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的集團(000333.SZ,下稱美的)8月30日晚的公告,2016年上半年,美的集團營業收入下降6.04%至775.22億元;凈利潤同比增長14.08%,至94.96億元。這意味著,盡管受宏觀經濟形勢影響而收入微降,但美的的經營質量持續提升。
當晚的另一個好消息是,美的收購全球四大機器人企業之一德國庫卡公司,已於8月27日通過了美國反壟斷審查,相關的政府審批又過一關。
2016年上半年,美的以用戶為中心,持續推動產品結構優化。上半年綜合毛利率為29.2%,同比提升1.8個百分點;凈利率為13.2%,同比提升2.4個百分點。空調業務去庫存化執行堅決,產品力提升顯著,龍頭地位穩固;冰洗業務逆勢增長,冰箱收入同比增長11%至67億元,洗衣機收入同比增長31%至74億元,市場占比明顯提升;小家電產品結構升級明顯,上半年小家電毛利率30.37%,同比提升4.59個百分點點。
美的還進一步推動全價值鏈的精益化管理,全面推進T+3客戶訂單制的產銷模式,有效加強了庫存周期的管控及庫存面積的占用。與期初的同口徑比較,上半年美的存貨下降22%,存貨周轉天數31天、同比減少7天,現金周期-4天、同比減少8天,運營效率明顯提升。
依托多品類家電產品協同的優勢,美的上半年深入拓展旗艦店、蘇寧、國美、區域性連鎖(TOP100)、區域小連鎖(VIP200)和鄉鎮專賣店6大渠道;全面開展與天貓、京東、蘇寧易購等平臺的戰略合作,2016年上半年電商整體銷售超過100億元,同比增長57%;推動大物流平臺建設,已完成大部分省區市的物流業務平臺化,進一步挖掘整合效應。
目前美的自有資金607億元,充裕的資金儲備,為對外並購提供了更大的空間。2016年上半年,美的發起三項跨國業務的戰略收購與合作,總投入資金預期超過300億元。
美的東芝戰略合作已完成股權交割,美的將獲得東芝家電業務主體“東芝生活電器株式會社”80.1%的股權,並獲得40年東芝品牌全球授權,以及超過5000項專利技術。通過與東芝的優勢互補與協同,將在品牌、技術、渠道及生產制造等方面有力提升美的白色家電業務在全球的影響力與綜合競爭實力。
美的還收購了意大利中央空調企業Clivet 80%的股權,借此進一步提升在歐洲及全球大型中央空調市場的占有率,並獲得完整的大型中央空調的生產線與技術協同。
更受矚目的是,美的已發起全面要約收購機器人巨頭德國庫卡集團。截至要約期結束,接受本次要約收購的庫卡股權為81.04%,加上此前美的已持有庫卡13.51%的股權,若要約收購得以交割,美的將共計持有庫卡的股權94.55%。
截止8月27日,美的收購庫卡已通過中國商務部反壟斷局的審查,獲得德國聯邦經濟事務和能源部的無反對意見,以及通過美國的反壟斷審查。接下來,此項跨國並購尚需通過歐盟、俄羅斯、巴西、墨西哥的反壟斷審查,以及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CFIUS)和國防貿易管制理事會(DDTC)的審查,這些政府審批最遲需在2017年3月31日之前完成。
美的集團晚間公告稱,截至北京時間2016年8月27日,本次要約收購關於美國反壟斷審查的交割條件已獲得滿足。本次要約收購尚需通過歐盟、俄羅斯、巴西、墨西哥的反壟斷審查,以及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和國防貿易管制理事會審查,前述政府審批最遲需在2017年3月31日之前完成。
此前,2016年8月10日中國商務部反壟斷局審核通過了本次要約收購涉及的經營者集中審查事宜,允許本次要約收購實施。本次要約收購尚需通過歐盟、俄羅斯、巴西、墨西哥的反壟斷審查,以及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CFIUS)和國防貿易管制理事會(DDTC)審查,前述政府審批最遲需在2017年3月31日之前完成。
美的集團晚間公告稱,截至北京時間2016年9月6日,美的集團本次要約收購庫卡關於俄羅斯反壟斷審查的交割條件已經獲得滿足。本次要約收購尚需通過歐盟、巴西、墨西哥的反壟斷審查,以及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CFIUS)和國防貿易管制理事會(DDTC)審查。前述政府審批最遲需在2017年3月31日之前完成。
此前,2016年8月10日中國商務部反壟斷局審核通過了本次要約收購涉及的經營者集中審查事宜,允許本次要約收購實施。
美的集團9月13日晚間發布公告稱,公司29.57億股限售股份將於9月19日上市流通,占公司總股本的45.87%。其中,公司控股股東美的控股此次解禁數量為22.44億股,占此批解禁股總數的76%。
公告表示,美的控股暫無計劃在限售股份解除限售後六個月內通過深交所競價交易系統出售以上解除限售流通股。美的控股本次解除限售的股份將嚴格遵照中國證監會《上市公司大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幹規定》及深圳證券交易所《關於落實<上市公司大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幹規定>相關事項的通知》要求,如計劃通過證券交易所集中競價交易減持公司股份,應當在首次賣出的15個交易日前預先披露減持計劃,在三個月內通過證券交易所集中競價交易減持股份的總數 不超過公司股份總數的百分之一。 本次申請解除股份限售的股東不存在對本公司非經營性資金占用情況,本公司也不存在對其的違規擔保等侵害上市公司利益行為的情況。
“女人天生愛美”,這句話在美妝行業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隨著“她經濟”時代的崛起,女性的消費力愈發強勁。電子商務的滲透也是不可小覷,美妝產品線上渠道交易規模保持快速增長,為美妝行業帶來了深刻的影響。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CBNData)攜手《時尚芭莎》共同推出《2016芭莎美妝大獎線上美妝消費大數據榜單》(以下簡稱為《榜單》)。
此次,CBNData與《時尚芭莎》強強聯合。這份《榜單》基於阿里巴巴電商平臺4.34億活躍消費者的大數據進行深度洞察,一共評選出37個年度最佳獎,10個大獎榜單,215個年度入圍獎告訴消費者如今的美妝消費趨勢及熱門單品銷售情況,用真實的消費數據幫助消費者結合當下美妝潮流趨勢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美出新高度。
從《榜單》顯示,美妝產品以歐美、日韓和國產為主。其中,歐美品牌占據了半壁江山,尤其在口紅、眼霜、香水系列總表現極為出色,包括Dior,雅詩蘭黛,蘭蔻等歐美大牌擁有大批忠實的消費者。而在底妝、眼眉彩妝系列中,日韓品牌以親民的價格和優質的口碑突出重圍,贏得了不少消費者的喜愛。蘭芝、悅詩風吟等大眾品牌就特別受年輕女性的歡迎。
國產品牌則主要在防曬類別中占有優勢,自然堂的防曬霜結合了國內消費者對於防曬產品的整體需求,研發、生產了更為貼切的產品受到了廣泛愛戴。其他護膚,彩妝系列相較歐美,日韓而言優勢較弱,但仍有可以提升的空間。
同時,《榜單》也突顯了目前消費者在美妝消費中的四大趨勢:
趨勢一:年齡不一,美妝需求大不同
隨著年齡的增長,95後對美妝越來越註重,特別是眼妝方面,使用知名品牌眉筆、眼影、眼線逐漸增加,學生黨們對底妝方面的需求量也不容忽視。而相比之下,70後更註重各類面部的保養,補水、淡斑美白、抗老等不同功效的大牌精華個個都不落下。
趨勢二:愛美共性,輕奢美妝人手必備
愛美的女性們對一些輕奢美妝都愛不釋手,從大數據美妝榜單就能非常明顯地看出這一趨勢。例如口紅,香水等這些相對物美價廉又必備的單品,受到越來越多女性的追捧。
歐美大牌的口紅像紀梵希、阿瑪尼、香奈兒等都各有千秋,再搭配令人迷醉的Dior真我香水,這些單品的合理混搭也是吸引異性的絕佳方式之一。
趨勢三:合二為一,功能強勁需求大
功能性美妝產品一直都是美妝市場上的主流,但現在通過大數據洞察卻發現複合性產品正在逐步占領市場。
當下使用的防曬霜大部分都集美白、隔離、保濕於一體,多重功效的產品更受到廣大女性朋友青睞。隔離也是如此,它不僅能抵抗外界空氣的汙染,也能修飾膚色。這些單品受歡迎的程度更多折射出美妝產品的功能性從單一性到複合性的轉型已經是大勢所趨。
眼霜類產品也再次驗證了這個事實。眼霜、眼周精華的功效不再是單單的保濕、淡化黑眼圈、抗皺、緊致這一系列功能多效合一,更受人們的青睞。
趨勢四:全面呵護,內外滋養都不落
美妝已並不是只有大家潛意識里的護膚和彩妝,全身護理(身體護理+頭發護理)得到了越來越多女性的重視,其中洗護套裝最受女性歡迎,而造型套裝男性購買比例更高。
而從面部基礎護理來看,再也不是之前單一的洗面奶,水,乳三部曲,更是趨於多樣化。面霜,面膜也逐漸衍生為日常護膚的必備步驟之一。
“這是一個全新的互聯網時代,破壞和顛覆是互聯網時代的特征,現階段管理創新和組織再造比任何的創新都重要,平衡就是靜態,靜態就是死亡。”在美的一次內部演講中,方洪波如此激勵員工。
方洪波這番表態的背景,是2015年家電企業經歷了一輪冰冷刺骨的行業寒潮,正是當時方洪波所提出的互聯網改造,成為美的在寒冬中的“暖爐”。
2016年,空調市場低迷的情況有所回暖,但是大部分家電企業業績並不理想,美的持續發力,前三季度營收與凈利潤均有增長,凈利潤增長環比已經達到16.94%。
在傳統家電企業還在猶豫要不要轉型的時候,美的已經走在轉型的路上;在其他企業開始邁出轉型步伐的時候,美的已經在科技型企業的探索路上小試牛刀。
先行者
2015年,國內經濟下行,商品房銷售活躍度受影響,各種綜合因素導致家電行業市場受到波及。尤其是空調行業,高庫存壓力下,降價促銷成為企業競爭去庫存方式,空調市場零售額出現大幅度下滑。
傳統家電行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為了在低迷的市場中挖掘增長潛力,企業加快轉型升級步伐,通過技術創新來滿足消費者需求。
而這時的美的已經走在前列,享受轉型帶來的穩定增長。“家電業已經進入調整期,‘身強體壯’、做好準備的企業或許能找到更多機會。”方洪波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道。
2011年,確立了“先做減法,再做加法”的經營思路之後,方洪波推動美的進行戰略轉型:他認為,產品創新是未來中國制造的出路,而企業的成本優勢應該是效率的提升。
方洪波大刀闊斧地推進企業內變革:賣掉一批工業園以及減少三分之一的員工,投入20多億元在全球建設創新研發中心。
這種轉型很快收到成效,2015年年報業績中,得益於國內營業成本下降,在營業收入負增長的情況下,美的集團凈利潤依然同比增長達到17%。
撇去工業園運營以及精簡人力成本後的美的輕裝上陣。2015年,方洪波提出“雙智戰略”,將美的未來定位成科技型企業,以智能家居、智能制造為兩翼。
今年以來,美的持續發力,先後收購東芝白電業務與有全球機器人“四大家族”之稱的庫卡公司。
方洪波相信,將來企業的競爭力並不在於成本,而是在科技,因此對於技術的投入是對未來的布局。
美的現正加快在中國、海外研發基地的布局:在順德、深圳、上海已設立了研發中心,成立了中央研究院、智能研究院,加強基礎技術研究,美國矽谷的研發中心也已在今年9月完成奠基。如今,美的一年研發投入40億~50億元。
精簡聚焦
“今天我們熟悉的一切管理模式都已經被互聯網顛覆,包括制度、組織、企業文化、經營方法等。一切的評判標準都發生了變化。”
轉型的最初階段,美的遇到的阻力在於傳統化的企業管理思維。方洪波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引入小米,是帶來外部的思維。“這個行為也是希望推動組織、思維上的變化,真正與互聯網思維對接。”
傳統管理思維下的美的雖然在國內家電行業處於領導地位,然而隨著人工成本不斷上漲,體型龐大、業務冗雜的大塊頭難以適應新的競爭形勢。
過去,美的雖然產品眾多,但缺乏核心競爭力,2011年,美的的產品型號多達2.2萬個,連集團高管都無法分辨是否自家產品。
美的戰略轉型之後,方洪波引入互聯網思維,過去的生產線得到精簡,產品型號大幅減少,從2萬多個精簡到目前2000多個,虧損的、低毛利的、缺乏核心競爭力的業務被砍掉。
組織架構朝互聯網企業式的扁平式發展,有效提高效率,產品部件模塊化方便了自動化和定制化生產。很快,勞動生產率上升的速度超過工資上漲的速度。現在人工、福利等薪酬占美的收入6%,而這個數字在2011年、2012年是12%。
2015年,美的與小米達成合作,將智能家居與移動互聯網電商作為雙方合作的重點。美的不定期派一些員工到小米總部工作交流。方洪波認為,小米的互聯網思維能夠為美的註入新的活力。
今年美的已推出整套智能家電產品,計劃美的智慧生活服務平臺將在2017年正式上線。
大舉並購
在“雙智戰略”中,除了智能家居產品,美的還要進軍智能制造,這種布局如今通過收購已經初步完成。
目前美的與日本安川成立了兩家合資的機器人公司,並在今年逐步推進對德國知名機器人企業庫卡的收購。
與戰略上避免沒有聚焦的產品一樣,方洪波表示,智能制造的布局重點將會放在工業機器人與服務機器人上。
“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已經成為趨勢。”方洪波曾在內部演講中表示,對於智能硬件、智能系統、機器人這些相關的產業,不以財務投資為目的。
目前,在國內機器人企業,無論產品性能、服務還是盈利水平等方面,與全球機器人“四大家族”有明顯差距。而制造未來的發展趨勢必定是從大規模制造、按需生產、規模化定制,到個性化定制,到時所比拼的是企業之間的技術,而非價格。
目前,美的進入到涉及智能工廠制造標準的深度,包含設備自動化、生產透明化、物流智能化、管理移動化、決策數據化等5個維度。
美的未來計劃投資50億元用於生產線智能改造,投資40億元人民幣將工廠往C2M轉化,除了可以提升生產效率,還可以實現滿足用戶一對一個性化定制的生產需求。
正如方洪波早前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所言,2016年走在轉型科技型企業路上的美的實現了逆風飛揚。
在“物物相聯”的未來願景之下,家電行業早早拉開家電智能升級的競爭。
由於使用周期往往長達5-10年,家電產品尤其是白電產品在設計之處其實就必須考慮到未來的適用性。單純專註於硬件已經難言優勢,近年來,不少品牌紛紛通過合作發展軟實力。
美的與騰訊達成戰略合作,作為合作的第一步,雙方共同推出了基於QQfamily IP授權和騰訊物聯雲技術的智能空調、智能冰箱等10款智能家電產品。
“騰訊QQ的戰略合作,讓社交型IP特色和優勢融入到更多的智能產品應用到產品中,也將QQ物聯技術、QQ社交關系鏈融入到美的的智能產品中。” 美的集團副總裁王金亮說道。
事實上,前兩年,美的已經在其白電產品中廣泛運用了WiFi模塊,打通了家電與手機的互聯,通過手機APP終端對家電實現控制。
而騰訊物聯雲平臺在2014年建立。通過嫁接物聯雲,提升了AI、視頻、安全等能力。目前已經接入5000多家企業,涵蓋智能家居、家庭娛樂、可穿戴設備等產品品類200多類。此次合作,騰訊雲將物聯雲接口開放給美的。
對於美的而言,使用QQ物聯雲的意義除了底層技術接口,最重要的是QQ龐大的基礎用戶資源。通過這次合作,美的用戶能夠將QQ賬號體系和關系鏈、QQ消息通道能力等提供給智能家居使用者。
用戶直接通過QQ軟件就能控制家里家電運行,省去APP下載。這也意味著QQ上億的活躍用戶群體將有可能向美的用戶進行轉化。
近年來,家電購買使用群體趨年輕化,80、90後已經成為白電消費主力。對於這部分在互聯網環境中成長起來的用戶群,耐用已經不是唯一評判標準,方便、快捷、能否遠程操控,成為新的吸引力。
“每個月活躍在QQ平臺上用戶超過8個億,其中90後的用戶超過6個億以上,這部分用戶也是現在我們各種電器的新生的購買力量。” 騰訊社交網絡事業群市場部總經理李丹說道。
在傳統家電產業中,市場與生產並不能建立相關聯系,對於生產的產品是否複合市場需求,企業往往是盲人摸象,運用大數據能夠對用戶進行精準畫像。
此次美的與騰訊推出一款智能冰箱就是應用消費者畫像得出更受年輕消費群體歡迎的冰箱尺寸以及功能,再進行生產。因此,這款產品並不追求體積大,而是在冰箱面板中增加了網上購物、視頻菜單教學等功能。“借力騰訊龐大的基礎用戶資源進行消費洞察、數據收集分析,將消費延伸生產環節。”王金亮說道。
這種大數據導向下,能夠淘汰掉一部分不適應市場的產品。“今天發布的家電還是圍繞差異化的市場,並且未來會逐步增加更多的細分市場。”
美的集團6日晚間公告,鑒於本次要約收購的交割條件均已滿足, 2017年1月 6日 (北京時間), 公司完成了本次要約收購中涉及的庫卡集團股份的交割工作並已全部支付完畢本次要約收購涉及的款項。
本次要約收購交割完成後, 公司通過境外全資子公司 MECCA International (BVI) Limited合計持有庫卡集團37,605,732股股份,約占庫卡集團已發行股本的94.55%。 截至目前,本次要約收購已全部實施完畢。
周三盤後數據顯示,美的集團驚現28.93億元天量大宗交易,賣方席位全部來自中金公司深圳福華一路證券營業部。
買方則多為機構專用席位,合計買入金額25.45億元。此外,中金公司上海淮海中路證券營業部、深圳福華一路證券營業部分別有買方席位大宗買入2.26億元和1.22億元。
這不再是一場單純的家電發布會,會場前面庫卡機器人自動開啟啤酒瓶蓋、把啤酒倒入玻璃杯的一幕,顯示美的從家電企業向科技型企業、從本土企業向跨國公司開始轉變。
在2017AWE(中國家電及消費電子博覽會)開幕前一天的3月8日,美的集團首次攜手庫卡機器人在國內公開亮相。在發布會上,美的還展示了可用智能語音控制的未來廚房。
會後,庫卡CEO Till Reuter在接受第一財經獨家專訪時透露,人工智能(AI)也將是美的與庫卡合力推進的方向,庫卡在B2B領域和美的在B2C領域剛好可以實現優勢互補。
智能家居是中國家電業的發展潮流和方向,但是說了幾年概念,消費者真正““埋單”的並不多,場景化成為當前智慧家居“落地”急需解決的重點。美的把廚房作為智慧家庭實施的突破口,打造“未來廚房“先走一步。
美的集團副總裁胡自強展現了未來廚房如何在40分鐘內,智能愉悅地準備一頓健康豐盛且針對個性化需求的聚會大餐。同時,利用AI技術,通過健康雲平臺展現了對健康管理的全過程。他認為,智慧生活的構想正逐步成為現實。
“未來廚房不只讓烹飪變得有趣便捷,關鍵在於讓智能為用戶的健康服務。未來廚房是美的智慧家居落地的重要成果,升級用戶生活方式同時,也可能重塑廚電產業的生態鏈和商業模式。”胡自強說。
美的的未來廚房,一方面在硬件上著力,如推出了一款可以自動進水、自動洗米、精確米水配比、一鍵全自動操作的智能電飯煲;另一方面在軟件上布局,智能廚房助手“小美”可以讓用戶對廚房的智能電器,進行語音控制與信息交互,揭示了美的在人工智能、大數據以及健康雲方面的後發優勢。
除了智能家居,美的“雙智戰略“的另一翼是智能制造。今年年初,美的集團完成了對全球四大機器人企業之一德國庫卡公司的收購,便是它在智能制造領域發力的強列信號。
收購庫卡,美的不僅在於加快自身智能工廠、智能物流的建設,還著眼於在家電產業之外開辟“第二條跑道“,找到業務新的增長點。美的集團副總載顧炎民在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表示,暖通空調的全球市場規模一年1200億美元,而全球機器人與自動化市場規模一年1800億美元,且中國企業占比不高,因此,美的順勢向B2B領域延伸。
美的希望在內部形成”化學反應”,原來旗下的生產伺服電機的威靈電機、專註於自動化物流的安得物流,與新收購的庫卡機器人及以色列科技企業”高創“一起,全面打通包括機器人、自動化生產、自動化物流、工業服務等全產業鏈,形成智能制造解決方案,並向B端(Business)用戶輸出,為用戶降低成本,提高生產效率。
Till Reuter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借助美的在中國市場的資源,庫卡希望在中國機器人市場成為最大的供應商,下一步庫卡與美的將攜手共同開拓人工智能、服務機器人的新領域,最終讓庫卡實現2020年在中國市場取得10億歐元營業收入的遠景目標。
美的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方洪波今年年初曾在內部說,“美的人的市場化、開放性和分享精神是我們能夠在全球範圍內成功實現企業並購的原因,這些成功的並購開啟了我們美的真正全球化經營的新旅程”。借此,美的逐步從全球化家電企業向全球化科技集團轉型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