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華爾街交易員痴迷於技術分析背後隱含的哲學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9635

Eagle Bay Capital創始人兼主席,同時也是註冊市場技術分析師J.C. Parets撰文闡釋技術分析背後的三大原理:

1)市場行為將一切貼現

2)價格波動跟隨趨勢

3)歷史會重演

我們來看看所謂「市場行為將一切貼現」的實際含義。援引技術分析導師約翰·墨菲(John Murphy)的話,「技術分析師認為,任何能影響價格的因素(基本面、政治面、心理層面或其他)實質上反映在市場價格中。」

因此我們要做得一切就是研究價格走勢。這麼說可能有點自以為是,但如果你仔細思考其真正含義,便很難不認同。

價格走勢是供需變化的反映,供不應求則價格漲,供大於求則價格跌。這一簡單概念不就是所有經濟和基本面預測的基礎嗎?

反過來看,我們技術分析師得出的結論是,如果價格升,無論什麼原因,需求必定超過供給,因此基本面必然看多。我們在技術分析的討論下談基本面很滑稽對吧?但仔細想想,難道技術分析師不是在間接研究基本面嗎?墨菲認為,大部分技術分析師都可能同意,基本面是供需的基礎、是導致市場漲跌的原因,價格只是反映市場看多和看空的心理。

「一般來說,技術分析師並不會因為價格漲跌的原因而困擾,通常在價格趨勢的早期,或者在關鍵轉折點,沒有人知道為何市場這麼走。技術分析方法有時候看起來過於簡單,但市場一次上漲幅度越大,「市場行為將一切貼現」這個第一前提背後的邏輯也越矚目。如果一切影響市場價格的因素最終被反映在市場價格中,那麼研究市場價格就是所需要做的全部。通過研究價格圖形和一系列技術指標,技術分析師有效地讓市場告訴自己價格最有可能朝什麼方向發展。所有的技術工具只不過是分析師研究市場行為過程中使用的輔佐手段。技術分析師知道市場漲跌是有原因的,只不過他們並不認為在預測過程中,有必要知道漲跌原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014

《華爾街之狼》聖誕節上映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9633

這是華爾街飽受爭議的股票經紀人喬丹·貝爾福特(Jordan Belfort)的故事,如今被搬上了大螢幕。

上世紀90年代初,31歲的貝爾福特已坐擁億萬家財,這位投資天才創立的Stratton Oakmont投資公司曾創造過3分鐘內進賬1200萬美元的奇蹟,但其生錢的手段卻不怎麼光彩,打擦邊球之餘甚至還觸犯法律。

其奢靡是生活方式更是令人咋舌,交易室裡大開派對,讓一艘170英呎長的動力遊艇沉落大海,在酒店一次性消費70萬美元,酗酒、吸毒、嫖妓等等。

無節制的故事在1998年戛然而止,那年他因詐騙投資者2億美元而被判入獄22個月。出獄後,貝爾福特朝著激勵演說家的職業目標前進,同時正償還投資者1.1億美元的損失。

後來貝爾福特出版了自傳《華爾街之狼》(The Wolf of Wall Street)。

如今,由馬丁·斯科塞斯聯手老搭檔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的同名電影即將於聖誕節在北美上映。

《華爾街之狼》是馬丁·斯科塞斯與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的第五次合作,前四次分別為《紐約黑幫》、《飛行家》、《無間行者》、《禁閉島》。

最近幾位主創在接受《華爾街日報》專訪。值得一提的是,貝爾福特的扮演者萊昂納多稱他為這部戲做準備時,花了很多時間與貝爾福特相處,對他進行訪問並且得到很多自傳中沒有提及的細節,其中就包括一隻穿著溜冰鞋的黑猩猩。

萊昂納多提到,貝爾福特講述了當年為慶祝公司的成功而辦了一個瘋狂的派對。

「我們達到了月度指標,於是大肆慶祝了一番,我們找了超大陣勢的儀仗隊和一群脫衣舞女到交易室來助興。」此外他們甚至還預定了幾匹受過訓練的馬,雇了許多臨時演員和侏儒穿著各種粘扣帶被投擲。

在開鏡前,萊昂納多找到斯科塞斯,提到貝爾福特有一隻裹著尿布腳上穿著溜冰鞋的黑猩猩,會向所有的股票經紀人分發入場券,後來劇組真的找來了一隻黑猩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016

高盛帶頭降薪,華爾街的「錢途」在哪?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1908

在2007年股市攀升和信貸擴張後,高盛的薪資水平創華爾街最高記錄。現在,隨著市場復甦,高盛再次率先做出行動:降低員工薪酬,提高股東回報

華爾街大型銀行準備降低員工薪資:

高盛將今年前9個月收入的39%作為獎金發放給員工,低於1年前的42%,更低於一些銀行金融危機前50%的比例。該比例也是高盛自從成為一家上市公司後的最低值。

截止2013年前9個月,高盛員工平均薪資下降5%,至319755美元。摩根大通員工平均薪資下降4.8%,至165774美元。瑞士信貸員工平均薪資下降16%,至204000美元。下圖是高盛平均薪資走勢(點擊放大):

在金融危機導致年終獎削減後,許多銀行的收入增加點燃了員工的希望。他們期待獲得豐厚的獎金。然而,因為銀行股東提高每股收益要求的壓力上升,因此銀行正準備削減員工的獎金。華爾街前5大銀行(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美國銀行和花旗集團)的每股收益均不高於10%,這比信貸危機前水平的1/2還低。

JMP Group Inc的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Joe Jolson稱:

「總有人會失望,要麼是5年來一直沒有拿到真正現金獎金的銀行家,要麼就是銀行的股東。」

在提高員工獎金和提升投資者回報之間,高盛選擇了後者:

在支付員工獎金下降的情況下,高盛提高了對股東的分紅。

高盛將單季度每股的分紅數額從2012年初的0.35美元提升至0.55美元,升幅為57%。

在2012年之前,高盛從2006年來一直沒有提高分紅。

針對高盛的這種做法,德勤諮詢的Robert Dicks稱:

「銀行正採取平衡做法:一方面它們告訴股東和公眾稱,整體薪資正在下降;另一方面,它們繼續重點關注那些非常成功或者處於利潤豐厚部門的員工。」

「在這種平衡之下,有些員工受到擠壓。」

那麼,銀行的這種「平衡做法」會使那些員工收到擠壓呢?答案是低收益部門的員工。低收益部門的員工

在今年前9個月,華爾街前5大銀行的投資銀行業務收入上升16%,股票交易業務收入增長9%,固定收益交易業務收入下降11%。

Options Group的CEO Michael Karp稱,股票交易員和投資銀行家的收入可能會上升;相應的,固定收益交易員的收入會下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370

像華爾街大佬一樣打撲克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1677

你有收看彭博電視上週直播的「華爾街撲克之夜」?

今年參加「華爾街撲克之夜」的金融大佬有Greenlight Capital 的David Einhorn、Pine River Investments 的Steve Kuhn、Ariel Investments的John Rogers、Kynikos Associates的Jim Chanos、Gabelli Asset Management的Mario Gabelli、Skylar Capital的Bill Perkins。

這「華爾街撲克之夜」其實是一場慈善活動,而大佬們設的最低門檻是五萬美元。

看過比賽的觀眾肯定對Greenlight Capital 對沖基金經理David Einhorn的牌技讚不絕口。

David Einhorn一度是「菜鳥級」撲克玩手。2012年,David Einhorn在世界級撲克比賽中排行第三。

那他的成功秘訣呢?

1.    熟能生巧!

2004年,Einhorn開始玩撲克,他先和自己的朋友打了一年。06年步入世界級比賽,這是他「撲克生涯」中重要轉折。經過6年的「打拚」,他成了世界級別選手。

2.    步步為營!

其實,很多撲克場上碰到的問題都是很簡單的數學問題。你只要考慮的是一一你手裡的錢、你手裡的牌、你能抓到想要的牌的概率。

3.    從長計議!

一場比賽中什麼都可能發生,這就好比股票市場。但你要知道,從長久的角度來看,優質股總會佔上風。同樣,玩撲克,靠的是技術,而不是運氣。

4.    別把打牌當一回事!

放鬆!把撲克當成其他遊戲一樣來玩,來緩解華爾街一天工作帶來的壓力。「很坦率的告訴你們,我過幾天接財報忍受的壓力遠遠大於打牌」, Einhorn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373

5年漲197%——華爾街大佬Carl Icahn的「炫耀信」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2516

華爾街最高調的對沖基金大佬之一——卡爾·伊坎(Carl Icahn)旗下的伊坎公司(IEP)公佈了今年第三季度財報,報告顯示該公司第三季度營收57億美元,淨收益為4.72億美元。

這個成績比2012年第三季度更好,當時的季度營收為45億美元,淨收益為8400萬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Carl Icahn還在財報聲明中附上了這樣一個要點——如果你在2009年購買了Icahn公司的股票,那麼在全球經濟從金融危機中持續復甦的大環境下,你就能實現平均每年39%的高回報率。

作為一個著名的主動投資者(active investor),Carl Icahn表示:

「我認為目前來講,投資的最好方法就是主動投資的模式。我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研究並完善主動投資,我也能很自豪地說我的公司也一直都受益於這種模式。」

「截至2013年10月31日,2000年初的一股IEP的價值已經上漲了1500%,平均每年回報率為22%。」

「更引人注目的是,如果從經濟開始復甦的2009年4月開始計算,投資IEP股票就能帶來總共高達347%的回報,平均每年回報率為39%。而從2009年4月至2013年9月,IEP的淨資產價值已經增長了282%,平均每年增長35%。」

下圖為IEP的股價走勢,過去5年內,其股價飆漲了197%:

此外,Carl Icahn還表示現在是他所經歷過的最適合主動投資模式的時期,有幾個原因:

1)利率處於極低水平,從而使得併購成本也相對較低;

2)要想結束高失業率、提高美國經濟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必須要對許多美國公司中的董事會進行一些改造。(主動投資即買入某公司大量股份並參與該公司的一些決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886

Twitter IPO的大贏家不是硅谷,是華爾街?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3174

上週Twitter在公開市場的處女秀讓那些對去年Facebook上市心有餘悸的人總算鬆了口氣。

在11月7日首個交易日,Twitter開盤就先聲奪人,交易價比每股26美元的發行價高出73%,並將這一巨大優勢幾乎保持到了收盤,以收漲72.69%完美收官7日當天,Twitter不但毫無Facebook去年首次公開亮相時那種「破發」之憂,其交易價與發行價的差距還一度拉大到90%以上。

對Twitter來說,這樣的上市成績應該算讓人滿意。畢竟,這家社交媒體巨頭今年前三季度還分文淨利未得,反而虧損1.34億美元。

對那些日後會像Jack Dorsey那樣成立又一個Twitter的創業者來說,Twitter的成功是他們未來必然成功的一個信號,這或許是大好消息。

但全球經濟新聞網站Quartz市場及經濟報導記者Matt Phillips認為,對整個科技業來說,這樣的結果看來已注定輸給他們長期的行業對手——華爾街無疑。

Twitter失去了什麼?

Phillips首先指出,通常一家上市公司只要首個交易日成交價高漲,就會被視為是初次亮相成功。

所以,為了得到像樣的業績,在某家公司的股票公開上市時,負責承銷的華爾街投行銀行家會去儘量平衡供需。換句話說,他們一般會將發行價設得略低。

上市首日交易價高漲對外部投資者來說是好消息,以發行價購入Twitter股票的投資者獲得了15億美元的資本收益。但這對Twitter自己來說沒有什麼直接好處,因為公司在股票公開交易前晚已經得到了資金。也就是說,如果在這次收到6800萬美元佣金的承銷商們可以更盡責一些的話,Twitter本可以拿到更多的錢。

要是再刻薄點評價,上市交易價漲得那麼高對Twitter而言也不是什麼好事,這說明Twitter把利潤都留給市場上的公開投資者了,當了一回「活雷鋒」。

其實事先要預計到需求這麼火爆,Twitter大可叫價再高些,可現在發行價明顯偏低了,也便宜了華爾街的承銷商們。

畢竟最終他們是有優待的客戶,機構客戶一般都會有持股的渠道。

 

硅谷輸給華爾街?

Phillips認為,這次IPO不但不能算Twitter大獲全勝,而且是整個科技業的損失。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一些科技公司就形成了業內的風氣,他們都按自己的條件公開上市,習慣在納斯達克上市,一般都不會選擇限制更多的紐交所。

而且當時紐交所的上市標準也死板得多。

於是,直到90年代科技股繁榮期,納斯達克都是科技企業上市交易的核心地帶。

谷歌2004年公開上市時科技泡沫已經破了,但這家巨頭也沒有把股票定價權交給華爾街,而是採用了基於拍賣的IPO系統,大體上避免了銀行家收取高額費用。

去年5月紅極一時的Facebook上市也延續了這一傳統,儘量擺脫華爾街銀行家對公司定價的控制,多次提高上市價格區間。結果是好壞參半。

對Facebook的IPO,華爾街承銷商的費率只有1.1%。和Twitter上週向承銷商支付3.25%的費率比起來,Facebook真會「壓價」。

但另一方面,也有人指責Facebook的「起點」太高,以至於上市首日險遭破發,上市前三個月股價跌幅超過了50%,三個月裡市值蒸發約500億美元。

對一些砸了大錢虧得叫苦不迭的投資者來說,Facebook的股票跌得這麼慘,這家公司自身就難逃干係。

當然,Facebook自己也確實「點兒背」,納斯達克的交易故障讓Facebook的首航一波三折。

如果IPO當日交易系統順暢,Facebook本可能做個好榜樣,讓硅谷的後輩們看一看:即使不按照華爾街那套規矩出牌,科技公司也可以玩得轉資本市場。

可惜事與願違,後來納斯達克再道歉、再賠償也彌補不了一些人、一些公司的心理陰影。

再說回Twitter。有了Facebook的教訓,Twitter謹慎地選擇了紐交所上市,紐交所保持了全套傳統,當然也包括真人操作交易。

Twitter上市首日,收盤價比發行價高73%,這是有記錄以來排名第六高的漲幅。

分析師統計數據顯示,1990-2009年,IPO首日的收盤價與發行價平均漲幅為22%。

不過,Twitter的高層可能也知道自己公司的股價被低估,但這也許就是他們要讓上市當天迎來開門紅的代價。

還有一種可能:Twitter本來就放任自流,一切都交給承銷商干。

不管怎樣,Twitter上市遵循著華爾街的傳統。

那些自誇有能力打破美國業界傳統干擾力量的硅谷人士恐怕面子要掛不住了,Twitter的「成功」從另一方面看倒是種倒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521

華爾街面試系列之四:實習生面試的9個經典問題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3869

想進入華爾街的第一步往往是從暑期實習。為了獲得實習機會,你除了需要名校畢業、GPA滿分、學生會主席等背景,還要應對各種刁鑽的面試題,以下是前不久從7700名華爾街實習生問卷中摘錄出的經典面試題,並給出了參考答案。有志於華爾街的童鞋務必看看,閒雜人等也歡迎圍觀~

相關文章:

華爾街面試系列之一:高盛的12條黃金法則

華爾街面試系列之二:最讓人抓狂的面試題

華爾街面試系列之三:最讓人抓狂的面試題之答案版

1、描述一個你憎恨的人,再描述一個你尊敬的人。

如果你背景很牛*,你可以如實回答上半部分。否則,你最好還是說些諸如「我更欣賞別人的優點而不是憎恨別人」之類的話,直接進入下半部分回答。如果你被迫回答上半部分,建議最好避免「極度討厭」這類用詞,並舉個欺詐等不道德行為的案例。雖然進入華爾街之後時不時會幹些不道德的勾當,但面試的時候道德問題是繞不過去的。

2、給我一個要你的理由。

最好來點幽默,但請hold住,別太低級。

3、如果你投三分球的命中率是70%,那麼你連續投中三個的概率是多少?

如果你是美國人,我會告訴你這個問題很複雜,然後寫一大篇算法;但對於大多數中國人,這絕不是個問題。

4、如果你擁有美國唯一一家輪胎公司,為了滿足需求,你將安排多少產量?

這是個經典的估算題,考核你計算市場規模的能力。出題者並不關注最後的數字,而是你解決問題的思路。所以,針對這一題,你得估算一下每年生產多收新車,每個輪胎的使用年限,車禍、爆胎事故的發生頻率等。

5、曼哈頓有多少理髮師和美發師?

和上一題一樣,你得估計曼哈頓的人口,有多少人會去找美發師或理髮師,多久去一次,每見理髮或美發一次要多久時間等等。

6、選一個屋子裡的東西賣給我。

「賣東西給我」是華爾街流行的面試題,尤其是銷售或交易類職位面試。選什麼不是很重要,你可以選桌子、椅子、電話之類的東西,回答的關鍵在於你要問面試者一連串問題以便瞭解他的需求,然後解釋你選的東西是如何符合他的需求。最忌在不瞭解對方需求的情況下羅列各種應該購買的理由。

7、你開學第一天去上一節重要的課,你會選擇坐在哪裡,為什麼?

別多想,說實話就行。哪怕你回答「我坐在最後一排因為不想被點名」也行。記住一點:如果你努力想迎合面試官的想法,你會顯得很不自然。所以,至少你得讓面試官覺得,你是個誠實的人。

8、列舉華爾街日報過去一年來的十個最大頭條新聞。

這個問題可能讓人有些望而生畏,但也不是不可完成。即使你不讀華爾街日報,那也沒關係。請注意問的是「最大頭條新聞」,所以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都可以回答,但考慮到面試的是華爾街的職位,所以答案應該包含一些商業的、經濟的、金融的新聞。你可以以一個全球知名的大事作為開始,如果說到一半忘了,你可以想想一些大的醜聞(倫敦鯨)、併購(美航)、IPO(twitter)、央行政策(QE3)等等。

9、如果你能成為一棵樹,你希望做什麼樹?

沒錯,這就是一家著名大銀行今年暑期的面試題。這道題告訴你為了進華爾街你必須做好一切準備,告訴你為了進華爾街不僅僅要瞭解金融市場,你還要瞭解植物,還要隨時準備好變成一棵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087

華爾街交易員熱傳的一張圖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4746

近日華爾街交易員中熱傳一張圖表

Screen Shot 2013 11 22 at 5.43.20 AM

怎麼理解這張圖?

BTIG的全球首席策略分析師Dan Greenhaus說:

"最近我們專門開了一個會議講股市泡沫。為什麼我們會擔心股市泡沫呢?讓今天的標普500和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股市放在一起看。

現在每個人都在說看好股市,這種觀點還會持續,短期內沒有改變的跡象。

而這張圖對我們是一個提醒。"

 

我們並不是說這張圖預示著什麼。只是有趣的是,現在每個人都在傳看這張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658

為高盛效力80年 華爾街史上最忠誠員工逝世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5316
昨天晚上,高盛史上最忠誠的員工Alfred Feld與世長辭,享年98歲。

據wsj,Feld於1933年加入高盛,最初是一名勤雜工,此後80年一直為高盛服務,退休前的工作是幫助客戶進行私人財富管理業務。

今年早些時候,高盛為他舉行了工作80年慶祝會。他人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紐約的辦公室度過。慶祝會後,他選擇在佛羅里達的棕櫚海灘度過了自己的餘生。

高盛在對他的悼詞中寫到:「Feld為一些公司最重要的客戶提供建議,這些客戶中有許多都經歷了好幾代人……他是我們所有人積極和永不懈怠的導師。」

同事回憶稱,Feld生平最津津樂道的故事,就是前高盛CEO Sdney Weinberg如何幫助他與客戶交流。

在2003年他88歲接受媒體採訪時,他依然堅持每週工作四天,在工作之餘還會在高盛的體育館約健身教練鍛鍊身體。

採訪中他還表示,他喜歡向客戶推薦藍籌股,比如通用電氣和可口可樂等。他經歷了90年代的互聯網繁榮和泡沫,但抱怨說「永遠也理解不了高科技」。

他的同事經常打趣地問他「長壽的秘訣是什麼」,他的回答總是「我只是很幸運罷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322

道德是如何淪陷的——一個華爾街員工的自白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5261

一份最新報告顯示,53%的金融業管理層表示堅守道德標準將對職業生涯發展造成障礙。不要驚訝,這就是華爾街。或許衛報刊載的一篇華爾街員工的自白可以讓你更好的理解華爾街。

我1993年進入華爾街,我那年賺的錢是前一年收入的14倍,是我父親最好年份收入的3倍。為了賺到那些錢,我幫助公司設計了許多金融產品,把它們包裝得看起來很簡單,但實際上需要很複雜的數學知識才能弄明白。於是我第一年就受到了老闆們的熱情讚賞,他們稱讚我很聰明並額外給了我2萬美元獎金,這讓我驚喜不已。

我們將這些產品賣給許多投資者,但他們並不完全明白自己買的是什麼。我們稱他們為「無知的日本人」。我們公司的利潤極為可觀,高達數億美元。5年來我們最賺錢的產品是一個行話稱為「YIF」的產品(Yield Indexed Forward)。

但後來,投資者越來越聰明,他們意識到他們買的東西很複雜,充滿了隱藏的槓桿,這些槓桿在市場承壓的時候變得極為危險。

我從來沒有和買家見過面,這是別人的事。我只是待在幕後。我的工作是通過和數學和巧妙的交易來挖掘更多的價值。但日本人會將我們競爭者的文件傳真給我們。文件顯示,許多競爭者的產品比我們更加大膽,而且賣得比我們更多。我們和日本客戶的會談結束時,他們總是敦促我們說:「我們不能落後啊。」

我曾經天真地問,這樣做合適嗎?然後我就會不斷收到律師和經理們的確認,表明他們同意這樣做。

一個高級交易員告訴我:「你現在是在一個大的市場中競爭。如果客戶想要一套紅色的西裝,你就賣給他們紅色西裝。如果這個客戶是日本人,你就向他收取兩倍費用。」

我意識到,我們公司一直在小心翼翼地遵守華爾街的規則,努力不觸犯法律條文。我們盡力遵守一條不成文的「五點原則」:永遠不要試圖在一個客戶身上獲取超過5%利潤。

但一些競爭者才不管這些規矩。他們從每位投資者身上賺取7%-10%的利潤,將充滿各種隱藏陷阱的奇怪的產品賣給客戶。我一直覺得他們最終會面臨法律的制裁,至少也應該受到公眾的責難。

但他們沒有。相反,他們賺得更多。他們是真正的冒險家,嘗到甜頭後又推出更多的同類產品。

產品的持續暢銷逐漸打消了我的擔心。我會感到羞愧嗎?省省吧。我有生以來第一次為我的數學技巧感到自豪。從小到大,我一直都都藏著掖著,生怕被人們貼上「怪胎」的標籤。自尊和金錢是治療內疚感的靈丹妙藥。

在華爾街浸淫了幾年之後,我清楚地認識到:為了賺錢,你可以玩弄任何人和任何事。你越聰明,你就越有可能發現並利用監管或法律的漏洞,你就越聲名卓著。

沒有人會停下來,沒有什麼是不敢做的。這就好像你一直把車速限制在79公里/小時,但你卻一直看到別人加速到100、110,輕鬆把你超越,而你卻從來沒機會超趕其他人。

華爾街確實對那些試圖把速度降下來的監管者點頭致意,禮貌的揮手。每年,所有員工都要完成一個年度的合規培訓,在培訓中他們會學到遠離洗錢、內部勾結、內幕交易,以及如何將合適的產品賣給客戶。

在2000年初期的幾年,這種合規培訓已經淪為一年一度的形式主義。培訓變得只有一個小時,而且在一個很大的會議大廳進行。每個人都必須去一次,聽完演示文稿,然後簽到離開。

到了2007年,這種倫理教育已經形同虛設。你甚至不需要到場,只需要在網上就可以完成課程。面對長達一個小時的演示文稿,你只要不斷的點擊「下一頁」按鈕就行,哪怕你的注意力在其他地方。一些忙得不可開交的經理無暇處理這種「瑣事」,只需要付錢讓年輕的僱員代他們完成。

一種無需核實風險的文化充斥著華爾街,交易員變得越來越大膽,腐敗在整個系統中蔓延開來。到了2006年,只要你查看一下幾乎任何一樁大型交易過程,一定能找到一些違規之處。

2008年危機之後,監管者終於開始動手整頓。查出了一大批諸如LIBOR fixing、FX、ISDA Fix等醜聞。

在外人看來,這些名字複雜而奇怪的醜聞像是來自華爾街最不易察覺的陰暗角落。但其實不是,LIBOR、FX、ISDA都是金融最核心的要素,每天有數萬億美元的交易都與它們相關。這些駭人的醜聞中揭露的都是華爾街日常的慣例性業務操作。

我猜那些在醜聞中被揭發出來的人會真心覺得冤枉:為什麼是他們呢?他們做的正是其他人也在做的,只是可能更加激進,更加肆無忌憚。他們只是在做一直被灌輸的事情:繞過規則,盡最大的可能打敗競爭者。毫無疑問,他們過去這麼做都會受到褒獎,但這次,他們成了替罪羊。

這就到了問題的核心:誰應該為此負責呢?一定有人承擔責任,但真正應該承擔責任的人卻逍遙法外。這些人是老闆,是經理,是CEO們。是他們設立了標準,培育了這樣的文化;是他們愉快地管理這華爾街,並從華爾街的失控中大賺特賺。

為了震懾華爾街的瘋狂行為,我們應該懲一儆百。監管者的條例應該被遵守,而不是被利用。經理們明白在發生什麼,隨便問一個在銀行工作的人,他都會告訴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32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