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地鐵“奧凱問題電纜”事件被曝光後,引起各方關註。今日(24日),據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報道,上海地鐵回應稱,經排查,陜西奧凱電纜有限公司不在上海地鐵采購供應商目錄中,至目前上海地鐵未發現采用陜西奧凱電纜有限公司的產品。經多方核實,所謂的“采購合同”系偽造的虛假合同。
今日晚間,上海申通地鐵集團公司發布聲明,針對陜西奧凱電纜有限公司事件,上海申通地鐵集團公司高度重視,成立專項排查組,對2012年起五年內已建線路與在建線路、各總包單位、各運維單位進行全面排查。經排查,陜西奧凱電纜有限公司不在上海地鐵采購供應商目錄中,至目前上海地鐵未發現采用陜西奧凱電纜有限公司的產品。此前有媒體稱:申請陜西省著名商標的材料中包括上海地鐵線路工程項目的采購合同。經多方核實,該合同為偽造的虛假合同。申通公司將進一步加強各項管控措施,確保工程建設質量和地鐵運行安全。
聲明全文
昨日(23日),陜西省工商局在其官方網站發布了一份通報《省工商局全面調查處理西安地鐵三號線有關著名商標問題》,撤銷了陜西奧凱電纜有限公司“五勝及圖”商標的陜西省著名商標。通報顯示,2015年陜西奧凱電纜有限公司在向工商部門申請著名商標的材料中,含有北京、上海、成都地鐵線路工程項目的采購合同和中標通知書複印件。
據通報,2015年7月21日,陜西奧凱電纜有限公司(申報材料表述原為西安奧凱電纜有限公司)委托陜西瑞馳商標事務所向省工商局商標處提交了認定省著名商標的申請材料;材料包括西安地鐵三號線的物資設備采購合同和一般物資買賣合同複印件,成都、上海、北京地鐵線路等工程項目的采購合同和中標通知書複印件,以及該企業獲得的國家有關認證證書。
北京地鐵7號線未與陜西奧凱電纜有限公司簽訂采購合同
3月24日,據千龍網報道,北京市軌道交通建設管理有限公司發布公告表示,北京市軌道交通建設管理有限公司負責建設管理的北京市軌道交通工程,均未采用陜西奧凱電纜有限公司的產品。
以下為公告全文:
關於北京市軌道交通建設管理有限公司
負責建設管理的北京軌道交通工程
均未采用陜西奧凱電纜有限公司產品的報告
市住房城鄉建設委:
“陜西奧凱電纜事件”曝光後,我們北京市軌道交通建設管理有限公司高度重視,2017年3月21日,按照市住房城鄉建設委緊急會議要求,部署排查工作;3月22日,我公司制定具體排查工作方案,並進行全面排查。經排查,由我公司負責建設管理的北京市軌道交通工程,均未采用陜西奧凱電纜有限公司的產品。
有媒體報道稱:從權威渠道獲取的文件顯示,2013年11月6日,北京軌道交通建設管理有限公司,與陜西奧凱電纜公司,就北京地鐵7號線“低煙無鹵阻燃耐火電纜風水電標采購項目”,簽訂了價款10184524元的合同,合同編號為“地鐵7號線設備字第2013-B058號”。我公司經核查,該合同為偽造的虛假合同。
特此報告。
北京市軌道交通建設管理有限公司
2017年3月24日
24日從北京市住建委獲悉,今年北京地鐵將建成開通中國內地首條全國產化無人駕駛線路——燕房線。該線路采用中國自主研發的無人駕駛地鐵車輛和技術,也是北京首條全自動駕駛線路。
據介紹,燕房線位於北京西南部,全長約16.6公里,共設有9座車站,預計列車最高運行速度可達100千米/小時,共4輛編組,最大載客量為1262人。作為北京首條能夠真正實現無人駕駛的線路,燕房線的地鐵列車達到了世界最高自動化等級標準,從喚醒到出庫、發車、行駛、停車、開關門、回庫、休眠、洗車等均由控制中心自動控制,降低了人為操作失誤可能帶來的安全風險。
燕房線所使用的地鐵列車由北京市軌道交通建設管理有限公司牽頭組織,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單位聯合攻關研發,車輛集成技術以及牽引、制動、網絡系統控制等核心技術全部實現自主化。為了確保運行安全,這些列車還采用了國際領先的安全技術,在碰到障礙物或發生脫軌的情況下能夠自動緊急停車。
據介紹,作為示範線路,燕房線的開通不僅方便北京房山西部地區和燕化地區居民出行,其經驗和成果還將為北京未來多條采取全自動運行系統的地鐵新線路發揮樣板作用。
除了已經進入動車調試階段的燕房線外,今年北京還將建成開通西郊線和S1線(石門營至金安橋)2條軌道線路,其中西郊線為北京首條現代有軌電車線路,S1線為北京首條中低速磁懸浮線路。這3條線路各具特色,極大豐富了北京的軌道交通類型。
北京市住建委相關負責人介紹,2017年北京市軌道交通建設迎來了一個新高峰,將全力推進20條(段)、超過350公里在建線路。這將是北京軌道建設歷史上在建線路最多、在建里程最長、任務最重的一年。
28日,據西安市紀委官網消息,西安市地鐵辦原副主任唐宏波等12人涉嫌違紀,接受組織審查。
西安市紀委稱,西安市地鐵辦原副主任唐宏波(現任西安市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西安市地下鐵道建設指揮部辦公室企劃處副處長兼工程一處副處長王軍琪,西安市地下鐵道有限責任公司工程一處土建二部部長袁大衛,西安市地下鐵道有限責任公司合同預決算處機電部部長李強利,西安市地下鐵道有限責任公司運營分公司副總經理楊少選;西安市質監局稽查總隊總隊長黎軍、副總隊長何俊龍、副總隊長辛向民,稽查總隊稽查二科科長崔曉軍、稽查二科主任科員段華鋒,稽查總隊稽查八科科長毛林波,稽查總隊主任科員歐鳴理12人涉嫌違紀,目前正接受組織審查。
4月3日,據央視新聞消息,俄羅斯官方通訊社塔斯社報道,聖彼得堡地鐵發生兩起爆炸。據俄羅斯塔斯社報道,俄羅斯總檢察院已將3日發生在聖彼得堡地鐵的爆炸案定性為恐怖襲擊事件。
據俄羅斯反恐委員會確認,9人遇難,20人受傷。
俄羅斯總統的新聞秘書佩斯科夫表示,俄羅斯總統普京已得知聖彼得堡地鐵爆炸消息。普京對遇難者家屬表示了哀悼。據路透社消息,普京稱正在對事故原因進行調查。普京同時表示,正在將所有原因列入考察範圍內,包括恐怖襲擊 。
報道稱,爆炸由簡易爆炸裝置(IED)引起。據當地媒體報道,目前已有3個地鐵站關閉。俄羅斯塔斯社則表示,該市地鐵藍線上的7個車站已經關閉,疏散工作正在進行之中。
俄羅斯衛星網援引聖彼得堡地鐵公司消息稱,目前“技術學院”和“先納亞廣場”地鐵站已關閉,禁止出入,正在疏散乘客。
當地的俄羅斯緊急情況部發言人向媒體表示,目前正在檢查地鐵煙霧的相關情況。 該官員說:“有一個關於煙霧的投訴,工作人員正趕赴現場。”
有目擊者向路透社表示,聖彼得堡Sennaya Ploshchad地鐵站附近已停有八輛救護車。在專業救援設備的幫助下,一些傷者從爆炸扭曲的車廂中被擡走。
據央視新聞報道,國家主席習近平4月4日就俄羅斯聖彼得堡市地鐵發生爆炸造成嚴重人員傷亡向普京總統致慰問電。
習近平表示,貴國聖彼得堡市地鐵發生嚴重爆炸事件,造成重大人員傷亡,我深感震驚。中方強烈譴責這一令人發指的恐怖襲擊行徑。我謹代表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並以我個人的名義,對遇難者表示深切的哀悼,向傷者和遇難者親屬表示誠摯的慰問。在這艱難的時刻,中國人民同俄羅斯人民堅定站在一起。中方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願同俄羅斯及國際社會一道,加強反恐合作,維護世界及地區和平與安全。
從“中華之星”到標準動車組,中國高鐵領跑全球
中國擁有全球最成熟的高鐵網絡。從引進高鐵至今短短十年之間,2016年中國高速鐵路運營里程已經達2.2萬公里以上,已占全球高鐵里程的60%以上。根據中長期鐵路網規劃,2020年高速鐵路達3萬公里,覆蓋80%以上大城市,到2025年高速鐵路3.8萬公里左右。根據在建和規劃項目,我們預測2020年實際通車的高鐵里程可能遠超中長期規劃,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中國都當之無愧是全球高鐵運營的領跑者。
迅速發展的背後,是高鐵全產業鏈制造水平的全面提升。高鐵上下遊產業鏈相當之長,從建築設計到施工,從車輛到高端零部件,從控制軟件到運營管理,因此涉及到廣泛的制造生產技術。而相比於其他國家,我國擁有巨大的乘客市場和龐大的車輛運行基礎,以及多樣的地域、氣候環境,對技術擁有更高的要求。高鐵迅速發展的背後,不僅是高鐵設計施工和運營的成熟,同時也是高鐵車輛集成和相關裝備、零部件的逐漸國產化和自主創新發展的過程。以標準動車組為標誌,中國高鐵技術已經從消化吸收完全過渡到了自主創新和對外輸出。而技術、經驗、較低的成本和完備的產業鏈,帶來了中國高鐵的巨大出口優勢,高鐵不僅是中國制造的一張名片,同時也是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先鋒力量。
1 早期的自主研發探索:2004年以前的”中華之星”
早期中國高速動車主要是依靠自主研發,在2004年以前的動車組列車即為該時期高鐵技術的代表。這一期間的高鐵技術主要是通過自主研發的動車組系列,主要代表型號為“大白鯊”號、“藍箭”型號、“中原之星”型號、“中華之星”型號、“先鋒號”型號、“新曙光號”型號等。其中,“大白鯊”為第一代電動車型,設計時速為200km/h,由株洲電力機車廠、長春客車廠、四方機車車輛廠、唐山機車車輛廠、南京浦鎮車輛廠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等單位於1999年聯合研制成功,僅試制一列並未投入批量生產,曾獲“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劃優秀科技成果;“藍箭”則為第一批進行批量化生產的動車組型號,時速為200km/h,由株洲電力機車廠、長春客車廠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於2000年聯合研制成功;“先鋒號”則在秦沈客運專線運行中,創造了292. 8km/h的運行記錄,由南京浦鎮車輛廠、上海鐵道大學、鐵道部科學研究院、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等單位於2001年研制成功,為中國“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之一;“中華之星”是中國自行設計,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速電力動車組,是采用交流傳動系統、動力集中型電動車組,曾打破“先鋒號”的記錄,時速達到321.5km/h,一舉成為當時的“中國鐵路第一速”。
2 以市場換技術:消化吸收國外技術進行再創新
在自主研發階段後,為了加快高鐵應用的速度,04年之後我國通過引進消化吸收歐洲和日本成熟技術的方式,大幅提高了產品的技術水平。該階段生產的動車組分為1、2、3、5系和380系兩大類。1系、2系、3系、5系是以吸收引進在創新的技術為主導生產的動車組系列。鐵道部於2004年分別與加拿大龐巴迪(CRH1)、日本川崎重工(CRH2)、德國西門子(CRH3)、法國阿爾斯通(CRH5)協議生產動車組,涵蓋了世界主要的動車組技術。
(1)第一代高鐵 – 市場換技術階段:CRH1、2、3、5系列
1系有CRH1A、新CRH1A(ZEFIRO 250)、CRH1B、CRH1E四種型號。其中最早的CRH1A型動車組的原型是龐巴迪運輸為瑞典國家鐵路提供的Regina C2008型。龐巴迪是一家總部位於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爾的國際性交通運輸設備制造商。主要產品有支線飛機、公務噴氣飛機、鐵路及高速鐵路機車、城市軌道交通設備等。公司和原中國南車集團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合資成立的青島四方-龐巴迪-鮑爾鐵路運輸設備有限公司(BSP)在2004年中標鐵道部的動車招標項目,獲得20列的訂單。CRH1A動車組全部由BSP在青島的廠房組裝生產。
2系有CRH2A、CRH2B、CRH2C、CRH2E、CRH2G高寒型五種型號。其中CRH2A型動車組是由日本鐵路公司、三菱商事、三菱電機、日立制作所、伊藤忠商事、丸紅六家企業組成“日本企業聯合體”,和中國南車集團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聯合投標並成功中標。2004年10月20日,日本鐵路工程公司代表“日本企業聯合體”與中國鐵道部在北京簽訂出口鐵路車輛、轉讓技術的合同,總價值91億元人民幣,共計60列動車組。根據合同,60列當中有3列在日本完成,並完整地運往中國;另有6列以散件形式付運,由中方負責組裝;其余51組將透過日本的技術轉移,由南車四方機車車輛在國內生產。並且按照鐵道部的訂購合同,獲訂單的國外公司把若幹關鍵技術也轉讓予中國公司。
3系有CRH3A、CRH2C兩種型號。CRH3列車的原型為德國鐵路的ICE-3列車(西門子Velaro),中國以引進西門子公司先進技術並吸收的方式,由中國北車唐山軌道客車在國內生產實現國產化。2004年8月,鐵道部展開為用於中國鐵路第六次大提速、時速200公里級別的第一輪高速動車組技術引進招標,但因西門子公司因轉讓技術和車輛造價費較高未獲得訂單。至2005年11月,中國鐵道部與德國西門子在“以市場換技術”的原則下簽訂協議,西門子因而獲得60列時速300公里的高速列車訂單,總值6.69億歐元,最終被定型為CRH3C。根據合同,西門子在德國本土制造首批3列CRH3C列車和一些重要部件;並向中方合作夥伴——北車集團唐山軌道客車、永濟電機廠和鐵道部研究院提供技術支持和技術轉讓,使中國具備相應的生產能力。
5系有CRH5A、CRH5G、CRH5E、CRH5J兩種型號。2004年10月10日,鐵道部和阿爾斯通正式簽訂總值6.2億歐元的合同。根據合同,阿爾斯通將7項高速列車的關鍵技術轉移給中國,並有3組列車會在阿爾斯通位於意大利的工廠組裝,並完整付運予中國;另有6組以散件形式付運,由中方負責組裝;其余51組通過法國的技術轉移,由中國北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在國內生產。這批高速列車隨後正式定型為CRH5A。
(2)第二代高鐵 - 消化後的自主技術創新:CRH380系列
CRH380系列自主技術成分提升,可以認為是中國第二代動車組。CRH380A型電力動車組,由CRH2C發展而來(又名“CRH2-380”),是鐵道部為營運新建的高速城際鐵路及客運專線,2010年由南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CRH(中國鐵路高速列車)系列高速電力動車組,也是“中國高速列車自主創新聯合行動計劃”的重點項目,是中國標準動車組問世以前世界上商業運營速度最快、科技含量最高、系統匹配最優的動車組,最高時速380公里。後期衍生車型有CRH380AL、CRH380B、CRH380C、CRH380D、CRH380E等系列。
3 中國標準動車組量產在即:自主創新標誌,“一帶一路”旗艦
2004年以後中國高鐵的發展路線可以分為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四個階段。經過對CRH1/2/3/5的引進和消化,CRH380的進一步消化吸收,我國在高鐵方面已經掌握了多方優秀的技術。在消化吸收和整合改進後,鐵總也逐漸形成了中國標準的高鐵制造設計標準,對原有技術進行再創新形成了中國標準動車組。
中國標準動車組的推出也制定了新的中國標準。在引進的混合歐標、日標基礎上,結合中國環境,提升了多種性能:在安全性能上,標準與歐洲標準基本一致,施工標準遠高於歐標;中國企業施工中用到的鋼筋、水泥等材料等級和用量都偏高;動車組上,中國標準比歐洲標準、日本標準,適應的複雜地質和氣候條件更多,現代化程度更高。中國標準已經成為世界動車組技術最高標準。
中國標準動車組的研發始於2012年。2012年在中國鐵路總公司的主導之下,集合國內有關企業、高校、科研單位等優勢力量,開展了中國標準動車組的研制工作。2013年12月完成總體技術條件制定,2014年9月完成方案設計,2015年6月完成兩列動車組組裝、調試並下線。到2017年1月,中國標準動車組已經獲得了型號合格證和制造許可證,具備了大規模生產許可條件和上線商業運營資格。
中國標準動車組的推出,不僅在動力、電力、車身重量等許多技術方面做了提升,並且在車輛統一互聯互通、互操作功能規範等方面做到統一,同時也創立了中國標準體系,涵蓋了動車組基礎通用、車體、走行裝置、司機室布置及設備、牽引電氣、制動及供風、列車網絡標準、運用維修等全部13個大的方面。新車型的完善和量產,有望逐漸取代早期引進的CRH1/2/3/5系列以及中期自主改進和引進的CRH380 A/B/C/D系列,成為我國的高鐵客運的主力車型。同時自主研發和國產化率的提升,有助於將其打造成拳頭產品打開國際鐵路裝備市場。
高鐵出海:中國高鐵成體系輸出,改變全球交通格局
更便捷的交通方式:便利的交通可以促進人員的流動,加快知識、信息的流通,給經濟發展帶來巨大促進作用。而高鐵作為一種便捷、方便、可靠的通行方式,對於各國政府(尤其是人口密度較大的“一帶一路”國家)來講具有較大的吸引力。根據經驗判斷,在1000公里以內,高鐵客運可以和航運客運形成有效競爭;中短途範圍內,只要車站位置比較方便,高鐵幾乎可以奪取整個長途汽車市場。而從航運和長途客運市場中贏來的客流只占高鐵客流的少數,超過1半的旅客為新生成客流。中國高鐵運營十年的經驗表明,高鐵的建成對地方經濟具有巨大的正外部性,能夠加快地區間人員和要素流通、形成都市經濟圈。
更低廉的綜合成本:而相比於德國、法國、日本等國的高鐵技術,中國高鐵雖然曾經是“學生”,但在技術和經驗上已經完美實現了趕超,並且在成本上具有壓倒性的優勢。根據世界銀行數據統計,我國50%高鐵每公里造價不到1億元,單位成本最高的是成灌快鐵2億/公里,京津城際里1.8億/公里,京滬高鐵1.67億/公里。根據2014年世界銀行駐中國代表處發表關於中國高鐵建設成本的報告,時速350公里的中國高鐵的加權平均單位成本為1.29億元/公里,明顯低於歐洲高鐵(設計時速300公里以上)高達每公里1.5-2.4億人民幣的建設成本。
我們認為中國高鐵出口的競爭力顯著:1)高層將高鐵放在“一路一帶”的第一順位大力推進,並明確將出臺金融配套政策支持高鐵等關鍵裝備出口;2)相對於德國、日本等主要競爭對手,中國可以覆蓋從工務工程、通信信號、牽引供電到裝備制造的等幾乎產業鏈,實現一攬子總包方案出口,並且總體建造成本比競爭對手低至少20%。此外,中國高鐵技術層次豐富,既可以進行250公里時速的既有線改造,也可以新建350公里時速的新線路,為業主提供更多選擇。
國家戰略大力推動,成果斐然:2015年以來,在國家“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推動下(尤其是習近平主席、李克強總理等國家領導人外事出訪的大力推廣),中國高鐵項目輸出已經取得了較大進展。印尼、俄羅斯和泰國三大項目相繼啟動,其中啟動最早的雅萬高鐵即將進入施工階段。
1 全球鐵路市場保持穩定增長,亞洲國家增長空間仍然很大
世界鐵路客貨運量穩步增長,2000年到2013年鐵路貨運周轉量從7.02萬億噸*公里增長到2013年10.87萬億噸*公里,複合增速為3.4%;2000年到2013年鐵路客運周轉量從2.52萬億人*公里增長到2013年的4萬億人*公里,複合增速為3.7%。從全球市場來看,無論是客運量還是貨運量,亞洲市場占比都是最大的,2013年在貨運量和客運量占比分別為34%和72%。
從全球鐵路建設規模來看,世界主要國家存在較大差距。2013年全球鐵路市場規模排名前三的分別是中國、美國、俄羅斯,占比分別為11.5%、9.4%和7.2%。而從鐵路網建設密度來看,亞洲國家整體處於較低水平,未來存在較大建設空間。
從全球鐵路機車保有量來看,高速列車占比仍較低,2013年高速列車保有量僅為2760列,並且大都集中在西歐和亞洲,區域差異性大,高鐵在全球市場替代傳統鐵路的前景依然廣闊。
2 全球鐵路車輛9000億元市場規模,新一輪高鐵投資熱潮開啟
根據SCI Verkehr的預測數據,2013年鐵路車輛市場規模為7509億元,到2018年將達到8918億元,複合增速為3.5%,高速鐵路和城軌交通占比仍然較低,2013年高速鐵路占比為12.2%,城軌交通占比為12.8%,我們認為高速鐵路和城軌交通將是未來建設的亮點。
全球範圍可能出現新一輪的高鐵基建熱潮:根據對世界主要地區的高鐵建設規劃統計,到2025年世界高鐵營運里程數將達到87780公里,其中計劃新建里程數為60000公里,按照高鐵平均建設成本為1.29億/公里來計算,到2025年世界高鐵總投資額為7.7萬億元,年均投資額將近0.7萬億元。從國家規劃來看,到2025年中國高鐵營運里程為36000公里,美國為17000公里,俄羅斯為7000公里,日本為3622公里。中國之外的海外高鐵市場到2025年共計計劃新建4萬公里,投資額高達5.2萬億元。雖然各國新建高鐵計劃一定程度受制於各自政治經濟特殊因素,比如美國特朗普新政落地的不確定性,但從全球趨勢來看,隨著中國高鐵獲得極大成功和“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高鐵的成本快速下降、可靠性和運行經驗快速上升,全球範圍內有望掀起新一輪的高鐵基建熱潮。
3 中國高鐵出口:多個“一帶一路”項目已經啟動,上萬公里的潛在需求
中國高鐵走出去由來已久。早在2009年,中國正式提出高鐵“走出去”戰略,初步設定三大戰略方向:1)通過俄羅斯進入歐洲的歐亞高鐵;2)從烏魯木齊出發,經過中亞最終到達德國的中亞線;3)還有從昆明出發連接東南亞國家的泛亞鐵路網。2012年開始,隨著中泰項目的進展,中國高鐵開始在世界舞臺綻放活力。在2015年後,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推動,中國高鐵迎來了更好的出海時機。“一帶一路“周邊國家對基建的投資加碼給予中國高鐵出口良好的契機,2017年5月14日將在北京舉行“一帶一路”高峰論壇將有望確定部分重大項目,有望為高鐵海外建設和車輛出口帶來新的機遇。
高鐵車輛已經開始批量出口,系統項目開始落地。中國高鐵車輛的批量出口已經實現:中企在海外承建的第一條高鐵——土耳其安伊高鐵二期工程順利通車,中國為馬來西亞生產的世界最高運營速度米軌動車下線。大型項目方面,中老鐵路(160公里時速)、和印尼“雅加達—萬隆”高鐵(350公里時速)已經開工建設;中泰鐵路、匈塞鐵路塞爾維亞段有望在今年年內開工;中俄簽署“莫斯科—喀山”高鐵發展合作諒解備忘錄和勘察設計合同,中鐵二院與俄羅斯企業組成的聯合體,就中標的莫斯科-喀山高鐵項目的勘察設計部分與俄羅斯鐵路公司正式簽約。往前看,新馬高鐵、印度高鐵、拉美兩洋高鐵等項目均有望進入中國高鐵出口版圖中。
四條推進中的高鐵遠期規劃1.2萬公里,3000億元車輛需求:在目前在建已經重點攻克推進的項目中,我們認為中俄超遠跨國高鐵,泛亞鐵路,中緬鐵路,和印尼雅萬高鐵四條具有相對更高的確定性。我們測算這四條鐵路的總長度合計約為12070千米,假設高鐵密度為1輛/公里,則這四條線路預計產生約12070輛動車的需求,約為1509列標準列。假設每標準列的價格約2億元人民幣,則四條高鐵將可能為中車帶來約3018億元人民幣的收入彈性。
地鐵出口:美國的地鐵也Made In China
與國際軌交整車廠相同,我國軌交整車廠中國中車在制造動車組的同時也制造地鐵車輛。因為軌道交通車輛的具有較大技術重合,近年來高鐵技術水平的提升必然也反映到了地鐵車輛上。而中國地鐵的整體水平也得到了國際的認可,並且地鐵出口的訂單已經批量落地,未來的市場空間也非常廣闊。
近幾年來,中車連續斬獲多個美國地鐵訂單,甚至還有回頭客。2014年10月,北車與馬薩諸塞州捷運署(MBTA)簽訂了價值5.67億美元的訂單。2016年3月,中車與芝加哥交通管理局(CTA)簽訂了13.09億美元的訂單。2016年12月,馬薩諸塞州捷運署(MBTA)再一次向中車增購134輛列車。2017年3月,洛杉磯交通局向中車采購64輛地鐵列車,用於洛杉磯城市軌道交通系統,並預計未來增購218量,總預算為6.47億美元。
1 美國城軌使用年數偏高,帶來超百億美元的更換需求
美國的城市軌道交通發展歷史悠久,設施情況與國內差別較大。以美國紐約地鐵為例,其誕生於1904年,考慮到修建之初的技術成本,目前紐約地鐵仍有約40%路軌形式為地面或高架,與我國新修建城軌的較高地下比例具有區別,所以美國的城市軌道交通車型應該包含城市內地上的車型。我們主要統計通勤鐵路、重軌和輕軌三種類型。
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的近40年來,美國城市軌道交通維持穩定的發展。自1976年至2014年,美國城軌可工作車輛數量保持增長的趨勢,年複合增速約0.8%。在2007-2014年,數量保持在1.95-2萬輛之間。
美國的城軌具有較高的平均使用年數。從整體上看有近40%的車輛的使用時間超過25年,5年後這些車輛的壽命即超過30年。我們假設城軌使用壽命大約30年,那麽美國的30-40%城軌車輛在5年內存在較大更換可能。
我們以中車拿到的前三個3訂單來計算,一共21.46億美元,對應1264輛車輛,則平均價格約為170萬美元/輛。按照美國目前地鐵總量乘以40%的更換比例,未來5年總更換市場空間約為139億美元。我們采用相對保守的估計,假設更換比例為此更換總量80%。中國中車獲得MBTA共418輛地鐵訂單,約占其總車輛的24%,占需更換部分的比例可能超過40%。我們假設中車未來在全美地鐵更換市場中的占有率達30%。通過測算,以上地鐵車輛有望帶來約30億美元的訂單。
2 美國本土無車輛廠,中國中車具有較強相對優勢
(1)目前中國中車所獲的城軌訂單來自MBTA、CTA、洛杉磯某運輸局,三者均從屬於城軌保有量較高的幾個州,充分體現了對中國車輛技術的認可。中車項目的推進將有望帶來示範和品牌作用,有利於繼續獲得同等級別運輸公司的其他訂單。
(2)中車具有美國本土化生產基地。美國城軌采購過程一般需要聯邦政府基金會為大多數的運輸公司提供部分資金,並且服從本土化的規定,即規定美國國產化部件的成本應超過所有部件成本的60%,並且車輛應在美國進行最終組裝。如按照最新的洛杉磯訂單要求,冷氣、通風和照明部件需在洛杉磯本地購買,車廂外殼向中國采購,總體在美國完成組裝。
具有資金優勢(即不需要聯邦政府基金)或在美國擁有生產部門的企業在美國地鐵采購中就存在很大優勢。而中車為了配合已簽訂訂單同時進一步打開美國市場,在美設立了研發制造基地和生產基地。2014年,中車公司收到為馬薩諸塞州的地鐵系統生產284個列車車廂的訂單,合同規定車廂的制造工作必須在馬薩諸塞州完成。中國中車選擇在春田市東部建立列車總裝廠,預計斯普林菲爾德生產基地預計將在2017年內建成。
(3)中國中車的城軌具有更低的價格。根據我們跟蹤部分公布訂單的統計,中國中車的訂單價明顯低於其他供應商價格,帶來價格優勢。
貨運車輛出口:以美國為例,機遇與挑戰並存
1 美國鐵路貨運車輛和投資維持較高水平
美國現有鐵路貨運車輛市場總體保持穩定,車輛的保有量保持在150萬輛左右,保有量的容量也保持在100噸左右。貨運車輛中,料鬥車的數量最多,吊船和平車的數量次之。在使用年限上,公有的和私有的有顯著差異,私有的使用年限普遍低於公有的。而從具體的車輛類型上看,平均使用年限也各有不同,其中箱車平均使用年限最長,平車平均使用年限最短。
美國鐵路貨運主要由私人公司管理,其中包括7家一級鐵路公司、21家區域鐵路公司以及510家本地貨運公司。近年來投資額保持穩定。從1980年到2015年鐵路貨運公司花費大約6000億美元的資金由於機車、軌道、橋梁、隧道和其他基礎設施的更新維護。在最近的五年里,私人鐵路公司每年大約投資260億美元購買新的設備和改善鐵路運輸路線。
2 美國鐵路貨運車輛市場大,但競爭激烈
根據統計美國貨運車輛使用壽命超過30年的所占比例約為26%,將構成近幾年更新的主要部分。我們以中國中車近4年以來財報公布貨車平均銷售價格(約59萬人民幣,約8.5萬美元)進行估算,則近5年內美國貨運車輛的總市場空間有望達352億美元。
美國鐵路貨運車輛市場競爭激烈。競爭者主要為本土的廠商,其中以American Railcar Industries、Freightcar America、The Greenbrier Companies、Trinity Rail Group和Union Tank Car這五家廠商為代表。這些廠商不僅銷售鐵路貨運車輛的各類貨運車輛整車及零部件,還提供鐵路貨運車輛的維修管理和租賃服務。不同於美國城軌市場本土廠商規模較小,美國本土貨運車輛廠商具有相當規模和資源,帶來一定壁壘。
但是五家的貨運車輛的平均價格趨於一致,大約為10萬美元/輛,明顯高於中車約8.5萬美元/輛。中車在貨車領域仍然可能存在明顯價格優勢。
投資建議:“一帶一路”提升遠期市場容量,提示軌交產業鏈主題性機會
中國軌交產業鏈的綜合競爭優勢卓著,無論是高鐵、地鐵還是機車,綜合成本僅相當於海外競爭對手的約60-70%,並且有中國國內全球第一大的軌交市場運營經驗、“一帶一路”配套融資作為保障,有望成為“一帶一路”的先鋒力量。短期來看,我們看好地鐵和機車等產品海外訂單的持續超預期,長期來看,高鐵項目的成系統輸出將提振高鐵車輛的長期需求空間。臨近2017年5月份“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我們認為高鐵作為走出去最早、體系最成熟的出口高端制造產業,項目有望加快落地速度,提供板塊主題性催化劑。往前看,隨著動車招標的逐步兌現、地鐵車輛交付的加速,我們認為軌交產業鏈基本面也將在二三季度開始出現向上的拐點,子板塊整體即將進入布局時間。我們重點提示關註整車廠中國中車,零部件公司重點關註春暉股份、康尼機電、鼎漢技術、永貴電器等優質國產化標的。
風險提示:海外市場投資不及預期,中國動車組推廣不及預期。(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據中新網報道,陜西西安市紀委、監察局網站消息,近日,西安市紀委常委會決定,對西安市質監局稽查總隊總隊長黎軍,副總隊長何俊龍、辛向民,稽查二科科長崔曉軍,稽查八科科長毛林波,稽查八科主任科員歐鳴理等6人有關涉嫌犯罪問題移送司法機關調查處理。檢察機關已對上述6人以涉嫌玩忽職守罪立案偵查,並采取強制措施。
此前,西安地鐵三號線被曝出“所用電纜有嚴重安全隱患”引發關註。西安市質監局局長景六剛在3月17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地鐵三號線施工期間,曾對陜西奧凱公司生產的電纜進行抽檢,其中三次檢查結果為產品質量不合格,一次為偽造檢驗報告,執法人員對其違法行為進行了行政處罰。
3月28日,西安市紀委官網發布消息,西安市地鐵辦原副主任唐宏波等12人涉嫌違紀,接受組織審查。
西安市紀委稱,西安市地鐵辦原副主任唐宏波(現任西安市科學技術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西安市地下鐵道建設指揮部辦公室企劃處副處長兼工程一處副處長王軍琪,西安市地下鐵道有限責任公司工程一處土建二部部長袁大衛,西安市地下鐵道有限責任公司合同預決算處機電部部長李強利,西安市地下鐵道有限責任公司運營分公司副總經理楊少選;西安市質監局稽查總隊總隊長黎軍、副總隊長何俊龍、副總隊長辛向民,稽查總隊稽查二科科長崔曉軍、稽查二科主任科員段華鋒,稽查總隊稽查八科科長毛林波,稽查總隊主任科員歐鳴理12人涉嫌違紀,接受組織審查。
十三五期間,廣東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達 1100 公里,廣州、深圳等中心城市軌道交通網基本建成。
這6個城市有望結緣城軌
這是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和廣東省交通運輸廳日前印發《廣東省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十三五”規劃》(下稱《規劃》)提出的目標。按照規劃,廣東將進一步加密廣州、深圳中心城區城市軌道交通網絡,完善線網與主要交通樞紐便捷銜接,發揮城市軌道交通在公共交通中的骨幹作用,到 2020 年城市軌道交通占公交系統出行量比重達 55%;研究推進市域(郊)鐵路建設,充分利用既有鐵路開行市郊列車,引導拓展城市空間布局。
除了廣深,廣東還將積極推進佛山、東莞、中山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盡快建成城市軌道交通網主骨架,強化城市核心區交通輻射能力,優化城市交通出行結構。中山將在十三五期間建設一號線一期、二號線一期等,建設里程約 44 公里。這也意味著中山將成為廣東第五個結緣地鐵的城市。
當然,目前中山地鐵尚未獲批。根據第一財經記者統計,目前我國共有43座城市獲準修造地鐵。這43座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和重慶4個直轄市;深圳、廈門、寧波、青島、大連5個計劃單列市;大部分的省會城市(部分經濟和人口規模較小的省會城市除外);蘇州、東莞、佛山、無錫、常州、徐州、南通、蕪湖、洛陽、包頭等經濟人口規模較大的地級市。也就是說,目前中國絕大部分的一二線城市均已囊括其中,甚至連徐州、南通、蕪湖、紹興、洛陽這些傳統意義上的三線城市也已經入列。
以省份計算,目前第二經濟大省江蘇結緣地鐵的城市最多,包括南京、蘇州、無錫、常州、徐州和南通共6個;第一經濟大省廣東緊隨其後,共有廣州、深圳、佛山和東莞共4個。
不過未來,廣東造地鐵的城市也將越來越多。除了前述提及的中山,廣東還將支持珠海、汕頭、江門、惠州、湛江等符合條件的城市有序發展適宜的城市軌道交通。
其中,在惠州,惠州市發改局日前表示,目前惠州已完成了城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編制工作,正組織編制建設規劃。“正有序開展城市軌道交通1號線建設規劃編制工作,力爭早日獲得國家批準建設。” 此外,深圳地鐵14號線惠州延長線目前已納入惠州市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規劃,由惠州組織實施。
規模大、見效快——這樣的特點讓投資成為不少地方政府拉動經濟增長的首選,而在所有投資項目當中,基礎設施建設又最為被重視。
但是,患上“投資依賴癥”的副作用也是非常明顯的。基礎設施建設由於回報周期長,回報率低,民間資本參與力度有限,所以要達成投資目標,必須由地方政府埋單,地方政府的債務問題由此產生。
正是出於對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考量,總投資305.52億元的包頭地鐵項目就被叫停,而發出叫停指令的,正是內蒙古自治區上級。
1月3日,在中共內蒙古自治區第十屆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自治區黨政主要負責同誌坦承了自治區做的三件事:
停建、緩建一批政府過度舉債的項目,堅決叫停包頭地鐵項目和呼和浩特地鐵3、4、5號線項目,全面梳理在建和計劃建設的政府投資項目;
化解政府債務、銀行不良貸款和農村牧區高利貸,明確提出從2017年起,利用3至5年、爭取用3年時間把政府債務率降到合理水平。針對“十個全覆蓋”工程過度舉債和拖欠工程款、農民工工資問題,制定化解方案;
擠掉財政收入虛增空轉和部分旗縣區工業增加值存在的水分,壓實經濟總量,夯實財政收入。
其中,被叫停的包頭地鐵項目曾在去年底掀起一輪降溫“基建熱”的熱議。
“政府投資要量入為出,看菜吃飯,堅決防止盲目過度舉債,防止不負責任地制造風險,這些要求很實。”呼和浩特市玉泉區書記吳文明深有感觸地說,這幾年,當地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棚戶區改造、民生事業建設上投入比較大,產生了較大的債務,現已通過財政資金、出讓土地、出售國有資產等措施化解了一部分欠債,今後必須堅持合理投資,嚴防出現新的不合理債務。
2017年8月,包括包頭在內的內蒙古多條地鐵項目被叫停。經濟觀察網援引知情人士的話稱,8月後,按照高層的指示,內蒙古交通基建項目已經“暫緩了一批、取消了一批”。
據華夏時報報道,2016年獲批的包頭地鐵,2017年5月正式開工,但8月就停工。這項總投資為305.52億元的地方基建項目,其中40%為資本金,由包頭市財政資金籌措,其他資金通過國內銀行貸款等融資方式解決,其中就包括PPP(即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是公共基礎設施中的一種項目運作模式)。
而2017年11月1日,第三屆中國PPP融資論壇上,財政部副部長史耀斌稱,嚴把PPP模式的適用範圍和邊界,防止將商業項目和純工程項目包裝成PPP項目進行融資,堅決剔除不規範項目。
事實上,人口不到300萬的包頭,並不符合修建地鐵的要求。
按照2003年9月27日國務院印發的“81號文”規定,建設城市軌道交通有幾道門檻,包括城市GDP超過1000億元、財政收入超過100億元、市區主城區人口超過300萬人、規劃線路的客流規模達到單向高峰每小時3萬人以上。
同時,2015年1月1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又印發了《關於加強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建設管理的通知》,要求“擬建地鐵初期負荷強度不低於每日每公里0.7萬人次”,“政府資本金占當年城市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比例一般不超過5%”。
而包頭地鐵投入和政府收入並不匹配。2016年,包頭GDP超過3000億元,但全市總人口只有280多萬,市區主城區人口更是遠遠不夠。根據《包頭軌交一期建設規劃》,地鐵1號線和2號線項目總投資為305.52億元。
按照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官網公布的包頭市2016年預算執行情況顯示,2016年包頭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271.2億元。按照規劃,包頭市財政需要為地鐵建設籌措資金122.21億元,這約等於2016年包頭市近半年的公共預算收入。
因此,中央建議把地鐵工程停下來,主要是為了防止地方財政風險的進一步加劇,尤其是當地方財政收入和基建需要的資金總量不匹配、甚至完全背離的一些項目,節省的資金用於支持企業發展。
據中國經營網消息,在包頭地鐵被發改委緊急叫停之後,一批各地軌道交通類基建項目相繼停工。這些原來已經獲批的項目,很有可能在今後被叫停或延緩。
▲圖文無關 圖片來源:攝圖網
包頭下重金修建地鐵,只是全國“地鐵投資熱”的一個縮影。
據每日商報消息,在2003年,我國內地開通地鐵的城市只有北京、天津、上海、廣州四座;到了2017年6月,這一數字已猛增到29座,此外還有十多座城市正在進行地鐵建設項目。
“一些本身不具備經濟實力的三四線城市,因為有了PPP的財力支持,獲得了建設的實力。從這個意義上來說,PPP對基建有助推作用,但關鍵還在於地方。”濟邦咨詢公司高級副總裁李競一稱。
動輒投資上百億的地鐵建設能有效帶動鋼鐵、水泥、電力、裝備制造等上下遊產業鏈,同時能大力促進就業。在地鐵建設“大躍進”的背後,是一些地方政府在用擴大基建的方法來保、促經濟增長。
▲圖文無關圖片來源:攝圖網
確實,目前很多城市搞基建追求“大幹快上”、“大拆大建”的超前建設,已經引發了很多問題。
據中國經營網消息,有的城市群眾體育搞得一塌糊塗,卻斥資興建豪華體育場館;有的城市幾乎沒有文化演出市場,卻建起了大劇院;有的城市道路路面還坑坑窪窪,卻在論證修環路修地鐵。
一方面,這樣過於超前和不符合當地經濟實際發展狀況的建設沒有意義;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修建好後的長期空置會帶來額外的成本壓力,而這最終很可能還是要政府來兜底買單的。
每經編輯 湯亞文
隨著人口加速向大都市圈的流動,大城市的軌道交通建設也持續快速發展。
廣州地鐵日前發布的消息稱,今年,廣州地鐵將開通四條(段)新線路,實現區區通地鐵的新格局。也就是說,今年廣州11個市轄區將全部通地鐵。
目前,廣州建成開通13條地鐵線390.6公里、1條有軌電車(海珠區環島新型有軌電車試驗段)7.7公里。增城區、花都、黃埔(蘿崗)區開通首條新線,實現歷史性突破。線網里程穩居全國第三,世界前十。
今年底,廣州將實現十四號線一期、二十一號線、三號線機場南至機場北段、廣佛線燕崗至瀝滘段等4條(段)、超過100公里的新線建成開通。
根據廣州日報報道,全國人大代表、廣州地鐵集團總工程師張誌良表示,這樣一來,通過十四號線使地鐵通往從化區,實現“區區通地鐵”的新格局,線網里程邁向500公里。
一位地鐵系統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比如像廣州這樣人口超過千萬的超大城市,目前的地鐵網絡密度還遠遠不夠,未來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尤其是連接主城區和郊區的線路,仍需要進一步加密。例如,廣州地鐵三號線、五號線的擁擠程度,說明目前的地鐵建設還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日常出行需求。
在珠江新城上班、家住增城新塘的張小姐說,每天早上乘坐13號線,在魚珠轉5號線的時候,“排隊排到懷疑人生,希望十三號線二期通車後,不用在魚珠站轉了會好一些。”
城市軌道交通的發展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大城市的內部結構和人口分布,促使人口尤其是年輕人口往郊區、新城區轉移。廣東省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說,軌道交通具有快捷、準時等特點,軌道交通的發展,大大縮短了郊區與中心區的時空距離,讓年輕人住到郊區更方便。
例如,數據顯示,近年來,廣州的黃埔、增城、南沙的近郊區、新城區人口增長十分迅速。而中心老城區越秀、荔灣增長較為緩慢。
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暨南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胡剛分析,隨著城市軌道線路尤其是市域快線開通,未來南沙、增城、從化等遠城區將成為半小時通勤的區域,也就變成了人們可以常住的區域,城市外圍土地可以得到有效利用,這將極大改變廣州的城市空間結構和人們的居住分布。
按照規劃,未來2020年廣州將實現軌道交通里程建成600公里、2023年建成800公里、2025年建成1000公里、2035年建成2000公里的目標。
除了廣州外,其他大城市也在積極加密軌道交通網絡。此前3月31日,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發布的《2017年城市軌道交通行業統計報告》顯示,中國內地城市軌道交通進入快速發展新時期,制式結構多元化,網絡化運營逐步實現。預測“十三五”期末,運營線路成網規模超過400公里的內地城市將超過10個。其中,北京、上海將形成千公里級的軌道交通“巨網”城市,廣州、深圳、重慶、天津、南京、成都、武漢、鄭州等將形成線網規模400公里以上的軌道交通“大網”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