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見證客人高低起跌 由私樓住到公屋

1 : GS(14)@2017-07-03 22:49:33

【明報專訊】黎港新指加零壹經營至今看見許多故事,其中他印象最深刻的是由大角咀陳興社區服務中心譚姑娘轉介下的個案。

當時,他幫一位有精神病的婆婆搬屋,那位婆婆不斷向譚姑娘投訴,不滿搬運工人要分三次才可以幫她完成整個搬屋的過程。譚姑娘不斷向她解釋,但她仍諸多怨言,黎港新見狀,立刻到她的家跟進。

難忘老人家由不滿變感動

黎港新形容,當時他看見婆婆家的牆壁掛滿了塑膠袋,枱上放滿了大大小小的東西,牀上的雜物多得只能容納一個人的身位。最終搬運工人要幫那位婆婆搬了三次,才可以把所有傢俬搬完。婆婆看見搬運工人義務幫他搬屋,最終感動流淚,稱讚他們,堅持要給他們400元小費。黎港新看見婆婆最後懂得感恩,又看見她與搬運工人之間的互動,他亦感到開心。

訪問當天黎港新正幫一位在5年前因經濟環境轉變而導致收入銳減的家庭搬屋。這個家庭在經濟最高峰的時候住在馬鞍山銀湖天峰,後來需暫住別人私下租出來的居屋。現在終於排到沙田公屋上樓。這個家庭每一次搬屋都會幫襯加零壹,黎港新見證了這個家庭的高低起跌,本來需要3,800元的搬運費用,他只收取2,800元兼轉贈多件傢俬,包括五張椅子、一張用實木餐枱和一個四層櫃,這些全屬轉贈傢俬,祝賀他們成功上樓。

[社企新天地]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3172&issue=2017070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777

【專題籽】子女划足176公里獨木舟 家長見證激動落淚

1 : GS(14)@2017-08-19 19:10:07

行程第一天經過西貢大洲及尖洲,再往大浪西灣休息。



【專題籽:胚芽故事】由「天使家庭中心」舉辦、名為「赤」的獨木舟訓練,由塔門扒去屯門,扒足約176公里,為鼓勵中學生要有團火。



歷時10個月的前期訓練,包括跑步、遠足露營及獨木舟露營等,每位健兒都準備就緒。記者上月29日早上9時到達塔門,當天有個颱風吹襲台灣,十分翳焗,但他們戰意高昂,精神抖擻收拾行裝,做熱身運動;相反只扒過數次獨木舟的記者卻十分緊張,這天陪同他們扒至白臘,全程20公里,非常擔心能否捱至最後。他們倒十分輕鬆,邊扒邊唱歌,由陳奕迅到鄧麗君的歌都唱。他們會在海中心位置把獨木舟泊成艇排停留,或上岸休息吃東西。Marco更預備了布冧給大家,醒胃又醒神。本來扒到手痠的記者,懂得用腰力控制獨木舟後,得心應手,邊扒邊賞景,平時行山俯瞰的島嶼,此刻不知不覺變近。有時大家還跟帆船及水上電單車的人打招呼,十分興奮。不過當天湧浪很大,進度未算理想,比預期多花3小時才到達白臘,大家都曬到變「燒豬」了。學生把獨木舟抬至岸上,記者只能袖手旁觀,因為已筋疲力盡,很佩服他們的堅毅。


蒲台島附近遇風浪 回想初衷越戰越勇

第二天順利到達東龍島,天氣不錯,第三天扒至蒲台島,當然要把握機會去電台天氣預告成日提到、出名風大的橫瀾島。當他們還有約5公里便到蒲台島時,突然刮起六、七級風。Max形容當時好努力扒,但每次停槳就往後退,「扒極都冇郁過」。Marco表示也有點驚慌,練習時沒遇過如此巨大風浪,他和Debby介入協助。為免學生扒到天黑也未能上岸,兩人安排了8名學生上支援艇,獨木舟掛在艇旁,前往一個避風位安頓好,其中4人之後重新跟隨獨木舟隊伍進發,只剩4人留在支援艇,回到東龍島。家長都十分擔心,天天的媽媽黃雅如表示:「大海無常,風險高,換轉係我,好大機會放棄咗。」看到他們化險為夷才鬆一口氣。Marco稱,第四天他們停留在東龍島休息一天,「學生失咗信心,我鼓勵他們回想初衷。」學生後來越戰越勇,第五天由東龍島往南丫島,竟比預期快了一天到達。家長在當天前來打氣,給學生一個驚喜。學生擦餐勁後,第六天清晨遇上紅色暴雨警告,至天氣相對穩定才啟航,出發划到大嶼山。旅程最後一天,他們在機場水域附近看飛機升降,最終順利到達屯門舊咖啡灣。家長早上8時多已在烈日當空的海灘等候,看見子女完成任務,紛紛擁着他們,有媽媽更激動落淚,難掩興奮之情。



在蒲台島附近遇上大風浪,需折返東龍島。

前期訓練包括遠足露營,一班學生登上西貢岩頭山山頂。

完成任務,家長攜同乳豬慶祝子女凱旋歸來。


家長在第五天坐船到南丫島會合子女,十分興奮。



日程表

DAY1:塔門 → 白臘 約20公里
DAY2:白臘 → 東龍島 約16公里
DAY3:東龍島→橫瀾島→東龍島 約29公里
DAY4:留在東龍島休息一天
DAY5:東龍島→南丫島約33公里
DAY6:南丫島→大嶼山下長沙約21公里
DAY7:大嶼山下長沙→大澳約27公里
DAY8:大澳→屯門舊咖啡灣約30公里約176公里



facebook:Teens Angel Family Centre記者:梁慧琳攝影:張志孟、梁志永(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編輯:馮秀珍美術:黃創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819/2012556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289

【文化籽】首席拍賣師打工30年 見證日本藏家競得梵高《向日葵》

1 : GS(14)@2017-09-17 13:48:50

佳士得全球總裁兼首席拍賣師Jussi Pylkkanen在佳士得工作了30年,感受最深是集團在倫敦由1986年只有三位非籍員工,到現在逾半是海外員工。



【文化籽:藝文沙龍】這次我們親身參與了佳士得倫敦總壇的印象派及現代藝術晚拍,佳士得展廳一進門就放了畢加索的《寫信的女人》,旁邊有專門為Max Beckmann的《鳥的地獄》所闢的獨立展廳,再遠處是梵高的《收割者》,不少人專程來看預展,他們不一定是有意私有化這些大師作品的藏家。結果這場晚拍以總成交近15億港元落槌,其中七件珍藏由亞洲藏家拍得。



佳士得全球總裁兼首席拍賣師Jussi Pylkkanen在佳士得工作了30年,入行即見證1986年梵高的《向日葵》賣給日本藏家,藝術市場轉向現代主義;兩年前也親歷上海富豪劉益謙擊敗美國藏家,以13億多港元,競得莫迪利亞尼(Modigliani)的《側着的裸女》。「亞洲藏家正在開創市場的新方向,他們的成長讓人矚目。我們也密切關注新科技在行業的應用,全球化下今天我們有30%的藏家是通過新媒體獲得的。」Jussi說時滿肚密圈。想當年,記得1996年Jussi第一次當拍賣師,在倫敦替佳士得主持印度當代藝術拍賣,當時他碰到一位狀甚緊張的印度藏家。Jussi向他問好,問他是否來拍賣?對方答是,說自己從沒來過拍賣會,更是第二次來倫敦,所以有點緊張。Jussi聽罷,邊說笑邊安撫他:「我也是第一次拍賣,不過是當拍賣官,應該沒有人比我緊張吧?」氣氛一下子緩和,結果那45件藏品該收藏家每件都出價,最後更拿下了十件作品,成為了Jussi的處女拍伯樂。佳士得印象派及現代藝術國際總監Olivier Camu向我介紹了不少大師名作,包括畢加索《寫信的女人》。古典大師繪畫部主席Paul Raison則帶我們到倉庫和修復部,展示古典油畫的鑑證儀器和修復流程。



記者:鄭天儀 攝影:王國輝編輯:施明慧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70908/2014584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1021

一路一帶:見證3,500萬買900呎「豪宅」的瘋狂

1 : GS(14)@2018-01-08 01:29:00

2017年將過,今年騰訊(700)、樓價及bitcoin可以話喺三大財金關鍵詞。香港樓價已經連續升咗超過八年,筆者近日親身經歷,由睇樓到落標,兩日之內就豪花3,500萬買一個不足一千呎的「豪宅」單位,見證2017年香港樓市癲價狂潮。筆者朋友自小在何文田居住,婚後搬入屯門,方便丈夫工作,不過女兒長大後,入讀何文田區學校,為了子女,便萌生搬回「家鄉」念頭,區內有數個新盤,但她條件是望山景、會所設施夠完善,寧靜但交通方便,最重要是住在「毫宅區」。筆者曾提議過九龍站,但其家人認為該區太多大陸人及遊客,對小朋友「薰陶」唔好。啟德呢?未來十年烏煙瘴氣,荃灣、長沙灣等不是傳統高級豪宅地段,最終都是揀返何文田。睇咗區內兩個新盤,天X發展商出名用料好,但奈何該盤會所設施唔夠好,朋友一句「Shit」便不再考慮。再睇另一個新盤,中層單位不足一千呎,現樓招標發售,睇咗兩日樓唔夠就扑槌,入標價3,500萬左右,諗住俾一半首期,再借發展商樓按,頭3年2.75厘,3年後加至4.25厘。單是印花稅及律師費,都要145萬,朋友話這套樓按不設罰息期,「今次真係All in,頭幾年辛苦啲,快啲供甩佢就掂。」對於第一次接觸新盤的朋友,家裏有錢當然可以買,計過數後,發現豪宅銷售均為大陸人提出貼心服務,免罰息樓按,對無收入證明但有香港ID嘅有錢人嚟講,簡直係「富豪恩物」。其實以上例子比比皆是,3,000幾萬買個不足一千呎嘅單位,值唔值呢個價係一回事,但對於富豪,有冇能力買就是另一回事。只要有能力買,幾錢都要買,香港樓市目前就是如此瘋狂。斯郎
FB專頁
https://fb.com/oneroadonebelt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71228/2025716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6458

【瑞士時計】膠錶救瑞士 直擊Swatch工廠見證生產過程

1 : GS(14)@2018-01-22 06:26:29

工場非常機械化,每條生產線都只需少數員工監控。

對於這隻膠錶的印象,離不開色彩繽紛、價廉和藝術家聯乘。你又怎會想到,瑞士錶業熬過七十年代,都要多得有它的出現……


1969年日本精工推出了石英錶,標榜電動、準確、價錢大眾化,用彈弓原理、需要手動上鏈的機械錶迅即被比下去。瑞士全國的錶匠十年之間,由1,600個銳跌一千人。行業低迷,直至83年Swatch推出這隻膠錶,膠殼套住錶面,用色跳脫,保留機械原理,但零件減少,大大減低製作成本。開初推出市場的定價兌約港幣四百元,市民買得起之餘,更重新將手錶定義為配飾多於功能,瑞士錶業才得以復興。


獨家的打印技術,厲害在連錶面都可以印上圖案。

自動化不等同抹殺工藝,手錶仍保留陀飛輪技術。



記者今次闖入瑞士的Swatch工廠,直擊生產線如何年製一百萬隻膠錶,做到年賺六百億港元的銷售額(根據福布斯2017年5月數據)。
Travel Memo機票:乘搭國泰航空來往香港及瑞士蘇黎世,經倫敦轉機,票價連稅約6,550港元匯率:1瑞士法郎約兌8.13港元簽證:持特區護照或BNO免簽證交通:從學聯旅遊或Rail Europe網站訂購瑞士火車證,可於指定日數無限任搭火車、巴士及渡輪,三日通售225瑞士法郎(兌1,830港元)上網卡:從Klook網站訂購1GB歐洲上網卡,售價為99港元,可於機場領取鳴謝:瑞士國家旅遊局記者:陳海利攝影:鄭明川、蕭志南全新旅遊專頁,即like籽想旅行:https://fb.com/travel.appleseed



來源: https://hk.lifestyle.appledaily. ... e/20180122/2028162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28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