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香園:買股要看接班人
1 :
GS(14)@2016-08-13 14:44:38近期有一家創業板全配售新股,又是擁有富二代股東背景,又是業務可以一下子「歸乎零」(輕資產、可輕易執笠),又是股價於掛牌首日錄得數以十倍計升幅(與配售價比較),結果又是上市一段短時間後,股價「大插水」,與上市最高位比較更跌逾90%。歷史於短時間內不斷重覆,業界居然還可以說現行上市制度「無問題」?說遠了,看著這家「來回地獄又折返人間」級數新股,想起年前有家大型內地企業來港上市,跟基金朋友研究其投資價值時對話。密西比(密):「呢間大嘢嚟喎,買唔買得過?」基金朋友(金):「睇資產佢當然係無敵架,但上市要睇前景,你信唔信佢可以為股東創造價值?你信唔信內地經濟增長永遠咁快?你信唔信大股東喺內地永遠唔失勢?我就唔信喇。」密︰「有無咁嚴重呀?人家喺內地勁有錢,你都唔信佢?」金:「富貴如浮雲,股價係生嘅,要真係落左袋先係真有錢……我唔信呢間嘢仲有個重要原因,就係佢接班人唔得,一葉知秋,世界咁大,唔想嘥時間研究呢啲咁嘅公司。」看看這家公司現狀,再看那家創業板公司表現,朋友果然看得準。哈。密西比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812/19733254
趣BLOGBLOG:彤叔「被買股」的代價
1 :
GS(14)@2016-10-02 12:13:24新世界(017)創辦人鄭裕彤(彤叔)走了,其兒日前坦言,四年前彤叔腦出血,做完大手術之後一直在病床昏迷,直至上周去世。彤叔是不折不扣的順德人,相識滿天下,他曾笑言:「朋友交情係好長遠嘅,個個都係老友,搵過我笨的都係老友,不過就敬而遠之,費事講咁多嘢,蝕底咗就算。」是誰搵了誰笨,深究亦沒意義了,只是見純官確認了彤叔過去四年都是處昏迷狀況,但奇怪地,過去四年鄭裕彤三個字,都經常出現在港交所(388)多隻股份股權披露名單上,究竟是彤叔仍有餘力「炒股」,抑或「被買股」,股榮統計了一眾數據,結論留待讀者判斷。
蒙能新時代累跌八成
彤叔2012年9月傳入院後,一直未曾露面。不過由入院後,以其名義買入或增持的股票共有7隻,當中有6隻於入院後首次曝光增持或買入價,較上周五收市價還要低,其中最差兩隻:蒙古能源(276)及新時代(166),股價累積跌了八成。唯一幸保不失的是盛京銀行(2066),近兩年累積升幅亦只是約5%。7隻股票當中,有5隻於去年底,全數由彤叔名下,轉倉至其家族擁有的私人公司周大福控股。另外有兩隻股票,在彤叔入院期間只減不增,分別是銀基(886)及輝山(6863)。銀基算是走得快好世界,而輝山逾十億股則是三年前悉售予大股東,雖然沽貨後輝山股價仍然上漲,但當年彤叔乃上市前投資者,當年每股入股成本僅0.73元,沽貨仍大賺逾1.3倍。
很多投資者目前仍然相信所謂名人入股效應,其實除了股神畢菲特有點石成金威力,大部份都徒具虛名。當搵到一個「搵過我笨的都當佢係老友,蝕底咗都費事講」的朋友,彤叔難免經常中伏。中伏的當然不只彤叔,還有一眾投資者。翻閱當年財演推介標題,「彤叔靜極思動 新時代似有轉機」、「大股東注資 新時代看升」,結果是尋底再尋底,散戶中伏後,自然入晒彤叔數。跟名人入股最弊之處,是大孖沙無限注,而你只是得一注。前者一百、幾十注掟出去,已經有準備一去冇回頭,為朋友又好、為幫鋤DEE友上市又好、為親戚垃圾生意都好,輸了無妨,贏了就當中BINGO。大家只會記得李嘉誠入股fb賺大鑊,但疑似中老千局被騙逾數千萬的人造蛋黃醬投資,又點止一單咁少呢!彤叔走了,留給大家的,是大孖沙投資金句:越着數,越低調,最好冇人知;越搵笨,不需高調,但要讓全世界都知道他們的低調!股榮
https://www.facebook.com/stockwing1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002/19788054
匯豐︰未來兩年買債勝買股 料歐美亞太區熱錢走向 主導港股走勢
1 :
GS(14)@2016-10-10 16:03:32【明報專訊】無論誰當選總統,美國12月再度加息已是箭在弦上,但匯豐金融投資策略主管劉紹文認為,美國再加一次息後便會無以為繼,明年債息將不升反跌,儘管資金充裕,實體經濟沒有好轉,股市受惠有限,所以未來兩年的投資主題,仍然是追逐高息產品。
明報記者 廖毅然
上周五美國就業數據差過預期,但市場對聯儲局於12月加息的預期反有所增加。劉紹文卻指出,該行現時仍然估美國今年加不了息,但無論是今年底或明年初加息,加息步伐亦會停滯不前,與以往的傳統加息周期大不相同。主要原因是通脹數據始終未符合預期,亦看不到有改善的趨勢。因此,他估計美國10年期債息將不升反跌,今年底會由現時的1.71厘水平跌至1.5厘,明年更會跌至1.3厘,較今年7月因英國脫歐造成的歷史低點1.35厘還要低。
料美10年債息明年跌至1.3厘
利息上升緩慢,資金氾濫導致港股受惠,恒指第三季累升12%,在環球主要市場中最佳。但劉紹文認為,這並非中港經濟好轉所致,純粹是游資帶動。他認為基本面不足以推動股市繼續上升,加上歐美政治及經濟存在過多不確定因素。因此,市場熱錢過多但風險胃納不高,資金將主要流入債市而非股市。
事實上,據券商Jefferies引述EPFR數據顯示,今年至今資金由成熟市場股票基金大量流出,轉而流入新興市場債券基金,反而亞太區股票基金並非主要受惠者(見圖)。
劉紹文指出,債市熱潮在未來兩年仍會延續,以近月多家內房、本地大藍籌甚至電視廣播(0511)都發行美元債,並受投資者歡迎,反映市場對債券的接受程度較股票高。
近月內房本地藍籌發美元債
內地投資者的取態亦一樣,以追逐息口為主,故港股通資金多追捧高息的銀行及內房股。但劉紹文指出,儘管「北水」的影響力漸大,但主導港股走勢的仍是歐美及亞太區內熱錢走向,而非「大媽」。
油價中國經濟左右買債潮流
他認為,未來有兩大潛在因素,可能導致追求定息收益的主題有所改變。首先是油價,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一旦落實減產細節,油價上升可能帶動美國通脹達標。其次是中國經濟,近數月的數據都反映已經回穩,但市場近日的焦點都放在歐美或日本,因而忽略了中國。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848&issue=20161010
趣BLOGBLOG:2017買股唔買樓
1 :
GS(14)@2017-01-02 01:04:01■梁振英不連任特首,說穿了,是中央認為他已失去利用價值。 資料圖片
何車前輩半個月前寫了一篇題為《十年港股得個桔》,指恒指現水平較06年底僅升10%,複式計,每年升幅僅0.9%,計入每年3厘多的股息,每年約有4厘多的回報。扣除通脹,聊勝於無。另一邊廂,過去十年買樓,平均回報有1.7倍。反映二手樓價的中原指數(CCL)期間累升171%,三大區指標藍籌屋苑,太古城升1.84倍、嘉湖及沙田第一城都有2.6倍升幅。樓市成為焦點話題,住屋剛性需求固然是主因,但資產增值更是重中之重。假設未來數年樓價不升反跌,離地的樓價,單憑剛需可以撐下去嗎!每個資產都有起伏周期,股市如是、樓市亦然。當美股謀破二萬關之際,港股卻朝跌向二萬點,以為深港通有刺激作用,港股成交反而每況愈下,塘水滾塘魚,散戶已經提不起興趣。而另一邊,眼見辣招下港樓仍然破頂,市民對樓價只升不跌的觀點越來越強烈,當一切是如此理所當然,反其道而行,值博率總比一窩蜂跟大隊為高。
大市去向還看特首揸fit人
「十年一劫、逢七必跌」。1987年環球股災、1997年金融風暴、2007年港股假直通車,三次大劫魔咒港股都遇上劇跌。2017年全球政經巨變,不會比2016年少,真正的變數,是睇誰人做特首。一位能捍衞香港財經優勢、而非事事向北京靠攏的特首,我相信就是港股可開動大牛市的條件。梁振英不連任特首,說穿了,是中央認為他已失去了利用價值。香港對中國的價值,是體驗於全球金融的獨有角色。誠如練乙錚所言:「梁振英的失敗是因為他無法理解一個簡單的事實:中國需要香港,多於香港需要中國。」將香港變成深圳、上海,對中央而言是不必要,亦冇需要,當香港失去自有的金融優勢,利用價值也隨之失去,CY被北京放棄,某程度顯示中央不滿CY過去逾四年損害了香港應有的金融優勢,符合國家利益下,不得不另覓人選。人民幣貶值勢頭不變,A股貴過H股的情況,我相信會出現變化甚至逆轉。近日港股通成交急增,是一個頗強內地客開始買港股的訊號。始終相對於內地人買港樓要畀辣招稅,買港股更為吸引。而無論誰做特首,房屋土地政策不可能有巨變,反而辣招有機會越來越辣。2017外圍環境波譎雲詭,但總相信有危自有機。今年是開始播種、分段買股的一年。買甚麼,下期再講。祝各位新年進步。股榮
https://www.facebook.com/stockwing1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101/19882850
內地禁居民換外幣境外投資 須聲明非買股樓人壽保險
1 :
GS(14)@2017-01-04 00:32:27【明報專訊】新年伊始,國家外管局向內地人發放新一年的人均5萬美元購匯額度,雖然額度並未壓縮,然而外管局明令禁止購匯用於境外買房、證券投資,或購買人壽保險等分紅險。業界表示,如果外管局嚴格執行,將會重創香港保險業,對於本港樓市料影響較微。
明報記者 顧冷冰、尉奕陽
去年人民幣按年跌7%,市場普遍預期今年年初內地居民的購匯需求會較往年強。外管局並未削減新一年個人購匯額度,而是採取了加強監測、嚴控用途、加大懲戒等措施防止資金出逃。本報核查,今年起內地居民購匯均需填寫一份《個人購匯申請書》,列明6條違規事項,其中第5條為「境內個人辦理購匯,不得用於境外買房、證券投資、購買人壽保險和投資性返還分紅類保險等尚未開放的資本項目。」而違反者將列入「關注名單」,當年及之後兩年的換匯額度取消,還會納入個人信用紀錄,必要時移送反洗錢調查。
違反者列「關注名單」 取消兩年換匯額度
外管局表示最新禁令並非新規,是原有框架下要求,「當前我國資本帳戶尚未實現完全可兌換,資本項下個人對外投資只能通過規定渠道,如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等實現。居民個人購匯只限用於經常項下的對外支付,包括因私旅遊、境外留學等九大類」。
另外,外管局要購匯者詳列購匯用途,聲明會加強事後抽查和檢查力度,嚴懲虛報。原先購匯者勾選購匯用途即可辦理,如今個人購匯用途被詳細分成九大類,每個大項後面還有三四個選項。比如勾選境外留學,就要詳細闡明學校名稱、留學國家、年學費幣種和金額、年生活費幣種和金額。此番嚴限,不僅是對購匯者,對違規銀行也會予以通報批評、罰款、暫停結售匯業務、停業整頓及責任人員紀律處分等處理。
分9類用途 須詳列相關資料
元旦前後,外管局和人行連環出手。去年12月30日,人行將大額現金交易報告標準由之前的20萬元人民幣現金收支大幅降低至5萬元人民幣,從今年7月1日起執行,並要求將相關工作紀錄至少保存5年。
安信證券研究部副總經理趙湘懷表示,個人資金出境、海外買樓或者買保險難度加大。美聯物業住宅部行政總裁布少明認為,由於新措施涉及金額僅約39萬元,如在港購入樓價500萬元物業佔比亦不足一成,認為新措施對本港樓市影響不大。
有投資移民律師稱,由於新政剛剛出台,現在無論是客戶還是從業者都不太清楚新政具體執行方案,比如如何追查購匯用途,如果嚴格執行,移民業務將難以為繼。他透露,去年末,有客戶要求購匯5萬美元被銀行勸止,改分兩單,每單兩萬美元。
(嚴防走資)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823&issue=20170103
內地人港買股樓保險無所遁形 中港將簽稅務資料協議 內地稅局可追蹤
1 :
GS(14)@2017-01-04 08:12:07【明報專訊】內地宣布新一輪資本管制措施,限制個人購匯到境外買投資產品,但實際執行及監管方式引起關注。有會計界人士表示,透過共同匯報準則(CRS)下的自動交換財務帳戶資料機制,香港稅局將會把內地人在港開立的帳戶詳情交給內地當局,但前提是香港要與內地簽訂相關協議。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回應本報查詢時表示,會力求與內地在今年內簽訂有關協定。
明報記者 廖毅然、顧冷冰
國家外管局要求,2017年起內地個人居民在填寫購匯申請表時,須聲明不會把資金用於買賣股票、房地產及人壽保險等境外投資。御峰理財董事總經理陳茂峰稱,措施對本港金融服務業有一定影響,但關鍵在於內地當局如何執行及監管,包括是否能監察每個人的金融活動。
互換稅務居民資料
羅兵咸永道稅務合伙人何潤恒表示,香港及內地均已參與二十國集團(G20)及經合組織(OECD)推動的共同匯報準則(CRS),雙方有機會互換對方稅務居民的帳戶資料,屆時內地人在港的投資活動都有可能被內地當局知悉。例如內地人在港金融機構開戶後,該金融機構須把其帳戶資料,包括戶口結餘、利息、股息及出售資產所得的收益等上報給香港稅務局,香港稅務局會在一年後把資料發送給內地當局,以交換香港居民在內地金融機構的帳戶資料。
戶口變動會相當透明
他表示,有關協定交換的資料將涵蓋股票、保險及基金等產品,不包括房地產。「雖不至於交換每宗交易的詳細資料,但內地居民在哪裏開戶、戶口有何變動都會相當透明,有助當局監察資金走向。」不過,香港至今只與日本及英國有協議,由2018年起與兩國交換資料,但尚未與內地就交換資料簽署任何協定。
政府發言人:力求今年簽訂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發言人回應本報查詢時表示,政府已接觸其他稅務協定伙伴,包括中國內地,提出展開有關商議,力求在切實可行的情况下,在2017年內簽訂協定,但交換資料的具體時間仍須視乎磋商進度及簽訂有關協定的時間。
資料滯後1年
何潤恒表示,由於資料互換將滯後一年,只要在今年達成協議,仍有可能於2018年起,交換2017的資料。事實上,據香港稅務局資料顯示,戶口持有人可能需要向財務機構提供文件,證明稅務居民身分。雖然香港與內地尚未簽訂協議,但匯豐已率先要求內地客戶在開戶時提交稅單,以識別客戶的稅務身分,顯示業界已為蒐集資料作準備。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725&issue=20170104
內地人購滙 禁境外買股樓 須填寫申請書 或轉用地下渠道滙款
1 :
GS(14)@2017-01-05 07:58:23■中央收緊購滙審查,申請書明確指出購滙不得用於境外買樓及證券等投資。
【本報訊】內地人新一年的購滙額度重設,假期過後,今起可到銀行兌走人民幣,換成其他外幣,恐再掀起新一輪資金外逃潮。中央日前漏夜出招,收緊購滙審查,昨有內地媒體披露具體操作,包括購滙要填寫詳細申請書,要列明購滙用途「不可用作境外買樓、炒股、買保險」,違者將重罰,市場認為此舉將對內地人來港投資構成心理影響,惟執行上有困難,有心人亦可選用其他非法渠道滙款,走資禁之不絕。記者:陳洛嘉
人民幣連番貶值,不少內地人希望趁每年5萬美元的購滙額度更新,盡快將手上人民幣兌換成其他貨幣保值。為免踏入新一年購滙群情洶湧,外滙管理局早於過年前已明言會加強監測個人購滙活動,今年的購滙流程亦明顯較以往複雜。
違法者須繳罰款
據內媒《第一財經》昨測試,內地人於內銀手機銀行、分行自助購滙機或櫃檯購滙時,需要先填寫《個人購滙申請書》。雖然以往內地人購滙前需申報用途,但今年申請書上的購滙用途分類更詳細,包括要列明是因旅遊、境外留學或探親等原因購滙,又需額外填寫預計用滙時間。購滙不得用於境外買樓、證券投資、購買人壽和投資分紅保險等尚未開放的資本項目。若違法套滙,違者將列入「關注名單」,包括今年在內的3年購滙額度將被取消,並且要繳付或高達逃滙金額30%的罰款。本港一直是內地人熱門的走資落腳點,促使內地資金流入本港保險產品、股市及樓市。內地購滙審查收緊,美聯金融集團行政總裁黎家傑認為,或多或少會對內地客海外投資造成心理影響,相信內地客投資港股,會更多循深、滬港通等正規渠道,而且本港大、中型券商及保險公司為免客戶資金來源違法,現亦不接受內地客「現兜兜」提現金來港炒股或投保。本地證券界人士指,出境炒股的內地資金「越禁越想快啲出嚟」,正途被截後還有地下渠道,且通常不會直接轉入證券戶口,會先經銀行轉折滙款,估計當局追查有難度。有中資券商亦稱,新措施執行困難,況且循正途購滙近月早已大幅收緊,需時更長,料當局會從這方向繼續遏止資金外流。內地客透過地產代理買港樓,除以本票支付,亦以信用卡支付「細定」,「大定」就透過律師樓去支付。據業界表示,部份內地買家早已將資金轉移香港,甚或透過地下錢莊將資金轉到本港進行買賣。美聯住宅部行政總裁布少明指,5萬美元購滙限制僅相當於30多萬元港幣,在香港買樓動輒幾百萬元,故所佔銀碼比例不大,相信新措施對內地人買港樓意欲影響不大。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103/19884816
笑到最後:2017買股定買樓?
1 :
GS(14)@2017-01-09 08:10:022016年爆冷變成常態,2017年對於投資愛好者而言,冇爆冷先係爆冷。例如,人人期待7字尾年份會股災。至少,美股長升多年,加上預期加息速度加快,美股爆發股災就係符預期,冇股災先係爆冷;又例如,香港樓價長升長有,最新已炒到劏房,期望樓災者眾,如果到12月回望,發覺今年風調雨順,咁先至勉強可以叫做爆冷。冇錯,踏入新一年,財經新聞、專家評論開首第一句多數會寫「今年充斥黑天鵝」,但係諗深一層,有邊年係充滿確定性?淨係每個禮拜二嘅六合彩,如果充滿「確定性」,高明已經中咗六合彩頭獎,同時亦都係由好多人瓜分,變得無利可圖。2016年教曉我哋嘅就係,只要唔好凡事「我恐懼」,真係太驚嘅話就扑暈自己唔好理,就以港股舊年表現嚟計,過程波濤淘湧但最後冇事。香港人被外國機構評為無知指數中排第17。投資世界入面,無知有無知嘅好,減少被無謂嘅噪音影響,香港人訂立一年目標,可以簡化為買股定買樓。有追開本欄嘅讀者都知道,雙倍印花稅劃一加到15%之後,本欄力排眾議,預言樓價未來一年會再升一成。以中原城市指數計,加辣後樓價至今微升0.86%,有讀者問,升一成,仲唔瞓身?重申一次,辣招令二手市場萎縮,定價權落入發展商,賣新盤一定去到盡,所以預測會再挾升樓價;但係投資嚟計,假設一成升幅言中,再加租金回報2厘,淨係畀印花稅都15%,已經係一個-3%嘅投資,仲未計其他開支。辣招只係益到少數有閒樓去沽嘅投資者,同埋發展商,仲要銀碼越細越受益,其他人都係得個睇字。至於買樓定買股,今年本欄傾向買股,純粹係因為舊年令人太擔驚受怕,太多人覺得「今年充斥黑天鵝」,往往市場都係相反而行,越多人驚表現就越好,今年反行其道嚟個大升市,何況港股現水平太低,暴跌至18000點都不能稱之為股災,一定要先炒上先可以爆煲。雖然本欄相信樓價會再升一成,但基於稅制嘅局限,今年買股會較易賺錢。高明
http://www.fb.com/bigricetea本欄逢周一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109/19890548
財經評論:儲利是錢不如買股
1 :
GS(14)@2017-02-11 18:34:51小時候,媽媽到渣打銀行替我開紅簿仔,將利是錢做定期存款,年年逗利是,年年做定存,持之以恒,養成儲蓄習慣。這種理財教育應該傳承,但銀紙變質,存款無息可尋,當年那套,今日已經用不到。基層家庭限米煮限飯,在怪獸家長橫行的年代,存錢無「錢途」,倒不如投資到子女身上。然而,不只一個,而是多個媽媽級行家,千叮萬囑不要踏上怪獸家長這條路,別儍得報讀甚麼面試班,以為入讀名校十拿九穩,最終花錢得不到結果,費心害神也枉然。地產界首屈一指的公關靚媽就話,與其每月花1萬元去谷子女學這學那,不如儲起來,他日未能升讀本地大學,可以用作海外留學。她說,兒子現在於英國讀書,8人一班,師生比例低,個別科目甚至2位老師湊住。屈指一算,月花1萬元,年花12萬,假設1歲play group起步,18年就花掉216萬元,而且不是穩讀本地大學。參考行家綜合2016年英、美、澳、加的海外升學費用,平均每年學費及生活費,分別大約24萬、36萬、23萬及30萬港元,讀3至4年使費介乎100至200萬元。換言之,儲足18年,足夠一名子女去浸鹹水。不過銀紙貶值,必須尋求一項投資工具回報高過通脹。一直拜讀資深財經評論員曾淵滄的專欄,他指出「滙控(005)只剩6厘,越秀房託(405)7.21厘,朗廷(1270)7.65厘,6厘至7厘是不是還有吸引力?」這當然吸引,現在買樓買舖回報率普遍僅2至3厘。假定每年回報率5厘,每年儲12萬元,總投入216萬元,複式增長下,18年後有354萬元。這一刻,我想把子女利是錢拎去買滙控。記者:陳家雄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210/19923298
深交所前職員 涉違法買股罰5億
1 :
GS(14)@2017-04-22 10:05:28【明報專訊】前深交所工作人員、曾任股票發審委兼職委員的馮小樹涉嫌以他人名義違法買賣股票,累計從股票市場獲利達2.48億元(人民幣.下同),日前被中國證監會作出嚴肅懲處,罰款總計達4.99億元。
家人名義入股準備上市公司
中證監查明,馮小樹先後以岳母彭某嫦、配偶的妹妹何某梅名義,入股擬準備上市的公司,並在公司上市後拋售股票獲利巨額利益,其交易金額累計達到2.51億元,獲利金額達2.48億元。
違反了證券法第43條關於證券交易所從業人員買賣股票的相關規定,嚴重擾亂資本市場管理秩序。根據證券法第199條規定,中證監決定沒收馮小樹違法所得的2.48億元,並額外徵收2.51億元罰款。同時,終身禁止馮小樹參與股票市場。
累計獲利達2.48億
中證監新聞發言人張曉軍表示,馮小樹作為承擔重要職責的監管幹部,知法犯法,是次中證監對馮小樹違法買賣股票行為的調查,證明證監會對證券期貨違法行為會依法嚴厲懲處,絕不姑息系統幹部自身的違法行為,堅定維護金融秩序,促進金融業健康發展。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862&issue=20170422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