃燕

兩家中國最優秀的家電企業,誰將從優秀邁向卓越?

4月28日,美的和格力同時發布一季報,美的營收598億元+56%,歸母凈利潤44億元+11.4%。格力營收297億+20.5%,歸母凈利潤40億+27%。

美的並表庫卡後首次發布業績,最大亮點不是庫卡的58億營收占比16%,而是剔除庫卡後原有業務營收503億元+31%,凈利潤51億+22%,均超出市場預期。

格力營收+20.5%低於市場預期的30%,凈利潤扣非後+15.3%,低於營收增速,也低於市場預期。考慮到Q1空調+30%熱銷,甚至有分析認為,格力增速未達預期是由於2016年Q1業績存在人為調節。

一季報發布後,美的股價從33元一路上漲到35.2,漲幅已達6%。格力則未能止住年報發布後的下跌,股價回到33元,市值失守2000億。

1

5月2日當天,美的登上滬深兩市主力資金十大凈流入股第二名,凈流入資金2.4億元。格力電器排名主力資金十大凈流出股第七位,凈流出1.85億元。

2.webp

3.webp

4月26日格力發布2016年報,營收1083億+10.8%,歸母凈利潤154億+23%,凈利率14%創歷史新高。格力以108億分紅超越美的的65億分紅,現金分紅率70%,創家電史上最壕分紅。

此後格力股價掉頭下行,從35元滑落至33元,與美的的差距從5毛回到2塊。

4.webp

過去一年,美的、格力股價漲幅60%,52周最高價沖上35元,市值突破2200億、2000億。雙寡頭以高ROE、高股息、低PE受到資本熱捧,深港通開通以來長期占據凈買入TOP5,同時名列一季度公募基金前五大重倉股。

2017年一季報顯示,美的和格力前十大股東中,香港中央結算公司和高瓴資本同時上榜,兩家QFII合計持股美的3.9%,持股格力4.9%。 

5.webp

為什麽美的和格力才是家電圈的流量擔當?

沒有任何一個行業像空調這樣,由兩家企業占據60%市場份額。雙寡頭深度受益,並將長期受益於高度集中的競爭格局,這是美的和格力笑傲江湖的最大理由。

2012年,方洪波接班何享健出任美的集團董事長,董明珠接替朱江洪坐上格力集團董事長。

2013年,方洪波啟動大刀闊斧的美的轉型,當年營收增速放緩到17%,凈利潤卻增長了97%。同一年董明珠喊出“五年做到2000億”,此後格力營收每年+200億,直到2015年庫存爆倉,跌破千億。

2017年,美的將率先實現2000億營收,海外營收首次達到50%。2016年格力營收1083億元,外銷占比15%,2000億目標依然遙遠。

美的並購庫卡打開250億增長空間,成為中國制造的戰略棋子。格力並購銀隆受挫,小家電、手機、智能裝備多點開花,但空調依然是業績主力。

人口紅利、低成本紅利、低環保政策,過去20年支撐中國家電業高速發展的紅利逐漸退潮,只剩下調控風險下的樓市紅(pao)利(mo)。

大規模制造、大規模分銷,舊的商業模式能否支撐2000億之上的美的和格力?

50歲的方洪波和63歲的董明珠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格力依然是,可能也僅僅是一家優秀的空調企業。美的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機器人制造商,擁有庫卡、東芝、高創、Clivet多個國際品牌。

五年前,沒人相信家電企業能沖上2000億市值。五年後什麽樣?今天同樣無法想象。

2000億之上沒有天花板,做好現在,未來的一切交給時間去檢驗。

穩定、增長、可持續,三個維度解讀財報,看美的與格力的差距變化。

最近五年,美的集團營收從1026億增長到1600億,年均增長9%;同期格力營收橫盤千億,年均增長1.7%。2016年格力營收重回千億,但仍低於2013年的水平。

2014年起,美的以17.4%的營收增速反超格力,2016年美的、格力營收分別+14.8%、10.8%,美的營收增速領先格力4個百分點。 

6.webp

2017年第一季度,不考慮庫卡和東芝,美的內生性營收503億元+31%,格力營收297億元+20.5%,美的已領先格力近10個百分點。 2017年,美的將實現2000億營收,格力2018年的2000億目標看來難度巨大。

最近五年,美的歸母凈利潤從33億增長到147億,年均增長34.8%;同期格力歸母凈利潤從74億增長至154億,年均增長15.8%

2016年,美的、格力歸母凈利潤分別+15.6%、23%。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美的歸母凈利潤+13.8%,格力+15.3%,相差不到2個點。

7.webp

最近三年,美的經營性現金流保持穩定,格力現金流則坐上過山車。2016年格力經營性現金流同比大跌66%,從2015年的444億滑落到149億,與凈利潤的比值從3.6跌到0.97,低於2016年凈利潤。同期美的現金流與凈利潤比值為1.8。

8.webp

2016年格力經營性現金流149億,投資性現金流-192億,籌資性現金流-57億,全年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凈增加-60億,2015年這一數字為339億,同比跌118%。

9.webp

減少的280億現金去哪了?

2016年,格力銷售商品和勞務收到的現金從2015年的1110億大幅減少到699億,應收賬款從29億增長到39億,應收票據從149億翻倍到300億,預付款項從8.5億增長到18億。

以格力的回款能力和江湖地位,營收增長11%,為何現金收入反而大滑坡?應收票據增長150億的原因何在?

另一個疑問是,2016年格力和銀隆的50億關聯交易實際到賬了多少?

10.webp

格力年報顯示,空調之外營收占比超過10%的只有“其他業務”,151億營收比2015年的98億增長54%。

按照格力之前披露,2016年公司和銀隆的交易額為49.8億,也就是說53億增長中有50億由銀隆貢獻。去掉這50億後,其他業務增速為3%。 

11.webp

上市公司公告顯示,2017年4月格力旗下的智能裝備公司和先導智能簽訂了兩項總額為11億元的采購訂單,先導智能主要業務為鋰電池、光伏和電容器,為新能源汽車電池供應商之一。

最近三年,先導智能與格力的訂單金額合計1662萬元,2017年訂單暴漲到11億。同一時期,江蘇長虹也宣布和格力簽下1.2億智能裝備采購訂單,後者主要從事汽車工廠規劃設計。

按照格力官方說法,格力智能裝備的所有核心部件均為自主研發,為什麽要采購別人的設備?

兩筆總計超過12億元的訂單方向都和銀隆有關,為什麽由格力出面采購?2017年格力與銀隆的190億關聯交易中,還有多少這類墊資合同?

聯想到之前亮相廣州的新能源大巴上赫然出現的“格力銀隆”,這是否意味著銀隆將成為格力汽車的OEM制造商?

12.webp

雖然並購未成,銀隆依然是格力發展路上最大的不確定因素

2016年格力凈利率14%,美的凈利率10%,雙雙創歷史新高,格力依然領先美的4個百分點。多年來專註空調的規模效應讓格力一家獨大,供應鏈掌控力、回款能力、溢價能力都是業內最高。

2017年第一季度,受庫卡並表影響美的毛利率為25%,凈利率7.2%,格力毛利率則上漲至34%,凈利率13.4%。寡頭企業有足夠的實力抵禦原材料漲價的成本壓力。 

13.webp

2016年,受並購影響,美的加權ROE從29%下滑至27%,低於格力的30%,依然在業內名列前茅。2016年,青島海爾加權ROE 20%,小天鵝16%,海信電器14%,TCL 7%。

美的走貨快,格力回款快。2016年,美的總資產周轉率略有下滑為0.9,高於格力的0.6,,存貨周轉率8.9,格力為7.9。格力應收賬款周轉率37,高於美的的13。

2017年第一季度,美的貨幣資金352億元,應收賬款180億元,分別占流動資產24%和12%,格力貨幣資金達到驚人的1092億元,應收賬款61億,占流動資產71%和3.9%。

美的銷售費用占營收比例穩定在10%左右,2016年上升到11%,而格力為15.2%。格力強勢的市場地位與居高不下的銷售費用率之間並不匹配。這是否和格力銷售公司的強勢地位有關?

2016年,格力財務費用中兌匯損益貢獻利潤37億,比2015年+25億,同時衍生品交易導致投資收益-25億,衍生品公允價值變動+10億。

三者綜合考慮,2016年格力因人民幣貶值6.7%+利潤22億,占154億凈利潤的14.3%

2015年,格力財務費用+19億,投資收益+0.97億,公允價值變動-10億,合計+10億元。如剔除這部分收益,2016年格力凈利潤比2015年+17億,同比+14.8%

2017年第一季度,格力公允價值變動和投資收益合計增加4.8億,但財務費用同比增加10個億,三者相加,匯率變損失5.2億。

格力在匯率交易上的激進似乎一改往日的保守。 2016年同期美的兌匯收益為5.5億,公允價值變動收益1.1億。美的外銷規模遠大於格力,而匯率收益低於格力,應該是和操作思路、敞口把握有關。

美的對庫卡的財務處理延續了穩健風格。美的並未按照國內通行做法,將溢價全部計入商譽,而是將292億並購價中超出公允價值部分進行攤銷。

2017年第一季度商譽+216億,攤銷費用6億,預計將在一到兩年內全部攤銷完畢。這意味著2018年美的凈利潤將增加約20億

溢價進入商譽的好處是不需攤銷、不影響利潤,2016年海爾並購GE後商譽增加了194億。風險則是每年需進行減值測試,一旦業績不達標將面臨資產減值損失。

在日元升值和下半年傳統旺季推動下,東芝2016年實現盈利,但2017年Q1虧損1.9億,全年目標依然是扭虧。庫卡2017年Q1凈利潤+27%,但凈利率僅為3%。

2008年美的並購小天鵝,此後花了五年整合,2013年小天鵝業績起飛,營收、利潤從兩位數負增長翻紅到+26%和22%。

東芝需要盡快扭虧,庫卡則不受利潤限制,這類核心技術需要前瞻性投入,短期內很難見效。美的中央空調多聯機、冰壓都是提前投入,虧損幾年才逐步走向正軌。

14.webp

何老板和波哥在庫卡

買庫卡不只為增加幾個億利潤,更重要的是布局智能制造。在目前中國制造2025的大背景下,庫卡具有戰略意義。如果說空調是格力的現在,那庫卡就是美的的未來。

03

2016年,美的空調營收+3.6%,格力空調營收+5.22%,比2015年的斷崖式下跌有所恢複,但還沒回到2014年的水平。

15.webp

2016年,美的空調占營收比例從一半下降到42%,而空調在格力營收中仍占到81%,這是格力營收規模、增速被美的超越的主要原因。

2016年美的空調營收僅增長3.6%,洗衣機+34%、小家電+22%,拉動集團全年營收+14.8%。2017年美的廚電喊出業績倍增,目標營收400億,僅次於家用空調事業部。

2017年5月美的與伊萊克斯成立合資公司,引入高端廚電品牌AEG,從高端、中端兩頭夾擊老板方太。

2017年Q1庫卡營收58億+26%,盈利2億+27%。一季度庫卡在中國的訂單數量是16年全年的兩倍, 2017年庫卡在上海有兩家新工廠奠基,產能不足有望得到緩解。預計庫卡全年營收+250億,推動集團營收超過2000億。

2017年第一季度,格力營收297億元,創單季營收歷史新高,增長20.5%,美的內生性營收+31%,顯示出空調清庫存已經完成,V形曲線正在形成。

地產紅利滯後釋放、原材料漲價預期、經銷商主動備貨多重推動下,2017年空調將重回兩位數增長,但回到20%以上難度很大。

產業在線數據提示,2017年3月空調渠道庫存已達4000萬臺,風險系數正在增大。

2017年第一季度,格力存貨134億元,比期初+49%,應收賬款61億+106%,發放貸款及墊款80億+70%,顯示格力渠道蓄水再創新高。

不過從銷售端的數據看,一季度美的、格力安裝卡增長與營收基本匹配,在30%左右。由於T+3,美的安裝卡增長略高於銷量增長。

空調行業的銷售模式是工廠出貨量大於渠道到終端的銷量,渠道到終端的銷量又大於安裝卡銷量。累積到一定程度之後,一旦市場不好,就會出現2015年那樣的庫存爆倉。

美的T+3反其道而行之,安裝卡銷量大於渠道銷量,渠道銷量大於工廠出貨數量。理想狀態下渠道要實現零庫存,甚至從工廠直接發貨到終端。

16.webp

2016年美的嚴控發貨,2017年一季度庫存水平僅相當於2016年同期的30%,為歷史最低水平。

不只是以銷定產,而是以用戶為核心,改變價值鏈運行模式,這是美的強推T+3的意義。格力則強調主動引領市場,預判銷量、主推機型,開機激活打擊竄貨。

旺季已經開始,每月350萬張安裝卡背後如何實現零庫存?T+3對產能、物流、庫存管理的考驗才剛剛開始,如果處置失當,就是丟失了份額、犧牲了利潤。一季度美的空調已經出現缺貨,就像2016年的洗衣機一樣。

強推T+3前提下,2017年Q1美的主營業務增長31%,凈利潤增長22%,超出市場預期。T+3將在剩下的9個月內繼續得到驗證。

“一切業務數據化,一切數據業務化”,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的一切行為都在向網絡轉移,家電企業不跟上就會被淘汰,電商只是第一步。

2016年,美的電商銷售230億元,占比20%,預計2017年這一比例將提高到25%。美的正在推動核心業務在線化、商業決策智能化,用數據指導企業經營。

2016年,格力年報首次披露電商營收額為45.8億元,同比增長91%,占總營收4.2%。格力渠道勢力強大,十大核心銷售公司組成的京海擔保為公司第二大股東,電商要另起爐竈,難度巨大。

2016年格力多元化大提速,連續推出大松電飯煲、格力二代手機、凈靜洗衣機和格力廚電,在武漢和珠海成立兩家精密模具子公司,在珠海設立兩家新材料和環境技術子公司,試圖並購銀隆切入新能源領域。

2017年4月,格力為此變更了工商登記經營範圍,將通訊終端、廚電、建築機電、新風和除霾設備等一批新業務納入經營範圍。

小家電和晶弘格力苦心經營多年,市場反響平平,格力手機難度巨大。與家電相關度最高,最有可能成功的是智能裝備。但格力堅持自主研發有可能損失時間窗口,畢竟美的已經買到了庫卡和高創。

17.webp

從銷售、建廠到跨國並購,全球化資產配置時代,把現金換成優質資產比美元更靠譜,比土地更能增值。

中國企業出海十年的經歷證明,僅僅依靠自己打品牌難度巨大,這是2016年白電巨頭開啟全球掃貨的原因。

2016年,海爾以53億美元收購GE家電,美的接連並購東芝白電、意大利Clivet中央空調、德國庫卡、以色列高創、伊萊克斯旗下的Eureka,全球品牌布局基本形成。

格力作為中國空調第一品牌,在全球市場一直進攻乏力。2016年外銷+22%,占營收15%,同期美的外銷+30%,占比43%。

格力外銷毛利17%,比內銷低24個點,可見格力品牌在海外溢價困難。美的出口毛利率25%,費用控制和經營效率一直是美的長項。

海外優質資產一個個被買走,格力手握千億現金卻毫無作為,非要用低價增發的方式收購銀隆。以至於被股東大會否決,醞釀多年的員工持股也泡湯了。

18.webp

2016年,格力全員加薪1000元刷爆了家電圈,美的則推出三層股權激勵,向1600名員工授予股權1.3億股,占總股本2%,市值44億。

格力在人均薪酬上落後於美的,這是大姐全員加薪的重要背景。

2016年報顯示,美的集團員工總數 9.6萬人,大學本科及以上員工1.8萬人,占比18.4%。員工薪酬合計116億元,人均12萬,其中生產人員人均6.5萬。

格力員工總數7.2萬,本科及以上員工9814人,占比13.7%。薪酬合計57.6億元,人均8萬元,生產人員人均4.3萬元,落後美的50%

大鍋飯式的全員加薪和面向核心員工的股權激勵,哪個更符合現代企業的運行規律?

除了格力,國內大部分家電企業都已推出不只一期股權激勵,為企業創造更多價值的員工理應分享更多,這也符合二八法則。

與其說全員加薪1000元是激勵員工,不如說是又一場事件營銷,就像2016年為安裝工加100元一樣。打擊競爭對手,搶占輿論高地,一貫是大姐拿手好戲。

不只是加薪,格力手機碰瓷華為,力捧銀隆、炮轟美的,大姐頻繁刷屏讓格力品牌得到了最大曝光,但這對格力來說究竟是推廣還是傷害?

除了方洪波持股2.12%為第三大股東,美的前高管黃健和袁利群進入前十大股東,持股1.36%和1.24%分別名列第六和第八位,均有部分股權質押。

19.webp

20.webp

格力高管中只有大姐一人進入前十大股東。2017年第一季度,全國社保基金101組合上榜,大姐上升一位名列第九大股東,持股仍為0.74%,未顯示質押。

21.webp

2016年8月,格力在股價僅為19元時定增收購銀隆,計劃以15.57元低價增發,包括管理層在內的員工持股計劃以同樣的價格認購1.53億股。

其中高管認購44%,大姐個人出資9.7億元認購6015萬股,持股比例將上升到1.3%,為第四大股東。

22.webp

目前格力股價32元,如果當初並購通過,銀隆原股東和參與增發的所有人收益將直接翻倍。攤薄股東權益、並購被否後,2017年格力推出108億史上最壕分紅,大姐身為第九大股東個人分紅7980萬元(稅前)。

目前美的PE15倍,格力13倍,而國際資本市場給伊萊克斯和大金的估值是17和20倍,仍有增長空間。

2016年美的歸母凈利潤154億,格力147億。除了2015年,過去五年美的、格力每年凈利潤增速都超過10%。按10%計算,2018年美的、格力的利潤總額將超過360億,按照15倍PE計算,市值總和5500億。

2000億之後的競爭才剛剛開始。包括美的在內,中國家電企業距離多元化產業集團還很遙遠。GE橫跨N個業務領域,三星打通產業鏈上下遊,我們和別人的差距是人民幣和美元的數量級。

23.webp

2016年,美的研發投入從2015年的52億增加到60億元,占營收比例仍為3.8%。格力還是不披露數字,只說“不設上限”。

2016年,華為的研發投入746億元,占營收比例14.6%。距離創新型企業10%以上的研發投入,美的和格力都還有很大距離。

有增長就有時間,有利潤就有空間。從優秀到卓越的邁進不可能一蹴而就,戰略清晰、方向明確是前提,執行力和糾錯力是關鍵。

美的和格力的雙人舞進入下半場,空調將不再是主戰場,格力在空調上的護城河有可能成為馬奇諾防線。

美的要做到“全球領先”,僅有一個庫卡是不夠的,仍然要打磨產品,提升品牌含金量。格力要多元化,首先要理清和銀隆的關系,不明不白的輸血只會傷害股東利益,損害格力品牌。

通往未來的路上,誰才是時間的朋友?

“總之歲月漫長,然而值得等待。”

美的 格力 董明珠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860

政策紅利PK資本寒冬 企業機構齊謀變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5-24/1109568.html

每經記者 張祎 王小璟 每經編輯 畢陸名

近年,新三板市場無疑處於凜冽的資本寒冬中,存在流動性差、融資困難等問題,但隨著監管層頻繁發聲力挺新三板,業內普遍預計2017年的政策支持力度必不會少。在此背景下,隨著一些政策紅利的逐漸落地,2017年很可能是新三板市場動態發展中蓄勢謀變的一年。

不少掛牌公司開始做兩手準備,進可IPO,退可留在新三板綻放。而一些投資機構未雨綢繆,著力布局一些有“精選層”概念的新三板企業。

企業做兩手準備

“流動性”難題已是新三板老生常談的話題,也是新三板留不住“優等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少企業也是對“轉板”磨拳霍霍、心向往之。

截至5月22日,有436家掛牌企業仍處於上市輔導狀態。不過,隨著交易制度改革的預期不斷加強,不少企業已轉變思路。

之前,有多位券商新三板做市部門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目前正在配合全國股轉進行系統測試,有關交易制度的改進,讓市場浮想聯翩。

眾所周知,在去年分層以後,對於創新層的配套紅利問題,市場一直議論紛紛。此次再提“精選層”以及測試交易系統,讓市場不少企業再度重燃留守新三板意願。

上海一家創新層掛牌公司董事長向記者表示,對於IPO,公司肯定樂意去沖擊一下,但如果新三板的“精選層”能夠推出,同時出臺差異化的配套制度紅利,公司也樂意留在新三板上繼續發展,“公司目前企業財務狀況不錯,前景也很好,相信‘精選層’出來後,我們應該能入選,所以現在對我們來說,是如何選擇的問題。”

Pre-IPO已非首選投資標的

對於投資者而言,IPO加速以及政策預期加強的背景下,如何投資新三板不是簡單的選擇題,而是一道需要研究思篤的解答題。

有私募人士向記者提到,之前看到的新三板公司,都是去看一些小而美的公司,有成長、有題材,看好企業帶頭人。但是現在不同了,要考慮的太多了,包括企業有沒有IPO計劃以及能不能進入未來的“精選層”等。按照創新層的分層標準,估計“精選層”準入標準應該會比創新層更苛刻,不能用老眼光看投資。總是選擇小而美,可能就要錯失創新層甚至是“精選層”帶來的潛在投資機遇。

另有某券商的新三板研究負責人對記者表示,他們現在整理了不足百家公司進行重點研究,就是為“精選層”做準備,在他看來,“精選層”公司將是以後市場重點關註的對象。

也有私募不再將目光緊盯著Pre-IPO項目,而是在場內尋找賺錢機會。某私募機構董事長告訴記者,他們正在尋找做市交易比較活躍的股票,“其實IPO上市只是謀求退出通道,只要新三板流動性起來了,一樣可以把股票賣掉變現。我認為,現在的投資思路已經不僅僅局限於通過Pre-IPO去算估值差了,因為按照現在新股發行加速,A股和新三板之間的估值差在縮小,通過跨市場套利的空間在壓縮,所以現在投資的核心還是應該傾向於從企業成長中獲取收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824

卖方机构PK财经“网红” 神雾环保的市值保卫战

http://www.xcf.cn/tt2/201705/t20170526_780931.htm

 5月24日晚间,随着一键推送,“神雾集团:对不起贾布斯我用你的套路实现了你的梦想!”的文章出现在不少投资者的手机上。

  这篇署名时晨晨、来源于一位财经评论员公号“叶檀财经”的文章,将矛头对准了坐拥两家 A股上市公司神雾环保(300156.SZ)和神雾节能(000820.SZ)的神雾集团。

  作者直指神雾环保部分前五大客户中,隐现关联方身影,抑或是客户与神雾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此外,神雾环保2016年年报现金未正常回流,神雾节能部分业务毛利率高达70%,都成为文章的质疑之处。

  有趣的是,面对质疑,率先站出来的并非当事人自身,而是一家卖方机构。

  25日清晨6点,招商证券团队同样是通过微信公号,公开逐条反驳对神雾集团的质疑,称叶檀“哗众取宠”,并表示“坚定看好神雾环保神雾节能”。

  神雾系方面则直到当天晚间才通过招商证券、光大证券、国信证券环保研究团队组织的电话会议,做出回应。

  “按照出口部分来说,我认为70%的毛利率并不高,”神雾节能副董事长吴智勇在电话会上直言,“以后还要继续提高毛利率。”

  上市公司、卖方机构联手PK财经“网红”,截然相反的态度背后,市值一度“妖艳”至571亿元的神雾系两家上市公司究竟是什么面孔?

  关联交易“迷雾”

  事实上,根据公开资料,这家主营化石能源、矿产资源及可再生资源利用技术研发的公司,关联交易的确让人“雾里看花”。

  2016年神雾环保营收31.25亿,仅前5大客户就占了94.38%的总销售额。这意味着,前5个客户几乎撑起了神雾环保上市公司的整体业绩。

  其中,第一大客户乌海神雾煤化科技有限公司,2016年销售额达到12.87亿,占神雾环保当年总销售额的41.18%。公开信息显示,乌海神雾的原法人股东为北京神雾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是神雾集团的一家子公司。

  排名第二的客户新疆胜沃能源开发有限公司,2016年销售额达10.35亿,对总销售额的贡献率也在33.14%,而其和神雾集团共同参股了新疆锦龙神雾能源开发有限公司。

  前述文章还质疑,神雾节能通过借壳金城股份上市的江苏院(后更名为神雾节能),2016年,营收由2015年的2.4亿上升至8.65亿,净利润由1145万上升至3.33亿,毛利率则由17.72%提高到61.96%。但经营性净现金流却由-29.21万跌至-1.04亿。

  高达61.96%的毛利率也成为上文质疑的焦点。

  消息闹得沸沸扬扬之际,首先回应的并不是上市公司,而是一家第三方研究机构——招商证券。

  “无论是否关联交易,全新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初始应用,最应关注的是项目实施后是否盈利、效果如何,盈利性好的新技术终究将获得市场认可及非关联交易订单。”5月25日,招商证券团队在其公号文章中称。

  招商证券首席分析师、环保行业首席分析师朱纯阳对此还指出,“对于神雾环保订单的关联方、其关联交易占业绩比重大我们从未否认,市场皆知。其逻辑与市政项目BOT的工程收入确认类似。”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询2016年年报中,神雾环保的确承认,前五名客户销售额中关联方销售额占年度销售总额比例为57.93%。

  不过,一家新三板挂牌财务总监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除了神雾环保的关联交易之外,她认为上述两大客户略有蹊跷,“乌海洪远新能源是2015年9月才成立的,注册资本5.9亿元,但是到了2016年就有十多亿的销售额,不太符合常理。”

  针对贡献神雾节能6.37亿元营收的印尼大河镍合金有限公司,在2016年年报中,显示应付账款为5.12亿,朱纯阳表示,“印尼大河项目欠款在2017年一季度已经基本收回。”

  不过,江苏一家环保公司的员工则指出,环保行业达到20%的毛利率已经很不错,“除非这家公司是市场垄断者,那就不好说了”。对于神雾环保过高的关联交易比例,其表示“不排除有异常情况”。

  经过一天的发酵,处于风暴核心的主角神雾节能和神雾环保终于选择发声。25日晚上20点30分,在前述投资者电话会议上,神雾节能副董事长吴智勇、总经理雷华、董秘沈龙强,神雾环保副董事长钱学杰、董秘卢邦杰、技术总监丁力悉数出席。

  在当晚的电话会议现场,出席的有关公司负责人否认关联交易有做高业绩的嫌疑,其表示,乌海项目,原本是全资子公司的项目公司,想由分公司来做,但是由于定增项目不成熟,所以转让给上市公司层面。

  而关于印尼大河项目的上述欠款,上述负责人则表示“公司采用先发货4个月后,才收到货款的情况,货物是去年12月中旬发出的,已经收到4.9亿人民币的货款。”

  其同时否定了境外产品毛利率过高的质疑,“按照出口部分来说,我认为70%的毛利率并不高,从行业来看,境外产品毛利率高出10%-30%都是正常的”。吴智勇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除了上述关联交易外,不少机构投资者更关心“第三方订单能不能确认”、“目前的环保技术能不能实现盈利”等问题。

  “印尼大河项目是公司核心推广的项目,它也正好在一带一路沿线,有不少优质的铁矿石资源,我们正在给印尼大河项目做可行性研究报告,预计投资回收期在4.4年左右。”神雾相关公司回复。

  游资恐慌、机构观望

  尽管真相扑朔迷离,但受此影响,25日开盘,神雾节能、神雾环保还是以33.27元和29.84元的价格双双跌停,总市值一天之间蒸发约57亿元。

  对此,朱纯阳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并不表示意外,“正常啊,龙虎榜出来了,更多卖出的还是一些散户为主,机构还是比较少卖,专栏作家主要面对还是散户群体”。

  当天神雾节能前五大卖出席位中,的确有不少游资营业部,比如国金证券沈阳北陵大街营业部,卖出2154万元,中信证券广州花城广场营业部也卖出了1383万元。

  神雾环保全天成交额8.34亿元,除了一机构卖出2073万元,中金公司上海黄浦区湖滨路营业部卖出超4000万元,其余三家也均为营业部席位。

  “公司的关联交易之前一直有这样做,一开始做项目,肯定是集团要前期投入一些,然后项目的效益会慢慢出来,以后关联交易的情况,要看公司发展的路径。”朱纯阳认为。

  但深圳一位私募基金人士仍然保持怀疑态度,“之前我们就发现它的关联交易有异常,比例过高了,其实就是用上市公司体系外的公司给上市公司做利润”,但是其可以解释“是公司自身业务要求”。“关联交易本身就比较敏感,不一定能体现公司真实的能力,很容易被操纵。”浙江一位券商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上述新三板财务总监还提到,“神雾环保的管理费用是1.8亿,其中有一半是研发费用,一般来说,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3%到5%,这样的比例我觉得可能也存在问题。”

  显然,对于神雾系两家公司来说,仅仅是一场电话会议,还远不能打消投资者的疑虑。

  “他们应该对于关联交易等问题通过公告的方式,作出更为详细的解释说明,以进一步证明其合理性,”上海一位私募基金人士认为,他认为目前信息并不明朗,因此选择观望,“如果对方真是家好公司,反而将是买入良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849

學霸君智能機器人要和高考狀元PK?我們聊了聊它的技術、野心和商業化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602/163405.shtml

學霸君智能機器人要和高考狀元PK?我們聊了聊它的技術、野心和商業化
黑智 黑智

學霸君智能機器人要和高考狀元PK?我們聊了聊它的技術、野心和商業化

幾十秒完成一道數學題,10分鐘做完一張卷子,它和高考狀元PK,人類能勝嗎?

高考在即,學霸君宣布,其在年初計劃推出參加高考的智能機器人Aidam,即將實現承諾——在6月7日,和高考狀元同臺PK。AlphaGo剛剛戰勝柯潔,Aidam又是否能PK狀元?它又能考多少分呢?學霸君研發這款機器人,又是計劃用它來做什麽?黑智和學霸君創始人、CEO張凱磊,聊了聊它的技術、功能和商業化的問題。

今年年初,學霸君在完成1億美元C輪融資後,宣布推出智能教育機器人,並稱其將於6月與廣大高三學子共赴2017年高考。現在,可以看成,是學霸君實現承諾“交卷”來了。張凱磊表示,Aidam將於6月7日高考當天,數學考試結束後,與數名高考狀元同臺PK,解答2017年高考數學試題,完成包括客觀題和主觀題在內的整張試卷,並按照評分標準得出最終成績。這次活動鬥魚將全程直播。

學霸君

學霸君創始人張凱磊與研發副總裁陳銳鋒

幾十秒完成一道數學題

“Aidam完成整張試卷,大約需要的時間是10分鐘左右。”張凱磊說,“它完成單題的速度在幾十秒鐘左右。”

Aidam和AlphaGo一樣,並非實體,而是以深度學習、專家系統和自然語言理解為核心的複雜系統。這個系統的核心在於通過學習人類的編程邏輯,熟悉人類思考和學習的方式,進而掌握解題方法。

Aidam的圖像識別和自然語言理解技術均為自己研發,構建了深度神經網絡的句法和語義分析器,在海量題庫中不斷強化和擴充訓練。

目前,學霸君已經擁有7000萬道數學題目的題庫系統,以及大量的學生手寫和上傳題目圖片、各種教輔書籍中的題目庫,構成了學霸君的智能機器人的訓練數據。據張凱磊介紹,目前,依靠學霸君的產品端的日活量,每天可以產生1700萬-1800萬張左右的題目圖片上傳。而其中,無論是拍照,還是學生手寫題目,均可以被Aidam的圖像識別系統識別,並記錄、收集、標記。在學霸君的題庫中,每一道題目均記錄了其答案、解析和不同的解題過程。在此基礎上,Aidam不斷進行自動解題訓練。

“系統每天大概做 40-50 萬道題目,進行自我訓練。”張凱磊說。“我們是自己在超鏈路神經網絡使用的時候發現,它對於記憶題目使用的步驟跟邏輯是有價值跟效果的,所以開始大規模地在代數體系跟解析體系解決這個問題。”

目前為止,Aidam主要針對的是數學學科。張凱磊對此的解釋是,數學題目的標準更加明確,容易判定對錯。“我們目前看到學生咨詢最多的問題,超過40%都是數學問題。除了評價標準之外,對於人工智能系統而言,數學的挑戰是比較有難度的。數學試卷中,包括簡單的選擇題,也有複雜的需要解題過程的大題,這是非常適合測試AI的,所以,我們這次選擇數學作為切入口。”學霸君研發副總裁陳銳鋒表示。

而對於類似於語文和英語等學科,張凱磊表示,學霸君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技術積累,有考慮會在日後推出。

個性化教育真能實現?

而推出這樣一款智能機器人,學霸君的目的,自然不會是單純讓它能夠去參加高考。“我希望它能夠作為教師的幫手,解決目前教育中的一些難題,比如,輔助批改作業。”張凱磊說。

在張凱磊的構想中,“自動批改作業”一直是他希望實現的。“今天我們已經有能力把學生的學習行為數據采集到電腦上面去,有能力把他書寫過程中的東西數字化,但是一直以來我們都沒有這個能力讓機器去批改作業。現在,我們靠深度學習技術,開始有機會,把像人一樣將一道題目一步步推理出來這件事,在系統層面做出來。無論這道題目是否在系統中錄入過,無論它的難度系數有多高,只要在它的認可範圍內,都可以做出來。”

而自動批改的核心目的,則是為了實現個性化教育的最終目標。人工智能可以知道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進度和學習意願。學生會的東西不會再出現;不會的東西,機器則會一直提醒,直到學會為止。這樣,每個學生看到的內容、做的習題都是量身定制的。另外,通過人工智能,老師對每一個學生的了解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深入。因為人工智能將會在最短的時間里將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反饋給老師,老師可以直接讀取,而不會因為學生太多顧不過來。

“我們已經開始逐步在學校里實行個性化教育的實踐,在教育機器人完成後,也將加大推廣的力度。”張凱磊表示。在學霸君現場展示的在某地學校的教學系統中,學生作業已經數字化傳輸到電腦上面,並且後臺由機器批改完成,並對學生的完成情況、行為數據進行了標註和統計。“目前我們的教學改進系統是靠學生做題的零散數據產生的離散模型,把這些題做好了,提升效率之後看過程。未來,我們將把它擴展到5000-6000個班級,這樣將會擴充到幾十萬規模題量的學習過程,成為我們越來越強大的一塊資產。”張凱磊告訴黑智。

在教育領域中,對內容數據的智能化的機器理解將為老師的教學和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非常豐富的信息支持,圍繞學生學習薄弱點的自適應學習在機器理解的基礎之上將變得高效而又有針對性。而學霸君研發的智能教育機器人,就是機器理解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典型應用。

“我們可以預測下,Aidam的數學高考成績將會是多少分。”張凱磊笑言。而事實是,現有教育環境下,還有豐富的應用場景亟待開發。當機器判卷、個性化指導、個性化作業、教案改進等變成可能,老師的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果都可以得到大幅度提升。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商業化,仍然有更大的創新空間,可待開啟。

黑智二維碼

歡迎關註人工智能垂直號黑智

學霸君 高考機器人 自適應教育 人工智能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149

學霸君智能機器人要和高考狀元PK?我們聊了聊它的技術、野心和商業化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602/163405.shtml

學霸君智能機器人要和高考狀元PK?我們聊了聊它的技術、野心和商業化
黑智 黑智

學霸君智能機器人要和高考狀元PK?我們聊了聊它的技術、野心和商業化

幾十秒完成一道數學題,10分鐘做完一張卷子,它和高考狀元PK,人類能勝嗎?

高考在即,學霸君宣布,其在年初計劃推出參加高考的智能機器人Aidam,即將實現承諾——在6月7日,和高考狀元同臺PK。AlphaGo剛剛戰勝柯潔,Aidam又是否能PK狀元?它又能考多少分呢?學霸君研發這款機器人,又是計劃用它來做什麽?黑智和學霸君創始人、CEO張凱磊,聊了聊它的技術、功能和商業化的問題。

今年年初,學霸君在完成1億美元C輪融資後,宣布推出智能教育機器人,並稱其將於6月與廣大高三學子共赴2017年高考。現在,可以看成,是學霸君實現承諾“交卷”來了。張凱磊表示,Aidam將於6月7日高考當天,數學考試結束後,與數名高考狀元同臺PK,解答2017年高考數學試題,完成包括客觀題和主觀題在內的整張試卷,並按照評分標準得出最終成績。這次活動鬥魚將全程直播。

學霸君

學霸君創始人張凱磊與研發副總裁陳銳鋒

幾十秒完成一道數學題

“Aidam完成整張試卷,大約需要的時間是10分鐘左右。”張凱磊說,“它完成單題的速度在幾十秒鐘左右。”

Aidam和AlphaGo一樣,並非實體,而是以深度學習、專家系統和自然語言理解為核心的複雜系統。這個系統的核心在於通過學習人類的編程邏輯,熟悉人類思考和學習的方式,進而掌握解題方法。

Aidam的圖像識別和自然語言理解技術均為自己研發,構建了深度神經網絡的句法和語義分析器,在海量題庫中不斷強化和擴充訓練。

目前,學霸君已經擁有7000萬道數學題目的題庫系統,以及大量的學生手寫和上傳題目圖片、各種教輔書籍中的題目庫,構成了學霸君的智能機器人的訓練數據。據張凱磊介紹,目前,依靠學霸君的產品端的日活量,每天可以產生1700萬-1800萬張左右的題目圖片上傳。而其中,無論是拍照,還是學生手寫題目,均可以被Aidam的圖像識別系統識別,並記錄、收集、標記。在學霸君的題庫中,每一道題目均記錄了其答案、解析和不同的解題過程。在此基礎上,Aidam不斷進行自動解題訓練。

“系統每天大概做 40-50 萬道題目,進行自我訓練。”張凱磊說。“我們是自己在超鏈路神經網絡使用的時候發現,它對於記憶題目使用的步驟跟邏輯是有價值跟效果的,所以開始大規模地在代數體系跟解析體系解決這個問題。”

目前為止,Aidam主要針對的是數學學科。張凱磊對此的解釋是,數學題目的標準更加明確,容易判定對錯。“我們目前看到學生咨詢最多的問題,超過40%都是數學問題。除了評價標準之外,對於人工智能系統而言,數學的挑戰是比較有難度的。數學試卷中,包括簡單的選擇題,也有複雜的需要解題過程的大題,這是非常適合測試AI的,所以,我們這次選擇數學作為切入口。”學霸君研發副總裁陳銳鋒表示。

而對於類似於語文和英語等學科,張凱磊表示,學霸君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技術積累,有考慮會在日後推出。

個性化教育真能實現?

而推出這樣一款智能機器人,學霸君的目的,自然不會是單純讓它能夠去參加高考。“我希望它能夠作為教師的幫手,解決目前教育中的一些難題,比如,輔助批改作業。”張凱磊說。

在張凱磊的構想中,“自動批改作業”一直是他希望實現的。“今天我們已經有能力把學生的學習行為數據采集到電腦上面去,有能力把他書寫過程中的東西數字化,但是一直以來我們都沒有這個能力讓機器去批改作業。現在,我們靠深度學習技術,開始有機會,把像人一樣將一道題目一步步推理出來這件事,在系統層面做出來。無論這道題目是否在系統中錄入過,無論它的難度系數有多高,只要在它的認可範圍內,都可以做出來。”

而自動批改的核心目的,則是為了實現個性化教育的最終目標。人工智能可以知道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進度和學習意願。學生會的東西不會再出現;不會的東西,機器則會一直提醒,直到學會為止。這樣,每個學生看到的內容、做的習題都是量身定制的。另外,通過人工智能,老師對每一個學生的了解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深入。因為人工智能將會在最短的時間里將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反饋給老師,老師可以直接讀取,而不會因為學生太多顧不過來。

“我們已經開始逐步在學校里實行個性化教育的實踐,在教育機器人完成後,也將加大推廣的力度。”張凱磊表示。在學霸君現場展示的在某地學校的教學系統中,學生作業已經數字化傳輸到電腦上面,並且後臺由機器批改完成,並對學生的完成情況、行為數據進行了標註和統計。“目前我們的教學改進系統是靠學生做題的零散數據產生的離散模型,把這些題做好了,提升效率之後看過程。未來,我們將把它擴展到5000-6000個班級,這樣將會擴充到幾十萬規模題量的學習過程,成為我們越來越強大的一塊資產。”張凱磊告訴黑智。

在教育領域中,對內容數據的智能化的機器理解將為老師的教學和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非常豐富的信息支持,圍繞學生學習薄弱點的自適應學習在機器理解的基礎之上將變得高效而又有針對性。而學霸君研發的智能教育機器人,就是機器理解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典型應用。

“我們可以預測下,Aidam的數學高考成績將會是多少分。”張凱磊笑言。而事實是,現有教育環境下,還有豐富的應用場景亟待開發。當機器判卷、個性化指導、個性化作業、教案改進等變成可能,老師的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果都可以得到大幅度提升。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商業化,仍然有更大的創新空間,可待開啟。

黑智二維碼

歡迎關註人工智能垂直號黑智

學霸君 高考機器人 自適應教育 人工智能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150

微眾銀行VS網商銀行 騰訊、阿里旗下銀行的PK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5885

浙江網商銀行。(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圖)

近期,作為首批獲批的民營銀行,騰訊旗下的微眾銀行與阿里旗下的網商銀行分別公布了2016年年度報告。

報告顯示,微眾銀行與網商銀行在2016年度均實現了扭虧為盈,且營業收入擴大為2015年的10倍。在全國首批五家民營銀行當中,網商銀行資產規模與營業收入最高,而微眾銀行的利潤最高。

同時實現了大跨步發展的兩家銀行,依托於騰訊、阿里這樣的巨頭企業,發展方向卻並不相同。目前來看,微眾銀行更聚焦於消費信貸,而網商銀行更多為阿里體系內的商戶提供金融服務。

營業收入均增10倍

微眾銀行,全稱“深圳前海微眾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為原平安集團副總經理、現微眾銀行董事長顧敏。該銀行註冊成立於2014年12月16日,註冊資本42億元。控股股東為深圳市騰訊網域計算機網絡有限公司(持有微眾銀行30%股權)。

網商銀行,全稱“網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為螞蟻金服CEO井賢棟,註冊成立於2015年5月28日,註冊資本40億元。控股股東為螞蟻金服,持有股權比例達到30%。根據阿里巴巴(BABA:NYSE)2016年年報,螞蟻金服的實際控制人為馬雲。

2016年,微眾銀行營業收入24.5億元,比2015年的2.3億元增長10倍以上。其中,利息收入18.4億元,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5.6億元。利潤方面,2016年首次實現盈利,凈利潤4.01億元,而2015年為虧損5.8億元。

再看網商銀行,2016年營業收入26.36億元,同樣比2015年的2.52億元增長10倍以上。凈利潤3.15億元,2015年為虧損0.69億元。

二者相比,網商銀行營業收入更高,而凈利潤低於微眾銀行。

根據兩家銀行2016年年報整理(資料圖/圖)

兩條路徑

查看微眾銀行年報可以看到,其扭虧為盈的關鍵在於一款叫做“微粒貸”的產品。

“微粒貸”作為全線上運營的信貸產品,基於大數據風控技術,依托微信和手機QQ提供個人小額信用貸款。截至2016年末,“微粒貸”產品累計發放貸款1987億元,筆均放款約8000元,主動授信超過7000萬人,開通用戶超過1500萬人。

可以對比的是上線一周年時的數據,截止2016年5月,“微粒貸”累計放款超過400億元。兩相對比,也就是說在2016年剩下的7個月里,放貸規模猛增了約1500億元,是從前的將近5倍。

截至2016年末,微眾銀行資產總額為520億元,同比增加424億元,增幅440%。其中,各項貸款余額308億元,同比增加269億元,增幅697%。不良率為0.32%。

可以看到,微粒貸上線兩年來,放款規模迅速放大,利息、手續費收入大增,覆蓋資金成本以及各種開發支出,利潤也得以轉負為正。

微粒貸之外,微眾銀行還有汽車金融類的產品,其與多個互聯網平臺合作,將信貸產品嵌入消費場景,發展電商二手車平臺融資服務。“微車貸”年末貸款余額達到55億元,比年初增長了22倍。

網商銀行的路徑與微眾銀行不同,它針對的不是社交網路中的每個個體消費,而更多聚焦於阿里電商體系內的小微企業與農戶。

網商銀行的核心產品是“網商貸”和“旺農貸”。其中“網商貸”圍繞阿里巴巴、淘寶、天貓等電子商務平臺,向賣家推出淘寶貸款、天貓貸款、阿里貸款等產品,保證賣家的融資需求。截止2016年末,已為超過277萬小微客戶融資。

在農村市場,結合阿里巴巴集團“千縣萬村”計劃,利用“村淘合夥人”模式,結合消費品下鄉、農產品上行以及農村生態圈等信貸場景,推進農資農具購買以及農產品上行等特定金融服務。截至2016年末,涉農貸款余額37.6億元,余額客戶數26.8萬戶。全行信貸余額中約11%為涉農貸款。

可以看到,依托騰訊與阿里,微眾銀行和網商銀行根據母平臺的特點,發展出了不同的金融路徑。

有望進入銀行業百強

在五家民營銀行以外,微眾銀行與網商銀行在整個中國銀行業處於什麽地位?

虎嗅網的一篇文章做出了對比:在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的2016年中國前100家銀行排名(按核心一級資本規模排序)顯示,進入全國銀行業前100強的銀行最低資產總額在900億左右,另外有多家銀行資產規模在1000億左右。

微眾銀行去年資產規模增長超4倍,網商銀行資產規模也翻倍。這意味著如果延續這樣的增速,基於目前五六百億的基數,兩家銀行在2017年有望進入全國銀行業100名左右(以資產規模計)。

微眾銀行客戶主要是個人用戶,借款用途主要是個人消費,隨著大數據風控模型逐步成型,客戶增長可能更具爆發性。基於微信和QQ的數億活躍用戶,潛力可期。

網商銀行客戶主要是電商商戶與農戶,生產性貸款居多,客戶數量會少於微眾銀行,不過單個客戶貸款金融更高。雖然阿里並未公布整體商家數量,不過目前口碑平臺上的入駐商家就超200萬,再加上阿里B2B、淘寶、天貓、速賣通、支付寶、菜鳥的商戶,數量應該遠超目前網商銀行的客戶數,可挖掘的客戶數量也是巨大的。 

這兩家銀行都是互聯網銀行,背後股東可以提供用戶資源與數據。隨著線上風控模型的完善,在不考慮資金供給的前提下,未來客戶數量有實現指數級的增長。

另外,由於兩家銀行2015年剛開始營業,形成的營收與利潤基數都比較低,所以2016年增速驚人。隨著基數的擡高,以及獲取新客戶難度可能逐漸加大,二者的增速應該會回落,營收和利潤的大幅增長不會是常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58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