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华南城香港IPO逻辑起点:超低价拿地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9-17/HTML_D93MJ15FCBCV.htm


“几万个商家,几十万个就业机会,每年10亿至20亿元的税收……,我们是最大的招商局,所以政府会很支持我们”,在9月16日华南城(01668HK.)香港主板上市新闻发布会上,其执行董事兼总裁梁满林很有信心地说。

虽然华南城是一家港资公司,不像上周刚上市的国药控股一样以“SINO”开头。但是在发布会上,管理层还是着力的渲染着该公司与政府的关系。

核心优势:超低地价

华 南城创建于2002年,5个创始人分别在服装、五金、塑胶、印刷和包装等行业的制造与批发分销方面,有超过20年经验。旗下的深圳华南国际工业原料城,为 五个互补性轻工制造业提供综合物流及交易服务,这五个行业分别为纺织服装、皮革皮具、电子原材料、印刷纸品及包装和五金化工原料。华南城主要经营物流城, 也提供住宅等配套设施。其经营模式为国内首创。

华南城宣称自己的第一优势是独创的发展模式,为交易中心租户及其客户提供全方位综合物流与交易设施及服务。“这个经营模式,可能我孤陋寡闻,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梁满林很自豪地说。

但是,从财务经营成果上看,低价获得土地是其盈利的关键。梁满林也直言,成本低廉是华南城的最大优势,因为华南城的模式能很好地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解决就业和为政府创税,所以深受政府欢迎及支持。其中最大的支持在于,可以低价获得土地,并且交易城内的住宅,华南城可自由买卖,不需补偿土地差价;但作为交易城的配套设施,仅限于交易城内商家购买。

“深圳平均的楼面地价是几千元一平米,而我们的楼面地价只有100多元一平米”,梁满林说。而据首席财务总监冯星航介绍,深圳华南城一期及二期平均每平方米售价约1.5万元,最高可卖到每平方米2万元,建造成本则分别为2000元及3500元。

根 据招股说明书显示,华南城旗下的深圳华南城一期项目约46万平方米,已于2004年至2006年分阶段落成并投入运营。截至2009年第一季度末,深圳华 南城二期项目共有52.5万平方米完成建筑工程,其中包括约14万平方米的西苑住宅设施。预计到2012年,二期项目落成后总建筑面职将达210万平方 米。09年6月,第一太平洋戴维斯对深圳华南城的估值约为255亿港元。

融资25亿,李兆基认购

此 次华南城共发售15亿股,其中90%作国际配售,10%于香港公开发售,超额配股不超过2.25亿股。发售价介乎每股1.4港元至2.1港元,按发售价的 中位数计算,如果不考虑超额配股权,此次华南城所募得资金净额约25亿港元;如果超额配股权全部行使,所募得资金净额约28亿港元。上市后,于行使超额配 股权前计,华南城市值将达到84亿至126亿港元左右。

上市募集所得资金中,50%平分用于南昌华南城和南宁华南城项目,25.2%用于深圳华南城二期项目,9.8%用于全数偿还将于2012到期的有抵押可换股票据,余下9.1%用作偿还银行贷款及一般营运资金用途,5.9%用于发展具有潜力的新项目。

该公司截至3月31日止的09财年净利润约7.54亿港元,07年到09年净利润的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08%。按每股1.4港元至2.1港元发行价计算,市盈率介乎11.2至16.8。

首席财务总监冯星航表示,2010财年深圳华南城二期的销售目标为10.8万平方米,目前已销近半,均价为1.5万元。但同时公司管理层也强调,未来公司的策略是惜售物业,待升值。

深圳华南城一期2009年将有59.1%客户租约期满,冯星航预计客户将会续租,而平均租金预计上涨20%。

中银国际董事总经理兼证券资本市场部主管Marshall Nicholson透露,目前华南城配售部分已经超额。此前有媒体报道,李兆基将通过其私人投资公司兆基财经来配售认购华南城股份,近日频频出手新股的西京投资董事长亦坦言一定会认购华南城股份,但两人都没透露具体金额。

美银美林作为此次公开发售的独家全球协调人和独家保荐人,中银国际与美银美林共同作为联席账簿管理人及联席牵头经办人。

招 股说明书上显示,该公司规划中的南昌华南城及南宁华南城项目预计占地面积分别为200万平方米和170万平方米,建成后总建筑面积将分别达到390万平方 米和420万平方米。据财务总监冯星航介绍,目前预计这两个项目拿一半地的价格分别都为人民币2亿多元。另外,该公司还于今年7月,以人民币7300万元 获得位于广东省河源市的48.7万平方米土地,规划用于发展田园式度假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83

香港莹辉74亿港元购内地8座金矿 公司资产仅5亿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0929/02456803849.shtml


  一口气要收购内地8座金矿探矿权、储量高达234吨、交易额高达74.1亿港元(新浪财经注:约为65.2亿元人民币),这是香港一家净资产只有5亿港元(约为4.4亿元人民币)的、主业为照明产业的上市公司——莹辉集团(01163.HK)的“大手笔”。

  根据莹辉集团9月26日发布的公告显示,莹辉集团计划从Silver Mark Enterprises手中收购河北省6座金矿,交易总代价为63.5亿港元;从永进投资有限公司手中收购山东省2座金矿,交易总代价为10.6亿港元。

  收购形式是以现金、可换股票据及承兑票据支付。其中发行可换股票据及承兑票据支付绝大部分代价,现金部分只占6000万港元。若Silver Mark和永进投资将获发的可转换债券悉数转为股票,则将分别持有莹辉集团79.93%和13.91%股权。公司现时的大股东兼主席徐振森的持股量,将由 14.36%摊薄至0.89%。

  对于收购金矿项目,莹辉集团认为,公司目前主要的照明产品业务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或许不能确保日后有客观的增长趋势。所以,这家公司在积极物色 新的投资机会。而黄金作为稀有贵金属,尽管最近全球经济出现波动,但黄金的价值及需求都非常稳定。收购可将公司业务多元化,并涉足有更强增长潜力的新业务 领域。

  “目前,还只是与双方签署了协议,在国庆节之后,还会发布更为详细的方案,而这些协议签署还有一些前提。”莹辉集团财务部的一位负责人昨天接受CBN记者电话采访时说。

  Silver Mark 公司是在英属处女群岛注册成立的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投资控股业务。永进投资亦是英属处女群岛注册成立的公司。两家公司都属于外资公司。

  根据公告的介绍,被收购的河北项目涉及六个金矿探矿权,共拥有总矿区面积约5.3021平方公里及黄金储量约204.04吨;被收购的山东项目包括两个金矿探矿权,黄金金属含量共约30.28吨。

  但CBN记者发现,被收购的金矿中,绝大部分探矿权已经过期,或即将过期。如被收购的河北青龙满族自治县大营子金矿探矿许可证,已于2009年8月到期。

  对此,莹辉集团财务部的上述负责人表示,“只有两家公司能够继续拿到许可证,交易才能够完成,否则就无法收购。这将由他们自己去解决,与我们公司无关。”

  2003年,国家对外资进入国内矿业曾一度持鼓励态度。但现在,对于外资而言,已经很难继续在中国获得黄金探矿权和采矿许可证。

  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于2007年10月联合出台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明确限制外商投资勘探开发中国黄金(218,0.49,0.23%)等贵重金属项目的情况下,这样的收购无论从收购黄金数量上看,还是收购方式上,都显得极为特殊。

  莹辉集团财务部的这位负责人表示,公司已经想到这一点,因为Silver Mark并没有直接去河北探矿,而是通过与在中国注册的企业——北京清大德人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清大”),一起组建了北京清大德氏科技有限公司,由清大 去具体运营。其中Silver Mark控股75%,北京清大德人科技有限公司持股25%。

  目前外资在中国金矿市场上大部分只是拥有探矿权,能够获得采矿权的寥寥无几。据CBN记者获得的国家发改委一份内部文件介绍,发改委目前审查在中国取得黄金采矿权的外资(中外合作)企业仅有锦丰金矿公司等4家。即便此次交易能够达成,这两家外资企业也难以获得采矿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28

香港富豪全购英超伯明翰 恐陷资金无底洞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1009/2009100901220431.html


每经记者  朱蔚淇  发自香港

        杨家诚并不算香港最有钱的富豪,媒体报道其身家不会超过1.5亿英镑(约18.64亿港元),这与李嘉诚等香港一流富豪的身家相比只是个零头,但“首个华人英超班主”的头衔令他成为眼下在香港乃至全球最出风头的华商。

        杨家诚任主席的泓锋国际(02309,HK)近日宣布,截至10月6日13时,该公司已收购伯明翰7662.0136万股,占现有股份的94%,正式进入完全收购进程。由于持股比例已超过90%,泓峰国际随时都可能将伯明翰私有化。

        该公司首席运营官、香港前足球运动员余怀英此前透露,本轮收购加上两年前为收购伯明翰29.99%股份而支出的1500万英镑,共花去9.6亿港元。可以推算,若要实现100%持股伯明翰,代价将在10亿港元以上。

“发烧友”钱恐不够“烧”

        杨家诚在香港足球界是个名人,他从小酷爱足球运动,十几岁到英国留学时就常流连英超赛场。曾任香港流浪队主席并与前国足范志毅等人结下深 交,后者目前亦为泓锋国际董事会成员。如无意外,伯明翰管理团队中将会出现范志毅与余怀英的身影,此二人也是促成收购该球队的功臣。

        早在泓峰国际完成收购伯明翰29.99%股权之前,杨家诚曾对媒体表示,其最终目标是要将伯明翰打造成一支欧冠联赛队伍。该球队去年遭遇 降级,今季才重上英超赛场,当前排名第14位,可以说身处保级圈。要进入欧冠赛,至少要在英超排名前4位,这也就意味着,除了每年正常的4000 万~5000万英镑的球队开销,伯明翰还必须要砸重金购买优秀球员,这些钱无疑又是数以亿计的天文数字。

        单靠杨家诚现有的财力,绝不足以达成欧冠梦想,甚至连收购伯明翰都困难。公开资料表明,泓锋国际已连续四年亏损,最近两年主要由于所持伯 明翰股权减值,分别取得1.52亿港元和9200万港元赤字。截至今年3月底,泓锋国际的现金仅为300万港元,流动负债净值高达2700多万港元。该集 团在去年引入金利丰证券成为控股股东,上个月又增发新股集资8亿港元,这才勉强凑够了买伯明翰的本钱。

        杨家诚表示,愿私人出资2350万英镑用于在明年1月引入2名前锋、1名中场以及1名中卫。然而这样的手笔,在以“烧钱”著称的英超赛场,至多只能维持伯明翰现有的保级水平。

        可以参照的是,曼城老板、阿联酋酋长法西姆花1亿多英镑买球员,再加上去年收购球队的各项支出,法西姆总共“烧”掉了4.8亿英镑,而换 来的只是上赛季第十名的成绩。法西姆总结“烧钱”不理想的原因是没有买到足够多的优秀球员,于是又在今年6月决定花更大代价购买更优秀的球员。

        相比之下,财力并不雄厚的杨家诚,购买的又是英超中的三流球队,要铺成通往欧冠的道路,没有强大的后续资金投入谈何容易?显然,伯明翰要 想从保级圈走向英超豪门,今后还将面临一个巨大的财务支出规模,这或许会是若干个1.5亿英镑真金白银的投入。英超球队的首个中国老板杨家诚恐怕会陷入一 个资金无底洞。

“中国元素”或辟生财新路

        目前,英超球队的主要盈利模式不外乎与协会共享的电视转播费、广告赞助、门票及产品开发收入等,此外就是转卖球员。伯明翰的优秀球员屈指可数,此前赛事转播与广告分成也少得可怜,就算再怎么热爱足球运动,身为商人的杨家诚不会像法西姆一样只烧钱不图利。

        不过作为第一支也是目前唯一一支具有华资血统的英超球队,杨家诚已经决定利用“中国元素”开辟伯明翰的生财新路。

        杨家诚多次表示,伯明翰是中国人看顶级足球联赛的一个窗口,“我们的目标是正确管理一家俱乐部,强调团队精神。在伯明翰附近住着20多万 华人,1/8都是伯明翰球迷,我们的市场很广阔。”他所指的广阔市场还不包括中国数以千万计的英超球迷。如果伯明翰能把中国球员送上英超赛场,吸引到的眼 球效应无疑是巨大的。

        杨家诚还一度表示,要把伯明翰和皇马都请到中国来踢几场比赛。皇马2003年来中国“走秀”曾掀起“抢钱”风暴,足见中国市场巨大的商业价值。

        泓锋国际表示,未来伯明翰的业务将拓展至足球学校、商品、旅游、媒体等生意,预计2~3年后可带来可观收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98

香港中国城开山祖细说名人荒唐秘闻







陈子水、方东青/


曾经是香港舞国一哥的邓崇骥,中国城夜总会的开山祖,坐拥七间顶级夜总会,身为两家上市公司行政总裁,风头一时无两。九八年金融风暴后,繁华梦一朝碎,亿万家财尽散,七年来漂泊天涯,四处寄居无人过问。

过去十五年风光岁月中,在夜总会这英雄地,他看尽了名人、江湖猛人、明星的七情六欲、荒唐古怪行径。而在他统领下,十四间夜总会曾组成大联盟,打败来势汹汹的大富豪,邓崇骥的风头,一时成为舞国中无人不晓的名字。

七年漂泊,他辗转到了深圳一家小餐厅当顾问,前尘往事如梦,夹一声声叹息, 无论远观近看,什么中国城开山祖,夜总会大联盟盟主的霸气早已烟消云散,贫病交迫反而煎熬缠绕他。今年五十九岁的邓崇骥,身高五尺八寸,一百一十磅的他,走在深圳的街头,步履蹒跚,一脸落泊。

但曾几何时,这位前中国城夜总会及宁顿集团行政总裁,由于心广体胖,体重达一百八十多磅,江湖上被冠以花名「肥佬骥」。 港一九六二年,十七岁的邓崇骥和几兄弟偷渡到港,时值大跃进,全国大饥荒,加上邓父为国民党军医,饱受迫害。因此经过四次的偷渡,最终在六二年成功到港, 享受自由,和温饱的两餐。

在台湾读过两年大学的邓崇骥,七○年先在针织厂做工,后来看见细佬邓崇光在夜总会打工发展不错,便选择同向那条路发展。 到一九八○年,他转职去「第一夜总会」做副总,因为他经营手法灵活,在行内打出名堂。其间邓崇骥和兄弟邓崇泰更合组一间伦敦金公司,公司炒卖不但获利,一 年后更把公司转手,赚了第一桶金;加上邓家五兄弟经营日本时装生意认识一班日本朋友,「大家眼看日式夜总会有得做,我同阿棠(邓崇光)又熟行,咪夹资搞日 式夜总会,第一间系中国皇宫,后来就开埋中国城、吉百利。」

八十年代开始,邓崇骥与其他四兄弟邓崇正、邓崇泰、邓崇光、邓崇天可谓一帆风顺,度过十多年的繁华梦。「我利用夜总会带动其他生意,小姐同客出街要食,所以搞饮食;□ 去开房就开酒店,又有会所俾班客同小姐去桑拿、唱歌、打麻雀;小姐要买衫装身可以去我开 时装店。」

邓崇骥自称这个一条龙经营概念,令 宁顿与环球饮食先后在九二年及九三年,得以成功上市,其中宁顿市值共八亿。全盛时期,他身为集团行政总裁,掌管七间夜总会、四间酒店、六间时装店、一个会 所、数十间食肆。地产投资亦远及中国、美加,居住于加多利山的豪宅,「刘德华就住我楼上,我就要埋个花园。」他并坐拥阳明山庄、南湾多个私人物业,身家超 过数亿。回想这段黄金岁月,边吐烟圈的邓崇骥仍然神往和牙擦。

宁顿的邓氏兄弟王朝告终,原因竟与上市有关,「唔上市,就唔会搞到依家□。上市之前,公司个个月分红利,上市之后,一年先可以分一次。阿棠(其弟邓崇光) 咪开始炒股□快钱,后来仲将炒股当成公司主要业务。」邓崇骥劳气地说:「阿棠炒股票,可以自己玩,但不可以将几千人 饭碗 去玩,□根本就不以为然。不单止行错,系非常非常错,太过不务正业。」当时邓崇光动用公司资金炒股,结果一铺连公司也押了进去。

金融风暴令邓家兄弟在股场损失惨重,债务缠身。九八年被美国运通银行申请破产,几兄弟变卖两间上市公司及住宅,但仍然负债三百万,当年炒股欠债超过几亿,至于具体数目,他则不愿透露。其后邓崇光亦相继被债权人申请破产。

自此,邓崇骥开始他的飘泊日子。他先后到过上海、北京、台北、深圳,替朋友所开的避风塘酒楼做顾问,换取三餐一宿。「呢七年真系好 down, 台北段时间,真系谂过自杀,因为又穷又病。」他先后又在大陆住过民工宿舍,其他兄弟也四散飘泊,邓崇光也曾沦落至住入板间房。邓崇正、邓崇泰和邓崇天则到 上海帮助朋友打理生意。

他徐徐吐出烟圈,十五年繁华梦的浮光掠影,又再次在眼前出现。邓崇骥的黄金岁月,也正是香港八十年代至九七前的黄金岁月,他在夜总会看尽各色明星、名人百 态,亦周旋于黑白两道间,见证江湖风云。「当时湾仔之虎陈耀兴只系跟住白头康 湾仔做泊车仔,我见□有中六程度,有文化,外形又靓仔,□咪有心扶□一把。□系叻仔,扶一扶□就即刻上位。」

邓崇骥于是把湾仔区两间夜总会、一间酒店、几间食肆的代客泊车及睇场交给陈耀兴,令他有地盘□钱又可以聚过百手下,于是在九○年一年间迅速上位,被人称为湾仔之虎。

其后陈耀兴结识了来夜总会献唱的梅艳芳,结果因而惹下杀身之祸。「九二年, 次黄朗维掌掴阿梅,阿梅即 call耀兴去帮手,耀兴一时火起打伤黄朗维。后来,黄朗维又俾人 医院杀埋,传闻阿梅后来亦赔成千万至收科。」邓崇骥知道弄出人命,对方不会就此罢休,多次规劝耀兴收敛锋芒避风头。

「不过□就唔识见好就收,响 朵,仲成日出去左劈右劈。我叫□上 位就要用脑啦,将军难免阵中亡,叫 □唔好去澳门赛车,点知□话玩埋九三年 次就唔玩,怎知一语成谶, 澳门被人开枪打死。」回忆爱将横死,邓崇骥无限惋惜。

在他眼中尖沙咀之虎黄俊,是新义安雄霸尖沙咀的智将,「尖沙咀最早期都系十四 K同新义安,十四 K挂住争睇场,反而黄俊就睇中唔起眼泊车仔。你要知道 晒所有泊车部做,一 系□到钱,二 就系可以将的靓仔安排有做。 阵时新义安最具风头,唔似而家暗晒。」邓崇骥眼中的黄俊是有脑又有手腕,怎料最后一念之差,落得客死异乡。「黄俊如果唔系行差踏错卖粉,就唔会搞到□惨。 □俾人笃 出 ,只有走去东南亚,最后撞车死埋,唉!」

江湖血腥,一些城中富豪名人,同样是极尽荒唐。当年一名传媒老板常到中国城玩乐,一日遇上某江湖大佬,双方素有夙怨,碰面后互不相让,老板恃酒醉更辱骂对 方。江湖大佬即时召大批手下欲围殴老板,幸得邓崇骥出面摆平。这名老板自此数年不到尖东玩乐,却在中国城包了一间长房供职工耍乐,以示答谢中国城。不过自 从邓家兄弟身家散尽,这个老板便不再跟他们联络。

至于娱乐大亨的背景更是得罪不得,邓崇骥就透露,娱乐大亨的幕后大老板是东南亚某政府,因此很多人都很怕他,即使他的死对头兄弟富豪,亦只会公开向他骂个痛快。同时娱乐大亨虽然喜欢锄大 D,常相约其他富豪开局,查实他的赌技一般,常常要找一高手在旁做军师。

当年中国城夜总会绰头可说一时无两,还不时邀请国际巨星如 Air Supply、和 Tom Jones,就连张国荣、梅艳芳、罗文等也前来表演。但邓崇骥最照顾的艺人却并非什么天王巨星,而是金牌司仪锺保罗。

八九年,当时他知道锺保罗因在澳门烂赌欠下巨债,便安排他逢周一、周三晚到中国城打碟十五分钟,给其月薪数万。另外旗下七间夜总会的推广节目,也起用他做司仪,每次酬金也过万,由于七家夜总会一年有廿多个推广节目,共为锺保罗每年带来过百万收入,以助他还债。

当年吸收小姐新血,他还有独特招数;夜总会先招请女侍应,由于中国城女侍应须跪在地上递毛巾、水果盘等,她们眼见其他小姐可与客人嘻哈,赚钱又比自己多, 心理必不好受。「渐渐就想去做茶舞,因为茶舞唔一定同客出街。做茶舞之后,见肯出街赚多好多钱,着系名牌,终于把心一横同客出街。既然抛身出 做,不如转做晚舞仲好□。」故此,小姐货源可以不断供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71

香港最多股數的股票是.........


現時是:-褔邦控股(1041)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806/LTN20090806766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925/LTN20090925739_C.pdf

將會是-中策集團(235)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110/LTN20091110007_C.pdf

未來是-遠東金源(1188)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929/LTN20090929101_C.pdf

今日的中策集團,因增加收購代價,所以又發行400億股,每股10仙,然後又發行接近100億股予各位高管,如全數發行及兌換,股數達到1,288億股,以今天收市價66仙計,市值已約850億,今日市值淨增380億,十足十當年的盈動呢。


至於各大孖沙的潛在利潤(包括新股及可換股票據),現時至少超過660億,故一旦立即出售的話,沽壓將會很大。


雖然遠東金源(1188,前歡樂天地、圓通科技)的發行新股數量或將會遠多於以上兩家公司,但一計劃太大,亦未確定可做,而福邦控股及中策集團成功的機會率是極高。


二來如遠東金源股價暴升,發股數量會相應減少,但前兩者都是定量增發的,所以也許發股數量不如預期。

三來遠東金源或會把換股對象易至一國內A股公司,未必會在這家發行新股,而前兩者亦不具備這一點。


所以遠東金源或不會成為主板最多股數的公司,況且和前兩者也不一樣,如想知詳細的,可參考是篇文章: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11618

至於,今日我想說的,只是中國科技(985)、福邦控股(1041,前大福國際)、國際資源(1051,前中華發展、星光數碼動力、星光生物科技、信用卡防盜、智富能源)及中策集團(235,前名藍寶石)它們的關係,現慢慢告知如下:

福邦控股(1041,前大福國際)的董事名單: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804/LTN200908041343_C.pdf
于先生,54 歲。彼擁有逾二十年在香港及中國內地之多間跨國貿易公司出任管理層職務的經驗。

于先生現為中國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之獨立非執行董事及於二零零九年一月三十一日至二零零九年七月二十二日期間為國際資源集團有限公司之獨立非執行董事。該兩家公司股份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聯交所」)主板上巿。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807/LTN20090807409_C.pdf
馬小姐現時為中策集團有限公司國際資源集團有限公司(該兩家公之股份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聯交所」)主板上市)之獨立非執行董事。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102/LTN200911021173_C.pdf
關先生,48 歲。關先生獲香港多家上市公司委聘任高級管理層職務。彼擁有逾15 年財務及會計管理及企業管理經驗。關先生現時為中國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國際資源集團有限公司(該兩家公司之股份均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聯交所」)主板上市)之執行董事。

由此可以看到,福邦控股的董事局基本已受國際資源及中國科技一派所控制。

至於國際資源及中國科技的主席,就是我一直所稱的趙兄,今日趙兄所領導的公司無人不曉,不過好少報紙影趙兄,只影柯大班及H先生,但是他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特列出玉照一張。
_07EB007_.jpg
enlarge

國際資源公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819/LTN20090819533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722/LTN20090722587_C.pdf
趙先生,53歲。趙先生為一名具備豐富經驗之行政人員及商人。彼曾受聘為香港多家上市公司之高級管理人員及主席。

趙先生在金屬業務、貿易業務、投資規劃、業務收購及發展以及企業管理方面擁有豐富經驗。彼目前為中國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科技集團」)之主席兼執行董事,該公司股份於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
(「聯交所」)主板上市。

中國科技的公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1107/LTN20081107399_C.pdf
趙先生,52歲。趙先生為一名具備豐富經驗之行政人員及商人。彼曾受聘為香港多家上市公司之高級管理人員及主席

趙先生在金屬業務、貿易業務、投資規劃、業務收購及發展以及企業管理方面擁有豐富經驗。趙先生目前為本公司之業務發展總監,負責制定本集團業務發展方針及開拓本集團業務商機。

除此之外,他曾經是和成國際(651)及寶福控股(21)的主席。

和成國際在2000年4月的公告,可反證之: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00405/LTN20000405034_C.HTM

其後和成在2000年10月購入寶福(21)的34.87%股權,成為大股東: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01010/LTN20001010027_C.doc

其後,在2000年11月,他更被委為主席,更發現他曾是河南省政協委員。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01127/LTN20001127028_C.doc

更曾利用之入股中南證券母公司Hannabun,惜王先生入主後,最後全被撇帳: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40311/LTN20040311119_C.pdf
p.2 股權架構圖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805/LTN20090805844_C.pdf
於二零零九年六月三十日,董事對(a)Hennabun Capital Group Limited、(b)荷澤世紀能源煤化有限公司、(c)浙江瑞森紙業有限公司、蕪湖東泰紙業有限公司及(d)澤潤投資諮詢(上海)有限公司之投資作出檢討,並認為該等投資不大可能收回資金或產生現金流入。

更驚嚇的是,十年前中國科技的公告,究竟主席是誰呢,我們可以看看: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19991015/LTN19991015024_C.HTM

即是他之前雖然破了產,但是在這些年間,亦無損他對公司的控制力,更憑著2007年狂潮,成功大集資一筆,可見他的智慧是何等高明,並顯出他不屈不撓的精神,值得敬佩,並沒有被一時不順打敗,還仍有激進的收購舉動,可見其具備了香港精神,這個人值得大家認識,但不值得學習。

因為,他利用的方法卻有些問題,說破了,只是壓榨小股東的資金來達成自己的慾望吧,並不是踏踏實實做好盤生意,專注投機炒賣,所以這不是一種好的學習對象。


2007年大發股公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904/LTN20070904141_C.pdf

新入股寶福的黃先生亦對前管理層有一些評論,雖然他對九倉在接近三十年前給華資入主好像不知情,記得又跟著亂抄一通,但是也不乏中肯評論: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12554
「寶福是一家擁有55年歷史的老公司,當年在英資機構九倉(00004)管理下辦得不錯,為何當公司由華資公司接手後會做得不好呢﹖我覺得香港是個金融中心及自由社會,是沒有理由做不好的,因此我決定賣下這公司,希望把公司做好。」

入主兩年成功挽回信心

寶福原為九倉旗下公司,主要業務為證券投資及物業投資,曾經坐擁近8億元現金,過去每年也有盈利及派息。及至2000年底,九倉以高價將寶福約 34.78%的股權售予和成控股(00651)。隨後寶福經過多番易主,也先後多次被以不合理的高價收購資產,令公司資產大幅縮水,更資不抵債,最後更由 於惹上官非而被迫停牌。

黃世再入主寶福後的首要任務,是重拾小股東的信心。「我進來寶福的兩年間,都是十分辛苦呢!因為股東、聯交所對我們都沒有信心,因為公司由原來持8億元現金,現在甚麼也沒有。我們在這段期間為公司進行債務重組,並通過復牌向股東負上企業責任,目前公司已沒有負債,財政健康!」

至於在之前的國際資源公告中,可以見到今日委任為中策集團副主席柯大班,已成為國際資源的董事,亦從側面觀察到,有部分福邦控股的董事,是中策集團、中國科技、國際資源的董事,可見他們四家公司是連體嬰。

至於今日委任柯大班入中策,只是加深四者的淵源而已。而至今的懸念是,福邦控股賣掉東西及發行可換股票據後,有接近10億現金,會做些甚麼呢?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106/LTN20091106327_C.pdf


P.S.


其中一位董事繆先生做那些是甚麼公司?一定要留意,哈哈。
http://stock.zkiz.com/query.php?name=MIU%20Frank%20H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72

香港認股權的規則及由來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3270


glassfund:


1./ 如要批股超過20%或新股買家少於6人便要開股東會通過才可進行。 但是授出認股權有無類似規定呢? 如果無此規限, 咁上市公司咪可以狂印認股權証給友好, 炒高股價並認新股套現? 就算到期前都炒唔到去行使價, 最多咪損失了一點行政費印刷費, 看來百利而無一害呀? 那麼小股東的股權便攤薄了? 實情是否這樣呢?

2./ 授出認股權給友好, 與發行可換股債卷東西 再操作上及規則上又有咩分別? 看來好似一樣。


greatsoup:


1. 至於證股證,據上市規則15章稱:
http://www.hkex.com.hk/rule/listrules/15.Vol1_tc.pdf
(1) 行使認股權證而將予發行的證券,與行使任何其他認購權(假定所有該等權利即時予以行使,而不論該項行使是否可獲許可)而發行的所有其他股本證券合併計算時,不得超逾該等認股權證發行時發行人已發行股本的20%。就前述上限而言,符合第十七章規定的僱員或行政人員股份計劃而授予的期權不會計算在內;及

(2) 該等認股權證的到期日,由發行或授予日期起計,不得少於1年或多於5年,並且不得轉換為其他可認購證券的權利,而該等權利的到期日,由原認股權證的發行或授予日期起計,是少於1年或多於5年。

其實這條例,是為了劉鑾雄等人設的,當年他大比例送輪,甚至以輪送輪,不斷集資,終導致監管當局限制他們所作所為呢。


何車先生:認股權典故: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464
窩輪可令人創業興家,亦可令人蕩產傾家,炒家當有體會。窩輪在本港實際已有32年歷史,第1家發輪的,是置地公司;發輪奇才輩出,奇才中奇才是羅旭瑞。

■ 置地在73年發行「債股」(Loan Stock),由「債券」及「窩輪」組成,分3樣東西掛牌:1債券與窩輪「套裝」,附有「Cum-warrant」字眼(Cum即「包括」),買入者代表 持有債券及窩輪,市價是下列2及3兩者相加;2只有債券部份,附有「Ex-warrant」字眼(Ex即「不包括」),買家只買入債券的部份,市價隨市場 利率變化而作反方向上落;3單純窩輪的部份,市價隨置地股價上落而變化,這就是本港窩輪的始祖。

這隻本港窩輪始祖,飛沙走石,73年至75年底,跌剩零頭,期內恒指由逾千七點跌至150點,當年在港掛牌的置地當然也是跌剩零頭。但由75年最低位起, 至80年代初期窩輪屆滿時,置地股價回升十倍八倍,置地窩輪大約狂升了50 倍,當年有錢有膽有識者,10萬元變了510萬元。

聯交所火滾

■87年股災前後,本港窩輪市場熱熱鬧鬧,火火紅紅,花樣百出。李明治的聯合系公司,發行「輪中輪」,持有者提前行使,可獲送壽命較長的窩輪。何鴻燊的信 德集團(242),發行2067年12月15日到期的極長壽窩輪,跨越了「50年不變」的期限,行使價2.92元,最終集資金額7.99億元。到2067 年,何鴻燊若仍然健在,將是145歲高齡,何猷龍亦已90歲。「一拖二」、「一拖三」常見,冷門股亦照拖;華人置業(127)有91年、93年及95年到 期的窩輪,冷門股美麗華(071)照樣是「一拖三」,有90年、92 年及94年到期的窩輪。

羅旭瑞出場了。他的腦筋轉得比德昌電機(179)的摩打更快,財技可能比陳國強更了得。世紀城市(355)旗下的國泰城市(當年主要資產是銅鑼灣法國醫院 對面的國泰酒店,當年電腦代號206),87年1股送16份窩輪(電腦代號 415與416,分為8份在89年底到期及8份在94年底到期),另外1股送1股紅股,再1股拆細為兩股。試想想,只要用一些本錢「托住」正股,窩輪價水 漲船高,將窩輪派發(沽售)或仍然持有,誰人得益最大?

上市公司濫發窩輪,窩輪最後若兌為正股,是原本股數的若干倍。最後,聯交所「火滾」,規定上市公司最高發輪的比例,是「5送1」,即窩輪最後兌為正股,新增股數只能是原有股數的16.7%以下。

■ 國泰城市在87年大送窩輪後,滿懷大志,88年曾欲蛇吞象,狙擊大酒店(045),當然沒有成功。91年,出身自新鴻基證券及振通的賴焯群,取得國泰城市 的控制權,自任主席,公司易名為茂基集團(MKI Corporation)。茂基後由鄧永鏘任主席,今已不存在,當年的電腦代號「206」,現由「德祥企業優先股」所使用。


脫苦海先生: 華置(127)發行認股權的盛況:

http://hk.myblog.yahoo.com/tokuhon_blog/article?mid=479
為左顧及作者的身家性命財產,循例一句:以下內容純屬創作,如有雷同實屬巧合。前陣子由於法例改動關係,曾經有好幾個月沒有新窩輪發行,各位賭仔望穿秋 水。新窩輪一出,人人都爭著真金白銀去買。但如果有人大筆大筆咁免費送窩輪給你,分文不收,換股價比市價低,保證一定可以行駛,是否發白日夢呢?


約在十多年前,「增高丸」一系的公司供股供到停不了,可能當事人都覺得不好意思如此乏味,實行搞搞新意思:大送窩輪。例如「棍頭買地」一次過免費送出三種 窩輪:一隻幾個月命,第二隻兩年命,第三隻四年命、八八、九零、九二,齊齊整整,平平安安。另外「增高丸」及「支那玩野」亦大送窩輪。全部都係低價行駛, 必定有內在值,保證唔係廢紙。市場有人跟風,例如「倒黃」就發過2047年到期的窩輪,祖孫三代都可以代代相傳。

大送特送,是否有利股價呢?當然不是!濫發低行駛價的窩輪,其實只是變相供股,還要是定好時間表,幾個月後供一次,之後每兩年供一次。散戶不供,可以在市場拋售窩輪,大股東多多益善。低價行駛,大幅攤薄資產盈利,派息免問,但董事酬金天文數字,否則如何包足四大名旦?

結果?奸計當然得逞,證監買佢怕,唯有修例,收緊發生窩輪的最高比例及年期。

投資者不應受惑於上市公司的派送,無論是窩輪、紅股、分柝、贈送附屬公司股份等,均要判斷其對於公司或股東是否有長遠利益,玩弄數字遊戲者背後必有所圖,等而下之把公司的資產挖空,往往得不償失。

2. 其實兩者無分別,只不過可換股債券要先出錢,證股權可能要出,亦可以不用,但後者看來遠比前者安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81

關於某本「香港股票網頁指南」的一些澄清


前兩日發覺某本香港股票網頁指南,講小弟個網站,曰「日瀏覽2,000」、「無分類」、「每天更新」、「不可小覷」。

1. 至現時為止,根據Google Analytics數據,由去年有紀錄日起,現時只有一日過2,000。

2. 至於無分類方面,但在右面的Search(共3個)可以輸入號碼和名稱,來找到你們喜歡的文章。況且文章過多(相過有一萬以上),且時間太少,暫時無可能再分類。

3. 每天更新,有時星期五至星期日不會更新,但是有可能一日會出幾篇,文庫出的文是多不勝數。

4. 不可小覷,這肯定是過譽之言。富豪王、市場先生、紅猴、ckm001、yoki、王雅媛這幾個網站的瀏覽量遠超小弟。

5. 補充一點,小弟在港股通有一個手記網站,網址是:
http://space.wolun.com.cn/space.php?uid=18640

另外在Yahoo!、Sohu、Sina(中港均有)、Blogspot、Wordpress、Qooza等都有Mirror Site的。

此外,小弟另有一文庫,網址是: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


敬希垂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26

香港財技植入中國第二例-星美聯合(000892)、新世界中國(917)


(註: 成文倉促,未知是否有錯,若有錯,請指正,謝謝。)


(1)


今日的亮點就是新世界中國(917)的資產分兩次轉讓給鄭老闆給女婿杜先生,然後他以高價轉給深圳上市公司星美聯合(前稱重慶涪陵、長豐通訊,000892)之事了。


香港公告如下:


http://www.nwcl.com.hk/download/c_fung%20seng.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430/LTN20090430661_C.pdf


中國轉讓財顧報告如下:


http://disclosure.szse.cn/m/finalpage/2009-11-23/57322581.PDF


當中有補償利潤機制,若不達標,星美會以1元回購發行之股票:


http://disclosure.szse.cn/m/finalpage/2009-11-23/57316076.PDF


每日經濟新聞之報導: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12949


每经记者  王炯业

        ST星美(000892,收盘价12.34元)停牌一个多月后,于昨日(11月23日)发布了定向增发购买资产公告,公司欲以3.7元/股向实际控制人杜惠恺旗下的丰盛控股发行15.8亿股,购买其拥有的两家房地产公司股权。

        然而ST星美23日复牌后,开盘1分钟即遭到大量资金抛售,成交量高达457万股,占昨日总成交的40%,尽管最后还是被封上涨停板。记 者调查发现,股票遭遇投资者大量卖出,或许与3.7元/股的增发价格过低有关。另外更让人吃惊的是,此次注入的两块资产是实际控制人在四个月前才刚刚从新 世界中国公司买入的,而在其通过定向增发置入上市公司之后,价值就暴增了25倍。

复牌遭遇巨量卖单

        11月23日,停牌一个多月的ST星美复牌,同时发布重大资产重组公告——拟以3.7元/股的价格,向丰盛控股发行15.8亿股,用于购 买其拥有的上海局一房地产发展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局一)100%股权和丰盛地产发展公司(以下简称丰盛地产)100%股权。

        据悉,丰盛控股是一家投资控股型公司,它通过控股子公司上海局一、丰盛地产从事相关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务。资料显示,丰盛控股持有的上海 局一100%股权的评估净值为68.78亿元,丰盛地产100%股权的评估净值为1.21亿元,标的资产的评估值合计为69.99亿元。经交易双方确认, 以上述评估价值为依据,标的资产的交易价格确定为58.46亿元。

        停牌一个多月的ST星美于11月23日复牌,虽然以涨停板报收,但是股价在开盘之初遭遇巨量卖单,涨停板被数次打开,成交1162万股。

        一位私募人士表示,按照常理,公司发布重大资产重组公告是利好,加之上证指数在公司停牌期间连续创出新高,复牌后理应看好,直接涨停,出现如此多的卖单而打开涨停板的确有点奇怪。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投资者如此卖空公司股票呢?

3.7元/股增发价存争议

        ST星美表示,公司本次资产重组的价格采取协商定价,每股发行价格为3.7元。不过,该价格颇受投资者质疑。某股吧上就有股民抗议道:“强烈反对ST星美以3.7元定向增发”,“股东大会时,我们将在网络投票时投出反对票!”等等。

        其实,由于之前ST星美采用的是“协商定价”,初步定于每股3元~3.5元就已经惹来各方争议,对此,ST星美还专门发布了《关于重大资产重组进行“协商定价”方式的说明公告》。

        记者了解到,杜惠恺先生100%控制的鑫以实业持有ST星美25.84%的股份,为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而丰盛控股的实际控制人其实也是 杜惠恺先生。按照昨日收盘价12.34元计算,相对于3.7元/股的增发价格,公司实际控制人杜惠恺的资产就已增值了2.34倍。

4个月前才以7.41亿元收购

        记者进一步研究发现,ST星美用于收购的丰盛地产和上海局一,在之前竟然都属于在香港市场上市的新世界中国。

        2009年6月,新世界中国将丰盛地产转让给丰盛控股,转让价格为1000万美元,转让后丰盛控股持有丰盛地产100%股权。按照1美元兑人民币6.8元计算,上述1000万美元对应6800万元。

        2009年7月,新世界中国将上海局一转让给丰盛控股,转让价格为7.65亿港元,转让后丰盛控股持有丰盛地产100%的股权。按照1港元兑人民币0.88元计算,上述7.65亿港元计算价格为人民币6.73亿元。

        因此杜惠恺控制的丰盛控股就以7.41亿元的总价收购了丰盛地产和上海局一,现在却以58.46亿元转让给上市公司,在短短四个月时间内 就增值了6.89倍。如果按照当前市场价格计算,注入资产市值已达195亿元,而当初买入价格才7.41亿元,增值幅度更是高达25倍。

        业内人士表示,有个地方需要注意的是,实际控制人在今年6月、7月连续收购,紧接着在10月份ST星美就发布公告,称公司接到控股股东和 潜在重组方通知,后者拟对本公司进行重大资产重组。“不难看出,丰盛控股收购丰盛地产和上海局一或许就是冲着ST星美重组而来的。”


(2)


其實鄭老闆之前有直接進入星美的打算,注入的資產本來就是今次星美購入這堆資產的一部分,並和杜先生合作,但失敗後,卻由杜先生獨力完成,至於上市公司,則喪失賺大錢機會。


香港公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125/LTN20080125301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618/LTN20080618252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1203/LTN20081203371_C.pdf


中國新聞:

http://www.cnfre.com/contents/476/45548.html


 12月3日 晚,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0017.HK)及旗下新世界中国(0917.HK)联合公布公告称,终止今年6月与集团的执行董事杜惠恺的资产重整协议,而双 方重订新协议。完成交易后,新世界中国将全资拥有华美达、富运盛及飞溢,尚贤坊的99%股权将由杜惠恺持有,而上海局一房地产则由新世界中国及杜惠恺各持 有50%股权。

新世界

  事实上,杜惠恺是新世界实际控制人郑裕彤的女婿。3日的公告则称,执行上述新的协议将可使新世界中国获得更多的已经建成的物业项目,从而带来更稳定的收入,同时不需要为物业发展项目再投入新的资金。

  综合新世界中国今年6月发出的公告,其计划重组旗下在上海的三个地产项目公司:局一、三联以及淮海公司,并计划日后将其注入A股上市公司S*ST星美,借此开辟内地上市融资平台,实现上述资产在A股借壳上市。

  根据该公告,新世界中国将对旗下控股的3家上海地产公司进行重组,包括持有卢湾区上海香港新世界花园的上海局一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持有上海虹桥中山广场的上海三联物业发展有限公司以及持有上海香港新世界大厦的上海新世界淮海物业发展有限公司。

  协议重组前,新世界发展持有以上3家公司70%、47.5%和44.1%的股权。若重组完成,新世界中国将持有上述上海地产项目全部权益。

  有分析认为,为重组S*ST星美量身打造的新世界中国旗下上海地产资产重组方案被弃,而另作架构重组,意味新世界中国借壳S*ST星美登陆A股的计划已经失败。

 

  破产重整:资本玩家的盛宴

  另一方面,在金信系、卓京系崩溃之后,S*ST星美及其控股股东们就不断陷于各种偿债诉讼中。

  卓京投资、重庆朝阳科技以及金信信托代持部分的49.09%S*ST星美股份被多达14家机构和超过5位以上的自然人拍得。

  而耐人寻味的是,上述股权拍卖均无一例外地经过多次流标,最终在第三次法院公告拍卖后找到买家。按程序,司法拍卖最多进行三次,且每次拍卖未果,下次拍卖标的底价均会下调10-15%。显然,通过“流标”后,最终拍卖人中标人以低廉的价格取得了S*ST星美股权。

  据统计,2005年4月18日,上海钜爱、平杰投资通过拍卖获得的价格为0.81元。2005年11月29日,上海紫澜门获得的价格为0.79元。2007年6月1日,张怀斌、张寿清、曹雅群、冯永辉、王安生、邱惠根以及上海申恩竞得的价格为0.51元。

  一位熟悉司法拍卖的业内人士表示,上述自然人也好、公司也好,能够通过多次流标而最终取得股权其背景并非一般。

  通过拍卖进入S*ST星美的机构及自然人中,拥有股份最多的当属上海紫澜门系旗下的上海紫澜门投资有限公司、上海紫澜门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上海新世界紫澜门大酒店有限公司,三家公司合计持有S*ST星美4511.28万股股份,占总股本的10.9%。

  而根据S*ST星美的股改方案,上海紫澜门系由缪国庆和朱澜庆控制,其将所持有的S*ST星美股权全部转让给了新世界为接收S*ST星美专门设立的上海嘉盛以及其关联公司。

  据业内人士 表示,紫澜门系浸淫A股股市多年,具具有雄厚的实力。紫澜门系的实际控制人缪国庆为上海人,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便开始从事餐饮业和服装业,积聚了大量 资本。“紫澜门”是上海一个女装品牌,在沪上商业街淮海中路、南京西路有多家专卖店。缪国庆与他的合作伙伴朱澜庆,在实业界积累了资金后近年来在股市中屡 次大显身手。

  此外,通过拍卖获取S*ST星美部分股权的上海平杰投资、上海钜爱皆为历年来热衷于通过法人股拍卖取得上市公司股权的“活跃分子”。

(3)                                             

其實星美這家公司和鄭先生一等人頗有淵源。    

http://www.it.com.cn/f/hotweb/058/25/163697.htm

金信信託和覃輝當年一致控制之,當年金信信託就是由汪曉峰當政,汪曉峰聽聞是科維控股(586,已除牌)派去的人,後來科維的重組者是莊先生,莊先生和鄭先生有些關係。


香港方面,覃輝的幾隻殼,和殼王等都有一些關係,殼王也和鄭先生相熟。


所以鄭氏一系應對該公司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才會重組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50

俄铝香港上市开先例 特设散户投资者“限制别级”


http://www.21cbh.com/HTML/2009-12-23/158953.html


据来自香港的市场消息,俄罗斯联合铝业公司(United Company RUSAL,下称“俄铝”)赴港融资20亿美元的首次公开发行,日前已分别获香港交易所及香港证监会有条件批准。

香港证监会仅批准俄铝进行国际配售,而禁止其在一级市场进行公开发售。并且,将二级市场的入场费提高至100万港元,即使上市后俄铝申请分拆每手股数,每手价钱也不能少于20万港元,以限制散户投资者参与交易。

但是,亦有消息人士指出,香港证监会仍然允许俄铝通过证券中介以购买结构性产品之形式让散户投资者认购,但认购前中介必须为客户做风险评估。

这是港交所历史上第一家受此限制的拟上市公司,俄铝也是第一家赴港上市的俄罗斯企业。

荒谬的抉择

“这是荒谬的,如果俄铝不符合香港的披露和监管要求,香港证监会应该阻止其上市;如果俄铝满足要求,那么每个人都可以买它。”港交所前独立非执行董事、独立股评人David Webb发表文章批评证监会此举,称实际上是在增加散户投资者的风险。

David Webb指出,散户如果透过公开发售认购股份,一旦公司或董事诈骗或者误导,则投资者可以根据招股书控告公司;而证监会此次将散户投资者拒于公开发售之门外,无疑令散户投资者减少保护措施。

他 又指出,港交所1998年就曾考虑通过提高最小单位交易数量而限制散户投资者进入创业板,但最终这一提议并没有获得认可。理由是:大额的最低交易单位会降 低股票的流动性,并且无迹象显示大额的最低交易单位会减少投机行为。同时,不是所有的小额投资者都是无知的,也不是所有的大额投资者都是精练的。另外,大 额的最低交易单位会使想买股票的散户投资者押注过于极端,而一旦他们通过借款来购买股票,则会将风险传播至更多人。

David Webb认为,香港证监会及香港政府面临的更大问题,是陷入选择以公开披露为基础的市场(disclosure-based market),或是选择以价值为基础的市场(merit-based market)的两难选择。“前者是他们一直所追崇的,后者则意味着由监管当局来决定那些公司‘足够好’以让公众投资。”他认为,香港证监会及政府应该坚 持以公开披露为基础的市场原则。从这个角度来看俄铝上市,如果招股书中缺乏可信性,证监会应该要求更深入的披露和验证,直至符合要求。

对此,港交所相关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港交所不宜就个别公司上市事宜置评。

上市融资以偿还巨债

这家全球最大铝及氧化铝生产商,刚于2009年12月初完成总额168亿美元的债务重组,目标是于2013年末季前偿还50亿美元债务,相当于总债务的三分之一。

据俄铝早前发布的消息称,其计划出售10%股权以帮助偿还168亿美元的债务,上市后7年内恐难派息。

而香港证监会对其首次公开发行提出上述附加条件,正是基于其复杂的债务结构为散户投资者所不能理解。

根据债务重组协议,俄铝将分两个附段对国际借款人的74亿美元债务进行重组,在首四年期间,公司将根据业务表现之预测按支付能力偿还本金,部分利息将以现金支付,而余下利息将会被资本化;在债务重组第二期的三年间,余下债务将由借款人再融资偿还。

俄铝亦与包括VTB、Gazprombank及Sberbank of Russia在内的俄罗斯国内借款人,就其所欠21亿美元债务进行重组,期限为4年,并可视需要再延长3年。

另外,俄铝亦与ONEXIM签署27亿美元的债务重组协议,双方同意将债务中的18.2亿美元转化为俄铝6%的权益,使俄铝债务总额降至149.8亿美元。另外,余下8.8亿美元债务将按与国际借款人相同的条款重组。

此次俄铝债务重组涉及约50份信贷协议,超过70名借款人参与。

俄铝行政总裁Oleg Deripaska亦表示:“俄铝的债务重组牵涉的规模和复杂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现年40岁的Oleg Deripaska是俄国首富,并以280亿美元的身家名列2008年福布斯全球财富榜第9名。

2008年亏损60亿美元

据俄罗斯媒体于10月份报道,俄铝2008年营业额为158亿美元,亏损高达60亿美元。这相当于2006年和2007年的盈利总和。而2009年上半年,俄铝亦录得8亿美元的亏损。

市场消息指,港交所要求俄铝进行铝价敏感度测试,并将测试结果载入招股书。测试结果显示如果国际铝价从目前每吨1900美元,下跌20%至每吨1520美元时,俄铝或将面临倒闭。

俄 铝是第一家来香港上市的俄罗斯企业,该公司于2007年3月由前全球第三大铝业公司——俄罗斯铝业公司、全球十大铝业公司——西伯利亚乌拉尔铝业公司和瑞 士嘉能可公司的氧化铝资产合并而成,并于2008年4月收购诺里尔斯克镍公司25%权益加上两股的股份。该公司在中国拥有山西俄铝碳素厂和宝光碳素厂。

12月,俄铝分别聘任香港前律政司司长梁爱诗和现任香港商品交易所主席张震远为董事会独立非执行董事。对此,Oleg Deripaska表示:“俄铝对中国及亚洲地区市场深感兴趣,我们一直积极寻求一些熟悉这些市场的董事为我们提供意见。”

据市场消息透露,俄铝此次赴港上市,由瑞士信贷及法国巴黎证券充当保荐人,初定于2009年1月4日展开初步推介,1月11日起正式路演,并于1月底挂牌。

到目前为止,俄铝仍未正式发布其上市时间表及财务数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38

怡亚通欲香港抛股 或进账2亿港元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1230/2009123004454513.html


每经记者  曾子建

        昨日  (12月29日)怡亚通(002183,收盘价16.94元)发布公告,公司计划以2.1港 元/股的价格抛售所持香港上市公司伟仕控股(00856,HK)1.5亿股股权。如果交易完成,加上前不久出售的6000万股该股股权,怡亚通有望实现投 资收益超过2亿港元。受此消息影响,怡亚通昨日放巨量封死涨停。不过国信证券对怡亚通下调投资评级至“中性”,认为目前股价已高估。

低吸高抛  怡亚通大赚

        2008 年,怡亚通原计划通过全资子公司香港联怡以1港元/股的价格认购及购买2.65亿股伟仕控股股权。2009年7月25日,香港联怡与伟仕控股股东张瑜平先 生签署的  《股份买卖协议》中约定的4100万股股份顺利交割。7月28日,伟仕控股向香港联怡发行新股1.12亿股。8月28日,香港联怡再度认购伟 仕控股5588.3万股。不过此时伟仕控股明确表示,将不再向香港联怡增发余下部分股权。于是怡亚通决定通过香港二级市场以平均价格不高于1.3港元/股 购买伟仕控股股份。

        怡亚通证券事务代表常晓艳昨日向记者表示,公司主要是由于与该公司之间存在业务往来,为了进一步加强 合作,所以才决定参股伟仕控股。不过,或许是由于伟仕控股今年以来的股价大幅飙升,当初的协议价格却只有1港元,因此伟仕控股不再向公司增发新股。这样, 公司也只能在二级市场购买。

        近两个多月来,伟仕控股股价大幅攀升,其股价由今年9月21日收盘价1.33港元升至今年 11月23日收盘价2港元,至目前仍在2港元/股的价格范围内波动,怡亚通认为难以在短时间内以合理价格购买伟仕控股股份。因此12月17日,香港联怡以 2港元/股的价格出售伟仕控股股份6000万股,实现投资收益约5500万港元。

        12月16日,怡亚通又与 POTENTGROWTHLIMITED签署协议,授予该公司在协议生效之日起至2010年1月31日期间要求香港联怡以2.1港元/股的价格向其出售伟 仕控股1.5亿股股份的全部或部分的选择权。如此次股份出售全部完成,公司将实现投资收益约1.54亿港元。若上述公司在明年1月31日前未购买股份,香 港联怡将继续持有伟仕控股股权。

受益匪浅  评级仍被下调

        受上述消息刺激,怡亚通昨日放出巨量封死涨停。不过,国信证券依然下调其评级至“中性”。

        国 信证券分析师孙菲菲指出,公司此次投资最高可获利2.1亿港元,是一项值得认可的投资。在当前伟仕控股股价下出售,也是较优的选择,如果剩余1.5亿股全 部出售,最高可带来投资收益合0.41元/股;假设全部出售,公司2009年、2010年的盈利预测分别为0.37元和0.63元。

        尽 管孙菲菲看好物流行业在明年的增长、物流振兴规划细则明年的出台等利好因素,但对应怡亚通目前股价,公司明年扣除非经常性的市盈率为51倍,市净率为 5.3倍,股价仍显得有一定程度的高估,且伟仕控股剩余股权存在未能完全出售的可能性,暂下调评级至“中性”。

        昨日,深交所公布的公开信息显示,在怡亚通涨停过程中,三家机构专用席位累计出售该股达1.24亿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4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