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韓國股匯大跌 三星成拖油瓶!

2014-10-13  TCW
 
 

 

近來韓國股市、匯率表現不佳,最近一個月以來(九月十一日至十月七日),韓股下跌將近四%,幾乎回到一年前的原點;韓元也在九月底創下近五個月來單月最大貶幅。東亞唯二「富國俱樂部」成員的韓國,是否已失去經濟光環?

韓國股、匯疲軟,其實是反映該國一連串利空消息。韓聯社報導,在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指數編列公司明晟(MSCI)指數中,韓國未來十二個月的預估每股盈餘(EPS)下跌超過一三%,跌幅在十七個經濟體中居冠。滙豐集團發布的九月份韓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也創下三個月來新低;韓國九月份新出口訂單也連續六個月下滑。

早在九月初,彭博就指出,韓國經濟已經陷入瓶頸,可能步上日本後塵,也就是通貨緊縮、經濟低成長的窘境。

《華爾街日報》則指出,韓股表現不佳,主因是韓股市值龍頭三星電子的核心業務,被中國華為、小米等低價競爭者,以及蘋果iPhone大尺寸新機給瓜分。

財閥占GDP八五%政府扶植,竟大到不能倒

三星市值占韓國股市比重超過一四%,幾乎是市值第二名企業的四倍。但六月初至九月底,三星股價跌幅達二二%,不到四個月市值已蒸發四百二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兆三千億元)。因此,三星老大一感冒,全韓國就打噴嚏。

韓股市值老二現代汽車,八月初迄今股價也跌了二五%,創下二○一三年五月以來新低。九月中,現代汽車以一百億美元天價,標下首爾江南區土地,創下首爾單筆土地競標價最高紀錄,也是金融風暴以來,亞洲最高金額土地交易。然而現代汽車當日股價卻大跌九.二%,惹來該公司亂花錢的批評,之後市值已蒸發七十億美元。

從七月到九月,韓國股市大盤走勢幾乎是被三星及現代這些大企業牽著鼻子走。《華爾街日報》指出,八月韓股KOSPI跌了近○.四%,如果不計三星和現代,大盤應該漲近一.五%。九月韓股跌幅逾二.三%,如果同樣排除三星和現代,跌幅應該只有這個數字的一半左右。

所以,韓國經濟問題,更深層的原因還是財閥「大到不能倒」。韓國經濟長久以來倚靠三星、現代等大財團,一旦這些企業失勢,馬上就會衝擊國內經濟。

韓國經濟GDP有八五%來自財閥,前五大企業營收,幾乎占整個國家GDP的三分之二。其中最大的三星集團,是一九六○年代當時的總統朴正熙,為了刺激出口成長而刻意扶植,他為三星、現代汽車建立關稅壁壘,讓這些財團在鋼鐵、化工、造船、建築等事業版圖開枝散葉。

結果,韓國政府一度成功將三星推上全球電子業營收之冠,也使韓國本身一度躍為世界第八大出口國。如今,三星旗下子公司超過七十家,合計營收相當於韓國GDP四分之一,讓韓國背上「三星共和國」別名。

韓股本益比低於十治理不透明使「韓國跌價」

財閥經濟也造成「韓國跌價」現象,韓國股市的本益比低於十,居亞洲主要國家之末。彭博指出,韓國財閥由家族控制,投資人認為這些企業往往任用親信、交叉持股,將家族利益置於股東利益之上,公司治理不夠透明。例如,三星董事長李健熙家族只擁有不到二%的三星股份,卻能長久維持對三星的絕對掌控權。

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商學院副教授平琶(Nattavud Pimpa),也對韓國奇蹟提出質疑,認為韓國經濟「成也財閥,敗也財閥」。韓國倚賴財閥做為經濟火車頭的模式,在未來的全球經濟環境中可能行不通,也將會阻礙貿易夥伴關係。

兩大陋習抑制創新家族控制、政治過度保護

此外,由政府、公司及文化陋習組成的財閥保護網,也會抑制創新。這些大財閥會威脅到中小企業的生存,而中小企業在其他國家一向被視為創新引擎。平琶認為,在國際貿易中,創意將扮演強化國家競爭優勢的關鍵角色,韓國企業及政府的政策,應該轉向鼓勵財閥系統以外的創意活力。

然而,財閥對政治的影響力仍然很大,二○○八年李健熙被控逃稅五十億美元,隔年就獲得韓國當時的總統李明博基於「國家利益」給予特赦。

而即使現任韓國總統朴槿惠強力推動公司治理正常化,禁止新的交叉持股,但在現實考量下,她依然要指望這些財閥促進經濟成長。今年八月,朴槿惠才與韓國十大財閥領導人會面,盼這些財閥增加對國內投資,並保證法規不會阻撓他們。

另一方面,為免經濟陷入停滯,韓國政府近來除了主動撒錢,推出超過十一兆韓元(約合新台幣三千三百八十億元)的經濟振興方案,還打算對企業課保留盈餘稅,要韓國財閥吐錢救經濟,幫員工加薪、分配股利及增加投資。

不過,這些舉動恐怕都是治標不治本。《經濟學人》認為,在多數由家族經營的韓國財閥內,強化外部股東、開放金融市場,才能解決根本問題。

過去韓國的「經濟奇蹟」,是建立在財閥經濟結構上,財閥企業與整個國家經濟共榮共枯,這是韓國歷屆政府干預經濟運作造成的結果。如果政府不能體認到「有形之手」干預經濟之害,那麼韓國經濟的結構性問題,恐怕無法得到真正的解決。

【延伸閱讀】市值前2大企業,拖垮韓股!—近3個月韓股漲跌幅表現

◎七月》韓股漲幅:3.69%》排除三星、現代的韓股漲幅:3.97%

◎八月》韓股漲幅:-0.37%》排除三星、現代的韓股漲幅:1.46%

◎九月》韓股漲幅:-2.34%》排除三星、現代的韓股漲幅:-1.29%

資料來源:《華爾街日報》整理:陳筱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516

美股大跌凸顯隱患 創紀錄融資炒股埋“炸彈”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594

牛市期間美股投資者大量借款購入股票,保證金借款規模一度創最高紀錄。近來美股大起大落,此前的巨額借款成為股市的巨大隱患。

利用保證金借款進行的融資融券交易在2000年3月和2007年7月的熊市到來前都曾達到巔峰,被視為熊市的預警先兆。近期美股大跌,較上月的高位跌去6.2%,今年投資者的巨額保證金借款又成為市場進一步下跌的風險。

今年2月,紐交所保證金借款達到創紀錄的4660億美元,8月小幅回落至4630億美元。而2007年的巔峰規模也不過3810億美元,2009年年初僅有1730億美元。

英國《金融時報》指出,近來資產價格重挫,一些人已經將部分原因歸咎於,在融資者的投資接近虧損時,券商又降低了他們的保證金,這些投資者只得被迫拋售資產,進一步加劇市場跌勢。

投資研究機構Bell Curve Trading的首席市場策略師William Strazzullo認為,股市結束上漲和美聯儲結束本輪QE的時點吻合,這不是巧合。六年來,由於接近於零的利率、美聯儲購買資產的QE項目以及長期的低波動率,投資者紛紛增持股票等風險資產,現在需要削減大量風險持倉。

Strazzullo預計,隨著投資者大量平倉,標普500指數可能輕易考驗1750點,上周五該指數收於1885點。

TD Ameritrade的首席策略師JJ Kinahan認為,股市正在步入高波動的時期。現在的一大問題是,面對大起大落,許多投資者變得情緒化。

“碰到風險,他們通常要麽全部押上,要麽全部撤離。從杠桿和融資融券交易的角度看,這種做法可不妙。”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融資融券,美國股市,S&P 500,標普 500,保證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785

歐洲央行又搞砸了?購債宣布後歐洲債市大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625

歐洲央行正式宣布從今天開始購買抵押債券。消息人士稱,歐洲央行購買了法國和西班牙抵押債券。不過在歐洲央行入場購債之後,歐元區邊緣國國債收益率卻全線走高。分析人士認為,先於歐洲央行購買債券的投資者正在利用央行的行動脫出盈利頭寸。

葡萄牙10年期國債繼續下跌,收益率上漲18個基點,至3.46%。

POR

 意大利國債收益率上漲3.34%。
ita
西班牙10年期國債收益升至2.242%。
SPA
希臘5年期國債收益率大幅走高。
20141020_ECBSOV1_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808

油價大跌 中國煉廠傷不起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677

2384698

國際原油價格跌幅近六年最大,這將中國煉廠置於新的挑戰之中:庫存價值隨之下跌。

彭博新聞社報道稱,中國精煉廠今年已經承受了宏觀經濟放緩和政府價格管控雙重夾擊之痛,如今,國際油價大跌導致的庫存減值又給公司盈利前景帶來三重打擊。中國於2008年推出新的成品油定價方案,對汽柴油實行最高零售限價。

大華繼顯證券昨日將中國石油產業公司股票評級從“增持”調降至“減持”,理由是需求前景疲弱、油價下跌。

渣打銀行駐新加坡油氣產業分析師Duke Suttikulpanich稱:

精煉商利潤將受影響,主因就是庫存損失。與通常的認知相反,油價大幅走低並不會令精煉廠受益。疲軟的需求前景意味著利潤不會擴增。

精煉廠通常購買原油精煉加工成汽油、柴油等成品油。通常,油價下跌可以降低他們的原材料成本,刺激利潤走高。然而,今年的情況有所不同,市場需求疲軟拉低成品油價格,最終將使得煉廠今年的利潤受創。而煉廠先前囤積的高價庫存減值也會對存貨價值產生負面影響。

《南方日報》援引中宇資訊預測稱,假如國際原油維持當前價格,那麽10個工作日後,國內成品油零售價將迎來下調。這將為汽柴油零售價的“七連跌”,若能夠落實,則全國93號汽油或將全面回歸6元時代。

中石化在6月30日之前的六個月中約有9%左右的營收來自原油加工,中石油的此類比重也在8%左右。

上述兩家公司,以及中海油被稱為中國三大油企,他們的上遊業務正因油價大跌而遭受沖擊。而當前的精煉利潤表現不佳又可能令其精煉業務落後於對手。(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834

七只重倉股大跌 巴菲特直面數十億美元虧損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774

下載

重倉股相繼大跌,股神巴菲特的投資組合近期蒙受沈重損失。

據路透社報道,以半年報顯示的持倉量衡量,近期7只重倉股大跌就給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造成了超過50億美元的損失。

其中,IBM和可口可樂對巴老的打擊尤為沈重。華爾街見聞網站介紹過,因三季度財報不佳,IBM股價周一重挫7%,造成巴菲特單日虧損近9億美元。可口可樂也沒給巴老多大喘息時間,同樣因為三季度營收不及預期,股價大跌逾6%,巴老又損失了近11億美元。

除此之外,近期油價大跌,能源股也毫不猶豫地捅上了一刀。如果相較於半年報,巴老的持倉未變,埃克森美孚給他帶來的損失約在3.11億美元。其余的虧損主要由富國銀行、美國運通、通用汽車和全球第二大油沙生產商Suncor貢獻。

QQ圖片20141023145919

不過,也許對於世界第三富來說,幾十億美元的賬面虧損不算什麽。況且,巴菲特應對短期市場波動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實際上這也是他能成為股神的核心因素之一。

巴老甚至常常把市場下跌看做買入的機會:

當股價大幅偏離其價值時,市場下跌有利於那些手中持有現金的、真正的投資者。

當你要投資時,恐懼的氛圍是你的朋友,欣然的市場是你的敵人。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199

油價大跌 中石油赴南美“掃貨”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801

201409160856050025

趁著全球油價大跌,中國不遠萬里開赴拉丁美洲購買原油。

中石油稱,因為價格實惠,首次購買了哥倫比亞的原油。彭博社指出,這筆交易顯示從中東到拉美的產油國都在通過尋求亞洲客戶支撐石油銷售。

彭博匯編的數據顯示,2014年9月份,中國自沙特阿拉伯進口原油474萬噸,同比下降2.7%;自哥倫比亞進口同比上漲389.6%。其中,供應自哥倫比亞的原油價格平均價格在94.56美元/桶,而來自沙特的價格為102.30美元。

華爾街見聞網站介紹過,隨著美國石油產量創下近30年新高,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跌至了2010年以來的新低。與此同時,沙特、伊朗和伊拉克等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產量最大的幾個國家卻打起了價格戰。

在這樣的背景下,彭博社報道稱,數量龐大(觸及9個月高點)的巨型郵輪正在源源不斷的駛向中國港口,暗示全球第二大原油進口國正在利用低油價囤積原油。海事情報與刊物Fairplay的數據顯示上周六當天就有80艘平均運能為200萬桶原油的巨型郵輪駛向中國,而過去兩年平均每天向中國運油的郵輪數量僅為63艘。

根據中國海關的統計數據, 今年前8個月中國累計進口原油2億噸,比去年同期增長8.4%,進口均價為每噸4796元,下跌0.8%。大宗商品信息提供商普氏能源資訊最新發布的對中國政府數據的分析顯示,中國石油需求在8月份達到一年來最高增長率。8月份石油需求為4119萬噸,即平均974萬桶/天,同比上升3.7%。

Energy Aspects公司能有分析師 Virendra Chauhan在電話中告訴彭博社:

中國會尋找盡可能的最便宜的原油,無論來自哪里。我預計,會有更多的原油流向中國。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339

油價大跌開始侵蝕石油巨頭利潤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975

油價的連續大跌已經開始侵蝕石油巨頭們的利潤。

英國石油公司和英國天然氣公司周二均披露了三季度的財報,二者的收入出現下滑,其中一大原因在於這段時間油價的重挫。在今年三季度,原油的平均售價較上季度110美元/桶的均價下滑了8美元。

英國石油公司的財報顯示,今年三季度該公司總體利潤(underlying replacement cost profit)為30億美元,較去年同期的37億美元下滑了19%。這一結果基本與預期相符,英國天然氣公司則下降了29%至7.59億美元。

油價下跌同樣也拖累了那些原油生產大國的經濟。因未來的收入預期下滑,墨西哥被迫修改2015年預算。

未來幾日,荷蘭皇家殼牌、道達爾、埃克森美孚等巨頭將陸續公布財報。

分析師預期,這些大公司都將會受到低油價的影響,這種影響會在今年四季度更加明顯,因為9月末以來油價的下滑幅度更大。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811

油價大跌陰謀論:歐美戰普京,沙特充先鋒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999

油價下跌一直是市場近期津津樂道的話題。除了市場本身之外,相當一部分的討論是圍繞低油價對於俄羅斯和普京的“陰謀論”。國際政策研究中心的Neil Barnett近期又提出了一個“新瓶裝舊酒”的看法:沙特正在充當馬前卒壓低油價以打擊普京,就和當初打擊蘇聯經濟一樣。

20世紀80年代中期油價的下跌是蘇聯解體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由此所帶來的經濟停滯最終引發了布爾什維克退出西方政治舞臺。前俄羅斯總理蓋達爾在1985年9月曾公開表示,由於沙特並未在當時抑制油價下跌,導致蘇聯每年經濟損失超過200億美元,最終使得這個巨人崩盤。有關低油價對於俄羅斯以及蘇聯經濟的影響,可以參考華爾街見聞此前《外強中幹?油價低迷令俄羅斯比前蘇聯更脆弱》的報道。

Barnett的理由如下:

歐美國家如果希望打擊普京的話,不可能采取類似針對伊朗那樣的禁運措施。因為歐洲國家冬季很依賴俄羅斯的天然氣和原油供給。簡單粗暴的禁運只會遭致普京的強硬報複,而且俄羅斯也有渠道將原油賣給中國。

如何避免“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情況出現呢?西方國家顯然又想到了老戰友沙特。在20世紀80年代的時候,為了制裁蘇聯入侵阿富汗,沙特就曾大幅壓低油價兩年之久,最終導致蘇聯經濟崩盤。

和俄羅斯相比,沙特本身就有足夠的資金耗下去。更不用說歐美國家可能的“資金幫助”。

故技重施似乎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俄羅斯央行在過去數月不斷拋售外匯儲備以控制盧布貶值速率,而普京也公開抱怨(警告?)油價在80美元/桶下方不利於任何大國。至於陰謀論是否是真的,恐怕只有未來才能得到一個明確的答案了。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972

對俄出口大跌26% 德國企業呼籲放寬制裁激怒默克爾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056

默克爾,俄羅斯,普京,德國,制裁

今年8月,德國對俄羅斯出口額同比大減25%以上,德國政界與商界的矛盾激化,國內企業要求放寬對俄制裁的呼聲令政府越發不滿。德國總理默克爾因多位商界領袖的這一請求而動怒。

從今年7月起,歐盟對俄羅斯實施金融、國防、石油三大俄關鍵經濟領域的制裁。美國與加拿大同月也對俄采取這類經濟制裁。近來陸續公布的數據顯示,除了歐元區的經濟發動機德國,其他歐洲國家和北美也受到對俄制裁影響。

本周德國聯邦統計局公布,8月向俄羅斯出口商品23億歐元,同比下滑26.3%,1-8月出口合計203億歐元,同比減少16.6%。俄羅斯是德國第四大機械出口市場,許多德國中小機械制造商深受限制對俄出口影響。8月德國對俄出口機械減少17.2%,當月跌幅最大的是機動車及其配件,這類商品1-8月出口同比減少27.3%。

德國,俄羅斯,出口,制裁,默克爾

牛津大學商學院成立的經濟咨詢機構Oxford Economics統計,在今年3月俄羅斯並入原屬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導致西方與俄關系緊張以前,俄羅斯是歐洲最重要的旅遊市場,遊客占歐洲大陸遊客總人數的6%。而歐盟對俄制裁使前往波蘭、意大利、德國和西班牙的遊客人數明顯減少,抵制對俄制裁的土耳其、希臘和塞浦路斯三國成為受益者,迎來了更多的俄羅斯遊客。

美國旅遊業也因對俄制裁出現顯著變化。今年1月,赴美旅遊的俄羅斯國民同比增長36%,第一季度同比增長30%,可第二季度這類遊客增長就開始放慢。加拿大情況更嚴重,今年7月該國迎接的俄羅斯遊客同比減少17%。

面對出口大減的現狀,德國制造商擔心制裁持續將危及自身聲譽,在與中國同行的競爭中節節敗退。一些商界要人已經采取行動,主動接觸俄羅斯方面,試圖緩和當前對俄的嚴厲制裁。

德國周刊《明鏡》報道稱,上周一些德國商界人士和俄羅斯的國外投資顧問委員會會面引起德國政界領導人不快,因為與會的德國官員居然只向默克爾通報了行程,並未知會德國外交部,這是此前這類訪問從未有過的現象。

據《明鏡》報道,多位德國DAX成份股所在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堅稱,應該放寬歐盟對俄制裁,這令默克爾動怒。該報道用這句話表達了德國政府的態度:

“我們最不需要的就是企業操縱外交政策。”

德國巴伐利亞州的工商總會本月致力於敦促政府取消對俄制裁。該工商總會擁有9000位會員,其會長Eberhard Sasse稱,全體會員都希望西方國家撤銷對俄制裁。他說:

“作為一種外交政策的工具,制裁並非始終產生期望的效果,會讓商業前景出現不確定性。它們是政治工具,並非商業工具。”

雖然對俄出口在德國出口總額中占比不足3%,但對俄制裁的同時,其他新興市場增長也在下滑,德國企業的信心已經動搖。經濟學家也將德國今年的GDP增長預期由此前的2%下調至1.5%。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139

油價大跌 死撐著不減產的還有俄羅斯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193

19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相關數據顯示,俄羅斯原油和天然氣產量並沒有被西方制裁所影響,這加重了全球原油供應過剩,令價格承壓。

“俄羅斯原油持續高產在全球原油供應過剩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德國商業銀行表示。

該銀行還稱,根據俄羅斯能源部的數據,俄羅斯10月份日均出產原油1060萬桶,較9月輕微下滑,僅比蘇聯解體後創下的歷史峰值低了一點點。

相比之下,沙特阿拉伯今年9月的原油日均產量為965萬桶。

QQ圖片20141103220254
華爾街見聞曾介紹,原油和天然氣出口占到俄羅斯全部出口的2/3。

摩根士丹利預計,原油價格每跌10美元,意味著俄出口將受324億美元的損失,約占該國GDP的1.6%,約合190億美元的財政收入。若按這一比例計算,俄羅斯今年的GDP已經因油價下跌而抹去了4.8%,大概為600億美元財政收入。

該行認為,油價大幅下跌可能令俄羅斯經濟陷入停滯。以每桶80美元的油價計算,俄羅斯經濟可能在2015年萎縮2%;若油價跌至50美元,俄羅斯可能面臨崩盤風險。

俄羅斯方面對油價下跌的真實想法目前尚不清楚。華爾街見聞上周提及,俄羅斯日報Vedomosti報道稱,俄羅斯2015-2017財年預算草案已在國家杜馬通過初次審議。該草案將未來三年的國家預算設定在平均油價每桶100美元的基礎上。

對於原油市場來說,俄羅斯原油產量高企並非好事。目前,以沙特為首的OPEC非但沒有減產挺價,反而打起了價格戰,業內猜測沙特想利用價格戰逼迫美國頁巖油生產商、其他OPEC成員國及其他地區競爭對手減產。華爾街見聞提及,OPEC秘書長Abdalla Salem el-Badri稱明年的原油產量和今年差不多,甚至有可能在未來考慮擴產。

摩根士丹利表示:“今年11月不減產並不意味著明年不減產,實施更為嚴格的產量配額這種可能性始終存在。事實上,我們已經看到一些在年底前溫和削減產量的跡象。”

截至北京時間3日21:30,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交投於每桶86美元附近。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51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