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07/12/blog-post_19.html
好公司不一定是好股票, 但好股票就必先要是一家好公司。
好股票指的是回報可觀的, 並會長期增長的, 買下令你安心的一種, 所以股票背後一定是一家好公司, 但好公司又不一定便宜, 不便宜的好公司不能帶來可觀的回報。
讀完 Buffettology, 這是由巴菲特兒子的前任太太Mary Buffett所寫的, 因為巴菲特不容許家人對外洩露他的選股秘訣, 所以Mary要在跟巴菲特兒子離婚後才能寫這本書。
書中內容很大篇幅都是說如何選擇一家好公司, 會計數字一點也不多, 反而集中討論怎樣檢視多公司的品牌、壟斷、歷史、銷售模式、系統、競爭力等, 這些不需要非常專業的人都能看出的地方, 正是決定一家公司是好是壞的因素, 選定好公司的清單後, 要做的就只是靜心等待買入時機的到來。
要合乎好公司的要求, 不是一年或三、數年的公司盈利有增長就成, 不合乎好公司的原則, 再低的股價也不應買入。
此文章首次在「永不當田雞」發表於 2007-12-19
後記, 經過金融海潚後, 投資閱歷又多了不少, 好的公司跟好的股票, 如果有細心留意的話, 實在不是太難去分別。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2/03/blog-post_07.html#comment-form
很多人都知道陸東是城內知名的投資基金經理, 現為資產管理者, 自己做老闆, 他出名的地方是對市場的分析獨到, 雖然我不認為有人對未來預測的命中率能夠百分百, 但我欣賞他預測大市時背後的分析, 很多時都與投資銀行出的報告背道而馳, 而陸東的理據亦較合理及可取。
好像恆指市盈率為11-12倍, 加上內地增長, 人民幣走出去的條件, 香港股市在此水平確實便宜之極。同樣的分析, 情況不變的話, 問多少年都是這個答案, 簡單直接。但投資銀行報告在期間不知轉了多少次風, 評級又調高、又調低, 總是找藉口要散戶又買又賣才安落。
在書店找精神食糧時, 很少會買入一些被包裝袋包著的書, 陸東這本「繼續傲行」是第二本, 第一本是九把刀的「那些年」, 買時真心想看看陸東會講什麼。
現在看了大半本, 對他更加欣賞, 因為他的思路比想像中更合理及直接, 而且很有效率, 例如強拍問題、八十後、內地跟香港問題、地產問題、甚至感情問題, 對錯鮮明, 講多無謂, 好像所有問題都是數學, 計過是正數, 有著數就做, 負數就停, 討論都是浪費時間。
有時工作上遇到的人和事都一樣, 對判頭又好, 對下屬又好, 我都喜歡效率, 懂就懂, 不懂就不懂, 不要在我面前「吹水」, 只是對事不對人, 不要浪費大家時間。近期極不喜歡某特首後選人, 答個問題要由屯門轉彎轉到去上水都未答到, 有就有, 無就無, 講幾十句廢話做麼。
另一方面, 陸東對某些傳媒都很是不滿, 看看以下這段節錄自書中的文章。
「正如在09年有一次, 一份在港銷量數一數二、反共立場非常鮮明的報章, 在完全無訪問無接觸之下, 將我擺上財經版頭版, 聲稱我論述了對股市及個別版塊的幾點看法。見到後我震怒, 致電該報的投訴版, 輾轉駁到負責該報導的主編。對方只是支吾以對, 雖然沒有狡辯, 但也沒有道歉, 並謂該番說話真是出自我口, 乃我四、五個月前所說! 這還成世界乎? 經濟、股市環境幾個月間變化可以很大, 若這理由也能成立, 豈非可以將我十年前所說再搬出來?
投訴不得要領, 我再打電話給該傳媒集團的高層, 直指對方口口聲聲指摘共產黨滿口謊言, 其實自己才是滿口謊言; 無日無之批評特區政府不是問責, 其實自己才是沒有問責。他們的風格和手法簡直是騎劫了言論自由; 他們的所謂崇高理想, 高尚情操和道德高地也只是建立在浮沙之上。我實在氣憤難平, 至今仍未能釋然, 對於此等打著紅旗反紅旗的無品傳媒, 真箇徹底得失望。」
實在離譜之極, 不只陸東說, 在我工作崗位及身邊朋友亦對某傳媒有一定瞭解, 為交功課, 早已經到「做新聞」、「作新聞」的地步, 又是這個問題 :「到底是香港人跟她的新聞路線走, 還是她的新聞路線跟香港人走呢?」
相信陸東不會介意我節錄他的文章, 當是替他的書做宣傳, 祝他的書能大賣。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2/03/blog-post_10.html
早前有幾宗新聞相當有趣, 都是一些市民利用「小聰明」來賺錢, 當中有「走法律罅」、亦有違法行為。
其中一宗是有關一位中女, 發現可以低價回收仍在保養期的 iphone, 收回來後再用電流故意把它弄壞, 再把壞掉的 iphone拿到蘋果的保養部, 保養部一般都不會修理, 只會直接換一部8、9成新的手機, 於是她把這部「新機」賣出獲利。可能收回來要 2000元, 弄壞它可說是零成本, 再賣出新機可能收回 4000元, 很快就有一倍利錢, 她用這個方法合共的總收入越 200萬, 現在被揭法後等打官司。
另一宗是一名好像是前八達通員工, 偷取了一些零件來製造八達通增值器, 之後自己用上數十張八達通卡不停「自我增值」, 前前後後合共增值了四十多萬元。最後好像在某些交易中被人發現增值與卡內數值不符才引起警方懷疑, 繼而揭發事件。相信這是一宗刑事案件。
除了這兩宗案件, 香港還有很多不同程度的「小聰明」賺錢個案, 由帶水貨過關, 到炒 iphone、ipad、LadyGaga票、中銀紀念鈔等, 很多香港人都可以全職做這類工作, 而且做得很專業, 很有組織。聽完一個又一個的故事, 知道當中的做法、風險及利錢, 多數會令你驚嘆不已, 可能連你想也沒有想過的。
但我到現在也只用了「小聰明」這個字眼, 因為我覺得這些行為並不值得表揚, 他們的行為對推動社會繁榮是沒有太大幫助, 他們不是在創造價值, 而是在破壞其他人辛苦建立的系統, 掠奪其他人的價值。
八達通機的例子就不用說, 跟假鈔問題一樣, 破壞貨幣系統。而有關弄壞 iphone手機的例子, 不關你我的事, 她只是在衝擊 iphone的維修保養機制, 奪去蘋果公司的利錢。但想深一層, 蘋果公司可能會有進一步的行動, 它可能將損失轉嫁客人, 提高產品售價, 亦可能取消這種維修方法, 最後只是蘋果公司及客戶的損失。
外國也常聽到不少這類例子, 有電影 "Catch me if you can"中的真人真事主角的騙案, 不停扮演不同專業及發假支票到世界各地行騙。近日亦有一班黑客成功入侵美國及英國國防部, 什麼CIA、FBI 都被竊聽及公然被挑戰。
說到中國, 相信「人材」更多的是, 什麼手機型號都可以山寨, 還改良到更多元化, 還有假豉油、假紅酒等, 2000元買個明貴紅酒瓶回來, 注入普通紅酒, 再賣上萬元。這類行為所涉及的智慧及專業知識實在不少。
可惜, 這些行為都沒有對社會作出貢獻, 反而破壞了社會系統及制度, 全部都只是損人不利己的小人行為, 而非君子所為。如果將這類聰明才智應用到正途, 他們可能會成為一班好強的生意人或企業家。陸東在書中都經常說「米蘭站」的老闆, 買賣二手手袋都可以上市, 這就是把「小聰明」化為「大智慧」, 發現剩餘價值就用正途來把它釋放到社會, 自然造福人群。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08/02/blog-post.html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2/03/blog-post_13.html
看畢陸東的新書「繼續傲行」, 對陸東的印象比以前好。從前對他印象不是太差也不是很好, 覺得他也是基金經理之類, 不過比較了解價值投資而已。看完他的文章後, 對他有點改觀, 寫作的文筆絕對可以改變其他人對他的睇法。
書中有一篇論及他有時也會教導人家的子女, 通常他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富人跟窮人有什麼分別?」, 他在書中的答案也是簡單直接的, 「富人愛搵錢, 窮人愛花錢。」
如果按這個概念, 大家可以留意一下身邊的人, 有多少人是愛搵錢的呢? 請留意, 不是愛儲錢, 而是愛搵錢。大家很容易發現身邊有很多朋友會討論新出的電話型號、新出跑車性能、旅行的時光、手袋名店折扣、什麼地方吃喝玩樂等, 這些都是花錢的興趣。辛苦搵來志在「花」, 不花就沒有人生的意義了, 人一世、物一世, 每每都節衣縮食, 跟等死有何分別。
這些都是身邊大多數人的思維, 再有一些人就是很儉樸, 每分錢都左計右計, 儲蓄第一, 花錢第二, 自己名名有很多興趣, 但故意用意志力壓制著。他們可能有更偉大的目標, 就是他朝可以更豪爽地花費, 可以去兩個月歐洲旅行, 可以買個貴手袋。
愛花錢也好, 愛儲錢也好, 這些人都佔了身邊大多數。很少數人會愛搵錢, 有一次偶然會在餐廳聽到另一張枱有人在討論自己生意的情況 ,「我而家個個舖都租到出去, 出面個市咁旺, 點會吉住間舖, 就算多兩個佣都要俾佢, 佢幫我搵到好客, 我無所謂...」
我沒有留心聽, 亦不知道他在說什麼, 但我好肯定他是其中一個愛搵錢的人, 因為他討論的這些東西都不是花錢的遊戲, 而他說這些東西時表現得像平時人家討論花錢的話題一樣興奮, 而這些東西我實在很少有機會討論。
我是在工程界做事的, 眼見有不少工程師對自己的行業非常熱愛, 每一個細節都可以討論大半天, 有些老行尊更談起往事時就停不了, 他們討論工程的話題比起討論花錢的話題更興奮。我完全理解一位工程師的成就感在哪裡, 由數字及理論, 到電腦計算及圖紙, 再到建造實物, 當中再有對人、物料、工期、錢的管理, 到最後見到一個偉大工程的完成, 那種成功感實在非筆墨所能形容。
富人就像對工作充滿熱誠的工程師, 而他們的工程就是製造現金流機器。當一班富人走在一起時, 我們都以為他們將要討論什麼紅酒、什麼女人、什麼旅艇、什麼跑車之類, 但這些都只是二世祖的話題而已, 白手興家的富人都會像工程師一樣在討論自己如何收購比自己公司大的公司, 如何在金融海潚時用財技搵一大筆, 甚至乎如何用衰招賣清手中的賤樓盤, 每一個風光史都討論很如癡如醉, 如數家珍。
至今, 我對工程的熱誠還在, 當與一班志同道合的工程師坐在一起時, 就會大談那個港鐵站如何難建、那個投資銀行的系統要求如何誇張、那個國家的條例如何奇怪、那些昂平360的塔在山上如何運送等, 一開始討論就停不下來。而我這個熱誠也慢慢地伸延至製造現金流機器的工程上, 討論財技如何運用、如何分別優質資產、如何累積資產, 比起討論花錢的話題更加有興趣。
跟進陸東的問題, 我再問一個 :「你到底喜歡搵錢的過程, 還是錢所帶來的東西呢?」。實在有太多富人說過不想退休, 話自己喜歡工作, 你明白嗎?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08/02/blog-post_06.html
在這個社會, 賺錢前先對錢瞭解多一點會更好。
記得在大學上過一堂商務課, 教授曾問過一個問題,「錢是什麼?」
銀包內一張張的銀紙一定是「錢」嗎? 他說不一定的, 「錢」是古時以物易物的一種代替品, 如果它失去了以物易物的能力的話, 它就不是「錢」了, 或它的價值會減少。
記得曾有一段時間香港出現假鈔嗎? 這時候連銀行都拒絕接受1000元的鈔票 (無論是真鈔還是假鈔), 當時拿著1000元鈔票是買不到東西的。相反, 10張100元反而可以「以物易物」, 當時我會認為1000元鈔票已經失去作為「錢」能力了。
現時人民幣已經比港元「貴」, 即要超100港元才能對換100元人民幣, 但在深圳買東西時, 商人還接受用港元以一對一的交易, 意思是要買100元人民幣的東西, 如果你沒有人民幣的話, 他會接受你以100港元付款, 原因何在呢? 因為流通問題。(這是2008年時的情況, 現在就不可能收一對一了)
人民幣還是不太流通的貨幣, 國家不容許人民幣可自由對換美元, 所以流通問題亦是「錢」的價值之一。
有了這些前提, 有空大家可細想到底「錢」是什麼吧, 你買了的股票是「錢」嗎? 你買了的房子是「錢」嗎? 你增值了的八達通是「錢」嗎? 你銀行戶口內的數字是「錢」嗎?
富人的智慧就是不斷把他的「錢」以不同模式的增值。
此文章首次在「永不當田雞」發表於 2008-2-6
後記 :
又有一個很好的機會回顧一下自己的舊文章, 2008年還未看完富爸爸系列, 應該只看了一至兩本富爸爸的書籍, 對富人喜歡資產多於現金的概念還未有太多體會。
如今越來越明白光是「錢」是沒有人的, 重要是製造「搵錢」的系統, 而這個系統就叫做「資產」, 但太多人製造了「洗錢」的系統出來, 這些系統叫做「負債」。
每三、幾年回看自己的舊文章一次, 做個溫故知新, 瞭解自己思路的變化, 頗有趣的。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2/03/blog-post_17.html
近日樓市小陽春, 很多準買家都四出睇樓, 準備上車。身邊有些朋友仔未到30歲, 正值上車時, 他們正在研究居屋是否值得買。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居屋的升值能力不如私人樓, 樓宇有自住及投資的兩部份, 橫豎都供樓供足20、30年, 當然找一層能夠越供越值錢的樓來供比較化算。
我都明白這些朋友仔當然想慳一些首期, 又可以拿政府「著數」, 他們一生可能只有這個時間有資格申請居屋拿這個「著數」, 這一刻要他們拿多幾十萬出來買私樓又實在捨不得。而通常一旦有個基礎意願之後, 所有分析都會跟意願走, 他們的思想會不斷強化買居屋的原因, 淡化不應該買的缺點。
「居屋都可以升值架, 你睇 xx居、xx苑, 咪又係居屋, 20年前同而家既樓價都翻左幾倍啦」朋友仔。
「但同區私樓何只這個升幅, 你再留意這些居屋既管理, 20年樓就殘到唔想走入去」我說。
「咁買得居屋就預左架啦, 加上都係諗住上車, 第日有錢再換樓, 唔會陪佢20年」 朋友仔。
這些朋友仔認為買樓當然要選地點, 同區有升值條件 (例如基建、鐵路), 無論私樓跟居屋, 甚至公屋都一樣升。但有一點這些朋友仔沒有留意, 一個屋苑之所以升, 乃要看樓市成交的結果, 所有周邊因素皆是因素, 是升跌的一些可能性而已, 到最後升跌還是由成交價格決定, 而成交價格就要看買、賣雙方本身的條件。
明白這點, 就能看通為何居屋、公屋永遠不能大升, 因為準買家永遠都是上車的一群, 是剛好夠首期 (有時還要政府資助), 而賣家亦多是自用為主, 炒家對這兩個市場亦不熱愛 (不是沒有, 而是不熱愛)。在這樣的條件之下, 西九龍其中一間可以由沙士時的300萬升至2010年的1200萬多 (多謝內地同胞的功力), 居屋或公屋的買賣群又有否這個條件做得到呢?
不過, 我相信這些朋友仔還是會考慮買入居屋作上車之用, 而最後也不會有大問題, 我只不過盡力提出個人意見, 讓他們可以在一個較佳的起跑線上, 有能力買私樓的實在不宜為拿政府資助而買居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