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美國台商把牛飼料變能源黑金


2012-7-30  TCW




一家美國上櫃,擁有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四百項專利的能源公司,賺的錢竟比不上一根台灣來的牧草?

這根草,外型像甘蔗,長四公尺高,足足超過兩個人的高度,它就是用來做生質能源燃燒作物的巨皇草。

巨皇草不但容易種,而且產量多,一公頃土地每年產草一百噸,等於六十噸煤炭的熱質。據估算,全世界只須種植三千萬公頃巨皇草,就可以完全代替煤炭。

VGE(Viaspace Green Energy)生質能源公司,在二○○九年成立,是以生產巨皇草為主,去年營收比前年增加一倍,所賺到的錢,反過來挹注擁有NASA四百項專利、去年虧損近七百五十萬美元的母公司VIASPACE。

這兩家公司背後的老闆,就是台灣人張崧軒。現年五十歲的他,是這兩家在那斯達克上櫃的能源公司VIASPACE和VGE的大股東兼總裁,並且擁有巨皇草的專利。

巨皇草,原來是研發自台灣畜產試驗所的「台畜二號」。在台灣,台畜二號原本是牛吃的草糧,由畜試所飼料作物組研究員成游貴博士,花了十五年時間研發改良出來。

取得台畜二號的授權後,張崧軒帶回美國進行改良,研發出巨皇草,並註冊專利,讓牛吃的草,變成生質能源燃燒作物。當「牧草之父」成游貴得知,他研發改良的台畜二號,從牧草進軍再生能源領域,直說「很開心,台畜二號延伸出更大商機。」

曾經看好酒精燃料電池手握全球四百項專利

張崧軒在美國投資二十年,是第一批到美國東南方投資的台商。一九八八年,張崧軒帶著兄弟分家拿到的兩百萬美元資金,到阿拉巴馬州開疆闢土,二十年間,他經營戶外家具和框架藝術品的生產及貿易,投資美國房地產,累積了豐厚的資產。

從進口貿易轉型到種草,其實是起源於二○○八年油價狂飆。當時,張崧軒看好替代能源前景,以一千六百萬美元入主VIASPACE,目前持有VIASPACE三○%股權,想要成為替代能源大亨。

這家能源公司來頭不小,是由NASA和加州理工學院的技術轉移而成立,二○○五年在那斯達克上櫃,是酒精燃料電池領域的專家。當時,全球僅有的六家酒精燃料電池公司,共有六百多項專利,VIASPACE一家就擁有四百項專利。

然而,一場金融海嘯後,卻粉碎了張崧軒的酒精燃料電池夢,讓他手上的四百項專利,比不上一根草。因為,酒精燃料電池的製造成本太高,油價必須達到每桶二百二十美元,才有可能大量商業化應用。當油價從每桶一百四十美元崩跌下來,酒精燃料電池根本無利可圖。

酒精燃料電池做不成,張崧軒卻沒有因此放棄替代能源夢,決定轉向成本低、利潤高的巨皇草。

現在重壓生質能源作物在中國已漸取代煤炭

過去幾年,國際市場上的生質能源發電燃料,從痲瘋樹、甘蔗到玉米等,都曾引起栽種熱潮,張崧軒卻壓寶巨皇草,因為巨皇草是目前每公頃產量最高的能源作物, 也很容易栽種,只須陽光和水分,一年就可以採收四期,甚至六期。採收後,只要烘乾、壓縮成顆粒,就可以用作發電燃料。

張崧軒為了推銷巨皇草,大打國際牌,以VIASPACE有四百項專利的能源地位、加州理工學院的名號,專攻重視節能減碳的歐洲市場。

推廣再生能源,最重要的對象是研究機構和電廠。張崧軒特別聘了老外執行長卡爾‧庫科能(Carl Kukkonen),出身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航太微電子技術中心總監,當起VIASPACE的活招牌。

有NASA和加州理工學院背書,加上美國上櫃公司的招牌,很快就幫張崧軒把巨皇草推向國際市場,包括歐洲、中南美洲和中國。兩年前,一家歐洲電廠跟他們簽約買下一百萬噸巨皇草,每噸還獲得政府補貼六十歐元的減碳費,換算下來,比用煤炭還便宜。

巨皇草更大的市場是中國。在中國大陸,巨皇草一噸賣到兩百美元,比歐洲的一百八十美元還好。張崧軒說,中國煤炭取得不易,許多小型玻璃、水泥廠的鍋爐必須加熱,但卻買不到煤炭,紛紛買生質燃料作物取代煤炭。

二○一○年十月,中國最大生質發電廠龍基電力,旗下一家三十百萬瓦的發電廠,向他買巨皇草做為發電燃料,可望為VGE 帶來每年約六百三十萬美元的額外營收。去年十一月,張崧軒又和全球第一家生質能源電廠泰國SEEMA電力合作種植巨皇草,發電量為九十百萬瓦,未來將用上 九萬噸巨皇草做為發電燃料。

有了合作電廠,更重要的是土地取得。如今,張崧軒全球跑透透,四處覓地栽種,目前在中國大陸、泰國、多明尼加和宏都拉斯等地大量栽種巨皇草,栽種面積達二百五十公頃,以每公頃土地年產量一百噸,等於年產二萬五千噸的巨皇草。

隨著全球掀起廢核風潮,德國全面廢核,蓋起一間間再生能源電廠,對巨皇草的需求大增。雖然巨皇草的未來發展,還要看油價臉色,但在各國能源政策支持下,生質能源仍有利可圖,張崧軒要繼續把巨皇草推向國際,把台灣牧草變成黑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529

華電福新能源(00816)或會發盈喜 stockbisque

http://stockbisque.wordpress.com/2012/08/03/%E8%8F%AF%E9%9B%BB%E7%A6%8F%E6%96%B0%E8%83%BD%E6%BA%90%E6%88%96%E6%9C%83%E7%99%BC%E7%9B%88%E5%96%9C/

由於跟蹤新天綠色能源(00956),所以最近留意到華電福新能源(00816)。

上市價為HK$1.65的福新能源,根據其招股書記載,公司業務包括開發、管理及經營福建省的水電項目煤電廠,以及全國的風電及其他清潔能源項目。按2011年底裝機容量計算福新能源是福建省最大的水電公司國內第五大風電公司(註:公司大部份的風電項目不在福建省內)。

公司2011年總收入為7,147.5 百萬元(人民幣‧下同),純利潤為638.5百萬元,折合純利潤率約為8.9%由於高負責導致高融資開支,公司的利潤率遠低於同期其他新能源公司(如龍源電力(00916))。上市以來福新能源成交量很低,以此推測公司業務或前景不太受投資者追捧。不過,如果公司盈利有顯著改善,情況會不會改變呢!

筆者估計,基於以下消息/因素,公司或會為2012年中期業績發盈喜:

1. 在2012年3月,福建物價局上調水電上網電價0.021元/千瓦時,較2011上網電價上調約6.8%;福新能源36個水電項目中有24個受惠此上調。另外,由於近來利率下調,福新能源的融資開支理應輕微下降。

2. 國內媒體報道由於福建省持續降雨,今年1-5月份福建水電機組發電217.41億千瓦時(比去年同期增長90.7%)而火電機組發電388.95億千瓦時(比去年同期減少20.2%)。由於水電毛利是火電毛利的一倍,因此假如福新能源能以這幅度減少火電而增加水電,福新能源盈利將會大為提高。(註:於2011年,福新能源水電毛利率為30.6%而火電毛利率僅為15.4%)

3. 根據福建閩東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深:000993) 7月11日的盈喜公告,由於降雨量較上年同期大幅上升及水電上網電價調整,導致水電主業淨利潤較上年同期大幅上升,淨利潤上升幅度介乎50%~100%。(註:根據福新能源招股書記載按2011年底裝機容量計算,福建閩東電力乃福建省第四大水電營運商。)

其實,福新能源已在招股書預測2012年中期利潤不少於776百萬元,高於2011年的全年638.5百萬元利潤,因此招股書已間接發盈喜了,不過這純屬管理層的預測。可是,現在基於以上三點消息,筆者認為管理層的預測可信程度很高,所以公司大有機會發盈喜。

而且,可能是近期唯一一家發盈喜的新能源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821

嘗試解釋新天綠色能源(00956)和陽光紙業(02002)的飆升 stockbisque

http://stockbisque.wordpress.com/2012/06/17/%E5%98%97%E8%A9%A6%E8%A7%A3%E9%87%8B%E6%96%B0%E5%A4%A9%E7%B6%A0%E8%89%B2%E8%83%BD%E6%BA%90%E5%92%8C%E9%99%BD%E5%85%89%E7%B4%99%E6%A5%AD%E7%9A%84%E9%A3%86%E5%8D%87/
者近三個月多次評論/分析新天綠色能源(00956)和陽光紙業(02002),其間兩股股價跟隨大市回落,且跌幅大於大市。不過,前天兩股升幅亮麗。星期五筆者第一反應是找出飆升原因,先看新天綠色。

0956 stock price
2002 stock price
1.新天綠色能源(00956)

從圖1看買家追貨意欲強烈,究竟所謂何事?翻查資料,最近只有三篇關於新天綠色的消息:
1. 蘋果日報2012年6月8日報告由於風機利用小時按年減少,花旗分別大削龍源電力(00916)、大唐新能源(01798)、華能新能源(00958)及新天綠色(00956) 目標價16.9%、12.5%、25.0%及14.3%。花旗對新天綠色的削價已經手下留情,目標價從HK$2.45降到HK$2.10。以上消息在蘋果日報6月8日出街,但於6月6日(股息除淨日) 新天綠色曾一度被質低6.9%,但最後收市只微跌0.7%。(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608/16408246)
2. 2012年6月11日,張化橋先生在他的個人網頁發布他於6月9日一篇標題為 “被忽略了的燃氣公司:新天綠色能源” 的文章。文章中張先生介紹了新天綠色的優點和風險,但沒有提供目標價。(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157zn.html)
3. 2012年6月13日,香港商報的推介,主要內容為: “現價處於估值偏低,股息約5.2厘,市帳率僅0.7倍,已反映近期大部分利淡因素,估值較同業吸引,下半年應回升至1.60元”(http://www.hkcd.com.hk/content/2012-06/13/content_2980815.htm)

Fig 3 events relating to 0956

6月15日(星期五)有27隻股票收市升幅高達10%以上,若以成交金額計算新天綠色以4千3百萬多元排行第一,較第二位的宏霸數碼 (00802)的1千6百萬元多,多出1.69倍。過去30個交易日,新天綠色平均成交量為4,719,819股,而星期五成交量為28,282,565,是過去30天的5倍。由於股價及成交量異常,新天綠色發出上市以來首次關於股價/成交量異常的通告,稱董事會並不知悉導致該等上升的任何原。

過往有不少股評家/外資大行推介,也有基金真金白銀增持,但新天綠色股價升幅也使有限(盡管星期五單日升了15%到$1.59,現價也只不過是其招股價($2.66)的六成呢!),所以盡管星期五整體市況轉好帶來利好因素,但以上三點(見圖3)不能完全解釋大升的原因。

Fig4 2002 vs peers stock price

2.陽光紙業(02002)

星期五陽光紙業的升幅較新天綠色為低,但以近日整體升幅來說勝過新天綠色。紙業龍頭股近日都偏軟(見圖4),為何陽光紙業能獨善其身呢?香港媒體關於陽光紙業的報告一向很少,以筆者所知最近的只有國元證券5月23日出的更新報告,且沒察覺該份報告被香港媒體轉載。

國元證券報告主要內容為:下遊市場疲軟,但原材料壓力減小,整個大環境的改善有限。由於 2012 年 PE 為4 倍,低於行業平均10 倍水準,長遠來看公司合理PE 為6 倍,目標價為港幣 1.22 元,維持買入評級。國元證券也曾於3月22日發出類似的更新報告,當時目標價睇HK$ 1.44。但從圖5見到2次推介都沒有起到即時提震股價的作用

看來市場上公開的資訊也不能解釋陽光紙業大升的原因。

Fig 5 2002 and 'report effect'

意外的發現

…但當筆者星期五晚上打開本網誌有一些意外的發現: 6月14日本網誌瀏覽量在不明原因下創歷史新高。說實話,本網誌站點擊率平均每日大約有十次,但當天點擊率居然有過百次

如容許我大膽猜(妄)想,我想有一些讀者(基金??)認同我對新天綠色(核電業務潛力) 和陽光紙業(高增值業務帶動盈利高速增長)的看法,而適逢星期五大市急速回升,所以帶動該兩股同一天大升。大市回升是天時,大量的點擊率是人和

我不知道我的猜想是否成立,但我個人覺得這是一個最合理的解釋。特別是以新天綠色成交量來看,希臘大選前真金白銀的追風電股,必定不是為了風電業務或招股中的華電福新能源(00816)。同樣,為何不等希臘大選塵埃落定後才買陽光紙業?兩股皆升必有其因!

核電業務尚是未知之素

說回來,新天綠色是否真的會發展核電業務尚是未知之素。不過如果中國日後重啟核電項目,河北省獲批機會總是有的(雖然不一定)(注:河北是全國第二大缺電省份,見表1。其它缺電嚴重省份如廣東、江蘇、遼寧、浙江都有已投產/在建核電廠,唯獨河北省兩大皆空。);而如果河北核電項目獲批,河北建投(新天綠色的母公司)也有機會參與的(雖然不一定);又如果河北建投參與,新天綠色也有機會參與的(雖然不一定)。讀者可以數一數本段用了多少次“如果”。筆者一直以來所說的只是一個有可能性的事,而不是一件 “必然性”的事實。再者,如果他日真的成事,我推測河北建投大概只會投資額度佔整個項目的10~20%呢!另外,核電投資回報巨大,但風險同樣巨大,就以過去一年多暫停在建項目為例,投資企業每天都有付數以百萬元計的利息,但開工日遙遙無期。

投資首要保本、次看實質的業務、最後才說憧憬

總體來說,推介新天綠色的,大有人在,所以就算有沒有本網誌推介的核電潛力,新天綠色也是有其投資價值的。有興趣的讀者可也參考張化橋先生的分析。對陽光紙業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遊覽本網誌以前的評論及國元證券的分析。

Tab1 China electricty gap and populatio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825

追訪「北極五國」,還原能源戰內幕 軍演、採油、開礦北極不再「冷」

http://www.infzm.com/content/80539

對於憂心全球變暖的人士而言,這絕對是個壞消息——北極冰蓋融化至歷史最低水平。

2012年8月26日,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的衛星數據顯示,北極冰蓋為410萬平方公里,這打破了2007年9月18日創下的417萬平方公里的歷史最低紀錄。

不過,在環北極圈國家及全球石油巨鱷眼中,這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那些原本深埋於冰面下的寶藏開始觸手可及。

據美國地質調查局數據,北極地區擁有約900億桶原油,1670萬億立方英呎的天然氣,分別佔到全球未開採石油和天然氣儲量的13%和30%。此外,北極地區還蘊藏著約440億桶液化天然氣。

北極正在成為一塊「新大陸」。

2012年8月31日,殼牌獲得政府許可,開始在阿拉斯加西北海岸的北冰洋楚科奇海進行鑽探作業。在為該項目經營多年、花費45億美元卻無一滴原油入賬之後,殼牌終於如願。

挪威國家石油公司副總裁 Runi Hansen告訴南方週末記者,該公司計劃到2013年在挪威巴倫支海域(北冰洋靠近歐洲大陸的一個海域)新鑽探九口油井。2012年1月,挪威已發放26份在巴倫支海及挪威海域的油氣勘探許可。

全球第一個海上抗冰鑽油平台——位於巴倫支海大陸架的「普里拉茲洛姆諾耶」鑽油平台已安裝完畢。「預計今年就可以開始商業開採。」俄羅斯外交部北極大使安東·瓦西里耶夫對南方週末記者說,「我們已不再停留在只是說說的階段了。」

「現在所有環北極國家都在進行北極開發,美國阿拉斯加北部、俄羅斯和挪威的開發已經風生水起,加拿大北部、冰島、格陵蘭島和丹麥也日益活躍。」北極理事會主席Gustaf Lind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甚至連網絡公司也來湊熱鬧。Facebook已將一個主要數據中心佈局在北極圈內的瑞典北部城市盧雷亞,除了可以利用當地的清潔電力,還可利用這裡寒冷天氣給服務器降溫。

「北極正從世界的邊緣變為世界的中心。」Gustaf Lind說。

沒有冰的海洋

這已是史蒂芬·哈珀自就任加拿大總理以來第七次親臨北極了。

2012年8月下旬,哈珀例牌一樣地巡視了加拿大北部的育空等地區,此行重點之一是視察陸海空三軍在這一地區舉行的宣示主權的年度軍演。無獨有 偶,2012年5月,俄羅斯宣佈擬重開北極空軍基地。美國近年亦頻頻在北極進行軍演。2010年,挪威甚至將軍事指揮部前移到了北極圈內的雷坦。

「北極實際上是一個放大版的地中海。」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戰略研究室主任張俠說。隨著海冰融化,一個「沒有冰的海洋」開始成為各國新的戰略重點。

以經過西伯利亞沿岸東北航道為例,全球日漸變暖後,目前其通航時間可達3-5個月。俄羅斯外交部北極大使安東·瓦西里耶夫提供給南方週末記者的數據顯示,2010年,經過這一航道的商船隻有4艘,而2011年則飆升到了34艘,且預計今年還將翻番。

「由於氣候變化和經濟活動的日益頻繁,北方邊界安全堪虞,因此加強海岸警衛力量自不待言。」瓦西里耶夫說,「這並不是將北極軍事化,而是北極國家合法行使自己的主權。」

不過,在諸多研究者看來,軍事活動終極指向仍是北極資源。「現在北極議題的驅動力量是經濟因素。」美國加州大學北極政策研究專家Oran Young說。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2012年6月推出的「北極報告」稱,北極開發將不會訴諸武力,「北極五國將很快開始開發那些他們擁有的資源,而不會就那些不屬於他們的資源爭論不休。」

「這不是什麼新現象。」加拿大拉瓦爾大學地理系教授Frederic Lasserre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加北部育空地區的石油開採自1920年代就已開始,鐵、鎳、金等北極地區富集的礦產資源也已開採數十乃至上百年。

搶地盤,先抱團

最積極動手的當屬坐擁北極資源半壁江山的俄羅斯。

2012年4月以來,俄羅斯石油公司相繼與埃克森美孚、挪威國家石油公司和意大利埃尼公司簽署協議,以勘探、開發喀拉海及其他俄羅斯北極海上地區。

「對俄羅斯而言,北極不只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俄羅斯走向更加繁榮的希望所在。」俄羅斯地理協會主席Sergey Shoigu說。俄羅斯在其北極戰略規劃中指出,2020年之前,北極將成為俄羅斯「首要戰略能源基地」。

與俄羅斯不同,加拿大北極戰略更側重於北極主權。在其公開的《加拿大北極外交政策聲明》中,維護加拿大在北極地區的主權被列為首要考慮。芬蘭外交部 北極大使Hannu Halinen告訴南方週末記者,芬蘭對北極事務的參與主要表現為向那些在北極進行資源開採的國家和公司輸出專業知識和裝備支持。

爭奪戰略資源的同時,北極各國從未放棄申請延伸大陸架的努力。

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北極五國(俄羅斯、美國、加拿大、挪威、丹麥)從海岸線算起的200海里之內為專屬經濟區,如若能證明各自大陸架在地理上與北極海床相連,可將更廣範圍內的海域劃為專屬經濟區。

安東·瓦西里耶夫說,俄羅斯將於近期再次提交延伸其北冰洋大陸架的申請,並提供更多證據。此前的2001年,俄羅斯曾提出申請,但因證據不足被駁回。加拿大和丹麥也同樣有此要求。

但這並不影響北極國家在涉及北極議題時「抱團」。目前,在北極擁有專屬經濟區的北極五國和瑞典、芬蘭、冰島同屬北極理事會成員國。作為北極國家間的 高層政府間平台,北極理事會要求非北極國家只能以觀察員身份參與,無投票權,觀察員權利僅限參與科研或某些項目的財政資助,且必須首先承認理事會成員國對 北極擁有主權。

「之前我們互相視對方為潛在威脅,現在我們應該聯合起來,應對共同的挑戰、共同的威脅,解決共同的問題,利用共同的新機遇。」在2012年4月的「北極安全與合作國際會議」上,安東·瓦西里耶夫對與會的北極理事會成員國代表如是呼籲。

「在大陸架問題上我們不應給彼此製造問題,而是應該互相幫助。」安東·瓦西里耶夫說,「我們在一條船上。」

並不安靜的局外人

不惟環北極國家,日本、印度等亦於近期表示了對北極的興趣。

而「中國目前尚無明確的北極政策。」張俠說。中國現在是北極理事會的特別觀察員,2009年,中國曾申請成為北極理事會永久觀察員,但未獲授權。日本、韓國、意大利等也一直在謀求成為永久觀察員。

「中國是一個經濟大國,加入的願望也很強烈,但北極理事會不是聯合國,它是一個地區政府間平台,需要得到所有八個成員國的同意。」曾任北極理事會「北極航運評估工作組」主席的Lawson Brigham對南方週末記者解釋。

過往,部分西方輿論對中國介入北極開發一直持「威脅論」。2012年4月,溫家寶總理訪問冰島並與冰方簽署《中國與冰島關於北極合作的框架協議》。此舉被美聯社等媒體解讀為中國尋求「在北極擴張」。

張俠認為,中國在北極沒有領土的「包袱」,也沒有獨佔利益,但這並不意味著北極對中國關閉大門。《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等國際法賦予了中國在北極的科 研、交通、氣候、安全等權益。2012年8月25日,中國「雪龍號」首次沿北極高緯航線開始穿越北冰洋,前往楚科奇海域進行科考作業,「紙上的研究終究比 不上實際跑一圈」。

在張俠看來,中國要參與北極資源開發,必須要發揮自己的強項,一是投資,二是市場,「北極的資源也需要一個出口」。

不確定的未來

北極油氣的重見天日可能給北極帶來新的風險。

最大的擔憂來自油氣開採和運輸可能導致的環境災難。「如果北極地區發生漏油會有非同尋常的災難後果。」加拿大拉瓦爾大學地理系教授Frederic Lasserre分析認為,這些災難性後果包括:生態系統恢復會比溫暖地區緩慢;距離遙遠和北極地區基礎設施的缺乏令應急難上加難,而油冰混合冷凝後幾無 回收可能。

「我們希望北極地區任何野心勃勃的新項目都能夠停下來。」俄羅斯北方土著人協會第一副會長 Rodion Sulyandziga對南方週末記者說。該協會代表著俄羅斯北部、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的41個土著民族。

令反對人士欣慰的是,俄羅斯的Shtockman天然氣田開採項目已於近日宣佈中止。

然而,中止並非因為土著居民的反對,而是因為不確定的市場。據《金融時報》報導,由於北美頁岩氣革命引發的市場變化,Shtockman天然氣田這一將出口目標鎖定於北美市場的大項目不得不宣告暫停。

「北極的可持續發展要比石油公司的利益重要得多。石油公司可以存在於非洲西海岸、墨西哥灣,北極並非石油公司非如此不可的戰場,北極就應當是北極。」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專研北極的人類學家Arthur Mason教授說。

而對新航道的開通,即便連曾經擔任北極理事會「北極航運評估工作組」主席的Lawson Brigham也並不看好,「雖然現在夏季冰面大幅縮減,但每年仍有平均9到10個月的有冰期。這需要破冰船引航,其成本也是很高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163

【新能源十年反思(一)】國家能源局集訓百城官員 新能源城大變身

http://www.infzm.com/content/80779

新能源的十年,異乎尋常的發展軌跡,目前來看也帶來了異乎尋常的處境。只有及時反思問題,總結教訓,所有已經付出的代價才值得,所有成績才彌足珍貴。從本期開始,南方週末推出中國新能源十年反思系列。

全國將正式啟動創建100座「新能源示範城市」,這是一次紙上談兵,還是一次電力工業革命的嘗試?

百城新政

如果全國23個省、5個自治區和4個直轄市的三百多個能源系統官員被請來集訓,手拿一本老外寫的暢銷書《第三次工業革命》,你認為會因為什麼事?

2012年9月4日,國家能源局在云南就召開了這樣一次頗為罕見的全國性會議,與浩大的陣勢比起來,討論議題卻有些「老掉牙」——如何建設「新能源示範城市」。

不過,雄心勃勃的國家能源局並不認為話題老舊。

按照國家能源局的想法,從2012年9月起,中國將正式啟動創建100座「新能源示範城市」,以推動當地的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應用,使可再生能源在城市的能源消費總量中達到大規模應用的比例。

100座城市的規模已佔到中國城市總數的六分之一。新政規定,到2015年,入圍城市的新能源消費比重要達到總量的6%。這意味著,如果新政得以執行,將極大改變中國城市的能源結構。

過去幾年,中國大江南北的城市依靠引進綠色能源企業,都曾自詡為「新能源城市」。但這次,國家能源局試圖重新定義這個已經被「用濫」的概念。

「別再跟我說你有多少風機葉片廠、電池組件廠了,這些都不是新能源了。」

面對台下來自各地的能源局官員,國家能源局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如是說,未來的政策導向是鼓勵應用而非製造,新能源示範城市的考核指標體系也是新能源在能源消費總量中的比重,與製造業規模無關。

過去十年,儘管中國的綠色能源在全球異軍突起,但「重製造,輕應用」的發展模式卻並未對本國的綠色能源消費做出多少實質性貢獻。觀察者們不相信,能源局如此興師動眾,只是為了做一個「沒有太大新意」的示範城市?

畢竟在這之前,各部委類似的示範城市評選已經不少了:住建部在全國搞了「低碳生態示範城市」評選;財政部則有「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範城市」;住建部和財政部還聯合組織過「可再生能源建築示範城市」;國家能源局則組織過「綠色能源示範縣」評選……

在眾多類似的示範城市評選中,百座「新能源示範城市」到底有何不同?

分佈式發電:向左還是向右?

一切與一本黑色封面的美國暢銷書有關。

《第三次工業革命》,這本倡導「能源民主」的書籍得到了國家能源局的高度推崇。作者Jeremy Rifkin認為,互聯網技術和可再生能源的結合,將成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核心,屆時人們將在家裡、辦公室裡和工廠裡生產出自己的綠色能源。

這一觀點跟國家能源局力推的「分佈式發電」和「微電網」理念不謀而合,成為會議中被各種演講者引用最多的理論依據。

分佈式發電,是相對於傳統的集中供電方式而言,是一種靠近用戶端的能源供給形式;「微電網」也是相對於大電網而言的獨立小型電網系統。國家能源局一直

是分佈式發電和微電網的強力倡導者。二者被視為中國規避新能源上網瓶頸的捷徑和打破電網壟斷的希望,也成為新能源示範城市建設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

為此,國家能源局正在制定「分佈式能源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以及「分佈式電源上網管理辦法」,並計劃在「十二五」期間建設30個微電網試點,以支持 分佈式能源發展。不僅如此,為了規避電力法第25條「一個供電營業區內只設立一個供電營業機構」的規定,國家能源局也在推動電力法的修改。

這遭到了國家電網的挑戰。反對者認為,微電網不僅會增加電力網絡的不穩定性,還會提高發電成本。國家電網一位內部人士對南方週末記者說,這種劃分電網利益,導致其流失客戶的做法一旦在全國鋪開,「各地都會開始蠶食電網的利益,電力格局將發生深刻變化」。

「現在有些人搞所謂的微電網,實際上是借微電網之名,行小電網、配電網之事。」國家電網能源研究院智能電網研究所所長張義斌對南方週末記者說,微電網的概念引入國內後正在被「泛化」和誤用,發電量達到兆瓦級別就不應稱為微電網。

「都在說分佈式,但國網公司跟能源局的理解不一致,能先明確下概念嗎?」在集訓的一個座談會上,湖南省一位官員向國家能源局官員疑惑地問道。

儘管如此,國家能源局的支持者以及為數眾多的新能源企業們則堅持,微電網的概念不僅與單純的規模大小無關,微電網還一定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觀察 者認為,這次全國大規模鋪開的新能源示範城市建設,正是勢單力薄的國家能源局試圖將分佈式和微電網鋪向全國之舉——此舉的成敗更多繫於地方政府的配合程 度,但目前看來,似乎並不樂觀。

「這是一場變革,分佈式一定是未來的方向。」能源局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司處長董秀芬說。

地方政府心態複雜

相比能源局的堅決推行,地方政府則顯得猶豫不決——申報成功自然能納入政績,但前幾年發展新能源造成的諸多問題正讓他們心煩不已,他們擔心新一輪的新能源城市建設又會產生更多令人束手無策的問題。他們已變得不那麼積極。

這次,一度因新能源聲名鵲起的無錫市則意外缺席了新能源城市的申報。中節能諮詢公司副總經理謝正武的理解是,無錫市作為新能源「製造業城市」,能源 消費量高,且現在飽受新能源製造業之苦,並不適合申報。「以前太陽能也是給無錫市爭了光的,但現在卻成了討人嫌的,甚至想撇得乾乾淨淨。」總部位於無錫的 A股上市公司海潤光伏的董事長楊懷進對南方週末記者感慨地說。

相比放棄者,前來申請者也是心態複雜。一位廣西發改委系統的官員對南方週末記者坦言,其申請新能源示範城市的目的,就是看重國家的補貼資金。「這個 問題比較敏感,這兩天很多人問我做這事有什麼政策,我說沒有政策,我知道你們所謂的『政策』就是錢,但能源局不管錢。」梁志鵬的一席話讓上述官員心涼了一 半。

這能部分解釋一些地方政府的官員在國外專家講述國外新能源城市建設經驗時,為何顯得那麼心不在焉了,會場的空座位越來越多。

「我們已經拿到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推廣示範城市』和『可再生能源建築示範城市』兩塊牌子了,再多一塊牌子是次要的,關鍵要有實質性的政策。」一位湖北籍的發改委官員坦言,他們甚至擔心,倘若真申請到新能源示範城市,以後要引進高耗能高污染的項目是不是就更困難了?

「地方政府要積極申請,無非是圖個名或者利,如果都沒有,有強制性的約束條件也行,就像完成節能減排的硬性指標一樣,但是我都沒有看到。」一位新能源券商分析師說。

如今,中國的綠色能源已經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潮期。北京金融街的投資者在憂鬱地問「綠色能源完了嗎」;江蘇製造工廠的工人也被迫從刷有「奉獻清潔能源」標語的車間裡離開,尋找新的工作機會;大力鼓吹「清潔能源改變生活」的海歸創業者,現在也偷偷改行幹別的了……

無法健全的商業模式,束手無策的巨大虧空和難以撼動的電網壟斷,都讓市場對新能源的短期前景感到悲觀,「中國的新能源無論是市場還是政策,都走進了死胡同。」一位與會的五大發電集團的企業代表感嘆說。

在這樣普遍悲觀消極的市場背景下,國家能源局最終能否讓全國100個城市重新振作起來,在推廣分佈式能源上助其一臂之力,則成為考驗其智慧的關鍵。

「云南石林的項目,在政策尚未落實的情況下就大膽做了,這種敢於冒進的精神不一定是壞事嘛。」為了動員台下的各地能源局,一位國家能源局的官員這樣鼓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481

新時代能源(0166)資產之賣方(完成)

在2012年9月13日,新時代能源(166,前太平洋興業、新時代集團)旗下Clear Elite Holdings Limited宣佈向一位Yiu Wing Hei購入的Golden Giants Limited的股權,作價5,447.5萬元,以3,847.5萬元加1,600萬承兌票據支付,所花的現金已經是運用的資金已是上半年手上的現金4,000萬的大部分,並需要動用之後配股所得得資金。

Golden Giants Limited在2012年2月22日成立,相信都是為這次收購成立,主要資產為於美國猶他州Unita Basin Well 覆蓋及包圍該30 個井眼之部落及收費土地上之30 個井眼及2,300 英畝土地之80%淨收益當中之75%營運權益,資產淨值只是1,048,7萬,較收購價有80.75%的折讓。

據公司方稱,收購目的是「擬進一步提升能源及天然資源相關業務之投資組合」。

但是這名英文中國人,肯定是香港人的拼音,為何會這樣奇怪? 現在我們揭一揭他的面紗。

根據谷歌大神的資料,Yiu Wing Hei其實是叫姚永禧,是財華社(8317)的執行董事,在2010年勞玉儀因創辦人余剛財困失利入主後,才正式成為該公司的執行董事。根據財華社2012年年報的資料,他的履歷如下:

「姚先生,32歲,為俊安資源(香港)有限公司(股份代號:988)之投資部總監;亦為於新加坡證券交易所上
市的天益有限公司之投資顧問。姚先生持有香港大學學士學位,主修經濟及金融。彼於香港證券買賣及資產管理方面擁有豐富經驗。姚先生於發展印尼及菲律賓採礦項目方面擁有逾五年經驗。現從事煤炭及貴金屬等商品買賣。姚先生自二零一零年八月二十六日起加入本集團。」

可以見到他應該是一些財技份子,估計這個人的經歷是讀完書後進入了一些證券行打工,之後好好彩給他搭上了幾間上市公司的老闆,在2007年後成功幫一些資源公司搞錢,於是就進入了資源行業。他的際遇又使他遇上了民企老闆和上市公司,上面提及到的天益和樓東俊安其實有關,以前鱷兄和筆者的文章都寫過。相信又可能之前之後認識勞小姐,又進入了這家公司看看,做做兼職。現在的工作可能就是一個通天經紀,撮合上市公司和等錢駛的老細。在這收購上或者是人頭,或者真是他,賺些錢吧。

這一日,新時代能源又和與中國石油天然氣管道局就共同發展國內外石油及天然氣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內容就是一堆廢話,我地要合作,細節就欠奉,這使我想起當年蒙古能源(276,前宇宙航運、保華地產、新世界數碼基地)和眾多國企合作,如中國航天技術發展總公司國家電力投資總公司中國煤炭地質總局中國石油總公司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中國慶安國際貿易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大慶石油管理局中國冶金科工集團,當中有有一位羅綺萍小姐曾質疑過這些是虛構,當中巧合的是,當年她是財華社的主編,加上鄭裕彤和賭王相熟,當年盧小姐以前的好朋友何永安都和賭王有些熟。這使我有一些很可怖的推論,我還是不要說了。

延伸閱讀:
1. 公告大玩"矇混過關" 是蒙古能源還是蒙蠱能源?
http://www.p5w.net/stock/hkstock/gsxx/200709/t1220065.htm


2. 濫用法律 恫嚇傳媒
http://www.p5w.net/stock/hkstock/gsxx/200709/t1224678.ht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493

關於能源的胡思亂想 歲寒知松柏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2e2ct.html

最近看了一些節能環保方面的資料,比如工業鍋爐的改造之類的分析,我發現他們的生意模式或是可行性分析的核心,是能源的替代問題,替代的原因是綜合成本的變化,包括環境影響。

 

以前我看到比亞迪的發展模式時,就老在想一個問題,比亞迪為啥要用人手+治具來替代進口的機器設備呢?人家英國花了二百年,才用機器替代人手實現工業化,比亞迪用了不到20年,用人手替代機器實現工業化,完全是逆襲。我猜想,它能成功的邏輯,應該是同樣的成本,中國人做的功比英國的機器要大。

 

人和機器做功,原理應該是一樣的,動力的來源最終也是一樣的。人吃進食物,經過體內的各大系統的工作,最後變成體力和腦力勞動。人就是一個小宇宙,上帝把這個體系設計得很巧妙。機器則由社會各個行業分工協作組成,最後再輸入能源完成做功。

 

工人的工資,一半用來繁衍後代,一半用來給比亞迪繼續做功。機器的成本,一半是購進價款,一半是日常的能源消耗及維護保養。

 

豬吃進2.5斤糧食,可以長1斤肉,人吃進2.5斤糧食肯定還長不了1斤肉。現代的科學養豬法,要求豬少食多餐,吃了就睡,睡了就長,如果老在豬圈裡哀嚎折騰,那效率就要低很多。

 

人比豬要喜歡折騰,所以成本浪費很厲害。並且,人喜歡吃肉,不喜歡吃素,人吃一斤豬肉,肯定長不出一斤人肉來,人的各個加工生產的器官要損耗很多材料,另外還有些難吸收的,要拉出來。

 

糧食變豬肉的質量比值是2.51,但價格比值是51,因為豬在養的時候,需要人去管理,人的勞動價值比豬的勞動價值高。所以,最有效率的方式,是人直接吃糧食,不吃豬肉,我想這應該是素食主義者的理論依據。

 

一公斤糧食,可以產生4500大卡的熱值,這可以燒出6公斤蒸氣,然後發出2度電。一個胖子,從他身上割下一公斤肥肉,可以煉出700克油來,因為要蒸發掉水份,還有油渣,質量是守恆的。這700克油,熱值是7000大卡(正好和中國的標煤一樣),可以產生10公斤蒸氣,發電3.3度,兩者的發電做功比例是53

 

如果胖子以最環保的方式,不吃豬肉而直接吃糧食來長人肉,數量比是2.51,價格比是51;但如果按上邊的煉油發電來計算,數量比是53,效率提高了50%,價格比效率提高了200%。看來,人是最糟蹋糧食的動物。

 

在原始社會,我們的能源來自生物,其實也就是刀耕火種啦,所以那時的自然環境保護得最好。人因為有慾望,這促使人變得越來越「聰明」,後來就知道把地下的煤炭石油挖出來做能源,其實煤炭石油也是生物變出來的,積累了若干萬年,被我們幾百年就挖得差不多了。

 

但是,若干萬年的積累,人類把它幾百年就燒掉,這個能量交換在時間上就不配比了,所以地球受不了,環境污染很厲害。如果我們用生物來發電,理論上沒有污染,因為燃燒時主要廢物是灰塵和二氧化碳,灰塵可以丟到地里長莊稼,二氧化碳則與發電的植物之前所做的光合作用相互抵消。

 

但是,生物介質發電,原材料不夠用,其實這主要是人繁殖得太多,所以最環保的方式,是拿人肉來發電,或者讓法西斯份子把人消滅掉大部分。

 

有人提到用風、太陽等來發電,是的,大自然賜予我們陽光、空氣、雨水和土地,人類先是把最簡單的動植物奴役,再是挖土地,最後沒辦法了,想到了空氣和陽光。

 

我們把風、光、水、生物等做功稱為可再生能源,理論上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我們可以用石油和煤炭這種不可再生能源的情況來做個對比。

 

其實石油和煤炭也是可以再生的,只不過再生的時間太漫長,人類燒的時間太快,所以才說不可再生。我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能源豐富的地區,大多是經濟落後的,不單能源是這樣,自然環境優越的地方,經濟一般都比較落後,為什麼呢?

 

我猜想最主要的原因,是人的思想在起作用。人都是被逼出來的,窮山惡水出來的人都是比較狠的,因為他們可以利用的自然資源條件差,所以只能改造自己的思想,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所以我們的老祖宗把天排在地的前面,把乾排列坤的前面,自強不息排在厚德載物的前面。

 

煤和石油的不可再生是顯性的,環境污染也是,風光水生物呢?我的理解是一樣的。三峽大壩的利弊,現在討論已經很多了,早年時黃萬里的學說還被封殺。生物也很好理解,風呢?

 

目前中國的風能,比較好開發的主要集中在甘肅內蒙遼寧新疆等北方地區,現在一度電的成本已經降到了4毛錢,可以與火電競爭了。這幾年那邊建了很多風電廠,但是那兒的經濟很落後,發的電當地消化不了,必須傳輸到東南沿海來,這裡出現了一個傳輸成本問題。

 

北方的煤炭經大秦、朔黃等鐵路運到港口,然後用輪船拉到東南沿海,再用汽車拉到發電廠,合計起來,運輸費比坑口的煤價還要高。有人提出建特高壓電網,在北方先用煤炭發成電,再用高壓線傳輸過來,為什麼這種方式可行性不好呢?

 

我想第一個原因,是以前的電網技術不好;另一個原因,是成本。我毛估了一下,每千公里電網公司需要增加5分錢以上的成本(包括線損),如果從內蒙山西傳輸到深圳,估計傳輸成本得增加0.15元。而如果拉煤過深圳這邊來發電,傳輸成本原本不到0.15元,但因為中間的吃拿卡要太多,都是某些人在做怪,所以實際成本可能也要0.15元。但是,特高壓線壓前期的投資太大,而技術、安全、環保等方面也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我發現了一個規律,不同的運輸方式,成本的決定因素是海拔,海拔越低運輸成本就越低,所以依次應該是水運、管道、鐵路、公路、高架線路、航空。看樣子,人類想自強不息,往天上進,但地心引力要求我們腳踏實地,這是矛盾統一的。

 

東南沿海用了北方的煤炭和石油,燃燒後排放出廢物污染環境,這很顯性,但如果是消耗電,那有沒有污染環境呢?肯定有,因為能量守恆,空調用電爽了我們,但 提高了室外的溫度。所以,北方的風發電後傳輸到南方,等於把北方能量轉到了南方,包括溫度,這肯定會破壞原有的生態平衡。

 

與能量守恆對應的,還有個熵增原理,據說這玩意最終會倒致宇宙滅亡。那人為的把北方的風能傳送到南方,無疑是人為加快了熵的增加。

 

太陽能呢?它沒有地理傳輸的問題,但它需要電池組件,電池的生產過程中有污染。我想,陽光直射地球上的生物,與把陽光接收後用工具再轉換成另一種形式的能 源肯定是不一樣的,後者改變了自然狀態。另外,太陽能其實也不是取之不用盡用之不竭的,原因同樣是熵增問題,當然,這個問題可以留到現實共產主義時再考 慮。

 

人類對於最近幾百年來的經濟發展沾沾自喜,但能源的消耗、環境的破壞,我看一點都不比經濟發展的速度慢。我們中國,創造了30年的奇蹟,所以有些人更自豪。當然,增長最快的,是人的慾望,慾望是個無底黑洞。「人」這個字,是佛與魔一左一右支撐在一起的,某些傢伙慾望膨脹太快,魔長得很長,對人對己的破壞力就很突出,比如叫囂人定勝天的某偉人。

 

人有七情六慾,有善念也有惡念,這都是弱點。某些人很善於攻擊和利用人家的弱點,實現對別人的操縱,邪教組織都是這樣的。人都不是完美的,這和企業一樣,任何生意模式,任何財務報表,我們都能找到它的弱點,並且往往最強大的地方,背後就是最脆弱的地方。

 

和諧很重要,和諧就是遵循天道,遵循自然規律,可有人的就是很不和諧。比如央視名嘴趙先生,對動物世界的交配講得很有感情,對人類的仁義道德講得很堂皇, 結果後來被發現,原來自己的性生活很不和諧。大概人越是違背自然,壓力就會越大,壓力越大內心就越扭曲。再比如每天假大空的領導們,像最近的薄,白天的光 輝形象與黑暗中的變態程度,也完全是能量守恆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903

海洋能源:被忽略的替代能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9489

來自nakedcapitalism.com的文章:開發海洋能源是工程師的夢想, 這一夢想目前似乎已經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自古以來人們都在夢想利用海流和潮汐來發掘海洋能源。在發生能源危機的20世紀70年代,這一議題曾被嚴肅討論,但是之後又被人們遺忘。

在替代能源行業興起的早些時候,工程師們對於在加拿大芬迪灣和法國比斯開灣發現了潮汐能感到興奮。海洋能源比風能利用起來更加高效。但是當人們發現並沒有機器可以用來開發海洋能源的時候,他們的熱情逐漸褪去。風能渦輪機可以標準化生產,但是海潮卻需要針對特定的地點來設計開發設備。

因此,當風能、太陽能、地熱能和生物能源成為了替代能源開發和經費開支的主力軍的時候,海洋能源還只是停留在沿海國家的一小部分人的宣傳中。

華盛頓特區貿易組織的海洋可再生能源聯盟負責美國34個不同概念的海洋能源的開發。海洋可再生能源聯盟主席Sean O'Neill表示,曾經在海洋能源開發中處於落後地位的美國如今在技術和戰略部署中都在迎頭趕上。最近,O'Neill表示,像Lockheed Martin, SAIC and Chevron這樣的大公司都加入了海洋開發的行列。

這場競賽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加入,包括愛爾蘭在內的沿海國家都希望能夠一顯身手。

Enterprise Ireland, 一家具有政府背景的貿易開發機構的高級市場顧問Kevin McCarthy表示,愛爾蘭雖然失去了成為風能供應鏈一員的機會,但是很擅長從事海洋科技和服務;愛爾蘭希望成為海洋能源開發供應鏈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之所以海洋能源開發可以成為純粹的工程師遊戲,是因為這一領域尚不存在主導性技術,而僅僅存在基於河流以及不同快慢深淺的海流在內的情況而開發的設備。

有過潛水經歷的人可以想像這些不同的設備是怎樣在海浪中擺動、下沉、翻騰和旋轉的。這裡的關鍵是要製造出一類可以捕捉到能源、將之轉化為電能並傳輸回海岸的機器。

專家說目前有134種設備處於調試中,他們分佈在紐約的East River, 緬因州,新罕布什爾州、馬薩諸塞州、北卡、佛羅里達州、華盛頓州、俄勒岡州和夏威夷。

這些設備各不相同,有風車也有海上浮標。浮標是由一家位於德克薩斯州的公司Neptune Wave Power基於鐘擺的設計而開發的,這類似於自帶動力的鐘錶,在海浪中不需過多維護就可以自行擺動。

目前最大的海潮渦輪機位於北愛爾蘭的Strangford Lough。這台達到1.2兆瓦的機器看上去像是有兩台發動機的螺旋槳飛機,只不過發動機附近截去了機翼,然後潛入水中。

其他的設計包括在前後移動的鉸鏈上使用槳和嵌板,工程師希望能夠借此利用海水的湧動來獲得能源。

超過900名工程師帶著開發海洋能源的夢想來到都柏林。目前海洋能源開發處於的階段相當於汽車在20世紀早期的階段:沒有什麼理念處於主導地位,沒有什麼概念會被認為荒謬。

在替代能源是政客寵兒的時代,人們如此熟悉的海潮卻沒有獲得足夠的注意。對於工程師來說,是時候「回到海裡」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281

美國低價能源威脅歐洲製造業競爭力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9771

FT: 由於北美洲有廉價天然頁岩氣的優勢,幾家德國最大的公司警告,歐洲和北美洲就製造業中心的競爭可能會受到能源價格上升的威脅。

根據德國工業遊說組織BDI的測算,美國公司在能源成本方面的優勢將會至少持續到2020年。

這一能源方面的差異會影響到類似拜耳與巴斯夫等德國製造企業。

有些高管擔心,由於美國和歐洲能源成本上的差別,許多原本將會在歐洲投資能源密集型製造企業的公司將會轉向美國。

作為一家德國的化工品公司,巴斯夫負責歐洲的高管Harald Schwager告訴金融時報:「我們歐洲人現在付出的天然氣價格是美國人的4-5倍,這對歐洲的生產點來說無疑意味著更多的競爭。」

德國醫藥和塑料生產商拜耳的總裁Marijn Dekkers還告訴金融時報:「歐洲的能源價格,尤其是德國的還將上漲。這對於好幾個領域的競爭力會產生影響。」

在未來幾天將發佈的公報中,BDI預計美國的天然氣價格將在2020年前都維持在16歐元每兆瓦特小時,和2008年巔峰時期價格相比下降了40%。

相比之下,德國的天然氣價格則會從49歐元每兆瓦小時上升到61歐元,在2020年前上升27%。

除此之外,德國的工業界還擔心默克爾在2022年前完全停止使用核能,改用可再生能源的計劃會使這一問題雪上加霜。

諮詢公司BCG根據BDI的預計得出德國工業用戶在2020年的電價將從現時的90歐元每兆千瓦小時上升至98歐元甚至110歐元每兆瓦小時。而在同一時期內美國的電價則會從48歐元上升到54歐元。

Harald Schwager表示:「歐洲的政治家們要注意不能在已經昂貴的能源價格上再收取新的稅收或其他費用。」他所指的是現在德國針對大型工業企業以外單位收取的再生能源費。

BDI將歐洲區的能源缺乏問題歸結於高價的長期汽油合同和美國汽油出口的不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783

MI能源接手艾芬豪資產 再獲中石油區塊

http://www.21cbh.com/HTML/2012-11-23/xMNDE3XzU2OTAxMg.html

與國內諸多集中於石油貿易的民營石油企業相比,從東北發家的香港上市公司MI能源(01555.HK)卻在上游勘探領域左衝右突。

11月21日,MI能源與Sunwing Energy Ltd.(以下簡稱「Sunwing」)簽訂協議,收購其全資附屬公司泛華能源全部已發行流通的股份,總收購價為3.51億港元,資金來源將通過內部現金或銀行貸款獲得。

MI能源發佈的公告中指出,泛華能源與中石油簽訂的產品分成合同中,泛華能源持有100%外國合同者的權力和義務。該產品分成合同最長期限為30年,於1997年簽署,目前涵蓋河北省大港油田孔南區塊31.29平方公里的面積。

事實上,Sunwing實為加拿大能源巨頭Ivanhoe Energy Inc.(艾芬豪能源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

一名駐北京的外國石油公司人士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透露,Sunwing自1997年左右進入中國以來,先後與中石油簽署了數份低品位油田的承包合同,但先後又退出了部分區塊的開發,「而這也給中國民營企業提供了開採權轉讓的空間。」

漸成氣候

作為一家曾依靠國有石油公司「邊角料」發跡的民營石油企業,MI能源如今的經營境況已然今非昔比。

來自MI能源的官方資料顯示,按照產品分成合同項下的總產量計算,MI能源目前已是在中國境內運營的最大的獨立上游石油公司。而除在中國境內的油田區塊外,MI能源的擴張觸角也已延伸至美國和中亞。

「民營企業的資金實力有限,但通過『化零為整』的方式也能積累成一定規模,MI採取的就是這種方式。」全國工商聯石油商會前秘書長王勇對本報記者說。

MI能源此前發佈的第三季度財報也顯示,其日均作業產量已達24577桶/天,淨產油量也高達15590桶/天,與上半年相比,增長2214桶/天,增長率為16.6%。其中,增長的產量大部分源於哈薩克斯坦的Emir-Oil油田,其增長了1222桶/天。

值得注意的是,在MI能源的旗下油田區塊中,其於1997年獲得的吉林油田內大安、莫里青、廟3三個油田區塊也實現了929桶/天的增長,增長率為8.3%。

「低品位油田的開採難度相對較大,對於一個民營公司來說,達到這個日產量是非常高的。」中石油一名退休工程師對記者說。

事實上,MI能源試圖擺脫過度依賴吉林油田的多元化佈局如今已經初顯輪廓。

吉林松原市接近MI能源的知情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MI能源在吉林油田的三個區塊儲量前景可觀,僅大安區塊的探明儲量就高達1億多噸。但即便如此,這家憑藉「寄生」中石油日漸壯大的民營企業仍在積極擴張新的資源版圖。

今年6月,MI能源還以總代價1億美金收購了澳大利亞上市公司Sino Gas & Energy Limited 51%的股權。本報記者瞭解到,Sino Gas & Energy Limited 與中石油簽有臨興和三交北兩份非常規天然氣產品分成合同,兩地均位於鄂爾多斯盆地東側,覆蓋範圍分別約達1874平方公里及1124平方公里。

而在此基礎上,通過對泛華能源的收購,MI能源的資源儲量也再度被刷新。來自加拿大艾芬豪能源有限公司的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12月31日,泛華能源的探明儲量及概算儲量分別為164.2萬桶及82.2萬桶,截至2012年9月30日為止,泛華能源總產油量為24399桶,平均產量為888桶/天。

風險猶存

一系列併購後,MI能源的業務版圖雖然大為延伸,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家堪稱 「黑馬」的民營油企仍不得不面臨「賭博」似的風險。

「孔南區塊是大港油田的老區塊,屬於低壓低滲透油氣田,這類油田的開採難度很大,風險很高,打出空井就可能損失慘重。」上述中石油工程師說。

據本報記者瞭解到,泛華能源1997年拿下該區塊後,於兩年後才開始進行前期勘探,但採用鑽井液壓體系後,該區塊的實際效益卻仍不盡如人意。

「外國石油公司對投資項目的回報率要求非常高,往往要經過很多個環節的論證,如果發現投資風險較大,就會果斷退出。」上述外國石油公司人士說。

事實上,加拿大艾芬豪能源有限公司退出早有先例。此前,中石油旗下吉林油田將部分低品位油田對外招標時,加拿大艾芬豪能源有限公司就曾將已簽訂區塊進行轉讓。

「到目前為止,MI能源下面的油田儲量中,還是吉林油田的三個區塊儲量最高,其他的到目前為止都尚不可知。」

本報記者瞭解到,截至目前,MI能源在東北的鑽井總數已達121口,其中包含11口注水井和2口水平井。另外兩口水平井也將在第四季度投入生產,而今年新增的4口水平井中,2口在大安區塊,2口在莫里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09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