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全死光了,就我没死——重看《大时代》 阿狸

http://xueqiu.com/9905072371/40736879
(多图)
一.   一代传奇,难以重现
下午看到一条微博,说TVB又要重播《大时代》了,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相信跟我差不多年纪,以及比我年长的股民,都看过这部TVB神剧吧。这部剧集是我心目中无法被超越的神作,其后二十多年的港剧,至今无出其右者。
这部剧集成就了太多人,二十五岁的周慧敏、郭蔼明、李丽珍,二十八岁的刘青云和蓝洁瑛,四十五岁的郑少秋,还有刚满三十岁,才华横溢的编剧韦家辉。这些人在各自最好的年华,倾力合作留下这部经典,这气场的共鸣,不世出。
最值得说的还是“秋官”郑少秋,把蛮横跋扈,但邪运亨通的大空头丁蟹演活演透,以致于从此之后,只要他的形象出现在荧幕,恒指甚至A指就会立即下跌,被媒体称为“丁蟹效应”。丁蟹因此堪称郑少秋一生中最经典的角色(此处可能要加“之一”,毕竟还有大名鼎鼎的《楚留香》)。

二. 盛极必衰,否极泰来
在华语编剧界,很少见像韦家辉这么善于体察人心的,《大时代》借股市喻人生,写尽了风云莫测,大浪淘沙,造化弄人。
《大时代》的时代脉络,紧紧围绕八个字展开:
盛极必衰,否极泰来。
剧中有几场非常经典的反转,我们来回味一下:


第二集,1973年股灾前夕,香港的政商系统严重腐败,股市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泡沫,狂热的股民拥堵在交易大厅外,保安撵都撵不走,方展博的老爸方进新,一怒之下拉出消防龙头,将冷水泼向人群,人群竟丝毫不为所动。


紧接着,看股市那么好赚,连卖白粉的都表示:不卖粉了,找方进新买股票!
耿直的方进新当然不答应,不答应又能怎样?
方进新是个一不做二不休的人,在随便一个垃圾股都能涨上天的狂热市场里,他唯独做多一只深陷官司、被市场一致看空的航运蓝筹:北极星船务,跟贪污的华交会主席陈万贤对赌。陈万贤被逼得放大利空,直接促使股市崩盘,但他还是输给了方进新。
股市大跌,白粉哥套牢了,凶相毕露,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当然后来他改邪归正,专心卖粉,还是赚了很多钱):

顺便说一下,73年股灾,和股灾前的狂热,并不是编剧的虚构。在经历过三年“鱼翅捞饭”的黄金年代后,恒指在一片乐观中突然翻脸下跌,跌了整整一年半,从1700点跌到150点,无数人因此倾家荡产,发疯的,跳楼的,屡见不鲜。
股灾前,恒生指数的平均市盈率在50以上,股灾后,平均市盈率跌到7。真正到可以便宜买进大把好股票的时候了,但很多人已再也无法翻身。
而剧中的方近新此时不仅持有优质的航运公司,还暗中帮助韦康成的黄河实业上市融资(这里太明显了是指李嘉诚和长江实业好吗),开启香港的地产时代,原本能借势而起,成为一代风云人物,孰料竟命丧丁蟹之手,从此家道中落。
 
《大时代》里的第二次股灾,从时间上看应该是著名的1987年恒指“黑色星期一”(剧本对此做了改动,黑色星期一是低开,而剧中是收盘前断崖式下跌),在剧情上正是发生在股票奇才陈滔滔暗中追击五蟹集团,准备抢筹收购之后。当时股市一片兴旺,阔少们随便买张期指都能大赚,丁蟹父子对股票一窍不通,只知借势上市捞钱,眼看陈滔滔就要得手。

结果被陈万贤给丁蟹的“八字谏言”断送:全死光了,就你没死。
这本来是陈万贤挖苦丁蟹的话,粤语原文是“咁多人死,唔得你死”,有讽刺“你怎么不去死”的意思,结果丁蟹反话正听,歪打正着,不仅干掉了想收购五蟹集团的陈滔滔,还押中股灾,成了一夜暴富的大空头。

历史上的“黑色星期一”发生在恒生指数创4021点历史新高之后仅仅半个月。1984年—1987年,原本是香港的又一个大牛市,恒指上涨2.3倍,期间造就了许多堪称传奇的收购战,并孕育了刘銮雄等“股神”的成长。
经历过七三股灾的香港人,应该已经足够理智了,1987年9月的平均市盈率不过22倍而已。然而股市花了近3年才完成的涨幅,仍能在短短一个月内一泄千里。上一代香港人恐怕永远也忘不了10月26日,那天恒指暴跌千点,为有史以来全球最大单日跌幅。

第三次大反转当然也就是大结局,发生在1994年6月,这是纯属编剧架空虚构的,因为这部电视剧问世的年代是1992年。
这次大反转,不再是乐极生悲的股灾,而是绝境逢生的奇迹,因此被称为“大奇迹日”。

方展博复制了他父亲在北极星上完成的绝地反击,在所有人一致看空的时候坚决做多,最终大获全胜。
而走了一辈子邪运、大发死人财的空头丁蟹,也终于在这一战后,全部还了回去。
盛极必衰,否极泰来。
人心都向往繁荣,向往富裕,这成为资本市场最本质的动力,也就是上升的动力。但是这种向往太容易演化成贪婪和堕落,于是才会有相互倾轧,才会有泡沫,和一损俱损的泡沫覆灭。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歇。
这就是时代的韵脚,这就是这部神剧为什么被称作《大时代》。

三. 全死光了,就你没死
这看上去无心插柳的八个字,其实暗藏着无数的道理。
潮起潮落,几多沉浮。股市里每天都有神话,每天也都有神话破灭。
塔勒布说过,华尔街总是有很多光鲜亮丽的年轻经纪人,看法激进,行事高调,是媒体的明星。他们被认为可以抓住新时代的脉搏而被委以重任,在几年的时间内叱咤风云,不可一世。
但是他们最终的结局,几乎无一例外,走向“炸毁”。塔勒布说的炸毁,是指永远被踢出资本市场,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
同样,也总有少数保守的,木讷的,语不惊人的经纪人,他们从来都不会上报纸和电视新闻,以致于你根本不知道他们的存在。但是他们能穿越一个又一个周期,稳稳地存活着,积累着。
沉舟侧畔千帆过,一将功成万骨枯,这不仅是股市,也是人生。
只有极少数能以稳定的心态,看透起落,从容自处的人,才能笑到最后。

四. 尾声
其实,丁蟹去找陈万贤的时候,还有一段不那么起眼的对话。


丁:你说跟大多数人反着来就可以,可目前的股市的确带给很多人财富啊
陈:赌博时输时赢,谁知道明天的事,对不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007

主編沒死,又回來了,內容人才價碼正在劇漲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08/161738.shtml

主編沒死,又回來了,內容人才價碼正在劇漲
刺猬公社刺猬公社

主編沒死,又回來了,內容人才價碼正在劇漲

有沒有好的做內容的人才,價碼都可以談!

本文由刺猬公社(微信ID: ciweigongshe) 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金木葉。

主編已死?隨著內容創業的興起,內容越加重要,主編只是換了個名頭。在某些求職網站上,內容總監的起薪已經達到了2.5萬元/月,最高可達9萬元/月。當然,並不是誰都可以稱為“優秀內容生產者”,一個優秀內容生產者,究竟該具備哪些素質?

近期,有個明顯的感受,就是內容人才的稀缺。新媒體創業公司CEO們紛紛求才:有沒有好的做內容的人才,價碼都可以談!

前不久,在封面傳媒擔任副總的周凱莉,面試了一個從報社離職出來的記者,她感覺對方薪酬要得有點兒高,詳細詢問之下,才得知,對方已經拿到了BAT中一家的offer:“拿到手的這個offer,職位是做內容運營,月薪近3萬元,而且每年發14個月工資,還有數十萬元的股票。”

周凱莉感嘆,現在做內容的人才價碼上漲得太厲害了!她的一個副手也剛剛被滴滴出行挖走,“價碼高得驚人”。

“當團隊里的得力幹將,滿懷著歉疚告訴你,是的,對不起,我想離職了。於是,我們用情懷、用感召、用相濡以沫的回憶,對,甚至用加薪,來挽留他。而當他說出一個大略的數字,這個數字是下一家企業挖角時開出的薪水,在當前情況下對於本公司來說,在相同職位上是不可能達到的。”她不無傷感地在一篇文章寫道。

前幾年,資深媒體人陳序出了一本著名的書——《主編死了》,說到:“主編和這個職位所代表的技術官僚體制在死去。”“如果你是主編,很遺憾,你是一個悲劇人物。你能夠為這個行業做的最大貢獻,就是盡可能放棄自己的權力,削減自己的職能,鼓勵每一個下屬嘗試沒有主編的媒體形態,配合技術部門創造不需要主編的生產流程,直到讓自己這個職位的市場價值歸零。”

他甚至表示,腦子里曾冒出過這樣一句話:“沒有主編的媒體是新媒體。”

從今日頭條等社會化內容平臺來看,陳序的判斷無疑是準確的。但內容分發不僅有今日頭條的智能分發模式,還有微信公眾號個人訂閱模式。在中國2000多萬個微信公眾號後面,都站著一個主編。

這兩年來,隨著內容創業的興起,內容越來越被放到了更關鍵的位置上,主編換了個名頭——內容總監,出現在了不少公司的招聘列表上,而且價碼不菲。

招內容人才的機構越來越多,也有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開拓內容業務。在拉勾網上以“內容”為關鍵詞進行搜索,會發現內容總監的崗位起薪普遍在2.5萬元/月,最高一家可達9萬元/月。

ea5aa283d9572c96fe815cb0f15ac70a

一個叫“新智元”的關註人工智能的垂直媒體,對主編崗位開出的價碼是百萬元年薪。另一個做人物報道的創業團隊,對工作三年的內容新銳,開出的價碼也高達40萬元。

在這個時代,主編並沒有消失,反而被更高的價碼虛位以待。

社會化內容平臺確實不需要主編,但需要內容。而優質的內容生產團隊,主編是不可或缺的職位。這也許能解釋為什麽一些內容創業公司的創始人,可能不會署上CEO,但會署上主編頭銜。

在一個由資深媒體人組成的微信群里,提到內容人才的價值回歸,很多人都表示有同感。

騰訊快報內容運營主編、原《京華時報》機動部主任康少見說,不僅是貴的事情,“合適的人真的不好找”。澎湃新聞副總編輯黃楊說:“你們要找啥樣的啊,懂新聞,又懂技術,又懂傳播,又懂市場。”言下之意這種人才價碼本來就貴。

而前《人物》雜誌主編、目前在短視頻領域創業的張悅認為,即使價值在回歸,“內容人才的價值還是被低估的”。

張悅曾在《南方周末》幹過,南周的薪資水平在新聞行業里還算比較高。而對於南周10多年前的薪水,資深媒體人南香紅的一段表述令人印象深刻。南香紅在接受《看天下》雜誌采訪時說,有記者曾經這樣描述南周在上世紀90年代的工資:“錢發下來了,還沒來得及存進銀行,下個月又發了。放在家里,一摞一摞的。”南香紅記得,自己2001年薪水最多的一個月,曾拿到過一萬八千多元。

62d1aba91951a2a6aae71d46f35317ee

*《南方周末》十周年時編輯部合影

然而,一二十年過去了,紙媒的薪水還是很少有能達到這樣的高度的。

可房價、物價卻在瘋長。比如在北京,2006年時二環附近的房價大概在每平米1萬元。到現在,北京各新聞單位的薪水比起十年前並沒有太大變化,但北京二環附近的房價已經飛漲到了每平米10萬元左右。

對於做媒體的人來說,這種反差是令人沮喪的。所以,近幾年,從傳統媒體出走的人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多,造成傳統媒體人才嚴重空心化。很多人都對通過做新聞“養家糊口”喪失了信心,也對工作的價值產生了懷疑。以前有不少媒體人在轉型時會做作家或編劇,現在已經比較稀罕了,很多人紛紛轉投文字以外的行業。

30年河東,30年河西。正當大家對內容的價值喪失信心時,從2014年開始,人們突然發現,內容的價值又回歸了。雖然這些內容不見得是新聞,但很多內容產品都是傳統媒體人做出來的,很多人開始意識到內容原來很值錢。

到了2015年,內容的價值突然出現爆發式增長。這種價值一方面是內容直接變現的能力,另一方面是資本市場對內容的大額估值。

直接變現能力強的,如“咪蒙”、“六神磊磊”、“石榴婆報告”等,僅通過寫文章發廣告,年收入就能達到上千萬甚至數千萬元。

而獲得資本市場青睞的,如“一條”、“二更”、“華爾街見聞”等,估值則高達數億甚至數十億元。

一時間,“內容創業”這個詞火了起來,“內容創業者之春”的說法也獲得了廣泛認同。

內容的消費升級也在出現,除了贊賞外,“得到”等內容付費平臺的出現,也使得內容人有了過上體面生活的可能性。以“得到”上專欄作家李翔為例,他原來是《財經天下》的主編,他在“得到”上以每年199元/份/年的定價賣出80000多份付費內容產品,獲得的收入高達1600余萬元。

喜馬拉雅FM在2016年雙十一也號稱賣出了5000多萬元的內容付費產品。

2016年年末,一條關於內容創業者的新聞震驚了很多人:在互聯網上以“同道大叔”示人的80後蔡躍棟,把他的公司“同道文化”賣了,從中套現了令人咋舌的1.78億元。這個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畢業生,經營“同道文化”公司也就兩年多而已。

3eece96074d9f50494932369b04c66d5

*內容變現的神話激勵了越來越多人入行

越來越多的內容創業者在獲得變現,越來越多的資本和內容平臺則在爭搶內容創業者,幾層助力之下,從2016年下半年起,就像曾經的“民工荒”一樣,“內容人才荒”也出現了。內容創業團隊普遍反映“找不到人”,這里的“人”當然是指有潛質甚至成熟的內容生產者。

而且現在對內容人才的要求更加綜合,不僅要會寫文章,還要懂傳播,了解不同渠道分發內容的不同特點,洞察受眾心理。總之,現在做內容,確實不僅要懂內容生產,還要會內容運營,才能成為有市場價格的人才。

而這樣的人才並不多見。如果被發現,就會立馬成為香餑餑,受到各方哄搶。這種人才如果是從傳統媒體出來的,新崗位的薪酬一般可以翻好幾番。

內容人才如果能順應時代發展作出相應的改變,現在正是重拾價值甚至享受紅利的窗口期。

內容創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09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