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長投網 david自由之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d330190102ux6n.html 今天我在長投網的債券課程上線了。 最初瞭解長投網是很偶然的機會,開始我並不瞭解在線投資培訓,QQ上聯繫到的是小熊,但給我打電話的是水湄物語,電話中一通瞎聊,回頭上網查一下,水湄居然是豆瓣名人,寫過一本書《三十歲前的每一天》,看了下他們的經歷,還是很吸引人的,從體制內出來,追求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到了時間的自由,也喜歡格雷厄姆的《聰明的投資者》。
登陸長投網,很清新的感覺,課程沒有煽動性,而是娓娓道來,還原投資的真諦,那就是分析,這裡不講K線,不講莊家,講的是行業,財報,運營等可量化的內容,和我的投資思路非常吻合。
脾性相投,合作也就很順利了。實話實說,開始我對在線培訓不是很有信心,但是7月初和集思錄合作過一次線下培訓,我發現其實線上教育也許更有前途。
組織一次線下的培訓,其實做培訓的和參加培訓的都很累。組織培訓要定場地,調音響,放投影,接待大家,這其實還好,關鍵是參加培訓的學員太累了,上次好多朋友從海南、廣東、上海、江蘇過來,為了一個下午的培訓,前後要花費3天,有一個廣東的朋友,因為飛機晚點,在機場足足等了6個小時,另外大城市交通也不方便,最後大家都把主要的精力和成本花在了路途上。
在線教育的好處,就是老師和學生都輕鬆很多,如果能通過合理的方式來避免距離感,增加相互性,這確實可以替代面對面的教育培訓模式了。
散戶為什麼有可能打敗機構? DAVID自由之路
http://xueqiu.com/5819606767/30429617我第一次接觸股票,是在證券公司的散戶大廳裡,那個時候每到交易時間,大廳裡面就會擠滿人,大家都注視著翻動著的大屏幕,看自己股票的價格變化,而等所有股票翻完一次,至少需要5分鐘時間。買入或者賣出股票,都需要到櫃檯排隊,等排到自己的時候,交易價格早已經不是剛才大屏幕裡面看到的價格,而委託交易的櫃員,總是不耐煩的催促著散戶,就這個價格,要不要成交,通常散戶們只能接受這個價格,因為都想著盡快成交。另外,那個時候股票的交易成本也高的嚇人,印花稅千4,佣金千3,一買一賣,1.4%的金額就貢獻出去了。
那個年代沒有互聯網,當看到股票價格起伏波動時,我們不知道這代表這什麼,甚至連這支股票代碼後面是什麼公司,他們在做什麼,也都是一知半解,而唯一的信息來源,只有報紙、電視和廣播,所以那個年代是股評師的年代,散戶不聽消息、不聽股評,還能聽什麼呢?甚至連股票的K線圖,都需要散戶們拿筆自己畫出來。
當時的我特別羨慕坐在大戶室裡的人,覺得他們就是莊家,掌握雄厚的資金,擁有便利的炒股條件,就好像草原上的獅子,追捕著羊群一樣的散戶,而機構,那簡直就是上帝,他們是證券市場的主宰者,而散戶最好的命運,就是跟在獅子後面吃些殘羹,或者猜測上帝們的意圖。所以說,那個時代的散戶是完全的弱者。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散戶投資變的越來越方便,各家證券公司都提供免費的交易軟件,買賣股票也不需要去券商處填單子,在家裡就能夠很方便的瀏覽股市行情和買賣股票。另外,股票交易的印花稅和佣金也在不斷降低,散戶的交易成本僅相當於以前的十分之一。信息收集上,相比以前也方便了很多,上市公司的年報、季報可以隨意下載,交易軟件的F10功能鍵,也會將該股票對應的基本情況進行一個完整的介紹,例如財務指標、經營情況、股東變動等。
時代變遷下,莊家也不再如以前那樣威風凜凜,一個弱女子劉姝威,依靠自己的分析,將藍田股份拉下了馬,而德隆系三莊股「新疆屯河、湘火炬、合金投資」,在散戶的目送下,以優美的跳水姿勢,結束了股市中通過坐莊就能賺取暴利的時代。
到了今天,散戶的力量更加強大,投資論壇上的一篇深度分析的文章,可以讓一支股票連續跌停,市值蒸發幾十億,而一些優秀散戶投資者的年復合收益率,也大大超過了公募基金。
為什麼互聯網普及以後,散戶能打敗機構了呢?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互聯網的普及大大弱化了散戶與機構投資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一個普通的散戶,可以利用互聯網搜索引擎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內容來輔助自己的分析,這樣機構利用信息不對稱來魚肉散戶的機會將大大減小。
其次,互聯網的普及大大方便了散戶之間的相互合作。例如雪球這樣的投資交流平台,有人分析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有人分析上市公司的行業前景,有人分析上市公司的橫向估值,還有人現場去上市公司調研,然後將結果與大家分享,由此產生的交流成果,甚至比很多投資機構分析師的報告更加專業和全面。
再次,由於互聯網的普及和IT技術的發展,使得散戶在行情的獲取及最終的交易上,相比機構不存在明顯的弱勢,由於投資品種越來越豐富,很多投資品種成交量較小,此時散戶資金量小,受投資品種流動性的限制也小,可以選擇的投資品種會更多,而大資金受制於投資品種的流動性,很難轉身,投資機會反而較少。
最後,機構容易受到外界力量的驅使,產生同向的非理性行為,就好比列隊過大橋的軍隊,由於士兵們的動作過於一致,結果產生了共振,導致大橋垮塌,證券市場上很多非理性的上漲和下跌,都是由於機構非理性的同向行為造成的,而聰明的散戶,可以很容易避開這樣的風險,還能從中獲利。
所以,聰明的散戶投資者,完全有力量戰勝機構投資者,互聯網時代的機構投資者,就像是身體龐大的恐龍,力量雖大,但行動遲緩,而聰明的散戶投資者,就像是身材短小的獵豹,力量雖小,但是行動敏捷迅速。做為散戶的獵豹相比做為機構的恐龍,完全可能追捕到更多的食物,甚至有時候恐龍還會成為獵豹的食物,例如散戶投資者利用機構的弱點和漏洞進行套利,從機構身上賺錢。
我的自由之路 david自由之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d330190102uy2s.html要說自由,先從一個眾所周知的故事講起:
一個在海灘度假的富翁看見一個貧窮的漁夫也悠閒地曬著太陽,感到不可思議,忍不住問他:「您為什麼不去工作呢?」
漁夫答:「我今天已工作過了,打上來的魚已夠我一天所用。」
富翁很可惜:「那您可以多打一些魚,多賺點錢啊。」
「要那麼多錢幹什麼?」
「可以買更多的船,打更多的魚,最後當上一個富人。」
「當了富人又怎麼樣呢?」
「那時您就可以像我一樣,躺在海灘上曬太陽了。」
漁夫哈哈大笑:「我現在不正在這裡曬太陽嗎?」
其實,這個例子中的兩個人,都沒有找到他們的自由之路。
首先看富翁,從主流社會的認知看,他是一個成功的人,運營和管理著很大的生意,賺了許多錢,所以,他有足夠的錢去旅遊,可以乘坐飛機的頭等艙,可以在海灘邊住五星級酒店。但通常成功的人,時間是最稀缺的資源,因為社會的競爭是非常殘酷的,他們必須將所有的時間和心智都投入到工作中去,比常人更加的努力才能超越他人,那麼這個在海灘度假的富翁,可能平時和家人都無法團聚,即使是在海邊度假,也是忙中抽閒,也許正當他曬太陽欣賞美景的時候,客戶一個電話打到他的手機上,硬生生的將他重新拽回到緊張的工作中,所以富翁是不可能獲得漁夫那份愜意的自由,那份心無旁騖欣賞夕陽慢慢落入海水中的那份心態,他還要抓緊時間,在有限的時間內把景點逛完呢。
有很多富人在海邊買了度假屋,並雇了當地的工人對度假屋進行日常打掃和維護,但最終的結果是,5%的時間富人來到海邊來度假,而另外95%的時間這個度假屋實際上是由打掃衛生的工人所擁有。
那麼漁夫是不是自由了呢?也許漁夫打的魚夠一天所用,但如果結婚生子以後,孩子的學費、生病後的醫藥費,是不是也靠悠閒的打魚就足夠了呢?想的再遠一點,當漁夫年邁的時候,是不是還有能力打魚呢?
另外,漁夫只能曬太陽,能去更遠的地方走走嗎?能擁有更多的經歷嗎?看到喜歡的電子產品,是否有能力支付呢?
所以,漁夫也是不自由的,因為他沒有選擇的自由,當他的壓力變大的時候,可能就只能天天打魚,而無心欣賞身邊的美景了。
大部分時候,我們是沒有自由的,就像一首歌唱的,「我想去桂林啊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時間的時候我卻沒有錢,我想去桂林啊我想去桂林,可是有了錢的時候我又沒時間。」因為賺錢需要花時間,所以兩者無法兼顧。
還好,人類歷史上的傑出發明,偉大的證券和投資市場,為我們解開了這個死循環。
投資是能兼顧「賺錢」和「賺時間」的最好方式,當您有了一定的資本金以後,如果您長期的投資收入能夠完全覆蓋您的日常開銷以及通貨膨脹,那麼恭喜您,您進入了財務自由的階段,可以不再為了錢而工作了。
我從2002年中參加工作,到2013年底轉為自由投資人,花了11年的時間,將自己從時間和錢的死循環中跳了出來,這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因為很多人,他們資產比我多,但仍然害怕跳出這個循環,這是因為人性總是保守的,大多少人不願意做改變,不願意放棄手上已經拿到的東西,並希望能拿到更多的東西。
自由之路,也絕不僅是財務自由單方面的問題,還要有勇氣去放棄才行,當人的一生走到終點時,一切都是要放棄的,如果您真想追求您想要的生活,那就必須學會放棄,搬開那些擋路的石頭,才能實現您的願望和目標,另一方面,還要節制自己的慾望,因為再多的財富,也敵不過無節制的慾望。
轉為自由投資人後,我的生活和以前也有了巨大的改變,以前家裡的茶葉都塞滿了櫃子,但是沒時間喝,現在可以在早晨慢慢的泡好一壺茶,並細細的品味著;工作日的游泳池,人永遠是那麼的少,可以擁有自己的專屬泳道;工作日的羽毛球場地也隨時可以預約到,不需要像以往休息日那樣,必須搶才行;以前休息日去景區,先是路上堵車,然後是排隊買票,打仗一般的進去以後,也是人山人海,看人而不是看景,而工作日的景區,一切都是那麼安靜,安靜的您能聽到大自然的聲音。
當然,我也會做些兼職的工作,當工作不再是單純為了賺錢以後,也就不會再讓人心煩,因為每天您都在做您想做的事情。
財務自由!生活自由!精神自由!
當您的財務自由以後,您的時間就自由了,您不需要出賣時間,那麼您的生活也就自由了。
當您的財務自由以後,您的選擇就自由了,您不需要為了賺錢而從事不喜歡的工作,說不願說的話,您就能保持獨立人格和思考,無需隨波逐流.
銀行股不漲還能堅持多久?
david自由之路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d330190102v1f0.html
銀行股的業績增速仍然保持在2位數,但價格也是依然不漲,這種情況還能堅持多久呢?
由於本人重倉中行轉債,就拿中國銀行正股來說吧。
基礎數據如下:2014年中國銀行分紅0.195元,2014年9月5日收盤價2.74元,凈資產3.46元,半年盈利0.32元
那麽可以得到
PB=0.79、PE=4.28、分紅率=7.1%
假設中國銀行的業績增速保持10%,如果股價不漲(分紅自然除權)
1、2015年(半年報公布時)不漲
分紅=0.195*1.1=0.215、凈資產=3.9元、半年盈利=0.352、股價=2.53(分紅除權後)
PB=0.65、PE=3.6、分紅率=8.5%
2、2016年(半年報公布時)不漲
分紅=0.215*1.1=0.237、凈資產=4.36元、半年盈利=0.387、股價=2.29(分紅除權後)
PB=0.53、PE=3、分紅率=10.3%
3、2017年(半年報公布時)不漲
分紅=0.237*1.1=0.261、凈資產=4.87元、半年盈利=0.426、股價=2.03(分紅除權後)
PB=0.42、PE=2.38、分紅率=12.9%
這就是中國銀行股票不漲的後果,其他銀行股也和中國銀行差不多,那讓我們看看,銀行股不漲還能再堅持多久。
為什麼我選擇低風險投資! DAVID自由之路
來源: http://xueqiu.com/5819606767/31510346
最近股市開始出現走牛的跡象,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憧憬1年幾倍的收益率,連我自己創建的低風險投資群,群友們也躍躍欲試,很多人開始加大杠桿準備大幹一場,他們最喜歡說的話就是,”你的資產已經滾大了,做做低風險自然可以,我們才幾十萬資金,想要財富自由,如果靠低風險的話,要做到那一年去?還不如玩高風險,先賺到高收益再說!”甚至還有人在群里說,DAVID膽子太小了,我看牛市的收益率跑不過新股民。相當一部分人,希望通過股市實現暴富的願望。
我記得2005年全力進入股市的時候,最初只有20萬的本金,到2014年9月12日,凈值從1做到了14.46,複合收益率做到了30.62%,我可以肯定,未來的10年,我的複合收益率大概率要滑落到30%以下,並且我也會坦然的接受這樣的結果。
通常大家的觀點是,“低風險低收益,高風險高收益”,首先我們先看看,長期的高收益存在嗎?下面是我節選自私募排名網站—格上理財的數據。

目前格上理財記錄的私募產品一共有一千多個,能發私募產品的,肯定都是炒股頂尖的人,那麽整體情況如何呢?從5年私募收益率的中值看,收益率也就是26%,年化收益率不到5%,也就是和銀行存款差不多。期間雖然HS300指數是下跌的,但是中小板、創業板可是牛市,市場機會可以說層出不窮,也就是說並不缺乏機會的情況下,私募基金的的平均水平也就是定期存款,散戶估計更是虧的找不到北。
我們不看平均數,看厲害的,TOP 5%的私募產品,入門線是多少?答案是5年96.5%的收益,折算到年化收益也就是14.5%,這可是最好的5%私募啊,可見許多人動輒預期50%或者100%的年收益,是多麽的可笑。
人都會高估自己的能力,有人隨機調查了100個人,讓他們評估自己的智力水平是超過平均數還是低於平均數,最終結果是95人認為自己智力超過平均數,股市中大部分人也都是如此,95%的人都認為自己是割韭菜的,只有5%的人認為自己是韭菜。
中國證券行業的歷史較短,看看國外的情況。

最厲害的要數巴菲特,但年收益率也只有20%,索羅斯輝煌時期到過34%,但是長期和巴菲特差不多,因為索羅斯成立基金和巴菲特的時間差不多,但是現在索羅斯的資產只有巴菲特的10分之一都不到。彼得林奇做到過29%。而搞投資的利佛摩爾,結局是破產,也就是說收益率是負的,趨勢高手江恩,晚年也沒什麽錢,主要收入是靠賣書。唯一保持超高收益的僅一人,那就是西蒙斯。
玩高風險的投資者主要做什麽?大部分是走利佛摩爾和江恩的路,前人已經把路指明了,結局估計也差不多。
那麽玩低風險的人是誰呢?西蒙斯是典型低風險,就是不斷找錯誤賠率的品種,最早西蒙斯把股市牛熊預測也放在里面,結果不僅波動大,收益率還很不理想,最後西蒙斯幹脆把牛熊預測去掉,大獲成功,就連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的時候都獲得了高收益。
巴菲特算低風險嗎?記住巴菲特的名言“永遠不要虧損!”,巴菲特沒有超高收益的年份,50年多年的投資生涯,僅1年收益率超過50%,但是也僅有2年虧損,且都未虧損超過10%.
索羅斯算低風險嗎?對沖基金的本質,就是通過多空的對沖來套利保值。
所以,既然高收益是不存在的,長期看高風險的祖師都破產了,而低風險的祖師成為巨富,那麽我為什麽不做低風險投資呢?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打新股,我計算靠打新股+貨幣基金,過去5年的收益率超過50%,處於私募基金TOP 20%的行列,可惜很多人都是看不上,就連剛入股市的新手都看不上,在他們眼中,80%的私募基金經理的智商都在自己之下。
如何管理自己對股市收益率的預期! DAVID自由之路
來源: http://xueqiu.com/5819606767/31537202
2005年初將家庭所有資產投入股市的時候,我對股市收益率的預期是年化15%,當時我做了一個財務自由的規劃,那就是賺夠500萬元,那麽即使一年只有6%的收益率,也有30萬的現金流入,夠花銷了,如果能保持住15%的複利,則一年75萬現金流,不僅能保住生活開銷,還能繼續滾大雪球。當然,最終我10年的複合收益率超過了30%,不過我對未來的預期仍然不變,還是15%。
前天發了一篇博文,講述股市高收益是不存在,也引來了很多人的質疑,其中最鮮明的觀點,就是小資金不應該做低風險投資,小資金應該追求更高的收益率,下面節選一位投資者的評論
“對於幾萬到幾千萬以內規模的小資金年化收益百分二十只是普通水平。年化達到百分50以上才算優秀。對於五億以上規模的大資金年化十五到二十就非常優秀和傑出了。個人認為資金規模很重要。很多類型的賺錢方法小資金可以為,大資金是不可為的。對於幾十萬資金年化十幾二十真沒什麽可以拿出來說的。去比較巴菲特毫無意義,他是什麽資金規模,難道說巴菲特年化不過20,所以我十萬資金規模年化二十也很優秀了?這樣的邏輯是有問題的。小資金年化二十當然說明這個人有賺錢能力,但是只是普通的賺錢能力。”
我覺得很多人有這樣的想法,我也有一夜暴富的夢,但也經常給自己潑冷水,投資如履薄冰,股市絕不是印鈔機,而不小心就是絞肉機。
先說預期收益率對個人的意義,拿破侖有一名言叫做“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這句話放在職場上,那絕對是沒有問題的,如果一個職員預期自己每年工資漲50%,並為之不斷奮鬥,那一定是很美麗的勵誌故事,因為職場的成就和努力程度基本是成正比的,定50%的目標,即使達不到,30%是不是可以呢?10%是不是可以呢?就算命運不濟,對於大多數人而言,總不至於降我的工資吧,運氣再差點,努力一年最後還失業了,再怎麽說去年發給我的工資不會要求我還給老板吧。
然後放在股市中,一個投資者預期自己年化50%的收益率,那通常不是勵誌故事,而是悲慘故事。在我的朋友圈子里面最早接觸的一個職業股民,是1996年開始職業做的,好像是95年的時候買了一個股票翻了好幾倍,覺得自己找到金鑰匙了,於是準備大幹一場,家人給湊了好幾十萬元,做了十幾年,目前手里仍然只有幾十萬元,40多歲了一直未婚。
股市很有意思的,有可能你預期50%收益,真正的收獲確是-50%的收益。
下面繼續講講預期收益率的幾個誤區
1、小資金的複合收益率超過大資金
從統計角度講上,這是沒有依據的,股市大多數人是散戶,70%的人是賠錢的,而公募基金至少從歷史業績看大部分還是賺錢的,長期看散戶只有10%的人賺錢,所以在股市賺錢就是優秀的,更別說複利20%了。
有人會說,那為什麽江湖中那麽多的股神,每年動輒幾倍的收益率?而公募或者私募的表現都很平常?
這其實是統計的誤區,大資金作為個體,本來就小,比如1000個私募,TOP 1%選手只有10個私募產品,但是1億散戶,TOP 1%選手有10萬人,所以你會看到到處都是股神,其實每年雙色球中獎者也不少。
2、把短期收益率當成長期收益率
我們知道,50%的複利,10年就是50倍的總收益率,幾十萬的小資金也滾到上千萬了,而所謂的民間股神,資產好像都不多,那麽可以肯定,他們滾雪球的時間根本沒有到達10年。
在我的《低風險投資之路》中,有過一個模擬計算,如果一個投資者連續2年50%的收益率,但是第三年虧損50%,三年總收益率只有12.5%,跑輸定期存款的,即使一個投資者連續4年50%的收益率,但是第五年虧損50%,總收益率也只有150%,年化收益不到25%。
2013年創業板大牛市,很多人獲得了較高的收益率,但是把一年或者兩年的高收益率當成複合收益率,顯然是不客觀的,2006年的時候,很多玩有色的股神也是幾倍甚至幾十倍的收益率,但是到2008年低,股神基本銷聲匿跡。
所以,如果累計收益率沒有超過10倍20倍,投資時間沒有8到10年,經歷過各種投資品的牛熊周期,就不要妄談收益率。
其實大家可以發現,有10年以上投資歷史的高手,例如
@東博老股民 @明日之星 @笨笨的投資者1 @小小辛巴,很少說小資金可以輕松達到50%的複利的。
很多時候,期望的收益率不高,長期反而是贏家。在我低風險投資圈子內,大多數高手也就是10年30%的複利,但是最最重要的,這個圈子的人長期虧錢的幾乎沒有
一位從1998年至今堅持打新股的一位投資者昨天評論說,打新股就是地上撿錢,這麽多年打新已經賺了兩套房子的錢了。對於很多短線搏殺玩趨勢投資的人來講,打新股的收益率太低了,但是作為一個整體而言,堅持打新股的人基本個個都是賺錢的,而股市中搏殺的,9死1生。
當然,我也不否認小資金能做到高複利,但這恰恰是低風險投資的領域,巴菲特早年28%的複利,和經常做套利是有關的,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有人蹲在一個流動性差的債券天天盯盤口,很有可能有人誤操作烏龍一單,對於大資金而言,吃這種烏龍單沒任何意思,但是幾十萬的小資金而言,也許吃到一次就是10%的利潤。
但是,我認為任何雪球滾不大的投資策略都是沒意義的,一些人10萬元剛入市收益率做100%也不算什麽高手,不過是別人1年的年終獎。
另外,剛才又掃了一眼雪球私募的成績,今年20%好像已經排名第一了,別說規模啊,雪球私募的規模都很小的。
職業投資一年生活總結! DAVID自由之路
來源: http://xueqiu.com/5819606767/31885752
自從工作後,朝九晚五的工作就成為了生活的主旋律,一次在書店偶遇《窮爸爸富爸爸》,財務自由變成了我未來的目標,在職場工作了11年,見證了通信行業由朝陽行業逐步走向了衰落,去年我結束了全職的職業生涯,從此投資成為我生活的的主旋律。到目前為止,這樣的生活已經持續了接近1年,下面說說我的體會,也供想走這條路的朋友參考。
1、多少錢能財務自由?
我認為有兩個公式1) ROE>CPI+年花銷/總資產,這個是基本要求,就是保證每年的生活質量不下降2)ROE>M2+ 年花銷/總資產,這個是高級要求,就是保證每年在人群中的排名不下降其中ROE就是我們預期自己做投資的複利,假設一年日常花費20萬,CPI=3%,M2=13%,那麽1)有100萬本金,要實現基本要求,必須ROE>23%,實現高級要求,必須ROE>33%。2)有500萬本金,要實現基本要求,必須ROE>7%,實現高級要求,必須ROE>17%。3)有1000萬本金,要實現基本要求,必須ROE>5%,實現高級要求,必須ROE>15%。
2、不上班會脫離社會嗎?
目前我沒有遇到這種情況,我發現小區里面不上班的人非常多,現在是互聯網時代,我們不需要依附一個特定組織才能生存,比如最近一年,我通過網上的俱樂部,經常工作日下午去打羽毛球,球友應該很多也是不上班的人。
3、職業投資有哪些好處?
最大的感覺是自由,以前上班的時候中間操盤,畢竟是偷偷摸摸的看,而職業投資以後,可以從容不迫的看盤。另外,可以自由的睡午覺,以至於現在哪天中午不睡午覺都難受。可以自由的去旅遊,即使本市的一些公園,工作日去走走,感覺和周六周日完全不一樣。
4、職業投資有哪些不好的地方?
1)虧損的時候心里壓力很大,今年年初的時候,凈值最大回撤接近10%,當時非常郁悶,以前有工作的時候,虧損壓力很小,因為靠工資也能把虧損慢慢填上。
2)不工作以後,人的心態會發生巨大變化,很難再回到全職工作的狀態,所以邁出第一步要謹慎。
5、自由以後想幹什麽?
1)北京空氣質量不好,希望以後每年能在海南島或者其他地方(比如泰國)生活2個月或者3個月。
2)旅行
談談小資金的高複利 DAVID自由之路
來源: http://xueqiu.com/5819606767/31989586
經常看到有一些投資高手(特別是短線高手),他們宣稱小資金的複利要遠超過大資金,他們通常會說,小資金每年50%的複利都不算高,大資金20%的複利都很難。
我認為大資金確實20%的複利都很難,巴菲特最近10年的複利就沒有超過20%,但是小資金真的很容易做到50%的複利嗎?
因為看到太多的年輕人,相信了這樣的理論,拿著幾十萬資金來到股市,心理就想著暴富,想著職業投資,所以我想多說幾句。
首先,為了排除嘴炮,還是拿有公信力凈值的私募基金來分析,格上理財將私募基金的規模區分為小規模(10億以下),中規模(10億-30億),大規模(30億以上)。我們來做區分比較,對象都是股票型基金。
1、看今年的收益率冠軍。
小規模冠軍101.21%,中規模冠軍63.28%,大規模的冠軍44.59%
好像確實小規模私募勝出了。
2、看連續三年的收益率,取TOP 20%的入圍線
小規模TOP20% 34.83%, 中規模TOP20% 34.05%,大規模TOP20% 48.84%
取三年周期,居然大規模的私募反而勝出了
為什麽會這樣?因為小規模私募的數量非常多,所以個別靠運氣取勝的基金,凈值就非常矚目,例如去年裸奔的“否極泰”,今年的收益率居然是62%,是不是很牛呢?
但當我們將時間拉長,結果就完全不一樣了,我發現一個現象,大規模的私募,存續時間都比較長,而小規模私募,猛一看有900多個,但是有3年成績的,幾乎只剩下50%了。
所以,我大致得出一個結論,小資金高複利,更多是因為
幸存者偏差造成的。
下面我客觀比較一下小資金和大資金的優勢。
一、大資金的優勢
1)可以談判得到更低的傭金。
2)可以開正回購
3)做基金套利,500萬申購只需要1000元手續費,而小資金做申購套利,申購費至少0.5%。
二、小資金的優勢
1)超級差流動性品種,掛籃子守株待兔。
2)短線操作較順暢(但是統計上看,短線是負和遊戲)
3)量化和對沖操作,可選擇流動性差的投資品種(也有流動性好的)
目前就我的投資體系,我認為中等資金量(千萬級別)會比小資金做的更加順暢一些。當然對於“撿鴨蛋”模式的投資者而言,小資金還是挺大優勢的。
構築股市中的進攻體系 DAVID自由之路
來源: http://xueqiu.com/5819606767/32006475
很多人會說,股市中的進攻體系還不簡單,做多賭大牛市就行了,但是對於低風險投資者而言,進攻體系並不容易,因為這個進攻的武士,不是一味的揮舞著長劍,而是在進攻的同時不忘防守。下面我拋磚引玉講述自己所使用的三種模式。
1、上杠桿
有杠桿,相當於把手中的長劍加長了,股指期貨能做到4-5倍杠桿,正回購和融資融券大約可做到1倍杠桿,分級基金B可以做到1-3倍杠桿。有了杠桿,上漲行情就能夠加速,賺錢也更high。
但是,不要忘了,當你使用了杠桿的魔法,使得你的長劍變長以後,你也付出了代價,那就是你的身體也就更脆弱了,以前你被砍一刀,可以慢慢療傷修複,但是現在你被劃破一個小傷口,可能就會送命,那怎麽辦呢?
如果穿上足夠厚的鎧甲,那麽你就可以使用你的杠桿魔法了,因為這個鎧甲足夠厚,使得你的身體不會受到傷害,那麽,你就可以揮舞你的長劍了。
這個鎧甲就是保底,保底+杠桿,是低風險投資者很好的進攻模式,目前我就采用正回購的方式,杠桿持有中行轉債。
不過,投資者一定要很好的評估這個鎧甲的厚度,杠桿魔法也要適可而止。
2、折價
和杠桿相比,折價不僅給武士提供了更長的劍,也為武士提供了更強壯的身體。
歷史上有過超級折價的情況,那就是封閉式基金,2005年-2006年曾經折價50%,很多低風險投資者,依靠封閉式基金掘到了第一桶金。
B股也是金礦,2008年底的時候,很多B股相對於A股的折價超過60%,當時買入折價B股的收益率也遠超過同期的A股。
現在出現了第三次機會,那就是破凈的銀行股。
不過需要提醒的是,折價魔法需要和時間的玫瑰相結合,因為短時期內,使用這個魔法,甚至讓你感覺不僅劍變短了,連自己的身體也脆弱了,這就是折價上升期,但和長跑類似,當過了某一個門檻,你會覺得越來越輕松。
3、事件套利
這個招式的關鍵在於快,雖然不能保證武士每一劍都能刺中對手,甚至在快攻中,難免自己也挨刀,但是多個招式比武下來,概率最終會顯示出優勢來。
典型的如去年的東電B換股浙能電力的套利,今年的大連重工送股套利,封閉式基金的封轉開套利等等,這種套利都不需要等待太長的時間,短則幾天,長則2-3個月,事件結束後,不論盈虧都賣出,再繼續埋伏下一個套利的機會。
既然是快攻,我是不建議下重手,又快又狠雖然有可能很快致富暴利,但是遇到一次挫折也很傷人,例如全柴動力的事件套利,很多人就損失了30%-40%,如果全倉玩,那麽將造成收益率的大幅回撤。
比較好的方法是三種進攻體系做分倉,並采用動態再平衡的策略保證進攻的平衡性。
20141020 David F. Swensen人物研究 Cedric
信璞上海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453d220102v4cv.html
一、人物年譜
1975年,從 University of Wisconsin-River Falls獲得Bachelor of Arts
和Bachelor of Science學位。
約1979,從Yale University獲得經濟學Ph.D. 學位。博士論文A
Model for the Valuation of Corporate Bonds。
約1979-1985,在華爾街工作,期間擔任過senior vice president at Lehman
Brothers(工作內容為specializing
in the firm's swap activities),和an
associate in corporate finance for Salomon Brothers(工作內容為focused on
developing new financial
technologies)。在此期間,Swensen發明了swap(互換)。
1985年,Swensen回到Yale,擔任Yale Investment
Office的首席投資官至今。值得指出的是,Swensen在擔任YIO的首席投資官之前,並沒有任何資產管理經驗——他在雷曼兄弟和所羅門兄弟工作期間並沒有進行過任何資產管理活動。
二、人物性格
一個虔誠的路德派教徒?
引用:
“一個朋友稱他是“刻板的美國中西部人士”,他擁有的最重要的特征是極強的道德感。他在威斯康星州的雷河長大,通過教會團體創辦了一個回收俱樂部;他的母親和姐姐是路德會會長,他的抱負就是遵循這個國家的進步的政治傳統,並希望當選為參議院議員。”
“(1985年到YIO)他放棄了投資銀行的獎金,收入降低了80%。數年後,一名華爾街的崇拜者表示,斯文森如果把他的才能用於管理對沖基金的話,他本可以成為億萬富翁的。這名崇拜者問道:“你怎麽回事?”斯文森回答:‘遺傳缺陷。’
”
資料來源:(美)塞巴斯蒂安·馬拉比《富可敵國》。
三、著作
2000年:Pioneering
Portfolio Management: An Unconventional Approach to Institutional
Investment
這本書的目標讀者是機構投資者。這本書論述了後來被機構投資者稱作“Yale Model”或者“Endowment
Model”的機構投資策略。該策略的三個組成部分為:
equity-orientation、
well-diversification (大量配置alternative assets)
和 active-management(在定價有效性越差的市場中越是積極管理,以求戰勝市場)。
2005年:Unconventional
Success: A Fundamental Approach to Personal
Investment
這本書的目標讀者是個人投資者。這本書為個人投資者給出的投資策略的建議是:
equity-orientation
well-diversification
和passive-management(=market-mimicking
strategies)
顯然,後一本書的投資策與前一本書的主要區別是 passive-management v.s. active
management。
我花了一點時間簡單翻了一下這本書。
Unconventional Success的一個大背景是美國的養老框架從DB
plan向DC
plan的變革,這一變革使得作為個體的雇員承擔了越來越多的投資責任。由於除了擔任YIO的首席投資官之外,Swensen也是TIAA
(Teachers Insurance and Annuity Association of
America)的受托人,因此Swensen關註這些個人投資者如何為未來的養老規劃投資。
在Unconventional
Success中,Swensen認為共同基金行業本身是一個巨大的失敗,基金經理不能通過積極管理戰勝市場,所以個人投資者不應該購買積極管理的基金——那樣只會導致平庸的收益以及產生大量的管理費用。
另一方面,Swensen也認為個人投資者沒有能力完全獨立地進行投資。
所以,最佳策略是 passive management,即 投資於market-mimicking
funds,具體方式是投資ETF或者非營利性共同基金(例如John C. Bogle的Vanguard——王總曾經向我推薦過John
C. Bogle 的書)。
四、演講
耶魯大學的公開課上有Swensen的演講。
2008年春季在“金融市場”課程上的客座演講,http://oyc.yale.edu/economics/econ-252-08/lecture-9
2011年春季在“金融市場課程上的客座演講,”http://oyc.yale.edu/economics/econ-252-11/lecture-6
網易把Swensen於2008年春季在“金融市場”課程上的客座演講配上了中英文字幕。
http://v.163.com/movie/2010/6/4/O/M6GQE36A8_M6HSGVU4O.html
看了一遍這個演講,比較精彩。
演講的主要內容是如何管理一個資產組合。這需要三個步驟,
1、資產配置:equity orientation + well
diversification,最終的結果是大量的非傳統資產。
2、擇時:擇時的意義不大
3、證券的挑選:在有效性越差的市場中進行越積極的管理;“bottom-up invest”
+ "top-down
worry"。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