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互金公司大大集團被調查 投資者資金無法兌付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2/4726193.html

互金公司大大集團被調查 投資者資金無法兌付

21世紀經濟報道 楊子湄 2015-12-16 08:08:00

知情人士稱,大大集團遇到資金兌付方面的困難,逼迫員工購買公司產品來度過危機,引起了集團內部員工的不滿。

“一句真話勝過一切美德。”大大集團作為企業精神的這句話,如今似乎成了巨大的嘲諷。

據科技訊報道,互聯網金融公司大大集團於12月14日被警方調查。知情人士稱,大大集團遇到資金兌付方面的困難,希望通過“員工眾籌”的方式渡過,即逼迫集團全體員工購買公司產品來度過危機,引起了集團內部員工的不滿,甚至已有員工因此辭職或被退離開公司。

12月15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嘗試進入大大集團網頁查詢相關信息,但記者發現集團網頁登陸異常緩慢,其“大大寶”頁面也無法加載。有維權投資者猜測,這是因為投資者與公司內部員工紛紛登陸網頁查看消息和進行兌付,導致系統緩慢,直至中午情況才有好轉。

註冊實繳資金至今為零

記者了解到,大大集團是上海申彤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旗下的子公司,在全國開設23家省公司,4家直轄市公司,229家市公司,374家分公司,717家支公司。這家有7年歷史的企業,相傳內部底層員工月薪就有8000。

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一位投資維權者告訴記者,自從2014年公司法定代表人及公司名稱就換了三頁,七次。註冊資金二億,實繳資金至今是零,他並不信任大大集團。

據大大集團官網,其線上產品大大寶累計投資接近1.9億。而其線下融資規模目前並無詳細數據。但今年9月,有媒體稱大大集團鄭州公司多處違規,旗下私募基金涉嫌非法融資。大大集團鄭州公司自去年開始營業以來一個營業部每月所融資金可達十幾個億,其線下規模與近期被查的e租寶旗鼓相當。

“P2P靠燒錢營銷和盲目擴張的時代已經過去,行業正在經歷一次洗牌,只有平臺風險控制能力強、項目質量高的公司才能不被淘汰。”中投顧問金融行業研究員邊曉瑜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員工辭職或被退

據知情人士爆料,大大集團因為e租寶事件之後,旗下項目CTC的資金兌付方面遇到困難,甚至不能按時發放工資,於是,逼迫內部全體員工購買公司產品來度過危機,從而引來內部員工的強烈不滿。爆料人士提供的資料顯示,大大集團決定暫停招聘工作,並對員工發出通牒,所有員工想留下來的,需存大大寶5萬元年化或10萬半年(含存量),期限為三天,否則到16日勸退,人事經理需把當日購買情況上報。

邊曉瑜認為,要求員工購買產品幫助公司渡過難關是一種不明智的行為。而且,大大集團面臨的不僅僅是兌付方面的困難,甚至有非法融資的嫌疑,期望用這種方式來拯救公司實在是愚不可及。

大大集團曾因高薪招人受到質疑。有報道稱,該公司將員工高薪吸引進去後都要求員工自己認購公司產品。更有網友爆出大大集團員工入職其實就是轉正,員工只需承諾“在公司規定的考核期內出不低於5萬年化的業績”。

“他們招聘陷阱的隱蔽性很強,連我這個傳統金融機構出身,做過人力資源的人,都被騙過去面試去了。”一位曾經被大大集團面試過的職員告訴記者。

不知是否針對這一情況,大大集團於11月25日發布的通知宣稱集團將從12月1日起提高轉正標準。而一位公司內部員工也針對兌付以及工資一事做出了詳細的分析,證明大大集團工資會按時發放,兌付會按時到賬。

但記者深入了解大大集團的投資人以及員工QQ群發現,大部分投資人以及員工都對此次大大集團還未兌付並且拖欠工資表示極大的擔憂。

一位投資者告訴記者,他已經準備好交給討債公司負責,現在不求賺錢,只求拿回本錢。

對於員工必須購買公司產品才可入職的情況,相關律師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這是企業在混淆角色概念,即勞動者和投資人合同關系的角色。若合法勞動者希望維護自己權益,證明被強制購買,需有固定證據即合同,證明自己是合法勞動者,並且證明對方強迫購買。

投資者資金被凍結

“今天看到各種報道大大集團的負面新聞,騰訊新聞也報道了。剛投資了5萬,很想知道靠譜嗎?”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投資者詢問記者。該名投資者近日投資了大大集團的項目,數額達5萬,他於15日中午看到大大集團被警方調查的報道後,十分擔心自己不但賺不到錢,投進去的5萬更是不翼而飛。事發後,他詢問集團多方人員都得不到回複。

大大集團被警察調查消息一被爆出來,立刻引起了各大網民與部分大大集團員工的對罵。部分投資者告訴記者在大大集團的資金賬戶已被凍結,無法在大大寶兌付。有相關金融人士分析,大大集團其實就是典型的空殼公司。

相關業內人士還總結了大大集團的“罪行”,例如,從同行手中高價買入理財資金的單子進行買單賣單;利用旗下的實體產業進行宣傳,其規模達到幾層樓高;僅預審名字就號稱獲得民營銀行牌照;大大集團的工資卡與某銀行合作定制的,而且集團廣告也直接做進了銀行里。

律師提醒投資者,企業公示的信息有可能存在虛假成分,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應要求對方提供真實有效的企業信息,且購買企業產品要有相應的購銷合同,所涉及到的內容必須清楚陳列在合同內。只有在合同內清楚寫明的才會受到法律保護。

邊曉瑜告訴記者,大大集團作為申彤旗下子公司,為樹立品牌形象,不惜在全國範圍內投資86所希望小學,可見母公司對子公司投入巨大,若大大集團倒下,對申彤而言將是巨大打擊。但目前大大集團情況較為複雜,涉嫌違法已被警方調查,在這種情況下,申彤不得不壯士斷臂,現官網已將大大集團除名。

編輯:李燕華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310

全國危化品企業透明度民間調查無法完成的“危險地圖”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4832

(梁淑怡/圖)

只有6個省級安監部門同時主動公開了危化品生產和經營許可證信息。

只有9個省級安監部門既公布了許可的生產危化品種類,也公布了年產量。

只有11個省級安監部門提供了危化品企業的精確地址。

只有12個省級安監部門按季度及時公布危化品企業信息。

天津港“8·12”爆炸事故發生後,劉春蕾打算在“危險地圖”App中添加一項新元素——危險化學品企業信息。這款App由環保NGO上海閔行區青悅環保信息技術服務中心(以下簡稱“上海青悅”)制作,旨在讓公眾看見身邊的危險源,劉春蕾是其負責人。

依照法規,危化品企業信息應由安監部門主動公開。近3個月來,劉春蕾和同事頻頻查閱各省安監局網站,申請信息公開,卻發現實際情況不盡如人意。

2016年1月21日,上海青悅發布《全國危險化學品企業信息公開狀況調研報告》。報告顯示,在調研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只有19%同時主動公開了危化品安全生產許可證信息和經營許可證信息,有9省上述信息都沒有公開。

九省信息未公開

近年來,危化品行業安全事故頻發。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危險品與化工物流分會統計,2015年共發生50起事故,其中最嚴重的天津港爆炸造成165人遇難。除人員傷亡,事故還可能引發危化品泄漏、環境汙染等次生災害。

“哪些工廠有危險化學品?有什麽類型的危化品?它在什麽地方?”這是劉春蕾關心的問題。

通過危化品企業一一匯總信息不太現實。遍查法規後,他發現:安監部門掌握危化品企業信息,且有義務公開。

根據《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負責核發危化品安全生產許可證、安全使用許可證和經營許可證,並負責危化品登記工作。《安全生產許可證條例》和相關實施辦法規定,發證機關應定期向社會公布企業取得許可證的情況,接受社會監督。

報告考察的是省一級安監部門,根據調研報告,只有北京、上海、海南、山西、青海、江蘇6省份(約19%)同時主動公開了危化品安全生產許可證信息和經營許可證信息。貴州、雲南、湖北等14個省份(約45%)只公開了危化品生產許可證信息,其中安徽為依申請公開,其余省份在官網上不同程度地主動公開。西藏、天津2省份(約6%)只公開了危化品經營許可證信息。

而重慶、河北、內蒙古、吉林、甘肅、寧夏、湖南、廣東、黑龍江等9省份(約29%)既沒有公開危化品生產許可證信息,也沒有公開經營許可證信息。上海青悅通過電話、郵件等方式聯系了這些省份,但都無回複相關信息。

南方周末記者聯系了上述9省份安監局,詢問信息未公開的原因。截至發稿,除河北外,8省份安監局給出了答複。

湖南、內蒙古等安監局工作人員稱,經營許可證由地市級安監局核發並公開信息,省局不直接掌握數據。南方周末記者登錄長沙、株洲、嶽陽、包頭、呼倫貝爾、鄂爾多斯等6市安監局網站,只在長沙市網站上查詢到按月公布的經營許可證信息,最近更新到2015年5月。

廣東省安監局法規處負責人表示,廣東在2015年前已把危化品項目審批權下放到各地市,生產和經營許可證信息可在地市安監局網站上查詢。南方周末記者登錄廣州、東莞、中山3市安監局網站,發現雙證均已公開信息。

據重慶、吉林安監局工作人員介紹,因網站改版與後臺操作問題,危化品企業信息暫時無法查詢。

也有省份坦承,危化品信息公開做得不夠。寧夏安監局工作人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自治區信息相對滯後,這塊工作正在安排。”黑龍江安監局安全監管三處工作人員說:“之前是內部掌握相關信息,沒考慮到信息公開問題。”

公開程度無細化規定

做到危化品信息公開的省份,在細節上也有較大差異。

為了評估信息公開的程度,調研報告對是否公布了生產許可範圍、企業地址、法定代表人、許可證書編號及有效期,以及公布即時性、信息可利用性、歷年信息完整度等因素打分。但由於只有8個省公開了危化品經營許可證信息,數據量太少,打分以危化品生產許可證為主要評估對象。

以危化品生產許可範圍為例,這一信息揭示了企業生產或經營物品的危險程度和環境健康風險。其中,湖北、河南、新疆等9省份既公布了許可的企業生產危化品種類,也公布了年產量,如“高氯酸銨1600噸/年、高氯酸鉀400噸/年”。江西、海南只公布了種類,無年產量。江蘇省公布的表格中雖然有“許可範圍”這一欄,但都只填寫了“危險化學品生產”,沒有列出具體的危化品種類。

企業地址可讓公眾知道自己身邊是否存在危化品相關風險,這也是劉春蕾特別關註的一項信息。企業地址又分為註冊地址、經營地址或儲存地址,後者才對周邊公眾的生命安全具有參考意義,但沒有任何一個省份在公開信息中進行區分。11省提供了危化品企業的精確地址,如湖北省的“荊州市沙市區北京東路93號”。而福建省只給出了模糊地址,如“福建福州”。

盡管湖北、河南、浙江沒有同時公布兩證,但這三省總體得分最高。其中,河南省的信息查詢系統做得最完善,可以根據地區、許可證有效期、企業負責人、許可證書編號、企業名稱等進行條件查詢,公眾不僅可以查看全面詳細的危化品企業信息,還可以在數據庫中進行簡單的篩選。

2016年1月15日,國家安監總局政法司工作人員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危化品信息公開的依據主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總局對於公開程度沒有單獨提出細化規定,目前也沒有相關立法計劃。“你認為屬於行政許可法要求公開的事項,就可以要求公開。”

不過,當上海青悅向拉薩市安監局申請公開生產許可證信息時,卻遭到拒絕。拉薩市安監局回複郵件稱:“由於企業名稱涉及企業相關隱私所以不便透露,望請諒解。”

長期關註政府信息公開的公益人士楊占青認為,該回複極不嚴肅,更缺乏法律依據:“企業有商業秘密,但無隱私之說。企業名稱是公司對外開展經營活動需要公示的內容,並非商業秘密。即使安監部門認為企業名稱可能涉及商業秘密,依照程序,必須書面征求企業意見,企業不同意公開,才可以在回複中拒絕公開。”

不能把責任全推給政府

天津港爆炸事故後,天津環保NGO綠領啟動了一個項目——看見危險化學品。和劉春蕾想法相似,綠領負責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天津市安監局申請公開危化品企業許可證信息。

“之前一直和環保局打交道,這是第一次接觸安監局。他們態度不錯。但有的信息,安監局也掌握得不全面,比如企業危化品使用量,他們說需要去翻資料才能知道。”綠領負責人說。

“政府畢竟不是企業,如果把信息公開責任完全推給政府,很可能政府公開的信息和實際情況有偏差。在日本,信息公開更多是企業行為,危化品企業為了和周圍居民良好互動會主動通報信息。”賽迪智庫工業安全生產研究所所長高宏認為,信息公開應該是政府提要求,企業來承擔公開信息的可靠性。

“泛泛的要求,法律法規都有,但具體如何執行就不那麽明確。什麽樣的企業要公開到什麽程度,政府需要通過行業法規提出實施細則,包括修改危化品安全管理條例。”

高宏在2015年第10期《中國工業評論》上刊文介紹國外危化品安全治理的經驗,其中特別強調危化品信息透明的作用:一方面能讓公眾充分了解危化品種類、儲量、特性等信息,對企業進行監督;另一方面,一旦發生事故,救援人員能夠第一時間了解事故現場情況,進行有效救援。

高宏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目前,中國約30%的危化品生產企業與周邊居民居住和生活區域的安全距離不足。這是由危化品項目審批不嚴格等歷史原因造成的,但相關信息也未得到充分披露:“有的地方是先有化工廠,後有居民區。如果信息公開,那麽開發商明明白白地避免在附近建居民區,有利於城市規劃。”

上海青悅在調研報告中建議,危化品信息公開應該盡可能全面具體:“在不侵犯企業商業利益的前提下,應該公開盡可能詳盡的信息,如此次調研的危化品企業信息,企業地址和危化品種類是公眾利用公開信息評估環境風險的重要依據,屬於按照信息公開條例應該公開的內容。”

此外,報告還建議安監部門及時、定期發布危化品企業信息,並進行季度或年終匯總,以確保公眾能得到歷年完整信息;通過數據庫形式公開信息,有利於公眾在線查詢、篩選數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302

洪灝:房地產大周期即將見頂 降低首付也無法逆轉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2/4747582.html

洪灝:房地產大周期即將見頂 降低首付也無法逆轉

一財網 洪灝 2016-02-03 15:53:00

我們面臨的是房地產投資增長的極限,降低首付也將無濟於事。由於房地產是一個更大的風險,中國將繼續貨幣寬松以延續房地產泡沫,同時實現某種形式的資本管制以緩解人民幣貶值的壓力。

摘要:中國51億平方米的在建住宅物業可以輕松地使中國的住房擁有率飽和至100%。我們面臨的是房地產投資增長的極限。降低首付也將無濟於事。由於房地產是一個更大的風險,中國將繼續貨幣寬松以延續房地產泡沫,同時實現某種形式的資本管制以緩解由於貨幣寬松導致的人民幣貶值的壓力。然而,穩定人民幣匯率仍然會消耗中國的外匯儲備。這些緊繃著的表面平衡最終將從壓力最小之處破裂。這是中國和全世界都必須警惕的風險。而上證未完的下行趨勢早已山雨欲來風滿樓。


房地產大周期即將見頂;降低首付也無法刺激房地產投資:對無限購的城市降低首付並不能逆轉中國的房地產周期進入長期下行的趨勢。一線城市房價漲幅很快就會放緩,而其它二、三、四線城市的漲幅將會反轉。經過住房通脹和CPI調整後的實際利率已在2015年年初達到了頂峰,並隨後開始快速下行。接踵而來的是歷史的輪回 – 偉大的中國泡沫在2015年6月破裂(請參見我們的報告“偉大的中國泡沫:800多年歷史的教訓”)。以史為鑒,房地產長周期也最終將在股市泡沫破滅後半年左右見頂,(焦點圖表1和2)。盡管自2014年9月30日以來首付一直在下調,並激活了一線和部分二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但是房地產投資的增長並沒有回暖。土地銷售和新開工面積的增長持續回落。為什麽房地產政策會在此刻失效?

讓我們做一個簡單的計算。我們的數據顯示,中國在建的住宅面積為51億平方米。根據人口普查平均每戶2.97人估算,中國的14億人口相當於約4億6千萬戶家庭。假設中國的住房擁有率從90%上升至100%,這些新增的房地產買家將很容易地吸收所有的在建住宅面積。而且平均每戶的面積達到110平方米左右。這個簡單的計算里,我們對住房擁有率和人均居住面積的假設相對於全球的標準來說都是非常慷慨的。我們同時還忽略了由於樓價高企而產生的租房和合居的需求。也就是說,即使在我們樂觀的估計下,中國房地產供給在全國水平來看已經飽和了。這就是房地產投資增長的極限。供給飽和過剩,加上高昂的價格的現象證明了中國房地產很難說不是泡沫。

焦點圖表1:實際利率已經快速下行,領先股市約6個月,領先房地產約12個月。

焦點圖表2:偉大的中國泡沫已在半年前破滅;下一個是樓市泡沫。

政策選擇的兩難;房地產泡沫是一個比人民幣貶值更大的風險;上證下行趨勢尚未完成:當下,我們更關心的是在人民幣貶值,資本外流和貨幣寬松的環境下中國面臨的政策選擇,以及這些政策對資產價格的影響。在我於2014年3月17日發表的題為“人民幣貶值將刺破房地產泡沫”的報告里,我討論了中國央行把人民幣每日交易區間從1%到2%的顯著意義。

“央行突然宣布擴大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浮動幅度,每日波幅上限從1%擴大至2%。這是一個歷史性時刻。市場對公告的解讀仍然大都集中在如何從擴大匯率波動演繹出日後的貨幣政策發展。然而,在從央行對媒體問答稿件的字里行間,我們認為央行這次的舉措背後對大類資產定價有更深層意義”。我寫道。“人民幣的估值似乎已達到了一個長期均衡點。值得註意的是,此說法與中國生產力增長速度已然見頂的時間吻合。假如我們的解讀是正確的,那麽自2005年7月匯率改革以來所展開的人民幣升值趨勢終於將告一段落。。。人民幣的匯率定價從此以後將大致由市場主導。”

“假如人民幣升值的預期發生逆轉,那麽對於投資者長期來說還有更多需要擔心的”。我續道。“一般來說,一個國家可通過廉價的匯率推動出口,以增強外匯儲備。然後,國家可以開始讓貨幣升值,以便進行大規模的資產價值重估。一旦匯率升值至接近平衡點,資產價值重估將會停止。這些匯率調整的步驟反映出財富如何通過廉價的貨幣制度首先從國外生產商轉移至國內生產商,然後通過資產重估轉移至上層階級,最終轉移至大部分人——資產泡沫的最終接捧者”。

“這個過程聽起來耳熟能詳。2005年7月,當中國開始進行人民幣升值,中國的外匯儲備只有8000億美元,但現在這個數字已增長四倍至3.8萬億美元。與此同時,中國的房地產價格已急升至泡沫水平。若以史為鑒,人民幣貶值將會是中國資產價格上漲的強大阻力,這些資產主要是房地產,而股票也將難以幸免。”

自我2014年3月發表報告之後,二線城市房地產價格一直無法上漲,而在三級城市已經開始下降。如果房地產泡沫最終爆裂,那麽它將會引起債務通縮潮。鑒於這種顯著風險,政策必然的選擇是繼續寬松貨幣政策以延長甚至試圖逃避泡沫最終的宿命。與此同時,人民幣匯率將承壓。

因此,我認為政策的選擇將是施行某種形式的資本管制,同時穩定人民幣匯率並繼續貨幣寬松。目前,有報道稱使用銀聯買境外保險每筆交易不能超過5000美元。但是,由於供給飽和過剩,房地產投資增速很難恢複,經濟增速將繼續放緩,而人民幣貶值的壓力將持續。中國的外匯儲備將在匯率維穩的過程中繼續消耗。盡管政策幹預,房地產泡沫最終將無法逃脫如其他泡沫破滅的宿命。以史為鑒,相關的表征有可能在2017年更加顯而易見的。這是中國和全世界都必須警惕的風險。而上證未完的下行趨勢似乎早已山雨欲來風滿樓(焦點圖表3)。

焦點圖表3:上證下行趨勢尚未結束(這里顯示的是房地產行業指數和上證綜合指數).

(本文作者系交銀國際首席策略師 洪灝)

編輯:羅懿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998

華為、小米、聯想,在短期內仍無法與蘋果抗衡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212/154223.shtml

導讀 : “三英戰呂布”會有輸贏,可是“關公戰秦瓊”怎麽會有結果?華為、小米和聯想把蘋果拉下馬?短期內這是個不可能的任務!

猴年伊始,外媒給手機企業來了一大罐子“毒奶”。

日前,美國《金融時報》網站發表文章稱,面對華為、小米、聯想、阿里巴巴和騰訊等中國科技公司的嚴峻挑戰,將來蘋果、谷歌、Facebook和亞馬遜等美國科技公司的主導地位將被極大削弱,甚至被趕超。

文章說:“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蘋果公司擁有1/7的市場份額,僅位居三星之後。其中,2/3的營收來自美國以外的其他市場。但就是在這些海外市場,蘋果iPhone面臨著競爭對手的嚴峻挑戰。事實上,在三星和蘋果之後,接下來的三大智能手機廠商均來自中國,分別是華為、小米和聯想。在過去三年的時間內,三星的全球市場份額從1/3降至1/5,而贏家正是這些中國手機廠商。”

這篇文章的主旨,被一些國內媒體如此解讀:華為、小米和聯想把三星打的落花流水,下一步,就是要把蘋果拉下馬!

削弱與趕超,有一個前提,那就是他們有可以競爭的“交集”。如果沒有交集,談何競爭與趕超?就比如說,我能說庫里超越了泰森嗎?我能說白百合超越了成龍嗎?不能,因為他們沒什麽交集。

公平的講,與蘋果和谷歌等科技型公司相比,騰訊、阿里巴巴似乎在科技創新方面走的並不遠。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百度在2015年尚有無人駕駛汽車的“驚艷”,騰訊和阿里巴巴有什麽呢?我們能說阿里巴巴的天貓比谷歌的無人駕駛技術強嗎?我們能說騰訊的微信比蘋果的VR領先嗎?所以我很難將騰訊和阿里巴巴與蘋果、谷歌這些企業相提並論。或者說,他們之間並不存在交集。

同理,華為、小米和聯想把蘋果拉下馬?這可能嗎?我並不悲觀的認為,最近幾年幾乎不可能!因為,雖然都是手機廠商,但他們之間的交集也並不多,而缺乏交集的競爭是不會有結果的。即便是國產諸強出貨量上暫時超越了蘋果,那也說明不了太大的問題。

他們之間,不是“三英戰呂布”,而是“關公戰秦瓊”!

首先,他們之間缺乏技術上可以競爭的交集。

說實話,我是比較推崇和支持國產手機的,但是支持歸支持,我們必須要看到差距。最大的差距,就是技術。

中國手機企業諸強中,最具有技術實力積澱的當屬華為(中興已經不屬於第一集團軍的行列,這里暫且不提)。但是,華為更多的技術積澱應該是在通信設備領域。而在手機制造領域,它算是一個後輩。盡管近年來華為在自主芯片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但那是自己與自己對比,要是與蘋果等有著完備產品鏈條德企業相比,依然有著較大的差距。華為的未來可期,但它的未來終究不是近幾年的事情。而中國手機企業諸強(我指的是諸強,小企業不算)中,最不具有技術實力積澱的當屬小米。小米應該算是一個成功的組裝者,一如聯想PC。它邁出國門都很難,更遑論去全面對抗蘋果。至於聯想,它的技術積澱是建立在摩托羅拉這個沒落貴族的基礎上的。自從收購摩托羅拉,我們似乎並沒有看到它在技術上的突破,而只是艱難的整合。

而蘋果儼然在技術上是個先行者,如果我們只看到了它的手機,那是我們的短視。

且不說蘋果在無人駕駛方面的耕耘,單看它在VR方面的探索。最近的報道顯示,Gene Munster的分析師Piper Jaffray預測,在未來的2年里,蘋果將通過iOS設備提供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的混合體驗。

而我們的手機三強,目前又在幹什麽呢?

一個沒有技術交集的競爭,有何拉下馬之說?

其次,華為、小米、聯想與蘋果沒有價格的交集,沒有目標人群的交集,談何拉下馬?

兩位不同重量級別的拳手,有誰打敗誰的可能嗎?基本不太可能。

從價格區間上看,國內售價為例,近年來,蘋果的新品價格區間大概都是5000元至6000元,上限是7000元靠上一點。比如當初,16GB/64GB/128GB的iPhone 6/6 Plus售價分別為5288/6088/6888元和6088/6888/7788元。這個價格區間,華為、小米、聯想,誰能做到?且不說價格越來越低的小米,以及即將重新重視國內市場且有可能會越來越小米化的聯想,只看國外售價比較高大上的華為,它在國內能做到這一點嗎?

而從目標人群上看,小米瞄準的對象不是蘋果的消費群體,聯想和華為亦是如此。國產手機品牌,雖然大多口口聲聲要針對蘋果,但不管是別的品牌還是華為、小米和聯想,他們實際上都回避了在價格上與蘋果的交集。

沒有價格交集,只看出貨量,這事沒法比較誰更厲害的。一億部紅米手機和5000萬部蘋果手機,有何對比的可能?

第三,他們並非同一生態系統空間的競爭者。

華為、小米和聯想,包括國內其他手機廠商,基本上是安卓生態系統的小弟;而蘋果,則是自己的生態系統。

多年以來,Android 和iOS的競爭,其實是使用習慣、開發理念和經濟利益的全面競爭與沖突。目前,我們尚不能評判二者孰優孰劣,盡管安卓的使用感覺越來越好。但是,除了跟風者,用戶骨子里是誰的擁躉,短時間內很難改變。

我從來不認為華為、小米、聯想是蘋果真正意義上的競爭者,蘋果真正意義上的競爭者、對手,是安卓系統。

假設說華為、小米、聯想與蘋果在手機產品方面能展開全面競爭的話,那從本質上講也不是華為、小米、聯想與蘋果的競爭,而是安卓系統與蘋果系統之間的競爭,是兩種生態系統的競爭。假設說蘋果手機有一天衰落了,那也不是某個手機品牌的功勞,而應該是整個安卓系統的功勞。

如果有一天,安卓系統真的大幅度超越了蘋果系統,蘋果系統自然會被用戶逐漸拋棄。而指望華為、小米和聯想戰勝蘋果,我感覺那不是一個正確的概念。

“三英戰呂布”會有輸贏,可是“關公戰秦瓊”怎麽會有結果?華為、小米和聯想把蘋果拉下馬?短期內這是個不可能的任務!除非在三個前提下實現量的超越:國產手機有了獨立的生態系統,國產手機有了與蘋果可以抗衡的技術,國產手機與蘋果有共同的價格和目標人群。這樣的前提下,如果國產諸強能在出貨量上把蘋果超越,那才是真的把蘋果拉下了馬。

標簽 抗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419

【李叫獸】流量迷戀癥:為什麽有些流量無法帶來銷量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401/155014.shtml

導讀 : 優秀的將軍,不會單純迷戀“動用龐大的兵力”;而優秀的營銷人員,也不應該有“流量迷戀癥”。

一坨大便,在你面前展示多少次,你會選擇去吃?

答案很簡單:展示多少次你都不會去吃。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對於某些事情,單純地增加展示曝光,並不會有效果。

但很多人並不這麽認為。

在很多人眼里,營銷就是不斷地獲得流量、吸引曝光,好像不論什麽產品,只要有足夠的曝光展示,用戶就會買單——我稱之為流量迷戀癥。

前段時間遇到一個養老社區的項目,大體的服務是老年人把房子轉讓給他們,然後他們讓老年人住進社區度過余生。這個項目在線下線上等各種媒體上購買大量流量投放廣告,結果收效甚微,幾乎沒有任何轉化。

為什麽呢?

其實你只要拿1分鐘時間,把自己假設成一個中國的普通老年人,就會發現這個廣告方案不靠譜:

“你今年65歲,退休職工,攢了一輩子錢買了一套房子。然後偶爾路過公交站牌,看到一個‘XX之家,把你的未來交給我’這樣的廣告,就會回家把寶貝房子轉讓給他們,然後安心住進社區?”

當然不可能。實際上,即使這個廣告投放量再增加10倍,最終轉化的用戶量也肯定屈指可數——用戶的“信任”、“動機”等問題都沒有解決,即使呈現再多次廣告,又有什麽用呢?

就像,一坨沒有解決“口味”和“外形”問題的大便,不論呈現和曝光多少次,也不可能會有人去吃。

實際上,現在的營銷行業,一直非常流行這種簡單粗暴的辦法:我不用管用戶的接受度,不用管用戶的行為門檻,不用管產品黏住用戶的能力,只要管獲取最大的流量就行了。

在這種情況下,營銷經理不再是營銷經理,變成了“流量管理部部長”;用戶也不再是“擁有不同動機、喜好、性格鮮明的個體”,而是“流量”。

所以,為了做營銷,我就只需要把產品包裝好,把賣點講出來,然後大規模推向給用戶就行了。畢竟只要有足夠的人看到,即使靠運氣也能轉化一些用戶吧。

當然不是。實際上,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投入幾十萬預算買流量和曝光,結果轉化了個位數的下載用戶;公眾號發了無數紅包,吸引一大波新粉絲,結果閱讀量還是維持原樣。

為什麽大量的流量總是沒有用?

為了了解這一點,我們必須先知道“為什麽有些時候,單純曝光就管用”,以此來找出眾多營銷人員患上“流量迷戀癥”的原因。

我們知道,任何事物的存在,一定是有理由的。實際上,之所以有時候單純的流量(展示和曝光)能成功,是因為心理學上有個非常重要的概念:純粹接觸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

純粹接觸效應是指,某種外部刺激(比如產品信息),僅僅呈現的次數頻繁,用戶就會變得對它越來越喜歡。

之前有心理學家做過實驗,給一群人重複呈現一組相片,結果發現,隨著呈現次數的增加,他們對相片上所有人的喜好都增加了(不論是長得美的還是長得醜的)。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我們天然會更加喜歡熟悉的事物,當一個東西變得越來越熟悉,我們往往會越來越喜歡。

這就是為什麽很多人總覺得自拍照不好看,因為自拍照跟照鏡子經常是相反的,相當於在你眼中自己變得更加陌生,從而降低了喜好。(而你的朋友卻覺得你的自拍沒那麽難看,因為他們認識的並不是你鏡像中的形象,而是直接觀察的形象)。

社會心理學家Robert Zajonc曾經做過實驗,把自拍照經過鏡像處理,結果發現所有人都覺得自己的自拍照變美了(所以現在好多手機自拍功能都變成鏡像的,不信你試試)。

越熟悉,越喜歡,所以大量的曝光曾經直接帶動了很多產品的銷售。

可是為什麽有些時候,單純的大量產品信息曝光不管用呢?什麽時候,“純粹接觸效應”會失效呢?

我們知道,任何的廣告,本質上都是為了影響決策(比如本來我想買汰漬洗衣粉,而看了廣告後買了雕牌洗衣粉)。

而單純的產品信息、賣點曝光,能夠直接影響的決策,實際上僅限於低認知參與的決策。

比如你本來沒有打算買某個巧克力,但走在電梯口看到了分眾框架廣告,覺得很誘人可口,就想下單買。這個決策對你來說不重要(買錯了巧克力反正沒什麽損失)而且決策複雜性低,所以投入的腦力非常少,算是低認知參與的決策。

對於這類既不複雜、又不重要的決策,簡單的信息曝光,大規模投放,實際上一定能帶來銷量(把一種巧克力掛滿櫥窗,即使沒有任何文案,買巧克力的人也一定會增加)。

甚至僅僅把名字喊出來,都會直接增加銷量。

11

(圖:某班級運動會口號,因為認知參與度低,僅僅喊名字都管用,這就是所謂的洗腦效果)

而對於另一種決策——高認知參與決策(比如把房子賣給保險公司,自己住進養老社區),單純的大量曝光就沒有太大直接作用了。

當一個產品滿足以下這些條件,往往就屬於高認知參與決策,單純的曝光很難產生實際作用:

決策重要性高(比如買房很重要,買巧克力不重要)

決策複雜程度高,需要搜集信息(比如決定留學去哪個學校很複雜,決定買哪家煤氣很容易)

違反過去的習慣(比如老年社區和用戶過去習慣不一致,需要慎重考慮)

對於這些“高認知參與度”的產品,如果不解決這些問題,無論曝光多少次,都難以被購買:

理解問題

動機問題

信任問題

行為門檻問題

群體規範問題

比如上面的養老社區項目,如果老年人能夠充分理解養老社區的狀況,能夠事先產生動機(比如家人鼓勵),如果充分信任這個品牌(比如有背書),如果初期行為門檻很低(有反悔期),如果普遍老人群體覺得這個選擇好,那麽這時候,曝光才會產生價值。

而只要上面的任意一個問題沒有解決,不論多大規模的曝光可能都沒有用。

如果你是一個擁有6大功能的全新智能硬件,只要用戶難以迅速理解你是什麽,那麽打多少廣告都沒用。

如果你是一個理財產品,只要用戶缺乏基礎信任,那麽帶來1個億的點擊量,都沒用。

實際上,這就是李叫獸經常說的“關鍵限制因素原理”:

12

比如,種小麥如果土地沒有水,那麽施加再多的氮磷鉀、金坷垃,給予再多的光照,也沒有用。

一些非洲國家本身的社會矛盾沒有解決,聯合國每年空運再多的糧食,提供再多無息貸款、技術支持,本質上也不會改良這個國家。

同樣,對於一個“高認知參與度”的決策,只要這些條件,任何一個條件沒有滿足,那麽增加再多的曝光,都是沒有用的:

(是的,市場就是這麽現實。)

14

當用戶無法對產品本身建立充分理解的時候,往往再多的曝光也缺乏效果。

比如這個廣告中,用戶看了之後無法迅速在腦海中建立理解,最終可能不論呈現多少次都沒有用:

13

(很多人不知道什麽叫做濕拖機器人)

這個時候,最經常的做法,往往是:利用用戶已經理解的事物,來解釋未知事物。

比如當年第一代iPhone,喬布斯沒有直接說未知概念“智能手機”,而是先說“一個大屏iPod+一個手機+一個上網瀏覽器”。

關於建立用戶理解的具體方法,可以參考我知乎回答,這里不詳述: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751773/answer/45548874

(複制鏈接或者點擊“閱讀原文”)

15

對於高認知參與的產品購買決策(比如從來沒用過的智能水杯),如果不解決動機問題,讓用戶先產生需求,那麽再多的曝光也沒有效果。

解決用戶動機的關鍵,就是讓用戶在關註產品之前,先關註自己——意識到過去的行為存在某種不合理,從而渴望通過購買產品來解決。

比如之前李叫獸在【解凍】系列中舉過的例子:一款200元的洗發水,單純靠鼓吹產品優質,很難賣出去(因為不符合過去習慣),但是先讓用戶關註自己過去的某種不合理,就容易多了:

“你用著上千塊的香水,但是卻用39元超市開架洗發水”。

16

關於解決動機問題的理論,詳細可以看之前發的【解凍理論】文章:

《【李叫獸】解凍文案:不要讓用戶關註你的產品,先讓他們關註自己》

17

對於高認知參與度的產品,因為該決策對用戶來說往往很重要(比如賣房子),所以就需要事先解決信任問題。

如果信任問題沒有解決,那麽再大的曝光也不會帶來效果。

比如之前遇到一個P2P理財產品的項目,在廣告中花費大量篇幅在講超高收益率,打出去後結果轉化率很低。

這是因為基礎的信任問題沒有解決(即使解決了動機問題)。

而優秀的營銷方案,則經常能準確識別當下階段的限制因素(比如信任問題),並且通過廣告等方式來解決。

比如有個手機貸款APP飛貸,主打“隨借隨還的手機APP貸款”,應該在廣告中主要解決什麽問題呢?

18

首先“理解問題”非常容易解決,因為貸款產品非常簡單,沒有人會不懂“什麽是貸款”。

然後“動機問題”也容易解決——傳統銀行貸款手續複雜,用戶痛點非常明顯,已經不需要大力激發。

那麽最難解決的就是信任問題——作為一個創業型企業,貸款的信任問題就變成了相對銀行的劣勢,可能會變成用戶決策的關鍵阻攔因素。

所以當時飛貸的廣告訴求中,主打“信任”問題,整個突出“唯一入選美國沃頓商學院的金融案例”,通過背書作用來減少不信任對用戶決策的阻攔。

19

“高認知參與”的產品,之所以經常讓用戶思考再三,以至於“單純大量曝光”難以起到作用,重要的原因是它們往往有非常大的行為門檻——用戶需要做的決策太重要。

比如最初的養老社區案例,直接鼓勵視房如命的老人“抵押房產,把下半生交給我們”,顯然行為門檻太大,而人無法簡單通過看一個廣告就做出這麽大的一個行為。

所以,既然廣告的鼓動力有限,無法讓用戶做這麽大一個決策,就需要降低行為門檻——讓廣告促使用戶做一個小行為。

比如如果養老社區的廣告,不是鼓勵老人“抵押房產”,而是向老人描述一種極端美好的老年生活(住別墅、每天被人照顧、免費曲藝表演等),然後引導老人參加某個講座或者關註公眾號,就容易多了。

畢竟“看到誘人的廣告,然後去參加講座”這個行為就更加容易做出。

之前李叫獸遇到一個做智能兒童水杯的,準備在幼兒園做兒童活動並且貼廣告,一開始廣告的思路是讓別人購買水杯,換一種全新的喝水方式。

我明顯感覺到對於只看幾秒鐘的海報廣告來說,這個難度太大了。廣告人需要用幾秒的時間,讓用戶理解什麽是智能水杯、刺激他們產生動機、建立信任等,然後促使他們改變過去的習慣,一下子買一個幾百塊的杯子,這顯然不太現實,最終轉化率也會非常低。

所以我建議他把廣告換成對幼兒園活動的廣告,通過海報廣告促使兒童和家長參加他的活動,然後通過活動來轉化用戶購買——對於一個幾小時的活動來說,達到這些複雜的目標就容易多了。

總之,有些購買決策對用來說是非常大的行為(比如抵押房產),用戶幾乎不可能單純掃一眼海報就能做出這麽大的行為。

巨大的行為門檻,將會導致不論增加多少曝光,廣告的轉化率都會非常低。

所以,你可以想辦法降低用戶的行為門檻,比如:

刺激用戶試看、試用而不是購買(所有的房地產廣告,都是刺激用戶去看房,而不是直接刺激他們去買房);

刺激用戶去你的另一個營銷活動(比如上面講的講座);

刺激用戶先嘗試你的免費產品(比如打廣告讓用戶關註公眾號);

降低用戶的後悔成本(設置購買後的反悔期等)

這些方法都可以降低行為門檻,放大廣告的效果。

20

用戶購買決策的時候,經常與自己所在群體的普遍規範進行比較,如果現在做的行為不符合群體的普遍規範,就容易阻攔購買,最終導致再大推廣曝光也沒有用。

比如之前美國剛推出紙尿布的時候,明明是個非常棒的產品——減輕了媽媽換尿布的麻煩,但是整個推廣的轉化率非常低。

為什麽呢?

因為用紙尿布,給這些母親造成了負面的群體形象——用紙尿布,說明我是一個懶媽媽,為了自己的便利,竟然給孩子用紙的尿布。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們重新修改了宣傳點——重點突出紙尿布的幹爽功能,可以讓嬰兒更舒服。

這個轉變解決了“媽媽在群體規範下的壓力”,結果促進了大量購買。

結語

新品牌的手機明明是一個“高認知參與度”的產品,用戶需要各種比較才能購買。

那麽為什麽小米手機剛推出的時候,打電梯框架海報廣告,仍然很成功?大量的流量產生了效果?

因為當時小米手機已經通過各種發布會、新聞稿、營銷活動等解決了關鍵的理解問題、動機問題、信任問題等,米粉們已經覺得“小米手機不錯,我相信雷布斯,的確我需要換一個更好用的安卓機了”。

這個時候,再打投放大規模產品展示廣告,相當於不斷對用戶進行提示,最終就會促成購買。

當用戶站在電梯前看到“小米手機”,並且下單購買,實際上真正促進他購買的,並不是面前小米手機這幾個字,而是經過這個簡單廣告的提示,這個用戶想起了過去雷布斯的演講、想起了小米的性價比、想起了自己原來要換手機了——是這些被喚起的記憶,而不是眼前的產品圖,真正促進了它的購買。

而社區養老的案例中,一個老人站在廣告前,沒有聽過關於它的任何故事,不理解,不信任,腦中無法喚起任何記憶,自然不可能購買服務。

所以,流量並不是萬能的,如果你的產品是需要複雜決策的產品,那麽必須先解決理解、信任、動機等問題,流量才能產生效果。

很多人不相信這一點,他們盲目崇拜流量的作用,認為大量的曝光、傳播、甚至十萬+的文章,就會帶來銷量和轉化。

這種“只要我有足夠付出,就會有收獲”的心態,簡直跟喊起沖鋒號角,讓士兵盲區去送死的將軍沒有什麽區別。

實際上,如果戰場上的策略有問題,那麽堆砌再多的士兵往往無法扭轉戰局。

同樣,對高認知參與的產品來說,“純粹接觸效應”不再起作用(特別是這個信息越來越多的時代),如果無法解決上面的認知問題,再多的曝光和推廣,都沒有用。

優秀的將軍,不會單純迷戀“動用龐大的兵力”;而優秀的營銷人員,也不應該有“流量迷戀癥”。

部分研究引用來源:

·Amster, H., & Glasman, L. D. (1996). Verbal repetition and connotative chang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71,389 - 395.

·Ajzen I, Fishbein M. The influence of attitudes on behavior. In:Albarracín D, Johnson B T, Zanna M P, (Eds.), The handbook

of attitudes. Mahwah, NJ: Erlbaum, 2005. 173~221

·Ogden J. Some Problems with Social Condition Models: A Pragmatic & Conceptual Analysis [ J] . Health

Psychology, 2003, 22( 1) : 424 - 428

·Ajzen I.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Self - Efficacy, Locus of Control, and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 J] .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6, 32 ( 4) : 665 - 68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204

App Store又抽風,眾多關鍵詞無法被搜索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505/155616.shtml

App Store又抽風,眾多關鍵詞無法被搜索
i黑馬 i黑馬

App Store又抽風,眾多關鍵詞無法被搜索

蘋果商店又抽了!

i黑馬訊 5月5日消息,今日下午4時左右,App Store的搜索出現大面積癱瘓現象,眾多軟件關鍵詞搜索結果出現異常。

根據ASO100提供的消息顯示,搜索指數超過6000的關鍵詞中,有95%的關鍵詞搜索結果數減少了幾十到幾百不等,超過60%的關鍵詞搜索結果首位App與昨天相比發生了變化。不止中國區,App Store在其他地區也出現了相同狀況,比如美國區,關鍵詞的搜索結果也出現類似異常。

6401

中國區

6402

美國區

i黑馬在第一時間也進行了關鍵詞搜索,如淘寶,而排名第一的則是“美團團購”,搜索“微信”排名第一的為“成語天天瘋狂”,搜索“QQ”排名第一的為“QQ音樂”、搜索“今日頭條”排名第一的為“環球今日要聞”,搜索“騰訊新聞”則為“MarryU”。

6.pic

5.pic

4.pic

7.pic

這些關鍵詞下原本對應的App則消失的無影無蹤。

而i黑馬在蘋果支持服務頁面中查詢到目前蘋果系列服務運轉正常,應該不是服務器所出現異常導致的問題。

屏幕快照 2016-05-05 下午5.39.08

這有可是因為蘋果在對其搜索算法進行調整,但意外出現了Bug,誤傷了部分關鍵詞搜索結果。

同時,也有消息稱蘋果Apple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庫總部服務器於北京時間2016年05月05日上午10時被病毒攻擊,但蘋果官方目前並未給出回應。

如果開發者發現搜索自家軟件關鍵詞但沒有找到自家App,請不用擔心是被蘋果下架,這應當是蘋果的搜索算法出現了一些Bug問題。

蘋果商店 異常 關鍵詞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948

手足口病多地暴發 新政未落地疫苗無法接種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5612.html

每年上半年如期而至的手足口病疫情,今年本可用新投產的疫苗來遏制,但由於政策未落地的原因,這一效應目前不及預期。

今年春末夏初,手足口病疫情如往年一樣開始肆虐於5歲以下的中國兒童。根據國家衛計委公布的全國法定傳染病疫情概況,今年3月手足口發病72464人,死亡6人;到了4月,當月發病人數變成了226430人,死亡16人,兩個月間,因手足口疾病致死的兒童達22人。

目前手足口病疫苗已經研發成功並生產。但據相關專家透露,由於山東疫苗事件後迅速修訂的疫苗新政細則沒有落地,這些疫苗遲遲未能讓兒童接種。

業內專家紛紛呼籲細則盡快落地,讓疫苗不要再滯留冷庫。

疫情來勢洶洶

中國疾控中心衛生應急中心孟玲的《2016年4月全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及需要關註的傳染病風險評估》一文披露的1~3月疫情是:全國共報告手足口病例183454例,其中重癥683例,死亡11例。重癥病例數和死亡數分別下降了21%和27%,但報告病例數卻同比上升23%。

結合衛計委和孟玲的文章,截至4月底,今年中國手足口病已發病409904人。

文章稱,報告病例數較多的為廣西、安徽、廣東、湖南和浙江,占病例總數的52%,病例數增加較多的省份為廣西、浙江、湖北、湖南和廣東等5個南方省份,占病例增加總數的84%,重癥病例數增加較多的省為安徽,占重癥病例增加總數的60%。

相關數據亦顯示,廣東和廣西的手足口病今年來一直居全國高位,據廣東省衛計委5月17日發布的手足口病預警信息,截至5月16日,全省今年共報告手足口病88366例,死亡3例;較2015年同期病例數(51327例)上升72%,死亡數持平。

“孩子幼兒園有幾個小朋友已經得了手足口病,所以孩子現在在家,有點怕。”廣州的一位媽媽稱。

廣西衛計委發布的信息亦顯示,2016年4月,廣西共報告手足口病病例53712例,死亡5人。廣西疾控中心專家表示,2008~2015年,廣西手足口病發病數和重癥死亡數除2011年、2013年、2015年略有回降外,總體呈逐年上升趨勢。

上述專家稱,從數字上看,截至今年4月10日,全區累計報告病例數較去年同期和前3年同期平均水平分別增加123.46%和44.44%;重癥較去年同期和前3年同期平均水平分別增加11.30%和減少5.88%;死亡2例,與去年同期和前3年同期相比分別增加1例和減少4例。

“南寧是手足口重災區,不過好在廣西疾控中心已經在年初采購了手足口病疫苗8萬支,夠4萬人用的分量。但是之後就不能再進入渠道了。”廣西一位疫苗經銷商稱。

手足口病一般在南方的3月份開始擡頭,5~7月為流行高發期,此後逐漸北移。引發這種疾病的是一組腸道病毒,以腸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薩奇病毒為主,其中EV71病毒致死率最高,為此中國選擇了EV71病毒為對象研發了疫苗。

2016年9633例實驗室診斷病例中,EV71占41%,柯薩奇病毒A組16型(CoxA16)占25%,其他腸道病毒占34%。與2015年相比,EV71和CoxA16構成分別上升了7%和5%,其他腸道病毒構成下降12%。

疫苗新政細則亟待落地

手足口病疫情如此兇猛,給人的第一感覺是缺乏相關疫苗。事實上,中國研發的全球首個EV71滅活疫苗(人二倍體細胞)已於2015年12月3日獲得國家食藥監總局批準。截至目前,昆明生物所已報批簽檢定115萬劑,30多萬劑近期有望獲得批簽發報告,今年預期可生產800萬劑。而到今年5月底6月初,北京科興生物將批簽發出100萬左右的手足口病疫苗。

為何這些疫苗未能提前讓手足口病兒童接種?相關人士認為,主要原因是前期的疫苗新政細則尚未落地。

“全國二類疫苗都不能采購,國家新政出來後,沒有細則出臺,誰也不敢動,不僅僅手足口病疫苗,所有二類疫苗全部停止經營活動,手足口病疫苗的上市恰好遇到新政出臺,所以現在已經批簽發的疫苗也存在庫里。”上述經銷商稱。

今年3月,廣受關註的山東疫苗案爆發之後,相關部門隨即修訂了《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的征求意見。4月13日,這個修訂後的條例由國務院常務會議發布。在這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聽取山東濟南非法經營疫苗系列案件調查處理情況匯報後,決定先行對一批責任人實施問責,同時通過了《國務院關於修改〈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的決定》(下稱《條例》),強化制度監管。

該決定首先將自願接種的第二類疫苗比照國家免疫規劃用的第一類疫苗,全部納入省級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集中采購,不再允許藥品批發企業經營疫苗,堅決制止通過借用資質和票據進行非法經營的“掛靠走票”等行為。其次,建立疫苗從生產到使用的全程追溯制度,強化儲存、運輸冷鏈要求,增設疾控機構、接種單位在接收環節索要溫度監測記錄的義務。再者,加大處罰及問責力度,對非法購銷、未按規定儲運疫苗等違法行為提高罰款金額,增設對責任人員的禁業處罰,並嚴格屬地監管職責,增加地方政府及監管部門主要負責人引咎辭職的規定。《條例》還完善了預防接種異常反應補償制度等內容。

“二類疫苗市場必須整頓,這個毋庸置疑,但當前正值手足口病暴發,過去是因為沒有疫苗,現在有疫苗了,但因為新政細則尚未落地卻進不了渠道,無法給孩子們接種。”有疫苗行業專家稱。

今年3月15日,昆明生物所的首次34.9萬劑獲得批簽發合格報告,為讓兒童能盡早接種疫苗,隨即發往2016年初已按照原有招標體系完成了二類疫苗準入招標的貴州、湖南、廣西、雲南等地。在新條例出臺前,已有16萬劑發往以上地區。但據了解,新條例出臺後,疫苗滯存在冷庫,無法接種使用。

如今,僅四川完成省級公共平臺招標,但縣疾控部門如何采購、如何定價、如何進行冷鏈配送問題等都未落實。

一位接近政策制定的專家稱,疫苗新政出臺後,具體操作細則卻遲遲沒有發布,“對於條例的規定,細則需要制定得很多,目前還在進行中,什麽時候出臺還不清楚。新政要求建立國家免疫規劃疫苗動態調整機制。根據傳染病防控需要和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結合專家科學論證意見,逐步將安全有效、財政可負擔的第二類疫苗納入國家免疫規劃。對於一些常見的傳染病疫苗,國家應該調整為一類苗,比如手足口和肺炎疫苗等。”

有地方衛生系統官員亦稱,手足口病每年都如此,目前並沒有制定特殊的相關政策,二類疫苗的采購還沒有開始。

雖然EV71疫苗並不能預防所有的手足口病,但卻能預防因EV71感染而造成的死亡。所以說,細則何時出臺,對全國手足口病的預防,幹系甚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049

再無法捉摸 易明的生活點滴

來源: http://eming620.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13998344

  今天的上市公司再也沒有辦法以常理去捉摸了!  

  話說剛剛完成資源(8186突然宣布原本5計劃為10相信近年來罕見生效已經宣布進一步

  計劃折,宣布4後來取消取消之後捲土重來,個5今晚宣布改為10為1股,明天股價隨時(1246般,底,成為.01股份

  宣布真是命,須知宣布股,股價即時效應就是跌,宣布股價次,股東

  資源例子見,公司計劃開始變得雜亂無章,已經推測揣摩了,凡是股價長期低於0.1股份準備,隨時宣布股,例如今晚股份(1808突然宣布10為1股,明天股價知道多少

  所以凡是至今仍然宣布或者宣布股,可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934

有一種胖你無法拒絕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7450

2011年4月11日,美國新澤西州,44歲的美國婦女唐娜·辛普森體重接近600磅。(視覺中國/圖)

不論國籍,肥胖均牽涉到自我形象和自尊。提起胖子大多數人的第一印象是飲食過量和缺乏鍛煉,簡單形容就是“好吃懶做”。甚至有人將其上升到人格高度,北京一位身高166體重125斤的白領女孩描述,她的上司曾對她說:這年頭,你一個女孩子如果連減肥這事都做不到,那恐怕就什麽事都做不到了。

“知道”(nz_zhidao) 跟你談談為什麽有一種胖叫你無法拒絕。

近日,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英國最胖的男人卡爾·湯普森在叫外賣點了最愛吃的烤蘋果酥和冰激淩幾小時後猝死家中,終年33歲,體重約826斤。警察花了好幾個小時,才把他的屍體運出屋子。

而美國TLC電視臺一檔真人秀節目《我的600磅人生》最近走紅網絡,一位體重高達590斤的嘉賓妮基·韋伯斯特引發熱議,今年33歲的她因為過於肥胖無法進行工作戀愛等普通人的生活,她至今還同父母住在一起。

據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公布的福祉評量報告顯示,美國是全球人口肥胖率最高的國家,其中兒童肥胖率為38%,遠超過其他33個國家,排名第二的加拿大還不到25%。

雖然奧巴馬政府、第一夫人米歇爾以及聯邦農業部多年來一直致力改善美國肥胖問題,包括推動改善學校營養午餐,但似乎成效甚微。

專家認為,如果這種趨勢繼續發展下去,肥胖很快就會超過吸煙,成為美國導致過早死的最大單一性因素,而且還會降低人們的生活質量,使醫療費用升高。

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統計,隨著美國人變得越來越胖,已有1/3的成年人患上了肥胖癥,還有1/3的成年人超重。《美國醫學協會雜誌》(JAMA)的一項研究表明,肥胖每年都會導致16萬多個“預計外”的死亡人數。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的科學家稱,由於生產力喪失和醫療費用增加,平均每個肥胖者每年會給社會造成七千多美元的損失。依照性別和種族的不同,對於一個體重超重70磅(約31.5千克)甚至更多的人,單是在醫療費用上的額外花銷最多可達3萬美元。

在今日美國,身材變形者的人數確實已壓倒了保持身材者。美國和加拿大之間進出很方便,兩國之間也很難看出差別,加拿大人為了有別於美國常在加油站掛國旗。有人曾戲言:只要駕車過了某條無形界線,發現兩個人里面有一個胖的,就知道身在美國了。

肥胖癥是發達國家的“癥候”,美國不過是領先。但一國之國民可如此輕易從體形上辨認,可謂“遙遙領先”。肉眼先註意的不會是過重20磅的人,而是過重100磅的人。後者在美國人里越來越普遍。不過,憑肉眼只能談印象。“兩個里面有一個胖的”有多準確?公認的標準是體積指數(BMI),將體重和身高的比例,再輔以年齡調整。

從美國衛生部發表的20州的統計數字里,過重傾向名列前矛的是:西弗吉尼亞64%、肯塔基和德州各63%、南卡羅來納和賓州各61%,只有一州低於50%,那是科羅拉多州的47%。這些統計數字限於“成人”。至於兒童,大多數的州只列“低收入家庭2至5歲的兒童”,沒有一州過重者低於20%。在佐治亞州,這個比例是26%,但也列了初中學生過重者占33%、高中學生過重者占26%。

美國目前最令人擔憂的是下一代。已有人指出:當今一代將會先於上一代去世,因為糖尿病和心臟病原先乃老年癥,在他們身上卻提早出現。富裕社會食品價格低廉、體力勞動消失,難免多肥胖癥者。如“低收入家庭2至5歲兒童”中此傾向特別嚴重,則說明:即使在富裕社會中,也只有不健康食品才廉價。由熱量過多的食品催生的百億元企業減肥與健身的客戶,也主要是中產階級。

值得註意的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的下一代也正面臨肥胖問題。據國民體質監測公報顯示,自2000年以來,我國成年人、老年人的體重增長幅度大於身高增長幅度,呈現出超重與肥胖率持續增長。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李可基表示,目前中國已經有4600萬成人“肥胖”,3億人“超重”。而在青少年人群中,中國有12%兒童“超重”。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與中國疾控中心合作發布的“中國健康與營養調查”顯示,中國12-18歲的孩子中1.9%患有糖尿病,這一數字是美國同齡人的4倍。中國目前共有170萬青少年飽受糖尿病之苦,另有2770萬人被認為處於糖尿病前期。

不論國籍,肥胖均牽涉到自我形象和自尊。提起胖子大多數人的第一印象是飲食過量和缺乏鍛煉,簡單形容就是“好吃懶做”。甚至有人將其上升到人格高度,北京一位身高166體重125斤的白領女孩描述,她的上司曾對她說:這年頭,你一個女孩子如果連減肥這事都做不到,那恐怕就什麽事都做不到了。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跨學科肥胖癥研究中心主任巴里·波普金表示,導致中國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缺乏運動,二是含糖飲料和休閑食品等非健康食品攝入過高。

世衛組織認為,肥胖及超重的根本原因是,能量攝入和消耗的不平衡。即是這些人吃得太多,運動太少,或者兩者兼而有之。按照這個解釋,人體任何多余的熱量,不管來源於蛋白質、碳水化合物還是脂肪,最終都會轉化為體重。因此,肥胖的解決方法說到底還是——少吃,多運動。

2015年6月22日消息,英國最胖的男人CarlThompson日前猝死家中,終年33歲,體重800多斤。(視覺中國/圖)

但是,人們對這一傳統解決方法的質疑也一直揮之不去,原因不言而喻:少吃多運動的口號,已經廣為流傳了40年,但人類的體型卻如吹氣球般膨脹,肥胖率節節高升。

如今,醫學專家們並不否認飲食過量和缺乏鍛煉的增肥作用,但這並不是全部原因,對於少數人來說,他們的肥胖和這兩點並沒有關系,有的肥胖是無法人為控制的。

解放軍總醫院內分泌專家陸菊明教授認為,對於從出生幾個月開始就異常肥胖的人來說,內分泌失調可能是一個重要原因。“內分泌失調會造成身體的能量代謝失去平衡,身體保存能量的機能比較強,食欲比較好,吃進去的東西都通過脂肪組織保留下來。通俗地說,就是吸收能力特別強。”

世界各國都有明確的法律條文保護殘疾人不受歧視,但很少法律專為保護肥胖人群而設。美國耶魯大學食品和肥胖研究中心曾進行過一次調查,結果在4283名參與者中,有15%的人表示只要不肥胖寧可折壽十年。該項課題負責人心理學家施瓦茲教授說,研究表明越來越多的人把肥胖看成一種恥辱。

“肥胖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生活習慣、基因和藥物治療等多種因素都會造成肥胖。其實很多的肥胖者都在嘗試改變現狀。問題在於我們總認為肥胖是可以人為控制的,所以肥胖者經常受到歧視。”施瓦茲教授說,“我認為人們高估了我們自己對身材和體重的影響。在有的情況下,肥胖確實是無法通過個人的努力而改變的。”

英國科學家近日首次鑒別出一種與肥胖有關的基因,也印證了施瓦茲教授的說法。他們在美國《科學》雜誌網絡版上發表報告稱,一種名為FTO的等位基因若雙雙發生變異,其肥胖的幾率最高可超出正常人70%。

香港《文匯報》報道,牛津大學和埃克塞特的半島醫學院研究人員在論文中介紹說,他們在大規模的調查中首次鑒別出與肥胖有關的FTO等位基因。人體中某些特定基因通常成對出現,被稱作“等位基因”,一個副本來自父體,另一個副本來自母體。

研究人員在過去15年中調查了近3.9萬名來自英國、意大利和芬蘭的白種成人和兒童,在他們的基因中,發現63%的人至少有1個FTO副本發生變異,肥胖幾率也較正常人高30%。而兩個副本均變異的人,肥胖的機會增70%,患上糖尿病的幾率增50%。

這表示,即使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近似,有這種基因變異的人仍有機會比沒有基因變異的人胖。研究人員又稱,基因所導致的影響從7歲時已可見。

英國科學家們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為胖胖們洗脫了好吃懶做的惡名。至少當老板再用肥胖來對你進行人格攻擊的時候,你可以把英國科學家們的研究報告理直氣壯地甩在他的面前。

因為有一種肥胖,你無法拒絕。

(本文參考南方周末、人民網及其他網絡媒體相關報道綜述而成,特此註明。)

號外號外!

2015年,“南周知道”app誕生,這是南方周末面對數字化轉型,重磅推出的一款新媒體產品。

深度!絕對原創,後臺解密

有料!嚴肅知識,八卦內幕

定制!為你而生,述你所想!

想要報題嗎?掃二維碼,馬上下載“南周知道”客戶端。

知道ios版本

知道安卓版二維碼-豌豆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667

海外從業者感慨:騰訊已成為生活中無法躲避的一部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711/157311.shtml

海外從業者感慨:騰訊已成為生活中無法躲避的一部分
手遊矩陣 手遊矩陣

海外從業者感慨:騰訊已成為生活中無法躲避的一部分

騰訊已經成為它們生活中無法躲避的一部分。

文|Jeff Grubb 編譯|柏晨 來源|venturebeat

轉自|手遊矩陣

電影《獨立日:卷土重來》(Independence Day: Resurgence)中有這樣一幕場景:當一對夫妻通完視頻電話後,視頻電話程序告訴他們“謝謝使用QQ”。

這就是騰訊,一家剛剛收購《部落沖突》開發商Supercell的84%股份,全世界規模最大的遊戲公司。

640

騰訊在《獨立日:卷土重來》中的植入廣告

QQ是騰訊旗下聊天軟件和內容門戶網站,當我在《獨立日:卷土重來》中看到這家互聯網巨頭出現時,忍不住笑出聲來。但話說回來在遊戲領域,騰訊已經無處不在了,它為什麽不能出現在娛樂的方方面面呢?你根本躲不開騰訊,而現在它又收購了Supercell,進一步擴大帝國版圖。

芬蘭開發商Supercell面向iOS和Android平臺推出了幾款移動應用,平均每款年收入都接近10億美元,公司的每月活躍用戶數以億計。這些事實或許正是吸引騰訊從日本科技公司軟銀手中收購Supercell大部分股份的原因。當這次收購在今年8月份正式完成,騰訊每年的遊戲收入將占據全球遊戲市場996億美元總收入的13%,公司整體收入也將進一步增長。根據公司財報顯示,騰訊上季度收入達到了47億美元。

早在2013年,騰訊就已擁有Riot和Epic Games的大部分股份,但在《使命召喚》發行商動視從法國媒體集團維旺迪手中回購股權的交易中,騰訊還購買了動視12%的股權。這表明騰訊開始為成為全球最大遊戲公司布局。

如今,騰訊的布局已經完成。

一家中國的巨頭

騰訊在規模上已經能夠壓倒所有競爭對手,而它現在也是一家毋庸置疑的全球移動遊戲巨頭——在收購Supercell前,騰訊的遊戲收入主要來自國內市場。

“到現在為止,騰訊的移動遊戲業務局限在國內市場,但86億美元收購Supercell的大部分股份將改變這一點。”SuperData首席執行官兼分析師胡斯特·範德魯恩(Joost van Dreunen)表示。“Supercell的遊戲能夠長期統治移動遊戲收入榜:《皇室戰爭》和《部落沖突》上個月的總收入達到了1.93億美元,在全球所有移動遊戲中分別排在第2和第3名。”

與騰訊旗下移動遊戲作品有所不同的是,Supercell絕大部分收入來自中國之外的海外市場。《部落沖突》、《皇室戰爭》、《海島奇兵》和《卡通農場》在世界範圍內都很受玩家歡迎,而騰訊移動遊戲的主戰場則是中國國內市場。

通過QQ聊天應用,騰訊能夠向國內海量安卓用戶分銷遊戲。考慮到中國用戶無法使用Google Play,而中國移動遊戲市場年度總收入達到55億美元,占全球市場的六分之一,騰訊成了無人可比的行業霸主。

“2015年,騰訊的遊戲軟件收入超過87億美元,其中移動遊戲收入為32億美元,網遊收入的占比仍然超過了55%。”分析師ZhugeEX在一篇博客文章中寫道。“騰訊借助其互聯網服務推動遊戲業務的增長,例如其微信的每月活躍用戶人數就接近8億。”

完成對Supercell的收購後,騰訊將能夠將Supercell旗下的優質手遊更好地推向中國市場。市場研究機構Niko Partners預測到2019年,中國移動遊戲市場總收入將增長至111億美元,如果Supercell的遊戲在中國獲得成功,騰訊對Supercell的收購將實現很好的投資回報率。

一家世界的巨頭

騰訊與Supercell的組合不僅將稱霸中國——在收購Supercell後,騰訊在海外市場的移動遊戲收入將能夠迅速增長。

“雖然騰訊已經擁有《英雄聯盟》開發商Riot的控股權,但這家公司正在為成為移動遊戲市場的統治者而努力。”範德魯恩說。“對Supercell的收購符合騰訊的一貫戰略,在此之前,這家公司已經擁有Epic和Riot等頂尖遊戲公司的控股權。”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全球移動遊戲市場目前正接近飽和,不再像過去那樣快速增長和充滿變數。在這種背景下,與面向海外市場推出新的移動遊戲戰略相比,收購一家已經獲得成功的公司是更明智的選擇。

“這次收購可以與動視暴雪收購King相比,都表明移動和在線遊戲市場逐漸飽和,並不出意外地開始了整合。”範德魯恩說道。“數字化引發了遊戲行業的演化,讓它變成了一個被巨頭統治的全球市場。對於騰訊帝國來說,持續成功的Supercell將是一筆完美資產。”

《部落沖突》和《皇室戰爭》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英國等重要市場十分流行,在亞洲多個國家也很受玩家歡迎。騰訊將可以利用Supercell,為其他市場的用戶提供內容。“騰訊擁有世界一流的核心遊戲IP《英雄聯盟》,通過與CJ Games合作在韓國遊戲市場的地位也很強勢。這將對Supercell構成很好的補充。”App Annie市場與公關副總裁法比安·尼可拉斯(Fabien Nicolas)說。

這一切都表明騰訊的市場知名度和營收潛力擁有巨大上升空間,並且不再依賴於中國國內市場。在2015年,騰訊海外市場收入約13億美元,這一數據將有可能出現顯著增長。

“這筆交易將讓騰訊能夠間接提升自己在西方市場的知名度,在過去,騰訊自研IP在西方的表現很掙紮。”ZhugeEX表示。“現在,騰訊擁有歐美最大的PC遊戲公司之一Riot和最大的移動遊戲公司之一Supercell。最快在今年,騰訊在西方市場的收入有可能將增長3倍。”

當那一天到來時,我們也許就像利亞姆·海姆斯沃斯在《獨立日:卷土重來》中那樣,發現騰訊已經成為生活中無法躲避的一部分。

附:騰訊對海外遊戲公司的主要投資

· 擁有Supercell 84.3%股份

· 動視暴雪12%股份

· 韓國遊戲開發商CJ Games的28%股份

· 《金·卡戴珊:好萊塢》開發商Glu的14.3%股份

· Pocket Gems的20%股份

· 《獸人必須死》開發商Robot 娛樂的少數股份

· 虛幻引擎開發商Epic Games的少數股份

· 控股《英雄聯盟》開發商Riot Games

· 投資Miniiclip

無標題

騰訊 遊戲 海外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19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