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耐力雜貨舖,看似簡單容易的生意,經營做起來卻不那麼不容易】 耐力投資

http://xueqiu.com/7096399426/37786555
很多朋友依然經常問到我各種問題。這裡統一解釋一下:

俺這個「雜貨舖模式」,看似簡單容易,但是實際經營起來,還是不那麼容易。
主要的難點在哪裡呢? 我想了想,以下幾點可能是很多同學難以做到的: 

1.  需要有實業投資的心態 -- 真的與經營超市雜貨舖的心態一樣。
     --- 對投資收益的預期不能太高。期望這樣的雜貨舖方式一年能賺到100%以上的收益率,可能性非常小。我個人的期望是賺取穩定的收益,靠細水長流、日積月累的利潤積累來獲利,即【穩健增長、攻守兼備】。當大盤處於瘋牛市時,有可能會跑輸大盤,但我可以坦然接受跑輸大盤的結果(實際上,2014年最後兩個月銀行股瘋漲帶動大盤上漲時,我的確是跑輸了大盤的,但我堅持不去追高買銀行股);但是,當大盤處於震盪市或者熊市時,爭取能跑贏大盤。追求絕對收益,儘量不虧錢或者少虧錢為最高優先級,而把賺錢放在第二優先級。

2.  小店主進貨時,都是精挑細選每一件商品的。對買入的每一家公司都盡最大努力做全面深入的基本面分析。這些公司的行業跨度很大,分析不同公司時所需要的行業背景知識和相關的信息也完全不同。可能對有些同學來說,這又是一個挑戰。既是時間和精力的挑戰,也是個人分析能力的挑戰。

3.  買入時機的把握。我的「進貨方式」,基本上是遵守「進貨價越便宜越好,越跌越買的」原則。實際上是真正的「逆向投資」 (或者叫「左側交易」)。大部分同學看到股價下跌時,就不敢買了。另外,我也不去預測股價下一步的走勢。比如,股價從10塊錢跌到9塊錢時我可能就會買進,但是,下跌趨勢很可能還會繼續。很多同學可能就會想,股價在下跌趨勢中,也許還會繼續跌,再等等吧。對我來說,我覺得該買時就堅決的買了,不會再等。 

4. 賣出時機的把握 --- 其實這個是最難的。
    我挑選股票時,首先是做好了長期投資的心理準備的。但是,在實際操作時,未必一定要長期持有。會根據各種情況做判斷,包括基本面跟蹤分析,整體行業配置比例、個股倉位比例等進行動態的調整。有些股票是長期持有不動的,中間不做加倉減倉的動作;有些股票,則會根據倉位比例情況隨時做加倉減倉的動作【上漲賺銀子、下跌賺股票】。有時候也會根據市場的實際變化情況做一些短線甚至超短線的投機操作動作。
        做這些動作時,是沒有嚴格的量化標準的,完全是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靠個人的感覺去做判斷,保持一種靈活的心態。
       這裡面最重要的也依然是心態問題。有時候可能會在做出減倉動作之後,股價還會進一步上漲;對於大部分同學來說,就會產生後悔情緒,甚至又追高買進去。但是,對我來說,既然決定減倉或者賣出,在做出動作之前先考慮清楚,一旦這個動作完成,都坦然面對,絕不後悔。我的想法是:你不可能把世界上所有的錢都賺進自己的口袋裡,有的賺就好,市場永遠是開著門的,賺錢的機會每天都會有。等待機會,而不是去追逐機會。

5. 股票長期不漲的忍耐和等待。
       發現有不少同學,買入某隻股票時,感覺很好。等了三天五天不漲,有點心急了;再等了2星期繼續不漲,上火了;又等了1星期,不但不漲,甚至下跌了,發瘋了。最終,揮刀自殘,割肉離場。最悲催的事情是,第一天割肉跑了,第二天股價就開始飆升了。。。
       對我來說,我可以等,只要公司基本面沒有明顯的惡化,如果不是因為行業配置或者個股配置原因而換股或者清倉時,我是不會僅僅因為股價下跌被套就去割肉賣出。也就是說,對於看好的股票,我永遠是一個「死多頭」,股價不漲沒關係,保持耐心慢慢等,哥有的是耐心 【坐在山口等風來;或者說:「當閃電來時,你必須在場」 】 

6. 開雜貨舖,要進的貨比較多,當然需要一定的資金量。比如,有些同學,可能總共也就幾萬塊的資金,這個的確少了點,自然是進不了太多的貨。

7. 很多同學總是覺得,持股太分散了,怎麼可能跑贏大盤呢?
      實際上,我個人覺得,核心的問題還是投資心態問題,有人總覺得集中投資,一個漲停版就是10%的賬戶收益,你雜貨舖怎麼可能做到呢? 的確是這樣。但是,反過來,集中投資時,給你來一個跌停板,你的賬戶也一樣會有了10%的損失。
       我的雜貨舖中20多只股票,一隻股票漲停了,的確對整個組合的利潤貢獻是很有限,所以我今天說過一句話 「漲停不漲停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上漲的股票數量要比下跌的數量多,上漲的幅度要比下跌的幅度大」,真的是這樣。
       實際上,我不認為能不能跑贏大盤與集中投資或者分散投資有必然的關係。昨晚寫過一個帖子,各位可以參考一下: 【誰說分散組合跑不贏大盤??】http://xueqiu.com/7096399426/37729166 
        另外,耐力哥說過,我是彼特林奇的粉絲,林奇的持股非常分散,但是在管理麥哲倫基金的13年時間內,依然取得了29%的平均年化收益率。

總結一下:雜貨舖生意模式簡單,但是執行起來並不那麼容易,最重要的是要不怕辛苦,努力挖礦;另外一個就是要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這點說起來容易,做到很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225

短炒容易踏空 xuyk的博客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vdq0.html

    小舅子炒股熱衷於做短線。去年8月初,我建議他:一半資金買500ETF指數基金,放著;另一半就按自己的喜好,玩短線。然他對指數基金不屑一顧,只買了區區2千元,意思意思,算是依了我。

    今天,小舅子來電話報喜,樂呵呵地告訴我:“嘿嘿!從去年8月初算起,到昨天收盤,賺了1萬多元了!差不多贏利30%。嘿嘿!”

    “那只500ETF漲了多少了呢?”我提醒他。

    “咦!它漲了66%了啊!”小舅子有點驚訝,“怎麽回事?”

    目前,小舅子股票總資產大約為5萬元,股票卻有一大把,共有十來只,並且都是創出新高、漲勢十足的股票。他認為,做短線,瞄準漲勢足的,容易抓到利潤;但他又怕它們沖高回落,於是乎,稍有盈利急忙落袋,然後再伺機抓下一個機會。

    “你這麽操作,無意中產生踏空了啊!難怪業績還不到指數的半截呢!”我說,“牛市途中短炒很容易造成踏空的。”

    “是嗎?”小舅子似乎不太明白。於是,我給他出了一道小學算術題,說做出來或許就明白了:

    有個人花了7塊錢買來一只雞,8塊錢賣給一個人。後來他想想不劃算,於是花了9塊錢把這只雞買回來,然後10塊錢賣給了另外一個人。請問:這人最終賺了幾塊錢?

    (註:這道小學算術題我曾給500多個人做過,結果多數人都沒一次答對。第一次答錯的人有企業家、老板、商人、業務員、店員、財務人員、公務員、工程師、技術員、大學老師、大學生、中學生、幹部、工人、農民、家庭婦女、金領、白領、藍領……低年級小學生絕大多數都一次答對,而他們的家長大多數卻答錯。有點趣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504

港交所總裁李小加:“紮堆過橋”容易引發踩踏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103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4-18 10:57 編輯

港交所總裁李小加:“紮堆過橋”容易引發踩踏
作者:港交所行政總裁 李小加

複活節之後的這幾天,香港證券市場人氣格外活躍,恒生指數連續大漲,市場總市值、交易總量和滬港通成交均屢創新高。在市場一片歡呼雀躍之時,我被投資者問到最多的問題是:

1. 現在買入港股還來得及嗎?

2. 滬港通額度老爆滿買不進去了可怎麽辦?

3. 交易量放大後港股市場會否更波動?

我並沒有水晶球可以預知市場未來走向,但作為滬港通大橋的諸多修橋者之一,我想給大家一點小小的投資建議。

不要急!


滬港通是一座長期開通的大橋,它是為未來十年、二十年而建的,不存在「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的問題。你完全可以也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與需求安排準備好再從從容容地開始你的投資之旅。不必急於一時,更不必湊熱鬧。有價值的股票永遠可以找到,但急於求成往往會徒增風險。要知道,如同在假日紮堆旅遊一樣,紮堆過橋很容易引起擁堵或者踩踏事件,也非常影響個人體驗。

不用慌!


滬港通南北雙向均設有總額度與每日額度,其主要目的是在啟動初期確保平穩運營。這兩天港股通額度每日下午就提前用完,讓不少投資者因無法進場而困惑,也有不少聲音呼籲能早日擴容。

在這點上,我也請朋友們不要慌,保持耐心,監管當局一直在密切關註市場發展,會在適當時機考慮擴容。我之所以對此有信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雖然滬港通這幾天火爆,但經滬港通進出的內地資金總量還是非常小的。到目前為止港股通總額度僅使用了479億元人民幣(未包括4月9日的港股通交易),即19%。滬股通總額度僅使用1,157億人民幣,即約39%。而內地A股市場自去年年底以來,日均成交額一直保持在一萬億以上。相對而言,通過滬港通進出的資金規模實在非常有限。

二、滬港通的結算交收全程封閉,監管者可以全面監控風險。所有的交易行為都在交易所、結算公司的系統內進行,均有清晰記錄。在這樣的制度安排下,資金並未無序地大進大出,買賣A股或港股的資金在股票售出後又沿原路返回主體市場。

如此封閉和透明的制度設計保障了滬港通可以在兩地監管機構密切監測與審慎風控的前提下承載巨大的跨境交易。

機會無窮、風險常在!


滬港通開啟了內地與香港市場的互聯互通,也讓崇尚價值投資理念的國際機構投資者與散戶占主導的內地投資者群體開始了「歷史性的交匯」。這一歷史性的交匯一定會催發出大量「化學效應」,開創一個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新時代。

在這樣一個新時代里,機會無窮,但風險常在。對香港投資者來說,新增的內地投資者為市場帶來了活力和前所未有的交易機會。與此同時,雙方在投資觀念和風險意識上的差異也為香港投資者(尤其是散戶),帶來新的挑戰與風險。如何在亢奮的市況中保持冷靜和謹慎,是每一個投資者都必須思考的問題。

而對於很多內地散戶投資者來說,滬港通是他們投資海外的第一步,自然更需要謹慎。投資就像遊泳一樣,如果不下水,就永遠也學不會遊泳,但初學者第一次下水時往往不免要嗆上幾口水。因此,投資者一定要多做功課,謹慎決策,切忌跟風。

作為市場運營者和監管者,我們深知,不斷攀升的交易量意味著更大的責任,我們會繼續全力確保系統的穩定可靠,我們也會時刻密切監察市場,並在必要時采取適當的風險管理措施,維護市場的有序運作。

滬港通的設計初衷不是為大家提供一個發快財的機會,而是幫助中國早日實現國民財富的多元化國際配置,為大家提供財富長期保值增值的渠道。

我衷心祝願每一位投資者謹記風險、投資順利!(香港交易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481

【圖解】紅色炸彈,想說愛你不容易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9896

每年五六月真是讓人又愛又怕,愛的是小長假一個接一個,五一剛過,又有端午。怕的是,長假一多,婚禮也多!請帖一到手,知道我們避無可避的是什麽嗎?——份子錢!

八百年不曾聯系的同學突然加你微信,你滿懷著一顆期待重逢的心點了“通過驗證”,沒想到第一句話就是“老同學,我要結婚了!”

收拾好行李準備在長假里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沒想到擋不住說來就來的婚禮請帖!人緣好真是傷不起!連過節費也貢獻出去了!

只能說,份子錢是會呼吸的痛。為什麽要給份子錢相信我們都心照不宣了,但是拿什麽拯救你——我的錢包?!

知道”(微信號:nz_zhidao)用大數據讓你了解份子錢這種神奇的東西。

(盧添添/圖)

請記住,我叫知道(微信號:nz_zhidao),南方周末每日網絡專稿。

要嚴肅,有知識;要八卦,有內幕。每天一篇,無需翻墻,盡享你想知道的和不知道的。我們只想,讓知道成為一種享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960

在美買房容易養房難:房產稅一路上漲 隱性開銷費用不菲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39712.html

在美買房容易養房難:房產稅一路上漲 隱性開銷費用不菲

第一財經日報 閻彥 何一丁 2015-07-02 06:00:00

“中國人有錢,有需求,但是普遍對美國的生活模式不了解,再加上地理距離的遙遠,在美國買房和養房都不像想象的那麽簡單。”

不久之前,根據美國全國地產經紀商協會的報告,從數量、美元銷售額以及交易價格來看,中國人現已成為美國住宅的主要海外買家。

“中國人有錢,有需求,但是普遍對美國的生活模式不了解,再加上地理距離的遙遠,在美國買房和養房都不像想象的那麽簡單。”兩年前與家人在美國波士頓購下一棟宅邸的江河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不過,盡管美國房產對中國“土豪”頗具誘惑,背後的隱性成本與文化差異仍需要中國買家處處留心。

選擇風水與生活方式

在許多中國買家的心目中,美國的地產就是花園、遊泳池、洋房的代名詞。但事實上,如果忍受不了美國小鎮的寧靜生活,購買公寓才是享受東海岸都市繁華的現實選擇。江河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以波士頓為例,市中心濱海區的一套兩室一廳的公寓價格可以高達100萬美元以上。而同樣這筆錢則可以在周邊繁華的衛星鎮Brookline買下四室一廳且帶有花園的房子。”

對“風水”的重視尤能體現中美購房的文化差異。與其他國家買家相比,中國買家更加看重房屋的朝向、門面的布局以及周邊的自然環境。不過,美國建房者並不會對此刻意關註,因此許多房屋的朝向不一,難得一見中國人所期待的正南正北。

讓中國買家尤其忌諱的是,美國某些城鎮中坐落著公墓。“美國的公墓可能會出現在任何地方,波士頓市中心緊鄰中央公園便有一塊,在小鎮中更是分散得七零八落。我曾在波士頓衛星鎮Natick市看到一座從內置到花園都十分精美的房子,但是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從該房的某一個臥室里可以看到斜建在山腳上的公墓。對此,中國買家只能敬而遠之。”江河坦言。

對於中國特大城市的購房者而言,昂貴的“學區房”是讓許多孩子的父母頭疼的問題。事實上,“學區房”的概念可不只是“中國特色”,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父母同樣要承受這一困擾。以哈佛大學所在的Cambridge為例,大學周邊的房屋價格動輒輕易達到百萬級。美國房地產中介公司會給不同的學區使用五星級評分制度,教育水平優裕的地區房屋價格自然不菲。

江河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美國的“學區房”主要適用於公立學校。對美國本土人而言,“就近入學”從小學開始。由於小學到高中的公立教學都屬於社會福利,因此美國家庭只需要支付極少的費用或者免費就可以讓孩子享受到就近入學的公立學校教育。近年來,美國私立高中入學競爭日益激烈,學費水漲船高,部分中國家長將目光投向了價格相對低廉的優秀公立學校,“學區房”的價格自然一路上漲。

買房容易養房難

如果中國買家成功購得新房,美國的“養房”成本也會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首先,購房者每年都需向當地政府繳納一筆房產稅。房產稅與房屋及地段價值直接掛鉤,由於近年來美國地價逐漸從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蘇醒,因此房屋的地稅每年也呈上漲趨勢。

根據美國房地產中介Zillow官網的公開信息,以波士頓衛星鎮Brookline一棟居住面積323平方米、五臥三衛的房屋為例,官網售價139.9萬美元、月租金5296美元,而該棟房屋的房產稅則從2005年的7502美元/年一路上漲至2014年的9789美元/年。“我有過把房子放到Airbnb的想法,一天收100美元左右需要一個月內租出十天以上才可以滿足當月的房產稅。”江河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對於與美國人生活方式不同的中國人來說,房屋內飾和家具的改造同樣費用不菲。江河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傳統的美國家庭很少使用炒鍋和油,因此房中的抽油煙機並不能滿足中國人的廚房需求,對於抽油煙機的改造往往是中國買家打理房屋的第一步。但由於美國廚房是整體設計的,追求完美的中國屋主往往會選擇更換廚房的整體設施,這樣的開銷會達到一萬美元以上。”

在東海岸,看似簡單的除雪也是難以避免的隱性成本。在遭遇暴風雪襲擊的冬日,“各家自掃門前雪”是鄰里街坊的慣例,中國屋主多會選擇除雪公司來清理屋頂以及道路。“除雪是一筆昂貴的開銷,公司會與屋主約定達到某一降雪量時來清除積雪,每次除雪的開銷會在400到800美元之間。”江河坦言。

美國院落中美麗的花園也讓許多中國買家心向往之。不過,花園的養護開銷絕非可以輕易忽視。許多中國購房者缺少除草及花園打理的知識,絕大多數人會選擇雇用園林公司。如果買主希望大改自己的花園或者房屋結構,則不僅需要得到當地政府的批準,雇用美國土木公司更是價格不菲。江河表示:“中國買家大多看重保護隱私,因此往往會選擇栽培一些大樹來遮蔽房屋或者花園。但在美國一株樹齡超過10年的楊樹可以賣到近一萬美元,因此使用土木公司會十分昂貴。”

在美國這個“車輪上的國家”,光有房沒有車恐怕還是寸步難行。對於購房者而言,雇用華人私人司機是許多初來乍到者的選擇,但“美國是人力成本很高的國家,有時一天的傭金會高達幾百美元。尤其在出租車效率較低、生活設施較為分散的衛星城地區,購車的重要性就更能顯現出來。因此,對於外國購房者而言,私家車很可能是在美國生活的必需品。而中國買家購買私家車也將經歷一個繁瑣的過程,其中涉及到駕照、社保以及保險等諸多因素”。

編輯:一財小編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709

李想十六年的創業分享:做正確的事,不做容易的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716/151028.shtml

本文是我(李想)在去經緯投資和他們聊天的時候,速記員幫助我把聊天的內容記錄了下來的整理。因為內容量很大,所以速記會有一些記錄錯誤的地方。我想了一下,還是使用原文重新整理了一遍,把里面的錯字和錯誤的數據進行了修改,從而避免對閱讀者的誤導。

不過,仍然感謝經緯和速記的幫助,這確實是我過去十幾年創業最實實在在的記錄。

李想,汽車之家網站創始人,前任汽車之家總裁。李想是80後的典型代表,1998年還在上高中的李想就開始做個人網站,2000年註冊泡泡網並開始運營,僅憑借著自己對IT產品的一腔熱愛和滾雪球式的資本積累,高中學歷的李想讓泡泡網在中國互聯網行業中獨樹一幟。2005年,李想帶領團隊從IT產品向汽車業擴張,創建汽車之家網站。目前,汽車之家現已成長為全球訪問量最大的汽車網站,2012年底,汽車之家實現了月度覆蓋用戶8000萬。2015年7月李想卸任總裁,繼續擔任董事股東。

一路走來,其實汽車之家中間有很多的坎坷,而且挑戰非常多。但是到今天為止汽車之家已經邁過了坑檻,現在除了媒體以外,在做交易方面的探索,這都是非常棒的。那麽這十年,他學到的最重要的經驗是什麽,以下文章來自於他的分享:

經驗一:用戶永遠是最重要的

先從我自己介紹,80後創業。我真正接觸電腦是從高一開始的,之前其實家里也買不起電腦,所以我基本上從初一到初三,買遍了市面上所有的電腦類報紙和雜誌,就不停地在看。

高一買了第一臺電腦,那時候第一臺電腦大概8000塊錢,奔騰133。買了電腦以後,我發現這些報紙雜誌上寫的非常不靠譜,我一直認為這些編輯還有作者,說的都是對的。當我自己真正接觸電腦的時候,發現他們寫的90%狗屁都不是。

所以我當時幹的第一件事情,我就按市面上最流行的文章風格寫,怎麽選電腦、選顯示卡的,寫這樣的東西。當時比較幸運,我投的第一篇文章,被《電腦商情報》全文刊發,占了一個整版,而且基本上沒改。那是我在高一的時候第一筆收入,大概600塊錢。後來我不停地寫稿,寫了非常多。

到了高一下半年的時候,撥號BBS(惠多網)流行起來了,大家用14.4K的Modem開始撥號,和郵件列表一樣討論問題,包括對罵。到了上高二的時候,就開始有個人網站了,也能夠上網了。我申請自己的個人網站,叫顯卡之家,因為那時候3D顯示卡最火。當時在我所在的信息港排名第一,還有一個競爭對手排名第二。那個第二名的,後來成了我的合夥人,樊錚。

到了高三的時候,那時候是互聯網泡沫最嚴重的時候。賺錢非常容易,網站上的廣告展示一個月有1萬多塊錢收入。加上稿費我一個月差不多有接近2萬的收入,比我爸我媽加起來多10倍。

到了高三我面臨一個艱難選擇,是否高考。說服父母其實不難,我爸媽是中央戲曲學院畢業的,不像身邊的同齡父母特別寄希望於孩子上大學。另一方面,每個月寄來的錢我爸媽都看見了,因為我上大學,最終還是要去掙錢,還是要去找一個工作。他們也覺得這是一個好的機會,比我上大學其實更有希望,可能上了大學,這個機會就錯失掉了。

回過頭去想,我做網站的時候,為什麽會比別人的訪問量高。其實特別簡單,我發現所有的網站在用戶訪問最多的時間段(淩晨),沒有更新。但是大家都是早上上網,因為那時候第一網速快,第二是上網費便宜。那時候我跟他們唯一不同的一點是我每天早上5點鐘起床,開始做更新,6點到6點半的時候就更新完了。

網民之間口碑相傳,這個網站有更新,大家都來我的網站看。其實我在整個高中的時候用了這麽一招,就把信息港里同類的個人網站都幹掉了。競爭對手還罵我是一個神經病,每天那麽早起來更新網站,他們一直罵到自己的網站沒了,也沒有像我一樣早起更新,這是當時特別好的一個機會。

後來我不上學以後,我想怎麽把這個網站真正商業化,做成一個真正的商業網站,那時候商業網站不多。我們註冊公司的時候,最開始在石家莊,工商局不知道什麽叫互聯網,非說我們是網吧,所以我們基本跑了有不下十趟,最後才拿到無數的證據向他證明有互聯網這麽個東西,不是網吧。

另外更重要的一點,不懂技術對我來說是最大的障礙,我當時把跟我競爭的人拉進來,因為他懂技術,會寫代碼,會管理服務器。1999年是我高中畢業,他大學畢業,所以他是我的第一個合夥人,樊錚。當時以我的網站為主,我說了算,所以我得占60%的股份,他占40%的股份,所以他就把他的網站關掉了,送給別人了,我們開始一起做這個網站。我們合作了16年,從1999年開始的。

經驗二:大勢不好,再努力也沒用

2000年的時候,個人網站轉成了泡泡網,其實泡泡網發展的並不順利,因為做泡泡網最核心的初衷,是從個人網站開始,這是我的個人愛好。這個個人愛好(喜歡電腦硬件)毀了後面很多的事。

那時候並不懂得什麽叫管理,什麽是團隊協作,那時候想著自己盡可能努力,自己盡可能去做更多的事情,也不懂得溝通,也不懂得怎麽去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建立什麽樣的管理結構。所以基本上一個公司能犯的所有的錯誤,都在泡泡網淋漓盡致的全部犯了。

另外一個問題,我們當時並不在乎時機的把握,就是自己喜歡,其實電腦的真正爆發期是在2000年到2003年,2003年以後整個電腦市場開始平緩並往下走了。在市場爆發的時候是決定勝負的關鍵,平緩或者下滑的時候,再努力就沒有用了,圈地變成了搶地。

我們那時候基本上每天工作14個小時以上,但是競爭對手一天也能工作12個小時,除非你一天工作30個小時能超過他,在市場不增長的時候,活著還是很容易的,想要成第一基本上沒有機會了。

經驗三:創業一定要找到能成“NO.1”的領域

2004年的時候,我和合夥人商量要選擇新領域,趁著泡泡網還有利潤幹點新事兒。

做新領域的第一重要的因素不是喜歡,我可以不喜歡,但是必須在這個領域能做到第一,因為常年做老三是個非常痛苦的事,什麽都改變不了。因為你去客戶那里,跟客戶談,客戶說因為老大給了我這些條件,所以你必須給,我們沒得商量,客戶說什麽,我們就答應什麽,很被動。所以我們要找一個成為第一的領域。

當時篩選了三個領域,一個旅遊,一個房地產,還有一個汽車。

1) 分析自己擅長什麽,能不能幹成

先看的房地產,泡泡網當時有大概100多人。那時做的最好的是搜房、焦點,當時最好的房地產網站。我們去研究搜房,發現它成功的原因是各地的分站,因為北京的房子、石家莊的房子跟上海的房子沒有任何的關系,它開了分站。我看了一下,有將近1000人分布在全國,後來我們想一想,這個事做不成,因為我們總共才100多人,讓我們去管理一個全國分布在那麽多城市千人的規模,這不是我們擅長的。這是第一個放棄掉了。

第二個看旅遊,旅遊當時做的最好的是攜程,那時候還沒有人會拿著手機APP下單,那時候攜程做的最多的事,是在各個機場發一張卡,撥打電話訂機票酒店。訪問網站也都是拿著電話,沒有人直接在網站上下單。我去研究攜程,當時最厲害的是呼叫中心,也是好幾千人,這個事太難了,我們做這麽大的呼叫中心根本不可能,所以把旅遊這件事放棄掉了。

2)對手很差,即使是後來者也有機會

最後看了汽車,當時一看汽車太好了,簡直為我們量身訂作。為什麽,第一,汽車是標準化的產品,你看到寶馬3系,在北京、石家莊、烏魯木齊看到的都是一樣的,這跟我們做的IT產品非常相似。汽車的品類非常簡單,當時的汽車種類比現在少的多,汽車的複雜度遠遠小於當時手機品類的複雜度。這是第一個因素。

第二個因素,看看這個行業里的人怎麽樣。我當年就說這是一幫垃圾,所有的人天天在發廠商的新聞稿,不做任何東西,懶到沒法再懶的地步。IT網站有競爭,汽車網站沒有,所有的人就是發發廠商的新聞稿、圖片就完事了,競爭對手太弱了,比IT網站的對手們弱的太多。

3)看準時機,抓住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換的過程

再看第三個是不是好的時機,因為我們特別在意時機是不是好的,因為泡泡網錯失了時機。我們發現汽車是一個特別好的時機,為什麽?因為當時汽車市場跟1999年、2000年的電腦市場非常相似,是一個賣方市場。

在2004年的時候造出來的車不愁賣。更離譜的像本田雅閣這種車,從生產出來第一輛開始加價,到換代退市都在加價。隨便一個4S店開了以後,一年回本。今年的4S店,庫存車堆的沒有地方放,雅閣的優惠3萬元起。

當時認為任何一個市場的爆發,都是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換的過程,這是爆發的本質。當時誰是市場第一,跟三年以後誰是市場的第一,沒有任何關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333

「神童」為何容易刷爆卡? by 盧志威

來源: http://www.hunghuk.com/2015/09/07/%e3%80%8c%e7%a5%9e%e7%ab%a5%e3%80%8d%e7%82%ba%e4%bd%95%e5%ae%b9%e6%98%93%e5%88%b7%e7%88%86%e5%8d%a1%ef%bc%9f/

「神童」為何容易刷爆卡?

a6e005b0-5149-11e5-a287-f3cd5f52e74d_ThinkstockPhotos-506358979

 

「最聰明的是明白自己無知的人 ﹣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無所知。」 – 蘇格拉底

 

在接近一百年前,有心理學家使用智商測試來找天才兒童,特曼(Lewis Terman)就在1926年開始追蹤1500名IQ在140以上的小學生,其中有80人的IQ更高達170,看看這班「神童」的人生軌跡會怎樣。

一如預期,到了晚年時,這班神童的平均薪金是普通白領的兩倍,有部份人在專業領域取得頂尖成就,拉高了平均薪金,但大部份人其實都從事警察、打字員、船員等平凡工作,且一生人之中,其離婚、酗酒、自殺率與普通人相約,故此特曼總結:「智力和成就之間並沒有完美的相關關係。」

而且更糟糕,是沒有取得大成功的「神童」,覺得自己沒能實現年少時的期望,在晚年深成挫敗感折磨,這班「神童」的生活滿意度反不如常人!

後來有些研究指出,高智商的學生,較容易感到焦慮,對日常鎖事擔憂得更多,程度也更深,更糟糕的是「高智商不等於明智的決策」,因為所有人都存在「主觀偏見」,喜歡搜集訊息來加強自身的觀點,以便在辯論中取得優勢,但這反過來令神童更難認清自身的缺陷,也更容易墜入「賭徒謬誤」、「理性障礙」這類心理陷阱,所以高IQ的「神童」,刷爆信用卡的機率也是常人的兩倍。

那究竟怎分辦小聰明還是大智慧?華盛頓郵報專欄「親愛的艾比」(Dear Abby),組織了一個由心理學家組成的專家小組,對誌願者的推理和偏見進行評判:他們的論點是否全面,參選人是否能承認自身知識的局限——即「理智的謙遜」。

結果獲得高分意味著將來生活滿意度更高,人際關係質量更好,以及焦慮和重覆思考較少,明顯是「神童」夢寐以求的境界,研究顯示,如果以第三人稱的形式討論自己遇到的問題(用「他」或「她」來代替「我」),就能創造出必要的情緒距離, 減少自己的偏見,從而做出更明智的辯駁,證明智慧早在古希臘,被蘇格拉底以「最聰明的是明白自己無知的人 ﹣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一無所知。」表達出來,就是要承認自身的無知。

這個發現,可能解釋平凡人投資,為甚麼可能跑贏了高智商的科學家、教授,原來是平凡人不去認叻,只做力所能及的小事,減輕了犯「賭徒謬誤」、「理性障礙」錯誤的機率,決策的質素反而理智了,而聰明人容易想埋一邊,決策自然會偏頗。

所以投資者,每天起床應該懷著謙卑的心,認清能力所限,至少知道自己無知,不敢說投資必勝,但生活肯定會愉快得多。

 

Posted in 人生哲學 and tagged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761

走進人群不容易(新都城演說) 止凡

來源: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5/09/blog-post_20.html

星期六(19/9),受「亮光文化」的邀請參加了「中華書局」辦的書攤活動,止凡作了人生第二場商場演說。由於商場演說的對象算是不可預測的,所以演說內容都與上一次差不多,又是說說一般打工仔的處境、投資理財、財務自由、複利率的威力之類,說了大半個鐘,這些內容對我都是「家常便飯」,但今次感覺不太好。




這次商場演說我都盡量低調處理,只在一篇文章的尾段輕輕提過,又沒有在fb page寫出來,「亮光文化」的fb page登了好幾次,我都未有轉載出來,可能不少blog友都沒有留意有這次演說存在。不大力宣傳,用意主要是不想這裡的blog友花時間跑來支持,聽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東西,而且希望接觸更多新鮮人。雖然,就算在blog內大力宣傳了也不代表有blog友會來,但事實還是有幾位專登跑過來的,令我十分感動。

為何我話這次感覺不好呢?因為地方太大,人流太多,「中華書局」放置了很多書攤,人來人往,背景聲音又很雜亂,隔離還有電器展品,整個環境很難作很深入的交流。而且演說對象更是「不知名」的,有時某君走過停下來聽聽,好像給了我一兩下眼神,看著他多說幾句,他就轉身離開,這都令我不停分心,演說時都對不了焦似的。

記得當時前排有三四位太太,未開場前就在討論買了一些烹飪書之類,只是在坐坐,可能打發一下時間,又可能看看誰人叫「止凡」。當我演說時,她們其實不太集中聽我的說話,在演說中途更起立離開。這些不可能不被影響,我還是一直講我的話,但看見臺下情況不停在改變,不時都有心不在弦。

更有一位先生,明顯在等家人,因為演說過了大半,應該是他太太走到他前面傾了兩句,兩位就起身走人。而最有趣是這位先生一開始給我不少眼神交流,還不時點點頭,好像很用心聽我的演說內容,誰知演說到了未到一半,我看到他慢慢雙眼反白,繼而閉目養神。我當時在想自己的說話技巧是否悶到了這位先生呢?這又令我突然離一離神,差點不記得口中說出了什麼。

這些情況都是我沒法控制的,有不少演說家在演說前都會要求臺下聽眾關掉手機,看到演說中途有人出入,隨時會停一停演說,拿那走出走入的人來開個玩笑,例如:「這位先生遲到喎,剛錯過了最精彩的部份噢」。其實停一停的原因,可能是那位先生的動作已經影響了講者的思路,所以要借個玩笑來定一定神。可是,面對一個大商場,太開放的環境,這樣的控制都不太可能。

另一方面,我面對的都是一般市民,可能只是路過商場的,聽這個演說又不用付款的,好聽就停下腳步聽聽,不好聽或不懂這個講者是誰的話,立即就走。這些「過客」的財務知識接收能力都各有不同,年齡背景都各有不同,我在跟誰說話呢?是否在對牛彈琴呢?他們是否似某fb page的批評者般的思維呢?

這些跟巴黎兄與我搞過的工作坊很不同,我們處理的聽眾更多,但我都能確定每位參與者都有心想聽我說話,亦有一定水平去接收知識,給我的反應亦是很快很直接的,所得出的感覺是兩碼子事吧。

慢慢有這類有趣的經驗,下次還有機會的話,也可以跟主辦單位分享一下意見。其實,分享知識,我從來都不怕蝕底的,好像今次由香港西面跑到東面去,來回油費加停車場費,加上時間,試想想因為我的出現能多賣多少本書呢?看回報的話,這次活動值得參與嗎?結果不會是正面的。然而,有這些機會,吸收經驗,我才知道這類演說的問題所在,這都是其中一個我會考慮參與的原因。

在這次活動,能影響多一個人,就是多一個人,能令多一個人明白財務自由,這不能話這沒有意義。與此同時,這樣不太對焦的演說效果,效益又不高,場面又難以控制。兩者如何取個平衡,這將會是未來還會否參與類似活動的考慮。

今天有幾位blog友或讀者跑來支持,還有幾位拿著我的著作找我簽名,十分感謝你們。如果你們看見這篇文章,都不妨分享一下感覺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1038

“換裝備容易,換腦筋難” 俄羅斯裁軍得與失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2091

當地時間2015年9月24日,俄羅斯Ka-52鱷魚攻擊直升機和Mi-8AMTSh運輸攻擊直升機亮相俄羅斯濱海邊疆區飛行訓練。 (CFP/圖)

2008年以來,俄軍放棄大戰體制,打破以往的方面軍、集團軍、師、團建制,向小型化、輕型化、模塊化方向轉變,可以說是對二戰以來的傳統體制編制進行的顛覆性改變。

事情往往就是這樣:只要問題不涉及自己的部門,大家都表示應該進行堅決徹底的改革;而一旦觸及部門和個人利益,人們就會毫不猶豫地走向反面。

2015年8月1日,由空天防禦兵和空軍合並而成的空天軍作為俄羅斯的新軍種,並開始投入戰鬥值班。這其實是普京在2014年12月國防部部委會議結束後下達的命令。

俄羅斯《國防》雜誌主編科羅特琴科認為,空天部隊的成立,意味著美國未來無法將其“快速全球打擊”計劃付諸實施。

美國戰火燒到太空

美國主導的幾次局部戰爭,都是以空天襲擊為基礎,航空武器執行進攻任務,航天系統負責保障。這還只是初級階段,今後,從太空發射導彈只需要幾分鐘,毫無疑問太空武器會成為主角。而防禦手段主要以空防為主的俄羅斯,未來面對空天襲擊將可能束手無策。

由此,俄羅斯得出結論,美國將有很大可能發展“天對天”和“天對地”天基打擊武器。

從國際法角度看,除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外,在太空中施行敵對活動實際上是不受約束的。而從現有技術來看,它也難以監控和判斷。

因此,俄羅斯一直在強化空天防禦,把它作為一種戰略遏制手段。原因顯而易見,因為美國把戰火燒到了太空。

俄羅斯將空天防禦力量的基本職能定位為,避免美國對俄發動“斬首式”空天突擊,對國家重要戰略方向和地區提供有效的防空反導掩護,保住戰略核設施,以維護戰略穩定。也就是說,保住核反擊力量仍然是首選。而這也會給敵方造成心理震懾,迫使其放棄入侵的企圖。

空天軍成立後,空天防禦依然由俄軍總參謀部總指揮,由空天軍總司令部直接指揮。空天軍將負責集中指揮值班中的航空、防空和反導力量,以及軌道衛星集群的發射和管理。導彈襲擊預警和太空監控系統也是其所轄範圍。俄空天防禦能力可具體分為空天偵察預警能力、戰略反導能力和國土防空能力。

然而,俄羅斯的空天防禦系統是一項耗資巨大的工程,技術難度也非常大,目前無論功能還是編制都還遠沒有到位。要建立覆蓋俄羅斯全境、無縫鏈接的防禦系統,在理論上是無法實現的。

2008年以來,俄軍改革汲取了當代國內外戰爭的經驗教訓,也註重吸收西方主要國家軍隊體制編制的長處。采取的激進式改革確實為俄軍帶來了新面貌,但也帶來了一些問題。雖然俄軍進行了一些修補性的糾偏,但部分“後遺癥”短期內尚難以消退。

俄羅斯維和狙擊部隊士兵進行戰術訓練。 (CFP/圖)

效仿美國?

“俄軍指揮體制的改革應向美軍學習。”俄羅斯國家杜馬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伊戈爾·巴雷諾夫曾明確表示。美國的五個地區司令部分管全球防務,4個專業職能司令部分管全軍運輸、戰略打擊、特種作戰等食物。這些司令部都不是單一軍種駐防,而是多軍兵種在廣闊戰場空間內,應作戰需求迅速組織協調各作戰單元的概念。

也因此,綜觀過去的軌跡,俄羅斯正試圖走一條類似於美國的“聯合司令部”之路。

2010年12月,俄軍將六大軍區改組合並為四個加強軍區,成為三軍聯合作戰指揮司令部,分別對應了東、西、南、中四大戰略方向,負責對轄區內的陸、海、空軍戰役集團實施統一作戰指揮。軍種總司令部主要負責本軍種的建設與發展,而不再擁有作戰指揮權。

這使得各戰略方向力量處在更加集中統一指揮之下,打破了以往同一方向軍隊分屬不同軍區、不同軍種和部門指揮的體制壁壘,使作戰指揮更加順暢。比如西部軍區,就一下子整合了原莫斯科軍區、列寧格勒軍區、北方艦隊、波羅的海艦隊、加里寧格勒特別區5個單位,統一負責歐洲戰區及附近水域的行動。

這意味著,在俄每一個潛在危險方向,有能力對抗軍事威脅的所有力量“握成了一個拳頭”,擁有共同的司令部,共同的偵察、情報、後勤及其他保障。而戰略火箭兵、彈道導彈核潛艇、太空兵、遠程航空兵和空降兵仍直屬於莫斯科。

據估計,改革後軍區聯合作戰能力提高了1倍多。今後再應對像車臣戰爭、俄格沖突這類戰爭,既不用臨時組建聯合指揮機構,也不用從其他戰略方向抽調部隊進行增援,軍區司令部就可獨立處置。

然而,新上任的聯合戰略司令部司令,將要指揮的是諸軍兵種聯合部隊,將掌管空軍、海軍及所有其他部隊,這是從來沒有過的。他有多大的把握指揮,該怎麽做,誰都不清楚。在好的情況下,一些軍區司令知道直升機怎麽升空,可對諸兵種合成防空戰就一竅不通了。他們又該如何指揮艦隊?沒人能回答這些問題。

這里還存在著軍種文化障礙。俄羅斯陸軍、海軍不只是不同軍種問題,在歷史上就是兩支軍隊。這兩個軍種文化不同,使用的術語也不一樣。其他軍種,包括其他強力部門的軍隊,與陸軍文化傳統一致,聯合相對容易,但與海軍的聯合卻困難得多。

目前俄陸軍指揮員難以擔負跨軍種指揮的重任,有聯合指揮經驗的多是海軍將領。早在1990年代中期,俄軍就在遠東勘察加半島和西部的加里寧格勒地區組建了兩個由海軍指揮的跨軍種戰役集團,在聯合訓練與聯合指揮上取得良好效果。但俄羅斯的大陸軍傳統,使其很難接受海軍將領擔任戰區指揮員的現實。

此外,俄軍種指揮學院和總參軍事學院都沒有開設聯合職業教育專業,中高級軍官特別是陸、海軍軍官交叉任職並不普遍。

“每個司令部都要解決十分廣泛的問題,這需要有專業技能的幹部,許多問題將是第一次出現,而我軍幾乎沒有具備跨軍兵種指揮經驗的人。要擁有這種經驗,需要不只一年,需要讓新一代軍官成長起來。”俄政治和軍事分析研究所所長沙拉溫這樣說道。

1992年蘇聯解體時,俄軍總兵力為280萬人。到1995年底,裁減了110萬,編制員額為170萬人;1996年至1999年,俄軍共裁減了50萬,總兵力降至120萬人。 (梁淑怡/圖)

(梁淑怡/圖)

“打大仗”和“蘇聯式”

這意味著,俄軍必須結合演習不斷修正、磨合,積累經驗。有歷史為鑒,俄軍過去的改革經常是半途而廢或出現反複。

1997年,俄羅斯決定通過以軍區為基礎,賦予軍區領導機關戰役-戰略司令部地位的方式,組建聯合軍事指揮機構。但組建沒有取得成功,因為當時總參謀部沒有進行改革,軍區司令得不到相應的權限。

到了2004年,俄羅斯對俄軍總參謀部進行改革。改革主要內容是總參謀部主要職能是制定戰略計劃,將作戰指揮權下放。2005年,時任俄羅斯武裝力量總參謀長的尤里·巴魯耶夫斯基上將提議啟動作戰指揮體制改革,決定組建西部地區司令部、南部地區司令部和東部地區司令部。

但這個方案剛出臺,就遭到了武裝力量各階層的強烈抵制。無奈,俄羅斯只能先在東部地區司令部進行實驗。結果由於地區司令部是疊加在軍區之上的重複指揮機構,職權不清,實驗進行了3年,就被迫宣告中止。

由於一系列原因,其中最重要的還是經濟因素,俄羅斯決定逐步落實上述改革措施。2006年5月,俄羅斯國防部代表會議通過了原則性決議,決定在2010-2015年期間組建俄羅斯武裝力量地區司令部。然而直到今天,主要措施的基本指導思想在整體上還停留在決議層面上,而最高軍事當局的主官已經換了好幾茬。

可以說,俄軍存在的主要問題不是資金、不是裝備、不是編制,而是觀念。

俄軍高級將領中間,“打大仗”的傳統觀念和“蘇聯式”的建軍理念普遍存在並且根深蒂固。

2008年以來,俄軍放棄大戰體制,打破以往的方面軍、集團軍、師、團建制,向小型化、輕型化、模塊化方向轉變,可以說是對二戰以來的傳統體制編制進行的顛覆性改變。也正因此,許多人對改革不理解,尤其是在傳統觀念與集團和個人利益相互作用的情況下,從高級將領到普通軍官都有大批人辭職抗議。

事情往往就是這樣:只要問題不涉及自己的部門,大家都表示應該進行堅決徹底的改革;而一旦觸及部門和個人利益,人們就會毫不猶豫地走向反面。

在第一階段改革結束後,由於對新編部隊的評估結果並不理想——60%的旅“及格”,1/3為“良好”,陸軍沒有一個旅被評為“優秀”——時任俄羅斯防長謝爾久科夫的軍事改革遭到了猛烈抨擊,人們說他不懂軍事,只是一個“家具販子”而已。

所以說,換裝備容易,換腦筋難,思想觀念問題得不到根本解決,即便實行了新編制、列裝了新武器,最終的改革效果如何也多有疑問。

如今,俄軍新的指揮機構的確已經建立並開始運作了,但要完全發揮作用,則需要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不懈努力。

走極端是俄軍改革通病

在由謝爾久科夫主導的最新一次軍事改革中,俄軍追求一步到位,打破了以往先試點再推廣的習慣。

“以往改革都要先進行試點,試來試去結果不了了之。這次我要用最簡單的辦法解決最複雜的問題。”前防長謝爾久科夫的話證明了這一點。2008年以來的改革動作既大又快,全面鋪開。當改革受到軍內高級將領的反對和抵制時,俄領導人通過高層換血的方式強行推進改革,撤換了以前總參謀長巴盧耶夫斯基大將為代表的一大批高級將領。

但大刀闊斧必然傷筋動骨。許多機關和部隊在一段時期內陷入混亂,俄軍內部穩定面臨嚴峻考驗。

首當其沖是軍隊人數遭受質疑。在2008年的“新面貌”軍事改革中,再次提出了裁軍指標:武裝力量由113.4萬裁至100萬。

為何要把俄軍人數裁到百萬以內?俄國防部說,這一數字是最優的選擇。據說這是從領土面積、邊界長度、國家經濟實力、適齡應征服兵役者數量等角度綜合考慮的結果。

但對於這個數字,俄羅斯學界並不買賬。俄知名軍事專家阿爾巴托夫提出異議:“沒有哪個國家的軍隊正好是100萬,或者多一點,或者少一些”。整數聽上去很美,但這跟俄羅斯軍事學說毫無關系。軍隊人數應該是與國家當前和今後面臨的軍事威脅掛鉤。還有專家提出,大量削減軍官和取消準尉不可能不對軍隊的戰備狀態產生影響,而且這種影響不是向著最好的方向——兩年來俄軍已從軍官過剩變成了軍官不足。

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建議參考米留金改革的做法。當年,米留金元帥向沙皇提交了自己的軍事改革方案。亞歷山大二世向自己的國防部長提出了各種問題,一問就是好幾個小時。聽完所有答案後,他告訴米留金:“去吧,去向整個俄羅斯宣傳自己的計劃。我在得知專家對你計劃的看法後,再決定是否通過這一改革方案。”最終,米留金的方案大體獲得通過,但也進行了許多修改。沙皇賦予改革“神聖”的意義,軍隊也明白了改革實質,並對部長給予大力支持。米留金很早就開始不分晝夜地向軍隊宣講自己的想法,說服存有疑慮者。其改革的最終成果非常顯著:它重塑了軍隊。

有俄軍專家奉勸,如今的改革家不妨也學學自己的先輩。軍方首長們離開莫斯科,深入軍中,向官兵解釋改革的實質所在,解答問題,這是件好事。但一旦觸及尖銳、具體的問題,一些將軍就不知所措了,甚至會犯老毛病——放狠話威脅那些提出刁鉆問題的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3833

去瑞典避難?沒那麽容易了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6861.html

去瑞典避難?沒那麽容易了

一財網 盛媛 2015-11-25 15:18:00

據瑞典移民局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已有8萬人向瑞典申請避難,這相當於2014年全年申請人數,而今年申請避難的人數預計將高達19萬人。瑞典全國的人口是978.4萬。

越來越多的移民湧入,作為宜家家居和沃爾沃汽車故鄉的瑞典壓力有點大。

當地時間24日,這個北歐高福利國家宣布,將收緊邊境管控舉措和避難規則以減少接收難民的數量。瑞典首相斯特凡•勒文(Stefan Löfven)對媒體表示,政府推出該舉措的目的是為瑞典的難民接收體系創造“喘息的空間”。

據瑞典移民局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已有8萬人向瑞典申請避難,這相當於2014年全年申請人數,而今年申請避難的人數預計將高達19萬人。瑞典全國的人口是978.4萬。

為公共資源減負

其實,早在兩周前,瑞典就已經宣布將臨時采取邊境管控措施。近幾個月來,由於中東局勢緊張,引發了新一輪難民潮。雖然歐洲部分國家采取封閉邊境等措施以應對難民潮,來自中東、非洲地區國家的難民仍嘗試通過各種路線抵達北歐國家。和德國等國家一樣,瑞典也面臨著開放寬容、人道主義和資源分配、公共安全之間的糾結。

根據此前公布的舉措,瑞典移民局將對新抵達難民進行登記,並阻止難民非法逗留。按照周二宣布的最新舉措,瑞典將對所有從歐洲大陸通過公共交通進入本國的人員進行身份檢查。

瑞典內政部長安德斯•於耶曼早前表示,瑞典政府是為了維持國家安全和穩定,更好地控制入境的難民流,並非限制進入的難民人數。他稱,瑞典釋放給其他歐盟國家的信號十分明顯,即瑞典目前承載了歐洲難民危機的最大責任,“如果要我們應對這個挑戰,其他國家也需承擔起自身的責任。”

按照瑞典官方的說法,難民管控措施將在未來幾年內都有效,同時在這段時間內提高相應的社會服務以及學校和養老等基礎福利的建設,以便在未來更好地滿足難民的需求。換句話說,日益增加的避難需求已經讓瑞典的一些公共服務資源不堪重負。

據歐洲媒體報道,由於住宿資源緊缺,一些最近進入瑞典的難民不得不露宿街頭。部分難民不滿瑞典生活艱苦,抗議要求回德國。

移民政策糾結

瑞典外國移民及其後裔約150萬人,約占總人口的的15%。作為瑞典名片之一的著名球星伊布拉希莫維奇就是移民的後代,他的父親是波斯尼亞人,母親是克羅地亞人。

北歐何以成為很多難民的目的地?這背後是亞非大陸避難歐洲的路線變化。地中海處於歐洲和非洲大陸之間,一直都是難民進入歐洲腹地的“捷徑”。距離北非最近的南歐發達國家意大利是眾多難民避難歐洲的首選地,其中一些人不惜通過偷渡進入歐洲。今年以來,隨著意大利加強了對邊境海域的控制,越來越多難民將海域管控薄弱的希臘作為登陸地。這些難民大多數來自敘利亞、伊拉克和阿富汗。

此外,不少難民還通過馬耳他和西班牙登陸歐洲大陸,用德國總理默克爾的話說,“難民危機甚至比歐債危機還大”。盡管如此,德國在應對新一輪難民潮的過程中還是體現了大國擔當,以7月份為例,德國北部城市漢堡有5700人申請避難。從地理位置上看,漢堡距離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僅有300多公里,丹麥是瑞典的近鄰。

瑞典是傳統的工業發達國家,人均GDP近6萬美元,作為傳統觀念中的高福利國家,瑞典和丹麥、挪威等國近年來都面臨著外來移民的政策糾結。一起極端案例是在2011年夏天,32歲的布雷維克在挪威奧斯陸等地制造爆炸槍擊案,共造成77人死亡,他落網時稱在懲罰政府支持移民政策。一年後他被奧斯陸地方法院判處挪威最高刑罰21年監禁。

一名曾在挪威工作生活的石油企業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挪威首都奧斯陸之外的移民較少,可以感受到一些當地人與部分阿拉伯國家以及東歐移民在交談時的小心謹慎,但這名企業人士在主流社會沒有感受到任何威脅。

不過,從整體上說,這些國家對移民還是抱以比較友好的態度。就在應對本次移民潮時,數百名挪威民眾在位於奧斯陸市中心的挪威議會大廈門前舉行集會,呼籲挪威政府采取措施接收更多的敘利亞難民。

編輯:仇芳芳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18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